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一生》诗歌

2025-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督的一生》诗歌(通用8篇)

《基督的一生》诗歌 篇1

亲爱的主啊!

当我们想起

你在世所经历的苦难,你一生所受的忧患,我们怎能不记念,我们怎能不忧伤,多少赞美你的诗篇,多少感谢你的乐章,在我们心中不息地激荡......你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竟肯为我们道成肉身,降卑在地上。

二千年前

一个寒冷的夜晚

——是你的圣诞。

世界迎接你的是什么呵!

你以寒陋的马槽为床。

飞鸟有窝,狐狸有洞,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从马槽期首,你就数历苦难,你逃到埃及,躲避要杀害你的希律王。

希律死了,你才回来,住在一座小城——拿撒勒

多过你孩提的时光......你从小就以天父的事为念,你从小就领会天父的心肠。

野地里的百合花,天空中的小麻雀,都引起你沉思默想。

圣殿里聪明的问答,真实叫人惊叹!

你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你的心,都一起增长......你在约旦河受洗,圣灵像鸽子降在你的身上,约翰见证说:

“看哪!神的羔羊,出去世人罪孽的。”

你在旷野禁食四十昼夜,胜过魔鬼的试探,满有圣灵的能力,把天国的福音传扬......荣耀的王啊!

迦拿婚筵,你使水变成美酒,登山宝训,你宣布天国宪章。

生命的主啊!

你一呼唤,拉撒路即可走出坟墓;

你一咒诅,无花果树就立时枯干。

你为我们走过多少崎岖的道路!

你为我们熬过多少不眠的夜晚!

你为我们行过多少神迹和奇事!

你为我们受过多少痛苦和忧伤!

我们怎能遗忘,客西马尼凄凉的夜晚

是多么的死寂,是多么的幽暗,至爱的门徒也都困倦。

有谁比你更孤单?

有谁比你更忧伤?

你双膝跪地,独尝苦杯,哀哭失声,三次祷告,汗如血点洒地上......出卖你的犹大,带着罗马兵丁拿着刀棒

捉拿你

如同捉拿盗贼一般,他们用拳头打你,吐唾沫在你的脸上

给你戴上荆棘冠冕,穿上紫色袍子,用苇子打你的头,戏弄你说:

“恭喜啊!犹太人的王”。

你虽然经过六堂审问,审不出丝毫罪孽。

你却为我们

受尽辱骂、毒打、鞭伤......你为我们背起沉重的十字架往加略山,你浑身血迹,遍体鳞伤,一路上有着你带血的脚印呵!

你像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人手下

没有声响......我们怎能遗忘

各各他悲惨的景像,你的圣体为我们

在十字架上高高悬挂,长长的铁钉钉透了你的手脚,你的宝血为我们一滴滴流干,你的骨头为我们一根根数过,你的心如蜡熔化,舌头贴住上膛......听你还为罪人求告: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知道。“

哪有比这更大的赦免!

哪有比这更加慈爱的心肠!

你大声喊着说:

“以罗伊!以罗伊!

拉马撒巴各大尼!”

(我的神!我的神!

为什么将我离弃!)

暗淡吧!太阳,这样的惨景

天使都不忍观看;

崩裂吧!山岗,这样的悲痛,大地都颤抖摇撼;

哀恸吧!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呵!

失声痛哭吧!马利亚,我们怎能忘记主的恩典,怎能忘记主的慈祥,仰望吧!主所爱的约翰呵!

爱里没有惧怕。

听呵!主正在向你说话,十字架下,你的眼泪呵!如同泉水流淌......”成了!"

是我主在十字架上大声呼喊,天昏地暗,山崩地裂!

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

裂为两半!

我亲爱的救主啊!

你成功了救赎,为全世界罪人丧亡!

你为我们死而埋葬,圣体在坟墓安放,第三天清晨从死里复活,胜过阴间,胜过死亡!

你向门徒显现四十昼夜,白昼升天,坐在神的右边,作我们的中保、祭司、君王,为我们预备地方,还要接我们

到那甘美的家乡。

亲爱的主啊!

你是我们的磐石、诗歌、力量,你是我们的生命、喜乐、盼望!

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

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

《基督的一生》诗歌 篇2

周梦蝶并不是基督教徒, 但基督教意象却几乎贯穿他整个写作过程。在《孤独国》中, 多次出现上帝与十字架意象, 到了《还魂草》则转以圣经典故为题材。从《孤独国》到《还魂草》, 是其“让风雪归我, 孤寂归我” (《让》) 的一种基督式苦痛选择, 和“雪还是雪, 你还是你”的明镜之心的升华, “尤其是《让》一诗, 更具有释迦基督为人类担荷罪恶之意”[2]。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晚, 在《十三朵白菊花》、《约会》和《有一种鸟或人》中, 仍出现了上帝、十字架等基督教意象。1966年后, 周梦蝶开始专心修学佛法, 心境与诗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因此《十三朵白菊花》、《约会》和《有一种鸟或人》中虽还留有基督教意象, 但已经相对减少。由此可见, 1966年对于周梦蝶来说是其基督教情怀浓淡的分水岭, 然其诗中的基督教文化印记, 对研究周梦蝶诗学来说仍是值得重视的。

一.关于上帝的诗歌想象

学者戴训扬曾在分析周梦蝶诗的三种题材时说:“以旧约《创世纪》《诗篇》《传道者》《雅歌》以及新约《启示录》对周梦蝶的影响最大。而这些篇章在圣经中是文学成分最浓的部分, 除了拓宽作者的思想内涵外, 并且也丰富诗之素材。”[3]周梦蝶诗中的基督教意象, 出现最多的是“上帝”, 不但反复出现, 且贯穿了其前后期作品。

在周梦蝶的诗中, 上帝是形而上的造物者, “上帝是从无始的黑漆漆里跳出来的一把火/我, 和我的兄弟姊妹们──星儿们, 鸟儿鱼儿草儿虫儿们/都是从他心里迸散出来的火花” (《消息 (二首) 》) 。上帝创造万物, 那么万物皆为“上帝之子”, 所以“我”与“万物”皆为兄弟。同时, 周诗中的上帝也是博爱的, 平等对待一切受造的万物。“上帝给兀鹰以铁翼、锐爪、钩、深目/给常春藤以嬝娜、缠绵与执拗/给太阳一盏无尽灯/给蝇蛆蚤虱以绳绳的接力者/给山磊落、云奥奇、雷刚果、蝴蝶温馨与哀愁……” (《乘除》) 。

在基督教信仰中, 既然万物是由上帝所造, 那么上帝就如同万物的父亲一般, 因此圣经中也多次以“天父”称谓上帝。吴达英也曾在评析《孤独国》时指出, “所谓‘上帝’, 在诗人的诗中, 是一种父性的体, 诗人依偎在‘上帝’的怀里, 如子之对父一般, 有孩童般的埋怨, 又有孩童般的渴慕。”[4]大时代的变动以及故乡的飘零, 使周梦蝶对于其生命的归依产生了思索与怀疑, 并将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形象寄托于“上帝”。所以在诗中, 周梦蝶与“上帝”对话总带有孩童般的依恋, 对上帝“形而上”的“安排”总有一种呼唤与商榷。“上帝呀, 无名的精灵呀!那么容许我永远不红不好么?” (《徘徊》) “上帝呀!我求你/借给我你智慧的尖刀!/让我把自己──把我的骨, 我的肉, 我的心……/分分寸寸地断割/分赠给人间所有我爱和爱我的。” (《祷》) 然而, 上帝是超越形下世界的形上存在, 上帝对世间万物“宿命般的安排”, 正如他所存在的形上世界一般, 是不能为人用理性所认知的。在《孤独国》的《菱角》一诗中, 诗人把如婴儿般“熟睡”在“紫絮外套”中的菱角转喻为被蒸煮的蝙蝠, 发出了“上帝啊/你曾否赋予达尔文以眼泪?”的质疑。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万物由神创生的概念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打破, 物种之间为了生存而彼此取食有了近乎合理化合法化的依据。当“物竞”取代了“悲悯”, 上帝又再次沉默了, 只留下诗人发出深情的悲叹。

《十三朵白菊花》中的《吹剑录十三则之一》是诗人后期探讨上帝的作品之一, 集中体现了诗人此时对上帝的体悟。“上帝/从虚空里走出来/彷徨四顾, 说:我要创造一切/我寂寞!”诗人进一步联想到了上帝的创造, 通过写诗的反省, 体会到了“创造”的本质。诗中对于宗教以及形而上的关注, “包含了诗人想象力触及形上世界的‘灵光乍现’”, “其实表露了文学与神学交流沟通的可能性”。[5]

二.生命的欲望与十字架的救赎

周梦蝶既向往佛家的解脱与庄禅的超越, 亦怀抱基督教救赎之苦。他曾在接受访问时表明自己的思想是入世的, 且相比佛家的思想, “更爱耶稣的博爱精神”。[6]

在《圣经》中, 人类的世纪开始于伊甸园的堕落。蛇的诱惑粉碎了人神共居的诗意澄明, 偷食禁果的亚当、夏娃从此发配至尘土劳心劳命, 从此人类开始了由天堂到地狱的欲望之旅。对于“蛇”的隐喻集中体现在了《还魂草》中, 《五月》“这是蛇与苹果最猖獗的季节”、“而绚缦如蛇杖的呼唤在高处”;《六月》“据说蛇的血脉是没有年龄的!纵使你铸永夜为秋/永夜为冬/纵使黑暗挖去自己的眼睛......蛇知道:它仍能自水里喊出火的消息”, 在清净如秋、如冬的理智中, 即使竭力克制, 代表罪恶的蛇仍能喊出具有生命温度的欲望。在《还魂草》里讨论欲望与罪恶的诗篇中, 都可以看到“蛇”或“苹果”的意象。

耶稣在十字架上牺牲是基督教义中最核心也最令人动容的部分。据福音书记载, 耶稣为了救赎罪人, 手脚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死, 并于第三日复活。《基督教要理问答》中也提到, “耶稣成为我们的救恩是籍着他的道成肉身、受苦、钉十字架、死、复活及升天, 所成就的果效”[7]。“十字架”也是周梦蝶诗中常出现的意象, 《索》中“想起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耶稣”;《错失》中“十字架上耶稣的泪血凝动了”;《消息》中“在死亡的灰烬里燃烧着十字”, 无一不体现着诗人对耶稣心怀世人、救赎世人的博爱情怀的向往。

有些宗教学者认为, 因为耶稣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 所以十字架象征了人类的苦难。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寓意着耶稣以自己一人之身, 背负起了人类全部的苦难和罪孽, 从而使具有“原罪”的每个人, 可以重新开始赎罪的生活。因此, 作为基督的信徒, 就应该像耶稣基督那样, 背负起十字架, 忍受苦难来拯救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 背负十字架比舍己更难。受耶稣背负十字架为人世受苦所感染, 诗人也怀有同样的博爱与救赎精神。《绝响》中, 诗人发出呼唤, “神啊/请赐与我以等量的铁钉/让我用血与沉默证实/爱与罪的价值;以及/把射出的箭射回/是怎样一种痛切”。诗人为耶稣以自我牺牲来救赎世人的精神所感染, 也希望经历血肉分离的苦痛, 以表明自己无私牺牲的恳切。

《十三朵白菊花》中, 诗人愿意背负十字架救赎世人的精神仍在, 但已有了哲学性的思考。《想飞的树》中, 诗人发现, “一直飞到自己看不见自己了/那冷冷的十字, 我背负的/便翻转来背负我了/虽然时空也和我一样/没有翅膀”。诗人本欲负十字架高飞, “以基督的慈悲自任”[8], 但却发现所背负的十字架“翻转来背负”诗人自己了。诗人也说道自己在一场重病后悔悟:“人是人, 也是人人。你笑, 大家跟着你笑;当你受割, 说不定也有人暗自为你滴血。原来活着, 并不如我所‘以为’的那么简陋、草率、孤绝惨切。”[9]本想救赎世人, 却为诗人所救赎, 身无长物的诗人对每个人都真诚以待, 世人也给予诗人以关切和爱, 在互相救赎中, “十字架”成就了诗人与世人的博爱。

三.东方诗学与西方神学对话可能

中国自古就有“诗禅相通”的诗学传统, 以禅入诗, 以禅助诗, 以禅喻诗, 诗中有禅, 禅里有诗。禅作为一种认知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影响了传统诗歌的立意、构思、风格, 而基督教文化为中国诗歌创造了新的意象空间和美学意义。现代诗歌对基督尤其是上帝的想像也可看作是以诗歌形式进行的另一种意义解释, 现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以及诗人的生存方式都进入了对上帝的想像。也如同麦奎利所说:“当我们谈到上帝的时候, 我们同时谈到了自己。‘上帝’这个词不仅表示存在, 而且包括一种对存在的评价, 对作为神圣存在即仁慈公正的存在的献身。”对于现代诗人, 甚至是中国诗歌而言, 对上帝的想像和意象设置都是一场精神的考验和灵魂的冒险, 他们把上帝看作神秘之物, 或是当作现实生活的解救者或者是社会救世者, 可以帮助人们直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于是, 现代诗歌的意义和形式就有了神性意义的诉求和择取, 有了上帝意象的创造和想像。具有神性特征的基督教意象在周梦蝶早期诗歌中又经过诗人的内化, 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上帝观念, 并展开着独特的诗歌想象和表达。

罗勃·巴斯说:“文学想象和宗教想象并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别。文学想象其本质是宗教的。因为它是一种创造象征的能力, 也是领悟象征的能力。”[10]在中国语境中的基督教诗歌与西方有所不同, 基督教在中国属于“外来宗教”, 一向处于宗教和文化边缘, 所以诗人写的大多只是具有基督教精神气质的诗歌, 或者体现某种基督教的世界观, 或者体现抒写者的某种基督教情怀。基督教只是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看世界的态度、方式和角度, 因此, 诗人的创作由于其独特遭遇而能丰富和发展基督教本身, 而其背后的基督教精神则给予了其诗作一种深度, 而对于诗歌本身有所丰富, 是一种双重的丰富。比如对于佛教之义理, 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东坡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而有所悟, 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从而对于佛教和诗歌两者都有所创造, 而且他们的面目并不因为都采用了佛教的观世界法而趋于雷同, 而是各有特色。基督教诗歌也是同理。周梦蝶是相当具有东方风采的诗人, 但如果关注到他诗中以东方哲学融汇西方宗教的维度, 便能更好地捕捉其诗艺的全貌, 理解其外冷内热、与世分隔而入世贴近的诗风, 发掘其另一种诚挚而感动人心的力量。

叶嘉莹为《还魂草》所写的序中, 对周梦蝶的诗风提出了精彩的见解, 认为周先生的诗, “有着一份远离人间烟火的明净与坚凝”, 形成了“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11]的莹明。雪澄净清冷, 火诚挚炽热, 这种雪火的思索几乎延展其大部分诗作。如果其对庄子、佛道的领悟成就了其孤绝纯净, 那么基督教意象正展现出了诗人热情沉挚的一面, “雪”与“火”的融合成就了其诗歌的清冷瑰丽。《花, 总得开一次》中, “东已远/春以回/蛰始惊:一句‘太初有道’在腹中/正等着推敲。”“太初有道”出自《圣经·约翰福音》“太初有道, 道与神同在, 道就是神”, 此处却被一种中国古典的意味所溶解。《徘徊》中, “然而樱桃依然红着/芭蕉依然忧郁著/──第几次呢?我在红与忧郁之间徘徊著”。诗人取用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以樱桃红为喜, 芭蕉绿为忧, 将人生悲喜的无定与反复用于上帝的对话呈现, “那么容许我永远不红不好么?”生趣惊现, 全诗在古典式时间流逝之美中完成了与上帝的“商榷”。

在中国新诗史上, 很少有哪一位诗人能够像周梦蝶这样在精神上具有如此巨大和如此繁复的包容性。一方面, 周梦蝶对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个体生命宿命般的处境有很深刻的体验, 现代主义诗歌通常具有的诸如荒诞、神秘、孤独、绝望和死亡等幽深的基本主题在他的诗歌中所在多有;另一方面, 他又以一种红尘之中又摒弃红尘于千里之外的孤绝, 在出世与入世中, 从道家思想中汲取高旷超绝的生命精神, 融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和宿命的生命悲感, 并结合佛陀的慈悲和基督救赎, 形成一种对众生苦难全然的负担和承载的人道精神, 和将小我的悲苦提升为对人生、宇宙的大彻大悟。他以东方传统的禅和佛理, 去沟通西方的现代心态和艺术传达方式, 再加上他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的感悟, 使他能以传统的空灵和脱逸, 很自然地走入了西方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境界, 并以有限的语言、独特的意象, 抒发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情思, 从而闪射出东方古典与西方信仰的睿智和玄妙。

在五六十年代的台湾诗坛, 周梦蝶诗的审美现代性, 不仅融汇了东方的睿智和和西方的博爱, 而且以其知性的纯粹和真性的抒写沟通了西方现代诗艺和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的内在联系, 构成了诗学与神学对话的生命可能。周梦蝶在自我悲苦的思索里, 如狷者而得靜, 通过文学的书写来不断疏解自我的生命苦难, 而后达到生命和文学的纯粹澄澈。

摘要:周梦蝶在台湾诗坛是很有影响的现代派诗人, 他独特的悲苦命运使他的诗作融入了道家、佛家禅宗以及基督的宗教情怀, 闪射着西方现代与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本文拟从周诗中常被研究者忽视的基督教意象角度切入, 从上帝的想象、十字架的救赎、东方诗学与西方神学对话的角度对周梦蝶其人其诗进行解读, 以期对周梦蝶及其诗作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周梦蝶,宗教情怀,基督教

参考文献

[1] .陈政彦.周梦蝶诗中的基督教意象探究[J].彰化师大国文学志, 2010 (20)

[2] .余光中.一块彩石就能补天吗?——周梦蝶诗境初探[J].中原文献, 1990 (2)

让诗歌伴随你一生 篇3

诗歌教学诵读成韵诗境诗意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中指出:“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把握和处理这种文学体裁是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诗歌阅读的方法,诗歌教学应重点围绕吟咏诵读、赏析品味、联系生活、联想想象等几个方面,进行品析和鉴赏。

一、诵读成韵,领悟诗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诗歌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诗歌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诗歌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赏析品味,进入诗境

诗歌的语言简练、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品析,体会语言的深刻内涵,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讲究炼字,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和玩味,体会关键词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纸船》一诗中写道“我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接连两个“留着”,不仅形成了诗韵的旋律感,也使诗人执著的情感得以强化;“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这“一只一只”自然是说船儿虽小而数量却多,体现出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的意切情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其目的不在于景物本身,而在于把作家自己的情感体验寄托于景物描绘中,诗歌更是如此。因此,要领会诗歌的意境之美,必须探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赏析王维的《山居秋眠》,诗人描绘了一派清幽、空灵、自然恬静的山野美景:你细听,是一首泠泠清泉、渔歌浣女合奏的《渔舟唱晚》;你细看,是青松明月、翠竹绿荷购置的一幅淡雅高调的水墨画。如此优美的景物描写,实则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和欣然归往的执着情怀,同时也展现了有与无、空与灵的佛理禅机。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诗人饱含深情地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优美山村图,流露的是对山村厚朴民风的喜爱之情。每一首诗的景都是为情而造景,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表面进入诗境。

三、联系生活,感受诗意

生活即语文,在赏析诗歌时,可以借助个人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体验,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如在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可以让学生从诗作的写作背景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生活体验领悟诗歌阐释的人生哲理,树立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首先让学生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两句的深刻含义。诗人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当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联想想象,体味诗趣

在诗歌阅读中,根据诗歌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歌阅读的必要环节。诗歌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基督教赞美诗歌 篇4

6、彩虹下的约定

我空虚的心灵

终于不再流泪

期待着雨后

缤纷的彩虹

诉说你我的约定

我不安的脚步

终于可以停歇

主你已为我

摆设了生命的盛宴

与你有约

是永恒的约

彩虹为证

千古不变

我要高歌

为生命喜悦

万物歌颂你的`慈爱

大地诉说你的恩典

7、爱主的母女俩

妈妈年纪大

眼中有泪花

日叮咛嘱咐

风雨中别想家

一生的光阴

献给中国人

一次的青春追随那

伟大独一的神

这是妈妈的祈祷

也是我的心愿!

妈妈站街口

送我举起手

口无言心祝福

跟主走别回头

愿我的身影

纵横久旱的荒原

愿我的歌声唤醒那

沉睡的戈壁滩

这是妈妈的祈祷

也是我的心愿!

8、爱的真谛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家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凡事要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9、从黑夜到白天

漂泊了这么多年

追逐着浪子的昨天

迷失在糜烂的空间

失去爱就失去一切

翻起了发黄的照片

家原是温馨的起点

辉煌早如过往云烟

没有爱就没有明天

别再漂泊别再流连

主里才有最真心的笑颜

不管黑夜不管白天

只要重回那希望的蓝天

别再漂泊别再流连

深处双手让主来把你牵

从那黑夜直到白天

主永远在你身边

不管黑夜不管白天

主永远在你身边

10、如果你想知道

如果你想知道 爱在哪里

爱就在你我的周围

如果你想知道 爱在哪里

爱就在每个笑脸上

如果你想知道 爱在哪里

爱就在成长生命中

如果你想知道 爱在哪里

爱就在父母的心里

爱在哪里 爱在哪里

爱 就在神的爱子里

爱 从何来 爱从何来

基督教母亲节诗歌 篇5

一、引言—谢谢母亲

1.母亲节虽然不是教会节日,但却是由教会发起而推广成为国际节日,让全世界作儿女的,可以被提醒感念母亲的伟大、劬劳;也让作母亲的,可以得到一点安慰。

2.我们要对所有的母亲说:「你真伟大!你真辛苦!感谢有你。」

3.撒母耳是圣经的最后一位士师,也是第一位先知。他的母亲哈拿祷告求子,而生撒母耳,哈拿也成为圣经中母亲的典范之一。

二、羞辱的母亲

1.有一个以法莲人,名叫以利加拿,他有两个妻:一名哈拿,一名毗尼拿。毗尼拿有儿女,哈拿没有儿女。

2.对犹太妇女来说,没有生育是极大的羞耻,被视为神的惩罚。毗尼拿因为忌妒哈拿,就常常与她做对,以没有生育讥笑嘲讽,故意刺激她、惹她生气,以至于哈拿哭泣而不吃饭。哈拿虽然愁苦,哈拿没有出动自己的肉体,没有用人的方式与对头毗尼拿去作对,她没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她选择的是“用祷告战胜自己的软弱、用祷告战胜自己的愁苦、用祷告使自己的灵命更加刚强”的原则。藉着祷告使自己和上帝的关系更加亲近。

三、祷告的母亲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哈拿的祷告是怎样的祷告?

撒上1:10哈拿心里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祷耶和华.1:11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阿、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

1.从祷告的物件来说,哈拿是一个认识神的祷告者。她宣告神的名是「万军的耶和华」,她看她的祷告是一场属灵争战,需要呼求统管万军的神来垂听祷告。她也深知神是「垂顾」人的神;是「眷念不忘」人的神;更是赏赐一切的主宰。因此她向神哭求!

3.从祷告者的角度来说,哈拿是一个真实虔诚的祷告者。她不是无病呻吟的虚假「法利赛」祷告者;她是「被人激动,愁苦太多」的真实祈求者;她是「痛痛哭泣」、恳切祈求的人;她认知自己是充满苦情的「婢女」;她也是「清酒浓酒都没有喝」的「正经女子」、敬虔妇女。

3.从 祷告内容来看,哈拿是一个先求神的国与神的义的祷告者。她虽然是为自己可以生一个儿子而求,但其实她也是为神的.国度需要一个「儿子」而求。当时,老祭司以 利的两个儿子在示罗会幕作祭师,他们在未献祭前就先把自己想要的肉随意拿去,藐视祭物,他们还与会幕前伺候的妇女苟行淫。以利劝告他们,但他们却仍然藐视 神,神的家没有「儿子」!因此,哈拿祈求神赐给一个儿子,要「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他是在为神的家求一个「儿子」。

4.从祷告方法来说,哈拿是一个恳切祈求的祷告者。她是一个「痛痛哭泣」的祷告者;是「倾心吐意」的祷告者;是「在耶和华面前不住地祈祷」、「祈求到如今」的不停息祷告者。

5.从祷告的信心来看,哈拿是一个充满信心的祷告者。以利虽然原先观察判断错误,以为哈拿是一个过节吃喝醉酒的妇女,但是当他听了哈拿的陈述,他凭祭司权柄宣告说:「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愿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祂所求的!」哈拿说:「愿婢女在你眼前蒙恩。」于是不再哭泣不吃饭,乃是凭信心领受应许,「走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了」。第二天清早,哈拿起来,在神面前敬拜,就回拉玛去了。

四、尽职养育的母亲

(1)在上帝的赏赐中生养

(2)在家庭的温暖中哺养

(3)在信仰的熏陶中教养

(4)在还愿的奉献中牧养

五、奉献的母亲

1、奉献的时候——孩子幼小

2、奉献的行动——带上祭物

3、奉献的表白——立志还愿

4、奉献的认识——为神所赐

5、奉献的目的——归属上帝

六 、感恩颂赞的母亲

1. 哈拿带撒母耳到示罗,让他留在神面前事奉。哈拿不但感恩,她也敬拜颂赞神。

2.在颂赞中,她直接说出自己的喜乐:「我的心因耶和华快乐;….我因耶和华的救恩欢欣」;她颂赞神的至高说:「只有耶和华为圣;除祂以外没有可比的」;她颂赞神主权说:「耶和华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阴间,也使人往上升」;她颂赞神作为说:「饥饿的,再不饥饿。不生育的,生了七个儿子….祂从灰尘里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她颂赞神的眷顾说:「祂必保护圣民的脚步」.

(1)认识神的救恩----得胜仇敌

(2)认识神的圣洁——无可比拟

(3)认识神的智识——衡量人心

(4)认识人的境遇——在神手中

(5)认识人的兴衰——为神掌管

(6)认识人的结局——有神审判

七、结语:

1.哈拿多年没有生育,恳切祷告求得一个孩子,一定视为至宝。但哈拿在撒母耳断奶后,将他带到示罗,交给祭司以利,奉献给神,从幼童就开始事奉神。当哈拿将撒母耳奉献给神,神后来让哈拿生了三个儿子二个女儿。

2.哈拿原来是受羞辱的女人,但她却是一个会祷告的母亲、会感恩的母亲、会颂赞的母亲、更是奉献的母亲。因此哈拿一生蒙福,更是生下一个转化时代的属灵伟人。

3.或许,有些母亲还在熬炼、受羞辱中生活,我们要向这些妈妈说:「倚靠神,祷告神、感谢神、颂赞神、奉献予神,你将会像哈拿一样,成为蒙福的母亲,成为子女的祝福。」我们也要鼓励所有做儿女的,要感谢你的母亲、孝顺你的母亲,帮助你的母亲成为祷告的母亲。

我们的一生诗歌 篇6

你,一个简单而又平时的字

似乎牵懂你我容颜老去的心

你我即将半百,岁岁月月的蹉跎

让我们年轻貌美的容颜已经老去

你依然微笑着

告诉我

如果有来生我们还要做夫妻

病魔折磨的你渐渐消瘦下去

看着我心里滴血 我依然会微笑地对你说,

没事的,这个世界还有我 我永远陪在你的身旁

你的嘴角似乎像年轻那样坏坏的笑着

........

我想我们老了

会是你先离开,还是我

我想我们老了

我们一起照镜子,会不会指着对方笑

我想我们老了

我是不是还能轻轻地附在你的.耳旁说一声,我的宝贝儿

我想我们老了

我是不是还能对你耍着嘴皮子,说着甜蜜的话语,气得你到处追着打我

你老了,我也就垮了,我老了,你也就扶着我上街,听着当年你我最喜欢听的歌曲

逛着你我最喜欢的那条街

嘴里时不时的调出,,,

一个人的一生诗歌 篇7

深圳,子在川上曰

再次见到他已过了八年,

头发、胡子白了一半,

脸上多了很多皱纹。这八年里,

他生了一个小女儿,

后,小妹车祸遇难,

大妹离婚,又结婚。

老妈癌症晚期,住了一年院后仙去,

三天后,老爹上吊,紧随而去、

见了我说的.第一句话是:

兄弟,我已经无娘无老子啦。

我说:兄弟,我们喝酒。

三个人喝了三斤多高度白酒,

他小舅子醉了,呕吐一地。

他俩合伙买了一辆罐车,

在东莞帮人拉货,赚生活费,

他大女儿刚成年,小女儿六岁。

又喝了三杯后,我也醉了。

抱着我的肩膀,他从三岁时候的事情,

不枉一生的情缘诗歌 篇8

荷花开了

满湖

都已绿色葱茏

满眼

都是笑语欢颜

.

静观花的诱惑

一点点

一瓣瓣

你将清凉浸透

你将梵音圆满

.

怀揣花的纯净

我发现

你在禅意里供养

你在安然中弹弦

千山万水

千年万年

.

漫步在花海

感触那

心与心的`相印

体会这

魂与魂的相牵

.

行走在堤岸

靠近、妩媚、流连

莲呀,与你邂逅

在葳蕤的光晕里

与你幽居在水岸

是我今生最美的情愿

.

凝望着一花一叶

馨香着心中柔软

哦,这片片舒展的绿荫

是你

最美丽的风景

这朵朵绽放的娇艳

是你

最灼目的华冠

.

如若能与你

永远

在这片依恋中闭关

也不枉

上一篇:老人去世悼念对联下一篇:学习六中全会关于党风建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