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精选12篇)
卷分析
一、命题原则
本次期末检测命题,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充分体现新课标中倡导的新理念。试卷知识覆盖全面,教材重难点突出,考查内容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社会生活实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考试现状
本班共有学生23人,实际参考人数23人,本次考试满分50的人有7个,其余的都40分以上。整体情况成绩 理想,主要是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努力的结果。
三、卷面分析
本次试卷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题。这部分内容考查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应知应会的常识。从卷面上可以看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因此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正确率较高。
第二部分:判断题。该部分内容个别学生在答题时,不认真读题,出现不该有的错误。
第三部分:连线题。这部分内容重点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效果较好。
第四部分:问答题。是让学生 写出 学生平时喜欢什么游戏,通过游戏感受到了什么?
此题让学生回答游戏题目和感受,个别人不细心读题,写的不对。
四、仔细分析考试试卷,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仔细,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缺乏正确分析题目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不擅长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灵活应变的能力较差。这提醒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考试时学生才会余仞有余。
3、学生书写较差,错别字太多。
4、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来源渠道,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现象。这是与新的课程观不相适应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只局限于文本上的知识,还要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五、今后的教学建议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或联系生活。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4、教师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5、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深刻领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着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7、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使其会学。
8、加强过程性规范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料,规范训练,培养学生审题细心,思考严密,做题认真,答案规范的良好学风。
一、遴选教学整合主题
小学品德课教材是以单元统整的方式编写的,每个单元以主题统整的方式把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单元里的每课都设置了小标题,每个标题中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反应课题所指向的主题教育。整合教学就要充分考虑每个单元、每课及小标题中内容的相互联系,将相关内容统整在大的主题下面。教师根据单元核心目标,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再借鉴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特点,对内容进行课前课后的延伸和拓展、开发和融合,将不同类型的课外学习资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镶嵌于单元学习内容,并与各种主题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紧密结合,以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经历,引导学生道德学习和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学毕业,学生处在这个阶段内心充满了对初中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但对自己度过的小学生活、对自己成长的过程却很少回顾梳理。通过主题学习,让他们反思自我,学会感恩,培养阳光心态,这是个最好的时期。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恰好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题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本单元由“我的成长足迹”和“临别感言”两个主题构成,共4课时。苏教版也安排了这样的主题单元,名称是《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由“我的这6年”、 “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三个主题构成,共6课时。河北版教材这一主题体现在第四单元《走进生活的舞台》 中,由“成长的轨迹”、“永恒的记忆”(选学)两个主题构成,共6课时。经过比较梳理,我们发现各版本教材的单元核心目标都非常相似,是对小学学习生活的简单小结与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整理,形成对自我成长的认同,为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做准备。由此,我们细化出具体目标,即回顾成长的足迹,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老师的教育之恩;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生活,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同学和老师的内心感受;在了解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对照找差距, 自我调整,并确定努力的方向,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格素养、能力素养等核心素养。我们可以看到,各版本教材主题相同,内容的密度却各有差异,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为我们的教学整合提供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资源。再联系到学校工作中,毕业典礼历来是学校传统教育主题之一。因此,选择此主题为教学整合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二、提炼整合学习内容
通过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及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逻辑线索整合各个版本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的支撑下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替换重组,编制出动静结合、课内外结合,有梯度、有实效的、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内容,以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基于此,提炼出“再见, 我的小学生活”整合学习内容,并构建了课程整合框架(见下图)。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这一学习主题指向六年级学生当下生活与情感的“现实需要”,将“感受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作为核心目标。以此为指引,我们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学习时空,设计了“我的这6年”“难忘的亲情友情”“我为母校添光彩”“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五大主题活动,将核心目标分解到每个主题活动下的基本内容中。每一项基本内容都不是孤立与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体现了学生情感的递进、升华。通过这一教学整合的实施,将传统单一的学科学习与知识建构转化为丰富多彩、充满情感体验和挑战的活动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与能力提升。
三、探寻教学实施路径
主题活动内容设计体现了学科内单元整合、专题式整合, 而实施方式的选择则体现课内外结合、长短课结合、学科学习与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大课堂育人观。实施教学整合,在课时上可将原有的40分钟固定课时,调整为长短不一的“大课100分钟、中课60分钟、小课40分钟、微课10-15分钟”等多种课时, 这有利于学生根据需要开展学习活动。比如,活动一“我的这6年”,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等,填写“比一比,多惊喜”成长记录表格,然后用小课40分钟时间分享成长大事;活动二“难忘的亲情友情”则可用100分钟的大课或一个半天的时间,回忆交流师生间的情谊、习作、设计留言本并互赠临别赠言、拍集体合影等;活动三“我为母校添光彩”完全可放在课间和课外进行,也可利用班会课开展为母校种绿植活动;活动四“去中学看看”和活动五“我们的毕业典礼”则可以请学校德育处配合,统一组织好采风与典礼活动,除了课外准备,课内各需要一个半天的时间。4个半天,结合课外学习,逐步推进主题式整合学习,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收获了学科知识,感受到并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按自己的创意和实际行动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积极调整心态,做好学习准备。
在小学品德教学整合的实施中,我们以品德学科教师为主,结合学情编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注意与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德育处、中学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在实施中遵循“三活一线”的教学思路:“一活”,就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再现生活。“二活”,就是指教学活动化,活动生活化,凸显活动性。“三活”,就是指活用教材,活化学习内容。“一线”,就是指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彰显品德教育的魅力。
四、落实学生素养评价
对于整合学习的学生评价,一定要基于小学品德学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及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对学业评价提出的要求,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那么本单元主题学习的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培养学生反省和修身、感恩孝敬、具有道德判断与决择能力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阳光心态、自信豁达、积极交往,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格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与创新、搜集和处理信息、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和提建议、交流合作等能力素养。评价方式包括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口头点评,在每个小主题活动结束之后的阶段性自评、互评、师评(或家长评), 以及整个学习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我们坚持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通过多元、开放、整体的教育性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作为个体生命学习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它为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探索小学品德课教学整合,就是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由此出发,便能培育出自由、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之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教育部,2014年3月30日。
[2]俞建明.“缝合”城乡生活的断裂——记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小学新田园教育文化[N].中国教师报,2016-05-04,第12版课改研究。
[3]李洁.学科整合理念下生本课程实施路径--“1+1”生本品德课堂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6,(0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呈现的是第八课《安全才能回家》中的第三部分《我当小交警》。(出示课题)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在课外,我了解到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一些交通法规常识,学习交通法规的有关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体验使学生明确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学生要关爱生命,文明出行。因此,本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现状,结合教材,我提出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理解交警工作的辛苦,培养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2.认识交通标志,理解交通手势,学习交通常识,掌握交通法规。培养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学习有关的交通常识,了解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学会自我保护。
2.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理解交警工作的辛苦,服从交警的指挥。学会珍爱生命。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这节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参与法。这节课我以活动为载体,学习有关的交通常识和规则,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学生的品德形成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身边的榜样,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结合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引导学生采用了以下方法: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搜集的资料,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实践体验法。让学生参与表演,知道服从交警指挥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课堂活动设计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活动一、情境导入,争当小交警
1.让我们走进生活中最近的榜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荆门交警李白杨。他是荆门人民的骄傲,2013年12月他站在了中央电视台的颁奖台上,他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播放。(播放视频)
2.看完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通过说一说,我让学生了解交通警察是交通安全的维护者。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交通警察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指挥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守护大家的安全,他们的工作平凡而重要。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李白杨是我们荆门交警的形象代表,借助学生对本土英雄的敬仰、崇拜之情,通过学习先进让学生理解交警工作的意义,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激发学生想当小交警的愿望。)
活动二、合作互动,探求新知
1.认一认:让学生识别有关的交通标志。(课件展示)
2.识一识:交通手势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展示)
3.说一说: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知识。
4.辨一辨:让学生通过掌握的知识法规辨认图片中的人们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课件展示)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通过认一认、识一识、说一说、辨一辨这些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辨别,运用到生活中,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活动三、体验生活,珍爱生命
1.说一说:首先让学生说说近期发生的交通事故,然后播放本地交通事故的录像。(播放视频)(解说词:我放这组图片,就是让学生明白,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2.小组讨论:播放完以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看了录像以后有什么感受。
(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交通秩序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维护,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要珍爱生命。在这个环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主动参与,指导行为
1.演一演: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交警叔叔指挥交通。
2.说一说:我当小交警的感受。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通过模仿交警叔叔指挥交通,学生不仅能学到简易的交通指挥手势,而且能切实体验到交警叔叔的辛劳。自觉做到尊敬交警,服从交警的指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活动五、遵守规则,发出倡议
1.写一写:翻开书53页,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
2.说一说:交流写给警察叔叔的话。
3.谈一谈:我们应如何遵守交通秩序以及如何告诉别人遵守交通秩序,将好的合理化的建议写下来,发出倡议,贴到黑板上。
(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让学生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为当好一名合格的小交警做好充分的准备。教育学生要关爱生命,文明出行。)
一、填空。 40分
1、我的家乡在 省,简称 ,省级行政中心是 。
2、国际残疾人日是每年的 。国际盲人节是每年的 。
3、俗话说: 一方有难, 。
4、 产品是指未受污染,且生产过程不破坏环境的产品。
5、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 、 、 。
二、选择。20分
1、我国的信箱、邮车、邮电局工作人员的制服都是( )。
A、黄色 B、白色C、绿色 D、红色
2、火车每小时的速度一般是( )。
A、250千米/小时B、20千米/小时C、130千米/小时D、60千米/小时
3、汽车被称为“奔跑的凶器”、“奔跑的棺材”,这是在( )的说法。
A、英国B、日本C、泰国D、中国
4、目前,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是( )。
A、生活污染B、工业污染C、交通运输污染D、农业污染
5、去动物园参观, 我会( )。
A、准备好多吃的`喂动物B、拿石子砸动物 C、惊吓动物 D、用眼睛欣赏
三、判断。20分
1、周晓明在公园的长椅上睡大觉。( )
2、全社会都要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
3、“沙发里的土豆”是指过度看电视者。( )
4、一次性纸杯、木筷既方便又卫生,应大力推广和使用。( )
5、算命先生能根据你的出生年月算出你这个人的命运好不好。……( )
四、简答题。20
1、请你说一说自己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
一、我会填,还能把字写漂亮!30分(每格1.5分)
1、诚实守信
2、朋友3、960万三
4、珍爱
5、涵养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6、青藏
7、保护环境绿色家园
8、手留余香一颗爱心梦想希望
9、勇敢错误批评
10、台湾
二、心灵手巧选。(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0分(每小题2分)
1、A2、B3、C4、A5、B6、B7、C8、C9、B10、A
三、小小判官巧判断(对的打“√”,错的打“×”)。20分(每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巧连线(要用尺子画出笔直的线哦)。10分(每小题2分)(略)
五、简答题: 20分
1、略(理由合理即可)。
2、略
3、如:(1)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2)汽车排出的尾气会污染空气。
(3)交通事故增多了。
(4)火车的轰隆声太吵了。
(5)船只排放的油污、废水把鱼儿都毒死了。
4、参考(1)给小树浇水。
四年级 综合试卷自评报告
一、试题分析
本套试题内容丰富,题目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检测,符合教材要求,难易适中,题量适当,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比较合理,试题比较简单,层次性较好,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充分体现自我。
整份试题特点如下:
本试卷共有四个大题,题型多样化,分布合理:
(1)改变了试题偏、难和以“背”为主要特征的题型,试题的考查内容不拘泥于课 本知识,而是通过生活案例去反映所学知识。如“选择题”、“ 判断题” 等。
(2)离开了课本,走进生活,用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去应用课本知识。(3)注重了地方性特征,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真正检测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实际的综合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体验和创造能力。使学生通过认识、理解、感悟、探究、反思等考查活动,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促进品德与社会的全面实施。
二、学生成绩分析
四年级合格率达到98.5%;优秀率为41%。
总体来看,优生不太多。但是试题内容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品德、社会生活领域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失分较多的共性问题:
问答题失分严重。由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错别字多,如联实际、细分析题中对具体问题的处理,语言组织太简单、不会联系生活,因而失分的学生较多。
2、个性问题:
(1)、个别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的不认真与毛糙。
(2)、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做的还不是很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还没有很全面,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
四、教学建议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或联系生活。
3、深刻领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着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4、加强过程性规范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料,规范训练,培养学生审题细心,思考严密,做题认真,答案规范的良好学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A.2008北京B.2000悉尼C.2004雅典
2、国际和平年是()年。
A.1896年B.1986年C.1996年
3、“中国蓝盔部队”首次走出亚洲是()年。
A.1992年4月B.1993年9月C.2003年4月
4、国际上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是()。
A.宋庆龄B.宋美龄C.朱迪·威廉姆斯5、1945年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A.德国B.日本C.英国6、1954年6月,项原则。
A.毛泽东主席B.周恩来总理C.邓小平
7、下列不属于中国的“四大发明”的是()
A.金银器制造B.丝绸C.茶叶
8、A.B.C.
A.B.C.
A.B.C.
A.B.C.
A.B.C.
A.B.C.
1、沙尘暴是我国南方地区春季日益频繁发生的一种恶劣天气。()
2、湿地也叫“地球之肾。”()
3、只有正视历史,人类才能真正拥有和平未来的希望。()
4、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
5、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挥笔写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
6、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成功举行。()
7、1984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8、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9、()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卷面成绩_________写字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
:号座
1、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男女生在和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女同学会变得更为,男同学会努力表现出像个男子汉。所以,我们要学会。
2、朋友间的友谊如同,有些行为像、一样,滋润着友谊树茁壮成长,使它,开出美丽的,结出丰硕的。
3、成年男性平均体内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成年女性为,其中含水 :名姓量91%~92%,含水76%。当人体内水分少于时,会导致死亡。
4、人们把煤炭称为“”,把石油称为“”。
5、月球表面没有、。阳光直射处,温度℃,背太阳处,温度℃。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这是所提出的。
:级班
7、诺曼底位于的西海岸。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年,期间著名的诺曼底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由个反法西斯国家组成的军队,向发起猛攻。
二、判断题。
1、毕业后,可将经历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
2、9月21日是“世界和平日”。鸽子是公认的和平的象征。()名校3、2013年3月,美国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4、20世纪,世界人口已达100亿。()
5、真正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是外在形象,并不取决于内在的气质和良好的品行、修养。()
三、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A、孟子B、韩非子C、孔子D、老子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森林面积以()的速度缩减。A、2.5%B、2.3%C、3.5%D、2.4%
3、1945年8月6日,将投降日本广岛。爆炸中心地带几十年寸草不生。A、英国原子弹B、德国氢弹C、美国氢弹D、美国原子弹
(二)多选题:
1、地震的前兆有()。
A、明显震感B、鸡鸭不归巢C、水井中水变浑D、蛇上路
2、台风的预兆有()。
A、南风热B、北风冷C、跑马云D、东风停
四、问答题。
1、联合国徽记上的图案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2、在你心目中把朋友比作什么?(3个以上)
3、“除了地球,没有任何一个星球现在可供人们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感受。提出一条对保护环境最有益的建议。
一、《世界之窗》这一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取名为“世界之窗”是希望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户。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两个
1.知道黄、白、黑三个人种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区域。
2.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明白各个人种都为世界创造了财富和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四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三大人种的主要特点及在地球上的大致分布情况。难点是: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五、教学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前搜索世界杰出人物的资料,我将准备三大人种分布图,杰出人物的图片、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三个环节:
(一)导入
(二)学习
(三)拓展
(一)导入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北京欢迎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奥运会中引出课题。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入场仪式片断引出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去发现运动员不同的肤色,再让学生根据我从视频中截取的三张图片近距离观察,从而引出三大人种。接着我出示三张三大人种的小孩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与同桌相互讨论,总结出三大人种的不同长相,我作适当的总结。通过“同住一个地球,为什么人类的长相不一样”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出来下面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再结合教师的总结,明白了原因,并清楚了三大人种的分布区域。在这其中我适当的穿插了一道连线题,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三大人种分布区域的映象。再介绍三大人种时稍微补充了其他小人种的一点知识,让学生明白地球上并不只是三大人种的存在,还有其他人种的。出示三张奥运会运动员图片让学生猜,其目的是引出让学生来说出自己所搜索的一些不同人种的杰出人才。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种的人都是优秀的,让学生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种的人。在这一整个环节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通过不同方式的讨论,把自己的疑惑在讨论交流中解决。
(三)拓展在这个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复习,二是布置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网路上查找资料,在这里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站。
七、板书设计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的板书相对来说就是简单明了。
1、我的家乡在哪里
1.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的位置,以及相邻省份县市区。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走进家乡,了解家乡,表达爱乡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能说出家乡相邻的省份、县市区。
教学难点: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能说出家乡相邻的省份、县市区。
教学准备:挂图、地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歌曲,说一说
1.播放歌曲《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家认真听一听,仔细想一想:歌曲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2.听歌曲,交流感受。
活动二:看地图,找一找
1.创设情境,引入地图
2、我的家乡风光好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引人入胜的风光美景,令人自豪的文物古迹。你的家乡在哪里?你觉得家乡美在什么地方?
二、交流活动——家乡风光美
1.想一想: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
2.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前搜集的图片、相片等介绍)
3.看一看:我们的家乡还有很多风景名胜,大家想去看一看吗? 4.议一议:家乡风光多么美。课件投出中国地图。
3、家乡的四季变化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读读文中的小诗,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
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3.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6.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如:《梓童山的传说》等。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五音戏,并介绍五音戏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板书设计:
3、家乡的四季变化
春:百花盛开
夏:绿树成荫
秋:果实累累
冬:雪花飞舞
课后反思:通过学习活动,学生了解了家乡一年四季的特点,理解了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关系。
4、家乡物产知多少 学习目标:
1.知道家乡的主要物产有哪些。
2.体会家乡物产与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的关系。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愿意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的情感。教学准备
1收集我国有名的物产的资料。2.准备家乡名优特产实物。3.布置名优特产展台。4.“金点子”奖牌l~2枚。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说说家乡的物产
1.出示教材第15、第16页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这几个地方的物产,使学生明白,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物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先将自己知道的家乡的物产列出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组长的带领r,将各个同学列出的物产进行归类,最后总结出家乡的物产有哪些。
3.小组归纳统计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说出物产的名称、特色、用途等。活动二:小调查:家乡的物产
1.教师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开展以调查为主要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调查的内容是自己家乡有哪些物产。
2.提问: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调查? 小结:1.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可以上网,可以询问家长,可以去产地参观、访
问等。
2..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指导学生制定调查计划,分类去调查。3..调查后,将结果填入教材第17页的表格中。4..各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活动三:讨论会:为什么自然环境不同,物产会不一样
1.教师说:通过前儿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地方,物产不一样。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为什么自然环境不同,物产会不一样? 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地貌地形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特征不同,适合生物生长的条件就不同。如平原地区,有广大的肥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源;山地,给我们生长了大量的森林,贮藏丰富的矿产等等。3.辩论:能不能把南方的香蕉拿到北方来栽种?首先根据教材第17页中女孩提出的问题出示辩论题,正方:能把南方的香蕉拿到北方来栽种。反方:不能把南方的香蕉拿到北方来栽种。
5.民居与饮食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民居的特点,探究房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画出家乡独具特色的民居。
2.了解家乡饮食的特点,实地品尝独具特色的家乡小吃,知道它的特点。3.通过学习,探究家乡的民居、饮食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家乡。教学准备
I.师生共同收集全国各地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民居的图片资料、声像资料等。2.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传统民居和饮食方面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3.收集我国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调查各地饮食的不同特点。4.品尝并归纳家乡风味小吃的特点,尝试学习制作某一种小吃。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传统民居大聚会
1. 首先要求同学们将事先收集的有关祖国各地民居的图片资料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2.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交流学习收获。活动二:探究房子的秘密
1.将学生收集的各种家乡传统房子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并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2.举办“夸夸家乡的房子”汇报交流活动。教师要注意相机引导和指点。3.请学生自由以图画的形式,将本节课所收集的家乡住房展现出来。活动三:天南地北话吃饭
1.教师导人:同学们,你们都爱吃什么饭? 2.学生交流,教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倾听。
3.教师引导:你们刚才听到同学们说到爱吃的饭时,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 4.引导学生了解饮食的地域差异。
5.提出学习的重点内容:今天我们来共同交流祖国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请大家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说说各地饮食有什么不同? 6.学生阅读课本,联系收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表格的填写。
7.师生交流,明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造就了人们饮食习惯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主要食品及其形成原因。活动四:风味小吃“品尝会”
1.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活动,从下列三种方式中任选一种,进行课前准备:
(1)每人准备一个卡片,收集整理一个地方名小吃的介绍资料。
(2)学会制作一种地方风味小吃,亲手制作一种家乡风味小吃带到学校来。(3)在了解记录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购买一种家乡的风味小吃带到班级来。2.“风味小吃品尝会”。
6、《家乡的方言》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进行各地方言的了解调查活动,收集相关的方言资料。
2、学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
3、家乡地方戏曲或方言节目录音录像的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明确利弊
1、教师播放用家乡方言表现的各种节目录像导入,引导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交流谈话:同学们,我们是哪里人?是否喜欢家乡的方言?谁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大家说方言时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交流,体会家乡方言的特点。
4、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方言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5、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家乡人与方言的关系:方言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根植于家乡人的生活,带来家乡人相互交流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欣赏方言节目时的痛快感和认同感。这是方言对人们生活中有利的一面。
6、引导学生交流说方言在生活中有什么不便的地方。
7、师生共同归纳:方言不得于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与外地人的交往中,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交流不便,耽误事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活动二:辩论会:方言与普通话哪个好
1、对比方言与普通话
(1)教师引导学生将事先收集的家乡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2)在充交流的基础上,纠正自己语言中的方言。(3)完成教材第29页图表的填写。
2、小小辩论会
(1)教师创设情境:大家了解了我们的方言在生活中的利与弊,你能否谈谈自己的见解,说说方言与普通话哪一个好。
(2)辩论会将学生按照见解的不同分成小组,小组合作进行辩论。分别阐明已方见解。
(3)归纳明确:普通话与方言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平民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家乡留在我样身上的烙印。活动三: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
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在班上交流。
2、底土其与普通话对比,让自己学好普通话,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教学目标:
7、多彩的民间艺术
1、通过欣赏和学秦腔,使学生感受秦腔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民族民间艺术,初步感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初步了解山东的本土文化。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入音乐实践活动。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扇子、剪纸用品等
2、教室布置:学生小组围坐,便于讨论 教学活动:
一、感受陕西
1、观看风光片。
2、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所知所闻的陕西”(山川地貌、风俗人情、文化艺术等)
分组了解,汇报交流。[名胜古迹] [陕西名人] [地方戏剧]
二、学唱秦腔
1、欣赏。
2、简介歌曲。
3、第二次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师:民歌手独特的音色、滑音和装饰音及方言的运用,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格点和赞美家乡的自豪感
4、学生自学歌曲(学生按小组自学歌曲,教师辅导学生;分组汇报学习情况)
5、重点体验:衬词和一字多音的拖腔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教师: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体会少了衬词不好,不能体现民歌的特点;少了拖腔不好,不能体现自豪感,优美委婉的拖腔使民歌更加优美动听
三、延伸与表现
1、认识招远的标志,观赏招远的风光片。
2设置三个活动小组:音乐组、剪纸组、创编组,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入艺术活动,深入感受和体验民间文化的魅力。(各组创编并展示)
四、小结
教师:陕西好,招远好,谁不说咱的家乡好!欢迎各地的朋友到我们的家乡来做客,祝愿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富饶!
板书设计:
7、多彩的民间艺术 戏曲:地方戏剧、地方曲艺
民间工艺:风筝、版画、剪纸、根雕
8、家乡的民俗探秘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21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课程内容 分组活动
第一组: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第二组: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1.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2.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
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组: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花岗岩、大煎饼等)。2.商讨调查计划。3.调查,整理资料。4.宣传家乡特色产业。
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板书设计:
8、家乡的民俗探秘
秉承民俗
破除迷信 课后反思:
通过调查、查找资料等活动,学生了解了一些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资料,并做好整理。
9、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名人,知道他们的事迹。
2、小组合作,调查访问,并在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现。
3、喜欢家乡的优秀人物。
重点:了解家乡的名人,知道他们的事迹。难点:了解家乡的名人,知道他们的事迹。教学过程:
活动一:夸夸我的家乡人
1、引出自己家乡的名人。
2、汇报资料,全班交流。
3、填写表格。活动二: 名人就在我们中间
课前安排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周边寻访著名人物的事迹。
1、成立访问小组。
2、确定方为人、制定访问计划。
3、双方预定一次访问。
4、做好访问准备。
5、进行访问。
活动三:我们是家乡未来的骄傲。可以写一篇小作文,也可以开一个座谈会。谈谈自己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为家乡做贡献。板书设计:
9、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黄帝----起源于姬水,炎帝----在宝鸡一带 周武王、文王----周建都于镐京(今西安)
白起----战国后期军事家,又称公孙起,眉(今陕西眉县东)人 苏武----西汉义士 张骞----西汉外交家
孙思邈----药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窦融、窦固----东汉初大臣,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 李靖----唐初军事家,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 阎立本----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 韦应物----唐著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白行简----唐著名诗人,华州下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 颜真卿----唐著名书法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吕布----陕北绥德人,貂蝉----陕北米脂人陕西名人(现、当代)柳青----现当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创业史》等
陈忠实----西安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白鹿塬〉等
张艺谋----陕西西安人,中国当代著名电影人。主要代表作有<一个和八个> <红高粱> <英雄> <活着> <老井> <秋菊打官司> <一个都不能少>等,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黄建新----陕西西安,中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主要代表作品有《错位》《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站直喽,别趴下》《红灯停,绿灯行》《谁说我不在乎》《说出你的秘密》等
赵季平----生于甘肃平凉,后西安人,当代著名电影音乐家,与张艺谋多次合作
刘文西----籍贯浙江,后西安人。当代著名画家 课后反思: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名人,并知道了自己也是家乡的一员,有建设家乡的重任,也是未来家乡的名人。
10、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家庭生活,家乡环境,家乡 人的观念变化。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特点。
3、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重点: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难点: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活动一:介绍我的家
1、导言: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大家到我的家去做客,你们想去吗?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照片或自拍的短片,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家。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照片,在小组内相介绍。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活动二: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情。
1、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幸福,你知道你们家过去的生活情况吗?
2、让我们去听爷爷奶奶讲吧。
3、播放录音:讲过去的生活。活动三:大搜寻活动
组织学生从长辈那里了解过去的家庭生活怎么样,并做好寻访记录。板书设计 变化-发展-提高
课后反思: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了解家乡的家庭生活,家乡环境,家乡人的观念变化。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特点。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1、让家乡环境更美好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下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重点: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下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难点: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下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
活动一:为什么会这样讨论会
1、老师带领学生阅读文字,使学生明白,我们周围有许多污染环境的现象存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2、学生交流污染原因。
3、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环境问题组成调查小组。
4、交流确定调查表。
5、按照调查表调查。活动二:调查发布会
1各组利用课余时间对影响我们生活环境的问题做调查,下面我们来进行交流。
2、选出发布主持人。
3、各小组发布调查结果。
4、学生谈收获。
5、教师评价。
活动三:我为家乡环保提建议
1、我们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下,家乡的环保离不开大家,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交流。
3、评价。
板书设计:
11、让家乡环境更美好
我们都是家乡人
环境美好靠大家
课后反思: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下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12、家乡的明天怎么样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2、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
3、畅想家乡的未来。重点:
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规划。难点: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教学过程: 活动一:家乡的未来
1、教师为大家展示家乡的未来规划图。
2、学生谈体会。
3、揭题:家乡的明天会怎样。活动二:信息交流会。
1、收集资料: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了解家乡的未来发展。
2、交流信息。
3、小结。
活动三:金点子交流会。
1、家乡的大发展,关系着你我他。我们应该一起想办法。
2、学生设计金点子。
3、小组讨论。
4、总结
活动四:我们大家一起唱
1、分组编排节目,夸家乡。
2、表演。
板书设计:
12、家乡的明天怎么样
环境变美
生活提高
明天更美好 课后反思:
2.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关系
3.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活动和过程
1.导人。
“同学们回家以后,了解了自身家经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学还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来源。现在请几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教师可以将同学的发言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并告诉同学:“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大多是在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种萝卜的吧。”
2.组织同学阅读有关本课题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或谈话的方式知道:
第—幅图画是播种。在烈日下,依照一定的间距,爷爷用镐刨坑,虎子在弯腮把萝卜种子点在坑内,并把坑用土覆盖好。
第二幅图画是间苗。因为播种的时候,每一个穴位里都要撒几粒种子,种子发芽以后,每个穴位里都会长出一撮萝卜苗,但是不能够任其生长,因为那样萝卜就长不大。所以要拔掉幼弱的萝卜苗,只保存—棵最健壮、长得最大的幼苗,这叫做间苗。
第三幅图画是除草。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杂草也会随着长起来,并且和农作物争夺土壤里的水分和养料,为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尽管天气非常炎热,虎子和爷爷仍然必需在烈日下给萝卜松土和除草。
第四幅图画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萝卜只有在疏松的土壤里才干够越长越大,因此在萝卜的生长过程中,要给萝卜周围培土。
第五幅图画是灌溉。
第六幅图画是收获。收获的时候是用镐把土刨松,这样把萝卜拔出来的。
第七幅图画是在获得了好收成以后,虎子和爷爷有了收入,精打细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3.阅读课文。
教师引导同学讨论:“为什么人们从收获中留下自身需要的以后,要把剩余的局部拿到市场上卖掉?”“为什么收获的季节是最开心的季节?”
4.阅读教科书中“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账目”。
教师引导同学讨沦:
“虎子家为什么要用卖萝卜的钱买这些东西?”
对照虎子家的劳动收入方式,讨论:和自身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自身的家长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维持家庭经济来源的。
5.总结。
1.生活化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范例,它给予教师巨大的创作空间。在目标的引领下,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会使课堂更富个性风采,更富创意。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我市具体情况,特别是展现我市山区的变化,采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些新颖有趣的信息补充,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相得益彰,不仅提炼出对生活的新的感悟,还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关切与热爱。
2.过程性探究
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我安排四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谈论、辩论、畅想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掌握交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活动中也得到情感的体验。
3.创造性实践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期末试卷07-21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6-11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09-16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案设计06-10
全册教材分析 未来版四年级下册品德教案07-21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07-04
泰山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07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09
四年级品德下册鄂教版09-27
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总结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