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学案例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称象教学案例(通用11篇)

称象教学案例 篇1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以操作促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揭示课题

1、用夸张的手法画一头又大又重的象,占满黑板。看到这头大象,同学们会议论些什么?在象身上板书&“大”、&“重”等关键字。

2、谁能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板书学生的办法,肯定学生的回答)

板书:称象

3、谈话:这是一件发生在古时候的事。那时候,既没有……也没有……小朋友说的办法很多都不能用。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你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呢?

㈡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㈢读书天地: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

⑴交流认字情况。

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

⑶读通课文。

㈣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在投影仪上(或小黑板事先写好)出示读得不够好的长句练读。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用波浪线勾出来,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㈤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㈥读书评价:在自己读、小组读、老师检查的过程中,感到读书的收获怎样?

㈦教学效果评测

1、读句子,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

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

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读一读句子,做做动作,看看有什么不一样,想想曹操的心里在想什么。

3、自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漏字,读得正确流利。

㈧拓展性学习

看图片、插图捏出一头大象,以便下节课做实验用。

第二课时

㈠复习:游戏巩固

1、用转转盘的方法复习生字。

2、纠错游戏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㈡学习重点段

我们都来当一当曹冲,像他那样称称象,好吗?

1、拿出你们捏好的大象,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大象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你们捏的大象的样子,可以用上书中的词语和句子。

2、曹冲相出了怎样的办法来称象?

⑴小黑板上出示写曹冲称象的句子。标出句子序号。

⑵摆出实验的用具,说说你带了哪些东西?想想这些东西是用来代替什么的?

3、四人小组做实验。

⑴要求:两人读句子,两人做实验,然后再交换。看哪一组配合得最好。

⑵一边做实验,一边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4、课件演示称象方法:学生说一句,演示一步。(如无课件,就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指挥”老师做实验。)

㈢深入思考,还有什么办法

1、曹冲的办法怎样?想夸一夸他吗?

2、我们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3、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4、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5、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㈣朗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给喜欢的人听

1、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怎样读?可以自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你想读给谁听?

3、展示台:你把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读给大家听。

4、谁想读给老师听?

㈤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㈥写字

1、读要写的字,你有什么发现?

谁能用&“象”、&“像”组词或说句子?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㈦教学效果测评

1、自由读题,了解题意。小声拼读音节,想想连起来是什么词,再写下来。2、读读备选的字,比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读句子,想想该选哪个字;再填一填。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他们还有没有称象的好办法。

㈧拓展性学习

1、曹冲听到官员们议论些什么?他的心里怎样想。

2、我们学的这几篇课文,都充满着智慧,你喜欢吗?还想读这一类故事台吗?

七、作业设计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看还有哪些办法可以称象。

八、板书设计

造称

官员们

宰象

曹冲

称象教学案例 篇2

一、反思课堂,分析原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即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入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的,大部分是童话故事、同龄人的生活故事、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等。阅读教学的文本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情境,许多教师均有这样的认识,常常尝试着跟随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笔者常常见到有的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文识字”教学的: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按自已的方式尝试自学生字;接着就讲读课文,讲到课文中的这一自然段时,这一段中有几个生字就抓出来读一读,给它组一组词或说一句话;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词,学生常常说“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整节课学生的识字就是随着课文的学习发现本文的生字,找出来记一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是没有规律,分散到各个自然段中的,如果把每个自然段中碰到生字就抽取出来读,一遍又一遍地读,小学生不仅容易厌倦而且记不牢。同时这种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练习会使学生对所识的汉字产生厌倦之感,嘴巴跟着念,脑子里想着其他,教学效果是低效更甚是无效的。这样的教学,即使学生记住了,但记忆的保持也不会持久。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对于无规律、无序的东西记忆大多是短时记忆,对于有规律的、结构性较强的东西保持记忆的时间较长。小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但小学生身心发展缺乏持久性、稳定性,没有反复读词会识记不牢,读词形式单调会感觉枯燥。一旦识字量的增多,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的增多,学生对生字的辨识就会出现模糊,甚至出现遗忘。

二、以生为本,快乐识字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阅读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依据语境,有效地随文识字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重组文本,读认结合

既然随文识字可以把识字与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如何有效“随文”呢?教师可利用课文情境,把本课要认识的生字进行重新组合融入阅读内容,以阅读内容为依据,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生字学习的框架,把生字串起来教学,使得零散的生字、新词变成了“新故事”中的“主人公”,把讲故事、识生字、读词语、练说话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增加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记住生字,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效率。

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议论”为主线展开教学。

教学时,先从图入手,引入“议论”。先让学生看插图问:他们对着一只大象在干什么?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回答:他们在议论大象,议论大象有多重。教师此时出示议论,引导学生抓住形声字的特点——学习“议论”。接着师追问:这大象长得怎么样?引起他们的议论。此时引导学生学习: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四肢像柱子,体会比喻句的用法。

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时,教师又以“议论”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生字词。

师: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怎么知道?

生1:可以称一称?

师:怎么称呢?于是官员们又议论开了,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想到什么办法。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称象”的办法:第一种方法:用秤称;第二种办法是:宰割后称;第三种办法是:用船称。在学习第一种办法时,教师可以随文引导学生学习“秤”“一杆秤”“砍大树”等词;在学习第二种办法时,教师可以随文引导学生学习“宰”“割”;在学习第三种办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与“船”有关的词“艘”“舷”。

理解了“议论称象办法”这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抓住课文的提示语“有人说”“可是立刻有人反驳”“又有人说”“他站出来说”等词,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家在一起议论,就应该这样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议论”的意思,同时参与了官员们的议论,也学会了以后在文章中如果写大家在一起议论什么问题时也可以这样表达。学生不仅在故事中识字,也在故事中体验,既得意,又得言。

阅读的文本就是一个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纲领,引导学生在文章的情境中学习生字,以文本为依托,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本是分散的生字、新词通过生动的故事串起来,让识字与阅读有机地结合,学生会记得更牢。

2. 融入生活,巩固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我们识字教学从故事情境中来,若能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学生就会把自己融入故事中,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员,感同身受。

例如,在教学《称象》时,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大臣们面对那头大象就议论开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作者在表达上采用略写,只写了一句:“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家怎么议论没有写,为了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语境中学会“议论”这一词,笔者这样引导:“看到这又高又大的象大家都很好奇?就在一起议论它到底有多重?同学们,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说?”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

生2:它应该有五千斤重吧!

生3:应该更重一些吧!

生4:它应该比河里的那只大船还重吧!

生5:它比我们门口那个大石头重。

……

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境,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后,笔者相机小结:同学们,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对一个问题进行评议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是“议论”。学生在文本的语境中面对大象,融入生活的语境中议论大象,有了课文的语境做命题,同时有了生活的语境辅助表达,学生对于“议论”的学习就是入脑入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的中的“反驳”时,笔者先让学生学习有人提出的第一种办法“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学生思考这个办法可行吗?学生马上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反驳”,笔者相机小结:像这样在讨论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提出反对的理由进行分辩就是“反驳”。接着马上与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巩固“反驳”的学习。在学习有人提出的“宰割大象”这一做法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办法行吗?你不同意的理由是什么?假如你在场的话,你会怎么“反驳”呢?引导联系生活情境,融入文本的情境理解“反驳”,训练表达,巩固生词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小结课文的学习内容:曹操、曹冲和官员们在一起围着大象议论它有多重?怎么称?那么曹冲的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你们回家可以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学习并与家长“议一议”,也可以做做实验试试看,我们下节课在课堂上再来与同学们“议一议”。

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将词语带入生活体验情境中,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教师小结后引导学生再读词语,学生又经历了一次从生活到词语,把情境内化为语言符号的过程。学生以后在生活中运用就能得心应手了,真正落实了“认—想—写—用”的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抓住文章的主线,对文本的生字、新词进行重组,将一个个零散的生字与文章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构建识字记忆的树状的“心理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一批生字。学生在认读生字时,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结合文本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语境中学习表达,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用法,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用结合,在文本与生活的语境中随文识字,学生的识字应该是高效的。

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许多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往往存在误区:整节课把所有精力放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识字就是随着课文的学习发现课文的生字,找出来记一记;或者就是在讲读课文时,把生字词集中起来反复朗读。其实,教材本身就是个很生动的教学情境,教材中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认真地解读教材,开发教材,把教材的情境利用起来,并把生活的情境融入识字中,将识字、阅读、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识字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低段,识字,语境,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称象》教学设计 篇3

本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一篇主讲课文《称象》。《称象》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大象的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过程的介绍以及与大臣称象方法的比较,说明了曹冲的机智与聪慧。本文内容充满生趣,语言通俗易懂。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只要平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目标】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议论”和“果然”的意思;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知道曹冲是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沟通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好品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师:(出示大象图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大象。古时候,科技不发达,没有电子秤这样的先进设备,那时,要称一头大象是很困难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称象)

二、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故事。

三、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段。

2.汇报分段结果,作订正。

四、学习称象的起因(1~2自然段)

1.默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学生读课文回答)

2.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呢?请你用“~~~~~~”画出来,并汇报。

3.(出示大象图片)感受理解: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这样一头大象,大家都感到很好奇,一边看一边议论,你知道他们在议论什么吗?(学生思考回答)

4.请和你的同桌演一演“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五、学习称象的经过(3~4自然段)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称这头大象的呢?

1.出示自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3~4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完成表格内容。(请一组同学上黑板完成表格)

2.对照表格内容和课件演示了解称象的过程及曹操的表现。

出示图片,了解官员的办法。

师:你觉得官员的办法好不好?(不好)曹操听了(直摇头),他会说什么?

出示图片过渡:这时曹操的儿子曹冲只有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曹冲的办法好不好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

课件演示,感受曹冲称象的步骤。

师:你觉得曹冲的办法好不好?(好)

所以,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他会说什么?(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过渡:现在你明白曹冲称象的过程了吗?

3.请把曹冲称象的过程按顺序说给你的同桌听。

先_______;然后______;再______; 最后________。

4.出示填空补缺,根据提示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指名回答)

把大象( )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 )水面,在船舷上( )。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然后( )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5.全班一齐根据提示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六、学习称象的结果(第6自然段)

过渡:称象的结果怎样了呢?

1.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果然”的意思,并用“果然”说一句话。

七、出示点评方法,按照点评方法,在小组内做自我点评

1.表格完成是否完整?

2.称象的过程是否清楚?

3.小组成员是否全体参与?

八、师生共同小结

听到官员们称大象的方法,曹冲想到了(用船当大称),听到官员们宰大象的方法,曹冲想到了(用石头代替大象),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是啊!曹冲的好办法来源于他在生活中爱观察、爱动脑,希望你也能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孩子。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还可以加入你的表情、动作

十、拓展训练

1.昨天,我们听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和今天我们学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比较一下,同样是在船舷上画记号,结果却不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和感悟?(学生讨论后回答)

过渡:那么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看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孩子。

2.出示动脑筋解决问题的题目,小组内任选一个,讨论交流。

(1)小明家的羊和小兰家的羊顶起仗来了,小明和小兰一边骂一边使劲拉各自的羊,可是拉了半天也没拉开,该怎么办呢?

(2)狐狸想吃葡萄,可葡萄架太高,他够不着,怎么办呢?

(3)乒乓球掉到了一个口很小的瓶子里,你的手又塞不进去,你会怎么做?

(4)塑料球和玻璃球混在一个桶子里,怎样做能很快地把它们分开?

3.展示讨论结果,讲评总结,结束教学。

《称象》教学反思 篇4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1、创造性思维突出标志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也有高低之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层次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性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大小。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创造思维过程,而学龄前儿童能续编故事结尾也是创造过程。只是创造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不同而已。

2、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密不可分。如,建筑师以创造性的构思设计新大楼时,首创性、新颖性和独特性等思维活动和创造性想象揉合在一起。

3、执着和目标明确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特点。当所要解决的创造性的问题象磁石对铁一般地吸引着人,使人着迷,使人忘掉周围的一切,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着了迷的人,创造就成为其生活的目的。如果创造的成果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承认,反过来又会使其迷恋的程度更深刻。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数学的研究达到入迷状态。他在一次散步时,一不小心撞到了大树上将眼睛撞掉了,他连忙说?"别闹、别闹了。“这类事例很多。

4、创造性思维中既含有发散性思维,又含有集中性思维的成分,而且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更为重要。吉尔福特认为,人的创造性是经由发散性思维而表露于外显行为上的。如学生在做数学习题时的一题多解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

《称象》教学实录 篇5

接下来,计算机显示出交互性选择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是放弃,二是想其他办法。结果所有学生都选择二。再问:那么采用什么方法称象呢?请学生们看书自学,完成本机“自学检测区”的内容。教师则在讲台监控机上观看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自测情况。自学检测区内容包括生字助学部分(听音识字、判断笔画笔顺)、生字部首搭配和检测部分(形近字组词、课文填空、判断正误)。如你选了一个“曹”字,计算机就会提供该字的形体动画演变、形似字辨别、识字秘诀(包括谜语、儿歌、顺口溜等)几项供你学习。它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出现在课件上。学生只需在“曹”字的谜语键接上单击,就可以调出“一字九个口,有人说没有,有人问孔子,孔子说:《百家姓》里有”。

八分钟以后,就有学生电子举手示意通过检测。全对的学生得到了计算机奖励的金牌和一段优美悦耳的音乐;较好的学生得到了银牌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一般的学生得到铜牌和“还需努力”评语;而较差的五位学生看到的是“错误较多,请复习,我们想信你一定也能得到金牌”的要求及鼓励语。于是,这五位学生回到课程主界面,从“预习”窗口中重新选择自测过程中有问题的部分开始自觉复习。

通过自学检测的学生先转入下一轮“课文游戏互动区”的学习。游戏互动区根据课文内容分为三关:创造称象条件、决定称象方案和虚拟称系过程。游戏开始了,学生们头戴耳机、嘴对话筒、手持鼠标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很快地,不少小朋友就从一大堆事物中拖出大象、河流、小船、石头、称、人、记号笔等称象的必要条件。每找出一个条件,计算机总会及时给予表扬,而当全部条件都找出时,计算机则会播放一小段音乐。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表扬,不断地刺激着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条件全部找出后,转入游戏第二关。计算机随机列出称象的步骤,由学生决定称象顺序(用鼠标把相关步骤拖动到相应的流程图中),亦即决定方案阶段。这可是关键的一步,不少学生由于弄错了方案,怎么也称不出大象的重量来,不得不拿出书本,仔细研读,再来决定方案。

敲定了正确的方案后,第三关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虚拟条件下,学生只需用鼠标按方案顺序拖动相应条件到相应位置后即可得出大象重量。伴随着一阵急促的鼓点声和“你真棒”的表扬,许多小脸露出了掩饰不住的喜悦。这种鼓励往往比教师费尽口舌更管用,因为学生认为这种奖励是绝对公正的,每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都会得到。他们在过关斩将后获得一种“成就感”。

好的交互课件必须能够检验学生的知识是否得到了巩固和迁移。游戏结束后,课件自动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实战演习区”。在这里,知识点的练习由难到易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课文的情况选择实战练习。题库系统能够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答疑。既达到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估,

称象教学设计 篇6

南关小学

唐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曹冲称象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利用猜谜语引出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谁能读一读。(四根柱子挡在前,两个长牙尖又硬,左右蒲扇前后摇,一根细绳在后摆。)同学们很聪明,马上就猜出了答案,那你是怎么猜到的?回忆盲人摸象大象还有哪些特点?大象有蒲扇那么大的耳朵、一堵墙一样的身子,大象这么大,你们想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自读课文,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朗读句子。

3、读词语(开火车、找学生读)。

三、小组讨论

1、先自己找出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

2、再在你的小组内说一说。

3、最后,小组成员分配好任务,准备展示。学生展示(观看PPT步骤):

第一步: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第三步:最后,再称船上的石头,看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听了同学说的步骤,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称象时先用船载象;

再 用船载石头;

最后,称石头的重量。

在这句子里那些字能表达先后顺序呢?(板书)

曹冲称象时有方法和步骤,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也是讲究方法和步骤,比如说:

种树时,先刨坑,再种树苗,最后。

起床时,先穿衣服,再

,最后

。放学回家,先,再

,最后。

四、拓展

1、课下思考,还有其他方法称象吗?

曹冲称象之后 篇7

为了出效果,电视台去马戏团借了一头会表演节目的大象邦南,并借了粉饰一新的运输船。拍摄那天,动用了巨型吊车,把大象邦南高高吊起,再慢慢放下。会表演的大象邦南还在空中摇尾巴,甩鼻子,充分作秀。

那天还特地邀请了当地的行政长官、社会名流、各学校校长及小朋友代表,还煞有介事地给大象邦南、给运输船保了险,并请公证处作了公证。总之,这次活动搞得热热闹闹,既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还吸引了电台、报社等各种媒体。

经过一番大肆炒作之后,曹冲像小燕子赵薇一样,几乎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了聪明的典型,成了人见人爱的公众明星人物。曹冲一出名,各商家立即从曹冲身上看到了无限商机。第一个来找曹冲的是“灵灵聪明液”生产厂家,他们愿出50万元给曹冲,让他拍一部3分钟的广告,只需曹冲喝了聪明液后伸出拇指说:“灵灵灵!”此时一个假扮曹冲母亲的妇人说道:“俺家曹冲喝了‘灵灵聪明液’脑子可好使呢。”

第一个厂家代表还未打发走,第二家第三家公司、厂家的负责人纷纷找上门来。这家要求用曹冲的名字为他们生产的益智丸作商标,愿出100万元;那家说只要曹冲对着摄影机镜头说“我最喜欢吃象牌补脑丹”就可免费周游世界……

不几天,出版商也找上门来了,说要为曹冲出版《我的成长之道》。曹冲说:“我不会写书。”出版商很坦率地说:“我们给你雇‘枪手’,你无须动笔,只要到时签个字,认可即行。赚了钱,双方五五分成。你是名利双收,大好事呢。”

曹冲不胜其烦,刚想到外婆家躲起来,不料被守候多时的几位自由撰稿人逮个正着,他们一个个表示要好好采访一下曹冲,或写人物专访,或写报告文学,反正都表示是来为曹冲扬名。曹冲不客气地说:“恐怕都是来扒分的吧。”

曹冲好不容易避开了这些自由撰稿人的纠缠,悄悄地躲到了外婆家,但第二天就有一家电视台的人摸上门来,说是要为曹冲拍一部《神童曹冲》的专题片,将送到美国、日本、澳洲等多国播放。没等曹冲同意,摄像人员已扛起摄像机拍了起来。忍无可忍的曹冲对着摄像机说:“我宁可做傻子,也不要当神童了。你们饶了我吧,再这样下去,我会疯的,我一定会疯的!”

(选自《中国微经典:幽灵船》,有删改)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借助想象,重点虚构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

2.作者虚构“曹冲称象之后”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

3.请简要说说小说在语言上的特点及作用。

答:

4.选取名著中人们熟知的人物,将其移植到当今的生活中,成为我们身边的一员,你会发现一些很有意义的东西。请你写一个这样的故事。

答:

称象教学设计 篇8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人生生字,书写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正确读写生字、词。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板书课题:

出示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21.《称象》。

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好!好不好?

二、学习、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听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想一想为什么要称象呢?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c.教师小结: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3.学习第3、4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第一种方法:造一杆打称,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人说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来称——也有的说

第三种方法:把大象赶上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曹冲说

b、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c、学习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课堂练p.60.第5、6题;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体会“曹冲才7岁。”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三.指导背诵:

1.出示背诵提示

为什么称象——讨论称象办法——称象过程——称象结果

2.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四:读字、写字:

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临摹,独自填写田字格。

3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五、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赶大象上船画线

装石头齐画线

称象教学设计 篇9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曹冲称象与哲学有什么关系 篇10

一、试题贴近生活,题材丰富,强调“学以致用”。

情境化的命题方式成为新课程政治高考试题的主流,2012年生活情境化的试题占到总数的90%以上,而且经过几年命题实践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试题在“生活化”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试题能够在教育本质的层面上理解“生活化”、“情境化”的涵义。在进入新课程的初期阶段,一些试题对生活化素材的使用存在形式化的理解,将引入生活情境的目标定位于使试卷更加生动活泼,激发考生回答的兴趣和热情,于是常常看到一些试题在用冗长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活现象或者事件之后简洁地发问,而问题的回答无需阅读事例,直接作答即可。在这种用生活“包装”的试题中,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仍然是割裂的、疏离的。纵观2012年的各套试卷,这样试题的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相当一部分题目能够在教育与生活本体契合的意义上实现贴近生活的命题理念。教育内容与生活具有本体契合性。教育是基于人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化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内容生成的源泉和建构的基础。相对于生活而言,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服务于生活,是人们通向美好生活的途径和手段。相应地,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手段,其主旨在于促进学生体验生活,理解生活问题和生活意义,创造完满的、有价值的生活。生活情境化的命题方式能够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真正融合在一起,克服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对人的内在异化,引导学生在教育与生活的双向建构中,实现对生活的反思、生活的创造,形成生活的智慧,做出正确的生活选择,从而复归教育的本质,实现考试的真正价值。

【试题】全国卷大纲卷第27题:小明在某专卖店购买了一台计算机,正常使用一个月后计算机出现黑屏等故障。在与专卖店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小明决定采用其他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可以选择的维权手段有(答案A)

A.消费者协会调解、行政部门处理、仲裁机关仲裁、法律诉讼

B.行政部门处理、仲裁机关仲裁、媒体曝光、法律诉讼

C.消费者协会调解、行政部门处理、仲裁机关仲裁、媒体曝光

D.行政部门处理、媒体曝光、仲裁机关仲裁、法律诉讼

【分析】本题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导考生将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鼓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从而在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互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学以致用,活化知识、提高能力。

2.相比于以往,2012年试题在生活素材选择上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多维性更加突出。

首先,从地域范围看,世情、国情、市情等不同层面的生活材料得到了全面的展现。试题涉及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世界粮食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等全球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培养考生的世界意识与开阔的国际视野。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试题涉及我国改革中的“顶层设计”问题、三农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农民工问题、产能过剩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税制改革问题、以稀土行业为代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小微企业的发展、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扶贫工作的新举措、对外贸易的发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

其次,2012年的很多试题讨论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对新兴网络传播方式“微博”的正确使用、动画片《大闹天宫》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电视剧“穿越”手法的客观认识,“微时代”休闲益智游戏的开发、苹果公司电子产品的创新、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背后的文化分析、年轻人着装的CPW概念等,这些话题切近了高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生活样式和思维特点。

再次,从学科上看,注重选择综合性的生活题材。试题体现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比如从海底生物化合作用的不同情况深化对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方法论的理解,从认识深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微子研究的深入,从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在防治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贡献强调改造世界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在科学防灾中透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通过诗人杜甫珍视公正、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之情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例题】福建卷第36题:图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答案C)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1、图12 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1、图12 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分析】本题作为一道哲学试题,以表现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收入变化关系的图示为素材,主要考查考生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哲学知识理解题意的迁移能力。题目设计巧妙,呈现方式新颖,体现了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经济学的联系,突出体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刻性和哲学思维方法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二、能力立意,鼓励创新,突出综合探究

总体而言,2012年的政治高考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突出了对新课程强调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根据新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的能力的测量。

首先,试题增强了开放性,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全国课标卷第39(3)题“结合材料,就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海南卷第25(3)题“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福建卷第39(4)题“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等。很多试题在参考答案中都注明“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如北京卷第38题),还有一些试题采用分析评分法,给出几个参考示例,从不同侧面、等级设定评分标准(如上海卷第35、37 题)。

【例题】北京卷第39(2)题: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试举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实例,并用《文化生活》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要说明。

【分析】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不同的生活体验,对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的人生经历、实践经验以及感悟角度不同,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答案。本题在阅卷中也不像传统试题那样根据标准答案呆板地踩点给分,而是根据考生的整体回答采意给分。

其次,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应地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成为新课程高考的考查重点。2012年的试题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试题能够选择适当的探究问题。选取一个恰当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以江苏卷的探究题为例,其以如何正确对待和过好传统节日为话题。题目针对现在很多人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休闲假日引导考生分析当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对策,并围绕端午节设计一个班级主题活动。关于传统节日的话题既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和推动考生积极主动地研究。

2.试题注重还原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生成性。探究性试题试图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对问题的发现、形成、分析、解决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创新实践的能力。

【例题】上海卷第34题:以“曹冲称象”为例,介绍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变换路径→寻找替代物→组合方案→择优方案。

(1)该解决问题的程序体现了什么逻辑思维方法?

(2)从“联系”的角度看,该解决问题的程序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分析】本题以“曹冲称象”为例,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发现问题→变换路径→寻找替代物→组合方案→择优方案。本题对“称象”问题解决程序的完整表达让学生“全程”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注重过程的思想。

再次,试题注重挖掘学科内部和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较好地实现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江苏卷第31题、32题在一道选择题中出现了不同模块的知识综合,将哲学与文化两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分析实际问题。北京卷第38题围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在知识上,分别从经济生活、经济学常识、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不同模块设问,全面考查了解读图表、比较、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全面实现考试目标。

2012年的一些政治试题抓住了教育改革的这一基本理念,力求通过试题与考生真诚地对话、交流情感,引导考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唤起他们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爱国、正义、诚信、敬业、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主流价值观。例如,通过《感动中国》十年来100多位先进人物和群体的榜样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江苏卷第22题)、发挥“信义姐夫”的诚信精神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江苏卷第24题),弘扬雷锋精神(天津卷第14题、山东卷第31题、江苏卷第33题、广东卷第30题),通过牺牲高考复习时间为白血病患者捐献干细胞的最美中学生的事迹呼唤青年学生用青春诠释崇高的精神,用美好的情怀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海南卷第29题),在《黄河大合唱》对民族抗战热情的表达中使学生体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山东第25题),在历史纵深和各国横向比较的视角下,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态度和历史责任感(重庆卷第39题)。

【例题】安徽卷第39题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上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您参与探究。

网友声音: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

近年来,食品药品等一些领域安全事故频发,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对此,政府重拳出击。网友呼唤: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

网友议题:直面道德困惑,引领价值选择。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好人”能不能做?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道德典范给出了回答。

网友心声 践行道德不止步 追求完美无止境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近年来,安徽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告关注的“安徽现象”。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是网友们的共同心声。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

(2)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

(3)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11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C: 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称

象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画线,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齐线,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cheng

gan

zai

ge

yi du qiang()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1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1)de()

(2)

de()(3)dei()2 曹操听了直摇头。

(1)不弯由()

(2)把弯由的伸开()(3)爽快()

(4)一个劲儿地()3 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能力。()

(2)一个劲儿地。()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象

一()秤

一(四()柱子

两()树

一(四、组词语

官()

沿()

柱(宫()

船()

住([《曹冲称象》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

上一篇:爱心奉献 演讲稿下一篇:会计工作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