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英语优质课一等奖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国英语优质课一等奖(共6篇)

全国英语优质课一等奖 篇1

Shapes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起点英语》第二册第十三单元第七十三课

Shapes 4 new words:cercle ,square , rectangle and triangle A new chant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基本做到:听音、看图、指认四种基本形状:cercle ,square , rectangle and triangle

学生借助图画和录音,了解歌谣内容,初步说出4种形状的英语单词,并在所歌谣的同时进行表演。

2、能力目标

通过说唱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及想象创造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和辨认四种形状英语名称。

2、就四种形状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

四、教学难点:

rectangle and triangle的朗读和辨认。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实物投影仪、教师名片、配套教学卡片、简笔画、自制教学卡片

学生准备小棒和四种形状的卡片。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

反应游戏:Stand up,please.Sit down,please.备课思路:通过TPR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做好上课的准备。活动二

师生谈话:T:What ‘s your name ? 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S:……

T:Do you want ask me ? S:What ‘s your name ? T:My name is Jane.教师出示名片介绍:This is my name card.It ‘s a rectangle.随后教师介绍小组比赛规则:Look!There are four shapes on the blackboard.It ‘s a cercle….What colour is it? Do you like it ? It ‘s for you.Let ‘s have a match.Who is best?

备课思路:通过Free talk中的真实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自然和流畅。同时以讲解小组竞赛规则的方式渗透本节课将要使用的词汇,如新单词、颜色单词以及后面活动中要用到的name card。通过这种自然的方式把新的语言项目呈现给学生,是学生对新的内容得到初步的整体感知。

活动三

唱英语歌曲:Ten little Candles Dance教师出示蜡烛模型,提问:How many candles can you see?学生答:I can see ten.备课思路:通过表演唱,使学生的身体的到运动,同时复习本节课要用到的数字单词,为摆小棒学单词环节做好铺垫。

活动四

通过小棒摆放,引出并学习三种有线段组成的形状:,square , rectangle and triangle。(1)活动语言:T:I have many sticks.You have sticks ,too.Where are they? They are in your bags.Show me your three sticks,ok?教师提问:Can you make a shape?学生动手摆出一个三角形。教师提问:What space is it?从而学习三角形的说法:triangle。(2)教师增加一根小棒,让学生用四根小棒摆摆看,能摆出什么图形。学习正方形的说法:square。(3)教师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Can you make this shape?在学生用六根小棒摆出长方形的基础上,学说:rectangle.。教师将三张自制卡片安教学顺序贴在黑板上。

备课思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小棒数目的增减使形状产生了变化。每次摆形状的要求不同,但是每次都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个性充分发挥,而且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把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了,更易于儿童接受。

活动五 猜一猜,判一判。做这个猜的游戏时,开始学生看不到形状,教师翻转卡片,给学生留下图形的线索,提问:What shape is it?几个同学回答后,其他同学要用cercle cross来判断对错。说cercle时两手臂要组成圆形,表示同意;说cross时手臂交叉,表示不同意。

备课思路:翻转卡片猜单词属于有线索的猜,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游戏。学生要想猜对,就要目不转睛的看着图片,所以这个游戏即可强化对单词的正确朗读,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判断对错,一方面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为学习cercle做好了铺垫。

活动六 看一看,猜一猜。教师准备一张挖好圆形洞的卡纸。把单词卡片放在卡纸后面,让学生通过露出来的边和角的线索猜单词。通过直线和曲线的对比学说cercle。

备课思路:通过留下边和角的线索让学生猜一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复习巩固了单词,有助于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特征的观察力,渗透了对几何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活动七 唱一唱。学唱歌谣:第一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说一说听到了什么;第二遍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录音给手中的形状排顺序;第三遍要求学生跟唱,在唱的过程中带领学生配上相应的动作表演。

备课思路:唱歌和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歌谣作为培养厅里、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复习巩固知识、发展学生语言听力的一种手段。

活动八

发名片。教师提问:“I have a name card.You have name cards, too.Whose is it?”提问之后,请同学们把单词卡片贴到相应的小组形状标志上。教师再提问:”What’s your name?”学生回答:“My name is a cercle(square , rectangle and triangle)”接下来做反应游戏,老师说单词,相应的小组起来说出自己的名子。

备课思路:这一活动是训练学生将单词和他的实际意义进行对照。以趣味的形式进行操练,激发集体荣誉感,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活动九

听听做做。先请学生根据指令用手指摆出四种形状,在此基础上提问:“Can you make a big square?”引导学生合作用身体摆出不同的形状。要求学生说出不同形状的名称。

备课思路:这项活动把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有机结合,对知识有效地进行复习巩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而且对学生要求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运用知识形成语言。

活动十

找一找,说一说。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找出学过的形状的物品。备课思路:语言来源于生活。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形状,把知识有抽象变为具体,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就在生活中,让他们用崭新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同时将语言运用于生活。

活动十一

记忆游戏。教师出示几幅由形状组成的图片,给学生留有几秒钟的观察时间,提问:“What’ s this? What shape can you see? How many…can you see ? What ‘s colour is it? ”

备课思路:通过出示由形状组成的美丽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感受到形状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游戏的过程中,复习了形状、颜色、数字及部分学过的名词。这项活动将语言提高到句子输出的高度,使语言的学习上了一个新台阶。

活动十二

创造活动。在“活动十一”提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形状卡片业制作一幅新图画。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同学合作。做完之后,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可以用“活动十一”提供的语言介绍作品。

备课思路:这项活动把对学生的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新旧知识结合说一段话。既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可以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扩充可以利用的资源。本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十三

小结。回顾所学知识内容。对四个小组的成绩进行总结。选出冠军小组。

作业: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形状。在路上、在家里、在公园里…….找一找,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形状。

2、哪些我们没有学过的形状名称?你想知道吗?画下来,可以问家长、可以查资料

下节课一起解决。

课后反思:

在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我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出发,设计了本节课,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通过实际教学我对任务、评价、合作等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要使新课标为我所有,我们就要把新的理念运用于新的模式中。只有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把方法用活、用实。如在教学中我把设计任务的标准定位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重视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充分为学生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评价,在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的同时,知识也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教学中我把各个环节看作一个整体,把教学环节设计定位于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每一项活动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这就为大容量提供了保障。

全国英语优质课一等奖 篇2

糟糕的一节课

董会阁, 1992年从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被分配到静海县一所农村校任教, 自小就羡慕教师的她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由于农村学校缺少英语教师, 校长安排她担任初中英语教师。学非所用, 她感到有些无奈, 但还是愉快地走上了讲台。

上班快一个月时的一天下午, 学校教务处主任告诉董会阁明天乡教委领导来听她的课。她又兴奋又紧张, 整个下午都在做准备, 回家后又忙了一晚上。虽然那节课只有一组句型和一个5句的对话, 但她光教案就写了整整6大页, 还精心准备了五六张素描图辅助教学。第二天接受考验的时候到了, 看着教室后面听课的几位领导, 本来就紧张的董会阁, 心脏一下子就像是加足油门的机器, “突、突、突”欢快地跳着, 胸腔被撞击得有些疼痛, 说话的音调也变得空洞。整节课除了让一个学生领读一遍句型外, 几乎就她一个人口若悬河地边说边随意地在黑板上写着一些英语句子和单词, 没地方写了自己就擦掉再写。一节课下来, 她累得口干舌燥, 弄得满身粉笔末, 学生坐那儿像听天书似地听了45分钟, 也累得直伸懒腰。可课呢还没讲完, 对话录音一遍也没听, 特意从家带去的录音机竟然忘了用。课后, 满头大汗的董会阁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领导听课后的评价, 乡教委总校长幽默地说:“不愧是大学生, 英语说得真是流利, 不光说得快、写得快、擦得也挺快, 可就是一句也没把我教会。以后要多想想怎么让学生也有这水平了。”董老师自己评价说:我的课讲得很糟糕, 但校长一句批评的话都没说, 他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保护了我的自尊心、自信心, 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那以后, 我便养成了一个习惯, 每天课前都要想清楚———我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学会?课后我都会反思:这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怎样做学生会学得更好?并把反思记录在自己的教案上。董会阁是个有心人, 这节课虽上得很糟, 但促使她思考, 并使她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这也是这节糟糕课换来的成果。

转入“正轨”后遇到了新问题

2004年, 董会阁调入位于县城的静海县实验中学, 教授六年级6个班的地理课, 工作12年后, 终于回到了地理教学的“正轨”。一向喜欢自我施压的董会阁暗暗下定决心, 教地理也一定要教出个样儿来。在对教科书的学习与研究中, 她深深感到地理这门学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她觉得, 作为一名地理课教师, 有责任让学生了解祖国和世界的地理知识, 认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要唤起每个学生热爱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帮助他们养成节约、环保的行为习惯。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她彻底放弃了“有机会再教英语”的念头, 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教学中。

然而, 一切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顺利。这是一件极“普通”的尴尬事:一天, 董会阁在实验班上课时, 发现班上有个学生在偷偷写数学作业, 课下就将他叫到办公室, 告诉他自己看到他课上偷偷写数学作业的事, 并希望他以后不要这样做。当时那名学生对董老师的话没有表态, 以后的日子里, 地理课上他仍然常常偷偷地写中考学科的作业。最后, 董会阁与学生家长联系, 向他们反映孩子的做法。结果, 孩子的妈妈说:“他不就是写写作业嘛, 也没影响您。要我说了, 给实验班安排地理课就没必要。”这件事曾深深地触痛了董会阁的心。“我是一名一心想教好课的教师, 可在家长眼里, 我的课居然被看成是浪费孩子的时间。”董会阁强忍住委屈的泪水, 礼貌地对家长笑了笑说:“可能是我讲的课不够好, 我会努力改进的, 也希望您改变对地理学科的看法, 不然一定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结果这个学生那年正好赶上第一届会考, 由于平时不学“副科”, 最后非常着急。为了不影响这名学生实现他考县一中的梦想, 会考前, 董会阁几乎每天中午都主动给他补课, 最后这个学生地理考了一个良好。他的父母非常感激, 非要送礼表示感谢。董会阁说:“只要您以后支持孩子全面发展就行了, 他是我的学生, 学生考好了, 我也高兴, 送礼就没必要了。”

“转轨”却遇到了新问题, 董会阁明白, 要想让学生们爱学地理, 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教师把课上精彩。于是, 她一遍一遍地研究一些成功的地理课例,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 尽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正是凭着独到的教学设计, 她在2007年第一次参加“双优杯”竞赛时就战胜众多选手, 一举杀入决赛。说起这次比赛, 董会阁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决赛时她抽到的课题是“聚落”, 经过对教科书的反复研究, 她决定抛开教科书提供的案例, 改用自己的家乡静海和学生们生活的城市天津为素材, 重新组织教学。课堂上, 她先给学生出示自己家乡的照片, 然后通过大屏幕展示天津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在一种亲切的氛围中, 非常容易地认识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 进而安排学生比较两种聚落的主要区别。之后, 又提供给学生从影视上经常看到的北京四合院和陕北窑洞图片, 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聚落中的民居建筑风格为什么差异显著?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之后把这一问题扩展到全球, 借助多媒体课件, 在世界地图上向学生展示了北极的冰屋、非洲的草屋、西亚的土楼、东南亚的高架屋、内蒙古的蒙古包等图片, 让每组学生在地图上选一个地点, 以探秘者的身份, 探寻那里的人们为什么要建这样的民居。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最后, 展示天津老城厢今昔不同风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让学生在追忆过去中深刻体会到聚落的飞速发展, 讨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如何对待那些最能表达聚落文化的典型建筑, 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灵动的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让她获得了全体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

从这次“双优杯”竞赛中, 董会阁受到很大启发:地理教学, 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更要充满大气、智慧和责任。在学习“日本”这课时, 针对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 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日本是一个资源小国, 却是一个经济强国,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探究其中的主要原因。在讲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时, 她不仅组织学生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还在学生看图片看得触目惊心时连续发问:“我们天津有没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正在上课, 忽然发生大地震了, 你将怎么办?”她就这样把课堂与生活、时政相联系,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为学生创建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她说, 教育是良心活儿, 我们教一个学生可能只有几年, 但我们应为他们想到几十年, 万不可急功近利。

参加全国地理优质课比赛

2009年, 中国地理教育学会举办全国地理优质课比赛, 经过层层选拔, 董会阁与另外三名选手一起, 代表天津市参加在云南玉溪举行的全国地理优质课大赛的决赛并获得大赛最高奖项———全国一等奖。

这次比赛在董会阁的人生履历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自从2009年6月中旬得知自己被推选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地理优质课大赛起, 她就紧张地投入到大赛的准备中。她认为, 在这样高规格的比赛中如果不能做到匠心独运是很难取胜的。可是面对“中国的地理位置”这一课题, 一向以教学设计见长的董会阁这一次却陷入了束手无策的境地。她反复研究教科书, 逐字逐句分析课标, 又上网查阅了湘教版、中图版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可仍旧想不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设计思路。正在她一筹莫展之际, 市教研室王丽老师打电话询问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得知她面临的困境后, 王老师提出建议:课堂取胜的关键要看参赛选手是否真的做到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是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启迪, 启迪的程度怎样。讲好这个课题, 要在如何调动学生利用知识储备进行新课程的学习上下工夫, 重点研究怎样让问题的设计更利于学生自主和科学地学习。但是, 任何教学设计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还得看教师的课堂处理。

得到王老师的指导, 准备工作有了清晰的方向。教学设计前后修改了九次, 如“读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一个问题就修改了四次, 最后使用的是:“找一找, 下图中的哪些信息可以说明我国的地理位置, 试着说一说。”经过两次试讲并经市、区教研员老师指导后, 9月7日, 在南开区教育中心的演播大厅进行了现场录课。面对陌生的环境, 短暂的紧张过后, 她快速融入了课堂。“同学们, 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 你们说出了这么多可以描述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下面大家再想一想, 看在这么多的方法中, 哪些可能会给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等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呢?”学生们积极发表看法, 互相说服着对方。他们通过交流辩论, 很快便有了统一的观点。“同学们, 既然现在大家意见统一了, 那么下面老师就请你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哪些方面呢?要求各小组自选代表将讨论意见以关键词的形式整理在纸上, 一会儿把你们各组的关键词写到黑板上。”几分钟后, 学生们的讨论成果便由他们自己展现在黑板上了。为了让他们充分了解彼此的观点, 董会阁提出了新的建议:“现在,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同学们的观点, 看看其中有没有你认为不妥的, 有没有可以进行合并归为一类的?”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兴趣大极了, 不光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见解, 还不时探问着这是谁写的?字写得怎么样?当时尽管课堂显得有些乱, 但学生们关注程度很高, 董会阁并没有加以制止。师生就这样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交流着, 整节课虽没有起伏跌宕, 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这浓浓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和学生彼此吸引着、促进着, 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下课的清脆铃声。用市教研室王老师的话说, “这节课, 如涓涓细流, 听了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般温暖、舒适, 体现出了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教学风范”。

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

董会阁对待学生始终坚持尊重和爱护的态度, 她说, 我们尊重、爱护学生不仅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 学习怎样尊重和爱护别人, 还可以通过教师的爱升华我们的教育。当时七年级有个学生叫小硕, 各科成绩都很差, 孩子的父亲说:“这孩子天生就不是上学的料儿, 就是笨。从小学考试就不及格, 怎么打也不管用, 现在只要他不捣乱就行了, 老师们也别跟他较真儿了。”董会阁听后非常自责, 怎么自己以前就没注意到有这样一个孩子呢?后来只要到这个班上课, 就特别留意他的表现。她发现, 这个学生从不捣乱, 也不说话, 听老师讲课时眼神非常专注。董会阁感觉很兴奋, 觉得小硕根本不像他父亲说的那样, 一定是长期受歧视得不到关爱造成的。于是她告诫自己, 一定要特别爱护这个学生。一天, 她叫小硕回答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 本想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没想到, 他紧张地站起来之后, 嘴动了半天, 脸憋得红红的, 却一个字也没说出来, 弄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有个学生大声说:“老师, 他傻, 不会说话, 你别叫他!”董会阁当时后悔极了, 觉得自己的做法欠考虑, 应该事先与他沟通好。于是, 她严肃地批评了刚才起哄的学生, 事后郑重地向小硕道歉。“对不起, 以前老师没叫你回答过问题, 让你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这次老师不能没等你准备好就让你来说, 你一定太紧张了, 请你原谅。”后来, 她又主动找到小硕:“课上那个问题你现在会了吗?”他点点头。“那你说给老师听听, 好吗?”他又低下头, 仍然不说话。她看了心疼极了, 这本该是一个快乐的年龄, 可他每天是这样的恐惧, 是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 这更坚定了她要帮助他的决心。

董会阁从经常让他帮自己拿教具开始设法与他接近, 但他不跟老师说话。时间长了, 老师没让他拿, 他就主动问老师, 董会阁感到希望就在眼前。一天, 她带他来到办公室, 让他看看单元卷上的几个问题会不会, 这孩子居然把整张单元卷的题目都给老师说了一遍, 只错了3道题。小硕的表现让董会阁非常吃惊, 她激动地搂住学生拍了好几下。要知道, 就是班上的成绩优秀生也很难做得这么好。董会阁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教师, 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让这个孩子跟上队伍。后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小硕逐渐在班上敢说话了, 下课也能和几个同学玩了, 八年级期末考试, 已经有地理、历史、语文三门功课及格, 而且, 地理考到班里第五名。直到今天, 董会阁还经常想起这个孩子, 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 教师工作要充满爱心、耐心、真心, 衷心希望他一生平安、快乐。

董会阁常说, 世界上没有人会拒绝真诚帮助和欣赏他们的人, 只要我们诚恳地赞赏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选择恰当的方式, 真诚地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 学生就不会拒绝我们。我们把该做的都做到了, 不必考虑学生是否记得我们曾经的付出。

董会阁认为, 为师者, 必须是个“站立者”。教师要敢于追求真理, 坚持自我。她引用四川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长陈光前的话:教育有教育的规律, 应该遵循教育的规律;教育有教育的责任, 要担当该担当的责任。因为你追求真理, 所以你理直气壮;因为你有梦想, 即便遭遇挫折打击, 你依然可以乐观向上;你在实现自我的同时, 也给别人给社会带来好处, 所以你这种活法, 是真正的快乐和健康。

全国英语优质课一等奖 篇3

《法国大革命》(说课稿)(说案)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一课是课标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4课。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认识到侵略战争最终必然失败,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依据:《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和纲领性文件,也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指针,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义。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评价拿破仑的重要载体,正确把握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将“《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拿破仑主要活动及评价。

依据: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具有双重性,拿破仑称帝、实行军事独裁等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对其进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拿破仑的活动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

因此将此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九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过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习惯于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这课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38分钟)导入

我抓住学生兴趣点,播放电影《博物馆奇妙夜Ⅱ》中关于拿破仑和三大恶魔的搞笑对话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提问:“历史上的拿破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法国大革命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我就是学生参观的导游。

第一展厅:攻占巴士底狱

——情境再现,夯实基础(6分钟)

首先进入在第一展厅里。通过观看视频,我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排山倒海的冲击。并在播放结束后回答问题,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再针对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一是“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通过视频,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比较得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

二是“攻占巴士底狱”。我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设问:“巴黎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得出攻占巴士底狱的原因是:巴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说明人民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革命的序幕,然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第二展厅,亲身体验更加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展厅:《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点。(12分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

因此,这一展厅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史学家”和“图说历史”两个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影响,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第一板块:“我是小小史学家”。我精选《人权宣言》中的核心内容作为材料,并就此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学生结合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再进行合作探究,并开展“比比看,谁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小小史学家”。掌握《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它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二板块:“图说历史”。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特色——插图和辅栏,设计“图说历史”环节。让学生图文结合的讲述共和国诞生等基础知识,理解法国革命在不断深入发展,得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最后,教师设问:“雅各宾派政权被颠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国形势急剧动荡,历史将给谁机会?”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三展厅,体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三展厅: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12分钟)

“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改变了法国历史,震荡了欧洲,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针对这个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三步曲”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互帮互学为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具体展开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识,把握基础,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知识马赛克”的图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填充内容,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具体内容,为第二、三步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识,分组探究,分析拿破仑的主要活动。为了让学生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作用作出正确的分析,我提供了三个中心议题,学生用不同方式展开分析研究:

雾月政变: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当时法国的内忧外患,揭示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

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合作探究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的作用,展开讨论,我深入两个组适时的进行正确引导,并最终推选发言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阐述小组观点,老师根据发言情况做及时补充。从而明确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都具有两面性。第三步,高潮: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学生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有了正确的认识,突破“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个难点就水到渠成了。我针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提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评价。教师总结提炼,强调拿破仑战争的两个阶段和后期侵略战争与第一帝国灭亡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如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对拿破仑个人评价的辩论,我将及时引导学生课后在更详实的资料搜集基础上将辩论热情释放在教材后面的“主题活动”课中去。

留言厅——畅所欲言,心得疑问

“心得与疑问”是课标川教版教材极富特色栏目,它有利于学生及时抒发自己学习感想,记录自己学习的疑问,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心得与疑问”设计为“留言厅”,让学生在《英雄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中先写下自己的学习本课的心得和还存在的疑惑,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和评价,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知识小结

在完成参观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以提纲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三)作业布置:(2分钟)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的实际,进行作业布置。课堂完成“学习测评”的选择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学习测评”第二题,有一定综合性,考察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课堂完成时间不够,留到课后合作完成。

四、板书设计

本课我通过PPT设计提纲式板书,利用黑板书写副板书,伴随教学进度呈现。这样既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对《法国大革命》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结合川教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然,由于法国大革命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进程复杂,一些问题在史学界争议也较大,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课获得全国优质课竞赛说课组一等奖。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标要求

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2.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乐山学生处于西南二线城市,远离对外开放的前沿,但发达的资讯使他们对改革开放30周年、金融危机、两会、世博会等社会热点有所听闻和了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依据: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被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特区内实行市场经济,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特”在经济政策上。这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都是难于理解的。所以“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上海浦东是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观念都较强的历史概念,课文对它的形成过程不太明晰,故这两者也确立为重点。)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的天空。)

教法:讲解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交互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图表制作、自我展示、查阅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走近开放:开放的提出

1.引导学生想象时光倒流,是选择去唐朝生活还去清朝生活?并简述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兴,闭关穷”。

问:同学们,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不想回到清朝生活?(不想。)为什么呀?(因为清朝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最想回到哪个朝代?(唐„„)为什么呀?(唐朝开放繁荣。)——由此得出:开放兴,闭关穷。

2.简要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不开放不行”,引出并复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问:1840年,英国打开了清政府紧锁的国门。从此,中国就一步一步被迫开放,一步一步屈辱挨打。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权独立了,但中国开放了吗?(没有。)那时由于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及“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那么新中国到何时作出了开放的决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从哪里迈出了第一步?(安徽凤阳小岗村)

3.那么在我们封闭已久,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的情况下,在哪里以何种形式迈出开放的第一步才好呢?由此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想象来创设教学起始情景,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唤起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对外政策的记忆,从而使本课的“开放”不显突兀,学生能对新时期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明白了两点:一是本课的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二是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由此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奠定基调。)

● 第二环节:合作研习,重难释疑

二、感知开放:开放的过程

开放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外开放从尝试到扩大到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开放的尝试: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我从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状况出发,逐层设置了8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看历史影像资料、阅读课文、识图、讨论、理解、归纳等办法,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让学生理解特区之“特”和经济特区的作用,从而突破本目重难点。)

1.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和“1979年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影像资料”、读《经济特区示意图》,提取有效信息来解答,以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问:(1)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以什么方式迈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

(2)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地方?

(3)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建设是如何进行的?

(在看影像资料时引导学生感受特区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学生回答第(2)问后,展示“经济特区示意图”,观察这几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以增强历史空间感;同时追问: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呢?来为回答第(3)问奠定基础。)

2.通过前面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对什么是经济特区有了模糊的概念,这时再设置三个问题,引发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适时的引导,最终理解并得出经济特区的准确概念。由此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

议:(1)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样吗?

(2)晚清的“门户开放”和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门户开放”)和生活实际(对港、澳有一定了解),能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3.办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究竟能不能取得成功?我们随着邓小平一起去看一看:“1984年深圳发展的视频”。

(这段视频和前面“1979年深圳视频”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与呼应。学生通过历史影像能直观感受到深圳的发展与成功。)

4.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功,让学生想一想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③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难点,由于在前面教学过程中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较好的回答,但教师对于第④点要做点拨和提炼,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开放的扩大: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扩大内地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成功了。但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只开放发展这几个地方远远不够,怎么办?——扩大开放。)

1.教师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扩大到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向太平洋向全世界敞开了胸怀。国际舆论对我国这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从明朝以后的第一次开放。”

对外开放让沿海地区先行是必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拉大。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什么呢?——开放内地。

内地的开放又该从哪里选择突破口呢?)

2.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为什么?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原因,解决重点。——发展上海经济,发挥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让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就一年一个样的发展起来了。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南巡,途中发表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还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央政治局决议在全国范围扩大对外开放。)

3.教师继续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了内地。

(逐层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态中对整个开放过程有直观的体会,形成完整的历史空间感。)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这是本课第三个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制作图表的方式来突破。)

1.学生做一做:第一步: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模式,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图表,展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并思考这一过程有何特点。

第二步:请1—2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并作讲解。师生共同点评。

2.交流教师设计的图表。(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解,不但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完成了对本课前面所学知识的隐形小结。同时师生共同点评,又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开放:开放的影响

1.请学生看书并结合身边事例,说说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课本或身边具体事例可自行归纳总结出影响。)

2.展示沃尔玛超市中中国商品所占份额的变化和海尔集团在世界的发展情况,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开放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东西使国家发展,而且使中国走向了世界。

(此处点明并照应了本课课题——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3.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与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大家对对外开放带来成就的认同中,联系前面所学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经验。——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逐步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主题延伸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应系统、直观、简洁。我采用结构式板书,来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2.教师作总结延伸。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和浦东带领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在奋勇前行。21世纪初,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2006年、2007年国家分别设置了天津滨海新区和川渝新特区,对外开放仍在不断扩大和深化。2010年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支持与信任。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使中国不仅富起来了,而且还昂首挺胸地走向了世界。

3.面对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和全球化的汹涌潮流,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呢?——要有国际视野、树立全球意识和平等意识、学习、参与、创新„„

(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学会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立场来考虑家国大事,这个问题的设置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改革开放的距离,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和个人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了,从而升华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第四环节:你问我答,巩固新知

多媒体给出习题,学生解答,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精选的习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 第五环节:自主探究,课后拓展

二选一:1.联系生活题:请以“改革开放与我的幸福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具体描述改革开放对我们日常生活某一方面的影响。

2.联系热点题:请上网查阅《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看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党和政府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此你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新课程要求历史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联系现实、涉足生活。我为学生计了两道课后作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做一题。这为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提供了平台,增强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板书设计(见第6页)

以上就是我对《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一课的构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指正。谢谢!、导入新课

采用谈话式导入法,教师针对班上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同学设置问题:你们的祖先来自何方,成于何时?姓氏从何而来?通过和学生民主和谐的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课文。

二、讲授新课

本课共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寻根溯源,汇聚中原。即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及其融合的知识板块。主要环节有动动手、猜猜看。

对于五族内迁这一知识点,由于初一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因此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配以教师的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首先在电子白板上打出《西晋内迁各民族的迁徙方向与分布》图,让学生有直观的空间地理概念,然后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动手勾画出五族原来的所在地,内迁的路线,分布地点,并准确地写出五族名称。通过在白板上勾画书写知识点,实现了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对话。培养学生识图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五族内迁的时间和分布情况这一知识点。

在猜猜看环节中,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打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出现大量新的景象和事物。采用分组竞赛形式,让学生猜测新生事物中哪些是中原汉族传给少数民族的,哪些事物是少数民族带入中原的。比如可以出示居住在边境的汉族从事畜牧业、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开始农耕生活、少数民族身着汉族服装、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汉族人家用的板凳、桌子(胡床、胡凳)等等。用电子白板的聚光功能,模仿舞台的效果,配以音效,一一亮相,让学生猜测。教师设置问题:以上景象的出现说明什么?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关系怎样? 通过师生对话和直观的实物引导学生掌握少数民族内迁后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特点,从而达到理解五族内迁带来的历史影响这一教学目标。

活动最后,教师小结: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今天仍然要坚决反对台独、藏独和疆独势力,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也为学生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埋下伏笔。

第二板块:汉化改革,融合高潮。即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板块。主要环节有情境对话教学:《早朝议政》。以及缩字游戏,最后总结升华。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重点内容,由于内容艰涩而枯燥,为了方便初一学生理解,体现初中历史教学趣、活、情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置了情境对话式教学,由老师扮演孝文帝,学生扮演孝文帝的大臣,模拟朝廷议政。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分组讨论:改革方案是否可行?原因是什么?改革会使北魏产生哪些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活动中要尽量使用符合历史真实性和人物的身份特征的语言。教师以孝文帝的身份向大臣发问和质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扩大参与面,对上奏的大臣以及准奏的大臣都加以奖励。

活动最后,教师再用颁布诏书的方式,在白板上打出改革的各项内容及影响。如展示鲜卑改汉姓后的姓氏,汉服,经济发展数据等等。对于改革内容,进行缩句游戏,提高学生记忆效率。教师引导学生将汉化内容概括为“16个字”,即“用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和“用汉制”。从而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能力,清晰体现基础知识,方便学生掌握。突破教材重点。活动后,教师小结: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族的社会发展,北方经济的进步。联想到我们今天的改革,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面发展。通过设问启发,让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应充分重视民族团结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完成本节课思想教育目标。

第三板块,在课文最后,教师略讲北朝政权的更替。运用朝代更替示意图,梳理历史线索。

三、巩固练习

全国英语优质课一等奖 篇4

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例

师:这样笑一笑,乐一乐,我们亲近了很多,感觉真好!柯老师还想跟大家聊另外一个话题,你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小虫子? 生:有。

师:说说吧!

生1:比如说蝌蚪之类的,他们全身黑黑的,在慢慢进化着青蛙。师:你了解了不少科学知识。

生2:我知道的是七星瓢虫,瓢虫上面有七颗小黑点。生3:我知道的是螳螂,螳螂一般都是捕食一些害虫的。

生4:我知道的是蟋蟀,因为我看过一本书就是介绍蟋蟀的,挺好看的。

师:真好!还通过课外阅读去了解。刚才柯老师听同学们介绍的这么多,我发现同学们很会学习,知道了昆虫的很多知识,今天,柯老师先为大家带来一组昆虫的照片。也许会真打动了你的心,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看看,说不定你们会有新发现。

生:欣赏昆虫图片。

师:怎么样孩子们,有什么新发现吗?跟我聊聊。生1: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生2:厉害!

师:这是他的感叹。生:帅!

师:我们班说话的风格都是简洁明了。生:美妙!奇特!

师:孩子们,也许在我们走近它们的时候,就有许多平时所发现不了的。师:今天,让我们携手共同走进台湾作家郭枫的优美散文 生:齐读课题。

师:是啊,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不知道这草虫的村落你们留下了什么的印象?我们再把课文快速的浏览一次,呆会儿试着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浏览课文。

师:孩子们,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聊聊你对草虫村落的印象。生1:我感受到了草虫也是很忙碌的。

生2:我的感受是,在小虫子的脑海中,到底隐藏着我们人类所不知道的事。师:想去探究。

生:草虫他们也很勤奋。

师:是啊,多吸引人的草虫啊!你看,还有这么多的同学急着表达,那你就把最最吸引你的那一处读出来好吗? 生1:第六自然段,“甲虫音乐家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生2:第三段,“一只小虫,„„仍傲然地前进着。” 生3:第四段,“它们的村子散布在„„熙熙攘攘地往来。” 师:是啊,多么吸引人啊,读着读着,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文中就有一句话概括出来了。

生:第一段,读。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是第二段,读。

师:跟她找的一样,请举手。同学们都一样,看,这句是不是在内容表达上更清楚地说明了。增加点难度行吗?谁能用上这句话,在联系课文的题目说说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了作者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看着草虫们一天的忙碌。

师:用上题目。

生:作者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发现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师:怎么样?概括的不错,是吧。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就应该学会这样捕捉重要的信息,并加以运用,这也是我们概括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柯老师也从你们的回答中捕捉到一条信息,你们的意思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我在写虫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目光先走进课文的3—5自然段去领略一番这奇异的村落吧。请同学们拿起课文纸,轻轻默读,读到令你怦然心动的地方,就把它划下来,多读几次,有感觉了,就在边上写下来。生:默读课文

师:把你的那份心动读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第四段的“我看见许多同类虫子中间,„„洞穴里去。”我体会到的是没想到虫子们也和我们人类一样和谐。师:和谐,真令人向往啊!你呢?

生:第五段的第一句“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哪是街道,哪是小巷。”我体会到原来虫子和人们一样都有街道,感觉很奇妙。师:是啊,我们可没想到这一点呢,你呢?

生:第三段第二句“一只小虫,„„终于走出一条路。”我体会到了这只小虫坚持不懈,并没有因为迷路而放弃了旅游,最终,他以高傲的态度走出了一条路。师:先把掌声送给他,我觉得他的这段批注写得相当精彩。你还能继续和大家交流交流,你从哪些地方获得这些体会的吗? 生:我是从“仍傲然”、“不断地左冲右撞”。

师:非常好,这就是批注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去体会写下你的感受。谈得这么好,那你能不能把你刚才所讲的这种面对困难不畏缩读出这个句子。生:读!师:多英勇多潇洒的游侠,掌声再送给他。还有谁,也想读出你心中的这位游侠。生:第五段“蜥蜴面前围拢„„很投机似的。”我从“庞然大物”、“好奇的目光”体会出蜥蜴和人类一样,也会产生好奇。

师:是啊,这词儿让你感到惊讶是吗?让我们惊讶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你可曾也想过草丛中竟然也有这样激情澎湃的游侠,你可曾想过,草丛中也有那样俏丽的南国少女,想过吗? 生(齐摇头):没有

师:那你可曾见过田地。生:见过。

师:你可曾见过草地。生:见过。

师:问题出来了,我们都见过,我们怎么就没想到,我们怎么就没写出像作者这

样令人赞叹的好文章呢?孩子们,如果此时作者就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想向他请教些什么呢?

生:我会问作者你的遐想是从哪儿来的? 师:问得好!

生:我想问作者是怎么这么细心入迷的去观察这些小虫的。

师:你平时在观察的时候有点困难是吗?很好,向他请教观察方法。我们同学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会思考会提问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孩子们,我想作者此时听了你们的问题之后,他会像我一样,对你们微微一笑说:孩子们,答案还是在我的这篇文章里,请你们再次默默读读那些深深吸引你们的文字吧,带着你们的那些问题去想一想,我想你们一定有新的发现。把你的新发现再次批注下来。生:再次批注。

师:都很厉害,作者的写作奥妙都被你们发现了。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生:我的发现是作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如源源不断的涌泉一般的想象。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作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哪些句子看出来,哪些地方是我们发现不了的,而作者却发现了。

生:第六段“甲虫音乐家们„„才能演奏出来的!”我的意思是这里能够突出作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师:对呀,这是丰富的想象。我们把目光聚焦到3—5自然段再去找找看。生:我从第五段,“大街小巷里,„„披着俏丽的彩衣。”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大街的小圆虫只是背上有花色斑斓的圆点,但是在作者笔下使我看到的是一位披着俏丽彩衣的少女。

师:是啊,没有想象,哪来这么多优美的句子。除了想象,还有其他的写作奥妙吗?

生:第四段中,作者把小虫间的那份亲情写出来。

师:小虫也有亲情,小虫也会亲密无间。看啊,虫子还是虫子吗? 生:不是

师:虫子是—— 生:人

师:虫子像人一样亲密无间。你们觉得他们在这样的意味深长地对视中,仿佛在说些什么? 生:„„

师:多热情啊,就把你的这份热情送进这个句子去读一读。生:读

师:多么温暖的感觉啊。还有吗?

生:都这么久了没见到你了,赶快回家歇一歇吧。

师: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把这份担忧送进去读一读。生1:读

生2:他们可能会说,舅舅,你终于回来了,这段时间我的学习好多了。

师:你看,还连忙向他汇报起学习情况来了,太有意思了。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啊,一切都尽在对视中,是的,让我们也把这种感觉送进去读读吧。生:齐读

师:好极了,还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吗? 生:“蜥蜴面前围拢了„„谈得很投机似的。”从这里作者把蜥蜴当作人来写。师:这叫——

生:拟人。

师:作者把虫当作了人,作者自己呢? 生:作者把自己也当成了草虫。师:从哪里看出来。生:第十自然段,“我悠悠忽忽地漫游„„快乐的天地” 师:很好,他联系了后面的文章去阅读,还有吗?

生:还有第三段的第一句“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茂盛的森林。”可见作者也把自己当作了小虫,因为在人的眼中草茎是那样的矮小,只有作者把自己当成了虫子,才会觉得像茂盛的森林。

师:说得好,把自己变小变小,你就会看到平常所看不到的。生:“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打着招呼。”

师:是啊,作者也变成了小虫,才想急于和小虫子们交流,想想他们会怎样打招呼,交流呢?他们会说? 生:老兄,早上好啊!

师:早上好啊,老弟!你这是从哪儿来? 生:我呀,是从北部的洞穴里来。

师:那可是我从没见过的,改天带我去领略一番。生:兄弟,早上好啊!师:你好!

生:你从哪儿来啊?

师:我刚吃完早饭,出来散散步。生:哦,我也是出来散步。师:哦,那咱们一起走吧。

师:孩子们,就像我们刚才这样,聊些家常,打打招呼,就是文中一个词的意思,哪个词? 生:寒暄。

师:它还让我们想到一个很温暖的成语叫做嘘寒—— 生:问暖

师:可以把这个词批注在旁边积累一下。孩子们,就如你们所发现的化身为虫,化虫为人,你就会发现,草虫就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情有义啊,充满了想象。很多同学刚才都注意到了第五自然段,柯老师也忍不住想你和你们交流一下,我以前一个孩子他对第五自然段的一个发现。请看,他把这一段分成了黑体字和红体字两个部分,咱们来读读黑体字部分。生:读课件出示黑体字的部分。

师:他发现黑体字其实就是作者所—— 生:看到的。

师:那红体字就是—— 生:作者想到的。

师:是啊,他想啊,如果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不写想到的,光写看到的,那读起来文章—— 生1:就没有感情色彩。生2:文章就会乏味了。

师:是啊,不像我们刚才读得这么有滋有味了。所以,他就写了一段这样的批注,我们读。生:读课件出示的批注。师:这段批注不就是你们刚才通过学习所发现的吗,下次我们不妨也学习一下这样的批注方式,这样优美的文字,我建议下同学们一起或自个儿读读看,甚至背下来就更好了。生:自由读背这段批注。

师:读得很有味道,孩子们,那就让我们一起携手走进这美妙的草虫村落吧。让我们共同奔向田野,师读第一段“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也忘记了自己。”我们都化作一只只小虫,呦,在缩小缩小。呀,“空间在我们的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茂密的森林„„我想他一定是游侠吧”你看他,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男生接着读 男生:“它不断地左冲右撞„„它们的语言。”

师:读第五段“我还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儿是街道,哪儿是小巷。”女孩接着读。女生:“大街小巷里,„„驻足痴望。” 师:“蜥蜴前的一群黑甲虫,他们友好的交流着,好像他谈得很投机似的”一起读。生齐:“看啊!„„远方亲戚的住宅。”

师:太奇妙了,难怪作者会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 生:“直至夕阳亲吻着„„我多么得意啊!”

师:我多么得意啊,我发现了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夕阳亲吻西山,夜幕渐渐降临,草虫的村落里,又是一番怎样的奇异景象呢?孩子们,不妨我们也化身为一只只小虫,追随一只你最感兴趣的小虫,随他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散散步吧。来,闭上眼睛,开始我们的奇异之旅。生:闭眼伴随着音乐(有昆虫的叫声)想像。师:小虫子,你们跟随着谁,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奇妙的事呢?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吧,写在课文纸的第二页。

师:孩子们,在小虫的身子里暂时先走出来,跟我们聊聊,你有什么奇妙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一群虫子正在开烛光晚会,他们的身体散发出光芒,是那样柔和,那样美丽,让我也经不住诱惑,将加到他们的行列中。师:太棒了,哪个地方你特别的欣赏。生:他把萤火虫的光芒写成了柔和的。师:觉得这光芒,就在开—— 生:烛光晚会。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想像啊。

生:随着萤火虫来到„„举行婚礼。

师:听听他的感叹,我觉得更神奇的是你的想像。他觉得虫会像我们人一样,会为爱举行婚礼。多美啊!

生:„„哦,原来它们就是蛐蛐啊!

师:说了半天,你不说我们还真得不知道,他的这段文字中,你觉得哪里写得特别好!生:夜幕降临前面用了许多好词好句。师:你的好词好句的意思是,他通过 生:描写

师:把这么美妙的夜景带给我们是吗?孩子们,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这段文字。我们也来读读这位同学读读的。——读孩子的文章,——他已经和虫子融为一体。对呀,不要羡慕人家,你也有你的优点。孩子们,还想交流的很多很多,可惜时间已经结束了,下节课再让你们的金老师牵着你们的手——

全国英语优质课一等奖 篇5

师: 同学们,有时候写信往往比说话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作家朱自清与父亲两年没见了,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父亲的来信,这封信勾起了他对很多往事的回忆。同学们,如果朱自清要回复这一封信,他该怎么写呢?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 清的散文 《背影》。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一找体现父子情感的词语或者细节,并用横线标记出来,时间 4 分钟,开始。

(师板书“背影 ”“父 ”“子 ”,生读课文。)

师: 好,时间到了。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 容,进一步体会一下自己画出的句子,然后代表朱自清给他父亲写一封回信,就写在老师刚才发给同学们的信纸上。好,现在开始。

(生写信。)

师: 好,时间到,不管你写了多少,都要先停下笔。接下来,请同桌之间交换阅读,相互学习一下,可以修改。

(生阅读并交流。)

师: 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要敢于表达。

(生继续讨论交流。)

师: 好,现在我们请这位同学念一念他写的信。

生: 爸爸,您好!谢谢您为我做了那么多。那次,您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我都看见了,您攀爬月台的背影,让我十分感动,我写这封信是希望您能原谅我。谢谢!

师: 能不能把信后边的内容也一起念完?

生: 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师: 很好,请坐!我们请他的同桌点评一下他写的信。

生: 我觉得他写得还可以,如果能把对父亲的歉疚写出来就更好了。

师: 哦,很好!这位同学对同桌的要求还挺高啊!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能在独立阅读后有这样的体会和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刚才,我在观察同学们写信时,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像这位同学一样,在信中都提到了难忘的那一幕,还有父亲的背影。现在,我想继续提问这位同学,父亲的背影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文章哪个段落详细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生: 我是从课文第 6 自然段读到的。

师: 哦,很好!这段主要写了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事情。

师: 事情?请注意,刚才我们说的是儿子看到的是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再清楚表达一下可以吗?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

师: 这下准确多了。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父亲的这一背影呢?

生: 因为作者看到这一背影时流下了眼泪。

师: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背影,竟然让儿子流下了眼泪?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来一次深情朗读。请找到第 6 自然段第 3 行,“走到那边月台 ”,一起来读一读。

(生集体朗读课文第 6 自然段第 4~11 句。)

师: 好。谁来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 我读出了一个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很努力地爬月台的背影。

师 : 他 提 到 一 个 很 关 键 的词 ——努力。这说明父亲爬月台时怎么样?

生: 很辛苦。

生: 很不容易。

师: 也就是说,非常艰难。

(师板书“艰难”。)

师: 这位同学,你能告诉大家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不容易吗?

生: 我是从“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看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抓住了作者对父亲的什么描写?

生: 动作描写。

师: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地方能体现父亲的艰难吗?

生: 父亲的背影是蹒跚的,而且父亲是一个胖子。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不仅抓住了父亲腿脚不灵便这一特点,更重要的是,他还由父亲的体型特征看出了父亲的不容易。看着父亲艰难地爬月台的背影,儿子流下的泪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生: 感动。

(师板书“感动 ”。)

师: 刚才同学们只从两三句话中就感受到了儿子的感动,这正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文字简朴但情深意长。大家再想一想,儿子的泪除了感动还包含什么别的感情吗?

生: 我从第 7 自然段还看出了他对父亲的思念。

师: 很好。这位同学从第 7 自然段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但是,刚到火车站时儿子有这样的感情吗?

生: 没有。

师: 文中第几段写了儿子之前的表现?

生: 第 5 自然段。

师: 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大家看一看儿子的表现。

(师朗读课文第 5 自然段第 7 ~10 句。)

师: 同学们,你们能从老师读的内容中,找出一个表现和儿子流泪的举动正好相反的词语吗?

生:“暗笑”。

师: 你从“暗笑”这个词看出了当时儿子对父亲有怎样的感情?

生: 儿子不理解父亲。

师: 很好,请坐。

(师板书“不理解”。)

师: 正是父亲这一艰难的背影,让儿子发生了从不理解父亲到对父爱有所感动、有所体会的转变。同学们,再想一想,这时候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已经足够深了吗?

生: 是。

生: 不是。

师: 有分歧,不要紧!我们继续读文章,以加深理解。我们先看文章第 1 自然段,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 好。请同学们注意一个字——“不”。大家想一想,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辅助体会这个字。比如,他不听我的话,主动者是哪方?

生: 他。

师: 这里,儿子与父亲不相见,主动者是哪方?

生: 儿子。

师: 为什么儿子会两年之久都不去见父亲呢? 这得从儿子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后的第六年说起。当时,已经工作的儿子与父亲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了矛盾,于是离开家北上工作,并且有两年之久没去见自己的父亲。这时,一件事情的出现让他们之间的状况出现了转机。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生: 父亲来信了。

师: 好,我们再看第 7 自然段。这封信到底写了 些什么?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9 句。)

师: 刚才,同学们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举“箸”提笔,“箸”是筷子的意思。继续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10 句。)

师: 请注意“我读到此处”这个句子。父亲写来的信可能有很多内容,但这几句却让儿子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联系信的内容,大家想一想儿子为何会流泪。

生: 我觉得是因为信中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让儿子想起了之前父亲为他做的一切,并很后悔当初自己没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师: 儿子后悔了,儿子开始反省了,是吗?儿子是怎样反省往事的呢?我们看第 7 自然段前 6 句。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

师: 刚才她有一个字没读准,家庭琐“屑”。对她刚才读的几句话,你们有怎样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结合注释讨论一下,前后左右交流后发表意见。

(生讨论交流。)

师: 好,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 结合注释,我知道了当时父亲眼见家庭衰落而情郁于中,所以遇到家庭琐事便容易发怒,结果父亲和儿子便有了不可避免的摩擦。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结合注释能得到这样的理解,真的非常棒!这几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儿子已经理解父亲,大家找找看。提示一下,这个词出现过两次。

生:“自然”。

师: 这里的“自然”是什么意思?

生: 应该;应该是这样;应当。

师: 儿子是又过了多少年才获得这样的感悟的?

生: 两年。

师: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真正理解了父亲。

(师板书“理解”。)

师: 现在,儿子终于理解父亲了。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之前为什么会有同学提到儿子对父亲有愧疚之情了。文章第 5 自然段中,哪个句子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生:“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儿子的自责?

生:“太聪明 ”。

师: 聪明本来是赞美人有智慧的,这里怎么会有自责的意味呢?

生: 我觉得,这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嘲。

师: 很好。“聪明 ”这个词,在这里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反语使用的。反语,就是反过来说话,常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父亲的这一封信,让儿子回忆起了父亲那充满爱的背影,唤醒了 作为儿子应该感恩并报答父亲的良知。这位同学体会出来了,大家做一下笔记。

(生做笔记。)

师: 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儿子看着父亲的来信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 我觉得,儿子最想做的是再与父亲相见。

师: 你是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感受的?

生: 我是从“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两句中读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找得很准。这两个句子很有意思,标点都是什么?

生: 感叹号。

师: 这两个句子,感叹的语气应该怎么读?是读出遗憾、失落、无奈,还是别的什么?

生: 我觉得要读出强烈的语气。

生: 我觉得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 好。这说明,儿子理解父亲之后是非常迫切且坚定地要去看父亲。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强烈的愿望读读看。

(生读。)

师: 儿子最想见到的是父亲,正是父亲的背影唤醒了 儿子报恩、尽孝的良知。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八年来,父亲一直用他的爱深深地关怀着儿子,但年轻的儿子并不理解,直到他看到父亲那艰难的背影,才有所体会,但理解还不够深,直到多年以后,儿子才最终全部理解父亲的付出。

(师一边总结一边板书“爱”。)

师: 同学们,看到这个板书,你们觉得什么才是父子情?谁来说说?

生: 我觉得,就是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

师: 那儿子呢?

生: 儿子能够理解父亲。

师: 太好了!父亲关爱儿子,儿子理解父亲,这就是父子情。

(师板书“情”。)

师: 纵使时间流逝,尽管家庭变故,哪怕偶尔争吵,就算暂时分别……这些都统统不能阻断父子之间的感情。看到这样的父子,我们不禁要说这真是父子情——

生: 深。

(师板书“深”。)

师: 太棒了!现在,请大家把你们的感悟写到信中。老师相信,现在你们完全可以代表朱自清给父亲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了。同学们可以对前面写的信作修改。

(生修改信,师点击课件播放感人的轻音乐。)

师: 有同学还在奋笔疾书,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由于时间关系,现在我们请一位已经写完的同学念一念他那读懂了父子深情的信。

生: 爸爸,您好!近来如何?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您在内心是爱我的,我也爱您!我真希望能与您见面,过去是我不对,我不理解您!这里,我想对您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儿子以前的无礼与无知。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生鼓掌。)

师: 从第一封信的懵懂感知到现在第二封信的深刻认识,他对课文、父亲、儿子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也很深刻。其实,这封简单的信,也寄托了我们对这篇课文的深深感动。同学们,对于这节课,我曾想过很多种结束的方式,但我最满意的还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同学们只有自己去观察和体会,才会更懂得爱。所以,老师改编了一首小诗 《见或不见》,想送给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朗读,用心体会!

(屏显《见或不见》;师生伴着轻音乐合诵。)

你见,或者不见 \ 父亲就在那里,不去不离 \ 你念,或者不念 \ 父爱就在那里,不偏不倚 \ 你想,或者不想 \ 时间都在流逝,不言不语\ 你懂,或者不懂 \ 父亲永远站在你的身后,不舍不弃 \ 去父亲的怀里 \或者 \ 让父爱住进你的心里 \ 默默\ 相守 \ 时常 \ 忆起

师: 同学们,父爱如此,母爱亦如此!课后,请同学们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老师相信,那些深埋于你们内心的父母的背影,也一定会让你们深深感动!让我们一起理解父母,感受世间最美的真情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END

全国英语优质课一等奖 篇6

笔者曾作为云南省的参赛选手代表, 参加了2014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暨教学培训研讨会, 与来自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的高中化学教学专家、各省教研员、一线教师代表齐聚一堂观摩研讨。通过观摩全国的多位参赛选手的多节令人印象深刻的高中化学优质课, 我收获颇深, 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前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是基于自由、民主、平等的前提的, 而对于彼此并不了解, 只有在正式开课时才能“初次”合作的授课教师和学生, 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呢?来自于沈阳31中学的金博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一个小游戏, 即:由教师描述不同的天气现象, 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回应:小雨———双手食指互相敲击、中雨———拍大腿、大雨———掌声、雷声———跺脚......在师生共同演绎的一阵和风细雨后, 师生双方都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到课堂学习中。而来自于山东实验中学的李辉老师则利用课前的几分钟给同学和与会的老师们播放了一段纪录片, 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李老师不仅树立了自己的“高大”形象, 大家也对李辉老师充满了敬佩之情。原来李辉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了山东省优秀班级, 这段视频就是介绍李老师和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情况。在座师生无一不被李老师的事迹所折服, 带着对李老师的赞赏和敬佩, 带着对李老师的课的期待, 同学们自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感悟:在正式开始学科教学前, 教师如果把握好课前的几分钟, 既能够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让师生尽快相互了解, 也能消除师生双方的紧张情绪, 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课堂引入———创设悬疑, 承前启后

课一开始, 教师的话语及肢体语言会感染每一位同学及听课的评委、教师, 课堂的引入是否精彩也体现出授课者的教学功力。优秀而恰当的课堂引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常见的引入方式主要有:新闻引入、实验引入、生活中相关化学现象引入、视频引入等, 这些方式都以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有机融入学习内容, 突破了学生心中对所学内容的陌生感, 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马佳老师在引入甲烷的教学前就通过一个类似采访的短视频抛出一个问题:“你相信宇宙生物的存在吗?”瞬间就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宇宙生命和甲烷有什么关系呢?再通过讲解甲烷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层层揭开大家心中的谜团, 引人入胜, 大家的思路被马佳老师牢牢牵引, 跟随着老师的讲解步步深入。

感悟:对于课堂引入而言, 精心选择材料、设计的导入场景怎样与教学主题的契合等都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注意多收集资料, 或者与同行多交流、多探讨的话题。

三、教学资源———化学与社会、生活情境相融合

一节课的知识呈现方式以科学技术为载体, 充分运用音频、视频、Flash、化学虚拟实验等科技手段, 多角度激发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生长点, 将化学教学还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也是这次化学优质课展现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充分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抛锚式教学, 将学生放置到实际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 而不仅仅是学习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例如, 北师大的马佳老师在讲解“甲烷的可燃性”的时候, 播放了一段新闻视频。视频的主要内容是在英国的一个面积狭小的牛棚里, 牛群每天的生活就是吃草、睡觉、放屁, 牛的屁里含有大量的甲烷气体, 大量的甲烷气体囤积于牛棚中。某日, 天气晴朗, 气温较高, 一头牛的一个屁竟然引起了甲烷的燃烧, 继而使得牛棚发生爆炸。这段视频让大家忍俊不禁, 没想到牛屁中的甲烷竟然引发了爆炸, 这段视频在教学中的效果远远胜过教师的言语所能表达的效果。

感悟:以生活情景为素材, 配合教师简洁、结构化的讲解, 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三维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体现新教材的知识情境性特征,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古人云, 大道至简, 优质课应追求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拉近优质课与常态课的距离, 用优质课引领常态课, 使优质课常态化, 进而带动常态课的优质化。

四、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来完成教学也是本次优质课的另一个亮点。来自于湖北荆门一中的李久明老师在进行“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后的课堂反馈练习时, 采用了利用网络链接湖北荆门一中网站上的化学自习室在线习题。学生在线完成与本课相关的练习题后就可及时得到分数和习题反馈, 网站上还及时给出了同学们针对该部分内容学习和复习巩固应该采取的策略。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 学生巩固练习、习题批改和反馈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完成了, 不仅节约了教师的教学时间, 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感悟:随着各种网络交流平台的普及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化, 在未来, 学习的场所和时间将变得更加机动和自由。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在教学条件允许下, 充分利用好各种合适的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 比如在美国比较普及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站coursera和可汗学院就是一个值得大家借鉴的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在生活中应留意收集各种可用的素材, 提高自己教的效率和学生学的效率。

五、平等课堂———师生互动的民主性

一节成功的课, 应该使得身处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觉得自然和谐, 教与学的过程, 是在探究氛围中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互动完成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 充分考虑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情感、态度,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 体现出人本思想指导下的新型学生观, 将学生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者, 而并非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认知需要情感, 情感影响认知, 教师的情感技能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本次优质课中, 有人统计了区分高效率和低效率教学的52种教师特征, 结果发现其中竟有38种都是跟情感有关的。

感悟: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更是以一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关爱学生, 潜移默化地完成着对学生德育的塑造。本次优质课比赛中,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都给学生以微笑的回应、目光的赞许、掌声的鼓励, 临下课前还对学生课堂的优异表现鞠躬以示感谢, 这些都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体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充分的运用。

六、学生活动———突破有机反应难点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微观有机反应原理, 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突破有机反应学习的关键。一般来说, 教师在讲解有机反应机理时, 或者采取讲解辅助板书的方式, 或者采取播放动画模拟反应的方式等等。在本次优质课教学中, 有的教师在讲解“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取代反应”时, 采取了这样的方式:由1位同学扮演反应条件光源, 让4位同学分别手持甲烷、氯气、一氯甲烷、氯化氢分子的球棍模型, 在光照的条件下通过同学演绎来呈现这个反应中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最终由本反应的见证者———光源同学来讲解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这样一种“新鲜”的教学方式, 让同学们都备受吸引, 在理解反应原理的同时也对教学过程留下了深刻印象。无独有偶, 另一位老师在讲解“乙烯的加成反应”时也采取了类似的活动方式, 即每两位同学为一组双手拉起来扮演一个乙烯分子, 多组“乙烯分子”在加成反应后, 同学们手牵手, 彼此拉成一个长链, 形成了聚乙烯。

感悟: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本身就是一种可用的资源, 充分调动起同学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学习过程。

七、结课的一体性———思路遥遥, 惊回起点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景, 结课的时候解决教师在引课时铺垫的问题, 能够引导学生将所习得的知识系统化。结课,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 不仅仅有锦上添花之妙, 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有始有终、有的放矢是优质课堂的共性。结课, 是学生将知识结构与自我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的关键阶段, 巧妙的结课能使整个课堂有着首尾呼应、浑然天成之效。例如, 来自于内蒙古的林杰老师在“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的教学时, 以一个38秒的“人的衰老过程”小视频来引入, 并且类比人的衰老过程又如钢铁的生锈一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 在师生共同探索和学习中层层揭开氧化还原反应的面纱。最后林老师在结课时给大家开出了一张抗氧化的食谱,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这样的结课,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又可以拓展学生视野, 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感悟:教学中, 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 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中应用。

上一篇:中南大学大学物理下一篇:足球场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