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活动的策略(共8篇)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区域活动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游戏。《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小班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可笑的错误。同等在区域活动里,懂得利用的,可以成为教育场所,不善于驾驭的,却成为让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究其原因,实为教师作用所致。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指导策略。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隐含在幼儿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支持、启发和引导是实现小班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关键因素。
1、教师成为区域活动的主宰者,教师不恰当的干预。
区域活动应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教师用命令的口吻,指挥幼儿到某个区域进行游戏有意无意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如:在区域游戏时,明明选择了“娃娃医院”游戏,老师觉得明明有些调皮,自控能力差,便让明明担任“挂号”的工作,由于很少有“病人”来挂号看病,明明显的无所事事。游戏结束时老师还特意表扬了明明能够坚持“岗位”。游戏中幼儿徒有游戏之表。而不具有游戏之实,缺乏游戏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在老师的指挥下幼儿并没有享受游戏带来的自由、轻松、愉快、成功。教师担心个别调皮、自控能力差的幼儿在活动中太“活跃”,甚至出现破坏行为,才动员他们去做一些清闲、安静的角色,这样教师也省心了,但这种干涉会给幼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第一,教师为幼儿选择了角色,在幼儿看来,这是教师在惩罚他,他会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总是不让他玩他喜欢的游戏从而影响师生间的感情,第二,幼儿对不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受到约束,长期受到这样约束对身心发展不利。第三,使孩子失去了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机会,又失去了认识自我的机会.2、对孩子参与区域活动指导表面化、肤浅化、形式化,把幼儿参与区域游戏就当作真正游戏。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说:“教育要站在儿童的位置上”。并且“钻到他们的肺腑里去”。幼儿的心理世界与成人全然不同。我们只有了解幼儿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区域活动中有的教师无目的的走动、缺乏深入观察,走到“医院”问:你是医院的什么人?走到娃娃家问:“你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不请客人进门?等等。这些提问反而打断了幼儿的思路,不能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急于用自己的美好愿望去代替孩子的成长。忽视了游戏自身的特点,指望通过一次游戏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故对区域活动评价采取了表面化、肤浅化的评价,对幼儿的评价一律“你真棒!真能干!”等等,对具体的东西没有作出实质性意义的指导和评价。
3、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顾此失彼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一头扎进某区角中和幼儿一起玩起来,成为幼儿纯粹的好伙伴,如到娃娃家去当妈妈,而忘了自己还有组织指导的身份,忽视了对其他区角的指导。
4、教师忽视幼儿在区角中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偏区现象。
有的幼儿在活动区选择区角时存在偏区现象,教师不在意调控。如:建构区中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孩子,娃娃家、表演区又几乎都是女孩子的天下。平日不善言语的幼儿只喜欢在美工区活动。活泼开朗的特别喜欢角色区。
5、教师评价幼儿区域游戏重结果轻过程
教师常以“检查者“的身份,关注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等,忽视幼儿参与活动本身,判断幼儿需求和发展水平。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观察
在生活区开展“玩玩切切尝尝”活动刚开始时,没有一个孩子想到与同伴一同品尝,甚至还有孩子想着办法拒绝与同伴分享。当我观察到这些情况后,就有针对性地在班级里努力营造相互关爱的情感氛围,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且每次在经验分享时都让幼儿谈谈自己与朋友分享的快乐。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和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调整环境,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
1、细心观察,引导全体幼儿进入区域活动
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注意那些不知入哪个区域好或入区又退出来的孩子,了解其原因:有的孩子兴趣单一,有的能力水平较低,有的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等。因此,在孩子入区前,教师除了向幼儿介绍当天各区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操作要求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外还要从小班实际水平出发,分类指导。
(1)对于兴趣比较单一,经常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愿意到其他活动区的幼儿,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特点,去扩大和培养其他兴趣,使其兴趣广泛。例如:幼儿喜欢绘画、常到美工区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带到语言区去,作为语言区活动的材料,拿着自己的作品操作讲述。在活动中,孩子会慢慢地对语言区的活动产生新的兴趣。
(2)能力较差的幼儿,对入区活动易产生畏难心理。在集体活动中,往往能掩盖他们的弱点,而在区域活动中要独立操作、单独完成学习和交往,可能会遇到困难。因而在区外徘徊,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教师要主动关心和引导,与他一起入区,向幼儿介绍区内的内容和学具材料的玩法。并和他一起玩,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排除畏难情绪,从而积极投入活动。
(3)对于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的幼儿,教师要主动了解他们上次已入过的活动区以及虽已入过的区,但评价目标未到位的情况,然后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入未活动过的区域或目标未到位的区域活动。
2、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如:娃娃家中,孩子们正在研制娃娃的新衣服,老师走过去却问:“客人来了,你们烧饭给客人吃好不好?”无意间,教师打乱了幼儿的思路。同时对幼儿玩娃娃家的内容进行了局限。这都是没有观察造成的。避免出现皮亚杰所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这种现象。!
3、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让不同基础的幼儿得到充分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而且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帮助,使全体幼儿达到“定位目标”要求。例如:有些幼儿对绘画很感兴趣,但很害怕拿剪刀,一拿剪刀手就不听使唤。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这些怕剪刀的孩子多数在家玩刀曾伤过手、流过血,因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一方面提高他们使用剪子的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消除害怕心理,“懂得使用剪刀”的定位目标就达到了。
4、根据观察结果调整角落、材料,使它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比如在小班的科学角活动中教师在探索角为幼儿提供了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但幼儿除了看看、观察不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于是我在每杯水上放一块塑料片。孩子们马上好奇地去看看、摸摸、拿拿热水杯上的塑料片。看看冷水杯上的塑料片,不一会,他们就惊奇地发现热水会冒气,冷水不会冒气。
(二)适时介入幼儿活动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时机
1、“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察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察,眼看这位交通警察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时,教师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通警察共同想办法,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通警察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时间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很大,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因为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像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水果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的排序。幼儿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苹果橘子橘子苹果这两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苹果、苹果、橘子苹果、苹果、橘子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适时参与游戏让幼儿玩得高兴,学得主动
教师参与本身就能够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幼儿进入区后,对于不同的区域,教师要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给予不同的指导:
(1)当区域中投放新的材料时,教师应耐心传授玩的方法和规则,使孩子掌握玩的要领。
(2)当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转为观察者,观察幼儿活动情绪,并有计划地把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以便积累资料,归纳分析。活动结束前,教师按记录逐一表扬好人好事。让孩子明白,教师的记录不是自己做错事的记账,而是做好事的赞扬,幼儿的表现记录实际起了给予孩子“一份奖励”和增添“一份高兴”的激励作用。
(3)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又从“大朋友”的身份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孩子一起玩,交流玩的方法,进而促进幼儿高兴地、主动地活动。
(4)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应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扮演角色,身临其境,感情投入。教师与幼儿一起无拘无束地同玩、同乐,孩子会感到特别高兴。在“各种各样的树”的主题中幼儿收集了很多的树叶,教师和幼儿一起将这些树叶罗列出来,制成树叶标本张贴在墙上,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不失时机地和幼儿一起去观看,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有的小朋友仔细观察了说:“我在公园里看到过这种树叶”有的幼儿会问老师或者问爸爸妈妈:“这是什么树的叶子啊?”有的小朋友发现贴在墙上的树叶有的干枯的快,有的则能长期保持绿色就问:“为什么玉兰树的叶子还是这么绿,枫树的叶子这么快就瘪掉了呀?”
(四)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起他们认同的、愿意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
1、教师及时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逐步共同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幼儿有自觉遵守和维护区域活动各项规则的意识。区域活动中的取放材料、维护环境、安全操作等规则应当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的,是所有幼儿认可和理解的规则。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赞赏幼儿遵守规则的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为此,我和孩子们围绕区角活动的规则制定进行了一次师生讨论。孩子喜欢进活动区,他们的进区规则讨论也十分热烈。可是,我发现在孩子们的语言中大量的出现这样的句子:“ 不能乱丢玩具” “不许大声说话 ”“不行 „„” 等等,“ 不要 ”、“ 不许”、“不能 ” 的指令性字眼。这些听似并无不妥的句子,却容易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方向,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让规则变成了太多的限制,而失去了指引。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被鼓励、被肯定的需要。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的正面建议,如“你能„„、你会„„”。
2、用“谈话”、“讨论”等方式共同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
与幼儿共同讨论谈话共同制定出区域活动规则如:进区后要求幼儿不喧华打闹.谈话以不影响邻区活动为宜,教师的指导语也不干扰邻区幼儿的活动。活动结束时为保持良好的区域环境,游动结束时指导幼儿整理好各区的材料及卫生,以便下次活动.文明有序地离开。
3、标记图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利用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差,每次整理玩具是老师最头疼的事,如:“娃娃家”的玩具跑到了“医院”,“医院”里针筒拿到了阅读区。地上、桌上都是玩具。如何建立小班幼儿整理玩具的规则意识,形成“玩具哪里拿来放哪儿”的习惯,提高幼儿整理玩具积极性。我们采用了张贴标记图的方法。我们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把规则和玩具整理方法绘成一副副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之中,以提示幼儿作出相应的行为反映。
(1)拟定规则
与孩子一起拟定一系列有关玩具使用方法,玩具摆放、区域游戏规则。如;为了避免拥挤,每个区域我们限制一定的人数,我们在娃娃家门口贴了五对脚印,幼儿进入前把鞋子放在脚印上。如果没有脚印了,说明这里人满了,幼儿就去找其他的区角玩。我们在每种玩具的筐子上,架子上都做了相应的标记
(2)帮助幼儿理解标记图的含义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标记图的含义,我们先把标记图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说说、看看,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稍加讲解,如:“雪花片”的标记图,可以做这样的解释,“雪花片的家在绿筐子里”我们要好好爱护它,每次玩好了要把它送到“家”里。如;幼儿使用剪刀很容易伤到手指头,我们就画了一副使用剪刀的标记图.在幼儿理解标记图含义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与规则内容一致的环境,与幼儿一起把标记图贴在相应的、显眼的地方。使幼儿一进入这一环境就受到与之相应的刺激与暗示。处在这样环境中幼儿就不会把“医院”的玩具放在“娃娃家”,而“娃娃家”的东西又跑到“美工区”。同时也养成了好习惯。
(3)循序渐进投放标记图
在运用标记图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幼儿接受和掌握规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标记图的出现也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的规则标记图都展现在幼儿面前。必须有所侧重,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在标记图的设计上也应该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4、采用“大带小”的形式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加区域活动,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进行活动,如主题《好吃的水果》,我们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加区域活动,让大小幼儿一一结对,小班孩子模仿哥哥姐姐进行各种区域活动。让大班幼儿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向弟弟妹妹介绍和区角相关的环境内容。比如在“恐龙”的主题中,向弟弟妹妹介绍主题墙上张贴的各种各样的恐龙,陪弟弟妹妹一起看有关恐龙的图书、玩大家收集的恐龙玩具。这时候幼儿就成了小主人,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还获得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五)教师对于区域的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
1、提倡幼儿自主评价
区域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在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也应当学着自主地评价和自我激励。因此,教师要给他们创造相应的宽松、自主的氛围。先让幼儿自我评价,请幼儿讲出自己最高兴、印象最深的事情,并简单描述和评价自己的区域活动,要求能力较强的幼儿对区域活动作整体评价,让不同程度的幼儿充分感受成功的欢乐。如;我在每个区域中都放置了一篓小星星,又在放置不同层次材料的容器上贴上相应数量的星星作为标记。当幼儿成功完成第一层次材料的操作后,就可以根据标记在自己的集星本上贴一颗星星作为奖励,当幼儿成功完成第二层次材料的操作后,又可以在自己的集星本上贴两颗星星。这样幼儿就能不断激励自己向高层次的操作努力。
2、教师评价。
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各组情况给予鼓励、主持或诱导.用 微笑、点头等非言语评价形式和提问,提示、总结等语言形式.帮肋幼儿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使幼儿今后更加投入地活动。
(六)结合小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 作出合理的指导
1、出入园适应阶段
(1)结合幼儿“喜欢单
一、独占玩具”的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家活动区
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要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如:一天,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小朋友对“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兴趣。宝宝小朋友拿着小碗和调羹,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活动结束了,她带着小碗和调羹回到座位上,老师请她收起来,她硬是不肯,天天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就玩了起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要玩,天天就把照相机抱在胸前,使劲儿躲起来,不让小朋友们玩,嘴巴里还一个劲儿说:天天要玩照相机,天天要玩照相机嘛!”老师对他说:“天天,你玩了一会儿,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吗?”他非但不肯,还把照相机捂得更紧了。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家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教师只提供一些简单材料。由于幼儿刚接触游戏,水平很低,不会谦让,自己玩了什么玩具,别人要玩就不愿意给,所以教师要提供充足数量的相同玩具。
(2)结合幼儿注意持久性较差的特点,教师调整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
一大早,烘烘挣脱妈妈的手,跑进教室,老师请她在座位上坐下来,只过了一会儿,她就大声哭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她要到幼儿园里来玩,她进教室后,觉得不能玩,就不开心地哭了。争对这种情况。第一;注意区域活动时间灵活。幼儿在家自由惯了,一下子规定他们某时间才能进区活动,他们会感到压抑。所以在活动时间上灵活一些。如有的幼儿一入园,就让他到活动区去,以转移其入园时不愉快的情绪。第二;注意活动地点随意。在活动区内,可以让幼儿自由走动。不要硬性规定、限制他们在某一区域内活动。第三;注意活动内容自主。在活动时不强行分配,可以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不过早要求幼儿合作、分享。
2、发展熟悉阶段,初步的模仿、合作地玩阶段
(1)结合幼儿“好模仿老师行为”,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
入园一段时间后,小班幼儿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开始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较多的模仿行为。他们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常学着别人一起玩。他们还常常模仿老师的样子,自己做小老师。这时应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在模仿活动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生活区里,提供大大小小的娃娃及配套的衣服、裙子,让幼儿练习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语言区里,提供主题明确、画面鲜明的单幅图片,让幼儿大胆地像老师一样根据图片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还可结合主题活动“快乐的六宝”,开设动手区,为幼儿提供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珠子,互相模仿,练习穿项链、手链等。活动规模相应扩大,提供的材料也较前一阶段丰富。如动手区里既有大圆珠又有小塑料珠,这样,手指肌肉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孩子可分别选择活动材料。
(2)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愿望,教师抓住机会强化这种意识。
如:“娃娃家”又开始活动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做爸爸、妈妈,不断地模仿爸爸、妈妈带孩子,明明烧了一道“番茄蛋汤”的菜,又烧一道“番茄蛋汤”的菜,反反复复地给孩子吃,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多多呢,则模仿爸爸去上班,回家后就带妈妈、孩子去饭店餐厅吃饭,吃完饭又去上班,然后又是回家、吃饭。这一阶段,幼儿彼此间比较熟悉了,开始有合作的愿望,老师要抓住机会,强化他们的这种合作意识。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幼儿协商解决发生的问题,保证幼儿活动正常开展。
(3)结合“幼儿角色定位不明确”,的特点,巧妙转移幼儿的兴趣点。
由于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可笑的错误。因此,不过分强调游戏的逼真。如:幼儿把煤气灶拿在手上烧饭,娃娃家里有两个妈妈等。老师不要为追求游戏的逼真而去纠正、指责幼儿,那样会挫伤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如:在主题《小不点儿》的主题中,我在美工区投放了一些纸张,希望孩子在剪纸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几何图形的变化,而孩子却对“车”发生了兴趣,一有空就跑到建构玩车,重要才能既尊重儿童的兴趣,又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呢?于是我折了一辆汽车,当他们发现这辆精致漂亮的汽车后纷纷跑到美工区。
一、重视观察
1.细心观察,引导全体幼儿进入区域活动。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注意那些不知入哪个区域好或入区又退出来的孩子,了解其原因。因此,在孩子入区前,教师除了向幼儿介绍当天各区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操作要求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外还要从小班实际水平出发,分类指导。(1)对于兴趣比较单一,经常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愿意到其他活动区的幼儿,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特点,去扩大和培养其他兴趣,使其兴趣广泛。(2)能力较差的幼儿,对入区活动易产生畏难心理。在集体活动中,往往能掩盖他们的弱点,而在区域活动中要独立操作、单独完成学习和交往,可能会遇到困难。因而在区外徘徊,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教师要主动关心和引导,与他一起入区,向幼儿介绍区内的内容和学具材料的玩法,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排除畏难情绪,从而积极投入活动。(3)对于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的幼儿,教师要主动了解他们上次已入过的活动区以及虽已入过的区,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入未活动过的区域或目标未到位的区域活动。
2.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3.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让不同基础的幼儿得到充分发展。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而且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帮助,使全体幼儿达到“定位目标”要求。
二、适时介入
1.“认知结”出现时。“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
2.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时间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很大,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因为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三、建立规则
1.教师及时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逐步共同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规则。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我和孩子们围绕区角活动的规则制定进行了一次师生讨论。可是在讨论中,孩子们的语言中大量的出现这样的句子:“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不行……”、“ 等等” 、“不要” 、“不许”、‘不能”的指令性字眼。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被鼓励、被肯定的需要。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的正面建议,如“你能……、你会……”。
2.用“谈话”、“讨论”等方式共同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与幼儿共同讨论谈话共同制定出区域活动规则如:进区后要求幼儿不喧华打闹.谈话以不影响邻区活动为宜,教师的指导语也不干扰邻区幼儿的活动。活动结束时为保持良好的区域环境,游动结束时指导幼儿整理好各区的材料及卫生,以便下次活动.文明有序地离开。
3.标记图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利用。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差,每次整理玩具是老师最头疼的事,教师采用了张贴标记图的方法。教师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把规则和玩具整理方法绘成一副副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之中,以提示幼儿作出相应的行为反映。(1)拟定规则。与孩子一起拟定一系列有关玩具使用方法,玩具摆放、区域游戏规则。(2)帮助幼儿理解标记图的含义。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标记图的含义,教师先把标记图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说说、看看,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稍加讲解。在幼儿理解标记图含义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与规则内容一致的环境,与幼儿一起把标记图贴在相应的、显眼的地方。使幼儿一进入这一环境就受到与之相应的刺激与暗示,同时也养成了好习惯。(3)循序渐进投放标记图。在运用标记图的过程中,教师体会到幼儿接受和掌握规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标记图的出现也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的规则标记图都展现在幼儿面前。必须有所侧重,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在标记图的设计上也应该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关键词]观察引导;巧设图标;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50-02
[作者简介]吴美华(196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区域活动具有自选性、自主性,能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较喜欢的游戏活动,而活动规则是顺利、有效开展游戏活动的前提,创设一个规则较明确的活动氛围,幼儿才能自由、有序地参与活动,实现自身多方面的发展。为了让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初步建立一些规则意识,有效开展区域活动,必须从三方面着手:
一、观察引导,建立规则
小班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后,只要有机会就去娃娃家玩,男孩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厨房:取许多品种的菜放在锅里不停地翻炒,有的菜掉在地上、灶台,全然不顾,只乐于重复炒菜的动作;女孩陪娃娃吃饭,一会儿喂饭,一会儿喂娃娃喝水,床上随处可见碗、勺子、奶瓶……这些区域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幼儿尽情地玩耍,其乐无穷,但是活动区变得乱糟糟,一片狼藉。笔者不忙着整理,先请幼儿分批参观乱糟糟的娃娃家,再开展讨论:你喜欢这样的娃娃家吗?为什么不喜欢?哪些地方较乱?幼儿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地上、灶台上有玩具,床上有碗、勺子、奶瓶,桌上的东西很多……幼儿自发地去寻找答案,学会整理的游戏规则应运而生。根据遇到的问题而制定的规则,幼儿易于理解执行,才具有可行性,同时也锻炼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则制定后,必须及时关注幼儿的执行度。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认真观察,积极引导,及时鼓励遵守规则的行为,多用激励性的语言:“美美家的玩具都放在筐子里,真好。”“今天你真能干,和锅盖、锅子做好朋友,真棒!”发现违反规则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用手势或眼神示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违反规则了,提醒幼儿及时改正。
教师既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又是参与者。当幼儿游戏时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时,笔者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当娃娃家出现混乱的现象时,就扮演邻居的角色去串门,看到满地都是玩具,就对“爸爸”“妈妈”说:“你们家太乱了,我等会再来玩吧!”“爸爸”和孩子听到,立刻整理起来,等他们整理得差不多了,笔者再去,这次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场景,家里整理好了。笔者开心地对着“爸爸”“妈妈”说:“你们家真干净、真整洁,我以后还愿意来做客。”大家都开心地笑了。教师的及时参与、适时提醒、及时肯定,能让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断调整游戏状况。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规则的建立,不在多而在精,要抓住关键问题,能简就简,有针对性地逐步建立规则。规则过多,幼儿记不住,总是违规,反而削弱了规则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巧设图标,遵守规则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将游戏规则制作成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示标志和角色标志,能够让幼儿时刻对照规则进行自我调节控制。
1.图示标志
将游戏规则、玩法渗透在图示标志的设计之中,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无形的教育。如娃娃家厨房的各种蔬菜需分类摆放,在塑料筐上贴上茄子、辣椒、番茄、土豆等形象图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标志,和幼儿一起整理,给幼儿示范、学习的机会,逐渐过渡到由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部分幼儿学习整理,这不仅能帮助幼儿建构主动整理的规则,还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手工区,设计形象的“纸屑入筐”“橡皮泥的家”“水彩笔的家”等各种图标,贴在相应位置,提醒幼儿将纸屑放入小筐、各种美工材料放在指定的地方。图标成为小朋友不会说话的
“老师”,给幼儿以积极暗示,规范幼儿的行为。
2.角色标志
小班幼儿好模仿,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游戏时喜欢和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娃娃家”游戏中常出现两个或三个“爸爸”“妈妈”。有的幼儿常常不断变换角色,一会儿扮演爸爸,一会儿扮演哥哥,造成游戏区内的秩序混乱。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制作了许多角色标志牌(挂饰),在造型别致的卡纸上画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娃娃、厨师等人物形象,封塑后系上带子,让幼儿根据需要选取所要扮演的角色,挂牌入区游戏,幼儿根据挂饰牌上的角色进行装扮,“妈妈”系上小围裙、戴上时髦的卷发套,“爷爷”带上老花眼镜,“爸爸”带上领结,“奶奶”戴上帽子。小小的角色标志可让幼儿非常轻松地分辨角色,时时提醒自己的游戏动作与角色身份相吻合,有效控制了娃娃家的人数。
三、科学评价,内化规则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坚持性不强,注意力容易转移,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易反复的特点,要使规则意识真正植根于幼儿内心,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必须及时进行科学评价,不断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
榜样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小班幼儿许多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进行观察、学习、模仿而习得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用心观察,捕捉规则执行较好、表现突出的幼儿。如建构区的两名幼儿合作收积木,一位手拿塑料筐放在桌边,一位把桌上的积木推到塑料筐里,既快又好;手工区的幼儿游戏完毕,把制作工具放在固定的地方,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在评价环节进行回放,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并引导幼儿向他们学习。
活动评价可以是肯定式的,也可是讨论式的,对突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如“为什么不能使劲敲打玩具”,通过讨论幼儿了解到如果使劲敲打玩具就会产生很多噪音,玩具容易坏等。这样,除了让幼儿有参与感外,也能让幼儿真正了解规则的意义,自然而然地认同并且能够遵守。
多样式的科学评价,帮助幼儿在不断的经验建构过程中巩固了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邱学青.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游戏指导[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活动目标:
1、学习贴画小鸡的技能,体验贴画活动带来的快乐。
2、能按照数量进行匹配,体验5以内的数序。
3、体验孵ji的艰难,培养幼儿的耐心和毅力。活动准备:
一、美工区:圆片纸若干、箩筐、黑色蜡笔等
二、数学区:夹子、动物卡片、果冻盒、彩色毛根、火车大卡片等
三、音乐区:录音机、《下蛋了》磁带、“ji窝”若干。活动过程:
1、出示粘贴好的小鸡,“这只小鸡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教师结合示意图讲解小鸡的贴画步骤。
第一步:贴圆、画小尖嘴“ji妈妈在孵蛋,过了很长一会儿,听到“督督督”的声音,是小鸡在啄蛋壳呢,不一会儿,啄出一个小洞来,露出什么呀?(小尖嘴)第二步:贴眼睛“小鸡睁开圆圆的眼睛,东瞧瞧,西望望”
第三步:画小鸡的两只脚“可是小鸡站不起来呀?怎么办呢?小朋友来帮助它,一、二、三、小鸡站起来;一、二、三、小鸡向前走。小鸡走进花园,开心得玩起来。”重点引导幼儿了解箭头表示的意思。
3、出示《小鸡吃毛毛虫》的操作材料,请幼儿介绍游戏玩法。
4、教师介绍音乐区的游戏,提醒幼儿活动时要坚持。
5、幼儿活动,教师加以适当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画、贴)来表现小鸡。
6、活动评价。
2、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活动重点: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活动难点:用语言描述小吃的味道。
活动准备:
图书区:家乡小吃图片。娃娃家:用小吃招待客人。手工区:广告纸、卡纸、橡皮泥、美工用具。
活动过程:
一、介绍活动材料。
1、我们是哪里人呢?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色小吃?你吃过这些小吃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味道的?图书区里有这些小吃的图片,请你和好朋友一起去看一看,说一说。
2、这些小吃也可以用来招待客人,请你用这些小吃到娃娃家里去招待你的客人们吧!
3、家乡的小吃,我们也要以把它们做出来,老师准备了橡皮泥,请你把吃过的小吃做出来吧!
4、你看过哪些小吃的包装,这里也有一些小吃的包装袋,你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扮它们吗?
二、幼儿选择区角。
1、请幼儿自选进入区角进行活动。
三、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1、帮助图书区的孩子进行介绍、讲述。
2、观察装饰包装袋孩子活动情况给予相应帮助。
3、组织娃娃家的孩子进行表演、对话。
在幼儿园学习的日子,每个孩子都喜欢区角活动,在整个区角活动中,小孩子都玩得很开心,很尽兴,但是由于他们年纪小,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如果没有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整个区域活动就会很乱,很没有纪律性,而且也没有目标。不仅孩子们学习部到任何知识,还会养成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所以区域活动时,我们教师应积极引导。在开展一系列的区域活动中,教师之间应更好的制定活动区的内容,平时工作活动时,大家各自的分工,相互怎么合作,活动需要的配合,我们都要做一系列的安排。确保在各项活动中,顺利、有头有序。
在活动中我们老师还应努力观察孩子的各项行为,活动时我们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随时纠正,或下次改进。活动评价完了我们还要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一个月来,区域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关于区域游戏中的隐性暗示
为了进行合理的区域游戏布局,我们老师往往会在区域游戏中设置一些隐性暗示的东西,以此来帮助孩子更好的进行游戏,区域游戏也能够更加的均衡。比如,为了控制好一个区域的游戏人数,老师往往可能会在一个区域添一些辅助性的东西,进来游戏的孩子必须戴着这个东西,当这个辅助性的东西没有了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不能进来了。
反思: 区域游戏中隐性东西的添放有时候是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游戏,但是我们在投放这些辅助性的东西之前应该考虑到其价值所在,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果不适合孩子当前能力发展的水平,那么这些东西的投放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不管是区域环境的创设还是区角材料的投放乃至这样一个小小隐性暗示工具的投放都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的年龄特点应该是我们开展活动、设计材料的首要出发点。
二、活动有目标性
我们把最初定的特色计划中关于游戏、区域活动的目标细化。具体分配到每个月,细化到每周,同时我们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首席区域,了解区域活动。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近期的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三、关于区域游戏中的讲评 在一次游戏讲评中,我和孩子们交流的是的是小苹果,这些小苹果早早起来做早操,于是我就把这个作为一个交流的点了。当我把苹果拿出来给孩子们看的时候,孩子们都说好看,苹果是红红的,圆圆的。于是我启发到,“ 这些苹果里面藏着一个秘密呢?你们发现了吗? ” 孩子们还是没有发现问题,于是我又问了一个问题 “ 我们仔细看看,这些苹果是怎么排队才能更好做早操呢? ” 有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是能够说出来了,但是大部分孩子还是不能到我想要的那个点上来,我的目的是想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个排序规则,可是却没有达到这个效果,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因为以前很少有关于排序这样问题的交流,使得孩子很难明白老师的意图;原因之二,也可能是我讲评的方式与孩子们当下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确切的说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是不符合的。
反思: 对于小班游戏中的讲评,特别是技能性的讲评,我们想让孩子自己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可以比较的东西,让他们在比较去发现,如果我们单纯的只是一样东西摆在那,然后让孩子们去发现问题对于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班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当我出示一条有规律排序的项链的同时,我还可以出示一条无规律排序的项链,有了这种视觉上的比较,孩子们应该是更能够发现问题的。
四、关于区域游戏中的指导
在一次游戏讲评中,我们以棉花杨和棒棒糖作为沟通点,棉花糖是软软的,易变性。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在本次游戏中,我们让小朋友们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大大的棉花糖,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一会是小白兔,一会是大灰熊,让小朋友们充分的发挥自己 的思想,但是小朋友主要还是跟着我们所变的形象改变,缺少自己的想象力。
反思: 小班的孩子是好模仿的,他们喜欢模仿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在这种角色游戏中,我们老师可以以一种角色来参与到孩子们游戏中去,从而更深入的观察孩子,进一步地指导孩子
五、建立合理必要的区域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不足的地方: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最初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一、区域活动的内容选择要坚持以幼儿为本
1.区域活动的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融为一体
区域创设应紧密结合教育内容和目标, 与教育活动同步, 把创设区角的过程变成教育教学的过程。例如, 在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时, 指导和鼓励幼儿在美工区利用吸管、纸条、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做出不同的大树, 还用五彩的纸折出不同姿态的郁金香和金盏菊, 并请幼儿把做好的树和花布置到我事先布置好的墙面上, 一副小花园的图片立刻呈现在幼儿的面前。带领幼儿向社区里的居民宣传爱护小区绿化, 强化幼儿从小养成爱护家园、爱护绿化的环保理念。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2.以主题内容为背景, 提供多元操作材料
对小班幼儿来说, 活动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兴趣和欲望。所以, 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多层次、多递进的操作材料, 让幼儿在这些材料中获取各种经验, 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1) 提供材料时, 既考虑“吃不了”的幼儿, 又兼顾“吃不饱”的幼儿。如, 为了帮助幼儿小肌肉的发育和培养其细致操作能力, 设置了“夹玻璃球”的内容。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瓶中, 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盒中。对于年龄小、动作发展相对缓慢的幼儿, 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进盒中, 完成较快的幼儿可进行第二区角内容, 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 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等。
(2) 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 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主题“大鱼带小鱼”区域活动,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先是为幼儿准备美观的美工纸, 让幼儿观察示意图进行折叠。对于已经掌握了折叠技能的幼儿, 我们就投放一些没有图案的彩纸或白色的美工纸和油画棒, 让幼儿给小鱼穿上漂亮的衣服, 最后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一面墙、不同大小的蓝色圆形, 让幼儿用自己制作的大鱼小鱼来装饰墙面“大鱼带小鱼”, 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整体画面的布局, 尝试与同伴互助合作的快乐, 体验自己创作的成就感。
3.适时选择设计更换区域内容
活动区角要切实做到日新月异、常设常新, 要确保幼儿的浓厚兴趣。同时, 还要积极扩展区角空间, 有的放矢, 依据对幼儿观察, 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 先与幼儿共同探讨, 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 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例如, 开展“美丽的服装”主题, 幼儿对各式各样的服装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于是, 我们就生成了“漂亮宝贝摄影室”这一游戏区, 让幼儿自己选择衣服、设计造型照相, 并把幼儿的照片展示出来。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游戏的玩法, 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二、区域活动中观察、指导、反思的提升
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工作特点和班级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观察和指导, 并适时进行反思调整。教师应以观察为基础进行指导: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 首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 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做什么要有心理准备, 其次, 观察了解在先, 介入指导在后, 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 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要加强指导的艺术性, 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 并促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内容, 使其更适合幼儿。值得注意的是, 工作工程中要适时、针对性地应对问题。一份新材料的设计不仅要坚持操作性、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操作的情况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 并及时为幼儿做出调整, 教师要成为幼儿的观察者和支持者。
在区域活动中出现问题是很难免的, 关键是教师如何正确处置, 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策略, 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 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幼儿, 让幼儿在玩中求发展, 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 使区域活动真的“活”起来。
摘要:活动区域创设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幼儿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与人交往经验的提高, 更关系到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锻炼。在区域游戏过程中, 教师应如何创设和利用区域活动呢?现将三年来开展以小班区域活动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与各位同行及关注幼儿的教育者共同分享。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为本,指导反思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为本;指导反思
环境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加上幼儿本身极易被周边环境和习惯同化。所以,蒙式环境教育理念中提出环境是养育幼儿的第一要件。在幼儿园提供充分硬件条件后,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区域空间来进行环境创设就成了决定养育行为成效的重要因素。小班幼儿感知事物的经验少,动手能力较弱,多数幼儿不能单独活动。因此,区角数量不宜设置得太多太复杂,应在不同的功能区域设置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少而精的设置。我们借助活动区游戏的类别与功能进行分区域:语言区、科学区、操作区、美工区、运动区等。
一、区域活动的内容选择要坚持以幼儿为本
1.区域活动的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融为一体
区域创设应紧密结合教育内容和目标,与教育活动同步,把创设区角的过程变成教育教学的过程。例如,在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时,指导和鼓励幼儿在美工区利用吸管、纸条、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做出不同的大树,还用五彩的纸折出不同姿态的郁金香和金盏菊,并请幼儿把做好的树和花布置到我事先布置好的墙面上,一副小花园的图片立刻呈现在幼儿的面前。带领幼儿向社区里的居民宣传爱护小区绿化,强化幼儿从小养成爱护家园、爱护绿化的环保理念。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2.以主题内容为背景,提供多元操作材料
对小班幼儿来说,活动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兴趣和欲望。所以,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多层次、多递进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这些材料中获取各种经验,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1)提供材料时,既考虑“吃不了”的幼儿,又兼顾“吃不饱”的幼儿。如,为了帮助幼儿小肌肉的发育和培养其细致操作能力,设置了“夹玻璃球”的内容。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瓶中,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盒中。对于年龄小、动作发展相对缓慢的幼儿,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进盒中,完成较快的幼儿可进行第二区角内容,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等。
(2)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主题“大鱼带小鱼”区域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先是为幼儿准备美观的美工纸,让幼儿观察示意图进行折叠。对于已经掌握了折叠技能的幼儿,我们就投放一些没有图案的彩纸或白色的美工纸和油画棒,让幼儿给小鱼穿上漂亮的衣服,最后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一面墙、不同大小的蓝色圆形,让幼儿用自己制作的大鱼小鱼来装饰墙面“大鱼带小鱼”,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整体画面的布局,尝试与同伴互助合作的快乐,体验自己创作的成就感。
3.适时选择设计更换区域内容
活动区角要切实做到日新月异、常设常新,要确保幼儿的浓厚兴趣。同时,还要积极扩展区角空间,有的放矢,依据对幼儿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例如,开展“美丽的服装”主题,幼儿对各式各样的服装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漂亮宝贝摄影室”这一游戏区,让幼儿自己选择衣服、设计造型照相,并把幼儿的照片展示出来。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游戏的玩法,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二、区域活动中观察、指导、反思的提升
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工作特点和班级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观察和指导,并适时进行反思调整。教师应以观察为基础进行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首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做什么要有心理准备,其次,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的艺术性,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内容,使其更适合幼儿。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工程中要适时、针对性地应对问题。一份新材料的设计不仅要坚持操作性、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操作的情况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并及时为幼儿做出调整,教师要成为幼儿的观察者和支持者。
在区域活动中出现问题是很难免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正确处置,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幼儿,让幼儿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区域活动真的“活”起来。
参考文献:
毕茂阳.幼儿如何开展科学活动[J].考试周刊,2008(49).
【小班区域活动的策略】推荐阅读:
小班美术区域活动教案07-08
小班下学期区域活动小结10-06
小班主题陶艺区域活动:春天11-04
小班第一学期区域活动11-23
小班区域游戏计划11-10
我是设计师小班区域教案设计09-13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10-06
大班数学区域活动的教学随笔06-02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09-12
区域活动参考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