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有一个梦想》优秀教学设计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文《我有一个梦想》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课文《我有一个梦想》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诵读重要词句,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能力。

2、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根据视频介绍演讲特点)

了解作者生平:学生介绍,教师归纳。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怎样划分本文的演讲思路?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作为一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下面请一位同学讲一下你对他的梦想的理解?

1、梦想是什么: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拥有正义和自由;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

2、为什么要实现: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社会将出现动荡。

3、怎样实现:采用非暴力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坚决、毫不退缩。

题解:为什么称为梦想而不是希望或者想法?

梦想──充满激情的、狂热的、愿意为之付出千百次努力的目标(程度强烈)

三、语言品味(交代教学要求:语言品味──把握情感──深情朗读)

作者感情为什么如此强烈?(黑人生活非常悲惨)

从哪一段知道这一点的?(第二段)一位学生读第二段。

品读段中关键字词:结合预习的关于相关时期的黑人遭遇、文化背景来感受马丁路德金的情感。

师生共同体会,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学生交流感受。

总结: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从内容上:主要内容不变,仍然是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反映出黑人的处境极其悲惨,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

从形式上:反复和排比综合运用,可以同时发挥两种辞格的作用:一方面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一方面使气势更加磅礴。段中还有对比和比喻

指导后再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二段(思想感情要紧扣骇人听闻)

对于如此的不公正,作者的梦想是什么?集中表现在文中哪些段落?(18~25段)

题目为我有一个梦想,而这几段中涉及的方面如此之多,是否离题?

学生品读这些段落中的语言。

明确:作者的梦想含义是多方面的,涉及到黑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涉及了哪些层面呢?归结成一个梦想,作者的梦想是什么呢?(15字内回答)

作者的梦想构成了几幅美丽的图景,而每幅图景背后所蕴涵的真切期望又覆盖了黑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脱稿激情演讲的马丁路德金来说,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教师明确:首先,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国的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而不是被作为二等公民备受歧视和压迫;其次,在文化上,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评判他们,有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第三,在经济上,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贫困潦倒。(呼应上文)

梦想: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理解这些段落中的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齐读18~25段。

听朗读录音,再读18~25段。

归纳:演说词的特点是具有说服力、感染力、针对性、鼓动性

四、课后拓展练习

以我梦想有一天为题,根据出示的图片当堂写一组排比句,教师先示范朗读。

我梦想有一天,更多的人与希望同行,更多的爱心多一份执着,更多的贫困孩子能圆读书梦。

我梦想有一天,炮火、废墟、流血和失去亲人的惨剧都不再发生,世上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不再受到战争的摧残。

我梦想有一天,世上所有人能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诚实自省为荣,以厚颜无赖为耻,心存良知,善待他人。

我梦想有一天,我们这里所有的莘莘学子不畏惧经历的所有坎坷,背负着这段旅程的精华和回忆的甜酸苦辣,踏入自己理想的国度。

【教学反思】

课文《我有一个梦想》优秀教学设计 篇2

学情分析:学生对演讲并不陌生, 但演讲辞的特点及如何把握其特点, 学生并不熟悉。就本篇演讲辞而言, 学生还有国别与时代的距离感, 因而学习兴趣并不浓厚。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问题的探究中来。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诵读, 掌握品味情感的多种表现方法。

2.品味语言, 能够评价演讲者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的效果。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角色转换, 在体验、交流、碰撞中, 激发思想火花, 提高阅读能力。

2.从不同的角度品味情感, 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3.品味语言, 体会和揣摩本文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审美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由学生收集、整理、总结奴隶制度下黑人的悲惨境地, 学习、理解马丁·路德·金为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精神, 培养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多角度地阅读, 体味文本的感召力, 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

教学媒体设计:

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搜集整理奴隶制度下黑人生活的素材 (可以是文字, 也可以是视频) , 以便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查找作者马丁·路德·金的生活经历, 以便更好地感受这篇演讲的魅力。我节选了马丁·路德·金现场演讲的视频片断, 让学生感受现场气氛, 更好地品味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说它著名, 是因为作者马丁·路德·金是个不平凡的人物。他是什么人?还有, 这篇演讲也因特定的背景而著名, 那么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表的呢?

在这篇演讲中, 他代表广大黑人发出了正义的呼声。那么, 美国的黑人究竟遭到了怎样的不公的待遇?之前让同学们查阅了当时美国黑人生活的资料, 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

课件视频:美国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片断

学生活动:学生介绍这次演讲的背景, 并展示收集、整理的黑人的悲惨生活的资料, 有文字的, 也有视频资料 (节选自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 。

二.教学过程

(一) 体会情感, 激发兴趣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 调动了场下所有人的情绪, 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情感脉搏一起跳动。

指导同学通过课前预习, 从多角度思考作者的演讲具有的巨大感召力。

生1:再好的演讲辞, 如果碰不到一位激情饱满的朗诵者, 也会黯然失色。所以, 我认为马丁·路德·金当时的演讲一定是饱含激情的。

生2:他的演讲辞写得既优美又有气势,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等多种修辞。

生3:他讲出了黑人的心声, 自然倍受欢迎。

师补充:我们要想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心声, 有一种很好的方法, 就是角色转换法。现在, 设想我们就是当时听众中的一员, 或是黑人, 或是白人, 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 自主选题, 合作探究

设置了三个研讨组:朗诵组、角色转换组 (黑人或白人) 和修辞组来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的情感魅力。

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一个组合, 选取一个问题组进行探究。学生把承担的问题总结整理记录, 上交老师。

朗诵组:聆听和指导学生通过朗诵来品味作者的情感。

生1:朗诵第10~14段, “绝不会满足”, 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表明了马丁·路德·金的立场。“不”这个字, 更应读得简短而有力, 更展现了黑人绝不妥协的坚定立场和坚决斗争的顽强精神。

生2:朗诵第18~26段, 金提出的梦想是那样的美好, 语气里没有大海咆哮般的愤怒, 而是潺潺小溪般的轻灵、柔美, 给人憧憬。

生3:第28段和第32段都有歌词, 这些歌词的朗诵应是节奏舒缓的, 洋溢着欢乐的情感, 那美好的梦想象一只和平鸽把欢乐的祝福传遍美国的每个角落。

教师小结:朗诵可以比较直接地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朗诵时要根据需要恰当地选用一些表现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课件投影:表现方法———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

修辞组:

指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 进而体味情感。

生1:第1段把“林肯的庄严宣言”比作灯塔的光芒, 给人光明, 给人温暖, 给人希望。

生2:第2段把“黑人的生活环境”比作“穷困的孤岛”, 很形象地写出了黑人倍受歧视的生活困境, 令人同情。

生3:第4段把“没有实践的诺言 (《解放黑奴宣言》) ”比作“空头支票”, 给人一种空欢喜后的失望感受。

生4:第6段把“自由平等的理念”比作“爽朗的秋天”, 给人一种清爽、舒适感;把“义愤填膺的情绪”比作“酷暑”, 让人难以忍受。

运用了排比修辞:

生1:第2段由“一百年后的今天”引领的几个排比句, 把黑人生活的悲惨现状一幕幕展示在大家面前, 令人悲哀, 同时也催人警醒。

生2:第18~26段用排比句来表达马丁·路德·金的“梦想”, 这些“梦想”又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大家面前, 让人听到了欢笑, 闻到了芳香, 感受到了甜蜜。

生3:第29~32段, “让自由之声”响遍美国每个角落, 运用了排比修辞, 很有气势, 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这些自由之声仿佛一股股的热浪滚滚而来, 此起彼伏, 震撼着在场每一位听众以至所有美国人的心。

教师小结: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 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课件投影: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角色转换组:指导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来设身处地地感受听众的内心世界, 从而品味真情。

生1:假如我是一位黑人, 我听到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中提到我们黑人的生活现状 (穷困、受歧视、地位卑微) , 那就是我和我的黑人同胞们的悲惨生活, 这牵起了我心中无限的痛苦之情和悲愤之情。我被鼓舞, 我想投身到斗争中去。

生2:假如我是一位黑人, 我听到马丁·路德·金的一个个美好的梦想非常地激动, 这些梦想就如一团火焰温暖着我的心, 使我失望的灵魂找到了希望的归宿。

生3:尽管我是一个白人, 但我被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深深地震撼了, 他说到黑人的生活现状———生活在贫民区中, 不能享受到住旅馆的待遇, 没有选举权等, 都是真实的, 但之前我没有去用心体会黑人的感受, 以后我要在白人中宣扬平等思想, 帮助黑人申张正义。

生4:我是一个白人, 以前我也歧视过黑人, 很无礼地让他们给我让座。听了马丁·路德·金的美好梦想, 我感觉黑人兄弟是那样的高尚、宽容和善良, 我要洗净过去罪恶的灵魂, 用一颗爱心去接纳黑人同胞, 并带动我身边的亲人、朋友投入到爱的洪流中来。

教师小结:我们进入了角色, 把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相沟通, 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件投影:角色转换产生情感共鸣的示意图

(三) 延伸拓展, 提升价值

马丁·路德·金发表这篇演讲的当天, 肯尼迪总统就邀请他到白宫做客。可见, 这次演讲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马丁·路德·金也将作为英雄永载史册。下面再从个人的经历的角度来认识一下这位英雄。

学生活动:展示马丁·路德·金的生平资料

课件投影:马丁·路德·金发表这篇演讲的当天, 肯尼迪总统就邀请他到白宫做客。1964年, 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968年4月4日, 不幸被枪杀, 当是只有39岁。马丁·路德·金为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精神一直长存。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将金的诞辰日定为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 金的诞辰也成了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教师小结:伟大的英雄已经离我们远去, 但他为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精神一直长存, 并且鼓舞着黑人不断前行, 他的正义的呼声也在美国的历史长空中响彻着。让我们看一眼今天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吧。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今天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

课件投影:20世纪结束之前, 白人早已习惯了大量的黑人官员、黑人警察、甚至黑人部长, 更不用说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黑人白人的共同活动, 甚至已有了不少白人与黑人的通婚。

教师小结:现在,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 更表明了和平的火焰正在慢慢消融种族歧视的冰山。马丁·路德·金的高贵灵魂可以享受天堂的快乐了。最后, 让我们听一段他的现场演讲, 再一次感受心灵的震撼。

课件投影:播放《我有一个梦想》的片断视频

三.迁移深化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 写一篇小作文。要求:结合自身生活, 抒写个人感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不少于400字。

四.结束语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案例 篇3

从衣衫褴褛、戴着镣铐等待出卖的奴隶,到西装革履、自信满满地向公众大谈美国价值观的总统奥巴马,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变化并不像我们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是经过无数血雨腥风的暴力斗争得来的,相反,这种变化在最近的60多年间,更多地是以一种非暴力的形式而取得成效的。说起这些,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黑人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

《我有一个梦想》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苏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是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特区组织的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向成千上万的听众发表的演说词。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以及单元学习指导与目标(“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和特点,分清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领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受演讲词磅礴的气势,领会文章妙用修辞的表达技巧;

2.学习马丁·路德·金高尚的人生追求、无畏的斗争勇气,激发学生追求民主、自由的勇气;

3.感受美国黑人从奴隶到总统这一变化中体现出的丰富内涵。

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领会表达技巧, 感受丰富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2008年12月,奥巴马获得竞选胜利后,在芝加哥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迎来变革》的演讲,其中有一段谈到了黑人地位的变化,其中有一处翻译我觉得不是很妥当,下面请大家观看这段视频,并联系你课前搜集到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马丁·路德·金的相关情况,判断下面的语句翻译为什么不妥。

她看到蒙哥马利通了公共汽车、伯明翰接上了水管、塞尔马建了桥,一位来自亚特兰大的传教士告诉人们:我们能成功。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这段翻译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所以有网友批评说奥巴马先生并非建筑承包商,奥巴马也不是任志强(中国著名房产开发商)。这是因为翻译者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奥巴马连续运用了三个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历史上的经典事件:

(1)1955年的12月1日,因黑人帕克斯而引发的蒙哥马利公车事件;

(2)1963年春天,当局使用高压水枪镇压黑人集会的伯明翰运动;

(3)1965年造成100多人浴血的塞尔马惨剧。

另:亚特兰大的传教士指的就是马丁·路德·金博士。

所以,奥巴马的这句话应该翻译为:

她看到了蒙哥马利市公车上坚韧不拔的抗争,看到了在伯明翰市水枪下苦苦支撑的抗议群众,看到了在塞尔马市那座桥边民主斗士们的斑斑血迹,她也听见了那位来自亚特兰大的传教士——马丁·路德·金博士曾告诉人民的话:我们终将克难成功。

二.听现场录音,感受当时激动人心的气氛

三.指导学生朗诵,体会作者感情

本文是世界演讲词中的经典作品,朗读时要注意情感的把握、语调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如:

第3段作者揭示了黑人现在的生活,又是演讲的开始部分,朗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段中前边的三个“今天”,读时既要一气呵成,又需要每一次的语调比前面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语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己”“故土家园”。

第4段在读时整体词语可稍和缓些,但一定要注意重点词语:“每一个美国人”“所有的人”“生存、自由”“追求幸福”“权利”。

经过4、5两个自然段的平缓之后,第6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为了满足这种情感的张扬,作者一口气连用了四个排比句“现在是……的时候”,一方面这是作者情感宣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极强地突出了实现为自由、平等而战的重要性,所以要注意语调的扬升。

8-9段因为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要语调平和、理智、语重心长。

11—15段可以说是一段答辞。针对“热心人”的质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挑衅,“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排比句,如出膛之弹、喷井之油,似江海汹涌、狂风扫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段誓言正义逼人、豪气冲天,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争的决心,但同时又不失理智,因为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是按了一定的顺序的,即由生存到政治权利。这一点要十分注意。

18—34段快要接近演讲的尾声,从内容上讲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描绘,与前面相比应舒缓些。

四.解决重点、难点

1.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字内回答)

明确: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2.根据18段以后的6个排比内容,具体说说作者“梦想”的内容。

明确: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拥有正义和自由;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情同手足。

3.作者是如何向听众描述梦想的?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在文中,作者就像一位修辞大师,他巧妙地运用了:

(1)新颖贴切的比喻。如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来比喻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

(2)气势磅礴的排比。如第2自然段连用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来表达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地,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之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些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扣。

(3)反差强烈的对比。如“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句,用“物质充裕的海洋”和“穷困的孤岛”相对比,充分表明黑人在美国社会生活于被遗忘的角落,反映了黑人地位低下、生活贫困的社会现实,抨击了美国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4)动人心魄的反复。如第5自然段,运用6个“现在是……的时候”,既反映了斗争的迫切性,也是对当局的严正警告,要求他们必须立即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还有恰到好处的引用、呼告等。全文各种修辞俯拾皆是,犹如“杂花生树”,大大地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与表达效果。

五.探讨美国黑人从奴隶到总统这一变化中体现出的丰富内涵

经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黑人处于奴隶地位时的悲惨,联系现实,我们也看到了如今黑人地位的巨大变化。你能说说这个漫长的斗争过程给你的启示吗?

(说法不必拘泥,学生言之有理均应鼓励。当然更要鼓励学生发表有思考价值的内容。)

下面的说法仅供参考:

(1)2008年奥巴马的当选让我们看到黑人社会地位的取得,不仅需要梦想,更需要务实的精神,需要勇敢地迎接挑战的勇气。也许奥巴马改变不了世界,但世界会因为他的当选而改变。因为这个改变是从人们的内心开始的。

(2)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梦想、社会的梦想、国家的梦想、时代的梦想实现后的巨大喜悦。

(3)从马丁·路德·金到奥巴马,这渐进的45年告诉我们,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4)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懂得:我们缺少的不是梦想,而是坚持的信念和有效的方法;我们缺少的不是梦想,而是梦想的广度和精神的高度!

六.结束语

马丁·路德·金为了自己毕生的梦想不断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他的人生历程让我们明白:

倒下,是他生命的终点,但不是他梦想的终点!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教后反思】

一.要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常规预习内容不能忽视。

由视频导入,直观、形象,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纠正视频翻译的错误,可谓一举多得,既可考查学生对文章背景的了解情况,也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还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功感、自豪感。不过这里要注意学生背景材料的搜集、课文内容的预习工作一定要到位,否则一些思考内容极易陷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境地。

二.预设知识与课堂调节要有机融合,亮点往往产生在生成的过程中。

在听完马丁·路德·金的现场录音后,我马上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诵的热情,加强了对文章情感的认同感,形成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

在探讨内涵环节时,我本以为学生会大力赞颂从奴隶到总统的变化中体现出的美国式民主。但在课堂上,也有不少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同学提出了我们不能过于夸大奥巴马当选对改变美国黑人生存现状的作用的看法,他们认为奥巴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底层走出的黑人,他的黑人身份更多的可以看作是他竞选时打的一张牌,所以对他的当选,美国黑人也要冷静,应“听其言,观其行”。我一方面为这些同学的深刻、理智感到高兴,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人;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我们备课时,更要加强“备学生”,真正的课堂亮点不是预设出来的,而是学生创造出来的。

我有一个梦想优秀作文 篇4

自从有了这个梦想后,我就浑身充满动力,一直努力地去实现这个梦想。我带着这个梦想成长,带着这个梦想奋斗。

我经常去参观画展,每幅画我都会仔细地观看,最后我能看到这幅画含有着的更深的意义。我在面对着这些美丽的色彩时,总就是想着怎样能画出最打动人心的画。

有些同学的梦想也和我相同,但就是他们实现梦想的方式就只就是画。他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可我看不到这些画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我曾经去参加过一个绘画比赛,但就是我没能得奖。可当我看到那些获奖的画时,我又明白了就是自己画得不够好,比不上别人。

但就是我并没有放弃,因为这就是我的梦想,唯一的梦想,我不能因为这点失败而放弃我这个远大的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作文优秀篇 篇5

在现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金钱,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是金钱,于是演变成这么一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我们必须承认,金钱是必须的,它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能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但金钱,也是万恶之源。

一个人的贫富仅仅是能力和勤惰的体现,它不应该成为划分阶级的标准。经济学家茅于轼说:“现在社会上为穷人说话的人多,为富人说话的人少;为富人办事的人多,为穷人办事的人少。”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实施,有些大道理我们张口就来,可真正地还是介怀于金钱的问题。

让人失去理智的,是外界的诱惑;最终耗尽一个人精力的,往往是自己的欲望。高墙铁院内孤独守望的人们,有多少个是为追求金钱不择手段,最后锒铛入狱,付诸的是宝贵的自由和灵魂。而一些为了追逐财富而透支生命的人,更是不值得。既然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有意义地活着。记得祖上传下的一句俗话:“钱财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俗话说的浅显明白,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它的含义。而一些积极的精神财富,则会无限地传播开来,甚至流芳百世。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在有生之年里追求一些有价值的呢?

现在让我们来看两项前段时间的调查:《孩子未来发展与高考应考态度大调查》现实,31%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高级白领,25%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当上公务员,而专家学者,艺术人员等职业选择则不被家长们看好,只有不到10%。关于未来的职业,我自己也曾有过探讨,所以我能明白,普天下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有稳当的工作,过上充裕的生活。而孩子们梦想中的职业,,却总是被家长们嗤之以鼻,以不现实、没前途等种种理由予以否定。这不也是精神上的一种落后,一种缺失吗?好了,我们再看另一项调查,这一项万人读书调查显示,54%的上海市民平均一周读书少于10小时;31%的市民表示,一年的读书量在5本以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们还没有达到十分重视读书的状态。

在众多文人学者的高声呼喊下,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拾起书本了。可我们精神财富缺失的状况就得以改善了吗?洪晃说:“看看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排在前面的`都是‘Howto’类的书籍,现代人看书的目的性太强了。读书不能有目的,学习才是有目的的。学习是为了提高技巧,而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而叶兆言也说:“今天的学人,没有前辈们活得那么纯粹。知识是一种积累,而在今天,知识常常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稍稍学了一点儿皮毛,就迫不及待地拿去换钱。”他们说出了现今读书的怪现象。读书变得越来越浅薄,人们只是为了谋生才捧起书本。知识不是为了积累,不是为了被流传,而是用来显摆,进而演变成一种赚钱的手段。读书的真正意义被改变,知识的价值在不断降低,这样,一切都变味了。如学者周国平所说:“真正有读书风气的时代,读书是个人的事情。”我们要为自己而读,为追求知识而读,为充实精神而读。

我有一个梦想优秀作文400字 篇6

我有一个梦想优秀作文400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想做甘为人梯的教师;有的人想做文思如泉的作家;有的人想做厨艺高超的厨师。而我,却想做一个遨游世界的旅行家。 我想去美丽的南沙群岛。去看看那清澈见底的海水、美丽的浪花、可爱的海洋生物:龙虾燕鱼海龟------

我想去景色秀丽的庐山。去看看变幻无常的云雾,它们总是给人们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我想去北大荒。去看它秋天的美丽景色。看一看那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热绕非凡的原野------我想去香港,去看那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港;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人流如潮的铜锣湾------我想去充满诗情画意的九寨沟。去看那银光闪闪的雪峰、清清的湖水、高低错落的瀑布------我想去美国纽约。去看看那里的`自由女神像,感受一下这座巨大的雕像手握火炬、向空中高高举起,目视前方,姿态优美的景观。尤其体验一下夜间灯光通明,从小岛地面射向巨像的探照灯光,使她更加壮观的场面。我想去埃及。去看那里的金字塔,看一看那最大的法老胡夫金字塔,领略一下那金字塔的巍峨和神秘。我想去------,我真想环游世界,做一名优秀的旅行家。

《我有一个梦想》教后记 篇7

课前我通知学生:下节课演讲比赛, 每组出一人, 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节选》, 时间不超过4分钟。

演讲由科代表主持, 我站在一边当顾问和场外指导, 不过整个过程没人顾得上问我, 于是我就成了一个使劲拍手的人, 情不自禁时我也掏出手机拍照。

首先演讲的是平时比较淡定的何松, 他的演讲语气和他一样淡定, 但就所选的演讲内容来看也不必雄浑激昂。他获得的掌声不多, 我倒认为他的演讲恰到好处。第二个上场的是健壮结实的哈尼女孩张鑫晶, 我知道她是年级诗歌朗诵一等奖获得者, 具有较好的肢体语言和感染力, 当演讲到“让自由之声响起来, 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 从……响起来……响起来……”时, 她黑亮亮的眼睛里放射出的希望之光, 她黑黝黝的脸庞上洋溢着的希望之情, 还有她的手舞足蹈, 使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我感觉到把课堂交给学生, 没错!

第三个准备上场的是学习很好, 但却有点内向的曾婉芹———我正担心她如何演讲时, 她却空着双手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 不慌不忙地开始演讲。原来, 为了演讲, 她已经把课文背熟了。她的演讲不仅带来了掌声, 还有尖叫。“背诵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语文修养之道”, 我借着曾婉芹成功的演讲提醒全班同学。

接着上场的是英语科代表莫雨欣, 我想曾婉芹的成功肯定会对这位要强的女孩带来压力, 但她却满不在乎, 竟然小跑上台, 她因别出心裁而充满自信。她在台上演讲时, 小组成员在台下呼应。当她演讲到“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 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时, 她的组员在台下齐声喊:“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 我们就绝不会满足。”这不正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以来所追求的小组集体学习, 人人参与, 全班整体性进步的教学效果吗?原来教师绞尽脑汁的设计与追求, 就这样轻松活泼地被学生变成了现实。如此读书、演讲, 还用得着教师站在讲台上吆喝“大声读书, 声音再提高点”吗?教是为了不教,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自觉自愿地去学习的时候, 教师就是一个欣欣然的指导者、旁观者、欣赏者, 甚或是享受者了。面对这个小组的表现, 我深深感觉到, 在新生事物面前, 教师的思维远远落后于学生的行动。

白族姑娘何怡雯上场了, 她是学校的播音员, 沙沙的嗓音有点甜, 落落大方的台风有点亮。紧随上场的是傣家姑娘刀飘雅。在西双版纳, 傣家姑娘总是占尽风头的。飘雅的演讲如同白族姑娘的演讲一样引来满堂喝彩, 这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不过最吸引人的还是回族男孩马文浩的演讲, 他以浑厚的嗓音、端庄的形象、颇为深厚的语文功底及其对马丁·路德·金演讲稿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赢得了满堂彩, 代表他的学习小组获得了本次演讲赛第一名。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的三篇课文全是演讲稿, 我揣测编者的意图是要借此培养学生的演讲爱好, 提高演讲能力。能力莫不来自于自我实践, 与其给学生讲三篇演讲稿的特点和演讲技巧, 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登台演讲, 在演讲实践中学会演讲, 爱上演讲。就青年学生的特点来看, 他们喜欢自己上台演讲而不喜欢听老师坐而论道。

当然, 演讲要有好的演讲稿, 课本上的三篇演讲稿堪称典范之作。于是, 在剩余的十分钟课堂时间里, 我让学生借助导学案, 在小组内探讨《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演讲稿的结构特点、修辞方法、语言特点。我相信学生对自己发现的东西, 肯定要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东西感触更深, 掌握更好。

我有一个梦想 篇8

初中时,我遇到了一位影响我一生的老师,她对学生的高要求与她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体谅,她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大胆尝试与她的课堂的活跃,甚至是她那诗人般的伤感都让我至今难忘。在我那篇得了满分的毕业作文中,我是这样结尾的:“汽笛呀,请停止你的吹奏;列车呀,请慢些走。再见了,亲爱的老师;再见了,亲爱的妈妈。”

高中时,偶然听见做老师的哥哥跟人聊天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唉,做老师真贱,心中有再多怨气,一到教室全没了!”奇怪,明明说自己贱,却又死心塌地、乐呵呵地做这事,难道做老师还有什么魔力在里面?于是,我向往当老师,希望能解开这谜。

于是,大学便读了师范;于是,毕业便做了老师。

刚教书时,自己也像孩子,跟学生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临放假过年了,一个俊秀的、父母正在闹离婚的男学生忽然对我说:“刘老师,我跟你回家过年吧!”我心一紧,他的心境一定跟我当年写毕业作文时一样,充满了不舍。我未想到,才半年时光竟让他对我产生了如此的依赖,竟让他舍得丢下正在吵架的父母,我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一定是那温暖与光明的所在。我骤然意识到我肩头的担子很重,那是老师的责任之所在。

后来,做了班主任,班上有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开始同学们都欺侮他,他也很自卑。于是,我一次次告诉他,要做堂堂正正的男儿;一次次告诉其他学生,要爱护同学,关心同学。有一天,孩子的爷爷找到我说,孩子有一星期未回家了。我觉得奇怪了,明明每天都在上学呀!调查之后,才知道班上几个男孩子轮流把他接到家中去了,他们说要让他感受一下正常家庭的父母之爱。爷爷的眼泪一下夺眶而出,他说——感谢这样的好班级,感谢这样的好同学,感谢你这样的好老师。

今年,我到了一所新学校。这里严格有序的教学管理,老师们对教学的孜孜追求,特别是班主任们起早贪黑、一心扑在班级上的不懈努力,都给我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能如此长期坚持,是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有时候甚至还会为了学生委屈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我感到了深深的压力同时又感到振奋。在这里,我产生了新的梦想: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好;希望将来有一天,也会有孩子视我为他们的亲人;希望将来有一天,也会有孩子轻声地唤我一声“妈妈”!

我有一个梦想小学生优秀作文 篇9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医生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职业。假如我是一位医生,我要当一位救死扶伤、不求回报的医生。我要把别人的病一个一个的治好。让病人远离痛苦,健康快乐地。

做一名医生的想法由来已久,记忆中那是和奶奶有关的,奶奶有严重的心脏病,不能干重的活,连走楼梯都很困难,本来可以住在我们家,可是奶奶走不动四楼,只好住在农村老家。

一天晚上,奶奶因为感冒,心脏病又复发了,我们连忙赶到奶奶家,奶奶紧闭着双眼,脸色苍白,嘴里喘着粗气,不停地咳嗽,我们把奶奶送到医院,医生马上让奶奶吃下救心丸,然后护士阿姨拿来氧气,把管子塞进奶奶的鼻子吸氧,医生迅速地给奶奶测血压,拿着听诊器听奶奶心肺跳动的情况,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看了心里很难过,很心痛,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治好奶奶的病。

晚上,我梦见自己已经长大了,我办了一个医院。夜深了,我正准备下班休息,这时候,医院里送来了一位病人,她的肚子痛得很厉害,我急忙穿上衣服,给她打了止痛药,又给她取了一些药,倒了一杯水,让她马上把药喝了。一会儿她的病就好些了,她拉着我的手,非常感激地说:”谢谢你,医生。”我说:“不用谢,这是我的职责。”说完这句话,我突然醒来了,原来是一场梦!

课文《我有一个梦想》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我有一个梦想小学生优秀作文400字

7月22日,“妈妈,快!照相机!快!”我在家激动地大喊着。因为这是个五百年难得一遇的好日子――会出现日全食。我们用从电视上学到的天文知识,准备了小型望远镜,护目镜,期待着日全食的出现。“妈妈,快看!太阳被月影遮住了,就像月饼被吃掉一块一样。”“别急,”妈妈告诉我们:“这是初亏,日食才刚刚开始,待会儿月亮继续往东走,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会逐渐增大,我们会看到更精彩的现象。”果然,让人不可思议惊奇的事情发生了:“不好了,不好了,太阳怎么变成弯弯的月亮了?”看:太阳在一点一点变小,先是小船,然后是柳叶眉,最后只剩下一个底,天空突然变得暗下来,出现了一个大黑球,周边像着了火似的`留着一丝亮光,一切变得那么神秘。接着,太阳慢慢变大,慢慢变圆,整个太阳跳出了云层,天空又开始恢复原来灿烂样子。这五百年一次的日全食多么美!大千世界真是奇妙啊!我和哥哥意犹未尽,沉浸在刚才的奇妙的遐想中。“妈妈,我长大后向当一名科学家。”我说。

你想到月球上去居住吗?你想到火星上去旅行吗?你想环游宇宙吗?相信你一定很感兴趣,我也和你一样,因为我想当一名科学家。那你要和我一起努力,要好好学习,梦想一定能成功,长大一定能成为科学家。

我有一个梦想 篇11

你同样会发现,作文就是这样简单。亮明观点,独特表达。

[本期主题] 时间的经纬

10月1日 国庆日

[本期主题感言]

特约主持:刘洋

○生命是一条单行线,没有回头路。我们驾驶着人生的机车渐行渐远,将一站又一站抛在自己身后,留恋的,纯真的,厌弃的。而前方迎面掠来的站点或许诱惑悦人,或许枯燥无味。这种驾驶游戏的规则在于,你可以操控你的车的方向,却无法操纵它的速度。任何站台,一旦开过,就无法后退或回顾。

操控这游戏规则之神,名为时间。

○前方有无数条分岔路。我们在憧憬中前往,在艰难中选择,这时,就用上了过去的经验。就像祖国走过的六十年,一路风雨,眉头上紧锁的沧桑,到今日,已全部化为了智者目光的深邃。

○所以,我们要了解历史。但了解是将过去的岁月沉淀在心里,而非一头沉湎于往昔,徒为自己制造了一副沉重镣铐。因为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活在现在,并且,掌控未来。

○与时间进行游戏时,最最至关重要的一条,是牢记这个游戏永远永远无法,置身事外。

[本期主题联想] 过去与将来历史与现在游戏与规则岁月与经验 流逝与永恒

1968年,我出生了。那一段时间世界非常乱,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马丁·路德·金先生的遇刺。虽然那一年他倒下了,但是“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却真正地站了起来,不仅在美国站起来,在全世界也站了起来。

但是当时很遗憾,不仅仅是我,几乎很多的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梦想,因为当时中国人,每一个人很难说拥有自己的梦想。中国与美国的距离非常遥远,不亚于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但是我并不关心这一切,我只关心我是否可以吃饱。很显然,我的出生非常不是时候,不仅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对于世界来说,似乎都有些问题。

1978年,10年之后。我10岁,我依然生活在我出生的那个只有20万人的非常非常小的城市里。它离北京的距离有2000公里,如果想看北京出版的报纸,得等上3天。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存在新闻这个说法的。母亲一人抚养我们哥俩,她一个月的工资不到10美元。因此即使10岁了,梦想这个词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我从来不会去想它。我看不到这个家庭的希望,只是会感觉,那个时候的每一个冬天都很寒冷。但是就在我看不到希望的1978年的时候,不管是中国这个国家,还有中国与美国这两个国家之间,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那是一个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该记住的年份。

1978年12月16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那是一个大事件。而在中美建交两天之后,12月18日,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那是中国改革开放31年的开始。历史,两个伟大的国家,一个非常可怜的家庭,就如此戏剧性地交织在一起,不管是小的家庭,还是大的国家,其实当时谁都没有把握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

1988年,我20岁。这个时候我已经从边疆的小城市来到了北京,成为一个大学生。虽然现在中国依然有很多人在抨击高考制度,认为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陷,但是必须承认正是高考的存在,让我们这样一个又一个非常普通的孩子,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然,这个时候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遥远的国家,它变得很具体,它也不再是那个过去口号当中的“美帝国主义”,而是变成了生活中很多的细节。这个时候我已经第一次地尝试过可口可乐,而且喝完可口可乐之后会觉得中美两个国家真的是如此接近,因为它几乎就跟中国的中药是一样的。

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非常狂热地喜欢摇滚乐。那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开始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因为改革已经进行了10年。 那一年中国开始尝试放开很多商品的价格。这在你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是在中国,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迈进,因为过去的价格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但是,也就在那一年,因为放开了价格,引起了全国性的疯狂抢购,大家都不知道放开的时间有多长,于是要把一辈子用的食品和用品,买回到家里头。这一年也就标志着中国离市场经济越来越近了。

1998年,我30岁。我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更重要的是,我已经成为一个一岁孩子的父亲。那一年在中美之间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主角是克林顿。在6月份的时候,他访问中国,在人民大会堂和江泽民主席举行了一个开放的记者招待会,然后又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个开放的演讲,这两场活动的直播主持人都是我。

克林顿在北大演讲时用的全是美方提供的翻译,我猜想有很多中国观众,是一直知道克林顿的确在说话,但说的是什么不太清楚。所以我在直播结束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看样子美国需要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时候要从语言开始,而对于中美这两个国家来说,面对面永远要好过背对背”。当然也是在这一年年初,我开上了我人生的第一辆车。这是在我过去从来不会想到的,中国人有一天也可以开自己的车。

2008年,我40岁。很多年大家不再谈论的“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在这一年我听到太多的美国人在讲。奥巴马用了“改变”以及“梦想”这样的词汇,让耶鲁大学的师生在为他当选总统之后举行了游行,甚至庆祝。

而这一年也是中国梦非常明显的一年。就像全世界所有伟大的梦想都要注定遭受很多的挫折一样,中国梦亦是如此。无论是期待了很久的北京奥运会,还是“神舟七号”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行走,那都是很多年前我们期待了很久的一个梦想。

但是,突如其来的四川大地震,让这一切都变得没有我们期待中的那么美好。8万个生命的离开,让整个2008年中国人度日如年。但是就像40年前马丁·路德·金先生的倒下,却让“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站得更高,站得更久,更加有价值一样,更多的中国人也明白了,梦想很重要,但是生命更重要。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度过了自己40岁的生日。那一天我感慨万千。因为时间进入到我生日那一天的时候,我在直播精彩的比赛。24小时之后,当这个时间要走出我生日这一天的时候,我依然在直播。这一天我觉得我非常的幸运。因为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40岁,让我意识到了我的故事背后的中国梦。

正是在这样40年的时间里,我从一个根本不可能有梦想的,遥远边疆的一个小城市里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在全人类欢聚的一个大的节日里,分享以及传播这种快乐的新闻人,这是一个在中国发生的故事。

而在这一年,中国和美国相距并不遥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需要。据说布什总统度过了他作为总统以来,在另外一个国家呆得最长的一段时间,就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菲尔普斯在那儿拿到了8块金牌,而他的家人都陪伴在他的身边,所有的中国人都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祝福。

当然,任何一个这样的梦想都会转眼过去。在这样的一个年份里,中美兩国历史上几乎是第一次同时发出“我有一个新的梦想”的呐喊,如此的巧合,如此的应该。

课文《我有一个梦想》优秀教学设计 篇12

1. Introduction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and his speech.This is a speech, i emerged during the war between North America and South America It is moved deeply by others and air man’s views vehemently About 250 thousand people listened the speech respectfully.We’l focus on how King achieved his speech by stylistic devices.

2. Analysis in featur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stylistics and stylistic analysis

2.1 The feature of the speech

This speech has it’s own feature, King has used many features in his speech, the following parts will discuss the special features which used in the speech.

2.1.1 Phonological features:Rhyme

“Battered and staggered”can be considered as pararhyme, the definition of pararhyme is two syllable have the same initials persecution and police brutality can be regarded as reverserhyme, and the definition of it is syllables have the same initial consonant.All of this has a great help for readers to get the exact ideas of King in his speech, that is, struggle against the injustice.

2.1.2 Lexical features

King’s speech is very cautious and careful, because it’s very important to blacks and he’ll read it to all of the people in public“You”, “I”and“We”in his speech, is the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 By using this, King awoke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to accept his point.This is a apparent feature in the speech.

2.2 The definition of Stylistics and Stylistic Analysis

The definition of stylistics has many different study ways Wales defines it simply as“the study of style” (1989:437) , while Widdowson gives the definition as“the study of literary discourse from a linguistic orientation”and“a view that what it is essentially a means of linking the two” (1975:3) , Leech’s opinion is as the same as it.His definition is“stud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literature” (1969:1) .It perceived that stylistics is an area of study, it perches two disciplines: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nguistics.

Stylistically speaking, stylistic analysis is the selection of a periodic sentence for the embedding of a parenthesis.In terms of structure, the sentence is rather formal and complicated.Halliday points out, “The text may be seen as‘this’in contrast with‘that’, with another poem or another novel;stylistics studies are essentially comparative in nature...” (1971:341) .In this part, Widdowson has the same opinion as Halliday.Therefore, we realize that stylistic analysis is a movement that is comparative in nature.

3. 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devices used in the speech

3.1 Usage of Repetition

King repeats words and sentences many times in the speech this is a very conspicuous feature, it is called repetition.The use of it is emphasizing.There are three factors in repetition:1.cognitive factors.2.psychological factors.3.social factors.Generally speaking we also combine the three factors in the speaker’s elements Otherwise, the use of them are to move forward and deepen the theme of speaker.The term repetition is restricted to mean the case of exact copying of a certain previous unit in a text such as a word phrase or even a sentence (Leech, 1969) .Repetition in this speech not only makes the audience to know what King said, but also gives a strong strength to the speech and audience, let them strengthen their position.As all the over-regular features in the literature are in some sense repetitious, audience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peech Take the paragraphs for example, from paragraph 8 to 16, the words“I have a dream”which King used, appeared nine times.This repetition helps to achieve the function of coherence in address and the function of reinforcement in feeling and emotion, expressing King’s strong emotion of thirsting for freedom, justice and righteousness.All the emotion in this speech expressed very vivid.

3.2 Usage of Contrast

These are the use of contrast.Contrast may to show differences when compared, also to point out a difference that can distinguish meaning.In speech, this use can have the function of making clear the ideas of the speaker.Here, contrast has been used effectively.In paragraph 1,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is contrasted with“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and“joyous daybreak”is contrasted with“long night of captivity”.Therefore, it is easy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use in this speech and easy to know why King uses so many contrasts in his speech.

3.3 Usage of Similes and Metaphor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imile:

1.The main body and the metaphoric meaning are both in the sentence, but they are different things.

2.The main body and the metaphoric meaning may have some same points.

In our territory of study, a simile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To make the comparison, words like as, as if, as though and like are used to transfer the quality we associate with one to the other.Simile has the overall functions of rhetoric, it can let person to familiarize the strange things.So King also use many similes in his speech.

A metaphor,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It always have the deeper sense than simile and more succinct, appropriate, lively and embody.

In speech, King makes much use of similes and metaphors.In paragraph 1, King compares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o two forms of brilliant light cutting through darkness;the first a joyous daybreak compares it to the sunshine.In paragraph 2, he uses“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 ”compare to segregation and discrimination.In paragraph 7, he compares“justice rolls”to waters and compares“righteousness”to a mighty stream.In paragraph 14, he compares“little black boys and black girls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with white boys and white girls and walk together”to sisters and brothers.

All the usage of similes and metaphors make the audience easy to understand the speech and King’s thinking.

4. Conclusion

The thesis has discussed the stylistic devices which are frequently used in the discourse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in speech.This makes the speech easy to understand for audience.This thesis has discussed it from the feature of the speech, the definition of stylistics and stylistic analysis, the usage of repetition and parallelism the usage of contrast, and the usage of similes and metaphors.It also gives some background of the speech and author Martin Luther King Jr..Only undering that background of period, then the speech reached public attention.

There are five main features in his speech:

1.Be adept in using parallelism.In paragraph 3,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from paragraph 4 to 8“I have a dream…”, in paragraph 9, “Let freedom ring from…”.All the examples make the audience have the deep impression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speech, the sentences are full of energy, and also have the energy o f persuading.

2.Full of confidence.From the beginning, King ha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ech in the history, “go down in history”,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It attracts the audience with his confident wording and diction.

3.The concrete examples.Some people like using unrealistic words in their speech, that is not a good way.But K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m He used many concrete place names, for example“Alabama” (Para.7) “New Hampshire”, “New York”, “Pennsylvania” (Para.9) , and so forth.That makes the audience feel authentic.

First of all, it must be very persuasive, and the sentences are very well-organized, with the usage of repetitions, parallelism contrasts, similes and metaphors and so forth.The second is that it must be emotional in order to be convincing, for the speaker should face the audience directly and his words must be correctly and orderly.The words not only be informative but also be expressive.So as to the speech may be full of influence.And finally in many other conditions, written-conversational style is usually used without very formal diction and very complicated sentence structure.

To sum it up, we can learn much from Martin Luther King’s speech.In addition to the stylistic devices, his ideology and deeds are worth for our reference.

Bibliography:

参考文献

[1]、Martin Luther King, Jr., I HAVE A DREAM.August28, 1963

[2]、Pan Shaozhang, English Rhetoric and Writing.Shanghai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1998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篇13

文本利用的设想:

《我有一个梦想》是苏教版必修四第一专题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中的一篇,从内容上看,并不是很难,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演讲的背景之间有太遥远距离,如果没有足够的关于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很容易浮于文本的表面,无法理解作者内心的那份深深的激情。所以在设计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方式是文本研习,而且这又是一篇演讲稿,根据这两个要求,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思路的。

一、马丁•路德•金在2万人面前完成了这一举世文明的演说,几十年来,不管是直接听过的,或是间接听过的人都深深地受感染,这是为什么,他靠什么赢得了众人的心。

二、作为演讲稿,一定有自己的写作特色,如何借用这篇给学生在写演讲稿(写作)方面以一定的启示。

前准备:

.前搜集有关马丁•路德•金与美国黑奴争取民主权益的斗争故事。

2.观看演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于黑与白的命运

幻灯片出示:

美国儿童读物作家、插画家威廉斯出版了一本儿童故事书《小兔的婚礼》,描写一对在森林中生活的小兔(一只黑兔一只白兔)结婚的故事。这本书竟然在美国南方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那里所有的图书馆都烧掉了这本书。

一本叫做《三只小猪》的儿童读物,里面有白的、花的、黑的三只小猪,被一只凶恶的狼捉住了,小黑猪最聪明,赶快逃掉,而小花猪和小白猪却被狼吃了。结果也被查禁。

师:看了这两组文字之后,你有何感受?

再出示一组文字:

私刑者先将铁棒用火烧红,在黑奴身上一处一处烙印,每烙一次,就有一股夹杂着焦肉味的烟从黑人身上冒起,最后,他们将油洒在黑人的鞋子裤子上,将薪移近,当场点火。

在田纳西州波默城,有一家屋主在兴建房屋时,找不到工人砌砖,最后只好请了四名黑人泥水匠帮忙。结果,屋成之后,无人租赁。

美国“一九五九年公民权利委员会”在调查之后下了一个论断:“如果纽约市其余各街区的人口全像哈莱姆最糟糕的街区人口密度一样,那么,用纽约市的三个镇,也就可以把美国的全部人口容纳下去了。”

一个黑人牧师在芝加哥白人区购买了一所房屋,迁入的第一天,来了两千名暴徒,把里里外外砸得稀烂。

注:看了很多的或教案,在背景相关知道介绍的时候,都用了图片及历史知识方面的介绍,总觉得欠火候,于是我就找到了这些与类似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画面”,通过文字的阅读让学生去思考作者生活的环境特点,为进一步走进文本作好了情感方面的铺垫。

二、文本研习

、走进文本

体悟情感

师:同学们,看了以上文字中出的画面,你肯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请从文中(1—7段)找出作者所讲的能够用来概括或表达你的感受的词语及句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体悟情感的能力,在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时加入“追问”(如学生找到一处时,可以问:设想一下,自己就是金博士,你要怎么读;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黑人听众,听了这样的话,你有哪些震惊的感觉;如果你是白人,听到这样的话,会引发你怎么样的思索等等可以和学生展开对话的提示语,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这一教学手段,进而深入文本,理出情感表达的技巧,也就是所谓的演讲手段,如比喻、排比等修辞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形成板书:

现实使其悲愤,责任促其奋进

紧接着从8一17段中继续找出体现其愤怒而又保持奋进的句子来朗读(此环节的重点在朗读两字,希望学生能有感情的将这种坚决坚定的信念读出来,并理解追求的是平等、正义与自由)。

(将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认识到作者那种为平等而奋斗的崇高精神。这就是我原先一厢情愿的设想)

3、把握文体

提炼技巧

幻灯出示:

丘吉尔一生最精彩的演讲,也是他最后的一次演讲。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整个会堂有上万个学生,他们正在等候丘吉尔的出现。正在这时,丘吉尔在他的随从陪同下走进了会场并慢慢的走向讲台,他脱下他的大衣交给随从,然后又摘下了帽子,默默的注视所有的听众,过了一分钟后,丘吉尔说了一句话:“Never,never,never,nevergiveup!”丘吉尔说完后穿上了大衣,带上了帽子离开了会场。这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一分钟后,掌声雷动。„„

由这一个例子导入对演讲稿这种文体特征的把握。在前面关于体悟情感这一环节总结出的“修辞运用”的基础上再提出两点,就是

切合场景

选例典型(画面+我)

“画面”,就是通过选讲真实感人的事例在听众心中所构筑的那一幕幕动人场景和形象。

(这一种方法如果学生能熟悉掌握,对平时的写作将很有帮助,它可以把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材料连在一起,形成一组组的排比句,从而加强的气势,到达感染读者或听众的目的。)

4、提升文本,引发思考

谁也没有料到,正在金竭尽全力劝告人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地为实现伟大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时,1968年4月4日下午,一声罪恶的枪响顷刻间残酷地击碎了他和黑人兄弟姐妹们所有美妙的、伟大的梦想——金在这个阳台上被谋杀了。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XX年11月公布的报告,XX年全美共发生仇恨犯罪7722起,其中18%是基于种族歧视的犯罪。

据美国司法部XX年8月公布的报告,黑人占美国人口的13%,但在XX年全美发生的非致命暴力犯罪受害者中,1%是黑人,凶杀案受害者中,49%是黑人。

在新泽西州,非洲裔学生因违纪被开除的人数是白人学生的60倍。

美国非裔被捕后,被关进监狱的可能是白人的4倍,被判死刑的几率是白人的倍。

(设计时我“企图”能让学生读出金博士那种富于激情、具有博爱之心且无奈的复杂感情,为了那一点现在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权益而大声疾呼,那是一曲奋斗的悲歌呀,我心里是这么想的,我读到的后半部分时,没有激动,没有昂扬,我竟流出了眼泪。这种悲伤引发我再一次去关注了黑人杰克逊,于是后面的教学内容又增加了一点,其实我也知道根本完成不了的,可那个时候竟有点一意孤行了,死活舍不得放弃。正如老五海霞所说的那样,上就像在作散文,自己的情绪上来了,作为女性的弱点就控制不了,算了,先宣泄自己的情绪吧,至于其他的,豁出去再说。自认为平时也是个挺冷静的人,挺讨厌这样浅尝辄止的堂教学方式的,今日自己却走得更为离谱。真是搞笑,说也奇怪,也就是第一次给师父和兄弟姐妹们上,我竟然没一点儿诚惶诚恐的感觉,如同自家人一起随意吃顿便饭一样,什么青菜萝卜都端上来,也不显寒伧了。)

结束语:

因为肤色的不同,许多少数族裔就此沉沦,一代又一代。奥巴马的胜利,不代表全体非裔的胜利。惟有当整个黑人族群不再因他们的肤色被区别看待,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更多人的梦想,才有成为现实的一天。

上一篇:英语应该怎么学习语法才有效下一篇:小学语文论文如何进行语文专题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