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提升行动报告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支部提升行动报告(通用6篇)

党支部提升行动报告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要求,切实加强组织建设,提升支部建设质量,进一步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提升行动工作安排,经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以新时代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深化过硬支部建设,以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持续用功发力,提升支部水平、整顿支部情况,着力实现“过硬支部”目标,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和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支部的功能和服务功能。

二、工作目标

经过“支部建设提升年”行动,着力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使每个支部功能更突出、理论武装抓到位、强基固本见实效、创新创先上水平、推动发展有作为,推动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1、功能更突出。突出功能、强化引领,推动支部担负好直接教育成员、管理成员、监督成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切实做到把思想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监督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使支部真正成为教育成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

2.理论武装抓到位。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支部和成员深入学习贯彻规定,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思想,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树牢

“意识”、坚定“自信”坚决做到“维护”的自觉,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锻炼的思想自觉,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行动自觉。

3.强基固本见实效。深入贯彻全面从严要求,从严落实支部建设基本制度,扎实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支部组织设置科学合理、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教育管理服务规范有效、组织生活经常认真严肃、工作机制日益成熟完善。

4.创新创先上水平。扎实推进支部争先创优建设,充分激发全体支部和成员的创造活力,全面推进支部建设工作思想观念创新、工作载体创新、方式方法创新。

5.推动发展有作为。

三、重点任务

(一)建强基本队伍

通过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夯实建设的基础,促使干部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党支部提升行动报告 篇2

根据中共XX县委组织部X委组[2012]x号关于《开展基层党组织现状大调查实施“三分类三升级”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下一步制定分类定级阶段打好基础,乡党委成员分别对我乡五个村、一个社区、一个机关支部、2个中小学支部、一个“两新”组织,就基层党组织分类大行动“宣传动员、调查摸底”第一阶段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建工作机构

按照XX县委关于做好基层党组分类提升大行动第一阶段的工作要求,我乡10个支部分别在3月15日前组建起了工作机构,其中组长由各支部书记担任,各支部委员为副组长,各支部优秀党员及党小组长为成员。

二、召开动员大会

按照要求,乡党委于3月14日召开了各支部委员动员会,五个村、一个社区等10个支部分别于3月20日前召开了基层党组织分类大提升行动动员大会,各村参会人员认真学习了井委组发[2012]15号通知,和乡党委书记动员讲话,通过召开动员会强化了党员干部对分类大提升行动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工作对党的事业的重要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深入调查摸底

在各村召开动员大会后,向参会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表,参会人员当场填选了调查问卷表的相关问题及内容,并积极讨论了问卷表中的相关问题,根据问卷表反馈情况看,我乡党员总数为322名,其中女党员名,本科以上党员名,初中以下名,60岁以上党员名,党员平均年龄为岁。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各村在基层党组织大提升行动第一阶段的工作基本落实,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宣传力度不够。各村宣传手段比较单一,仅限于召开会议,没有做到“三维化”宣传,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宣传办法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各村的公开栏、黑板报没有开设“基层党组织三分类三提升行动”专栏。

2、党员结构老龄化、文化水平偏低。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村三份之二的党员年龄偏大且文化水平偏低,由于年迈体衰、理论水平、文化素质过低、丧失劳动和工作能力,无力在建设党组织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个别党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组织制度得不到很好落实。调查发现个别党支部存在活动次数少,“三会一课”未按时活动,间隔周期长的实际情况,还有部分党支部班子不团结,尤其个别村两委班子严重不协调,各唱各的调,使党在农村制定的方针、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损害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群众中的形象。

4、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法简单,缺乏实效性。有的村支部开展组织活动仅县域传达上级文件和中央精神,读书读报不能把开展活动与本村的改革与发挥有机结合起来深入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缺乏针对性、目的性,学习深度不够;有的党支部组织活动变成了业务工作会,失去了应有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严肃,对党员的思想动态过问较少,思想教育方法很少采用。

五、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组织我乡工作人员到各支部指导对基层党组织“三分类三提升”行动的宣传工作,其中包括公开栏的文字宣传,确保分类提升活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2、切实制定出各支部各阶段党员发展规划,逐步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弥补缺陷,努力充实农村青年党员队伍,把四十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通过建立档案、实践锻炼、重点培养等措施,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从而夯实农村党员后备队伍的基础。

3、加强横向纵向联系,加强同级班子走向,班子内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同时加强上下级班子之间,领导班子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联系。

4、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全面抓好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活动确保农村基层党组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党支部提升行动报告 篇3

党支部开展“跨越先锋”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中共XX党组《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大力开展“跨越先锋”行动的通知》,结合我校的实际工作,学校党支部决定在全校开展“立足岗位比作为、跨越发展当先锋”行动。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立足岗位比作为、跨越发展当先锋”为主题,以“五亮”、“七比七创”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推进学校工作稳健和谐发展。

二、目标任务

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跨越先锋”行动,要围绕争当“五个先锋”党组织和“五个表率”党员的目标要求来进行。按照活动指导思想的总体要求,着力解决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工作落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具体内容

(一)党支部要争当“五个先锋”

一是引领发展先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着力转变社会对特校“残疾学生教育压力小”的观念,努力提升学校教育形象,加大教育宣传,深入分析我校同兄弟学校的差距,找出影响制约我校发展的各种因素,抓住机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是改革创新先锋。紧紧围绕“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培养技能、育残成才”的工作宗旨,发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特校精神,认真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和个人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特校精神,倡导党员干部在“立足岗位比作为、跨越发展当先锋”行动中真抓实干,任劳任怨,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在目前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能时刻以大局利益为重,在艰苦环境和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一马当先,吃苦耐劳,坚持到底。

五是弘扬正气表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模范遵守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敢于同不良风气,违法行为作斗争。

三、活动安排

(一)、“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

一是扎实推进“四进”活动。在5月底前,要求党员干部将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餐厅、走进家庭,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将把学生的所盼所怨所忧真正了解清楚。

二是开展“重点课题调研”活动。对照“六对照六查”,工作专班要认真查找、广泛收集思想、工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深度挖掘存在这些问题的关键,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并纳入下步整改范围。

三是开展“整改落实”活动。支部和党员干部要针对思想不先、作风不优、执行力不强等问题,认真整改落实,促使思想大解放、作风大改善、发展大跨越。

(二)、“公开承诺”活动

学习感悟 提升 行动 篇4

----随县高城镇中心学校

刘成兵

2016年7月22日—29日,随县教育系统40多名中小学校长在教育局张国建书记、彭静副局长的带领下,前往北师大参加了“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综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聆听了9位专家的报告,时间虽短,收获颇多,既有观念的洗礼,又有知识的积淀,既有理论的构建,也有实践的收获,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拓展了思路。

一、学习、感悟

(一)文化建设,学校之魂。这次学习,我听了黄文峰教授《学校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报告,收获很大。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历史积淀而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全校师生员工各种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的总和。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有品位,首先看一看这所学校有没有独特的学校文化。学校要让全体师生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学校要在文化的引领下,走向特色发展、和谐发展道路。

如何打造学校特色文化,让特色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我以为,就是要建立一种核心办学理念、形成校园精神风范、构建和谐育人氛围,并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它激励着学校向可持续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方向发展,极大地影响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为核心,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文化产生一种巨大的张力,使其同化为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内化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方能使学校现出独树一帜的魅力,从而最终达到特色办学、和谐发展的目标。高城中心学校打造的漂水文化,就是要把水的包容、灵活、自由、得万物而不争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形成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课程建设,发展之根。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课程建设的推进,不仅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最终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当前我们的课程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开发功利化趋势严重。不顾学校实际和地理环境,漫无目的地“开发”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只求“量”的积累而对“课程的质”不够关注。其次是课程开发切合实际不够。开设校本课程,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包括学校生源结构、学校地理位置、学校师资配备),其课程目标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其三是课程未考虑学生实际,对学生的喜好和地方特色缺乏深入研究。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要以综合课程为主,即让学生除了国家课程以外能够尽可能多地涉猎一些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了解地方历史。以学生体验性学习为重点,让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升能力。

(四)核心素养,教育根本。褚宏启教授的报告让我们明白了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由于过度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各级各类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而不是人的解放,学生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这个教育发展方式既包括孩子学习的方式,也包括老师教育的方式,还包括管理的方式。孩子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习动机,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其次是为了满足父母、为了老师。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情况下,我们要求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样他将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能只看分数,要培养核心素养,必须提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学生教师都不能只看分数。一个学校好不好的第一条标准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学好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会知识,二是学会做人。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北大蒋凯教授所作的《他山之石》报告,让我们初步了解了美国、芬兰、日本等国家先进的基础教育经验,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美国基础教育有四个特点:一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强调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和我们建设书香校园不谋而合。三是重视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四是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告诉我们:

1、芬兰有重阅读能力的文化传统,2、教师职业非常受欢迎和尊重,教师社会地位高,收入高。

3、学校之间发展均衡。

4、芬兰的教育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

5、重视教育改革。从以上两经验可以看出:

1、阅读的重要性。阅读之于美国和芬兰,早已是一种普遍的习惯,当人们对文字的重视程度和看重数理学科发展一样的时候,人的心智平衡、学生学习的不偏废,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了。学生要重视阅读,教师更要重视阅读,要安心读书,用心教研,要有读书的兴趣,读书的心态,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泰然面对面外界的喧嚣浮躁,安心读书,潜心育人。

2、关注每一个孩子。芬兰人不着意培养精英,却个个是精英,这来源于仓皇教育理想,这是一种大智慧,关注着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白日提供合适的教育,种下一粒适合的种子,等到种子发芽之时,就可以收获丰硕的果实。

3、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我们也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分数。

二、提升,行动

教育是个宏大课题,是当前整个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究竟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是最适合孩子们的校园成长方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要何种新渠道?学校办学品位提升需要何种新策略?„„太多太多的问题,需要面对,需要破解,此次学习,也为我们高城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一)书香校园,点亮人生。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无限延展人生的宽度、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体验,提升人生的境界与品质。阅读,令人的灵魂走向高远,是“新教育”实验项目的基石,也是抵达“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建设书香校园,让孩子们处于一个催人奋进的环境之中,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推进策略:

1、学校建设校园读书吧、图书角,开展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成为他们汲取知识、力量与智慧的源泉。

2、学校开设读写绘课程、共读共写课程和阅读指导与赏析课程,开展读书节、图书漂流、国学经典诵读、“相约星期三”读书沙龙,开展绘本教学示范课及阅读教学研讨活动,编辑师生共读共写随笔集,将阅读变成师生的自发行动,促进师生逐步进入深度阅读。

3、确定每年的4月和10月为高城各学校“读书月”,并将课外阅读量列入学校及学生综合考评体系。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因此受益终身,他们的人生也一定会因为阅读而愈加丰盈和精彩。

(二)课堂改革,全面推进。

课堂是教育教学主阵地,各学校继续深入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高城中心学校最早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是在2010年——2013年,全面推广“知识树课堂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县级优秀实验课题,2014年,我们在知识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知识手段的1132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提出了理论构建和形成了模式,但缺少专家指导、榜样引领和打磨包装,一直处于深巷中。教研室李家彬主任深入课堂研究了我们的课堂模式后,也曾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有理论支撑、有模式,有特色,要坚持,要有名师打出品牌。今后,我们继续坚持完善“基于知识手段下的1132课堂教学模式”,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流,教师人人达标、人人提升,更深层的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提升,力争推出几名在随县有影响的名师。

(三)每月一事,习惯养成。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之一,开展“每月一事”项目是实现该理念的重要方法。“每月一事”旨在用主题月活动作为养成教育的切入口,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好习惯。高城各校将扎实推进“每月一事”,制订活动方案,每个月由各学校据此开展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和主题反思,每月重点培养一个好习惯,着力把公民教育、礼仪教育、养成教育等,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细节之中。立足小事情、关注每一天、收获好习惯,逐步实现 “为孩子们成长奠基”的教育理念。

(四)榜样引领,点燃激情。

着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榜样引领推动新教育实验团队成长。长期一来,高城师资短缺制约着高城教育的发展,教师队伍仅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人员缺泛这一实情还真正存在。但看看环潭涢水小学和57岁的王从伦教师,我们在感动之余也感受到自己没有理由逃避。没有师资这个困难,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挖掘内部潜力,在教师队伍中,寻找真正热爱教育,对新教育工作有热情、有激情、有信心的教师,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推出去学习、培训,使之成为我们学校、高城镇的榜样教师,形成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动整个高城新教育实验教师的团队的成长。

(五)文化立校,发展之魂。

高城将以漂水文化为突破口,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特色。2015年11月,通过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请教,结合高城中心学校的地域特征和学校实际,提出了以漂水文化为学校的主题文化,引领学校教学、德育、后勤都各项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杨小微教授认为可以做,有内涵、有发展,并给予了指导性意见。因此,给我们对做漂水文化有信心。我们的整体思路是:秉承“落根随县农村,追寻有根教育,孕育有根人才”的理念,以上善若水,自强不息为学校精神支撑,开设漂水文化校本课程,以漂水的善、容品质培养学生形成上善若水的道德情操;以漂水的恒、韧影响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以漂水的深、清、智、润引导学习型理想课堂建设;以书法和校园足球样本课程为突破品,培养学生养成高雅的艺术素养和锻炼健康的身体素质,真正体现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理理念。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战略,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新一届政府要组织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并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第一项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党代会和省人代会精神,加快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出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跨越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努力实现“一个突破”、“三个改变”、“五个翻番”,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使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为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突破”,就是要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三个改变”,就是要改变创新人才不足、改变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和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五个翻番”: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会科技投入由2007年的5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左右,居全国前列。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翻番。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2007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万人以上,增长一倍。其中R&D人员实现翻番,达到25万人年左右,居全国前列。

三是发明专利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2007年的9500件和2200件分别提高到2012年的2万件和5000件以上,分别增长110%和120%以上,居全国前列。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51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万亿元以上,增长一倍,居全国前列。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774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5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高技术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在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6个重点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组织实施网络和通讯技术及装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面向国家大工程、连续化大生产和我省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的关键制造装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牵头,省信息产业厅、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2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大工业项目计划、“958”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使我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船舶修造等6个重点行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到201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左右。(省经贸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3着力增强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基地的创新能力。围绕三大产业带建设和发展,努力办好杭州、宁波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软件、信息、生物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6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发展方式创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集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成一批具有明显特色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与国家级产业基地。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5%。(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加快孵化器建设,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和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一倍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中小企业局、省统计局等参与)

(二)大幅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1加快培育农业创新主体,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农业科技企业600家以上。建立健全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为创新主体,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厂化设施农业、远洋渔业、林化产品制造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竹木、茶叶、桑蚕茧、菌类药材、园林花卉、饲料等10个传统农业产业。(省科技厅牵头,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富民强县、欠发达县(市、区)结对帮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促进行动,增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省主要动植物良种和配套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三)大幅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服务业创新工程和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基于网络增值业务的技术支撑平台、标准和规范,大力发展软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电子商务、动漫游戏、应用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2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组织实施服务业信息化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商贸、金融、运输、教育、卫生、房地产、城市管理、旅游等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大力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争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404%增加到2012年的45%左右。(省发改委会同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工商局、省交通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民政厅等参与)

3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继续办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与科技信箱,强化增值服务,推进市场运作。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市县与企业积极举办和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会展,促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省科技厅牵头,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省科协、省统计局等参与)

(四)大幅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重大专项,攻克和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及产品,抓好一批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煤、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环保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气象局等参与)

2组织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建成3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6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科技厅牵头,省环保局、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组织实施科技兴海创新工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海洋船舶与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渔业和重大海洋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港航大省提供科技支撑。(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4组织实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中医药技术开发,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新型药物开发、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增强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推广100项以上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提高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省科技厅牵头,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等参与)

(五)大幅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加强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强化收入分配激励,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潜心研究,争取承担更多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着力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到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省R&D比重达到2%以上,获国家科技奖励数和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居全国前列。(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优化结构,培育优势,提高、新建一批重点学科。到2012年,争取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达到15个,二级重点学科达到60个,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50个,重中之重学科达到4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达到21个。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按照国家“211工程”目标建设,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支持中国水稻所、国家海洋二所和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等科研院所发展成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省教育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强集成创新。鼓励产学研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单项和分散技术,加强综合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制造业和农业及节能节水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及嵌入式软件、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规模,提高引进水平,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及同行业高端企业的合资合作。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重点项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5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标准推动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加快建设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六)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

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到2012年,培育各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000家以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市争取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分别达到10万件和6万件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达到36万件,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省知识产权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版权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构建标准研制体系和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一支标准化专家队伍和一批标准化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争取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左右;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达到100个左右,国际标准化专家50名,国内标准化专家1000名;培育500家标准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省质量技监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等参与)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品牌强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省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5个,中国名牌产品500个,省出口名牌300个,浙江名牌产品2500个,浙江区域名牌50个;驰名商标300件,证明商标区域品牌50个;省著名商标2600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60个;省级以上工业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以上。(省经贸委会同省质量技监局、省工商局、省外经贸厅牵头,省农业厅等参与)

(七)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

1加快“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4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500家以上;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0家左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50家以上;集中扶持40家左右重点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办好浙江大学和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70家以上,孵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达到120家以上;扶持100家左右技术转移等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要高度重视和不断增加科研仪器设备投入,明显改善我省科研物质条件。(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快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采取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跨地区、跨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建设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好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等8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好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八)大幅提升科技人才规模和创新能力。

1加快实施“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钱江高级人才引进计划”,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到2012年,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500人左右,每万人从事R&D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35人左右,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超过60%。

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鼓励创新团队潜心研究、凝聚人才。(省人事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等参与)

2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深入实施5511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到2012年,全省15%以上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参加过EMBA研修。(省经贸委牵头,省工商局、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3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到2012年,全省高技能人才超过150万人。(省劳动保障厅牵头,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充分发挥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中小学每个学期必须开设一定时段的科学课程,高校要与企业、农村密切配合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到2012年,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0人左右。(省教育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农办等参与)

5.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作,经常开展全省性大型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应开设专栏、专版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全省公民尤其是农民、未成年人、企业职工、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省科技厅会同省科协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参与)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抓好国家科技法律法规、地方法规规章和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浙江省科技进步条例》、《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和规章的修订与制订,努力把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重点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加强市县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省科技厅牵头,省法制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人事厅、省知识产权局、杭州海关等参与)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和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强化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倒逼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等参与)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推进科技管理“五个转变”,加强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探索建立省部、厅市和部门会商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建立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开展对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集成度和关联度,合理确定竞争性项目比重。全面推行常年申报和受理,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和评审,建立完善统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坚持和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广科技项目监理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等参与)

(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集中资金,加大科技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农业、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公益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拨款方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省财政厅牵头,省科技厅等参与)

(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登记试点,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省金融办牵头,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参与)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市县也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参与)

(六)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两院十校”为重点的全面科技合作。支持军转民与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欧美、日韩等科技强国的交流与合作。(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国防工办、省外办、省台办、省侨办等参与)

(七)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坚持一把手对本地区和部门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坚持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科教领导小组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党员意识提升行动”活动方案 篇6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和全县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我镇党建工作要点,按照县委组织部的有关要求,在全镇实施“党员意识提升行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目的意义

党员意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实施“党员意识提升行动”,是落实从严管理党员要求、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全县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具体举措,目的是进一步解决部分党员党性意识淡薄、组织观念弱化的问题,使广大党员受到深刻的党性洗礼,党员意识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进而在建设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各项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活动安排

(一)在学习层面,开展“学党章、知党史、明县情、强党性”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举办“党员意识提升”系列讲座活动。在5月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及基层工作党支部书记观看纪委“大唐燃气反腐教育”专题片及邀请市委党校教授为机关干部举办以“三严三实作风,全面从来治党”讲座。使党员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党性意识,做到遵纪守法。此活动在5月底完成。

2.组织党员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以县委组织部制作下发的“党员意识提升”系列电教教材为学习重点,镇党委组织镇机关党员观看电教片,村级由党支部书记组织基层党员观看电教片。基层党支部通过观看电教片、远程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教育引导党员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宗旨意识。

3.开展镇党委书记、基层党组织书记讲党课活动。镇党委书记以“三严三实”为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联系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实际,在6月中旬前讲一次党课。基层党组织书记也要在6月底前为本村广大党员讲党课(讲课稿于讲党课前一周由包村干部审核签字后报镇党建办)。镇包村干部参程参加。通过系列党课活动,使广大党员受到深刻的党性教育,强化党员意识,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4.开展“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依托我镇雾灵碑苑这一红色教育基地,镇党委在“七.一”组织本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了解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发扬优良作风,激发工作热情。各村党支部也要结合实际组织骨干年轻党员到雾灵碑苑这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

(二)在研讨层面,开展“对标准、查不足、明方向、提素质”党员意识大讨论系列活动

1.镇党委组织召开基层党组织书记研讨会。8月中旬召开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题研讨会,围绕“如何提升党员意识”展开讨论。会上,各基层党组织书记逐一发言,发言内容为本村党员队伍在党员意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有效提升党员意识的具体对策和办法。

2.开展“提升党员意识,做合格共产党员”主题征文活动。以支部为单位开展征文活动,要求机关、社区支部每名党员上报一篇“提升党员意识,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其它支部的征文由本支部评定后择优上报。上报的征文经镇党委评审,向县委组织部上报优秀。各支部书记将本支部的征文于6月底前集中上报镇党建办。

3.召开基层党组织专题组织生活会。6月份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会上每名党员都要对照党员标准,查找在党员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具体表现,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发言结束后,其他党员开展讨论,摆问题、提意见,讲真话、说实话,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会上支部书记要带头发言,深入查摆自己的问题,带头对班子成员提出批评,并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批评意见。组织生活会后,认真做好民主评议工作。此项工作在6月底完成,组织生活会与民主评议工作,镇包村干部全程参加。

(三)在实践层面,开展“听民声、访民情、帮民困、解民忧”系列联系服务群众活动

1.开展党组织党员“双承诺”活动。农村、社区党组织要引导党员从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入手,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长,重点围绕“发展经济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环境卫生的管护人”、“困难群体的帮扶人”等内容,向群众承诺做五件好事实事。每名党员履行承诺的情况,村党组织都要做到有记录、有管理、有考评、有反馈。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努力实现“群众有期盼,组织有回应;群众有需求,党员有行动”,提升党员意识、体现党员先进性。

2.开展“党员服务日”活动。以“我是党员我争先,服务群众做贡献”为主题,按照服务需求、量力而行、重在实际、重在经常的原则,在每月8日镇内各党支部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党员服务日”活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通过集中性服务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在平常时期能够看得出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员良好形象。

3.开展“党员服务队”活动。按照“服务发展、服务产业、服务需求、服务民生”的原则,各基层党组织至少组建一支党员服务队,在6月15日前将组建名单及服务范围及活动方案报党建办,党员服务队可结合党员服务日开展活动,并且每次活动结束后向镇党建办报活动总结,确保活动定期、不中断。服务队可在种养殖技术、矛盾排查化解、政策法规宣传、环境卫生治理等方面为广大服务对象和群众排忧解难。同时,镇党委派每村的包村干部为该村党员服务队指导员,在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等方面加强指导,到时年底打造一批服务能力强、覆盖面广、活动经常、影响力大的品牌队伍。

(四)在展示层面,开展“树形象、展风采、学先进、作表率”系列展示活动

1.开展“七.一”评选表彰活动。在镇范围内开展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活动。此评选及表彰活动在7月5日前完成。通过评选表彰活动,展示优秀党员的良好形象,在全镇上下形成学先进、争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

2.组织广大党员观看“我们身边的好党员”电视播放活动。电教片在密云电视台的播放时间,镇组织部门提前以信息形式告知到镇机关每名党员,以电话及电子邮件形式告知各基层党支部书记,要求村党支部书记以不同形式组织本支部党员认真观看,使广大党员接受教育。

3.开展优秀党员服务队系列宣传报道。积极宣传报道我镇品牌党员服务队的感人事迹,展示服务队党员践行宗旨、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和为民情怀,示范引领广大党员提升服务本领,增强服务意识,争取在县电视台播放。

中共XX镇委员会

上一篇:在校团委工作的个人自我总结下一篇:高中物理生活化课堂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