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优秀教学反思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最大的麦穗》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最大的麦穗》优秀教学反思 篇1

上完《最大的麦穗》,我并没有从那片金灿灿的麦地里缓过神来,相反却再一次地深陷其中,愈发地困惑了。在苏教版的第十一册教材中,类似的蕴涵哲理的课文有三篇,分别是《山谷中的谜底》《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和《最大的麦穗》。而其中情节性最简,思想性最强的又恰恰是《最大的麦穗》一文。我是一个性情中人,自感擅长于教授情感类课文,但是考虑到班级实情,思前想后还是选择了我最不会教的哲理性文章,难免会“精讲细剖”违反现在的教育理念。所以扪心自问成功者有二——在本文的教学中情景演绎,触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运用智慧碰撞,激发了学生的独特性。失败者有三——分别是:朗读体会一笔带过,未能走出课文,和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我们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探究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在磨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自己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而后才能在以后的相互研讨中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想下一次上此类蕴涵哲理性的课文我一定会有更佳的思路与设计,我会努力使自己在探寻的过程中化“不擅长”为“擅长”!

《最大的麦穗》优秀教学反思 篇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 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直奔主题

1.这节课, 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 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 去寻找那———最大的麦穗。

2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 苏格拉底说了四句话, 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 是精辟的语言, 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四句话入手, 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评析:开门见山, 引导学生直接抓住苏格拉底说的四句话作为本课研读的重点, 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哲人声音, 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

(一) 品读第一句话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第一句话。

2.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3.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4.联系生活谈谈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 你会联想到哪些名言。

(二) 品读第二句话

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指导朗读, 突出“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

2.苏格拉底说这话时, 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没能完成任务, 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找出相应的词句, 用心体会。

4.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对待, 为什么又两手空空呢?画出相应的词句, 感悟其原因。

“埋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 不能当机立断, 失去了许多的机会。

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觉得可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还很多, 把本应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 不能立足于眼前, 把握住现在,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评析:布鲁纳指出:“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从而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维。”教者引导学生自主读文, 画出摘穗表现, 静思默想, 主动探究, 交流摘穗失败的原因, 从而领悟弟子们是由于眼光狭窄, 犹豫不决, 才错失良机。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启发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交流的能力。】

5.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 (颗粒饱满的, 比较瘦小的, 摇晃脑袋的) , 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

6.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 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 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 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评析:这两个环节, 让学生角色互换, 进行情境对话, 让他们在可闻可视的情景中体会苏格拉底语重心长的教诲, 帮助弟子剖析摘穗失败的原因, 懂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初步达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情感目标。同时, 这一训练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进一步领悟文本主旨作铺垫。】

7.让我们读读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 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 品读第三、四句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 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会怎么对弟子们说呢?谁能读好这两个句子?

2.苏格拉底的话里有两个“最大的麦穗”, 他们的含义相同吗?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 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什么?

三、循循善诱, 感悟人生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这段中“麦穗”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第二句中间为什么要加分号?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的不同含义。

4.引导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 再读这段话, 看看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2) 教师示范:我的追求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 只有上好每一节课, 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 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 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3) 学生交流, 教师点评。

5.小结: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 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评析: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将课堂与学生生活“链接”, 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谈体会, 使学生通过课堂充分展现自我, 剖析自我。既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 又迎合了学生之间的精神交往;不但实现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 而且实现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

四、总结课文, 深化主题

1.同学们, 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 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 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 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 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 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 (巴尔扎克)

【评析:出示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 并且以拓展阅读为形式, 增强了课堂的延展性。】

五、拓展延伸, 形成积淀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小组合作,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我的名言”。

3.选择一题练习。

(1)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 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请写下来。

(2) 最后一段话, 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 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评析:这样设计, 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积累, 创新实践, 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课堂走入社会, 拓展了学习资源, 拓宽了学习渠道, 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最大的麦穗》优秀教学反思 篇3

一、 从“此事”到“那事”

1. 概括复述,理清故事脉络。本文故事内容简洁明了,可以由学生自主阅读,查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概括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理清故事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大致内容。

2. 追本溯源,探究故事细节。理清故事脉络以后,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故事的细节。因为故事的细节之处,往往是“哲理”的生发之处,是“此事”与“此理”发生联系的地方。我们不妨问学生:“为什么最终弟子们会两手空空呢?”让学生重点阅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努力探究弟子们在麦地中的行为、想法与最后结果的关系。“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为什么对这些麦穗都不满意呢?是因为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是因为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但事实上,最大的一穗,可能在前面,也有可能就在身边,也有可能已经错过。而麦地的长度是有限的,所以机会也是有限的。弟子们不知不觉走完了麦地,也就用完了所有的机会。所以,弟子们错就错在一直在“挑挑拣拣”,没有及时把握机会。到此,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就呼之欲出了。

二、 从“此理”到“那理”

苏格拉底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这是为什么呢?课文第1自然段说,“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课文第3自然段又说,“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地里的麦穗不计其数,而弟子们在麦地里行走时,所遇到的麦穗其实是有限的。在这一垄行走,看到的只是这一垄的麦穗。在那一垄行走,看到的只是那一垄的麦穗。所以,弟子们未必能遇到“最大的那一穗”。

苏格拉底又说:“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为什么呢?课文第3自然段说,“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第4自然段说,“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显然,弟子们并非不用心,而是因为麦穗实在太多了,麦穗与麦穗之间的区别也并不是很大,所以弟子们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苏格拉底还说:“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说,用心挑挑拣拣的弟子们,最后却“两手空空”。与他们相比,只要你摘下了一穗,那么这一穗就是你所遇到的麦穗中最大的,是你所能辨别的麦穗中最大的。“有”跟“没有”比起来,总是“最大的”。更何况,这一穗已经经过你的挑选了呢?

苏格拉底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既然我们不一定遇到最好的,也无法准确辨别,那么不妨把握好自己能够把握的,这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三、 从“此文”到“那文”

学一篇课文,如果就停留在仅仅读懂这一篇课文的文字,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简单来说,就是学一篇课文的同时,要努力走向“这一类”课文,这也就是从“此文”到“那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本文的方法,迁移到《山谷中的谜底》等其他借事说理类课文的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本课的写法,尝试着写一写借事说理的习作;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集中阅读“小故事大道理”这一类的文本,然后说这一类文本的特点。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篇4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师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上课前我从网上研读了特级教师孙剑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为课堂上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精辟的分析,教师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真正共鸣而赞叹不已。于是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程序纳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课堂能一样的精彩纷呈。

课堂上,我套用着孙老师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读书声,再效仿了孙老师的评价语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便放手让他们作批注,准备交流阅读的感受。可是正当我为教学程序进行得流畅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却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同学的发言也只是摘读课文中的句子,不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后我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草草收尾。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沉默?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沉溺于预先的教学程序,不能采取实际的应对措施;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定势作用非常大,思维不够开阔,对老师的问题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

如果当时我能摒弃预先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再次静下心来感受文本,引领他们回忆已走过的“麦地”,回首那错过的一颗颗“麦穗”,启发他们该如何走向眼前更广阔的“麦地”。学生们一定能打破“沉默”,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6

课文解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记叙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选翩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不可错失良机的人生道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重、难点是要抓住第三部分中弟子们联想推理的句段,理解“人生”与“麦穗”的关系,并结合课文内容与实践体验,切实感悟课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对于课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学生很难迅速地理解透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紧紧抓住苏格拉底和言行的语句层层深入,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悟。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写生字“垄”,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课文词语的意思。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文章末尾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的理解。

突破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先找出写弟子们悟出道理的句子,在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探究:理解“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的区别,理解“时机”与“麦穗”的关系。教法与学法

教法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与层次的读,并通过联系实际,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法 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反复朗读课文,在反复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与记忆。师生齐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苏格拉底的相关资料。

学生 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苏格拉底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教师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到麦地里寻找一个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来教育他的学生。那么他的学生是怎样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做一次精神旅行,与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了解他的智慧。(板书课题:

16、最大的麦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谈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学习,教师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词语。(2)边读边想,写出不懂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并提示注意点:“垄”读第三声,不能读成第二声;写的时候上面的“龙”不能写成“尤”。

(2)找出下列词语所在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词语意思。

定夺 嘲笑 苍老 错失良机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2)小组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部分(第二到六自然段):写弟子们再在麦地里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结果两手空空,苏格拉底谆谆教导弟子们。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携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抓住眼前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的道理。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读书,帮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理清了课文脉络,了解了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照按这个学习方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自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2、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那块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学者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最大的麦穗。请同学画出弟子们在寻找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的几句话,大声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苏格拉底所说的话,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为后面清晰、透彻地感悟课文所蕴含的哲理作准备,二、研读课文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齐读: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要求学生想象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的情景及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弄明白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要求。

(2)小组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苏格拉底用的是严肃、不容置疑的语气;苏格拉底在说“只许进不许退”时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要求有两个:一是摘最大的麦穗,二是只许进不许退。

2、齐读第二句话:你们已经到头了。

(1)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弟子们找最大麦穗的句子读一读,想象他们摘麦穗时的情景。说说从他们的表现中读到的感悟。

(2)同桌合作探究弟子们如梦初醒的意思。(弟子们如梦初醒,也就是说他们明白了时间已经过去了,机会已经没有了。)

(3)教师引导:假如你是摘麦穗的弟子,当时你的心情如何,会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4)教师小结过渡: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一定要从这件事中汲取教训,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又怎样开导他们的。

3、齐读第三句话: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1)引导学生猜测苏格拉底此时说话的语气。(语重心长)(2)组织全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3)小组合作探究,并派代表交流这句话中两个”最大的” 意思。

(第一个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第二个指的是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的,是相对而言的。)

4、教师小结: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了当地跟弟子们说,而是让他们去实践,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真不愧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伟大学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谈感悟,并采用想象的方法逐句理解,使学生领悟到课文的主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感悟生活

1、过度:苏格拉底用摘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弟子们,含蓄的告诉了他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弟子们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了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三部分,体会其中的道理。

2、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3、小组合作探究:弟子们走出麦地是真的是一无所获吗?他们收获了什么?(1)合作探究。

(2)小组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

4、教师出示学习提纲,要求学生合作探究。(1)“麦穗”一词中双引号的作用。(2)“时机”与“麦穗”的关系。

(3)“最大的一穗”和“眼前的一穗”的区别。

5、小组派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

问题(1):这里的麦穗特指的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所以要加双引号。

问题(2):文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人追寻的理想,就向弟子们在麦地里选取最大的麦穗。

问题(3):“最大的一穗”是追求,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眼前的一穗”是实实在在的,是已经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6、全班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麦地里收获了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那就是抓住眼前的一穗,把握实实在在的机遇。真可谓: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最大的 抓住 眼前的

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优秀教学反思 篇7

孙双金老师深刻独到的文本解读, 别出心裁的学习活动设计, 独一无二的理解性阅读视角, 独具匠心的批判性阅读尝试, 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让学生领略了别有洞天的风景, 给我们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课改的春天。

一、挑战性读书———改变姿态练就高贵

学生阅读了数不清的课文, 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 教师如何转变学生一以贯之的读书姿态, 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不同的冲击, 孙双金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师:请给“站着”找反义词。

生:坐着。

师:这是正常思维。你能否打破常规性思维, 进行创造性地想?

生:“躺着”“蹲着”“趴着”“卧着”“跑着”……

师:今天学习一种新的方法。 (板书:站着读书) 你怎么理解?

生:“站着读书”, 一想站在哪里读书?二想站着读书是一种姿态, 用自己的想法去读书, 用自己的心灵去读书, 读出不一般的思考。

师:“站着读书”要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师:“站着读书”要研究文本、讨论文本。

师:“站着读书”还要学会挑战, 对文本的细节进行挑战、对文本的结构进行挑战、对文本的观点进行挑战。

师:学到这里, 你对“站着读书”有什么体会?

生:读书要深入地读。

生:我们读书要动脑筋, 可以找文章不合理之处, 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

师:我们不能跪着读书, 要站着读书, 带着自己的思考读书, 成为思想的巨人, 拥有自己的智慧, 与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师平等对话。

评析: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就是发现自己。孙老师让学生站着读书, 向文本挑战, 用自己的心灵和自己的思想去读书, 读出自己不一般的看法, 旨在练就学生富有创意的读书方式, 练就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 形成学生独特的行走方式。孙老师整堂课贯穿着“站着读书”这一理念, 视角新颖, 先声夺人, 教给学生阅读的新方法, 带给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改变学生阅读的单一视角, 更新学生的阅读理念, “风物宜放长远量”, 努力练就学生高尚的读书姿态, 让学生从小拥有从容、典雅、睿智的人生姿态。

二、理解性阅读———立足整体激发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 授给学生学习这一类课文的方法, 便于学生举一反三, 从学会走向会学, 因此规律在运用中掌握, 智慧在学习中形成。

【案例一:抓故事主干提炼哲理】

师:了解哲理性课文的题材特点, 这类哲理性文章有什么特点呢?

生:哲理性文章通过讲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哲理。

师:默读全文, 文章讲了什么故事?

(默读, 略)

板书:想摘最大的, 结果两手空空

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1:把握机会, 不能错失良机。

生2:把握住眼前的机会, 不能错失良机。

生3:追求真理是最重要的, 可是, 将眼前的东西拿到手里才是实实在在的。

生4:世界上永远没有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就是你眼前的麦穗。

生5:不要总以为好的机会在后面, 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师:追求是最大的, 但是把握眼前的机会最重要。

板书:追求最大, 把握眼前

师:拓展课外阅读短文《闭上眼睛》, 说说文章讲了什么故事, 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案例二:抓故事结局深究原因】

师:苏格拉底的学生都是成人, 都是聪明的弟子, 为什么他们两手空空, 谁都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生1:第一个原因是弟子们认为机会有很多, 不需过早定夺。

生2:第二个原因是麦地里只有一穗最大的麦穗, 根本不可能碰到它。

生3:第三个原因是即使弟子碰到了最大的麦穗, 也不能一下子确定它是最大的一穗, 极有可能随手扔掉了。

师:苏格拉底跟弟子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 苏格拉底偷换了什么概念, 让弟子上了套?

……

评析:学生学习《最大的麦穗》一课, “抓故事, 悟哲理”, 哲理性课文体裁特点鲜明体现, “整体读、抓关键、学概括”哲理性课文学习方法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孙老师善于抓住关键问题, 激起矛盾冲突, 思维火花碰撞, 学生着眼于全文整体思索, 前后连贯, 具有很大的思维张力。

三、批判性阅读———转换视角看待文本

“批判性阅读”即对文本的观点、内容、结构陈述自己独特的批判观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孙老师抓住核心问题, 带领学生一同研究文本、讨论文本、挑战文本, 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 燃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案例一:挑战细节】

师:弟子们摘不到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到底设了什么圈套?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师:苏格拉底提了几个条件?

生:苏格拉底提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摘最大的麦穗, 另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师:最大的麦穗只有一穗。我是弟子, 现在下麦地摘麦穗, 这束不错, 摘下来;那束鼓鼓的, 摘下来。摘了四五束, 从中挑选最大的一束, 递到老师苏格拉底面前。我的要求符合吗?我只进不退, 抓住了眼前的一穗, 及时下手, 善于把握机会。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这么傻、这么笨?

师:苏格拉底少说了一个最重要的要求, 弟子们能像我这样见一个摘一个吗?肯定还有一个条件。

生:弟子们不能这样摘, 每个弟子只能摘一束。

生:在课文中补上“只能摘一次”这个条件。

板书:挑战细节

师:谁说小学生不能挑战教科书?加上这个条件有什么用意?

生:人生的机会不多, 有时可能只给你一次机会。

师:想想你人生中什么只有一次。

生:人的生命、一个人的童年、一个学生的中考和高考只有一次。

生:此时此地的上课只有一次, 每年的生日只有一次。

生:一个人结婚只有一次。 (笑声)

【案例二:挑战结构】

师:如果我加了“只能摘一次”这个细节, 与后文什么地方矛盾了?

生: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虽然, 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 但并不满意, 便随手扔掉了”矛盾了。

师:与后面不一致, 当场改课文, 怎么改?

板书:挑战结构

生:弟子们看了几穗, 但并不满意。

生:弟子们比较了几次想摘, 但没有摘。

生:弟子们刚想摘, 想想机会只有一次, 便打消了念头。

师:你改得少而精当。

师:站着读书, 对文本挑战。细节处挑战, 结构处挑战, 观点处挑战。

【案例三:挑战观点】

出示结尾: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 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生:最好的机会、最大的成功、最满意的结果……

师:“颗粒饱满”呢?找最好的良机。

师:齐读“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 你同意他观点的话, 请说明理由;你不同意他观点的话, 也说明理由。

生:如果生活中我找到“小的麦穗”, 我要把它改造成“最大的麦穗”。

生:找最适合自己的目标, 找最适合自己的成功。

师:如果人生只有一次选择, 我不会轻易下手, 也不会总是放弃, 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人生有好几次机会, 我会先把握小机会, 再适时把握大机会。

师:请你给“眼前的一穗”前面加上一个词语, 改一改, 让它更完美。

生1: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你认为比较满意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生2: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你认为最大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可以。

生3: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你认为最适合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评析:日本佐藤学教授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指出:“所谓‘学习’, 是同教材的相遇与对话, 是同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 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通过同他人的合作, 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 实现同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 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孙老师的小学阅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了这一先进教学思想。这样的阅读教学训练了语言、培养了思维、显示了创新、充满了辩证, 扎根于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基于同教师、同伙伴合作的有效学习, 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促进了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四、启迪性智慧———领悟哲思沉淀精髓

学语文不仅要学知识, 而且要学思维、学创造、学智慧、学做人。教学生学语文容易, 引导学生悟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实现这样的飞翔与超越, 孙双金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师:中国人对“悟”字有特别的感觉。“悟”不能说破, 不要别人说出, 而是要自己内心领悟, 这才说明悟性高, 有慧根。弟子们悟到了什么?

……

师: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你有不同的观点吗?

师:改写观点, 写出你自己的想法。

师:读了课外阅读短文《闭上眼睛》, 说说短文讲了什么故事, 阐释了什么哲理。

师:阅读短文《闭上眼睛》, 同桌讨论是听天由命还是有效应对。

师:你们来挑战这一观点。你有什么观点?

评析:孙老师的妙招贵在为学生金手指般地点化“悟”, 点在穴位处, 点到关键处。似懂非懂, 似通非通, 似悟非悟, 这是高超的学导, 让学生窥视中国文化“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的一点美妙。孙老师阅读教学学习活动的精妙设计, 既有基于文本的领悟, 又有超越文本的碰撞;有充满辩证的哲学之思, 更有人生禅意的微涉, 打造学生别样的人生。这是学语言, 这是学思辨, 这是学哲学, 这是学智慧。

总评: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 老师带领学生理解文本, 多个角度看文本, 很好地体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 这是充满创新意味的课堂;孙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性阅读基础上进行批判性阅读, 学生发言精彩, 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思维碰撞, 擦出美丽的思维火花, 氤氲在活跃思维的情境之中, 这是展示学生才华的课堂;孙老师善于挑动学生发现各种矛盾冲突, 在理解冲突中引发深刻思考, 深化情感体验, 这是尽显情智语文特色的课堂;孙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 从挑战细节、挑战结构、挑战观点等方面挑战文本, 找到绝佳的切入口, 让学生碰撞智慧的火花, 这是智慧不断生成的课堂;孙老师教学时体现“先学后导、因学设导、顺学而导、多学少导、以学代导”特质,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 带领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学习, 这是体现成功学导的课堂;孙老师教学时引领学生对“悟”有一点感觉, 内心领悟, 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只露冰山之一小角吸引学生, 这是博大精深文化的课堂;孙老师尊重学生生命, 提高师生生命质量, 课堂真正成为激扬师生生命的场所, 这是师生生命飞翔的课堂。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8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最大的麦穗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设计理念: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板书:挑挑拣拣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设计理念: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阅读课文,最可怕的是一句一段地“剖析”,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文章,应该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整体感悟,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没有喋喋不休的串讲,,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即“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二、抓住空白点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2、1指名读、齐读

2、2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2、3弟子会想些什么?

(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1)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3)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责任,阅读教学中,可以走进文本,抓住语言的空白处,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因为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同时也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2、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习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2、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设计理念: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三、聚焦疑惑点

1、过度: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6、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6、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6、3各组代表汇报。

(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6、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板书:既要……又要……(追求最大把握现在)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的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四、抓住创新点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设计理念: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此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让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3、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理解、齐读)

5、“良言一句三冬暖”毕业即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设计理念: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五、提供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最聪明的人》《快乐在哪里》《先想后做》《亨利两度错失良机》《抓住机遇就是把握了现在》《王羲之吃墨》,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2、选择最有兴趣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六、拓展写作。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设计理念:小学语文目标重点抓两方面:一是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人文素养;二是让学生爱好语文,增强探究本领。这一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知识联系的时机,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七、课外作业

去找几句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八、【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挑挑拣拣两手空空

既要……又要……

(追求最大把握现在)

九、点评:

首先本课设计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改变一句一段地烦琐的分析,而是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首先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畅所欲言,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地发现问题并提出价值的问题。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创设了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平台,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体验的乐趣;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最大的麦穗》优秀教学反思 篇9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与此同时,教师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文本内容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垃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文本重难点分析

(1)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但是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的同时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

(2)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更是学生感兴趣的疑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自主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时,教师要“以学定教”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3)“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你喜欢吗?请发表你独到的见解”“弟子怎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是多元的,因为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a真理来自实践b深奥的道理要靠自己生活中感悟,社会是神秘的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之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有丰富的知识。

三、教学步骤和策略

(一)选准切入点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策略: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二)抓住空白点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a)指名读、齐读

(b)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3)弟子会想些什么?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a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B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C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策略: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突出弟子犹豫不决以至错失良机,到底弟子怎么想,学生的感悟基本合理既可这就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习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策略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三)聚焦疑惑(困惑)点

1.过渡: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2)“最大的麦穗”指什么?

(3)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

(4)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

(5)“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3)各组代表汇报。(此时的教学无法再按预设的进行,而应依学定教,顺学而导。既学生汇报哪一个问题,教师就相机引导,这时课堂上呈现更多的是动态生成。)

(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a 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

b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c 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策略: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采用“问题”探究法严读重点段,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7 “良言一句三冬暖”元旦既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策略: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四、抓住创新点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3.补充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

——苏格拉低

(策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才会频频闪现。)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 最大的麦穗教学随笔

★ 《最大的麦穗》优秀教学反思

★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 《拣麦穗》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最大的麦穗》教案及教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 小学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案

★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的教学设计

★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

★ 《捡麦穗》教案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10

1、师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丰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知道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投影出示)

二、抓住重点,师生共学

1、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2、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让弟子们明白你的要求――(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只能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3、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

三、学习2―4小节(投影出示第三小节)

1、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示和动作。

2、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同学考虑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

(板书:埋头 看看……;看看……又……。)

3、再读这一段。

4、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5、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四、学习苏格拉底的话1、过渡: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你认为用怎样的口气呢?为什么。

2、同学自渎体会、交流。

3、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讪笑”。

4、齐读2―5小节。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

5、(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同学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丰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现傅祭识琳舛位啊?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11

六(1)魏宏宇

最近,我学习了一篇借事说理的哲理性散文——《最大的麦穗》。学完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既被苏格拉底的教育哲学所吸引,又明白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这篇文章讲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他的学生们,便让他们到麦田里摘一株最大的麦穗。而弟子们进入麦田后,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抓住眼前的麦穗,东张西望,挑挑拣拣,直到走到了麦田的尽头,才如梦出醒,知道自己错失了良机。

文中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那句话,不仅让他的弟子们受到了开导,也使我受益匪浅,他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我从中悟出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遇见“颗粒饱满”的麦穗,它们就是一个个机会。有的人不失时机地把握住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有的人东张西望、挑挑拣拣,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脚踏实地,熟不知,这样只会使自己最后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只有懂得利用机会、把握机会的人,成功之门才会向他敞开。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摘麦穗”的事,比如我们这个年龄的小学生。作为一个小学生,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用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高中、再考进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而有的小学生则庸庸碌碌、好高骛远,整天只想考上大学,赚大钱,却不勤勤恳恳地学习,不把握时光与机会,最后“品学兼差”,不仅无法实现理想,反而一事无成。所以,一名小学生,想要实现理想,就必须把握住时光与学习的机会,上好每一堂课,勤奋学习,努力奋斗,才会成功,否则只会两手空空,错失良机,后悔莫及。

想必大家也都听说过“北大才子卖猪肉”的新闻吧?这位才子名叫陆步轩,他在西安市长安区开了一家“眼镜肉店”。有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认为这是糟践了人才、对人才的极大浪费,其实不然,他这是把握住了眼前的机会,先踏踏实实地干好一份工作,等到更大的机会来了,再施展自己的抱负。他能够抓住身边的“麦穗”,不像有的大学生必须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高薪工作,为的是通过这个“基石”勤勤恳恳地铺好道路,通成功的彼岸。陆步轩不理会别人的嘲笑,开了猪肉店,这并不是悲剧,而是事业观念的改变,不一定要高薪择职,只要职业恰当,不论高贵低贱,都是机会,都是成功的条件。正如张九龄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麦穗有很多,有的人捡了,就有了收获与铺路的基础;有的人错过了,也就错过了成功。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好好把握,我劝那些大学生也学学陆步轩,把握机会,登上高峰,取得成功。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12

这是一篇短文,以课文的形式出现在语文书上。第一次读,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听完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后,便对它产生了喜爱。我就喜欢最后一段人生道理,它告诉了我在人生中,应该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并利用它,这样自己才能成功。

事实也是如此,曾经有两个大学生毕业生要找工作,其中一位找了一个清洁工做了起来,别以为他没有前途哦。他努力工作,被老板升职又升职,三年后,原来的老板走了,替位的是他。他经过三年的努力,竟然从清洁工变成了企业领导人。一次,他遇见了和他一起找工作的另一个人,问道:“你的工作怎么样?”那人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一心想找一个职位高、钱多又省力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哪有呢?这就说明人有理想是好的,但要先把握住眼前一个个的小机会,将来理想必定会实现的。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13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最大的麦穗》。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他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于是,弟子们走进了麦地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就一直挑挑拣拣。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此时,我的心不禁一颤,心想:怎么这么快就到头了,最大的麦穗还没找到呢!我又继续往下读。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读到这里,我长叹一声:“原来是这样。”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在学习上也是一样,虽然你想要每门功课考满分,但如果现在不认真学习,考试时,那100分会降临到你头上吗?我想不会的,只有靠抓住现在的时间,努力学习,在考场上你才会信心百倍,大显身手。

上一篇:浅谈幼儿交往问题诊断下一篇:大班语言捉迷藏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