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丰富物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要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对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2、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

3、物理课的听评课活动。

听评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对于每一位教师,当他上完一节课后对这节课后的感受,肯定会比课前备课的感受更为深刻,更能从中体会该课教学的得与失。因此,课后反思自己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评价及修订,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既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节、下一轮的教学,又便于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不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

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2、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

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特别是有些同学很有创意,他们对生活的用品稍作改动就成了方便实用的新型工具,这些同学就是善于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探究问题。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界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同学们要奇思异想,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3、教学方式的反思

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整,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

4、学生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物理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因此,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物理思考与猜想,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等。例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试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理实验生动、直观、具体,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应特别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人”的发展,提出了“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传统教学无法全面实现上述目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物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让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探究,主动进行信息搜集、筛选,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在探究活动中长知识,开发创造力和潜力,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陶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张扬主体鲜明的个性。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为上述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最佳的教育教学模式。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篇2

近年来,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一些学校的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访谈, 从中发现有如下较突出的问题:学生普遍对物理实验不重视;许多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远落后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学生物理实验和课堂演示实验实现率低, 学生实验被动、缺乏主动探索精神等。以上问题的出现, 除了学校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外,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与学生实验学习的评价有关。

譬如, 在多数初中学校的日常物理教学中, 较少进行物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而在学生初三中考的实验测评之前, 针对中考实验测评的内容和要求, 对学生进行突击训练。而对高中学生而言, 由于学生三年的学习课程往往压缩在两年内完成, 第三年留出时间来进行学科复习, 因此日常教学中, 有许多学生实验都取消不做, 而代之以在课堂上“讲”实验, 让学生针对高考实验测评的要求, 进行做“实验题”练习, 甚至于让学生“背”实验。这种漠视学生兴趣, 不计学科特点和规律, 不让学生动手实践而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的作法, 其目的也只有一个, 让学生去应付一个终极的教学评价———“高考”的需要。

本质上看, 评价只是检测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 然而, 现在评价的导向作用几乎引领着实验教学的发展。这种现象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 当前中学物理课程中所学的定律和规律, 都是在多次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产生的, 离开实验的支持, 只给一个结论让学生去死记硬背, 其本身就违背了物理课学习的规律, 长此以往, 必将使学生对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产生误解, 贻害非浅。

一、物理实验评价标准反思

由于物理实验是为了验证人们的某种假设所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这项活动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而进行设计的, 可以说, 不同人或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方法会有所不同, 因此, 本没有一个固定的对实验的评价标准。先建立评价标准, 让学生针对评价的需要去反复练习, 这种情况看似差强人意, 却是当前许多学校教学的真实反映。

另一种情况是, 从目前现有的对学生实验的评价来看, 人们已习惯于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来建立考评标准, 并且严格地按此进行量化和细化。这样的评价看似面面俱到, 却无法体现学生实验的个性特征, 其结果是千篇一律, 流于形式而已。

二、学生物理实验是否等同于物理实验操作

从当前中考物理实验测评的内容及要求来看, 除研究透镜的成像规律外, 其基本上是围绕质量、密度、电阻以及灯泡通电时的功率的测量来安排的。学生用的都是固定的器材、统一的步骤和方法来进行操作的, 其结果固然都是一致的。如果把学生实验的重心放在实验操作的层面上, 其结果是, 学生只需按操作规范和实验步骤操作练习, 即可达到学习要求。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 他只要用心进行练习, 和我们日常所做的整理家务一样都可以做的;这样做的另一个危害在于, 长此下去, 会扼杀学生最初实验的兴趣和想象, 实验看似越做越顺手, 却越来越消极被动, 甚至懒于思考。如果学生的实验评价只关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上, 还会很容易地让学生把物理实验与物理实验操作等同起来, 从而忽视实验设计, 以及当前所做实验为何会这样设计等一些核心问题, 这显然与实验学习的初衷是相悖的。

三、探究实验是学生自发的实验

当前的中学物理实验的课程安排上, 加入了许多探究实验的内容。如目前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材中“研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等课题, 这些探究实验的安排, 一方面改变了过去教材中单一验证性实验偏多这样一种局面, 同时大纲安排这类实验, 目的也是为了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

由于探究实验, 需要学生针对研究课题自行选择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设计。实验中没有固定的步骤和程序, 学生对实验的结论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也一无所知, 他们探究的结果可能与实验预期有很大差异, 甚至于不得已中途停止、实验失败等种种可能。学生在经历这样的实验时, 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考肯定和以往的实验有较大的差别, 这样的实验带给学生的影响一定是持久和深刻的。

在关注学生进行课内的探究实验活动的同时, 老师应大力倡导学生自发的探究实验活动, 那些看似玩耍而颇具想象力的业余“破坏” (如:一些学生习惯于将一些玩具、电器和电脑开膛破肚, 然后将其恢复原状) , 有时其本身就是一项探究性的实验。而学生自发性的实验活动也一定让他们最感兴趣和最富有创造力

四、对物理实验评价的简要思考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物理教学;教学反思;应用

教学反思指的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授课人、学生接受情况等进行反思,保留教学过程中好的部分,摒除不好的部分,不断地完善教学过程。中学物理是中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反思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过程、协调师生关系等,所以对教学反思方式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教学反思方式在中学物理入门教学中的应用

对八年级的中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的学科,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教材时往往会有极大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极为短暂,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使学生保持这种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做好物理入门教学的反思工作,认真分析教材,设计合理的物理入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物理现象的演示,如“筷子错位”“摩擦起电”等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并暗示这些就是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中,帮助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反思方式在中学物理教学资源反思中的应用

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也是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反思,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新课改后,中学物理教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编排形式、图文数量等。另外,新教材安排的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在一些物理例证方面更是引用贴近生活的题材。这些改变都使得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有助于学生主动接受并学习相关知识。

通过对新教材的反思,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遇到定理、定律、规律、概念时,要使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方式,使其在做题中慢慢地掌握,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教师在讲解习题过程中,可以采用画图等方式进行讲解,并采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物理概念、定理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学会画图。据可靠验证,学生对此反响很好,认为能大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也有利于基本概念、定律、规律、定理的掌握。

三、教学反思方式在中学物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中学生正是思想尚未成熟、具有一定依赖性的阶段,并且其情感相对脆弱。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关注,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即使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再高,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反思,充分关心学生,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促进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就产生厌教甚至看不起的情绪。相反,教师应该对成绩差、条件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并进行适当的辅导。还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其次,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逐渐建立与每一位学生的关系。再次,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建立交流合作的模式,尽量缩小与学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用心,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但同时,教师也需要重视课堂纪律,不能一味地“纵容”学生,以提升物理教学效率。

四、教学反思方式在中学物理教学细节上的应用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细节的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教学态度,无论是板书、讲授,亦或者是与学生的互动,都应该端正态度,注重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二是通过反思发现,教学板书特别是画图会占用一节课的很多时间,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率。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包括学生的表情变化,适当调整课堂的节奏。四是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反思,反思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的因素,不能让学生盲目地进行实验。

五、总结

教学反思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用与中学物理教学中已有一定的时间,从实践效果上来看,这种教学理念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大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1]韦海录.教学反思 促我进步——初中物理教学随笔[J].中学物理,2012,32(8):157-158.

[2]孔玉善.例谈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J].教学研究,2013,21(5):26-27.

[3]徐本科.物理教学要重视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2012,29(9):216-217.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篇4

谈物理教学的课后反思

物理组刘秀娟

对于每一位教师,当他上完一节课后对这节课后的感受,肯定会比课前备课的感受更为深刻,结合作业批改,更能从中体会该课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因此,教师课后反思自己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评价及修订(再备课),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既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节、下一轮的教学,又便于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失误”,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本文谈谈笔者对课后反思与再备课的管见与做法。

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与完善

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如何完成的教学设计,是上课的指南、备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形成与分析是否准确、透彻并利于学生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与推证是否简明、严谨和具有启发性,实验操作是否清晰可信,例题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突出本课重点,学生练习题的份量、难度是否适当,小结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通过课后反思与体验,结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便会一清二楚。然后再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和修订,扬长避短、保优弃劣,使之更科学、更完善,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本课的教法设计。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更合适得当——是启发发现还是讲练结合?是激励探讨还是指导自学?是实验演示还是实验操作„„所用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些在课后反思中便会得到更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发扬“得意”的教法,分析失败原因,改进或改换“不当”的教法。

例如:“液体压强的计算”一节,原来按课本的安排讲授与指导自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学生对设想水中有一个水柱疑惑较重,是一个难点。通过课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本节教学改为激励探索法,从潜水现象中提出潜水员潜入20米深的水里要承受多大的压强等探讨问题,促使学生认识求液体压强的必要性。课前用彩色透明的簿塑料片粘成一个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无底柱体(用透明胶粘贴),课堂上让一个学生将它竖直插入水中某一深度,使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水中的确有一个设想的水柱。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索水柱底面压强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这样较好地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3.反思课堂中问题情景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景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现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例如在密度教学中给出了一个问题:飞机设计师为了减轻飞机的重力,将某一钢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10.4千克,求铝制零件的质量。原以为学生会积极发言、顺利解决,不料问题给出后却冷了场,我只好作引导性讲解。课后反思:本题的隐含条件钢零件与铝零件体积相等,远离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学生难以“发现”。于是,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准备了体积相等的铁块、木块各一个,问题给出后学生演示把铁块换成木块,在这一演示情景的启发下,大多数学生很快发现题中体积相等这一隐含条件,同ρ钢V-ρ铝V=10.4求出V=2米,进而得到铝零件质量m=ρ铝V=5.4千克。

4.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及突发问题的处理

教学中,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及错误的认识,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加以探究,课后更应从科学性、严谨性及物理意义等方面去反思、审视它们,分析学生提出问题及灵活技巧,然后加以整理记录(再备课),形成十分珍贵的经验,使以后的教学多一份胸有成竹。

5.反思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及板书设计的艺术性

每一节课,从课题引入、概念形成、规律探究、实验操作、问题讲练到课堂小结,每个环节所需时间,课前都应有所考虑和分配。课后反思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再作调整的记录,将有助于后续教学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必要的板书,教师备课时当然要作出设计。从课题书写的位置、重难点的板书方式、图形的放置、彩色粉笔的使用等均应有合理的安排。好的板书使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与逻辑性,即便于学生笔记,又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是一道独特的艺术品。每节课后都审视一下板书的合理性与艺术性,再作出修订设计,将不断升华你的板书品格。

综上可见,课后反思与再备课是一节课的完善与继续,也是以后教学的伏笔。即可以及时评价一节课、矫正一节课,又可以聚集教学实践中许多零碎的经验和信息,对以后的教学产生调控和继往开来之功效。课后反思与再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篇5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教学反思:物理教学课后反思的好处。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物理教学课后反思的好处》。

课后反思不仅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自身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物理教学反思 篇6

张少萍

今年我执教高二(1)、(2)班,反思以往教学上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尤显的紧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结合我校学生的理科功底,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我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这一环节的实施,能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2、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在教学前我会根据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3、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4、反思课课堂气氛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有时候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5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我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篇7

一、传统实验的弊端及原因

在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 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 根据二力平衡原理 , 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3]。因为是手拉动 , 在操作中很难控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 边拉动边观察 , 较难准确读数。所以常规实验存在着两点不足 : 难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 难准确读数。这是传统实验的缺陷 , 其它实验一样有 , 它往往得不到与规律相符的结果 , 会给教师教学造成尴尬 , 让学生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最主要表现为 :

1. 由于实验仪器结构简单 , 制作粗糙 , 受摩擦力、自身重力等因素的影响 , 所测数据相差较大 , 影响了探究实验的结果。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对科学知识和规律进行再发现 , 那么就必须使探究得到的结果和需再发现的规律尽可能的相符合 , 结果相反 , 使教学目的无法实现 , 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2. 传统实验仪器的分辨率、精确度不高 , 导致一些现象不明显 , 产生的效果不明确 , 测量的数据误差较大 ,不能显示相关的规律 , 导致最后得到的结果和科学规律不尽相符 , 影响学生科学实验观的形成。

3. 传统实验中实验数据 , 只能采用手工记录 , 实验次数不多 , 数据采样率不高 , 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影响较大。对连续、长时间的实验 , 给数据记录增加困难 ,影响实验进程 , 面对快速连续变化的量 , 往往无能为力 ,导致一些实验无法完成。

4. 传统实验只能根据实验要求采集实验数据 , 但没有自动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功能 , 初中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不强 , 简单的还可以分析找出规律 , 但面对大量的数据 , 处理时不懂如何分析和处理数据 , 最后依旧依赖教师直接给出实验结论 , 使实验不能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长此以往 , 学生会觉得实验难做 , 实验意义不大 ,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物理数字实验的实践——以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为例

(一)实验仪器

笔者将准备好的数字仪器来做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 , 由传感器、采集器就可以组成最简单的实验装置 , 双量程力传感器(如图1)代替弹簧测力计 , 它的原理简单来说 , 是把力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转换装置 ,通过采集器(如图2)收集信号 , 也可以通过电脑软件Addestation v5.0(6.0)分析处理数据[4]。

(二)探究步骤 :

1. 把实验装置自制如图 3 所示 :

这个实验装置的创新点是 :

(1)用电动机拉动木板 , 木块在木板上相对运动 ;

(2)两个定滑轮 , 第一个改变力的方向 , 第二个保持直线运动 ;

(3)利用定速电动机 , 达到匀速直线运动效果 ;

(4)用力传感器代替弹簧测力计 , 能连续、多样测出摩擦力 , 并数字化、坐标图等形式显示。

2. 设置参数 : 为了使显示效果更好 , 反映相应的数据图像 , 需要对Addestation v5.0(6.0)软件参数设置。如对“时长 / 采样率”设置为1分钟 /1000, 在测量时 ,使F/t曲线在1分钟内形成 , 速度适当 , 版面在可视范围内 , 便于观察 ; 通过“传感器归零”设置 , 选择的频道传感器测量值校零 , 使测量值误差减少 ; 还可以转到“观览数码表”,以指针式显示测量数据;还有“定点标记”功能 , 开始点到终点标记 , 其中可对数据分析 , 有最大值、最小值、时间差等。可根据不同的实验设置不同的效果 , 根据分析的需要设置相应的参数。

3. 进行实验 : 按上述参数设置 , 利用曲线图显示 ,操作如下 :

(1)保持木块与长木板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 ,接通电源 , 让电动机匀速拉动长木板 , 使小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 , 读取采集器的示数 , 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通过投影幕 , 学生方便观察坐标曲线(如图4),读数直接以数字显示 , 精确到0.01N;

(2)在木块上加放砝码 , 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 , 重复实验。

观察力的变化 , 每增加一个砝码 , 传感器受力也增加 , 曲线呈梯级图像(如图5)。验证了摩擦力与压力有关的猜想。

(3)改用不同面的长木板 , 从而改变木块和长木板之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重复上面的实验。同样得到相同压力下 ,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的结果[5]。

木块在木板上做相对运动,并采用定速电动机带动,使物体匀速直线地做相对运动。用力传感器代替弹簧测力计 , 数字化读数更精确 , 图像显示更直观 , 摩擦力前后的变化可直接比较。

4. 实验的优点[6]

本次实验 , 克服了传统实验的缺陷 , 较准确地测量出摩擦力的大小 , 并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因素的关系 ,达到预期目的。数字化实验有如下优点 :

(1)测量数据以数字显示 , 方便直接读数 , 避免传统实验中 , 学生因量程和分度值不同而读数错误 , 大大提高了读数的准确性。数字化仪器可连续测量 , 数字显示也是连续变化的 , 并自动保存记录 , 生成记录表。

(2)误差大大减少。采用传感器作为采集实验数据的工具 , 其分辨率远远高于传统实验仪器 , 如弹簧测力计 , 其分辨率一般为0.1-0.5N, 而采用力传感器作为测力工具 , 其分辨率一般可达到0.01N, 精确度远高于传统测力工具 , 使误差值大大减小。数字仪器还有敏感度高、反应迅速等特点 , 为科学规律的再发现提供了完美的工具。

(3)数字实验 , 软件中具有实验数据自动采集的功能 , 采集频率可自行设置 , 一般在10k Hz以上。足够高的数据采样率保证了实验结果的精确度 , 同时可以轻松解决涉及到连续快速变化的量的各种实验 , 而许多传统实验是无法解决的。

(4)数字化实验平台的软件部分 , 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 能根据采集到的数据 , 帮助学生轻松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 通过图表、坐标图等形式 , 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对科学规律进行再发现 , 使理科实验教学得到大大的简化 , 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三、教学反思

1. 数字实验是以电脑软件辅助 , 智能化的应用 ,学生对电脑设备有亲近感 , 软件功能很快掌握 , 只要教师适当引导 , 定能完成实验操作。本节课教师演示后 ,安排有学生分组实验 , 学生积极性高 , 组装器材 , 设置参数 , 相互协助 , 基本能完成实验。今后要大力研发相关实例 , 设计实验方案 , 充分利用好数字仪器 , 如利用双量程力传感器还可做相互作用力大小测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二力平衡等实验。

2. 有学生发现 : 不论是教师演示实验 , 还是分组实验 , 每次实验过程中测得的摩擦力总是不同的 , 不能得到在相同接触面同样的压力下 , 摩擦力是相同的规律。连续的数据相差0.01到0.05N之间 , 明明是同一块板和木块 , 为什么就不能得到相同的读数呢 ? 如表1所示 ,各小组讨论 , 寻找原因 , 有小组认为是因为有误差 , 有小组认为是因为采集器太精确了 , 有小组认为是因为木板和木块接触面不可能完全相同 , 造成摩擦力本来就是不同的 , 所以摩擦力就有变化 , 测得的就是该点的摩擦力 , 整个面的摩擦大小有变化 , 正是力传感器的精确度高 , 才能显示这变化。可以说 , 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 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推理 , 才得到在相同的接触面时 , 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的规律。

3. 传统测量仪器和数字传感器 , 最大的区别在于测量的原理不同 , 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的伸长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 而力传感器主要是把力信号转成电信号 , 不同原理可以反映同一属性的大小 , 力传感器的精确度、分辨率等要高得多 , 数字实验是今后实验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战略高度提出 , 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 应用数字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 : 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 ,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7]。教师要更新观念 , 逐步适应新的实验方式 , 让实验仪器更精密 ,结果更接近事实。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物理新课程 整合 “误区”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广大物理教师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对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有机整合,做了大量的思考、尝试和探索。整合的实施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形成了物理教学的亮点,为物理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新课程整合还处于实验阶段,由于经验不足,有的教师在认识和行为上还存在“误区”,这值得引起广大物理教师重视、回顾、反思、改进。下面以自己这几年来的实践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新课程整合过程中,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正走向一种“误区”,认为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完全取

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必言多媒体,而不去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撇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授课艺术及课堂效果,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奢华”和“大容量”,结果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搞得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尤其是教师评优课中,为了开出的课有“新意”,授课教师往往将课本上的知识堆积到计算机上来,难怪乎有许多听课教师发出“这是书本搬家,毫无必要”、“哗众取宠”的感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传统教学媒体主要以教师的语言、板书和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为主,以实物、模型、挂图为辅助进行教学活动。传统模式在教学中的许多作用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如教师黑板上细腻的逻辑演绎过程,给予学生那种真切的感受,是多媒体不可具有的长处和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多媒体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扩充授课的信息量,变静态的演示为动态的演示,让以前难以在课堂上演示的教学素材,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方便展示自然过程和现象,揭示科学奥秘,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美,能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各种物理过程。

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和多媒体各有长短,只有把它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它们的有效作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要充分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选择运用,应视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效果而定。如各种仪器(如测力计、温度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等)的结构及用法的介绍就易用实物器材而不易用多媒体图形展示。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实验整合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并不能替代物理实验

笔者曾看到有一些老师把多媒体课件生吞活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或大屏幕投影,或大屏幕电视,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静悄悄地看,声光流动,有趣,但华而不实。《标准》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来源于观察实验,实验是物理学科的根源、真谛,观察和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因此,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尤其是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不能动摇、违背这个基础。用虚拟、模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录像代替物理真实实验,弊大于利。

有些实验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或受到教学时空限制,或出于安全性的考虑,难以操作,不易做或不能做,将部分或全部实验用多媒体课件替代,的确是一个有利的替代办法,值得提倡。如天体运行,原子核裂变、聚变,高电压测量,α散射实验,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安全、方便,现象过程明显。

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盛,动手操作实验的欲望十分强烈,喜欢观察教师做的演示实验,也喜欢自己亲手实验,探求物理知识的本源,学生会因享受到实验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如一味用多媒体替代实验,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观察、设计、分析、综合能力,还会造成学习物理知识的思维障碍、思维断层,降低、减弱学生的学习欲望,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思维发展、身心健康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也违背了新课标对物理课程的要求。

因此,对物理实验不能做不宜做的实验用多媒体课件替代,能做的必须教师亲自演示,学生实验务必学生亲手操

作。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整合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必须具有科学性与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新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变得越来越迫切,教师通常自己开发课件,或从网络上下载别人的课件,但在开发和选用过程中必须注意课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防止课件的“文字化”、“过量化”、“单一化”、及课件的不可操作性。笔者曾遇到有位教师下载的“并联电路的连接”课件中,当开关将电路接通后,电路中有电流流过,设计者将电流的流动设计成像河水一样从电路的一端慢慢流向另一端,事实上当开关合上,整个电路中同时有电流流动,而不是缓慢地从一端流向另一端。可见,我们在进行课件设计和选用时必须要透彻地研究教材,绝对不能在课件中出现科学性错误,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

总之,让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是基本理念的飞跃,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新课程整合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我们不断认真探究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新课程整合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才能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纠正偏差,才能走出误区,才能显示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强盛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物理教学反思 篇9

1、本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周边密切相关,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学习有着很高的兴奋性,也充满的好奇心,致使课堂难以把握控制,因此,在进行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我必须谨慎用词,充分调动自己的应变能力来应答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起哄、混乱、吵杂状况。同时,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一定要注意简洁明了,基本克服了以前重复罗嗦的毛病。

课堂提问能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难以答出问题时,能做到耐心引导、适当提示,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推得答案,从而大大鼓励了学生,此外,我注意了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用语言、用模型、用生活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例子,渐渐地喜欢上物理的学生多了,课下向我问问题的学生多了。

2、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在月检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和实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不听课,不思考,不做笔记、作业;有些同学考试复习不到位,不重视物理的学习;有时我对课堂的控制和调动欠佳。

本人尽所有可能努力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通过新的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确实提高了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也基本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本人教学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仍有待提高,学生也缺乏大环境的熏陶,成绩仍然是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物理教学反思 篇10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个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序号填入下面的答案栏中。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四、实验探究题(共18分)

五、综合应用题(共16分)

(四)一模考试成绩简析

1.市区考生的难度系数为0.50。略难于中考

2.。

3.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学校的成绩。

(1)各批次的上线人数和上线率绝对名次

(2)各批次的上线人数和上线率与同类学校对比

(3)学科各批次的上线人数和上线率与学校总分的对比

(五)对中考物理复习备考的建议

1.研读两本书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

注:命题人也要读这两本书,很有可能你的感悟和命题人得感悟相同。

(五)对中考物理复习备考的建议

2.注意对基础知识复习的方法。

① 要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对同一知识点或规律要适当设置不同的背景,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鼓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将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加深活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戴着“放大镜”和“显微镜”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学会将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养成用物理眼光去观察世界、去物理知识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复习后期要学会画知识脉络图

3.注重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

① 注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

合能力和运算能力及突破性思维能力。

② 课堂精选反馈练习。

4.加强实验与探究的复习。

① 对于验证性或(测量性)实验,一定要明确实验的原理,用到的实验器材,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②对于设计性实验,是探究能力考查的重点。一般只考查探究能力的一个或两三个探究要素。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5.强化规范,谨防意外失分。

①作图题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的作图不能潦草,定量的作图则要准确。

②简答要重视有依据、有分析、有结论。

③实验设计题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操作的要点、与实验操作所对应的现象或记录数据是否表述清楚,在叙述操作过程中需记录的物理量是否有相应字母进行表示。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物理教学 原因分析 解决方法

一、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通病

1、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题;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住问题的关键。

(2)、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是凭着感觉答。

(3)、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对实验设计能力有待于提高。

(4)、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

(5)、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解法不规范,逻辑性差。

2、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仔细,粗心大意;

(2)、公式不明,乱代数据;

(3)、表达不清,思维逻辑性差解题无计划,书写太混乱;

(4)、运算能力差,数据不准确,单位混乱。

二、原因分析

1、与学科特点有关: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他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比较抽象,学生要真正地弄懂,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然而,高一新生在这方面相当地欠缺,且未把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有关:

高一新生还未能形成较好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解题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

(2)、图像结合物理情境的想像与思考能力的培养;

(3)、解题时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况图的习惯和规范还未养成;

(4)、单位、有效数字、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始终要引起重视。

3、与新生的适应能力有关:

从初中到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注意到高一新生棉队着新的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少学生感觉不适应,心理波动很大,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一般为一个学期乃至一年)。本人曾对高一新生在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对考试成绩的满意程度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不能完全适应。这种不适应阶段持续时间越长越严重,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厉害。

高一新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适应的现象呢?我认为这种不适应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首先是他们进入高中后受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高一新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初中,面对崭新而有陌生的学习环境,面对新的集体,需要有个逐步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他们迫切需要与新老师、新同学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可是对旧有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回忆和依恋,又制约和延缓了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及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其次是高中的课程及教学方法与初中大不相同。

高中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主课就有九科还有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不但课程增多,而且内容增多,难度加大,教学进度快,知识原理抽象,各学科的知识都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也不可能像初中时那样仔仔细细的讲,手把手地教。

另外,由于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要改变初中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计划性,自觉做好预习和复习。然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不少高一新生都沿袭初中时的学习方法来对付高中的学习,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错误地认为初中的学习方法在高中也一定适合,实际上是事与愿违,考试结果大大出乎意料。

总之,高一新生物理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外因来讲,教材的剃度正大,对学生的要求上了一个台阶,教师的授课方式等都会对高一新生造成影响,但由于大多数的教师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降低了对新生的要求。然而,主观方面,学生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和思考

解决办法——给高一新生的建议: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点科目之一,它经典而抽象,虽来源与生活和实验却很难理解,因此许多同学望而却步,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门课呢?我建议:

(1)、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

懂的标准是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

(2)、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是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叠加合成原理等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3)、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查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4)、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上一篇:火车票遗失情况说明下一篇:描写人生态度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