《阿房宫赋》读后感(精选4篇)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腐败有关。人心向背与腐败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腐败——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
因秦的“奢”,引发腐败;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腐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腐败,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腐败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腐败分
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腐败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牢记,把我们的工作和言行都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致,真正做个“三个代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反腐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杜牧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篇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时杜牧二十三岁。
过秦之文多矣。而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一个曾经踏平六国、雄心勃勃的秦王朝,一个曾经统一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竟然那么容易地坍落了,毁灭了,一切竟然都转瞬即逝。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慨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列强的悲剧感中去体味、去把握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六年,但它的确曾经极为强大,极为昌盛,然而一旦毁灭,又何强之有?何盛之有呢?这种由极盛而极衰的悲剧,极大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教训在什么地方呢?得到天下的人,往往就骄横起来,不仅穷极奢华,而且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决定政权存亡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人心向背的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我们切要明鉴。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中,一个很深刻的观点就是,一个政权的兴衰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政权腐 败了,瓦解了,背逆民意,祸害人民,垮台是必然的。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必然被人民所唾弃。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会失败,甚至垮台。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社会和谐”,甚至有亡党X国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符合的就坚决地干,不符合,就坚决不能干,在“人心向背”这道考题面前取得好的成绩。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杜牧其人其诗】
1、忧患的风流才子——杜牧
“风流才子”不是人人当得起的,行事风流而不通诗文者,只能说是风流草包;满腹诗书却不解风情者,只能说是木讷书生。而杜牧,既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柔情,又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那才是真才子、真风流!
其实,杜牧也有稳重的一面。在他风流倜傥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杜牧,字牧之,公元803年生,他的爷爷杜佑,曾任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声名显赫
杜牧小时候很有些公子哥儿的习气,好兵法,喜交友好在他秉性刚直,有文才,又肯读书,因此倒也能健康生长据说他“少小孜孜”,博览群书,很是刻苦
他为什么如此刻苦读书呢?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那当然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杜牧可没那么俗他的理想,是“弦歌救燕赵,兰让浴河湟”,是要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
怀着这一理想,唐文宗大和二年,也就是公元828年,杜牧来到东都洛阳,准备参加进士考试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唐代的进士考试,正常情况下是在京都长安举行的,但如果长安缺粮或是遇到别的特殊情况,朝廷就会把中央政府迁到洛阳办公,在洛阳举行进士考试
进考场之前,杜牧先找到了太学博士吴武陵吴武陵很有学问,和当时的文坛耆宿韩愈等人交谊甚厚他喜欢推荐有才之人,因此人送绰号“知人”。杜牧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阿房宫赋》呈给吴武陵,请他在主考官面前美言几句,使自己能顺利通过进士考试这其实是走后门,在今天是会遭人鄙视的,但在当时,这种行为美其名曰“行卷”,在社会上非常普遍你若不按照惯例向权贵们“行卷”,大家反而会认为你目中无人,恃才自傲
吴武陵见杜牧举止有度,相貌清雅,先就有了几分好感;再看了《阿房宫赋》,不由得拍案赞叹,大喜过望:“‘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之扰扰,梳晓鬟也„„’写得好!写得好!真乃神来之笔!小杜你才气非凡,我一定保你皇榜高中!” 当时,在洛阳主持进士考试的是吏部侍郎崔郾吴武陵揣着《阿房宫赋》去找崔郾两人寒暄完毕,吴武陵说:“不久前,我偶然发现了一篇好文章——《阿房宫赋》依我之见,此文的作者杜牧决非等闲之辈,将来一定是王佐之才!”说着,他从袖中抽出《阿房宫赋》,扬眉拈须地诵读起来崔郾一听,果然是篇好文章,也不禁拍手叫绝
吴武陵趁热打铁,将《阿房宫赋》交给崔郾,请他取杜牧为状元不料崔郾面露难色,说:“状元已有了”原来,有人比杜牧先走了后门吴武陵只得降低要求,请求将杜牧取为第二名或第三名想不到,这两个名次也早就内定了,就连第四名也已经有人捷足先登
吴武陵暗暗替杜牧鸣不平,愤然对崔郾说:“如果杜牧取不上第五名,请把《阿房宫赋》还给我!”崔郾赶紧赔笑脸,答应取杜牧为第五名
这样一来,尽管杜牧成绩突出,但也只得屈居第五名了不过对于这个名次,杜牧自己倒还满意皇榜发布之后,他给长安的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可见,他的心情很舒畅,很得意
之后,杜牧从洛阳回到长安,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又通过了杜牧很高兴,心想,这下子可以光宗耀祖了,全长安人估计都知道俺杜牧的大名了!于是兴致勃勃地到曲江游玩曲江是长安最大的风景区,离杜牧家不远杜牧来到曲江寺院,得意地报上自己的名字,以为僧人们一定会大惊失色,受宠若惊可僧侣们却面色平静,未有所动杜牧很失望,就在寺院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感叹“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心犹未识名姓”,流露出失落之意
这杜牧也着实可爱,以为中了进士就能名扬天下、众所周知,真是太单纯了!为了让他认清“现实”,命运随后就给他上了一课
十年一觉扬州梦
朝廷并没有重用杜牧金榜题名的杜牧,做了一名弘文官校书郎。这个官职品位低微,事务却很繁杂,杜牧勉强做了半年就撑不下去了
他托江西观察使沈传师说情,到江西当了一名团练巡官,成了沈传师的幕僚由于他秉性刚直,不会溜须拍马,沈传师对他不是很满意,于是杜牧又转投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南下扬州,成了牛僧孺手下的推官掌书记
屈居人下,仰人鼻息,这种日子很不好过杜牧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失望之余转移了注意力,开始寻找红颜知己。牛僧孺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并不斥责他,只是交给杜牧一个大盒子,杜牧打开盒子一看,里面有许多纸条,纸条上写着:“某月某日,杜书记在某处宴饮”,“某月某日,杜书记在某妓院歇宿”云云。这是在间接提醒杜牧:你得检点一些,不要太浪漫了!杜牧心知肚明,甚是羞愧他也觉得自己的行为确实荒唐,有违当初入仕的初衷,于是写了份“检讨书”,内容如下: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此诗为杜牧离开扬州前所作之后,牛僧孺卸任,杜牧也被调回了长安
流水无情草自春
杜牧回到长安时,正值公元835年,大唐国势渐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长安城里死气沉沉。杜牧有心为国家做点儿事,于是积极上书,针砭时弊可朝廷听不到他的呼声,统治者们只顾着醉生梦死,将国家兴亡置之一旁,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腐败嘴脸!杜牧忧心满腹:当年玄宗皇帝贪恋杨贵妃美色,引发“安史之乱”,差点导致国家覆亡,难道统治者还不吸取教训,还想重蹈覆辙吗?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写了这首《过华清宫绝句》,希望以此警醒朝廷,但根本无人搭理他,反倒是与牛僧孺不和的李德裕宰相,记起杜牧曾为自己的死对头服务,心中不爽,对他百般打压
杜牧在长安呆不下去了,于是假托生病,就任监察御史,又回到了洛阳监察御史是个闲散的官职,杜牧闲来无事,出入权宦之家,间或参观参观风景名胜,饮酒赋诗,倒也逍遥自在一日,在洛阳城东的一家酒店,杜牧遇见了一个熟人——张好好张好好本是沈传师幕府中的歌伎,美貌多姿杜牧看到她时,她却流落街头,靠卖酒糊口杜牧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不已,就写下《张好好诗》,劝慰故人,宽慰自己
这之后,杜牧似乎看破了红尘,又恢复了其风流“本性”但他的心里却是充满苦涩的他和朋友一起参观金谷园,朋友兴致勃勃,他却哀叹“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言语间甚是悲凉
公元853年,杜牧逝世,享年50岁
2、杜牧诗选
《赠别》: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课文助学】《阿房宫赋》:移花接木的杰作
杜牧的《阿房宫赋》,骈散交织,词藻华美,加之论议警拔,寄托深广,是历代传诵的古典文学名篇,“古来之赋,此为第一”它跨越时空,使一千多年后的“后人”读之如新但杜牧在赋里所写的阿房宫,并不是历史上的阿房宫历史上的阿房
3宫,是秦始皇因为嫌咸阳宫小而营建的“朝宫”(见《史记》),即朝会之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开始修建,三十七年(前210)七月秦始皇死后,便把修建阿房宫的百姓调去修筑骊山陵墓秦二世元年(前209)四月,二世命令继续修筑阿房宫这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自杀后,阿房宫的修建也就停止了阿房宫从开始修建到最后停工,前后延续仅4年,实际建造的时间还不到4年,而司马迁笔下阿房宫的规划是:“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现代考古实测这座前殿面积达54万平方米,阿房宫这样规模的建筑,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说:“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可见阿房宫并未建成那么,杜牧《阿房宫赋》所铺陈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高低冥迷,不知西东”等景观,以及妃嫔媵嫱、朝歌夜弦、妆镜晓鬟、宝鼎珠玉等存在,是不是凭空想象呢?也不是他是有根据的,不过根据的是另一座在征服六国过程中建造的宫殿,这也见于《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谓,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据《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这座宫室有“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可见其宏伟壮丽,珠宝充溢,美女如云六国的破亡,最早韩亡在始皇17年(前230),最后齐亡在始皇26年(前221),这座宫室应是在这十年中建成的咸阳北阪,据《史记集解》在长安西北,汉武时别名渭城这座宫室没有取名但《阿房宫赋》所描绘的景色事物,与《史记》记载的这座宫室内容是完全符合的那么,杜牧为什么要移花接木写出一个如此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呢?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散文,遣词用字无比华美,思想深刻见骨,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之一。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目录标题读音原文译文标题读音
“ 阿 房宫”的读法,传统上认为是[ē páng gōng],但有争议。
《咬文嚼字》主编 郝铭鉴 认为该读“ē páng gōng”。郝铭鉴认为“阿”(ē)在古代指的是山脚下那些弯弯曲曲的地方,“阿”读ē是毫无异议的。而“房”通的是“旁”,所以该读páng。 四川师范大学 移民文化研究所所长、训诂学教授 宋子然 认为:“阿房宫这三个字中的‘房’是个通假字,是旁边的‘旁’,应该读‘páng’。”四川师范大学王教授表示:“阿房宫是指山旁边的宫殿,阿读ē音,房字古音读páng,这种特有用法不能用普通字的音来读。”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则解释说,“阿房,指宫殿的`四阿(即四周)有宽阔宏丽的曲檐”。
ē fáng gōng
辽宁大学 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 张杰 ,语文出版社副编审 杜永道 认为应该读作“ē fáng gōng”。 李行健 主编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1月版)也持此观点。
ā fáng gōng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部委员 刘庆柱 教授认为,在 陕西 话发音中“阿”(ā)字释义为“那个”,“房”(fáng)为陕西的一个地名,据《史记》记载,当年阿房宫开始修建时并没有起名字,所谓“阿房宫”只是一个指代,指的是“在房那个地方的宫殿”,所以其发音应该为(ā fáng gōng)。
原文
六王 毕,四海一, 蜀山 兀,阿房出。 覆压 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咸阳 。二川溶 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 ��� (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广东版教材为“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也做“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pín) 媵 (yìng) 嫱 (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ián),为秦宫人。明星荧(yíng)荧(yíng),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lù)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广东版教材无“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 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lǐ)迤(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sù)粒;瓦缝参差(cēn cī ),多于周身之帛(bó)缕;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ōu)哑(yā),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从渭南到咸阳)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 遮天蔽日。(它)从骊山之北构筑宫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秦京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波荡漾地流入阿房宫的围墙。每隔五步(有)一栋楼,每隔十步(有)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集,屋角互相对峙。盘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同一座宫里,气候竟会如此不同。
六国王侯的宫妃、女儿、孙女,辞别本国的楼阁宫殿,乘着辇车来到秦国。早晚弹唱,成为秦王朝的宫女。(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绿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过;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可是有许多宫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还未见到皇帝。
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玉,搜求的珍奇,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旦夕之间国家灭亡,珠宝都被运进阿房宫。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多;嘈杂的器乐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 项羽 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阿房宫赋》读后感】推荐阅读:
阿房宫赋教案07-04
阿房宫赋默写09-11
阿房宫赋练习含答案11-12
《阿房宫赋》阅读练习以及答案10-04
《百年孤独》读后感字读后感06-10
《边城》读后感作文800字_读后感06-12
六年级读后感:安徒生童话读后感05-24
初中生优秀读后感:《顶碗少年》读后感09-21
高二年级读后感:孟子的读后感700字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