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共8篇)

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篇1

财务分析报告具有真实性、同比性、议论性等特点。

(一)真实性

财务分析报告的主要作用是供领导正确决策之用,作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之用,因而材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任何虚假的材料都会导致判断的失真,进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导致工作的失败。

(二)同比性

财务状况的优劣,一定与某特定时期的背景分不开,一定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性分不开,所以,比较法是最为常见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历史上的同比很有必要,这有助于帮助企业找到发展的坐标。

(三)议论性

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篇2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 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信息产业主导产业经济从粗放型到集约化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全国经济面临网络化, 电子商务成为主要的商业销售方式, 在互联网上, 企业的销售活动会得到更准确的反馈。互联网将全球联结为统一的市场, 每天24小时交易, 人们在全球市场以“光的速度”移动资金, 使流通费用大幅降低。电子货币成为企业筹措资金, 企业投资, 收入的主要形式。网络技术变革带来经济时代对应的社会变革, 对企业组织工作的构造, 人们社会职位的变化也带来重要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自己的所有工作, 电子商务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

在网络环境下, 财务管理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 企业的内部信息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传输更加方便, 这样, 企业对未来的预测、把握和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功能齐全的财务软件适应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要求财务决策集中化、物资采购、销售产品, 货款结算等业务。在政策决定过程中, 这些决定方法迅速运用政策决定提高可靠性。另外, 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衡量指标 (例如盈亏平衡点, 收入的安全线, 最大负债界限等) 应及时得到反馈, 实时摸清市场情况, 根据需求识别财务风险管理决策者进行结汇, 保证决定结果的及时性。网络数据的收集越来越简单, 不断提高职员信息技术水平的能力, 采集专家利用经验, 可以很简单地实现对经济的预测, 达到驾驭经济的能力。

二、网络的优势

企业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 取代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现代科学管理得以应用和推广,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使企业各部门加强了协作, 彻底改变了以往各个作业单位各自为战的状态。网络财务管理实现了企业各单位的协同, 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在企业网路化的过程中, 传统的纸质凭证在各部门之间互相传递时, 同时需要不断地录入到电脑中, 不断地进行着工作的重复, 从本质上来说, 这样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现代化, 企业的整个管理与工作效率, 与人工状态极其相似, 甚至更为低下。很多企业在高科技发展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提高效率, 反而落后于时代, 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网络化管理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消灭信息孤岛, 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换, 信息孤岛, 指没有信息相互交换的企业的封闭系统, 从而使得企业缺乏必要的外部信息资料。企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有很多是外部信息, 封闭导致企业的信息收集缺乏广度, 造成决策的失误和工作效率的低下, 收集信息所需要的成本也是很大的, 这在客观上也显示了信息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企业竞争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最终对企业的决策产生有利的作用。

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多种实施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建立数据库和信息中心。完备的信息系统包括总系统和各分系统, 同时, 也可根据需要建立各种补充的信息需求。这种信息系统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信息功能, 在企业的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网络化财务管理的策略

1. 应用网络信息的安全保障系统技术

相关工作人员的独立封闭式的单位是信息网络实现, 网上办公, 移动办公等。可以达到远程控制的效用, 首先, 在管理上保持系统的安全, 建立信息安全机构, 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训和教育, 不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以保证财务系统信息安全, 例如, 会同企业兄弟管理部门, 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扰, 使企业的数据保持完整。此外, 应用数字签名技术, 认证电子商务, 维护电子结算的安全, 为企业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提供重要的保证。

2. 财务的集中式管理

企业的组织结构随着互联网变化, 桌面管理转为非桌面的方式。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 企业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 整合企业各项财务资源, 加强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 降低运营成本, 有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

(1) 会计处理的集中化。网络财务的特征是财务数据处理的集中性。汇集各作业单位的数据, 可以迅速生成财务凭证和报表。

(2) 财务控制的集中化。随着集中核算的推行, 财务数据和信息被直接传送到高层管理者手中, 高层与基层直接联系, 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 可以提高闲置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加强内部资金余额调节能力, 杜绝浪费的目的。

(3) 财务决策的集中化。高级管理人员控制, 管理者所需求的虚拟结算, 很快会发现市场状况的变化。全面预算的制定不是单纯考虑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 而是全面考虑网络环境下各关联公司的财务状况等。企业的财务预算, 各企业财务数据通过软件对企业未来状况进行预测, 才能科学地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化的决策, 才能为企业的未来提供合理化决策。企业高质量的财务管理, 得通过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提升材料供应企业, 产品的生产企业, 销售企业、产品开发、投资管理部门等, 各部门密切合作, 才能真正合理达成动态的预算。

4. 财务管理创新

财务管理创新是在网络发展环境中必须要做的, 财务管理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如若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浪潮, 企业很可能面临倒闭, 企业必须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网络和电脑技术的培训, 提升财务人员的科技意识。使企业的财务人员坚持学习的观念, 树立知识经济的理念, 并不断地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 如软件创新, 记账、报表系统的创新。

其次, 技术培训, 财务担当者, 学习新知识, 开发的企业的信息, 根据金融环境变化的扩大, 企业的运行状况的业务范围。因此, 国际金融革新的趋势和资本的运用形态的特征, 开发工具和金融学的贷款管理投资风险。现实中, 在网络飞速发展过程中, 财务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财务管理必须与网络发展相适应, 摒弃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 与时代的潮流必须吻合, 把握时代的机遇, 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分析问题, 适当的改善措施, 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速度的财务管理系统, 适应时代发展的财务管理, 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技术的应用, 发挥企业整体性的资源, 实现双赢目标创造价值。

四、总结

网络技术变革带来经济时代对应的社会变革, 传统的财务管理的相遇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在正确的观念, 时代的潮流前进。适当的改善财务管理系统措施, 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速度的, 适应网络发展的财务管理, 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技术的应用, 发挥企业整体性的资源, 实现双赢目标创造价值。

信息在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企业必须利用各种信息, 通过综合分析, 作出对企业的决策有利的作用, 企业的财务管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彻底地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面对各种改变了的情况, 企业建立集中的财务核算模式, 建立全面的预算控制体系、构建智力资本与资金资源相互协作的财务管理体制, 加强财务人员的创新能力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泽亮, 李齐.论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 (02)

[2]张毅飞.论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 (23)

[3]黄向东.关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 (22)

合并报表的编制特点以及财务分析 篇3

一、合并报表的编制特点及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合并报表的编制特点

1.合并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主体是会计意义上的“主体”,合并报表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现存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合并报表的概念来说,在投资方以对外出让资产、形成对子公司的控制性股权为代价而形成集团的条件下,合并报表是以整个企业集团为单位,以组成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在抵销了个别财务报表有关集团内的重复项目的数额后编制的、体现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的报表。

这就是说,组成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均是独立核算、有各自独立的财务与经营体系,并可以独立对其股东出具财务报告的经济实体。集团内的各个母公司、子公司等均有效地支配着各自报表所展示的资源,并运用各自报表所披露的资源来取得各自的财务成果。整个机构内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股权关系为纽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并不存在一个支配合并报表所列示的资源、并通过对着这种资源的有效运用或支配来谋求经济利益的“集团“这一会计主体。

2.合并范围、合并报表编制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合并报表的“表之表”特点,使得合并报表的外在表现呈现出弹性化的特性,合并报表编制的正确性不再体现为个别报表的“可验证性”,而是体现为编制过程逻辑关系的正确性。

就合并报表的编制方法而言,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理论(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所有权理论)的影响,不同国家、统一国家的不同企业有可能选择不同的合并报表编制方法。对于同一个企业集团来说,选用不同的报表编制方法,将使合并报表有不同的外在表现。

合并报表的“表之表”特点是指合并报表是母公司以合并范围内的母公司、子公司的报表为基础编制的。在个别报表的条件下,企业的报表与账簿、凭证以及实物等有“可验证性”的对应关系,报表编制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这种“可验证性”来检验。但是,在合并报表条件下,由于在编制过程中集团内部交易的抵销,合并报表与分散在企业集团各个企业的账簿、凭证以及实物不可能存在个别企业报表的那种“可验证性”关系,合并报表的正确性也仅仅具有逻辑关系正确与否的意义。

3.编制过程中,由于集团内部交易的剔除和大部分项目的直接相加,使得个别报表有意义的信息在合并报表中或者消失、或者失去意义,因此,在合并报表的编制过程中,要对集团内的内部交易进行剔除。

主要包括:(1)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与子公司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互相抵销;(2)母子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互相抵销;(3)“存货”项目中,集团内公司间的内部销售所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等等。但是,上述被剔除的项目,对个别企业是有意义的:债务企业的债务仍然需要偿还、实现销售的企业也已经将实现的收入计入了利润表等等。结果,合并报表中的数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汇总”味道,失去了其原有的“鲜活”味道。

(二)合并报表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正因为合并报表的特点,使得在对其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有许多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具体包括:

1.一般而言,合并财务报表给那些准备评价公司总体业绩和财务风险的公众提供的相关信息,要远远多于使用者分别分析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报表所得的信息。

在分析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报表时,分析者无法评价单张公司报表因公司间交易而被扭曲的程度。各家公司报表的简单汇总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扭曲现象依然会存在,只有合并报表才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常规的比率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就个别企业而言,对其财务状况的分析,可以采用常规的比率分析方法来进行。但是,在合并报表条件下,合并报表不反映任何现存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对合并报表进行常规的比率分析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例如计算某公司的毛利率,因为某公司拥有数目众多的子公司和业务部门,计算出来的毛利率是各个不同行业毛利率的一个加权平均值,基本没有任何比较的意义。

3.在有些时候,合并报表不具有决策依据性。

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他们需要作的决策(如交易、借贷、投资等决策)很多时候是针对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而不是针对并不实际开展经营活动的虚拟的“集团”这一会计主体的。

二、合并财务报表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会计原则

目前对于合并报表的研究很多,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合并理论、合并方法和一些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方面。对于笔者提出的两个问题——谁在使用合并报表?怎么使用合并报表进行分析?——却很少有人讨论。

在收集到的资料中,比较完整地阐述了第一个问题的文献是阎达五、耿建新和戴德明编著的“高级财务会计”。书中说到:合并财务报表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会计原则的要求:

(一)为母公司的股东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母公司的股东最为关心合并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因为母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子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由于控股关系的存在,子公司的盈亏事实上就是母公司的盈亏。母公司股东对合并财务报表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二)为母公司的长期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

母公司的债权人通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而对子公司的资产有间接求偿权,因而母公司的长期债权人需要评估母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财务状况,就必然要关心整个合并主体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

(三)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外界对于企业管理业绩的评价往往以整个经济实体为基础,企业所能分配的红利也通常是基于合并主体的业绩来计算的,因此合并财务报表对企业管理者也有重要作用。

(四)为有关政府管理机关提供有用的信息

企业的控股合并容易形成市场垄断或竞争的优势,从而可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有关法规为了维护正当竞争,常常对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规定一个上限。合并财务报表可以为有关政府管理机关评价企业的市场占有情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三、如何使用合并财务报表

关于如何使用合并财务报表,Robert F. Meigs教授在其文章(Accounting:the Basis For Business Decisions-ll Edition)中也曾经提到:“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合并财务报表:获得有用的信息以帮助制定投资决策和借贷决策;获得有用的信息以帮助对未来的现金流的数量、时间以及不确定性进行合理的评估;获得有用的信息以帮助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以及可以控制使用的资源,同时还反映拥有的资源以及可以控制使用的资源的增加或减少等变化情况。”

国内也曾经对此有过断断续续的讨论。马永义、李真两位学者在《透过“三张表”能看到什么》中认为,通过合并财务报表可以查看注册资本的真实性以及企业的成长性(根据企业成立至今的净资产的年平均增长率);查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各项流动性比率,了解企业对各类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对各类资产性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借此对企业财务质量作出基本性判断(首先查看企业待处理性项目;然后了解企业各类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最后计算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判断流动资产的流转质量);阅读现金流量表,了解与企业相关的现金流量的信息。

整体来说,对于谁是合并报表的使用者,大家的分歧还不是特别大。可是对于怎样使用合并报表,却都没有给出比较详细的答案。在一般情况下都要依据合并报表的特点,对其进行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篇4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区别于一般公司企业的特点及我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和特性。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从本质上规定了集团公司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实践中如何做到集团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并购等资本运作形式组建企业集团的行为不断增多,现已初步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集团,涉及各种行业和经济类型,发挥了企业集团的资源优势、整合效应及规模效益。然而,与此同时,在这些集团公司中,却普遍存在着诸如规模效益不佳、重复投资、资金运营效率低等问题。而一个大型的企业集团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有一个积极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集团公司的定义

集团公司亦称集团企业,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股份经济日趋普遍的条件下逐步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由若干个企业组成的多功能经营联合体,是企业联合的高级形态。

二、集团公司财物管理的特点

显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集团公司的财务战略必须统一于其既定的经营战略。随着多元化经营道路的发展,企业规模急速扩大,集团化管理成为必然。集团公司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集团公司的整合。没有整合的集团公司难于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充其量是一个大拼盘,各个属下各自为政,集团内部难于协调运作,必然导致财务失控。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也就不同于单一企业的财务管理,而且它区别于其它一般的企业单位和部门,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双重性

集团公司既是股东授权的经营者,要最大限度地创造和实现“集团总体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集团公司又是其子公司的投资者,还要指导和监督子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关系复杂化

企业集团通常采用产权经营组织。它不同于一般直接从事商品生产的企业,也不是简单的产品协作关系或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而主要是通过控股形式,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企业集团,而且不同的企业集团可以采取不同的持股方式,既有垂直持股方式,也有环状的相互持股(或交换股份)方式,还有环状持股与垂直式持股混合的方式。由此致使企业集团内部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

(三)职能两分化

在一个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企业集团中,集团公司(母公司)作为整个集团发展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的组织者、指挥者,其职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简单的商品经营,它更为重要的职能在于通过控股等多种方式,以股权关系为基础从事企业的资本经营和管理,推动其属下各子公司的商品经营,使整个企业集团能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效地协调运营并迅速扩张,实现集团总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四)财务管理内容决策化

从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财务指标、审计监督以及人事管理等方面去影响和控制各成员单位的生产经营和资产经营;使集团公司在制定发展战略、调整结构、协调利益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成为集团公司投资、筹资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心。

(五)管理活动层次化、体系化

集团公司财务部门与集团公司下属各单位财务部门分别处于不同的管理层次,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同时,又存在上级财务管理部门对下级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控制,在垂直权利结构下,自上而下层层监控,自下而上层层反映汇报,形成体系化的财务管理格局。

六)领域多元化

企业集团可凭借其财力雄厚的主观条件,普遍采用多元化投资经营战略,注重产品的系列化和产业的多元化,通过进入市场经济的多种领域,在增强其竞争发展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抵御不同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加速整个集团的资本扩张与资产增值速度。

三、我国集团公司管理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的管理,而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水平不

容乐观。

(一)我国目前集团公司的管理缺陷

1.我国集团公司阵容庞大,其内部企业纷纷在不同银行开立帐户,有的企业还多头开户,使整个集团的资金流动象大河流水一样,分散流淌难以收拢。使总体资金,此盈彼失,难以调控,不能发挥资金的总体效益,甚至造成损失浪费。财务控制中集权过度与分权过度并存,集权过度的主要风险在于会使子公司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丧失活力;而分权过度的主要风险又在于会使集团财力分散、管理失控,削弱集团的整体实力。经营战略上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协调历来都是管理需要首先确定的重要问题,不同取向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与方式都大不一样。而我国目前集团公司存在着盲目实行企业经营多元化的趋向,导致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混乱。

(二)造成目前这些状况的原因

1.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性。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企业财务通则》颁布实施后,集团公司面临着一个全新(下转第7页)(上接第17页)的财务管理环境。目前,我国还有很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局限于“并账并表”和“统一结算”的“一套账”工作。各自为政,资金管理松散,缺乏一体性。在国内,一些对子公司没有股权控制关系或股权结构比较复杂的企业集团,在财务体制和财务组织机构等方面,往往就因为定位不清、权力结构不明,企业集团对子公司或成员企业的财务活动缺乏有力的监测、督导与控制,难以从集团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融资活动,对成员企业驾驭就显得力不从心。不讲配合,缺乏全面性。在旧体制下,人们形成了财务管理无足轻重的观念,集团财务人员往往是孤军作战,且人轻言微;同时,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也知之甚少,甚至漠不关心,难以与财务人员配合默契,这就导致了全面的财务管理难以进行。内容不足,预算管理困难,缺乏动态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全面的预算管理。部分集团虽然能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全年度的生产经营计划,提供给子公司作为指导性大纲,但子公司在执行过程中会片面地追求局部利润,满足各自需求,放弃执行集团公司的经营计划,导致预算执行困难。监管不利,缺乏力度和时效性。从当前集团公司的管理控制模式来看远远超出了“会计”的含义,但在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中,监督职能并没有在集团公司中真正发挥作用。一些集团在资产监督管理、控制资金流向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性,资金管理有章无序,存在体外循环现象;事中缺乏实时监控,事后审计监督走过场。

6.集团公司财务信息不准确,经营风险无法有效控制。由于各种原因,集团管理者通过某些方式对会计报表进行合法和非合法的操作,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影响,经营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7.集权与分权处理不当,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加大。不管是集团进行集权还是分权,企业都是从经营战略的角度进行的。但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来讲,由于经营管理策略的大幅度调整,财务控制模式也应随之调整,加大了财务风险。

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篇5

一、现阶段国有单位财务人员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传统犯罪手段与高科技手段并存

由于财务人员具有直接负责或经手本单位资金的便利,因此采取收入不入账或用现金支票直接提取现金的形式侵吞公款等传统手段依然屡屡被采用。例如,某国有旅行社的财务人员刘某,利用自己在旅行社统一收取下属各部门上缴的团费,并统一支付食宿、景点等费用的过程中,负责财务工作的职务便利,擅自将各部门所上缴的费用截留,用于个人消费,并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每次作案后都用另一部门上缴费用弥补马上发团部门的费用亏空。自2002年至2006年间,刘某用这种手段共贪污公款40余万元。此外,刘某还用私自填写单位现金支票并伪造领导签字的手段,先后从银行提取现金10余万元用于个人消费。

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以及财务人员知识结构的提升,采用伪造、篡改电子凭证等手段贪污公款的案件也逐渐增多。例如某国家机关财务人员赵某贪污案。赵某所在的国家机关财务管理与审核均采用网上填报系统,该系统一经财务负责人确认后,即无法更改。但是赵某认真研究了该系统存在的漏洞,发现本单位内部的一台电脑为终端设备,通过该设备可以将所填报的财务数据进行更改。于是,赵某先用现金支票从银行将单位公款提现,然后等财务负责人审核完电子填报系统后,再偷偷利用电脑终端设备将电子凭证篡改,以做平账目。赵某采用这种方法在短短一年间贪污公款70余万元。

(二)犯罪人员趋于年轻化,且犯罪后多有悔罪表现

近年来,检察机关侦查的案件中涉案的国有单位财务人员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不少人刚刚参加工作就步入了犯罪的深渊。例如某国有公司财务人员廖某犯罪时刚刚大学毕业,年仅22岁,他利用自己掌管单位财务,并且身兼会计和出纳的职务便利,多次篡改单位帐目材料,采取收入不记账的方式,侵吞本单位公款达20万元。后廖某自知无偿还能力,携款潜逃,并且给单位领导发短信表示意欲自杀谢罪。经过检察机关承办人悉心开导,廖某最终投案自首。

(三)单位领导与财务人员共同犯罪现象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位中容易产生

在规模较小的单位中,财务部门人员少,支出审批等环节的内部制约比较弱,单位领导一旦与财务人员互相勾结,则其违法违规行为在单位内部几乎没有障碍。例如某区属拆迁公司中正式职工仅有经理、会计、出纳三人,由于缺乏监管,三人沆瀣一气将国有公司财产转移到三人自己的公司,贪污公款达500余万元。又如某房屋管理所所长贪污公款600余万元,用于到境外赌博挥霍,其贪污行为的完成与该单位财务人员的积极配合、掩护、疏于监督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国有单位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涉案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单位也忽视了对年轻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引导

国有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经常经手大量资金,且熟悉财务工作制度,一旦他们产生了犯罪动机就很容易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财务人员对本单位资金的使用有一定的监管和制约作用,当单位领导意欲违规使用资金时,财务人员很容易陷入管与不管两难的境地,甚至可能面临是参与共同犯罪还是检举揭发的艰难选择。较之其它岗位更多的诱惑,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然而受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加之学校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和空洞化,一些年轻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一切向钱看”、“吃喝玩乐观”以及“自我实现观”战胜了应有的职业操守,因而当国有单位中巨大的资金流动让他们看到了实现理想的“捷径”时,他们就逐渐滑入了犯罪的泥沼。另一方面,国有单位在招录人员和日常的教育培训中往往更注重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他们进行长期不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至于一些财

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法律意识淡薄,在面对诱惑时失去了应有的抵抗力。

(二)某些国有单位对财务人员监管不力

某些国有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控制混乱,给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有的单位内部无严格的审计监督机制,有的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分散,互不衔接,致使岗位之间缺乏监督,还有的单位虽然内控制度一应俱全,但实际执行效果很不理想,会计工作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内审再控制职能受限。如上文中的国有旅行社多年未对本单位财务进行审核,使刘某得以在四年多的时间里连续作案。至于一些领导本身就有职务犯罪行为的单位,由于领导主观上并不愿意完善财务监控,亦缺少督促下属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的动力,对财务人员的监管就更为松懈,甚至有的单位领导为了自己便于实施职务犯罪而拉财务人员下水,致使单位内部从审批到会计再到出纳的所有环节完全失去了相互的监督。内部监督制约的缺失或乏力客观上为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留下了不应有的空间。

(三)一些国有单位财务人员专业性不强

对于国有单位而言,财务部门干系重大,因为其不仅负有保障本单位顺利运转的职责,而且还对国有资产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加上财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所以国有单位财务人员应当由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担任。但是,有的国有单位在选任财务人员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财务工作专业性的要求,某国有单位甚至让一名司机兼任财务人员。虽然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但是有的国有单位并没有严格执行会计法的规定,甚至存在由于财务人员编制少而让一个人兼任会计和出纳的现象。财务人员专业性不强往往导致他们在财务管理中力不从心,在实际操作中对会计核算原则、方法认识不全、理解不透,财务管理工作混乱,这也为职务犯罪提供了土壤。

三、预防国有单位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几点建议

新《会计法》的颁行从立法层面上加强了对财务人员的监管和内外部监督,但是实践中,国有单位财务人员职务犯罪仍屡有发生。笔者认为,要有效预防国有单位财务人员职务犯罪

必须系统解决制度、教育、监督、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一)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明确内部控制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健全财务收支审批等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并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力量,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二是推广建立会计委派制度。在国有单位财务人员的录用、考核、奖惩、升迁等均由所在单位决定的体制下,财务人员难以不受单位领导意志的影响、超越个人利益而真正发挥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作用。特别是“在协同舞弊的过程中,即使会计人员单独行为时的道德水平较高,往往也不会觉得协同舞弊有何不可。这是集体行为对个人道德标准的侵蚀。”[1]这种道德侵蚀和体制压力抵消了财务监管制度应有的控制力,形成了财务人员与单位领导共同犯罪的温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早就有学者提出应强制实行会计人员的社会化、会计业务外部化,以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性。[2]笔者认为,近年来陆续在一些单位试行的会计委派制度有利于加强单位内部的监管,可以有效制约国有单位领导与会计共同贪污行为的发生,减少或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对会计人员也是很好的保护。因此,应在继续做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调研,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二)推进国有单位财务人员专业化,同时注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重点加强对年轻财务人员的教育与引导。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把好选人用人的关卡,既要选择专业技能精熟的财务人才,又要注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考察,让放心人做放心事。同时岗位设置应当分工明确,避免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发生,切实做到专人专用。在选用人员的基础上,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考核,并重点加强对年轻财务人员的教育与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国早在上个世纪末,便已对30%-40%的财务人员进行了道德培训[3],在这点上我们应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

(三)加大财务管理的科学技术含量,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以技术促管理。通过推广无纸化财务办公等方式,用高新技术手段杜绝伪造、篡改财务账目的现象。同时,由专门技术人才负责系统管理,对需更改的相关项目做到严格审查,从技术手段上减少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犯罪的可能。

(四)加大体外监督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二是进一步探索社会监督的有效途径。《会计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收到检举的部门有权处理的,应当依法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收到检举的部门、负责处理的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不得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此规定明确了社会监督的合法性,并对监督检举的处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实践中还需要继续探索能够调动社会监督的积极性、扩大监督范围、保障监督实效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作者介绍】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斯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0页-174页。

[2]夏立位:《我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载《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1期。

报告文学的特点 篇6

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它是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好处的真人真事,是带有新闻报道性质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题材。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将报告文学称为它是介于调查报告与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二)报告文学的特点:

报告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闻性。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是有其题材和资料来说的。大家明白,新闻讲究时效,报告文学也要求务必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典型好处的真人真事,以配合当前的现实斗争,它和新闻通讯一样,以最快的速度把现实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传递给读者。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报告文学及时向读者传达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前方战士打击美国侵略者的战斗信息,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为“文学的轻骑兵”。同时,报告文学新闻性除了表此刻“快”上之外,还表此刻“真”上。小说创造人物时,能够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是“拼凑起来的主角”,但报告文学不能,它所写的人物务必是生活中实有的,有通讯地址的,它不能有丝毫的虚构和拼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报告文学。

第二,文学性。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准确,并不意味着能够对生活作简单的摹写,或允许粗制滥造,它就应具有文学性,寓报告于文学之中。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却能够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透过精心选材、剪裁、提炼主题,合理布局,并运用人物刻划、景物描述、气氛烘托等手段来表现人物,再现事件。做到既具体,又形象,把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活生生的反映出来,使读者受到教育和感染。报告文学的文学性除了形象性外,还体此刻它的艺术构思和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艺术构思的任务就是再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描绘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图画,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来。同时报告文学对语言的要求更形象,更个性化,更富于感情色彩,作者务必对真人真事所包含的语言素材进行提炼、概括,使它既真实又富有文学色彩,使读者能够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政论性。报告文学的本质是“报道”,它是服务于当前的形势,这就对其题材的选取和主题的提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报告文学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热情歌颂新事物的诞生,以促使它迅速成长、壮大,也能够看到作者无情地鞭挞旧事物,以加速它的灭亡。作者的这种鲜明的战斗风格,使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另外,报告文学的作者,本身就是报告员,根据报告的资料,作者能够随时发表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可在务必的场合报告出自己的认识同读者进行交流,或者把作者自己受到的情绪感染直截了当地传达给读者,这样,就使报告文学带上了强烈的政论性。

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篇7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 一场以提高政府部门运作效率, 摆脱财政困境, 实现公共资源有效配置为目标的政府会计改革席卷全球。该改革使得政府财务报告更注重对政府绩效的评价, 重视对政府的产出———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衡量。同时, 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等国际组织都意识到提供更高质量的政府财务信息的迫切性, 积极提倡各国进行政府会计改革。至此,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入到政府会计改革的浪潮中。

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尽量实现以权责发生制为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然而, 我国政府会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已有的政府会计更多的接近于预算会计。其在财务报告方面存在着财务报表信息不全面、不完整, 政府整体层面财务报告缺失等缺陷。随着《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发布,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虽已基本从原有的预算会计改革步入真正的政府会计改革轨道, 但在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 我国有必要借鉴他国的丰富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来减小改革工作难度。

2 法、澳政府财务报告特点

法国、澳大利亚作为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的先行者, 其政府会计准则及其他配套的法律法规在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及尝试后已接受多次修订, 正步入改革的成熟阶段。法、澳两国在政府改革上经验丰富, 但两者的政府财务报告特点却不尽相同。因此, 笔者将从改革动因、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核心财务报表组成以及审计这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比较分析。

2.1 法国政府财务报告主要特点

法国的政府会计改革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财政困境引发的对提高财政透明度及公共管理改革的要求。法国地方政府在公共投资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央财政权力的下放, 地方政府虽然享有更大的自主权, 但也难免应承担更大的受托责任。地方政府的预算呈现大幅增长趋势, 中央政府下拨的资金不能维持其日常运营需求, 长期的负债压力让其不堪重负。二是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推动。欧盟及其他国际组织都开始提倡进行政府会计改革, 制定相应会计准则, 使用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这种大环境背景倒逼法国基于未来的发展趋势考虑不得不走国际趋同道路。为在全球化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法国政府也开始注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本, 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进行政府预算及会计改革。法国综合财务报告具有以下特点:

(1) 政府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严谨, 内容参考国际前沿的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 又适应本国环境特点。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经过会计准则委员会任务小组、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共部门委员会法国常驻代表、国家会计委员会等多个机构审议、评价、参考和审核, 过程复杂严谨、工作精细有序, 使准则的制定更具权威性和准确性。准则的内容既突显国际趋同策略, 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制定, 又汲取法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使用部分, 增强了政府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使政府的资金使用及产出成果线更加的清晰。

(2) 三大会计系统共建政府会计体系, 权责发生制仍是核算基础主线。法国的政府会计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模块:一是以现金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部分, 主要为确保预算按原授权使用方式执行, 减少财政资金超支、偏离预算情况的发生。二是以应计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部分, 公允地反映政府真实的财务状况。三是以应计制为基础的成本会计部分, 分析政府各类产出所花费的成本, 便于进行绩效管理。成本会计基于财务会计而建立, 通过成本的比较与分析, 为节约政府预算提供有用资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政府会计体系这一整体。

(3) 财务报告目标主要为评价政府政策、管理活动等绩效服务, 财务报告体现不同年度的比较信息。财报目标共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政府的承诺情况;二是反映和评价政府财政政策的效果;三是反映和评价政府管理活动及其目标达成情况;四是评价政府预案拨款合理性, 政策管理选择和绩效水平。财务报告由概况、财务报表和附注、其他补充信息组成。其中财务报表主要包含财务状况表、现金流量表、盈余/赤字表 (包含净费用表、净主权收入表和净经营盈余/赤字表) 。

(4) 主张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在法国, 作为独立的司法机构的审计法院为鉴证政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对政府财报每年进行多次审计。同时, 其凭借自身经验及依据历次出具的审计意见, 注重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反馈, 以防财务报告出现问题。

2.2 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主要特点

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最早进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国家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就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其改革的动因也是出于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强化政府部门的受托责任。与法国不同的是, 它要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但其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采用相同的会计制度。在改革过程中, 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也发生了演变, 由2001年以前分别制定公私部门会计准则的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 (PSASB) 和会计准则委员会 (AASB) 改造成共同制定会计准则的新的AASB。澳大利亚使用IFRS作为私人甚至公共部门的报告准则, 走出一条相对前卫的国际趋同道路, 其财务报告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财务报告使用对象不限于政府内部机构, 目标体现更广义的决策有用观。根据《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的描述, 报告的目标是为现存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对于他们制定向报告主体配置资源的有用的财务信息, 便于公共部门解除受托资源管理责任。并且该概念公告认为受托责任是被包括在决策有用目标内的。使用对象为资源提供者 (纳税人、捐赠人、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债权人等) 、产品及服务的接受者、履行审查及监督职能的机构 (如议会成员) 。

(2) 根据《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列报框架》, 财务报表需按权责发生制编制, 为使用者提供资源配置决策有用信息。其财务报告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反映报告主体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偿债能力、对运营环境的适应性、财务结构等财务状况信息的资产负债表;为判断未来使用额外资源的有效性、预测现有资源的未来盈利能力等目的提供有用信息的收益表;有助于在报告期内评价报告主体投资、融资、营运活动, 评估未来现金的需求量及创造额的现金流量表;反映资源变动情况的权益变动表;报表附注及其他重要的补充信息。

(3) 强调对财报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 同时关注审计人员的素质及结果的沟通。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机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其一为审计署, 负责对所管辖领域的所有公共部门进行审计, 属于立法型的审计机关, 审计长任命权不归属政府,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此外, 联邦及各州审计署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其二为各部门内部的审计机构及审计委员会。为了客观公正的对公共部门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澳大利亚财政部出具的指导意见以及《公共治理、绩效与责任法案》都提出了通过成员安排实现独立性的要求。在审计过程中, 内外部审计机构通力合作、增强技术经验的分享及沟通, 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的审计工作, 节约审计资源。为严格把关审计质量, 澳大利亚审计署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和审核制, 对审计结果多次复核, 并对相应违规人员进行处罚。当审计结果得出之后, 审计署会向社会公开, 让更多的关注者了解、监督政府的责任履行情况。

3 法澳政府财务报告对我国的启示

3.1 加快制定并完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适度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

从准则制定过程来看, 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参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 例如法国借鉴了隶属于IFAC的IPSASB发布的IPSASs和IASB发布的IFRS, 澳大利亚激进的将IFRS引入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 两者共用同一套会计准则, 趋同力度之大实属罕见。但同时因其忽视公私部门性质不同、财报使用者需求不同, 会计要素界定存在差异等问题而备受诟病。因此, 在我国目前只发布了基本准则、尚未发布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仔细分析对我国的适用性, 适度引入其精华成分。一套合适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需要解决现行试编办法中缺乏客观基础标准、权责概念模糊、会计要素界定不清等一系列问题, 使政府机构能够简化编制程序, 节约编制成本, 既便于政府进行“自鉴”———是否符合廉洁性政府要求, 所做出的投资、融资等管理决策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等, 又为政府审计提供支持, 便于审计机构“他鉴”工作的高效完成。

3.2 深入开展并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及公开工作

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开展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及结果公开工作, 审计报告成为财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份经独立的审计师权威鉴证后出具的审计报告, 无疑是评价政府工作绩效、服务努力程度、政策实施效果的有力证据, 能增强社会对其财务报高的信赖程度。上述国家在开展该项工作时, 通过对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安排、审计所依据的法案、工作指南、规范等的颁布及不断更新, 突出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此外, 审计过程中注重沟通及交流, 并对后续整改及修正工作进行追踪及指导。我国也可以采用将审计结果公开的措施, 充分利用舆论监督力量, 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但是, 当前我国政府审计机构在双重领导机制下, 其独立性和审计质量难免大打折扣, 这也是我国在进行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时应研究的重点。建立独立于政府部门的审计机构并以立法形式确立其权威地位, 保障其工作顺利实施, 或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3 考虑外部使用者的需要, 增强财务报告的实用性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限于政府机关内部管理者。对于这些群体而言, 财务报告为上级对下级的监管、对本级管理及决策制定提供支持, 在财报内容的理解及分析上, 通常自身具备能力或者配有专业的机构及人员协助。但对于普通社会公众而言,

其有权了解政府财务信息, 但若报告专业性过强、自身知识有限, 便不能行使该项权利。因此, 笔者认为在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上应关注信息的可理解性及实用性。有必要增加财务报告附注, 以简单明了的文字或对比图表等方式, 对政府当前的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政策、项目绩效等信息进行通俗易懂的表达, 例如像美国联邦政府的“国民指南”。这样做既符合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宗旨, 又便于社会公众了解财务报告、监督政府行为。

3.4 加快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 渐进性增加财务报表类别

虽然我国在2010已经开启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试编工作, 并于15年末推出《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 (试行) 》, 但是由于开始试编时间较短, 在试编过程中数据收集来源及相互关系较难理清, 汇总和转换过程中为弥补预算会计体系下缺失的核算信息, 采用估计的方法加以补充, 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性有待考证。所以, 加快完善并推广实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已迫在眉睫。在财务报告的报表构成上, 试编办法已经提出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及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的要求。笔者认为这只适用于应计制引入的初期, 从长远来看, 政府会计的改革有必要对财务报表提供的数量及类型随之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政府会计理论与准则体系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10.

[2]张月玲.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3]袁章军.澳大利亚公共部门内部审计的启示与借鉴[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12) .

[4]于国旺.中澳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比较及启示[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7, (11) .

[5]殷红.法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演进及其借鉴[J].财务通讯综合版, 2010, (3) .

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篇8

关键词:全程物流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影响

物流业主要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交通管理等组成的。因而不同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物流行业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众多物流企业形成了全新的发展趋势和管理方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也同样具有重要撼动能力。

一、全程物流管理的现状

进入到21世纪,大宗商品的交易已发展成为电子商务交易,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和质量。同时现代交通环境下不断完善的全程物流也实现了同电子商务之间的协同管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重庆果园大宗生产资料交易有限公司主要进大宗生产资料的交易在新形势下已搭建全面的物流平台,主要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和物流资金支持,是现代物流的典型形式。该企业的全程物流的重点在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技术化。因而实现全程物流管理要求企业内部对企业自身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持,从而养成供应链物流和增值物流业务,构建大宗水果资源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设。

本企业所提出的全程物流管理系统基于该公司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总体而言该公司位于长江上游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货物水陆中转枢纽及运输一类口岸,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运输集疏条件。一是水路便利发达,可通往沿海城市和内陆铁路不发达的地区;二是铁路交通具有专向性,即有有可直接出入库的铁路专用线;三是陆路方面,拥有公路同该城市大干线相交接。另一方面,在各项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指导下,该企业所建立的全程物流管理系统是由企业自身、政府、物流等多个主体共同构建的电子商務生态系统,形成在线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融资担保、信用评估等为一体的管理模式[1]。

二、全程物流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全程全面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物流运输的渠道和方式更加直接,如本文所提到的重庆企业,综合利用了铁路、水路和公路三种运输渠道,抛弃传统中大宗商品交易以铁路为主的物流管理一体化,实现了全面、系统的特点。二是全程物流不仅仅以企业物流为主要的经营管理业务,同时还对服务、技术等进行有机统一,实现货物和服务的一体化流动模式;三是全程化物流管理弥补了传统的产品供应链模式的不足。因而,全程物流管理的全面性和全程性特点,扩大了物流管理的横向和纵向的管理领域[2]。

(二)个性化与程序管理相结合的特点。全程物流管理在突出其原有的程序化管理的同时,突出了对增值物流业务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增加对客户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管理。以本文所提到的重庆大宗商品交易企业为例,在进行全程物流管理时,对于南方和北方、内陆和沿海的不同区域位置的客户所采取的物流方案不同。全程物流在对总体物流管理的把握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三)信息管理网络智能化特点。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物流管理的重要趋势,对全程物流管理更是如此,自动化的物流管理进程,为贸易聚集物流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支持;另外网络化管理实现了企业交易信息、融资、监管、结算于一体,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和金融服务,从而实现供应商、经销商、客户三者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物流生态链。例如,该大宗商品交易公司以网络智能化为管理基础,推动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在进行交易活动时,及时收集客户所在区域的市场需求的相关数据,大大缩短了物流周期,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信息化和柔性相结合的全程物流管理系统。

三、全程物流中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以重庆果园大宗生产资料交易有限公司为例,可以发现全程物流对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微观上的物流财务活动;二是宏观上的企业财务活动。全程物流管理财务活动主要是指该企业在大宗商品物流活动中资金的筹集、分配、投放、使用等;而全程物流中关于总体上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主要是涉及到了企业总收入中全程物流管理所涉及到的相关权比问题和成本支出分析问题等。因而,全程物流管理中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具有繁复性特点,如物流资金投融资问题,对本文所提及的企业而言,主要是扩宽各种融资渠道,对现有的投融资对象进行资金的筹集;全程物流中的财务活动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在于对交易合同的设计和签订。由于该企业主要由供应商、经销商和客户三大主体,在进行大宗商品交易时,需要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材料费、人工费、维护费、特别经费等进行责任规定,避免货物在物流过程中发生意外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总之,在全程物流中实现物流合同的管理对于企业财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全程物流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于产品质量和种类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经营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因而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物流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此趋势下,从全程物流管理中入手分析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的多重影响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全程物流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全程物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面性。具体而言,全程物流管理中的供应链物流业务和增值物流业务,要求企业管理实现个性化、服务化。因而企业财务工作要求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等无形资产进行分析和预测。这一更改,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统筹各方面资源,进行企业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管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全面化。从而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科学有效,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全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全程物流管理推动企业财务管理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的进程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发展进程中挑战和机遇并存,而企业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模式成为规避风险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全程物流管理将仓储、劳动力、材料等通通纳入到管理范畴中,为企业进行现代成本管理提供了现实条件,同时全程物流管理运用网络化的管理方式,方便企业在进行现代成本管理时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提取。

(二)全程物流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消极影响。总体而言,全程物流管理完善了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不足,增加了较多的环节。如大宗商品合同的有效设计和签订等。因此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一方面,复杂的项目增加了财务部门管理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新兴的财务管理项目对于企业原有的财务人员而言,难度增加,财务管理的准确性降低。

结语:综上所述,在新时期下,全程物流管理具有国家政策支持、科学技术支持等发展特点,同时全程物流的管理上具有全面化、个性化和程序化管理相结合、信息网络智能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丰富了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面性,推动了企业采取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的进程发展。但另一方面,全程物流管理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在未来,要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实现全程物流管理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闫洁,李林,刘明阳.现代物流管理特点及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2,14:68-70.

上一篇:测评会主持词下一篇:经济学专业专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