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证岗位职责(共6篇)
1. 创业企业初期存在的问题
1.1 财务岗位设置不完善, 分工不明确
财务岗位责任制指的是依岗分工, 依责考核。受企业创业初期资金的限制, 财务岗位设置不够完善, 有的岗位空缺, 有的甚至出现一人多职, 比如会计兼出纳, 这是财务工作的大忌, 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 极易导致账务不透明。一般创业初期工作人员配备不齐全, 分工不明确, 易使工作人员的热情不高, 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效率低下。
1.2 资金管理制度不科学, 控制力不够
资金管理一般包括筹资、投资、使用审批、预算等方面。首先, 创业初期, 由于企业管理落后, 初创期信用度不够, 再加上国家缺乏专门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 企业融资困难。其次, 初创企业急于收回投资, 重视短期目标, 投资盲目性较大, 风险控制能力差。再者, 初创企业整体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缺乏系统的知识, 一般不能做出科学的企业资金需求量预测。
1.3 成本分析体系不完善, 有效性较差
成本管理是指的是成本规划、计算、控制和业绩评价。首先, 初创企业可能一味追求低成本, 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相悖;其次, 初创企业成本分析所需基础资料准备不充分, 企业重视度不够, 成本核算分析不能给企业领导者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再者, 企业没有进行科学的全过程成本控制, 重点放在制造成本, 忽视“隐没成本”, 不能有效地进行规划和业绩评价。
1.4 利润管理分配不合理, 前瞻性不强
任何企业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的目的, 然而利润的管理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首先, 初创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预测, 目标利润的确定不合理。其次, 创业企业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不强, 易造成资金的浪费或者不能有效利用。最后, 利润的不合理分配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 极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2. 创业企业初期的改善措施
2.1 细化明确分工, 确保提高工作效率
初创企业资金比较紧张, 但应尽量设置完善的工作岗位, 特别是财务部门互不相容的关键岗位, 必须配备完善, 有利于相互牵制, 减少工作失误, 提升财务透明度和财务管理水平, 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其次, 企业要细化明确分工, 确保工作到人, 有利于培养部门感情, 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2.2 拓宽融资渠道, 增强资金管理能力
初创企业首先要发挥主动性, 通过多种形式来融资, 如票据贴现、融资租赁、买方信贷等等, 积极应对资金不足的问题, 并对资本积累加以重视, 减少依赖银行贷款。其次, 做好投资筹资决策, 有效使用资金, 尽量让资金增值。最后, 每笔资金收付的时间要做好记录, 做到心中有数, 用活资金, 比如提升存货周转率, 最大程度提升资金使用效力。
2.3 完善成本控制, 提升管理决策水平
企业要全面建立成本分析体系, 提供全面的相关资料;会计人员要提升自己素质, 科学做好企业成本分析、预测、控制、业绩评价等工作。第一, 企业要采取合理的低成本策略, 做好成本费用管控;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惠, 做好税收筹划工作。第二, 走制度化和规范化道路, 成本管理中应用定额管理制度, 做到计量、价格、质量标准化, 便于控制预测, 提升管理决策水平, 提升企业竞争力。
2.4 科学合理分配,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做好最优目标利润方案, 综合分析产品价格、成本、结构等, 合理制定目标利润。其次,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成本, 并不断扩大产品规模, 提高企业收入水平。再者, 站在前瞻性的角度来分配利润, 促进资本结构优化, 保持投资者利润稳中有升。既能为企业资金流的通畅提供保证, 也能激发员工的热情, 提高投资者的满意度。
结语
创业企业在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问题, 每一步都是对企业领导者的极大考验。初创企业在开始就要构建良好的企业框架, 建立基本全面的管理制度, 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 提升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做好成本的管理控制, 科学合理地管理分配利润, 让企业在一个健康科学的环境下运营, 为企业未来的腾飞插上翅膀。
摘要:企业的管理框架和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 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 这也是未来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然而创业企业初期最容易忽视这些基本准备, 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本文从财务岗位和财务制度两个方面着手, 论述创业初期财务管理易出现的问题, 提出改善措施, 给创业企业提供参考, 促进创业企业更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创业初期,财务岗位,财务制度,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梁毕明, 朱文山.创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12)
[2]付宏, 夏清华.中国创业企业的战略选择:差异化还是低成本战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02)
[3]丁学东.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J].财务与会计 (理财版) , 2010 (03)
【关键词】财务;会计;职责分离;会计监管;财务监督
现阶段,由于我国会计监管力度的薄弱、财务监督力度的欠缺,造成我国财会工作的诸多问题,较为显著的是会计信息失真,财经违纪行为频发。究其根本,在于财务与会计职责长期划分不明确所导致。现代经济管理中,财务与会计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随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确立,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以现实工作角度出发,还是以内在原因来讲,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都意义重大。
一、财务与会计职责区分
(一)财务与会计的本质区分
现代企业以资金运行的形式来体现企业的运营活动称为财务,财务具体包括资金的投放和使用以及资金的收益和消耗等多项资金配备的运动过程,财务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安排解决企业与各方货币关系为本质。会计的计量单位是货币,会计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分析、核准为工作目标,为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
(二)财务与会计的对象区分
财务与会计从表象来讲似乎是相同的,但实质上财务和会计表现出企业资金运行截然不同的两面,财务和会计的管理对象有着本质区别。企业的资金运动质方面是财务管理对象,即资金本身的运动及资金本身呈现的货币关系,如资金在常日里的收入和支出、组织资金的征集和安排以及财务监督调控的实现等方面。企业资金运动量是会计管理的对象,会计体现的是经济业务中货币数量的变更,货币是会计的计量标准,其主要目的是计量整个资金运动过程以及记录总结资金运动结果。
(三)财务与会计的职能区分
财务在企业中的职能主要是管理,企业以最大化资金收益为经营目的,提高资金效益的有效途径即货币关系的良好处理,企业的资金运动质方面是财务主管,依据企业实际运营需求,配备企业所需资金,合理配置资产效益,以此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资金运动量方面归属会计管理,核算和监管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凡是制定主体可以以货币体现的经济活动都属于其管理范畴,对外提供企业经济信息,充分发挥核算和监管职能,高效管理资金运行。
(四)财务与会计管理方式的区分
构造财务活动、调节财务关系的业务方法称为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财务方面的查验、剖析、把持、规划、评估和财务制度等方面。核算、辨析、检查三方面构成了会计管理方法,通过复式记账原理、指定分类方法,对企业成本、耗费、效益、资产和债务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多方面进行完整、系统、全面的记录总结。
(五)财务与会计的作用形式区分
财务管理可直接调控资金活动,对企业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以及资金的调配和安排等实时管理,对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直接控制。会计则是核算和监管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侧重于事后反映,如实对外公告。
(六)财务必须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外在原因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财经违纪行为频发,这都是财务与会计两者含糊不清所导致的,是财务必须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外在原因。会计和财务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会计工作负责为社会各界提供真实有效的企业会计信息,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客户、社会以及企业内部各级部门,同时满足其对会计信息的各种需求。而所有者的利益则由财务来负责,财务必须遵照所有者的意志开展工作,对企业财务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整体的组织、规划和控制。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实际的财会工作过程中,企业财务与会计模糊不分。究其根本,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是会计监督力度薄弱所致,财经违纪行为的发生是财务监督力度不够所致。因此,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机构分设,防止以上问题的产生。
二、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必要性
(一)适应产权划分
现代企业创建并完善相关制度,要求企业最终所有权、企业法人所有权、企业经营管理权三权必须分离,既相互约束,又相互关联,只有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才能完成产权的划分。其中,企业最终所在权指的是股东持股权亦或是投资者的原始产权;企业法人所有权指的是董事会的财产支配权,简言之即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经营管理权指的是经理的日常经营管理执行权。为满足三种产权划分需求,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主要是由于财务管理负责对象为经理班子,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权;而会计在负责经理班子的同时,仍需负责董事会,以财务报告形式约束、作用于经营管理权,会计还需整理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对内对外公告,为企业董事会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股东和投资者掌握企业运营状况提供信息。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会计机构必须要分开设置,职责明确分离。此外,现代企业新制度的确立,为企业拓宽了市场,为此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建立新型企业经营理念,更新企业效益观念,对企业业务事后反应必须及时。在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会更加复杂多变,突显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分离势在必行。
(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新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新的组织形式以股份制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代表,呈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各界以及投资主体对会计提供的信息需求量与日俱增,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必须将企业的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加强会计职能,强化核算和监管力度,以此满足企业内外对会计信息提出的高质量要求。另外,仍需强化财务管理职能,高效运行、筹划企业资金。所以,必须将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机构独立设置,以此满足以上需求。经营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企业经济管理。
(三)现代企业制度需求
产权明确清晰、权责清楚、政企独立、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特点反映出企业在内部管理机构的配置上,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究其根本,财务管理归属业务管理部门,会计归属内部控制部门,财务的经营管理具有直接性,而会计的经营管理则是间接性的。因此,会计、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对财务管理活动具有监督、控制的作用,由此展现内部制约原则,如果实行财务一体化,财务与会计职责划分不明确,则不能有效实施自我监管。所以,新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财务和会计职责必须分离,以此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模式
当前,我国需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国有经营体制的转换,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即是社会化生产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而职责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的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机构分开设立,以此适应新型企业制度的要求。财务与会计两者之间的职责必须清晰明确,摒弃传统的认为财务与会计两者不可分观念,转换两者必须紧密联系的陈旧理念。首先,随着现代企业的迅速发展、高效运行,要求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清晰明确,进行分离。会计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客观要求,满足现代企业对于货币信息的需求而创建的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完成企业经济核算和监管是会计的主要责任,会计工作还负责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依据。与此同时,企业资金收支的组织、规划和掌握由财务负责,资金管理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责,为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充分的保障,同时确保企业经济利益平稳提升。由于财务与会计职能的不同,所以必须机构分立、职责分离,如只要关乎资金收支方面的工作,均由财务部门处理;而企业经济的核算和监管、企业信息的处理公告则由会计部门负责。其次,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之后,财务与会计必须将本身的职责执行好,同时两者不可完全相互脱离,仍需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此提升管理效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会计职责的明确清晰,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保障会计工作的合法权益,同时财务人员的任免,必须遵照相关任免规定,另外,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工资必须得到保障,方可起到促进作用,展现职责的重要性。对于明知故犯、违反乱纪的行为,给予处罚、绝不姑息,以此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并不是两者完全相脱离的,而是构建沟通桥梁,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交流,掌控企业资金运动方向。会计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部门做出决策的基础;而财务部门的管理,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参考依据,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和会计部分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服务于企业。因此,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需分设,并且积极配合,认真贯彻、执行应尽职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静思.ERP环境下上市公司内控职责分离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3,(36).
[2]匡晓琼.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问题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
关键词:工作任务,财务岗位管理
一、相关概述
岗位管理指的是将组织中的各种工作岗位作为管理对象,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岗位分析、岗位设置、岗位描述、岗位评估以及岗位监控等相关管理活动的总称。单位要进行科学的岗位管理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生产管理特点以及管理需求, 在评价以及分析原有岗位的基础上进行。单位实施岗位管理重点是围绕岗位设置, 并在这一前提下进行岗位分析, 进而完成定岗、定责以及定编工作。一般来讲, 单位实施岗位管理主要包含岗位设计、岗位评价以及岗位分析这三部分内容。单位进行岗位评价要求管理者合理进行岗位分析, 并紧密结合单位自身特点合理进行人员配置以及责任设置, 将岗位管理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管理工作之中。
单位进行岗位管理都应当结合工作任务来进行, 会涉及到岗位工作分析以及工作任务评估等。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岗位工作分析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会受到多个方面因素影响, 例如企业战略以发展方向、企业部门设置、管理制度流程、职员总体结构、工作职责划分以及具体岗位的人力资源素质等。单位在进行岗位管理时, 需要综合评价上述影响因素, 依靠工作任务法等进行科学分析。工作任务评估则要结合对单位岗位工作量、工作强度以及工作结构的评价研究, 科学进行定岗、定编工作。
二、基于工作任务的财务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在对财务部门岗位进行分析时, 应当紧紧围绕工作任务这一手段和方式, 并结合公司本身的发展战略和行业特点来进行。公司要想实现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离不开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和运用水平的提升, 因此财务岗位在任务设置上需要保障单位的资金安全完整。为了进一步适应公司发展以及实际业务需求, 应当对部门进行适当调整, 重新梳理优化原有的工作岗位设置和职能, 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定岗、定责、定编工作, 并在岗位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员工素质情况进行人才选拨, 以此来对各个财务岗位进行充实, 切实发挥财务人员在公司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推动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单位在对财务组织机构进行优化和调整的同时还需要结合部门的责任明确和界定, 管理者需要结合工作任务调查分析这一管理手段来对财务岗位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把握, 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财务岗位的具体职责, 优化和调整财务岗位调整, 同时及时进行人员编制调整和落实, 只有依靠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才能够完善和优化公司三定方案, 也才能够便于财务岗位的后续评价分析以及人员的配置考核、工作的激励等。
不同于公司的其他部门, 财务部门本身兼具着服务、管理以及价值创造这三重功能和责任, 所创造的经营管理成果也有别于其他部门, 从这个角度上讲财务岗位在进行任务分析时主要是以任务调查形式的自陈式量表为手段, 同时结合专家访谈法以及经验法等。
三、财务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步骤
在对财务岗位进行任务分析时, 应当保障既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同时岗位管理科学有效。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步骤来开展:
第一, 工作任务调查。工作任务调查是进行财务岗位工作人物分析的基础, 按照周期不同工作任务可以划分为临时性工作以及日常性工作两种, 需要结合工作任务不同来对岗位任务进行调查。围绕财务岗位职责以及岗位说明, 结合岗位工作管理实际职责来对财务各个岗位进行分类分解, 并在此基础上分解细化, 明确各个岗位所包含的重要事项, 将职责细化到具体的步骤, 结合每个步骤所消耗的时间进行分析统计, 以此来合理确定各个财务岗位的重要性。不仅如此, 在调查中还尽量使用量化指标, 提炼出每个财务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 合理进行岗位设置, 结合职员个人评价和素质情况, 合力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各个财务职责岗位都需要经过职员个人填写评估, 并经由人力资源部门审核, 结合自我评价和组织考评, 对员工财务岗位的工作饱和度进行准确合理的分析评价。
第二, 工作任务分析。对于财务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需要从工作内容、工作结构以及工作量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财务部门的各个岗位在设置上应当能够满足本单位的职责管理需要, 在进行工作内容分析上确保职责突出、边界清晰、内容充实, 同时还应当满足相关职务不相容这一基本原则。工作结构上主要是对临时性工作以及日常性工作进行合理配置, 一般来讲, 财务岗位的日常性工作应当占据整个工作量的七成以上, 这样才能够表明财务岗位在设置上依据比较充分。假若单位财务岗位的日常性工作占总工作量的比重低于七成, 则说明临时性工作比较多, 财务岗位的工作量不够稳定。此时就需要对临时性财务工作进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对相关的财务工作进行合理分解。同时, 还需要对财务岗位的工作量进行核定, 结合全年的标准时间并结合各个财务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合理确定每一个财务岗位的工作量饱和度, 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验证, 对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及时纠正和改进。
第三, 分析结果运用。依靠对财务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 合理确定具体的工作职责, 在此基础上确保各个岗位都能够全面覆盖整个财务部门的职能。同时, 通过工作结构分析, 合理进行岗位分类, 进一步优化岗位配置。依靠对岗位工作量的分析, 合理确定各个岗位的人员编制情况。结合岗位工作任务调研, 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专家座谈, 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合理修订和完善, 进一步优化财务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岗位说明书等。并结合单位未来时期的发展战略规划, 对公司的财务岗位设置以及人员配置进行科学设计。
四、基于工作任务的财务岗位定员管理分析
单位进行财务岗位管理, 需要科学进行岗位设置以及岗位分析, 在这一基础上编制完善、可行的规划方案, 结合具体的财务岗位进行必要的价值分析评估, 确定好财务岗位的相对价值。财务岗位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在岗位分类、工作性质方面都有所区别, 因此对于财务管理岗位进行岗位分析评估有一定的难度。在进行财务岗位评估时, 需要围绕岗位评估维度来展开, 推进财务岗位管理的科学性。
就评估维度而言, 任何一种财务管理岗位在设置上都会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 同时要完成这一项工作也会经历投入—过程—产出三个连续的环节, 将这三个连续环节落实到具体的财务岗位上则就是投入跟财务工作岗位相匹配的专业技能, 并依靠财务岗位具体责任人的实际劳动过程解决相应的财务问题, 最后获得负责任劳动产出的过程。正是基于此, 从财务岗位角度进行工作任务定员分析, 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以及产出影响大小等这三个评估维度。
对于专业知识技能主要是围绕管理范围、专业知识技术以及人际关系技能这三个方面来开展, 专业知识技能包含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专业技能;人际沟通则包含了沟通方式、沟通渠道、沟通范围以及沟通内容等;管理范围则针对管理深度、管理层次、管理职能的差异、管理的广度以及管理的层次性限制等。解决问题维度则包含了思考限制以及思考挑战这两个层次内容。思考的限制应当从思考的环境变化、思考的层次来进行分析, 思考挑战则应当从解决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依靠这两个方面的分析来对该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另外, 还应当从行动的自由度、行动影响的性质以及行动影响的范围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责任维度。例如行动受到的监督程度、行动接受政策的引导程度以及行动的限制层级等来分析行动的自由度指标, 从产出的影响面来分析影响的范围, 从直接影响以及间接影响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的性质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专业知识技能、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产出影响这三个方面的维度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并且这种递进关系是内在关联的。在管理实践中, 思考的限制这一维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知识技能这一维度的效能发挥, 一般会要求任岗者尽最大努力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 另外行动自由度这一维度则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在现有的思考限制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下任岗者所获得的产出。正是基于此, 在进行财务岗位管理时, 管理者应当紧紧围绕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岗位评估, 所选择的思考限制层次以及行动自由度层次不应当超过专业技能层次, 以此来确保岗位分析评估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龚金玉, 刘绿枝.强化岗位管理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J].航天工业管理.2010 (04)
[2]阎建武.“廉情”程控进点到位——大冶铁矿实施敏感岗位管理[J].政工研究动态.2012 (12)
【关键词】会计岗位 能力要求 归纳比较法
一、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我院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财务会计基本技术和专业技能及较强的涉外财会应用能力,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出纳、财务核算、成本核算、主办会计、涉外财务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具体岗位包括出纳、财务核算、成本会计、主办会计、报税员、稽核等。财务会计岗位所需专业能力分析如下表所示。表中“*”标注部分是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任务。
会计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
三、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任务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本课程的任务是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业务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现行《财务会计》课程以会计六大要素为主线,通过介绍六大要素的核算,展开讲述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具体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利润、财务会计报告。
(三)现行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过于理论化。现行的《财务会计》相关教材和教学实施是按会计六大要素组织教学,理论体系虽然完整,但不能体现会计岗位对会计技能的要求。加上高职学生的逻辑性不是很强,学生感到理论方面内容多,与实际工作中生产经营环节相脱离,学生仅仅是简单地“为学习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去主动地学习财务会计知识。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采用过于单一。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理论为主,虽然每章配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但系统性较差。抽象的会计理论讲解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是晦涩难懂,学习的主要手段变成了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会计事项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3.教学案例选择不够实用。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讲解每一个会计要素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老师会选取相应的案例进行讲解,但由于教学案例的设计难度较大,多数教师会用例题代替案例,常常以甲乙企业、A B产品等来举例,数据也可大可小,往往没有背景资料,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不切实际,从而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以充分发挥财务会计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作用。
(一)按岗位能力需求重组教学内容
《财务会计》课程要打破现行六大要素教学顺序,而是围绕会计工作岗位,设计针对这些工作岗位典型业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基于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的“出纳岗位核算、存货岗位核算、往来岗位核算、固定资产岗位核算、职工薪酬岗位核算、资金岗位核算、财务成果岗位核算和总账报表核算”等几大学习模块。
(二)构建“理论+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的教学模式
《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的深度,要想学好该课程,仅靠理论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该课程在课内教学时,应该分岗位进行单项实训,每个岗位的实训资料都要按该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从填制或审核原始凭证开始,进行相应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通过分岗实训,增强学生对会计岗位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岗位技能。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应该针对该课程涉及的各个岗位,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让每个学生扮演一个单位“全能型会计”角色,处理该企业某一会计期间完整的经济业务。这样做能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ERP财务软件应用等知识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
(三)创新财务会计教学方法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只有学好这门课,才能从容应对将来的学习、选拔和工作,因此,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已有的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外,归纳比较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实际利率法的应用,在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内容中都有涉及,虽然内容不同,但其应用方法是一样的,只需换会计科目即可,讲课时无需重复讲解。再如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通过归纳比较其初始成本的确定、相关费用的处理、后续计量、减值准备的计提、资产处置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熊永忠.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多元教学模式选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董汝萍,袁利升.浅析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时代教育.2014(11).
[3]任英,张吉岗.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民营科技.2014(2).
[4]赵瑞梅.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探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存在定位不准、内容实操性差、教学与实际差距大等问题。为此, 笔者发放问卷, 主要调查企业财会机构设置及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财务管理岗位设置、人员要求等内容。结果显示, 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于中小企业, 绝大多数企业仅设置专人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由会计、会计主管和财务经理承担大部分工作, 工作内容中以成本控制、营运管理、财务预算和分析居多。基于此, 本文认为,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应作为职业发展核心课面向中小企业的初中级管理人员;重构教学内容模块, 将重点向营运资金部分倾斜;使用真实案例, 重点培养财务思路和Excel运用技巧, 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一、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现状分析
(一) 面向大型企业, 面向中层以上财务管理人员。
当前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本科基本无异, 以风险价值观念为主线, 以开展专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大中型企业为主体, 以完善的资本市场为背景, 讲解中级以上财务管理人员所需的知识, 侧重对外的资本运作部分, 仅比本科降低了知识难度而已。但实际上, 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很难达到如此职业高度, 就业方向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 而他们真正亟需的财务管理知识在学校却没有被系统强调。如此一来, 学生毕业后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值得怀疑。
(二) 内容上重视理论完整性, 弱化实践应用性。
财务管理教学内容, 为勾勒出系统的资金运作体系, 以企业筹资、投资、营运、分配为模块, 强调理论完整性, 但弱化了实践应用性。其实, 仅有少数企业全面系统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大部分企业只开展部分工作, 中小企业尤为如此。而高职学生一方面在学习前期未进入过财务管理工作“现场”, 缺乏实践经验, 对教师所讲财务管理实例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和消化;另一方面在学习后期带着“大而空”的理论知识进入职场, 缺乏企业所需细致且具体的财务技能。
(三) 知识内容多运用数学模型。
财务管理使用西方理论体系, 课程本身含有较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模型分析问题、理性决策, 也是财务管理本身特色。加之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体系, 课程中就会包含很多数学模型, 而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所以面对财务管理课程, 学生大多存在畏难情绪, 学习积极性差;教师也会因为学生难以调动而缺乏教学激情和改革动力。
(四) 教学案例缺乏, 实训多为简化的模拟练习。
财务管理教学实践环节少, 且多为课内实训、校内实训。课内实训基本停留在教师授课时的例证, 再通过布置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校内实训, 多采用各类软件实训平台, 大部分财务管理软件只是一些习题的集合, 仅需要学生运用书本上的方法对所给的数据进行简单演算, 并没有案例分析或模拟财务管理实践全程教学, 不能发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五) 教学人员缺乏财务管理实践, 只能照本宣科。
高校部分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 以前基本没有理财工作经验。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 课堂教学只能以教材为中心, 以理论讲授为主, 导致理论脱离实际, 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不仅如此, 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持续性, 使得一些教师即使短期下企业顶岗实习, 也无法真正接触到财务管理工作, 无法提高相关技能。
二、企业问卷调查分析
针对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现状, 为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需求, 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进一步改进财务管理教学, 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反映市场需求。
(一) 调查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主要依托毕业生就业单位, 配合网上问卷, 不分企业类型, 对广东省内的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和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此次共发放问卷156份, 回收问卷117份, 其中有效问卷106份。问卷填写人员主要为企业中级以上财务管理人员, 问题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财会机构设置及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财务管理岗位设置、财务管理人员要求、如何看待高职毕业生及校企合作意愿五个方面。
(二)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 企业基本情况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 参与调查的企业有60家是有限责任公司, 占总数的56.6%;56家是制造业企业, 占总数的52.83%;5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36家, 占67.92%, 其中包括2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
2. 企业财会部门设置及财务管理开展情况分析。
部门设置方面, 80家企业 (占比75.47%) 没有区分财务部与会计部, 但设置专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18家企业 (占比16.98%) 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8家企业 (占比7.55%) 财务与会计同属一个部门, 且无专设财务管理人员。
企业开展最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成本费用控制, 占86.8%;最少的是投资, 占26.4%。其他的财务管理工作包括: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分析, 各占81.1%;税收筹划, 占75.5%;利润分配决策、内部审计, 各占50.9%;财务制度设计, 占47.2%;筹融资, 占28.3%。
我们普遍认为, 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细致程度会影响到企业财会部门的设置。为了研究二者的关联, 本文以企业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为自变量X, 企业财会部门设置为因变量Y, 进行交叉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 当企业开展了专项、定期的筹融资工作时, 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的比例是最高的, 达总数的46.67%;接着便是开展投资工作的企业, 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的比重也较高。其他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则对部门设置影响不明显。
3. 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设置分析。
在企业的财会岗位中, 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较多的三个是:会计 (69.81%) 、会计主管 (62.26%) 、财务经理 (62.26%) 。由于企业财会部门设置不同, 岗位分工也会不同。所以, 在对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岗位进行分析时, 本文采用了交叉分析的方法。以部门设置为自变量X, 岗位分工为因变量Y进行交叉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除财务经理、会计主管和会计外, 其他人员承担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度随着部门设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 当企业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时, 除以上三者外, 承担财务管理工作较多的是税务会计 (纳税筹划工作) 和资金主管 (投融资工作) 。企业只设立了单一的财会部门, 但设置专人负责财务管理时, 则会由会计助理承担更多的财务管理基本工作。值得一提的是, 此类企业中, 有5家在选择财务管理岗位时, 勾选了“其他”项目, 且均详细填为“出纳”岗。这是由部门设置简单、分工笼统所造成。企业既不分设部门, 也不设专人的, 则基本没有财务管理工作, 企业的财会岗位基本上只集中于两个:对内的记账员和对外的报税员。这一分析结果, 与上面的分析结果一致, 表明企业一旦开展了定期、专门的投融资工作, 就容易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 并由专门的资金主管负责投融资工作。其他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则大多与会计工作融合, 由会计人员兼任。
4. 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要求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在聘用财务管理人员时, 半数要求最低学历为本科 (52.83%) ;其次是大专 (37.74%) 。企业聘用财务人员, 初步筛选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排名前三位的是:学历学位、会计相关专业 (86.79%) ;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 (81.13%) ;有会计从业资格证 (79.25%) 。然后是有相关工作经验 (75.47%) , 账务处理能力强 (69.81%) , 善于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强 (69.81%) , 英语水平好 (9.43%) 。
在对企业要求从业者具备哪些财务管理知识的调查中发现 (见图1) , 92.45%的被访企业认为从业者需要具备资产管理知识。除此之外, 企业更重视筹资成本和财务预算分析方面的知识。只有35.85%的企业认为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投资预测知识。这些数据是与企业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相符的。
在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方面, 企业表现出统一的态度:重视数据分析能力、撰写财务报告的能力、预测未来财务状况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见表1) 。
5.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看法及校企合作意愿统计。
虽然近年录用过高职毕业生的企业占被访总数的64.15%, 但半数以上的企业 (54.72%) 认为高职毕业生暂不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 还需从会计基础工作做起。在被问到高职学生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工作能力的原因时, 企业的回答是:专业知识薄弱 (79.25%) 和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62.26%) 是最主要原因;接下来便是学历较低的问题 (35.58%) 。其他原因还有:缺乏沟通协调能力 (28.3%) , 眼高手低、责任心不强 (28.3%) , 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差 (24.53%) 。
值得庆幸的是, 绝大多数的企业愿意或可能接受高职学生实习或观摩 (占98.11%) , 同时也有88.68%的企业表达了与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意愿。但是这只能说是企业良好的态度, 现实中如何深入开展财务类专业及课程的校企合作, 仍是亟需解决却十分棘手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 大多数企业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是合并的。在此情况下, 主要进行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成本费用控制、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由会计、财务主管/经理、财务助理、出纳共同承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的知识主要是资产管理、筹资成本控制、财务预算和分析。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是营运资产管理、筹资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而利润分配与投资可作为发展知识讲解。
三、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建议及措施
(一) 将其定位于职业发展核心课, 而非基础核心课。
调查显示, 大多初入职场的高职毕业生, 亟需的技能仍是基本的账务核算、税务申报能力, 用到的财务管理技能并不多。但是, 不同于中职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只教授学生最基本的工作技能, 还需要引导学生有职业发展的眼光和能力, 那么财务管理就是会计学生职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相应的, 与财务会计等基础核心课不同, 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应更偏向于财务理念的传授、财务眼光的培养和财务分析能力的取得, 应将其作为核心课。
(二) 侧重中小型企业, 针对中层及以下财务人员。
高职毕业生大多就业于中小企业, 从事基础的核算工作;在积累一定经验后, 会进入职业上升期, 进入初中层管理岗位, 从而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大发展。面对有如此职业发展轨迹的学生, 教学目标要从面向大中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调整为中小型企业的中层及以下财务人员。同时, 教学中还可结合全国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职称考试大纲的要求将一些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内容引入教学。这样可进一步增加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帮助学生职业晋升, 满足社会对财会应用型人才知识面的要求。
(三) 分析岗位工作内容, 整合课程, 重构教学模块。
财务管理课程之前的教学, 主要按照企业财务活动逻辑顺序, 重点讲解筹资、投资、营运、分配活动, 略讲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但通过企业调查发现, 大多数中小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的财务管理知识是资产管理、筹资成本控制、财务预算和分析。传统教学中投资、利润分配这两个重点部分,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并未被作为工作的要点。所以, 应调整财务管理课程教学, 将重点向营运资产管理、筹资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倾斜。
调查中, 企业开展最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成本费用控制, 而且有52.83%的企业是制造业企业。这就需要整合以往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 如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学的知识, 也是财务管理众多决策的依据;资金需求量预测不仅是财务管理的要点, 也是管理会计中预测会计的内容;而责任会计也同时出现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知识点中。
(四) 课堂多讲分析思路、Excel应用, 少讲数学公式、模型。
财务管理课程本身具有数学公式多、理论模型多的特点。面对突出实践的教学目的和数学知识薄弱的高职学生, 教学过程要轻公式、重应用;轻模型、重思维。如资金时间价值, 可略讲或不讲P、F、A的计算公式及推倒, 重点讲明P、F、A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 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普通计算器、科学计算器、网络上的复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这里必须提到, 应着重培养学生利用Excel建立财务模型、解决财务计算、分析财务问题、形成财务报告的能力。财务管理模型甚多, 教学时不应以教学单个模型为目的, 而应以分析模型思路为主,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模型, 学会用财务的思维分析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举一反三, 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五) 使用真实资料、真实案例。
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形式。现实中都会发生企业资产管理、投融资成功或失败案例, 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剖析案例,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实践活动。首先, 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引入真实案例;然后, 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提示、总结。笔者认为, 可在财务管理课程结束后, 专门安排案例分析实训, 采用完善的案例教学法, 透彻分析一两个案例, 使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但需注意的是, 务必要解决真实案例的复杂性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矛盾。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案例通常内容复杂, 牵扯面广;而高职学生的知识功底和分析能力有限。如何挑选典型案例, 并引导学生从中挑选有效信息、利用知识分析案例、做出结论, 是财务管理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六) 深度校企合作, 将企业财务人员引入课堂。
教师要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自身首先要符合企业需求。为此, 一方面, 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实践锻炼, 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另一方面, 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短期访谈, 及时将社会的需求引入教学。再一方面, 可通过聘请一批社会知名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业务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各种形式全程参与专业改革、教学、专题讲座, 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形成一支过硬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大大提高财务管理师资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龙.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J].新西部, 2009, (10) :227-228.
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现设想在原有财务人员岗位分工的基础上设置财务管理A、B岗,即当A岗责任人出差、外出学习、休假或因其他原因短期内不能承担本岗位工作时,由B岗责任人接替完成A岗工作,并切实负起责任,以此保证财务工作的连续性,提高财务服务满意度,给财务基础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设定财务管理A、B岗的意义
通过财务管理A、B岗的实施,一方面能有效避免空岗现象,提高财务工作效能,另一方面对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术技能,加强团队高效协同运作,培养业务多面手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1.1 财务管理
A、B岗的设定首先从根本上解决了财务人员因岗位相对稳定,而造成专业知识单一,全方位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使每位财务人员都能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设定财务管理A、B岗后财务人员也能走出去,参加校外的培训、调研工作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财务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对财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设定财务管理A、B岗,使大多数财务人员都能全面掌握财务知识,能够在短时间内培养和锻炼全能型财务人员。
1.2 财务管理
A、B岗的设定能够有效解决在岗位轮换时,因不熟悉新岗位工作而造成的工作拖拉、错误频出的弊病。在日常工作中,各岗位都按照自己在A、B岗岗位职责中的规定完成本岗位和B岗工作,因此在岗位轮换时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完成新岗位的工作。
1.3 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一名财务人员长期从事一项工作,重复、机械的工作使部分人员逐渐产生职业倦怠,不积极进取,人浮于事,工作效率日益降低。设定财务管理A、B岗后,人人都有了新的工作职责,为更好地完成B岗职责,财务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需要在A、B岗的替换中不断磨炼和充实自己,进而对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4 设定财务管理
A、B岗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有利于培育和创建好的团队文化。财务管理A、B岗的设置使每位员工都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断地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使日常工作效率不断提高。A、B岗工作制使每个人员的长项都能有用武之地,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得到了团队的认可,就会提高工作积极性,工作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氛围就会向良好的方面或者更高的层面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创建好的团队文化、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协同作战精神,有利于加强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
1.5 有利于服务承诺的实现,维护部门形象,提高服务满意度
财务管理A、B岗的设置,从制度上避免出现空岗,A岗责任人不在岗B岗责任人继续完成其工作,形成制度化后,不需额外的安排,使顶岗成为必然,为外来人员办事提供方便,不会出现因一人一时不在岗,而使工作间断,业务不能开展、服务不能连续、外来人员怨声载道的现象,有利于服务承诺的实现,有利于维护部门的形象,提高服务的满意度。
2 财务管理A、B岗的设计对A岗、B岗和部门负责人的要求
财务部门首先应理顺业务流程,合理设定岗位及人员分工,在符合内控准则要求的基础上,对每个岗位设置A岗和B岗。A岗是业务主办人员,B岗是业务协办人员。岗位设置安排后,要求A、B岗工作人员加强协调和配合,A岗责任人员向B岗责任人员传授业务知识、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以保障A岗责任人因出差、休假、培训等原因短期不在岗时,由B岗责任人员代行承办业务。
2.1 对A岗责任人的工作要求
A岗责任人离岗前,必须提前向B岗责任人做好交接工作;
A岗责任人离岗期间,必须与B岗责任人保存电话等通讯联系。
2.2 对B岗责任人的工作要求
当A岗承担人离岗期间,B岗承担人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承担A岗的以下工作:
接待A岗的来访人员,对有关问题作出解答;
受理A岗责任人一般性工作,对不能处理的事项,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及时与A岗责任人取得联系;
B岗责任人在顶岗期间,应认真负责做好A岗工作,享有A岗责任人的职责权利,并对执行A岗工作结果负有相应的责任;
A岗责任人外出返回后,B岗责任人应告知A岗责任人离岗期间处理的相关工作情况,并将相关文件、资料移交A岗承担人。
2.3 对部门负责人的要求
部门负责人落实A、B岗位责任制,做好运行中的有关协调工作;
部门负责人应为B岗责任人承担A岗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传阅A岗主要工作的文件资料;
应加强对工作人员适应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训,保证B岗工作人员能高质量地完成A岗所有工作;
当A岗B岗同时离岗期间,部门领导指定他人做好相应工作。
3 财务管理A、B岗设定时应注意的事项
在实际工作应用中要将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岗位设定为A、B岗,这样方便两个岗位之间的沟通交流,易于互相理解。
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时效性强的工作设定A、B岗。财务部分工作事项时效性强,对时间要求高,对这样的岗位应优先设定B岗;为保障工作时效要求强的工作能保质保量完成,可在A岗不离岗的情况下,由A、B岗责任人共同完成此项工作,最大提高工作效率。
B岗责任人可为多人,顶岗秩序由部门领导安排,以便在A岗和B岗第一责任人均不能在岗时,按序顶岗,从而保证了工作完成的时间和质量。
A岗责任人离岗前,必须提前做好工作移交,因特殊原因来不及移交的,B岗责任人要主动顶岗。
财务管理A、B岗的实施,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工作缺位和空岗现象,来访人员随时都能办理相关业务;另一方面对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术技能,加强团队高效协同运作,培养业务“多面手”都将产生积极作用。A、B岗的设计使每位财务人员都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适应财务会计工作由过去的事后核算,逐步向事前预算、事中管理、事后核算发展。财务管理A、B岗制度的实施,也将在保持财务工作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提高财务人员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激发潜能、增强团队意识,促进部门工作高效运转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泽雨.推行AB岗和互为AB岗实现“1+1>2”的协同效应[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3).
[2]浦颖娟.基于AB岗工作制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探究[J].科技视界,2016(3).
[3]徐军,陈志锐.广西梧州组织系统实施AB岗管理[J].党员干部之友,2015(4).
[4]刘佳磊.基于大数据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J].中国市场,2014(44).
【财务制证岗位职责】推荐阅读:
物业财务管理之财务出纳岗位职责07-16
财务副总岗位职责09-13
财务岗位职责考核12-17
财务总监岗位职责范本06-27
财务岗位职责与考核09-26
财务主管岗位职责描述11-30
财务室岗位职责12-01
财务经理岗位职责描述12-04
企业财务部门岗位10-22
会计财务岗位总结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