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知识库(共8篇)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1]。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的区别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2]。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3]。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韩布新介绍道。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
那么,那些社区和社会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如何呢?中国新闻网近日的报道指出,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排队预约的有千人以上;在天津,比起接近16万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全市不到2万张的床位更显得杯水车薪。而在记者走访的朝阳区一所社区养老院里,50个床位在2年前也已达到饱和。“空巢”老人别憋在家
“只要物质条件达到要求,老人走出家门养老是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要的。”韩布新告诉记者,“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的心理而言,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而另一方面,采用社区或社会养老的方式,恰恰能填补“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早在2003年,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或敬老院和不与子女居住的70岁以上老人各220名进行比较,发现两组身体状况差不多,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
社区养老一举两得
“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的养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韩布新的分析与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非常一致。
具体说来,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赢”策略。另外,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还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
不可否认的是,在“百行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下,仍有人对养老机构排斥。“没面子、被抛弃感都是可能的负面感受。”韩布新最后说,“不过,对这些建国后成长起来的老年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需要、摒弃旧思想只是时间问题。”[5] 6 社区养老能否托起“夕阳红”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一对夫妇需赡养4位以上老人的局面。面对这一“养老考验”,合肥市一些社区探索给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以解决养老难题。银发浪潮凸显“养老难”
“银发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我省在1998年进入老龄化时期,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年。合肥市早在1997年便进入老龄化。2009年末合肥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0.0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25%,比上年提高6.15个百分点。据测算,未来20年合肥市老年人口如果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25%。合肥市老龄办在今年3月至4月对全市城区“空巢老人”进行抽样调查显示,虽然有72.94%的老人表示与子女关系很好或者较好,但是只有29.12%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48.34%的老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22.54%的老人表示无所谓。那么老人们愿意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呢?调查表明:在空巢老人中,有20.59%的空巢老人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未来入住养老机构,与此相反,却有59.99%的空巢老人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高比例的空巢老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呢?排名前三位的原因是:经济上承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不自由,怕子女不愿意或怕对子女有负面影响。
“合肥市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共有153家,其中老年公寓36家,农村敬老院117所,总共有达近19000个床位。”合肥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陈先文告诉记者。2万不到的床位与合肥70万老人这一数据相比,应该是很小的一个比例,可全市36家老年公寓入住率只有60%左右。居家养老需要“搭把手”
合肥市委政研室和市老龄办曾共同对全市养老情况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调研,“一直以来,我国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而如今,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引入一个全新概念――社区养老。”参与调研的市委政研室三处处长瞿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养老的严峻形势,应该尽快开始这一课题研究。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在我国,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上海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只是“雏形”。如今,合肥市已在探索社区养老之路,一些社区开辟了托老所、老年日间照料室、助餐点等社区老年服务场所。记者从该市民政局了解到,合肥市已经建立了30多个日间照料室,另外今年还将验收20个。2012年,合肥市希望能达到50%的街道、社区开设托老机构,建立日间照料室为老人提供服务。记者分别采访了在全市首批建立日间照料室的两个社区。庐阳区龚大塘社区的日间照料室约80平方米,这一社区的老人可以在里面打牌、聊天,并有一些运动设施提供给老人进行锻炼。那么,生活自理能力日益变弱的老人能否在日间照料室里解决日常饮食难题呢?回答是“暂时还不能”。包河区曙光社区为了解决一些居住在高楼的老人生活的难题,同时为老人们多增加一点收入,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可以将自己的房子租出去然后租住社区提供的楼房,而这中间有近400元的差价,如今有16个老人租住在社区的房子里,而曙光社区在这栋楼里建立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日间照料室,但还未对外开放。托老所、日间照料室被建成另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是否有意义?合肥市老龄办所进行的《“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数据显示,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社区能伸出“双手”,而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维修、定期检查身体、上门医护、清洗衣物、陪同看病、家庭护理等,而聊天解闷只占需求的11.15%。这一数据表明,老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但更需要有人“搭把手”,帮忙解决因体弱无力无法去解决的一些日常生活的难题。养老业应有“规划图”
年幼的孩子可以“托”到幼儿园去上学,而年迈的父母是否可以“托”给社区白天照料?日间照料室如何才能更实用,而不成为一个无法长期持续下去的“鸡肋工程”?今年已八旬的退休老教授陈华生居住在琥珀山庄南村,他的儿女均在外地工作,夫妻俩不喜欢请保姆,于是日常生活仍勉力自己打理。陈教授告诉记者,他很渴望自己生活的社区能有一个“托老”的场所。“不需要“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和熟悉的环境,早晨出门在那里可以与一帮老人们娱乐聊天,体力不支时一日三餐可以在那里解决,开心过完一天后回家美美睡个大觉。”陈教授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这个“新天地”。他同时表示,爬高下低的家务活老人们往往无力去做,若再遇到头疼脑热更觉得吃力,“社区若能根据我们的需要提供一些服务,那就帮了我们大忙。”这样的“美丽新天地”,合肥一些县区分别进行了某一方面的探索。记者采访了包河区的滨湖惠园,这是一个在建小区,虽然小区仍未住满,但是入驻的千户家庭中,百余户是有老人的家庭,而独居老人家庭达10余户。据滨湖惠园社居委主任沈柳以介绍,这一社区已经专门辟出200多平方米的空间,其中有老人活动场所,日间照料室等,同时还将开办一社区食堂,为老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规划和设想已在行动中,可是沈柳以也指出未来的难题,“这个工作要想持续做好,必须要解决资金和人员的两大难题。”沈柳以表示,这不应该只是某一社区的试验,而应该成为各界关注和参与的社会工程,政府应该进行长期规划并起到主导作用。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如何破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记者从合肥市老龄办获悉,合肥市在今年7月专门确立了三个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试点社区,希望通过这三个社区的“探路”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在2012年底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6] 10 10.1
参考资料
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学刊,2002,(5):67
10.2 10.3 10.4 10.5 10.6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在此基础上,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国务院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学术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袁缉辉(1995)在《强化家庭作用、支持居家养老》一文中首次提出“居家养老”这一概念并对它进行理论阐述[1]。随后,国内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居家养老服务做了诸多研究。例如,居家养老满意度研究[2]、居家养老方式选择研究[3]、居家养老政策研究[4]以及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定位[5]等。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居家养老领域呈现出许多问题,如理论体系繁杂、研究边界模糊等;另外,各研究领域的理论分歧也逐渐显现,例如,基本概念的涵纳范围及概念之间的差异问题,如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服务[6]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问题[7]等,这些问题明显阻碍了居家养老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居家养老理论体系。
基于此,本文主要利用科学知识图谱这样一种可视化的文献计量工具,以CNKI上所刊载的居家养老的文章为数据来源,构建居家养老研究领域的可视化知识图谱。通过居家养老研究文献的年载文量、机构、作者分布,运用关键词共线网络以及突显词分析等,系统地展示近20年居家养老研究进展的整体脉络,并对居家养老的研究前沿与热点进行追踪,为今后居家养老的理论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同时对该领域的总体把握也能为我们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时间跨度为1995—2015年。为了解在这20年里中国居家养老研究的基本情况,本文以“居家养老”为检索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共计3113篇,剔除掉部分不符合要求的论文396篇,本文统计的实际文献篇数为2717篇。
1.2 数据分析流程
本文对居家养老领域研究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核心环节。首先,选取关键词。主要利用Bibexcel软件,把关键词从已下载的文献中提取出来。为了保证关键词数据的有效性,文章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剔除无效的数据,主要是把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关键词去除掉;合并近似关键词,选择出现频次6次及以上的关键词作为分析对象。其次,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主要从关键词共现网络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最后,绘制知识图谱,根据各关键词在网络中的地位,从不同视角把握居家养老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主要包括:SPSS,Bibexcel,CitespaceⅢ等软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文献数量
根据年发文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图1),在2008年以前发表的居家养老方面的文献数量较少,文献增加较为缓慢。一方面说明在2008年之前居家养老研究服务刚刚兴起,各方面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当时的老龄化并不是很严重,没有引起研究者以及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2009—2015年文献数量增长较快,每年发表的居家养老的文献数量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一方面表明对居家养老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进入繁荣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在逐步加快。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老龄化现象已非常严重,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2.2 研究机构
运行Cite SpaceⅢ,得出居家养老领域研究机构的分布如图2所示。由Cite SpaceⅢ导出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居家养老机构分布比较分散并且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说明该学院在居家养老领域的研究能力与影响是比较突出的。其他发文量较多的大学还有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河北工业大学、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其他类型的科研机构中,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发文量也是比较多的,其中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的发文量排在第四位。可见,居家养老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各类研究机构的关注。
2.3 重要著者
运行Cite SpaceⅢ,得出居家养老领域重要作者的分布如图3所示。从图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居家养老领域的研究者,而且还可以看出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鲁可荣(2015)运用实证的方法探讨农村居家养老的可行性[8]。胡宏伟(2012)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3种养老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居家养老是实现养老服务均等化的最优路径[9]。穆光宗(2000)通过对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自我养老的区分,论证传统养老方式变革的必然性[10]。
2.4 研究热点
本文主要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来展示居家养老领域热点词汇与研究热点,运行Cite SpaceⅢ,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导出Cite SpaceⅢ中的数据,梳理出居家养老领域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及其中心度(见表1),出现频次在前三位的关键词分别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与养老模式。可以看出,在居家养老领域中机构养老和养老模式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热点。而从中心度方面看,节点值较高的有社区养老服务、家庭养老等。这表明,社区养老服务、家庭养老也是居家养老领域的研究热点。
2.5 研究前沿
本文利用Cite SpaceⅢ的膨胀词探测算法确定居家养老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是以关键词的突显值为评价指标,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的Burst值反映了关键词的变化频率,例如“老年福利”(2002)“社会福利社会化”(1998)“福利服务”(2002)等Burst值较高,表明这类关键词是居家养老领域当时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关于居家养老方面的“服务条例”(2014)等方面的研究出现突然增多的现象,Burst值较高,成为居家养老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
3 结语
(1)研究关注度不断增强。纵观1995—2015年的统计数据,居家养老相关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民主进程的推动,居家养老将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政府、个人等社会不同层面实践者的关注,会产生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持续、稳定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正在形成。从统计结果看出,居家养老领域正在形成一批稳定、持续、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在该研究领域代表人物方面,如李春根、唐韵、鲁可荣、金菁、梁永郭、段春颖、胡宏伟等领军人物,也有不少后起之秀,如穆光宗、郭穆琦、包宗华等学者;在研究机构方面,既有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各大高校的研究中心也相继成立,此外,随着各级党政部门积极投入关注,必将推动居家养老研究向纵深发展。
(3)居家养老研究有待深入。目前大多数对居家养老的研究停留于表面,集中于居家养老的基本概念、养老方式等,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研究。
(4)高质量的研究尚有欠缺。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2010年之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数量还不是很多,这主要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很多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但这也为广大学者提供良好的契机,因为新兴的研究热点与领域更容易出成果。
(5)研究仍需要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随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大量省部级基金项目对居家养老的关注与资助,近几年这方面的课题和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居家养老研究的创新与发展还需要各大基金项目更大力度的支持。
摘要: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正在逐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以解决养老问题。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会对我国的养老事业和政府政策的制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文章对CNKI中居家养老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利用知识图谱这一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分析当前居家养老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对研究者们提供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居家养老,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参考文献
[1]袁缉辉.强化家庭作用支持居家养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30-34.
[2]颜秉秋,高晓路.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与社区差异[J].地理研究,2013(7):1269-1279.
[3]姚远.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政府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2008(2):16-24.
[4]王莉莉.中国居家养老政策发展历程分析[J].西北人口,2013(2):66-72.
[5]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51-59.
[6]崔恒展.居家养老的源起演变及其内涵探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7):120-124.
[7]包国宪,刘红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2(2):15-22.
[8]鲁可荣,金菁.农村居家养老何以可行及可持续——基于浙江“金东模式”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7-93.
[9]胡宏伟,时媛媛,肖伊雪.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19-123.
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刻不容缓。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的养老方式,也是每个老人关心的事情。
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老年人的心声
1民办养老院太贵,公办养老院条件不够好。
老张的大哥今年80岁了,老伴过世多年,前一段时间,进了公办的养老院。老张去探望大哥,大哥抱怨说:“住公办养老院的价钱是便宜,可是人太多,两个人一个房间,同一房间的老人瘫痪了,整天卧床不起,看到他痛苦无奈的样子,别提有多难受了。”没到1个月,老张的大哥就吵着要离开养老院。
老张大哥的子女也去打听过条件比较好的民办养老院,每个月2000元,还是两个人合住。而且民办养老院大都离市区很远,老人出行看病很不方便,没法去可以使用医保的大医院,有的甚至因此延误了病情。
2年纪大了,希望有人送菜送饭上门,而且物美价廉。
今年73岁的曾天高老人和70岁的老伴居住在新建的居民小区,虽说周围有配套的超市、菜场等,但是生活设施还是过于简单。两站路之内,就一家菜场,菜价比以前居住的市中心的菜价还要责。老两口说:“现在还做得动,年纪再大点,买菜做饭肯定成问题,找保姆做饭费用贵,而且不称心。也只能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到做不动的时候,总归有办法的。”
3老年人需要精神上的照顾
老朱的母亲78岁了,曾经中过风,说话的时候嘴歪着,走路还有点瘸。老朱为母亲选择了居家养老的方式,请护工上门送餐、理发、洗衣被、打扫房问等。
但是,老朱希望母亲能得到精神方面的照顾,他说:“我平时工作忙,陪母亲的时间少。母亲希望有人陪她说说话。而现在的家政服务员大都是外来妹、外来媳妇,能做家务、陪老人去小花园逛逛,或者陪同老人去看病。但是,由于学历有限,无法和老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所以家政服务员的素养也有待提高。”
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有哪些?
1家庭养老。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在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家庭养老仍占主体地位。
[适合对象]不愿意脱离熟悉的环境,且子女有经济能力、时间、精力的老年人。
上海已经推出了“安康通为老关怀服务援助系统”。老年人如果在家里遇到突发危险,只要按下求助按钮,就能向120、110、119求救,也可以通过“安康通”咨询医疗、出行路线等问题,甚至可以向社区超市订购生活用品等。
“安康通”每个月的费用为lO元,一年120元。据上海市卢湾区瑞金二路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王晓洁科长介绍,瑞金二路街道每年有250个免费安装使用“安康通”的名额,用来帮助低保困难老人,让他们也享受“安康通”的方便快捷。
2机构养老。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其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年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
[适合对象]身体状况比较差,年岁比较大,需要医护人员时时在身边照料的老人。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机构养老。北欧为5%~12%,英国大约为10%,美国大约为20%。
目前,上海市的养老比例为90:7:3,就是90%的老人属于由子女负责照料的家庭养老,7%的老人属于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如白天去托老所等,而能够入住养老院的只有3%。尤其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由于地产资源稀缺,养老院更少、更小,床位也非常紧张。街道养老院的费用在每月1000元以上,而且是双人间、三人间。有些老人住不惯,宁可住在自己的家里,而支付双倍的床位费住单人间,老人虽然向往,却舍不得。
3居家养老。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子女的后顾之忧。
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设施支持等。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等。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从国外完善养老模式体系来看,居家养老是当前的国际趋势。
[适合对象]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的老年人。
是去养老院,还是居家养老,要考虑以下因素:性格脾气,是否喜欢过集体生活;身体健康状况,是否能自理;家庭情况,单身还是夫妇两个,夫妇两个如果住双人间的老年公寓也很温馨;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些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离世之地,希望在家里做到寿终正寝;经济条件,如果经济条件好,完全可以去较好的养老院,过度假般的生活,经济条件一般的,进托老所也是很好的选择。
居家养老的各种配套服务
让老人吃上现成饭的“社区食堂”
上海老年基金会从2008年开始,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资助社区食堂,帮助老人解决就餐难的问题。在老人们就餐时,他们还能在食堂中聊天,无疑有益于老人的精神健康。,
2009年起,还专门增配车辆,为老人送餐上门。居住在上海市卢湾区打浦街道的刘洪美女士说:“最近享受到了送午餐上门的服务,因为老伴年满75岁了,所以连带我也能一起享受这种服务,每人每餐5元。”腿脚不灵便、有特殊身体状况而年龄未满75周岁的老人,也可以向街道申请送午餐上门。
民政科王晓洁科长介绍,瑞金街道依托养老院的食堂,每天中午就要为街道所属的老人提供近500份营养餐。
受欢迎的“日托”养老服务
以街道为单位,建立老年日托照料中心,吸纳社区里的空巢、孤老入托。这些老人白天像小孩子一样入托,傍晚回家。白天,老人在日托中心有人照顾,可以阅览、健身、玩棋牌,还能就餐,并且享受洗澡、理发、测量血压等服务。
据上海市卢湾区瑞金街道社区服务综合楼托老所的负责人孙雯娟老师介绍,对于高龄低收入老人,也就是每人每月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入托费为每月40元,每顿餐费为4.5元。对于经济条件好的老人,入托费为每月80元,每顿餐费为6.5元。饭菜确保营养,有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还有热汤。下午,老人还有点心吃,点心做到花样翻新,有血糯米粥、酒酿圆子、南瓜粥等。
北京海淀区万福年华养老服务社是隶属北京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务,也是 海淀区唯一一家民政局作为主管单位的非盈利机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老人家庭 日益增多,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日趋弱化,迫切要求社会不断强化对居家老年人的服务功 能。社区事物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老龄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站下设医疗保健、日间照料、代买代购、居家卫生、文化娱 乐等服务。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拓展社区多元化服务工作网络,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空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占地150平方米,内设书报阅览室、日间照料室、厨房、全方位为社区60岁以上 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居家卫生、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服务,使老年人在 舒适的环境中有所依托,愉快生活。服务站共有2名兼职助老服务员,一人专门负责日间照料室,一人专门负责上门入户为老年人服务。目前辖区内享受政府购买无偿服务的老人有1人,有偿服务的老人2人,独居老人5人。每月安排一名 助老服务员为无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助浴、入户巡视、代购等服务,为2位有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代购代买、代洗衣被等服务。组织志愿者为社区独居老人一对一的电话、入户探视。服务站坚持 每月一次管理员安全管理例会,适时反映社区老人的需求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社区以归侨小区为活动中心,室外活动场所总面积1200平方米,有一个羽毛球场,一个老年健身场 所,一个灯光球场,每周的二、四、六日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在灯光球场跳舞健身。社区的舞蹈兴趣 小组多次参加街道、社区主办的文艺活动表演,泉州市老年艺术节第四套秧歌舞表演,不断丰富了 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在和睦舒心的家居氛围中安享晚年。社区养老服务站充分利用辖区资源,通过各种行业的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 务。与辖区内服务站签订协议的2家医疗诊所,免费为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人测血糖,量血压、各项 常规检查。3家杂货店开展送货、代购服务,2家理发店开展上门理发、修面、烫发、染发服务,1家 居家维修点开展上门维修服务,达到资源共享,全方位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自从开展居家 养老服务工作以来,由社区老人协会牵头,社区主办,在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 形成了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 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优势,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帮 助老年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将进一步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不 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式,真正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逐步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甲方:XX街居家养老服务部 乙方:
乙方符合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条件,经报街、区相关业务行政部门同意后,经协商一致双方达成如下协议,并共同遵守:
一、双方权利与义务
1、乙方应如实向甲方告知服务对象的病史及身体健康现状,甲方及时做好记录并建立个人档案。
2、甲方有权依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结论与乙方确定和核准服务内容,在服务内容范围内为乙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3、甲方向乙方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乙方应向甲方如实反映服务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时间并签名确认。
4、乙方发现甲方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差、缺勤、不足时的,有权向甲方提出意见,甲方应跟踪核实,采取整改措施,并及时告知乙方。
5、乙方提供必要的服务条件与设施设备,甲方根据提供的服务设备和条件,为乙方提供适切的服务。
6、乙方发现服务费用和服务时间有误的,可以向甲方提出申诉,要求核查,甲方应尽力配合进行整改。
7、乙方在服务过程中提出超出甲方服务范围以外的要求,甲方有权拒绝服务。
8、在服务过程中如发现服务对象有意外发生,双方必须遵守以抢救生命为首要原则,服务员要做第一时间告知家属,发生的一切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9、乙方如发现由于服务员不规范服务,造成服务对象发生意外的,乙方有权进行申诉。
10、服务过程中发生任何纠纷或摩擦,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尽量减少双方的摩擦,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再续服务。
11、经双方确认,甲方为乙方提供的服务内容为:□生活照料 □康复护理 □精神慰藉 □个人陪护 □关怀辅导 □社交康乐 □其它。
12、乙方如需变更服务内容的,须提前一个月向甲方提出申请,甲方及时做好人员安排,持续为乙方提供适切服务。
二、其他相关事宜
1、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持壹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2、在本协议履行中,如双方发生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方式解决;协商不成的,应将争议提交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结果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
实施方案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义务(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以上门服务和日托护理为主要形式,使在家的老年人获得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一项得民心、恤民情的新举措。根据小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创造了条件。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人文关怀”,坚持“老有所需,老有所为”原则,建立新型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关爱、沟通、服务”的工作思路,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组织领导
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成立南华苑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晓荣崔月风
成员:刘艳李保民郝改勤杨韶彬王新民 王苗英王张娜刘国华康俊珍赵丹张雪娇
三、服务对象: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重点对象是特困老人和独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年人(包括残疾人)。
四、服务主题:情暖老人心做美“夕阳红”
五、服务队伍: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主要由小区专职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
六、服务载体: 以“串门、听言、知情、解难、暖心”的十二字服务方针为指导,以“就近参加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进发挥作用”的“三就近”服务为活动载体,深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真正为老人解决“急、难、愁”等问题,使管理服务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
七、服务内容:
1、提供日常生活料理服务:煮饭、喂食、送餐、沐浴、理发、购物。
2、提供家政服务:洗衣服、清洁卫生钟点工、家庭保姆、消毒防疫、物业出租、搬家、家居装修、水电安装、家电维修。
3、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医生巡诊、陪看病、保健咨询、常见病防治、常规身体检查、康复指导及康复锻炼、康复护理和物理治疗。
4、提供陪伴老人服务:心理咨询、陪聊天、陪娱乐、陪读报、舒缓老人的心理压力。
七、实施步骤: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重点地稳步推进,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着力于建立长效机制。
1、调查确定服务对象。组织专人开展对居家养老对象的摸查、归类、审核、统计工作,及时掌握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动态,建立健全老年人信息库。
2、服务内容评估。确定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3、组建服务队伍。服务员队伍由小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组成。
南华苑小区
2011.7.1
南华苑小区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实施方案
一、目前我国存在的几种养老模式
(一) 传统的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主要养老模式, 它源远流长, 著称于世。主要由家庭成员给予老年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直到现在, 它依然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 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人们家庭观念, 生活居住方式发生改变, 使得家庭养老受到冲击。从经济保障上看, 绝大多数家庭老年人有稳定的社会保障金 (退休金) , 并有一部分老年人依靠以往的积蓄和自身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 使得代际间的反馈物质基础发生动摇, 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绝大多数经济来源于自己;从生活照料上,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竞争激烈, 年轻人在时间上、人力上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从精神慰藉上, 子女大多工作繁忙或者相距甚远, 加之当今尊老敬老风气的弱化, 使得家庭养老纠纷增多, 老年人常常孤寂无助, 精神空虚。
(二) 社会机构养老
是指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老年人通过按月缴纳相应的费用, 就可以获得这些服务。随着目前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节奏的提高, 选择养老院等机构提供的社会养老成为养老选择的一种。但实际上, 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来自于家庭和养老机构双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 老年人不愿去养老机构, 对那些生活在养老院或老年公寓的老年人来说, 生活在养老机构里, 失去他们曾经熟悉的和拥有的一切而产生严重的孤独感、失落感, 对这些老年人而言, 离开他们一生生活的家, 就意味着剥夺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对于子女来讲, 同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 给人以不孝之感, 会授人以话柄。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 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 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养老机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数量少, 质量差, 收费贵, 服务缺乏多样化, 机构分布不合理, 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无法真正达到:“尊老、敬老、爱老、热情、周到、服务”、“让老人满意, 让亲属放心”和“替儿女尽孝, 为政府分忧”等养老机构的宗旨。
(三) 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是目前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 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针对有产权房的老年人, 可以将自己的房屋产权抵押给专门运营这项业务的机构, 按月从该机构领取现金养老。老人身故后, 由该机构收回房屋进行销售、出租或拍卖。但由于我国现有制度———房屋产权70年, 造就“房屋随它的主人一起就墓”的现状, 使得以房养老难以推行, 再者, “以房养老”的适用范围实际上也是很狭窄的。一方面, 对于那些退休待遇十分优厚的城市人口 (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来说, 依靠不菲的退休金便足以养老, 根本就没有“以房养老”的必要;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没有自有产权住房如租住在廉租房、公租房中的城市低收入人口来说, 虽然他们确实有养老之忧, 但是又根本没有条件奢谈“以房养老”。因此, 在城市真正需要并且有条件实行“以房养老”的人, 其实并不多———仅限于那些退休金不够多, 又拥有产权房的人群。因此, “以房养老”即便有效, 也只是非常权宜、局部的措施, 根本不足以应对养老大局, 并不被人看好。
(四) 社区居家养老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为居住在家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就目前城市发展而言, 社区居家养老应该成为最主要的城市养老模式。我国大多数城市经济不够发达、物质条件并不充裕, 政府在发展养老保障方面压力过大, 单靠政府力量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居家养老也适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 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 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
(一) 成本低、效率高, 容易被老人和年轻人接受
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依靠社区内的资源来开展养老救助活动。养老保障依托社区内的人际关系网络, 将城市社区内的资源聚集起来, 充分发掘利用社区资源对老年人进行照顾。在20个世纪90年代, 面对经济改革浪潮的冲击, 出现了一大部分失业下岗的40、50后人员, 政府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 加强他们养老方面的专业知识, 利用他们为社区养老提供服务, 既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又可以很好地为社区养老提供服务, 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 还可以将那些离退休人员调动起来, 让他们发挥余热, 建立起同群体人际关系网络, 便于老年人的情感沟通。因此, 这种养老方式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社区内资源的开发, 又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
(二) 服务对象具体、服务针对性强
社区服务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确定, 在社区内开展的老人照顾, 能更好地了解到他们的真实需求。社区通过对老年人进行信息档案管理, 对老人的健康状况、家庭大概情况等建立档案。根据档案中记录状况进行针对性管理, 既包括物质方面的, 又包括精神层面的, 通过社区成员和志愿工作者的调查了解, 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 更具有人性化, 更能体现人文关怀
老年人在退出劳动领域后, 参与的社会活动相应减少, 社会地位降低, 而子女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常常无法陪伴在旁, 老年人情感逐渐空虚, 孤独感增强。而社区作为家庭之外老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 老年人不必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空间, 有自己长期形成的人际网络, 可以更好地沟通、慰藉情感。老人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受照顾, 可以使他们的亲缘、亲情的心理得到满足。
(四) 有助于和谐社区的建立, 提升老人幸福感
社区参与养老需要发挥社区成员的互助精神和友爱意识, 这样无形之中可以建立起一种互助友爱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文化, 增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社区对成员的凝聚力, 使得生活在社区中的成员呈现出一种其乐融融的局面, 为构建和谐社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途径
建立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 开设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开设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区治疗门诊、保健站、康复中心, 通过社区宣传栏加强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定期组织当地医院进行社区义诊, 将医院是否进行义诊和义诊次数的多少作为对医院进行考核的指标之一, 尽量做到老人有小病能在社区就医。
建立社区老人陪护中心, 采取固定工作人员加志愿者参与模式, 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诸如送餐到家, 家政服务, 日常护理和暂时托管服务等。
建立社区心理关怀室, 对空巢、孤寡老人进行心理及情感安抚, 定时不定时地对其进行陪护, 尽量避免其在空虚无聊中度过每一天。
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如棋牌室、爱好交流室、书画室, 休闲垂钓室等, 让有共同兴趣的老人走到一起, 互相交流, 生活得以充实。
建立“以老助老”互助小组, 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互助活动, 让一些乐于奉献的老人利用自己的资源和特长用于助老服务。
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保障
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中, 政府责无旁贷, 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是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 主要职责是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 确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预算、综合协调有关的监管工作。居家养老服务从本质上说应该属于公共服务或者说是福利性服务的范畴。因此, 即使它是有偿的, 但在服务老人的过程当中, 如果发现有一些老人的收入或家庭子女给他的赡养费用还不足以支付他应该享受的服务费用的话, 政府应给予相应的补贴。但随着居家养老服务的不断推进, 政府应从具体事务中逐步淡出, 集中精力开展管理工作, 从更高层面 (政策、公共财政) 上给予居家养老服务更多、更大的支持。
另外, 非政府组织的介入无疑可以为这种模式带来很大的帮助。非政府组织由于其为公众服务的本质, 决定了其在社区居家养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组织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主体, 它接受政府委托,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和服务对象的评估工作, 按时完成政府交办的任务。目前, 非政府组织发展还相当欠缺, 这将是以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必要的保证。扩大志愿者的队伍, 充分发动社区、单位、学校利用自己的技能知识, 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给老人提供相应的力所能及的服务。
五、结语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对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成有重大意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构建一旦成功, 能有效提升城镇老年人的幸福感。为老年人的幸福养老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随着老龄化的加快, 对养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目前存在的几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以房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来看, 居家养老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城镇养老的不二之选。居家养老的可操作性强, 在构建居家养老的模式中, 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相互协调, 为提升城镇老年人的幸福感共同发挥作用。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居家养老
参考文献
[1]胡晓平.社区养老: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铜陵学院学报, 2010, (3) :65-P66.
[2]“以房养老”何以不被看好?.中国新闻网.法制日报http://www.chinanews.com/estate/2011/09-30/3365456.shtml.
北大知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去年“卖房养老”选择入住专业养老社区一年多来,静心写作,已出版两部新作:《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岁月沧桑》,这与专业养老社区舒适的养老环境与全方位的高品质医养服务密不可分。
选择机构养老,会发现其优势很明显:丰富的文化活动消除老人心理孤独感、医养融合为客户提供医疗保障、专业护理为失能失智人群提供全方位照护。
案例:孤独的老人
余女士的母亲于2014年底去世,之后余女士就把父亲接过来一起生活,由于余女士的工作压力较大,不能一直陪在父亲身边,每天只有早晚能进行短暂交流。老伴离开后,余老先生的内心很痛苦,非常不适应。在家里,保姆与余老先生零交流,老先生没有人说话,渐渐地产生了抑郁倾向,每天都吃不下东西。
来到泰康燕园养老社区后,余老先生感觉社区的环境非常好,工作人员素质比较高,对于日常生活的需要,管家、前台包括一些工作人员,都是有求必应。家属和老人没有想到和照顾到的地方,管家都能马上处理。老先生深深觉得那是一个属于老年人的社会。
余老先生退休前是航天部的科研人员,参加建设了第一个太空站,他说:“我像进到一个新的单位,我会努力去适应这个单位,我觉得这个地方才是属于我们的。”
来到泰康燕园社区之后,余女士感觉父亲真的是变了一个人,在社区内,余老先生结交了老乡,还认识了一个原来航天部的同事,参加了社区合唱团。老先生以前是度日如年,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天就过去了,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到父亲的这种状态,余女士心里也特别欣慰。
文化养老,消除孤独感、提升精神生活品质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60~70岁的人群中,有孤独感的人占1/3左右,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则占60%左右。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消除孤独感,很多的专业养老社区,如泰康养老社区会在社区成立乐泰学院,开办老年大学,开设种类繁多的精品课程,举行国际共生艺术展、重阳敬老节、母亲节等各种主题文艺活动,丰富、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入住养老社区以来,社区居民刘葆锴、孟繁敏夫妇将自己的文艺特长烙葫芦画、手工艺画带到社区,组织有兴趣的邻居授课,成为社区一道文化风景;喜欢跳舞的居民李国菁女士,在社区里组建舞蹈队教授居民跳扇子舞,每周排演,每到重要节日便被邀约登台表演;擅长书法的社区居民赵富贵先生,开办书法课,组织个人书画展。入住养老社区之后,像融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居民们的个人特长在社区得到充分施展,也激活了社区的文化生活,邻里关系融洽,居民们感叹:“我们这是高楼里的四合院。”
根据居民们的入住体验能看到选择机构养老的优势很明显,社区精彩的文化生活可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恢复他们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让居民在活动参与中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层、共同开拓共鸣话题,“有话可聊”才是老人远离心灵孤单的妙方。
案例:患慢性病的陈台长
央视前副台长陈汉元老先生身患帕金森十几年,在去年9月入住养老社区期间,陈老曾经历过一次急救,在拉响燕园“红绳报警装置”后,医护人员3分钟内便到场参与抢救,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来。谈及这段经历,陈汉元说:“燕园的医护专业负责,处理起来及时周到,入住前的担心慢慢变成放心。”
在日常护理中,为了控制陈老的病情,医护团队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介入物理治疗手段,提醒老人定时吃药,定时做康健,协同语言训练。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呵护,现在陈老已经能通过助行器自由活动,病情趋于稳定。
医养融合,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医疗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几率增加,身体愈加脆弱,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2015年,全国医院年平均就诊量超过150万人次,60岁以上老人占所有门诊量的57%左右。
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促进了医养社区的诞生,泰康专业养老社区都在提倡“医养融合”,将医疗护理与养老相结合,社区自建二级康复医院,打造“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的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体系,为每位居民定制健康管理档案,提供精准医疗。同时,创新“1+N”管家式医疗服务,配置全科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专家,通过个案管理师,对社区居民进行全程的健康管理和观察,在老人发生急病阶段、术后康复阶段、康复护理阶段均提供用药指导,充分保障老年人健康。
实际上,像泰康养老社区等养老机构倡导的“医养融合“理念,不仅体现在养老机构设置了康复医院,还体现在如何对居民进行全方位照护,满足处于不同身体阶段老人的医疗、康复需求,同时,让社区居民在突发病症第一时间获得救治,呵护生命安全。
案例:社区失能老人李阿姨
去年10月,瘫坐在轮椅上的李阿姨被推进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某养老社区,身体几乎瘫痪的她被社区安排住进需要靠人喂食、协助洗澡的专业护理区。而在三个多月前,李阿姨活动自如、喜欢在自家小区跳广场舞,但是几天后突然整个人瘫坐在地上,幸好家人发现及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送她到三甲医院挂急诊。
经过层层检查,发现李阿姨患有急性脑梗塞,导致双脚动弹不得,影响运动神经,当下决定立刻开刀。手术完成后,李阿姨开始漫漫的轮椅生活。一开始她尝试站立,不到两、三秒就坐下,右手还稍微举得起来,但左手根本抬不了。无法行走是一方面,脑梗塞带来的另一后遗症——便秘成了她最大难题。好面子的她羞于向子女启齿,慢慢地身体出现异样,引起了巨大痛苦。
家人为照顾母亲,花高价请来了一位保姆,来照顾李阿姨的日常生活。无奈保姆只能帮忙擦擦脸、洗洗手,李阿姨的便秘问题继续恶化,让她苦不堪言,唯有把这种压力转嫁到子女身上。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深受便秘困扰的李阿姨,情绪变得异常暴躁,每天对保姆大呼小叫、对子女呼呼喝喝,整个家庭陷入了阴郁的氛围中。
nlc202309081726
面对母亲的痛楚,李阿姨的子女最终选择专业养老机构来照顾母亲,在养老社区进行康复。入住泰康燕园养老社区的第一天,情绪烦躁的李阿姨便喊护工通便,社区护工除了帮她进行人工排便,还给她测血压血糖、安排间隔时段用药,避免多重用药的抵消作用;每天兼顾她高血压和糖尿病慢病共存的饮食需求,准备营养搭配的饭菜。一段时间后,社区的护理解决了困扰她多日的问题。
李阿姨为了身体康复,从踏车训练开始,一个星期后慢慢行走,每周还有两次超声波和磁振热治疗;为了让双脚更有力,增加肌肉力量,在康复师的建议下还开展双桥运动,从每天10个逐步迈向30个……。
心理咨询师鼓励她反向思考,把待在机构的日子当作另类的人生,渐渐的,她开始调适心情,敞开心胸接触每一位社区伙伴,才发现每个人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现在的她,虽因为失能住进养老机构照护区,却因此认识了好多不同的生命故事,而且身体也因为天天康复、运动变得更健康,最终回到自理区生活。
专业护理,维护失能老人身体机能
随着老年人身心功能的退化,演变为半失能、甚至失能状态的老人急剧增多,据统计,当前我国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总数已超4000万人,失能老人对专业护理的需求日益突出。机构养老提供的专业医疗护理服务,可以让患有慢病、需要长期护理的居民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
如泰康燕园养老社区等养老机构,在社区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一套包含中长期性医疗、保健、护理、日常生活的全人全程照护,比如:针对帕金森、脑卒中、脑梗塞等患者,医护人员使用空气床垫,防止老人因久卧在床产生褥疮,并对已有的褥疮勤加换药,来减少细菌感染的机率。同时,讲究科学护理方法,每两个小时给老人采用侧身位、正身位进行翻身,避免褥疮加重,通过这些医护手段以改善、维持或恢复老人们的正常生活。
两年前旅游时突发急病成为植物人的王奶奶,入住养老社区时,同时肺部感染。根据王奶奶的现状,社区主治医师诊断之后,果断为老人用药,每天进行全面的身体护理和定时康复训练,通过照护团队每日的精心护理,王奶奶的肺部感染很快得到了控制,脱离了生命危险,状况趋近稳定。
针对选择机构养老的优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介绍说,家庭小型化趋势已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在未来,越来越多的老人将会加入到机构养老的队伍中去。机构养老所具有的专业护理服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人因病症所带来的身心痛苦,也能够在精神生活、疾病救治、专业护理等方面均提供全面服务,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保障,在养老服务市场起到了强有力的补充作用。
【居家养老知识库】推荐阅读:
居家养老服务现状10-18
居家养老家庭支持服务07-09
居家养老服务公司10-01
居家养老智慧管理平台10-31
居家养老工作总结示范06-25
社区居家养老工作计划09-18
居家养老服务申请表11-03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安排12-07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实施细则06-15
凤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