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则论文(精选10篇)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线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投入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语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策划之中,下面对设计新模式可遵循的原则,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民主性原则: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中,应该充满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这意味着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从而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学校和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应强求一律,而应该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占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满堂灌越严重。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着重依据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来衡定。课堂里,过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似乎只有细讲,学生才能领悟,不讲全一个知识点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等分析、等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
三、变通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课堂,更需要灵活和变通。首先是使用教材的变通。语文教学中,既要吃透大纲精神,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又要实现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把教材、练习当死的任务、当负担来完成,而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处理教材的力度、深度。尤其是新教材,由于语文课外读本的出现,使阅读容量增大,如果不能有选择地灵活使用,师生必然陷入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其次是教学流程的变通。传统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很大程度可以归咎为抱守讲析的流程不变,几乎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背景、结构、形象、主题、艺术特色,导致了教学中的单调重复,使学生在无梯度无侧重的教学中产生厌倦心理。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灵活的安排和控制教学的流程,每课都有最合理的切入点,都有从发展学生创造力出发而确立的突破口,不是全面扫荡,而是重点出击,留一些余地与空白给学生。可以说,不打破旧的程式,语文就走不出创新的路子。再次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必须有区别于传统讲授法的新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质疑法、讨论式、赏析式、评介式、批判式、延伸式、感悟式、活动式、多媒体辅助式等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其创造潜能。
四、时效性原则: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目标,而且,它与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培养、文化熏陶、人文因素挖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新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不是顾此失彼。
(2)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各学科及学科外的大量活动来协作完成,因此,新教学模式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设计。也要有适合语文特点的评估标准,才能体现恰当肯定,有益激励的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任务,具体到课堂教学,则体现为对学生思维的挖掘和培养。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下面我就个人的教学体验谈谈认识。
一、加强学生逆向思维心理训练,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何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呢?
1.通过课文训练。例如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时 ,提问:“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 ”大多数学生表示不值得。理由是“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不值得歌颂,应该批判。这时,我就让学生阅读“第二次行礼时”到“博学的人”,并思考:这段话是褒还是贬。有的学生很快醒悟是赞扬先生的。于是我因势诱导:“先生是封建制度的宣传者,但是他在执教中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例如‘有戒尺不常用’,这就表现了他的进步与开明,可以赞扬。”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如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于分析事物的两重性,这就是逆向思维训练。
2.通过指导写作训练。 例如 ,教学完《皇帝的新装》,我要求学生把皇帝在大臣们的簇拥之下游行之后的情况, 写一篇后续, 并要求学生把皇帝写成更加残酷的人物形象或者表现皇帝有所悔悟。学生按逆向思维的思路,有学生写皇帝由于此次所受欺骗及羞辱,回宫后痛定思痛,励精治国,变成一个令人敬重的皇帝。
二、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提问不是单向的,要有目的,而且让学生思维活跃,往往会使学生超常发挥,效果显著。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我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 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通过学生这种矛盾的争论,其思维大大激活。我在此基础上给予他们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闪光点, 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反映了赫留金的不幸遭遇,更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这种人的卑劣形象。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活跃课堂气氛。
当然,教师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要放开手脚,激励学生大胆发问,于无疑处质疑,不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善于发现并且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的最后结局如何呢? 教材充分肯定:“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最终走向死亡。”但刚上完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孔已己并未真的死了呢”这一问题, 于是在班上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通过积极思索,不仅使他们明白孔乙己的悲剧性,而且明白社会的悲剧性,更拓展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加强思维训练, 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情境是指问题情境, 它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形成。
创设思维的情境必须倡导质疑。“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学贵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开始。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创造性地解疑,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教学《第二次考试》、《范进中举》、《最后一课》时,学生提出:三篇文章中都有两个重点描写的人物, 谁是主人公呢? 课堂上我们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解决,并综合分析,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先举例,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举例加以证明。比如我讲解《大自然的警钟长鸣》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先讲北京一带出现的沙尘暴,长江、黄河泛滥的恐怖,其他国家出现的酸雨,珍稀动物灭绝等例子,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为何会出现如此可怕的现象。这样的处理无疑大大超出教材的范围,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 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 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 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愉悦氛围的形成需要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为原则,尊重学生的主见,变讲堂为学堂,变讲授为启发,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积极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蓝天中展翅翱翔,逐步形成以创新精神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便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小学生各个方面还不成熟,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抓起,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一、转变课堂气氛,构建趣味性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进行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需要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学方式,转变课堂气氛,构建趣味性的课堂。在课堂实践前,教师首先要先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了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然后根据这个要求进行备课,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找出教材中的闪光点。由此设计教学环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如,在讲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主要介绍的是钱塘江大潮,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节假日都去哪里旅游了?拍照片了吗?然后将自己在节假日间出门旅游的照片制作成一小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学生有哪些景观是世界文明的,节假日一定要去看一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别回答,这时学生的兴致会空前高涨,通过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引出。在进行《观潮》这课的教学时,为增强教学的效果,可在课堂上选取《钱塘江大桥》的录像进行观看,让学生透过屏幕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在愉悦的心情下主动思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为了营造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还要从自身做起更加关爱学生,教师在上课时要面带微笑,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可以采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对与错,都要对他们微笑,称赞他们,鼓励他们。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学生对语文课程越来越感兴趣的时候,在小学语文教学时,便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在进行教学时要留有一定的余白,在对任何一篇文章进行讲解时,不宜讲解过细,应在适当或重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思考,当学生思考过后仍无法得出答案时,这时教师要适当引导,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经过提醒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出问题的答案,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喜悦。
其次,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该知道所谓的标准答案仅仅只是比其他答案更合适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已。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答案不正确,只是稍微有失偏颇而已。在教学时,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在学习《最佳路径》这一课时,教师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有的学生会说因为这个方案成本比较低,有的学生会说因为要开业了只能先这么办,有的学生会说因为这个道路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更有大众性。
三、鼓励质疑,接受质疑
在进行创新时需要对已经定性的事情进行质疑,为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要鼓励小学生进行质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接受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养成质疑的好习惯。为养成学生质疑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改变思想,打消因怕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自己无法回答而掉面子或是回答学生的问题会打乱教学步骤的顾虑,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做到实事求是,当学生真的提出问题时,即使自己无法回答或是影响上课的进度也要重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即使占用课下时间查阅书籍或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商议寻找答案。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更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的业务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字词的用法、表达形式等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如,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这句中的“绿”字可以用其他的字如“青”字代替吗,结尾处的“能不忆江南?”可以转换成陈述的语气吗?通过教师带领学生从字词精炼等处进行质疑,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质疑水平还不断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转变原有的课堂模式,通过构建趣味性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继而鼓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美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201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学生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他旗帜鲜明地向我们指出:发展科技以及科技创新是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迫切使命。促进经济的腾飞,祖国的繁荣,要靠科学技术,更要靠具有创新思维素养的人才予以实施,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创新教育。因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师资素质不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学、会学、创新地学。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
课堂是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最重要的场所,它既是最能展示教师的知识功底、文化底蕴、能力才华的地方,又是最能暴露教师教育观念的新与旧、教学手段的优与劣、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的场所。然而,笔者认为,就显示的状况而言,在构成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影响最大、最急需解决的是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
首先要解决所谓“人才观”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在课堂教学中的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涉及到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笔者曾在很多场合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他在客观上却能体现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成材,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片面的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走自己的路。如果用狭隘的一种智力模式去对具有各不相同智力倾向的所有学生做好与坏、优与差的评价,只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就是要尊重和激活每个学生的个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创造性的学习享受成功的愉悦,使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而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最适合他自己走的路!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后面再议,这里只涉及观念,即指导思想的问题。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扭转“单向灌输知识”的观念:一是不能“单向”,即在创新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倡导师生互动;二是切不可再搞满堂灌,即使是知识的教学,也应着眼于让学生掌握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三是关于“知识”的内涵也要有新观念,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知识既包括教材提供的知识,也应包括教师和学生所了解的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知识,以及在教学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第三个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知识经济的产生为背景而呼唤出来的创新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创新教育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包括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素质,适合于他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才是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的。
其次,有了创新的教育观念,就等于拥有了先进的教学武器,但是不等于学生就拥有了创造性的思维。如何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创造性的利用这些武器,还得看老师如何把握课堂上的教学,对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一、培养质疑求异的能力。
⑴培养质疑能力。学贵有疑,学则需疑,是我国古代教学的宝贵传统。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主张,反映了一种批判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揭示了疑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因素。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高潮。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作巧妙地设计,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利用远教资源创设情景等手段努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激趣中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带着问题思考、探究、辨别,问中求知。这样,使课堂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的发挥。如《山的那一边》的教学,就从题目设疑;《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就让学生从身边的石拱桥谈起。并让学生阅读思考,在情景中产生疑问,并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最终弄懂了文章说明的主要事理,
⑵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 求异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不直接作出准确的结论,让学生多加思维,进行讨论,敢于质疑,善于求异,探究事情和问题的多个答案,并选出最佳答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如对战争的正义与邪恶的讨论,克隆技术为人类造福和给社会伦理带来的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应该给予表扬鼓励,并指出时代背景不同,人们的观念也就不同。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教育的民主性,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不是机械的灌输式活动,或者是学生的模仿过程,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课堂上,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师生要平等相处,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想敢说敢否敢做,切莫让学生望而生畏。评价时教师要常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真棒”、“这个见解很新颖”等,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高涨的创造研究的欲望,也大有裨益。少了束缚,少了限制,孩子们彻底地舒展自己的个性,大胆地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产生了标新立异的思想。创新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其开放、发散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师生角色的构成,突破教师中心论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于想象,积极思维。突破课堂界限,将学科课堂教学、学科课外活动和学科课外教学结合起来,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开放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发散、创新思考问题的潜能。如《你一定会听见的》的教学,让学生听音乐,并根据音乐来进行描写就是对学生想象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想象是丰富的,创新就是丰富想象的宠儿。通过想象能力的培养,就达到了开掘学生科学的创新潜能的目的。
四、资源整合、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如今,远教资源极为丰富,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代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古语曰: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远教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即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片、范读和影象资料等。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这既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有力方式。比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我利用“模式三”教学,我用“网络影院”范读中国石拱桥的片段,让学生结合文本“联机讨论”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并运用“电子抢答”、“语音对讲”的方式,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数据,再通过“学生演示”,供同学们相互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并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从培养质疑求异的能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开放、发散的思维,鼓励积极、大胆的创造等角度出发,对学生实施了创新教育。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学科中实施科学教育,要坚持有机、合理、渗透性原则,切不可空洞说教,盲目灌输。
以上所言,尚有不足之处,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游 杰 罗成胜《关于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涪陵教育科研所》编辑部出版,年第二期
[2]中国学习科学会会刊《创新学习》,20第一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教学 创新思维
但同学们想过没有,碳除了有+ 4 价的CO2 外,还有+ 2 价的CO,同时硫除了有+ 4 价还有0、- 2 价,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出了CO2 、SO2 这两种呢?难倒同学们没有怀疑过吗?(问题提出后,学生表现出了很大兴趣和想试试的探究欲望)师:产物到底是不是H2O、SO2、CO2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
生: ( 一部分学生反应很快) SO2 用品红溶液来检验;CO2 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水蒸气可以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如图所示。
师: 这样设计实验能不能保证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一定是CO2 气体?( 提出这个问题后, 许多学生感到迷惑不解, 甚至莫名其妙。于是我作了进一步的引导。)师: 品红溶液只是用来检验SO2 气体的, 它能不能将SO2 气体全部除去?( 少数反应快的学生一下子明白了: 品红溶液不能将SO2 气体全部除去, 多余的SO2 气体还是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 在检验CO2 气体之前应该想办法把SO2 气体除尽。)生: 混合气体在通入澄清石灰水之前,应该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来除去SO2气体, 再经品红溶液检验, 确认无SO2 气体时才能检验CO2 气体。实验如图所示:(见下图一)其中有两个学生组装了如下装置(见下图二)通过实验的创新教学,可以使学生化学思维更活跃; 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使学生敢于动手做实验, 甚至敢于动手做以前不敢做的习题, 最终学生的化学成绩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高中新课标强调转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活动引向有利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
(一)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目从师、不盲目从书、不迷信权威。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启发思维,有利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应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固然具有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懂得教学的艺术教师上课要有亲切的教态,应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学习,讨论问题,没有居高临下的压迫感,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未知的化学定律、原理前置于事实,展示化学知识非凡的魅力。使学生产生疑问,促使学生学生积极探索原因。在课堂中有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性教学,留给学生开放性空间,有利学生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影响着创新活动。开展科技活动可以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条件,学生想方设法可以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我让学生在家用生锈的铁片浸泡在浓茶水中,过一天观察其现在,然后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茶叶的制取工艺流程有何改进。然后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和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书法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书法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课题。本文试图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些初步的探讨。
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所谓流畅是指智力活动迅速、敏捷,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的概念。所谓变通是指思考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受定势的局限,能产生超常的构思和概念;所谓独特是指以新观念,新角度反映事物,表现超常的见解,它代表了发散思维的本质。流畅、变通和独特三者相互联系。培养发散思维应从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入手,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笔者认为,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应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入手。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夯实创新思维的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书写训练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提高能力的综合型课,通过训练,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可以提高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儿童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这是两条基本原则,也是写字教学的前提和要求。英国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提出,对美的把握既不是由理性能力完成的,也不是靠一种低于理性认识的感情认识完成的,而是靠一种“趣味”能力完成的。爱美是人的天性,学生爱美更具备一种不自觉性。兴趣与求知欲望是一种潜在力量的内在动机,它存在于学生的心理底层。
如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书写兴致,教师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进行耐心诱导和说教,切不可急于求成。此外,还可将羲之爱鹅,张旭观剑、米蒂拜石等历史故事以生动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类型,即被动型和主动型。对于被动型的学生要采取多看多写多练的硬性教学,以保持和发展他们已经得到的一点兴趣。而对主动型的学生要采取启发、指点为主的教学方法,并适当地教给一些书法理论。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书法的博大精深和奥妙艺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润物细无声”——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提供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条件
氛围环境是事物产生、发展的条件和土壤。因此,营造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临摹课是学生提高书写水平的主要方法,也是写字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基本途径。每种笔画的写法就是一种思路,就是思维的一个方向。学书者一般为先摹后临,由于学生书写水平的差异,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利用这一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利用汉字结体的共性和书写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提高聚合思维能力。欣赏课是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目的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通过观察、鉴赏,可以使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临写水平,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陶治其思想情操,提高思想素质。可以利用对比欣赏以及联想迁移方法的可选择性培养发散思维,利用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方法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四、“宝剑锋从磨砺出”——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
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观察书展、欣赏作品、搞书法比赛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活动。观察书展、欣赏作品等是实际问题的具体化,搞写字比赛是思维的深化过程,是检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能力的过程。通过搞写字比赛,可以从多个角度去领悟作品的形式、章法,可以使思维更具体、更形象,可以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集联集句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学习书法的方法,可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书法的兴趣。集字成句、集句成联,这样有意识地临写比从头到尾,泛泛临写效果好的多,因为这样更集中,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用心、用眼、集中思想意识去自觉接受碑帖的范字。在一本字帖中集联集句多了,也就逐渐扩大到全碑、全帖,由少到多全部掌握,这样不仅集中地对范字进行个个击破,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文学方面的能力,全方位地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锤炼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 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 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 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的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 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 更新教育观念, 构筑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 关键在教师, 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 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 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 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 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同时, 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 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 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 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2. 依托文本, 挖掘创造因素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 它们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此, 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 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 探求解决问题的寻找最佳方案,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设计了以下程序:
(1) 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识的含义。
(2) 问:做一个长6厘米, 宽5厘米, 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 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3)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 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4) 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5) 交流汇报。
在分组讨论中, 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 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 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的特征, 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再把三者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和乘法分配律, 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 再乘以2。通过交流汇报, 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一方面让全体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 即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 再乘以2。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 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 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 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 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 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吸引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 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 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 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 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是平年还是闰年, 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 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 从而改变了被动状态,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尝试探究学习, 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 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教学“通分”时, 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 教师可事先不作暗示, 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 学生的思考策略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 (1) 化成小数比较; (2) 用折纸比较; (3) 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 (4) 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 (5) 借助1进行比较等。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 进而学会创造, 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小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只有在教学中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 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创新的欲望, 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 着重围绕四方面内容进行论述:更新教育观念, 构筑创新前提;依托文本, 挖掘创造因素;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创新思维;尝试探究学习, 培养创新思维。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養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学生整体而言,应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决不能因学生一时成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对学有所难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对其点滴进步都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境界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在每学期排座位的办法上亦让学生热烈地争论。
例如,40张小桌有多少种排位方法。通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很多排位方法:如圆形排法,方形排法,还有的同学把40分解成20×2,8×5,10×4,40×1得出几种直线排法,还有的同学反驳说排座位要结合实际等等。我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加以引导。这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的,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体贴、理解和宽容。
二、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可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探索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好问,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由此可见,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四、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了,“新”、“异”的东西太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目中创新种子的萌发。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总之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探求解决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具有独特性,能够克服一般思维定势,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求异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们创造力的重要指标,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当今住处量成倍增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扬需要实现的目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能力打破盲目顺从,迷信课本,被动地学,被动的回答问题的局面,应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思维面往独特性方向发展。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忽视求异思维训练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更新观念,转变方法,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如回答一些灵活的题目或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只要学生思维正确,答案不求统一,可百花齐放。如我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不少学生把课文分成三段,但也有学生分成四段的,因此他们认为把交待池水为中心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第四自然段也可拿出来单独分段,通过对比,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及时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知道只要分的合理,就是正确的,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再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角度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假如你在场,能用别的方法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孩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有的学生说,用水桶把缸里的水舀出来;有的说,这种办法太慢,等水舀完了,孩子可能被淹死了;有的说,把木棒放在水缸里,让小孩去抓,然后我们再拉出小孩子;还有的说,大伙一齐用力把水缸推倒,小孩就会很快地被救上来。可见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包含着可贵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二、引导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创新思维是多向性的,它对任何问题都善于从多种方向进行思考,即人从“纵”“横”“逆”三个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贮存信息,更要让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个性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因此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各有千秋。如我在教《跳水》一课时,抓住“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讲讲“默默”一词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一位学生说:“‘默默’就是不说话,不出声,这里指人们一声不响地看着孩子,等待着悲剧的发生。”应该说这位学生已准确地理解了“默默”一词,但我并没有忙于评论,而是启发性地说:“谁能联系上下文,说出不同的意见?”于是又有学生说:“‘默默’一词,与上文‘全都吓呆了’相呼应,是对吓呆的具体描绘。”这是从“纵”的方面来分析的。还有的学生说:“人们预感到悲剧马上要发生,心情沉重,因而默默无言”这是从“横”的方面来分析的。这时还有学生站起来说到:“这里的‘默默’表示众人束手无策,从而反衬出船长的果断、机智,说明船长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逆”的方面来分析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就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这些回答无疑是有创新意义的。
三、要刺激创新思维的多元性
创新思维的多元性,也就是它的多维度,指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对学生所提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多角度的思考,带给学生的是新异的刺激性,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的感受区域、想象区域、判断区域、贮存区域等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为一些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条件。例如在教《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花流水在猎狗面前。”一个“落”字将老麻雀的形象写活了,这时我启发学生问道:“这儿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一位学生答道:“‘落’比‘飞’要快、猛,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而‘飞’就显得有点悠闲了。”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另一位同学答道:“‘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这是从态度上来说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使学生对“落”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体会的入木三分。学生的智慧之花竞相绽放,产生了许多新的发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要促进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思维过程,它善于广泛地吸收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事物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取新东西,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再造想象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对某一篇课文进行阅读时,往往总在寻求统一的认识,而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思维的开放性,这无疑会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的提问设计、问题点拨,应当特别具有培养再造想象的功能,应当充分显示创新思维的开放性之优势。如我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曹操生性多疑,为何黄盖的一封假信,就让曹操深信不疑了呢?想象一下,黄盖信上会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黄盖可能会写:‘曹将军您有八十万大军,周瑜才三万,这不是明摆着周瑜死路一条吗!’”有的学生说:“黄盖会写:‘周瑜是一个一意孤行的暴君,我可不愿替这个莽夫去送死,我情愿效忠曹将军您!’”又有学生说:“黄盖会写:‘曹将军如果肯收留我,后天早晨我趁着浓雾,带着数十只大船和粮草,来投奔曹将军。’”我继续启发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从不同的角度想象了黄盖的聪明机智。再请同学们想一下,曹操收到黄盖的信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一位学生说:“曹操会手摸着胡须,哈哈大笑说:‘赤壁很快就是我的了!’”第二位学生说:“曹操会对手下人说:‘黄盖有自知之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第三位学生说:“曹操会大摆酒宴,等着为黄盖接风。”这里,教师凭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再造黄盖的聪明机智与曹操的骄傲轻敌之形象,开放性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深化了学生对两个历史人物的进一步认识。这种再生想象,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创新性思维的因素,在备课中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从而使其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邓朝霞 沅江四中
摘要:本文简介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点原则,并从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改革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 思维品质; 创造性; 探索的能力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所以当今时代需要一大批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段讲话特别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学生改组自己所学知识,产生新颖成果的思维。创造性思维表现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认识现实世界的能力,综合抽象的能力和敏锐的理解力,它能充分发挥人们从纷乱的事物中分析、研究、发现规律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潜能[1]。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抓住了整个世界,激励着产生进化的进步。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并以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熏陶,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点原则
主动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引导和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的要求,激发学习的动机。在“光的直线传播”中,其直线传播特性难于直观发现,可引导学生由看电影的情景,想到在水中加红墨水或牛奶,用激光器照射来观察。
首创性原则: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求异性原则: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般方法是:瓶吞蛋。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用吸管吸完饮料瓶中的饮料后,看到的现象。
多样性原则: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时,可用吸管吸饮料观察,还可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吸盘的特点,打开桔片爽盖子时的响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2]。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创造性思维,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要注重创设思维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入新课时,尽可能设计一个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前沿科学情景,吸引同学们的视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讲“电阻定律”
时设置一个火力发电站的输电线路情景,同时对比家庭进线电路,这样激发学生求知欲,想很快的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其次,要注重创设思维发展的有利氛围。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消除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使学生不把自己摆在被支配的地位,而是以共同讨论的姿态进行学习,积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始终处在和谐、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探究绕柱绳的作用力”的课堂教学中,先让两个学生对拉一根绳,其效果不相上下,然后把这根绳在窗户的护栏上绕两圈,一端一个同学,另一个三个同学对拉,比较其效果。为什么绳的两端存在着差异,差异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体验用绳绕在手指上,感觉影响绳的拉力变化的因素,然后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导致绳两端存在差异的原因,这样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再次,可以巧设疑难,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养成勤于思索、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时,自制半径较大的螺线管且与演示电流计相连,接着左臂伸入螺线管中,电流计不动,然后右臂伸入,电流计却动了,学生产生一片惊奇,激发他们心理上的冲动,让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挽起衬衣袖子,原来右臂上绑了几条长形磁铁。
这样,把学生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3]。
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当前,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创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呢?
第一培养观察能力。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学活物理知识,必须培养观察能力。无论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同时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例如,筷子插入水中,为什么看起来筷子发生了弯折,下雨天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样,使学生养成“见物思理”和“以物讲理”的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培养注意能力。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指导学生培养并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同时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第三培养记忆能力。记忆力的强弱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还在记忆方法的指导方面下了功夫。比如,在讲“简谐运动”时,其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变化较复杂,在记忆时,指导学生先抓住最易观察的位移,然后根据回复力、加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得到结论。这样一来,学生能较易的理解它们的关系。
第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因此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不仅如此,而且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五培养积累资料能力。首先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材料、信息都注意积累,最终“厚积而薄发”;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这样,各种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积累资料的能力,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六培养发问能力。创造教育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而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
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确确实实地培养。
第七培养讨论能力。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差异很大。对于物理学科中的问题,我通过讨论课让学生各抒己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4]。在讨论绕柱绳的作用力影响因素时,学生得出很多的因素,如:与绕柱绳的圈数、柱表的粗糙程度,绳的缠绕方式,柱的粗细,绳的粗细,绳的弹性,其中有些因素效果相同,可忽略,但是在讨论时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思维。
改善传统的教学组织过程,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交互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传统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教学的组织过程是由教师在这一出发点上演绎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从策略上讲,是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从顺序上讲是先有教材,然后才有学生,教师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不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只是在教师考虑教学策略时,作为授课对象被“思考”、被“利用”。因此,学生只是在被动的适应中获得某种发展。要改变这种状态,从课堂教学的设计做起,将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改善后的课堂组织过程能让每个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通过实际操作和交互的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5]。以“测定单摆的周期”为例进行比较,传统教法:教师说明影响周期的因素,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讲解例题,课堂训练,巩固练习。学生能利用周期的公式解题,但仍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不能将知识延伸。改革后的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讲述伽俐略建立单摆模型过程的小故事,引出问题:单摆周期的大小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根据单摆模型、力和运动的关系等有关知识得出可能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摆球质量、摆长、振幅、重力加速度。
设计实验,讨论方法:师生共同得出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讨论验证单摆周期可能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实验方案,提出测单摆周期要注意的问
3、题。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各小组利用实验,收集数据,验证猜想。
5、分析与讨论:各小组讨论得出初步结论,验证同一猜想的各小组再交流得出最后结论。
6、展示结果: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教师引导,最后得出结论:
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摆长越长,周期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周期越小。单摆的周期与摆球质量和振幅无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用实验验证。由实验得到的数据得出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此时,由教师说出单摆周期公式。效果表明,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这个公式。我这节课的立足点是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为学生的学来设计并操作的,教师讲得少了,但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单摆的周期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亲身体验了定律获得的过程,始终处在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五.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同时,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示
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其方法都只有一种。从器材到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都由教材按一定的模式制定,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较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先明确实验目的,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经过思考,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在“探究滑动摩擦的因数的测定”中,先复习提问:影响滑动摩擦因数的因素有哪些,接着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因数,学生回答理论基础F=UFN,引导学生分析测量力的思路,要求每小组从原理出发,设计至少两个以上的方案,选择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案进行实验测定,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想到利用物体受力平衡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斜面及打点计时器,求物体的加速度,测合外力;还利用功能关系,求力。由于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从而使学生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超重和失重”后,让学生想像,如果你是杨利伟,在宇宙中,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日常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这要求学生具有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创设物理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的情景化设置,在物理教学中,单纯的知识讲述与记忆是非常枯燥的。而物理规律与概念的理解更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枯燥又抽象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具体而又好理解,并且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设置适当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去感受,去理解,去联想,去创造。例如在讲“压强”时,可创设利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怎样保证自身及战友的安全呢?有的讲走没有水的地方,马上有人反对,若草地下面是沼泽呢?又有人讲:让马先走,马有四肢脚,且触地面积比人小,体重比人大,马能过去,人一定能过去,又有人讲:问题是解决了,但若马死了,谁来运物呢?由此,想到像盲人一样用树枝来探路,即解决了安全问题,又帮助红军行走。这样,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也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只要给学生一个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他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奇。
八.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它的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非常乐意参加。开展课外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成立各种物理兴趣小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它不仅要求有全新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还要有把思路变成现实的本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还提倡一系列精神,如:团体努力、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与众不同、敢于独创的创新精神;培养自信、不甘落后的上进精神等等。
通过各种趣味物理比赛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各种比赛可以促进学生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视,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进行物理谜语竞赛,使学生对物理方面已有的基本知识能够更深入了解,并且能灵活运用,激发学生把这些知应用到各方面去,扩展自己的思维。如:你声小它装哑,你高声它回答,专要俏学腔调,找遍天涯不见它。(猜一物理学现象)回声;房间只有绿豆大,万千兄弟都住下,电子器件新一代,生来追求小型化。(猜一无线电元件)集成电路;一心只读圣贤书(打一物理名词)光学;杯弓蛇影(打一物理名词)视差;光阴似箭(打一物理名词)时速;退居二线(打一物理名词)位移;等等。
综上所述,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除了主要表现上述五点外,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
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子。我们只要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参考文献
【简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则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简论企业管理的“以人为本”10-20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09-21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研讨教育学论文06-2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简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及完善建议07-27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6-06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论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