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说课稿范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赵州桥》。本组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为主题,《赵州桥》是本组第三篇课文,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文章,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而且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课文第二自然段采用“总分”段落,第三自然段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来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如“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的“多”字。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第二阶段,在学习总分结构段落的同时,还要学习过渡句的特点和作用。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如下:
1.通过随文识字,认识“县”等10个生字,重点读准“赵县”、“洨河”等词语,会写“县、设”等14个字。
2.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概括的能力。3.通过词句理解,数据补充,感受赵州桥历史悠久、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4.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抓住几方面特点来介绍事物的方法,会简单地有一定条理地介绍赵州桥。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赵州桥历史悠久、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 创性及其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几方面特点来介绍事物的方法,会简单地有一定条理地介 绍赵州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激活阅读期待 关注学生期待,以“期待前景”来展开广泛的解读,是阅读教学良好的开端。上课伊始,我将出示赵州桥的图片,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为精彩奠基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分3步走: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本课词语: 第一组:赵县 洨河 隋朝 等 第二组:桥墩 前爪 等
第三组:横跨 雕刻 缠绕 等
通过指名读、开小火车等形式进行,强调“洨河”的“洨”读音,通过组词区分多音字“爪”的读音。
3、请学生快速读课文,说说赵州桥给你留下哪些印象?
(三)品读,走向视界融合
此环节是本课重点,我将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扶读,品读“美观” 请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了赵州桥的什么,作者是怎么样写出赵州桥的美观的?让他们体会总分结构的写法的精妙之处。
然后品读句子:“有的、、、有的、、、还有的、、、”,想象一下,桥上还会雕刻哪些精美的图案?让学生想象说话。
课文中“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想活了一样。”让学生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等。
在理解赵州桥的“美观”之后,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最后在安排仿写练习,模仿这段话的写法,写一段话: 公园里的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或者,操场上同学们玩得热火朝天,兴致勃勃: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第二部分:放读,品读“雄伟”“坚固”
通过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动笔绘画赵州桥,感受赵州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对“既、、、又、、”这一关联词进行说话训练,从中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第三部分:品读过渡句
问学生课文中用哪句话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了?把这句话画出来。然后明确理解过渡句的妙处,就在承上启下,这样就用一句话把两个内容联系在了一起。
(四)拓展,欣赏一番美感。
1、运用总分的方法,介绍家乡有特色的桥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第三小学的刘建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第9课《赵州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以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用了短短的几百个字,既交代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又介绍了赵州桥的外形特点,凸显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本篇课文虽是说明文,但是它并不是纯客观的介绍,字里行间,作者都是带着感情来说明的。另外,本文的语言有其独到之处:用长句子说明时,有的明白准确,有的全面周密,有的细致入微。短句子则有的简练,有的生动,有的承上启下,使全文各段珠联璧合。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②技能目标:体会重点语句,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语句,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独创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谈话法
以欣赏图片为话题引出课题。
②“以读代讲”法
新课改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配合使用,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四大环节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第二环节、以读促悟,理解文意。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第四环节、拓展思维,激情结课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想夸夸它吗?你想对以李春为首的这些桥梁建筑师们说些什么吗?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内容的完善美,语言的精炼美,构图的和谐美,字体的规范美。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图画很直观的表现了赵州桥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雄伟”、“坚固”、“美观”是文章的关键词,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言以蔽之,在《赵州桥》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方法为依托,积极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理念,同时通过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练练等手段,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详见我的课堂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说明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
体会重点语句,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独创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
关于桥历史特点、建筑特点、艺术特色,学生平时接触少,很陌生。在课堂学习中,调动好学习兴趣,使学生用心读书、积极探究,理解赵州桥的独创性,深入了解桥文化。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质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在全文教学的处理上,我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孩子们就文中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及“为什么赵州桥世界闻名”“为什么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为什么赵州桥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等,然后通过学习、探索得到答案,而孩子们这节课的收获,也正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
(2)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新课改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录象的配合使用,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问——读——画——想——议——说”的学习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大胆质疑,对文中的“定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与现代桥相比赵州桥既不宽也不长,为什么作者却说它很雄伟”等很有研究价值的六个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解决疑问“为什么说赵州桥雄伟”。
引导孩子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了解赵州桥,我在这里选择了使用信息技术,通过让孩子们观察与赵州桥同时代的其他石拱桥,来发现这些桥与赵州桥的差别,从而了解赵州桥的历史地位,理解它的雄伟。在孩子们理解的基础上,我通过朗读引导孩子们领悟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围绕“雄伟”这个特点把它写清楚的。此外还给孩子们介绍了用数字来具体描写的描写方法。
3.自主探究,解决疑问“为什么说它坚固”。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通过上一问题的铺垫,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读中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习,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习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绘的是赵州桥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横跨于交河上的雄姿。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的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随着‘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随即出示赵州桥的投影,在古筝音乐伴奏下,教师作解说。解说词为第一自然段内容。
2.以练代讲,学习第一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第一段的教学,以练代讲。
①让学生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年代)。回答后出示投影:
河北赵县交河
赵州桥
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这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吗?如果变换一下顺序呢?(有十几种说法)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教给学法,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的教学,我以找出重点词→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习方法的思路设计。具体安排为:
①承上导入: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坚固)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②找重点词: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设计)——重点词。
③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由浅入深设计如下一组提问:
a.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出示平板桥的投影,让学生与书中的赵州桥对比,然后总结。(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并用板画直观表示:
b.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桥承受重量比平板桥大的实验)并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
c、为什么这种设计是创举?
④填空练习
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____。这种设计在____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____。
⑤感情朗读本段。
⑥总结学法:在讨论基础上归纳出第二段学习的方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
以上教学围绕“设计”,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赵州桥与平板桥的对比,拱形桥承重力的实验为突破难点创设了条件。总结学法,加深了对学法的感知,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10页的内容——认识时分。2.教材分析
《认识时分》这一课是概念教学,本课教材的特点是学习内容具有抽象性和生活性,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时间单位不像其它的单位可以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所以很难理解。但这一课与生活又紧密相关,它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也是生活的必需。因此为了完成这节课的任务,要不断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来讲解,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正确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学会看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正确书写,初步建立相应的时间观念。技能目标:
通过让学生拨学具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思想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认为“钟面的认识和掌握时分之间的进率”这一教学目标,既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二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这些概括性强的知识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就能突破这些教学难点。5.教具及学具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2)学具准备:学具钟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辅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看、拨、议、想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逐步形成概念,再让他们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从中巩固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数
学技能。2.学法
本课时的学法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为主,教师相机引导为辅。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思考”的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猜谜导入新课。
本节课一开始我通过让生猜有关钟表的谜语,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钟表的兴趣。
第二环节: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本环节的教学思路是认识钟面—看时间—写时间—拨时间--认识大格和小格—认识时—认识分—认识时分关系。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认识钟面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并提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的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还有1~12这12个数字。通过看几时,写几时,拨几时。学会看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正确书写,初步建立相应的时间观念。
在认识大格和小格中,在“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的问题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用多种形式数一数,使学生不仅对钟
面上的大格、小格加深了印象,而且感受了同一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数小格时,让学生说一说数小格的方法,最后总结出好的方法,能让学生记忆的比较快,而且也为以后学几时几分打好基础。
时和分的进率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拨种面,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分小组观察时针和分针,发现时针分针同时停;走一圈是60分钟时,引出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因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于是学生就推出结论1小时=60分钟。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演示,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分针、时针
走动的画面,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第三环节:加强体验、实践应用。
这一环节是通过来体验和活动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为了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切身体会一分钟的长短,巩固分的时间观念,通过设计体验一分钟歌曲的长短,一分钟做几道口算题,写几个字来增强时间观念。一小时的感知,我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一节课时间,课间休息时间,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的计算,这样把1小时的持续时间与学生日常活动的时间体验建立起联系,学生能更好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
中学习、体验,感受一分钟的长短,通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上学时间,帮助学生了解、感受一时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第四环节:总结课堂、提炼升华。
这一环节我通过提问: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回答,使学生对所经历的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再认识,并适时进行惜时教育。【设计意图】总结课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再一次进行情感教育。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及学生的记忆接受能力,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认识时分
8时写作8 :00 1时=60分
五、总结: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农民很悲伤……)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寻欢作乐 ;他们在游山玩水 ;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 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 是呀,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情怀 ——板书:爱 国
(五)读古诗,升华感情 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个日子。(引领学生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二十岁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立下报效祖国的决心;四十七岁时参军抗金,七十四岁时感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
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
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老师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虽死不敢忘忧过,赤胆忠心感后辈。六十间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六)、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七)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埕口镇中心小学 冯晓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选自埕口中心小学校本五年级下册。本着校本以拓展学生视野、熏陶古典文化和本地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主旨,埕口小学校本课程文化旨在使学生感受古典文化气息、激发孩子们学习诗词的兴趣、陶冶古典文化情操以及学习先人先哲们的宝贵思想和精神文化。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词教学的重点。
2、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上升到了解面对悲欢离合应该有的人生态度。
3、能够在课堂上当场背诵或是吟诵出来。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提炼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板块的安排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导入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此处可以调动孩子们的思维)学生们的回答会从以前学过的诗句中寻找,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杨万里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然后教师总结导入:月亮是相同的月亮,但是面对这一轮月亮,有的人喜,有的人悲,有的思念,有的赞美,那么我们的大诗人苏东坡面对着月亮,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大文豪苏东坡对月抒怀的词。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2、了解作者
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在这之前,我要穿插介绍作者苏轼的有关情况及他写作此词时的背景。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让他们顺利地过渡到整体感知。由于课下已提前布置好学生们收集这一方面的资料,因此这一环节重在学生们的汇报交流,老师给与总结。
不外乎,苏轼的主要地位如幻灯片所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此处,我会和学生们一起详细交流苏轼的生平,这样利于学生从一开始就能了解苏轼的豪气的性情,豪放的词风,对作者多一点的了解就会对他的作品多一分的兴趣与好奇。
3、初步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自己读通本词,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放手让孩子们去做,而不是强灌老师的意愿给学生们。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本词,读通本词。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顺本词,读准韵律感。
1)对于本词中的生字生词,老师在学生讨论交流基础之上,给与正确的指导,比如说本词中的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婵(chan)等生字,并指导学生给这些难懂的字词以解释说明,为弄懂词意做基础准备。
2)扫除了文字障碍,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正确的读音,重新自由朗读或是小组交流一起诵读,在学生朗读通顺的情况下抽查个别学生读,小组读,或者是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然后再一起讨论交流该以怎样的语调、语气、语感来朗读。
3)根据讨论的结果学习划分本词的停顿,根据停顿反复品读,教师泛读,学生跟读。引领学生在感受词的音律和美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并找个别学生,小组,男女生来朗读,体会这种音律的美感,感受与之前没节奏时的不同。
这一环节重在反复诵读,读通读顺诗词,初步了解文意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5)、了解写作背景,在诵读中加入感情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而在此之前,对于本首词的写作背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政治上的抱负未遂愿,而又与家人分别多年,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带着对本词写作背景的了解,思念情绪在全班蔓延,趁着此气氛全班一起欣赏曹可凡主持人关于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视频,之所以选用曹可凡先生的朗读作品,是因为他能较好的诠释本词的写作韵律,因此,有利于学生们很好的把握本词的诵读,以及体会苏轼当时的心情。
紧接着,全班一起随着朗诵视频跟读,在音乐和正确的读音加感情融入中的指导下,边读边品味。
5、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语文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能做到初步了解词的意蕴,而后从此句中得知词人的胸怀抱负以及表达的思想,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询问学生: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在这一环节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并趁机,老师给出寄语。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像苏东坡一样,怀着旷达的心,笑对人生。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本词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在这一环节中,我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的歌曲,素有“天籁之音”的王菲,在诠释这首词中能做到天音与思念的结合,把握住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之景,可谓是经典。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歌词的内容,从而使他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幻化出形象画面并受到感染,引发他们无穷的想象。
然后在王菲的声音中再次朗读本首词。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词的诵读后,一起欣赏《但愿人长久》的MV版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并跟随视频的歌曲一起哼唱,学会此歌并能仅仅依靠音乐就能唱出完整歌曲,以达到背诵全词的目的。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学生欣赏画面歌曲的同时能背诵诗词,巩固诗词,从音乐中超脱出的 4
情感赋予在诗词的诵读识记中,从视觉、听觉和心灵共鸣一起达到本课的目的。
8、拓展迁移
出示幻灯片,面对给出的四幅月亮图,问同学们:你又想起了什么?试着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的心情。课前提前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小卡片。要求每位同学学着苏东坡诗人在卡片上用简洁的词语堆砌表达自己的心情,并配出相应的图画。
这一环节主要在于让学生们在欣赏的同时更要有自己的见解,面对同一种事物,不能像古人那样照搬诗词,而后有属于自己新一代的思想和诗歌,由此可以积少成多,培养文学修养。
9、课后作业
在本课学习后,布置相关的作业:解读苏轼的诗词,收集并阅读老师推荐的苏轼的三首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一环节旨在要求学生继续收集苏轼诗人的一些资料和代表作品,而不仅仅把本次的学习仅限于课堂之上,文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不断的积累,才会在积累中产生兴趣,深受古典文化熏陶,达到了解和熟知古典文化的习惯,并能把我们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做好的称职的文化接班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童趣》,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以及板书设计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排体系
《童趣》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本文是七年级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全文短小简洁,浅显易懂,充分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将这篇课文安排在文言课文的第一篇,体现了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整体性与一致性。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清代作家沈复所作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儿时“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文章充满童真童趣,是一篇很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散文。如果教学成功,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要抓住文眼“趣”字入手,将课文设计成“趣读课”,以一个“趣”字为线条统领全文。
3.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可能存在障碍,疏通文意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同时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帮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同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初学者十分重要,所以要防止教学枯燥无味。既然本文以“童趣”为主旨,教师可以抓住“趣”字,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保持课堂趣味。
三、教学法分析
我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1.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学生自由读、声情并茂的诵读、配乐诵读等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回味课文的深层内涵。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文中充满着天真烂漫的气息,吸引学生阅读的目光。学生结合注释,基本能够理解课文。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以学生自学、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法,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文为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十分重要。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与体会文言文,并对文言文的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故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通过播放歌曲《童年》自然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背景和文章背景介绍
通过对沈复的介绍,增加学生的课外文学常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诵读,因此,教师首先根据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这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诵读,指出该注意之处。接着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由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指导朗读,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氛围,学生的情绪受文章的氛围感染,有利于对全文的理解。
(四)翻译全文,梳理字词
这一部分由教师首先翻译第一段文章,同时整理归纳重点字词。接下去由学生分组分句翻译,同时教师给予指点,并帮助总结重点字词。这一部分的板书需要归纳详细,统一保留在黑板的一侧,并要求学生做笔记。
(五)朗读课文,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在课上多读多背,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帮助学生记忆文言文,养成学生背诵的习惯。同时也可以分担学生的课后时间,确保每个同学都能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按照文章的叙事顺序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教师再对学生的解答做出点评,给予适当引导。
问题1: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问题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1)把蚊子看成鹤(观蚊如鹤)
(2)把从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神游山林)(3)大癞蛤蟆并赶到别的院子里去(鞭打蛤蟆)
问题3: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明确:通过仔细的观察,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
(1)小—大 如:丛草—树林 虫蚊—禽兽 土块—峰、谷(2)丑—美 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 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问题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明确:热爱小动物。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答案不唯一)
(二)总结课文,归纳中心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探讨,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但考虑到学生水平的不同,教师在最后可以对文章的中心内容做归纳,或是请同学起来归纳。
(三)提出问题,探究延伸
除了掌握课文的内容之外,还应对学生在情感认识的培养上有一定的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本的知识以为,有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提出问题:
1.你有没有过类似于作者小时候的经历?试着展示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明确: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2.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明确: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2.积累文言词语、成语。
五、板书设计分析
结合上课内容,设计板书如下:
童趣
沈复
观蚊成趣(怡然称快)
藐小之物———→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怡然自得)
鞭驱蛤蟆(兴正浓→呀然一惊)
板书的设计包含了从生活中发现“物外之趣”的方法,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课文朗读的感情指导,起到一个课程提纲及对教学方法重难点强调提醒的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室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是学生认识各种物质必须具备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天平的正确使用又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探究物质的属性――密度等有关内容不可缺少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做好准备起着重要作用。
1、教材分析: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基本概念,但在初中
不要求做过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所以教材中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名称符号m,对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这种知识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关于物体质量的测量仪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经验积累,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它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必须知道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目标,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质量的单位及其性质。
②.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该班学生组合,考虑到部分复读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而新生茫然不知,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教学。
2.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学讨论、问答、练习、记忆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过程
教学程序的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1.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同种物质构成的不同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再由展示图片说明泥团捏成泥人、冰化成水、做太空旅行的红旗,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改变并不影响其所含物质的多少,即物体的质量不改变,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然后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问答、练习等方法掌握质量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其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秤,和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加强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验积累。而托盘天平是初中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合多媒体使学生掌握了托盘天平的构造、注意事项和正确使用方法。
四、说反思
1.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对于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掌握较好。
2.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时,学生提到“右物左砝”的操作方法是不正确的,由于学生现学知识的限制,对托盘天平的原理(在第九章简单机械中学习)本节教学设计中没有涉及,因此会产生这种误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没有在本节课中讨论,而是在第二节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游码相当于小砝码,每向右移一个格,相当于在右盘加一个小砝码,按照习惯“ 左物右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加上游砝的读数,“右物左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减去游砝的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