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的心得体会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过程控制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过程控制的心得体会 篇1

学习心得

为了提高在线工艺质量过程控制水平,过程质量监控中能有目的地进行控制和指导生产,工艺品质部一行9人参加了库得克在昆明组织的统计过程培训,于9月13日-19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通过此次学习我们收获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过程控制必须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进一步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目前,无论是车间机台操作人员还是设备维护人员等都对质量检验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应该认识到,质量检验与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事关检验员的工作,更是全体员工的责任,过程检验工作的成效好坏,很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其他部门和员工的大力支持配合。因此,不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充分调动全体员工质量维护的积极性,才能使过程质量控制取得应有的成效。为此,必须逐步推行面质量管理理念,提升全员主动参质量检验与维护工作的热情,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远离质量缺陷。

二、质量管理上水平需逐步建立一套过程质量智能判断系统。当前,因在线自动诊断系统不完善,一部分在线检测设备和仪器仪表的准确性,还只能依靠人工检验来测定与校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过程中要积极借助现有SPC技术的全面应用,积极加强过程质量统计分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建立在线产品质量智能判断系统,逐步实现对过程生产质量进行预测、预警、预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量关口前移。

参加培训人员:蒋学勇、李春秀、王文芬、罗先媛、姚红英

冉纯成、刘国珍、鲁宏芳、刘妮

过程控制的心得体会 篇2

尿素工艺过程控制, 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整个尿素生产过程中, 要保持过程正常的连续性, 只能存在气相和液相2个物质的相, 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固相, 就表示事故即将发生。因此, 要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 必须是工艺介质熔点低于各点温度参数, 以防止固相现象的发生。另外, 工艺过程的物料相变需要在气相和液相2个物质相不断地循环中反复运行, 因此, 必须了解相关组分的沸点, 掌握物料相变反应理论, 才能使工艺物料的某一组分自由的变换, 需要时可以由液相变为气相, 也可以由气相变为液相。掌握了物料相变反应理论, 才可以在合适的位置、合适的时间使工艺物料的一定组分有效实现相变, 在此理论基础上实现加工、分离的目的。

正常工况下, 我们观察高压系统压力变化时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虽然系统负荷控制较高, 波峰不但没有大起大落, 压力波动幅度也很小;在系统投料的时候, 负荷控制虽然不高, 但是, 压力波动的幅度却特别大, 使我们感觉到好像很难驾驭, 出现这种现象有几个原因, 压力、温度、组分指标在正常生产的时候与系统平衡理论参数比较接近, 在这种条件下, 氨、二氧化碳大部分转化为液态甲铵, 同时脱水形成尿素水溶液, 加速了物料体积缩小, 在外表现为压力比较容易平衡。另外, 在系统投料的时候, 尿素合成条件各参数还没有达到, 合成尿素的原料氨、二氧化碳转化率低, 以游离态存在的原料比较多, 高温下汽化导致压力波动的幅度特别大, 如果遇到这种工况, 要利用吸收二氧化碳氨水这一特性, 将氨溶于水便得到了解决。但是, 这种解决办法只是暂时性的, 属于一定时间内处理问题的权宜之计。

对于操作人员来说, 熟练的理论基础是关键环节, 要懂得运用理论基础, 在发生问题时, 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去解决, 要运用物料相变及反应理论认真分析各种直观的特征, 同时查找相关联的内容及变化, 通过这些变化, 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 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最短的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2树立系统性的控制观念

在一般情况下, 如果遇到问题, 总爱独立分析某一设备工况或者独立分析单个参数的变化, 对直接的工艺变化表象比较关注, 只是对问题直接相关的内容及结果进行分析, 却忽略基本实现充分交换热量的条件, 直观理解的现象就肯定会出现偏差, 也就很难寻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 如果树立系统性的控制观念, 就会知道无论哪一台换热器发生异常参数波动, 都离不开基本实现充分交换热量的条件, 所以, 作为一名操作人员, 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工况或参数点变化都与整个系统有着必然的联系, 要认识到循环的理论过程与优化的工艺设计本身之间的必然联系, 认识到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影响、密不可分的, 从平衡理论角度来看, 整个工艺过程的任何参数点所表现的异常变化, 都直接影响着工艺过程控制整体, 因此, 必须树立系统性的控制观念。

3重点环节一定要把握好

工艺过程控制目的主要应该关注工艺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要保障运行安全, 第二阶段是保持连续性, 第三个阶段是对过程控制进行优化, 使得物料反应和相变尽可能接近平衡条件。前系统影响着后系统, 后系统稳定需要前系统稳定作为支撑, 后系统稳定意义更加重大。

同一系统内, 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系统平衡, 同时, 这些因素在变化过程中也影响系统的广度和幅度, 使得系统的广度和幅度也不相同。另外, 异常波动在工艺过程中是一个累积的结果, 各参数点所需的调整, 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可以有轻重、缓急之分。

以上特点为工艺过程提供了优先选择的机会, 为了换取整体的稳定, 局部的平衡条件, 有时可以牺牲, 因此, 工艺过程控制是有节奏的。工艺流程的最前端是尿素高压系统组分调节, 如果高压组分偏离控制指标, 可以影响到系统从前到后的每一个过程。压力、温度在流程设计的环境下, 如果系统组分失调, 在流动过程中比较容易导致气、液态物料结晶析出, 这时工艺过程的安全运行就会受到影响。所以, 高压系统组分的调节, 操作人员无论在何种工况下, 都必须重点关注。就中压系统来看, 不但要在各控制点控制中压系统组分不能结晶析出, 还要保证蒸出的气氨组分纯净, 避免二氧化碳被含氨水蒸汽吸收, 并且在低温下形成碳氨溶液以固相析出, 这样氨泵入口管道就会被堵塞, 导致被迫中断工艺流程, 破坏其连续性。

4结语

虽然尿素生成反应过程复杂, 处理过程中, 中间产品状态多不稳定, 并且有较多参数需要监控, 工作难度较大, 风险也较大, 但是, 我们也要认识到它毕竟是一个不变的流程, 工艺变化模式相对固定, 如果认真工作, 熟记促其改变的条件, 这项工作并不难掌握。同时, 工艺过程变化具有许多不可预见性, 所以, 要不断积累经验, 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摘要:尿素工艺过程控制, 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对异常工况处理就很难把握, 本厂采用斯那姆氨汽提工艺进行尿素装置。结合工作经验, 重点分析了尿素工艺过程控制的难点, 同时, 叙述了工艺过程控制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尿素工艺,过程控制,体会

参考文献

[1]汪家铭.尿素合成双塔高效组合技术及其应用[J].甘肃石油和化工, 2007 (2) .

控制阀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控制阀;监理实务;质量控制

一、控制阀的特征

控制阀也被人们称为是调节阀,通常包括了执行机构和阀门两个部分,主要的控制原理就是执行机构通过驱动阀杆阀芯的行动,来改变阀芯和阀座间的流通面积,从而实现控制流体的流量目的。其主要的特征如下:(1)数量比较多。可以看到控制阀是发电厂等使用比较多的控制设备,也是当下电站安全运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即便是一个具有两台100万Kw机组的电站就会拥有超过3万个的阀门。(2)品种和规格多。控制阀的种类非常的多,单座阀、双座阀、角阀、偏心旋转阀、蝶阀、球阀、隔膜阀、套筒阀以及快速切断阀等等。每一种控制阀都拥有其相应的规格和名称,而且所产生的作用和使用的方法也存在着区别。(3)标准严格。由于控制阀在企业当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其需要能够保证密封的严格性,以保证阀门不出现泄漏的情况。特别是对阀门的可靠性要求非常的高。控制阀各项技术的要求指标非常严格,需要能够按照具体的标准流程来进行质量上的控制和管理。

二、阀门质量的控制模版

(1)原材料问题。需要认真审核看质量说明书是不是与其实际的使用号码或者尺寸匹配。通过文件、食物以及检验等之后,保证原材料的规格使用不能够低于合同上的要求以及技术上的保证,这样才能够使用。

(2)外观质量检查问题。外观质量检查同样是控制阀检查的重要工作,主要是通过目视检查的方式,看看外观是不是能够达到要求,避免出现质量问题或者产品缺陷,发现问题或者缺陷时一定要及时加以解决。

(3)做无损检测。根据工艺生产的要求,对制造厂生产的产品进行无损检测,需要逐一的确定所有的无损检测的部位、方法、比例、标准、级别、人员资质、报告规范性等等,均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

(4)泄漏检验问题。每一个控制阀都要能够针对其阀门做好严格的泄漏检测。可以采用充气皂泡或者是氨气的检验方式。其中氨气检测是比较先进的方法,但是成本相对高一些。通过泄漏检测保证产品符合技术协议的需要。

(5)水压试验问题。在水压试验的时候,要能够实现密封严密的效果,就要在进行试验之前做好仔细的检查,还要能够做好对试验的旁证证明。

三、控制阀制造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1.在原材料控制上。在原材料进入企业之后,需要能够根据要求进行逐一的检查,工作人员需要核对设备制造质量监督流程以及相关的梳理工作,同时需要将采购管理的要求告诉有关的供应商。特别是在对制造开工文件进行检查的需要,应当根据采购合同、执行文件、技术协议进行检查,从而全过程的保证原材料的标准。具体在检查上需要关注的典型事件是:

第一,出现如不同的材料有关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使用同一个材质的合格证号。包括在原材料化学成分上的短缺,例如某控制阀厂在阀门的设计上虽然采用了合适的标准规范,但是却没有检测到所需要具备的N、co等元素,这就是存在缺项的文体,需要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化学分析报告。再有是出现性能试验上的不规范或者漏项。比如说有些控制阀的检测没有对阀门进行硬度上的检测等等。还有一种就是一些棒材力学性能试验的取样要求,是需要针对两个不同的极端,最高和最低的情况上取样,但是事实上使用的趋势随机采取的。第二,材质合格证出现多份,而且没有相应的供应商工作人员的签字要求。包括在制造厂方面的采购,需要提升自身的采购控制和管理能力,特别是重要的检验和试验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抽查,对原材料严格把控,进入企业之后还需要进行复验。再有没有根据技术要求进行采购的,需要根据要求重新采购。还有一种就是在铸件材料方面的质量问题,也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2.在生产过程控制上。控制阀的生产过程包括了,热处理、焊接、无所检测、水压试验等,所以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发生:第一热处理上,包括出现的参数控制不达标、处理工艺不符合标准、不需要进行热处理的进行了热处理等情况。举例来说,某控制阀厂需要进行消应力处理,但是实际的装炉温度大于要求;在硬化处理温度上,同样没有满足需要,标准要求是720上下浮动10摄氏度,但是实际上超过了720,而是725,再有就是不需要进行阀门阀座的消应力热处理.结果却进行了550摄氏度的消应力处理。第二焊接问题上,需要在进行焊接前,对从事操作工作的人员相关的资质、操作的设备、操作的对象、操作的工艺等等进行检查。满足焊接工艺的要求,找出问题并且及时处理问题。第三无损检测问题上。作为控制阀的阀门都是需要进行无损检测的,比如说其渗透探伤等。检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环境条件的变化、检测的表面不够干净等等。要能够避免上面的文体发生,及时的和厂家进行沟通和处理,提升检测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水压试验上。首先要能够保证水压试验中水的质量。选择水压试验的时候需要出示A级的水质报告,同时需要根据特殊情况提供桶装水等,保证水压试验的效果。其次是关注压力表的精度,比如说在生产过程中对计量表进行抽查,保证其精度等级在1.5或者是以下,不符合的需要进行调整。再次就是要能够时刻关注阀门的开关时间,比如时间应为14.31-14.61s。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的,则需要调整,确保最终的技术规范性。

3.在最终装箱和检查控制上。最终进行检查的需要,需要确定最后的图纸,包括检查控制阀尺寸、通道、名牌、印号等等。比如说控制阀阀门上的标志O/F,但是阀体上的标识是O/c,在设备上这两个地方的标识不一样,工作人员就要让制作厂立刻做出修改。而在对不锈钢的控制阀进行检查时,可能会发现阀门内部存在污物或者是锈蚀等,这就要求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防止水压试验之后,出现污染情况。

4.在制造完成报告控制上。控制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对产品进行严格要求之外,还需要对相关的文件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在产品完成报告上,有些厂家对于报告要求不够清晰,出现了控制阀多零部件、生产过程繁琐、报告收集过程和生产进度不一致等情况。

铸造生产的统计过程控制 篇4

摘要:本文讨论统计过程控制和数据收集带来的好处,它们能够提高各种铸件的质量和降低成本。许多人错误地认为SPC实施困难,既费时、费力和费钱又回报得益不多。实际情况并非如此,SPC和数据收集的实施很容易,而且回报远远超过投资。本文将提供经验判断对质量的影响,并与采用统计方法作比较。本文将回顾SPC的历史和基本原理,数据收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确定最适合每个工序运作的方法。本文还探索可用的简单有效的实施方法,以及提高数据收集过程自动化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SPC,过程控制,质量,数据收集,铸造生产前言

面对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质量既是确定的又是有差异的。说它是确定的,因为任何人不能为客户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将很快从业界消失。但是,质量同样能够让你从竞争对手区分开。结构良好和实施质量管理系统可降低返修量和废品,达到节约成本和得到更低报价。对铸造企业来说,这就需要重新考虑现行的质量和实现质量的最佳方法。

2旧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新的质量控制方法

2.1旧的质量控制方法

对许多铸造企业来说,质量可简单地用以下方式表示(以熔化为例):

1)按工序制造过程产品(配料、熔化铁水);

2)检查产品缺陷(化验);

3)需要时返工(一次成分不合格,调整);

4)检验返工产品(重复化验);

5)进入下一工序(浇注);

6)回到第一步,重复操作第1到第5步。

这种方式可认为是质量控制的“检验法”。对于利用这种最基本的质量控制系统的企业来说,它们以昂贵的费用:“检验”产品质量,但无助于改正引起产品缺陷的根本原因。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就是采用收集基本缺陷数据的方式,这是一种主要将缺陷的产生推回到操作人员的做法。这种错误概念来自认为操作人员通常是产生质量问题的起因。它不能找到产生缺陷的真正原因,而只在缺陷已经产生之后才检验出质量不好的产品,即事后把关。

这种方式同样非常依赖于本身就缺少一致性和准确性的经验判断。经验判断经常会让漏检的缺陷进入下一道工序,如果在组芯中或下芯时发现砂芯缺陷,则返工成本更可观,此时组合砂芯可能要额外的拆卸更换有缺陷的砂芯。更糟糕的是不合格的铸件产品可能引起汽车零部件使用寿命缩短,并失去良好的客户信誉。无论在哪里检验出缺陷,返修和报废的材料都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2.2 新的质量控制方法

更好的方法是采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法实时监控在铸造生产过程中最容易产生铸件缺陷的关键工序。这里含有用于预防代替检验的概念,并且减少对经验判断的依赖。经验仍然在总体质量方法中起作用,有助于在FEMA分析中由现有过程导致的一贯性缺陷。这使得过程控制首先注意到最能够实施“防犯于未然”的区域,最终检验员不再是查找缺陷的“警察”,而变为帮助工作人员防止缺陷发生的同事。

这种方法同样考虑到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机、料、法和环境,并且清楚地认识到人只是过程中众多资源之一。这个方法把防止不良质量放在首位,以便减少废品和浪费,最终达到生产率和收益的增加。

3工业与质量历史回顾

19世纪初期,美国工业正在寻找提高生产率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但没有想到质量对这种关系的冲击力。此时最广泛采用的是1911年泰勒(Fredrick Taylor)在他的著作《科学管理的原理》中提及的技巧。作为一名工业工程师和顾问,他以顾问身份服务于早期的工业家,如亨利•福特等人。他不断寻求提高机器和工人工作效率的方法,他使用的基本假定是大部分工人又笨又懒,金钱是他们主要的动力来源,因而在工人与管理之间应有严格的区分。他观察到工人会放慢他们的作业,害怕工作太有效而变成失业。他相信可以利用工人以金钱作为工作的动力来克服他们的惧怕和提高生产率。基于这种信念,他创立了“计件”工资制,对工人支付定量生产件数的基本工资,对超过定量的生产件数付给额外奖金。现今还有一部分行业使用这种体制。工人被当作机器,他们很快变得疏远和不满足。产品的生产主要根据数据量而不是质量,管理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到19世纪20年代,得益于休哈特(Walter Schewart)博士的工作和努力,质量变成公司降低成本的整体计划的组成部分。他作为西方电气公司工程部的著名科学家,被誉为统计过程控制之父。在1924年他计划了一种抽样图表,“设计用来指示在给定类型的缺陷部件中观察到的变化百分比,这是很有意义的,亦即指出对产品是否满意”。他认为产生缺陷的原因可分为“偶然原因”(生产过程中固有的可预测的变化,现在经常称为“普遍原因”)和“异常原因”(由特殊的不可预测的原因或事件引起的变化,现在经常称为“特殊原因”)。据此应该着重研究和消除异常原因,以便改进质量,但不必浪费资源去解决对整个过程和生产质量影响不大的偶然原因。这种方法亦可用来确定某一工序的固有能力,此时“控制界限”可作为一个工序的合格率的控制线。

当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将休哈特的概念付诸实施时,他的方法使几项废品降低了50%,和节省西方电气公司几百万美元的开销和材料。利用他的统计技术证明通过质量改进能够节约成本和增加利润,并且引起许多大型工业公司的注意。管理部门开始认识到人不能生产出工序所允许的更多的产品和更好的质量。在他1931年的著作《控制产品质量的经济检验》中全文述他的统计抽样方法的研究结果,并且这个结果仍然是现代统计过程控制的基础。一位西方电气公司的同事戴明(Edware Deming)在参加美国作战部和后来在日本讲授质量基本原理时,将休哈特的成果加以扩展。戴明在他的“管理的14项职责”中将统计过程控制和质量论述为管理哲学,并把它作为一种工具使工人参与搞好机构的活动。他采用这种统计工具和管理哲学去鼓励工人负责在他们控制下的工序的质量。休哈特的实践和戴明的哲学相结合至今还在不断提高美国工业的质量和生产率。SPC的基础——各种控制图

过程控制图可分为两大类别:用于测量变量的图表和用于测量属性的图表。根据监控的过程和收集数据的来源,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

变量图的实例:监控型砂紧实率。两碾砂之间通常会出现紧实率的少量变化。比照控制允许值来跟踪这种变化可以确定工序是否在合格范围之内,或者在不合格紧实率的型砂出现能迅速指出那些需要检查或改正的,因“特殊原因”而产生的事件。

属性图的实例:在制芯操作中跟踪有缺陷的砂芯数目,计算在一个班次砂芯成品率。跟踪与控制范围有关的数据可以保证前面各工序的总体质量,或者在下一个缺陷砂芯产生之前指出需要检查和改正芯盒或制芯工艺参数设置。

变量控制图:

最常用的变量控制图表是X控制图和R控制图,它们经常一起使用。X控制图用来监控工序的位置或者工序的计量值,而R控制图用来监控工序的范围或者分布。在正常运用中,获取一个样本的多个读数,然后相加及求平均值后产生绘在图上的数据点。任何落在上控制限(UCL)或下控制限(LCL)之外的数据点表示由于特殊原因引起的不合格的工序变化,在进行下一步生产之前需要检查和改正。

除了数据点超出UCL或LCL表示有特殊原因之外,还有其他规律可指出在没有超出UCL或LCL时存在的特殊原因。这些规律的依据是变量的统计概率,并可以对很快失控的工艺过程作出预先提示。这样就能够在生产出有缺陷产品之前进行检查和改正。一些常用的实例包括:

●2个以上接近UCL或LCL的连接续点

● 6个增加或降低的连续点

●8个在中间值一边的连续点

● 14中间值两边交替出现的连续点

还有其他限制更多的规律,由控制图的特殊区域来决定,而且对于刚开始SPC计划的铸造厂来说还不需要这些规律。这些规律随工序的不同而有差别。应该记住,过多规律可能产生大量的“伪报警”,但规律太少又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漏检有关的问题。

当第一次建立一个生产工序的X控制图或R控制图时,UCL、LCL和中值数控线必须确定下来而不是随意规定。这就需要实时运行和测量,然后采用测量值计算出UCL、LCL和中间值。为确保计算值为有效性,工序的生产过程必须是稳定的和可重复的,否则所提数据有偏移,在以后可能对生产过程产生错误的反馈。采用著名的平方律可从读数值来验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具有“钟形曲线”的正态分布即表明生产过程是稳定的。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步聚和计算在本文提及的参考书中有许多介绍,当首次建立图表时必须遵守这些文献。属性控制图:

属性图用于不可计量的特性的控制。这些特性通常用“好”或“不好”等来表达,正如在化妆品检验或测试运行中所遇到的情况那样。这种特性称为属性,用简单的计数数据来制表。属性图表有三种主要类型:

●P图,测量某批产品中缺陷部件的百分比

●np图,测量某批产品中缺陷部件的数目

●C图,监控某批产品中缺陷部件的总数

对于X直方图和R曲线图的控制界限要建立在对稳定运行的工艺过程的初始计算上。这是一个连续生产产品的过程,所有的缺陷来自工艺过程内部的固有的普遍原因,而不是由需要

检查和改正的特殊原因所引起来。在某些例子中,例如铁素体球铁Mn的含量,可以规定一个控制上限,当材质缺陷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生产时过程必须中断。

其他数据收集方法:

虽然统计过程管理可用来减少,甚至可能取消中间经验判断的操作,但是所有实施的经验判断应尽量收集和编制最有意义的数据。如前所述,当需要建立工序控制点时,这些数据对首先应在何处加强控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它也提供了与SPC图表、数据相关的反馈,使管理层确信SPC计划正在改进质量和降低成本。

缺陷记录可用来收集目视检查的数据,还可以提供与SPC实施无关的有用数据。合理使用缺陷记录,并配合对过程的周密计划,则缺陷记录可以指明改进过程的方向。记录应设计成易于单个产品缺陷输入,以便减少对总体工作流程的影响,但又能涵盖过程中所能出现的各个缺陷。

缺陷记录中的数据可以一个生产班次为单位计算,将结果制成排列图(Pareto图)格式制成图表。在排列图中缺陷记录按照出现频次从高向低排列,以保证重点改进项目得以优先解决。同样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那些有效产品缺陷的尝试。使用EXCEL电子表格很容易绘制排列图。

5如何实施SPC

5.1我厂应用SPC的历史和现状

我厂从80年代就开始引进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建立工序质量监控点,对关键的过程指标采用控制图等SPC的应用,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以为收集一些的质量数据,做几个控制图,挂在墙上展示一下,计算一下Cpk,就算使用了SPC,这样其实只能应付公司质量部门的审核,很少有人不觉得这样做是个负担。98年通过QS9000质量体系认证后,我们的客户和体系的要求,必须在过程控制中有效使用SPC,控制计划和作业指导书保留原有的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应用,为了减少数据收集和统计的“麻烦”,将原有的SPC控制图表人为减少,以利于审核的通过,这些认识都是很初级的,完全没有理解SPC动态过程控制的核心,根本不能达到对过程质量动态、连续监控的目的。

有些人员在接触了SPC后,试图寄望它不只能发现过程的异常波动,更应该给出导致异常的过程要素和原因。如异常情况是由设备、原料或操作上的什么问题引起的?其实这些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没有理论依据的。SPC工具是用统计学方法对过程质量数据进行处理、使工序质量状态可视化。而可视化的控制图只反映当前过程的运行状态或者未来趋势,并不能反映导致这种状态出现的内在原因。异常原因还要由人去查找,究竟哪道工序是导致异常的根源这样的特殊情况。所以,理想化的期望必将影响质管人员对SPC的信心,也将阻碍工厂实施SPC的进程。

5.2SPC计划

着手开展SPC和数据收集计划时,要留意打好基础以减少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采用一次涉及太多问题的“猎枪”法会遇到要求高级支援的困难,占用质量和工程小组的日常生产支持时间,虽然大公司有钱请专人执行和支持SPC和数据收集,较小的公司常会增加现有雇员的任务。最好的方法是全面推广前,先在便于管理的小范围内运行和获得成功的执行经验。

实施SPC前,先开始检查现有的数据,寻找产生铸件主要缺陷的关键过程。如果没有过硬的数据,也可非正式评估某一个正在花费技术人员许多时间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通常会是某一方面如砂芯质量的问题,并随着设备、原材料、方法、人力和工作环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一旦选择某一过程作为重点,即入下一个步骤。

根据所监控的过程来决定你要收集变量数据还是属性数据。这些作为运作选择适当的控制图表。如果收集变量数据,通常使用X直方图和R曲线图。如果收集属性数据,往往选择P或NP图,在这两大类图中还有各种不同式的样图,技术人员和质量工程师在开发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时会再使用这些图。

在开展SPC工作初期,可用人工计算数据和作图,而不要用电子数据表格的图表或自动软件包。人工作图让操作人员对数据收集过程有实际的感受。并且最终获得主宰过程和参与数据收集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系统可停止对操作人员的数据收集任务和理顺整个SPC过程。

必须对操作人员提供为什么和怎样实施SPC和数据收集的充分训练。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解释清楚他们承担的特定过程的变化对最终产品总质量的影响。然后,对统计过程管理作审查,使用简单的练习来说明过程内的变化,以及如何监控让他们制作测试图图表和跟踪过程数据。直至他们懂得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和他们过程的作用。如果培训获得成功,负责该计划的质量和工程小组在真正实施和执行时就比较容易了。

5.3 SPC和数据收集的方法

只要提供可用于改善现行过程有意义的数据,任何统计过程管理和数据收集方法都可以使用。

开始起动一个计划时,特别当员工没有SPC经验时,最好使用人工方法进行运作,与经费多少或易于使用无关,人工方法为在机构内执行统计过程管理和观念提供坚实的基础。有一种错误概念认为,SPC需要高级数学技巧,实际上对于任何会用小型计算器的人员来说,所用大部分计算都是很简单的。

对于我厂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说,人工方法就足够了,虽然利用基于电子表格EXCEL的控制图可提高效率。电子数据表格本身可做大量数字的数据收集工作,也可生成控制图,而无需对数据点作连线的例行事务。最后,它还是提供数据可在局域网内实时存取的方法,便于信息的查阅。

5.4SPC实施步骤流程

6网络化SPC是过程质量系统的必然选择

铸件的质量是每个工序产品质量的累积,有时微量元素较小的变化也能影响整个产品的使用性能。要全面提升企业的过程质量控制能力,必须从每一个操作、每一道工序的处理做起,形成自始至终的过程控制闭环,实现全面过程质量控制,达到休哈特理论中的全稳生产线。只有形成这样的控制局面,才能保证企业范围生产过程的可控态。有了稳定的工序状态,才会有稳定的产品质量。

过程质量控制不但要处处有,还要人人参与。它不只是现场操作工的事情,企业各层的质量管理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去,从而形成互相分工、互相关联、互相监督的全员化

网络型过程质量保证体系。SPC只有在企业的真正需求的前提下,把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与SPC科学结合了起来,才能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过程质量解决方案。

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网络化SPC系统,是实现企业全面过程质量控制的优选方案。它以企业局域网设施为基础,以大型数据库为平台,以质量数据采集系统、SPC现场动态监控系统、质管员监督分析系统、管理层质量查阅系统等为应用框架,构成了功能完整、运行有效的企业网络化SPC过程质量控制系统。针对企业生产过程质量参数多(包括产品和工艺参数,计量和计数参数等),数据采集连续性、高频度的情况,只有大型数据库系统能够承担数据的管理工作。网络化的系统框架,可以把质量监控点布置到从办公室到生产现场的任何角落,是全面过程质量系统的思想基础。

建立网络化SPC软件,使数据更便于输入,用基于电子数据表格的数据输入图表,能自动求出过程运行中的读数之和并且计算上下控制界限。它可24小时收集数据和自动作出图表,包括X直方图和R曲线图。系统驻留在屏幕打印机旁边的专用计算机内,并且可通过局域网获得可视的数据。SPC系统有多种型式和大小,从互联网获得的免费软件和共享软件到200~1000美元的软件包,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图表和输出方式。软件包具有许多用户配置选项和作图规则,并考虑到多道工序或多条生产线的监控。最高级的和数据收集是全部硬件/软件结合的集成,它把设备直接连接到软件和网络。这些软件可预设告警界限和用户实施的规则,以及当某一过程超出控制范围时自动告知适当的人员。这种解决方案的价格较高。

7总结

仍然使用质量控制的“检测”方法的铸造企业不但浪费时间和金钱,而且面对我们的对手失去竞争优势。统计控制过程和数据收集对我厂在改进质量和降低成本方面都有很大帮助。如果从结构和逻辑性方面着手的话,实施人工SPC和数据收集计划是较简单和有效的。在此基础上计划可以升级,通过基于自已编制的电子数据表、便宜的现成软件包来实现。不管怎样,统计过程控制和数据收集对任何过程和产品都有用处,这时毫无疑问的事情。

参考文件:

〔1〕公司内部QCD教育手册:质量管理

过程控制的心得体会 篇5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过程控制;质量控制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采矿历史,但是在现代高速的经济发展态势下,对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矿产资源的粗放开采和过度开采给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致命的破坏,土壤结构、生物多样性以及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矿山地区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有必要针对现实情况分析矿山环境治理中的过程控制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略,为我国的矿山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性指导。

1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针对矿山荒芜、岩石裸露以及植被稀少的地区治理而言的。对于这一类型的矿山治理的关键是要恢复固有的生态结构系统,在统筹规划和合理设计的基础上首先清理危岩,并做好削除边坡、人工护坡以及挡墙等边坡修理工作;然后选择合适的土壤进行填充,将裸露的岩石进行覆盖,并选择与土壤性质相匹配的植被进行植入;最后要定时的进行施肥、浇水、疏松土壤以及防治病虫害等工作,保证植被的正常生长状态,这样在经过几年的人工管理之后基本的生态系统得以建立,矿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必然得到大力改善。纵观整个矿山治理过程,其中危岩清理、削坡降坡、人工护坡以及挡墙、生物绿化和后期的养护等工作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将在下文中一一进行介绍。

(1)危岩清理:

为了增加边坡的稳定性以及降低后续工作的难度,需要首先进行危岩清理工作,对边坡上的松动岩石、悬挂岩石进行清除,并根据地形地貌的变化特征和生态特征对地表的土壤土壤结构进行清理,同时针对特殊地形地貌以及人工无法清理的地方在条件允许下进行机械清理或是爆破清理,同时要确保人员安全。

(2)削坡降坡:

首先根据规划图和现场情况用白灰圈定回填范围。然后采用皮尺和全站仪相互结合的方式放线,辅以水准仪测量高程;再者合理布置爆破的炮眼范围,使用空气浅空锤治理开凿出炮眼,根据爆破面积和爆破程度合理计算火药量,填装后采用延时爆破的方式进行爆破,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

(3)人工护坡与挡墙:

人工护坡与挡墙的修筑过程中首先需要清理地基,并采用铺浆法砌块石体。石块的砌筑应该选用上下层交错砌筑的形式保证墙体的强度与质量,并采用分层砌筑。内外搭砌的模式确保砌立稳定。砌筑前石块需要事先浇水,但是不能有积水残留,砌筑石缝应该保持在20mm~35mm的范围内,较大的石缝用碎石填补。砌筑完成后石缝要用浆料填涂,但是外墙面上不能残留有涂浆,保证墙体砌筑的外部美观。

(4)生物绿化:

根据当地的气候类型和土壤结构选择生长速度快、生命力顽强且价格便宜的苗木进行种植,同时营养钵对于苗木的成活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保证营养钵的完整性。注重运输质量,在运输过程中用隔热网覆盖,防止水分流失,同时对于营养钵损坏的苗木要禁止栽种。栽种过程中按照苗木的生长习性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预先进行施肥以保证土壤的肥力,然后对栽种深度、定向与排列以及栽种季节进行严格限制,提升苗木的存活率。

(5)后期养护:

苗木的后期管理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该派专门的技术和工作人员负责苗木的后期养护工作,定时对苗木的生长情况、存活率以及生长速度等进行记录,在发生自然灾害或是病虫害时及时做好应急预案,并定期对苗木进行灌溉和修剪。

2质量控制

2.1以人为本,提升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在整个矿山环境治理的国工程建设中,需要首先强调人员素质和工作态度在提升工作质量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和承包单位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的选拔与选调工作,选取那些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涨以及技术水平高的工作人员从事矿山的环境治理工作,并通过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准则的方式来约束全体工作人员的行为,以人员素质为突破口提升矿山环境治理的总体质量。

2.2完善工程材料的验报和审查机制

矿山环境治理中要涉及到多种原材料如石块、石灰、水泥、苗木以及多种工程机械和设备的采购和运输等,如不及时完善工程材料的审报和验收将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首先应当根据工程需要制定完善的采购计划,对供应商的相关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定期抽查工程材料的质量,质量不过关的工程建筑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同时,工程材料的采购、运输、储藏以及取用等均需要进行严格登记,定期出具原材料的使用和结余报告,方便监管部门对其进行定期审查。

2.3完善工程质量审查制度

一套相对完善的工程质量审查制度是保证矿山环境治理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打击违法犯罪、遏制以公谋私的有力武器。为保证治理质量,在治理技术人员对各治理段、治理班组的治理质量进行巡视检查和现场跟班监督相结合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四级”质量检查程序,首先由工作人员进行自检,工作质量不合格者进行翻修或是拆毁;其次是班组长检查,勒令组内人员按照相关施工方案和要求进行工作,同时这两次检查过后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再者,由技术人员、质量员进行抽查,抽查率不得低于70%,不合格者给予补救机会,或者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是由技术负责组织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抽查率不得低于50%。

3结语

在当前环保问题日益严峻的前提下,加强矿山环境治理,提升矿山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应刻不容缓。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提起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措施提升矿山环境治理中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水平,减少因为过度开采和粗放型开采活动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使得地表植被和地貌景观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进而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改善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 篇6

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工程建设的一种系统化、技术性、专业性、政策性控制,涉及了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与各个阶段。在此,浅谈了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在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并突出了各阶段造价对整体造价的重要性作用。

摘要:随着WTO的加入,我国正式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提高了我国建筑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率,而工程造价也成为了建筑行业所急需控制的要点。所谓“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就是在建设方案的优化和设计方案的基础之上,采用某些方法和措施,在建设程序(工程投标、项目实施和工程竣工结算)中把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额定造价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求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忽略前期的造价控制,只注重项目实施阶段。虽然这是有用的,但是这样也存在弊端。如果一开始就决策失误或者设计的方案不是最优的,那这次的造价预算可是太盲目了。所以,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对工程造价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工程造价、施工、控制

一、工程投标阶段

通过在建筑市场工程投标竞争,业主选择最优的承包商,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这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手段。所制定的工程造价应合理、准确,但又能突出企业竞争实力。首先,造价管理人员应仔细考察施工现场。然后,根据现行取费标准、施工图纸等编算投标底线(即标底),并使标底控制在预算内。最后,确定需购买或者租用的设备费用是否符合实际。评标、定标中把造价执业者以及造价编制依据的合法性作为评判定标价是否合法有效的依据,保证标价的科学合理。

在此,编算的标底不仅要经济、合理,还要适合不同的评标准则。第一种,业主有标底,报价应接近标底或者标底向下浮动某一值,以此为最优报价。第二种,业主没有标底,报价应接近所有投标商报价的平均值或者以平均值为标准上下浮动这个范围内的最低报价,即为最优报价。新世纪后,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致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严重压缩,市场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造成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施工商不得不面对黑暗的市场竞争。若施工商只是为了经济利益去承接工程,这显然是没有远见的。

二、工程实施阶段

工程造价从头到尾地存在于整个工程中,尤其是在工程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作用不言自明。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不断改善施工队伍任务的分配,从而获取良好的经济利益。作为工程造价业务人员来说,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约定办理协助业主分析索赔事项,分清责任,及时提出反索赔,挽回不必要的损失;按合同和已经约定的规定,及时计算每次变更引起的造价变动,为业主投资决策控制提供依据。

第一,工程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关键在于施工队伍的配置。施工队伍的配置作为施工方案与施工现场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结果,其配置的优劣与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和工程最终的收益。这就要求在工程实施阶段中,工程技术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合理的条件下,结合设备与材料的市场价格,选择最优施工方案,从而对施工队伍的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第二,编制施工预算是工程实施阶段中容易忽视但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施工预算,就是以施工方案和施工队伍的配置为依据,对各项设备和材料支出作出预算,合理的优化施工队伍的配置,以便用较低的成本、较高的质量来完成承接的工程。这就要求工程造价人员要分类对各项施工都进行预算,结合设备和材料的市场价格,便于对成本进行预算性的分配。然后再以各项预算为依据进行分包单价,以施工预算为标准,衡量分包单价,若分包单价超了预算,要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共同分析,找出差距的来源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接着,按照施工预算进行管理。此外,按照施工预算进行设备的租用和材料的采购,可以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及时完成工程签证,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高效补充认可。

三、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是对工程造价的最后决定性手段,也是工程造价业务人员的的本职。应加强合同管理,实行合同逐项审查制度,使工程造价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得以确认和控制。至于如何进行工程竣工结算,有很多的.方法,现在先简单列举几点:

1、工程签证应与竣工图和竣工资料相一致,在工程结尾时要组织专人整理。2、项目的划分要尽量与定额子目的划分相呼应。3、准确计算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时要根据设计图纸和竣工图纸去计算,并注明计算规则与计量单位,一定要注意不要重复与遗漏。4、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定额补充。5、编制工程竣工结算,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竣工结算是对工程竣工价款最终结算的活动,是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重要的一环。

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管理。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承接工程的进度快慢与质量优劣,甚至工程的成功与失败。总而言之,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的控制是工程管理与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工程建设的各个有关单位应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参与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政府要加强造价动态管理,正确引导建筑市场中的公平竞争,遵循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来确定调整经济政策、发布相应的法规政策,使动态管理体现于全方位稳定建筑市场价格总体水平,主动调节市场,实行间接、指导的管理,对形成竞争有序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场将起到规范和引导的重要作用。只有有效对工程造价进行了全过程的控制,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更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丰艳萍,蒋传辉,丰艳萍,蒋传辉.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研究[J]. 南方冶金学院学报. (01)

[2] 赵美云. 浅谈国外工程造价管理[J]. 山西水利科技. (S2)

分散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的设计研究 篇7

关键词:分散控制系统,过程控制,信息通信,控制变量

在完成集中监控的过程中, 计算机控制可以实现信息通信和高级控制等功能, 其较高的控制精度大幅提高了生产过程的综合质量控制效率。然而, 在大型工厂中, 计算机控制过度集中, 事故发生的概率也相对集中, 如果控制系统发生故障, 则操作、控制、监视等都无法进行。分散控制系统集中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和常规模拟仪表的优势, 可进一步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 加强有关分散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的设计研究, 对于改善分散控制系统应用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分散控制系统应用的关键技术

1.1 分散型集中控制技术

1.1.1 分级分布式设计结构

该系统采用过程控制、优化控制、自适应控制和工厂管理4级分布式策略, 选用分级梯阶结构, 依据工业生产装置的不同布局, 将其划分成多个单元, 并且各单元可独立实现本区域内的对象过程控制。系统通常包含操作站、过程接口单元、管理计算机、过程单元和高速通讯网络5个部分。

1.1.2 集中控制

系统内不同级和不同层间实施数据通信构成了一个完善统一的整体。不同模块之间是利用通讯总线连接实现通讯的, 而各单元利用过程控制网络实现数据传输, 操作站则对过程实行集中显示、操作和报警。

1.2 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

对于连续的模拟量控制系统, 依据反馈控制原理, 采用PID控制规律, 对获取的输出量与设定量间的误差-时间函数实行比例、微分、积分处理, 并将处理结果作为控制量, 完成电路放大、转换工作后, 其又可作为控制信号对执行器的动作实行控制, 持续修正控制量与被控量间的偏差, 进而实现对被控量的调控。

1.3 图形化组态

图形化编程语言是以C语言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 进而形成语言。在采用这种语言编程时, 通常不用编写程序代码, 而是采用流程图, 尽量采用技术人员经常使用的概念、图标和术语, 利用“图标”替换“文本指令”。这样做, 可以大幅度地改善工作效率。在设计可视化程序时, 技术人员仅需调用“图标”, 然后使用“连线”表示数据的流向, 这样编程工作就更加简便、直观。

1.4 系统组态

依据设计要求, 在系统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 整体采用系统组态软件提供的计算、填表和绘图等功能, 事先组织好各类硬件设备和软件功能, 以保证系统按照预定状态运行。也就是说, 利用集散控制系统支持的功能模块、编程语言、组态编辑软件构成标准的操作界面和系统结构, 由此完成过程集中控制、数据集中显示和数据通信。

2 分散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的设计

过程控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角度出发, 对不同操作单元的整个过程构建提供操作策略和建议, 其涉及的研究内容包含异常状态处理策略、控制系统内不同变量关系协调、控制变量选择等多种确保工艺稳定操作的措施和方案。在此, 以化工控制过程为例, 结合相关过程控制分析设计工具, 具体介绍了系统过程控制的设计过程。

2.1 目标函数和操作限制条件的确定

在指定标准控制结构前, 应先确定过程控制的操作目标和各类与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等相关的限制条件。通常情况下, 可将目标函数定义为标量成本函数J, 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稳定, 当然, 如果商品价格和市场环境出现变化, 则J的表现形式也可随之改变。限制条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的基本控制目标, 其主要受设计强度、大小尺寸等操作物理条件和工艺条件的影响。

2.2 分析自由度

在分析自由度的过程中, 要先统计全部过程中可自由操作的、独立操纵变量的个数, 然后提出稳态效应较差的操纵变量。比如, 缓冲罐液位稳态效应较低, 但是, 需要对其调控, 所以, 其将消耗稳态自由度。另外, 在此过程中, 还需要优化步骤1, 测定条件中的积极约束和简化梯度各自的维度, 以方便随后选择被控变量。

2.3 选择被控变量

被控变量是指分层梯阶控制结构中的一级被控变量y1, 也就是综合考量需保持在设定点的变量。在运用该控制变量时, 可将其分成用于自主优化的被控变量和积极约束相关的变量两部分。在此, 可以采用一般框架, 也就是建立最优性必要条件为被控变量, 对于无法获得最优性必要条件的, 则选用可测变量的函数关系近似方法来确定。

2.4 构建常规控制回路

在确定控制回路和二级控制变量时, 可依赖于工程师的直观测量和工艺过程的特性来确定。常规控制层的主要目的是简化监督控制层的控制任务, 并控制底层扰动, 两层间主要利用串级控制方式完成交互。常规控制回路是一种必须的控制手段, 而对于较小规模的过程, 可将常规控制与监督控制相结合, 共同发挥控制功能。

2.5 变量配对

这一步主要是配对主要控制变量y1及其操纵变量 (也就是常规控制层被控变量的设定点) , 如果控制系统相对简单, 则可以直接实现被控变量同原始操纵变量的配对。在配对过程中, 可以依据VI-EID配对准则, 利用相关分散控制结构设计方法直接获取最佳配对方案。如果能得到过程的扰动模型, 则可以深入分析分散控制系统的扰动抑制特性;如果计算过程较慢或利用不同方法得出的配对方案有矛盾, 则可以经过多目标优化配对算法深入分析后, 确定最终的配对方案。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采用MPC控制方式, 则可以不完成这一步骤。

2.6 依据要求构建RTO优化层

如果设计好的控制结构已经同时具备控制和优化的功能, 则可以依据运行要求选择是否采用RTO优化层。通过对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发现, 即使不存在RTO优化层, 依据某些方法设计的控制结构仍然可以实行自主优化。

3 结束语

过程控制结构的设计质量将直接影响分散控制系统功能的发挥和企业效益的实现。因此, 相关技术和设计人员应加大对有关分散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的研究力度, 不断总结过程控制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措施, 以逐步提升分散控制系统的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邓红霞.DCS集散控制系统设计组态及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江安伦.基于DCS的造纸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0.

发球过程中的身体控制 篇8

投入的时间太少,很多人大约只用训练总量的10%进行发球练习。

练习的方法不得当,没有抓住发球技术的主要环节,发球的力量主要源自于腿部的屈伸与躯干的转动。

发球技术相对复杂,它涉及到身体各部位的协同工作。因此,我们需要拥有良好的协调性,才可能发挥出发球的最大威力。

可以说,对于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控制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球技术的优劣。所以这次,我们就从发球中身体控制的角度出发,来寻找发球技术中我们还可以改正和提高的环节。

站位

发球的站位通常有两种,即上步站位和不上步站位。对于初学者和青少年球员我们通常建议采用不上步站位,这样的站位在减少了上步动作的同时降低了发球动作的难度。很多业余选手以及青少年球员在使用上步站位进行发球时,后脚上步的位置错误,导致身体在击球前便已正对球网,从而损失了转体产生的力最。理想的上步位置应该是后脚移至前脚的侧后方,以确保髋部侧对底线(如右上图)。其实在职业选手里,上步站位和不上步站位没有哪一种占据着压倒性地位,我们可以看到上图中阿加西采用的是不上步站位,巴格达蒂斯采用的则是上步站位。

我们还需要注意前脚的位置,仔细观察职业球员的发球动作,不难发现他们在准备击球阶段,尤其是深屈膝就要蹬地上升的瞬间,前脚和底线之间的夹角是很小的。而不少球友在准备时的站位就存在问题,前脚脚尖几乎垂直于底线,这样的站位极易导致击球前髋关节面向球网,因此而损失了髋关节转动的力量。

屈膝与蹬地

屈膝的目的是为了从地面获得反作用力,腿部的屈与蹬是发球力量的主要来源。也许有人会想问膝关节弯曲到多少度才算合适,这完全取决于球员的身体条件、协调性和发球目的。如果膝关节的屈与伸二者不协调就会造成发球时身体短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极大地影响发球时的爆发力。达维登科的身材不高,但力量强劲,图中他的屈膝幅度非常大,这在职业球员中也并不常见。另外我还想补充一点,达维登科发球时弓背动作非常明显,我不建议业余选手和青少年选手模仿,因为这是需要非常强的力量做支撑的。

击球时的身体位置

身体面向球网后才击球是许多业余选手以及青少年球员的通病,过早的转体会造成击球的力量损失。通过观察职业选手的发球动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使在击球瞬间,他们的身体也并没有完全转正,而是在落地的同时身体才一正对球网。这一点常常被球友和教练所忽略,但对发球技术动作来讲却至关重要。

发球时一个合理的动力链应该是:当力量从地面通过腿部传递到髋部、髋部获得最大转动速度时上身开始转动。大多数优秀的球员都具有良好的转体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上身开始旋转时职业球员的非持拍手在向胸前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上身转动速度,从而将力量更好地传导到手臂,以提高手臂向前挥动的速度。

落地

发球落地动作的基本要求是:前脚落地,后脚向后踢出,前脚落地的位置距离底线一个脚掌左右(如上图)。一些业余选手以及青少年球员击球后无法保持平衡,绝大多数都与后脚不是向后上方踢出有关。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些失去平衡的球员,后脚是向身体的侧方踢出的。

针对训练

与很多著名教练交流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发球技术教学时,这些教练给出的答案竟然有很大的相同点。这些方法其实并不难,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果能够坚持以下四个训练方法,每种训练一天练习20到30个球,l到2周后你的发球技术就会有明显改观。

训练一

双脚垂直于底线面向球网站立,两脚不动进行发球练习,主要体会发球中躯干转动的力量在发球中的重要性。

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有:两脚发生移动,原因很可能是抛球不稳定;发球无力,即不会使用躯干的转动进行发力,身体在发球前的回转不足或击球前已经转正身体。

训练二

侧向站立进行发球练习,腿部的要求同方法一一样,只能转动不能移动。发球前在后脚上放置一个球拍,发球后球拍从后脚脚面上滑落,后脚对向后面的挡板。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体会髋关节以及腿部的转动。

训练三

同训练二一样,但不在后脚上放置球拍,要求是选手在击球后静止两秒。

这样做的目的是:1.抛球的位置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发球后身体无法静止,会倒向一侧;2.观察发球后自己的头部是否保持平衡,两肩是否保持平衡,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并找出问题所在。

训练四

上一篇:争当环保小卫士作文450字下一篇:保证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