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精选8篇)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 篇1

张文华

研究课题: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推动学院发展再上台阶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

研究内容: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着力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条件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律,确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要求的党建工作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

研究方案:

深入基层调研

(一)、本单位调研

(二)、同类院校调研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推动学院发展再上台阶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

张文华

新时期高校的党建工作既是个重点,又是个难点。做好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对于加强党对学院的领导,办好适应集团发展和人民满意的学校,促进学院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普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些高校的党建工作存在缺乏创新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设置不灵活、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单一等主要问题。因此,学院党建工作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抓好学校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三支队伍”建设,为潞安集团的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思路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用以指导解决高等教育改革中高校出现的新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党在高校的领导是具体实在的。高校的各项事业发展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充分认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挥高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作用。其次,要正确处理高校党政关系。在贯彻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方针的基础上,搞好党政的分工和配合,党委不包揽行政事务,支持行政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发挥班子的集体作用,调动集体的积极性。第三,要树立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带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促进培育创新人才的观念。

二、构建党建工作网络架构,推进学院党建工作体系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完善党的组织支撑和网络架构,是学院党建工作的基础。一是科学合理地设置学院党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可按专业系别、学术组织党员数量灵活设置,尤其是学生支部的设置应当不固守一种模式。二是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以支部为结点,开展干部联系党员的结对活动。以工会、团委为结点,发挥党员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丰富师生文化生活。以学生处(思政部)为结点,调动班主任、党员及全体教职工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健全党建绩效管理工作责任体系。根据高校工作的特点,强化责任分解,理顺工作关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同时,依托高校机构和院系行政网络,建立党组织负责人联系网点和党员先锋模范示范网点,使党的工作网络延伸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三、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制度创新

健全党内制度,形成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约束有力的制度体系,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建立健全学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中心组学习教育制度,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为重点,不断提高党委引领和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党政领导班子共同决策、分工负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和考核管理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和目标评估与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健全学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针对高校党员知识分子密集、独立思考意识和学习能力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泛、思想比较活跃的特点,创新活动内容,灵活组织形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活力。三是建立健全党员学习教育与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和接待师生、党员联系贫困大学生、党内通报、征求党员意见、党员理论学习等制度,提高党员学习教育效果。四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制度和学校涉及“人、财、物”管理方面的制度,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四、拓展党建工作新领域,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载体创新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博,不断丰富载体,拓展空间,探索学院党建工作的新领域。一是要重视网络手段。建立党员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党建网站,实现党员的异地登录,在线教育。设置适合学院师生特点、阅读性强的栏目,对党员进行跨越时空障碍、平等互动的宣传教育和服务。二是大力开展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不断赋予党建工作新内容。注重文化品位、科技含量和娱乐要素,围绕丰富见识、增长才干、服务社会,既开展面向社会,又组织面向校园的主题实践活动,以此增强高校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提高自身本领的紧迫感。三是注重研究新的教育理念、集团党建绩效管理与学院工作的结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相结合,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矛盾。把集团党建绩效管理变为现实,不断探索学院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领域,把学院党的工作延伸到社区、家庭、学生公寓、实习基地等新的领域,使职业技术学院的党建工作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适应潞安集团的发展。

五、乘势而上,让创先争优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力量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我认为: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样一个特征,必须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学院已有一个好的开端,下一步创先争优的任务将越来越重,要求会越来越高,我认为学院要继续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首先要认识到通过创先争优可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可以使党组织更加坚强、党员更加优秀,无论是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教学成绩,还是为推动学院大发展、快发展提供动力和人才支持,以及品质的提升、品牌的打造,这是源头。其次是可以丰富学院管理手段,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对党员、对员工提出多方位的要求,这样学院管理的抓手更多了、更丰富了。

(二)、进一步明确目标。一是“组织创先进”。这是个龙头,通过组织创先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建的各项制度,更要坚决落到实处。二是“党员争优秀”。通过党员争优秀,使党员自觉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党员的技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学校有发展”。目前,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人都想争第一,集团在发展,别的学院也在发展,如果我们止步不前,别人就会赶超上来。四是“职工得实惠”。党组织和党员要关心教职员工,多为职工办好事、实事,进一步凝聚人心,还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使广大教职工和社会都能与学校共享发展的成果。

(三)、进一步结合实际。一是党组织的创先争优就在本单位工作中。形式上是创建先进的党组织,但目的是创建一个先进的单位,使已经先进的学校永葆先进。围绕这个目标,单位的一切工作、开展的一切活动、采取的所有方式方法,都是创先争优。学院在前期完成相应的规定动作以后,下一步与发展的结合要越来越紧密。创先争优的落脚点就是学校有发展、职工得实惠。二是党员的创先争优就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要把学校创先争优与学校发展相结合,与党员和员工争当先进、争当优秀相结合,要注意发现和培树典型。

(四)、进一步广泛动员。要保证群众参与,使此项活动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拥护和支持;要注意发挥好非党同志的作用,要求他们定期对创先争优开展情况进行评议,对党员承诺的事项和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议,监督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鼓励他们积极献计献策;要在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建设,把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好,作用发挥好,从而凝聚合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推动职业技术学院更快更好发展。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 篇2

1. 高校党建工作者工作量较大。

纵观高校党建工作者队伍的现状, 高校中存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数量要求与党建工作者较大的工作量之间的矛盾:一是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增, 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量越来越大, 给高校党建工作, 特别是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 存在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抓数量, 质量很难保证;抓质量, 数量很难上去;二是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 都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实行定编定岗, 专职党建队伍人数却相对减少, 部分高校的党务工作者身兼数职, 工作中常常陷于捉襟见肘的窘境;三是根据高校党建工作特别是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要求, 党建队伍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 折射出学生党员发展的工作量和党建工作者数量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对党建工作者素质要求与其实际现状之间的矛盾。

2. 入党标准差异引发的问题。

全面把握和坚持党员标准, 是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中, 由于在对大学生党员标准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党员质量。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只以学习成绩为标准, 过分强调学习成绩, 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表现, 尤其是思想政治表现, 缺乏全面综合考察。二是只以参与社会工作为标准, 过分注重社会工作的表现而忽视其学习成绩, 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及其工作的情况作为标准。三是只以完美为标准, 过分强调完美、求全责备。

要求大学生党员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 全面发展, 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学生党员的要求, 主要看其政治态度、入党动机、创新素质与能力, 不能把个性、性格上的差异作为不符合党员条件的理由, 而把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挡在组织的大门之外, 否则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 党员再教育工作不够扎实。

(1) 组织上入党, 但思想上还没入党。

面对网络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趋势, 大学生接触到的新思想多, 接受新事物快, 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少数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不会自发产生, 入党意识也不会自行提高, 尤其是新时期的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 从学校到学校, 没有经历过社会生活的锻炼, 更没有新旧社会对比的亲身体会, 对党的发展历史也缺乏系统了解, 从而对党的感情不深, 入党的意识不强。因此, 入学教育是做好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虽然经过党组织的培养、考核, 大多数学生党员在发展时基本达到了党员条件, 但也有部分同学, 入党之前拼命干, 入党之后松一半, 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思想滑坡, 甚至出现违纪现象, 损害了党的形象。

(2) 学生党支部重发展轻教育, 教育培养形式单一。

目前, 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培养, 轻视入党后的再教育现象。支部在确定党的发展对象及培养阶段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 但教育的形式较单一, 方法也较局限, 主要是通过时间相对集中的党、团校进行简短的培训。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较窄, 对党组织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再教育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连贯性, 存在突击式的做法。多数党支部把党员发展放在首位, 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相对淡化、放松, 导致其理论知识贫乏, 党性修养不高, 在党员的教育上体现出“头大尾小”的现象, 给党员意识的巩固、思想政治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了诸多后遗症。

(3) 自主学习意识欠缺, 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

当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推进, 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党员的学习成绩、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党员接受的挑战更为严峻。新的学习任务和压力, 造成了学生党员花在支部组织生活和活动的时间、精力不够, 自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的意识不强, 不能妥善处理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尽管学生党员的个人素质相对较优秀, 但他们在个人进步的同时, 往往忽视了与班级的联动作用, 比较关注个人得失, 从而造成有些学生党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 不能起到良好的模范、先进作用。

4. 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不够。

面临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高校党建工作者研究还不够深入, 工作思路还不够开阔;对青年加入党组织的教育和引导力度不够, 方法不多;一些青年缺乏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同时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少数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着软弱和工作不力的现象, 个别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 有的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措施

1. 党委重视,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发展高校大学生入党是一项系统工作, 党委领导要高度重视。在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 不断强化政策导向, 形成“重在培养、立足教育、确保质量、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 形成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带头抓、各院 (系) 总支书记重点抓、学生党支部书记具体抓, 相关部门支持, 职能部门把关的统一领导, 以及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 在纵向上以党的各级组织的教育培养、锻炼、考察为主线, 横向上与团委、学工部、宿舍管理中心、精神文明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切实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2. 推优程序要严格。

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中, 为保证质量, 党支部要坚持严格的推优制。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中, 具有培养任务的党员要重视考察工作, 考察时争取所在团总支的意见并把评议反馈给本人;在党员的发展过程中, 系党总支应拿出初步的发展计划, 征求团总支的意见, 对评价不过关的暂缓发展。切实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推荐工作的严肃性和客观性。

3. 发展目标要明确。

坚持高标准、不降低要求的党员发展原则。要坚持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全面衡量。严格把好入口关, 坚持发展与严格把关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始终把党员标准、保证党员质量放在首位, 绝不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忽视党员质量。同时要对发展对象提出明确的要求, 使党员发展工作有据可依。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目标要求要明确而不要模棱两可, 如考查课必须合格, 考试课的平均成绩在班级的名次要达到中等以上、综合测评量化成绩在良好以上, 等等。有了这些具体的要求, 发展党员工作才能有质的保证。总之, 在发展党员时要坚持“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带动一批”的原则, 坚持“发展前, 突出重点勤考核;发展中, 严格要求重培养;发展后, 常抓不懈再教育”。

4. 必须重视解决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入党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及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入, 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如何有效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

(1) 要加强政治理论培训, 提高理论水平。我们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政治理论强化训练, 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扎扎实实地抓好政治理论培训, 可以通过党校、理论培训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 对他们深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培训, 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马克思主义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 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2) 要开展经常性的谈心交心活动, 提高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改造的自觉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而这种影响和变化不可避免地扩散到学校, 反映在学生身上。因此, 我们要通过开展开诚布公的谈心活动, 交流思想, 沟通感情, 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让学生克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正确认识社会中的某些现象。

(3) 对入党积极分子要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 加强监督和管理, 使他们时时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 感受到党组织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如果不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 对他们的思想状况不进行深入的了解, 对他们存在的缺点错误不批评教育, 这样必然导致他们入党后思想境界不高, 素质滑坡。因此, 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正常的组织生活, 加强监督和管理, 让入党积极分子时刻都感觉到组织的温暖。

5. 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

构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机制, 是迎接高校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的需要, 也是解决高校党建工作深层次问题的重要举措。要按照系统、适应、开放和效益原则, 从总体上构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机制。高校党建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 努力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党建工作网站, 推出一批导向正确、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理要求的主页和栏目。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运用柔性管理模式, 激励师生员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党建管理上要实行目标管理, 在组织设置上, 要根据高校变革的方向和要求, 灵活设置, 做到既有利于开展业务工作, 又有利于加强管理。总之, 高校党建工作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理论, 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需要, 从全局上综合把握, 方能收到实效, 应对时代的挑战。

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新月异, 与时俱进地做好学生党建工作, 让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实践“三有一好”、贯彻“八荣八耻”,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红梅.高校党建要增强现代性和战略性.思想政治教育, 2004。

[2]张伟慷.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秦著红, 聂捷勇.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南昌高专学报, 2006.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浅析 篇3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德育工作

[作者简介]汪强(1968-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江苏 南京 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14-02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第一,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提高,社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道德教育的作用。这种观念导致了高校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从属的地位。

第二,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多样性,以及社会成员个性化发展的突出性,人们对道德原有的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品德的作用。

第三,我国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了道德从重道义到重功利、从封闭到开放、从理想化到世俗化的变化。随着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激增,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所恪守的道德,对原有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发起了有力的冲击。高校德育难以求得一个让大学生心悦诚服、一致认可的道德背景和道德氛围。

第四,高校德育工作注重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和真诚的劝导,而轻视大学生的道德感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的培养和熏陶。这种道德培养模式重视道德知识,却忽视道德感悟。另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认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仅仅是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职责,而与其他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无关。然而,高校所有教职工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第五,当代大学生有着许多优点,然而不足之处也较为突出,尤其是道德失衡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患得患失,缺乏敬业精神。不少大学生缺乏理想追求,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而获得成长,而寄希望于旁门左道、投机取巧。主要表现在工作敷衍了事、责任意识淡薄、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2)贪图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物质享受,致使畸形消费充斥着大学校园。一方面物质生活超前;另一方面精神生活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追求名牌、爱慕虚荣、出手阔绰。为了支持高消费的经济支出,少数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个人私欲膨胀,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强调“自主意识、自我设计”,不能把自我融入社会价值之中,而是以功利主义态度看待世界、处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能力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不为他人着想、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不愿对社会、集体和同学承担义务。(4)道德修养不高,缺乏公德意识。近些年来,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的表现与其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身份极不相称,缺乏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操守。表现在:食堂买饭缺乏秩序,公共财产浪费损坏严重,“长流水”“长明灯”屡见不鲜,“课桌文化”泛滥,宿舍卫生状况堪忧,小偷小摸现象时有发生,出口成“脏”比比皆是。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建设的有效途径

1.高校道德教育要在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前提下,注意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求,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引导大学生的道德感悟。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抓住大学生可塑性强这一教育有利时机,开展积极健康的正面教育,向他们科学地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对大学生进行灌输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使道德教育具有形象性;要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浅、鉴别和批判能力不强的特点,使道德教育具有鲜明性;要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使道德教育具有生动性。

道德的固有属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内化为学生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律才能发挥作用,要使道德内化为学生的需求,就要求学生在认可和接受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有所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培养需要大学生有着正面的愉快体验,通过正确的引导,触动大学生内心深处,让大学生能感悟到道德的精神动力,从而自律或自省自己的不良行为。

2.高校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强化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倡导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向自我实现型转化。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追求独立自主的知识群体。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用不同的手段,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从身体力行做起,理解人与人相处之道;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做出取舍判断,从而理解道德。要通过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强化学生的是非、善恶辨别力。培养独立的人格既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强化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内部因素,也是将大学生道德觉悟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发展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根本途径。在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同时,高校还要建设一个符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的、能够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外部环境。在当前道德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要使大学生尽快从道德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促进,使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向自我实现型转化。

3.从社会实际出发,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道德发生作用的条件除了需要特定的社会主体加以传授,接受主体积极接纳和建立科学、严密的道德准则外,还必须做到与生活环境相容。由于对道德理念缺乏认同,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会出现内外冲突、言行不一的道德虚伪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塑体现时代精神的、合理的道德理念。它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为核心内容,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崇尚贴近生活的道德。只有这种道德,才能真正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才会被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内化。

其一,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学生道德失衡的种种表现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斜密切相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分析和解答,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正确对待社会新形势,从而使大学生能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其二,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以整体和谐思维,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推崇仁爱原则,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三是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四是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五是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其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体现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道德价值多元化的整体发展。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大学生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回归人的社会属性,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日趋浓厚。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道德价值关系更加复杂,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多维性明显增强,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全面挑战。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分析道德价值多元化对我国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大学生日常道德教育,着重对大学生进行全球意识和全球道德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学会从全球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面对全球化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人类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

4.在高校教职员工全员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德育理论学科化和德育队伍专家化的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内外环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校园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对大学生起到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教职工必须树立全员育人的指导思想,要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好道德示范,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观念,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高校德育队伍的学科化,就是加强德育学科的建设,深化德育科学研究,尽快健全、完善德育科学理论体系。只有在德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德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德育队伍专家化,就是要大力鼓励和培养德育工作者走专家化的道路,要引导德育工作者认清当前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德育工作不能停留在大众化、模式化的水平上,要下苦功夫去学习实践,研究提高,使自己成为高校德育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某方面或多方面的专家。

5.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氛围,倡导和弘扬讲道德、明辨是非的舆论,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具有导向、激励、规范、凝聚的功能,因此要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要求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道德氛围,能够更好地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我们要着力于高校舆论氛围建设,坚持不懈、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大力宣传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发愤图强的道德观。发挥道德舆论的约束作用,弘扬正气,抑制歪风,让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激发大学生自觉提高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操。

6.积极倡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必须倡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使想象丰富、思想单纯的大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价值观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在实践中提高辨别力。高校德育应当充分重视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体验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对自身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强化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能力,丰富道德经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赖锦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建设刍议[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1).

[2]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刘彪.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研究 篇4

摘要:新形势新任务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挑战,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部署,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研究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我们要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握好领导班子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努力使高校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我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给全党提出了警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对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外部环境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必然引发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交融与碰撞。高校作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因而也就必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首选目标。这对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冲击。

二、高校党建工作的方法

方式方法创新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活力源泉。首先,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伴随高校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年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以“系、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管理要求。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应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社区,积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在教师支部设置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学校合系建院,传统的教研室被合并或撤销,适应这种变化,高校应结合学校学科重组、院系调整以及科研工作的实际,依据党员人数和利于开展活动的原则,以系、所、中心为单位组建教职工党支部,构建教学科研、管理和建设相结合的党建机制。

参考文献: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 篇5

在新的历史时期,统战工作是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条件。什么时候重视统战工作,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胜利和前进,反之,就会遭受挫折乃至失败。因此,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对于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统战工作是直接贯彻落实党的大政方针、并直接影响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关键因素,在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统战工作情况下,应发挥好以下方面的作用:

一、统战工作要发挥好宣传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作用

开展统战工作,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统战工作政策,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一方面需要营造起浓厚的宣传声势,使各项政策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另一方面需要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统战工作要发挥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统战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因此,开展统战工作一定要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努力把统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要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要重视党外知识分子的生活、学习,为他们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轻装上阵,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要建立形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对优秀党外知识分子,要大胆提拔重用;要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善于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使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更大建树。同时要做好海外爱国人士的统战工作。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通过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学生之间的文化互访,促进两岸的交流与了解,特别是促进青年一代的了解,使他们加深感情,建立友谊,真正成为祖国统一的推动者,民族富强的创造者。对于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只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拥护祖国统一,不论是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统战工作都要同他们加强联系,广泛团结,繁荣祖国经济,致力于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和振兴。

三、统战工作要发挥好积极参政议政的作用

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问题、研究政策,为党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而积极参政议政,当好党的助手和参谋。一要搞好调查研究。统战工作需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认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掌握统战对象的实际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为党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可靠依据;二要搞好民主监督。缺乏民主监督,就很容易导致党的政策失控,权力失去制约,难以防止腐败。统战工作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行使好监督权力。要敢于提诤言,讲实话说真话,促进党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三要搞好团结协作。统战工作是党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相互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真正发挥好应有作用,促进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

四、统战工作要发挥好稳定社会的作用

统战工作涉及的工作性质和范围,要求必须在确保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统战工作要关心爱护统战对象,理解和尊重他们,落实好党的统战政策,多做解疑释惑和排忧解难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必须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贯彻好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群众生活的改善,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当前,我国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宗教团体爱教爱国,整个社会大局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在以民族和宗教问题分裂祖国,对这些反动之举,必须予以严厉打击。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帮助统战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五、统战工作要肩负起承前启后,教育后人的历史作用

高等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摇篮。因此要使统战工作深入人心,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环节,从平时的教学中完成承前启后、教育后人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思想上创新、教学方法上创新、教学内容上创新。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干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力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组织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集中宣传一批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举办形势报告会,加强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坚决完成好高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 篇6

——兼谈“以人为本”在高校教师思想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

陈依使

[摘要]:以人为本,搞好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就是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教师的根本利益,教师的理想追求,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积极作用,实现教师人生价值。为此,要促进高校教师思想教育观念的突破与更新、思想教育核心内容的把握与拓展、思想教育运作的完善与创新、思想教育目标的反思与明确、思想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强化。

[关键词]:教师

以人为本

思想教育

一、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

高校是我国教学科研中心,是科学发明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摇篮。高校教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缔造者。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决定了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挥思想教育这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建设一支“率先垂范、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高校教师队伍。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成分多元化、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国内办学主体多元化及其衍生的问题,给高校教师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带来猛烈的冲击。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带来了中外文化的无障碍交织碰撞,给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增加了新的难度。教师接受教育从趋同走向审慎,从被动转向主动,政治意识有所减弱,个性化心理日益明显,接受教育目的日益现实化。在工作中,部分教师表现出育人意识不强,奉献精神不足,教学作风不实,协作精神淡薄 等不良倾向。究其原因,既有我们某些政策导向失当、价值观念混乱、工作压力加重、腐败导致信念危机等因素,也有我们思想教育宣传失实、方法失当、角色定位失误造成教师逆反心理等因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呈现新的特点。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带来人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接受影响的快速化。高校环境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开放性。高校教师群体的高学历、高素质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高层次性和艺术性。高校校园的科学、民主的学术氛围,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平等性。高校教学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要求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就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

二、高校教师思想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尊严、人的根本利益、人的理想追求,敬重人的生命,发展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在教师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以教师为本,重大决策要以教师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形成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爱护教师的和谐人际关系。以教师为本,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根本。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实现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现代的思想教育无论教育目标、政策、内容和方法都体现了对人性和谐完善的渴望,以全面发展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终实现的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教师是思想教育的主体。思想教育是社会要求,也是人的自我发展的要求。思想教育就是要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人的自我要求。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思想教育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人们按照社会的要求全面发展自己。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奉献精神、自律意识,更要关心教师的需要、教师的发展。教师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创造业绩、不断享受生活的有幸福感、成就感、价值感的群体。所以,发展人、提高人、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是教师思想教育的要义。

以人为本,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内涵。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邓小平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应当确立“以师为本”的理念,促使教师不断追求自身完善,进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尊重教师正当利益。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教师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更是享受学校发展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的主体。应当树立尊重教师正当合法利益的理念。物质利益是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个人的正当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教师的正当合法利益是教师个人价值的根本体现。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多种利益关系,鼓励教师通过正当手段、合法途径追求个人利益。学校各级组织应当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提高教师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人为本,推动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

学校教师思想教育的真谛,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发掘教师的潜能,发展教师的个性,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自主性、科学性、艺术性都要求对教师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唤起他们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

1、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观念的突破与更新。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观念。观念创新,最根本上要树立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人的才干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要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不能忽视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教师思想教育中,只有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才能切实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真切地激发教师的反应与热情,也才具有教师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只有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处理个人与学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建立起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教师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建功立业的和谐环境,进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满足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观念。人才问题,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国以才立,政以才治,校以才强,人才是兴校强校的决定因素。培育人才、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大、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学习成才与发挥才干是教师的最根本的要求。教师思想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促进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学科建设,成就高水平的学术地位。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必须突出尊才、重才、爱才、惜才和用才的理念。

我们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中心部分,揭示了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内容与特征。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培养的途径是学习与实践。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因此,对教职员工要一视同仁,同样给予尊重关心、重视培养,给予发展、进步、成才的机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破除论资排辈传统观念,以实践为根本标准,以业绩为核心和重点,让各种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2、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核心内容的把握与拓展。民族精神与师德历来是教师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传统美德中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结晶,是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思维与实践原则,培养各族人民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人格境界与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更具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动力机制,因而能够成为培养“四有”人才,支撑中华民族参与世界竞争的精神支柱与实践动力。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师德的高尚与否,决定学生能否成才。师德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结构。教师是人师,因而理应具备人的基本美德,具备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与品格操守,具备敬业、乐业、精业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专

一、稳定、执着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培养合格人才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它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这也造就了教师特有的道德人格。教师的全面发展,决定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凸现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紧迫性。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数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教师是学校教师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理想和信念教育是教师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推动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祖国的动力源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最高体现,也是对人才品格和素质的最高要求。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把提高学科竞争力与教师竞争力作为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必须把建设校园文化,构建有利人才发展的人文环境作为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落脚点;体现根本利益的要求,必须把关心教师的精神、文化、物质生活,解决教师实际问题作为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必须加强教师思想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3、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运作的完善与创新。高校教师思想教育要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注意横向纵向比较,实行双向多面交流。强调因人而异,注重个性教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坚持德育、智育并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解决教师多方面思想问题,满足教师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现代教育的本性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格的尊重。其方法更多的应当是交流与激励。打破单向的教育模式,满足教师渴望理解、尊重、信任的心理要求,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研究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科学。人是有感情、有理性的。感情决定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些都离不开感情的碰撞和哲理的启迪。从思想认识、伦理规范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都应融入情感,激起人们内心的需要,进而形成自觉的行动。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发达的现代传媒、完善的规章制度,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和交流,低估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忽视感情的交流、传递、强化的动力作用。

以人为本,要注重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激发人的创造性。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要注重开发人的能力、个性和价值。对个性化人格的社会认同,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没有人的个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奇才大器者往往个性鲜明、瑕瑜互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校管理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学会宽容,尊重个性,唯才是举,扬长避短,体现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守才之量、用才之艺。高校教师思想教育要为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开发人的智力,激发人的创造性,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应用高新技术,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教育手段的创新。网上思想教育是具有时 代特色的新的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高校高新技术优势,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平台。创建校园网站,创新工作模式,拓展网站功能,交流校园信息,传播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新阵地,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重视网站快速链接和信息检索、资料查询与通讯联系的强大功能,发挥校内外网站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幅射示范作用。贴近教师思想实际,建立网页栏目,宣传先进文化,开展网上答疑,加强思想交流,解除教师疑虑,实现网上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责任制,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建立包括舆论阵地、培训阵地和校园文化阵地在内的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广泛开展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高校教师思想教育活动。

4、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目标的反思与明确。崇尚科学,崇尚知识,渴望成才,渴望成功,实现自身价值是当代教师的共同渴望和追求。挖掘教师的潜能,发展教师的个性,实现教师自身价值是教师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以师为本,就是学校工作要以满足广大教师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理想追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教师个人和事业发展。在学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为广大教师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广大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我们要用实事求是、具有持续发展性、前瞻性、高层次性的学科发展目标来激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高校教师历来把学历学术水平的提高,职称职务晋升看作自身价值的现实体现。我们要重视教师的追求,对所有教师都给予平等学习培训、晋升发展的机会。创造条件支持教师考研读博、进修提高,让教师在提高学术水平中释放自己的精神能量。以正确的目标引导人,这是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方法。

我们要正视教师的合法正当利益,关注教师的物质需要,把正确的物质利益 原则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和解决教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中,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把握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有机结合,努力做到义利统一,理直气壮地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重实绩,重贡献,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让优秀人才自尊、体面地生活。正确看待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中,高校教师外聘兼职的问题。支持在圆满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之后,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合法的利益。只有真正尊重教师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证,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要求才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搞好教师思想教育,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利。

我们要站在顾全学校发展大局和维护教师根本利益的高度,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学校发展与他们福利待遇提高的关系、他们的根本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把智慧与精力凝聚到发展学校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上来,在高校的持久稳定发展中,实现教师利益的增长和价值的实现。在利益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的实践主体。在社会评价中,坚持以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思想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

5、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诸如,各高校建立健全的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度、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检查考评制度、竞争激励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动态和信息反馈机制等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总结。在新的形势下,应当不断地完善强化,我们还必须不断强化环境教育机 制。

强化教师思想教育的成效性,必须强化人才建设环境的教育机制。教师思想教育的威力,在于真正有效地解决教师最为关心的学习成才,奋发有为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才建设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教师成才成功的法制机制,严格依法办事,提供政策保障,鼓励支持人才冒尖,营造一个既团结协作又公平竞争的良好学术氛围。坚持唯才是举,充分尊重人的个性,不以偏概全,不求全责备。一视同仁,秉公办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之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专心致志谋事而不分心谋人,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实现政策环境育人的作用。

强化教师思想教育的成效性,必须强化校园文明环境的教育机制。教师思想教育的威力还在于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上。党员干部要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思想境界,锤炼品德修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敬业奉献,勤政廉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关心群众,服务百姓,真正做到权为教师用,情为教师系,利为教师谋,提高党员干部的形象与人格魅力,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性。同时,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文明环境,形成环境教育效应。

强化教师思想教育的成效,必须强化校园学术环境的教育机制。我们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弘扬科学与民主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见解多元化与科学真理一元化的统一,鼓励探索,宽容失败;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鼓励标新立异,克服学术浮躁、急功近利,坚决反对和制止各种学术腐败。良好的学术环境,将极大地排除教师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为教师思想教育带来了活力和实效。改革开放形势一日千里,高校改革发展日新月异,新形势将不断地给我们教师思想教育带来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教师的根本利益、教师的理想追求,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就能不断实现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突破创新。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 周济《人才为本、人才强校》(《光明日报》04年3月11日)

[3] 方世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政治观》(《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4]虞世胜《树立“以人为本”的广义政治观》(《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5]黄达人《优化环境,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作用》(《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3-4期)

[6]郑南宁,王建华《理顺校内管理体制,把人才队伍建设落到实处》、(《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3-4期)

[7]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企业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光明日报》03年9月26日)。

[8] 葛海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1月21日)。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浅析 篇7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积极创新,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 在高校的校园里, 一部分学生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想倾向, 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还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 我们可以更多地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 使我们能更好的借鉴和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工作正面临着一些困境, 高校的道德教育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中,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滞后、理论与实际的相脱离等弊端造成了德育工作开展困难, 导致高校德育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外来文化对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大量的外来文化的到来, 对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我国加入WTO以后, 打开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而西方敌对势力借此机会向我们输入其文化和价值观念, 企图把腐朽的价值观强加给我们, 诱使我们改变社会主义信仰和价值观念, 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使人们丧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从而削弱我们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淡化人们的爱国情感, 这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3.信息网络化时代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当前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 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是多样的, 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互联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它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方便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西方国家利用优势的网络技术, 向中国进行广泛的文化渗透, 在互联网上, 制造大量的“文化垃圾”。

二、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弊端

广大青年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是祖国发展的栋梁, 他们各个方面的良好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因此, 高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 目前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方法的实施及教育内容的设定上存在脱钩的现象

在整个的德育的过程中, 教育者要按照一定的社会环境, 依据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根据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特点, 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目前, 教育者过多地考虑到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环境, 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自身要求, 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思想需求, 这样在实施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很小, 起不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作用。

2.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德育工作的诸多要素中, 教育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自身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能够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有相当多的高校德育工作者未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理论素质较低, 知识结构不完善, 甚至政治立场不坚定, 在工作中缺乏理论性和艺术性, 采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也令学生很难接受, 这样就影响了整个德育工作的实施, 影响了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

3.德育工作的方法不适应

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是丰富的, 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长期以来, 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靠的是课堂上的理论灌输, 我们必须承认, 这种单一德育工作方法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特殊时期, 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我们只靠单一的课堂灌输, 很难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因此我们德育工作的方法必须创新, 以适应广大学生的需要,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当代国情的需要, 从而使德育工作更有生气, 更具效力。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际环境风云突变的特殊时期, 面对新问题、新挑战, 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 我们应根据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 不断探索和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 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1.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的设定应切合实际

新时期, 高校德育目标应全面深刻地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应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接受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发展的和谐性;高校德育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因此, 我们在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的设定上, 应联系实际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顺应时代发展, 适应广大学生的需求, 制定出既有实际效用, 又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德育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水准的德育目标。

2.高校德育的工作方法有待创新

创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德育方法, 做到以人为本, 注重个性, 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由单向说教向多种传播方式转变;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方位的影响转变;加强德育方法创新, 使德育手段艺术化和技巧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各种德育活动的组织上, 应积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突出学生的自身发展, 想学生之所想, 必须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根本目的在于最广泛地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 最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高校德育必须以人为本, 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思想。

3.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德育工作队伍的优良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德育工作的成败, 因此加强高校德育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 应全面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以及其道德水准。当前, 高校德育工作者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存在着责任意识淡漠, 将教书纯粹作为谋生的手段, 为工作而工作, 对学生不负责任, 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不利于高校德育工作;另一方面, 由于工作任务重, 而国内外形势飞速变化, 高校德育工作者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陈旧和匮乏, 而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理论指导的, 因此采取措施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迫在眉睫。其次, 保障德育工作者在学校的地位, 从而增强其工作热情和工作信心, 增强工作责任感。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的形势下,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各个方面都将面对着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争取主动, 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认清西方消极文化的危害性, 而大学生是受教育和受侵蚀的主要对象,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真正使广大学生的头脑为主流意识所充实, 自觉地抵制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说, 用马克斯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形势多变的新时期, 高校德育工作应汲取优秀的文化传统, 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充实和发展自己, 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耀灿, 郑水廷, 刘书林, 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3]宋长生, 李景山, 张元洪.高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5.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规律探析 篇8

一、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基本任务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高校德育应注重创设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蔡元培在谈到教育本质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使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高校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中直接塑造学生思想素质的主要环节,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就能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广阔、宽松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空间,能够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的德育过程不仅要关注道德的形成,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合作环境,使其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理解并形成责任心和义务感。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中,将自我融入到集体、社会,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进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2.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注重解决基本矛盾。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社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高校德育工作的传统理念有两大特征,即德育“政治化”和德育“知识化”。德育“政治化”和“知识化”是传统中国儒家政治本位和道德功利化的产物,两者由于与现实的严重脱节,使得已经具备了理性批判能力的大学生普遍有抵触感,落后的德育理念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高校德育工作要打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大力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合作,通过与社会互动,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品位,探寻高校德育工作的规律。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关键是把道德准则、规范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要解决社会的整体道德要求与个人主观认识的矛盾,也要解决现实社会中对立的道德要求反映在个体意识中而构成的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高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就是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冲突,在思想矛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3.新时期高校应树立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今天,德育中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高校的德育教育应逐步回归生活,应越来越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重视塑造他们的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实现他们在道德价值上的自主、提升以及超越。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德育工作过程不单单是辛苦灌输和培养的过程,而且是真正在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不断探索高校德育工作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把握高校德育正确方向,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的说就是:首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目标全面实现,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其次,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出发,把德育放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格局下来研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中来研究,提高观察分析德育的能力;第三,立足经验总结,高校德育要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使其置身于日益丰富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同时,把师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制度建设,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师表形象,促进师德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2.根据高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积极探索充实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始终把握社会与人发展的联接点,应具有时代性,把握时代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坚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确立国家至上的价值观念;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确立合作发展和诚信受益的成长方向;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确立人文素质的基础地位,让学生在高品位文化氛围中感悟、思考、理解,净化灵魂,健全人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高校德育不应该回避现实生活问题,因大学生所认可的德育知识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道德规范知识。应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开设一些讲座,与学生共同讨论,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本质和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

3.探索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思路和管理途径。高校德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首先抓落实,德育工作要虚功实做,虚事实办。把德育的目标、内容、政策由虚变实,把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队伍、投入由软变硬。从具体问题抓起,作出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验的规定,形成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高校德育管理要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建立开放务实责任制的管理机制,把民主性管理与制度性管理、自律性管理与他律性管理有机统一起来。实施全员育人的德育实践,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所有课程教学共同育人的全员育人的网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德育活动。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德育模式。以灌输为主的填充式德育模式,注重“知道”,忽视“体道”,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导致收效甚微的德育效果。高校德育是作为德育主体的大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是一个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德”的发展与人格的形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德育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是最终评价德育效果的基本标准,因此高校德育应克服以往空洞理论说教的弊端,将重心转移到对大学生“德”的指导上,为学生创设多种实践环境,以交往合作、沟通理解、考察体悟、躬身践行的方式达成自由、自律的美德。

上一篇:新学期的几点要求下一篇:5-6年级小学生作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