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教案及反思(推荐12篇)
1、学习用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画出螃蟹身体并添加出八条腿等螃蟹其他的基本特征。
2、体验创造和成功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螃蟹范画图。PPT图片
2、5米长的白纸上画好海底背景、蜡笔、记号笔若干。
活动重点:
掌握螃蟹的绘画步骤。
活动难点:
画出螃蟹的主要特征即两边的四只脚要对称。身体是各种形状的。
活动过程:
一、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
师:今天有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做客,它还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来猜猜看到底是谁?
教师读谜面: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
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螃蟹)
(我班幼儿对猜谜语有很大的兴趣,因此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角色,提高了幼儿的兴趣,以及对其特征的理解。)
二、教师出示图片螃蟹(图一)。引导幼儿观察。
师:你们看它长的怎么样?(观察螃蟹的身体和它的脚)有几只脚(8只),一边有几只?(4只)每边都有4只,它们是对称的。那螃蟹生活在哪里呢?(海里)你们看:它长什么样子的?(请幼儿回答)螃蟹有一对大钳子,还有八只脚,螃蟹是横着走路的,(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螃蟹走路的样子)教师:是的,这是一只神气的大螃蟹,今天它把他的朋友们也请来了,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些螃蟹长得什么样。
(使幼儿能很快的掌握螃蟹的主要特征,并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做好准备,积累经验)
(出示图片二)
1、幼儿看图片二进行观察讨论,各种不同的螃蟹的特征,个别幼儿进行讲述
(发现海底还有形状各异的螃蟹,不仅身体不一样,连脚也不一样,发散幼儿思维,展开想象。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对螃蟹的认识,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螃蟹的特征,也为下面的画螃蟹奠定了基础。)
三、教师范画
1 产前检查说课教案设计
1.1 说教材
1.1.1 教材分析
产前检查是《临床护理 (下册) 》第九篇妇产科护理学第一章第三节内容。《临床护理 (下册) 》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 卫生部规划教材, 由夏泉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节内容上承妊娠生理、下启正常分娩内容, 是妇产科护理学中重要的一节内容。本节教材编写精简合理, 实用性强。尤其针对中职生的学习重点, 对操作部分内容描述得细致、清晰, 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1.1.2 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 知识累积、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 以及临床上对护理人员职业技术与道德的要求, 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说出四步触诊法的操作要点及各步骤的目的、意义; (2) 说出骨盆外测量的径线、起止点及正常值。
能力目标: (1) 能在模型上进行四步触诊, 操作手法正确、规范、轻柔; (2) 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骨盆外测量。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尊重、关心、体贴孕妇的工作态度。
1.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四步触诊法的操作手法及各步骤的目的、意义; (2) 骨盆外测量的方法。难点:通过产前四步触诊法判断胎儿大小、胎先露、胎方位、胎先露是否入盆及入盆程度。
1.2 说教法
1.2.1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护理专业二年级中专学生。学生听课认真, 互动比较好。他们基础较弱, 故理解能力, 尤其是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操作能力较强, 理论知识掌握不牢。
1.2.2 教学方法
采用演示法、病案教学法、指导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及运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知识,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避免授课时赘述理论, 应注重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要控制好讲课速度和节奏, 并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可以分组抽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1.3 说学法
1.3.1 学情分析
在中专一年级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常人体学, 掌握了骨盆的构成及人体体表骨性标志。此外, 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 学生已经建立起妊娠生理以及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的概念、关系及种类的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 要掌握产前四步触诊法操作手法及各步骤的目的、意义和骨盆外测量的方法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当然, 本节内容只介绍“产前四步触诊法的操作手法及各步骤的目的、意义和骨盆外测量的方法”, 没有说明产前四步触诊结果出现异常或骨盆测量值异常情况下的处理, 这些内容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疑点。此外, 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 教材中提到的“阴道检查、肛诊、绘制妊娠图”也给学生造成困扰。1.3.2学法指导复习相关知识, 预习新课程。主动参与教学, 勤思考、勤动手, 运用实物与实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练习、讨论、实践。联系临床实际中的孕妇身心状况, 练习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产检操作, 在情景中指导学生注重对孕妇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护理。
1.4 说教学程序
本次课教学安排2个学时 (80min) 。
1.4.1 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一周将“实训计划书”发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实训计划书”的要求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全班分成2队, 每队5组, 各组选出组长。用物准备:签号、妊娠模型、布娃娃、毛巾被、骨盆测量器等。
1.4.2 复习旧知识 (5min) 课前每小组组长抽题号。教师运用
妊娠模型进行演示, 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然后进行提问。各小组根据抽到的题号推荐一名学生回答问题。答对的组获得“笑脸”一个。
1.4.3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0min) 列举一个“因未进行产前
检查而导致异常分娩危及婴儿生命”的临床病例导入本次新课, 引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并顺势向学生提出:“产前检查这么重要, 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呢?”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1.4.4 提出教学目标及要求 (5min) (1) 能说出四步触诊法的
操作要点、目的及意义;操作手法正确, 动作轻柔。 (2) 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骨盆外测量, 说出骨盆外测量各径线起止点及正常值。将教学目标及要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并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的要求, 使其明白学习的重点。
1.4.5 教学示教, 探索新知 (15min) 首先播放四步触诊的教学
录像, 使学生对四步触诊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在妊娠模型上示教四步触诊法各步骤的操作要点、手法、目的及意义。示教完毕后, 邀请一名学生作为模特, 在他身上给学生演示骨盆外测量各径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项实训内容演示完毕后, 以“一名护士以冷淡的态度及粗暴的手法进行产前检查而遭到孕妇投诉”的临床实例, 提出:“在进行产前检查时, 需要注意什么?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做呢?”引起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将心比心, 舒心温暖;耐心解释, 减轻焦虑;小心操作, 安全放心;贴心叮咛, 倍感温馨;动作轻柔, 用心护理, 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此处落实了情感目标。
1.4.6 分组练习, 随堂反馈 (30min) 学生分组利用妊娠模型进
行练习操作, 相互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强调注意临床操作过程中的人文护理及情感关怀。教师到各小组进行现场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手法, 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同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上述2个实训内容的操作图, 便于学生在练习时对照学习, 增强自学能力。在整个过程中,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多媒体为辅助, 使得抽象知识具体化, 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处落实了知识、能力目标。
1.5 说练习 (10min)
(1) 接龙游戏———强化产前四步触诊法各步骤的操作手法、目的及意义。每组推选一位学生参加接龙游戏, 要求一边操作一边讲述本步骤的目的及意义。从第1队的第1组开始进行产前四步触诊法的第1步操作→第2队的第1组接龙进行第2步的操作及讲述→第1队的第2组→第2队的第2组……照此类推。若回答正确该队获得“笑脸”一个, 回答错误可由其他组回答, 最后统计每队“笑脸”数。
(2) 回演示操作———强化骨盆外测量的径线、方法及正常值。每队推选一位学生进行骨盆外测量的回演示操作, 让全班学生讨论其存在的问题, 最后教师给予综合评价, 做得好的队奖励“笑脸”一个。
(3) 以抢答形式完成达标测试题。抢答正确奖励“笑脸”一个。最后统计, “笑脸”多的队获胜。这样, 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展现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此处落实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1.6 课后小结 (5min)
产前检查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妇产科护理学所接触的第一次实训操作课, 也是妇产科护理学产科部分中临床上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最基本、最常用又至关重要的实训操作。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使用演示法复习旧知识;运用病案教学法导入新课, 提高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练习时运用指导法及时对学生进行纠正与指导, 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运用游戏法让学生在玩中学, 巩固所学知识。整个过程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 反思
2.1 存在的不足
(1) 在说课中, 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及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阐述得不够充分和透彻; (2) 在教学程序中, 除了说明教学过程的实施计划和思路外, 还应将每个教学环节所运用到的教学方法、目的和意义加以解说; (3) 应加入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 使说课的每个环节合理、恰当地衔接。
2.2 体会
(1)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即用“说”的形式向评委、同仁阐明这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初试说课的教师往往容易将说课与讲课混淆, 这样不仅耗时长, 而且还改变了说课的性质。通过参加、观摩此次比赛笔者体会到, 好的说课是让非本专业教师能听懂你将分几个步骤、用什么方法讲授这堂课, 意义何在, 而不是被大量的专业术语及内容迷惑。
(2)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丰富说课的形式, 使说课更为生动。笔者观察到, 参加此次比赛的所有参赛选手都告别了传统的教科书、黑板、粉笔的说课形式, 全部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说课。除采用语言外, 还大量采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作为说课的中介, 通过富有特色的演示稿整合中介信息[1], 并将其巧妙而有效地传递给听众, 触动了听众的听觉、视觉, 使他们享受到说课艺术深沉、愉悦的美感。
(3) 说课也是一种语言表达。它不是生硬刻板地背诵、朗诵说课稿或读演示文稿, 而是与听者进行交流。说课者应熟悉自己的说课内容, 将内容铭记于心, 以便随时灵活使用。阐述时要充满自信, 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听者, 并与之进行情感交流, 给听者留下产生共鸣、联想和受到启发的余地, 达到良好的说课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高考 应试培训 弊端分析 反思 对策
一、三类学生选择美术类原因
现在很多的学生为了考入大学,把学艺术作为他们进入大学校门的一块敲门砖,而学美术尤为热门。为什么考生(或家长)会选择走美术这条道路呢?笔者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的学生是热爱艺术的,真正想把美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并将美术作为他们终生学习的一个目标,他们很多人都是从小就有这方面的爱好和兴趣,并以美术为特长,梦想着走进艺术的最高殿堂。
2.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着眼于大学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美术品消费市场的日趋膨胀,社会需求必将为美术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广泛的就业空间。
3.更多的考生由于自己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日常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单凭文化课成绩很难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因此,无论他们喜欢与否,先考上大学才是当前最重要的,所以,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艺术类,而其中美术类又尤其受到青睐,这是因为学习美术他们以为比较轻松容易,高考时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对他们日后考入大学较有把握。
二、“艺考热”引发的问题
多年来,大家都在传说一个秘诀:“高考走艺术,大学定能入”。美术高考是一条通向大学的捷径,确实可以让很多的学生能够以较低的要求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但这一现象是个不正常的现象,这些考生们仅仅凭借着短短几个月时间的强化培训,就能对美术技能的运用和知识理解透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高考美术培训班,所学并非是系统教育,所以,当学生们通过高考走进高校来进行学习,实际艺术往往很薄,对于学生自己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艺考热”影响下的高中美术教学现状
九江市第六中学和九江市第七中学,都是艺术特色中学。这两所中学最初很早就开办了美术特色班,并越办越成功。因此很多想学艺术类的学生会选择这两所中学,因为学校里面就有专门的培训班,并且把这种培训被当作正规开设的课程来上。而本该有紧张气氛的教室却显得异常冷清,因为大家会选择去画室,把大多数时间拿来进行专业上的补习,教室则成了学生们完成学生角色的场所。
现在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或家长的需求开设美术特色班,社会上各种私人画室也是遍地开花。通过调查,在江西九江这样一个地级市里,光有名字的私人画室就有40余家。这其中有退休教师、在职专业美术教师、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办的,但不管是谁办的,目的很明确,都是针对高考。笔者当年进行高考美术培训的画室的是一所当地规模比较正规和庞大的名为‘狂人画室。应届和复读生一起,在笔者这一届是75人,平时是每个周末画,快临近专业考试时每天晚上和周末全天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是高考老三门:素描,速写,色彩。素描主要是人物头像的写生和默写,速写一般是人物动态的学生和场景速写,色彩笔者们只要培训的是色彩静物的强化,老师会介绍国内各个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历届高校的试题,南北方或者具体某个学院的画风,就按照这个画风一直临摹,直到临摹像这个学院的画风。
四、对应试美术教育的反思
首先学生应该对美术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并且注重绘画基本功的锻炼,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中外美术史的变化,关注当代美术发展状况,具有使命感,思维活跃,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及多方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巩固文化知识及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其次,高考考试的内容可以适当变换。在高校出题目时,要考虑到不仅仅是考察学生绘画的技能,还应该考察学生创造性和艺术修养的表现。考试应尽量减少单一的默写及可预测的题目,应更多的顾及到学生艺术灵性和创造才华的展示。还可以考虑增加面试,侧重艺术理论及艺术发展方面的问题。当然,这些可以在全国高考后来进行,这样既不耽误学生对文化课的复习,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有时间来准备面试。艺术理论的知识可以考一些中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一些美术知识。这样在美术教育方面就没有脱节,就不会出现中学美术课可有可无的现状。
最后,高校应合理招生。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适当的控制招生人数,从严把关,给“艺考热”降温。
综上所述,无论用怎样的心情去看待应试美术教育中所面临的诸多现状,务实求真,稳步推进,才是未来我国美术人才层出不穷、后浪推前浪的最好保证。当然,美术高考热的现象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这种热态是不会一下子冷却的,毕竟学生是通过这条捷径进入了大学,有许多人通过大学几年刻苦学习,最终获得成功。高考美术培训班也不能一概否认,客观上他也起到了引领及启蒙作用,甚至是一个圆梦的摇篮。美术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贾敬银.从“艺考热”看发展错位的美术教育[J].2007,(38).
[2]邵仲武.基础美术教育师资需求新变化与高师美术专业招生改革[J].中国美术教育,2006,(05).
[3]李倍雷.对应试美术教育的批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5,(09).
1、感受歌曲的诙谐情绪,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2、能根据歌词内容及蕴涵的情绪有表情地进行演唱。
3、学习歌曲,能较好地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图谱、相关图片。
2、幼儿经验准备:见过三角衣架。
活动过程
1、运用游戏帮助幼儿感受歌曲中的主要旋律与节奏。
指导语:今天曾老师要跟你们玩一个游戏,请你们跟着我一起唱,一起做。
2、幼儿欣赏歌曲,熟悉歌曲旋律,掌握歌词。
(1)幼儿完整欣赏歌曲。
指导语: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听听歌里唱了什么?
提问:你在歌中听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
(2)幼儿再次欣赏歌曲,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曲。
◎ 歌里还唱了什么?(教师引导幼儿按歌曲节奏说唱)你觉得冬冬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他半夜起来遇到的是妖怪吗?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 《胆小鬼》这首歌曲和你原来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3、幼儿学唱歌曲,教师引导幼儿运用两声部演唱歌曲,
(1)幼儿尝试与教师一起边看图片边完整演唱歌曲。
(2)教师与幼儿进行两声部演唱。
(3)教师将图片递减,幼儿尝试独立演唱歌曲。
(4)幼儿分组进行两声部合唱,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评价。
4、幼儿自由地边歌边舞出活动室。
附录
《胆小鬼》音乐:见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班教育活动指导》教师用书下学期第261页。
说课
《胆小鬼》这首歌曲活泼而富有童趣,曲风诙谐幽默。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幼儿懂得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减轻对黑夜的畏惧心理,而且能体验到歌唱活动的乐趣,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学唱歌曲、记牢歌词并顺畅接唱衬词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一开始,教师将歌曲的主要旋律及接唱衬词的节奏提出以“打招呼”的形式呈现,这样不仅让幼儿初步感受接唱的形式,而且把歌曲中的主要旋律和节奏提前进行了练习,从而为后面的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活动中教师借助了比较形象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让幼儿看着图片演唱,并采取了图片递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始终保持对歌曲的兴趣,逐步记牢歌词做到顺畅接唱衬词。在活动中学习接唱衬词时,教师也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幼儿练习,先是让幼儿自己发现歌曲中的衬词,再利用了师幼接唱,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最后让幼儿分组接唱,在每一次唱完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让他们明白如何接唱才算唱得好,从而突破活动重点。
因为该歌曲的旋律简单流畅,很容易熟悉,所以根据歌词内容有表情地演唱并表现歌曲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运用了故事,让幼儿感受歌词所蕴涵的情感,体验歌曲的情境,并且在演唱过程中教师不断利用示范和评价让幼儿体验和理解歌曲的情绪变化,逐步做到有表情的演唱,从而突破活动的难点。
反思
优点:
1、在今天的活动中,幼儿对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通过幼儿的回答和演唱时的表演也能看出幼儿体验到了歌曲诙谐的情感,达成了第一点目标。
2、第一环节以“打招呼”的形式进行练声,不仅将主旋律让幼儿提前练习,幼儿也有浓厚的兴趣。
3、图片的利用不仅简单、便于操作,也能很好地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活动中教师采取图片递减的方式,逐步让幼儿成为演唱的主体,这样既让幼儿感受到了挑战性也体现了活动的主体性。
不足:
这一活动对于才升入中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并且因为是借班教学,在每一次活动中幼儿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在今天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根据孩子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
1、音乐活动中提倡让幼儿乐唱、勤唱、敢唱、善唱,我想这些都与是否会唱有关。今天的活动中幼儿的情绪一直没有达到高潮,这与一些幼儿没记牢歌词、不会唱有关,不会唱就不敢唱。而图片可以帮助幼儿记忆歌词,但教师将图片撤得太早。因此活动中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歌词的记不牢的时候可以采取图片重现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幼儿记忆并巩固歌词。
活动目标:
1.谈话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创编诗歌,并感受诗歌优美的韵味。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理解诗歌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字卡、操作卡、小图卡若干、磁带、观察春天。
活动过程:
一、谈话:经验回顾,说说春天的特点。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带着谁来了?(出示春姑娘图片)
2.利用图夹文形式教师逐一出示图卡,进行描述春天的特征。
春风一吹
吹绿了……吹来了……
吹开了……吹醒了……
吹得……轻轻飘
小朋友们……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回答贴出相应的图片。)
二、集体创编:尝试创编诗歌《春风》
1.教师依据幼儿提出的想法,示范创编诗歌的.方法。
2.个别幼儿自由选择图片来试编诗歌。
三、自由创编:指导幼儿利用操作图卡来进行创编
1.介绍材料和操作方法。
2.幼儿练习创编,互动交流。
3.展示作品。
活动反思
1、活动的选材结合季节特征,并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环境中,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运用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思考、充分培养幼儿创造思维。
2、教师为幼儿提供独立活动和创意活动的机会,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和创造。
3、在尝试使用图记中也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抓住时机运用图记。
归纳了三点:图--字--词句的过渡。
小班出现图记时多以阅图为主,它可以出现在学诗歌之前,而且图记要大,具体形象,色彩鲜艳,幼儿对图记有了一定理解认识后,可采用标志、手势、来学诗歌。
中班多以图夹文的形式出现,在制作图记时开始向抽象性过渡,可出现简笔画,数量多一些,也可偶尔出现文字符号。
设计思路:
“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生活在江南的幼儿对水更有深刻的感受,平时幼儿总会饶有兴趣地谈论有关水的话题。为此我设计了融认知、情感、表现为一体的关于水的探索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持续的探究,并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创造性地加以表现。本活动可以说是系列活动的引子,其目的是通过艺术活动将无意观察引向有意观察,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水的兴趣。
在这次活动中,我试图摆脱具象的艺术表现方法,给幼儿创造一个更为广阔自由的感受与表达的空间,引导幼儿尝试运用颜色和点、线、面的变化,表现自己的体验,为进一步探索水的秘密以及更加艺术性地表现水的千变万化奠定基础。
活动目的:
1、倾听不同的水声,乐于运用不同颜色以及点、线、面的变化组合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2、培养对水声强弱、水流快慢变化的感受力与表现力,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4、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已开展有关水的讨论。
2、雨滴、溪流、海浪、瀑布等录像片断。
3、油画棒、水粉颜料和笔、棉签、绳子等。
4、四开彩色纸每人一张(墨绿色、深红色、普蓝色,由幼儿自选)。
活动过程:
1、引出话题,重现相关经验最近,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水的事情,你们能用耳朵听辨出水的声音吗?你们听到的水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水龙头没有拧紧时水的滴答声、雨落在屋檐上的答答声、下大雨时的哗哗声、洒水车的沙沙声等。)
2、共同讨论表现形式
①观看录像,启发幼儿边听边自由模仿。
②想像水是怎样说话、唱歌、飞跑或跳舞的。
③讨论怎样将水声变成图画。如:“滴答滴答”可画成一个个或一串串小点;“沙沙沙沙”可画成一根根细细的直线或斜线;“哗哗哗哗”可用点和线画成一片;“轰隆轰隆”可用连续不断的波浪线和螺旋图案表现;大瀑布像纺纱织布,可大片大片地往下涂画。
3、边听赏边表现
①反复播放录像,启发幼儿自由选择色纸和作画工具,边听赏边作画。
②引导幼儿倾听、想像,并尝试变换不同的工具,借助点、线、面的组合和颜色的配合,不断丰富自己的画面。
③鼓励幼儿在作画过程中相互欣赏、交流、学习。
4、欣赏感受
①重播录像,引导幼儿边听水声,边在自己的画面上寻找这几种水声。
②相互欣赏一些有创意的作品,可以是整幅画面,也可以是局部。教师可对部分作品提出建议,如:当几种颜色调和出现脏的颜色时,可适当用一些相似的浅色或白色覆盖;当画面比较单调时,可增加色块等。
③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如:水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模样?有没有更美丽的(如游泳池中的水、喷泉等)?水是不是都是美丽的(如污水、洪水泛滥等)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片段一:
师:今天, 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件礼物, 猜猜看, 是什么?
生1:卡片。
生2:鞋。
师:看他俩谁猜得对。瞧, 这是什么?
生 (齐声) :工艺品鞋。
师:好看吗?
生:好看。
师:老师也很想知道同学们今天都穿了些什么样的鞋?
(生齐把脚伸到走道)
师:哦, 你穿的是红色的小马靴, 你穿的是运动鞋……真漂亮!
师:谁能告诉老师, 这些漂亮的鞋是从哪里来的呢?谁设计的?
生1:超市里买的。
生2:设计师设计的。
师:这节课, 想做回小小的设计师, 设计一双独特的鞋吗?
生:想。
师:今天, 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也能做鞋》。 (板书课题)
以上片段是本课的教学导入, 教师将学生从欣赏工艺品鞋引导到关注自己脚上穿的鞋, 利用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生活资源, 在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中, 在师生互动中巧妙地提出设问, 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另外, 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也是我们容易忽略的生活用品。在该片段里, 我们发现了鞋不仅可以保护脚, 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 找到了联想的立足点, 擦亮了思维的火花, 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进而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创造激情, 最终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升华。
同时, 与社会生活中课程资源相结合, 与人文性相结合, 将学生作为主人翁来看待, 尊重学生并努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勇气和信心也是该片段的闪光点。
片段二:
(出示邀请函:邀请学生参加制鞋大赛的信件)
(生齐读)
师:我想, 这正是你们表现的机会, 想参加吗?
生 (齐声) :想。
师:首先, 我们来了解一下鞋子的发展史, 好吗?
(生欣赏课件后分组讨论:鞋子分为哪几类?有什么作用?)
师:走进鞋子博览会 (欣赏课件, 不同材料做成的工艺品鞋)
(生讨论:这些鞋子分别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做成鞋子?)
师:你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 咱们来做个游戏。
(以魔术表演的形式, 展示并制作由不同材料制作的鞋)
学生小组讨论:魔术表演里的鞋子的制作材料、方法, 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画剪贴折叠卷)
(各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小组合作还是个人设计制作?)
1. 用树叶、卡纸、彩笔, 同桌合作。
2.用酒瓶盒、易拉罐、鞋带, 小组合作。
3.用扑克牌, 个人做。
师:宣布比赛正式开始, 学生制作。
生:制作过程中将制作好的鞋子送到展示区。
师:推销员到台前推销鞋子, 并说出推销的理由。选几位同学扮演顾客买鞋子, 并说出买的理由。
师:这节课, 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们学会利用生活里的废旧材料, 变废为宝, 美化生活。
生2: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设计出独特的、有趣的鞋子。
以上的片段, 教师巧妙设计了一个邀请学生参加制鞋大赛的信件, 让学生的创造心理得以有效开发, 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无形提升, 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本课教学中也始终将制作大赛这一主线索, 贯穿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以此为契机, 教师在驾驭本课教学时, 灵活地维持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生动活泼学习的同时, 又不至于让课堂失控。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化, 在示范制作时, 教师话锋一转, 采用魔术表演的方式将本课的教学推向又一高潮。学生在游戏的状态下, 轻松愉悦地发现了那些平时熟悉而不起眼的废旧材料, 像变戏法一样成为艺术品展现在自己的眼前, 变成了一双双充满趣味的工艺品, 给学生留下了难以忘怀、难以磨灭的印象。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中, 期盼自己成功, 他们的创造潜能再次得到激发、得以升华。
最后, 本课在展示成果时, 以鞋子博览会的形式, 引导学生推销自己的作品, 让他们在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中, 从构思、制作方法的角度对鞋子进行评价, 从而收获成功的喜悦。
1.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
2.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初步了解使用筷子的安全及礼仪常识。
活动准备
筷子人手一双。每组一盆豆子,PPT:美丽的筷子、外国人进餐、筷子的发展,图片:握筷姿势图。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兴趣
1.猜谜:兄弟两个一样长,上下饭桌总成双,酸甜苦辣好滋味,都请它们先来尝。
2.幼儿学习正确表述:两只筷子,一双筷子。
二、欣赏筷子,了解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
1.欣赏筷子。
(1)提问:谁家里有筷子?你家里的筷子是怎样的?谁来介绍一下。
(2)看PPT“美丽的筷子”,认识各种各样的筷子。
2.了解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
(1)提问:我们中国人吃饭都用筷子,那美国人、法国人这些西方人吃饭用的是什么呢?
(2)幼儿观看外国人进餐的PPT。
(3)游戏:餐厅游戏。
教师给小朋友看不同的进餐图片,幼儿觉得是中餐的。就模仿中国人吃饭,觉得是西餐的,就模仿西方人进餐。
3.了解筷子的起源。
(1)提问: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只有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才用筷子,其实筷子就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你知道筷子是怎样发明的?
(2)教师出示筷子发明图,请幼儿给这些图排序。排序后教师结合PPT简单介绍筷子的发展历史。
三、学习使用筷子
1.幼儿第一次尝试使用筷子。
(1)提问:中国人发明了筷子,每个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你们也想用筷子吗?
(2)幼儿拿着筷子尝试去夹豆豆。
2.教师结合图片介绍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幼儿拿着筷子练习,
3.幼儿再次尝试使用筷子夹豆豆。教师表扬不怕困难、坚持练习的孩子。
四、了解使用筷子的一些安全、礼仪知识
教师用小故事的形式介绍不正确的筷子用法,提醒孩子不玩筷子,吃饭时不用筷子乱翻菜肴、不敲打餐具。
活动分析与改进
分析内容:幼儿进入中班以后,将逐步从使用小勺用餐,过渡到使用筷子用餐,有部分幼儿也已经有了使用筷子用餐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中班上学期进行本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而且教学内容也比较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
分析目标: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初步了解使用筷子的安全及礼仪常识”。不仅满足幼儿生活技能学习的需要,也让幼儿尝试使用筷子,使双手的动作和眼、头、身体的动作协调一致,同时在活动中还知道使用筷子的安全知识及进餐的基本礼仪。另外,关于“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这条目标是幼儿已有的认知,不需要定在目标里。在活动中幼儿对不同外形特征的筷子有一定的兴趣,但又不完全了解,因此,建议可以将这条目标重新调整,改成“了解筷子的不同外形特征,有乐意使用筷子的愿望”。这样目标就根据《纲要》的要求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分析过程:由于幼儿思维呈直观、具体和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有目的地创设和运用多元感官的学习场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建议将教学活动的场景创设成与本次活动密切相关的“娃娃中餐馆”,让幼儿一下子就进入进餐的游戏情景。活动就在进餐的游戏中进行,幼儿来餐厅进餐一观察不同的筷子一了解中国的筷子文化一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一知道使用筷子的安全方法及用餐的礼仪。
整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学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原来的方案是让幼儿先自己尝试使用筷子,在对筷子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通过语言、图片介绍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有了一定的握筷基础后,马上让幼儿用筷子练习夹豆子。整个过程中,教师说教、幼儿看图片的时间太长,而且幼儿刚学习使用筷子,马上就让他们夹豆子,难度太大,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我建议让幼儿在进餐游戏中不断操作练习,将活动过程这样调整:
一、幼儿进入餐厅,认识筷子
幼儿进入餐厅后,马上就看到用餐的筷子,由于每位幼儿用的筷子都不一样,引起了幼儿对不同特征筷子的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着重从色彩、材质、造型方面引导幼儿相互观察、交流、概括。知道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只有我们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才用筷子,筷子就是中国人发明的。
二、游戏:娃娃中餐馆
第一盘炒什锦:(有各种蔬菜、荤菜)请小朋友用筷子夹一些蔬菜和荤菜到自己的盘子里。(提醒孩子只能用筷子夹不能用手抓)在进餐过程中,有的幼儿会用筷子夹菜,可有的幼儿怎么也夹不起来。怎么办呢?让会用筷子夹菜的幼儿来传授经验。教师再和幼儿一起将用筷子的方法编成儿歌:小小筷子本领大,吃饭夹菜全靠它;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拿起小筷子;食指中指管外筷,无名指放在里筷下;轻弯食指和中指,夹起饭菜吃得香。朗朗上口的儿歌并配上PPT进行演示,不仅生动有趣,也深受幼儿的喜爱。
第二盘是馄饨:幼儿用刚学会的方法学夹馄饨,数数每人能吃到几个馄饨。让幼儿在吃馄饨的游戏中,巩固练习用筷子的方法。在活动中教师深入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关注个别差异,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找到适合的练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盘才是夹豆子比赛: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夹豆豆,比比谁夹得又快又好。教师和幼儿共同比赛,达成积极的师幼互动,享受学习探究的乐趣。
三、大家来评“进餐小明星”
最后让幼儿评出今天的“进餐小明星”,并说说理由。幼儿都会从用餐技能、礼仪等方面来评。在评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用餐时不玩筷子、不用筷子乱翻菜肴、不敲打餐具等等用餐的礼仪。
对改进活动的反思
将教学过程创设成餐厅游戏的“情境教学”,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角色间的情感交融、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将活动目标、内容、方法镶嵌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背景中,能形成以“真”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手段,以“美”为整合,以“周围生活”为源泉的情境教学,
1.以“真”为核心——根植幼儿的现实生活,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的“和筷子做朋友”作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真实的情境,使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鱼得水。
2.以“情”为纽带——达成师生的情感交融。建立亲密无间的师幼关系是教学强有力的纽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共同进餐的平等而又融洽的师幼合作关系,并努力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幼儿,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激起幼儿的情感,情感交融反映了师幼之间既悦纳自己,又接纳了对方,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形成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3.以“趣”为手段——促进积极的师幼互动。幼儿喜欢通过假想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参与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娃娃中餐馆”这个带有鲜明主题的、连续的、持久的、丰富的情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情境一幼儿一教师”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在这样的磁场环境中,三者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造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和练习空间,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一方面抓好教学的个体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想想、说说、练练;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人人又说又练,做到教师和所有幼儿的充分活动,达成积极的师幼互动,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折、揉、撕和贴等方法装饰盒子外观,制作物品收纳盒。
2、利用生活中的废旧品制作玩具,节约制作材料。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花朵收纳盒的范样若干。
2、牛奶空纸盒、皱纹纸、色纸、白胶和剪刀等人手一份。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花朵收纳盒的范样,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呢?你也想做一个吗?
二、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制作花朵收纳盒的方法。
1、出示幼儿用书,教师示范牛奶盒口的折法。
2、教师:看看这个花朵收纳盒是怎么做的?用了哪些材料?
3、教师:怎样让高高的盒子嘴巴折进盒子里呢?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幼儿探索装饰盒子的方法。
三、鼓励幼儿有创意地制作花朵收纳盒。
四、展示幼儿的花朵收纳盒,引导同伴间相互欣赏。
1、教师:你的盒子上装饰了什么样的花朵?
2、教师:这朵花是怎么做的?
3、教师:你准备用这个花朵收纳盒装什么呢?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能用螺旋线画出贝壳,并大胆用线条、图案装饰。
2、初步学习以拟人的方法画蜗牛,以及色彩的搭配技巧。
教学重点:
学习画蜗牛并涂色
教学难点:
抓住蜗牛的特征,使线条流畅,作品生动形象
活动准备:
课件、画纸,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
教师:小朋友,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来到了我们课室里,它“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这是什么小动物呢?你们猜一猜是谁?(蜗牛)
二、利用课件,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
1.教师:小朋友,蜗牛的样子是怎样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吧。(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蜗牛,然后提问: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进行讲述,如贝壳--圆圆的,有美丽的花纹;身体--长长的,软软的等;它们可爱吗?)
2.教师:蜗牛身上有什么?什么形状的?壳上还有什么?(一圈一圈的螺旋线,还有许多小花纹,非常美丽!)贝壳的颜色怎样?(有棕色的、黄色的、红色的……)
3.教师:蜗牛的身体又怎样呢?(长长的、厚厚的.)头上有什么?(一对触角、一双眼睛、还有一个小嘴巴)
三、教师讲解示范。
1、蜗牛长得这么可爱,我们一起把它们画下来吧。你们想怎样画呢?(鼓励幼儿大胆把想法说出来)
2、示范蜗牛的画法:
教师:那我们今天就画一只美丽的大蜗牛吧。
老师把画蜗牛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下面我就教小朋友们边说儿歌边画。蜗牛外形螺旋形,一圈一圈往外转,画出身子像条虫,前头圆圆后面尖,一对触角伸出来,触角上面画眼睛。
3、教师和幼儿一起画蜗牛。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一步一步的来画,看一看哪位小朋友能画出漂亮的小蜗牛。
(1)用线条、图案装饰蜗牛的壳教师:蜗牛喜欢美丽的壳,我们用线条和图案给它装饰一下。可以先用线条把贝壳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可以选用直线、斜线、波纹线等线条。
教师:除了线条,我们还可以画上美丽的图案,如圆形、心形、云朵形等。
(2)学习两种颜色交替使用涂色教师:接着,我们给蜗牛穿一件美丽的衣服。用两种鲜艳的颜色交替使用涂色,这样看上去很有规律,也很美丽!
四、结束部分:
蜗牛们知道我们把他们画得这么漂亮,可高兴了,它们邀请我们和它们一起唱歌跳舞,你们高兴吗?好,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师生同唱:蜗牛与黄鹂鸟。
活动延伸:把幼儿作品张贴出来,让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观摩学习。
教学反思:
幼儿对笔墨较感兴趣,能在玩中学,玩中有所收获,特别在控制水份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手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2)简单了解保护手的方法;(3)帮助幼儿理解,体会自己的小手本领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游戏认识手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教学难点:感知比较手各部分的特征,知道它们的名称。
三、活动准备
1、手的图片;2、动物大指偶5个小指偶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3、操作材料:(1)夹珠子(筷子、木珠);(2)积木;(3)绘画(涂色:“我的小手”);(4)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
四、活动过程
(一)用音乐引出课题
师:昨天老师在网上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我下载下来了,我们来听听歌曲中唱了什么?(播放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
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二)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小手本领很大
提问:1. 除了歌曲中唱到的本领,小手还有什么本领?(个别回答,与旁边的幼儿交流)
老师小结:小朋友的小手本领真大,可以做这么多的事,那么,小手本领为什么会这么大呢,手上有些什么呢? 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細地看一看。
(三)观察认识手
提问:你的手上有什么? (手指) 你认识它们吗?
(四)认识手指名称
1、介绍手指名称。出示图片,分别介绍五个手指的名称
师:最矮最粗的叫大姆指,让幼儿伸出大姆指表扬表扬小朋友,也表扬表扬自己,挨着大姆指的叫食指,请幼儿伸出食指;中间最高的是中指,让幼儿伸出中指;挨着中指的叫无名指,幼儿伸出无名指。最细最小的叫小指,让幼儿伸出小指
2、巩固认识手指。游戏:“戴指偶”
游戏:“戴指偶”老师说一个手指的名字,幼儿取一个指偶戴在相应的手指上。幼儿说:我把* *戴在* *指上。
3、认识手的其它部分
(1)手指长在哪里? (手掌);(2)手还可以怎样分? (手心、手背)老师伸出手心,手背提醒幼儿。
(五)幼儿讨论:如果没有手会怎样? 怎样保护手?
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没有手我们就会特别不方便,不能自己喂饭、穿衣服,什么事都要别人帮忙,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小手,做到勤洗手,保持手的清洁,不玩刀和其它尖的东西,以防触伤自己的小手,冬天外出戴手套,涂一些护肤品等。
(六)引导幼儿想想怎样使自己的小手的本领更大,教育幼儿多动手,勤动手
提问:怎样使自己的小手本领更大? 启发幼儿想想:如果什么事都请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做,我们小手的本领能这么大吗? (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助大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七)幼儿动手操作
教师把操作本材料(1)夹珠子(筷子、木珠),(2)积木,(3) (绘画(涂色:“我的小手”)分别放在三张桌子上,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弱项进行选择操作材料来丰富小手的本领。教师巡回指导。
五、活动总结
教师针对幼儿今天的表现,给予及时适当的评价,表扬和鼓励那些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同时教师要留意那些能力相对较弱幼儿的情绪,增强其自信心。
六、活动延伸
一、“反思教学”的概念与理解
“反思教学” (reflective teaching) 的兴起, 首先源于人们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构, 而教师的“反思教学”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又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20世纪初杜威系统地倡导反思性思维和反思教学, 在《我们怎样思维》中他专门讨论了反思性思维问题。他认为“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发生于某种直接经验情境中的疑问、窘迫, 由此引起有目的的探究和问题解决。它凭借过去经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理, 这些推理经过检验并作为后来行动的依据。
二、反思教学的行动实施
“在行动中反思”。随着美术新课程的改革日渐深入, 新课程的理念给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和生机,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及理解偏颇的现象。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 不以“往者经验”套用所有的问题, 也不应完全屏弃传统一味求新, 应由理论——实践——理论, 不断循环互动实施, 进行反思性美术教学。
反思途径:
A.课堂教学事件中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常会遇到一些教学问题, 也会发生一些教学事件, 一般我们会凭借以往教学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确实, 若一个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充分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理想, “经验教学”就是一种理想教学方式。但在我们实际教学中, 总会有一些问题是教师无法用以往经验就能解决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久地满足于以经验来解决问题, 而对新问题很可能会“习以为常”、“见惯不怪”而“视而不见”。譬如, 在师范素描教学中, 由于师范学校的特点, 女生多, 男生少, 比例一般在95%对5%。为数极少的男生一般按照经验都被视为不怎么爱画画, 就是画了也乱七八糟的那类。从而在课堂上习惯性忽视的男生, 即使有问题也被“见惯不怪”。难道男生真就画不过女生吗?教师通过“反思”应及时发现其中原因, 男生因人数较少相互促进的动力相对减弱。加之学习上的交流不多, 久而久之慢慢对画画失去了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应对男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多鼓励, 多指导, 多肯定, 也适时在全班面前多给男生展示的机会, 这样, 男生得到较多关注后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不断激励自己上进。
B.教学回馈与反思
在教学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赖, 相互支持的。有教授就有回馈。教学的回馈体现在多方面, 可以发生在课堂上, 也或是课后的作业回馈中, 又或是学生的调查反馈上。我们在其中寻求教学的反思:比如国画写意花鸟教学中, 按照经验一般采取教师先进行知识点讲解, 局部绘画示范。然后由学生自己再进行练习。但通过作业完成的速度和质量上讲, 是不如人意的。原因在哪里呢?常规的讲授形式可能值得反思。针对写意国画的特点, 要求笔墨及水分要拿捏得当, 而且需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来讲, 新的技能技法只通过老师的讲授示范而不身临其境很难体会其意义。因此, 我们随即对课堂形式稍做了调整, 即改用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同步的形式。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在几个难点上加强指导。这样, 学生难点及时被发现并个个击破, 再接下来的花鸟作品就轻松自如了, 课堂效果大大改观。
C.在教学错误中反思
“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难免因对课程资源理解狭隘而发生教学的偏颇。教学中的错误也视为一种宝贵的, 但又极易被忽视的学科内部课程资源反馈。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它能不能为我们所用, 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辨证地加以认识并利用。泰戈尔有句哲理诗说得好:“当你把所有的错误关在门外, 真理也就被拒绝了。”从这句话里, 我们可以真正领悟到错误的价值, 即错误的价值不在于错误本身, 而在于“错误”回馈后的创新价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错误,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错误, 美术教材中的错误, 如果我们对于这样的一个教学回馈及时反思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 那都可以成为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
D.反思学生的学习错误
学生的错误发生在学的过程中, 在分析并纠正错误时, 学生对其是感受最深切的。因此, 教师应好好把握时机, 耐心细致地进行引导, 而不是妄加批判。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会引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 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前面提到的国画教学中, 学生对于中国画的定义理解不深, 特别是近年来创新的中国画形式更让学生对中国画概念混淆不清, 把一些现代水墨山水看成是装饰画, 这里, 教师应逐层剖析“中国画”的本质属性, 耐心加以引导, 让学生更能深刻理解其中国画的内涵。帮助学生突破眼前障碍, 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 体验思维的乐趣。
E.反思教师的教学错误
人无完人, 教师在教学中难免有失误, 而面对教学中的错误, 我们不应强词夺理, 拒不认错, 而应实事求是, 承认自己的错误, 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教训。以取得师生共同地进步。比如美术史的欣赏章节, 比较繁杂的画史容易混淆, 课上讲到山水画起源时, 最早的山水画教师以唐代为最突出, 并没有明确表达, 让学生以为最早的山水画是大小李将军的作品。课后学生又通过询问, 教师才发现自己的失误。并重新纠正为隋朝《游春图》。这里, 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 并真诚地向学生道歉以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中班美术教案及反思】推荐阅读:
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飞机》07-16
中班上学期美术教案《水声》及教学反思06-14
中班优秀美术教案《鸟儿乐园》及教学反思10-22
中班美术绘画教案《彩虹桥》及教学反思07-09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彩虹》及教学反思07-17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花裙子》及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