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推荐12篇)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古诸侯征战、王朝更替,最受苦的莫过于老百姓了。而我国的漫漫历史进程中战争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面对着战争我们民族的那些充满了思考和家国情怀的诗人们更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诗歌,来阐述了他们关于战争的理解和态度。
人类社会的产生便伴随着战争而行,从传说中的黄帝统一中国到近代中国战争一直都是一个长期存在着的话题。在我国这样的一个注重国家情怀的国度中,歌颂战争的诗歌是很多的。我国最早的战争史在《诗经》中出现,是以官方视角写下的战争诗,辞采华美,气势宏大。首先来看《大雅·常武》、《大雅·江汉》、《大雅·皇矣》及《颂》诗中的一些篇目,这类诗篇多是对统治阶级、上层将领征伐武功的赞美。《大雅·常武》以激昂的文辞夸耀王师的兵强马壮与士气高昂,气势撼人心魄,《大雅·江汉》更是以不吝笔墨、近乎矫情的夸耀直陈功业的辉煌,这种 “主旋律” 式的风格体现在许多同类的篇章中,多是对君王、诸侯王、将领攻伐武功的歌颂。诚然,这类诗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或出于仕宦之手,或经过史官乐官的润色加工,也由此可以发现,战争对于统治阶层,是建立荣耀与功绩的机会,记录并反映战争的诗歌必定会着力表现国力的强盛、胜利的辉煌、王师的威武与武功的浩大,这便形成了审视战争的官方视角,在此视角统御下的战争诗,呈现出壮丽雄浑的艺术格调,折射出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要求。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更是成了周期性的家常便饭一样,这个时期关于战争的描写、研究也达到了很深入的地步。到现在为止还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完成的,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文章和诗篇也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涌现,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关于战争的描述和认识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汉代的时候由于国家的开疆辟土和大量的对外征战,这一时期出现了文人诗的雏形和蓬勃发展的乐府诗。如《李陵歌》、《十五从军征》、《古歌》等,这一时期诗歌大多是作者在业余时间创作而成,而诗人本生多亲生经历了战争。所以诗歌所反映的多是诗人自生的所见所感,既有对战争功绩的赞颂同时也有对战争的一种厌烦和自身命运的感慨之情。汉代之后的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有时战争诗逐渐走向繁盛的一个阶段,但真正的战争诗的繁盛应该是在唐朝的时候,这个时期国家实力强大,对外用兵力度和汉代相比是有过之而不及的。而这一时期产生了我们很熟悉的边塞诗人,他们主要是描述边塞的战争戎旅生涯和表达自己内心关于战争的理解和态度。同样是这一时期很多的诗人将他们的笔触摸到了最普通的百姓身上,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杜甫了。这位被誉为“诗圣”的大家留下了很多描写战争的残忍和百姓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的诗句,其中的很多篇目就算今天的我们读来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凄惨和世道的炎凉。三吏三别是杜甫对于战争中的百姓生活和精神状态描述中较为出名的几篇,其中有一句这样写到:”老翁逾墙走,老妪出门看”每每看到这样的描写,我的内心都会为之一颤。这反映了当时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了多么沉痛的灾难啊!
战争诗并没有随着唐朝的衰败而没落掉,到了宋朝的时候大量的描写战争的诗涌现出来。其中很多都表达了一种为国效力、保家卫国的情怀。诗人的笔是细腻的,同时也是历史最好的记录者。时间淹没了历史的很多事物,但在诗人笔下的那些个豪情壮志和关于战争的描述使得那些消失了的画面在经历了漫漫历史长河冲刷后同样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种种情形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了眼前。为国效力的情怀至今人鼓舞着我们。陆游等一批爱国主义诗人用他们的诗歌谱写了作为国家的一份子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和慷慨激昂的热情。
诗人于战争的态度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和人生感悟是密切相关的,但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诗人身上那种对于百姓生活疾苦的关注、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在他们的诗句中都有很多的体现。相较而言,对于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的深切灾难诗人的表述总是充满了关怀和文字的力量。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宫外孕患者中选取适合保守治疗的病例,标准:(1)无药物治疗禁忌证;(2)输卵管奸娠未发生破裂;(3)妊娠囊直径≤40 mm;(4)血HCG<2000 IU/L;(5)无明显内出血[1]。两组患者年龄、包块大小、血βHC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前常规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无应用化疗药物禁忌证。一组口服米非司酮片每次50 mg,2次/天,共3 d治疗,同时单次肌注氨甲蝶呤75 mg,另组口服米非司酮片每次50 mg,2次/天,共5 d治疗,同时单次肌注氨甲蝶呤50 mg。两组同时应用止血、止吐、预防感染及保肝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常规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注意腹痛及阴道出血情况,每3 d监测血β-hCG值及彩超检查,一周后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晨查房时检查是否有口腔溃疡发生。
2 结果
60例患者中保守治疗的宫外孕患者中,51例治愈,标准为患者用药后血β-hCG值降低>15%,包块逐渐缩小,治愈率达85%,其中例应用MTX配伍米非司酮治疗过程中出现持续腹痛,且逐渐加重,彩超提示盆腔积液增多,考虑可能出现异位妊娠流产或破裂而行急诊手术治疗,3例在治疗后复查β-HCG仍持续高值不下降,考虑胚胎继续生长而改行手术治疗。接受保守治疗成功的宫外孕患者出院后继续严密随访监测血β-HCG值直至将至正常。其中失访6例,其余患者血β-HCG值降至正常的时间平均13.8 d,彩超监测附件区包块直径缩小≥1/2的时间平均为14 d,盆腔积液完全吸收平均时间为12.9 d,治疗结束后恢复月经的时间为26~48 d,平均为34 d,其中有20例患者有随访条件且依从性好,于临床治愈后第1次月经来潮干净后3~7来我院门诊行输卵管造影检查,其中17例提示双侧输卵管通畅,通畅率85%。第一组26例保守治疗成功,口腔溃疡发生6例,白细胞下降例,肝功能轻度异常5例,第二组25例保守治疗成功,口腔溃疡发生例,白细胞下降1例,肝功能轻度异常6例。经严密观察,所有出现的不良反应均症状轻微,且为一过性的,在4~14 d后自行恢复,并未行特殊处理。
3 讨论
随着婚前性行为人数的日益增多以及青少年人群对避孕知识了解不足,多次流产导致的输卵管炎症从而导致宫外孕的人数越来越多,且患者中有许多属未婚或无子女者,迫切要求保留输卵管功能。HCG是受精卵着床后由滋养层合体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在受精的第6天开始分泌,受精后第8~10天即可测到[2]。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在异位妊娠中,由于滋养叶细胞发育差,卵巢黄体功能也较差,所以其血清β-hCG平均较低,尤其在未破裂的异位妊娠患者中血清β-hCG水平更低。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以及医师患者对异位妊娠警惕性的提高,多数异位妊娠能够在早期做出诊断,从而使宫外孕保守治疗在临床有了较多的应用,主要方法是肌注氨甲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口服。国外报道成功率为82%~95%,国内报道为86.3%[3]。MTX(氨甲喋呤)是一种叶酸拮抗剂,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应用,主要通过其与人体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阻断二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抑制喋吟和嘧啶的合成,使DNA、RNA和蛋白质合成被干扰,达到抑制胚胎滋养细胞分裂的目的,从而杀死胚胎。但是氨甲喋呤的毒性较大,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粒细胞减少、便血、脱发等,少数人可出现全血抑制、肝肾损害、皮肤色素沉着、畸胎、死胎,月经延迟及生殖功能减退等。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对血小板亦有一定影响。米非司酮能与孕酮受体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通过对孕酮的阻断作用,促进滋养细胞凋亡,使绒毛间质水肿,胚胎变性剥离,最终导致β-HCG水平下降,黄体萎缩,胚囊坏死吸收,氨甲蝶呤配伍米非司酮在治疗宫外孕的过程中起协同作用。.我们在本组实验中第二组应用米非司酮量较大,减少了MTX的用量,同样有效的使异位奸娠绒毛坏死,治愈率同第一组无差异。由于米非司酮通过肝脏代谢,用量大担心的是患者的肝功能受损,而本实验中患者在用药后一周复测肝功能均无明显异常,说明应用此方案并未不妥。通过对两组宫外孕保守不同方案的对比,我们发现二者成功率及对肝功能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第一组发生口腔溃疡及白细胞下降的概率明显增加,虽然未导致不良后果,但是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从降低医患矛盾的角度出发,宫外孕保守治疗中我们更倾向第二种方案。
摘要:目的 通过对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总结和分析,提出对于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几点建议。方法 从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患者共60例,分两组各30例,一组口服米非司酮片每次50 mg,2次/天,共3 d治疗,同时单次肌注氨甲蝶呤75 mg,另组口服米非司酮片每次50 mg,2次/天,共5 d治疗,同时单次肌注氨甲蝶呤50 mg。结果 第一组26例保守治疗成功,口腔溃疡发生6例,白细胞下降8例,肝功能轻度异常5例。第二组25例保守治疗成功,口腔溃疡发生1例,白细胞下降1例,肝功能轻度异常6例。结论 两种方法宫外孕保守治疗成功率无明显差异,第二组发生口腔溃疡及白细胞下降的概率低于第一组。
关键词: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谢幸.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109.
本书的主人公:安德烈一生的心路历程可谓曲折坎坷,而那片清醇高远的天空成了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的连接点,影响了他一生。
安德烈说:“荣誉和地位——这是我最为珍爱和重视的两种东西。”于是在混战中,他没有听从命令,独自冲锋,为名声而战,不幸跌成重伤。当他醒来时,迎接他的是一整片天空。只有那无限遥远的苍穹和高高漂浮的云朵,无边无际。生死边缘徘徊的安德烈感叹“为什么我从前没有注意到它呢?”是的,游走于各种社交场合,满目都是荣耀、名利又怎容得下博大的天空呢?终于明白“一切是空虚”。当他被拿破仑救起时,仍凝望着苍穹。鄙视宽广天空下,恋战的拿破仑的渺小,微不足道。爱国之情被天空激发起来:“人类在死亡面前是多么无力。但与庄严而伟大的使命相比,死亡又变得何其渺小。”面对天空他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本质意义。
广阔的天空赋予了安德烈比天空更博大的胸怀,教会了安德烈博爱。
新生的安德烈醒悟了,走出了虚幻的生活,开始了全新的旅程。在对人生意义不断地探索中,安德烈把爱洒向了自己的奴隶,实施了农奴解放。他一度因妻子去世而消沉的心,在遇见娜塔莎后,爱火重燃,深深被姑娘的天真烂漫所吸引,恢复了对生活的热情。战争又一次爆发了,安德烈带着满腔爱国热情上了前线,担任轻骑兵团团长……。
天空的博爱使安德烈走上了生活的正轨,走向了成熟。纯洁的天空净化了安德烈的心灵,带给他灵魂的安静、坦荡,教给了他包容的广阔胸襟。后来,亲密的恋人娜塔沙爱上了花花公子阿纳托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原谅了他们。因为生命让他的灵魂得到了超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学会了上帝之爱,“用人类的爱去爱,爱可能变成恨,但上帝之爱是永恒的,任何事情也不能改变它,死也不能,它是坚不可摧的,灵魂的本质就是上帝之爱。”爱亲人,也爱敌人,以仁慈的心包容敌人。安德烈因战争而伤,此后,他一直接受着《福音书》的熏陶,带着对生命的醒悟离开了人世。正如他自己所说:“从面对天空那次死亡体验后,就再也不害怕死亡了。”安德烈带着对上帝的爱去拥抱那片天空了。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上帝之博爱,爱亲人,也爱敌人,爱身边的一切,那怎么还会有战争呢?先哲们早就有了“主张兼爱,反对兼并战争”的墨家思想,然而后人们都好似忘了。博爱不易做到,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实践,倘若我们努力以慈悲仁爱为怀,心容天下,则“太平盛世”不远矣!战争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某些人如果能将战争所耗的人力、财力用来关爱那片贫瘠的土地,那么阿富汗、伊拉克也能成为“桃花源”、“乌托邦”。很不幸,黑色的硝烟还是玷污了纯洁的天空,乌烟瘴气。
今天在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上看完了《鸦片战争》这部优秀的电影,可以说回顾中国之前的屈辱史让我倍受感染,思绪也瞬间被打开。
在这部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但其中最令我思绪绵绵并且意久弥长的是片中林则徐说:“现在世界上已经大国林立了,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以及他在被发配到新疆临行前拜托琦善把一个地球仪交给皇上这两幕。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在清朝之前或是说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所有国家中一直都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但可能正是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傲慢让中国变得不可一世。(他确实需要点失败来警醒下自己了)
于是,所谓的天朝,完全笼罩在一片愚昧之中,在无知的闭关锁国中早已落后于西方的先进文明,之前积累的所有优势瞬间土崩瓦解。而大清国在战争来临前仍还 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因为无知所以虚妄!
在你还 在“怡然自得”时,别人可能已经走了很远。
最终两国兵戎相见时,只能是以卵击石,失败妥协也就不可避免。空流几滴民族英雄的血泪罢了!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创举,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伟大的邓小平已经深深意识到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并以自己非凡的魄力将之变为现实。改革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下开放的问题,开放意味着信息的流通,意味着两个不同的个体之间交流的过程,这透漏出一个我认为最为重要的理念—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一直把学习看得非常之重,因为我深知其重要性,每个单独的个体,不论你是多么多么的优秀,相对于整个大的群体来说绝对只是缥缈。所以,任何个体,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地学习。
关于鸦片战争个人观后感心得600字2
看完电影《鸦片战争》后,我的内心心潮澎湃,是呀!一百五十年前,是什么使一个伟大民族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倒塌在一片茫茫的毒雾之中?是什么使一个古老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增添出一段被奴役的屈辱篇章?正是那散发出白色恐怖的恶毒之花,使堂堂中华七尺男儿变成骨瘦如柴的东亚病夫。
1840年起英吉利人带着贪婪的欲望,承载着满满的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的泛滥,战争的暴发,彻底洗刷中国在历史上的尊严。
可是现在,曾经销毁殆尽的毒品却又幽灵般的卷土重来,面对成千上万倍的利润越来越多杀人不见血的毒品又肆无忌惮的走进了中国。
曾经的百万富翁因吸食毒品变得倾家荡产,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因吸食毒品变的支离破碎,曾经前程似锦的优秀学子变得一蹶不振,曾经大红大紫的明星变得身败名裂,数不胜数的真实事例告诉我们吸毒是非常可怕的,毒品的陷阱就像一个泥潭,掉下去了就别想再爬起来,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一些人吸毒则是在毒品贩子的煽风点火下走上一条不归路,一失足成千古恨呀!从此便和自己的身心越走越远。灵魂被恶魔所侵蚀,意志被噩灵所摧残,一个大活人,便成了如行尸走肉般的傀儡,这是多么可悲呀!这都是因为有毒品这个披着红色面纱的魔鬼的存在。
毒品带给世界的只有毁灭,调查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死于吸毒,有1000万因吸毒从而丧失了正常生活的能力。每年毒品的交易金额达到了8000亿美元,这些惊人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同学们我呼吁:每一个青少年都要学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远离不健康的追求,不要因一时的好奇掉入毒品的圈套。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
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民族的希望,为了宝贵的生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让我们一起携手与毒品斗争,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明天!
关于鸦片战争个人观后感心得600字3
我一向都忘不了那一组镜头:虎门炮台的守将关天培在开战之前,先拔下自我的一颗牙齿,让手下人带回祖坟,然后散尽全部家产,以鼓励战士们死战。无奈夜郎自大、腐败不堪的大清王朝太落后了大炮根本无法击沉敌人的舰船。将士们只坚持了五个时辰,炮台便失守了。士兵们全部战死沙场。浑身是血的关天培应对敌寇,微微一笑,毅然点燃炸药,英勇就义。
朋友,应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是否被关天培的爱国精神所感染?是否会在脑海中产生“舍生忘死、精忠报国”等字眼?然而除此之外你是否也感觉到了关天培应对敌人坚船利炮的无奈与悲哀?是否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是的,落后就要挨打,应对横冲直撞的英国战舰,手握大刀长矛的中国士兵尽管神勇无比,却仍然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据历史记载,在160多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中,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定海守军4000人在城中军粮匮乏,士兵每一天每人仅有极少口粮(约200克)的情景下,仍然浴血奋战五昼夜,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在英国的现代工业面前,我们毕竟太落后了。
然而、比物质落后更可怕的则是精神的落后。
当时清朝那此熟读经书、善作八股的官僚十大夫们的御敌之策让人看了都不禁喷饭,他们认为洋人的腿直不能打弯,纷纷提出用木棍“扫堂腿”就能让英军倒地不起。多数人还主张“火攻”,援引的依据竟是周瑜、诸葛亮火烧赤壁。这些荒诞落伍而不堪一试的奇谈,只能说明他们的军事思想与社会制度样停留在古代。在广州指挥防御的湖南提督杨芳,见英舰炮火猛烈准确就认为是妖术,便照民间污秽物能够避邪的传说,在全城收集猪羊血、妇人便桶摆在城墙上。惨败之后,昏聩的统治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畏敌如虎,视其长技如神物。这种洋奴思想,一向延续到现代。
中冈近代的历史充满了耻辱,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它不但记在历史中,更应永远铭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落后就要挨打”!
关于鸦片战争个人观后感心得600字4
又重温了这部电影,感觉还 是很揪心。小的时候看不懂,只记得课本中经常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下,当时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欺压。想到这儿,电影中的一幅幅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不论是从我国的官员和百姓身上,还 是从英国的议员和商贩那里,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点鸦片战争——一场让我们永不能遗忘的战争。
这部电影,其实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特别是当成吨的鸦片倒入石灰池,随烟覆灭的时候,我们揪住的心会有一些释放,毕竟我们看到了鸦片的结果,这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厄运的东西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还 有一点值得赞扬的是此次战争虽然激烈,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将无一人投降。
这场战争源于鸦片,有人说它的引发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损,殊不知,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连英国女王最后都说“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可见她的欲望是有多大。所以发动战争只是时间问题,首先得找个借口,这样才好下手。所以这么看,他们无疑是狡猾的狐狸,算盘打的还 是挺精的。但我从他们议会成员口中发现,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中国的了解还 是很广泛的,让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称中国泱泱大国,一个皇帝,一种语言,四亿多的人口,实在是难以捉摸,还 有人称宁愿游过大海,也不愿坐军舰前去。这些人他们不主张战争,贸易则是最佳方式,但最终,英国议会以271赞成打仗票数击败了262票反对票数,悬殊不是很大,这一点我们也看出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反而被这一点绊倒在起跑线上。
割土地无疑是要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命。但是琦善还 是向英军“赐和”赔款不说还 开放通商口岸,割香港,这让我想到关天培将军所说的那句话“牙齿乃骨骼所生,肤发乃血肉之表,血肉骨骼捷受之于父母”,这不就意味着我们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给了他人,最后只能变得血肉模糊吗。最后当跪了一地的皇子面对先朝的列祖画像时,那哭声是多么撕心裂肺。亡国匹夫之痛,何况是穿龙袍的人。
洋人的贪婪加上当时我国的懦弱,使那自称最好的炮台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变得不堪一击,棍棒始终对付不了枪炮,我们要变得强大,不是只读几本书,要从内心为国家着想,放眼看世界,才能不被淘汰。即使现在的中国已经屹立世界之端,但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还 是很多很多的。
关于鸦片战争个人观后感心得600字5
鸦片战争是历史上独特的一页,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也刻下了感人的英雄故事。
列强的侵略和山河的摧残,不但没有扑灭人民斗争的火焰,而且使反帝反封建的火花更加旺盛地燃烧起来。虎门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展现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三元代抵抗英国显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的勇气,给了侵略者沉重的打击,这些闪耀的爱国主义潮流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会被欺骗的!
是的,中国人民不会受骗!中国人民自古就有雄心壮志。虽然有过鸦片战争,这样一片血腥的森林,却证明不了中国的温柔,林则徐。关天培不是在我们中间广受赞誉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为我们祖先的精神感到自豪吗?
但这一页也有弱点和缺陷,使中国蒙羞;土地减少赔款;奴性的,顺从的;跪地投降;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它规定,中国应割让香港,赔偿2100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的五个港口城市与外国做生意。此外,联合王国还享有关税协定。领事管辖权和单方面最惠国待遇。美国英国。法国人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强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将中国官员驱逐出澳门,停止支付租金,公然侵占澳门。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华帝国保留了五千年的古大门。从那时起,它就被英国锋利的船只和大炮打开了。许多有子弹的小国已经排好了队。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与中国签订条约,中国五千年来从未侮辱过我们伟大的国家。
当我翻开历史的这一页时,心情是沉重的。但在这一刻,我们的国家将永远不会回到这条路上。中国站在世界的东方。香港。奥曼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时此刻,奥运健儿们在比赛,是不是在打我们的祖国?
以下是我对余大华《道光与鸦片战争》节目的理解和思考。也许这只是一个单向的观点,但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值得思考。
几百年前,我们曾经领先。然而,就在1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礼貌是最高的,但新的西方礼貌被击败。为什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不得不想到它。工业革命后,英国用一艘坚固的船和一把锋利的枪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如果把教育比喻成一场战争的话,那么,爱是这场战争中唯一的武器。是啊,教育学生是一个与生命碰撞、与心灵沟通、与智慧对话、与人性交流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也需要像经营爱情那样去经营师爱。
首先,我们教师要具备正确的师爱意识,即关注整体,公正为师。
作为教师,仅仅倾情个别学生是不够的,仅仅关心学习好的学生是不行的,只有着眼学生的整体,用人本的眼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行。在我们班,我从来不感情用事,不偏爱个别好学生,因为我知道这是为师之忌,教师的不公正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扭曲,会对班级形成不好的集体舆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评价。
其次,我们教师要树立鲜明的对象意识,即关注个体,不伤自尊。
班级里的孩子,就像我们的手指头,长短不同,胖瘦不一。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做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我班的学生王志阳是一个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差,学习效果差。家长都觉得是没有办法了,可是我不放弃对他的教育,在学习上,我单独给他开小灶,从不讽刺和挖苦,在行为表现上,只要他取得了一点进步,我就在班上大肆表扬,培养他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有一次,王志阳考了42分,是班最低,学生都嘲笑他,我却把他拉到面前,帮他分析试卷,鼓励掌握的好的知识,从新树立信心,平时发现他不懂的问题及时帮助,结果在计算测验中,他考了64分,同学们都夸奖他,我也把他的名字写在进步栏里。慢慢的,孩子变积极了,对学习有兴趣了,成绩有进步了。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学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付出真情、热情和关爱,像无声细雨滋润他们的心田,才能得到学生对我们的信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再次,我们教师要树立切实的效益意识,即讲究技巧,创新方式。
时代变了,孩子与以往不同了,个性都非常强,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师德之魂的师爱也应该与时俱进,讲究技巧和方式。在我们班,我采用更多的是肯定赏识的爱、理解宽容的.爱、平易近人的爱,在表达爱的方式上也多中多样:有表情动作表示的(如:微笑时时挂在脸上),有口头表达的(我真喜欢你!你真棒!),有书面表达的(如:发红花,夺红旗)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方式技巧,只要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那种叫“感动”的因素,谁说不可以呢?
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任何民族,翻译活动的开展都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都对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题材的选择、翻译的思想基础与翻译的目的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翻译活动的进行也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变迁和文化转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国的翻译活动肇始于东汉末年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共三次大的翻译高潮。鸦片战争时期的翻译是第三次翻译高潮的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近代的翻译事业开始了。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鸦片战争期间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期间的中国翻译活动,着重探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翻译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并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活动在翻译目的与选材两方面的重大影响,旨在帮助译者了解文化和社会历史因素对翻译的重要影响,从而能够在翻译时做到尊重历史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
2.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翻译的历史条件
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晚清时期,中国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人与西方科学知识彻底隔断了。欧洲18世纪以来兴起的科学工业革命,以及凭借科学技术进行的殖民侵略战争,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开了中国大门,自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尤其是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欧洲各国为了扩大其资本主义市场,对中国采取了强硬的军事行动,极力打开中国市场。1834年12月,在广州的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要求在中国开辟更多的通商口岸,请求派来一支有充分规模的武装力量,直接北上与中国政府交涉。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等地的资本家也要求英国政府采取强硬的对华军事行动,打开中国市场。[1]中国政府不敌外来势力的强大侵略,在鸦片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在这种情况下,晚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这种贸易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除了贸易交往之外,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840年到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随着《中法黄埔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在中国的自由传教权,英、美等国的传教士纷纷涉足东南沿海,在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宣教他们的宗教文化,极力向中国人传播他们的基督教理念和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2]他们从传教的目的出发,极力想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于是创办杂志、翻译书籍、出版图书、创办新式学堂等,揭开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崭新的一页。外来侵略给中国经济和文化领域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许多有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正视中国政府的愚昧腐败,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认识到与其坐以待毙,任人鱼肉,不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大批的爱国者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翻译活动也因此而盛行起来。
3.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翻译的思想基础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主权,这些都是一向固守华夷观念的国人意料之外的结果。在固有的内忧和新生的外患的双重压迫下,一部分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有识之士惊觉起来,痛定思痛,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吸取其中的教训,他们反对卖国投降,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要求改革弊政并抵抗外国侵略。与此同时,主张学习西方,进而探寻解救中国的有效途径,经世致用的思潮也随之而起。
经世致用,或说通经致用,或说明体达用,其基本意思是在遵守儒家根本信条的前提下,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以经邦安国,济世利民,建功立业。[3]在鸦片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爱国之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以免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奴隶。杰出的爱国者林则徐在抵抗列强侵略的斗争中,最早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想,他从事翻译的意旨在于借鉴西方,目的是“制敌”。与林则徐同时代的魏源,曾这样提出他经世致用的思想:“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欲造就边才者,必先用留心边事之督抚始。”[4]在他看来,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夷情,因此要了解夷情,就要从立译馆、翻夷书做起,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它代表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思想的最高水平。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翻译工作被上升到了“天下第一要政”的高度。爱国之士们从中国当时的需要出发,将翻译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社会科学领域,开始着手翻译西方政治、科技、经济、法律、教育、历史等方面的著作。
4. 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目的的影响
中国古代翻译的主要内容多数与宗教翻译相关联,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传播教义,为异国宗教服务,并为我国统治阶级所利用,这一时期主要体现了翻译的政治性目的。至明清之际的徐光启等人,虽然也是宗教界人士,但翻译内容则开始突破宗教领域,而涉足科技翻译,并且已经开始忧患中国的积弱,希望通过翻译来对西方科技“会通”,以求最后“超胜”,这就已经从单纯的宗教虔诚发展到爱国主义精神了。[5]
而到了近代的鸦片战争时期,对宗教的翻译日益减少,对科技文献的翻译则逐渐兴起。这一时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鸦片战争时期的翻译活动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它肩负着“富国强民”的重担,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更为强烈,绝大多数翻译家,都表明了一种非宗教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在这一时期,为了抗夷制夷而“师夷之长技”,国内设翻译机构如同文馆、江南制造局附属翻译馆等,所做翻译活动均以力求解救民族危机为目的,翻译的实用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5. 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选材的影响
我国翻译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是东汉末年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至明末清初时期,则由佛经翻译逐渐转向了科技翻译,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次科技翻译的高潮,但西方文化的渗透仍然是极其缓慢的。[6]在鸦片战争前,由于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西方传教士多对中国敬畏有加,加之中国闭关自守的政策,西方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极少对中国的文化和科技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也开始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艰辛历程。这一时期中国封建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巨大威胁和强烈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文人也盼望国家强大,以抵御西方列强,并开始寻求救国之路。这一历史文化背景对翻译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翻译选材从自然科学逐步发展到社会科学和文学等领域。
鸦片战争之前,洋务派作为当时社会的进步力量,认识到中国在科技方面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于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机器制造,自强兴国。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组织翻译了一些自然科学的书籍。通过洋务派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译书机构,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然而,由于当时的封建文化依然占统治地位,洋务派有他们不可救药的局限性和反动性,他们依然顽固地维护中国当时的封建帝制。这一点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翻译的选材,致使当时翻译的内容只局限于兵工技艺、声学、光学、化学、电学诸书,并且反对翻译国外有关“男女平等”等内容的书籍。[7]这一时期对社会科学题材的著作,虽然也有一些介绍,但却是附带的、零星的,不占主体地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自然科学的介绍相比。可以说,自然科学的大量引进,是西学在这个时期传播的重要特征。
鸦片战争的惨败,惊醒了中国许多维新派先进知识分子,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不仅在于枪炮火药和轮船机械的落后,更在于政治和文化体制的落后。对此,梁启超认为“西方之所强者不在兵”,并提出要逐步扩大对西学引进的范围。之后他们在翻译的选材上已不局限于自然科学,而主要是政治、经济、教育、法律、历史和各种学术论著。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家当属严复,以1898年其翻译《天演论》为标志,中国出现了学习并传播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热潮,一大批社会科学名著陆续被翻译出版。[8]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进一步强调了翻译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梁启超首次提出了“政治小说”的概念,他已经意识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足以挽救当时的中国,更能深入群众的文学作品才能起到唤醒民众保家卫国的作用,因此,文学题材的翻译在此之后又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
6. 结语
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环境中进行的,其依存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鸦片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翻译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其特殊的经世致用思想也使得翻译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翻译目的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对宗教文献的热衷,逐渐转向了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翻译,最后更是广泛地渗透到了文学领域。
在翻译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历史文化背景,还是政治事件,都对翻译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任何一个译者在翻译时都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翻译史中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才能做到在翻译时顺应时代文化背景的要求,达到翻译标准中真正的“信”。
摘要:任何时期翻译活动的开展都受到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制约, 这种制约对翻译的目的、题材的选择以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诸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讨论了鸦片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期间中国翻译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 总结分析了该时期翻译活动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 论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翻译,历史文化,活动影响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2]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3]张军.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英语翻译[D].吉林大学, 2008.
[4]崔波.晚清经世致用思想与翻译出版[J].编辑之友, 2005, (6) .
[5]何素芳.中国史上政治介入对翻译活动的作用和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
[6]张景丰.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J].语言与翻译 (汉文) , 2002, (3) .
[7]吴莎, 屠国元.论中国近代翻译选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11) .
《货币战争》一书称,历史上每次金融危机都为国际银行家故意制造,有违基本常识。该书还声称,国际银行家孜孜以求的是廉价货币与通货膨胀,也不合逻辑与情理。通货膨胀使贷款的真实价格缩水,作为债权人的银行损失最大,自然最倒霉。该书并没向读者解释清楚究竟为何国际银行家企冀的不是价格稳定,却偏偏是通货膨胀。《货币战争》一书试图给读者一种旗帜鲜明,是非清白的印象,但其实立场含糊不清,多处地方甚至自相矛盾。
书中弥漫了反犹太色彩——不断影射一些国际金融家的犹太出身背景;揉杂了极左思潮——抨击私有化,自由贸易等市场经济政策;极右倾向——仇视罗斯福新政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策;民粹主义——反精英阶层,敌视华尔街,金融界与大企业;美国式的孤立主义——不信任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和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内的任何国际组织与机构;无政府主义——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并流露出对任何集中权威包括中央银行的天然不信任;对日本的同情与反西方意识(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系西方国家金融核弹打击所至;日本倡导亚洲货币基金乃“天经地义”,而美国的反对属极端不合理等)。总之,在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方面,此书是一杯奇特的“鸡尾酒”。但是,《货币战争》逼真地重现了欧美银行垄断家族对世界近代历史演变的重大而又鲜为人知的影响力。该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当今中国金融开放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为维护中国的货币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
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鸦片战争,民初,英语教学,历史条件,考察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对外交流的加强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对外交流的加强, 为中国产生英语教学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对外交流的加强迫使清朝臣民积极学习英语, 以便和西方列强谈判、交往、交流。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所规定的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割让香港, 却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关税方面的协定, 严重侵犯了中国关税自主权;对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对中国司法主权产生了极大破坏。垂危的晚清政府试图挽救自身的统治地位, 为此不得不推行“新政”, 被迫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1860年到1870年之时, 在部分地方都督、巡抚的积极推动之下, 逐步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促进了中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各领域的交流。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之后, 中国传统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封建地主经济作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变革, 逐步产生了以机器工业作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工业、商业贸易在经济结构之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开始占据较之以前更为重要的位置。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绝对主导地位受到了有力的冲击, 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交相汇合, 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从一个方面来看, 西方国家试图将其本国文明转移到中国, 对中国人实施所谓“教化”, 大批的西方国家传教士到中国传教, 兴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 在当时我国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之下, 在大批有识之士的积极鼓动与亲自践行之下, 许多国人尤其爱国人士们积极主动学习西方科技教育文化知识技能, 推动“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在中国和西方列强的交涉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 因为我国缺乏外语人才, 在和西方列强谈判的过程中对方总是仰仗其势力要求以英文文本为准签订合同, 将英语或者其他外国语作为谈判语言, 就是因为我国缺乏外语人才而在谈判桌上屡屡吃亏, 任凭西方列强随意蒙骗中国。而且, 鸦片战争之后, 我国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开设了不少通商口岸准许西方国家在口岸地自由贸易, 中国和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步加强, 中外之间的外交往来越来越频繁, 中国对英语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东渐”进程的推进, 这些都需要中国拥有一大批能够翻译西方科学技术、军事、地理、历史等书籍的英语人才, 只有如此才能通过中文译著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条件
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开启了中国学校英语教育, 其对学校英语教学有着肇始之功。鸦片战争后中国和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和西方列强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但是, 由于中国没有或者缺乏英语翻译人才, 在和西方列强会商谈判之前均需请洋人翻译, 中方代表在合约上签字之时对于合约的部分内容一无所知, 为此而受到蒙蔽的情形屡屡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和西方列强又陆续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在此背景下, 清朝政府之中较为讲求实际和思想开明开化的官员对中国的软弱大为震惊。除此之外, 还充分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清朝也不是闭关锁国的“天朝”了。清朝政府中的部分官员充分认识到, 一种新的国际国内形式已经逐步开始, 认为“西风东渐”的风势已经不可阻挡[1]87。此外, 《南京条约》等部分条约中规定, 在遇到文字内容有出入之处时, “总以英文作为正义”[2]23。基于此, 不少有识之士上书朝廷, 要求清朝政府举办学堂开展英语等外语教育。清朝政府中的不少人也意识到必须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 否则必定在今后的国际外交事务中吃更多的亏。为此, 清朝政府于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 其为三年学制的初等外语学校, 而英文教师大部分由英美国家传教士担任, 使用英文原版教科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成为中国学校英语教学之肇始。刚开始办学之时, 京师同文馆仅仅开设了英文馆, 后来逐步增设了俄文馆、德文馆、法文馆、东文馆, 学制也从三年制改为八年制。同时, 还开设了许多西方自然科学课程, 也使用英文原版进行教学, 学生们在学习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 无疑也提升了英文能力。
在京师同文馆的带动下, 加之越来越多的包括清朝政府官员在内的国人认识到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 洋务运动中又陆续举办了许多官办新式学校, 开设了英语课程。1863年, 江苏巡抚李鸿章向朝廷提出申请, 认为和外国人交涉事项较多, 须仿照京师同文馆的体例开设“方言馆”, 获得了朝廷的批准。1864年, 广州仿照上海“方言馆”设置了“广州方言馆”, 又称为“广州同文馆”。此后, 于1887年开设的台泫西学馆、1893年开设的湖北自强学堂等, 均以培养英语等外语翻译人才为目的, 英语课程在这些新式学校中属主课, 居于主导地位。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主导下, 洋务派于1866年创办了求是堂艺局, 于1874年创办操炮原堂, 于1876年创办福州电气学塾, 于1880年创办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 均将英语作为主课或者第一外语, 而且以英文授课。洋务派在创办不少新式学堂开展英语教育活动的同时, 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向英美国家派遣留学生以更好地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知识, 这些提议得到了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认同, 并且还为此两次向清朝廷上书, 获得了批准, 清政府于1871年决定选派幼童前往美国留学。受政府行为的“样板”影响, 除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之外, 各地的新式学校也派遣自己的学生出国留学, 而且形成一股风气, 这些留学生归国之后有不少在新式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促进了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期, 西方国家教会在中国举办的教会学校大力开展英语教育。教会学校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大部分均通过原版英文教材来进行学习, 而且大部分教师均为传教士或者留学国外在英语方面有较高造诣者, 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效果较好。在该时期, 基督教传教士共在中国境内创办了5000所大中小学, 学生将近20万人。在这些学校中, 还有不少是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 比如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等。英华书院的学制为六年, 非常重视对学生开展英语教学工作, 开设了翻译、英文论、修辞学、华文选译英文等课程。英华书院每月进行月考, 对英文月考不及格的, 于第二月开设“特别夜班”补课, 以此保障每一名学生从英华书院毕业之后均具备较为扎实的英文功底。在各方的推动之下, 清朝末期推行“新政”, 许多学校开设了正规的英语课程, 推动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风气逐步昌盛起来。
三、民国初期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条件
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之后, 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孙中山等人考虑到了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 对外国势力采取默许、容忍甚至是保护的措施。正因如此, 在华各种教育机构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并且继续发展, 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效果在此期间继续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使西方列强将其主要精力用到了战场之上, 在华势力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从而使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的空间, 国内和国外的需求还直接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之中, 必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为此, 该时期的各级各类学校所开设的学科课程, 强调要符合市场的需要, 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课程和培养人才。该时期市场活动中的中外交往逐步扩大, 急需英语人才, 为此, 该时期的各级各类学校更加重视对英语人才的培养。在国内学校加强英语教育的同时, 在实业界和教育界的共同推动之下, 逐步掀起了留学热潮, 人们期待通过留学的方式更好地掌握西方国家先进科技教育文化知识, 掌握军事和工业技术, 以此弥补国内教育的不足。留学热潮和国内学校的英语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国人留学必须在国内学习英语等基础知识, 国内逐步兴办了不少外国语专门学校, 大部分外国语专门学校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课程来开设, 留学热潮的形成反过来促进了国内学校英语教育的发展。
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12年成立,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了民国首任教育部部长。在蔡元培等人的主导之下, 教育部颁行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等多项全国性法令。1912年9月由教育部颁行的《学校系统令》, 因1912年为农历壬子年, 被称之为“壬子学制”, 在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1913年, 教育部颁行了其他法令, 这些诸多措施为教育的正规化管理以及英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新教育制度的确立, 实现了清朝末期学制之中包括英语教育在内的外语教育课程设置的合法性, 和前一年即1912年颁行的“壬子学制”合并称之为“壬子癸丑学制”, 为各级各类学校设置英语课程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有效地推动了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800—1911)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其意义十分重大,通过中外战争史学习,我对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核武器、步兵分队技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等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在理论课期间观看的军事录像更是深深吸引了我,这些比文字更有感染力的视频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军事历史和军事现况,增强了我们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和纪律性,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看的是二战篇。在这里,我们仿佛走进那段真实历史,对于二战第一次有了如此全面而丰富的认识。比如库尔斯克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国武装部队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作为主动一方,德军在兵力兵器数量上却处于全面劣势,其之所以能够将攻势维持一周到二周时间,除了依靠兵力机动获得局部优势以及兵员素质外,基本都是指望其装甲部队和空军。
德军装甲部队在这次战役中达到了空前强大的程度,装备了大量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中重型战车。这些战车不仅支撑起了昙花一现的“城堡”攻势,更在其后红军的反攻中充当救火队的角色,以不断的反击阻止了苏军合围德军重兵集团的企图。
但作为代价,德国装甲部队本身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也遭到了巨大损失。上千辆最精良的战车连同大量身经百战的坦克手彻底损失,另外上千辆战车也遭到损毁。不仅是装甲部队,整个德国陆军的精华都继斯大林格勒后在库尔斯克再度严重消耗。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搜集炮灰的能力和战车的产量将日益提高,但要弥补多年征战锻炼出来的精华的损失,并继续维持库尔斯克战役时的装甲技术优势,却是完全不可能的。
和德国相比,苏联战车攻防两方面性能都已经显得相当落后,而且轻型战车比率过大。苏联坦克部队在反击中过于仓促分散的弊病依然存在。而在进攻中,由于红军坦克难以抵挡德军反坦克武器的打击,苏联人也只能更多依靠炮兵的密集轰击和步兵冲锋来打开德军防线,然后再将坦克部队投入纵深推进。但由于缺乏与步工炮等兵种的协同,运输车辆匮乏,战车性能落后,红军坦克部队的进展依然受到很大限制。
红军在防御中的胜利,得益于坚固且大纵深配置的阵地、密集的雷场、庞大的战略预备队以及士兵的顽强。虽然他们缺乏摧毁德军战车的有效武器,却依然在最大程度降低了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能力。而在反攻中,苏
联人通汞中炮火和兵力摧毁德军第一线防御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但由于坦克部队的缺陷,其大纵深推进合围的能力还相当欠缺。
尽管暴露出众多缺陷,付出了惨痛代价,但库尔斯克胜利对苏联的巨大意义并未受到削弱。虽然在莫斯科城下德国人已经被证明并非不可战胜,斯大林格勒更被公认为战争的转折点,但这些胜利依然可以被非议者归咎于天气、地形、漫长的交通线、德国不可靠的盟友等等。而在夏季的库尔斯克,在赫鲁晓夫形容为“百花盛开,香露欲滴”的草原,红军在攻防两个阶段,击败了准备充分齐装满员的德国陆军“最精锐的部队、最精良的武器、最杰出的指挥官”。这一事实对双方在心理上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对红军而言,库尔斯克所带来的当然不仅仅是胜利者的信心和气势。更重要在于,在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经过处于巅峰状态的德国陆军的“锻炼培养”,红军已经真正成熟了起来。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陆军将从巅峰逐渐下滑并最后跌落,而苏军则真正开始了向顶峰的爬升!红军的坦克部队日趋强大,85毫米火炮的系列战车将逐渐抵消德军的装甲技术优势,增加的机动车辆将提高纵深推进能力;红军的炮兵将更加具有毁灭性,其步兵将更加习惯于跟随徐进弹幕的炸点冲锋;随着经验的增加和通讯工具的改善,红军的协同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从战略上看,库尔斯克的结局真正决定了希特勒德国的命运。无论是莫斯科还是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仅仅证实德国的力量不足以消灭苏联。而在库尔斯克战役后,逐渐丧失了质量优势,数量也不断下降的德国武装部队不但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同时也失去了长达两年的东线单线作战的宝贵时光,陷入了绝望的两线作战。
此外,还有北非战争,隆美尔的战争才华让人惊叹,占有优势的盟军一度被逼入绝境,可是,北非战场毕竟不是希特勒心中的主战场,德国在北非的投入有限,而且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和马耳他岛被英美盟军控制,德国丧失海上交通运输线,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从而在这场消耗战中德国最终失败。因此,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可能带领军队打赢很多场战役,但如果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是难以延续胜利的,如拿破仑东征莫斯科,如隆美尔。
战争武器的先进与否、战术的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如大西洋海战,最初英国完全处于劣势,德国潜艇频频得手,英国损失惨重,最终与美国达成协议,开始共同御敌,他们研制出新型雷达,对潜艇的探测精确度和灵敏度大大提高,同时新型鱼雷能攻击到更深处的潜艇,这些使得大西洋海战局势开始逆转,英美掌握了海上主动权,德国开始节节败退。此外,德国以新型机械化部队进攻波兰时,波兰人还停留在骑士时代,以骑兵为战争主力冲锋陷阵,结果被德军“闪电战”打得溃不成军。而法国虽然有最先进的武器,可是却完全没有看到机械化装备的巨大战争前景,而是“一战”的战术指挥部队,造成先进武器装备的价值的极大浪费,加之法国人的轻敌思想,最终法国以惊人的速度败在德国手中。以上几点均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装备和战术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只有用最先进的战术指挥最先进的武器,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战果。而我们将来面临的将是信息化战争,这绝对是一场高技术和高战术的较量,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必须要求我们配备高科技军事装备,同时掌握新形势下战争的应对战术,二者结合才能取得信息化战争的胜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职场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内容:职场生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它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下面是带来的关于职场的心得体会,欢迎欣赏。一:今年暑假我没有回家,而是...职场生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它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下面是带来的关于职场的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一:
今年暑假我没有回家,而是在市区找了一家公司做兼职,主要是打印文件,准备材料。这个兼职虽没有挣到多少工资,但我学到了很多。这将成为我走出校园后走向职场的宝贵财富。我个人比较喜欢做总结,就总结一下我的一些收获吧。
1、礼节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身为职场中人,应该熟知职场礼仪,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职场有太多的繁文缛节,婆婆妈妈。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必须去了解这些礼仪,这是我们能在职场混的必备条件之一。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然而懂得尊敬他人是我们得到尊重的前提,因为没有谁会尊敬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谦逊,是最最基础的,或许,自己很有才能,不要忘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会收敛,虚怀若谷。
2、勤奋
对自己的职业要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职业规划
勤奋是一个奋进的人必不可少的素质,对自己的事情责无旁贷。对他人的事情,不要只做旁观者。不仅要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做漂亮,更要在别人有需要时甚至不需要的时候都应该主动去做些“与己无关之事”——表面上看来是无关的,其实没有什么是与自己无关的,毕竟我们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当你习惯了这样并且一直坚持下去的话,你定能赢来很好的口碑,在你遇到事情时,他们也会主动帮你的。至少人们会觉得你和别人不同,你不是那种“够精”的人。
3、大度
宽容是一种美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初入职场,尚在基层,阅历甚浅,这就意味着我们是新人,或者叫做后生。无论在领导面前,同事面前,或者客户面前,我们都会显得有些稚嫩。有些时候不能?a href=“//www./yangsheng/huaiyun/” target=“_blank”>怀孕┛鳎?苄┢?揖醯煤芏嗍焙蛭颐怯 Ω 盟伎伎饔珊卫矗雍纬觥:茉缇陀兄钦叩莱隽顺钥魇歉5拿钣锛鸦啊V挥行男靥沟矗?蠖饶苋荩?拍芎D砂俅 ǎ?鼗程煜隆R仓挥姓庋颐遣拍茉谑乱档?a href=“//www./shouyou/zhengtu/” target=“_blank”>征途中取得成绩,有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进而步步高升,成就卓越。切忌,宽容不是退避三舍。
4、方圆之道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 “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仕途,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利。“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现实生活中,有在学校时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有在学校时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 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圆滑是一门艺术,为人处世,方式方法不得当,就很可能事事不顺,处处受阻。人与人的相处,也就是事情解决的过程,很多问题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无论喜欢与否,接受与否,都得与人合作。我觉得人的能力也不是说靠学历或者技能或者其他某些特质就能涵盖的,概括一点说,应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有些人带着些鄙夷的眼光看待某些溜须拍马,“礼尚往来”等歪风邪气,我不赞同,我认为这是长久不了的。有些时候,一句妙语,一番恭维也许就能把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省心省力,既节省时间,又节约成本。当然,违背社会公德伦理之事人人可以嗤之以鼻,得而诛之,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着实步履维艰,想做点事,混点仕途,不得不多费点心思。
5、实力
实力,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只有实力足够强大,我们才可以在职场长久地混下去。
只有实力才可让你能够胜任重要的工作,可以成为中流砥柱,人中龙凤。会做人是很重要,但那只是铺垫,关键还要回归到你是不是有能力来担当
重任,值得委以重托。再有很重要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刚开始时,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谓的疏同差距,不甚很大,但随着自主学习所积淀的量的大小,差距就在分秒时日间渐渐拉开了,许多问题不是说你会不会,而是你愿不愿意学,学了也就会了,但机会往往来的出其不意,领导需要的是能帮他即时解决问题的人,不是那些现在去学能把问题解决的人。所以,有实力就不怕没有未来。
这次工作,给我的还有很多,工作期间,对我颇有关照的前辈们给我的影响颇深,在他们身上体现的特质,那些成功必备的、被验证了有助于成功的特质,将使我终身受益。我感谢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感谢他们的嘉言懿行,感谢他们的深情厚谊,感谢他们的责备与教训。
二:
第一:走出“心灵的舒适区”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舒适区域”,但总待在私人的区域中,不关心以外的任何事情,不愿在工作中提出自己的任何看法和建议,消极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事,很快你就会成为同事中默默无闻的“垫脚石”,当与你并肩工作的同事成为你的上司时,后悔就已经晚矣了。另外一种情况是:你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脱离自己的团队,“单打独斗”的结果就是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会消极地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在与自己“对着干”。如果你能很快打破之前所处的状态,就可以更快地处理好业务、人际之间的关系,从而从其他员工中脱颖而出。
第二:不要向上司总说模棱两可的话
好像“"大概”“待会儿”“说不定”之类的词千万不要总挂在嘴边,尤其是
和上级谈论工作的时候。上司往往希望听到的“可实现的承诺”,而不是“相当于没有说的话”。不是上司想要的回答不仅会使上司很恼火,还会对你的工作态度留下坏印象。如果上司没有听到他想要的答案,自己的计划也不得不被耽搁或推迟,另外他还要找机会再次向你过问这件事——因为他不知道你是否真正落实了。更致命的是,他不知道你已经做了的事情中,有多少都是这样没有落实的。一旦他对你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产生了怀疑,而得不到任何解释,想重新建立起他对你的信任就难上加难了。
第三:不要让上司等到“忍无可忍”
当你在徘徊和彷徨如何实施项目的时候,或许你的上司已经等不及,自己去做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常此以往,今后上司会在交代工作时,在心里对你产生“条件反射”,认为把工作交给你不是很靠谱,或许表现的机会就会因此与你“擦肩而过”了。所以,当你徘徊不前的时候,你要意识到你正在拖延工作,往往徘徊是因为害怕项目进行中出现不可预见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或应付。如果你想排解这样的心理状态,不如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危机应对能力,另外加上一份可行周密的计划,降低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如果不知道该怎样做,就赶快求助于经验丰富的前辈,否则徘徊和忧虑会给你更多的压力,也会把剩下的时间蚕食殆尽。因此养成“说做就做”的好习惯在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理论只是实践的基础
计划做得再完美,没有进行到实践中也是“纸上谈兵”。只有把计划付之于实践的人,才能真正领悟“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含义。项目的策划者如果没有亲自实践过,那么结果或许是相当可怕的。不仅会令项目实施茫然无
措,公司对项目的投入也将会因此背负上极大的风险。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才可能令“空谈”成为“可行性计划”。
想让计划顺利进行,就千万不要把你自己都认为不太可能或者很难做到的事情,让别人试试看。另外,要多跟项目执行者讨论你的计划和安排,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调整。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奢望一切会随着你的计划进行,否则你会阵脚大乱,同样无法达到项目预期效果。
第五:跟上团队的脚步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别人放下手上的工作来等你,否则你有可能失去团队对你的信任和需要。如果你要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就不仅要清楚自己的工作进度,同时还要大概了解同伴的进度,而且注意不要落后。比如一项工作被分为几个部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各负责一部分,如果等大家都完成时任务时你还没有完成,为了推进整个项目,团队中的其他人就会伸出援手。从表面上看这是出于好意的互相帮助,但与此同时你也在逐渐失去大家的信任。慢慢地,团队成员发现没有你也能按计划完成项目时,你的存在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效率即是创造价值的先决条件,失去效率也就约等于失去了价值,否则迟早会得到被“踢”出公司或团队的下场。
第六:勇于“一人做事一人当”
推卸责任是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往往在出现问题上级责问的时候,很多人立刻就产生了推卸责任的意识,接下来往往是无力的辩解,以及一些很粗糙的借口。这样会让上司感到你这个人很怯懦,并且很不诚实。也许当时上司没有点破,但千万不要认为他看不出这点。不承担负责任的人在上司的心目中不仅忠诚度较低,而且因为魄力不够也会慢慢淡出上司的视线,与很多工作机会失之交臂。所以与其把心思放在如何跟上司辩解上,不如在上司责问前想出问题的补救或解决方案。
第七:不要在工作中出现消极情绪
或许你已经抱怨过很多次“现在的工作真是太无聊了”,每个公司设有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正因如此,或许在你的工作中,有 70%都是看似繁琐机械的,但仅仅为此而表现的闷闷不乐,不仅会给自己带来消极的工作状态,同时也会影响周围同事的工作情绪,降低大家的工作热情。千万不要梦想世上会存在一种完美的工作,因为没有那样的工作存在。即便你从事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期间遇到困难或不愉快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假如你没有换工作的打算,那不如给自己换个心态或表现,把兴趣点放到70%以外的工作内容中,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
第八:不要让努力“付诸东流”
有人说职场的“潜规则”中有一条:永远不要在你的环境里显示你的聪明,因为聪明的人必然是少数,而少数的人通常都不受欢迎。这样的“潜规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想在职场中获得晋升机会,仅凭“低调”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辛辛苦苦所取得的成绩不让别人知道,特别是上司知道,就只能成为一名无名英雄。但大肆宣扬,甚至吹嘘只能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在取得成绩后更要团结好周围的同事,搞好周围的关系,成为真正笑傲职场的职场达人。
三:
职场如战场,很多人在里面绞尽脑汁、费尽心智,既要迎合领导的意图,又要搞好同事关系,因此往往需要学习一些职场之术,其实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就已经教给了我们许多的道理,这些在今天的职场中同样适用。
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人,不应斤斤计较,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在职场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等等。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
二、重物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这句话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明了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因众人的是非标准影响自己的判断。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的判断,然后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应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往往欣赏的是、有主见的年轻人,这样的人才能独当一面,今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在职场中,要想谋取一个更好的职位,你必须事先做充分的准备,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锻炼好,只待时机一到,马上就能担当重任,而且还要做得很出色。“机遇只青睐有
准备的人。”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时代,社会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各种节奏很快,知识体系和技术的更新速度之快,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按时“充电”。即使身处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也应该“居安思危”,考虑以后形势的变动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如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话,总有一天会被淘汰。
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为人处事应该多替他人考虑,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应该多做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他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职场中人与人相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全都是尔虞我诈、欺上瞒下,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真诚相处的。同事之间产生了矛盾,不要针锋相对、一味地去挑对方的毛病,那样只会同事之间的,无利于职场和睦。首先应该检讨自我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过错,是否对对方产生了伤害,站在他的立场上审视自己。,少一些责难,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
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还可以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举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总之,中庸是一
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这是一种必要的协调必不可少的关系。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没有团体合作意识,会搞得一团糟,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确实在是明智之举。
一、教学目标引领课程设计
这一课题教学的重点不在于鸦片战争的过程, 而在于思考战后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从古代社会跨入近代社会的分水岭, 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中国迅速败北, 迫使中国在沉沦中觉醒, 在失败中探索, 在痛苦中挣扎。虽然近代化的道路艰难而漫长, 但战后的中国依然发生着新的变革与进步。教师就是要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教育事业、外交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分析这些变化在中国的积极作用及发展缓慢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进取, 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思考的动力和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设计中, 精选整合历史资料, 创设新的历史情境, 设置科学、开放的问题, 依据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提升历史认识。
二、教学过程引领课程实施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角度, 决定着学生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课题: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核心观念:战争与变革
关键内容: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重要人物、社会变革
基本概括:
(1) 战争起因于英国对广阔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迫切需要。
(2) 中国综合国力落后、市场广阔和原料丰富很可能遭受侵略。
(3) 战争迫使中国社会各阶层积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 中国的失败归因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观念等的全面落后。
基本问题:
(1) 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因素有哪些?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2) 重商主义和重农抑商政策如何影响中英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3) 中国为什么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中英两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距?
(4) 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观念、文化等方面有何影响?
(5) 社会、政治或经济制度的僵化如何影响制度的运行和发展?
(6)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哪些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活动建议:
(1) 按照鸦片战争的过程和主要事件建立一个年表。
(2) 分析《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 研究和讲述鸦片战争中一个重要人物的自传概要 (如道光帝、林则徐) 。
加强任务:
(1) 对林则徐、李鸿章、郑观应在鸦片战争后的反应与行动进行比较分析。
(2) 分析《海国图志》在中国与日本的不同命运及其影响。
(3) 撰写一篇条理清楚、富有见解的论文:可以围绕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来论述;也可以围绕鸦片战争时期的国际背景, 阐释中国在战败的情况下是否有迎接挑战并走向崛起的可能?如果有, 请设计合理的应对策略。
三、有效拓展和历史反思引领智慧生成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整理, 对问题的合理设计, 是引领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率的重要保障。笔者以下面的局部教学环节来分析引领与拓展的方式和意义。
提出问题:
(1) 根据材料, 概括中英两国的相互认识有何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 鲁迅先生为何说“中国太难改变了”?“打在中国背上的鞭子”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之后中国在哪些方面有了改变?哪些方面依然没有变?
(3) 李鸿章为何会发出感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李鸿章是怎么做的?效果怎样?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李鸿章的认识。
提供材料:
材料一:中国看英国:“学生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 食之不易消化, 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 以此为通畅对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 亦唯茶叶是急, 英吉利较近, 皆不能离此。”
———琦善 (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材料二:英国看中国:“大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 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 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 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 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马戛尔尼 (乾隆时期出使中国)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研讨等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教学过程引领和思维拓展, 学生更能深深感受当时中国的愚昧落后和盲目自大的劣性和不思进取的耻辱, 也能够看到李鸿章等先进人士感叹之余的变革与进取。让学生从更加立体的社会层面和历史人物的选择与思考方面理解历史, 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能力。历史价值就在这种反思中得到体现。
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学习过程中, 除了指导学生思考并建构知识体系, 解决历史问题, 还应从以下视角进行拓展思考:丧权辱国与落后挨打观念辨析;殖民扩张与闭关锁国观念较量;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化的邂逅;国家命运与社会精英的新选择。
让学生的历史思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充满智慧, 对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形成正确的思考。常言道, 成败乃兵家常事, 关键是成功与失败后的反思与觉醒。纵观我们的历史教学, 是否常以成功为评判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无负面影响?妥协与斗争策略是否具有现实价值?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成功的结果谁更重要?何为成功?这些问题的积极建构, 才是帮助学生增长智慧的有效做法。
【对于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鸦片战争的意义06-10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07-17
鸦片战争实录的读后感10-08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11-02
鸦片战争论文11-25
历史细节与鸦片战争07-01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06-04
对于未来的守望作文09-20
企业对于员工的意义09-28
对于集体备课的反思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