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精选8篇)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篇1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农业部就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省也于“十二五”期间启动了涉及﹡﹡个地市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从目前各地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践看,各地多结合全省“设施蔬菜﹡﹡﹡计划”的实施,建设了一批设施果(蔬)标准园。通过两年的创建实践,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在园区建设中片面追求规模最大化、设施高档化、功能多样化,普遍存在盲目建设和华而不实的情况

诚然,现代农业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园区化发展,但一些园区在建设之初并没有进行周密的论证规划,仅凭企业主头脑一时发热,就匆匆上马。一些园区在建设中偏重于规模和投资的最大化,盲目攀比,不惜重金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大搞基建和高标准配套相关设施,结果这些不切实际的高投入严重脱离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枝独秀”,华而不实,对当地产业的支撑与发展起不到应有的示范推广作用,违背了示范区建设的初衷。

二、在园区发展中只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了技术队伍建设这一软件的完善,普遍存在经营不善和效益不高的情况 现代农业是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只有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人与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实现了完整的融合,才有可能创造出超出传统农业的非凡价值。缺乏必要的技术研发推广团队和可靠的技术依托作支撑,即使拥有过硬的设施条件,也只是神马浮云。目前,随着设施面积的逐年扩增,一线技术人才普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以全省首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而言,企业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其硬件设施在全省乃至﹡﹡地区堪称一流,但自该园区2008年创建以来,始终被人才缺乏这一难题所困扰,由于其常聘技术人员不到3名,且多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大中专毕业新生,公司隔三差五地去人才市场招聘技术员工,结果三年间人员“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企业的经营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三、在园区经营管理中不注重学习引进科学的管理制度,普遍存在家族式、“一言堂”家长式的落后管理情况

从各地普遍反映的“一流园区、二流管理、三流效益”现象可看出,这些多数由私营企业主投资兴建的示范园区,在引进现代企业制度以改善园区经营管理现状,从认识上和主动接受上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负责人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员工也是雇佣的周边农民,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加之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园区经营不善也就在所难免。

鉴于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篇2

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生命线

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规划纲要》强调,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一个国家强国之基, 也是一个民族兴旺之本。当今世界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新时期, 面对21世纪的挑战, 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必须紧紧依靠人才。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重要的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时代所需。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现阶段, 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更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高校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认清形势, 居安思危, 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切实增强提高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用优质教育质量、优质产品和高就业率、人民满意大学来吸引生源。

二、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是一种必然选择。树立正确、先进的人才培养观念, 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不同的大学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可以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 可以培养理论型人才、综合人才或应用型人才, 至于选择哪一种类型的人才, 要从所在区域和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出发。全国性重点大学以培养理论型和综合型的人才为主, 而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地方性的特点, 应侧重于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注意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对于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 由于基础薄弱, 办学属于起步阶段, 各方面条件不尽如人意, 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本来就先天不足, 社会服务能力也较弱, 在目前情况下应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逐渐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所以, 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理念, 应该成为统率全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先导观念, 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想基础。

2. 树立以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判标准的人才理念。

既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 那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判定, 并不是完全由高校自己说了算, 还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为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要走向社会, 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换句话说, 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得到体现。因此, 社会需要、社会评价应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 坚持这一标准显得更为重要,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当时之所以在该地区设置一所本科院校的理由, 就是因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 能否培养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首先考虑的问题。

3. 推动以科教融合育人为目标的协同创新理念。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 一方面, 必然使科教融合育人思想成为大学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既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 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科教融合育人不仅是指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学术成果与思想文化, 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观念更新, 更是将学生纳入到科研工作环境之中, 进行研究性学习, 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的意识,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 必将推动高校实现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要超越学科导向, 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要改革个体、封闭、分割方式, 逐步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机制转变;资源配置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约, 逐步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

三、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提高质量, 统一认识是基础。

思想统一了, 步调才能一致, 合力才能形成。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并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十六字方针, 说明方针的本质是既要“赶”又要“转”, 既要扩大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又要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因此, 各高校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要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学生是根本、学科专业是龙头、教师是主力军、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名片、特色是优势、质量是生命线、干部是服务员、人人是建设者, 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

2. 提高质量, 人才培养是核心。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质量是一所高校生存之基, 立校之本, 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每所高校都应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 做好顶层设计, 要立足自己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历史、地域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和生源特点, 找准服务面向, 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各自领域内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有一个理念值得我们商榷, 国际高等学校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办专业、招教师, 而为什么不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来办专业、招老师呢?要坚持“十个坚持”, 办人民满意大学: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 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 坚持凝练学校独特的核心精神, 坚持培育独特的大学文化, 坚持准确的办学定位, 坚持明确的培养目标, 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 坚持科研兴校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校策。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创业型本科人才。

3. 提高质量, 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队伍是办学的第一资源, 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 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提高质量, 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一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和主人翁意识, 不断提升师德素养和育人水平, 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营造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尊重教师, 教授治校, 校务公开, 多办实事, 用加快发展解决教师们的诉求, 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 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 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 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三要切实推进“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工程”, 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重点建立教学名师巡讲制度, 实施“教学名师讲坛”计划。四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奖优罚劣, 让优秀教师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激励。

4. 提高质量, “质量工程”是抓手。

一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紧密结合各地新建本科院校的实情, 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 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化, 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力。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高等学校要做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等内部评估工作,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 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四是扎实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等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信息化校园借信息化技术来进行跨越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希望高校能借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跨越。五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 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5. 提高质量, 领导重视是保障。

各高校要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和教育部“高教三十条”精神, 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提高质量的领导责任,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正把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始终体现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好质量建设提升的第一职责, 凝心聚力抓质量, 提倡高校领导做职业化、教育家校长。各高校主要领导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工作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 把心思放在办学上, 把时间用在治校上, 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 要全身心投入办学和管理, 每学期至少要亲自主持召开一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题会议, 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要选配好分管校长、教务处长。要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向教学第一线倾斜, 把经费多花在本科生的教与学上, 切实保障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逐年提高教学经费在学校事业经费中的比例。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 信息化建设, 教改研究, 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 国际交流学习, 实践教学等等方面。特别是充分利用教育部建成的优质公开课, 多用视频公开课课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缩小差距。

6. 提高质量, 内因为主是前提。

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 高校更要把抓人才质量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而不是上级布置的要求和任务。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 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各校要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纳入本校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责任制, 认真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 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 细化层层分解, 逐项落实到位、落实到人, 加强教学督导和考核监督, 不断扩大公开公示面, 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古人云: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百年之计, 莫如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巨大工程, 它的成效不能短期内可以准确评量。我们坚信, 只要我们育人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会实现新的跨越。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新建本科院校要坚持内涵式发展, 提升质量保障就必须牢固树立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推进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 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人民日报, 2011.3.1

[2].胡锦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EB/OL] (.2011.2.23) [2011.7.11].ht tp://www.news.china.com.cn

[3].韦永恒.理念改革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新建本科院校加强质量建设的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 (5)

[4].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

坚持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量 篇3

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及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关系

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 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以德育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线。它包括六个要素,即注重人的发展、注重质量提升、注重精细管理、注重文化立校、注重特色和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关系 在学校的内涵发展中,质量提升是核心,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内涵发展是质量提升的基石。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提升品位,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质量。

校本精神是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精神支柱

学校的内涵发展,离不开“学校精神”也就是校本精神。校本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级,是学校的核心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血脉。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师生的价值取向;师生的行为准则和情感态度; 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办学行为等几方面。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基础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化管理很重要,学校规范管理有两个要素:一是学校应该建立起脉落清晰、严谨细致、管理畅通、落实得力的管理网络;二是应该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制度。为此,依据章程,学校建立了105项管理制度,各岗位管理人员工作运行要依据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依据省、市教学管理规范,制定了各层面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了教学日常管理;依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依据《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规,探索评价机制。

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保障

精细化管理源于企业,像日本丰田、中国海尔等产业就是运用精细化管理获得了成功。纵观国内的优质学校,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溧阳六中等国内“改薄创优”名校,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高度重视精细化管理。笔者认为精细化管理将重点体现在如下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要精细化、教学管理要精细化、队伍管理要精细化、学生管理要精细化、后勤管理要精细化、安全管理要精细化等。

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核心

首先,要强化教学管理,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其次,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工作内驱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爱教师,赏识教师,尊重教师情感,完善激励机制;再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重点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提高工作,对上等生赶着走,对中等生推着走,对下等生扶着走。

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源动力

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生产力,教师队伍建设不好,学校内涵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实施 “名师工程”,成就学校内涵发展,同时成就教师自身的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在学历补偿教育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支持鼓励教师不断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丰富教师涵养;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施 “名师工程”,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名师到学校讲学,派老师到外地听课交流。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是本校的发展之路;促进质量的提升是本校内涵发展的永恒追求及目标。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学校将克难求进,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抓管理重内涵要质量求发展 篇4

——隋春波

方正县教师进修学校隋春波在如何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会议上的专题报告 在实施免费普及高中教育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进修学校将运用一个手段(实施“方正教育管理工程);围绕“一个核心”(逐步落实《哈尔滨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精神);抓住“三个根本”(一是德育工作,二是课堂教学;三是教师队伍);突破“三个关键”(一是教学研究,二是校本研修,三是教导处工作);追求一个目标(以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下面就我县如何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出几点意见。

一、抓住关键,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找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确保教育质量。

1、组织开展班主任育人风格展示活动,举办名优班主任育人风格展示会。更好的发挥骨干班主任的引领示范作用。

2、创建班主任典型人物库和工作坊,树立一批省、市、县内有影响的中青年德育先进典型,造就一支教育家式的班主任队伍。举办班主任大讲坛,广泛征集班主任优秀育人案例,课件及教案,德育论文,班主任工作反思、班主任工作叙事。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搭建班主任学习交流的平台。在他们的带动下,提高全体教师的育人水平。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深化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第九届中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大赛,促进德育实践活动育人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

2、充分挖掘学科德育内涵,广泛征集,评选学科德育渗透优秀案例,全面开展与学科相衔接的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学科教学。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1、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与方法,指导各校上好心理健康课程。

2、通过举办心理讲坛,心理教师工作经验交流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四)扎实开展德育科研工作。以德育科研促进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做好“构建中小学生活化德育体系”项目制工作。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以养成教育、道德实践、学科德育、学校文化四方面支撑,从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入手,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生活化的中小学德育之路。建立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组织规范化、实践生活化的德育体系。

二、深入贯彻落实《方正县教育管理工程》,强化课堂管理,使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一)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要把教学常规管理的落实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的奠基性工程来抓。日常教学常规管理,要着力把好五关。一要突出“效”字,严把集体备课关。学校要充分发挥备课组作用,凝聚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备课效益。教师要在深入剖析教材,研究课标,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科学备课,绝不能对他人的成果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二是要突出“新”字,严把课堂教学关。教师要以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为重点,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倡导“启发式”“快乐式”教学,杜绝满堂灌,一言堂现象。三要突出”精“字,严把作业批改关。学生作业布置要遵循“控制总量,降低难度,优化设计,提高效率”的原则。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批改,有讲评。坚决杜绝不加甄别,不做取舍,不分层次盲目拓宽,重复训练的做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四要突出“严”字,严把课后辅导关。课后辅导要抓两头带中间,培优帮困两不误,力争使好学生更优秀,学困生不掉队,中等学生有进步。五要突出”活”字,严把测试讲评关。测试内容要精选,讲求科学性,测试方式要多样,讲求灵活性,并做到有考必评。学校只有立足课堂教学,将常规管理抓实做好,并在规范化,精细化上寻求新的突破口,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得以提高。

(二)加强学校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重在过程,重在教务处作用的发挥。一是各校校长必须重视教学工作,使之成为学校中心工作之灵魂。教导处要切实按照“工程”中的教学常规、评估细则要求抓好课堂教学,抓好教学中的备、讲、批、辅、考、评等环节。二是教研员要采取“普遍听课、听家常课”等有效措施督导课堂教学,检查教学基本环节工作是否到位。如何发挥教导处的职能作用。一是对教学理论的“指导”职能——教导处要制订计划,组织培训,指导全校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标准、课改理论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帮助广大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学行为、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艺术性和实效性。二是对教学研究的“引导”职能——引导教师研究新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潜能的发展,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减负增效的科学方法等。教导处每学期初要拿出教学研究总体计划,并以教导处、学科教研组、年级组三个层面具体组织全校教师、学科组教师及年级组教师进行研究学习。力争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探索适合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减负增效等方面有突破。三是对教学行为的“督导”职能——教导处要发挥督导职能,对教师的日常备、讲、批、辅、考、评各个环节是否到位,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否养成,进行检查督导。对在常规教学和创新教学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并推广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对教师、学生中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欠规范的,应及时批评调整。督促、检查、指导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进要抓好期中评教评学。期中评教评学,由教导处负责,每班随机抽3—5名学生,进行不计名的问卷调查,了解所在班级教师的教学行为、班级管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情况。通过督导,促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及教师教学行为日趋规范,逐步走向科学化发展的轨道。四是对教师的“辅导”职能——这里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1)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注重发挥研究型团队,网上工作室的作用;(2)把课堂作为主阵地,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教导处要把“工程”关于备课、上课以及作业的常规要求落实到位;(3)以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为主题,围绕优化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作业设计的原则、内容、形式等开展研究;(4)积极组织参加各项比赛。如各学科教师教学优质课比赛、板书、板画、计算机、教具制作比赛等;(5)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备课组长督促引导,沟通交流教学方法,发挥有经验老师的传帮带作用,集中群体智慧;(6)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25节以上,多反馈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教研组定期检查教案和作业,重点考察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具的准备及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坚持写教后记或教学反思。作业布置科学合理,精而巧,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和巩固。

(三)、研读、探索落实《哈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强化课程管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一是开展专项调研,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进修学校将围绕区域教学工作着力开展专项调研,学期末,教研员都要撰写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力求转化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措施。二是严格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开齐、开好国家课程以及校本地方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要初步建立充满活力的课程管理机制。科学实施课程,既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指导力度,又要为特色学校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重在过程,我们必须抓课程计划的落实,学校要创造条件开齐、开满课程。三是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例实行基本标准》,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通过体育课和校园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开展艺术展示和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四是要面向基层学校和教师征集在课程改革实验和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包括学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要组织专业力量对问题进行科学筛选、分类、研究和破解,破解的结果将根据类别和性质分别在网站公布,供全县广大教师学习、研究。

(四)突出教、科、研引领服务,加强教育科研的应用性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树立“科研兴教”意识,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促进全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把工作重心放在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上来,让广大教师真正体会到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教科研的有效整合。

1、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做好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县有科研课题38项,“方正县教育管理工程的策略研究”被列为哈市“十二五”首批规划重点课题。让科研走进课堂,倡导“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务实研究。要紧紧围绕“聚焦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工作主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真正实现由知识课堂向有效课堂转变。各学校要继续求真务实地开展课题研究,鼓励上课题实验课,让科研真正走进课堂,让科研之花开遍我县的中小学课堂,真正做到科研引路。

2、教研引路,专业指导。实施“全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使学科联动分区域教研出实效。为了更好的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有效教研,教师进修校将继续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全县中小学将分九片协作组织。今年,要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下功夫、在推动广大教师聚精会神教书育人上下功夫、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上下功夫,立足岗位,提升全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调整教学关系,聚精会神教书育人”为主题,以“三个一”活动为载体,即“一课”、“一功”、“一技

能”活动,深入开展全员教师岗位大练兵。开展全县性的“大集备”。并充分利用中、小教的博客、QQ群、UC网络教研,力争做到乡村教研无盲区。真正做到校际联动,城乡互动,区域推动的信息沟通共同发展。

3、名师引领,示范辐射。进一步加强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组建中小学区域名师工作室。主要开展三项活动:首先是通过学习交流,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搭建平台。其次是确定研究主题,依托岗位练兵载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三是帮带培养青年教师,教学新秀的成长。

4、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团队的作用。目前我县小学的五个学科现已组建35个学科团队。其中实验小学的数学团队在哈尔滨市小学教师研究型团队工作总结推进会上,作为十县中的唯一一个团队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实践证明学科团队无论是在教学研究中,还是校本研修中,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都起着重大的作用。除了组建各学校的学科团队,我们还要在小学组建区域学科团队,让学科团队发挥辐射作用,惠及全县中小学教学。

三、提升素质,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强教师德能建设 关心教师健康成长。

以“一德三新”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师德是教师的灵魂,爱与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为重点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全面“关心教师思想、关心教师情感、关心教师生活、关心教师心理健康”。,(二)认真做好 “研培一体”工作,积极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

全面实施“国培计划”,建立开放型教师培训体系。组建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开发建设一批独具方正特色的教师教育优质资源。把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举措,创新校本培训模式,切实增强培训和教研的实效性。扩大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规模,开展教师互助培训、帮教带教活动。推进以未来教育家培养为核心的名师队伍建设工程,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县、乡、校三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条件,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在教师队伍中率先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组织,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每5年进行一轮培训。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多种远程教育形式并举,大规模开展高水平教师培训,使不同区域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要建立完善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使所有在职教师能够定期接受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等的培训。鼓励老教师参加合格学历的进修。采取函授等多种方法,较快提高合格学历的比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历后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制定措施,奖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加强对教师进行各类培训,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英语应用能力培训等,使教师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掌握新的教学手段。邀请特级教师和教育行家上示范课、讲学。同时还要加强教育教研,挖掘自身潜力。通过观摩课、优质课、技能展示等活动,大力开展业务练兵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3、重视培训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提高培训服务质量。在培训中,围绕基础教育新课改为主要内容,以专家讲座、课堂教学观摩、参观

考察等形式,让学员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此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作为组织培训的实施者,本着做知识更新的引导者,态度观念的影响者,能力结构的调整者。从教师发展需求出发,热情服务,总结培训经验,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培训。实施“星火计划”。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分步做好国培、金种子计划、乡村教师进名校等学员的跟踪问效工作,切实发挥这些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4、推广应用课题成果《五层三段培训模式》,深入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在教师岗位大练兵的基础上,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通过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成果,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此来有效的深化教师岗位大练兵和开展学习型团队活动,利用二年时间使我县初步形成五层三段培训模式体系,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不断开拓进取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

(三)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全面提高岗位技能,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发展 以岗位大练兵为契机,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聚焦有效教学,构建高质量课堂”为主题,以提高教师师能,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继续深入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各校要明确认识到它是课改实施工作的立足点,是提高师能做好校本研修的有效办法,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行为方式。因此,要求各校继续开展教师岗位练兵工作,认真筹划练兵内容,依托教研组进行有效开展,教研员要做好组织、筹划、深入指导、及时总结等工作。

(四)实施“强校名师带动”工程。

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星火计划,组织城镇优质学校(示范学校)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项目学校)建立“一帮一、一带一”的发展共同体,通过激发发展动力、实施立体培训、开展考察学习、促进自主创新等方式,全面提升项目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素质,鼓励优质学校与城镇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建立教育联盟,在管理机制、课程教学、校本教研、校园文化、专业发展等方面深度帮扶带动,全面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强校名师带动工程”提升短板促进均衡发展。以岗位练兵为契机,制订薄弱学校教学发展规划,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学指导力度,建立教学协作体。按照《方正县强校名师带动工程方案》,通过“双走进”、示范引领,实施校际间、教师间、学生间的帮带引领,提升短板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在配合哈市继续做好乡村教师进名校和送教下乡等工作的基础上,将我县的送教下乡工作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以达到促进校际间教学研修工作的目的。

(五)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

几年来,我们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县、乡镇两级教研员工作职能。今年,我们还要进一步理顺工作,教师进修学校做到放手不放任,真正做到分工不分家,到位不越位。通过定位、职能、分工的进一步落实,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减轻师生负担。

课改以来,教研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要以此为契机,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教

研员师德建设,严格执行教研员应该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用教研员的高素质、高水平、高境界来给教师做示范。二是强化教研员教育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教研与培训进行策划,对乡镇教研、培训和学校的校本研修给出专业评估、专业解释和专业建议。今天的教研员不是研究一节课、研究一个人,而是要培养一个研究团队,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究机制。教研员只有具备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素养,才能做到“三个转向”,即从单纯关注教材教法转向全面研究学生之后的教师如何作为,从重在组织活动转向培育教师的研究状态,从单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经验转向理念更新和教师学习文化的再造。也就是说,教研员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选的工作方法开展常规教研和个性化教研。为此,我们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建立项目研究机制,提高其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创新教研活动方式,引导教研员有针对性地采集教学案例,并对教学案例、教学效果、教学要素进行量化分析与研究,探索个性化教研活动方式;三是开设“教研员大讲堂”,发挥教研员和“我最喜爱的教研员”的专业优势,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做出表率,科学开展教育科学应用研究;四是做好兼职教研员培训工作。兼职教研员是不可缺少的专业队伍,我们要珍惜这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一定要组织好、管理好,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培训,进一步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养。同时,我们还要研究建立有利于兼职教研队伍建设和个人成长的有效管理机制和体制。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篇5

夏馆镇中心学校

一年来,我们中心学校仅仅围绕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办学内涵的意见》和《争创精细化管理示范性学校评估方案》开展工作,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督导检查,有效地促进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扎实进行,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高度重视,行动常抓不懈

召开中心学校班子会,全镇校长会,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办学内涵的意见》及《中心小学精细化管理具体要求》等,要求各校校长以校为单位认真学习文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镇中心学校采用定期观摩与不打招呼等形式深入各校,检查落实,督导通报。

二、集思广益,精细管理上水平

我们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出台了《夏馆镇中小学精细化管理具体要求》(试行稿),下发各校,由各校校长、中层管理以上人员逐条进行审议、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定稿,使精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趋向制度化、规范化,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促进了我镇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落实精细管理,促学校内涵发展

1、规范行为习惯,咬定落实不放松

为了更好地督促、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心学校要求各校制定切实可行、内容具体的学生行为习惯。要求时间从早到晚,地点从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寝室、食堂到厕所,课堂纪律、课间安全、劳动卫生、就寝纪律、就餐要求、入厕习惯、一言一行,方方面面,细致入微。夏馆初

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就寝习惯、文明礼仪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并在开学典礼上进行典型示范,让学生细心领会,牢记要求,各处室每天专人督导、通报,鞭策后进。

2、以“兴趣培养、习惯养练”为抓手,养成教育落实处

为了把学生兴趣培养“六个一”,学生规范习惯养练“五个一”,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一是成立了养成教育领导小组,朱玉会主任亲自挂帅。各校组建“学校-处室-年级-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养成教育工作网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养成教育组织机构。夏馆初中、镇北小学、夏馆小学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检查考核细则,如夏馆初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考核评分细则,兴趣培养实施方案等,坚持行为习惯训练;二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活动。各校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广播站、班会、纪念庆典、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等教育活动,使我镇养成教育达到了兴趣活动全员化、习惯养成常态化。夏馆初中、吴岗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葛条爬中心小学、镇北小学组织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夏馆小学组织了“好习惯决定好人生”征文比赛,夏馆初中大力开展日评比、周评比、月评比以及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各种好习惯之星等评比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学生规范言行。中心幼儿园开展的“一日习惯训练”、“大带小活动”,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夏馆初中还通过开展敬老孝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加强校长队伍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我们新一届班子上任后,狠抓了校长队伍管理,一是坚持校长姓“教”。要求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潜下心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上好课,听好课、评好课,巡好课、导好课。二是坚持校长外出请假销

假制度。三是中心学校突击查岗,对不在岗的要求书面说明理由。一期来,校长们“坚守岗位,敬岗爱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工作意识和工作作风得到明显加强。

4、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示范性校建活动

按照中心学校《精细化管理具体要求》,我们制订了《争创精细化管理示范性学校标准》,通过“校校行”等形式的督导检查,夏馆初中、夏馆小学被评为精细化管理示范性学校,有效地促进了我镇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扎实进行。

四、立足课堂落实常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注重教师外出学习

每次有学习培训的机会,我们就尽可能的多派出一线教师听课学习,同时选派精干力量参加班主任培训、远程教育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心理健康培训等,一期来,我们共派出教师外出各类学习达百余人次,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做实做细常规教学

一是认真解读细化落实“两个常规”; 抓实抓好过程性管理,尤其是关注小学的数学、英语和初中的数、理、化等薄弱学科及薄弱教师,并跟踪督导;二是抓好远程教育资源使用,开展远程教育使用评比活动;三是抓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通过优秀作业展评和抽查,提高作业的规范和质量;四是用好“两本一册”:老师演题本、学生纠错本,批改手册。

3、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一年来,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学•导•练三三课堂”理念和与之对应的“三环六步教学模式”,通过学习、解读,考试检测等形式,让每位教师把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了然于心,把新课程精神渗透其中。同时,加强示范引领,促进潜移默化。我们已于9月份组织高效课堂学校观摩课、示范引领课,10月份组织“高效课堂过关课”活动,11月份组织“高效课堂大比武”活动,今春3月,将开展“教坛新秀”竞赛活动。此外,夏馆初中还坚持开展一日一课一评一测、一周一课、新教师汇报课、过关课等活动,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调动全体教师深度参与的主动性,熟练运用“学导练”模式,提高课堂效益。

4、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测与考评

去年秋天,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统考统评机制,加强了抽考。一期来,我们对小学已进行了两次统考统评,初中结合七、板、夏、马山四乡五校进行联考两次统评统改。每次小学考后,我们还结合七里坪、板场考试成绩,按照“四率”统一印制表格,分发到各校,送达各村支两委,让各个学校寻找差距。同时我们还对小学举行一周一抽考,及时发现纠正教学中的问题,初中结合自己的进度,一月一考试。每次考试后均组织质量分析会议,对成绩突出的实行重奖,对成绩较差的帮其分析原因,督促其制定整改措施,为教师争先创优搭建了平台。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软实力

1、进行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

为了加强我镇校长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去年秋期,我们对镇北小学校长、夏馆初中两位副校长和中层进行竞岗,一年来的实践证明,竞争上岗,充分调动校长队伍和学校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为我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心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做表率

“其身正,不令而行”,新一届班子上任后,朱主任在第一道班子会上明

确规定,教办室人员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业务副主任和普教专干每周到校听课不得少于4节,教办室其他人员听课节数不得少于2节。中心学校人员还要以身作则,带领教师自觉遵守上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心学校人员进校检查工作,“浅山不吃饭,北山一碗端”,接受广大教师监督。

3、加强领导常规检查力度

每月常规检查,必查校长及业务领导的教案、听课记录,要求校长及业务领导每周听课在4节以上,并将检查情况以简报形式下发各校,同时加大对校长担课的督查力度。

4、严格规范教师请假制度

按照规定权限办理请假手续,学校请假权不得超过3天,超过3天低于5天,必须到中心学校批假,任何学校不得超过权限批假,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5、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每学期开学,中心学校都要求各学校制定详细的预算和偿还债务措施,并教中心学校备案,在学期末校长偿还债务达不到一定标准或者新增加债务的,进行一票否决。

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论文 篇6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至少包含外适标准和内适标准两个层面,其制定涉及到权力主体和合法性机制,应遵循多样统一、发展性和人本性等重要原则。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质量标准;质量评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实施的前提,是要明确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尽管人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阐释,但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所谓的质量评估或质量管理争论不断,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及质量标准的再审视极为必要。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出

在精英主义时代,大学本身就意味着质量,学术声望是质量的最佳评判标准,高等教育并无所谓质量问题。在当前的社会问责形势下,这种情况正在成为历史。

① 随着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高等教育正在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转换。

②“质量”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最初源于工商业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文献还很少涉及“质量”问题。

80年代以后,学术界之所以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并广为流传,一方面是受政府政策的强制,另一方面也源于企业管理中质量话语的诱导。比如朱兰在展望21世纪世界质量运动的发展趋势时就指出:“质量运动的重点将从制造业转移到教育、医疗保健和政府管理,因为这些领域是一个庞大的服务业,而在以往质量原理运用得比较少”③。可见,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源于外部世界赋予和压力,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话语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被打上了“质量问题”的烙印。

正如生活质量的研究是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一样,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也反映出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特点

在准确界定“高等教育质量”之前,有必要扫描一下这一复杂概念的众多面相,以便给出一个更一般性的定义。

1982,美国联合研究理事会在关于美国研究型博士学位点评估总报告中写到:“质量是什么?你知道它,你又不知道它,它就是这样自相矛盾的”①。高等教育质量正是如此。根据已有研究和实践,本文从其矛盾性出发,归纳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典型特征。

1.客观性与主观性

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是指高等教育质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或意识到什么程度,它都独立于人的意识、思想和情感而客观地存在着。正是由于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客观性,才使我们评判不同的高等学校成为可能。这是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前提。

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观性,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受到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特定的主体需要,随主体的不同而改变,主体的价值判断会因主观认识的不同而有所偏重。近年来围绕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争论就是因为参与主体(大学教职员、用人单位、中介机构、政府、学生、家长等)的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标准不同,评价及结论也就不同,这正是高等教育质量区别于物品(商品)质量而难以准确量度和取得共识的根本所在。

2.统一性与多样性

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首先来自于政府管理的需要,因为政府需要掌控高等教育,需要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就势必要求有一个底线标准(基准)。其次来自于社会的需要,因为公众需要了解高等教育,而呈现出的结果必须是可比较的,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除此以外,其合法性还在于,质量的统一性还可以消除或减少劣质高等教育服务供应。当然这也可能威胁到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首先来自于高等教育层次、类别的多样性要求,其次是不同学科、专业的差异,第三是不同主体的教育需求和期待。当然还有高等教育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产品(教育服务、学生)、过程、绩效等的多样性。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关联,是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高等教育的必然结果。

3.学术性与实践性

一般来讲,学术性与职业性是高等教育中一组对立的概念。前者重视理论研究,后者强调实践应用。

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就表现为学术性和实践性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学术性质量将高等教育与高深学问联系在一起,重视教育自身的规律,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术成就,反对过分追求某一领域的外适质量,如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以政治标准或经济标准来裁剪影响教育教学运行规律,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术标准。

然而高等教育质量本质上属于实践范畴,强调学术性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确定性知识并不符合这一概念诞生的本意。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和个体生命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领域与实践形态之一。高等教育质量是这一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各种具体形式的质量的综合体现。它往往要求以各种可量度的形式,对高等教育组织的日常运行及综合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作为绩效考核、财政拨款或大学排名的依据。

4.自主性与依附性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性是知识性,知识的本质决定了知识领域许多东西难以量度和测评,因此要求高校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要求同行评估,要求评估的专业化,要求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能有统一模式。知识的自主性最终表明,高等教育质量要由高等学校自身来保证。

① 不过由研究的不成熟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复杂性,高等教育质量作为一种话语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

② 它在政策层面、操作层面始终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市场价值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和依附性特征。

5.发展性与滞后性

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发展变化的,不能脱离发展来谈质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来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术金标准”已不再适用,重建高等教育质量观,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必然。

然而,教育的产品是人而不是物,其质量的显现与其他物化产品不同,具有滞后性。一般的产品出厂后,其质量很快就能测试、反馈出来。人的培养质量是不能很快测试出来的(能够测试的只是单纯的学习考试成绩)。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只有用人单位经过若干年的使用后,才能得出质量优劣、水平高低的结论。

6.系统性与片面性

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一种整体质量,而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它包括教育目标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教育管理的质量、教育制度的质量、教育设施的质量、教育产品的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的质量等等,是所有这些质量的综合。

然而,系统质量仍非高等教育的全部。在社会问责情势下,高等教育外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凸显,但其自身内在的文化功能、育人功能、独立价值依然有效,依然居于核心。将所有问题都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范畴,将所有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全面质量管理上,这是对高等教育的误解,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迷信,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危害极大。

三、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

如何定义高等教育质量?这是中外学者公认的一个难题。无论从客体的性状还是主体的需要来讲,它都具有复杂、多维、动态等特点。范富格特等人指出,虽然质量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政治日程上一个优先考虑的问题,但对它的解释却很不相同。

③1996年欧洲大学校长会议公布的《制度评估:质量战略》也指出,质量问题人言言殊,很难给出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④但是,“任何组织里,如果大家对质量不能有相同的理解,说着共同的语言,就是使用最好的工具和系统也不会有‘质量’;相反,还会使组织加速解体”

⑤可见给出一个明确的高等教育质量定义多么重要。

主体视角不同,高等教育质量呈现的内涵就不一样。因此如果将主体视角纳入考虑,这个问题就会变得相对明朗。虽然我们承认各个质量定义主体都会受到其他权力主体的制约和影响,但很少有定义完全没有主体价值立场而表现出中立性,更不要说绝对真理性,无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一层。因此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终极解答。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分析这些不同的价值立场,然后进行不同的定义组合,以适应形势或情境的需要。

一般来讲,高等教育质量涉及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四类:、经济组织、高等教育系统或学术组织、受教育者(学生)。因此可以从政治、经济、学术和人本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分别进行界定。

1.政治界定

政治界定由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及其代理,根据政治议程及高等教育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需要,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所应达到的最低质量(基准质量)提出要求。它一般预设一个质量标准(对不同类型的院校可能设定不同的标准),把高等教育质量与相应的标准或规格的一致性作为评判的依据,强调是否达标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中国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就将教育质量定义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的程度”,“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①这种质量概念往往产生于精英教育背景或强政府治理模式下,表现为一元质量观。

2.经济界定

经济界定就是按照产品质量理论,从市场供需视角,将高等教育质量理解为高等教育供给满足消费者(政府、社会、经济组织、学生等)规定的或潜在的需要的程度或能力特性的总和。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要的程度”②。英国学者格林、国内学者史秋衡等人就演绎出“所谓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否满足高等教育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③。这种界定更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世界教育服务贸易合法化以来高等教育公共属性及其价值观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意识和政策取向,从而外化为经济社会的大众行为和教育抉择,实质上也是一种外适质量观。

3.学术界定

学术界定就是从高等教育自身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出发,把质量定义在实现高校办学目标的有效性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秉持这一立场。

1995年《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给出的定义是: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和活动的多层面的概念,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以及其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坚持这种观点。蒋冀骋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事的质量、制度的质量、文化的质量,其核心和基本方面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和文化等方面。④

侯怀银等人也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基本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这一高等教育质量内容包括培养人才、体系构建、机构创办及宏观管理四个方面。⑤

学术界定的高等教育质量往往难以量化,主要由学术同行把握,受主观理解和判断的影响较大,在质量评估的政府问责和市场压力下,具有较大的弹性,容易遭到挤压和扭曲。

4.人本界定

人本界定就是充分考虑到高等教育质量不同于商品质量的人文属性,从受教育者即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界定。如卢彩晨等人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就是高等教育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最根本的是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程度。当然,应该注意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方法和手段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又有具体的含义。

①这种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同样的教育施为,个体感受不同,其评价也不一样,因此在统一的高等教育规划管理中往往被剪裁,而现有高等教育建制却越来越面临人本质量叩问的问题和危机。

低碳经济下山西质量内涵发展研究 篇7

1低碳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质量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是经济社会的组织细胞,企业的发展模式折射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山西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省份,受历史条件和装备水平的限制,企业的生产一直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质量恶劣。当资源和生态的承载极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时,企业已无法再复制以前靠量的堆砌营造的辉煌。面对前途未卜的漫漫转型路以及高昂的退出成本,企业只有追求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借助质量管理手段为企业在低碳时代赢得生存空间。通过了解顾客与市场的需求,避免企业陷入市场滞销的尴尬局面;通过加强开发设计的质量控制,避免出现产品开发设计“先天不足”而导致产品生产与销售“后患无穷”的状态;通过考虑产品质量的经济性,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减少或消除产品开发设计可能出现的多余功能,防止质量过剩;通过质量改进持续地削减由质量问题造成的诸如返工、返修、误工、停工等慢性浪费和不良质量成本,致力于增强顾客满意度;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循环经济,使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质量寿命周期内实现低消耗,低污染。

2质量促进山西品牌强省战略的实施

驰名商标是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是打造国际品牌的核心和基础,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利器。驰名商标拥有量的多少,代表着一个地区、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截止目前,山西共有中国驰名商标49件,在全国排名第19位,与山西省的GDP在全国的位置相差无几。山西名牌的缺失既有营销观念落后、品牌意识不强、宏观环境制约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产品缺乏质量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战略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其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扎扎实实的苦修质量内功,然后再辅以有效的营销套路,最后才会技压群芳,夺得名牌桂冠。企业要实施品牌战略首先要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把品牌战略意识融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使全体员工都把生产名牌服务社会作为企业的最高宗旨。通过名牌战略体现一种共同的财富观、效益观、经营观、信誉观以及共同的职业道德观。从而使所有的员工自觉地、持之以恒地用一流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创造名牌和保护名牌。其次,要摒弃名牌产品的X效应,弘扬Y效应。X效应即在创名牌时重视产品质量,一旦出名,产品比较畅销时便开始盲目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甚至有意识地偷工减料,损害用户的利益以牟取暴利。丰田的召回、三鹿的破产、双汇的困境无不源于此。Y效应就是既珍惜企业创牌时的艰难,又重视成名后的不断改进,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以满足用户新的需求。许多国际顶级品牌能够沐风雨而百年长青,质量至上是成就其的养料。

3质量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

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对转变市场机制的中国而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产业结构单一、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资源型老工业省份山西来说更是一个难解的方程。国有企业从其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浓郁的政治色彩和多重的社会责任。在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只是一个执行生产任务的生产车间,而非具有独立身份的经济实体。虽然经济体制转变了,但由于惯性作用,国有企业仍难以走出原来的思维定势,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出资人缺位”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国有企业几次改革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从计划经济下的卖方市场走向市场经济下的买方市场,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拥有了较大的话语权,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产品的销售方式也随之从推销走向营销,从而使“顾客之声”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通过市场调研和顾客服务来倾听“顾客之声”,然后将“顾客之声”在质量实现和改进中体现。以生产为中心的国有企业,长期的附属地位使其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对顾客的关注度。由于产品与市场严重的脱节造成了产品积压,效益低下,最后积重难返,陷入困境。而从战略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使国有企业从原有的那种以生产为中心,不考虑原材料和市场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去倾听顾客之声,去充分的关注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使产品真正的从顾客中来到顾客中去。如果不是以顾客的需求作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是想当然的闭门造车,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注定是没有市场的。只有产品适销对路,生产节能高效,国有企业才能走出困境,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

4质量加速企业提升产业链

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结果是“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质量,三流企业做产量”。一直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都是围绕着地下的资源做文章,靠着这种天然禀赋,企业的生产始终停留在产量与价格之间。企图靠“量”的堆砌来增加码洋,“广种薄收”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了企业质量意识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这种急功近利式“竞争”的浅薄。市场规律是无情的,这种依靠数量上的扩张最终不仅使得企业自食恶果,而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没有质量内涵的数量只能使企业沦为“做苦力”的行列,这也就是为什么山西企业做大容易做强难的一个原因。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不但可以节约企业的各种资源,减少浪费,而且能够加速提升企业的产业链。质量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身份和地位的一种工具,而标准作为衡量企业及其产品质量的一种尺度,对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及其产品进行着无形的划分。标准是质量的依据,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产品标准决定产品质量,产品标准的水平决定产品质量的水平。用先进的标准指导人们的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可以促进产品质量、生产过程质量和其他社会活动及其结果达到新的先进水平。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需要不断的追求标准、超越标准,直至制定标准。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我们的企业别无选择,只有痛定思痛,按市场的运作规则,认真研究市场,以质量为核心,以标准为平台,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从跟着别人走到领着别人跑。

5质量转变政府的工作方式,强化服务职能,提升服务形象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作为创导者的政府却仍然延续着千百年来的官僚组织体系。在这种体系下政府管理注重命令与控制,是一种“以统治为中心”的管理。这种管理将如何方便政府放在首位。而这也是政府机关产生官僚主义,滋生腐败现象,乃至政府机构自我膨胀、办事效率越来越低而成本越来越高的根源。这种状况不但无法适应变化迅速、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而且逐渐成为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桎梏。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小政府、大社会”,“小统治、大服务”的理念成为社会各界对政府改革目标的期待。而这种理念实现的关键是政府管理的中心要从控制为主转变到服务为主,而且把质量管理的观念注入政府管理之中。质量的成本观要求缩小政府规模,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公职人员,减少行政经费,实现“高效政府”的目标。质量的顾客观使公众的满意度成为评价政府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使得政府官员摆脱一味追求政绩、急功近利的官本位思想,真正的去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面质量管理观念有助于消除各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由于职责不清,职能重叠,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以及相互扯皮的严重现象,并且通过调整公共服务工作程序,推行“一站服务”。质量的“零缺陷”思想有助于提高政府官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促使其在决策过程中具有开放意识、成本意识、择优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和执行意识,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提高政府的公众形象,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6质量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人类历史上也许没有任何一种理想能够超越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与追求,无论贫与富,无论古与今。同样,一个企业无论大小,从其诞生之日起它的创建者就希望它能成为“百年老店”、“长寿企业”。然而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企业“英年早逝”,甚至是“幼年夭折”。个中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企业的短视造成了企业的短命。企业如何摆脱这种厄运?也许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能够让企业强身健体,增强企业的抵抗力。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企业绩效的评价要求,也为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卓越绩效模式强调战略,绩效结果和社会责任。更加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为达到更高的顾客价值,就需要系统、协调的经营过程;更加强调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无论是追求企业卓越绩效、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宗旨,还是系统思考和整合,都涉及企业经营的价值观;更加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制定战略时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相关因素作为关键因素加以考虑,必须在长短期目标和方向中加以实施,通过长短期目标绩效的评审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的结果加以确认,并为此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7结语

质量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提高人们的质量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做到节约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不仅把质量看成是国际市场中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且看成是对威胁人类安全和生存环境的防御力量,把质量改进看成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率、减少废次品损失、增加社会效益的良策。因此加强质量管理、进行精细化生产,解决好质量与资源的关系,既能在消耗同样资源的情况下有更多的产出,增加更多的财富,也能为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资源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走进WTO后的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57.

[2]齐建珍.知识经济与老工业基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82.

[3]王仕卿,韩福荣.品牌生态位界定及其演化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69-172.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篇8

关键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09-04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现代职业教育是在传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基础上生成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育的现代化、体系化、社会化、国际化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平台上,中等职业教育要发挥好基础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转型发展,从外延走向内涵,从规模走向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对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转型发展,巩固基础,提高质量指明了路径。笔者学习《决定》后深刻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巩固提高的关键在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内涵的强化、基础的巩固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在认真学习、把握《决定》精神的基础上,以内涵为重心,以质量为重点,遵循好一个指导思想,坚守好三项基本原则,落实好九大举措。

一、遵循一个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任何发展都是在思想指导下的自觉作为。没有科学思想作指导,发展可能会出现曲折、反复,或者误入歧途,甚至夭折。《决定》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确定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等职业教育要在现代职业教育平台上巩固提高,必须认真学习落实好这一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心突出、目标明确,内容具有整体性、举措具有针对性、发展具有系统性。这一思想以质量为中心,强化内涵,着眼发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巩固提高来说,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重点落实好三个“坚持”,自觉做到三个“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一切教育的宗旨,更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职责。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核心能力和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与超越;“服务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在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满足为民生服务要求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目标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都必须围绕就业展开。

“适应技术进步”是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所决定的,任何技术都存有生命周期,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依据技术进步及时变革教学内容;适应“生产方式变革”,是职业教育使命所在,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自觉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公共服务”,是教育公益性原则的体现,更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特质的具体表现。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落实好三个“坚持”,自觉做到三个“适应”,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着力点;才能真正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要求,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走出事实上以招生为中心,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促动来改变自身生存的被动状态,通过内涵的强化、质量的提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守三条原则

《决定》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架构,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政府与学校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五条基本原则。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必须重点坚守好三条原则。

(一)坚守好“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原则

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导入工作体系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质决定了职业教育是横跨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现代与未来的跨界、跨时空教育。职业教育的属性要求职业教育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技能培训,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技术推广,都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航标,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决定》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出发,提出了五个“对接”的要求,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五个“对接”是职业教育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使命的体现,彰显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可行路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巩固提高的目的,必须以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

(二)坚守好“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原则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必须坚守好“产教融合”原则。“产教融合”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精心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路径选择。新形势下产教如何融合,其着力点是什么?《决定》对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了顶层设计,即“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前两点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最后一点是对职业学校的要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巩固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恪守产教融合原则,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自觉衔接、自觉配套是必由之路。

特色是职业学校保持旺盛、持久生命力的根本。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按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突出职业教育在办学形式、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普通教育迥然不同的办学特色。职业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就是教育性与职业性的有机融合,实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校企协同育人。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从职业教育的特质出发,努力激活自己的职业特性、产业属性,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共同开发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培训人才,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推进自身的发展。

(三)坚守好“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构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就业,可升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确立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相吻合的教育理念、教育举措。首先,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的传统理念。技能学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全部。技能学习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不断增强,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文化基本知识的学习也不能放松。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系统建构理念出发,致力于中职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基础知识的建构。其次,要从“多样成才”的理念出发,既要重视学生的就业,也要重视学生的升学;既要让学生学会动手,也要让学生学会动脑;既要培养学生岗位工作的能力和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此,必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修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强化九大举措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以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吸引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这表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新形势下,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内涵建设是必由之路。特别是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强化其内涵建设,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决定》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建构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平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探索建构现代学校制度。建构所有权与经营权、产权与治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教代会、工会等治理机构的作用,在投资者、管理者、执行者、学校教职员工之间进行权力制衡、利益制衡,既保护出资人的利益,又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权益;制订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必须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将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回归学校。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也是核心要素。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决定》立足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指出了七条实施路径。第一,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第三,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第四,加强实习管理,健全学生实习保险制度;第五,推进“双证书”制度;第六,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第七,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三)做好招生工作

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招生工作,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奠实基础。数量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数量的升华。就目前社会“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认知现状来看,从公众意识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的差异来看,要巩固现代职业教育基础,必须稳定中职学历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一要在理念上高度重视学历招生工作,多种措施加强宣传,稳定学校的发展规模;二要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必能成,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三要强化学校的内部管理,减少在校生的流失,提高在校生的巩固率;四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汲取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奠定物质基础。

(四)“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课程是职业学校教学的核心载体,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要素。围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决定》指出,建立一个“机制”,即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两个“衔接”,即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体系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衔接,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标准开发与标准应用的衔接,是一个内容科学、中心突出、举措具体、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课程体系。

(五)依据教师资格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要素。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决定》从一般与个别、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实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加强校长培训、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举措。

(六)“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时代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水平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决定》明确了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举措,为我们指明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一是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二是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三是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四是建设信息化平台,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四项措施,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发展,覆盖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七)加强与优质学校、城市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领扶持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不仅规模急剧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部分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已达到了世界水平。但从整体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在思想理念和办学水平上还存有较大差距。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在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对口合作,借船出海,借势发展,拉长短板,整体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八)夯实学生文化基础

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能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业是办学的目标和生存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源泉。但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角度来说,仅把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重点放在就业能力的建构和培植上又是不够的。《决定》从学生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出发,将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相融合,提出在加强技术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文化基础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样化发展、多样化成才提供必要的充足的备用能量,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更新理念,强化文化课教学。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借鉴先进国家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决定》从五方面提出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要求:(1)引进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中外教师互派、学生互换;(2)实施中外境内、境外合作办学;(3)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为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培养本土化人才;(4)积极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5)积极邀请国外同行多形式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扩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际影响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良好机遇,更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巨大挑战。学习《决定》,理解《决定》精神,创新举措,定能推进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中小学训练基地社会实践心得下一篇:公务车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