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读书笔记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荀子劝学读书笔记(共10篇)

荀子劝学读书笔记 篇1

文章运生动的运用各种比喻告诉我们: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并坚持自我反省,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不可不知天高地厚,贪图安逸,才能学有所成。

文章教导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行善积德,使我们变得聪明机智,心境明畅,这样自然处事得体,进退有度。

本文还告诉我们,天地万物各有其长处和用途,我们要学会善于借助这些事物(的长处)为我们所用。沧海能纳细流故能成其大,我们只有通过各种不同途径,用心专一,并持之以恒的学习、积累各种知识,才能积少成多,令终身受益。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提倡终生学习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荀子的论述极具现实教育意义。

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竞争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例如: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机器、新设备等等一切新的事物,都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乃至提高生活素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令我们的社会整体水平得以提升的工具和硬件设施,但是,面对这些新的工具,新的设施、新事物,我们首先要熟悉它,了解它,懂得操作它,应用它,才能够使它产生效益,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服务。为了了解它们、应用它们,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想要在各行各业中保持你的竞争力,在优胜弱汰的现实社会中永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不断的努力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在竞争对手面前,你的能力强一些,比你的对手懂得多一些,那你的机会自然就多一些。

另外,社会每天都在进步,原本所掌握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我们只有通过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培养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的习惯,为我们的进步和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接受新事物、认识新科技,提升自身价值;使我们时刻保持与时代同步。

再者,学习没有捷径,只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坚持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才能达至成功。

《劝学》读书笔记 篇2

《劝学》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学不可以已。”现代社会也提出了要终生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不单单是自身内在的要求,无奈的是它也是日新月异的社会要求我们达到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无论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有一点我们必须要谨记的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儿行无过矣。”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困境。庄子的学习观与荀子的学习观似乎有矛盾之处,但是,细想,它们两者能达到一种奇异的和谐。如果我们既要“学不可以已”又要做到在“有涯随无涯”时“无殆”,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可扛起两者的支点,或者说联系两者的桥梁。支点会是什么?我认为是在终生学习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它可以是你谋生的手段,你兴趣之源,也可以是一种让人修身养性的学问,总之,它能让人“逍遥天地间,行走人群中”。这或许是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最终的目的。

知道要学习,但是如何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吾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习要行动,更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帮助,牛顿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善于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学到我们想要的知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懂得要在古圣先贤中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古圣先贤与古籍就是要多加利用的物。“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行走游历中为什么能学到如此多的知识呢?一是能接触到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文化,拓展了视野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文化积淀的广度。二是能与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交流这种方式是极好的学习方法。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或者更多的思想。”这是交流的魅力所在。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极其幸福,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书籍、报刊、杂志、电视,还可以利用把地球缩成一个村庄的网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是智者的治学之道。

学习要勤奋,专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得好不好,要看态度好不好。“笨人用聪明的方法治学,聪明人用笨方法治学。”笨的人,要用各种方法不落人后,聪明的人要脚踏实地,发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精神。古有牛角挂书,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精神需要我们学习,今有华罗庚的满房演算稿的勤奋需要我们借鉴。勤奋了,努力了可能没有收获,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用心一也”。“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董仲舒能成为汉朝的儒学大家了,因为他能做到目不窥园。

荀子劝学教案 篇3

荀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方法;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解题:

2.辨析文中重要读音,找出通假字;

一、导入

以颜真卿的《劝学》、古乐府诗《长歌行》的诗句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至理名句,西方的培根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本能,但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各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1.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主张“性本恶”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孟子强调“性本善”)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了解背景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它有“劝告”“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即“劝勉学习”。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导入文本,梳理重点字词

既然,荀子培养了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位超级男生,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宝典级别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音频朗读一起来聆听荀子的谆谆zhūn教导。1 播放课文的音频,疏通字词读音。2辨析字音

槁(gǎo)砺(lì)臾(yú)跂(qì)舆(yú)蛟(jiāo)

跬(kuǐ)骐(qí)骥(jì)驽(nú)锲(qiè)镂(lîu)鳝(shàn)

(一)多音字

木直中绳(zhîng)

日参省乎己(cān)(xǐng)

风雨不兴(xīng)

(二)找出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全班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四、走进文本,译读课文。

1、分析第一段:

(1)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停止 问题1: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⑤,其曲中规⑥。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輮:使„弯曲,“輮”通“煣” ⑤輮(之)以(之)为轮:省略句 ⑥规:圆规

(3)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⑤也。①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④挺:直 ⑤然:这样

(4)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①受绳:经墨线量过。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③就:动词,靠近,接近。④砺:磨刀石。

(5)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①日:名作状 参:验,检查。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⑤过:过错。

第一段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问题2:第一段通过一系列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和有修养的人。

2、分析第二段: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须臾:片刻。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⑤彰:明显,显著。

(2)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①假:借助,利用。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利,形使动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水,动词。⑥绝:渡。⑦生:通“性”,资质,禀赋。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第二段译文: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问题3:登高、狂叫、驾车、乘船这四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哪一句?这四个比喻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说明: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小结:第二段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3、分析第三段: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 ;积水成渊②,蛟龙生焉;积善成德③,而神明自得④,圣心备焉。

①焉:助词。一说兼词

②渊:深水。③德:品德。

④得:获得。

(2)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③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功在不舍。

①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③骐骥:骏马。

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3)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上④食埃土,下④饮黄泉,用④心一④也。蟹六跪⑤而二螯⑥,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⑦也。

①锲:刻。

②镂:雕刻。

③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④上、下:名作状 用:以,因为。一:数作形,专一

⑤跪:蟹的脚。⑥螯:蟹钳。

⑦躁:浮躁,不专心。

第三段译文: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问题4:第三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4、结合文章具体说说对比论证怎样更全面,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明确:先用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骐骥虽然本身条件好,但如果止于一跃,还不能达到十步;驽马条件虽差,如果能够不舍前进,也可以跑得很远。

这就像聪明人和笨人一样,如果我们在舍和不舍之间选择不舍,那么就会成功。

接着用金石和朽木对比,说明不折和可镂的关键在于舍和不舍。两者悬殊之大,让人深思!

人们学习,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即使再艰难的知识也可以学会。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4 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2.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3.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1)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跪在坚持,用心专一)

二、学生朗诵课文,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三、全文归纳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本文写作最大特点

大量运用比喻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这些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解释,因而使这一论点既明确又生动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如下: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5 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五、拓展延伸——古人的”劝学“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大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六、归纳文言知识

1、重点实词

木直中绳 中:合乎、符合 善假于物 假:借助 声非加疾也 疾:宏亮 不积跬步 跬:半步 功在不舍 功:成功 而绝江河 绝:横渡 非利足也 利:敏捷 金就砺则利 金:金属刀剑 靠近筋骨之强 强:健壮 用心一也 一:专一 輮以为轮 以为:把„做成„ 无可寄托者 寄托:藏身、托身

2、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

今义:参加,加入(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

今义:疾病(3)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实(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

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6(5)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

3、词类活用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形容词使动,使„„快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⑤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作“专一”讲。

4、特殊句式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宾短语后置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③輮以为轮

省略句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完成《随堂优化训练》

荀子《劝学》全文 篇4

2.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于:从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以为轮: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用墨线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踮起脚后跟站着。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彰:清楚。

21.假:借助,利用。舆:车。

22.利足:脚步快。致:达到。

23.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4.绝:横渡。

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7.兴:起。

28.焉:于之,在那里。

29.渊:深水。

30.蛟:一种似龙的生物。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千里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镂: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这两说高中课本中没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钳子。

42.躁:浮躁,不专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脚

45.滫:污水

46.劝:鼓励。

4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荀子《劝学》教学反思 篇5

2、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可以分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3、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劝学荀子虚词 篇6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 金石可镂(被动句)

《劝学》赏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劝学荀子》读后感 篇7

《劝学荀子》读后感1

《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进步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心得,用行动来实践。

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为知识而活,为读书而生,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焉,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

《劝学》让我读懂了“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正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劝学荀子》读后感2

《劝学》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学不可以已。”现代社会也提出了要终生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不单单是自身内在的要求,无奈的是它也是日新月异的社会要求我们达到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无论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有一点我们必须要谨记的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儿行无过矣。”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困境。庄子的学习观与荀子的学习观似乎有矛盾之处,但是,细想,它们两者能达到一种奇异的和谐。如果我们既要“学不可以已”又要做到在“有涯随无涯”时“无殆”,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可扛起两者的支点,或者说联系两者的桥梁。支点会是什么?我认为是在终生学习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它可以是你谋生的手段,你兴趣之源,也可以是一种让人修身养性的学问,总之,它能让人“逍遥天地间,行走人群中”。这或许是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最终的目的。

知道要学习,但是如何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吾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习要行动,更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帮助,牛顿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善于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学到我们想要的知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懂得要在古圣先贤中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古圣先贤与古籍就是要多加利用的物。“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行走游历中为什么能学到如此多的知识呢?一是能接触到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文化,拓展了视野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文化积淀的广度。二是能与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交流这种方式是极好的学习方法。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或者更多的思想。”这是交流的魅力所在。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极其幸福,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书籍、报刊、杂志、电视,还可以利用把地球缩成一个村庄的网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是智者的治学之道。

学习要勤奋,专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得好不好,要看态度好不好。“笨人用聪明的方法治学,聪明人用笨方法治学。”笨的人,要用各种方法不落人后,聪明的人要脚踏实地,发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精神。古有牛角挂书,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精神需要我们学习。勤奋了,努力了可能没有收获,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用心一也”。“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董仲舒能成为汉朝的儒学大家了,因为他能做到目不窥园。

《劝学》是一笔挖掘不尽的宝藏,我们在品《劝学》中收获太多太多……

《劝学荀子》读后感3

今天,一时兴趣起,拿起《读点经典》便读起来,当读到劝学篇时,不禁思绪万千。平常的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机智,不能妥善处理。当学完《荀子劝学篇》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劳,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学习,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当我们遇事时,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大脑,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换一个角度思考,正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学习积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弃,自身的能力会与时俱增。

荀子劝学读后感 篇8

做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好像禅宗参口头禅“我是谁”一样。为了方便我们了解,荀子给我们暂时确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是“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果“蓝”与“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标准,扪心自问我做到了么?更不要说荀子所要求的“青”与“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过地理以及自然现象,一步步展开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形成有它的机缘,了解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大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超越自我。所以,人区别于牲畜,是因为人具有学习的能力,但也仅仅是一线的差别:“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有时称人为“行尸走肉”,是因为“无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结于一也”,则满足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荀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从天地间的现象、事理到《诗》、《书》、《礼》、《乐》、《春秋》等纲要,深入浅出的举例论述,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本该如此”。但我们的人生为何在不断退色(从青→蓝→浅蓝→灰)?为何我们“渐行渐远”远离大道呢?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由于人的根本烦恼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蒙蔽了,对于世间万物所展现的自然规律我们视而不见,圣人所倡导的为人之道我们听而不闻。荀子简要的区分两种为学的态度: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如果仅仅“入乎耳,出乎口”,而没有经过“心”,这样的学习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我们应该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这里,荀子告诉我们如何打破障碍,开启智慧的两种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学,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熟记于心;然后,反省自己的心态以及言行是否符合为人之道,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抛弃;最后,做到心、意、行统一,世间的为人处世尽量合乎于道法。当然还要继续学习、反省、做事,如此反复,心量不断扩大,境界不断提升。

第二,按照类似于禅宗“戒、定、慧”的法门修行也能成功。关于“戒”,荀子反复要求我们,“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关于“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最后,由定生慧,荀子称之为“应”,“能定然后能应”,能应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读荀子《劝学》的体会 篇9

《劝学篇》通篇以层次分明、步步深入的众多比喻揭示了学习的内在规律---即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通过积累而升华。并指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就能取得成效。同时也讲出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但前提是不可以停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由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通过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事物通过外部条件是可以改变,木材通过墨线可以取直、也可以通过揉的手段变成园的,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车间的链条可以改成传送带;人通过学习是可以提高;成大事者莫不受尽磨难,在磨难中完成自我教育。

然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光空想不行、必须付诸行动,向实际学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从字面上看是借助外部条件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更深层次是学识达到一定程度看问题的深度、高度、境界就提升了。“善假于物”应理解成善于学习。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人遭遇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德行有关;人所经历的高潮与低谷、幸与不幸全都是受到自己德行的牵引。凡事归咎其因,播下种子的总是自己的德行。“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自身不健康、抵抗力就差、细菌容易侵入,所谓“苍蝇专叮有缝的蛋”就是这个意思。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劝学篇》最精彩的精华部分。此段用了5个“积”,即积土、积水、积善、积半步、积细流,寓意学问、财富、事业、经验、技术等都是靠积累得来,成就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像中彩票那样来得突然;接下来以骏马和劣马、朽木和金石做比喻,用了3个“舍”字,进一步说明“积累”靠的是长期的坚持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执”上了;然后又以蚯蚓和螃蟹做比喻,一柔一刚,进一步说明做事要有“韧”劲。心浮气躁干不成事。因此“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这一句讲做学问必须吃大苦耐大劳,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才能取得显著功效,其实不光是做学问,干什么都一样。同时,做事要专注,不专注的结果就像“鼫鼠”一样,样样会一点,样样都不精。虽有五能,却飞不能过屋,爬不能穷木,游不能渡谷,穴不能掩身,走不能先人。即所谓“五技而穷”。

人才是不会轻易被埋没的“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好的品德即使不想表露他也会通过某种形式显现出来,是金子总会发光。反过来和同仁堂的祖训一样“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故,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劝学荀子文学常识介绍 篇10

荀子的故事

荀子小时候就比别的孩子聪明,自幼就饱读诗书,其锐智也让周围人感到惊奇。在荀子长大后,来到燕国游说,但是燕国国君对荀子哲学却不太感兴趣,于是无用武之地的荀子跑到了齐国,此时的齐襄王广罗人才,刚到齐国的荀子很被齐王赏识,于是荀子就开始在齐国开启了他的讲学之旅。加上荀子年龄比较大,知识文化也很深厚,得到了众人的尊敬。

但是却总有人说荀子的坏话,使的齐王也不相信荀子。而后荀子离开了齐国,这时的荀子早已81岁。

离开齐国后的荀子又来投奔楚国的春申君,春申君也很是器重荀子。但是春申君还是听信了别人的谗言,把荀子给辞退了,无处可去的荀子又只身一人来到了秦国,但是秦国国君不接受荀子的观点。

此时的秦国只计划它的称霸大业,完全对荀子的说教思想不加理睬,无奈的荀子只好又离开了秦国,这时春申君又很后悔辞退了荀子,又把荀子招募到了楚国。在楚国当起了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子辞了官,这时的荀子已是一位98岁的老者,他开始写文,前后一共写了30多篇文章,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名作――《荀子》。

荀子劝学

学习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只有不断地加以学习,自己才可以变成优秀的人。而荀子劝学讲的也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很多的时候。我们不登上高山是永远都不知道高山有多高的,正如我们不去看看大海,永远都不知道大海有多深一般。

荀子说,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要做到广泛地学习,不管是直线的木材还是弯曲的车轮,其实都是有着一个过程的,并不是说无缘无故而存在的,有些木材其实也可以像圆形一般,不管是经历了多少的岁月,终究是如此,可是有些木材却经过了历练,总是可以变家具良品。这就是一个区别。

所以,在平时应该要懂得不断地对自己加以反省,告诉自己,应该要随时保持一颗向高处看的心,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其实历练的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要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人都是有变得优秀的潜质的,而这一切就是需要一个过程而已,你需要给自己充足地信心,让自己脚下的步伐迈得更远。而学习也是如此的。要相信,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一定可以成功!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要学习荀子说的精神,别轻易地放弃自己,在坚定不移的步伐下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大路,并且才能够让自己变成优秀的人。

上一篇:青少年网络教育交流讲座材料下一篇:以快乐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