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记事散文
大姑走了,我接到消息甚是震惊,因为春节我刚刚看过她,那个时候的她精神矍铄气色很好,头脑清晰对答入流,虽然年近九十了,依然和我说着我小时候的趣事。大姑说我们家三辈单传,到了我这里又是一个宝贝儿子,可是母亲天生好干活,风风火火的,从不爱惜作为家庭的唯一衣钵继承人的我,我刚刚两周岁的时候,把我自己放到院子里去生产队上挣工分。母亲很会想办法,把不会走路的我放到一个大簸箩里,就像一只小小船,我想爬出来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母亲却忽视了一个安全问题——当然不是被人偷了拐卖,那个时候小孩子比比皆是,又不计划生育,家家户户人满为患,小孩子是没人稀罕的。
母亲忽视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的人身安全,说来一定不会相信,伤害我的竟然是我家里的那只芦花母鸡。也许芦花鸡看到幼小的我孤独可怜,用它们最亲近的方式逗我玩,那就是伸出长长的脖子啄我,结果我的嫩嫩的鼻子被芦花鸡啄得伤痕累累,幸亏大姑那日回娘家,否则我的鼻子早就被这些鸡们给报销了。
大姑和母亲大闹一场,全家人开了对母亲的批斗会,大姑最疼我,就把我抱到她那里,一直养到我九岁成人,回到家里读小学。
小时候的大姑最是疼我。我表哥表姐一大帮,为了争夺好东西常常打得不可开交,可是大姑偷偷送给我的最多,以致于那些表哥表姐们对我又爱又恨,因为有大姑为我撑腰,我的童年着实风光无限。
长大后我没有辜负大姑对我的殷切希望,考上了大学,姑姑那年喜极而泣,说是我们家祖坟冒烟了,好几辈终于出了一个吃皇粮的人,并特意把我叫到他家,弄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款待我,并且偷偷塞给我一百块钱,让我在学校尽管花,不要委屈自己。那个时候,一百元是能办很多事的,我攥着散发着姑姑体温的一张张角票凑起来的钱,激动的热泪盈眶。
长大成人,毕业结婚生子,后来又按揭买了楼房,我第一时间把买楼的消息告诉了大姑,大姑也很激动,说我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好好在城市里混出个人样,不要丢我们陈家的脸面!这是大姑每逢见到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成家立业的我,每年的中秋都要去姑姑家探望,记得我刚买房子的那一年中秋,我给了姑姑二百元钱让她自己买点东西,大姑说什么也不要,说我刚买了房子,日子紧巴,我还是硬塞给了大姑。回家,大包小包全是大姑送给我的吃的喝的,有半袋子玉米面,有自己院子里中的新鲜蔬菜,反正挤满了我回家的车厢。回到家里,妻子疑惑地拿出二百块钱,说怎么在大姑的玉米面了放了二百块钱呢?那一刻,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旋,可敬的大姑偷偷又把我给她的钱放到了玉米面里,那一刻,对大姑,除了敬佩还有一丝内疚,大姑对我无私的付出和慈母般的爱常常使我寝食不安。
大姑也常常和左邻右舍夸我孝顺。在城市成家立业后我没有忘记大姑的疼爱,每逢节日都要去探望她,那是自己应尽的的一点孝心,说来忏愧,也就是中秋和春节去看看大姑,这已经把大姑喜得逢人就夸我懂事孝顺,前几年,自己买了一辆轿车,了结了大姑登登泰山的愿望,那个时候大姑已经快八十岁了,在巍峨的泰山极顶她快乐的像个孩子。
大姑身体一项健硕,到了晚年仍然自己一个人生活,从不给孩子们添麻烦,身体硬朗的很,从不感冒,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和医院从不打交道。所以去年听到表哥说大姑病了我很是震惊。
那次回到家看大姑,大姑已经住进了镇里的卫生院,看到大姑,心里竟然第一次有了想流泪的感觉。望着大姑消瘦憔悴的脸庞,不再挺拔的脊背,莫名的心酸漾出胸膛,人在疾病面前总是不堪一击。一系列繁琐的`检查后医生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输液、吃药量血压、测体温,当自己把生命交给别人的时候,蓦地产生了一种悲哀,望着医院里形形色色穿梭的人群,突然与浑浊之中蓦然清醒,人最本质的核心就是那么简单的两个字:活着!经历了百转千回后,看透生活不过是一粥一饭而已!
大病一场的大姑身体大不如从前,自己再也不能照顾自己了,连做饭也做不了了。辛苦一辈子从不求人的大姑一下变得萎靡颓唐,就是眼神也没了往日的风采,更多的是言不由衷地虚情假意和无奈无助的叹息。
久病床前无孝子,躺在病床上的大姑最有体悟了。亲人们对于她已经有了厌倦,从那些指槐骂柳的句子就可以听得出来,大姑从不多话,倘有人问起,对孩子们都是赞美之词,即使儿媳曾经指着她的鼻子大骂她是个死的,她也不说孩子们的坏话,晚年的大姑与其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倒不如是说是灵魂的煎熬。
我无法想象一个孤零零的老人,终日孤影行吊,落寞打发慢慢消失的时光,不能说不能动,对于白眼和斥责只有忍耐,这对于平生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大姑,该是一种多么痛苦的忍耐。
春节看望大姑,大姑精神出奇地好。表哥说年前大姑精神太差,有段日子都不认人了,家里人都怕吃不上过年的饺子了,不想除夕之夜大姑竟然吃了满满一大碗饺子,初一那天还自己挣扎起来,干净利索地面对给他拜年的左邻右舍,脸上第一次浮出了久违的笑容。
那天,大姑很健谈,整整一天几乎没有住嘴,和我说这那些遥远久违的往事,现在想起,那是大姑临终的畅言,兴许就是传说的回光返照吧。
隔壁的表嫂那天特别生气,她对大姑的健谈甚为反感,看样子大姑身体又会好起来了,又需要他们照顾了,于是在隔壁絮絮叨叨,列举各个家庭的不易,诉说自己的不幸,有这么一个抱负和累赘,出不了门打不了工,一年损失好几万……这一切,大姑听得真真切切,细心的我发现了大姑眼角溢出的一滴泪。
大姑走了,走得悄无声息,是正月十六走的,过了元宵节,早上五点走的,为儿女们省下了三顿饭,传说这样的儿女有福。
兴许冥冥之中的大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累赘,所以在时下农村过了正月二十都出去打工的日子,为了不再拖累儿女,毅然选择了回归,尽管心中又诸多的不舍。
大姑走了,时年八十六岁。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1. 依据文本体式
不同的文本体式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 散文的文本体式是什么?周作人的散文理论是:散文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提倡言志的小品文。散文中展现的人、事、物、景都是客观存在的, 写人记事类散文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来表达作者心灵的, 是写“自我”, 而不是写“别人”。因而, 写人记事散文的教学内容应是“读我”, 要借助作者刻画的人物、记叙的事件去读懂作者这个人。《老王》这篇文章, 许多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感悟老王这一人物形象上, 让学生分析老王的“苦”与“善”, 感悟底层人的光辉, 这是不对的。其实, 文中老王是次要对象, 作者才是主要对象, 应借助老王的形象去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思, 即作者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2. 根据学生的学情
学情是学生阅读文本前的基本情况, 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技能、生活经验和对作者的了解程度等, 王荣生教师将之概括地称为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王荣生教授认为, 教学的起点是学情, 终点是学习目标, 教师应由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的落差确定教学内容。《老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记事散文, 学生初中时接触过这类文体, 如朱自清的《背影》, 具备了写人叙事散文的阅读能力, 因而语文经验是具备的。但杨绛与老王之间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是不了解的, 因此, 教师要把时代背景介绍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 言从心生, 揣摩作者个性的言语表达
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揣摩个性化语言和作者感情之间的联系, 文中两次描写老王, 都用了“直僵僵”一词, 后一次是这样写的:“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做, 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这形象甚至让作者都害怕。这是老王病入膏肓, 生命将尽的真实写照, 而这时老王还不忘作者一家, 可见老王重情重义。同时, 这也是老王留在作者心目中的最后形象, 这形象始终让作者不安、愧怍, 因为作者不理解老王, 把老王给她香油和鸡蛋当成了一种交易, 拿钱给老王, 伤了老王的自尊。可能读者不禁要问:这样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为什么要写的这样惨不忍睹, 为什么不去维护老王最后的尊严?的确, 作者用笔极其残忍, 但越残忍越能显现作者的冷漠, 越能够体现作者不安和愧怍的内心。
2. 体物察情, 分析作者的言说对象
写人记事散文, 人与事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因而, 必须通过作者言说的人和作者与他之间的事去解读作者的情感。《老王》这篇文章, 要通过解读老王去解读作者。本文的文眼是:“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分析老王的形象。从文中可以看出, 老王经济、社会地位极其卑微, 但他却真心实意帮助作者一家, 其精神品质极其高尚。作者虽然也关心老王, 但对老王的关心和老王对作者的关心是极不对等的。老王在临终之际, 把生命中最后的财富送给了作者, 他把作者当成自己的亲人, 想从亲人那里得到临终前的安慰。但作者不理解老王, 甚至老王去世十多天后才知道, 而且是听别人说的。可以说, 作者只把老王当成了熟人。一个“亲人”, 一个“熟人”, 一字之差, 意义相差甚远, 因而, 从精神层面说, 杨绛是幸运的, 老王是不幸的, 所以作者说,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人性的反思。
3. 知人论世, 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
散文中不仅有作者的心灵, 也有时代的烙印。我们不仅要通过揣摩作者个性化的语言, 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这样才能更深入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老王》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 那是一个荒唐的时代, 亲人都会反目成仇,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被抹杀的无影无踪。尤其是知识分子, 是造反派眼中的反动权威, 被大肆摧残。而在这个时候, 老王, 这一无产阶级, 却冒着政治风险, 没有和杨绛夫妇划清界限, 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 在生命将尽之际还不忘把那个时代最好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作者。要知道,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 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 更是精神上的关怀。但杨绛却没能给予老王足够的理解, 学生读懂了这些, 就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作者的愧怍之情。
摘要:教师备课需要确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其中,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本文以《老王》为例来探讨写人记事类散文该如何有效教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据说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服饰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的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不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这样释然了,听说那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选自《平常的沈从文》,有删改)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文中不乏精彩的议论。试分析选文最后一句“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的作用。
解析:沈从文青年时就以小说驰名于世,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晚年被迫放弃小说创作,转而从事服饰研究。外国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不无幽默地说起他正在进行的服饰研究:“……那也是很‘文学’的!”作者在记叙了沈从文的言行后,适时地判断并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对所叙述的事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沈从文从事服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和崇敬。
答案:对所叙之事进行总结;肯定了所叙之事的价值和意义;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和崇敬。
【技法指津】
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写人记事散文中对所写所叙人与事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它是对所写的人和事的理性升华,是由所写的人和事之现象挖掘出其本质的过程。总之,在写人记事散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
一、知类别,晓形式
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种是作者本人直接发表的议论;一种是借文中人物之口来发表的议论;一种是借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发表”的议论。
写人记事散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呈现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先叙后议,可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認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一种是先议后叙,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一种是夹叙夹议,可使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二、识作用,辨明细
一般来说,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有如下作用:
1.直接点明并阐发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揭示所叙事实的本质、意义、价值。
3.表明对所叙人物、事物、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4.阐述由文中相关内容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或真理。
具体到相应位置而言,写人记事散文中不同位置的议论其作用也不尽相同:
1.开头中的议论,或引人注目,或总领全文,或点明中心,或引出下文,或兼而有之。
2.中间的议论,或使文章锦上添花,或穿针引线,串连衔接文章各部分内容。
3.结尾中的议论,或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或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人和事的意义,或画龙点睛,或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小时候老家的水桥边有一棵葡萄树,长在一棵老杨树的边上,葡萄藤长得粗粗的,弯曲缠绕在老柳树上,身上已经斑斑点点的,看上去真的很老了。但奇怪的是它仍然长得蓬蓬勃勃,每年结的葡萄也很多。
关于这棵葡萄树为什么长在河边的?它的来历家里人都说不清楚,倒是邻居阿松伯说得故事打动了我。那是六十年代中旬,有个大学外语教授被下放到农村,他是个被打成牛鬼蛇神的学术权威,由于成为牛鬼蛇神了,家庭也遭不幸,最后妻离子散。
他住在村旁边的牛棚里,牛棚有两间屋,一间是牛睡,另一间就是教授睡觉和生活的地方。他天天赤脚下地劳动练胫骨,练思想。劳动完了就在我家的水桥头洗脸洗脚,春夏秋冬四季不变。说这水桥其实不是过河架的桥,而是用石头排成阶梯式的踏步漫进水中的,人站在上面可以洗菜、淘米、洗衣什么的,水是流动的,碧清碧清的,那时没有自来水,这水桥就成为附近十几户人家提水洗东西的地方。
当时村里有位读高中的小兰姑娘很同情这位寂寞的教授,姑娘家有棵葡萄树,长满了紫红色的葡萄。夏天里,姑娘经常借问教授的外语题目就送他葡萄,后来时间一长,姑娘在教授面前表明了爱的心迹。教授吓了一大跳,自己是牛鬼蛇神,家有的妻子儿女都离开了,难道自己还值得别人去爱?那天教授在我家的水桥上洗头洗脚,小兰姑娘又来问外语难题了,她又给教授送来了葡萄,话语中对教授格外亲。
“姑娘呀,你好自为之吧,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我怎能荒废了你的青春。”
教授的话音刚落,姑娘就泪流满面。“不,我知道了,爱情是没有年龄的。”
教授其实早就看出姑娘特别爱他,但他觉得自己头戴牛鬼蛇神的帽子,纵然有爱,怎么呢答应这样的事呢,他生怕直接回绝姑娘的好意会引出意外,就手拿一棵葡萄籽,故意咬了一下,一步跨到我们家的水桥边的老柳树的泥滩上说:“小兰,如果上天为媒,那么我就把这颗葡萄籽埋进泥土,看它是否长出芽芽来,如果发芽长叶,这说明我们的未来会有美好和幸福……”说着他当着姑娘的面把葡萄籽埋进了泥土里。姑娘看着教授的举动,点点头也想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年春天,从水桥的老柳树下真的长出了一棵葡萄苗苗,而且十分肥嫩好看,紧接着在它的旁边又长出了好几棵苗苗,嫩绿色的,教授看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以前从未没想信过这样的承诺会是真的,要知道自己是把葡萄籽咬碎了的,根本不会长出芽苗菜来。但在那棵苗前,教授一时目瞪口呆了,终于默认了姑娘献给他的爱。
这样的日子过了二年,当姑娘决定不考大学留下来陪同教授时,那个夜晚,教授感动得哭了。后来教授突然被解放了。他带着姑娘进城里去了。于是,人们关于葡萄的话题和议论更热。后来才知道,原来就在教授咬那粒葡萄籽埋植时,他的动作都被小兰看得清清楚楚,就在那一天的晚上,她悄悄从家里拿来了葡萄籽,趁月黑之时,奔到我家的水桥边在土里埋了许多葡萄籽……她的举动尽管秘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她在埋种子起身时,碰到了正在钓夜鳗鲡的长松爷爷……
这个葡萄的故事至今回忆起来,似发生在眼前一样。后来,葡萄树就这样长高了,爱情成为了葡萄树永久的佳话。有人说我家是接福了,母亲后来就留下了这一棵葡萄树。葡萄树年年长高,三年后母亲又请了村上一位会嫁接葡萄的大爷,在葡萄枝上嫁接了巨峰葡萄枝,而且一举成功。
就这样,葡萄树越长越大,越长越高,葡萄也越结越多,葡萄树后来干脆缠绕在老柳树上了,它们四季在一起,无病无虫害。有人曾经开玩笑地说:老柳树就是教授,姑娘小兰就是葡萄树,他们相依成趣,恩恩爱爱的很浪漫。
仔细看,它们真的很像天生的伴侣,老柳树依旧风采,葡萄树葱绿蔓藤。每当葡萄成熟的时候,我总会架了竹梯爬上老柳树去,用剪刀把成熟的葡萄采摘下来,有时一下子能采摘一百多斤,然后由我提着篮给宅上每家送一大串品尝。母亲总是说:这棵葡萄树是人家帮种植飞来的,给大家尝尝是应该的。葡萄很甜,粒粒硕大紫红,很大,很上品。
说出来也会让人笑话,以前吃葡萄,竟然不知道葡萄也会开花。在我心中,一直以为葡萄树是不开花的,它那如小米粒般的黄色就是葡萄的粒子,粒子长大就是葡萄,这种认识就像是当年谈论无花果一样。其实凡不在地下结果的植物大多会开花,只是形态不一,大小不一而已,这是缺少对植物的观察造成的。
葡萄树开花蜜蜂来。记得那个春暖花开的初夏,我在水桥边钓虾,忽然头顶上听到一阵嗡嗡响声,抬头一看,发现有一群蜜蜂朝老柳树边的葡萄树飞来,而且是飞来了去,去了又飞来,十分忙碌。怪,蜜蜂是喜欢采蜜花丛的,它们在葡萄叶子中上上下下的忙点啥?难道葡萄身上也有美丽的花?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如果不是闻到了花香,是不会知道葡萄已经开花了。因为葡萄花躲在叶子里面,它们和叶子一个颜色又爬在高高的树上面,很少会去注意到它花已经开了。
我立即从家里搬来梯子,踩上树杈去细细的察看,只见那葡萄树上长满绿色的叶子下,枝桠里的粒粒团团的小葡萄上开满了细小的.葡萄花,这些葡萄花极不显眼,它们在花冠的包围下,淡黄色的花蕊连着细细的花丝,不细辨似乎都是绿色的,我终于认清了它们是花。它们中间有个花柱,里面有个胞,花柱上面有柱头,花柱和花胞都是绿色的。旁边有六个小小的花丝,花丝像六颗嫩嫩的小号的绿豆芽,非常的小,如果不是仔细看,根本就不知道它们就是葡萄的花丝。因为葡萄花是绿色的,所以很少有人去注意它。葡萄花长得很多,一串葡萄花穗约有二三百个花蕊,它们开花的时间不一,有先有后,大概相差一周左右,等到花蕊脱落,那串串的一颗颗似绿色宝石般的小东西就是葡萄。虽没有桃花的娇艳,也没有樱花般烂漫,但葡萄花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淡雅与清新,在默默的酝酿中慢慢绽放。
长大后上了中学,才从植物学老师那儿知道,葡萄是开花的,它开花从不张扬,默默无闻,人们常常看到的是透红的葡萄成熟了挂在下面,葡萄花是无名英雄。它是自花授粉的植物,雌粉和雄粉都在自己身上,中间花柱里面的细胞就是雌性的,而周围的花丝就是雄性花粉,这些小花丝开放后,会悠悠地散发出葡萄般的香甜味,引来蜜蜂或者昆虫,这些小家伙一到,又多了一道传粉渠道,花粉授完后,那些小花丝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它们开始掉落,这时葡萄就开始正式成长。所以葡萄花的花期很短,但它却是给予别人的多,要求别人的少,我家后面水桥边的葡萄树就是例证。
后来我也进城了,但每次回家总会去看看那棵葡萄树,似乎不看像丢失了东西似的。老教授八十八岁那年,还由小兰牵着手乘专车来到我家的屋后看了一番,并在老柳树和葡萄树下合了影,真是回顾历史,诗意浓烈,真爱无价。
又后来,村里家家都搞庭院经济,家家开始种植葡萄树,我家的葡萄也发挥了作用。村民们除了买来葡萄苗外,还用我家的葡萄籽育苗,用葡萄枝条插,真是老而有为,志在千里。又后来,村里的葡萄品种越种越多。到了麦收时节,家家的葡萄树藤蔓缠绕,树叶相挤,浓郁的绿荫覆盖了农家屋前屋后,天然的凉爽。夏日里,当人们忙碌过后休息时坐在葡萄架下乘凉,就会闻到葡萄树散发的缕缕清香。这时,一天的劳累也被驱赶得无影无踪了。
【一】
最开始的时候,村子里只有一部老式手摇电话机,黑色的话筒和底座,擦拭得异常干净,泛着凛然的光。多年来,它占据了村委会的醒目位置,和全村最高行政长官(大队书记)的文件、公章交相辉映。握住摇柄嗡嗡嗡地转上几圈充电,算是正式打电话前的热身。这和某些引人瞩目的事件发生前必不可少的铺垫相类似,储备能量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清晰地释放引导的信号,它为我们很正直地诠释了这一点。
我观察过那支摇臂,它总是在朝着一个相同的方向运动,抛出一个虚构的圆,单调、严谨而规整。事实就是这样:电话机在沿着一条固定了轨迹的道路奔跑,大体上和风行于生活中的我们相像。我知道,它所以能够跑起来是因为有只手对它施加了力量,这只手命令它不断地从一个起点跑向另一个起点。必须承认的是,我们的身后都有一双这样的手。那时的我们还看不到电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后来,村子里出现了一种简易手动玉米脱粒机,它同样设置了金属摇柄。玉米棒子放在顶端的料室,转动摇柄,金黄的玉米粒从料室周遭的孔隙里哔哔啵啵地游离出来,从禁锢了它们的棒芯上逃脱出来,那些溅起在空中仿佛在欢呼的植物种子,大概就是电的样子了。由此知道,所谓的电,其实就是一些挣脱了束缚的生命个体。正是这些获得了阳光的自由的活泼泼的籽粒,让光明与声音的产生成为可能。
而代表了光明的声音是一定会响起的!
那个时代的电话机属于集体而非个人,按照惯例,接打电话要到大队部去。因此,在现在人看来很普通的行为在当初也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那景象就如同虔诚的子民去朝见他们的天子一样,他们从各自所处的边缘出发。由边缘到中央的过程,其实还是一个永恒的循环。
家到队部的距离是1100步,来回就是2200步。我曾经在有限几次打电话的过程中默数并熟记了这个数字。除非事情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比如我已经成年,步幅明显超越了以往。否则,那数字不会改变的。但是即便数字改变,也不会等同距离的改变。有些距离注定了永远不会为我们缩短,就如同有些目标我们将永远无法实现一样。然而行走却不会因这样的事实而停止,我们被要求一直向前。行走的真正意义,也许只在于行走本身。我们唯一需要相信的,是自己的`双脚。不容怀疑的是,在当时,我却几乎已成为那众多踩踏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步点,和许多人一样,被沿途的醒目标语引领着亦步亦趋,走上一条通往倾诉自我与聆听他人的光辉道路。
到了那里,全村人的神经中枢所在。听过我的诉求,看更的老头负责拨通接线员,接线员连接上线路那边的另一个老头,最后由那个老头把电话听筒递到我的亲戚手里。反过来也会一样,接和打虽然注定了顺序颠倒,结果却毫无悬念的雷同。这和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事件相仿佛,所有假设最终只产生一个答案。所以很多人忽视了过程,他们只看到结局;标准流程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的,一种逼真假象的产生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的。
在我看来,电话线两边的老头都很寻常。虽然他们一直在假装着郑重其事,仿佛真的能够左右你说话的权力,就像过去和现在的某些人一样。但我知道,他们不过是在虚张旗帜。真正神秘的其实是藏在线路里的那个接线员,他(她)的职能类似于媒婆或公证处。只有经过了他(她)的批准,你和你的交谈对象,才有可能在一条虚拟的管道里相遇并擦出心灵的火花。在那些错综复杂纠缠在一起的线路中间,某个节点上的接线员,大体上就是决定了你话语走向的一枚公章吧。
【二】
我在乡村的童年时期应该是没有一件像样的玩具的。但也许事实正相反,和现在的人用金钱购买快乐的方式不同,我那时候的快乐是妈妈为我创造出来的。
通常是这样的情形:天高云淡的秋天的黄昏或是雪后初晴的冬日午后,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子静静地投射在埋头缝补衣衫的妈妈身上,她的神情专注,恬静的目光随着针线灵活地穿行游走而越发柔和。忽然,她停下手,把连缀着衣物的棉线头递到微张的唇边,用雪白的牙齿“嘣”一声咬断,闪亮的缝衣针斜放到头顶乌黑浓密的发丝上沙沙地蹭上几下,拿下来随手插在身畔圆滚滚的棉线锤子上。从针线笸箩里掂起一枚大小适中的纽扣举在阳光里,扯一段棉线,就着亮光从正对角的两个扣眼穿进去,棉线头相接,挽成一个死疙瘩。双手的手指张开套进线套,两臂伸展着,向一个方向不停地绕紧,那抖抖索索的样子倒像是在模仿街边拉面的呢。等平行的两根棉线越挨越近,直到呈螺纹状紧紧纠缠在一起,妈妈先是把它向里一收,紧接着再向外一绷,让我倍感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如同被上紧了的发条一样的棉线,带动着纽扣嗡嗡着飞速地旋转起来了!这时候的棉线是充满力道与弹性的,它被放开向一个方向释放过能量后,因为再次绷紧而重新获得来自相反方向的动力。随着嘴角含笑的妈妈重复一收一紧的动作,毫不起眼的扣子忽上忽下欢快地飞舞着。这时候的妈妈,面庞红润着,望向我的目光是那样温暖而充满爱意的,她让我想起电影里那些令人着迷的风琴手,而那枚小小的纽扣就是为我而跳跃在阳光里活泼的音符啊!
记忆中,妈妈是没有休息日的,她就像是一只不知疲惫的陀螺,从开春儿一直转到了冬闲。当屋外瑞雪纷飞,糊窗纸在北风中风箱一样忽哒着,妈妈的纺车又开始吱吱呀呀昼夜不停地摇响了。纺成的粗棉线妈妈需要把它们团成线团,这样使用起来才会更方便。妈妈经常独立完成这样的工作:她盘膝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用两个膝盖撑开成把的棉线,一只手扥了线头举在半空,随着腰肢地扭动,另一只手顺势从棉把子上飞速地逐层拉出雪白的棉线,在灵活的十指小燕儿一样轻盈地腾跃翻飞中,一只只线团在妈妈的手中丰盈起来了、饱满起来了……这时正是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她会暂时放下手上的营生,兴致勃勃地将一根棉线挽成套子,用两手撑开,变魔术似的娴熟地左勾右挑着。到它成为一张复杂的网的形状时,笑盈盈地妈妈将双手向前一伸。在她的指点示意下,我笨手笨脚地将左手和右手的两根手指分别伸进其中的一个网眼,用力向两侧一扥,小小的奇迹发生了:纵横交错横竖相连的线网居然在我的手上瞬间改变了形状,那情形就像是变色龙忽然转换了体色一样。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那么普通的一条棉线却仿佛有了生命,在我和妈妈的手中千变万化着、眼花缭乱着。当因为我疏忽挑错网格,一张精彩纷呈的网忽然变成一条毫无生气的棉线软绵绵地垂下来时,满脸喜悦光芒的妈妈装出失望的神情,却是为了趁我不备在我的胳肢窝里呵痒呢。那年,被妈妈抱在怀里躺倒在老屋土炕上笑成一团的影像,成为我今生里最温暖的回忆。我常在想,假如我是妈妈手中的那条棉线该有多好啊!让妈妈赋予我生命,赋予我精彩纷呈不一样的人生。
上周回家时嫂嫂有说过,我差点忘了。因为是新坟,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要在清明节前提早去扫墓。
接完电话,正好家里有客人来坐,到十一点多才想起忘了交代姐姐帮我带件孝服。随即给二姐打了电话,她说大姐已经帮我准备了。又给的士专线打了预约车辆的电话,交代了明早上车的时间、地点。一切准备就绪,洗完澡便上床睡了。
往年的清明日,总会一大早带着孩子们去问候母亲。跪在母亲的坟前,先把欢喜的忧伤的都告诉母亲,再祈求母亲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不知为何,有好几次我都觉得母亲已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思想进步,有文化、有主张的女性。她一定能成为那样的女人。
记得4月28日,母亲因心梗突然离开了我们。那种突如其来的失去,现在想来,心里还是绞痛的。明明回家时母亲会坐在天井的石阶上等待,坐到饭桌前会有母亲打好饭放在我面前的。可是,那天从单位赶到山上的家时,母亲却躺在房间里的那张床上,一动也不动。表情木讷,眼睛紧闭,我叫了声“妈妈”,又叫了声“妈妈”,又再叫了几声,她一声也没应。我哭了。撕心裂肺地哭。眼泪从心里流出,又流到了心底。那种急急的奔涌,挤得人心绞痛,真的很痛。
那时,我还没到四十岁。我还不懂失去便是永恒,还不懂只有母亲的手臂才可以让我枕着入睡。那时,我的精力还很旺盛,我还不懂,原来路需要慢慢走才能走稳、走好,饭要慢慢地嚼才能消化得了。母亲爱我,却不识字,她不懂怎么表达,更不懂从我们这里得到关心和照顾。
直到这两年我才知道,原来母亲说的骨头酸痛是如此这般难受,它可以痛得让人整夜无法入睡,可以让人坐卧不安。纵使经过一晚上的休息有所好转,醒来又进入下一个循环。母亲晚年得了牛皮癣,那种奇痒难忍的痛苦,没有几个人能忍受。后来,只能靠以毒攻毒,不断伤害自身的器官,最后,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
多年后,我理性想过母亲的死,那是一种超脱。肉体的超脱。我甚至庆幸她的离开。如果可以选择死亡的方式,我也愿意如同母亲那样,纵然用几年的寿命去换来,我也愿意这般干脆,绝情。
一晚上睡睡醒醒,六点便彻底回过神来。大概一直没有和父亲住在一起,感觉就像往常一样要去看望父亲。七点准时坐车到疏港路城垵公墓区的入口。付钱,下车,一切都平静如常。
然后,一个人沿着公墓区上山的那条小路行走。人烟稀少。路旁野草丛生,一只小鸟突然从草丛里飞起,叫了一声,飞远了。原来父亲不在家里了,而是住在这座山上。我开始伤心痛哭起来,不由自主。一种堵在喉头、压在心里的情绪突然涌上来,像一个巨浪把我吞噬了。我只能站在原地,放声大哭。
依稀中,有三两个穿孝服的行人从我的身边经过。哭过了,便渐渐平复了些情绪,放低了哭声,继续朝父亲的墓地走去。
父亲和母亲合葬在一起。墓地在最靠近路的一边。沿着山路上坡,下坡,走到中间一处平地的`路旁便到了。
我坐在父母亲的墓碑前,同往日回家一般看着他们。却只看到了墓碑上刻着的他们的名字,名字上的红漆已变淡了。
天清云淡,四周寂静。有几只小鸟在墓地间相互追逐着,发出欢快的叫声。仿如朋友们相约在一起玩闹,说笑的情景。突然有四只更大的鸟在高处的墓地间,低低地盘旋,并发出沉稳的叫声,它们仿佛在找寻什么。这一定是要到老朋友家拜访,在门口等待吧。
大姑奶18岁开始当代课老师,认识大姑爷爷的时候已经38岁,准剩女,不是大姑奶丑得没人娶,而是她有老爹老娘要养,唯一的哥嫂在外地上班。直到那年哥嫂工作调回来,有了支撑门户的,大姑奶才说要嫁人。
与大姑奶闪婚的姑爷爷32岁,前妻病逝撇下一个8岁的儿子。据说结婚那天,大姑奶的爹娘都哭了,多好的闺女呀,却成了填房。大姑奶倒觉得挺好,进门就当这么大孩子的妈,省洗多少尿布呀?她爹娘仔细盘算,姑爷爷是西郊八大厂的车间主任,有单元房,还有大二八红旗自行车,综合指标一看,老妻少夫也还算般配,多多少少就有了点安慰。
嫁过去的大姑奶辞掉了工作,每天围着姑爷爷转,围着儿子转,围着锅台转。儿子学习不好,起初的那几年,大姑奶费了老劲,又打又训又哄。别人劝她,不是自己的孩子,何苦?大姑奶立刻纠正,我不生了,他就是我的儿子,他要是无能,那我后半辈子怎么过?到底是大姑奶下足了工夫,儿子后来学业有成当了大学老师,月月给大姑奶上交养老钱。
关于大姑奶的事,都是爷爷讲给我们听的。我小时候有两个盼头,一盼年,二盼大姑奶。大姑奶每次来我家,都是各种好吃的一把一把地从包里往外掏。大姑奶短发,自来卷,特洋气。她常穿皮鞋,走起来哒哒的。我一直感觉大姑奶的日子跟蜜糖一样甜。
大姑爷爷去世的时候,大姑奶68岁,怕她难过,大家安慰她想开点。她倒自我开解说作伴30年,和和美美了30年,知足了。
独自生活的大姑奶闲来无事就去养老院做义工,说说笑笑,开心解闷。有一天一个冒失的老头塞给大姑奶一个戒指,大姑奶吓了一跳,一扬手甩了出去。大姑奶除了大姑爷爷的东西,可从来没要过别人的。大姑奶惊恐交加,打电话给儿媳妇,儿媳妇一听,呵呵笑了,说,妈,您被人瞧上了,好事呀。大姑奶可委屈了,说,我可没想过再嫁人。媳妇说,真有个老伴也挺好,找个知根知底,有钱有房有车有女儿的,关键是人还厚道的,知冷知热的……
儿媳妇这一番话,把大姑奶给逗乐了,说真要有这样好的,那你妈我再闪婚一次。媳妇说,一言为定,娘家我爸就这条件。这下大姑奶着急了,本想找点安慰,没想到掉进了媳妇的“陷阱”,亲家公怎么能当老伴?媳妇说,亲家公怕什么,赵丽蓉的两任丈夫还是亲兄弟呢……
大姑奶千真万确没想过再嫁。可是,儿子媳妇不在家,有天她血压高,天昏地转,一个人拨打的120。儿媳妇说大姑奶没个伴,将来有事都不知道,那边她爸也是孤身一人,小两口疲惫不堪还照顾不周。
大姑奶心疼俩孩子,这才有了松动气,不过,她有个条件,大姑奶说,黄土都到了脖梗子了,还不知道谈恋爱啥滋味呢,这一课,得补上。大姑奶的恋爱大幕徐徐拉开,一谈就是整整4年。4年来,俩人听歌看戏下馆子,旅游学习做义工,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大姑奶再婚的那年已经72岁,满头银发轻轻挽个发髻,一对玫瑰红的发卡在两侧熠熠生辉。我大姑奶这次又是一场姐弟恋。大姑奶的生活,谁说不时髦呢?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5年12月15日)
语文练习册要上小学,一课只有一两页,现在升级为了四五页,天啊!写啊写,又要动脑,我头都快炸了,我的手都起泡了。
九年级住宿了,两个人一间,听她们说好像很挤的样子,住宿的话又要晚自习,唉!幸好七年纪没有住宿。上了高中是一定要住宿的,不知道我住宿了以后会不会变得很懒,又或者很勤快。我不敢想象。
今天早上做梦,梦到我去我们班的“书呆子”家,她家好想啊!只有几平方米,都没有我们教室大,况且里面还要住四个人。
大自然就像神奇的魔术师,院中满架原本枯索的葡萄藤,现在重新泛出青色,又长出了许多长长的茎蔓。那一片片新长出来的像张开的手掌的叶子,在风中招摇着,渐已挡住照进院子的烈日,留下一片斑驳的绿荫,颇有柳宗元笔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意境。只有从根部屈曲盘旋的虬枝,才可以看出岁月的痕迹。
前些年奶奶因为中风而腿脚不灵便,平时总安静地坐在葡萄树下,含笑地看着我们忙这忙那。每次我拖出车子准备上班时,总是听到奶奶关心的叮咛:“路上人多,走好!”下了班,回到家,我总是大声宣布:“我回来了!”我怕奶奶着急,不然她总是含笑先和我打招呼:“回来了!”我赶紧上前握住奶奶的手回应着。就这样奶奶含笑坐在葡萄树下的形象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奶奶虽不识字,但在小时候我的眼里却是最有学问的,你看,她有一肚子神奇美丽的传说故事。夏夜乘凉,奶奶总是不厌其烦地轻轻摇动手中的蒲葵扇,为我赶走恼人的蚊虫与炎热,一边用柔和的语调,不急不缓地为我讲述传说故事。《天仙配》、《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这些传说,一度让我对深远的天空有着许多幻想。有时也会用高亢的声音向我们讲述我们家祖上过去的辉煌,即使夜晚,都能感到奶奶眼里闪着自豪的光芒。那手中的蒲葵扇让我觉得就像诸葛孔明手中的鹅毛扇一样,轻轻拂动中带来了无穷的智慧。
也是在这葡萄藤下,与乡邻闲谈时,总是自豪地显摆我的懂事与孝顺,好像别人都没我优秀一样。这让我至今都不敢懈怠,就怕辜负了她的期盼,只有用更大的努力来学习、工作,争取多做出一些成绩。这是她对我的鞭策,也是我取悦于她的方法。
奶奶中年丧夫,是奶奶一手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坚强的性格,独自一人,不知把多少痛苦吞下。但在我们面前却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能自己解决的事,绝不假手他人。就连寿衣寿鞋,不知什么时候,都自己准备妥当,从容安静地离开了我们。
清华科技园的一个秋夜,有幸邂逅雷军。
微软大厦、谷歌大厦耸立在灯火斑斓中。于此毗邻的一间会议厅里,一场关于IT创业的报告会悄然开幕,雷军侃侃而谈。
金山WPS、金山毒霸、《地雷战》、《仙剑》、卓越网,雷军似乎什么都干,似乎干什么都赚钱。今天他要说些什么呢?
他是为其注资的`新产品做推广的,顺便谈了创业经验。
卖掉卓越网,苦闷了一个月,戒上卓越网半年。然后又成功做了其他事。
WPS经营遇瓶颈时,同业注资救了他。
他曾经最早进入美国硅谷接触了尚在潜底中的Googel,但他“什么都没干”,现在“谷歌”成龙成凤,谷歌大厦就在他身边,奈何?
他现在出资帮助了两位年轻人,并出任这家新公司的CEO。
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感恩,如果对方已不需要回报,那么就帮助其他年轻人,以此作为自己的感恩。受自己恩惠的人以此效仿,把创业和融资愈加人性化。
后记:
童年记事(一)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小村子里度过的。这个村子叫前寨,传说是大清朝的一个将军,在这一带扎过营,共分三个营寨:前寨,中寨,后寨。后来军队撤防,这一带就形成了三个村子,原来的军营名也就自然成了村子名。
这个村子有一百多户人家,而朝鲜人就占了三分之一左右。后来,这些朝鲜人大部分都搬走了,有的回国,有的搬到吉林延边一带居住。我家住在村子中部的一个大杂院里。院子南面住的一色朝鲜人,时隔六十余年,回忆起来,只记得我们家称呼他为“小金子”的一家。男的似乎留个小胡子,其余的人家都没有印象了。
朝鲜人的房子给我印象很深。墙是用黄黄的粘土,再掺进一段段的稻草,用铁叉子垛起来的。房顶的大梁和椽子安好后,铺上一层荆条帘子,然后,在地上用稻草打成大草帘子,许多人拖到房顶上,铺开固定,然后再用草绳子横竖拦住,以免被大风掀起。再把墙里外用黄泥抹平,这样,房子就算盖完了。
朝鲜人屋子里边也很有特点。进屋子有两个门:一个是进厨房专用的,一个是直接进里屋用的。直接进里屋的门,还兼有窗户的作用。所以,东北一带有一个歇后语:高丽(朝鲜)窗户——门(闷)了。推开那个“窗户门”,就是一个一米见方的小屋地,是用来放鞋的地方。再往里面,就是满屋子的大炕,大炕用隔扇门隔成几部分,便于不同辈分的人居住。炕上铺着光滑的席子,炕很热乎。每到老人过生日的时候,全家人及其亲属在大炕上唱歌跳舞。此时,他们往往敲着一种临时做成的鼓:一个大洗衣盆,里面装满水,上面扣着一个葫芦瓢,再拿笤帚把有节奏地敲击着,发出类似鼓的声音,大家就依据节奏唱歌跳舞。他们往往唱一气,再跳一气,往往到天亮。如果从厨房门进去,就好像走进一个坑里。因为这里要比房子外面低一米左右。在靠近内室一侧的墙下面,一溜大大小小的锅,砌在一个很大的灶台上面,锅上都有盖子,平时都擦得亮亮堂堂的。整个厨房弥漫着浓浓的高丽咸菜那种辣椒大蒜混合的气味。灶塘里是燃烧完的稻草灰。
朝鲜人的男人如果成了这个家庭的最长者,就要单独在一个小桌子吃饭。到了过生日的时候,就要接受晚辈们的祝贺。过生日这天,要大摆筵席。主食是打糕,一种把粘大米煮成饭,再放进木槽子里,用木锤子甩开膀子击打成糊状,再加进作料,做成的糕饼。朝鲜人很好客,常把打糕送给我们家品尝。这打糕吃起来有点咸味,很劲道。若拿到炭火上一烤,就会考出焦黄的泡来,再一吃,就更有风味了。副食是各种各样的高丽咸菜。酒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自己准备的,来祝贺的人,每人都带酒来。这一天,男人们可以尽情地喝酒,那真叫一醉方休;有时候,喝醉了还扭打起来,屋子里亮不开架式,就到院子里打。常常在地上滚得一身泥。别人也不劝架,任其扭打,直到打尽兴为止。打了一通之后,再回屋里喝酒,事后并不记仇,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女人们这一天要穿上非常鲜艳的民族服装,有粉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特别漂亮。上衣很短小,没有扣子,系着长长的带子。裙子很肥很长。到了晚上,生日聚会进入了高潮,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分辈分,围成一圈跳舞,同时还唱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我记得,《阿里郎》、《道拉机》是必不可少的。
朝鲜人男女分工非常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而且是极其刻板教条的。男人白天出门劳作,回家来什么家务也不做。而女人则包揽了全部家务:担水,做饭,伺候老人,带孩子……朝鲜女人担水很有特点:她们一般是用罐子顶水,先在头上戴一个用草编成的垫圈,然后再把装满水的罐子放上去,挺直着脖子,像耍杂技一样,顶着水到家里。也有的受汉族人影响,也用扁担担水,只不过是背着朝鲜人特有的工具背夹子,再把装满水的水桶分别挂在背夹子上面的扁担钩子上。走起路来努力地弯着腰,低着头,一副非常吃力的样子。朝鲜女人很能干,也很干净。她们洗衣服时常常要把衣服放在锅里煮一下,再在石头上用棒子乒乓地好一阵捶打,再用清水反复地漂洗,而洗出的衣服真是洁净鲜亮。
朝鲜人的工具也很有特点。镰刀是月牙形的,有的是专门用来割稻子的,有的是专门用来割柴的,很好用。难怪汉族人也逐渐接受了这种镰刀。朝鲜人一般不种旱田,只种水田,水田埂上种上大豆。用来给大豆锄草松土的锄头,手柄很短,所以朝鲜人锄地的时候,都大弯着腰。还有朝鲜人特有的工具背夹子,那是两个叉形的.木棍用几个木头连在一起的。用较柔软的稻草编成帘子绑在人背部一带,再编成两个背带固定在背夹子上,用以跨在人的双肩上。可以背稻草、柴火,也可以垫上蒿子编的帘子,用来背粪,用途极广。背的人要拎一个带叉的棍子,在休息时,用来支撑背夹子。朝鲜人的主要运输工具就是牛车,牛车的轮子直径很大,轮子的车轴那有轴承,常看见他们往车轴那注机油。牛既用来犁地,也用来拉车。牛的个头很大,大都是淡黄色,很有力量,也很温驯。驾车时,车辕上有一条横木,将横木放在牛的宽厚的脖子上,再用绳子一拦就可以了。
再值得一提的是朝鲜人出殡的礼仪。最有特色的就是人工抬棺材往墓地行进时,要往前走三步,再退两步,据说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依恋之情。这时候,死者的亲人就要摆上带来的酒菜,请抬棺材的人吃喝,然后再往前走。走了一段路之后,又是走三步退两步,这就是还要停下来喝酒。就这样往往是不太远的路程,也要闹上一整天。朝鲜人的墓地绝大部分在山尖上,这就更增加了这种特有礼仪的表现。小的时候遇上朝鲜人出殡,要跟着看热闹,有时竟跟一整天。
在咸阳人还在天气预报里看雪的时候,大雪已如期抵达我吃住了多天的北极镇。
下午三点多的时候,营业厅外的街面开始变白了。逢集的北极镇遇到了的第一场大雪,门前台阶下那对卖活烙面的夫妻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收摊了,赶集的消失了,营业厅人头攒动的热闹也随之消失了,让人有一种突然闲下来的焦急和不适感。
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所里今天的夕会开的有点沉重。
还是先说说所里的兄弟姐妹吧。
所里的姑娘们,表面上看起来都很文静,其实个个都很硬棒,工作起来给人感觉不是在干活,而是在拼命,在撕杀,在守阵地,男子气十足。除了琨娟外,其余三个姑娘都成了家。切莫以为坐在玻璃窗里,姑娘们的世界就是婀娜多姿了,这里都是过硬本领,精湛技能,弃小家为大家,才堆积起了那一组组耐人回味的数据。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排队等待不耐烦时生发的埋怨、老男人毫不顾忌的卷烟味、不识字老人的碎碎念……没见过比她们更能受委屈的了。
建军带领下的几个兄弟,说话办事,都是斩钉截铁,心都很细。每次投递回来都笑眯眯的鹏利,业务上是个常胜将军,生活上也很会照顾人,吃饭时一次次把饭先递给别人,自己放最后一个;职工宿舍到洗手间还有一段昏暗的路要走,军平、介锋告诉我和姑娘们窗户外面放了个橘色的小手电筒;宿舍窗户上面的墙上有闲置的直径有十几公分大的烟道洞,风能灌进来,我一指出来,当天全部都给堵上了,而且还是用了报纸揉成团塞上,外面再用白纸贴上,如果不详细看,真是看不出来有纸糊过的痕迹。
再来说说安全。
我,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正如夕会上我跟大家讲的,要抢抓机遇让我们的口袋鼓起来,还要爱护好我们自己,不发生不安全事情,就是对家人最大的爱。说这些,基于两件事。今天一大早,宿舍楼我住的房间紧挨着的楼梯上传来叽里咕噜丁丁当当很大的动静,吓得我外套没穿就跑了出去,原来是垃圾桶从手中掉落滚下台阶的声音。姑娘们洗漱,平时都是这样,手上端着脸盆,还捏着垃圾桶下楼,看的我除了担心,还有心疼。另一件事,就是冬天安全值守的隐患问题,夕会上说了案例,有警示,就不在这里絮叨了。
又是一年高考时,又到高考倒计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考消得人憔悴。
蓦然回首高考时,原来……
高考,离高考生越来越近,但是离我们这些高考过的人来说,却越来越远,但每每看到“高考”这2个字眼的时候,我相信,我们都会关注一下,我们的心理多少都会感伤。我们都会为高考生送一点点祝福。
高三的回忆很多,印象中总是在不停的记笔记,做练习,英语单词、数学习题围着转,吃饭,睡觉,熬夜点灯复习,周末偶尔偷偷上网。想要多睡一下都变得很奢侈。
我们都高考过,我们都拼搏过。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很辛苦却仍旧怀念,怀念与自己有着共同理想的朋友一起奋斗的那种幸福!
回忆高考,那是一段永远忘不了的时光,心中对大学生活的向往,给我无限动力,即使每天再苦再累都会为了梦想支撑下去。和朋友一起奋斗,一起憧憬毕业后的时光,那时生活是充实的,虽然没有其他娱乐,但还是觉得那段时间是最宝贵的。
怀念为了高考而拼搏的日日夜夜,那每一步的辛酸与喜悦,好的结果固然让人欣喜,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难道就让我们灰心丧气了吗(我同学也有没考好的,但她们怀着那份激情再一次去挑战高考,她们是勇敢的,也祝愿她们的这一次是辉煌的)过去的生活是灿烂的,是美丽的,是富有的,是拼搏进取的。所以,她们的现在是让人收获的。今天,我身上背着昨天的故事,脚下踏着高考的余辉。一路风雨带着欢笑,一路歌声带着豪迈。我的肩上落满昔日的碎片,我眼中装着辉煌的未来。
高考就是在生活道路上一个转折,它关系到你将成为哪个层次的人。当你考上什么样的学校就决定了你以后是哪个层次的人。当然考不上的时候也许又属于另一个层次了。今天的我终于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回想高三的日子里那些一打一打的试题,晚上看书到深夜的日子,早上不到5点就爬起来看书的日子里。我感到自己那时候的充实。那时候是快乐的吧,感觉那时候自己的目标就是高考。然而,又多久感觉没有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的执着。生活把自己磨没了棱角,已经没有了那时候的激情和执着。
在那些的日子里,我将几乎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抛之脑后,一头扎进了书堆。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起床,晚上12点睡觉;每天奔走于教室、食堂、卧室三点一线;每天都在强迫自己,绝对不能有偷懒的欲望;每天都在关注的收获,结果却忽视了身边朋友们同样可怜但依旧可爱的脸庞;每天都是迎着晨曦,顶着夜幕,几乎没有正眼瞧过温暖的太阳;每天都在书山题海里摸爬滚打,基本上外界的一切事物都难以成为我的关注对象;每天都在用并不充盈的体力但十分顽强的意志力与睡魔进行着激烈的交锋,结果麦芽糖等辅助品时常会出现在书桌上;每天都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却在努力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放弃;每天都在憧憬着美丽的大学,却不知是否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终于有一天,在一次百校联考的失败以后,我再也无法忍受教室里那令人窒息的压抑与沉闷,我发疯似地跑了出去。那时我只能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那久违的风声,那么亲切,那么悦耳。有多久了,我没有听见自然的声音,甚至连最喜欢的风的声音都忘记了。一滴眼泪滑落面颊。
我怅怅地呼出一口气,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口,朝着空旷的操场,“高勉,你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暗暗地对自己说,下意识地一仰头,我看见了星星。
回首高考的日子,留给我的是一起奋进学习的影子。留给我的是执着时的表情。那时候的我是多充实。
六月的天空,铃声过后,无数的考生将会涌进那会创造无数奇迹的“梦工厂”,想着监考老师手里拿着的密封的试卷,哦,那不是试卷,那是一个个的希望啊!此时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有窗外的雨滴声和着笔在纸上的沙沙声,奏出有节奏的旋律,轻轻地,淡淡地,一如这多愁的天气。恍惚间,我看到自己在奋笔疾书的身影。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想着自己当年渴望飞出去的眼神,想着老师在临近考场前不厌其烦的嘱咐……要想的实在太多,忽然觉得自己的额头好凉。
20xx年6月6日下午在学校操场上好热闹,听老师指点迷津,笑声、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为第二天的高考充气打劲。许多期盼,我不是不懂;许多叮咛,我也能够体会。但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如野马般肆意驰骋的心绪,我总是无数次地明知故犯。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一路走来?不就是梦想和希望吗?一首歌中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跟着希望在动。是的,我们一路走来,因为有梦,所以才有希望,因为有希望,所以年轻的我们年轻的心不再彷徨!
经历了这么多,我终于明白:当初,因为不曾努力……我不再逃避,我没有掩饰。
现在,我坐在大学宿舍里,提起高考时用过的0。5毫米的签字笔,拿出高考时剩余的草稿纸,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经历了血与痛的代价,20xx年6月,将在我的记忆中永难磨灭。
走过六月,不要说生活不够公平,也不要说命运如何残酷。一年以后,蓦然回首,你会闭目长叹,感慨万千。不为那种曲折而扼腕叹息,只为了那段全心付出的岁月,为梦想拼搏的激情,满腔不屈的鲜血,魂牵梦萦的理想……
今天的我已经扬帆远行,路曼曼其修远兮,然而曾经的梦想却没了。。。没有了曾经的努力,我不再像你们那样饱满热血,那样对梦想痴迷。相反,我坦然的选择了接受,毫无幻想的去复合现实的努力。曾经的我也曾豪言壮语的大谈人生,想象大学的美好,然而,大学不一定会让你成功,大学不一定会让你享受。相反,大学却让你学会一切面对现实;别把自己看的很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故事想听。等到你们走进大学时一切都会懂了。
但是写了这篇文字后,才又再次感觉到了高考其实对我极具震撼力的。是一种从中体会到很多的人生宝贵经历,只是有时人在其中不知味而已,需要时间沉淀后才能细细品味!
――献给她,希望她今年能够通过高考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