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求职信息(精选7篇)
一、个人信息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探究个人信息权利的基本理论,不可回避地要分析“个人信息”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学基本概念。清晰地界定个人信息的概念对于研究个人信息权利至关重要。对于这一概念,国外的立法存在分歧,我国立法过程中关于这一概念的称谓也存在着争论和选择,所以有必要首先对“个人信息”这个基础性概念进行研究分析。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个人信息的关注是早于我国的,研究个人信息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必须考察国外的立法例,结合我国在立法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分析我国学界对“个人信息”这一称谓的争论以及做出选择的理由。
(一)国外立法例的分歧
从世界各国现有的相关立法来看,对“个人信息”的称谓并不统一。1968年被称为“资料革命”年,个人信息的概念滥觞于这一年的联合国“国际人权会议”提出的“资料保护”(data protection)。事实上,有关这一概念的界定,世界各国并不统一,相关立法经常使用“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Personal data)、“个人隐私”(Privacy)和“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三个词汇。采用“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概念的立法例主要有:1976年德国的《防止个人数据处理滥用法》、1978年法国的《数据保护法》(或译为《资料保护法》)、1978年挪威《资料登陆法》、1988年日本《有关行政机关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处理法》和199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个人数据档案中个人数据的指南》等;采用“个人隐私”概念的立法例主要有:1974年美国《隐私权法》、1981年以色列《隐私保护法》、1987年加拿大《隐私权法》和1988年澳大利亚《隐私权法》等;采用“个人信息”概念的立法例主要有:1978年奥地利《信息保护法》、1984年英国《自动处理个人信息的利用与其提供于公务规范法》、日本1999年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韩国1999年的《公共机构之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各成文法的规定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些立法虽然多停留于概念的界定或选择,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于个人信息权利理论的研究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极具前瞻性地加快了世界各国的相关立法进程。
(二)我国立法过程中关于概念称谓的争论与选择
我国现有的与个人信息权利相关的法律规定还是比较有限的,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法规之中。如《民法通则》第100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获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9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
在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权利要求正在不断提升,同时又在不断受到侵害,我国的《个人信息权利保护法》也已经启动了立法程序。但是有关个人信息概念称谓的争论仍然存在,对此进行的分析和讨论对于探究个人信息权利理论本身至关重要。
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Personal data)是被国内外很多学者使用过的称谓之一,如前所述,国外早期的致力于保护个人信息权利的立法也广泛地使用过这个词汇。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资料”“数据”的英文为“Data”,是指用有意义的、可以识别的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表示,进而得到的符号序列,是代表人、事、时、地的一种符号序列(不以文字为限)。信息的英文为“Information”,是指资料进行过处理后可以提供为人所用的内容,它的功能是使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1]因此,信息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而言,即为知识。举例分析,可以将已识别或可识别的与个人或家庭相关的任何情况称为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如:个人的身高、体重、出生年月、住址、性别种族、医疗记录、财务信息、照片、社会与政治背景、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宗教信仰、婚姻状况、配偶、父母及子女情况等都属于个人数据或称为个人资料。而并不是所有的个人数据(或资料)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构成个人信息。对于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的经过加工以后的数据(data of data),即知识或消息,才可以称之为信息(information)。
个人隐私(Privacy)也被不少学者在个人信息的层面使用过,近代的个人信息理论也是起源于追求私生活自主,反对他人干扰的隐私观念。隐私这个词语近几年来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隐:隐匿、不显露、藏在深处的意思;私:指个人的、秘密的、不公开的。“隐私就是指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情,或者说,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方面的事宜。”[2]正是由于个人隐私包括“隐”与“私”两方面的内容,是自然人秘密或不愿公开或不便公开并且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有学者称之为“敏感的个人信息”。当然,个人信息不仅包括敏感的个人信息,也包括一般个人信息。所以说,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是包含关系,即个人信息包含个人隐私,个人隐私是个人信息的下位概念,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是一切可以识别本人的信息的总和,这些信息包括了一个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个体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等等方面。[3]个人信息必须依托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这个物质载体,如果脱离了这个载体,个人信息将无法存在。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是个人信息的表现形式,个人信息是个人资料所反映的内容。保护个人数据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数据中个人信息。从这个层面分析,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更偏向地属于一种技术性概念,拥有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所有权的主体,也不可以对其中可能产生的一切有价值的个人信息进行处分和受益。与个人隐私的概念相比,个人信息的范畴要宽泛许多,它不仅涉及个人隐私中那些主体不愿为人所知、或者有意隐匿的信息,也涵盖了社会主体不曾主动回避、甚至自然表露出来的所有个人数据。所以,随着人们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学界,还是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都越来越多地使用“个人信息”这一概念。
综上所述,与“个人数据(个人资料)”相比,“个人信息”不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罗列范围,更加注重反映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的内涵和本质;同时,个人信息的表现和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没有物化成数据或资料的信息大量存在,即个人信息的范围要大于个人资料(或个人数据)。从立法的角度而言,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应该是“个人信息”的内容,而不是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这种形式的本身。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个人信息”更能体现立法的目的和意义。与“个人隐私”相比,“个人信息”是一个上位概念,很多个人信息并不涉及个人隐私,“个人隐私”的定义明显缩小了个人信息的概念的外延。所以,个人信息的法律内涵通过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立法的沉淀而逐步彰显,至今,个人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笔者也认为,个人信息应该成为我国相关立法的基础概念。
(三)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
个人信息为个人信息主体所拥有。个人信息的主体作为可以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自然人,享有一切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主体还具有社会性,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因素。自然人(主体)对个人信息(客体)的认识是随着社会主体对隐私权的认识而逐步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在悄然更迭。近代资产阶级在争取自由、平等的革命中,形成了追求私生活的自由、反对他人干扰的私生活权利的隐私观,但对与自然人相关的个人信息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中叶之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带来了信息的多领域频繁流通,这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刻地关注到个人信息的意义,以及承载于个人信息之上的权利与义务,这与社会主体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因素密切相关。在此层面上,个人信息的主体性属于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之一。
“信息是指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数据,即数据的数据———知识。”[4]诚然,那些已被识别或无需经过处理即可被识别的与自然人相关的任何资料或情况也都属于个人信息的表现形式,被称为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只是它的范畴比个人信息的范畴小。单纯的个人数据(个人的身高、体重、性别、照片、婚姻状况、父母及子女的情况等)很容易被识别,通过简单的判断就可以确定个人信息的主体,达致使用个人数据者的目的。人们上网之后被记录下来的、以数字化形式存放在网站的数据库中的个人信息,完全可以经过加工处理或运用相关数据挖掘工具从中获取有关个人消费习惯、网上心理活动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基础在于信息主体的可识别性,因为这是明确个人信息内容和范畴的客观标准。如果或轻而易举或费尽周折所获得的信息不具有对个人信息主体的识别可能性,那么,所有对于个人信息的侵犯都是毫无意义的。基于此分析,笔者以为个人信息的另一个重要法律特征是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
二、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及道德与法律要素分析
个人信息权利是个人对其个人信息拥有的全部权利的总和的简称。欲界定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离不开对个人信息理念发展历程的考察,也离不开对个人信息法律特征的探讨,更离不开对权利主体的分析。为了进一步理解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对权利的定位要素———道德和法律价值的思考也是必须为之的努力。
(一)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界定
考察个人数据、个人隐私以及个人信息,从对个人数据的关注到个人信息概念的广泛使用,从人们对隐私权理念的申扬到个人信息权利的确立展现了人类自己解放自己的过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累到一定阶段,社会主体开始关注高质量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是以充分尊重社会主体的一切价值为基础的。“对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个人的尊重和保护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文明成果,这已经是得到历史验证并有许多国家的成文宪法和各种国际性的、区域性的人权宣言所反复规定和论证过的。”[5]所以,尊重人格尊严、尊重人类个性的发展,追求一种更加安全与安宁的个人生存空间是个性解放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借助基本人权的视角,试将个人信息权利界定为:个人信息权利是自然人对私人信息的自我控制、自主决定,私人事务自主支配、免受干扰,并排除信息合法持有人非法处分的自由权。
(二)个人信息权利的道德精神和法律维度
权利是法学理论的聚光点,是法哲学的基本范畴。权利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同时,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个人信息权利也拥有了愈加清晰的法律维度。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法哲学范畴的层面上,就是实然法(lawas it is)和应然法(lawas it ought to be)的关系。”[6]“道德在逻辑上先于法律。没有法律可以有道德,但没有道德就不会有法律。”[7]“中国古代的圣贤不能从人本主义、民本主义及天道、仁义中推导出人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权利概念过于贫乏,普遍的道德要求不能转化为普遍的权利要求,进而转化为制度的内在要求。”[8]但是,这并不影响个人信息权利中所本应具备的道德性精神。富勒将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义务的道德是从最低点出发的,“它确立了使有序社会成为可能或者使有序社会得以达致其特定目标的那些基本规则”。[9]各国先后以法律的形式将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法权要求,以权利的形式固定,并予以保护,首先就是为了实现“义务的道德”,伴随人类法治文明的进程,最终实现那个“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愿望的道德。
随着人类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带动下,人口的迁移和自动化处理的普及使人类进入到信息化社会。在这个时代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的价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从“熟人社会”发展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主体在这种新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产生了一种新的权利主张———个人信息权利。“理性的法权现象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存在于现实的人们的经济关系之中,存在于主体的相互交往活动形成的权利要求之中,是社会物质关系阐发的应有权利。”[10]
在信息社会的实践中,众多基于个人信息的权利主张也反映出权利是法律切入个人信息问题的要害所在,在个人信息这一现象中应当蕴含着权利所应当表征的禀赋。探究和阐释作为一种私法权利的个人信息权利的基本内涵、个人信息权利能否存在?在何种意义上存在?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必要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亦是有价值的。个人信息权利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道德权利”阶段,随着社会主体法权意识的增强以及立法的完善,个人信息权利即将成为“法定权利”,并逐步实现从“现有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
三、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关系
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是两个密切相关但是又有区别的范畴,人们对于前者的认识和了解是滞后于后者的。纵观世界范围内个人信息权利的立法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的关系———隐私权概念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个人信息权利的理论和逻辑前提,而个人信息权利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又是对隐私权权利理论的极大丰富。
(一)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联系
隐私也好,个人信息也罢,这两种权利的对象都具有或者说至少在形式上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文明的奢侈品、野蛮社会和初民不懂得它也不追求它———这种共同的特征使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笔者认为,具体而言,个人信息权利是一个来源于隐私权理论,而又比隐私权更加丰富的一个新型的民事权利范畴。在权利属性上,二者的联系体现为他们共同具有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
首先,个人信息权利与隐私权都是自然人权利。这种权利是自然人个人的权利,即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11]这两种权利与人类本性密切相关,它们的出现和法律保护的演进无不体现着对个体价值的承认和维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不仅仅是个人的权利,还带有自然权利的性质。
其次,个人信息权利与隐私权同属于精神权利的范畴。精神权利是一个相对于物质权利而言的概念。物质权利对应的是包含物质利益的财产权,精神权利对应的是无价的或难于用物质标准衡量的人格权,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按照我国民法体系的传统,我们将权利划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都属于精神权利,都属于人身权中的人格权范畴。从尊重人格尊严的终极目的出发,这两种权利的对象都是人们精神上的安宁,保证人们对于私人事务的决定和控制权。所以,隐私利益和个人信息利益是和人的人格尊严以及精神追求是密不可分的,都属于精神权利的领域。
再者,个人信息权利与隐私权均为人格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人格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不仅由民法规定,还由宪法保障。尽管学界对于人格权的权利属性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但是,无论作为宪法权利还是作为民法权利,都不影响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在人格权上所发生的关联。二者都属于具体人格权,具有人格性,都直接体现为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信息、个人隐私可以直接进行商业化利用,并转化为财产利益,但其本身仍然属于精神利益。“无论是私生活秘密,还是私生活安宁,都是个人人格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必需的。”[12]所以,从两种权利本身所天然蕴含的价值取向来看,二者在人格权属性上发生着紧密的关联。
最后,无论是个人信息权,还是隐私权,都是个人自主决定自己事物的权利,但是,这种单纯涉己性的特质在实际生活中不是绝对的,而是有边界的,要受到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双重限制。
(二)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区别
根植于英美法传统的隐私权是一项宪法权利,是作为一种保持人格完整,独立人格不受侵犯的权利而存在的。自从美国著名法学家布兰戴斯和萨默尔·沃伦于1890年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百多年来,公民的隐私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于隐私权的思考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隐私权是自然人对于私人信息自我控制、不被非法利用,私人事务自主支配、不受侵扰和私人活动自主决定、不被侵犯秘密的自由权。”[13]
尽管学术界对于隐私的内容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是学者们普遍认同隐私包含了秘密、隐蔽或权利主体不愿公开的特性。“隐私性信息包含了‘隐’与‘私’两大要素,是自然人秘密或不愿公开的或不便公开并且不涉及公共利益、群体利益的信息,即敏感个人信息。”[14]但是对不构成隐私的自然人的通信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等一般个人信息的侵犯也会扰乱自然人私人生活的安宁。笔者认为,与隐私权不同的是,那些尚不构成隐私的个人信息与人格尊严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即使滥用了这些个人信息,也不会对人格尊严产生什么直接的影响,多数时候仅仅是对个人的心理安宁或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可见,个人信息权利所禀赋的这种“心理安宁”或“精神安宁”与隐私权所对应的人格尊严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的,不能混淆。
总之,隐私实质上也表现为一种信息,但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成为隐私。所以,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简要概括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区别:个人信息权是隐私权的一个上位概念,它来源于隐私权却又高于隐私权的,个人信息权利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法权要求。
摘 要:本文结合目前相关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犯罪案的特点,对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对相关评判争议进行讨论,并作出相关立法完善上的建议,希望通过分析能对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之公民个人信息的定位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非法获取;立法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也是越来越频繁。个人信息作为一种个人的隐私资料,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相关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信息对于某些商业机构同样存在着相关的商业价值,因此经常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恶意泄漏他人信息作为谋利手段,从而引起大众经常接收到许多垃圾短信,严重干扰其正常生活,甚至出现电话诈骗勒索等严重情况出现。
一、简述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某些机构或个人通过非法手段来窃取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该罪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某些机构。该罪主体在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为故意,主体在主观上对非法获取个人信息会侵犯损害他人的个人信息权上非常明确,但仍然对其侵害他人结果的发生不采取任何相关措施,任由其发生。该罪在获取他人信息的方式上必须为窃取或者采用非法手段获取他人信息,并对他人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或侵害,达到以上因素即可定位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该罪的犯罪客体包括个人的人格权,隐私权社会秩序全,当对个人人格,隐私造成严重威胁侵犯时,或者其结果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但通常主要考虑个人的人身权,公共秩序的影响属于间接或者次要侵害。
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现状分析
互联网发展迅速,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目前由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一直以来处于上升趋势,就该罪主体而言,同样以互联网为非法交易的渠道,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同样通过互联网将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出售,或者根据信息内容对相关个人进行诈骗或者勒索行为,正式由于其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控制,因此对于执法人员而言打击难度较大。就受害者而言,由于我国民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普遍较低,因次当自己个人信息被他人非法获取时,但对自身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侵害[1],因此不会采取报案行为,种种因素导致目前该类案件呈上升态势,并且难于遏制。
三、个人信息定位模糊
由于我国目前该方面的法规欠缺,仍处于编制中,因此对于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中的个人信息定义比较模糊,目前仍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明确定义,同样在国外的阳关法规中亦没有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准确概念描述,通常以个人信息,个人资料,数据及秘密等词语经行描述。目前国内相关学者对于公民个人信息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主要观点有,简单的个人信息[2],与公共利益无关个人主观决定个人信息的范畴及客观上应有保护价值的信息等诸多观点,在相关的司法实践工作中,常见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户籍形象,航班信息,通话记录及银行情况等。到底哪些属于公民个人信息的范畴,还有哪些信息未被提及等诸多问题在目前的相关立法中属于空白。
四、非法獲取个人信息罪相关建议
(一)健全网络管理制度,提高保护个人信息意识
对互联网活动及网络信息传播中,如果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应用,相关单位必须经行严格监控,对相关企业机构的个人信息利用范畴进行严格明确,禁止将公众个人信息泄露于其他结构或者个人,立法机构应加快相应的立法进度,公众应加强自我信息的保护意识,一旦出现自己信息被他人或结构恶意泄漏,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对自己个人信息予以保护,在涉及到个人信息的活动中,应谨慎待之[3]。
(二)对个人信息范畴进行明确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构成个人生活空间的因素也日益增多,采用一一列举的方式显然无法对个人信息范畴进行明确,根据个人信息的名词特点进行把握,首先个人信息必须包含自然人信息,比如客观的户籍,婚姻等个人明显信息,另一方面延伸至与个人有关的专属性信息,比如个人独有的某种特质。最后根据个人主观愿望明确个人信息的范畴,毕竟个人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权利,即隐私权。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对个人信息范畴进行准确确定[4]。
五、结束语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在信息网络时代,交流方便因此个人信息的透漏较为频繁,通常存在某些机构与个人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对他人信息恶意泄漏,对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然而在面对该类不法行为时,我国目前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为依据来对相不法机构与个人进行法律制裁。对于个人信息的判定上业务准确的衡量表中,导致相关的司法机关在其理解判罚上差异较大,法律效果不尽理想。我国近年来对个人信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再具体的立法强制约束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相应法规的完善与建立,从而减少不法行为,为人们生活稳定及社会秩序稳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詹晴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对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
[2]付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02:114-121.
[3]张京.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朱临.浅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姓名:YJBYS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90-10-13
婚姻状况:未婚
身高:173 cm
籍贯:上海
现居住地:上海
手机: ***********
邮箱:YJBYS@qq.com
求职意向
期望职位:技术支持/维护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硬件工程师
期望行业:银行;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
期望地点:上海
期望月薪:¥2,500-¥3,000
工作性质:全职
到岗时间:随时
工作经验
-11-01至-07-01
******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科技部- 公司网管
工作描述:维护公司内所有电脑软硬件(主要是同事的电脑出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排除问题,或者帮助同事安装一些必备的办公软件,像word、adobe软件,以及系统的重装)打印机(主要还是局域网内共享打印机的设置以及打印机驱动的安装)电话机 (这个就是公司内部电话程控机的一些简单的设置),网络架构设置(这个前期已经由前辈架构好了,我只是统计下作了个公司内部的关于电脑打印机的拓扑图),路由器(公司内部总路由器的后台维护管理,主要就是查看是否有同事上班时间看无关视频以及下载电影影响网速,主要就是在路由器上绑定每台电脑IP/MAC地址,这样就能查看每台电脑在做什么了,还有关于无线路由器的设置),公司指纹签到机的设置和维护。当然,为新来的同事组装电脑以及软件OA。做网线和电话线,还有就是每个月对那些闲置的电脑进行维护检查
离职原因:待遇有点低
2012-03-01至2012-05-01
****信息有限公司
技术部- 硬件工程师
工作描述:关于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安装(主要针对的是公司客户的上门维护,比如电脑系统出问题了,或者是其他软硬件的.问题)服务器交换机以及一般企业路由器(包括公司内部的无线路由器)也有涉及(服务器的话有个大概的了解,基本只是跟着前辈学习了下,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话,一般的设置维护都是能搞定的)
离职原因:学校答辩以及想找个做的长久的工作
教育经验
2008-09-01至2012-05-30
上海****学院
所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历: 本科
专业描述:JAVA编程
网页设计本人在校成绩:前30%
自我评价
籍贯: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籍: 广州 身材: 166 cm 32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4 岁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医院/医疗/护理/美容保健类: 保健按摩 按摩师 足疗师 针灸推拿
工作年限: 2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工作经历
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在广州乐嘉路101号做营业员:
20XX年10月至20XX年3月在广州北京路374号广州大厦宴会厅做服务员
在广州有三年服装采购经验
工作期间令本人深切认识到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和工作习惯对于工作本身有很大的作用,除了个人的努力,还必须十分地用心对待每一项的工作.想事情及看问题的态度更加成熟.熟悉办公室工作环境.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东药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 20XX-06-01
所学专业一: 预防医学
受教育培训经历: 广东药学院 20XX.9--20XX.7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系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优秀四级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五年的大学学习和多元化的社会见习工作磨练,培养我成为一个有良好工作作风和团体意识,求实精神以及协作配合观念的人,思维严谨,做事细心,接受新事物能力快。
具体熟练操作Micosoft Word、Excel,以及SAS统计软件。
近年对营养学领域颇有研究,实际应用能力强。
个人自传
本人在不同单位的实习经验让我学到了为人坦诚,尊重别人,积极进取,要有责任心,对工作认真,负责,要能吃苦耐劳精神,要有组织和管理能力,要有团队协作精神。
办公室工作的能力积累,和医院实习期间的临床学习让我更加全面充实自己的能力。
学以致用,终身学习.我工作努力认真细致,手法专业到位.肯吃苦耐劳,服从分配,做事负责任!
1、责任心强、吃苦耐劳
2、有较好的沟通能力
3、愿意吃苦耐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团队精神。
4、工作积极认真待人友善
求职誓言:
只有用心,才能做得更好.情绪自理,帮助我遇事时以谨慎的态度待之.
尊敬的领导: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惠览此信,谢谢您给予一名积极进取的年轻人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我叫许艳,毕业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我的知识来自三个地方,一是校园;二是医院;三是社会。
在学校的五年期间,我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深知:知识就是未来。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没有只满足于校内理论的学习,经常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从亲身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我相信我自己能够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
尤其是实习于河南省县人民医院,让我的知识和操作转到了临床中,对各种病种的了解和护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专业的知识和专业技术操作则更为熟练、灵活。
在这里,让我收获颇多,让我从生命里爱上“白衣天使”这一神圣的使命。
这三年的学习和锻炼,我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培养了我严谨务实、求索创新的个人素养,在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努力成为当今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像扬帆远航的船,要借您的东风。
我热爱“白衣天使”这一神圣的事业,看到病人在我们悉心的`照顾下减轻痛苦、快乐地康复,心,莫名地幸福。
他们充满欣慰而温暖的笑容是我最大的幸福,殷切地期望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奉献我的一份真情,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水流湍急,人才济济。
现实社会竞争激烈,人才也不例外。
古有毛遂自荐,今有伯乐点将,愿借您的伯乐慧眼,开始我的千里之行。
尽管在众多应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仍然很自信。
因为我将以实力说话加上我的真心,为贵单位,为病人鞠躬尽瘁!
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佳音!
此致
敬礼
一、学校机构问题
1.问:已撤消的学校有帐号,如何处理?
答:已撤消的学校虽然有帐号,但不用采集教职工信息。2.问:系统中学校名称是旧的,与实际不一致,如何处理? 答:本次采集先用旧的学校名称,等待教育部更新机构信息。3.问:个别学校没有帐号,如何处理?
答:与教育局统计部门核实“学校代码信息管理系统”中是否有该校信息,若无该校信息则进行登记,待教育部审核通过后再下发学校帐号,目前先暂缓采集教师信息。
(学校代码信息管理系统每季度更新一次,10月1日前登记的学校预计12月份更新)
4.问: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进修校等没有帐号,是否需要采集教师信息?
答:不需要采集。
5.中心校下属的完小、教学点,能否统一由中心小学录入? 答:由于中心校统一采集,各教学点间的轮岗交流就无法在系统中体现,因此各教学点单独采集。
二、教师用户问题
1.问:为什么外籍教师无法创建教师帐户?
答:外籍教师无“教师自助子系统”功能,外籍教师的信息统一由学校填报。2.问:教师填报信息时,为什么没有年度考核、待遇信息、师德以及专业技术职务信息?
答:年度考核、待遇信息、师德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由学校统一填报。3.问:教师填报信息为什么无法报送? 答:教师填完信息保存即可,统一由学校进行报送。4.问:教师录入信息时,是否要上传照片?
答:教师将符合要求的照片上交学校,由学校信息管理员今年底统一上传。
三、填报信息 1.《基本信息表》
(1)问:哪些教师要采集信息??
答:学校在编教职工、签订一年以上合同的教师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无合同人员、劳务派遣人员不采集。
(2)问:教师的照片底色有没有要求?
答:没有统一要求。
(3)问:如何判断是否为新聘教师?
答:信息首次采集,全部为“否”(即使是2016年10月办完手续的也填“否”)。(4)问:身份证出生日期、姓名与档案不符,如何填报? 答:“出生日期”项以档案为准;“姓名”项以身份证为准。2.《学习经历》
(1)问:学习经历从哪一阶段开始录入?
答:本科院校、高职专科教师从第一学历(本科或专科)填写至当前学历,其他学段从第一学历(高中或中专)填写至当前学历。
(2)问:获得学历“高中”,所学专业如何填写? 答:高中所学专业填“无”。3.《工作经历》
(1)问:工作经历从哪一年开始录入? 答:从任教以来开始录入,每人可多条记录。(2)问:目前工作的任职结束年月如何填写?
答:最后一条工作经历的任职结束年月不填,表示“至今”。(3)问:工作经历中:任职岗位如何填写 答:可以填教师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 4.《岗位聘任》
(1)问:岗位聘任从哪一年开始录入? 答:从2013年开始录入,每人可多条记录。5.《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1)问: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从哪一年开始录入? 答:从2013年开始录入,每人可多条记录。6.《基本待遇》
(1)问:基本待遇从哪一年开始录入? 答:从2013年开始录入,每年一条记录。(2)问:新入职的教师基本待遇如何填报? 答:不满一年的按当年实际应发数填写。
(3)问:月工资是按1月还是12月填写?绩效工资是不是包含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两部分?
答:月工资按12月填写,绩效工资包含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7.《年度考核》
(1)问:年度考核从哪一年开始录入? 答:从2013年开始录入,每年一条记录。8.《教师资格》
(1)问:有多本教师资格证,如何填写?
答:所有的教师资格证全部录入。
(2)问:无教师资格证的老师要不要采集? 答:要采集,教师资格证填无。9.《师德信息》
(1)问:师德信息从哪一年开始录入? 答:考核信息从2013年开始录入;
荣誉信息:2013年以来全部荣誉及2013年前的国家级、省级荣誉。处分信息从任教以来开始录入。
10.《教育教学》
(1)教育教学信息从哪一年开始录入?
答:从2013年开始录入,第年分春季、秋季进行录入。11.《教学科研成果及获奖》
(1)教学科研成果及获奖从哪一年开始录入?
答:2013年以来全部教学科研成果及获奖和2013年前的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及获奖。12.《人选人才项目》 13.《国内培训》
(1)国内培训从哪一年开始录入? 答:从2013年开始录入。
(2)国内培训继续教育学分怎么填? 答:本次采集,培训学分不用填写。14.《海外研修》 15.《技能及证书》 16.《交流轮岗》
(1)交流轮岗从哪一年开始录入? 答:从2013年开始录入。
四、系统操作 1.问:四类帐号功能分别是什么?
备注:高校没有培训管理员
2.如何导出单个教师所有信息的word文档?
答:教师信息审核后,可由教师自行登录系统导出或用系统查询员帐号登录,选择“综合查询”—“常用查询”,选某个老师的姓名,然后导出。
3.学校填写的信息(如待遇、职称、师德等)通过模板上传,教师名字顺序是否会影响导入?
答:不影响,模板上传通过证件号+姓名自动匹配。
4.教师信息审核通过后,无法修改怎么办?能用系统管理员将该账号删除,重新填报一次吗?
卢继超把自己的求职比作为一场战争, 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他为这场战争的真正打响付出了多年的艰辛准备。2004年卢继超从河北农村来到北京上大学, 到2008年即将本科毕业, 大学期间他看到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给校园带来的种种变化, 也充分地感受着那种无形的压力,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 他体会着大学生从“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变化。
不想成为普通人
许多人享受着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幸运。人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大学的门, 事实上是带着某种期望的。特别是那些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学生, 对于他们来说, 大学就意味着身份和命运的改变, 他们可能会永远摆脱他们父辈们对于土地的依赖, 或者让自己也避开了农民工这个多少有点歧视的身份。他们当中更多的人并不会想得太远, 哪怕是四年之后的大学毕业。
2 0 0 3年, 也就是卢继超进入高三的时候, “大众化”成为一个社会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大众化”对于当时还是高三学生的卢继超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以他的成绩, 即使不“大众化”, 他也能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但时间到了2007年底, 已是处于大四求职阶段的卢继超已经对此有了切身的体会。
“我使劲地挤了挤, 把自己叠起来, 放进包里, 塞在人缝里。”有学生在MSN签名栏上写下自己挤招聘会的感受。“人, 到处都是人。我仿佛处在洪流中, 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着向前蠕动。是的, 尽管来自后面的力量很大, 但只能是蠕动。我的手和脚都是不由自主的动着, 要在人缝里寻找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同时还能递一份简历过去, 确实需要技巧和运气。”这种在网上描写招聘会的帖子非常多, 但绝大部分人的感受却是非常相似, 那就是人太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 招聘单位就开始挑肥拣瘦了。但这符合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
对于毕业生来说, 感受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入职薪酬,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起薪。2003年以前, 如果一个研究生在求职时, 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5000元起薪就达成协议, 她首先要被她的同学瞧不起。现在, 一个用人单位3000元起薪的岗位, 往往会有一大堆研究生来竞争。许多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被迫将起薪一降再降。据某媒体报道, 有些地方大学生的起薪已经与农民工的工资相差无己。
对于来自河北农村的卢继超来说, 他显然是不愿意接受这种现状的。在初中时卢继超就在寒假里做过非常低层次的工作, 服务员、刷碗、搬运工, 他心里明白, 像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那样, 自己不会找不到一份工作, 但也许这辈子他都只能是一个低层次的劳动者, 只有通过高考, 有了大学这个平台, 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成为社会精英。
2004年9月卢继超进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习。
2006年5月, 有关专家认为, 大学生应该定位为普通劳动者。
但卢继超的梦想是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精英分子, 而不是一个普通劳动者。
与众不同的选择
韦平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老师, 在他的印象中, 卢继超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那天很巧, 我刚从外边办完事回来, 在学校门口的天桥上, 他拦住了我, 说听过我的讲座, 有问题想请教我, 和我聊聊。”之所以认为卢继超与众不同, 韦平伟感觉他的身上有一股强烈的主动意识。“在这两年的工作中, 我看到一些学生, 在面临就业困难时自己是非常被动的, 重压之下他们很着急, 又很浮躁, 他们不知道应该做点什么, 更多的是抱怨, 抱怨学校、抱怨社会, 有的学生甚至到这个时候了还没有出去找过工作。卢继超不一样, 只要他有想法, 他会主动去找人沟通, 他的主动性非常强。”一件让韦平伟印象深刻的事情是, 卢继超在大二期间就拿着一份简历让自己指导, 说要出去找工作。“这是我所碰到的唯一一个这样的学生。”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目标明确了, 我要解决的是考研还是就业的问题, 我就带着问题找这些人广泛地聊, 给我建议, 完了我就把这些建议综合地放到一块, 形成我自己的体系。”
与他的同学相比, 在考研与就业的权衡上, 卢继超花的时间要多得多。他用了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 找到了两个明确的理由:“第一我的自控能力自认为还可以, 我觉得我不需要再通过两年的时间强制性地在学校里学习, 我有信心即使工作了我还会接着学;其二我的性格, 我从初中开始打工, 接触过很多不同层次的人, 我不喜欢死板地做学问, 我比较喜欢和人打交道, 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得到一种满足, 我觉得像我这种人可能需要先在社会上打拼打拼。”
2007年初的寒假, 卢继超到北京华旗资讯参加一个项目实习, 这是他在听从老师的建议之后找的第一份比较正式而且层次相对较高的实习。40天的实习结束回到学校, 他彻底地放弃了考研的念头。
据了解, 当年报名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人数达128.2万人。与前几年的考研人数的年年激增相比, 这一年的考研人数只比上一年度增加了几千人, 更多的人选择了直接工作。放弃了考研, 求职便成了卢继超们唯一的出路。
在路上
2007年9月一开学, 一些大企业, 特别是世界五百强的企业, 早早拉开了招人的架势。这离教育部规定的企业进校园开招聘会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两个半月。熟悉校园招聘流程的各大企业招聘经理很清楚, 早进校园就意味着可以在更大范围进行挑选。同时, 企业的提前进驻, 也让面临求职的学生早早地融入了这种氛围中。对于大四学生而言, 他们已经无心再呆在教室里, 他们更关心是今天又有哪些企业来开宣讲会。
2007年的北京市第一个校园宣讲会——菲利浦在清华举行的宣讲会, 卢继超赶到了现场。之后北大、清华、人大三所高校的校园宣讲会, 卢继超基本都会到场。他并不满足于只做一名倾听者, “一定要互动, 要提问。”从刚开始只敢在宣讲会结束之后个别提问, 到当众举手提问, 从组织N次语言才敢要过话筒来到最后提问提上瘾, 卢继超的信心与日俱增。
“我不喜欢求职的这个‘求’字, 我喜欢用‘谋’, 我要用智慧去谋得职位。”卢继超说。“谋”的过程有时仅从一张小小的名片开始。几乎每场校园宣讲会, 卢继超都会等到最后, 用自己精心准备的自认为比较有水平的问题和企业人士进行沟通, 然后选择时机递上简历, 同时用简短的语言把自己的优点概括完之后他会询问对方, “方便留您一张名片吗?”通过宣讲会卢继超得到了很多企业高层的名片。“这些名片不是用来炫耀, 找工作是人和人打交道的过程, 有了名片双方就建立了一种联系, 我就可以主动联系他。不谈功利的需求, 你可以和他交朋友啊!”
卢继超详细地回忆了自己的一次并不成功的“谋”职过程。中海基金校园宣讲会结束之后, 他按照宣讲会上得到的名片给公司总经理打了一个电话。
“招聘会最后他和我说过招聘的流程, 第二天就会通知面试, 第三天通知笔试。第二天早晨9点多我就给他打了电话, 我说方总您好, 我是昨天晚上和您交流的小卢, 就是最后给您简历的那个。我说您那个面试的名单通知了吗, 他说已经通知了, 我说非常不好意思没有通知我, 我的情况您也了解, 我还是想争取一个面试机会, 我说您别生气, 我就是一个非常求上进的小孩, 另外我又非常喜欢贵公司的文化, 您看能不能想想办法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他说这样吧你过来吧, 正好今天上午有一个人不来。”
就这样卢继超争取到了面试机会, 之后他用同样的方式继续保持着与中海基金那位总经理的联系, 又争取到笔试的机会。直到最后由于中海基金的岗位需要确实不招这个专业的本科生, 卢继超收到一本中海基金总经理亲笔签名的笔记本和一封措辞非常婉转的拒信。
正如大部分求职者的遭遇, 拒或被拒是毕业生们求职中的常态。有人因为屡屡被拒成为“巨无霸”, 又有人因为一次又一次参加企业的面试, 而被称为“面霸”, 虽然这些词汇多少带着一点求职者自嘲的味道, 但求职的压力却由此可见一斑。
被拒的卢继超坦言自己的心态有些急于求成。但卢继超还是做了一件让自己至今引以为豪的事情。“我把中国的百强企业从网上down下来, 选择了十几家找到地址。周五我辞了光华基金会, 周六去踩点, 然后周一出去跑了整整一天, 万科、中国铝业、中国海油、华润集团……一家一家地登门。这是我第一次目标非常明确的求职。”
那天早上9点多, 卢继超到了北京朝阳万科所在的大厦, 周六踩点时他已经知道总经理室在6楼, 他先坐电梯到5楼, 整了整衣服, 心情非常紧张。然后他到6楼去敲总经理的门。
“出来了一个人, 问‘你干什么’, 我当时很紧张地说, ‘你好, 我是谁谁谁, 我明年要毕业, 我非常喜欢贵公司, 另外我在网上看到贵公司做了很多招聘信息公布, 我想贵公司现在也非常需要人, 但是网上投简历我又怕您可能看不到我的简历, 因为我是个本科生, 又不是名牌大学毕业, 我就给您递过来了。’没想到对方说了一句话就把我噎住了,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人, 你走吧, 如果要投你通过网上投。’我感到非常失败, 当时我就这么笨拙, 我的脸很红很紧张, 过了好一会儿才说‘您看我大老远地来了, 您就收份简历吧。’他说那你就把简历留下吧, 我把简历给他然后就转身走了, 下到楼下我就觉得特别不甘心, 当时特别想再折回去。”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 再到中国铝业、华润集团递简历时卢继超就显得自然多了。甚至在华润雪花啤酒那里卢继超已经看到了工作的希望。那次卢继超在外面跑了整整一天, 晚上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总结, 他知道, 实际上自己离中国铝业和华润集团那样的大企业并不遥远, 中间的距离可能就是一个前台的距离。所谓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通过这一天扫楼式求职, 他找到了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位置, 同时有了一种基本的意识:没有必要害怕, 我想去, 我想尽办法就可以去, 只要我强化自己的素质, 提高自身的能力。
在很多同学还在学校的就业网上艰难地寻找就业信息的时候, 卢继超已经有了两位数的面试机会, 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面霸”。对此,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韦平伟对他赞赏有加, “我敢说, 到现在为止, 我们学校有过面试经历的学生不超过3 0%, 他们和卢继超的差距非常明显。”他说。
求职就是一场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 求职者不仅要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时甚至是挑剔, 同时也要面对同学甚至好友之间的竞争。从这一方面看, 求职竞争与其说比的是知识、能力水平, 不如说比的是心理承受力、体力以及抗打击力。谁能够承受更多, 谁的机会就会更多。
正因为对就业有了提前的准备与预期, 经过几年的实习与兼职, 与大部分求职者相比, 卢继超应该说颇有崭获。从9月份到现在他经历过十六七个正式的面试, 手上有正式的O F F E R四个。其中每一个O F F E R的取得卢继超都能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然而当工作机会摆在面前时, 卢继超又有了新的困惑: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更适合自己发展?
触目惊心
人民网4月27日的文章《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中国个人信息保护面临失控态势》称,国内外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非法采集、窃取、贩卖和利用网络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不断成熟壮大,呈现产业化、集团化、跨境化、智能化的趋势,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面临失控态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在网络经济大潮下,用户的个人信息是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支付、网络营销等各类网络活动的基本要素,成为商家竞相开发的“金矿”和非法分子牟利的工具。
新华网3月4日题为《信息安全“黑洞门”触目惊心,一些重要数据流向他国》的文章指出,目前信息安全“黑洞门”已经到触目惊心的地步,网站攻击与漏洞利用正在向批量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用户隐私和权益遭到侵害。特别是一些重要数据甚至流向他国,不仅是个人和企业,信息安全威胁已经上升至国家安全层面。
光明网4月23日的文章《社保系统成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称,社保系统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目前重庆、上海、山西等超30省(市)卫生和社保系统出现大量高危漏洞,数千万用户的社保信息可能因此被泄露。海量社保信息泄露问题掀开了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冰山一角,折射出个人信息保护严重缺乏的法律短板。
《法制日报》5月1日刊发义章《社交工具成网络诈骗信息传播一大途径》提到,2015年1月至3月,北京市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共接到网络诈骗报案4920例。报案总金额高达1772.3万元,人均损失3602元:在个人电脑端,社交工具和电子商务网站是网络诈骗信息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占诈骗类报案总量的比例均为37.2%:个人电脑用户报案的所有诈骗类型中,虚假兼职以44.1%排在首位。其次是退款欺诈13.4%、网游交易12.4%,这三种诈骗类型占个人电脑端诈骗类报案总量的近70%。而在手机端用户报案中,虚假中奖以22.2%排在首位,其次是钓鱼盗号18.5%和虚假兼职12.8%。
追问缘由
《中国青年报》1月13日刊发题为《谁泄露了我们的银行信用卡信息》一文,认为信用卡信息泄密严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没有将商业银行对客户信息保密纳入监管追责范围,对银行制定的信用卡保密条款缺乏统一规定,致使各银行信用卡保密规定“五花八门”,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二是商业银行没有将信用卡客户保密工作置于相应高度,内控漏洞多,惩处不力。致使一些银行“内鬼”私自将客户信息卖给非法牟利机构或个人:三是银行在泄密担责中处于强势地位,客户处于分散状态,加之法律存在问题,在信息泄露维权时,无法与银行抗衡。对银行信用卡相关条款。客户也只能被动服从。
光明网3月9日《大数据建设要高度重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文章指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个人信息的泄露存在着下述原因:一是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不完善。在现有法律法规中,既缺少对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权利主体等概念的明确规定,也缺乏在数据的收集、使用和管理上明确的规范性指引。二是数据库本身存在重大安全缺陷。数据库也存在诸多的安全漏洞,黑客往往利用这些漏洞。对数据库进行侵入。由于对数据库访问的操作缺乏控制。很容易造成数据泄露,某些程序人员也恶意利用这些控制缺陷,在应用程序中埋下后门程序,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非法下载。三是数据使用监管存在明显隐患。企业对所收集用户数据的使用权边界模糊不清,用户无法了解自己隐私信息的用途,缺少知情权和选择权。个人信息保护目前属于多头监管,公安部、工信部、商务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都负有个人信息监管职责,多头监管容易造成监管无序。
《安徽口报》3月18日刊发的《个人信息频遭泄露,准在任性?》一文,剖析了哪些幕后推手的“任性”导致目前几乎人人自危的乱象。文章指出,首先,就是商业机构太“任性”,消费者几乎在各个消费领域都会遭遇到索要个人信息的行为。不仅银行、电信运营商这些强势企业,就连商场、饭店甚至是理发店都通过订餐、办理各种消费卡等途径,掌握着大量的个人信息。二是某些“任性”的权力,也助长了非法泄漏个人信息的“恶风”。群众到很多部门办事都要登记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才能领到“入门证”,这在安保方面有其合理性,但在索要这么重要的个人信息时,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防止其遭非法泄漏。三是由于政府各部门数据难共享,公安、人社、医疗卫生、税务等很多部门都掌握着一整套的公民个人核心信息。这些年查处的一些倒卖个人信息的案件中就有政府公职人员参与其中的情况。
人民网4月23日的文章《个人信息泄露拷问信息安全短板》指出,一直以来,国内不少部门和产业存在“重建设、轻运维”“重管理、轻安全”的情形,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投入大大低于欧美国家。而一些管理部门对个人信息安全不重视,即使出现了泄露情况也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筑牢防线
《人民日报》4月23日的文章《别让个人信息“露天存放”》指出,公民为了获得各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供身份证明,并让渡一定的个人隐私。但这都仅限于必要的范围之内,而且获取个人信息的部门有义务保护这些信息的安全。如果因为信息安全意识和管理跟不上,大量私密敏感的个人信息如同“露天存放”,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窃取利用,造成公民信息泄露。这不仅给公民安全带来隐患,也会对有关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伤害。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命题,更是一个制度命题。是否善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使公民免于“隐私裸奔”的恐惧,不仅折射国家理念,更涉及国家利益。正因此,国家已在推动网络安全立法,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而公民信息系统也需必要的功能整合,避免公民不断重复地提供身份信息,也便于统一安全标准和安全系统建设。
nlc202309020407
中国日报网2月27日刊文《个人信息安全需要法律保障》提到,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公民个人隐私毫无疑问是必须加以保护的。个人信息的范围显然远远大于个人隐私,有些个人信息或许谈不上隐私,然而一旦泄露同样会给公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伤害。个人信息作为一项公民基本权利长期被忽视,导致个人信息被恶意泄露的事件屡屡发生,而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则使利益受损的民众难以挺身捍卫自己的权利。早在2005年,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就已启动立法程序,个人信息安全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快立法步伐。
人民网2月2日的文章《让法律成个人信息安全护身符》认为,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确保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既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让法治成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护身符,也需要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在目前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如果个人信息被泄漏或非法利用,受害者可以按照全国人大《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可以向公安、网络、工商等管理部门投诉举报;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光明网3月19日题为《个人信息安全谁来保护》的文章指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首要问题。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未正式出台。当务之急是制定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和保密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让惩戒更加具有法律上的操作性。监管部门应严格执法,保护公民权益,切实完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从源头上堵死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
《人民日报》5月11日刊发《互联网要“+”,信息泄露要“-”》一文指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应对症下药。在国家层面,进行更多的投入必不可少,包括加大监管力度,保障科研攻关经费,支持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培养和储备网络安全人才,加强技术防范,等等。制度层面,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泄露的问责机制,倒逼有关责任主体切实加强保护和防范工作。应把信息安全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一些重要部门设立“首席信息安全官”等职位。管理层面,政务信息系统自搞一套的情况目前普遍存在,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容易带来安全漏洞,如能有效整合,问题就会少得多。法律层面,当前日趋上升的个人信息泄露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密切相关。比如,《刑法》规定的“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并不包含疏于防范或者网络漏洞等问题,一些人很容易借此来逃脱责任,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温馨提示:为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支招
1 尽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例如所用用户名、密码等尽可能跟个人没有关系,让他人不易猜到。
2 各网站密码尽可能各不相同,防止因相同而全部被破解。可以设定一套统一规则,然后在各个网站稍加区分,例如在京东的密码里加入字母“id”,在网易的密码里加人数字“163”。
3 不要点击不可信的网址链接。很多短信诈骗都是因为机主点击网址后手机中毒所致。
4 不要扫描无法确认安全性的二维码。二维码相当于图形版的网址链接,近年来,通过二维码传播的病毒呈加速上升趋势。
5 公共场所,不可信的免费WiFi千万别联。不法分子会在公共场所搭建不设密码的WiFi,手机用户一旦连上,信息和资料就可能被盗取。
6 不要通过不可信的渠道下载手机应用。别觉得安装个软件而已,有问题卸载就好。一旦装上恶意程序,你的钱和个人信息可能马上就没了。
7 关注网络安全相关新闻,看到有网站发生信息泄露,及时修改自己的密码;看到他人受骗的遭遇。要汲取教训,避免自己上同样的当。
责编 文邦
【个人求职信息】推荐阅读:
个人求职简历附求职信09-22
应届生个人求职求职信12-20
应届大学生求职个人求职简历09-21
个人精品求职简历07-06
求职个人陈述英文12-16
【求职信】大学生个人求职信09-26
个人求职信英语06-02
求职简历中个人标签09-13
医疗个人求职简历10-20
个人工作求职自我信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