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临床等)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临床等)(共10篇)

《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临床等) 篇1

课程名称:《医学遗传学》

英文名称:《Medical Genetics》

开课单位: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限选课

总 学 时:42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12学时

学分:2.3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法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目前只能达到

了解)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的基本原则,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初步解决一些实践中的遗传学问题。

内容简介:《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前沿学科,本课程是研

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传递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采取电化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基本按理论讲授与实际动手操作、形态学观察等方式上课。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理论考试占70%,实验成绩占30%。

《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临床等) 篇2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基因、染色体、单基因病、线粒体遗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群体遗传学、生化遗传学、人类基因组、药物遗传学、肿瘤遗传学、遗传病诊断与遗传病治疗、遗传病预防等。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往往形成了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交给了学生大量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不能有效“吸收、消化”,形成了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通过改革,我们在绪论一章中布置作业,让学生自查相关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整合教学内容“基因、染色体”等。在“单基因遗传病”中开展PBL、CBL、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肿瘤遗传学”等章节中结合科研开展教学改革。教学和考试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

医学遗传学作为遗传与临床疾病之间的衔接,作为生命科学这个科学体系的一个方面统一把握,做到结构合理、减少重复。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一教学内容改革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授课学时。因为医学遗传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医学遗传学是培养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未来在基础和临床实践工作中所面临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有些是重叠的,在教学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将医学遗传学的有关内容整合到相关课程完成。如:“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生物学的“细胞核的功能”中完成,或者在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中完成。“减数分裂”在实验课上完成等。

二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理论课教学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归纳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在理论课上,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思考,一方面开拓学生视野,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成就,另一方面也帮助同学加深对一些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为主,辅以示教。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做”“眼睛看”和“脑子想”三者结合中,加深对生命科学实验研究的认识,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改革: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遗传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不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着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完整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心及团队协作精神。

在实验课教学中,要使用“人类外周血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的制备”“遗传病”等录像、光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示,使课程内容的展示更为直观、具体,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应采用显微电视系统,将教师的某些示教内容呈现在荧光屏上,大大方便了学生观看和教师的讲解。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课整个过程的质量。在实验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以提高教与学互动的机会。

第三,使用案例式教学。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遗传为基础、疾病为中心,有助于深刻理解遗传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在讲授各类遗传病时,引入临床病例,使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通过具体遗传病家系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了延迟显性、遗传印记、遗传早现、动态突变等重点和难点内容。同传统的直接给出基本概念相比,这种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第四,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验课上把相关的理论内容先进行讲解,然后接上相应的实验内容。使得理论知识得以及时检验和巩固,学生印象深刻。如:性染色质的内容,先对假说进行讲解,接着进行“X染色质的制备和观察”实验,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相关内容。

第五,改革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了形象化教学,使学生们在生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获得感性知识。例如,减数分裂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口述结合挂图或幻灯的方式讲解,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重要的遗传事件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后,掺入了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近年来,随着各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通过网上下载相关内容、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制作针对新版教材的“医学遗传学”多媒体课件,100%多媒体授课。教学结束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课件内容。优化网络教学的措施: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上要及时更新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等内容,结合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开展“课程教学互动”“课程教学辅助”“网上考试”等。

三成绩评价

遵循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可行性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形成性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等,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教师通过批改学生作业、阶段测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给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使学生及时获取诊断性信息和相应的指导。

第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弥补不足,积极地设定学习目标和成长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学生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培养自己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激发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同学间对彼此的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时间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能力,并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课程总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由4阶段性成绩组成:自我评价占10%,小组讨论与课堂讨论学习占10%,课外作业占40%,课堂小测验占40%。

四结果及分析

2012级临床医学教改班对以上内容和环节进行了改革,随机抽取一个教改班和一个普通班的医学遗传学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教改班的期末成绩、实验成绩、总评成绩与普通班的比较,通过office EXSELL T检验,P<0.01,每一项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教改班的医学遗传学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

效果分析,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及标准差、各题型的平均难度和区分度等)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讨论

经过改革,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了建立全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得到全方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高。根据以上结果,还应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整改:一是抓住课堂教学核心,加强遗传学基本原理、实验研究方法的教学。二是利用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为主、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施“启发式”现代教育理念。四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现代科技含量,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通过教研室教学讨论会、集体备课等途径,实施在教改班实际授课过程积累的宝贵教改经验,以便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在其它平行授课班中,积极推广和实行教改班的最新教改成果,对其中一些创新型较强的理论成果及时整理并以论文形式发表。或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会,及时推广成果,扩大影响。

摘要:医学遗传学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领域;高等医药院校各课程门类不断增多,学时数不断减少,而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和提高;现代电子教学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教学的理念得到不断更新。自2012级教改班上开展了医学遗传学的教学改革,发现学生的学时成绩、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其改革成果应该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优化整合,教学方法,成绩评价,实践

参考文献

[1]赵俊云,杨向竹,胡秀华,郭健.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

《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临床等) 篇3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 教学方法 医学遗传学

【中图分类号】R3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40-01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遗传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繁杂、学习内容相互重叠,教师教法单一等问题,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模块式教学法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实施完整的若干知识模块,进行的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本文就目前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将模块式教学法引入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1.模块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1.1 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目的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一些基本概念,比如遗传的分子学基础中关于基因的概念和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规律中关于三大遗传定律等内容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应当适当删减;而关于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中细胞的增殖、染色体等内容,学生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且在后续课程中还要涉及,可适当略讲,教学重点应突出集中在染色体畸变方面。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后再学习相应的疾病,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防治方法以及遗传咨询等临床应用性较强的知识。这样从原理深入临床,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医学遗传学知识。

1.2 模块化分类

除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外,还应对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遗传病的基础模块、基因遗传病模块、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以及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模块与优生模块。其中遗传病的基础模块主要包括绪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分子学基础、染色体结构与分类等,这些知识主要涉及大量遗传学概念和原理,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适合在课程初期进行教学;基因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等相关知识;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病以及发病机制和防范措施;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模块和优生模块与临床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期最后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分类,使医学遗传学知识结构性连贯性更强。

1.3 模块式教学法的实施

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进行实施。如遗传病的基础模块,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生物学,为避免生物学知识点的重复,可引导学生自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和遗传的分子学基础这两部分内容。课前教师制定自学的阅读提纲,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进行自学,并解答出提纲所列的知识内容。学生也可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随堂讲解。老师最后对本次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予以简明表述,以便学生正确理解、易于记忆。由于讲授的重点在于遗传病的分析和研究,也就是基因遗传病模块、染色体遗传病模块,包括三大重要的遗传病——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

2.模块式教学法的体会

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如果内容稍微枯燥一点,学生就觉得乏味,不容易提起兴趣,教学效果就不理想。而模块式教学法中,教师先是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然后提出一些任务,让学生分组去完成。学生根据教学模块中所列举的病例和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找出疾病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因此采用模块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模块式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具有很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授课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3]。因此,在医学遗传学中引进模块式教学法,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知识水平,更加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有智. 模块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6):187.

[2]周小楠, 董群, 刘辉等. 模块式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12):1672-1673.

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简介 篇4

《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的,有初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的初级医师,确保他们做实习医生时有能力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并保证他们有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生学习和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建设需要,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具有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的临床医师。

1.思想品德与职业态度要求: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优良的医德医风,融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师形象,强烈的团队精神,勤奋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基本的法律意识。

2.知识要求:较广泛的社会人文学科(特别是行为学科)理论知识基础,较宽厚的自然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系统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基本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传染病学及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知识。

3.能力要求: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级的临床专科医师的工作能力,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初级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能,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能力,较强的预防及健康生活方式宣教能力。

4.服务要求: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从事医疗和预防保健、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

(1)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大学英语、医用物理、基础化学、有机化学、计算机;

(2)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诊断学、预防医学;

(3)专业课: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传染病学、骨科专业课、肿瘤专业课

教师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全程教学医院现有6所,各医院采取多种措施,引进与培养并重,几年来临床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优势明显。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授课经验、年龄结构具有较强的优势,形成了教研力量和科研力量都比较强、十分稳定的课程建设梯队。

教学基地建设

临床医学部在学院的领导下,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临床教学基地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基地教学管理和实施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现临床医学部有附属、教学、实习医院33所,其中具有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的医院24所,包括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院2所,教学医院13所,实习医院16所,已经能基本上满足学院临床教学需要。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重点也已经由原来的扩大临床教学基地的数量,转移到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和实施,以提高临床教学基地的质量。2006年在内蒙自治区卫生厅。教育厅联合进行的教学基地评审工作中,我院教学基地均通过评审并取得较好成绩。

实验室建设

强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构建“多学科,一体化、开放式,的临床教学实验平台,减少验证性和单一性实验,强调灵活多样的临床实验教学方法,我实验室在几年的努力后有一定的收获,但实验单一性方面的问题还需继续改进。强化教学实验中心管理,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采用、多媒体仿真、实际动手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完善临床教学实验中心仿真实验室的建设。逐步扩大实验室的对外开放程度,实现资源共享,为更多的学生、教师、临床医生提供实验教学服务,提高教师科研、科技开发水平,目前实验室开放的工作在摸索阶段,全面铺开及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需要有制度的约束和集体的努力。

就业情况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遍布自治区内外,近三年毕业285人、325人、446人,经过不懈努力,一次性就业率分别达70.5%、75%和75.6%,已连续两年获学院就业优秀集体奖。修业年限:本专业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部

《临床医学—骨科方向》(五年制)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骨科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级医务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具有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的临床医师。

1.思想品德与职业态度要求: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优良的医德医风,融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师形象,强烈的团队精神,勤奋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基本的法律意识。

2.知识要求:较广泛的社会人文学科(特别是行为学科)理论知识基础,较宽厚的自然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系统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基本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传染病学及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知识。

3.能力要求: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级的临床专科医师的工作能力,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初级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能,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能力,较强的预防及健康生活方式宣教能力。

4.服务要求: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从事医疗和预防保健、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骨科专业课程等。

教师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全程教学医院现有6所,各医院采取多种措施,引进与培养并重,几年来临床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优势明显。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

构、授课经验、年龄结构具有较强的优势,形成了教研力量和科研力量都比较强、十分稳定的课程建设梯队。

专业教学基地基本情况

我院的临床医学专业骨科方向主要依托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来实施教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1985年成立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扶持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已发展成为内蒙古西部区乃至自治区比较有优势的学科,它集医教研于一体,患者来自内蒙中西部地区及周边地区,年收治病人量1700多人,手术量800多台,年收入达到1176万元,共有床位100张,医师2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专业医师7人。在学科带头人董乐乐教授的带领下,科室管理制度健全,人才梯队完整,具有大量先进的骨科专业设备,使一附院骨科成为自治区乃至华北地区一支具有实力,富有朝气,有着创新求实、科学严谨态度的优秀的骨科队伍。2005年被评为包头医学院重点学科。

一附院骨科目前已开展了具有国内及自治区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业务若干项,独立开展并成熟掌握了具有自治区包头市先进水平项目若干。创伤骨科及手外科显微外科领域在内蒙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脊柱外科领域达到国内及自治区先进水平。关节及四肢恶性肿瘤外科治疗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和相关研究。

一附院骨科近年开展了大量的临床新技术、新业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有九项科研进行了鉴定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目前仍承担自治区卫生厅及包头市科研项目三项。在教学方面已成为包头市较早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已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一支规模较大,治疗水平先进的骨科专业队伍,并已成为西部地区培养骨科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修业年限:本专业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部

《临床医学—肿瘤学方向》(五年制)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肿瘤学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级医务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具有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的临床医师。

1.思想品德与职业态度要求: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优良的医德医风,融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师形象,强烈的团队精神,勤奋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基本的法律意识。

2.知识要求:较广泛的社会人文学科(特别是行为学科)理论知识基础,较宽厚的自然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系统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基本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传染病学及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知识。

3.能力要求: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级的临床专科医师的工作能力,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初级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能,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能力,较强的预防及健康生活方式宣教能力。

4.服务要求: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从事医疗和预防保健、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主干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肿瘤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放射肿瘤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

教师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全程教学医院现有6所,各医院采取多种措施,引进与培养并重,几年来临床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优势明显。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授课经验、年龄结构具有较强的优势,形成了教研力量和科研力量都比较强、十分稳定的课程建设梯队。

专业教学基地基本情况

我院的临床医学专业主要依托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包头市肿瘤医院、包头市中心医院实施教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院成立了肿瘤研究所,包头市肿瘤医院为我院的肿瘤临床学院,包头市中心医院为我院的肿瘤防治研究所。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院肿瘤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现有病床52张,教授4名,副教授4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6名,主管护理师四名,护理师六名,护士二十余名。肿瘤研究所以二附院肿瘤科为基础建制,联合放疗科,消化科及病理科等,以肿瘤外科、内科、放疗及诊断为一体的肿瘤治疗中心。开展了头颈部肿瘤手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即时性乳房再造术,全胃切除术新型消化道重建术、肝段切除及肝门阻断下无血切肝手术、直肠全系膜切除的直肠癌保肛术等先进治疗手段。腹腔镜微创治疗结肠癌、直肠癌、介入治疗肝血管瘤及其它部位的血管瘤,对实体肿块进行B超或CT引导下细针、粗针穿刺诊断技术。

包头市肿瘤医院在肿瘤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处于自治区乃至我国西部地区领先地位,被评为包头市肿瘤领先学科。现具备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91人,中级职称109人,硕士研究生11人,在读研究生6人。取得68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内蒙古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包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

包头市中心医院于2007年成为包头医学院肿瘤防治研究所,包含肿瘤外科、放疗科、化疗科、脑外科、普外科、介入中心等23个科室,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才79人,中级职称人才48人,博士生1人,研究生17人,拥有自治区内知名的肿瘤医学专家9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开展新业务38项,取得科研成果13项,《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临床研究》等4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积极引进最新治疗技术及治疗模式,熟练掌握国内外肿瘤专业的新近展及新动态。

修业年限:本专业学制五年;

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 篇5

 教学要求

1.了解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分类、结构及特点。2.熟悉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3.掌握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应用。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多种数字式传感器演示  教学重点

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应用  教学课时

7学时  教学内容:

4.1 光栅数字式传感器 4.1.1光栅的分类

按原理和用途分为:

1.物理光栅,利用光的衍射现象,用于光谱分析和波长的测量。

2.计量光栅,利用莫尔现象,用于长度、角度、速度等的测量,又可分为透射式光栅和反射式光栅。

4.1.2 光栅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光栅传感器的结构

光栅传感器由光源、光栅副、光敏元件三大部分组成。2.光栅测量原理

把两块栅距相等的光栅(光栅

1、光栅2)面向对叠合在一起,中间留有很小的间隙,并使两者的栅线之间形成一个很小的夹角θ,如图所示,这样就可以看到在近于垂直栅线方向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些条纹叫莫尔条纹。由图可见,在df线上,两块光栅的栅线错开,形成条纹的暗带,它是由一些黑色叉线图案组成的。因此莫尔条纹的形成是由两块光栅的遮光和透光效应形成的。

W

¹âÕ¤1

dd

ff

dd

ffBH dd¹âÕ¤2

光栅莫尔条纹的形式

莫尔条纹有如下特征:

(1)莫尔条纹是由光栅的大量刻线共同形成的,对光栅的刻划误差有平均作用,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光栅刻线不均匀引起的误差。

(2)当指示光栅沿与栅线垂直的方向作相对移动时,莫尔条纹则沿光栅刻线方向移动(两者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指示光栅反向移动,莫尔条纹亦反向移动。

(3)莫尔条纹的间距是放大了的光栅栅距,它随着指示光栅与主光栅刻线夹角而改变。○ 由于θ很小,所以其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L=W/sinθ≈W/θ

(4)莫尔条纹移过的条纹数与光栅移过的刻线数相等。4.1.3 光栅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光栅传感器作为一个完整的测量装置包括光栅读数头、光栅数显表两大部分。光栅读数头利用光栅原理把输入量(位移量)转换成响应的电信号;光栅数显表是实现细分、辨向和显示功能的电子系统。

1.光栅传感器的常用光路(1)垂直透射式光路(2)透射分光式光路(3)反射式光路(4)镜像式光路

2.光栅传感器的光电转换系统

光栅传感器的光电转换系统由聚光镜和光敏元件组成,光敏元件可以将光量的变化转换成电阻或电能的变化。

3.光栅传感器的辨向处理

如果传感器只安装一套光电元件,则在实际应用中,无论光栅作正向移动还是反向移动,光敏元件都产生相同的正弦信号,是无法分辨移动方向的。为此,必须设置辨向电路。

4.光栅传感器的细分原理

细分电路能在不增加光栅刻线数(线数越多,成本越昂贵)的情况下提高光栅的分辨力。常用的细分方法有两大类:机械细分和电子细分,电子细分的两种最常用方法为:倍频细分法和电桥细分法。

(1)倍频细分法(2)电桥细分法 4.1.4 光栅传感器的应用

由于光栅具有测量精度高等一系列优点,若采用不锈钢反射式光栅,测量范围可达十几米,而且不需接长,信号抗干扰能力强,因此在国内外受到重视和推广,但必须注意防尘、防震问题。

1.光栅数显表

2.光栅传感器在位置控制中的应用 4.2 磁栅数字式传感器

磁栅传感器结构:磁栅、磁头和信号处理电路等。4.2.1 磁栅的结构和种类

磁栅分类:长磁栅和圆磁栅两大类。

用途:长磁栅主要用于直接位移测量,圆磁栅主要用于角位移测量。4.2.2 磁头的结构和种类

1.动态磁头 2.静态磁头

4.2.3 磁栅传感器的信号处理

1.鉴幅方式 2.鉴相方式

4.2.4 磁栅传感器的应用

鉴相式磁栅数字位移显示装置 4.3 感应同步器

一 4.3.1 感应同步器的类型和结构

感应同步器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直线式同步器和旋转式同步器 1.直线式感应同步器(1)标准型(2)窄型(3)带型

2.旋转式感应同步器 4.3.2 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4.3.3 感应同步器的信号处理

由感应同步器组成的检测系统,可采取不同的励磁方式,并对输出信号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根据对输出感应电动势信号的处理方式不同,可把感应同步器的检测系统分成相位式和幅值式。

1.鉴相处理:就是根据输出感应电动势的相位来鉴别感应同步器定、滑尺间相对位移量的方法。

2.鉴幅处理:采用同频率、同相位、不同幅值的交流电压,对感应同步器滑尺两相绕组进行激励磁,就可以根据定尺绕组输出感应电动势的幅值来鉴别定、滑尺间相对位移量,叫做感应同步器输出信号的鉴幅处理。4.3.4 感应同步器的应用

鉴幅型数显表 4.4 编码器

将机械转动的模拟量(位移)转换成以数字代码形式表示的电信号,这类传感器称为编码器。编码器以其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被广泛用于各种位移的测量。

编码器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脉冲盘式(增量编码器)和码盘式编码器(绝对编码器)。4.4.1 脉冲盘式编码器

脉冲盘式编码器又称为增量编码器,它不能直接产生几位编码输出。1.脉冲盘式编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脉冲盘式编码器的辨向方式 3.脉冲盘式编码器的应用 4.4.2 码盘式编码器

码盘式编码器又称为绝对编码器,它将角度转换为数字编码,能方便地与数字系统连接。码盘式编码器按结构可分为接触式、光电式和电磁式三种,后两种为非接触式。

1.接触式编码器:由码盘和电刷组成。

2.光电式编码器:是一种绝对编码器,即几位编码器其码盘上就有几位码道,编码器在转轴的任何位置都可以输出一个固定的与位置相对的数字码。

3.电磁式编码器: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磁敏感元件,主要优点是对潮湿气体和污染敏感,体积小,成本低。作业:P95 7、8

《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临床等) 篇6

1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目前,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了以培养能力为目的(competence-basededucation,CBE)的阶段。对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医学教育学家(BenjaminBloom)首次提出“以培养能力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的概念,且把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作为医学教育模式的主要评价指标n]。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正在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转变,其实现依赖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髙形成性评价是通过查找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提供反馈信息,在实践中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

2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案

2.1提倡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

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收集和整理资料,查看文献,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在遗传学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遗传学上的遗传疾病的案例,学生通过学习和分析,思考遗传病案例提出的问题更容易记忆案例当中的遗传病的特点,发病机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遗传病的系谱图、认识遗传病的危害、掌握遗传病的预防措施,并理解这些预防措施的必要性,从而自觉遵守。

2.2提倡以小组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

TBL是兼顾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对小组学生学习结果分阶段评价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其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的优势。目前,我国某些中医院校也已开始尝试TBL教学,如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解剖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急诊医学等学科教学。TBL以小组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具体论题或者老师课后布置一些问题让大家分小组完成。学生通过课后自行查阅资料、组员交流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培养和锻炼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内和小组之间相互探讨和评论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目前我教研室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系谱分析实验教学中实施提前布置作业分组找病历并代表汇报一起讨论得到良好效果。

2.3学生互评与教师互评

对实验报告或结果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评价。学生互评在规模化班级实验课程中,既能有效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又促使学生进行相互对比、自我分析和反思,发现自己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缺陷。学生在互评的同时,对自己的实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充分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性。教师互评在进一步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认识有不可思议的效果。老师通过实验结果和过程的相互讨论和评价,进一步强化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更加正确的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有效弥补老师在认识上的不足,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4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同样进行形成性评价

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课堂操作,实验技能操作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组成[61。实验课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和在课堂中的表现、实验操作和结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册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可在课堂上让学生演示实验操作,测试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并把测试结果进行计分。对学生在实验完成后,以填写实验报告册来对本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并总结,教师对实验报告册书写过程中学生记录的数据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编写情况、数据处理是否正确、画图的质量等进行评价。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和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操作的错误或注意事项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这种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质量。

2.5形成性评价的另一种方式是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可以对之前学过的相关的几章内容或几个题目提出一个典型又总结性的的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教师给学生几周的时间,要求根据之前学过的内容和查阅问题相关的资料写出答案或者是写出一篇小论文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通过这种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监督催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行查阅资料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3结语

《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临床等) 篇7

1、《遗传学》 《细胞生物学》 历年真题,直接复印我的资料,上面有答案,题目重复率高

2、以上两门专业课的 复习参考书(只能给电子扫描版,页数太多了)协和遗传学选修课 重点章节的课件,容量较大。

3、自己整理的两门专业课的名词解释和大题目答案,都已经打印出来可以直接背,考试重复率很高,遗传基本上没有问题。

4、自己整理的专业笔记,直接看笔记细胞基本保证过100(因为细胞考的实在太细,特别今年第四版的细胞,13年考研有道大题实在太偏),遗传过120没有问题。

5、协和各个所老师的一些信息(电子版)

6、英语四篇作文模板,是一个老师写的,只给过几个不同省市的研友。不用担心雷同。可用任意话题

《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临床等) 篇8

当代医学发展迅速,医学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这对新时期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医学教育育才、成才和用才关注的热点。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医学知识的迅猛发展,才能有强劲的后续发展力,才能真正担当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医学遗传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速的生命学科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病例分析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医学遗传学中有些知识点抽象枯燥,学生难以理解。病例分析教学具有真实性,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形象、更生动、更易于理解。如遗传性疾病、家族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当每种疾病都举出具体的病例,如白化病、夜盲症、舞蹈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结合病例展开分析讨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联系与K别,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病例照片和视频资料的直观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在讲血友病时,先导入“维多利亚女王的遗憾”的小故事,介绍维多利亚女王家族有多个成员罹患怪病--受到轻微碰撞就会出血不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每一代发病的都是男性?怎样诊断?怎样治疗?怎样预防?这样步步导入,步步设疑,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具有极大的趣味性。病例分析教学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被动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愿意学和善于学,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病例展开层层分析、讨论,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专题讨论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所谓专题讨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教与学的重点、难点或延伸性问题,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展开的交流讨论。讨论选择的专题要突出学科特点,在所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对知识进行适当拓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的专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也可以由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提出自己喜欢的讨论话题,最后确定讨论主题。如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利与弊?转基因治疗面临的问题?如何做好遗传咨询?如何预防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如何做到优生优育?等等,既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学生很热衷的话题,讨论的时候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专题讨论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讨论的真正主人,所以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探讨自己的看法,要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质疑、辨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专题讨论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教学手段灵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题讨论要求学生自己既要有独立的思考,也要关注其他同学的见解和论证,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专题讨论教学同时关注了专业知识与社会的互动性,如讨论遗传病患者所面临的社会救助、人文关怀等问题时,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精选习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一些精选习题,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教材。例如讲解单基因的遗传特点时,可以针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正常性状,如单眼皮和双眼皮、直发和卷发、有耳垂和无耳垂等让学生对自己及家庭成员和亲属的情况展开调查,整理分析,可以画出系谱图,然后根据系谱图呈现出来的特点自己分析某种性状的遗传特征。如果有不符合遗传特征的地方,是否反映应该有一些其它的影响遗传性状表达的因素存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推理及辩证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也能提髙学生学习兴趣,觉得学到的东西有意思,后面的学习过程才容易开展。讲到染色体畸变的类型时,可以给学生提这样的问题“人类的性别分几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都是笑,接下来就会猜测各种答案,3种、4种、5种,但具体说不清楚,这样就我们可以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课后查资料,去了解有关两性人方面的一些信息,这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后面染色体疾病的讲解做好了铺垫。讲到肿瘤时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文献,找自己感兴趣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了解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启迪学生思维,紧跟学科前沿,开阔学生视野。精选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习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医学遗传学教学需要通过实验课验证有关理论,实验教学是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医学遗传学的实验内容丰富,但由于学时有限,所以要精选一些符合学生专业特点及接受能力的实验内容。实验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医学遗传学有的实验需要时间较长,如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需要提前72小时进行细胞培养,终止培养前2^3小时需要加入秋水仙素,这其中又包括各种试剂的配置,每一个环节对实验成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实验效果,实验前面的环节都有教师事先准备完成,学生只能从后面的.步骤开始,对实验缺乏整体认识,所以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做好预习,要对实验全过程尤其是实验原理及操作要点有整体认识,避免课上按部就班地操作,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操作中教师要规范操作流程并仔细观察学生操作的关键环节,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实验结束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如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为什么有的染色体分散不好,有的太过密集,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对,有的染色效果不好,鼓励学生查找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认真观察,严谨操作来捕捉现象、发现问题、整理记录、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医学遗传学发展迅速,关于各种遗传病的研究进展和诊疗手段等方面的知识不断进行快速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己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而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成本低、检索便捷等特点,已成医学遗传学工作者和学生获取最前沿学科进展一种快捷途径。网络资源同时也加速了教育终身化、教育全球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知识介绍给学生,介绍基本公共免费数据库的内容和网上检索方法,如OMIM(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NCBI(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及校园网图书馆上的数据库等,这些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专业数据库和网站,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的科研资料可以帮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髙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自学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临床等) 篇9

摘 要:诊断学是大专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医学生以及临床医师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验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与临床严重脱节,学生参与度低下现象。为了有效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技能,需要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并综合教学实践,对诊断学实验课进行大幅度的调整,通过一种全新的授教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验证性为主的实验课形式,在课程教学中导入病例,增加设计性实验环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检验结果的能力。

关键词:诊断学 实验 教学 临床医学

1引言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搭建起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度的桥梁,在教学内容中也将最新的实验理论与检验技术融入其中,为诊断疾病、观察疗效、监测病情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客观依据,是医学生及临床医师所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实验技能。

诊断学的实验课程主要是为了充分了解医学检验指标参考值的范围和临床意义,能够正确选择指标、学会开化验单;根据实验检验的原理及结果对疾病做出合理解释,最终达到对疾病诊断的目的。在开展诊断学实验课程时,首先要对实验技能操作进行熟知,从而进一步实现由项目选择到结果报告、疾病诊断中检验指标的全过程,教学以应用为根本,让学生可以根据获取的各种实验结果进行综合系统分析,从而培养临床思维,促进学生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本文主要针对大专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分析。

2症状学

症状是指疾病过程所引起的机体或某器官发生的机能紊乱现象,主要表现为形态结构发生变化,这一般称为征候。在医学临床上有着主观和客观体征之分,而机体紊乱现象及形态结构的变化统称为症状。根据致病原因、动物机体的反应能力、疾病所经过的时期,从临床的观点分析,可以将症状分为这样全身症状与局部症状、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示病症状或特有症状、早期症状或前驱症状、综合征候群、后遗症。

3问诊

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并经过综合分析作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问诊是病史采集的主要手段。问诊采集病史是医师诊治患者的第一步,它是医患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医学生要学习正确的方法及良好的问诊技巧,可以使患者感受到医师的亲切和可信,从而有信心与医师合作,对诊治疾病有重要作用。

在大专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验课程中要掌握重点病史的采集,主要是针对就诊的最主要或是“单个”问题(现病史)来问诊,并收集除现病史外的其他病史部分中与该问题密切相关的治疗。需要做这种重点病史采集的临床情况主要是急诊和门诊。通常患者的主要症状或主诉提示了需要做重点问诊的内容。主要流程为:问诊→诊断假设→某系统疾病→过去史→系统回顾相关内容→省略无关病史。

4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主要是指医师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于传统或简便的工具,如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叩诊锤、检眼镜等来客观地了解和评估病人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为基本的检查方法。许多基本通过体格检查并结合病史作出临床诊断。医师进行的全面体格检查后对健康状况和疾病提出的临床判断成为检体诊断。学生在诊断学实验课程学习时,要掌握基本原则。即对危重病人应先抢救后检查或是一边抢救一边检查,按照一定顺序检查,随时复查,集中检查、分开记录。检查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视诊主要是医师用眼睛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触诊是利用手接触被检查部位的感觉来判断;叩诊是用手指叩击或手掌拍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震动和声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听诊是医师根据病人身体各部分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嗅诊是通过嗅觉来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学生要牢固掌握这几种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从而对病人的体格做出准确的判断。

5实验室检查分析

5.1参观临床检验科,认识现代化检验设备和技术

在实验室中,首先要参观临床检验科,熟悉检验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学生通过观摩这些现代化实验室、自动化检验分析仪等设备,对临床实验室结构和布局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和认识,根据各类仪器的功能及所能完成的检测项目,对检验项目中的操作流程有一个整体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实验诊断学的兴趣。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强调质量控制,让学生深入了解临床经验与诊疗过程存在密切关系,临床检验不是单一的检验科独立完成的工作,是医、护、检验等多方面共同作用完成的工作,对于合格规范的检验结果一般涉及从标本留取到检验结果报告中各个环节。而学习的结果有助于学生未来在临床中实现项目检验、报告分析等的合理应用。

5.2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诊断学的实验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初次接触临床专业学习的医学生而言,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课本内容,势必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需要创新实践教学过程,如图1为创新实验教学过程模式图,教师在基本理论知识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理、生化、免疫及病理生理等知识,逐步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实验原理、异常结果,从而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室检验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对临床意义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如在臨床生化检查这一章中,学习血酮体的测定,教师应该逐步启发学生先进行糖代谢、脂肪代谢这两大代谢过程的复习,从而有助于理解血酮体升高的.临床意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实验室检查的方式和临床意义,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创建特色化的管理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管理为手段,如图2为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图。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教师可以将下一次要讨论的病例给学生提前布置下去,并在每一个病例的最后附上具有启发式、分散式的问题。学生提前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学、诊断及治疗。最后为小组讨论。学生们在充分自学后,可以明确讨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从而在每组总结发言中可以提出,最后在教师及全班同学的共同探讨下获得圆满答案,完成单元总结。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完整的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构建。

5.3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学习

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使得当前大部分实验室检查过程都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的检查仪器操作完成。其实,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仪器进行项目的检验,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由此,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不断加深检验对检验项目原理及方法的认定和理解。根据实际操作,对操作方法进行反复的实践、推敲和摸索,从而深入的认识到化验结果中的影响因素,把握临床诊断主要问题,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6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诊断学实验课程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及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优化教学手段,通过强化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分析能力。此外,在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要注重应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在学习、反思中寻求创新,更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品浩,孙建,周卫红,等.关于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3):312—313.

[2] 王斌全.诊断学实习实验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2—106.

[3] 刘丹丹,袁宏,孟秀香.浅谈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2):158—159.

[4] 何凤屏.浅谈提高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的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23):221.

[5] 张梅,吕卓人,韩丽.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关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1):47—48.

《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临床等) 篇10

3.1设立培养国际化医学生的目标。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化教育的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达到世界医学教育的标准与基本要求(GMER),通过接触临床学科世界级知识的创新点,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开设全英文病历书写及英文教学查房,提高五年制医学生的医学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使我校培养出的五年制医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够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来,真正成为能够与国际医学接轨的临床医学人才。

3.2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通过国内外互派教师访学或讲学、项目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围绕学院教学改革目标,对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帮助和引导,培养出一批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教学水平的优秀师资队伍,使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国际化。

3.3设置国际化的课程内容。

3.3.1组织各学科专家讨论:遴选部分国外原版优秀临床医学教材,指定国外出版的参考专著等,整理编写英文的讲义及大纲,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作为已有课程内容的补充或作为选修科目。3.3.2关注临床课程的国际趋势及动向:介绍最新医学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开设部分高端课程。3.3.3加强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及校际之间的网络式交流:如邀请发达国家医学院教师来院讲学或开设主题性的系列学术活动,作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3.3.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与国外医学院合作,开展远程教育,进行教师双向交流互访等,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了既往临床课程的封闭性,顺应世界高校改革潮流,推进了五年制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自从我院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施以来,五年制医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在医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临床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也为我们继续推动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注入的强大的动力。总之,在全球化这一的背景下,对医学教育的进行国际化改革已经成为必然,我们只有培养出具备核心能力、具有全球职业视野的临床医生,并通过日后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为本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与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丽群,吴平,朱海,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国际化探析.中华医学教育杂志,,30(2):164-166.

上一篇:飞蛾随感诗歌下一篇:四单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