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3 How many? 第五课时(精选5篇)
制作年历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P56-6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年、月、日的知识;
2、应用年、月、日的知识,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讨论交流意见和互相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推算具体日期及制作步骤。教具、学具准备:
白纸等。教学流程: 活动一:
1、今年是2006年,明年是(),我们一起来制作2007年的年历,好吗?
2、回忆: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了什么? 3、介绍不同的年历。活动二:
1、制作1月月历
下面请同学们用书上第51页表格试做一张2007年1月的月历。
2、反馈、交流
①同学们都制作好了,谁来说说你们的制作过程。
②刚才我们制作了一个月的月历,如果制作一年的年历,你会吗? ③那谁能说说制作2007年一年的年历时应注意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④你知道哪些节日呢?
3、计算每月1日是星期几
①这是明年每月1日的星期数,可是少了几个,你们有办法补完整吗?计算后,在小组中交流、开始。②小组汇报
4、动手制作年历
①指导学生用尺在16开纸上分割出12个月。②展示教师制作的年历。
③学生动手写清每个月和每个月第一行写好星期几。
排列:日 ———— 六
一 ———— 日 4、交流、并展示。活动三:
1、大家制作的年历如此精美,那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呢?
2、通过这节课的制作、交流、欣赏,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请你说一说。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口算乘法包括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和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在教学层次上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便于学生掌握。
2、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单元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单元课时安排:
约5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58页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听算: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板书:口算乘法
二、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 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分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问题A 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2)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
60×10(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5)指名汇报口算方法: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学生独立解答。300×30, 60×30分别表示什么?(2)汇报口算方法:你怎么口算?
(3)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3、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新知。
第58页做一做。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2、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 第1、2两题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七、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59页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教学流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1×7
89×5 22×8
37×3
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 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教学例2.“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一: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 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②
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②
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③
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1.会写12个生字词,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齐读。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板书:莲叶)荷花的果实就是“莲蓬”。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学生容易理解荷花是什么样的,联想荷花给人有视觉,嗅觉等方面的体验。】
二、观察图画,走进文本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
指导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读中启发: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荷花图,有条理的说出荷花样子,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学生初步感受荷花之美。】
三、轻读课文,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理解课文脉络,理清层次,整体感受课文。】
四、讲读课文
第一节:
1.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指导朗读。有感情的读。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
1.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训练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荷叶();又看到()荷花();还看到()花骨朵()。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 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來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有表情朗读第四节。
9.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好奇地看着;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运用讨论式教学,通过句式训练,展示荷花色彩,学生体验荷花色彩美,姿态美,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填空练习 复述课文 认读生字
1.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
荷叶___________的,像一个个______________。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露出_______________。有的还是____________,看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个片段描写荷叶的句子是第____句。其中,_________写出了荷叶多,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和形状美。
②这个片段描写了荷花哪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复述课文。
3.认读生字,出示生字词卡片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读背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71-72页。
教学目标:
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能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生日歌
2、出示题图,引导看图:
从画面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讨论
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
(1)我用圆片分一分。
(2)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
谁能来列式呢?
12÷4=3(个)3×3 = 9(个)
小结: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
二、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
青椒得五分之六十多少?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让学生根据“几分之几”的含义,在每幅图中用虚线分一分,说说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要求的分数分别是几个?
2、谈话:下面我们共同做游戏,请按我的要求拿圆片看看谁的反应快。
摆8个圆片
(1)拿出它的四分之一,你拿了多少?是怎么拿的?能列算式吗?
(2)拿出它的四分之三,你拿了多少?是怎么拿的?能列算式吗?
第二小题如上处理。
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3、明确题目要求
(1)学生各自在书上画线分钟面、按要求涂色、列算式计算。
(2)与同桌交流,看分得、涂得、算得对不对?
(3)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三、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读一读“你知道吗?”,你能解决其中的问题吗?
四、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是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我们在记教学反思时要随时记,要趁热打铁;要恒久记,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才能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良好的催化和促进作用,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才可能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为我们由目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www.5y
kj.co
m
教学内容:教材第93页例5
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你们知道孙悟空有一项特别厉害的本领是什么呢?(生:七十二变)不管孙悟空怎么变,它还是谁?(生:孙悟空)
2、师揭示新课:
数学知识也有这些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变化规律。
二、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一)探究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出示情境-:星期天,谭老师到体育用品商店去买球,乒乓球每个2元,足球每个20元,篮球每个40元,用200元买其中一种球,可以分别买多少个?
情境二:在学校举行的冬季趣味运动会“定点投篮”项目中,每8人一组,16人可以分成多少组?160人呢?320人呢?
(实物投影)展示:A
200÷2=100
B
6÷8=2
200÷20=10
60÷8=20
200÷40=5
320÷8=40
2、组织小组讨论:在刚才两组算式中,藏着很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小组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算式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
(1)仔细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你发现了什么?
(2)从上到下任选两个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
(3)从下往上看,任选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
3、汇报交流,总结归纳商随被除数(或除数)娈化的规律。
研究A组题的学生汇报:
研究B组算式的学生汇报:
4、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发现与交流,我们看到在被除数不变时,商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在除数不变时,商又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假如要使商不变,同学们猜一猜被除数、除数该怎样变化?
(二)探究商不变的规律。、情境三:故事“猴王分桃”引入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吧。”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给你4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4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师: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2、学生交流,口述算式:
4÷2=2
40÷20=2
400÷200=2
3、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当商不变时,你发现被除数是怎么变化的,除数又是怎么变化的?验证一下你刚才的猜想。
4、引导学生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1)生结合算式说出商不变的规律
(2)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这一规律
(三)对比观察小结商的三个变化规律、引导观察三组算式,商有在什么情况下变,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
2、生边汇报,师边将表补充完整。
出示表:
被除数
除数
商
不变
变
变
变
不变
变
变
变
不变
师:他们的变与不变是有规律的。正如我们刚才总结的那样。在今后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在商不变时还应注意“0”除外。
三、应用练习,拓展提升
、口算
00÷5
5÷3
72÷9
00÷10
60÷3
720÷90
00÷50
20÷3
7200÷900
2、填空。
20÷30=(120×3)÷(30×□)
60÷12=(60÷2)÷(12○2)
200÷40=(200×□)÷(40○5)
50÷50=(150○□)÷(50○□)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00÷700=□8100÷300=□200÷25=□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拓展:你能把今天所学的商的变化规律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
www.5y
kj.co
【Unit 3 How many? 第五课时】推荐阅读:
第二单元第五课时11-19
Unit 2 My family 第五课时教学设计11-03
第1课时倒数第一课时11-22
课时教案0711-25
教案课时分配12-19
《跳水》第二课时05-26
《赶花》第一课时07-16
《北京》第一课时10-03
《观潮》第二课时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