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精选8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篇1

鸾凤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坐落在县城东北方向,与县第二中学,光泽火车站等单位比邻。辖9所农村完小,5个教学点,全乡共有学生2032人,教师155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大专毕业98人,占60.3%,本科在读13人。中心小学开设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71人,寄宿生140人,教师64人。

下面介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发挥教育功能的。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围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去规划和设计,探索和实践,由物质文化景观建设向精神文化建设推进,以课改为契机,创建人文气息渐趋浓郁,活动文化多方位展开,能承担培育“四有”新人的校园文化体系,一、重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发挥直观教育功能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教育是我们建设学校文化景观的目的。儿童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小学生最容易从直观的现象中得到记忆。因而我校从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校园布局,学校设施、环境绿化、美化、净化等方面不断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烘托浓厚的育人氛围。如: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安全十不准”及体现校园精神的校规、校训等规章制度放在最显著的地方,让学生能经常在第一时间和位置看到,所谓“潜移默化”“耳闻目染”,总是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的。教师办公室《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一一上墙,旁边配有“走进学生心灵,呵护孩子成长”几个大字。多方位创造教育化、现代化的校园物质景观环境,确立“让每一块墙壁都能散发艺术的芳香,让每个学生都浸润在文化熏陶中”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和感知未来,还可激发学生探索、创造、开拓的热情,自觉约束不良的行为,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二、营造校园精神文化,让心灵净化

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积累起来的共同心理行为,是全体师生精神的体现。我们着力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向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推进,注重从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设施、价值追求等方面创建和谐、团结互助的校风建设,构建求实创新、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课改理念,用明天的眼光来铸造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成为文化的净土。

1、积极向上的校风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一个和谐、团结的集体是不可抗拒的。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民主评议,加强廉政建设,协助各部门工作是校长室工作的主要内容,因为这样能取得教师信任,能做到政令畅通,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学校为教师办公室配备电脑,建立局域网,筹建电子备课室,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鼓励老师参加专科、本科学历进修,选派教导主任、骨干教师,课改年级教师参加省内外种类教研活动;教师平等相处,激励老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校形成“科研,精业,严谨,笃实”的教风。

良好的教风又促使学校提倡的“团结,文明,自主,创新”的学风蔚然形成,学生以刻苦勤奋者为榜样,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体魄体能。

当然,良好的教风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行为规范约束,优秀传统加上全体师生至上而下崇尚精神追求约定俗成。目前,我校校风已凝聚和升华为个性化的校园精神――爱国、勤奋、励志、创新。

2、努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主渠道

在课改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平等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的主流,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求知,注重积累和勤于实践的能力;努力开发课堂资源,建立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不断改进、优化评价方法,逐步形成“扎实、乐学、严谨、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这些都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可小窥的。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3、健康向上的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落实(1)规范完善的升旗制度,让学生感悟爱国的真谛

在庄严的升旗仪式里,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在教师肃穆的眼神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切的感受“爱国”,国旗的尊严和象征。仪式后聆听校领导、老师结合形势的“国旗下讲话”,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是任何时候都难以比拟的;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伟大事迹中让学生接受英雄主义教育,在接受“落后就要挨打”的中产生“为中化而崛起而读书”的内心动力。(2)及时宣传报道,让学生热爱校园

“老师、同学们,红领巾广播站第一次播音开播了„„”这是我样为师生服务的一个栏目,它能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群众喉舌的作用,“时事报道”栏目主要播放国内外新闻,使学生了解时事动态,报道校内重大活动;“学生天地”栏目中及时宏扬学生中的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树立典型;“知识广角”栏目向学生介绍课外知识,科学知识,丰富学生头脑,拓展思维;英语天地、心露乐园„„(3)改革早会课上课形式,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行为习惯教育

从二00四年起,我们学校改革早会课上课形式,每天由一位老师主讲,通过校园广播系统地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周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周二是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周三是礼仪教育,周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周五是安全教育。这项活动已经开展了三年,老师每天的讲话稿汇集成册,成了我校珍贵的德育校本课程,是我校德育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4)精心打造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热爱集体

鼓励学生根据本班资源状况,学生年龄特点,课改推进进度创办各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低年段通过自制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表格,以促进上课多元评价为目的,如“我会倾听”、“我会欣赏”、“我会合作” „„促进老师上课与班级文化有机结合,使课改新理念落到实处;中年级以学生才艺展示为主要设计理念,鼓励师生共同动手,自主合作,以扳报、手抄报、美术、书法作品等形式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合作能力;同时学校还要求各年级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学校每学期举行主题班队会观摩活动,如“祖国在我心中”、“环保小使者”、“劳动最光荣”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寓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于班级管理中,深化同学们的友谊,使集体的绚丽之花开得艳丽无比。学生还根据自身班级的特色设计富有个性的班训、班风,督促全班同学共同维护。

(5)发挥每个窗口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

定期出好校园板报,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阵地,由少先队牵头,组织高年级同学每月一次出好“校园安全专刊”、“课改专刊”、“新闻广角”等扳报,适时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精心布置设计学校文化长廊,使之成为学生才艺展示、健康成长的平台;此外,在校园各个花圃里,设置温馨提示语,教育孩子热爱花草,热爱生命;各个楼道口设置文明值勤岗,引导孩子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6)换位思考,让学生感受“爱”的力量

“爱”历来为中外教育家提倡并付之实践,也是我校校园文化价值观的主导方向和指南针。以“爱生命、爱学校、爱社会、爱自然”为主题的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介入周围世界,培养孩子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识,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营造学校爱的氛围。

我校学生互助、师生互助、校外互助已蔚然成风,处处散发爱的芳香,学生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被濡染,被涤荡。

4、兴趣放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

兴趣活动文化大众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文化、体育、科技、艺术等学校兴趣活动,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其特长的发展。我校开设的小记者、书法、美术、田径、篮球、乒乓球、信息技术等七个兴趣小组,使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有了可发挥的余地,兴趣小组的“六定”(定辅导老师、定计划、定活动地点、定活动时间、定参加人员、定成果展览),让学生的特长得到了正确引导,有了展示的地方,因而学生参加市、县各类比赛中,大展身手,取得可喜成绩。

5、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

“笑声朗朗、书声朗朗”是校园文化最显性的表现,我们充分利用图书和阅览室的作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名著、读一份期刊、参加一项活动,通过开展读书汇报会、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交流,古诗吟诵等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6、注重细节,对老师给予人文关怀

在每位老师过生日的时候,送上祝福。如:某某老师,今天是你的生日,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鸾凤中心小学元松生校长携全体校委会成员祝你生日快乐,万事如意。并送上鲜花和蛋糕。在女教师和男教师家属分娩时,我们女工委在第一时间送上鲜花和红包,以示慰问。

三、大教育呼唤大发展――我们的思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党中央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科技兴国的战略决策。从今年起,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校园文化达标校活动,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对原有教育实践的审视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离尽善尽美还有太多的差距,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有很多误区,表现在: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与精神文化的相对滞后,形成明显的反差,管理思想保守,办学特色不明、文化内容单调,校园文化中的传统色彩浓厚而现代意识淡薄;校园文化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如何沟通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使校园文化更贴近真实社会?„„还有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为了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此,我们要牢牢记住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突显学校的自主性;淡化行政色彩,提升文化品质,建立学习型学校;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以弥补学校文化的缺位,更好地建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文化,保证学校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发挥。

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篇2

近几年, 城南小学以“追求进步”为学校精神, 以“尊重个性, 激励进步”为教育理念, 以“点点进步, 成就幸福人生”为核心价值观, 以“完善自我”为校训, 在建设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实践。我校在学校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注重如下几点:

一、注重构建凸现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

学校的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或学习的场所, 而校园的环境文化对人熏陶和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的。因此, 我校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仅力求校园环境明丽和清新, 更为强调引领学生和谐向上、追求进步的总体效果。为此, 学校在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的内容图案, 以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走进学校大门, 校园中心路上方悬挂的“读书净化心灵、学习改变命运、智慧创造人生”激励进步的字幅醒目可见。学校教学区内有大型宣传墙, 设置彩瓷画, 其图案内容丰富, 有:祖国地图、世界地图, 毛泽东题词, 学生活动图片、学校校训等。学校宣传栏内有校长寄语、孝道故事、“十佳”少年图片和介绍。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校园里, 天天受到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 立志成才的教育和熏陶。教室外的走廊有名人画像, 名言警句, 还有学生自己创设的自勉的话。教室外面有全班合影, 有班风和班主任寄语等等。总之, 我校的墙壁、走廊、教室等处处蕴含着文化, 发挥着育人的作用, 使师生时时都在接受文明、健康、向上、进步的文化熏陶。这些巧妙的安排达到了“让每块墙壁说话”、“每一处景物都传情”的效果, 凸现学校环境文化育人的魅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进取的精神文化

构建富有文化蕴含的校园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人文文化的陶冶。活动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血脉, 它丰富活跃着校园文化, 能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坚持主旋律, 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多年来, 我们以新学期升旗、开学典礼、主题班队会、清明节祭扫、国庆节庆祝等为契机, 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举办“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 红歌传唱等活动, 增强学生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社会主义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引领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校坚持开展“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和“孝道感动天美德传天下”系列活动, 利用重阳节为敬老院爷爷奶奶帮扶, 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 弘扬传统美德。

三、坚持学生常规教育,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2010年学校出台了“城南小学一日常规”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引领进步。

红领巾执勤, 人人都是小主人。采用不良现象扣分, 文明行为加分的方法,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加大表彰, 正面激励。学校每学期都会从五个方面 (纪律、路队、活动、卫生、公物) , 对班级进行考核, 评选优秀班集体。

建立学生进步档案, 不断丰富档案内容, 见证学生成长的足迹。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 通过写读书笔记、征文比赛、讲故事等活动促进读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继续做好学生写字和讲普通话工作,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加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文化建设

小学课堂文化是师生交流互动中创造的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是在长期的课堂进行中学生所获得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文化建设, 应该是构建智慧灵动、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 要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二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三是充满教学智慧。

建设要树立尊重观念,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它要求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 居高临下, 而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尊重和理解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努力营造轻松、活泼, 又有适当心理压力的和谐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认可与接纳, 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输。

教师要树立服务的观念, 从学生的思维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我们只有将管理和教育的对象变成服务的对象, 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以人为本。因此, 我校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去理解教材, 构思学案, 使之“生活化”、“情感化”, 使课堂充满文化意蕴, 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

树立合作的观念,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我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 赋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师生互动、生本对话等形式, 开拓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开发校本文化, 促使教师自主发展进步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 校本文化的研修是教师成长的平台。我校坚持“以训促研, 以研促教”, 以多种形式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艺。一是依托市县级培训机构, 开展课改培训。二是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推进校本教研。三是以课堂为阵地, 课题为载体, 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四是利用学校网站和研修局域网、教育杂志、图书室资源, 打造学习平台。五是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示范作用, 开展“青蓝工程”, 引领校本培训。六是开发办学, 与兄弟学校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校级交流, 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 实现智慧共生, 资源共享。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文化内涵 篇3

教师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文化内容和义化形式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所谓教师义化的内容是指教师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共同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它主要是潜藏在行为方式和态度背后的内隐概念,足一种隐性义化,但对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起着支配、制约的作用。这是教师文化的核心部分。教师文化的形式,是指教师与同事之间关系的特定联系方式。

教师文化的内容

1.主体文化

这是涉及教师对自我、同事及其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判断。这是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是教育主体。这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它的传声筒,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自己独特的心灵和智慧去理解和体验教育情境,运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去解读,并把自己的人生履历和经验渗透在活动过程中,并建构出富有生命力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即课程”“教师是研究者”。

教师主体是个体主体和主体际性的融合。教师是主体要超越个体主体的局限,要实现个人主体与主体际性的融合。教师主体面对的不一定是客体。在人——物的活动中,教师主体面对的是客体,是主客体的关系;而在人——人的活动中,强调的是主客体不同的主体际性。主体际性是个体主体的扩展,是在个人主体的基础上转向人与人的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问的交往关系中,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相互尊重时才能充分的体现;脱离了个体的主体,主体际性也就失去了依托。教师个体主体面对着两大主体:其他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承认自己是主体的基础上,以主体的姿态去尊重其它的主体,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主体应是这两种主体的融合。

凸硅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我国历史上对教师有着“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传统。韩愈在《师说》中教师的职业定位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同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些美丽的词语赞颂的足教师的工具价值,而忽略了对教师在日常的职业生活中的生命力价值的体现。教师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活。对于学校,教师全部的角色和生存意义就是学生的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的进步。但这种类的生存方式遮蔽了“教师”作为“人”个体鲜活的生存状态;忽视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个体生命的意义;忽视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创造性劳动的欢乐;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生命本质和教师高级需要的满足;忽视了教师足一个情感丰富、蕴含着巨大生命活力和个性魅力的人。教学生活中教师个人的热忱、兴奋、喜悦以及伤痛、失意、彷徨,及其创造意识与自主精神都在刚性的规范面前隐退和消亡。随着人们对教师价值和发展的全面重视,教师必然要从“工具”的角色中走出来,走向主体,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马克思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录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的进行创造。”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命质量提升的过程。

2.资源文化

资源文化是指教师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条件的基本认识。作为教师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要适应各地区差异,照顾各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仅仅依靠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的主体作用是不够的。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教师具有的知识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师的知识是一种实践知识,是一种经验性的知识,是一种活生生的、充满柔性的知识。加拿大学者康奈利(F,Connellv)把教师的这种知识称为“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埃巴茨(Elhaz)认为这种知识包含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和需要、学生优缺点的第一手经验,以及一系列教学技术和课堂管理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完全地摒弃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而是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创造出更适合学生的课程。

学生是重要的资源。一方面,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我们教育的基础,他们的心智发展状况、知识程度、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兴起爱好等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学生主体性也是重要的资源。学生的发展只能通过自身的能动活动这个机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同时,还要认识到学生家长也是很重要的资源。

课程资源载体多样化。作为纸质印刷品的教材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还存在着大量的实物资源如自然物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为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物品。其次是活动资源,内容包括教师的言语活动和体态语言、班级集体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等。还有信息化资源。它将成为最有开发价值和前景的资源。学科知识资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还有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课程,也有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隐形课程。教师要形成鲜明的课程资源意识,发挥自己的智慧潜能。

3.生成文化

教师具有这样的文化就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教学活动,其问是具有显现教师创造力的空间和余地。生成文化要求教师关注以下行为。

要批判和创造地对待预设课程。课程首先是预设的,是教育管理部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课程审议者等人员以对学生和社会的研究为基础设计开发而成的。但预设的课程并不表示教师没有任何创造的余地。因为预设的课程是以学生和社会的一般性为基础的,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所以难以照顾到具体情境下的课程实施过程。因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可能也有必要对课程进行创新,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开发创造等,使得课程校本化,适合具体的学校和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的意义生成。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递、复制、移植过程,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储存者,而是意义的建构者。知识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客观反映的结果,不是与价值

无涉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等对人类文化进行自主选择和建构的结果。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代表人物威廉多尔认为,把知识看成是封闭的、稳定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应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教学过程就是意义的生成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教师根据课程的三维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动态地构建意义。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和能动的作用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师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从一个师范生成为一位教师并不意味着教师成长的终结,从一个实习生到成功的教师,这是教师成长的历程,教师的成长伴随教师的一生。目前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关注已成为世界教育研究的主题。关于教师的发展阶段,费斯勒(Fessler)提出了整体的、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正如美国学者特拉弗斯所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当代学术界认为,教师的自身实践活动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的理论知识只是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观摩、反思、领悟和实践,不断促进自己的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构建教师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以及完善自己。

教师文化的形式:合作文化

一直以来,教师的职业特征是“专业个人主义”,是处于“孤立”状态的。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各自在自己的课堂上“自给自是”。教室就像是一个有城墙和护城河的城堡。教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问题,害怕被认为是不合格的教师。这种教师问的“孤立”是不幸的。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把教师文化的形式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派别主义文化(balkanization),人为合作文化(contrivedcollegiality),自然合作文化(spontmleouscollaboration)。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的合作。对于这种合作文化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解。

1.这并不表示传统的基于“应试教育”的教师不存在合作

传统的教学存在着合作的形式,如“师徒制”。这种制度是针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而设定的,学校安排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且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其教学工作。指导教师检查被指导教师的教案并提出要求,去听被指导教师的课,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促其改正、进步。只是这种合作具有片面性。它往往只关注教学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其它各种活动的合作;其次是带有强迫性,是一种“官方行为”,如哈格里夫斯所说的人为合作文化,缺少教师的自愿;另外,在学校出现最多的是单项性的合作,表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指导和帮助,合作的一方是专家、领导,另一方是新手、学习者,合作不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2.新课程倡导的合作文化是自然、开放的合作文化

合作的基本要义是人们在寻求目标时互相切磋、互相协调和共同分享并参与决策,它要求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合作互助中共同成长。合作的本质是对话,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对话。自然合作文化是指教师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一起分享和交流他们各自的专长、体验。合作的目的不仅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要促进教师的成长。当然许不排除通过一系列正规的、特定的程序来增加讨论的机会。这种人为的合作在于组织引导的价值追求,是走向自然合作的桥梁。另外,倡导合作文化,不是要完全地销蚀教师的独立思考、探索和反思,而是要实现教师个体与集体的整合。对许多教师来说,孤立是一种策略,它保证了满足即时的教学要求的时间与精力。没有教师个体的真正独立性,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开放的合作,如某中学实行开放课堂,课堂的开放首先现表观为整个学校24个教学班全天候的开放。存正常的上课时间,参观者随时可以到任何一个班级听课,不需要预先通知。新课程需要的这种常念化的开放除了同校教师问的互助互学,还包括不同学校教师的密切沟通,与大学教师、专家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目前许多大学教师、专家纷纷与一线教师合作进行校本科研,这种科研是基于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学校为本,学校也不是专家的试验田,一线教师以研究主体的身份而不是辅助者参与研究,实现合作的平等性。

3.教师合作的技术

倾听、谈话和沟通是教师合作的基本方式。打破过去的“孤立”状态,就要进行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多种多样的谈话与沟通,倾听教师的心声。既包括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也有教学方面的体验、感悟。在交谈、沟通和倾听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自我”及“互相發现”的契机。从同事中吸取教学信息和灵感,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这是教师共同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也为倡导学生的合作文化做出了典范。通过这种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迎,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共享教学经验,实现教师集体的超越,形成值得信赖的教师共同体。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篇4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第07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我国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为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有所改变,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其更符合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要求。在现代化教育事业中,要求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差异对待,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以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

一、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爱护每一个学生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角色,学生对教师十分敬畏,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现如今,学生在社会环境的改变下,性格特点都与以往有所不同,说教这种方式不再适合当今学生,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逐渐走向平等,教师纷纷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相处,和学生共同学习,以满足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更好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实现最佳效率。教师要爱护每一个学生,不可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坏而区别对待,要做到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应试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素质教育改革则要求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为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不是弱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反而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和伙伴的关系

为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和学生成为朋友,以朋友的角色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心换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加强与学生间的合作,与学生一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扮演好引导的角色,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朋友关系,不仅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还可以促使教师更快地接受新事物。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对教学效果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素质教育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教学热情,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要寓学于乐,与学生成为朋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或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来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篇5

吝店中学 杨新侠

2001年9月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师教学生活发生根本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课前教学设计。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写教案。新课程中,我们更重视课前准备,并称之为教学设计。有的老师说那不是一样吗?我说是不一样的,它有新的含义。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有关教学设计的问题。

什么是教学设计?

就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问题,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电化教育的开展。

3、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

二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教案有什么不同?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有什么不同?

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也有教学设计,但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许多教学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优秀的教师可以较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绝大部分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基本上不研究教育对象,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即:教师用教材教学生。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知识、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之上,只要懂得相关理论,掌握科学方法,一般教师可以较迅速的实际操作。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有什么不同?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针对一种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之一,是教学设计指导教学的具体体现。但它基本是一个定性的东西,修改的人很少,好的教师就是写一个课后记。

新课程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要对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教学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是一个不断改进

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与教材与学生的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2)新课程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允许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想象空间。教学内容上:综合性增强,《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为教师的教学创造留有极大余地。培养教师的理解水平、创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有了较大的自主性、灵活性。教师可以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花较多时间查资料,补充教材内容。培养了教师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3、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或许不太会写,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你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

制定教学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2)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3)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4)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

(5)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而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交往。因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教师无广博的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无熟练的教学技能也驾驭不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课堂问题的有效调控三个部分。

(1)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

①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主要表现为:

(2)、由传统课堂教学的“静”到新课程的 “动”。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课堂要求必须 “静”,一切围绕教师转,这是我国中小学传统课堂教学的通病。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行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教师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学会判断自己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把课堂气氛分为:支持型、防卫型

支持型:a、教师与学生都充满自信,相互信赖。

b、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学习态度使积极的。c、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

气氛有利于学生发展。

防卫型:a、学生对教师有恐惧心理,教师对学生不信任。b、教师对学生控制,学生对教师被动服从。c、学生有自己应对教师的策略,教师对学生实行操作性管理。

课堂师生关系又可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我们倡导的是课堂气氛为支持型。课堂师生关系为民主型。)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重视情感教育,学会赏识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现在的名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要鼓励成功,这是新课程中重要的教育观念转变。(3)、对预期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调控。①学生的课堂吵闹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由于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课堂吵闹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所以教师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想出对应的策略,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前提。课堂出现了吵闹问题,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具体分析: A、为什么而吵闹?是讨论还是别的? B、学生在吵闹时,正在做什么?

教师在做了具体分析后,可能得出以下积极方面因素: A、说明你的课堂气氛民主与宽松。B、学生思维的很活跃。C、学生参与意识。

D、个体发展需求,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

教师在做了具体分析后,也可能得出以下消极方面因素: A、任科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存在问题。B、捣乱行为。C、偶发事件。

D、个别学生想引人注意

②处理好学生中的“别样的声音”。

知识还重要。佳木斯有的教师说有的班级厌学达到50%,问怎么提高学习兴趣。我说要分析刚上初一时就这样还是以后形成的,如果刚上初一时就这样,说明我们的小学教育是失败的。我们在中学要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主题。如果是以后形成的,说明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有问题。就像我刚才说的。

我们虽然讲了三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是不可以预料的,一旦出现了,我们教师要以师生民主、平等、平静的心态对待此事。

5、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1)、我们教师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优点: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

缺点: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学习。讨论法: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自由发言提问,也可以立即做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教师主要起指导、组织、提供信息等作用。

优点:(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班组或小组讨论进行。

(2)培养集思广益的能力,学生能听别人的意见并

做出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2)新课程中,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

0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就是鼓励学生用以有知识与经验去观察事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具体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E)、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现代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F)。新课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让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我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做准备。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

创造型儿童往往不听话,甚至还有一些让人讨厌,调皮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太出格,不要限制太多。“听话是优点,太听话则是缺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了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其次要给学生更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举例: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二种态度。(鼓励。板起面孔大吼)在次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特别是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新模式

新评价

一、新课程

新课程,泛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从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从2010年秋季开始实施。本次课程改革,不光是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新课程改变了长期以来“一纲一本”为“一标多本”的格局,设置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科目设置有综合化趋势,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高中还分选修课和必修课。在习惯叫法上,初中一、二、三年级分别改为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以往历次改革主要是靠科研部门探索和推进,本次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政府行为,靠行政强力推进。

二、新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主战场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因此,我着重就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与大家作如下交流:

1、和谐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尚的地位。师生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树立情感意识,课堂上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和谐、民主、平等”为主要特征,在课堂上尽力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关爱”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必须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评价,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就会愿意学习、快乐学习、主动学习。

2、关注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性教育。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他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差异性教育。老师在教学中,如课堂回答问题、上台表演、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是否给予一视同仁的关照或者特别的关爱,即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坚持“多一把尺子,多一些关注,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教学观念,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能找到教好学生的方法”。我们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框范学生的思维,不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是教师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去适应教师。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专家们提出了“以学论教”这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以学论教”,它的内涵有两层:一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论我们如何教;二是 2 以学生发展的质量来评价老师教学的水平。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学生只要有了进步,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也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过去比较落后的学校和比较差的教师。

3、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将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生存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4、强调多边互动。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学习机会,有文本的,也有非文本的,也就是说,课程不只局限于教科书,各种活动课也是课程,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更是一种活的课程,活的教科书。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把教科书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去跟学生交流,用智慧去启迪学生,而不是生搬硬套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就完事。传统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多边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活动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强调多边互动,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的对话与交流。对于教学环境,教师也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尤其是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问题。

5、落实三维目标。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常把三维目标简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 3 目标。我们考察过的学校,都是在上课之前将三维目标写在黑板右上方或左上方醒目位置,让师生好把握目标是否达成。让听课评课的人也好评价目标是否完成。[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的公式、概念、要点等;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

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课改中的焦点和难点。长期以来,教师受知识本位影响太深,总担心这三者的整合会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认识到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际教学中,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应该交融在一起。

曾经有一位老师尝试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他给学生提供了圆形硬纸板、软布以及画在黑板上的圆,尝试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各组测量后分别汇报测量、计算的结果,报出的数据差别较大,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认识量是有误差的,而减少误差,一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尽可能地认真仔细测量;二是教育学生,测量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有耐心,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我们可以体验到,这节数学课,老师让学生亲自测量、探究,无论是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还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学生体验了全面的过程。要求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要有科学的态度,这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与过程、掌握学习4 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交融在一起的,课堂教学体现“三维目标”是切实可行的。这里的“情感目标”的达成实际上就是德育目标的实现,是课程育德、行动德育的最好体现。

6、树立训练意识。“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是当前课堂教学两个突出问题,也是危害较大的教学弊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重结果必须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就要树立起训练意识。要使重讲轻练转变为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精讲巧练。老师讲的时间必须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量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讨论、探究、练习、记忆和消化。

三、新模式

我这里讲的新模式,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常说的课堂教学结构。我们只有了解了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后,才能科学地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采用这种模式,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老师主导作用过多,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知识能够学到,能力很难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点拨讲解”、“以练为主”、“发展能力”等教学观念。在这些观念指导下,我 5 给大家简要介绍三种课堂教学模式,以便大家在评课时作参考。

(一)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五步六结构”

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教委投巨资邀请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到忠县讲学,并在县教研室开办了两期教材教法研究班,每个学校都派专人参加学习。1984年暑假,我有幸成了数学教材教法研究班学员,收获非常大。邱学华的“五步六结构”课堂教学模式至今记忆犹新,现在看来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五步六结构”:基本训练——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课堂练习——归纳总结——课堂作业。尝试教学法体现了“自主学习”“先学后教”“老师主导”“学生主体”“以练为主”“注重能力”等教学观念。当时,还把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引入了尝试教学法的课堂研究,效果非常明显。尝试教学法在理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来忠县教育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三三六模式”。杜郎口中学现有教师51名、学生600余名。走进校园有几幅醒目标语:“让校园文化濡养人,让课堂教学留住人,让课外活动吸引人,让个性特长发展人。”、“做真正的教育,育合格的人才。”学校规模小,校园建设也比较普通,每天却有成百上千的人现场观摩学习,说明杜郎口经验的确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 6 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中的第一个“三”为该模式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第二个“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

“六”即展示模块“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

一是预习:学生在课前或在课中用一定时间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进行自学。通过预习交流,形成目标,并在上课之前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醒目位置。

二是分组:以六人为一个小组。通过长期实践,六人一组是最科学的。这六人中,好中差各两人。一个小组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又叫“教师助理”。每个小组视为一个“小班”,一间教室里有N个小班:高效课堂等同于“小班化”教学。教室里的桌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设,同一小组围坐一圈或面对面坐着。教室四面墙上都有黑板,每个小组可以同时派代表上台展示。

三是讨论:教师将本节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分组讨论时,成绩好的同学要负责指导成绩差的同学,人人都要学会。这样就形成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的格局,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四是展示:各组派代表将讨论内容写在黑板上,同一小组协作进行,有的画图、有的负责写解答过程、有的负责讲解、有的负责点评。各组还可以互相点评。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兵教官”、“官教兵”。

五是巩固:各小组结合其他小组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六是测评:教师以试卷或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在考试制度未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学都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学生需要和考试需要,反馈测评既是当堂达标,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

正是这个自主学习模式的运行,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好的默契,造就了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很好地解决了大班额条件下的合作学习问题、学生主体问题以及面向全体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綦江隆盛中学“四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

“四段”是指:自主预习阶段——合作探究阶段——展示提升阶段——检测反馈阶段。

“六步”分别是:

1、预习引导,明确目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案中的目标,进行预习引导。

2、自主预习,组内交流:学生自主预习,交流预习情况,完成基础性知识,初步落实目标。

3、分配任务,合作探究:教师将重点任务以多种形式平均分配到小组,小组内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4、展示质疑,拓展提升: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情况,用多种形式对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点评、质疑。教师起好牵引鼓励作用。

5、穿插练习,全面巩固:各小组结合本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示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6、达标检测,反馈校正:学生完成学案中的检测反馈内容,检查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补救。

隆盛中学小组评价的基本要求变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为对学习小组的评价。每节课必须对小组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当堂表扬,对表现差的组员提出建议或希望,并上墙。各班每天将教师对小组的评价进行汇总,每周对学习小组进行小结评价,表彰优秀学习小组。年级组每月评出优秀学习小组进行表彰。教务处每学期评出优秀学习小组进行表彰。

(四)271高效课堂模式

1、“271高效课堂”的内涵(1)学习内容方面:

20%的知识——自学能会 70%的知识——合作学会 10%的知识——老师教会(2)学生组成方面: 20%学生——特优生 70%学生——优秀生 10%学生——待优生

(3)271课堂模式的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 20%(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 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10%(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2、“271高效课堂”的五个基本步骤: 预习自学,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3、“271高效课堂”的核心:让学习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路线图

(1)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①……②……;过程与方法:①……②……情感态度价值观:①……②……

(2)学习目标应设计科学、要求具体、指导到位,切忌模棱两可;

10(3)板书要认真、工整、醒目,写在黑板上角,不能擦掉;(4)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每个步骤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4、教师学生双管齐下,保证课堂高效:

(1)教师要始终围绕既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导入诠释目标,讨论围绕目标,展示体现目标,总结回扣目标,把好方向盘,保证课堂教学高效。

(2)学习小组长要根据小组成员学习实际,采用“A帮B,B帮C,A拓展”的分层互助模式,兵练兵,既团结互助,发挥集体智慧,又让每一个人都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

5、“271高效课堂”的四个着力点:(1)高效学案——:高效课堂的路线图。

高效学案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所有学案都要提前一周编制,由两个备课组长、学案编写人、包科领导在两天内研究出框架,用3天至4天的时间进行编制,然后再根据高考考纲、新课程标准对学案进行认真研究、修改,最后在每周周一集体备课时发到每一个老师手中进行再讨论再修改。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一个学案,甚至是每一个题目都要设计使用要点或使用说明。其次,为实现校内资源共享,我们还规定学案编制必须规范、必须使用电子稿,并要存档,发至学校规定网络上,学校统一进行整合。最后,为保证学案落实,我们规定,所有学案必须做到有发必做、有做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2)“444”课堂教学过程——每一节课让学生学得精彩。

“四原则”是指课堂教学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四类型”是指课堂学生学习类型分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演示学习四种类型;

“四课堂”是指课堂要体现创新课堂的基本特点:即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安全的课堂。

(3)小组建设——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

学习小组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小组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高效学习的成败。

a、小组组成:4——6人为一小组,由班主任协同各科老师根据总成绩统一安排,合理搭配,确保每小组每科都有优秀同学和相对弱科同学,组长就由本组学科最优秀的同学担任,可分科兼任。小组内又将每两个同学结成一个互帮对子,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各科培养好小组长,发挥小组长作用,组织本小组形成一个坚强的合作团体,布置检查本组同学学习情况,组织发言展示等都要由小组长组织。

b、建设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小组文化:各个小组都要根据小组实际,在小组内部集思广益,讨论研究,制定本小组的奋斗目标、组训、组规,甚至可以创作本小组的组微、吉祥物、组歌、组旗等,让小组文化成为联结小组成员的纽带。

C、为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长的培训、具体指导也尤为重要,在一开始时帮助各个小组正常启动,当学习流程熟练后,适当放手;同时还要重视小组自治,小组每天计划和总结也作为 12 小组评价的重要方面,帮助、督促小组内部成员高效学习、主动学习。

(4)233课堂评价——高效课堂的推化剂

“2”是指高效课堂的评价坚持“整体性评价”和“累积性评价”两个原则,旨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一个同学认真自学、热烈讨论、积极展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3”是指在坚持两个原则的基础上,将两个原则又各细化为三个指标,即:

整体性评价的三个指标:a参与率:要求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必须全员参与,如果有一个同学在展示过程中游离于小组之外,本小组优秀一票否决;b精彩度:以观摩方自发鼓掌喝彩的次数作为评价依据,次数越多越精彩;c含金量:由老师根据展示方学生在展示内容要求的范围内评价展示内容的容量、思维量、创新量。

累积性评价的三个指标:a课堂表现: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展示方的课堂表现评选出最优秀的三个小组颁发小红旗以资鼓励。b小组成绩:根据平时的诊断测试、单元测试以及其他大型考试的小组平均成绩评选出每次成绩的前五名进行颁发小红旗奖励。c晋级评价:这是小组评价的表现形式,我们根据课堂表现和小组成绩两个评价指标,对学生获得颁发小红旗的次数进行统计,进行累积晋级评价,即不搞每周重新计分制,只对每周表现进行点评,并保留所有获奖纪录,并按每5面小红旗换一个小星星、每5个小星星换1个小月亮、每5个小月亮换1个小太阳 13 的晋级制度。

四、新评价

前面,对新理念、新模式有了初步了解,现在来谈如何评价一堂课就非常简单了。在座很多离开教学第一线时间比较长,对学科专业知识不一定很清楚,这对评课没有大的影响,因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相通的。我们可以从理念和方法上去评价一堂课。为了大家好记,我把它归纳为“五看”:

一看关系:即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绕着“太阳”转。整堂课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课堂是否民主,气氛是否活跃。

二看学生:看学生的参与面,投入度和精彩性。首先看学生的参与面,是100%参与,还是小于100%;其次看学生的投入度,如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是否有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或者假学、伪学现象;再是看学生参与的质量,学生的预习是否到位,课堂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

三看教师:首先看教师准备充不充分,如学案的准备,教具和学具的准备等;其次是看教师是否按新理念和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操作;再是看教师在一堂课中累计讲了多长时间,是否严格控制在10分钟以内,是否把多数时间留给了学生;最后看教师的仪表和基本功,如教师的着装、举手投足、语言表达、课堂板书 14 等。

四看方法:首先是看课堂教学是否是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的;其次是课堂教学是否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是否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线的策略;再是教学手段是否体现了多边互动,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媒体、教师与教材等多边互动。尤其是对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观 篇7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观是什么样的?

作业的差异化。新课程作业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照顾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影响、个性差异、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生活阅历、知识多寡等不同, 其作业目的、形式、内容、方法、态度等应因人而异, 不能“一刀切”, 应对各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数量、内容、形式等不同的作业, 让学生自主选择, 分层完成。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 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 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查漏补缺, 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 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分层完成作业, 既可以让学困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做, 避免抄作业的现象, 也可以让学优生充分锻炼思维能力, 让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作业的适用性。传统的作业内容“繁、难、偏、旧、机械”, 不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实际, 学生的创造力难以实现, 学生看不到所学知识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做作业是为了考出好成绩, 最终考上理想的学校。其实今天的学生, 将是明天的农业专家、企业家、或是个体劳动者等, 因此, 教师设计作业要具有适用性。作业设计要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贴近生活和现实, 应用所学知识以及技能技巧解决生产、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让所学知识得到创造性的应用, 让他们感觉到作业不再是应付选拔考试的工具, 而是一种为生活服务的手段。

作业的人本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业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合作完成;可以在学校完成, 也可以在家里完成;可以马上做好作业, 也可以明天做;作业可以做在本子上, 也可以答在网上等。一句话, 让作业回到现实中, 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做主的作业, 即“以人为本”的作业。这样, 学生在做作业时才能没有心理压力, 才能自由地徜徉在作业的天空, 舒展筋骨, 他们的感情、态度、价值观才能得以体现, 需要得到满足, 能力得到提升, 也才能真正做到语文作业为素质教育服务, 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服务。

作业的合作性。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 要求学生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新课程观下的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 完成作业的过程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另外, 从作业的时空性来看, 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 学生需要与同伴、家长、老师等人合作完成。“独立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 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作业的重要理念。

作业的生成性。传统的作业是教师事先确定, 然后命令学生完成。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应是师生为了共同成长, 然后共同探讨、共同生发、共同建构的作业。师生在这种作业的互动中, 又将产生不可预见的新知识, 然后师生再一起共同建构、创生课程, 产生新的知识, 开发出新的作业。这种形式的作业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时期的作业将是客观存在性与主现生成性并存的作业。

作业的关注性。作业将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 进而促进其身体健康, 荡涤心灵, 甚至孕育整个生命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 注重作业过程的评价, 淡化终结性评价, 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思辨 篇8

一、以本体价值引领课堂思辨

1、有疑之处起波澜

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停留于所谓的已确定的答案,珍视学生看似无稽的疑问,点燃起课堂上冲突的火花,才能激发起学生主体间思维的撞击,从而带动学生结合文本,反复品味揣摩,深入地思考,运用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提炼本质,达到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在七年级下半学期执教《丑小鸭》时,我以林清玄的散文《风雨中的椰子树》导入新课,在学生们概述过童话的故事内容后,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对困境最好的抗议,这也是丑小鸭不断追求美的过程。当学生们沉浸在这个幼年时便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去体会幼年时无法领悟的启示时,一个平时上课总是兴致勃勃的男生却眉头紧锁。在我的示意下,他说了自己的困惑:“老师,我觉得丑小鸭并非如您和同学们所说的在追求什么美,其实它一心以为自己丑,就想着去逃避,去死,最后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成为天鹅的。”他的话引起学生们的一片嘘声。显然更多的学生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然而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学生能说出支撑自己看法的原因。面对这种情形,我领着学生就丑小鸭是否执著地追求美这个问题对文章进行了进一步的品读,要求学生紧扣文本找答案。品读过后,有学生引用了课文第三十九、四十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非常抒情地朗读出来,用质问的语气说:“这是丑小鸭眼中的世界,这不美吗?怎么能说丑小鸭不是在追求美呢?”有学生朗读第二十七、三十自然段中丑小鸭对母鸡说的话,读出了丑小鸭对水的渴望,对自然的热爱,对广袤世界的向往。学生们仔细地从文本中找寻自己的论据,对文字细致地推敲起来,从文字中领悟出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从细微处读出了文章的精妙。

2、释疑之时促深化

(1)引导学生真诚思索

有时候,在教学中呈现的轻松、流畅可能仅仅是一种惰性的平衡、低层次的和谐,在出版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各种教辅用书,课后练习的答案可以不经思考而唾手可得,学生口中所谓的正确回答、标准理解,并不能表明他们真正有了自己的感悟,如果教师听到了所希望的答案就以为达成了教学目标,长此以往,就会大大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师应该及时地审时度势,既呵护学生的直觉思维,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瞬间涌现出来的奇思妙想进行审视和甄别,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创见”有些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些是偏离文本的主体价值的,甚至不排除某些学生浮躁的学习心态在作祟。这个时候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者”的角色作用就应该体现出来了,要引导学生真诚地从自己的个体阅读体验出发,正心诚意地思索,而不是故作高论、刻意取巧。

(2)引导学生建构知识

学生的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发现:以前学过的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分析方法,在这儿得到了迁移运用。我就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类知识”的有效建构,启发学生从氛围的营造、对人物性格的烘托、对情节发展的铺垫等方面,来分析叙事性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就会发现这些环境描写有的看似闲来之笔,实际蕴涵深意,学生学到这儿,内心对人物性格的意会更明确了,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更加有条理了,这就是所谓的一般认知能力,对将来的学习具有生发作用。

二、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1、人同此心,换位思考

八年级上学期在执教《台阶》一课,讨论课后练习“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这个问题时,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品读文本,揣摩描写父亲造好新台阶后不自在表现的一系列文字,得出父亲觉得“不对劲”的原因,是父亲中国式农民长期的自卑心理造成的。我觉得按教参的提示,这样的讨论结果应该是比较圆满的了。“父亲不甘心啊!”一个学生小声的嘀咕漾起了水纹,继而让我看到了精彩的泛滥。为什么而不甘心?“父亲为自己在精神上依旧空虚,依旧不满足而不自在。”我接着问:那么,如何满足?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父亲是希冀子女出人头地。”找到了小说中的语句:“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父辈们劳苦一生只为子女能够光耀门楣,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理。学生们联系起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期望,纷纷叹父辈的艰辛,悔自己的迟悟。

2、回归生活,提升人格

文学是人学,那是由人来写,写的是人,为人而写的,那是人类用文学手段对个体生命的表现,为的是提高个体生命的层次。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文字的品味过程正是情感教育,人格培养的过程。文字的力量是神奇的,学生从文本中对比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在审视文本的同时审视自己、审视生活,激起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在教材所创设的语言情境的激发下,唤起本体的情感需求,同时,随着情感、道德、意志、信念得到提高,自然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读《第一道防线》有感下一篇:循证医学知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