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能力培养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小班能力培养(精选10篇)

幼儿园小班能力培养 篇1

俗话说:心灵手巧,反之:手巧心则灵。幼儿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要使幼儿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孩子的天性和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懒惰和依赖等不良习惯。因此,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劳动习惯开始。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劳动习惯的培养,主题是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的训练,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在训练孩子们之前我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利用家长会、家长半日活动,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使家长与教师形成共识,家园互相配合提供幼儿锻炼的地,请家长也与教师一样做到耐心、细心,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成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示范。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同时,我逐步要求幼儿学会洗手、洗脸、吃饭、穿衣、穿鞋、折叠衣服、自己大小便等生活小事,同时,将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育之中,运用情景表演、故事、儿歌、游戏、实践操作等方法来引导幼儿,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持之以恒,反复强化,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家长们也非常满意。实践证明,劳动教育既能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也能发展幼儿的智力,而且还减轻了教师和家长的工作量,真是一举多得。

幼儿园小班能力培养 篇2

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指幼儿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照顾、管理自己生活各方面的能力。如:自己脱穿衣裤、自己折叠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动手吃饭、自己入厕等。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的培养,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适应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不灵活,影响了他们的认识和探索,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肌肉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他们的动作协调发展,而且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幼儿对周围事物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喜欢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且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骄傲,从而养成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意志力,获得成功感。

总的来说,幼儿的自理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幼儿的自理能力与自理的难易程度有关。幼儿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事情,如:自己脱穿衣服、自己动手吃饭都很乐意去做,因为这些事做了之后往往不会出错。然而对于较难的事,如:自己擦屁股、自己穿鞋幼儿都不喜欢也不愿去干,生怕做错了会受到责备等。

(二)有一些幼儿不具备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叠衣裤、自己叠被子、自己收拾整理玩具、自己穿鞋,等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运用了一些教育手段,以增强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一、利用集体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和内在意识方面的培养教育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些旨在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活动,如《小猫爱吃鱼》、《我会叠衣服》、《我的手套》等。

午餐时,我发现许多小朋友都不会吃鱼,不会剔鱼骨头,于是选编有关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小猫爱吃鱼》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剔鱼骨头,解决吃鱼的困难。通过《我会叠衣服》这个活动,幼儿边念儿歌边学习叠衣服:“小衣服,放放平,正面反面看仔细,小袖子,快过来,一起过来抢娃娃,小被子,盖盖好,我的娃娃要睡觉。”“一对双胞胎,面对面站好,一起弯弯腰,再把椅子找。”我在指导时,边念儿歌边操作给幼儿看。还开展了一些游戏活动,要求孩子给玩具喂饭、穿脱衣裤等。并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如洗脸、刷牙、梳头等,通过《我的手套》这个活动,让孩子通过手指游戏能够分清手套的正面和反面,找出大拇指和其他的几个手指,学会自己戴手套,并利用儿歌和歌曲“大拇指”来激发其游戏学习的兴趣。这样便使幼儿通过娱乐游戏的形式学会了一些本领。

此外,我们还选择和自编了一些故事,讲给小朋友听,让他们通过故事,明白一定的道理,知道怎么样做对,怎么样做不对。

二、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让孩子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供练习扣扣子的花扣、大树与果子扣等,孩子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子),等等,使孩子平时掌握的自我服务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机会和条件。

在区域活动中也为幼儿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材料。如在生活区给幼儿提供一些小衣服小裤子,让幼儿进行叠衣服和给娃娃穿衣服的比赛,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在益智区里帮幼儿提供一些豆子、花生米等体积较小的材料,让幼儿用勺子来舀,在一定的时间内,比赛谁舀得又快又多。还提供有壳的花生、有包装的糖果让幼儿自己剥花生、剥糖果。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平时对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重点表扬鼓励,对能力弱的幼儿也充分地肯定其点滴进步,同时进行个别培养教育,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也可以经常开展“大帮小”的活动,如在午睡起床后,请能力强的小朋友帮助能力弱的小朋友穿衣服、鞋子、叠被子等。当被帮助的小朋友说“谢谢”时,不仅使能力强的小朋友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而且在能力弱的小朋友内心深处播下了要学会自己事自己做的自我服务的意识。

当幼儿取得一点进步,则给予一定的表扬或肯定。因此,除了在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技能方面的练习外,有时也可以进行一些评比活动,对表现好的、有进步的幼儿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在《我会剥》这个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剥鸡蛋、剥桔子等,对一些剥得快的幼儿,奖励吃鸡蛋和桔子。还对剥鸡蛋、剥桔子进行了比赛,每个组分相同数量的鸡蛋、桔子,看看哪一组剥得又快又好,胜利的则得到奖励。这样既使得到表扬、奖励的幼儿感到自豪,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幼儿。

四、密切家园联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除了学校教育外,还需要家长的配合。通过家访,教师向家长宣传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家长只有明白培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重要性后,才会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行动上加以配合。并且向家长介绍一些自理能力的内容,传授巩固自理能力的具体做法。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劳动,提高孩子的劳动兴趣,融洽家庭气氛,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如和孩子一起打扫房间,收拾碗筷,等等。在睡觉和起床时,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刷牙洗脸,和孩子比一比谁做得好。吃饭时也不要因为孩子吃得慢而喂,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该多交流多联系,针对每个孩子特有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自理能力获得较快的提高。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家抢着帮妈妈干活,能自己穿衣裤,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大人帮忙。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了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3

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感染幼儿,事半功倍

幼儿每天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幼儿园里,老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幼儿都会理解记忆并进行讲述。比如:每天来园,老师对孩子和家长礼貌地问好“xxx小朋友早上好!”并蹲下拥抱孩子,幼儿也能回应老师甜甜的问候“老师早上好。”做早操时,我会说:“太阳眯眯笑,我们起得早,开起小火车,我们一起做早操。”午餐时,我会说:“饭菜喷喷香,我呀想吃了。小手洗洗好,吃呀吃得饱。”午睡时,我会说:“小宝宝,要睡觉,眼睛闭闭好……”在老师的语言熏染下,小班幼儿具有惊人的语言接受能力,语言的积极性高,模仿性超强,很快就学会了。

二、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幼儿的词汇

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我将《老虎拔牙》、《拔萝卜》、《小熊生病了》等通熟易懂,形象生动的故事,在和幼儿讲述的时候,绘声绘色,并运用形体和夸张的语气引起幼儿兴趣,幼儿在熟记的同时就能复述出故事情节,学习的也很轻松,故事中的词汇,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而较难掌握的词语通过老师不断的巩固讲述,幼儿慢慢就记住了,在平时的讲述时就能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幼儿生活实际相吻合,易于幼儿表述的内容,设计用“唱歌”、欢迎“小客人”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尔后,幼儿手拿指偶跟着老师学讲故事,由浅入深反复讲述,幼儿的语言就会丰富多彩起来。

三、充分利用家庭环境,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家长在接幼儿回家的路上,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都学了哪些本领?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今天做了老师的小帮手,很棒哦!”等等,通过一问一答,大大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家长也可以让幼儿做小老师,把幼儿在幼儿园游戏、学习、生活等场景让幼儿复述出来,家长培养幼儿讲述的同时一定要纠正孩子的词句,这样,在下次,幼儿的语言就会有更大的进步,不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平时孩子在家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设计一些亲子游戏,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这样,在理解游戏的同时也提高了表达的能力。幼儿经常和父母亲出外游玩,一方面开阔眼界,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一种理想手段。

四、从绘本阅读中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颜色鲜艳的绘本幼儿都比较喜欢,绘本里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孩子们在读的同时学会了许多优美的语句和词汇,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孩子平时喜欢做动作,常常动作伴随语言,补充语言,这样,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就会更丰富,更形象一些。例如:在阅读绘本《饥饿的狐狸》时,老师可以提问孩子:“饥饿是什么意思?用动作怎么体现?你能用饥饿说一句话吗?绘本《贪心的狗》是幼儿很喜欢的读本,很多幼儿不仅能绘声绘色的讲述,还能表演的惟妙惟肖!”还可以提一些更细致的问题,让孩子说出来,加深印象,这样,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老师的提问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

老师在课堂组织活动时,提问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询问、启发幼儿,在幼儿回答出来时,老师都要做出积极的反馈,如点头、微笑、语言肯定和赞扬,这种正强化可以鼓舞幼儿大胆地表述。小班有位小朋友叫周哲勋,胆小,内向,不善于和同伴交流,有次做游戏时提问,他轻轻回答对了问题,我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从那之后,每次回答问题他都很积极,语言表达能力飞速发展,性格也开朗了许多,现在是班上的故事大王了!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起着引导、启发、询问、建议的作用,而幼儿是观察,模仿,学习,灵活运用语言表述,有了一定语言接受力,表达力,幼儿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生活中与人交往,表达愿望和想法,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图等都离不开语言,如果语言贫乏空洞,不会与他人沟通,一个缺乏语言能力的人是很难在未来社会获得良好发展,终将会被社会淘汰。因此,从小班就开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小班幼儿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 篇4

3-4岁幼儿是掌握语音、学说普通话的关键期。幼儿已具备了一些口语交往的基本能力,但语言的表达能力仍需继续培养。儿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韵脚,学习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幼儿的喜爱,但也经常出现“唱”儿歌、拉长声音等不良现象,为更好地提高幼儿语言的表现力,我们在小班儿歌教学中,进行了朗读能力的练习。

1、培养朗读兴趣

幼儿的情感容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常因环境的改变而不适应,表现为胆小不敢说话。所以,首先要引导幼儿开口说话。教师通过和幼儿交谈、做游戏、讲故事、欣赏儿歌等,使幼儿产生信任感。稳定了幼儿的情绪,也锻炼幼儿开口说话,当幼儿对教师有了感情后,就可以考虑进行朗读练习了。

其次,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简短、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儿歌开始,教师要耐心启发,具体指导。如儿歌《珍珍的家》,先启发幼儿对照自己的家,知道自己的家里也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布娃娃等,然后把珍珍换成幼儿自己的名字,使幼儿有一定的亲切感,自然地将对家庭的爱意和依恋表达出来。

再次,教师恰当的鼓励是打开幼儿大胆朗读的金钥匙。及时、恰当地鼓励,可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学习朗读,避免一开始就给幼儿挑毛病,否则会使幼儿对朗读失去兴趣。此外,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幼儿理解了儿歌内容,学起来就会兴趣高昂,学得快,记得牢。如学儿歌《太阳》前,我先让幼儿在户外感受太阳的温暖,又通过光盘让幼儿了解到太阳对动植物的作用,幼儿学起来自然效果明显。

2、了解人物性格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已能够进行初步的朗读了。但由于缺少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朗读时语气平淡,语调平直。因此,要注重帮助幼儿了解儿歌中的人物性格,使幼儿知道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在朗读时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如《学习小黄鸭》,帮助幼儿了解小白鸭是娇小的,读“我最小,我要先吃”时,声音要奶声奶气;小黑鸭以大自居,读“我最大,我要多吃”时应粗声大气;小黄鸭懂得谦让,语气要轻柔,使幼儿能很好地揣摩和表现四只小鸭不同的性格。我们还通过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幼儿了解重音对朗读的影响,通过练习,幼儿朗读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3、帮助幼儿体验作品感情感

在朗读中,教师要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幼儿的情感能随主人公的遭遇迁移,设身处地的展开思维活动,能像主人公一样在紧张的时刻感到畏惧,在取得胜利时感到轻松和愉快。如朗读诗歌《小熊过桥》,读到“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时,注意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时的紧张心情。读“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时,声调要高,声音要强,读得要快一些,让幼儿体会小熊害怕不敢过桥的心情。读“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时,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幼儿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就能更好地提高幼儿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

4、在朗读中学习语言

艺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经过加工的艺术语言,优秀作品中的语言都是简练、生动,富于情感的,幼儿会从中学到大量新的词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理解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等的形容词、代表抽象意义的词(如勇敢、诚实、光荣等)以及形容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词(如盼望、焦急、兴奋、激动、满意等)。这样可以大大丰富幼儿的语言材料,加深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5、组织好朗读评价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5

摘 要:小班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从幼儿进入小班起,我们就应该让孩子爱说话,会说话,培养他们敢说、爱说、会表达的能力,为他们乐于发言创造良好的机会,为他们今后的语言表达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班;表达能力;培养

新《纲要》指出“

3、4岁正是幼儿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我们在幼儿刚入园时就应该对他们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那么该如何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呢?

一、入园鼓励除焦虑

上小班的幼儿因为刚入园,进入陌生的环境,看不到熟悉的家人和朋友,表现的异常焦虑,不爱说话,或者只会哭,来表达自己的无助和反抗。怎样消除孩子的这种焦虑呢?通常情况下我都会以鼓励和赏识的方法来帮助这些孩子。我把教育契机融入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早上父母送孩子入园时,我总是夸奖孩子“宝宝今天收拾的真漂亮,相信你会在幼儿园度过快乐的一天。”“宝宝你好,你自己走着来上学,真是个爱锻炼的好孩子。”“宝宝你好,我是喜羊羊(我手中拿着玩偶),很高兴认识你”“宝宝你好,我是小灰灰,欢迎你来幼儿园”……一开始孩子听到夸奖会不好意思的笑笑,或者不开口打招呼,经过两三天或者一个星期之后,孩子们开始学会了打招呼“你好老师”、“喜羊羊你早”。就这样,我每天都很高兴的鼓励每一个上学的幼儿,即便我不用玩偶和孩子们打招呼,孩子们也会快乐的与爸爸妈妈再见,高高兴兴的走入幼儿园,刚入园的拘谨和陌生感慢慢消除了。

二、情景教育促进步

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的乐园,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是孩子们语言表达的最好素材。如上课的时候,老师弹着钢琴,小朋友们慢慢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和老师一唱一和的问答“1234567,坐好了吗?坐好了。”这是师生互动的开始,老师结合课本与小朋友展开口语交际的学习,是利用课本教材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训练。例如介绍我的爸爸妈妈时,需要孩子们表达口齿清楚,有条理的说出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还要表达完整。而走出课堂,户外更是幼儿们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良好机会。例如我带孩子游览公园的时候,一边走一边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事物,随意问到“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些话题贴近幼儿生活,让他们更容易表达,更容易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久而久之,幼儿们就学会了怎么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开口表达。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会想,敢说,喜欢说,形成了发展语言能力的大环境。

三、抓住好机会教学

因为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语言简单,在他们交往时动作多于语言,心里想什么,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说不出来。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在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另一个孩子冲上来就抢,两个孩子互相之间为争夺玩具大哭大闹,却不会用言语表达出自己完整的想法。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幼儿们产生一系列冲突,使其交际行为受挫。教师可以采取教给孩子互相交际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用语言来沟通,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人际交往。比如,在“过家家”、“我是小医生”、“美发课”等课堂中,同伴之间可以说“我和你一起玩吧”、“这个玩具我也喜欢,我们一起玩”、“我的玩具给你玩,你的玩具也给我玩。”幼儿们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不仅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还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四、仿说引导促提高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以简单为主,他们不会把话语说的很完整,很规范。幼儿又有个很大的特点,善于模仿。因此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孩子多模仿,仿说训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活中,我鼓励孩子们多与成人交流,大胆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大人的纠错中孩子们会明白自己表达的错误,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教材中的好多文章也是幼儿们进行仿说的很好题材。如《拔萝卜》一课,教师引导孩子们往下续编故事,“小狗小狗快快来,拔呀拔呀拔萝卜”“小猫小猫快快来,拔呀拔呀拔萝卜”……幼儿们天真活泼,模仿能力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随时随地都可以对他们进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五、活动多样促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认知水平低下,他们得从具体事物中来理解和认知,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幼儿语言实践的最佳手段。针对这一特点,我精心为幼儿设计各种游戏活动。如“我长大了做什么”中,我设计了一个场景,在镜子面前,幼儿们想象自己长大了会做什么,如像老师一样教小朋友们识字,还是像爸爸一样当工人,或者像谁一样做什么,在这个游戏区里,小朋友们打开了话匣子,一会说想当个科学家,一会说想当个医生,什么愿望都有,说个不停,表达流畅自如。有时候观看完了动画片,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们就交流起观后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综合活动是幼儿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各种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得到强化,渴望表达,培养了他们说话的兴趣,提高了表达技巧,锻炼了表达能力。

幼儿园小班能力培养 篇6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来说,手、眼、脑协调是一种特殊的技能,即当眼睛看到物体后,通过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进行由手操作的运动来完成整个协调活动。2周岁~3周岁幼儿的身体发展速度很快,在日常生活中就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此年龄的幼儿动作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关键期,但由于受动作能力发展的制约,动作仍然迟缓、笨拙。还需要成人帮助。中国有句俗话“心灵手巧”,就是要想心灵敏就要手灵巧,心与手是有联系的,即为手巧心则灵。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手、眼、心的协调能力。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会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各种技能和本领打下坚实基础。在小班幼儿还不能熟练地握笔绘画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手指印画来培养小班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是比较好的方法。

从心理学讲,红红绿绿的颜色对小班的孩子很有吸引力。所以,开始时我只给他们准备各种各样的颜料,让他们在纸上随意点点,说说自己点的什么。后来,我再给他们准备一些带背景的纸,如天空、草地、大树、海洋等,一次一种,让他们给背景添上各种点点,或变成雨点、露水、苹果、小鱼等。开始几次点画色时,由于手眼不协调,幼儿常常会把颜料到处点,添画不恰当,但经过几次练习,一个个终于印完了。小班幼儿容易受周围人文环境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室内外的环境和墙饰的美化都作了精心布置,让幼儿感受到无处不存在着手指印画的美。这样,能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观察、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受到艺术作品的熏陶。幼儿在受到这种文化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了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我还在带领他们外出活动或散步时,随时给他们介绍美的手指印画图案,教他们认识各种各样的图形、动植物的造型,哪些是可以用手指来画的,哪些是需要添画的,积累孩子的经验,并给孩子留出一面涂鸦墙,让他们用手指在上面印出自己看到的或心中想到的画,促进心、眼、手的协调。

小班孩子年龄小,对于外界的新奇事物往往感到好奇,喜欢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也愿意去尝试新的活动材料。就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则,他认为:“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只有自己亲身感受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些有情节的手指印画,如小蝌蚪找妈妈、节日的气球等,让他们自己动手玩指印画,让小手随着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而作画。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能力 篇7

一、语言艺术激发绘画兴趣

富于童趣的语言容易让幼儿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 使幼儿更加乐于参与活动, 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在绘画活动的准备和开始阶段, 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角度去捕捉和表达周围世界充满情趣的“点”, 与幼儿产生共鸣, 传递惊喜与激情。如, 在教画兔子时, 我给幼儿讲小兔的故事:“兔妈妈生了只小兔, 大家给小兔起了许多名字, 有的叫长耳朵, 有的叫红眼睛, 有的叫短尾巴……”兔子的基本特征通过小兔子的不同名字就概括出来, 给幼儿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调动了幼儿作画的兴趣。

二、利用情境教学发展创造力

在活动指导时, 采用幼儿乐于接受的各种手段进行引导。例如, 在画草莓时, 我利用儿歌简单概括特点 (瓜子脸、长头发、加个柄长麻点) 帮助幼儿掌握草莓的画法。熟悉的、生活化的情境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 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绘画动机, 常常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生活经验的愿望。因此, 教师应引导幼儿善于观察, 体验生活, 丰富感知。如, 在活动《车子叭叭叭》中, 带领幼儿画汽车前, 我组织幼儿各自带一辆玩具汽车, 布置成主题展示区, 在游戏活动时让幼儿自由摆弄、玩耍, 引导幼儿把自己看到的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我还记得我们班的杨泰小朋友对画画一向都没什么兴趣, 绘画能力不强, 但在这次活动中他的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活动中他并没有按老师的示范画小汽车, 而是画了一辆警车, 还画得十分逼真呢!一问才知道原来他画的是自己的玩具警车。从中可以看出由于画的内容都是幼儿亲身经历的, 此刻他们真正成了绘画的主人, 体会到了创作的成功和喜悦。

三、肢体语言提高感性经验

肢体语言是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对已有感性经验的利用和再造, 起到了升华感性经验的作用。

1. 肢体模仿

幼儿用肢体模仿事物, 能够加深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程度, 有助于幼儿的绘画表现。如, 在画“我”时, 请幼儿站在镜子前自己看一看自己, 再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绘画时, 由于小班幼儿能力不足, 还不能到逼真的程度, 但却画得十分形象, 让我们一看就知道孩子们想表达的心情。

2. 书空练习

书空练习是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难点突破的有效方法。我和幼儿一边说事物的主要特征, 一边挥舞手臂进行书空绘画, 这为幼儿大胆绘画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总之, 绘画是幼儿的一种心理需求, 是生命之初自然迸发出来的一种想法, 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能力, 最终都应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画画, 画他们想画的画, 使他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绘画语言更加感兴趣, 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小班幼儿年龄小, 绘画的目的不明确, 不懂如何绘画、涂色, 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 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因此, 小班幼儿美术的教学难度较大。帮助幼儿提高绘画技能, 表现他们内心意图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的绘画过程中, 教师应该这样做:语言艺术激发绘画兴趣;利用情境教学发展创造力;肢体语言提高感性经验。

关键词:小班,绘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05.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8

新《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所以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在小班幼儿刚入园时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1.在游戏中争扮重要角色,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2.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3.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4.还有的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很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所以,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要教幼儿学会交往的一些技巧,提供一些交往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些礼貌用语。如要求孩子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特别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如有时候幼儿帮老师做事,老师也要说上一句“谢谢”,老师不小心撞到了孩子要说声“对不起”。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午睡起床后互相帮助扣纽扣、系鞋带、翻衣领等。这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了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也会照着老师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地了解并学习到许多交往的基本技巧。

二、利用游戏资源,鼓励幼儿主动交往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积极运用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合作、探索出交往的技能。

如在语言游戏《公鸡头母鸡头》中,我鼓励幼儿自由去找到朋友(可以两个人,也可以更多幼儿一起玩),先商量好谁先藏黄豆,达成共识,然后再进行游戏。通过活动使孩子们在笑声中相互了解,形成友谊。小班这样有趣的游戏活动还有很多,有音乐游戏《找个朋友碰一碰》《丢手绢》《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还有体育游戏《猫抓老鼠》《抢尾巴》《老狼老狼几点啦》。

民间游戏,《炒黄豆》,这是一个传统的幼儿游戏,通过两人的共同活动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一起玩的快乐。在这个游戏中,我先请一名幼儿与我一起进行示范,然后鼓励幼儿找一个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边念儿歌“炒炒炒黄豆,炒完黄豆翻跟斗”,边手拉手背向背转身,这个动作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些难,但是孩子们在这个集体游戏中与多名同伴一起游戏、一同体验了与同伴交往的快乐。孩子们爱上了这个游戏。小班的孩子对熟悉的游戏会越玩越有兴趣,然后他们会自发地邀请同伴玩这个游戏。

在区域游戏中,小班可以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理发店”“建筑区”“益智区”“语言区”“美劳区”“表演区” 每月制定同伴交往能力的1-2个目标,根据目标,投放相关的材料、图书、玩具,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对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

三、在大小班幼儿混龄活动中发展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对小班幼儿交往能力促进性最大的、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的混龄活动。大班幼儿由于其年龄的特点,责任意识增强,他们会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角色进入到混龄活动中,主动、热情地带着小班的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尝试各种器械。由于大班的幼儿在各方面的经验都相对小班幼儿成熟了许多,特别是在动作技能的发展方面,大班的幼儿就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这也同样很好地吸引住了小班幼儿目光,激发了小班幼儿的发展欲望和交往欲望。他们也渴望从大班的幼儿那里获得相同的经验与发展,也是一种自我挑战的体现。如刚入园时,小班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出现哭闹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大班幼儿带着小班幼儿在户外玩大型器械,在大班幼儿的参与下,班中原来较害羞的孩子胆子也大了许多,他们最初是跟在大班的孩子后面滑滑梯、攀爬网、钻山洞。玩了一段时间相互之间熟悉了以后,大班的幼儿和小班的幼儿有了语言上的交流,仔细观察原来孩子们在大型器械上玩起了角色游戏!

于是我们就组织了一次“我是小小消防员”的混龄集体活动。我们组织大班和小班的幼儿学消防员的动作、穿脱消防服,然后创设了动物医院着火的情景,让大班的幼儿带着小班的幼儿一起学消防员灭火、抢救动物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大班的孩子带着一个小班的孩子,爬上陡坡、钻过山洞、跨过小水沟等。活动中小班的幼儿积极投入,像大班的幼儿一样学消防员灭火,还时不时的互相提醒“快快”!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带有角色性质的大带小游戏,增进了大小班幼儿之间的交往,也发展了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园小班能力培养 篇9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说话又是人们进行交往的手段,我园自引进分享阅读课程及理念以来,全体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幼儿说话能力的培养,几年的教学使我认识到:说、演结合是培养幼儿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引导的:

一、兴趣引路,创设说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即使有较高的智力,但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其学习效果仍然不高;反之,幼儿的智力虽属平常,但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也能取得卓越的成绩,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激发幼儿兴趣入手创设说的情境。

1、借助故事DD吸引孩子听

听是说的基础,孩子只有愿意听,才能在听中学到知识,学到说的方法。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的年龄特点,传统的说教只会增强孩子的`厌烦情绪。为提高幼儿的兴趣,我结合他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把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转化成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学到知识。分享阅读读本图文并茂,叙述的内容适合儿童心理特点,但单纯的讲解仍不能使幼儿的注意力长期保持。为此,针对教材故事性强的特点,我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把一些读本改编成童话故事,借助于给孩子讲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教给方法DD引导孩子说

儿童都有表达的欲望,学前儿童常常会口不闲地小声唠叨,但由于对事物认识得少,了解得有限,只能借助自己的理解来说明事物,所以常出现简短的电报语言。为巩固幼儿说的兴趣,让幼儿由想说到会说,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教给幼儿方法,引导幼儿说。为此,我除了在讲故事时吸引幼儿听时,借助于语调语气,让孩子了解说明要领。如在幼儿刚学讲故事时,教给幼儿基本句式“谁在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在干什么”“什么怎么样”说一句话时必须包括这几部分才算完整,并在分享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引导和练习。

3、创设情境DD使幼儿要说

幼儿有说的欲望,但由于怕羞,部分幼儿怕说不好别人取笑,会出现想说而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为锻炼幼儿的胆量,把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让孩子要说。如小班孩子刚入园时,我就利用每天空余时间让孩子练说。先用简短的一句话介绍自己,再用完整的一句话说出自己的爱好,引申到用一、二句话介绍自己家里的情况,一天的见闻,高兴或伤心的事,使全体孩子都能得到锻炼,都能在练习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克服幼儿畏难情绪,有个良好开端,我不是强迫孩子说,而是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在进活动室之时刻意做一些动作,幼儿来园之前改变一下教室的布局,这样既训练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又使幼儿的说有了一定的内容。

二、表演搭桥,巩固说的兴趣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常常把动画片和电视上看到的内容在生活中加以模仿。可他们注重的只是表面现象,为把幼儿的表象和说话联系起来,把喜爱的比比划划同说话能力结合起来,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引导:

1、借助表演,让孩子置身具体的环境之中,有话可说。

小班幼儿年龄小、接触事物范围窄,虽有说的欲望,但却缺少说的内容。为此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幼儿表演兴趣高,我经常创设机会让幼儿把生活中的经历表演出来,把电视上看到的感兴趣的内容表演出来,使幼儿看表演,练说话,以便言之有物。例如,孩子刚入园,单纯让孩子说见到的事,他们缺乏观察能力,缺少兴趣,为此,针对孩子对喜爱游戏的特点,我利用晨间谈话时间,让幼儿每人看电视学一有趣的动作并表演出来,其它孩子轮流把观察到的表演说出来。同时组织幼儿表演贴鼻子、画嘴巴、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练说,在游戏中增长知识。

2、借助表演,让孩子抓住说的重点,掌握说的方法

孩子说话的最大缺点,就是说话时抓不住重点,叙述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同记流水帐一样,为让孩子叙述时抓住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语言活动,在教学看图说话《在公共汽车上》时,我先引导幼儿按顺序观察图画,但没有让幼儿说,而是让幼儿自由结组,把图上内容表演出来,选择好的一组在全班表演后,再练习说。这样由于幼儿进入了情境之中,感受并体会到了当时人物的动作,所以不仅抓住了重点,而且条理比较清楚地说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说演结合,提高说的质量

小班幼儿年龄小,常常在说的过程中忘记了演,在表演中忽视了说,为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说演结合。

1、以说促演,提高幼儿表演能力

说是演的基础,小班幼儿模仿能力强,想象丰富,常把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想象成有血有肉的动画,给童话故事配以优美的动作。为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方法,把诗歌、看图说话等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讲述,借助于自己的理解,互相讨论,以加深孩子的理解,增强幼儿的表演兴趣。

2、以演带说,提高幼儿说的水平

惟妙惟肖的表演,不仅有益于身心,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对提高幼儿观察、思考、想象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为使幼儿说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在教学中,以幼儿的表演,带动幼儿说话,收到了良好效果。

3、说演结合,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如果说,说是演的基础,演是说的依据,那么说、演结合就是提高幼儿能力的法宝,幼儿只有做到了说中学演,演中练说,综合能力才会不断提高。经过几年的尝试,我班孩子说话能力和说话水平明显提高。

幼儿园小班能力培养 篇10

九月是孩子们开学的日子,我们小班迎来了一张张既好奇又兴奋的小脸蛋,说实在,昨天在家里还是一个众星捧月的宝贝,今天已需要独立地走向集体生活。在稳定幼儿情绪的同时,我们的一日活动也开始逐步有序地开展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不足的现象。

现象一

入园前由于家庭成员的包办代替,生活技能根本洗手间里出现了这么一幕,××小朋友站在洗手台前发呆,一问才知道他不知道该怎样打开水龙头。

中午午餐时间,×××小朋友一手抓饭、一手抓菜,桌上、地上、衣服上全都是饭菜。老师告诉他要用勺子时,他尝试着去拿勺子舀饭菜,进过一番努力,饭菜一直都没有舀进勺子,反而从盆子的边缘都漏到了桌子上。最后他还是放弃了勺子,重新开始自己的“手抓饭”。

现象二

依赖性强,自我服务的意识差,会做但不愿意做。同样是中午午餐时间,刚吃了没几口,×××小朋友就带着哭腔喊:“老师,我吃不下!”但老师喂他吃饭,他却能很快地把满满一碗饭都吃完。午睡前,大部分孩子都很努力地自己脱着衣裤和鞋子,可是××小朋友还是“稳坐泰山”一动不动,问他:“为什么不脱?”他说:“我不会。”老师就帮着他完成了。在这样重复了几次之后,我们想着经常这样也不是办法。于是我们开始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激励他自己完成,比如奖励小红花、好吃的东西等等。没想到的是××小朋友不仅能很熟练地脱衣裤和鞋子,而且还能把衣裤折得整整齐齐的,就连起床后也能自己穿衣裤,这真的让我们非常讶异。天气逐渐转冷,我们为了不让孩子吃冷的饭菜,就开始喂几个吃得特别慢的孩子。而此时就出现了以下一幕:三四个孩子围坐在老师身边,老师犹如机器人一样,这个喂一口饭、那个喂一口饭。有 时老师忙不过来,没能及时往孩子口中喂饭,这个孩子就张着嘴巴等我往他嘴里喂饭,而他的饭碗就在他的身边。

现象三

坚持性差,遇到困难后就放弃。午睡前,孩子们都将自己脱下的裤子折叠好放在了规定的地方。××小朋友也很认真的折叠着自己的裤子,但是他在脱得时候把一个裤腿翻了过来,在尝试几次后,他还没能把裤子折叠的很好,于是他就把裤子揉成了一团一放,然后就去睡觉了。午睡起床,×××小朋友很认真的在穿鞋子,他已经把脚都穿进了鞋子,接着就是要用雌雄配把鞋面两边连接并粘上就可以了。但是这雌雄配怎么也塞不进另一边的洞洞里,在尝试了几次后,×××小朋友就开始掉眼泪了,边哭边说:“我穿不上。”

现象四

同样是包办代替的原因造成了孩子们不良的习惯。午睡起床后,××小朋友的拖鞋东一只、西一只,人却已经和小朋友们玩成了一片,不知道要把拖鞋放到鞋架上;也不知道喝开水、吃点心,非要等到老师叫他去做这些事情。喝开水时,×××小朋友接完开水后就拿着水杯和小朋友们玩开了,结果水打湿了衣服,洒了一地。上完厕所,×××小朋友提上裤子就往外跑,“洗手。”在老师的提醒下,×××小朋友又重新回到洗手间打开水龙头,把手在水龙头下冲了一下又跑了,水龙头也没关。

……

这样的镜头在班中经常能够看到,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致使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问题一:活动前后的穿脱衣服时间浪费了很多时间,以至于正常的集体活动没有时间保证。

问题二:由于拖拉、懒散等不良的习惯,造成生活活动环节中较长时间的等待,造成一日活动各环节的不紧凑。

问题三: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冷,独立进餐以及活动前后、午睡前后的自行穿脱衣物都是保证幼儿健康身体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充足活动时间的保证。

在学习初我们发放了《新生入园调查表》,就家长的教育抚养态度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进行了调查。主要内容包括:

1.家长对幼儿不同的教育抚养态度,分四个方面即放手教孩子、有时教孩子、时间紧包办、孩子小代替。

2.从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生活技能三大类进行调查,归纳为会做、基本会、基本不会、不会四个层次。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

1.孩子多数是由祖辈带领,孩子还小,长大了会做的,通常爷爷奶奶的想法都是如此。爷爷奶奶的溺爱是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分孩子的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是少之甚少,对于孩子的喜好、行为习惯、性格特点都不清楚。

2.年轻的家长们注重更多的是对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培养,对于孩子独立性、坚持性等能力方面的培养却忽视了。

3.还有一部分家长有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但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耐性,不会等待孩子慢慢发展,再加上工作时间紧,所以这部分家长属于“三分钟热度”的类型。

鉴于此,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刻不容缓。

(一)利用正面的形象,循循善诱,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

1.结合主题活动,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及多样的活动形式来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比如主题《小不点儿》中,“我的小手真能干”、“我学会了新本领”、“我会绕毛线”等活动,通过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

2.通过手偶表演以及观看大班哥哥姐姐的情景表演,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如手偶表演《小兔吃饭》,让幼儿了解各种餐具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懂得饭前饭后洗手、漱口、擦嘴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再如情景表演《到鸭妈妈家做客》,通过观看大班哥哥姐姐的表演,直观地了解进餐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总之,通过多种教育活动使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

(二)形象地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学习各项生活自理

1.以游戏的形式。

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娃娃穿衣服》、《喂小动物吃饭》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考虑到幼儿在练习这些生活技能的时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又没有激励的因素,幼儿很容易失去兴趣。于是我们把这种竞赛性的游戏改成阶段性的比赛。比如第一阶段——折裤子比赛(不需要翻面;先将裤子翻面再折叠);第二阶段——折套头衫;第三阶段——折叠开衫,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是分两次进行。

2.运用简短、易懂的儿歌。

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的模仿性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儿歌内容具体、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另一方面儿歌内容有直接指导学习的作用。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穿脱衣服确实难度比较大。如果平铺直述地向幼儿讲解,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会有厌烦、枯燥的情绪。为了让幼儿尽快掌握穿脱衣服的要领。我们运用了许多简短有趣的儿歌,例如《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会有兴趣地边说儿歌边穿脱,逐步学会了穿脱衣服。

再比如洗手时我们编了顺口溜:打开水龙头淋湿手,擦上洗手液搓一搓,手心手背出泡泡,就用清水冲干净,水池里面甩三下,再用毛巾擦干手。

3.用自身的示范讲解帮助幼儿掌握各项生活技能

由于幼儿年龄小, 教师在提出每一项要求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做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实践。就比如洗手,我们先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将洗手的全过程按顺序分为五步让幼儿进行练习:湿手——接洗手液——搓出泡沫——冲洗干净——擦干。幼儿通过实际观看,就比较容易掌握。

(三)深化、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这就需要老师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

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投放“苹果树”、“毛毛虫”、“小鱼”等,让幼儿练习扣纽扣;投放“大嘴小动物”,让幼儿给小动物喂食,练习使用小勺和筷子的方法;投放拉链,让幼儿练习拉拉链等等。

2.引导幼儿互相帮助,在促进合作、情感发展时,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共同提高。

幼儿在脱衣服时很容易把衣服翻到反面,这对于刚开始学习折叠衣服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在教孩子把衣服翻到正面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相互帮忙脱衣服,这样一来孩子们脱下的衣服很少再有反面的了。比如在脱套头衫的时候,我们以游戏的口吻告诉孩子们说:“我们来拔萝卜喽!”拉住同伴的一只袖口,拔呀拔、拔呀拔,一个长萝卜拔出来喽;再拉住另一只袖口,拔呀拔、拔呀拔,又一个长萝卜拔出来喽;最后自己拔呀拔、拔呀拔,拔出一个大大的、圆圆的大萝卜,孩子们非常愿意相互帮忙,这不仅让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再比如穿外套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说:“拿住好朋友衣服的两扇门,放在好朋友背后,和好朋友抱一抱。”也就是和同伴面对面站好,拿住同伴外套的两边对襟放在同伴背后,这样同伴就可以把两只手伸进袖子了,衣服也就穿好了。

3.有效利用图示,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

入厕、盥洗、排泄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但是我们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跟在幼儿身后不断地提醒他们,于是我们就用到了图示,这种将方法、规则隐藏在图画中,张贴在醒目的地方,用以帮助幼儿巩固生活技能。比如我们以连环画的形式提醒幼儿饭后正确漱口;又如用水杯接水喝的时候应该排队,我们就在地板上贴了排队的标志,用来提醒幼儿按照这条线排队。有了这些图示,孩子们会相互监督。

4.树立榜样,及时奖励,提高幼儿主动自我服务的兴趣。

根据幼儿好表扬的心理特点,我们隔一段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聊聊最近谁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谁折的衣服裤子越来越整齐了等等,并且评出“小能手”和“进步者”,奖励小红花或者是小贴纸和好东西,鼓励其他幼儿向这些得奖者学习。因为是大家一起评出来的(可不要小看孩子们,他们年龄虽小,但眼睛却是雪亮的),同时又有物质的奖励,孩子们对这些荣誉还是很在乎的。这对于激发孩子们主动自我服务的欲望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5.明确规则,巩固强化

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规则,如饭前洗手、拿到饭后拿小勺、睡前脱衣裤并折叠整齐放在规定的地方、换下的鞋子应该放在哪等等,这些规则的提出,对于生活自理技能的强化练习有很大的帮助。

6.家园合作

上一篇: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下一篇:街道健康教育讲座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