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单元一二选择题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哲学单元一二选择题(共4篇)

哲学单元一二选择题 篇1

高二政治试卷命题人:杨丽娜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 分)

1、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A、哲学就在我们身边B、世界观人皆有之

C、要形成哲学,必须把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A、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C、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总结,具体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总结

D、哲学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问题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4、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5、“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是恩格斯的名言,说明了()

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构成部分

B、哲学是一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哲学对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有反作用

D、哲学对社会变革有先导作用

6、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代表着金、木、水、火、土,那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五行。“五行说”属于()

A、古代唯心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7、18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世界瞩目的启蒙运动,启蒙大师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从而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这说明()

A、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哲学革命是法国和德国革命的导火索

8、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

①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

②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③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④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0、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

11、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①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心外无物 ⑤存在即被

感知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④⑤

12、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3、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扩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承担者。回答15—16题:

15.《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

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16.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

17.“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8.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0.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物质决定意识

21.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2.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知是行之始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23.物质、运动、规律三者间的联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事物“什么也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事物和运动的关系

2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

A.联系 运动B.运动 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

26.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

27.“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适用范围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28.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人民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人至深。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D.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非选择题

29、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甲、乙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哲学阵营?(4分)

(2)乙所在的哲学阵营可以划分哪两种形态?基本观点各是什么?(6分)

(3)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

30、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当然也不例外。

请结合上述论断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12分)

31.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经历了“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的演变过程,对黄河的治理,也先后采用“堵”、“疏”、“分”、“合”、“束”等多种

方法,但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

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到了20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流域内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总量比20年前减少12%,下游出现断流多年,水

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约1/3的黄河水可以饮用。黄河水

利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实现从

“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

对黄河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12分)

32.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下数学教案(一二)单元 篇2

三年级下册教案(1、2单元)

姓名:

周村区凤鸣小学

第一单元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设计

凤鸣小学

周艳红

一、教学内容

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用操作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用给定的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现实生活中存了解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审美素养。

三、教材的基础和地位

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对称知识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用给定的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2.在大量的操作、观察等具体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4.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按要求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每组一套平面图形图片,一袋彩纸,一把剪刀。(一、)创设情境

师:前段时间,老师去参观了一个民俗节,拍了许多漂亮的照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脸谱、建筑、泥塑、风筝等图片)

师:,观察这些作品,老师有了一些发现,请你也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会有哪些发现?

把你的发现说给同学听听吗?

生:老师这些图片真漂亮。

生:、、、、、、(二、)自主探索,交流互动。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想说的,并且问了不少的问题,看来同学们越来越会学习了。除了同学们刚才的发现,在这些图片里还藏有一个小秘密,想把它找出来吗?

生:想

师:在每个组的桌子上,也有这些图片,认真的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这些图片,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一个什么小秘密?把你发现的小秘密说给组内同学听一听。(学生一边观察、操作图片,一边和小组同学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谁来说一说。

生:(学生拿着图片,一边指着一边说)我发现了这个蝴蝶风筝的两边一样。

生:、、、、、师:这几位同学都发现了这些图片两边完全一样,自己折一折,试一试,看看他们的发现对不对?(学生再次折图片进行观察验证。)

师:他们的发现对吗?你能再说一说吗?

生:(一边折图片一边说)这个蝴蝶风筝对折以后两边完全一样。

生:这个脸谱对折以后两边一样。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说和演示,老师也明白小秘密是什么了,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象这个蜻蜓,沿着它们的中心线对折,左右两边的形状、颜色、图案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就是对称。(教师板书对称)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吗?

(三、)应用发展

1、辨认对称

师:看来同学们确实已经明白什么是对称了。课前老师收集了许多图片,却不知道是不是对称的,你能帮老师找出对称的图片吗?(课件出示图片)

生: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下面我们找一个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师:其他小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2、找生活中的对称

师: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出了对称的图片,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么关于对称,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或有什么不懂得问题想问问老师吗?

生:思考、、、、、、(没有提出问题)

师:我们三班的李问了老师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帮他解决一下,好吗?听好了,他的这个问题是“我们身边哪些东西是对称的?”(这时学生开始在教室里四处看。小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对称的东西。

生:小尺是对称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小尺不是对称的,因为两边的数学字不一样。

生:人身上的衣服、裤子、人的两只眼睛、两条腿、两只手都是对称的。

师:延伸:除了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在我们的身边有些数字、文字、字母、图形也是对称的。下面我们来找一找。、比一比,看哪个组找的多。(小组合作找对称的数字、文字、字母、图形)

师:下面我们展示一下各小组找的,哪个小组先来。

生:我们小组找的是对称的数字,有0、1、3、8、11、22、33、44、55、66、77、88、99。师:找了这么多,其他小组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觉得哪个3不是,他写得上面小下面大,不是对称的。师:你给他们小组提出了写数字的要求。如果写得规范了,你说是不是对称的 生:是对称的。

生:老师,22也不是对称的,(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表示)

师:老师这儿正好有个22,你能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吗?(学生对22,学生观察)

生:44、55、66、77、99都不是对称的。

师:你们小组听明白了吗?请下去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改正一下。还有哪个小组想交流。生:我们小组交流的是对称的文字。王、中、一、二、田、大、林是对称的。师: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大不对称的,左面是撇右面是捺。生:林也不是对称的,左面的是个点,右面的是捺。可有可无(找对称轴,猜字游戏)

延伸小朋友,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呢?圆呢?

欣赏

(四、)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又增长了什么本领。(五、)实践作业

下课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万以上的数。这是认输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能正确地读、写万以上的数,会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能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

2.会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体会计数的简捷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四舍五入法,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四舍五入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增强数感。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会合作成功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万以上的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报纸、杂志、网络上的含有比较大的数的信息;投影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图书知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这些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认识整万数,初步了解我国的数位分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增强数感。

3.组织学生收集报纸、杂志、网络上的大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观察、表述、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教具准备:

计数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报纸、杂志、网络上的含有比较大的数的信息;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出示信息窗中的图片。

这个信息中有数吗?你能将信息中的哪些数写出来给大家看看?(生试写,先写好的板演。)

看来第三个数比较难写,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像这样的一类数,板书:认识整万数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①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学过哪些计数单位?(个、十、百、千)

我们还知道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 万)。

②认识计数单位:十万。

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一万?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拨。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拨。我们一起一万一万地往下数:一万、二万……(边说边拨珠子。)

万位上拨了几颗珠子,表示多少个一万?你认为10个一万是多少?在计数器上还可以怎么拨?学生边说边把万位上的10颗珠子拨去,在十万位上拨上一颗。

强调:10个一万是十万。

③认识计数单位:百万。

提问:如果十万位上有两颗珠子,表示多少?如果要表示六十万,该怎样拨珠。学生在学具计数器上拨出六十万。

在十万位上再拨3颗珠子,是多少?(生拨)再拨一颗珠子呢?

现在十万位上拨了十颗珠子,表示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十万位上有10颗珠子,表示有10个十万,10个10万是一百万。

计数器上还可以怎么拨珠呢?(学生把十万位上的10颗珠拨去,在百万位上拨1颗珠。)

④认识计数单位:百万。

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四百万?四百万里有几个百万?下面我们一起一百万一百万地边拨边数:四百万、五百万……十个一百万是多少?

指出: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⑤刚才数数的时候,我们又新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

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百万,10个百万是千万。)

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进率是十)

总结: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2.认识数位顺序

①把我们认识的计数单位写在课前发下来的纸条上。(生用水彩笔写)

把这些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学生独立排列,一生板演。)排好后,把计数单位从右边起读一读。

②每一个计数单位都有他自己的位置,那就是数位。计数单位“个”所占的数位是“个位”,(师边说边在纸条的下面板书“位”)

现在请你把你的计数单位改成数位。(学生添位字)并打乱桌上这么多的数位,重新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同桌检查。(一生板演)

③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属于个级,(在数位顺序表上板书个级。)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今天我们认识的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它们属于什么级呢?(板书:万级)万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多少个万)

想一想,有没有比万级更大的数位呢?还有,我们可以可以用……表示。

边说边画好数位顺序表。

能给这份表格取个名字吗?(板书数位顺序。)

现在请大家轻轻地把这张数位顺序表记一记,印在脑子里。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课件出示)

数位顺序表上看,从右边起,依次有哪些数级?

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

万位左边依次是()?百万位的左边是()?

2在万位上表示(),2在十万位上表示()。

看来数位能决定数的大小。2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3.读写整万数。

①认识了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下面我们来认识刚才那些比较大的数。

出示刚才信息中的大数“三百二十五万”。

你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这个数吗?它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生拨珠子,然后说说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你能对照计数器把这个数写下来吗?

学生试着写数,并说说是怎样写的。

为什么325万后面用了4个0?(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上有数,其余各位没有数,就用0代替。)

指出: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个级上的0。

②出示其他数,请你先把这些数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说说各是多少万,然后写下来,读给同桌听。

再让学生读,理解读法。

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怎么读快?有什么小窍门?怎样才能不会读错?(读得时候,把万级和个级轻轻地加一根虚线。)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读一读,比一比。(练习都有课件出示)

85和 850000 805和8050000

850和8500000 8005和80050000

8500 和85000000 8050和80500000

读出上面各数,比一比,说说发现了什么?

(有多少个万组成,就读多少万。)

2.学到现在大家一定觉得挺累的吧,老师想邀请你们到祖国各地参观一下,在图中你找到的数字信息有哪些?自己读一读。

①天安们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有400000平方米。

老师看了这些数,眼睛都花了,那怎么一下就把它给读出来呢?(指名)

②北京著名园林颐和园占地2900000平方米。

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数又对又快地读准确?(也画上虚线)

看了颐和园的面积,你想说些什么?

其实,数字不仅能告诉我们面积,也能告诉我们其它的信息。

3.出示信息,学习写数。

全世界可确认的昆虫大约是七十万种。

大约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了。

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能写一写吗?

比较,交流怎样写数。(先按照个级的方法写,再添上4个0000)

说说是怎么写的?

4.交流各自带来的信息。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的,课前,同学们也做了一次小小调查员,你们收集到了哪些信息?(先与同桌说一说)师生逐条展示。

① 出现有“万”的数(投影),读一读,说一说组成。

② 大写的数。能写出来吗?写一写,说一说组成。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读、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认识了整万数,那课后请你,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认识的数?比一比谁调查的多,感受一下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作业设计:

搜集资料,寻找万以上的数 板书设计: 万以上的数 10个一千是一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数位顺序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人口知多少 教学目标:

1.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2.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创设情境

1.数器上拨出三千零七十万。

请学生读一读,并写出来。然后交流。

2.结:万级数的读法先用个级数的方法读万级数,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写万级数时先用个级数的写法写万级数,在后面加写4个0。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用计数器拨出五千万。请同学们读出来。

将五千万改拨为五千二百三十九万五千二百三十九。

提问:这里拨的数是几位数?(8位)分别是哪几位?

这个数包括了几个数级? 这个数里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

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并读出来。

提问:每个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几个几?

让学生说说这个数的组成。

指出:5239个万和5239个一合起来就是52395239

2.请拨出三百万四千。提问:这个数有多少万和多少个一?

先让学生读出万级的数,强调要按个级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接着读出个级的数。(提醒:万级末尾的0不读,个级末尾的0也不读,即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请同学们写出这个数。提问: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怎样写?(边回答边板书)

追问:十万位、万位上为什么要写0?百位、十位和个位上为什么也要写0?

指出:在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3.出示计数器并拨出四百零八万零七。然后说说这个数是怎样读的?

提问: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这个数是怎样读的?为什么在读的过 程中出现了两个零?这个数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个数的中间和末尾都有0?

4.这几个数都含有万级和个级,它们是怎样读、写的?先读写哪一级的? 交流含有两级的数,写法和读法各是怎样的?

每级末尾有0,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怎样读?

指出:在读多位数时,可以先用虚线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的方法,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读一个0。

提问:含有两级的数,先写哪一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样写?

指出:含有两级的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写0。

5.试一试。

①出示3幅算珠图,请说出每个数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

②学生们分别写出和读出各数。

③ 组织交流。

提问:在这3个数中都出现了5和0,你知道每个数中的5所表示的几个几吗?

指出:同样是5,但所在的位置不同,所以表示的数值大小也就不同。

比一比:这三个数中,万级的数有什么不同?个级的数呢?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提问:在什么位置的0可以不读?在什么位置的0必须要读?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写出下面的各数。

九百七十

三百六十万二千

四千零五万

九百七十万

十万零五十

九千零一十万零四百

九百七十亿

九十五亿零四万

三百零三亿零三百万

2.下面带领同学到各地看看,并写出其中的数。

(1)截止2002年底,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达一百七十六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二万五千二百千米,世界排名第二。

(2)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是每秒十万二千五百立方米,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

(3)2004年1月,到北京旅游的香港同胞有二万一千三百八十六人次,澳门同胞有一万零五百二十四人次。

(4)2002年1-10月,全国共生产了九百零八万八千零九十三辆摩托车。

3.填空。

15357=(10000)+(5000)+(300)+(50)+(7)

9503000=()+()+()

7000000063=()+()+()

8080080=()+()+()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搜集资料,寻找万以上的数 板书设计: 万以上的数

52390000

52395239 3004000

4080007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读写亿以上的数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上的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亿以上的数,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2.感受这些数的数值。教学重难点:

掌握亿以上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亿级和万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你见过比千万更大的数吗?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挂图,谈话:这里介绍了我国2003年三种工业产品的总产量,这些都是很大的数。这三个数中都出现了一个什么计数单位?(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

我们过去学过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你们就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下去。

根据我们以往数数的经验,数到10个的时候就要引入一个新的计数单位,那么10个一千万是多少,你知道吗?(板书:亿)

你能一亿一亿地接着数下去,并说出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吗?(板书:十亿)

那么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谁来说一说?(板书:百亿、千亿)百亿和十亿、千亿和百亿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几个计数单位?按从大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

2.教学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我们已经知道在写数时,每一个计数单位占有一个数位,那么亿、十亿、百亿、千亿这四个计数单位也应该占有数位,你知道它们占有的数位各是什么吗?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这四个数位应该归入哪一级?

(出示数位顺序表)谁能把它填完整?

提问:数位顺序表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亿级的数表示什么?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讲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我们采用的就是十进制计数法,采用这种计数法写数只需要10个数字,0、1、2、3、4、5、6、7、8、9,用这10个数字按规定的数位顺序写数,就能把许许多多的数表示出来。因此,采用十进制计数法是人类了不起的创造。

3、教学整亿数的组成和读写。

我国2003年的煤炭产量是九亿吨,九亿是多少个亿组成的?你能对照数位顺序表把它写出来吗?

原煤产量、布的产量分别是十七亿吨、三百五十四亿米,这两个数是多少个亿组成的?你能把它们写出来吗?

谁能把这三个数读出来?

提问:整亿的数应该怎样写?(写过亿级的数之后再写8个0)怎样读?(只读亿级的数,万级、个级的0都不读)

4.出示挂图。指名读出图上的内容:

粮食四亿三千万吨 钢材二亿四千万吨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两个数各是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的,再指名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四亿三千万是由4个亿和3个千万组成的,二亿四千万是由2个亿和4个千万组成的。

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书本上对照数位顺序表写出上面两个数。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提问:

①写四亿三千万时你是怎样分级书写的?(先在亿级写4,再在万级写3000,再在个级写4个0)

②你是怎样写二亿四千万的?同桌互相检查写出的数,帮助纠正错误。

提问:含有亿级和个级的数怎样写?

小结:写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时,应该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万级的数一定要写够四位,最后在个级上写4个0。

5.教学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的读法。

出示两个数。350000000

1672000000

下面我们研究这两个数怎样读?请发表自己的意见。

组织交流。

学生的意见可能有两种:①数出最高位上的数位,然后读数。②从右往左每四位分一级,然后从左往右一级一级地读数。

让学生分别用这两种方法读数。

学生自由选择方法读出这两个数。

三、巩固练习

出示小黑板,读写上面的数。

四、全课总结

学生总结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和写法。作业设计:

搜集资料,寻找亿以上的数 板书设计: 亿以上的数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10个一亿是十亿 10个十亿是一百亿 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数位顺序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世界地理知识知多少1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体验方法的多样性。

2.用数据表达和交流信息,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会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体验方法的多样性。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学生汇报搜集的大数信息。

教师展示信息窗图。

指名读信息,要求把数字读准确。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我国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2002年末全国总人口约十三亿。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

2.根据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的面积大?

怎样比较9600000、17070000、9373000的大小呢?

学生自己先进行比较,再交流比较方法。

①9600000、17070000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它们的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应填什么符号?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②9600000、9373000 思考: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3.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先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也相同,怎么比呢?

你还有什么方法?

4.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1231500000○907800000

8036700000○796300000

40870000000○41050000000

5.总结学生的比较方法:

(1)数一数,看看谁的数位多。

(2)先分级,再比较。

6.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7.通过比较着几个国家的陆地面积和人口数,你想说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比较大小。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订正。

2.自主练习2,读一读,先说说知道了什么,再进行比较。

四、全课总结

学生总结如何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体验方法的多样性。作业设计:

搜集世界七大洲的面积,将各大洲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起来。板书设计:9600000、17070000、9373000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世界地理知识知多少2 教学目标:

1.用数据表达和交流信息,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用“万”或“亿”为单位表示大数,认识数的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改写的简捷性。教学重难点:

会用“万”或“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简单回顾

1.学生汇报搜集的大数信息。

指名读出信息中的数,要求把数字读准确。

指名写出信息中的数,要求把数字写准确。

比较信息中的数。

2.出示一些大数,要求学生快速读出。19600000、7070000、33000000

你有什么体会?

二、借助素材,理解概念

1.我国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约十三亿。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

提问:这两个数写出来,末尾都有很多0,写起来不方便,读数时要数清0的个数再读更不方便,有没有办法把它们改写一下,使读写都很方便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

学生说出改写方法后,教师接着板书:“=960万”和“=13亿”。

960万的计数单位是什么?13亿呢?而原来的数计数单位是一,例如9600000

表示9600000个一,而960万的计数单位就是“万”了。

为了方便读数、写数,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读一读俄罗斯的面积和人口数,试着改写。

学生独立完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改写的。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自主练习第三、四题,按要求改写。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学生总结用“万”或“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作业设计:

搜集世界七大洲的面积,将各大洲的面积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板书设计: 9600000、17070000、9373000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世界之最知多少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似数,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重难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请学生汇报收集到的一些大数。

教师出示收集的数据(教材信息窗四的情景图)。谁能来说一说这些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观察上面的几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数前都有“约”字,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近似数。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您能从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学生交流。

在生活中有些输不需要精确的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2.那么,究竟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11030大约是多少万?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谈自己的看法。

怎么表示呢?

11030≈10000=1万

千位上是1,小于5,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

18220大约是多少万?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指名上台改写。

3.想一想,178680000大约是多少亿?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178680000的近似数不是1亿,而是2亿,因为千万位上是7,大于5,向他的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书都舍去,全改写成0。178680000≈200000000=2亿.(板书)

4.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万几千多的数,近似数有的是1万,有的是2万,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组织学生讨论。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小结:一万几千多的数,千位上的数是0、1、2、3、4时,它们都比较接近于1万,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时,都是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并且把舍去的数位用“0”补足。如果一万几千多的数,千位上的数是5、6、7、8、9,它们比较接近于2万,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是把这个数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0,同时,向万位进一.因此,18220的近似数就是2万,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板书)

5.反馈练习

你能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34108和95820的近似数吗?

怎样确定是舍还是入呢?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省略它的尾数。如果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不满5,就把尾数舍去,改写为0;如果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为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发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1,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89419 5816792 88700 8793200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自主练习第2题,求出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3.独立完成第三题,填空。订正。

四、全课总结

学生总结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作业设计:

调查身边的近似数。板书设计: 四舍五入

11030≈10000=1万 18220≈20000=2万

178680000≈200000000=2亿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编码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编码的知识,感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简单的编码。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认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编码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准备:

课件、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市举行科技小发明比赛,有25所学校1800名同学报名参加。

这么多同学,怎样个每个同学编一个参赛号码呢?

学生讨论。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编码知识。

二、新课

1.同学们,生活中到处有数字。请看——学生观看生活中的编码。

生活中这样的数字太多啦!我们把这样的数字叫做编码。

编码有什么作用呢?通过投影片进行介绍。

2.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身份证编码。

我们就从爸爸妈妈的身份证编码开始研究。

谁知道爸爸妈妈的身份证编码?(学生说,老师板书)

3.让学生观察了解到的身份证编码的结构和含义

在调查的过程中,你们了解了身份证编码的哪些秘密呢?

你们还想知道身份证编码有哪些秘密吗?(出示图表)

4.根据身份证编码说说持有人的信息。

我们知道了身份证编码的秘密,请看看这张身份证编码,你能了解到它的主人的哪些信息?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出示身份证)就是李老师。

5.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编码?

学生举例,教师适当补充。

6.小结: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三、设计编码

1.为学校教学楼设计户号。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供的信息和设计要求,议一议,写一写,看哪个组设计的编码最好!

学生交流,互相评价。

2.设计得怎么样?

老师报一个编码,请同学们说说这间教室在哪里。

还有哪个小组也想上来说说你们的设计?

请把你房子的编码告诉大家,让大家猜猜你住在哪里。

他们猜得对吗?

3.为参赛学生编号码。

还是以小组为单位,为全校的学生设计学号,看谁的办法最好!

学生交流,互相评价。

你们是怎么设计的?

你们报个号,说说这个号码表示什么意思。

还有哪个小组也想上来说说你们的设计?

4.根据学生设计情况加以指导,提供编码的范例。

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第3题,给自己设计一个实用的档案号。板书设计: 编码

08 学校

年级

序号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正确地读、写万以上的数,会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能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

2.会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体会计数的简捷性;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四舍五入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体验大数目的价值,发展数感。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读、写万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资料

投影出示资料,默读资料,划出文中出现的数字。

1.读一读划线的数字。

2.把划线的数字写出来。

3.把划线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4.1989年和2001年相比,哪年生产微型电子计算机多?

5.估一估,这片资料有多少个字?

6.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互相提问并解答。

二、巩固练习

1.填空。投影出示,学生独立完成。

13054896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3在()位上,十万位上是()。

6个千万、2个万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

5304000000里有()个亿和()个千万。

完成后订正。

2.说一说

最大的六位数是多少?最小的六位数是多少?

比一亿多一千万是多少?比一亿少一千万是多少?

你能仿照样子再说出几句吗?

学生互相提问,互相答。

三、小组练习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大数的信息,在小组里合作学习。

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看谁掌握得好。

四、小结

学生总结出本单元所学知识内容。作业设计:

三年级第一二单元词语 篇3

挨挨挤挤翩翩起舞小巧玲珑长途跋涉濒临死亡郁郁葱葱

清澈见底湛蓝深远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群芳吐艳姹紫嫣红

落英缤纷郁郁葱葱喷薄欲出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皓月当空

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层峦叠翠苍翠欲滴

2、反义词词语

动静得失吞吐详略攻守进退始终呼吸是非爱憎清浊

廉——贪功——罪正——偏奖——罚优——劣善——恶勤——懒

3、量词

一支歌曲一身羽毛一对翅膀一幅画面一阵微风一眼清泉

一束金光一串珍珠一池荷花一片花瓣一担水一潭泉水

4、词语填空

(蒙蒙)的细雨(嫩黄色)的小莲蓬(锐利)的`眼睛

四年级语文教案一二单元 篇4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段。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学习潮来前的壮观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教生字新词。2.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指名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后评价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理清叙述顺序

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四、“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潮来前段落

三: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之前时是的风平浪静人山人海壮观景象,那么潮来时之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四: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四段。

五、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观潮

潮来时: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后记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海拔:3000米 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板书:

壮丽:海拔:3000米

长5044米

平均深:22686009 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3.鸟的天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积累文中佳句。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度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 领悟做的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 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

2.领悟做的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读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启发学生进入情境,进行合理想象,感受大榕树蔚为壮观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南国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出示“天堂”,问:“天堂”原指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3.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2.谈自己读的感受。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作家描写时间的语句的美妙之处。1. 学生读文;

2. 汇报交流讨论:

出示课文中的原句: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关,在树梢。

① 齐读。

② 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这里“傍晚”的理由。

③ 感情朗读第一句,读出韵味。

四、学习第二段:体会大榕树大得壮观的美。1. 听师读第二段,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2. 学生汇报说。

可能出现的情况:①这是一棵高大(庞大、巨大)的树。②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③这是一棵高大繁茂的树。师述:大家说得都没错,但那一个更准确呢?

3.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找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

① 学生回答交流所划找的重点词句:

a.根据学生的回答,出下列句子: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

b.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 c.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这处看,这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d.这棵榕树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e.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② 引导理解体会以上句段:

▲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从哪几方面写大榕树的?

板书:远——近

树干、枝叶

▲ 远看的大榕树,给人什么印象?(板书:高大、繁茂)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许 多棵?两棵? 一棵!

▲近看的大榕树,又给人什么印象?(指点板书:高大、繁茂)为什么呢?

A.交流讨论:(大榕树的“高大”)

a.理解“真面目”的“真”的意思(真正、本来)

b.读榕树“真面目”的句段。师:能把榕树“枝上又生根”的景象勾勒出来吗?(学生读文后试画)

师:的确,正因为大榕树有着树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许多根又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因此它的枝干不计其数。这树实在是高大!

d.还从哪个词有见榕树的高大?(斜躺)理解体会“斜躺”的作用

e.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7自然段。

B.交流讨论:(大榕树的“繁茂”)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找表现榕树繁茂的词语,并想想这些词语的意义作用。

b.交流汇报:(提示按“读句子、找词语、说意义作用”的顺序交流)

c.师:的确,这样榕树的绿叶多得不计其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板书:树叶多而绿)怪不得,作者联想到了——

d.学生接读“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得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板书:展示生命力、新生命在颤动)

C、引发学生联想,进一步体会大榕树高大繁茂,蔚为壮观的情景。

a师:要是这棵高大而美丽的榕树就在我们面前,相信大家也会被吸引,被倾倒,继而赞叹不已!

师:看图:现在面对这棵大榕树,你会想到什么?会有什么感叹呢 b、学生图文结合,试说心中的感叹。c、交流“感叹”

d.师小结:多么可爱的大榕树啊!简直是一个奇观,难怪作者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的、赞美的)e.运用自己最投入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f.体会“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一句的意思进一步感受树的高大。

五、总结:

1.师: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作家巴金爷爷在傍晚时分经过了“鸟的天堂”。大家有什么收获?此时的我们又有什么疑问呢? 试指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和此时心中的疑问。

2.师:是啊,“鸟的天堂”只是一棵让人称奇的大榕树,却没有一只鸟,这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谜。

六、完成课堂作业练习第2、3 两题。

板书: 远——近

树干、枝叶

树叶多而绿

展示生命力、新生命在颤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美、南国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提高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节段;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 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

二、讲读第三段

1、请大家静静地看,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在课文里找一找,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d.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作者看到了茂盛的榕树,欢快的鸟,感受到了鸟的生活是很快乐的,而此时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讲读第四段。

齐读,思考:作者的心情怎么样?(留恋)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留恋”。

作者此时对大榕树不仅仅是“留恋”,还有什么感情?(板书:赞美)

指名读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榕树枝繁叶茂,鸟能在上面筑巢;周围环境幽静,适合鸟生活和繁衍;树旁就是河,榕树因而长得茂盛。鸟也能戏水;农民保护鸟,鸟生活得无忧无虑)

四、总结。

五 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板书:

4* 火烧云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部分。3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教学重、难点: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

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一 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学生答后板书: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二、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精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三、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板书: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课时安排:4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明,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写作文。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

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教学后记:

考试2课时

评讲2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看图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教学后记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 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看书上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小组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看图: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 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检查字词认读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shèn sèn)

重即(jí jì)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

附板书: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8.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 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2.按自然段读课文。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 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板书: 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课时安排:4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a.自由读记,读中正音。b、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a,住宅 住址 隐蔽 隐藏 b.洞穴 倾斜平坦 宽敞 c、均匀 重叠 空隙 痕迹

d.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b.按顺序齐读。

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a、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b、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我的发现

1、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4、读“小林”“小东”的话。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a、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b.文中第二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a、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b.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c、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d.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7、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人手:

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b.有什么新的发现? c.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a、学生说题目,师整理。b.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a,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b.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c.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断交流,共同评议。

7、修改或互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可谓是家喻户晓,可你们知道吗,该书的作者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就是说,优秀的文章均是经过数次修改而成的,本节课我们就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改。

二、回顾要求,组内评改

1、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细读自己的习作,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3、小组内交流,评改,评选组内优秀习作和进步大的同学习作。

三、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并说一说自己这样写的理由。

2、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自我修改

借鉴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五、佳作欣赏

六、总结

上一篇:教师职业最灿烂辉煌教师演讲稿下一篇:随笔保持好心态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