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语文作文一卷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年高考语文作文一卷(通用8篇)

十年高考语文作文一卷 篇1

一、现代文阅读 5.(6分)

官方答案: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山东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文人的气质”和“军人的冷峻”各有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前半段说具体体现,后半段提炼特点。不过参考答案所做的提炼也有些问题。因此,阅卷时重点把握其具体表现部分,有了这一部分,即可给该点的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如果未写具体表现,只写概括提炼的特点可按“意思答对即可”的精神执行。

其他答案:有的考生分析“文人气质”时提到了喜欢写东西,这也是反映文人特点的,应该算对。此外,有的考生分析“军人的冷峻”的时候提到了喜欢军旅生活,这也算对。6.(6分)

官方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山东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注意:参考答案的“好处”有三个角度:①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形象塑造(更立体全面);③艺术描写(更真实)。参考答案中还有对“好处”的阐述。只答这几个方面的“好处”或没有点出角度,只答具体的内容(即上述的“阐述”部分),都算对。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果虽然答的有上述正确的意思,但表述上很不清楚或语句不通,则该点只给1分。

其他答案:如考生答这种交织穿插缩小了时间的差异、拉近了读者与赵一曼的情感距离,也是正确的,应该算对。有的提到丁香花等成了市花、墓碑等,可以算作第一个得分点的内容“当下的意义”。9.(6分)

官方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的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山东评分标准:第一问共三点,总分4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注意:第一问①和②的表述实际上都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具体的侧重内容,后一部分是进一步提炼的内容。只答上其中一个方面即可。③如果只答中国实验设施先进、投入大、发展快,给1分,总分3分;如果既答上述内容,也答给日本带来压力,给1分,总分4分。第二问的2分其实就是一个得分点(“定位”和“出发点”很难看成是两个不同的得分点,因为两者是紧密相联系的),意思对即可给2分。

其他答案:第一问如果考生回答《人们日报》的报道侧重介绍量子通信,也算对。第二问如果考生回答诸如“受众不同”“媒体性质不同”之类,也应该算对。回答方式:既可以分开两问分别回答(如参考答案),也可以分别每种媒体来回答两个问题(如《人民日报》侧重点如何如何,原因是如何如何或目的是如何如何)。如果是按后一种方式来回答的话,第二问的2分需要综合三种媒体的回答来看,三种都“意思对”,共2分;如果只有一种或两种媒体的“意思对”,则只得1分。

二、古诗文阅读

13.文言文翻译(共10分,每句5分)

官方答案:(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车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山东评分标准:每个句子5分:“译出大意”3分,两处关键词语,个1分。

补充规定:为了便于操作,每个句子中评分标准中的两处关键词语之外,另外找了两个关键词语,有了这四处,句子的“大意”就有了保障。如果这四处答对了,别处又没有严重错误,句子也通顺,就可以得5分;否则就是几个关键词语对了得几分。

句子(1)关键词语:

①以:凭借,依凭,依托。译成“在”也算对。②寿春:地名(在今安徽省寿县)。

③以为:作为,用作,当作,充作,充当,做。④先驱:先锋,先头部队,先导。句子(2)关键词语

①以:因为。翻译成“以为/认为/觉得”的意思也算对。②履正:行为端正,做事公正、正值。③素:一向,一直,向来。④为:为他(“为”后面要添加上宾语)15.(6分)

官方答案:①意为凜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山东评分标准:两个要点各3分。意思答对即可。

注意:要点①的3分对应于参考答案的三个分句,关键词语是:“寒风变”“春柳”“柳烟”。每点1分。要点②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应该有两个方面的意思:消极的境遇和积极的心态,每个方面1分。如果意思表达得清楚、语句通顺,可再加1分得3分;有大概的意思,但在表达上问题较大的不给这1分。16.(6分)

官方答案:(1)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山东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注意:①各句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②“好古文”前面多写了“李氏子蟠,年十七”不扣分。③“樯橹”有异文作“强虏”,写作“强虏”不算错。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5分)

官方答案:示例:

①“堵住”改为“堵塞”; ②“管子”改为“管道”; ③“换掉”改为“更换”; ④“打算”改为“计划”; ⑤“正赶上”改为“正值”。

山东评分标准:每答对一处给1分,只指出错误没作修改或修改有误,均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注意:①先后次序不计。②“管道”答成“水管”(下水道水管/下水管)也算对。③“更换”答成“修理更换/更新”也算对。④“计划”答成“拟于/拟定于/定于/将于/初步决定”也算对。⑤“正值”答成“适逢/恰逢/正逢/适值”也算对。

基本把握的原则是:替换的词语属书面语体,在意义上与被换词语相同或相当。21.(6分)官方答案:

示例: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山东评分标准: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三者相互有关联,操作中按如下分工进行:

①内容完整:有文字表述的为4项(四个阶段的内容: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操作策略、评估反馈),箭头所指示出的还有“进一步修改”,缺少一项扣1分。

②表述准确: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与阶段性内容相配的表述(如示例中的“进行……”“设置……”“制订……”“展开……”等)。如果搭配有问题或重复使用同一动词,扣1分。二是注意对流程图的正确理解。如有的考生把“评估、反馈”看作是第一步,有的考生把流程图的内容当成了教师为学生制订发展规划,有此类不符合流程图含义的,应该扣1分。

③语言连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首先”“其次”“然后”(或“第一”“第二”)等关联词语表示出来步骤的先后;二是语句本身的通顺、连贯。对流程图来说,标出先后顺序是很基本的内容,所以,如果考生未表示出来过程的先后,应该扣1分。语句严重不通顺者扣1分(在“表述准确”方面已经扣分的如搭配问题不要重复扣分)。

十年高考语文作文一卷 篇2

一、所选阅读材料文体单一

近十年高考大阅读的选文篇目, 2001年是《门》, 2002年是《话说知音》, 2003年是《乡土情结》, 2004年是《大地山河》, 2005年是《一日的春光》, 2006年是《阳光的味道》, 2007年是《总想为你唱支歌》, 2008年是《阳关古道苍凉美》, 2009年是《彩色的荒漠》, 2010年是《灯火》。这些选文如果从内容上看可以说是丰富多样, 但从其体裁上看, 却非常单一。一直是散文, 与《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实际情形很不相符。

先来看《考试大纲》, 其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高考语文大阅读测试的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四种文学样式。再看《语文课程标准》, 它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而近十年高考大阅读全国卷的文体一直是散文, 显然未能充分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

最后看高中语文教材中各种文章体裁的选编安排。我们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为例, 看其选文情况。必修一、必修二均选散文8篇, 诗歌4篇, 其他体裁4篇;必修三选散文4篇, 诗歌4篇, 小说4篇, 其他体裁4篇;必修四选诗歌4篇, 戏剧4篇, 其他体裁8篇;必修五选散文4篇, 小说4篇, 其他体裁8篇。五册教材共有80篇课文, 文学作品共52篇占65%, 其中散文24篇, 诗歌16篇, 小说8篇, 戏剧4篇。高考全国卷大阅读选文体裁十年来一直是散文, 也不能反映高中语文教材的实际情况。

《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对高考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求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高中教材中学生学的文学作品也是兼顾各种体裁, 而近十年来的高考大阅读选文却一直钟情于散文。这样,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长期单一的以散文作为语言测试材料, 就会给学生鉴赏其他体裁文学作品带来负面影响。载于《语文建设》2008年第7、8期上的《文本从考生实际出发, 设题从稳定和新课标着眼》一文, 在对2008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进行综述时提到:“在有实用类文本可选做的省市, 有2/3的考生放弃了小说的鉴赏。”这是长期单一地选择散文作为高考大阅读材料已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对小说鉴赏忽略的一个有力证明, 同时也显示出大多数学生小说鉴赏能力的薄弱。

实际上,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不单单是散文这一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还要具有小说、诗歌、戏剧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因此高考大阅读在选文上应该突破单一的散文这种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这些体裁的文学作品也要进入命题者的视野。这样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多种文体的高考大阅读材料就会使学生对多种体裁的文章引起重视和进行阅读, 从而使学生养成全面的文学素养和多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二、在设题上呈现出固定化的倾向

1. 出题内容囿于文本, 答案忠于文本

把近十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大阅读的试题放在一起看, 出题内容没有什么变化, 还是囿于文本。试题从字词句的筛选、揣摩, 到对各种形式的探讨, 到对文章中心思想及作者主要观点的概括, 都在倡导忠实于文本的阐释, 考生只有被动地服从, 而难以主动参与。例如, 2002年20题:“知音的传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文意, 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2003年19题:“从文中看, 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004年19题:“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这以后虽然选文比起以前的《门》《话说知音》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更具人文性, 但是命题依然囿于文本, 答案还是忠实于文本。如2005年16题:“‘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 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2007年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2008年16题:“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 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2009年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我们可以看出上面的题出题内容都限制在文本内, 答案更是要求从文本中得出, 倡导的是一种忠实于文本的解答, 要求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文本来回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与此相适应, 上海卷在2000年就出现了开放性试题:“依据本文的观点, 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艺术欣赏的理解。”近年来更是越来越灵活, 如2003年16题:“本文意蕴丰富, 请由‘桥’展开联想, 谈谈你对‘桥’的感悟。”课改区在2007年就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了设题考查, 如广东卷18题:“最后一段, 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 你是如何理解的?”可见其他的高考大阅读卷在设题上已不再紧紧囿于文本, 在答案上更是不再追求对文本的阐释, 而注重体现学生自己的解读、理解,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而全国卷直到今年高考, 在设题上还是没有出现开放或探究类的问题, 还是紧紧囿于文本, 如2010年16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考查内容固定, 题型固定

自从1997我们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分成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后, 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一直是固定在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个考查内容上, 考点也一直是: (1) 理解能力的考查 (包括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2) 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 (3) 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些年来高考大阅读一直是这些考点。因为考点相同, 所以为了考查学生的某项能力, 就要围绕这个考点设题, 年复一年, 造成了考题的形式也相同或相似。这样在内容固定的前提下, 也造成了题型固定, 使多年的大阅读考题看上去如出一辙, 没什么变化。把近年的考题放在一起, 这个问题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由于篇幅的原因, 这里我们只选取近四年的考题, 对内容、题型存在很大相同的题目进行分析, 从微观上看一下大阅读在设题上的这个问题。先看关于理解能力的考查。2007~2010这四年都安排在第15题, 都是放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个考点上, 并且这四年题目的设置形式基本一样, 除了2008年是“文中划线句子”, 其他三年都是“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也就是说四年的题型都是一样的, 可以说是句子题———考查对句子具体内涵的理解。再看关于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2007年第14题第一问:“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2008年第14题:“根据文意, 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2009年14题的第一问:“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2010年16题的第一问:“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些都是对文中信息的概括, 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 这个题型可以概括为结构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这些题除了2008年题目是一个问题外, 其他三年都是两个问题, 并且第二问都是提问“写的作用”, (2007年是:“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2009年是:“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10年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也就是都结合着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题形式是基本相同的。最后看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2007年16题的第一问是:“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2009年17题的第一问是:“在文章最后, 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可见这些考题形式基本一样, 并且都是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这项能力, 这个题型可以概括为修辞题———鉴赏修辞手法;2007年16题的第二问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8年17题的第二问是:“这样写有什么用?”2010年的14题是:“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看出这几个题目的形式基本一样, 考查点也一样, 都是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这项能力, 这个题型也是修辞题, 是另外一个类型———鉴赏表达技巧。2008年17题的第一问是:“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09年17题的第二问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题都是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个考点, 并且可以看出题目在提问上是一样的, 都是提问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这个题型可以说成主旨题———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近四年的大阅读共有16道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其中有12道题在考查内容、题型方面具有很大的相同性。因此, 我们说高考语文大阅读在设题上存在内容固定、题型固定这个问题。

高考语文大阅读考查的内容固定、题型固定, 再加上在“出题内容囿于文本, 答案忠于文本”, 阅读材料体裁都是散文, 这样就会使高考大阅读程式化、简单化, 导致中学新的应试技巧的形成, 从而使语文教学又回到以前应试教育的状态, 同时也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全面的阅读能力, 对阅读教学将起到片面的导向作用。长期这样, 会导致语文教育的僵化, 造成教学适应机制的衰弱和命题人员及广大师生创新能力的退化。

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大猜想 篇3

名师指点

【高分写法】

1.审题。要能准确、全面地解读题目,吃透命题意图,明确写作范围。(大约用时5分钟)

2.构思(包括立意、文体、选材)。要根据试题的精神和范围,确定作文的中心、体裁和主要材料,并列出写作提纲。(用时不少于5分钟)这里强调要列好提纲,因为考场作文时间紧迫,所以打草稿是来不及的。但应当理出详细的提纲,以保证行文思路恰当、顺畅。

3.挥笔成文。(大约45分钟)

4.检查。通读作文试题和自己的文章,如有必要,可在结尾部分再一次扣题、点题。检查作文字数是否达到要求,有无明显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如有发现,立即改正。(大约5分钟)

【考场提醒】

一、努力提高审题的精准度

1.认真揣摩命题意图,即思考题目的现实针对性

高考作文命题,多多少少会关注当下存在的问题,或者着眼于测查考生的情趣品位,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心灵世界。典型试题如近些年的“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中国崛起的特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品味时尚”“绿色生活”等。

2.新材料作文,务必深入把握材料的整体意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3月8日,《福布斯》杂志发布全球富豪榜,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以690亿美元的净资产连续三年蝉联世界首富。《福布斯》说:“盖茨和巴菲特在富人榜上的位次降低和他们不断捐款有关,他们非常慈善,捐出数十亿美元。”首富斯利姆也捐过几次钱,但数额难以和盖茨、巴菲特相比。有人不客气地评论:斯利姆做的一点善事只是摆摆样子而已,他要是把电信价格降低些,比做什么善事都管用。但斯利姆这样解释他的世界观:商人行善表现为通过投资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和工作岗位,而非“装扮成圣诞老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本则材料的核心词是“捐款”“行善”,即展现了有关慈善的两种看法:一种是以盖茨、巴菲特为代表的慈善观,这种捐款方式见效快,它的不足是受益的范围相对比较小,持续性也较短;另一种则是以斯利姆为代表的创造财富的慈善观,企业家通过不断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惠及社会,甚至可推动经济的变革来惠及更多的受益者,其不足是过程长,不能满足想受益者短期的愿望。考生可以兼议两种慈善观,也可只论其中之一。当然,如果认同材料中的“斯利姆做的一点善事只是摆摆样子而已”,由此入题写作,也是可行的。但是,假若偏离“慈善”,转而谈“富豪榜”“电信价格”等,则有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或完全偏离题意之弊。这样,即使文字表达再好,也难以掩盖立意上的失误。

3.命题作文,务必落实题目中的关键词

比如“岁寒知松柏”,关键词语是“知”,在题中它是“显示出”的意思,题目意蕴是“艰苦的环境才能显示出人的品格”。如果把它与“梅花香自苦寒来”混为一谈,提炼出“要想成才就须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之类,那就没有抓住题目的关键。又如写“不要轻易改变”,题眼在于“轻易”;“轻易”,词典上释为“轻率、随便”,就是说,“不要轻易改变”不是不能改变,而是强调不要轻率地、随便地改变,假如叙写某人慎重地作出改变,那也是符合题意的。

二、强化构思能力,立足“合理”求“新颖”

高考作文篇幅有限,要想表现比较深邃的内涵,并且要表现得与众不同,必须在构思上多下工夫。

1.立意:贵在有新意

立意上能创新,全在于思维活跃。这就要多读多看多思考。多读多看才能视野广阔,多思考才能辨析事理,有所发现。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因为联想、想象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如以“难(nán)”为题作文,不妨先联想关于“难”的名言、俗语、警句,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相见时难别亦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展开辐射性思维的基础上认真筛选、整理,从而选好角度,使文章立意不同凡响。例如可写“我要为‘难’唱赞歌”“行路难——交通拥堵和春运回家难”,可思辨“究竟是‘万事开头难’还是‘万事都不难’,抑或是‘有心即不难’”,还可针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反向立意,倡导“有时应迎难而上,有时则要知难而退”。

2.入题:于单纯中见丰富

无论题意怎样宽泛,我们都要学会“大题小做”,从小处入手,把题意凝结在一个中心点上。相关方法大致有:一是由题意联想某一具体的生活事件,找到一个“动情点”。“动情点”,即最能激动情感的那一“点”,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物象、一句话……二是将题意与某种具体现象相对接,找到一个“感悟点”。“具体现象”可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可发端自经典名篇,更多的情况是生活、阅读两者的有机结合;而寻找“感悟点”,就是要看自己的感觉是从哪一个“点”上忽然起飞,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的。在寻找“感悟点”时,首先应注意的是“还原”曾经有过的感觉,特别要注意“感悟”发生的因由与过程。

3.选材:拓宽试题的“开发区”

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当然值得提倡。但是,如能跳出第一人称,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得多了。例如写“难题”“情有独钟”“拒绝平庸”等,就取材范围而言,均可考虑六个范畴:个人、家庭、校园、社会、历史和自然。

三、文体不同,写作要点有别

高考作文允许“自选”文体(有时也规定“除诗歌外”),并不意味着写作时不需要文体的规范,而是给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然而,一旦选定某种文体,作文就得合乎这种文体的要求,不能任意而为,不伦不类。

1.记叙文写作的两个关键点

其一,将生活素材转化为作文题材。举个例子说,写“好奇心”,日常生活中你、我、他“好奇”的事太多了,怎样经过变通,把它转化成符合这个命题的题材呢?有位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写:“两个人都那么大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奶奶看着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我才心安。’”“你在,就心安了——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如此一来,日常的生活素材就转化成高考作文的题材了。更重要的是,“有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其实只是“好奇”的“元素”之一,是完全可以“换元”的。如换成“爸爸为什么理了个光头”“笔记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没来参加考试”等。

其二,少叙述而多描写。叙述是时间上的流逝,而描写是时间上的停滞;这个“停”下来是要让你“描”,而不是催你“过”。不少同学缺少“描写意识”——习惯于叙述,而不长于描写,因此,作文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要知道,叙写结合、突出描写,记叙文才能有使人如临其境的效果。描写时可用的方法有:(1)添加修饰语;(2)运用各种修辞手法;(3)多侧面、多角度(如声色、动静)描绘;(4)融入作者的感受。

2.议论文写作的两个关键点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篇4

试题内容: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真题2:全国新高考Ⅱ卷

试题内容: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真题3: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真题4:全国乙卷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双奥之城

 

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比赛

成绩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群众

体育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科技

亮点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交通

支持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国家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

2022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真题5:北京卷

试题内容: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校学生会成立新社团“悦读会”,要拟一则招新启事。请你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

(2)核酸检测排队时需要两米安全距离,一些社区为两米间隔线设置了安全贴心、形式多样的标志,有的是撑起的晴雨伞,有的是贴在地上的古诗词图片。请你选择一个检测点,依据其环境特点,设计两米间隔线标志,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请以“像一道闪电”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2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真题6:天津卷

试题内容: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2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真题7:浙江卷

试题内容: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09年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 篇5

议论文的结尾处,在点明主题或对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或他人提出希望、要求、警劝等,这样的收笔就叫做垂戒法。这种收笔方法具有明显的号召、鼓舞或激励作用。它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戒法,一是他戒法。

所谓自戒法,就是收笔的内容是针对作者自己或自己所属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今后的理想、方向、决心等。有些文章在收笔时向别人征求对自己的意见,也属于自戒法。有篇《三分文内,七分文外》的学生习作,就是用自戒法收尾的:

论年龄,我还是一个未步入社会的中学生;论写作,我还是一个刚拿笔的新兵。我惟一的长处就是敢于拿笔学习着写。好在有老师的指点和同学的帮助,在写作的道路上,我更有信心了。

有些文章,结尾时联系实际,直陈肺腑,立身表态,这种收尾方式也属于自戒法结尾。比如学生习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收尾,就是用立身表态式写的:

祖国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们的事业一定胜利。我和我的同龄人,一定要自觉自愿地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那样,像无数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矢志奋斗。

所谓他戒法,就是在文章收笔时,针对他人提出今后当如何努力等方面的内容。比如春夏的《这样的蠢事不能再干了》一文,内容写全国苹果大丰收以后,由于盲目提价等原因,使苹果严重滞销,从而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文章收笔时就用他戒法对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做法的建议:

有一副对联写得一针见血,不妨照录于此。上联是:“留着好的卖烂的”,下联是:“卖着烂的烂好的”,横批是:“推陈出新”。这样的蠢事,不能再干了!与其等苹果烂了再降价,何不早点适当调低价格,既让人们从丰收中得到实惠,又使国家免遭损失呢?

还有些文章在结尾时面对读者慷慨陈词,用反诘激问的形式把文意宕开。虽然作者往往不作正面直接回答,但这种反诘激问却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波涛,启发读者进行深深的思索。这种写法,也属于他戒法。比如毛泽东同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结尾就是用这种方式写的:

„„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侵蚀我们健全的肌体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还有些议论文,结尾向人们展望未来,揭示前景,也明显具有号召、鼓舞和激励的作用,所以也属于垂戒法。这种结尾往往用词优美,含意深刻,充满热情和自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巨大的说服力。比如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的结尾就是这么写的:新中国站在每个人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十年高考语文作文一卷 篇6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点评及解析】独词类话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紧扣汶川大地震,很多考生是含着眼泪写成的。应该说这个题目才真正是给了考生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的触发点。这一点,也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作文命题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让学生饱含深情的写作。

看到四川高考作文题目时,一点儿都不激动,这个题目根本就没难度,于考生而言省去了审题的烦恼,立意的纠缠,而且与成都市08级的“一诊”作文题《种植阳光》类型基本相同,相较而言,今年的作文就“温柔”多了,它没有去年作文悄然考查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思维陷阱。以“坚强”为话题,考生首先会想到是灾区人民的坚强,解放军战士的可敬,全世界仁爱之士的可佩。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试着想像,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时,很多人先是一愣,然后会意一笑,为文时情到深处泪自流。但,对这种熟悉透的作文,真还有种下笔容易写好难的尴尬。

今年四川高考作文命题专家为什么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呢?这里有一个背景,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国人悲痛,世界垂泪。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故此,用生活之水浇作文之树也是高考作文考查的常态,考生把地震期间感人的事动人的情倾吐出来,在为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这才是作文命题专家命制的宗旨所在,更何况这个题目也可以不谈赈灾的问题,所以,这种变通的考法深得考生好评。

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可能出现大量地罗列抗震救灾过程中感动的人和事,述例不精当,例子与例子之间缺乏理性的分析。而且所举事例都是平行的,缺乏向纵深方向挖掘的意识。笔者认为,写这个作文时,可以用下面的标题作为文章的题目:《阳光总在风雨后》《在风雨中微笑》《中国人民的脊梁是压不垮的》《大难从来就兴邦》《不屈的民族》《多难兴邦》。在行文过程中,不要满篇都是抗震救灾的事例,处理事例时要点到为止,关键还在于理性分析,用情抒写。从行文思路来看,可以这样处理,一个深处逆境的人需要学会坚强,比如司马迁、史铁生、贝多芬。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和国家亦如此,这样的话,作文就会有深度。

【考生佳作】

悲痛之后是坚强

谁也没有料到,2008年的5月12日,以四川汶川为中心发生了7.8级地震。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大地震波及了全国那么多的省市和地区。

谁也没有料到,在我们举国上下迎奥运,群情激昂地进行奥运火炬接力的时 候,山蹦地裂又让举国同悲,万民流泪。

近一个时期,大家关注的地方就是四川汶川,大家关注的就是在地震中一个又一个顽强存活下来的生命。当我们为那些在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生命而激动欢呼的时刻,我们又感激着那一个又一个不顾劳累,没有吃喝的解放军、武警官兵;感激那一个又一个公安干警;感激那一个又一个医生和护士;感激那一个又一个投入抢险的自愿者。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大家一家亲,社会一家亲,祖国一家亲。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的党,我们党的领导人,都在第一时间来到了灾区,来到了灾区的群众中。我们流泪了,这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我们只有一个信念,有党的坚强领导,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然而,我们看到废墟下一个又一个失去生命的人被挖出来,被抬出来,我们流泪了。无论是现场的救援人员,还是远隔千里的我们,都在承受着心里的痛楚。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灾民哭了,受了伤痛的孩子哭了,我们温总理哭了,电视主持人哭了。这是一个民族所经受的巨大灾难中,举国共同的悲痛,举国共同的感受。“你们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温总理的话代表着全国的人民的心声。

灾难,让我们悲痛,灾难也让我们激发了人性中最为美丽的一面,也激发了东方这个最伟大的民族坚强的潜质。尽管我们泪流满面,尽管我们悲伤痛苦,但我们不会绝望,灾区的人民不会倒下,在悲痛之后,我们,我们的灾区人民都会重新拾起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决心,悲痛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加的坚强。

我们都愿意相信,当灾难让我们悲痛之后,当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灾区的时刻,灾区的人民一定会重新挺立在这方热土之上,第二个唐山的奇迹一定会闪烁在天府之国的大地上。

【名师点评】5.12汶川大地震中所体现出来的国人的坚强意志足以感动世人。把它作为高考作文试题顺理成章,况且这个话题也可以不写大地震,应该说考生都可以写,难就难在能不能写得更好一些。很多考生是流着眼泪写成的。或是感动、或是感恩,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要求的感情真挚的最自然最真切的流露吗?这篇文章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能打动评判老师的心,就在于它的朴素自然。

国殇之后,唯有坚强

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汶川。一个全国人都不熟悉的地名闯入了我们的视野。

5月12日,原本是极其普通的一天。孩子们正坐在课桌前,商店老板们正在纳客,出租车司机正驾驶着车辆,做工的、种田的、炒股论经的、开会筹划的;一切都是那样地常态。

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坍塌了四川汶川,也摇动了半个亚洲。

这一刻,山崩地陷,江河呜咽。

这一刻,即成国殇。

面对灾难,世界听到了一个民族的声音:“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面对灾难,激发了我们和整个世界前所未有的爱心,人性之美,倾国倾城。无数人捐款献血、组织赈灾活动,无数的志愿者自发赶到现场帮忙,扶老携幼的捐款,挽起袖管的献血,国旗为平民而降的震撼,蜡烛为逝者而燃的守夜,师生相拥而亡的镜像,一个国家的总理在视察灾情时,一副担架正好过来,总理站到路边,让生命先行;人性最为柔软的一面被触动了,在性善性恶的千年辩题中,中国人关乎群体的自信,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向心力在瞬间得到凝聚,整个世界找回了爱的庄严,不其而至的灾难,定格了那么多崇高,凝固了那么多神圣,引爆出那么多感动。

面对灾难,离去的安息,因为生命得到了尊重。北川中学的一位只有12岁的被截肢的女孩说过,请你们不要称我的那些死去的同学们――是没有来得及开放的花蕾,就已经凋落了。不,他们不是凋落,他们已经盛放过了。北川中学孩子们还说了一句感动我们的话: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希望,你要高高飞翔。

面对灾难,活着的更加珍惜,编入教材的《提醒幸福》的作者毕淑敏前天到北川给学生上课,她提醒自己也提醒大家,活着是幸福的,理应珍惜。

奥运火炬今天正在奥运圣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素有“绿城”之称的南宁继续接力。传递的不仅奥运火炬,更有的是长明的爱心火炬。

据称,2008年5月12日的这次四川汶川里氏8.0级的大地震,喜马拉雅山脉长高了数米,其实长高的不止是山峰,更有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

国殇之后,唯有坚强。

【名师点评】高考作文应该对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中屡禁不止的假大空现象的蔓延有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另外,这篇文章立意新颖独到,突出了生命高于一切的人本思想,这也是汶川大地震中最为感人和最为发人深省的地方。

它是帆船的罗盘,它是人生的向导。

他是成功之舟,能让你到达胜利的彼岸;它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能让你闯过难关,实现理想,它就是——坚强,坚强是人类霜天的杰作。不管是被当作坚强代名词的松柏,还是岩缝里细微的小草;不管是壁立千尺的巨石,还是看似柔弱无比的止水;不管是笑傲山林的动物之王雄狮,还是恬退隐忍柔弱无比的羔羊,它们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彰显着坚强。

大自然在昭示着坚强,人类更以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着坚强。

坚强是古人成功的阶梯。古人身处逆境却成就一番事业,原因就在于他们身上有坚强的光芒。仲尼“韦编三绝”的故事家喻户晓;匡衡“凿壁借光”的事迹妇孺皆知;“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的美谈大家也耳熟能详,这些坚强的伟人用坚强的力量克服物质生活的贫乏,终于成就一番事业。

坚强,是身处逆境之人的心灵灯塔。造物主给了他们极大的不公,他们是被上帝狠狠咬过一口的苹果,是坚强重塑了他们健全的品格,点燃了他们心灵的希望之火。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不幸遭遇并没有打垮海伦凯勒,是坚强,照亮了她的心灵,指明了她前进的方向;“千手观音”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邰丽华的坚强身影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被我们深深铭记;还有霍金、张海迪、李丽,这些坚强的心灵,用轮椅向世人证明,如何让自己“站”起来,站在知识的殿堂、理论的高空,向人们展示强者的风采。

坚强,是人与自然抗争的力量,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吹响了鼓舞人心的号角。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没有打垮我们的坚强的意志,废墟中的人们凭借着坚强的力量,顽强地活了下来,重建家园的路更加漫长,但只要有坚强的力量,依靠坚强的双手,定会重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坚强更是“90后”的我们追求的品格。我们是温室里的幼苗,没有经过风雨日光,但是坚强之钙可以立竿见影地医治我们的软骨病。“宝剑锋从磨砺出,美花香自苦寒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人生的格言并不是古人的专利,我们要懂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蕴含的真谛。要知道,只有舞动坚强之笔,才能书写大写的人生;只有扬起坚强的风帆,才能开动人生的航船;只有借助坚强的阶梯,才能登上未来的峰巅”!汶川地震被压在废墟下的学生以坚强不屈的毅力向世人证明,我们并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让我们与坚强同行,挥鞭上路,创造明天的辉煌!

【 名师点评 】

本文属于比较传统而规范的议论文,凸现了考生扎实的作文基本功。字里行间流露一股咄咄逼人、不可遏抑的“坚强”之气,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行文思路明晰,内容充实,举古今中外之例并结合考生自身实际,全方位解读坚强的内涵。此次四川作文出题背景与汶川地震有关,考生举地震之例时很容易一发而不可收拾,而本文则点到为止,较好地把握了一个度字。

一步与一生

路的两旁氤氲着乳白色的雾气,前面是一条悠长悠长的古道,迷离神奇。[形象化的描写,把人带入迷离神奇的氛围中。] 我预备沿着这条布满神秘的古道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人生,一束极细的光线从遥远的天际投射过来,抚摩着那历经悠悠岁月的古道刻痕,它闪耀着夺目的光线。一串串脚印散落在岁月的路途中,我要去寻找那决定人一生的那一步,专心去发现一个刻满幸福的出口。[“我要去寻找那决定人一生的那一步”,点题。]

我渐行渐远,我渐进渐远;终于,我发现路在此时分成了两个岔口,两扇高大的门摆在面前,它们的上面镌刻着“一步与一生”,苍劲的字体中流淌着布满理性的溪流。我打开其中一扇门,发现上面雕刻着许许多多的小字,我仔细注视,仿佛时光在这里轮回翻转;

“曾经的庄子从这里走过,为了摆脱一个屈从权势的社会,他推开了这扇门,然后决绝地跨了过去,做了一棵在夜里独自守望月亮的树。”[活用课本(《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例子,给人以亲切感。]

“曾经的五柳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摒弃官场的丑恶,他驾着破旧的马车从这扇门驶过,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用课本中陶渊明《饮酒》诗。]

“曾经的东坡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遗忘痛苦的失意,他穿粗衣淡定地走了过去,在荒凉的黄州‘倚杖听江声’,任凭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三段均用“曾经的;从这里走过”,引出三个历史人物,句式整洁,富有文采。] 我品读着这曾经的故事,路旁的竹林也在歌唱,我要把它谱写成一曲沧桑而漂亮的歌谣。

我又走到另外一个路口仰望另一扇门,它上面同样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西楚霸王项羽面对刘邦的追兵从这里逃走,忆起昔日的鸿门宴,不禁哀叹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残忍阴险的秦桧从这里步入罪恶的深渊,杀岳飞,贬忠良,他的一生必定是一个让人唾弃的一生,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居心叵测的陈水扁从这里走上了分裂国家的道路,嘴角邪恶的笑脸干枯了他丑恶的灵魂。”

[再用三个事例,从反面阐述,与前面的三个事例构成对比。]

我不想再读下去,抚摩眼前的这扇门,沧桑而厚重。历史本没有错!错的是他们洞开了本不应该洞开的大门,跨出了他们本不应该跨出的一步![小结上文。]

枫竹林飘荡着幸福的歌谣,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

【评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首先,语言美丽,富于变化。作者善用比喻,把人生喻为两扇不同的门,这就把人生这一抽象的概念,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又如文章前4段,运用描写性语言,把读者带入了幽美的意境之中,起到了开篇即吸引人的作用。在主体部分,作者引入了六个历史人物为材料,但并不嫌繁琐,因为作者将这六个人物的事例分为两组,构成对比,既突出了中心,又有变化。前一组事例,用“曾经的;从这里走过”这一句式引出,具有整饬之美。后一组事例,则用“从这里”引出,既整洁,又与前面的一组句式不同,加上内容的区别,使文章整饬中有变化,不显得板滞沉闷,而是富于灵动变化。

悲中行

戊子岁,四月初八。川静其波,鸟罢其鸣。一场无情的天灾袭来,举国恸哭。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坚强;在悲痛中,我们选择坚强。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因为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坚强,我们明天更美好!----序

汶水东流不复西,神仙难改地震袭。川蜀儿女多苦难,一片荒城尽眼底。映现当年唐山景,尽是残垣与断壁。秀丽河山浩劫后,昨日今朝各两异。都道零八年岁好,为何灾难紧相逼。江山如画景色美,怎奈苍天生妒忌。北国刚受冰冻灾,天府又遭夷平地。川静其波鸟罢鸣,齐哀满目皆疮痍。江天五月渐阴沉,满腔悲痛灰色弥。油绿麦田无人收,万千苍生宿路隅。平生有泪不轻弹,今朝闻此泪如泥。武候诸葛若有知,不堪目视亦掩泣。彭祖寿延八百载,可知人命仅须臾。州州郡郡华夏土,一砖一瓦似金玉。金玉散去不足惜,金玉怎比万事吉。花儿凋谢来年开,来年风景更旖旎。茂年男儿体健壮,安能袖手闻羌笛。理会百姓疾与苦,血汗合流同舟济。绵薄微力不足道,奇迹因爱八方聚。竹丝管弦为君鸣,可敬可赞可歌泣。卧薪含悲建家园,蜀山青青蜀水碧。龙的传人谁可胜,只手亦有撑天力。汉羌一家爱无疆,我齿你唇永相依。旺兴岁月定轮回,红霞当空雄鸡啼。红烛数盏列堂前,潜心默祈哀思寄。白云苍狗命难料,生者奋进逝者息。青史铭刻五一二,永记今朝万人罹。川蜀儿女多坚强,还把灾难视蝼蚁。

十年高考语文作文一卷 篇7

亮点之一:加大了教材考查的力度, 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如第2小题:

2.下列各组词语中,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袅娜歌声缈茫荷塘薄雾

B.霜天廖廓峥嵘岁月浪遏飞舟

C.细腻箫索落蕊残叶秋蝉嘶叫

D.嫩黄葱茏婆娑起舞繁茂苍翠

本题所选的词语全部出自教材, A项出自必修二《荷塘月色》, B项出自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C项出自必修二《囚绿记》, D项出自必修一《故都的秋》。四个选项分别考查了四篇课文。第1题字音考查, “夙兴夜寐”出自课文《诗经·氓》、“素昧平生”出自课文《阿Q正传》、“旦角”出自高中教材元曲。这是命题的一种创意, 更是一种导向。这就提醒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务本求实, 落实基础, 立足教材, 用好教材。又如第5题文学常识考查、第15题默写、第21题“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等全是教材上的内容。紧扣教材考查学生语文能力是湖北自主命题以来长期坚守的一个特色。这一特色今年较之往年体现得更为充分, 它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亮点之二:突出了探究能力的考查,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探究, 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要求考生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探究既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新理念, 也是新高考的一种新题型, 它反映了新课程对教学的新要求。今年湖北高考语文卷突出了探究能力的考查。请看第22题:

22.欣赏右边这幅漫画, 请为其题诗或配文。

要求: (1) 符合画面情景; (2) 表达鲜明生动; (3) 字数不超过40字 (4分)

这是一道创新题, 表面上是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看图写话的题目考生并不陌生, 但一般会给出一个主题 (画面上有标题) , 今年这道题没有给出主题, 这就真正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充分发挥考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请看部分考生的答案: (1) 小猫见鱼挂衣上, 不解鱼何天空游。馋猫欲食衣上鱼, 笑待鱼儿落口中。 (2) 小猫盯着衣上的鱼儿, 面露喜色, 殊不知那鱼儿再真也不能饱你口福, 只能望梅止渴呀。 (3) 看似不动, 实为假相。请认清本质, 勿中圈套。 (4) 望鱼止步心窃喜, 辨不清虚实之景。由此看出, 考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地发挥与展示。现代文阅读第19题更为明显地突出了探究能力的考查。阅读材料选自散文《耳边杜鹃啼》, 题目要求:选取一个角度, 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考生只要细读全文, 就能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读杜鹃被美化的原因有多个角度。这样设题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便于考生选择探究视角, 进行个性化的探究解读。

亮点之三:作文题书香味浓, 突出了思辨能力的考查。请看第23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60分)

语文课堂上, 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时, 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 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 我上大学的表哥就已经给我写信, 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 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 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 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 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 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 科技进步了, 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 任选一个角度,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道作文题以对“家书”的讨论为材料, 以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的形式呈现, 立意角度多元, 考生的写作范围很广。具体说来, 这道作文题有三个特点:一是紧贴生活。家书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是人们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家书这种方式发生了变化。考生对这一变化过程十分熟悉, 谈到这个话题, 都有话可写, 因为它紧扣着考生生活实际。二是突出人文精神。家书是文化的载体。一谈到家书, 就让人产生一种浓浓的书香情怀, 因此这道题文化含量高。三是注重思辨。此题的核心是家书的变与不变, 它体现了很浓的思辨色彩。沙市中学文科考生王卓尔这样构思:由学校召开家长会导入, 家长会上有一个环节是家长和子女交换书信, 学生给父亲的是手写稿, 父亲给学生的是打印稿。紧接着作者阐述了三个观点:观点一, 原来, 无论是电脑打印还是手写, 变化的只是载体, 那不变的却是真情;观点二,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 变化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观点三,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变化的只是文明呈现的形式, 而不变的却是精神。最后议论作结:变或者不变, 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很多时候, 变化的只是形式, 是手段, 是方法, 是表象, 而那些不变的人间真情、民族文化和社会正义, 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本质, 这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主流价值观。我们要在变化中有所坚守, 在坚守中谋求创新。文章紧扣材料, 联系实际, 十分机智地由“书信”不同形式的交流拓展到“变”与“不变”的深刻哲理的阐述, 立意高远, 文化意蕴深厚, 体现了浓郁的思辨意味, 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亮点之四:增加了一些新题型, 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湖北新高考在坚持稳定、平稳过渡、突出能力、着力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之下, 在题型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体现了新高考命题的改革趋势。今年增加了如下一些新题型: (1) 多项选择题。如第16题: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采用多项选择形式, 考查考生整体阅读、综合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2) 选做题。如第15题: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 (5分) , 今年默写考查形式为8选5, 初中与高中衔接, 必修与选修兼顾, 采用选做形式, 显得灵活, 同时也降低了考生答题难度。 (3) 古文断句题。如第13题:请用斜线 (/) 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 (3分) 今年湖北高考文言文阅读与文言断句所选择的材料均出自《世说新语》, 一为刘义庆的选本, 一为刘孝标的注本。两则材料互为关联。断句材料叙述的是与王湛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士魏舒的故事。命题者将两篇材料合在一起考查, 内容相得益彰, 形式新颖别致, 命题者匠心独运, 用心良苦。 (4) 探究题。如第19题、20题、21题、22题等。 (5) 文学常识改变了往年的考查方式, 放到选择题中进行考查, 占3分。文学常识考查, 新高考内容更加全面, 要求更高了。上述五个方面是湖北今年高考新增加的五种题型, 这种题型的改变, 使命题形式更为灵活, 内容显得更加丰富。

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六 篇8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独立做原创音乐开始,到坚持走LiveHouse的巡演之路,张恒远都与其他年轻歌手迥然不同,并且有一种拒绝 的精神。

②千篇一律的楼盘让购房者眼花缭乱、难以抉择,究竟是 ,还是选择一处可以安放家人理想的幸福住处,成为人们最大的困惑。

③一切都是重新开始,从水土不服到 ,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已渐渐地爱上了这块土地,几年过去了,我好像又从头活了一次。

A.随波逐流 随乡入俗 随遇而安

B.随遇而安 随乡入俗 随波逐流

C.随波逐流 随遇而安 随乡入俗

D.随遇而安 随波逐流 随乡入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网络春晚用多样的形式给观众们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生活,而全新的互动技术背后是用“互联网+文艺”的手段讲好中国故事。

B.共建“一带一路”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是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必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C.延迟退休牵涉到很多因素,不能仅仅考虑基金的收支,还要考虑其他因素,要统筹兼顾,同时学习有弹性退休机制的国家的经验教训。

D.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飞速进程中,快速的传播手段促使世界的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进而使之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局面。

3.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以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 。

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4.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屋子里没有灯火, 个个从老人的内心出发。(萧红《看风筝》)

①没有线条,也没有颜色的大轮廓。

②横顺的在黑暗里爬,

③老人的眼泪在他有皱纹的脸上爬,

④黑暗是一个大轮廓,

⑤他的眼泪变成了无数的爬虫子,

A.④①③②⑤ B.①④③②⑤

C.③②⑤④① D.①④②③⑤

5.对该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有暗讽。

B.“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趫捷过人。年十八,任周为司卫上士。初未知名,唯隋文帝一见深异焉,谓曰:“长孙武艺逸群,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及突厥摄图请婚,周以赵王招女妻之。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之;独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支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玃,遂一发而双贯焉。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还,拜奉车都尉。

开皇元年,摄图因与高宝宁攻陷临渝镇,约诸面部落,谋共南侵。文帝新立,由是大惧,修长城,发兵屯北境。命阴寿镇幽州、虞庆则镇并州,屯兵为之备。

晟先知摄图、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统强兵,俱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难以力征,易可离间,因上书。

上省表大悦,因召与语。晟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上深嗟异,皆纳用焉。

大业五年,卒,年五十八,帝悼惜之。后突厥图雁门,帝叹曰:“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选自《北史》,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妙选骁勇以充使者 妙选:精选

B.摄图多不礼之 礼:以礼相待

C.留之竟岁 竟:竟然

D.冀昵近之 近:亲近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晟从小性情通达聪慧,读书涉猎甚广,博闻强识,擅长弹射,矫健敏捷超过一般人。

B.长孙晟被任命为副手出使突厥,突厥首领摄图非常喜爱长孙晟,经常与长孙晟出游打猎。

C.摄图之弟处罗侯很得人心,但是却遭到摄图猜忌,处罗侯暗中托心腹之人与长孙晟结交。

D.长孙晟认为突厥各部兵强马壮,很难凭借武力征服,于是上书建议皇帝采用离间的方法。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长孙武艺逸群,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4分)

译文:

(2)晟驰往,遇雕相玃,遂一发而双贯焉。(4分)

译文:

9.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现长孙晟“有奇略”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4分)

译文:

三、诗歌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曾与诗人同在京城宴饮为乐。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

(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3分)

答: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3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3)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4)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操千曲而后晓声, 。(《文心雕龙》刘勰)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

梁 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的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庙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正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2.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6分)

答:

13.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答:

15.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历史是否有逻辑

陈乐民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

②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

③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

④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的、有序的;经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

⑤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作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

⑥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

⑦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史”。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

(选自《敬畏思想家》,三联书店出版社)

16.阅读第⑤段,简要说说20世纪的史学家为什么要向19世纪理性批判史学发难。(6分)

答: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述思路。(6分)

答:

18.作者认为,历史常常是没有逻辑的,试结合全文概括其理由。(6分)

答:

七、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犹太人有一句座右铭:“马上解决。”

中国人牢记一条古训:“三思而后行。”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随波逐流: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随乡入俗: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同“随乡入乡”。]

2.B[A成分残缺,丰富多彩前加“呈现(出)”,C搭配不当,学习经验,“教训”删掉。D语序不当,先碰撞后融合。(辨析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大类型)

3.B[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抓住选项是否能体现出“宽容心”。]

4.A[瞻前顾后理中间,标志词语最关键,重复词语先后站。]

5.D

6.C[竟:从头到尾。竟岁:一年。]

7.A[“读书涉猎甚广,博闻强识”错误,原文是“略涉书记”,意为“粗略懂得文字”。]

8.(1)长孙晟武艺超群,又多有韬略。将来的名将,不是他还有谁呢?(2)长孙晟于是驰马而奔,正遇双雕互相争夺,于是一箭贯穿双雕。

9.①长孙晟和他四处出游打猎,趁机观察突厥山川地形态势,突厥各部军士强弱,都完全掌握。(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②认为突厥很难凭借武力征服,用离间的方法容易征服,于是上书。(难以力征,易可离间,因上书。)[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限制“直接表现”,其次要紧扣“有奇略”三个字,从文中人物的行为入手,找出能表现传主“有奇略”的事例,可直接引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表述。]

参考译文:

长孙晟字季晟,性情通达聪慧,粗略懂得文字,擅长弹射,矫健敏捷超过一般人。长孙晟十八岁时,在北周担任司卫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只有隋文帝一见,深赞其异才,对人说:“长孙晟武艺超群,又多有韬略。将来的名将,不是他还有谁呢?”

等到突厥首领摄图向北周求婚,北周把赵王宇文招之女许配给摄图。(娉娶时)北周与摄图各自炫耀竞争,都精选骁勇之士来充当使者,于是北周派遣长孙晟做汝南公宇文神庆的副手,送千金公主到摄图处。北周曾先后派数十名使者前往,摄图大多轻视不以礼相待;却独喜爱长孙晟,常与长孙晟一起出游打猎,留下长孙晟有一年之久。曾遇到两只雕飞着争肉,摄图于是拿两支箭给长孙晟,请他射下这两只雕。长孙晟于是驰马而奔,正遇双雕互相争夺,于是一箭贯穿双雕。摄图大喜,命令诸子弟贵人都与长孙晟结为好友,(子弟贵人)希望亲近他,来学习射箭的本事。当时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很得人心,遭到摄图猜忌,(处罗侯)暗中托心腹之人,偷偷与长孙晟结盟。长孙晟和他四处出游打猎,趁机观察突厥山川地形态势,突厥各部军士强弱,都完全掌握。(长孙晟)归来后,被授予奉车都尉一职。

开皇元年,(摄图)趁机与高宝宁联兵攻陷临渝镇,并约同各部落准备一起攻打隋朝。当时文帝刚刚即位,因此心中很害怕,就下令修缮长城,向北方边地增派军队。命令阴寿镇守幽州,虞庆则镇守并州,驻扎军队来进行防备。

长孙晟原来就知道摄图、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自统领强兵,都自称可汗,分居于四面,内心虽各怀疑忌,对外却表现出和谐团结,很难凭借武力征服,用离间的方法容易征服,于是上书。

隋文帝看了奏表后非常高兴,于是召见长孙晟和他面谈。长孙晟讲述突厥地形态势,用手画出突厥山川,指出突厥虚实,全部都了如指掌。隋文帝听后赞叹称异,全都采纳了长孙晟的提议。

大业五年,(长孙晟)去世,享年五十八岁,皇帝悼念痛惜他。后来突厥攻取雁门,皇帝感叹:“假使长孙晟在,不会使匈奴像现在这样!”

10.(1)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忆京城相聚之乐,一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2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一言欢会极其短促,一说飘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2分)③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2)为官清廉、才能卓异、怀才不遇、好学不倦。(任意一点1分)

(3)①运用想象,②描写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③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不平和惋惜。(每点1分)

11.(1)奈何取之尽锱铢 (2)官盛则近谀 (3)扈江离与辟芷兮 (4)佛狸祠下

(5)飞漱其间 (6)陟罚臧否 (7)赢得生前身后名 (8)观千剑而后识器

12.①由面及点,由长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红柳的描写。(1分)②写出了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歌颂和赞美,为梨辕山上这株红柳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背景。(3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①生长环境严酷,极耐干旱、风沙、盐碱。②历经千难万磨,坚韧顽强。③舍身济世,用途广泛。④不求闻达、耐得寂寞。(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运用拟人、想象和对比手法,表现了长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破,表达了老刘的无奈和失落。(2分)②从声音和色彩上着笔,以声衬静,描写了人去鸟归后寺庙的宁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①用“万里长城一红柳”构成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揭示,都是围绕红柳展开的。②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具体显示红柳生长的典型环境,这个严酷的环境也正是志愿者们工作生活的地方。③用“万里长城一红柳”象征老刘等志愿者的形象。文章由物及人,以物喻人,红柳与人的形象在文章中是合二为一的。④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形象化地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赞扬了志愿者们顽强坚韧、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长城红柳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也可酌情得分)

16.20世纪的史学家认为:①不要太相信人类的理智,理想的标准筛除了不理性的历史。②理智理性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但个人并非任何时候、任何事上都理智。③理智有时会异化,会转化为不理智。(每点2分)

17.①引用苏轼的诗句,说明人因为身在其中,所以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②进而论证无论何时,因没有纯客观的人(或人时有理性时无理性),所以历史也客观不了,进一步突出历史常常并没有逻辑性的观点,引出结论。(每点3分,酌情给分)

18.①人们经验的历史不是理性的。②不同的人看历史有不同的视角。③20世纪史学家有相信经验胜过理智的特殊的时代经验。④人不免依据今天的利害关系看历史问题。(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上一篇:渭源县卫生院竞聘实施方案下一篇:难忘的八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