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精选8篇)

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 篇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毕业后可到食品企业、政府管理部门、食品质量监督、卫生防疫、商检、标准计量、环境保护、内外经济贸易、旅游等部门以及食品研究所或高等院校等单位可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食品企业的产品策划和设计、研究、开发和教学等工作。修读本专业的学生可进一步深造,成绩优秀者可免试推荐或考取硕士研究生。

食品营养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安全从过去的监督管理,扩展成包括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毒理、食品质量控制的诸多领域,在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食品营养专业毕业的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食品营养专业就业前景的问题。这样的毕业生日后可任职食品采购经理,食谱设计人员,产品科研人员,营养顾问,社区营养学家,报纸杂志食品栏目编辑,食品药品管理局或者是农业部的检查人员。

食品营养专业就业还可以考虑注册营养学家。要成为一名注册营养学家,你必须完成食品营养专业本科课程,参加实习项目,并通过注册考试。

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 篇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 我国的食品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国食品工业到2015年将达到12.3万亿元。在这样的高速发展过程中, 有些食品生产企业,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难免出现质量把关不严的现象, 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在这样的形势下, 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从而在教育领域, 出现新的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如此多的院校开办相同专业的情况下, 如何办出特色, 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就成为每个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1983年本科专业) 基础上, 于2007年筹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2008年开始招生, 2010年申报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并获得批准建设。在建设过程中, 主要针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 着力形成专业特色, 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一、制定适合现代行业发展需求和竞争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战略性新兴专业主要任务是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在2008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和就业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 走访相关生产单位,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结合我校的优势与特色, 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修正。

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为主要模块, 设置教学课程。根据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需要, 教学重点侧重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两个方面。同时, 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在进行专业模块学习过程中, 必须完成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学习, 在此基础上, 再选择模块课程的学习。

专业基础课程共38学分, 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等。

核心课程共10学分, 包括: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

食品与安全控制模块共8学分, 课程包括:食品标准与法规、绿色和有机食品管理和认证、食品贮藏与运输、食品物流学等。

食品分析与检测模块共9学分, 课程包括:食品添加剂、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微生物检疫技术等。

2.加强基础和实践教学, 强化个性化培养。 (1) 在教学计划修改过程中,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将总学分从原有培养计划 (08版) 的191学分压缩至184.5学分。 (2) 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在修改后的培养方案中, 实践课程的比例从原来计划 (08版) 的18.3%提高到28.5%。通过提高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增加基础课比例, 打实理论基础。在新的教学计划中, 授课学分共160.5学分。其中, 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75.7%, 较原来 (08版的基础课为69, 学科基础课为38, 授课学分为159学分, 占总授课学分比例为65.4%) 增加了10.3%。通过加大基础课教学,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4) 提高选修课的比例, 增加学生自主选课空间。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 可供选修课程的41.5个学分, 占授课学分的25.8%, 较原来 (08版选修课学分为38, 授课学时为159, 所占比例为23.9%) 增加1.9%。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比例, 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课程。 (5) 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 作为工学学士学位, 必须有相应的工程类的课程, 在新的培养计划修订中, 增加了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的课程。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工程方面知识。 (6)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人能力。将大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 (国家和天津市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立项、教师科研) 、各类竞赛、发表科研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 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

二、构建主干课程, 构建课程教学团队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 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通过吸纳食品制造、食品营养与安全控制、食品技术管理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 在修订的培养计划中, 对有些课程内容按类进行划分合并, 减少内容重复。将《食品原料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生产过程安全控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相关课程整合成一门课———《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同时增加该课程的实验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 (2周) , 该课程重点是现代检测技术应用和大型仪器操作使用, 增强学生实验技能。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

1.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模块, 实现培养目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在一、二年级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 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 主要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和食品工程原理等。为了强化动手能力, 在课时分配上, 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 实验学时为46, 占47.9%;有机化学80学时, 实验学时为37, 占46.3%;仪器分析为48学时, 实验学时24, 占50%;生物化学80学时, 实验学时为32, 占40%;食品工程原理开设1周的课程设计;基础课的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6.%。在三、四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为主, 主要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工艺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其中, 微生物学80学时, 实验学时为32, 占40%;食品工艺学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 实验学时为16, 占50%;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为2周;食品生产规范设计1周;专业实习2周;毕业实习4周和毕业论文为12周。通过修订后培养计划, 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26.6%。

2. 科研创新、证书考取等纳入培养计划强化个人能力培养。

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将学生参加科研立项 (国家和天津市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 、各类竞赛、参加教师的科研, 发表学术论文、各类资格证书的考取等纳入学分, 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

目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每年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 其中包括国家和天津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3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每年参与发表论文数量在10篇以上;有80%的学生通过HACCP内审员、高级检验师、营养师等各类的考试, 并获得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 强化个性化培养。

3. 实行导师制, 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

四年级学生主要以专业课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 在这期间, 全面实行导师制, 形成导师负责研究生参加的指导队伍, 将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 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与领域前沿研究及行业发展前景的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提升实践教学功能。

以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学科和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学习科研力量和人才的优势, 帮助企业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 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保证了实践教学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增强竞争力。

四、优化教学资源,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完成教学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我们通过引进、骨干扶植与培养、结构优化等方式, 建设一支学缘丰富、结构合理, 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教师12人, 其中教授7名 (58.3%) , 副教授4名 (33.3%) , 讲师1人 (8.4%) ;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 50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中, 50~60岁6人 (50%) , 40~50岁4人 (33.3%) , 30~40岁2人 (16.7%) , 已形成知识、学历、年龄等均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所形成的教学团队, 不仅能够完成本科和研究的教学工作, 还具有很好的科研能力, 近3年共发表教学改革及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 省部级项目8项, 累计经费达700多万元。

五、结束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6年多的建设, 在培养方案方面, 经过3届毕业生的检验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体系基本成熟, 同时建设了一支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能够高质量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石琰.浅谈食品安全与健康[J].沧桑, 2014, (6) :184.

[2]黄卫东, 邓祺.从食品安全问题看当代企业社会责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4 (4) :43-45.

[3]陆来浩, 郑洪广.食品安全的经济分析[J].新东方, 2014, (1) :71-75.

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 篇3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4.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英语是以大学英语为基础进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教学,具有专业性、知识性等特点,是培养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工具。专业英语的教学旨在指导学生阅读本专业相关英文书籍和杂志文献,能及时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并具有一定的科技论文撰写能力[1],为培养合格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学生几乎都忽视了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对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原因有:①花费大量时间在四、六级应试能力的提高上,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区别和重要性,从而放松了专业英语的学习;②专业英语词汇量大、难度高,并以复杂长句为主,有相当难度,因此,学生易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由此可见,要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应该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 教学内容的精心优化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培养具有食品领域分析测试、质量管理、安全控制、风险分析与认证的基本技能,熟悉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法规与标准,能够胜任食品及相关领域内分析测试、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生产管理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2]。专业英语的教材就应尽量围绕上述几方面进行优选。然而,前几年笔者所在学院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与大多数高校一样,仍然沿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材,基本集中在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化学(Biochemistry)及发酵工艺学(Fermentology)等方面,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有点不合时宜。

这2年,笔者开始思索应从教学内容上做一些改进,制定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以下7个方面:食品安全概论(Introduction of Food Security)、食品营养(Food Nutrition)、美国及欧盟食品安全法规(Food Laws & Regulations of USA and EU)、食品安全操作规范(Safety and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食品安全风险分析(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色谱分离技术(Chromatography Separation Technology)及无损检测技术(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外文数据库,参考近3年的文献作为教材,由于教学内容是最新的科研成果,这从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对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为他们今后在本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了丰富教学内容,笔者每堂课拿出15 min分专题讲授科技论文的题目、摘要、前言、结果与讨论及结论的常规构架及常用句型,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技论文的撰写技巧,为继续攻读研究生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笔者加入了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内容主要涉及中文论文题目和中文论文摘要的翻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答案,由教师详细讲解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模式的更新

过去传统填鸭式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的,他们觉得内容繁多、枯燥,教学效果不好。因此,笔者探索了常规的教师讲授与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相结合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引导者,学生是中心,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教师在下课前提出一个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在外文数据库中收索最新的相关学术论文,翻译成中文、制作成PPT,并在下次课上为其他同学讲解。最后,由同学和教师提出问题,小组成员进行解答。笔者发现与原来填鸭式的教学相比,PBL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文献阅读能力、PPT制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

经统计发现,专业英语对于英语基础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来说,缺勤的情况更多一些,为了让各种基础的学生都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专业英语水平得到真正地提高,就要保证他们的出勤率。笔者制定的课程考核方式为:考勤10 %+小组PPT讲解20 %+试卷70 %,并且规定出勤率低于75 %时取消本课程的考试资格。小组专题讲解又细分为文献翻译、PPT制作及口头表达和问题讲解,各占7 %。小组专题讨论所占分值较高,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考试为开卷形式,题型主要包括专业词汇汉译英、论文题目汉译英、专业相关文献段落英译汉及文献摘要的汉译英,综合考察了学生的专业词汇基础,文献阅读能力及一定的论文题目及摘要撰写能力。

4 结论

笔者主要探索了从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及改进课程考核方式3方面去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收集。他们表示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的撰写不再无从下笔,在研究生入学面试中的专业英语考核更有信心。

教师应该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能从课程中学到什么,什么能力得到了提高作为出发点。此外,在本专业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导向下[4],笔者认为专业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尤为重要,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平时多看本专业相关文献及时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 T,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65-68.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2013年修订版[EB/OL].[2013-09-25]. http://www.docin.com/p-704575294.html.

[3] 董锡文,杜春梅,薛春梅,等. 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微生物学杂志,2012,32(6):110-11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4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上海[81个]、北京[54个]、重庆[49个]、广州[39个]、石家庄[39个]、武汉[35个]、天津[30个]、南京[21个]、杭州[20个]、深圳[20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乌鲁木齐[14524元]、赤峰[12499元]、日照[8999元]、盐城[7999元]、中山[7841元]、徐州[6999元]、乌海[5794元]、嘉兴[5584元]、北京[5070元]、廊坊[4999元]、上海[4940元]等。

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 篇5

一、质量专业工作经历表填写要求:

1、工作年限要求:

1)具有相应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且,对于一般QMS技术领域,具有至少1年以上该专业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对于特殊质量管理体系技术领域,具有3年(含3年)以上该专业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

2)具有非相应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且,对一般QMS技术领域,具有3年以上相应专业的技术工作经历或中级技术职称,对于特殊QMS技术领域,具有5年(含5年)以上相应专业的技术工作经历或高级技术职称

2、工作内容要求:

1)应包括所涉及产品的工艺流程,关键质量控制点,检验方法及生产设备等

2)应包括涉及的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

3、参与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审核员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审核组中提供专业支持的审核员,应按规定完成 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培训并考试合格;通常情况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作为满足专业能力的最低要求:

a)相应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至少 4 年从事该专业技术工作或质量管理工作的经历;b)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至少 6 年从事该专业技术工作或质量管理工作的经历;c)非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至少 8 年从事该专业技术工作或质量管理工作的经历;

2)组内其它审核员应按规定完成 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培训并考试合格;

注:

1、“相应专业”指《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分类表》中相对应的专业;

2、“相关专业”指除《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分类表》中相对应的专业外,其他与建筑业有关的专业;

3、“该专业技术工作或质量管理工作的经历”是指《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分类表》中各小类相对应的工作经历。审核人员应提供相关的证实材料证明其工作经历的内容足以支持该业务范围的专业能力。

注:特殊行业是指《业务范围分类表》中带*号的专业。

二、环境专业工作经历表填写要求:

1、工作年限要求:

1)一级风险

●具有环保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本科具有2年)以上该技术领域的环保工作经历;●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4年(本科具有3年)以上该技术领域的环保工作经历;

2)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

●具有环保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2年(1年)以上该技术领域的环保工作经历;●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本科具有2年)以上该技术领域的环保工作经历;

2、工作内容要求:

1)工作经历中应有环境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

2)工作内容应包括重要的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预防措施;

3)所涉及的标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注:环保专业是指:指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等; 环保相关专业是指:供排水工程、暖通工程、化学工程、生态科学、水资源科学、大气科学、植物保护、水土保持工程、野生动物与资源保护、劳动保护、核安全技术等与相关业务范围的主要环境因素对应的专业学科。

三、环境专业工作经历表填写要求:

1)一级风险

● 具有职业卫生及安全工程类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本科具有2年)以上该专业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经历;

● 具有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并具有4年(本科具有3年)以上该专业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经历2)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

●具有职业卫生及安全工程类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并具有2年(本科具有1年)以上该专业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经历;●具有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本科具有2年)以上的该专业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经历;

2、工作内容要求:

1)工作经历中应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

2)工作内容应包括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及控制预防措施;

3)所涉及的标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注:职业卫生及安全工程类专业是指:安全技术及工程、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消防工程、工业卫生、爆破工程、核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技术、武器弹药制造等专业;

相关专业是指:矿业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石油化工、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建筑工程、船舶制造、环境工程、检测与测试技术等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背景的专业。

四、附件

1、《QMS认证业务范围分类表》

2、《EMS认证业务范围分类表》

食品安全与质量 篇6

1、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食品安全有绝对安全性和相对安全性。绝对安全性: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相对安全性: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相对性和动态性: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发展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有所不同,其安全的标准也有不同。

3、食品质量:是指影响食品价值的所有品质的总和,其质量特性包括功能性、可信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和时间性。

4、当前食品安全主要问题(解决办法):⑴食品的污染;⑵食源性疾患;⑶食品新技术所带来的问题;⑷食品标识滥用;①伪造食品标识,②夸大食品标识展示的信息,用虚夸的方法展示该食品本不具有的功能或成分,③食品标识的内容不符合有关法规的规定,④外文食品标识。

5、食品安全保障体系:(1)由多个职能部门共同负责的美国模式:①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主要负责肉类和家禽产品外美国国内和进口的食品安全;②农业部(USDA)除肉类、家禽及相关产品和蛋类加工产品的监管;③国家环境保护署(EPA),监管饮用水和杀虫剂。

(2)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的英国模式。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共同实施和负责,中央政府只要负责立法。

(3)由农业部门负责的加拿大模式。德国、丹麦。(以上仅供了解。)

(4)中国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体系:多部门分段和统一相结合6、全面质量管理:指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提供出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或服务,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有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7、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①以顾客为中心;②领导的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的方法;⑤系统管理;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决策;⑧与供方的互利关系。

8、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程序)——PDCA循环:

(1)P(计划)阶段:①分析情状,找出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②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③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④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定出质量目标。

(2)D(实施)阶段:按照既定计划目标加以执行。

(3)C(检查)阶段:检查实际执行的结果,看是否达到计划的预期效果。

(4)A(总结处理)阶段:①根据检查结果成熟的经验,纳入标准、制度和规定,一巩固成绩,防止失误。②把这一轮PDCA循环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纳入下一轮PDCA循环中去解决。4个阶段的工作完整统一,缺一不可;大环套小环,小环促大环,阶梯式上升,循环前进。

第二章

1、食品污染: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混入某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三大类: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虫卵;化学性污染:包括农药、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物理性污染;杂质、放射性污染。

2、常见含有天然毒素食物的不安全因素:(1)植物性食物:菜豆和刀豆,含氰苷食物,发

2芽马铃薯;(2)动物性食物:河豚鱼,青皮红鱼类,贝类;(3)毒蕈。

3、食品腐败变质:食品在一定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有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所发生的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包括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各种变化。

4、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①微生物(有细菌、真菌、酵母菌);②环境因素(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回迅速生长繁殖。温度25~40℃,相对湿度超过70%是大多数嗜温微生物的繁殖最适条件);③食品自身原因(食品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还含有水分,具有一定的酸性并含有分解各种成分的酶)。

5、食品腐败变质的常见类型:①变黏;②变酸;③变臭;④发霉和变色;⑤变浊;⑥变软。

6、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①低温保藏;②加热杀菌;③物理保藏;④化学保藏;⑤辐射保藏。

7、重金属污染来源:工业“三废”;痛痛病(骨痛痛):镉污染。

8、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色、香、味,调整食品营养结构、改善食品加工条件、延长食品保存期。

9、食品添加剂功能:①改进食品风味,提高感官性能引起食欲;②防止腐败变质,确保食用者的安全健康,减少食品中毒的现象;③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④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10、常见的食品添加剂:①食品防腐剂:能够防止腐败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的添加剂。②食品护色剂:又称发色剂,指食品加工工艺中为了使果、蔬类制品和肉制品等呈现良好色泽所添加的物质。(硝酸钠、亚硝酸钠)③食品漂白剂:能使色素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食品添加剂。氧化漂白剂:溴酸钾和过氧化苯甲酰。还原漂白剂: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硫磺、焦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

11、食品色素的安全:食用色素即着色剂,是以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①食品合成色素;②食品天然色素:植物色素:β-胡萝卜素,叶绿素;动物色素:紫胶红,胭脂虫红;微生物色素:红曲红

12、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一般用于制作薄膜(大部分为工业用)、盛装液体用瓶;聚碳酸酯塑料(PC),食品模具、婴儿奶瓶。

第三章

1、毒理学评价试验程序的选择:第一阶段为急性毒性试验;第二阶段包括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和短期喂养试验;第三阶段为亚慢性毒性试验(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为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2、食品安全评价:食品安全系数为100。

3、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的确定: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DI):人类终生每日摄入受试物后对机体不产生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以人体每千克体重摄入该物质的毫克数(mgkg)表示。

ADI=MNL*1100(mgkg)

式中,100为安全系数,可理解为种间差异和个体差异各为10,10*10=100

第四章

1、与食品有关的国际组织机构: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食品基本法律:《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检法》;《农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

3、标准体系:实现某一特定的标准化目的有关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根据一些要求所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4、JB、QB、FJ、TB等就是机械、轻工、纺织、铁路运输行业的标准代号。

5、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①强制性标准: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要求对标准所规定的技术内容和要求必须执行,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加以违反、变更。②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自愿采用的具有指导作用而又不宜强制执行的标准。

第五章

1、认证:①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正式某一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②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及其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认证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民间机构、组织。

2、认可: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认可机构:国家行政职能部门。

3、产品认证①(QS)认证:为强制性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只有获得认证的食品才能进入市场销售。②无公害农产品认证;③绿色食品认证;④有机食品;⑤IP认证。

4、市场准入:指货物、劳务与资本进入市场的程序的许可。产品的市场准入:指市场的主体和客体进入市场程度的许可。

5、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意义:①提高食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需要;②保证食品生产加工的基本条件,强化食品生产法制管理的需要;③是适应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经济运行环境的需要。

适用地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适用主体:一切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并且其产品在国内销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适用产品:按照时间表列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重点产品目录》且在国内生产和销售的食品。进出口食品按照国家有关进出口商品监督管理规定办理。

6、QS加12位阿拉伯数字,前4位为受理机关编号,中间4位为产品类别编号,后4位为获证企业序号。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由“QS”和“质量安全”中文字样组成。标志主色调为蓝色,字母“Q”和“质量安全”四个中文字样为蓝色,字母“S”为白色。

第六章

1、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制定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一系列国际标准。

2、ISO9000系列标准的构成和内容:4项核心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3、GMP:良好操作(生产)规范,是一种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的自主性管理制度,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各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方法、具体的技术要求和质量监控措施形成的质量保证体系。

4、HACCP: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一预防食品安全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生产、质量控制的保证体系。

5、HACCP基本原理:①危害分析;②确定关键控制点;③建立关键限值(CL),操作限值OL,OL比CL更严格;④关键控制点的监控;⑤建立纠偏措施;⑥记录保持程序;⑦验证程序。

第八章

1、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的产品或者加工品。

2、转基因食品种类:(1)按照来源分:①转基因植物食品;②转基因动物食品;③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2)按照转入基因的性状分类:①抗除草剂;②抗病毒、抗虫基因;③耐储藏;④改进农产品品质。

3、中国标识制度:义务标识法。

第九章

1、食品安全特征:①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②对产品实行全程质量监控;③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2、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规范,经专门机构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活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3、绿色食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识的食品。分级:A级:产地环境质量评价项目的综合污染指数不超过1;AA级:产地环境质量评价项目的单项污染指数不超过1。

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 篇7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我国80多所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 目前该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基本完善, 处于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时期。当前, 从我国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分析, 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 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诸多问题都显得还不够成熟, 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探索是急需和必要的。

本文欲通过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并进一步探索其运行机制, 实现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管理和控制, 获得商科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 以期对该专业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结合“大商科”背景, 在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生产及流通的安全风险监测和控制、食品安全标准规范化管理、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等方向培养“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广”的人才, 向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具体实施的系统架构如下。

(一)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按照国家教指委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要求开设专业必修课程, 我校依托上海经济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人才需求, 结合我国商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我专业增加了以商品及其流通为特色的课程, 如《商品学》、《会计学》、《经济法》等公共选修平台课程, 以及《食品物流学》、《食品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学》等专业性课程, 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及利用商科课程, 在教指委文件规范基础上, 革新整个课程体系, 突显我校商科院校特色, 办出具有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及检测特色的应用型专业特色。

(二)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实践教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遵循方法的创新性、设计的系统性、结构的协调性、内容的成长性等原则,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行运作、有效结合。

根据商科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点, 提出了“七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见图1) , 把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了以实验教学为基础, 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重点, 社会实践为辅助, 资质考证为鉴定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

“七位一体”的框架中以“产学研”合作作为融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的交叉点, 研究过程中, 搭建更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作为校企共同教学及人才实践基地, 加强相互交流, 达成可持继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各阶段实践教学通过“产、学、研”合作为纽带, 以多种方式相互补充, 相互融通。

二、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

完整的专业教学过程包括下列各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教材选择、教学研究活动、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与作业批改以及测验、考核和考试等规划内容与实施方法。具体体现以下方面。

(一) 日常的教学过程管理与控制

1.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

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较新专业, 应实时关注本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的规范, 及时更新和修正。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及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经院长批准后重新向全院发布。

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以年级为单位, 新制订或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每年9月入学的年级开始执行, 到该年级毕业前有效。

2. 教材选用与征订

分管教学领导组织各教师进行本专业各年级的教材选用, 并将选用的书目录入“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单位再将录入的信息导入、打印并加盖公章后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一并交教务处教务科。

选用自编教材 (讲义) 或包销教材, 须向教务处提交书面申请说明理由, 由教务处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工作小组批准后方可选用。

3. 教学研究

分管教学领导负责管理本专业的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开学时系主任制订教研活动计划, 由分管教学领导审批后在教学单位存档备案。

系主任负责组织本教研室教师按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并填写《教研活动记录》。每学期末由系主任完成教研活动总结, 连同《教研活动记录》交教学单位存档。

4. 课堂教学及管理

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和地点准时上、下课, 特殊情况下需要变更的, 应提前到学院信息门户教务系统中填写“临时调课申请”办理手续。

所有任课教师都应做到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和教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实验课的授课按课堂教学要求进行。按学院的规定开展课堂听课, 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也要互相听课, 听课应填写《听课评价表》。

5. 辅导、批改作业及管理

任课教师应在课外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 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 并进行批改, 督促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分管教学领导、系主任应对本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和批改作业的情况进行抽查和检查。

6. 测验和考核

分管教学领导对本专业承担课程的考试命题质量负责;系主任负责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所承担课程的考试命题工作和试题库建设;由任课教师确定难度相当的A、B两套试题, 经教研室主任审核、教学单位分管教学领导签字后送教务处, 教务处从两套题中抽取一套使用, 另外一套试卷用于补考;实行教考分离的课程, 其考试试题不由任课教师命题, 由分管教学领导或教研室安排其他教师选用试题库中的试题, 或另行命题。考试试题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者都必须遵守保密规定。

各门专业课程的考查和考试试卷, 由任课教师阅卷评分;以专业为单位, 通过集体复核减少阅卷出错率。

学生各门课程的学期总成绩, 由任课教师按学院的规定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评定, 并录入“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再从系统中导出并打印成绩单和《试卷分析统计表》, 并填写《试卷分析统计表》进行试卷分析。经教学单位分管教学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 成绩单和试卷分析统计表在教学单位归档;学生期末考试试卷, 由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教学单位进行整理和装订, 再由教学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送教务处教务科试卷库进行归档;期末考试试题样卷及评分标准, 由教学单位归档。

(二) 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与控制

1. 听课是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听课是强化教学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 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教学活动就有听课, 因此, 多层次听课可以准确地把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 为教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2. 督导是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监督和规范教学工作, 建立教学督导制度, 开展教学督导工作, 有效地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和监督, 并根据督导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教学阶段检查是教学过程管理的必要手段

教学检查是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学检查包括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3段检查, 主要检查教学秩序、教学环节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1) 学期初主要监控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学期授课进度计划, 教案、备课的方式和充分程度。 (2) 学期中主要依据教学进度, 检查教师教学进度实施情况, 教师是否按学期教学要求上课, 学生反响情况, 期中考试及对其分析情况等。 (3) 学期末主要检查期末复习、命题、考试、阅卷、成绩登统、期末考试分析等, 其中考试分析对今后教学改进、教学过程质量的不断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评教是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评教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又是教学过程质量的直接体现者, 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最有发言权。学生评教制应包括学期中的过程评估和学期末的终结评估。综合评教制是指通过听课、问卷调查、同行评议、专家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考评, 由教学督导组、系领导及教师和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

5.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教学研究以两种形式体现:一是发动和组织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各自的本职工作进行教学研究;二是设置教学研究的机构和人员, 专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研究队伍, 以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 质量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1. 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五位一体”的多元评价主体体系, 学生、同行、领导、督导组专家、教师本人从不同角度, 按照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对课堂教学质量做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5个级别的评价。这样, 既可以使各主体在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 又可以保证评价全面、准确、有效, 也是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

注重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 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

2. 完善教学奖励制度

教学奖励是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成果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是对教学实践主体价值的尊重、确认和肯定。学校正不断完善本专业教学奖励制度。主要做法是通过青年教师教学业务竞赛 (包括课堂教学观摩类、教学改革论文类、课件设计类) 、优秀课程奖励制度、优秀主讲教师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校内教学名师制度等来开展教学奖励活动。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比赛给予教师一定的荣誉, 既增长教师的知识和才干, 也增强了教师争先创优的意识。荣誉激励是正强化, 具有长期激励的效果, 并能得到加强。教学奖励的评定工作, 要注意公平合理地评定奖项, 以保证教学奖励的信誉, 否则起不到教学奖励的激励作用。

3. 完善进修培训制度

首先, 学校要满足教师各种不同进修和培训的需求。对于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于学历较低的教师, 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等。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国内进一步交流学习的机会, 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 出国深造、国内外访问学者和进行外语培训, 使他们能始终站在学术和科技的前沿。其次, 学校可以规定各种带薪休假制度。带薪学术假制度可以使教师一边休息, 一边专心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和访问等。此外, 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 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学习和适应能力。

三、教学结果与质量跟踪调查

为了加强本专业教学体系的运行, 我们对教学结果与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对象为本专业2012届毕业生。

1.调查对象与内容

调查对象:以2012届毕业生为主, 共60人。

调查内容:学生对本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适应性的评价;学生对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对本专业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调查结果

本专业对近60名毕业生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 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教学工作还是肯定的, 无论12项指标, 还是总体指标, 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为B级——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 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为优良 (A+B) ;近90%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管理制度、校院管理人员素质为优良;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专业资料、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一般水平 (B+C) , 更有个别学生认为本专业在图书资料、综合能力培养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尚不够到位。

总之, 通过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社会反馈信息, 为进一步检验和发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方面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了解社会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探索教学质量形成的诸多因素和相互关系, 寻求本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协调的途径等, 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迅速推进的今天, 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成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学校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我国80多所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 目前该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基本完善, 处于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时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探索, 是急需和必要的。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敏, 肖新生, 夏岩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EB/OL].http://wzhz.cqvip.com/hzpinglaoshi/qk/88317X/201001/33037419.html

[2]励建荣.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 2004, (4) .

[3]凌去非, 李义, 黄鹤忠.综合性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 .

[4]宫霞, 王淑珍.我国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构建的创新性思考[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7, (4) .

[5]檀德宏, 纪淑娟, 刘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3, (9) .

[6]王丽玲, 胡斌, 杨宝球.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调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0) .

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 篇8

【摘要】专业规范是规范、指导本科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规范研究”项目的实施,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林科类应用型本科专业规范的研究与制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规范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30-02

一、引言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是教育部2003年首次批准在贵州大学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2012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将贵州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归并至“食品质量与安全”并停止招生。由于社会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贵州大学按照《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建设的通知》要求,向省教育厅申请后,2014年在植物保护专业下设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方向。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该学科具备教学的师资条件和实验平台,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目前已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博士、硕士授权点,拥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链。该学科围绕贵州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致力于培养贵州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就业率达100%,其中70%以上走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岗位,一致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为促进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规范研究”的实施,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农林科类应用型本科专业规范的研究与制订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

专业规范是规范、指导本科教学的重要手段。目前教育部还未制订农林科类应用型本科专业规范,为保证贵州大学在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输出的高效性,贵州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教研室申请了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规范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明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规范贵州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的办学行为,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的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提供参考,促进教学改革,保证教育质量,促进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输送更多优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技术人才。

三、研究内容

1.《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研究策略

通过专业规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的结构框架和构成要素,通过文献研究国内外教育机构和部门及相关组织研究制订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规范或标准,分析这专业规范的设置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的研究策略。

2.《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讨论大纲

通过对国内外高等院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情况的现况调研,揭示目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设置现状,研究国内外高等院校间课程设置的差异和不足,为构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的内涵提供科学参考。基于文献研究、现状调查、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提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内容大纲。

3.《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试行稿

通过专家会议,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讨论大纲进行讨论、分析和修改,形成讨论稿初稿;再通过专家会议,对论稿初稿格式布局、内容表述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并做出修改,形成讨论稿;选择国内开设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专业方向的学高等院校所在的院系,对讨论稿条目的定位及适用性、内容全面性、表述清晰性等进行专家咨询,并根据专家意见对《专业规范》进行修订,通过专家会议论证,最终形成《专业规范》(试行稿)。

四、研究思路

主要借助教育学相关理论,结合问卷调查、现场调研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理论研究和专家小组会议等方法,构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旨在为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的教育办学行为、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保障、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提供参考。研究思解析路如图1所示: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主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广泛搜集有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的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相关的资料,包括期刊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Elsevier SD、Springer、EBSCO)、专著、硕博论文、报刊及会议论文、收索引擎(百度、搜狗、360、必应、Google、Yahoo、LookSmart、Lycos)等,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研制的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研究法

主要通过自编调查问卷,针对国内开办此专业(方向)的相关院系的领导和教师调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教育办学要求”,向用人单位和专家(如硕士生导师)调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本校本科生开展“贵州大学专业(方向)学生满意度”调查,将三部分的调查分析结果作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对策研究的实证依据。

3.现场调研研究法

主要采用访谈、咨询问卷等调研方式进行,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国内外高校了解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调研教师和学生对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理解差异和效果评价,调研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4.专家会议研究法

主要通过主要以专家组会议的形式,“面对面”地征询专家成员的意见,运用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再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专业规范》。通过专家会议论证《专业规范》条目的定位及适用性、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内容表述的清晰性。专家组由5-7名专家成员组成,入选标准:①从事专业应与产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专业方向相关;②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职高校教师;③具有5年以上高校教育工作经验。

六、结语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中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规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之后,已进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的新阶段。在农林科类本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研究与制定(订)的本科专业规范主涉及的学科主要是工科和理科,如土木工程专业规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生物技术专业规范、生物科学专业规范等。迄今为止,从收索引擎和期刊数据库收索不到有关“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农林科类本科专业规范,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规范的研制在一些学科领域还比较薄弱。今后需要继续研究不同学科类型的专业规范,确保专业规范的科学性和普适性。

参考文献:

[1]傅贵,杨书宏,宋守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专业规范的研究与探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1):78-84.

[2]胡恩明,周健儿.论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研究的整体设计[J].中国高等育,2008,15/16:46-47,52.

[3]曾德珩,杨宇,任宏.《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究与制定[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5-20.

[4]方高倪,丁克伟,刘运林.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规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9-31.

[5]郑兰荪.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1, 5:9-10.

[6]王泽忠,王兆安,沈颂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增刊),2010,32:5-9.

[7]陈朝银,赵声兰.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规范的比较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2-113.

[8]王卉,尚少梅,杨少琴,等.社区标准化家庭框架构建过程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8:45-47.

上一篇:【精品】管理专业求职信下一篇:优秀幼儿教师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