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水质底质的调控技术(共3篇)
1、水质调控
早期在春季进水后要施基肥,有机肥用量每亩150~300千克,透明度30cm左右; 中后期为了提高商品虾规格,要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可在40cm以上; 定期泼洒生石灰,施放微生物制剂;
养殖水质管理掌握以下原则:
①掌握“春浅、夏满、秋稳”的原则;
②掌握“先肥、后瘦”的原则;
③适时调节pH值,促进虾蟹蜕壳生长。
2、底质调控
养殖全过程改良底质
前期2月~5月,水温低,15天左右改一次底;
中间6月~8月,气温高,10天左右改一次底; 此时的改底宜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同时进行双效改底;
后期9月~10月,20天左右改一次底。
3、底栖动物培养
引种水丝蚓
当水草移栽结束后,可从较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城郊边的河沟)捕捞水丝蚓,每亩0.5-1.0㎏
放养螺蛳
清明前后,每亩放养小螺蛳150-250㎏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质因子,水质调控技术
0 引言
水产养殖的水质是水产养殖对象赖以生存的环境, 同时也是养殖对象的最佳粪便分解器。要想养殖出优质、高效的水产品, 对水质的控制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几年来由于大量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使得水质受到严重的污染, 面对当前养殖场水质状况, 如何改善水质, 对水质进行调控成为目前水产养殖者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养殖场的水质因子
1.1 生物因子
水质中的生物因子主要包括野杂鱼及其鱼卵、水草、饵料以及微生物。野生鱼及其鱼卵在其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会与养殖对象争夺饵料, 甚至有些野生鱼会残害养殖对象。而水草由于呈丝带状, 容易将鱼苗缠绕其中, 对鱼苗造成一定的危害。养殖对象的饵料主要包括各种浮游植物、原生生物、轮虫等, 饵料量的多少对养殖具有一定的影响。
1.2 化学因子
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 在水产养殖中, 水质的最佳PH值为6~9之间, 并且不同养殖对象的PH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 鱼类的最佳PH值是7.5~8.5, 虾类的最佳PH值是7.8~8.6, 河蟹的最佳PH值是7.6~8。通常情况下, 一旦水体的PH值低于4.5或者高于9.5就会导致水体过酸或者过碱, 从而导致养殖对象的死亡。另外, 溶解氧和溶解盐的量也会对养殖对象造成严重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适合鱼类健康生长的水体溶解氧的量为6 mg/L, 高溶解氧能够有效抑制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物质对养殖对象所造成的毒害。硫化物是一种还原剂,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当水体中的硫化氢过量时, 便会与鱼类的血红蛋白产生还原反应, 从而生成硫血红蛋白, 硫血红蛋白会对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最终导致鱼类缺氧而死;另一方面, 硫血红蛋白破坏了鱼类血液的凝血性, 容易使鱼类窒息死亡[1]。
1.3 物理因子
在淡水养殖品当中, 水温的控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因素, 而鱼的品种不同, 其所需的水温也各不相同。水体的透明度主要由水体的混浊度决定, 一般来说, 水体中的微细物质和浮游生物越多, 水体的混浊度就越高, 相应的透明度也就越低, 水体透明度决定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量, 另外, 其透明度对于鱼类的栖息环境和饵料的丰富程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所谓水体的颜色, 主要是指在阳光的照射下, 水中浮游生物所呈现出来的颜色, 据有关研究表明, 在养殖场中, 正常的水体颜色是油绿色和浅褐色的, 主要是因为水中的浮游植物多为油绿色的隐藻、硅藻和浅褐色的金黄藻、黄绿藻等。
2 养殖场水质的调控
从上述水质因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要保证水产养殖的优质和高效, 必须加强水质的调控, 水质调控主要包括水位的控制、水质因子的调控以及水体植物的栽培三个方面, 下面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2.1 水位的控制
水位的控制对鱼类的生产具有很大的影响, 科学、合理地控制水位能够保证水体的资源被鱼类有效利用和充分吸收。同时由于鱼类属于变温动物, 因此, 水温对鱼类的生理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鱼类的最佳水温是20℃~30℃之间, 在夏季, 水体的温度可以通过水位的调节来控制, 同时在水温的调节方面, 还需要按时换水, 并且在换水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每次换水的量。
2.2 水生植物的栽培
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中充当着调节剂的作用, 在水体生物中, 有很大一部分水生植物能够改善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等各种有害物质, 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 另外, 这些水生植物还是鱼类的饵料, 一般情况下, 可以在养殖场中, 进行水花生、水浮莲等水生植物的栽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滤食类鱼类和贝类不适合栽培水生植物。
2.3 水质因子的调控
在水质因子调控方面, 主要是对水质中的化学因子进行调控, 首先从水体的PH值来看, 调节水体PH值的有效方式是生石灰。从水体的溶解氧来看, 当水体的溶解氧过低时, 可以采用增氧机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 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泼洒“富氧”和“粒粒氧”来增加水体的含氧量。对于水体中的各种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时, (1) 可以通过增氧机增加溶解氧改善水质; (2) 可以通过泼洒沸石粉改善; (3) 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等改善水质[2]。
3 结语
总之, 在水产养殖当中, 水质的调控十分重要, 进行水质的调控也是水产养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只有科学地进行水质的调控, 才能保证最佳的水产品养殖环境, 保证水产养殖的高效和优质, 从而进一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琴, 郭正富, 胡玉国.利用光合细菌调节养殖用水的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0) :45-47.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池
选取沧州临港海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4个条件基本相同的养虾池作为实验池,分别编号为1、2、3、4。
1.2 微生物制剂
起底质改良作用的底质改良颗粒,起水质调节作用的益水素、EM露,起增氧作用的增氧剂。
2 试验方法
上述选择的4个条件基本相同的养虾池,其中2号池加入200 g底质改良颗粒和100 g益水素,3号池加入200 g底质改良颗粒和500 mL EM露,4号池加入200 g底质改良颗粒和200 g增氧剂,1号池作为对照组不加入微生态制剂。连续5 d监测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的含量,对比分析检测结果。
3 试验结果
经过5 d的取样,对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的含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具体结果如图1、2、3所示。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添加了底质改良颗粒的实验组2、3、4池,5 d后水体中氨氮的降解效率均可达到40%以上,而对照组中氨氮含量无较大变化。说明三种添加方式均能起到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的作用。
添加底质改良颗粒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5 d后实验组2、3、4池中亚硝酸盐的降解效率高达99%以上,而对照组中亚硝酸盐含量无明显波动,证明三种添加方式的亚硝酸盐降解效果显著。尤其是4号池中底质改良颗粒的添加,在第3 d即达到最大降解效率。
硫化氢在养殖水体中的含量变化如图3,相对于对照组来说,5 d后实验组中硫化氢的降解效率均可达到60%以上,3种添加方法的效果显著。从图3中可以看到实验组在第5 d就已经达到了监测的最低值,而且硫化氢含量还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4 结果分析
养虾池联合使用底质改良颗粒和其他活菌制剂后,连续5 d进行水质检测,从第3 d开始,氨氮(NH4+-N)维持在0.45~0.5 mg/L之间,亚硝酸盐(NO2--N)维持在0.025~0.3 mg/L左右,硫化氢(H2S)维持在0~0.025 mg/L之间。而空白池塘的指标没有明显降低。说明底质改良颗粒和其他活菌制剂联合使用后,水质得到明显改良,有害物质含量能够维持在较低水平。
从3个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池子本身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是远不能达到标准,而且长期的养殖过程必定会破坏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使得养虾池的环境会一度恶化,最终严重影响到养殖的经济利益。而使用底质改良颗粒和其他活菌制剂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显著下降,水体改良效果非常显著,并能够长时间维持。
底质改良颗粒与益水素、EM露或增氧剂的联合使用,对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三种方式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别,都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处理硫化氢的过程中增氧剂略不及其它两种添加方式,但是效果也是明显的。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来增加使用量。
【水产养殖水质底质的调控技术】推荐阅读:
水产养殖的实习报告_图文12-12
水产养殖培训方案07-21
水产养殖企业制度10-31
生态水产养殖申请报告07-07
水产养殖建议书12-02
水产养殖项目实施方案06-29
水产养殖安全生产知识12-23
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办法06-20
水产养殖学专业自荐书11-09
水产养殖场调查报告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