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品牌战略现状分析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品牌战略现状分析(通用8篇)

我国品牌战略现状分析 篇1

我国集成吊顶建设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各个集成吊顶品牌纷纷在品质上推陈出新,较以往不断标榜自身品牌的推广策略大不一样。不论是产品原料、功 能上的扩展诉求,还是全新的家居诱惑标语吸引消费者,以最具代表性的方式来表述就是“名流全质控产销体系”,是集成吊顶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充分科学的补充。这种“全质控”的品质建设趋势是集成吊顶企业未来品牌建设道路的必经之路。

中国的集成吊顶行业从起步至今只有几年时间,虽然市场规模的发展迅速,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但无论是一线品牌或其他小品牌,都是在探索中前进。集成吊顶品牌 的发展之路是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不同于其他行业品牌的建设,没有参考借鉴的对象,就没有正确的标准来衡量,导致集成吊顶行业品牌的混乱不堪。

在集成吊顶的发展之初,由于门槛低,市场潜力巨大,消费者认可程度高,众多的企业纷纷投入集成吊顶行业,争夺市场份额。激烈的竞争推动了集成吊顶行业的发 展,数十家的“十大品牌”集成吊顶企业纷纷登场。各类品牌在重推广轻品质的 “发展列车”快速前行,使集成吊顶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扎根落户。

通常品牌发展,是先以品质为基础,获得消费者认同,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口碑传播,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一个知名品牌。但集成吊顶自出生以来,以超乎寻常的速 度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集成吊顶在之前几年似乎成为了“不愁卖”的市场宠儿。集成吊顶企业走出了一条“品牌为先”的道路,打响企业品牌,迅速抢占市场。

但随着金融风暴的影响,集成吊顶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缓速增长期,消费者也更加理性的选择集成吊顶。一夜之间,集成吊顶品牌贯使的“十大品牌”招式似乎不灵了?

在讲究品牌、创新和服务的一体化消费时代,只要其中一个没有做好,品牌不强、专业性不足或是服务不够完善,集成吊顶企业就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集成吊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重头来把品质做好,再谈品牌建设。

我国品牌战略现状分析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 赢得消费者的欢心是件越来越复杂并困难的事情。品牌在企业营销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品牌由各种图案、颜色、符号等要素构成, 在市场中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形象, 以此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品牌具有比任何有形资产或其他无形资产创造更有价值的能量, 而且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加快, 品牌的力量将会进一步显现出来。作为一个商业标志, 品牌资产被企业用来经营管理, 作为法律术语上的商标, 又能有效地保护企业的效益, 从整体市场经济来看, 企业采用品牌能保证正常的经济秩序, 提高整体产品质量, 加强创新。因此, 人们对品牌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积极, 在市场经济下也会越来越注重品牌营销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 中小企业的传播与发展更离不开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 创造品牌价值, 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 是通过市场营销运用各种营销策略使目标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服务的认知过程。品牌营销从高层次上就是把企业的形象、知名度、良好的信誉等展示给消费者或者顾客从而在顾客和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对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品牌形象。简单来说, 就是把企业的品牌深刻地印入消费者的心中, 使其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现在市场已经进入以品牌制胜的时代, 品牌营销战略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在准确把握公司资源状况的基础上, 建立起与市场相契合、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品牌。另外, 品牌营销又是引领企业发展的主发动机;有了品牌营销, 企业发展才具有了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存在问题

随着消费者对于品牌的重视程度增加和大品牌影响力向二三线市场渗透的趋势, 中小企业与这些大品牌企业竞争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归根结底是他们对品牌营销的内涵理解太过片面, 主要体现在:第一, 中小企业意识到了要树立企业和产品品牌, 但是忽视了对品牌的维护和长远发展。第二, 中小企业对品牌的管理主要是创建物质表层次的内容, 如设计品牌的名称和标志, 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 而忽视了内部层次的品牌文化内涵。第三, 中小企业把品牌的宣传推广主要放在市场上宣传, 却忽视了对企业内部员工品牌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事实上, 品牌的营销是从内到外, 由彼及此的, 从里到表传播推广的, 因此中小企业初期可能尝到了品牌营销的甜头, 但是随着竞争的激烈化, 难免在市场中维持长期不败的地位。而很多中小企业并未深刻意识到品牌资产的巨大价值, 不能理性地运用, 在终端很容易造成胡乱操作,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品牌营销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是个艰巨但又充满希望之路。

三、对策分析

首先, 在企业内部, 要进行组织结构的改革。很多企业对于品牌管理部门的设立, 都是与营销部门捆绑。但是市场的职能需要分工, 各个部门职能的分工确认, 关系着企业运营水平的高低。很多企业都设立市场部、销售部, 市场部的职能是市场细分、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制定营销与广告计划、进行品牌的管理控制等;销售部的职能是市场渠道的管理维护、市场信息反馈、销售促进等。品牌管理划分给市场部, 这样的机构设置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 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如果没有处理好, 会给企业带来品牌的负面的传播影响。为此, 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 该部门的职能是处理品牌危机、进行品牌的日常维护、宣传品牌理念文化等, 该部门能及时给企业消除不良影响, 保持品牌的纯洁度, 细水长流, 对保护企业品牌和维护企业声誉意义重大。

其次, 在市场外部, 联手中介机构与公众, 共同传播企业品牌理念与文化。企业在明确了品牌定位后, 应该致力于将此定位在市场中推广, 光靠自身之力是不够的, 产业链的宣传作用往往比一个企业的宣传作用大的多。企业可与同在一条供应链下的志同道合的中介合作, 如物流公司、金融机构、市场中介、保险公司等等, 无时无刻体现自己的品牌价值, 将产业链价值与企业价值凝在一起, 会有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也不能忽视了公众的力量, 媒体、协会、消费者、网络公众, 企业应该试图找到自身与公众的价值共同点, 以此为突破点进行推广。

再次, 企业内外双管齐下, 着手建立品牌忠诚顾客群体。品牌忠诚群体指的就是顾客对品牌是否有一定的忠诚度, 表现在对品牌产品的购买的频率及支出的费用等方面。群体营造要从自身做起, 从内部员工做起。内部人员就是企业最好的宣传窗口, 如果员工对自己所在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没信心, 市场上的消费者又怎么敢购买。从自身做起, 从内部做起, 不仅仅是对企业的忠诚, 更多的是对自己产品的信心, 对企业的信心。具体到外部市场我们如何营造这部分群体呢?很多企业的做法是制定会员制, 积分代金券等方法留住顾客, 这样只能留住人留不住心。如何让消费者从内心深处认同企业, 认同产品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方向。KFC企业会定期安排各地消费者到自己加工间参观食品的制作流程, 让消费者知道自己吃喝的食品饮料的整个制造、储运和销售过程, 认可新鲜程度, 通过这种方式的沟通, 消费者在终端就更具有目标选择性。这种模式的推广值得借鉴。

我国体育品牌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体育用品 品牌 发展策略

体育活动已经逐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用品的开发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体育用品受到国外产品的强烈冲击,国外产品不仅性能好、款式多,而且产品更新快,名牌效应大。制约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哪里,怎样才能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体育用品品牌,这是摆在我国体育用品企业面前的共同课题。

1.体育品牌的概念

从市场营销来释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品牌具有以下特征:品牌是专有的品牌,具有排他性的特征;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源,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品牌转化具有风险性 ;品牌具有表象性,比较容易记忆;品牌具有扩张性,帮助企业进行市场扩张。体育用品品牌是品牌中的一个细分,狭义地講,就是指体育企业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创造出来的,得到社会认可具有高知名度、高效益、高价值的产品;广义地讲,体育用品品牌至少应该包括体育用品的设计理念、体育用品的市场定位、体育用品的形象设计、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

2.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发展概况

我国就已经拥有世界体育用品60%的生产能力,已形成了产业集群特征较为明显的体育用品基地。其中,运动鞋生产主要集中在福建晋江和莆田、广东东莞,运动服装生产主要集中在福建石狮、广东中山,体育器材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富阳、江苏泰州。尽管我国的体育用品已从过去的简单模仿进入独立研发阶段,不少产品的性能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总体来看仍与国外著名品牌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量的国外体育品牌进驻我国,虽然价格昂贵,仍倍受青睐。国外体育用品正是利用品牌效应、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全方位的营销策略赢得中国市场。

3.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业存在的问题

3.1 品牌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

从国内市场占有份额来看,国外体育用品企业在高档产品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国内企业难以与其一较高下。据有关统计, 目前,李宁在中国体育服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为10.5%,而国外品牌阿迪与耐克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5.6%和16.7%,且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15%和21%,而李宁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与其相距甚远。

3.2 科技含量低,缺乏品牌培养

品牌需要高新技术和高质量作支撑。耐克和阿迪达斯之所以长盛不衰,而且品牌越做越强,正是因为他们不断进行创新。目前我国的体育用品大多依靠来料加工和仿造,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企业更多地注重低价位,而忽视了对产品品牌的研发。如果产品没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与国外体育用品在同等价格水平上没有比较优势。

3.3 缺乏核心产品,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生产的产品较为单一,缺乏核心产品,企业无法准确地给品牌定位。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创建初期就对其品牌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在保证原有品牌核心不动摇的前提下,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创新。耐克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篮球运动系列;阿迪达斯是足球系列。而国内体育品牌只是简单地依靠广告推广,实际上缺乏核心产品。

3.4 品牌营销能力弱,手段简单

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营销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专业的品牌营销策划人员,品牌营销策略和手段也较为单一。我国体育用品企业重视名人效应,代言明星与体育品牌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无法体现品牌特征,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阿迪达斯和耐克不仅通过体育明星代言为其产品宣传造势,同时还注重赞助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来宣传推广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体育用品品牌战略构想

4.1 分析品牌生存环境,明确市场定位

体育用品品牌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消费者知晓有这一品牌,更重要的是要消费者知晓品牌其中的文化,成就企业的无形资产。纵观耐克和阿迪的品牌营销策略,首先要对品牌进行定位,执行品牌推广计划。例如赞助体育赛事,借此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要选择恰当的品牌形象代言人,通过他传递出品牌的个性化的东西,让消费者把其品牌同形象代言人联系起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可信度。

4.2 提高体育用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提高体育用品的科技含量,是树立我国体育用品在世界体育用品市场形象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产品的设计从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收入等分类的消费者,进行需求偏好的准确把握,然后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研发出高质量的体育用品。

4.3 立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口数量急速攀升,体育用品消费量也在持续增加。居民对体育用品的消费已经从低档为主向中高档方向发展。因此,体育用品产业要立足国内,产品开发要有针对性,应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出发,提供不同的品牌产品服务。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应建立健全营销体系,把我国体育用品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4.4 打造体育品牌文化,提升品牌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是指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和品牌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品牌文化内涵是品牌价值的核心资源,消费者对所选择品牌的青睐是建立在品牌所凝结的文化上。因而体育用品企业应该注重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运动、表演、洒脱、自由的精神”作为耐克的品牌文化,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借鉴国外成熟的品牌文化理念和运作经验,努力提升品牌价值,争取早日打造出我国的强势民族品牌。

4.5 抓住机遇,合作发展

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要利用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款,与政府合作,与媒体合作,加强对品牌的宣传和报道,营造国际形象。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要借助赞助各种体育公益活动和大型体育赛事这一平台,加强对其品牌的宣传和报道,营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尤其要注重国际形象的塑造,努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较高的知名度。

5.结语

尽管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发展态势良好,但与世界体育用品知名品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借鉴世界知名品牌的发展策略可以使我国的体育用品品牌发展少走弯路。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存在市场占有额少、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产品、营销能力弱等问题。品牌发展更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精神,通过明确品牌的市场定位、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开拓国际市场、合作发展等策略来提升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社,2001.360—489.

[2]李守国.试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品牌战略[J].开封大学学报,2003,17(3):27—29.

[3]于德生.“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用品品牌战略发展思考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

我国品牌战略现状分析 篇4

摘要:我国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

摘要: 我国 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发布。对于适合 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 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二、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

科教育方面,我国 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 我国 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3、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4、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5、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 我国 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6、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我国品牌战略现状分析 篇5

我国稀土生产概况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可以大量供应不同品种及不同品级稀土产品的国家,在世界稀土市场上具有支配和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稀土产业根据矿产品类型和生产力布局,已形成南北两大生产体系。北方稀土生产体系以内蒙古、四川、甘肃、山东为主,形成以白云鄂博矿、氟碳铈矿为主要原料的轻稀土生产基地;南方稀土生产体系以江西、江苏、广东、福建等省为主,形成以南方离子型矿为原料的中重稀土生产基地。白云鄂博矿是稀土与铁、铌、钍等元素共生的综合矿床,稀土矿主要分布在该矿的主、东、西三个铁矿体中。四川至今已初步查明稀土矿29处,分属9种成因类型。稀土矿产资源集中于攀西地区,大多分布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西昌、德昌等县市,构成了一个南北长约300km的稀土资源集中区。牦牛坪稀土矿床规模居四川各矿床之首,矿床的工业矿物绝大部分为氟碳铈矿,其次为氟碳钙铈矿,少量硅钛铈矿等。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8年的统计,2008年国内探明的离子型稀土矿共计805万吨,江西省资源量占比达35%,约283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并且90%分布在赣州。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为我国所独有,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将离子型稀土矿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我国稀土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为保护稀土这一战略资源,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国政府多年来对稀土产业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当前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来看,还存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亟待加强、冶炼分离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自主创新不足、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等诸多问题。

(一)重组步伐缓慢,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的稀土矿产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同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许多地方纷纷成立的小企业开始稀土资源开发,由于开采水平落后,管理模式粗放,使得大量的稀土资源流失和破坏。由于中国稀土企业联合与重组的步伐缓慢,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稀土生产大小企业200多家,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只有骨干企业20余家,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按产品分类,其中有稀土矿山30多个、稀土冶炼和材料厂80多个、稀土合金厂20多个、稀土磁性材料厂100多个、稀土荧光材料厂30多个、稀土微肥厂10多个。属国有企业(原财政关系在中央部门的企业)33个(含12个选矿厂、21个冶炼厂),地方中小型企业近170家。龙头企业还不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而在美国,稀土行业只有两家企业,法国仅有一家。稀土行业这种“小、散、乱、差”现象已成痼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市场混乱,更严重的是带来环境的破坏。

尽管近几年蒙古包头市加强了对稀土行业的治理和整顿,但如今仍有稀土开采企业100多家,年处理能力在2000~5000吨的企业仅有10家,大部分企业年产量只有几百吨。我国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缺乏规模效应,整个产业因此缺乏竞争力,产品定价的话语权比较弱。

(二)开采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稀土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主体过多、采富弃贫、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监管力度不够,行业准人把关不严。我国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区的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堪称世界最大的中重稀土资源,由于管理不善,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营、集体、个人开矿一起上,都不同程度地造成采富弃贫、采易弃难、漏采弃矿压矿的现象严重。

目前国内国有稀土矿山的资源回收率一般为60%,那些被一些经济学家赞美有加的民营矿山普遍不足40%。我国最大的包头混合型稀土矿回收利用稀土仅为开采量的10%左右,其余90%进入尾矿坝储存。由于未能采取分流、分堆等保护措施,大量稀土在浸取中流失,稀土精矿成分不稳定,直接影响了稀土产品的深加工质量。我国特有的南方地区离子型稀土矿,属于世界罕见、储量有限的中重稀土资源,目前的平均利用率只有20%-50%。

受利益驱使,全国部分省市无序开采有加剧的趋势,尤其是我国特有的南方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无证开采现象又重新抬头,导致产量偏大、恶性竞争、开采无序,因而矿山的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现象仍较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基本上没有得到解决。

(三)过度开采,盲目竞争

我国的稀土蕴藏量和产量在世界上都排第一,是举世公认的稀土资源大国。海外市场的刺激,致使中国这些年大量、廉价地向发达国家出口了稀土矿产。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稀土产业自身存在无序竞争,各地一哄而上,乱采滥挖,造成产能过剩,稀土产品供大于求,而且企业之间竞相压价,互挖墙脚,导致大量稀土廉价出口,甚至存在大量走私贱卖的情况。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本来仅在原包头、上海、珠江三个国营稀土厂推广的稀土分离技术扩散,各种各样的非法小作坊的无序开发,造成了稀土资源的大量损耗。

当任何一种产品供大于求时,都卖不出好价钱。我国的稀土生产能力迅速达到12万吨至15万吨,超过全球10万吨左右的需求。供求失衡、互相压价导致稀土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从1998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10倍,价格却是原来的不到七成,甚至低于1985年的价格水平,使我国稀土行业陷入困境。

多年以来,中国的稀土探明储量从1995年的43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3 010,下降到2009年的36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36.52%;可开采储量从10多年前的占世界80%多,下降到了如今的50%以下。由于过度开采、盲目竞争现象严重,我国的稀土资源始终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资源效益也没有显现出来,业内人士戏称“黄金卖出萝卜价”。

(四)环保意识薄弱,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稀土企业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我国稀土资源企业在矿山开发和生产环节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三废排放超标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含有放射性的尾矿和废渣也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广西某县作为我国南方稀土矿储量大、唯一尚未进行规模开采利用的地区,不法分子稀土矿盗采矿点在不少乡镇渐成气候,一些地方非法采矿活动猖獗。在该县某村一处稀土矿采矿点,山坡被开挖成几层,每一层都建有数目不等的沉淀池,池中装满或乳白或黄褐色的液体,散发出刺激性气味。沉淀池一边的简陋工棚附近堆放着大量的碳酸氢铵、硫酸铵等原料,另有大量叶酸等原料的包装袋散落四周。该县成百上千亩山林被砍伐殆尽,大面积开挖后裸露的泥土毫无防护,疏松的土坡上沟壑遍布,大量泥沙被雨水冲刷后堆积在山脚下水田里。本应秧苗葱绿的稻田里,现在却是泥沙淤积、荒草一片„„,在不少非法采矿点附近,当地群众对此十分不满。近年来稀土矿非法开采现象不仅在平南存在,在苍梧、岑溪、八步等地区,非法盗采稀土矿现象屡屡出现且打而不绝。目前广西只有一家公司有稀土矿采矿权,但其采矿范围只在崇左市部分区域,可以认定这些地方出现的稀土矿开采行为均属非法。

包头白云鄂博大量的稀土经过选矿流进了尾矿坝,尾矿坝因不断加高容量扩大,又处在干燥、少雨,多强风的高原地区,加剧了尾矿扩散成为砂尘源。该尾矿含钍0.056%,放射性比活度为2.4x104Bq/kg,比一般沙尘危害更大,不仅污染坝外土壤,对周围环境也造成污染。四川大部分采矿场存在废石乱堆放、原矿现象严重造成水土流失、河道堵塞,由于乱采滥挖,存在安全隐患,给矿山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

早在2005年11月2日徐光宪、师昌绪等15位中科院院士联合提交了《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稀土和钍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使稀土行业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国务院两位领导人都作出过重要批示,要求研究政策措施解决稀土过度开采,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大量廉价出口的状况。

(五)应用开发滞后,自主创新不足

中国是稀土的生产大国,但不是应用强国。长期以来,我国稀土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投入不足,导致我国稀土应用技术含量低,跟踪仿制多,独立创新少,开发应用滞后。目前,我国稀土科研与应用推广水平整体上大大落后于美国、日本、欧洲,处于“稀土大国,科研弱国,专利受制”的尴尬局面。初级产品竞争过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缺少,产品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在“原矿一精矿一分离产品一功能材料一器件一实用商品”这样一个产业链中,从开矿到提取到分离,中国可以称作世界一流。但再到后面去技术发展非常有限,实际上和整个社会产业发展大环境脱节,而稀土真正的价值在于产业链后端,在于从功能材料到器件和实用商品这个环节的突破。

我国出口的低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极少,所以利润很低。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生产的高纯氧化钪提供给美国Bloom Energy公司生产燃料电池,但电池却不卖给中国。这个燃料电池用钪是最好的原料,钪决定了它的关键性能,但生产出离子导体,到最后变成燃料电池的发电机,我们就没有这样的技术专长。

由于国内稀土产业缺乏长期规划,科研和产业化脱节,我国稀土应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自主创新不足,特别是稀土新材料器件及终端应用技术更加明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新技术、新成果较少,稀土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滞后,行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改变,而发达国家则会继续利用其在稀土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通过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等手段遏制我国稀土应用产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稀土工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六)出口监管泛力,资源流失严重

我国稀土资源向海外市场低价流失现象十分严重。2005年,我国稀土年出口量比1990年翻了9倍,但价格却下降了55%以上。因在我国购买稀土原料初级产品不受配额限制,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近年来又大规模在我国稀土资源区投资设厂。仅内蒙古就有近10家外资工厂。这些企业在当地大量买入稀土原料和金属,简单加工后便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或储备,成功地规避了我国出口配额限制。国外企业拿到初级产品,提纯后产品增值10倍。直到2009年,国外90%以上的稀土上中游产品都是从我国进口的。日本、欧美等国看准了便宜的“中国货”,甚至封存自己的矿,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及尖端科技领域对稀土资源的需求。我国所实施的稀土产品配额制一定程度上已被架空。长期以来,我国上百种稀土出口产品,仅有40多个税号,部分产品与税号脱节,既无法满足监管需求,又导致我国资源流失和走私现象时有发生,产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四、建立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战略

稀土是我国重要的优势战略资源,要使其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应该建立我国稀土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战略,积极引导国内稀土产业优化布局、调整结构,鼓励稀土产业向应用领域延伸,建立国家级稀土资源储备库,重视稀土的收储,设立从研发到产业化全过程协调对接的稀土专项支持计划,引导稀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促进稀土行业整合

(二)建立稀土战略资源储备制度

(三)坚决贯彻出口配额制度

实际上,早在1998年,我国就已对稀土产品出口实施配额管理制,同时还实施“禁止、鼓励和限制”三个区别对待的原则。禁止稀土原材料出口;限制氧化物和金属,实行出口配额管理;鼓励类是下游稀土产品,如磁性材料、荧光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减少出口配额,是中国谋求稀土定价权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对稀土的需求日益扩大以及国家不断减少出口人册企业数目和出口配额,部分获得配额较多的企业为牟利而开始出现违规倒卖配额等问题。此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大规模在我国钨矿、锑矿、稀土矿资源区投资设厂,在当地大量买人稀土原料和稀有金属,简单加工后便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或储备,成功规避了我国的出口配额限制。

此外,稀土出口走私活动日渐猖獗。据测算,2009年我国稀土走私出境超过2万吨,约占实际出口量的1/3。2008年,我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指令性计划指标为11.89万吨,实际产量高达13.53万吨,较2000年增加7万吨,年均增幅8.5%。同年,我国稀土消费量67680吨,与2000年相比,增加5.1万吨,年均增幅17.5%。缺乏稀土资源的日本主要从我国进口稀土产品,在稀土出口配额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日本一些大型企业依赖走私以满足大约1/4的需求。即便是海关总署每年统计的数据,稀土产品也存在非法出口现象。

(四)制定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要想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仅靠控制资源和出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稀土核心技术专利、稀土应用市场、稀土产品标准。

因此,我国要提高国家的稀土应用水平,从科技创新源头抓起,加大科技投入,同时重视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技术制高点。突破外资企业的技术限制,建立起我国自身的“高速公路”式的稀土产业链。

(五)加大稀土产业投入

(六)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我国医疗器械战略咨询分析 篇6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示:为促进和维护全民健康的公益性服务提供健康管理技术;为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建设补充、更新各类技术装备;为规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技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装备水平;为提升高技术含量、降低制造及应用成本,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和诊断试剂等的研发和产业化;为医疗器械的安全应用提供检测和监测专业技术装备。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家用医疗器械产业市场研究与战略咨询报告》

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容量约为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与药品的比例是1﹕ 10,而发达国家是1﹕ 1,这说明医疗器械市场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医疗器械有着巨大的需求,目前人工关节年需求量约为100万例、血管支架约500万例、人工心脏瓣膜15万例、牙种植体40万例,但实际用量却均小于需求量的10%,显然远不能满足全民医疗保健的基本需要,特别是救灾和灾后伤残人员康复的急迫要求。

在政策层面,我国高度关注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人口与健康列为重点领域,并着重指出将攻克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

2007年4月,我国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将加快发展新型医疗器械。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201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产品,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新近发布的《“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在先进医疗设备领域开展医学影像、医用电子、临床检验、微创介入、放射治疗、激光治疗等高端医疗设备研究,研制生产15项左右中高端产品,培育20个以上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大幅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我国多年以来的规划和政策,可以看出,医疗器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需求方面,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各级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大力支持,给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疗器械产业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包括:为促进和维护全民健康的公益性服务提供健康管理技术;为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建设补充、更新各类技术装备;为规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技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装备水平;为提升高技术含量、降低制造及应用成本,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和诊断试剂等的研发和产业化;为医疗器

械的安全应用提供检测和监测专业技术装备。

在资金投入层面,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大力支持,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医疗卫生支出为1320.23亿元,到2010年,这一支出则增加到了4439亿元。为推进新医改实施,国家承诺在2009-2011年3年间新增投入8500亿元(约合1230亿美元),以建立起一个全民医疗保险体系,至2010年覆盖90%的中国人口。今后5年,中国县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影像设备、检验设备以及信息化产品需求量将暴增,新医改大力投入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将对每个县医院投资250万元,每个与之对应的县中医院则投资200万元。随着医改的深入,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而要降低治疗费,治疗仪器、耗材国产化是必然趋势。此外,医疗器械产业的美好前景也吸引了风投资本的关注,统计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7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共披露融资案例78起,涉及交易金额5.7亿美元。在2008-2009年间,医疗器械行业融资案例数为18例,但融资金额分别为9880万美元和1.257亿美元,远远超过2000-2007年的水平。2010年前7个月,医疗设备行业已完成15起投资案例,公开披露金额1.23亿美元,体现出投资机构对该领域日渐增长的兴趣。

我国品牌战略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社会转型,金融互联网技术,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现状

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两面性, 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也存在着成绩和问题。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有了超过了十倍的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些都是人民可以共享到的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 由于我国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 也威胁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市场经济多元化。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实施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趋势, 多元化的经济必然会导致竞争的加剧, 市场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无形杠杆, 它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 仍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合理进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势必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我国国有企业和各种大中型企业要及时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 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让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更为健康规范。

2.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走势。社会转型, 就意味着一场社会变革。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复杂的经济结构转变。如今, 我们已进入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代表的第三个阶段, 虽然市场经济还处于规范和调整阶段, 但总体趋势还是在向前发展。社会转型对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 在这个特殊时期, 贫富差距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中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 经济越发展, 贫富差距的距离拉的越大, 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问题和阻碍。

(1) 经济结构不合理。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 包括地域结构, 城乡结构, 以及分配结构等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并长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2) 地域结构重复。近年来, 我国不同地域的企业在生产内容, 生产样式等方面都存在相似的现象, 从而造成了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有些企业投机倒把, 进行不良竞争, 扰乱了市场秩序。

(3)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 也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超出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

(4)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于受到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等多种条件的限制,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造成了众多资源的浪费。

二、未来10年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的精心部署, 鉴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来看, 我国要重点促进金融互联网的一体化发展, 同时在生态文明建和粮食安全等领域还要继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 探索出一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实现综合国力的整体跃升。

1.金融互联网技术一体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的金融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金融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 金融系统逐步具有了市场化的特征,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仅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 金融机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 金融系统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加速了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结合, 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2.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如今,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已令人堪忧, 环境污染仍在加重, 形势依然严峻, 我们不能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老路。可以说, 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密切相关, 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因此, 我国必须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部署, 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加大对粮食生态产业的投入。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是确保我国粮食生态安全的根本,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 重视农业的发展,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是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要确保我国的粮食生态安全, 就必须坚持“科技兴农”的战略。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推动重要农业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工作。

三、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 这就需要我们要审时度势, 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增长, 而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争取做到稳中求进, 又快又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硕士论文, 西北师范大学.2012 (05) .

我国品牌战略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出版物流出版发行业供应链管理价值链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3-0051-05

【编者按】

出版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是当前出版产业规模化与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一个重要议题和关键问题。2011年11月11日-13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暨亚太物流联盟年会”上,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和中国物质出版社共同牵头成立的“中国出版业物流产学研基地”进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该基地隶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学会,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出版物流的产学研基地。基地的成立对于促进新时期我国出版物流与出版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为此,本栏目在此开辟“数字环境下出版物流业转型与发展’’论坛,特邀产学研各界专家和学者围绕新闻出版总署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和方向,集中探讨新形势下出版物流与供应链、出版产业的转型与战略发展等议题,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兴盛与深化。

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3500亿元,增加值占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我国新闻出版发行行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出版物流作为行业物流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伴随国内出版物市场的有序化、集约化、连锁化,我国出版物流也开始向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1我国出版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以下分别从宏观规划、微观运行、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等层面对我国出版物流行业现状做一分析。

1.1宏观规划层面

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出版行业形成了规模庞大、组织严密、覆盖全国且颇具效率的全国新华书店储运网络,在当时的世界出版物流发展史上是屈指可数、堪称一流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社自办发行,不少发行机构实现了公司运作,拥有自己的仓储体系、物流设备和人员。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业开始引入“物流”的概念,实行连锁经营的城市新华书店,是我国现代出版物流兴起的主要标志和主要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出版物流基础建设和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出版物流开始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我国各省均掀起了建设大型出版物流中心的热潮。新建成的出版物流中心普遍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地域性明显的特点。但出版物流系统建设布局缺乏整体规划,突出表现是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和物流中心集中化。

2003年由湖南出版集团投资1.1亿元建设的湖南华瑞物流有限公司提供从纸张、印刷到图书分拣的“一条龙”服务,该物流中心还具备成为第三方物流的能力:同年开始建设的武汉市出版物物流中心,集印刷、发行、销售于一体,并为半径500公里内的各类图书连锁店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配送服务:江西新华发行集团同样在2003年建成4万平方米物流中心,如今又再次新建一个10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2007年10月开始启用的上海新华传媒图书流转中心,占地38亩,库房总面积3万平方米:2007年11月,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开业;2008年5月,西藏首个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正式开业;2010年上半年投入使用的重庆新华书店集团新物流中心实现一般图书年发货16亿元,出版物存货品种可达25万种。此外,以当当网、卓越一亚马逊等为大型网络书店均自建其图书配送中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内形成了网状物流系统。

我国出版物流中心浮躁的繁荣背后显现的却是出版物流体系宏观调控的失衡。目前大多数出版集团规模上的扩大仍然主要是低水平的数量累加,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业务整合,原先粗放经营的色彩也并没有褪去,缺少自身的品牌产品。在宏观层面上,我国尚未出台一个全国性的物流政策,亦缺乏对大型物流中心或发行单位进行强有力的宏观指导和引领作用,连锁经营和集团化建设也尚未真正成熟,产业集中程度不高,国有发行业对市场的控制力不够。自从新华书店的统一物流渠道被打乱后,我国出版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物流企业能承担起全国性的出版物流经营。这一局面使得全国性的图书流通严重滞后,而且缺乏某一强有力的物流中心的宏观调控,也就造成各物流企业之间由于信息闭塞经常做无用功,整个物流体系混乱,效率十分低下。各物流企业之间缺乏协作,进而陷入恶性竞争,行业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出版行业物流资源无法优化配置,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由于多年来我国出版物市场的区域性保护,出版行业实现真正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几乎不可能。各管理部门、各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时多从本行业和地方利益出发,致使出版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割局面。严重的区域壁垒及出版物流系统建设布局严重缺乏整体规划是制约我国出版物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率化经营以及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已成为我国目前出版物流管理的软肋。

1.2微观运行层面

目前出版物流行业在宏观布局上的不合理导致我国出版物流行业在微观层面显现出物流配送覆盖面小、物流中心功能单一、物流设施利用率较低、物流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多年来,我国大多数图书出版企业主要采取自办物流的方式,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且大多数都是“小”(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力和财务能力)、“散”(资源重复浪费严重,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混乱)。大多数出版社都有自己的仓库和运输车辆,而大多数的书商亦都是自己储存、运输:甚至有些物流主体的内部各部门的物流都是独立的。这样不仅因为每次运输量小而影响运输的效益或延长运输的周期,使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大打折扣,并最终转嫁到读者身上增加出版物的成本且延长出版物流的周期,使图书出版物流服务效率低下,并且造成物流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国出版物流网络布局不合理,因割据经营造成覆盖面局限性大以及配送能力弱,进而导致图书出版企业整体服务能力较弱。虽然各新华书店目前已拥有一万平方米以上的书城十几座、五千平方米以上的二十多座、两千平方米以上的近两百座,但其布局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地带,而在城市社区以及县以下发行网点的很少,这样不合理的布局不利于图书发行覆盖面的扩大,不利于铺货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不利于向广大农村地区铺货,同时使配送的范围受局限,配送活动受各省店割据等原因大多仅局限于一个地区而未能形成全国性的配送服务。这一切均造成图书出版企业服务能力弱小,无法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因物流弱使得国内图书出版企

业普遍竞争力弱,经不起国外图书出版企业的冲击;另一方面使出版界肩负的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不能很好完成,不利于提高一些偏远地区信息通达度和对新知识的及时获取。

1.3管理模式层面

目前国内出版物流管理模式多为企业自营,物流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实力,其出版物流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与自营模式相比,一些大型图书连锁集团的管理模式采用行政区域集中模式,物流具有一定规模,多利用半自动化与区域信息系统,其出版物流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1.4信息技术层面

目前我国出版物流技术发展相对较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偏低;物流信息交换不畅,严重影响物流服务效率;出版物流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单一:出版物流服务质量与物流人员素质均有待提高。

我国出版物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出版社自办发行各自经营,互不联系,导致出版物流的标准不一致,如货箱、托盘的标准未实现行业统一,图书开本尺寸等不一致,导致在运输时会因标准的不统一,从而造成车厢装不满而被迫等待与其他产品联合运输,大大延长了物流周期,降低了物流效率;有时因物流周期的要求而不得不即时发货,造成车厢空间的浪费,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出版物流信息化方面,目前我国出版发行供应链上,零售终端书店的POS系统的销售数据和读者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生产信息也不能及时传递到分销商手中,这就导致出版企业库存日益增加而退货率却居高不下,整个供应链上生产、库存等诸多环节成本增加,信息传递延迟、供应链整体响应周期延长,“出书难”和“买书难”矛盾也愈发突出。

1.5在出版发行的供应链层面

从供应链的组织特征来看,全球出版发行行业的供应链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核心企业型,整条供应链围绕一个具备垄断地位的核心企业构建,如德国的贝塔斯曼就是在其所在的出版发行供应链上获得竞争优势并形成利润核心;二是寡头垄断型,在供应链上至少有两个节点企业具备相当实力,他们相互合作,共同主导供应链的管理,如日本的东贩和日贩;三是均衡链式型,在这样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实力相对比较均衡,同时此供应链与彼供应链之间相互交错与融合,形成竞争与合作始终并存的动态网络体系。目前我国出版发行业供应链基本上属于第三种类型,其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出版社、中盘商、零售商各环节实力相当,出版发行行业链中没有强势地位的企业:二是每一个出版社、批发商和规模稍大一些的零售店都同时参与几条供应链,使得整个出版发行业供应链错综复杂;三是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大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约束机制,企业可以很容易地在不同的供应链中迁移,出版发行行业供应链稳定性较差。

我国出版发行行业这种供应链的结构特点,导致供应链高度分散,市场利润被摊薄,行业效益受到严重损耗,没有顺畅的价值链,出版业上游和下游之间的交易成本高得难以想象。一方面,上游狂发滥铺:另一方面,下游退货率奇高,导致库存急增。更严重的后果是,上下游之间诚信丧失,上下游企业成了竞争关系而没有合作。同时,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已经完全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2我国出版物流行业的发展战略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思想新技术在我国制造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正在进行转企改制的我国出版物流发行企业,如何充分发挥这一新思想新技术的作用,就成为摆在从业者和决策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出版产业的供应链是联系作者、出版社、印刷企业、物流商、零售商、读者的网络,通过有效的管理把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成员分担的采购、编辑出版、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它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部过程。

要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技术治理我国出版物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打造出版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在全国组建起若干个以国有大型“中盘”企业或大型零售企业为龙头、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辐射力强、跨地区甚至跨行业经营的发行集团,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连锁经营集团。我们的新华书店有着历史传承下来的网络和渠道方面传统的经验和优势,有着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品牌效应,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优势,对新华书店总店进行股份制改革,增强它的经营活力,建立一个以新华书店总店为龙头的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物流集团,同时在各地方新华书店实现连锁经营,积极开展特许加盟连锁,吸收其他经济成分参加,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华书店以外的其他国有发行企业以及管理基础较好、有一定实力的民营发行企业发展各种业态的连锁经营。在这一体系中,没有行政指令关系,只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获得和协作的基础上。由新华书店从宏观上调控,组织协调各省店各地方店将每一批货物都以最具经济效益的方式和途径送至客户手中。各新华书店的连锁经营、特许加盟连锁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粗具规模,只有各省店地方店在业务上连锁起来,统一的配送才能实现,物流的网络才能真正覆盖全国,铺货才能达到既深又广的目的。而事实也证明这种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是符合我国出版物发行体制改革方向的。

当前我国虽不具备实力特别强大的中盘,但也有一些企业经过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在他们所在的供应链上正起着核心企业的基本作用。如江西新华书店联合公司的物流中心,选择了具有经营连锁书店成功经验并拥有先进物流和管理技术的台湾诚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系统的引进、整合,以较高的系统设计、适当的设备配备、较低的运营成本和投入与产出比来选定引进的系统。该系统包括EXCEED国际专业物流信息软件,用于储位管理和理货,拣货作业的电子标签辅助系统、重点解决退货分理作业的自动分拣系统,以及全场自动化输送系统。再如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成功运行了国内首条图书自动化流水线,实现企业信息系统与物流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无缝链接,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物流中心,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还有法律出版社建立了强大的书刊发行有限公司,注重与下游客户的合作,从而提高了对法律图书市场的控制。

2.2加强出版企业的品牌设计和宣传推广

在图书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图书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各出版社间的品牌之争。品牌意味着图书市场定位,意味着图书产品质量、性能等的价值,它最终体现出出版社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文化资源优势。

在我国出版业供应链高度分散的体系结构中,我国一些实力较强的出版集团(如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辽宁出版集团等)就是凭借传统出版品牌所形成的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来吸引优秀资源,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通过合同

选择适合自己产品性质的批发商、零售商,或通过合同外包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如装帧美编、印刷制版、物流等,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就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出版发行供应链。在此供应链上,出版集团负责组织建立和维护供应链的体系结构及信息交流平台,协调和沟通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信息。只有这样,我国的传统出版社才能在出版发行供应链上发挥主导作用,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2.3出版社或集团应向前或向后整合实现价值链的扩张

供应链的长短,不应受到空间的限制,而应向上游、下游扩张价值链,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型媒体集团,如贝塔斯曼集团、皮尔森集团、新闻集团等,无一不是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的大型跨国公司。他们的跨地区经营并不仅指在外地销售自己的产品或开办分支机构,而是运用资本运营,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在外地开展独立的出版业务。以国外出版集团贝塔斯曼为例,整个贝塔斯曼的发展史就是以图书为基地向四周辐射的历史。目前贝塔斯曼涉足印刷和图书发行、配送,并且在这些领域也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在物流方面,贝塔斯曼还是一个比较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在欧洲,贝塔斯曼还为微软、诺基亚做物流服务。微软有订单之后,贝塔斯曼替它制作光盘、用户手册、发货、运输、收款等。贝塔斯曼的这些能力,恰恰是在向前和向后整合的一体化过程中形成并壮大的。

在现阶段,跨地区经营是我国出版集团发展产业价值链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不仅仅因为目前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在异地设立分支出版机构或子公司还面临审批等诸多难题,更重要的是,跨地区经营涉及由市场来决定价值链分化、整合问题。中国出版集团、高等教育出版集团正在做这样的尝试,然而传统地方保护主义的条块分割严重,如果不出台一系列打破条块分割的政策,则集团化建设无疑将导致新一轮的产业组织结构同构化、低级化,全国统一大流通市场下的产业链经济则无从实现。

2.4提高出版业的信息化水平

要建立我国出版发行行业的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把作者、编辑、出版、印刷、中盘商、零售商以及读者的各类信息共享起来。对图书实现从选题策划、编辑、印刷、销售到结算的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并根据这一过程伴随的信息反馈,来实现对书店进、销、存、调、退的状况、节拍和运作的优化控制。从美国出版发行行业来看,其信息的流动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推行行业信息标准,将不同供应商的软件通过计算机技术集成到同一个信息链条中。要推行行业信息的标准化,关键是保证内部各类信息的编码标准化、营业数据标准化、文件格式标准化。另一个途径是公司以自己的技术为主来承包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实现“无缝集成”。

出版业利用信息化网络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全程营销。这就要分析读者需求,为选题、审稿和印发做准备,在此基础上确定营销策略,建立良好的读者和客户关系,解决市场信息分析和预测及进货决策问题,并为出版社提供优化选题、量化印数决策所需信息,缩小图书选题与市场需求的差距,使出版与发行紧密衔接,共同构成良性循环体系。此外,出版业利用信息化网络还可在物流仓储上实现节拍式送、退货制,从而降低基层书店每种图书的备货册数,使其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可供品种的规模。通过节拍式送、退货,加速图书流转,提高货款结算频率,以加快资金周转。通过节拍式送、退货,为基层书店扩大经营品种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零库存”的运行环境。

2.5传统出版社应引入数字出版进行跨媒体出版

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以其方便快捷的查询、海量的存储、不断创新的文化内容和更加环保等特点,有着传统出版业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从全球来看,传统印刷品销量下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各大出版传媒商的数字产品销量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其主要营业收入的来源,鉴于此,他们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与此同时,由于数字技术已运用于全球出版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以及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因此,一批拥有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企业也向内容产业进军,一个全新的数字出版产业已显雏形。相对传统出版供应链而言,数字技术提供商成为供应链的新环节,在数字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传统出版发行企业若要发挥数字出版的优势,就必须对数字出版供应链进行重组和整合,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系统。从出版业的实际现状来分析,以出版集团或大型专业出版社作为核心企业构建数字出版的供应链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易文网、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在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数据库等数字出版供应链系统。这种在大型出版集团中独立运行的数字出版公司,既可以继承传统出版业的优势,又具有充分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市场开发。在数字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构建完成后,数字技术商和运营商则将传统出版物转化为电子图书、数据库、网络电子期刊。因此,在数字出版供应链各环节上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形成有效的运营系统,从而产生最佳整合效益。

此外,针对我国目前形成的以国有批发和零售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并存的流通体系中存在的出版物流资源分散、重复性建设和浪费现象严重,我国的出版物流发行企业还应采取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协议联盟、租赁托管、建立信息共享或交易平台等物流资源整合的手段,对客户资源、能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网络化运营,达到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丁俊发.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2】林放.浅析出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发展: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例【J】出版广角,2010(9)

【3】李小明.中国出版物流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4】翟丽丽,赵聚洁.第三方中小型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模式【J】商业研究,2010(2)

【5】高诚毅.对出版集团供应链功能的分析【J】出版广角,2004(10)

【6】张美娟.出版企业敏捷供应链:环境、模式与运行【J】出版发行研究,2007(9)

【7】张美娟.出版业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研究【J】情报科学,2007(12)

上一篇:习作评语下一篇:三九集团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