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治体制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精选11篇)
打开电视,我们看到的新闻绝大多数都是某高级官员来到某地视察,某某主席应邀出访某国,各级政府强调三农问题„„政治,与我们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几个月前,在温家宝总理考察深圳的讲话中,释放出一个鲜明而强烈的信号: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完成邓小平未竟事业的重要举措,是彰显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坚定决心的重要举措,更是顺应民心、民意,实现人民意志的重要举措。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我们必须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党和人民持续不断的艰苦奋斗,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人民今天所享有的民主权利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是来之不易、非常宝贵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文化事务,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坚决惩治贪污腐败,实现公平正义,使人们有安全感、有信心等各个方面的同时,我国的政治体制还存在很多弊端,我们确实还需要做长期而艰巨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影响人民切实实现当家作主权利的主要障碍,是存在弊端的原有政治体制。这些弊端,就是邓小平同志曾经非常明确地指出的,一是官僚主义严重。邓小平列举了官僚主义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二十多种突出表现,并指出官僚主义“已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已成为社会主义的“祸害”。二是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这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必然造成官僚主义,损害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等。如“文化大革命”,尤其说明了一个国家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必然产生严重的后果,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危害和灾难。三是家长制作风比较盛行。主要表现在党内重大问题决策上搞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个人崇拜也一度盛行。致使党的组织原则以及党和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破坏。四是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现象。建国以后,我国一直没有妥善解决领导干部退休离职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除了犯错误的以外,实际上都是终身制。因此,人民群众名义上是当家作主,实际上失去了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
和罢免的权利,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当官做老爷,严重脱离群众,甚至随意践踏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五是存在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由于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使领导干部特权现象得以不断滋长,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不少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其集中表现是“以权谋私”,谈到去年的杭州保时捷撞车案和今年的“我爸是李刚”案真是让人义愤填膺,这些都是特权现象引起的。
而这些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就是说,政治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所以,邓小平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而且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新体制取代旧体制的革命,具有质的突破性,而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计划经济阶段,以及现在的官方市场经济阶段,估计以后会进入完全市场经济阶段。经济制度的变化是很明显的,这也是政府强调的重点。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经历了从左到右的转变,而政治制度却几乎在原地踏步。这是政府强调“一切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结果,中国经济实现持继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国门打开了,温饱解决了。大伙正努力向小康奔去时,却发现我们有病没有办法治了,为什么?看病太贵了!我们没有办法去上学了?为什么?学费太贵了!我们没有办法买房子来住,只能租房住了,为什么?房价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政治体制近六十年没有改变造成的,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变之后,政治体制还保持原样,才出现了这种结果。所以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刻性、艰巨性、风险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今天,经过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洗礼和民主法制建设实践的锻炼,我们广大的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的觉悟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他们对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日益迫切。这种民意的积聚与表达,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是中国的发展受到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影响。民主化是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13亿多人民发展民主的壮丽进军,一定能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新的不朽篇章。
二是深化经济改革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要求。应对经济危机愈来愈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政治体制存在弊端的牵扯、迟滞。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破除障碍、开辟通道。
三是实现公平正义、人民更加幸福和更有尊严的必由之路、致胜之道。时下,老百姓最不满意的,一是分配不公,一是腐败严重。而要有效治理这两大顽疾,唯有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四是改革想要取得成功,改革过程中的程序必须公正,改革必须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成果共享、规则先行、透明公平等原则为必要条件,只有政治体制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条件。同时,这也能更好地实现人民各项权利,为反腐倡廉工作作出一定的贡献。
五是政治体制如果不进一步发展,我国也难以取得国际认同,更不可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复兴和赶超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把中国作为潜在的对手,并不是不认同中国的民众,而是不认同我国政府的集权体制和管理制度,处于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考虑,我们既不能,也没有必要把我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我国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途径就是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六是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会更有利于中国民众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斗争日趋激烈,这种经济上的斗争必然演变为人才素质上的竞争,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反映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国民素质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当然这是依赖于政治体制的完善。当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就一步加大,人才流动也更加频繁,当前的政治体制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政治上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
1.1、为国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国民对体育相关事业一直很关注,虽然没有完整统计过体育经济对国民经济产生多少增长点,但是从全新的增长点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体育用品、健身娱乐方面都有很强的消费意识,同时,很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体育产业,对其加大投资力度,使得体育产业不断的扩大规模。 因此,体育经济对国民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1.2、第三产业的发展
体育经济对第三产业也带来推动作用。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业通信业、 旅游业等, 体育产业一直离不开这些相关产业的支持,因此,体育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给第三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进而给其他的相关产业起到推动的作用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
1.3、缓解我国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内一直存在的严重就业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可以说体育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做出了不少贡献因此,体育企业的发展受到各个行业的广泛的关注。
2、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2.1、体育经济发展定位不明确
虽然体育经济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就业问题、国民素质、国民生活水平等有着很大的提升作用,但是根据目前体育产业运行来看还一直保留着以前的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等方面的无形模式,毕竟市场规模有限,体育产业跟不上国民的需求,导致体育产业在整体结构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体育经济渐渐消退。
2.2、项目市场专业人才短缺
为了体育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既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经济管理素质的综合人才, 但是人才市场上这类人才严重短缺此外,从体育经济管理人员来看,大多都是退役的运动员,他们虽然很懂得体育方面的知识但是对经济管理方面却一点也不了解,因此,这些因素都限制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3、如何推动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1、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想要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融入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人们与社会的要求以及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全面的扶持体育经济发展较慢的企业单位,从而促进整个体育经济的发展,给我国国民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 此外,可以筹集一些资金,建设体育广场,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同时可以向社会开放,使得那些体育爱好者可以通过购票方式到现场来观看比赛,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对体育用品的质量再进行提高,好的产品才会引起大家的好评,从而促进体育经济良性发展。
3.2、体育产业走向职业化
体育产业应走向职业化,遵循市场发展原则自负盈亏,从而改变过去由政府拨款、政府组织的局面,有效地让体育产业自主的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的组织者应具备经济管理素质,且将运动员当成商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增强技术水平从而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
3.3、体育经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需要提高化
所有的企业离不开人才,尤其更重视各方面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 对于体育经济来说也离不开人才的推动,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各层的人才的能力、素质、专业水平等等都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对于体育经济来说,不仅需要懂得体育方面的人才而且需要具备经济管理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体育经济人才稀缺,可以通过海外引进智力支持,同时加强培养自己的团队产业人才,争取做到体育产业每一个人既懂得体育知识又懂得经济管理。
3.4、遵守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自己的市场经济发展
任何企业都要遵守法律法规来运行自己企业的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每一个企业运营活动离不开法律法规,同样的道理,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样遵循市场的规则,一样需要遵守法律法规, 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自身企业健康、安全的运行。 另一方面, 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来说,占很大的一部分,其产业经济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满足市场原则且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严于律己, 这样才能使得体育经济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
3.5、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
任何产业想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会跟着变化,那么企业的产品在不断满足着人们的同时还要主动的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更加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样,体育产业也要不断的去创新并迎合消费者的所需,从而使得体育产业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产业相关的人员,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从而为体育产业经营做出贡献,使得体育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
4、结语
本文通过对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做出了分析,了解到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应对,体育经济才能稳定健康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发展,当然体育产业也迅速发展,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的经济与体育经济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的。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影响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9.9%,而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88亿。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社会。我国网民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创新。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网络民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他认为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1]何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对此学者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通过互联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或者与之有关的政府政治生活的行为;而有的学者则指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现代公民以虚拟的网民身份或者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发表政治主张、政治意愿,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监督行政管理的活动,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参政行为。[2]笔者比较赞同后者的提法。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与网络的固有属性密切相关,其与网络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开发的、自由的平台。互联网上的每台计算机、每个网民只要连入正常的网络就可以进入无边无际的信息空间。网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取许多海量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与其他人互换信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正是基于网络的这些特点而富有开发性。公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或获取某些政治信息,可以自由地或者无拘无束地参与政治决策,行使政治权利。
(二)便捷性
由于互联网的固有特点,网络信息可以一瞬间在网络上传播与共享。网络为公民在互联网上参与政治决策、获取政府门户网站上的政治信息、国内外社会新闻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网民通过国家权威网站,只要轻轻点击鼠标,敲动键盘,不但可以及时、快速地了解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国内外新闻等众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能以数以秒计的速度读取信息、发送信息。
(三)平等性
互联网的每一个节点都是无差别的,因此说网络上的交流方式也是无等级无差别的。平等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平等的互联网空间里,公民可以利用网络与政府官员进行沟通与交流,无论知识分子还是非知识分子,都可以对同一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无贵贱贫富之差别。这就使得公民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观点。
(四)互动性
由于网络鲜明的交互性特点,公民在互联网上可以动态地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既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又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替之以自主选择交流的互动模式。网络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畅通的渠道,为政治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网络政治参与对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其不但影响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问题,而且也引导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改变政府管理职能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网民的增多,公民在互联网上参与政治生活的情况也逐渐频繁起来。由于公民参与网络政治情况的出现,政府已经意识到网民舆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国家以及许多地方政府为了适应网络政治、民主政治的新发展,陆续在政府网站上实行电子政务、网络阳光工程等。政府网络发言人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以及我国许多地方的警方开通微博,直播案情、悬赏破案、聆听坊间民意等举措也改变了政府传统的管理职能,使政府管理与时俱进,不但贴近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迅速解决了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据新浪新闻中心网站发布的消息称,虽然目前尚未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是,2010年2月底至今,广东、北京、河北、山东、江苏等多地警方设置官方微博。[3]由此可见,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势必深刻影响我国的政治文化乃至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正如学者陶建钟所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政治参与仍会加速发展,并会延展出新形式。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网络理性终将取代非理性,成为促进中国民主事业的新兴力量。[4]
(二)创新政治参与渠道
由于网络具有平等性、便捷性、隐蔽性、互相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公民参与网络政治活动渠道的多样性。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主要局限于投票选举、写信上访、座谈等方式,随着网络的出现,它打破传统的参政模式,创造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网络政治参与模式。学者黄永炎指出,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网络技术能改善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5]近些年来在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2006年,湖南省政府通过红网(www. rednet.cn)发布《寄语》,动员全省民众参与为期2个月的“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献计献策活动,[6]这是我国历史上地方政府权力机构利用网络征询民意进而制定重大政策的首创。通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不但活跃了政治参与渠道,而且也激发了公民关心政治生活、参与政治活动的活力。
(三)塑造政治文化氛围
政治文化集中反映着一个人对政治活动的心理导向,是社会政治运行的软环境,对个体的政治行为起到了决定性导向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已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氛围。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一些贪图享乐、无情冷漠、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受大众文化与消极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政治的态度也表现出冷漠无情,漠不关心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从感性的层次上分解人们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热情,使人们对政治权利和政治生活漠不关心,政治观念淡化。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兴的参政渠道,首先其在培育大众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公民文化,使公民对政治权利与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其次,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统治政治文化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使“草根文化”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最后,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政治不但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使公民对公共事务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更深入和广泛地了解各种政治信息,也使网民对政治的认识从绝对化或者千篇一律变得比较复杂,参与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7]使政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社会民主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四、结语
实践证明,网络政治参与在当今社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其已成为时代进步发展的一种趋势。网络政治参与不但丰富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而且也深化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网络政治参与对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不仅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又创新政治参与渠道,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马克·斯劳卡.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71.
[2] 赵春丽.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3]全国多地警方开通微博,直播案情辟谣功能受关注[EB/OL].http:
//news.sina.com.cn/c/2010-11-30/015721554619.shtml.2010-11-30.
[4]陶建钟.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条件分析及前景展望[J].学习与实践,2008,(5).
[5]黄永言,陈成才.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1,(1).
[6]徐家良,万方.公民网络参与的政府创新分析——以湖南“献计献策”活动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8,(4).
[7]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2).
论文摘 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论文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民主政治 影响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它是一切商品生产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征。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手段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姓“社”姓“资”的制度属性的区别。由于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实现提,因而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而独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制度之下并同该社会基础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要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论文大全网编辑。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三十多年前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以及后来的实践,是重要的历史性尝试。在这之前,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单一的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市场经济。虽然列宁很早就提出过搞混合经济的设想,但没有来的及实施。而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的设想,还在我国进行了长期全面的实践,这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还为认识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同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是不完善的,有些实践也是盲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讲,是摸着石头过河。许多问题,如怎样将国企推向市场,国企要不要搞股份制、要不要搞破产、三农问题如何解决、金融体制如何改革,等等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本配置方面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即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根本区别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之点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与之并存的必然是非公有经济的各种形式,它们将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也提出了改革传统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任务。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不同公有制形式共同出资的股份制等。传统的国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尚不完全适应,经过改革,在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将会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益,在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方面发挥出特有的优势。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辅。这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配。贯彻按劳分配,劳动是收人分配的最一般依据,收入在总体上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劳动为依据的收人的确定、分配和调节通过市场进行;劳动力素质由市场判别,劳动者的贡献由市场评价;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地区依靠诚实劳动和善于经营等正当手段先富起来,而先富的要帮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必然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展开合理竞争,同时又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这是因为,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政府会通过自己的调节机制和社会政策,防止收人差距过分扩大,保证社会公正。论文大全网整理。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合理的收人差距但又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样的分配原则和经济目标,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另一个特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自觉有力。宏观调控和政府于预并非社会主义所独有,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却因为其所有制特点和对社会公平的重视而更具自觉性、主动性,更加强而有力,并且排斥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往往受到垄断集团左右而形成国家干预的私利性。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国家颁布的市场经济法规、实施的有关经济政策、制定的总体规划和进行的宏观调控等,都要体现这样的利益。如果宏观调控和国家干预进行得科学、恰当,就有可能获得优越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效果。
3、主义的宏观调控更加自觉有力。宏观调控和政府于预并非社会主义所独有,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却因为其所有制特点和对社会公平的重视而更具自觉性、主动性,更加强而有力,并且排斥了条件下往往受到垄断集团左右而形成国家干预的私利性。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国家颁布的市场规、实施的有关经济政策、制定的总体规划和进行的宏观调控等,都要体现这样的利益。如果宏观调控和国家干预进行得科学、恰当,就有可能获得优越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效果。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建设的影响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既明显不同于过去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更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模式;相反,中国正在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别具特色的政
治模式,中国共产党把这种政治模式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理想目标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的重要表现形式,必然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巨大作用。
1、市场经济是平等的经济,它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超市场的特权。不论任何人,不论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受程度等的不同,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这种平等性反应在政治中就是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谁都没有超于法律的特权,都平等的享有权利和平等的履行义务。这就肯定了人的价值,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不断提高,正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具有和别人同等的权利,人们应该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2、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固有规律,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必然存在市场竞争。可以说竞争伴随着一切经济活动,各个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竞争的巨大毅力下,就会主动更新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新科技成果,引进人才,使企业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竞争性反应在政治上就是要求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活动者的行为,确保市场经济有秩序的进行。没有法制,就没有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都必须遵从法律法规,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政府部门把经济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这种法制性反应在政治上就是有限政府论,要限制政府部门的权利,并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保证经济的良好发展。而当前我国政府对某些行业管的过多、过死,政企并没有完全分开,而且审批程序过于繁杂等,都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前提和普遍规律,市场经济随着开放的扩大而发展,开放状况决定市场经济的兴衰。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它不满足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而是不断谋求向外扩张。民主政治现在成为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接受的观点,与这种开放性不无关系。我国的民主政治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要发展党内民主,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还要积极稳妥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民主进程。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建设消极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聚集巨额财富,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人则穷困潦倒,利益集团又通过游说、寻租等有段迫使政府采取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从而形成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局面。这就破坏了民主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我国当前贫富差距较大,虽然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参政议政的程度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在经济上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参与政治的程度还是很低的。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民主政治,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1]张利华.对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关系的再认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2]杨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相关性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
1.1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了,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可谓是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世界加工厂的称号,可见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在吸引外资,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等方面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动了生产资料的流动,也使得我国在的次贷危机中逐渐度过了寒冬期,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近年来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现象十分的明显,但是我国在加入国际经济贸易之后,国内的经济发展方式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尤其是很多多余的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好分配,各国之间的分工也不断细化,其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国际经济之间的联系。另外,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和科学技术的流通,也有效的吸引了外国的先进技术[1],对提高我国的产品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加强了我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利于本国劳动力的分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2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经过20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吸引6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年进出口贸易额已达15000亿美元,中国经济已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并互为依存.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趋利避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梳理外资跨国并购的特点,探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 者:吴启金 郎英 作者单位:吴启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
郎英(中国机械工业成套工程总公司)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间, 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已经成为了世界第2大经济强国,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逐步深入, 以及我国文化体制的不断改革, 文化产业已经从最初的探索发展阶段快速的进入到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 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情况
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 其中核心层包括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新闻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和出版发行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信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旅游休闲服务、文化娱乐服务、会展广告等商务代理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设备、文化用品以及其它与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1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 新兴业态迅猛发展
据数据显示, 自2004年以来, 我国文化产业每年以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在增长, 较我国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出百分之六, 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这样高的增长势头, 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下, 文化产业依旧逆势直上, 以其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的优势一跃成为经济危机下的暖流。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的崛起, 随着数字电影电视、网络视频歌曲的兴起, 随着多媒体广播、移动视听、网络数字出版的传播, 文化产业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 有数据统计显示, 目前我国国产影视片的产量已接近五百部, 各影剧院的票房总收入已达到六十多亿元, 动漫创作数量也已经超过三百部, 收视也已过亿元,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自主创新的影视动漫等多媒体电视、广播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并且不仅仅是城市, 农村的电视电影数字化也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2.2 文化产业的产品及服务日渐丰富, 已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的大肆发展, 将形成于计划经济下局面单一的国办文化体制打破, 全社会、全民众都积极投身到文件产业的建设中, 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服务向着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样化发展, 到目前为止, 全国上下已形成上千个演出机构, 上千个广播电视台、上万个文化娱乐场所, 广播电视节目也增长到两千多套, 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社、电影院、电子出版单位、出版发行单位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随着文化市场主体的日渐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日渐增多、文化产业服务质量的日渐提高, 人们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填补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
3.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波及效应来反映, 产业波及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 某产业部门的变化会按照产业关联的方式引起其它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 其它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引起更多产业部门的变化, 以此类推, 以此传递, 直至影响力逐渐削弱、消减, 产业波及效果就是产业波及对国民经济体系的影响。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中众多产业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发展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产生波及效果,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波及主要有三条线路, 以下对这三条线路分别作介绍。
(1) 逆向波及。所谓逆向波及就是由文化产业产品逆着向生产文化产业产品的先行产业波及, 这些先行产业再逆着向生产这些先行产业的产业波及, 为帮助理解, 举个具体的例子, 例如影视剧表演、舞蹈表演等文化产业产品的发展, 会拉动灯光、音响、道具等演出设备的生产和电影院的建设, 这就是逆向波及, 电影院的建设会带动建材市场、建筑产业的发展, 灯光、音响的生产会带动电子元器件的生产, 这也是逆向波及, 建筑市场、电子元器件市场的发展会拉动金属、煤炭、电力产业的发展, 这仍旧是逆向波及, 以此类推下去。除例子中谈到的影视剧、舞蹈表演外, 广播、音像、视频、音乐、博物馆、图书馆、书籍报刊等文化产业产品的发展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逆向波及, 逆向波及一般用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的比值来衡量, 这个比值表示文化产业生产中所涉及的其它产业产品所占文化产品总产值的比重, 根据某位博士的计算, 我国文艺娱乐等文化产业的这个中间比值大概问百分之五十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万元投入到文化产业, 其中至少有五千元需要用来购买其它产业的中间产品, 这表明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逆向波及效应是非常强大的。
(2) 顺向波及。所谓顺向波及是由文化产业产品顺着向以文化产业产品为中间品的后续产业波及, 再有后续产业产品继续向其它以此为中间品的后续产业波及的过程, 举例说明, 例如电视广播中所播放的广告被煤矿厂等生产企业用作中间产品, 由于广告, 煤矿企业被熟知, 煤矿企业生产的煤矿再被供暖企业选作中间产品, 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拉动, 这就是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顺向波及, 顺向波及一般用文化产业产品种被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用作中间品的数量所占总产品的比重来衡量, 这一比值被称为中间需求率, 中间需求率越高, 表明文化产业产品就越带有中间品的性质, 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强, 反之则说明该文化产品带有消费品的性质越强, 根据中间需求率, 能够较为准确的计算出文化产品用作中间品和消费品的比例, 从而判断其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和地位。也曾有人计算得出, 我国文艺娱乐等文化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大概为百分之四十左右, 也就是说在文艺娱乐产业的一万元产品中, 有四千元的产品可以用作国民经济的生产要素, 其余六千元的产品被直接用作消费品消耗,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顺向波及效应也是很强大的。
(3) 间接波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会沿着文化产业向与文化产业具有消费互补性的产业波及, 这些互补性的产业又会向与这些互补产业的先行产业及后续产业波及, 后续产业又会波及与之相关的其它产业, 以此往下, 对国民经济产生较为广泛的波及。由于文化产品具有消费互补性, 文化产业的发展, 势必会波及金融、商业、饮食、交通等互补性产业, 对这些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结束语:
虽然文化产品是无形的, 但是它却具有超强的渗透能力, 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文化产品必将渗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产业不再是独立的产业, 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上它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摘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文化享受,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使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得到挖掘, 在新世纪, 我们要大肆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以此来促进内需, 促进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国民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量化宽松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基础货币外汇占款
0背景介绍
2007年4月,美国爆发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美国的银行体系特别是投资银行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进而波及到实体经济,危机导致房价和股价双双暴跌,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这场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经济体,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
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向金融机构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同时将基准利率降至0~0.25%的极低水平,并实行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购买总额为165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劵,开动美元印钞机,同时继续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增加出口,减少贸易逆差,以刺激经济复苏。
1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政策,伴随着美国政府和国际资本主导的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吸引着全球美元资本流入中国,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膨胀,引发中国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导致通货膨胀,这实际上是国际美元资本稀释人民币购买力,转移了中国的储蓄财富。
第一,随着美元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多,美元绑架了人民币,作为体现金融主权的人民币定价权和发行权,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美国政府和国际资本手中。
汇率是一国货币的价格,货币的定价权实际上是国与国之间实力的博弈,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几乎呈单边上涨走势,从汇改时的1美元兑8.11人民币,上涨到现在的1美元兑6.35人民币,这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掌握着人民币的升值节奏和幅度,在一定程度上,货币的定价权旁落了。
美国政府和国际资本主导的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引导着国际美元资本大量涌入中国,造成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膨胀,同时导致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央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回收流动性,导致银行贷款资金的持续减少,企业正常的贷款需求和经营难以为继,同时央行回收流动性使民间借贷利率飙升,吸引更大规模的美元资本流入中国,致使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增大,国内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有的企业甚至停产、倒闭。
自汇改以来,特别是次贷危机之后,美元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在央行被动地投放基础货币之中,有80%以上来自新增的外汇储备①,意味着新增的外汇储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新增的基础货币,从这个角度上讲,美国通过控制人民币定价权,进一步操纵人民币发行权。由此可见,滥发的美元才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9月末,中国外汇占款总额达255118.23亿,占广义货币供应量M2(787406.20亿元)的32.40%②,超出正常值的3倍多,从外汇占款占比这个角度来看,作为金融主权最核心的货币发行权已经丧失。
据估算,在综合考虑央票、财政存款以及准备金率的影响之后,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中,有27.9%的资金被冻结③,这一货币政策的后果是,商业银行无资金可贷,致使民间资本年利率飙升至30%以上,大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有的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停产、破产。近期部分温州中小企业老板因资金链断裂纷纷出走就是一例。
第二,美国的货币政策使中国经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着这样的处境: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央行为了对冲新增的外汇储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收缩货币流动性,致使银行贷款额度减少,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中国经济同时出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和经济滑坡的局面,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宏观政策发生了几次重大的方向性调整,又说明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突破口。
2寻找对策——重新掌控人民币的定价权和发行权
要摆脱目前货币政策的恶性循环,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设计,重新夺回人民币的定价权和发行权。
第一,应该选择人民币主动贬值,改变人民币升值预期,引导全球美元资本合理流动,逐步减少外汇损失。
人民币选择贬值,改变升值预期,来减轻美元资本持续流入增加外汇储备的压力,截止9月末,中国外汇占款总额达255118.23亿元,外汇储备32016.83亿美元,按9月份1美元兑人民币6.3833平均价格算④,32016.8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应32016.83×6.3833=204373.30亿人民币外汇占款,央行的账面亏损255118.23-204373.30=50744.93亿元人民币,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亏损更大。只有人民币贬值到1美元兑7.97元(255118.23亿元外汇占款/32016.83亿美元外汇储备),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因此,在人民币没有贬值到位之前,必须严格控制外汇流出,以减少外汇损失。
同时,随着人民币逐步贬值,改变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了美元资本的套利空间,促使美元资本往合理流动的方向回归。
第二,要实现人民币贬值,必须对人民币进行重新估算和合理调整。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是由于美元贬值,另一方面与生产用地、劳动力价格、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被低估以及我国对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有关。因此,要实现人民币贬值,必须对生产要素价格进行向上合理的调整,增加对环境的投入。但生产要素价格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以避免经济大的波动。
第三,人民币选择主动贬值,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不满,为减少贸易摩擦,必须有针对性地调整关税。人民币贬值,促进了贸易出口,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不满,增加贸易摩擦,我们可以主动提高相关国家的出口关税,减少贸易顺差,同时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出口产品提高关税,以配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四,人民币主动贬值,改变了升值预期,为避免国际资本大规模外逃,应继续对资本项目进行管制。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使日本“失去十年”,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无不是因为外资大规模出逃,引发本国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引起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在人民币贬值没有到位之前,不能放开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3不得不密切关注的动向
目前的中东乱局越来越指向美国的最终目标——伊朗的方向发展,一旦美国征服伊朗,完全控制中东石油,打起石油战争,中国的石油能源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因为中国60%以上的石油供应来自北非和中东地区⑤,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正当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之时,美国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旨在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美国的战略目的一方面狙击能与美元唯一抗衡的货币——欧元,使其贬值,丧失竞争力,另一方面,导致人民币对欧元相对升值,增加我国企业的经营困难,可谓一箭双雕。当欧元丧失竞争力之后,美国有可能引发日本债务危机,促使日元贬值,人民币相对日元升值,使我国企业经营环境更加恶化。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美国正效法当年对付日本的方法对付中国,首先,强压人民币升值,美元资本大量流入中国,使中国的资产价格上升,积累泡沫,其次,当人民币升值到一定程度,外资和热钱套利成功,大规模出逃,中国的制造业大量破产倒闭,最后,美元急剧升值而人民币大幅贬值,资产泡沫破裂,用同样美元兑换尽可能多的人民币,廉价收购中国的优秀企业和资源。2011年10月,外汇占款突然减少249亿元,这是6年来的首次,人民币对美元盘中连续10次触及跌停,这是不是外资和热钱大规模撤离的征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注释:
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80%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已回收,证券日报,2011年5月
②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1s07.htm
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资金占比略高于历史均值,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6月
④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1s08.htm
⑤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计算,http://oil.oilchem.net/oil/1_1_344989.html
国际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战略出现新变化,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发展重点,呈现出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的国际合作新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抢抓机遇,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可能实现的弹性人民币汇率机制,将有利于扩大进口。在“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大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空间较大,可能实现更大弹性的汇率机制,降低贸易顺差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战略出现新变化。加强了金融监管,从重视虚拟经济向重视实体经济转变,从重视传统产业向重视新兴产业转变,将给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更多的机会。
(二)国际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复苏停滞,下行风险加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强劲的同时,也出现了过热的迹象。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十分疲弱,产能继续过剩,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主权债务危机开始蔓延,将使得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二是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挑战。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而且有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扩散的趋势;三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仍然剧烈,欧元风险加剧,欧元危机迫在眉睫。投资品尤其是黄金价格涨跌诡异,石油价格高涨,投机风险兴风作浪,将给全国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国际热钱回流可能加大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世界主要经济体可能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全球的流动性,推高了资产价格,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强烈,这给我国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四是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企业成本上升,这将给我国的企业生产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如果高油价持续较长,煤油比价变化将引发替代需求,油价上涨形成对煤价的正面拉动,导致电力成本的上涨,从而引发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五是国际资本有回流和向新兴经济体流动的趋势。近期,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新变化,有从发展中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回流的迹象,随着发达经济体不断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制造业复苏步伐,外资回流现象将更加明显;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引资的竞争力提高,外资也有向这些经济体流动的趋势,导致我国利用外资高增长的难度加大。另外,要警惕以期望从利差和汇率升值中获利的短期资本的流入,引发的资产泡沫和债务危机。
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不可避免导致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系淡薄。重要的是,internet还成为犯罪分子违法犯罪的新领域,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入一些“黑客”,这些人会破坏你整个网络系统,常见的网络犯罪还有: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盗版等等,这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新的麻烦和混乱。下面笔者谈一下当前科技犯罪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原因及对科技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科技犯罪概述
(一)科技犯罪的特征
科技犯罪是指在科技领域里的涉及科技问题的犯罪和利用科技手段或以科技为犯罪侵害目标的犯罪。关于科技犯罪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看法,广义的科技犯罪是指凡是涉及科技领域或与科技领域有某种特定联系的犯罪。狭义的科技犯罪是指发生在科技领域,破坏科技法律制度,严重侵犯科技社会关系,依照刑法应受处罚的行为。这两种理解均将科技犯罪局限在科技领域,仅只是前者宽泛,不局限于应受刑法处罚的程度,故而属于科技领域的犯罪。但在学科中的犯罪学研讨的科技犯罪不仅局限于在科技领域的犯罪,而且包括一切利用科技手段或侵害科技的犯罪,不仅在科技领域,在社会生产及其活动领域均可。
1.科技犯罪与科技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科学和技术越来越融合统一。
2.科技犯罪是一种高智能犯罪。不仅具有一般智能犯罪的特征,且更高出普通的运用智慧与计谋的智能型犯罪,便是诈骗和暴力杀人,亦是借助了科技尤其是新科技的手段与方法。
3.科技犯罪危害巨大。与传统街头犯罪相比较,科技犯罪的危害是异常严重的。
再者:同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具有跨国性。就电子邮件而言,比起传统寄信所花的成本少得多,尤其是寄到国外的邮件。网络的发展,只要敲一下键盘,几秒种就可以把电子邮件发给众多的人。理论上而言,接受者是全世界的人。
2.互动性、隐蔽性高,取证困难。网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既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对所有事物的描述都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密码数据,因此谁掌握了密码就等于获得了对财产等权利的控制权,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登陆网站。
3.犯罪获利性高、危害性大。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国防、电力到银行和电话系统现在都是数字化、网络化,一旦这些部门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可设想。
(二)科技犯罪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及科技领域犯罪的实践,科技犯罪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在不同科技领域的科技犯罪。主要是生物科技犯罪、核能科技犯罪、化学科技犯罪、电子科技犯罪、医疗科技犯罪。
2.破坏科技研究与应用活动的科技犯罪。这类犯罪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打击、迫害科技人员,剥夺、压制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权利与自由,阻碍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3.利用科技手段实施犯罪活动的科技犯罪。这类犯罪主要是计算机犯罪、dna生物工程犯罪、器官移植等医疗犯罪、信用卡犯罪等。
4.以科技成果为侵害对象的科技犯罪。这类犯罪主要有盗窃科技产品、破坏科技成果、侵犯著作权犯罪、侵犯专利权犯罪、侵犯商标权犯罪等。
5.在科技条件下的过失原由引起的科技犯罪。这类犯罪主要是不恰当地利用核能、利用重组dna技术过失造成有害物种失控等。重大医疗责任事故等。
6.利用合同实施的科技犯罪。这类犯罪主要是为达到欺诈目的倒卖技术合同和订立假技术合同。
7.其他科技犯罪尤其是还未出现或发现的科技犯罪。如倒卖乃至偷割人体器官、“克隆”犯罪。
二、科技犯罪的原因
科技犯罪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客观原因
科技的发展常常使对科技自身的管理造成了困难,同时,科技部门的管理和对高科技成果的安全保护、保管均存在着问题。前者导致犯罪人钻管理工作的漏洞趁机犯罪,如我国发生在深圳的第一例计算机犯罪。后者常使犯罪人有机会对高科技成果实施盗窃等犯罪活动,甚至出现利用管理不善的高科技成果报复伤害他人。此外,科技部门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得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措施的不落实乃至安全技术的落后,亦是次类部门常发生案件的症结之一。
(二)主观原因
由于科技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价值,以及利用科技手段所能获取的远胜于传统诈骗和盗窃手段所得的巨额利益,使一部分人乃至位居要职与肥缺的“白领”人士利令智昏,伸出罪恶之手。同时,科技犯罪的隐蔽性,高科技的难破译性,造成科技犯罪的被揭露程度极低,犯罪行为人因此具有极大的犯罪而不获致惩罚的侥幸心理,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再加上高额的犯罪利润及其实际已带来过的实惠与甜头,所以
科技犯罪已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定将成为“朝阳犯罪”的主流。
(三)法律原因
科技犯罪是一个新型的犯罪,从这种极端的、消极的、反科技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关于科技发明、实验、应用、管理与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漏洞。同时也发现既有的法律法规及科技操作安全规范,形同虚设,这些都无疑有利于科技犯罪的生成,并或多或少地伴演着致罪因素的角色。此外,对于已经存在的科技犯罪,国家刑事法律如何揭露,如何打击与制裁罪犯,如何追究其刑事责任,则严重地存在着滞后的现象,即使是具有若干不合适宜的法律法规相参照,在执行与司法中又存在诸多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有不少地方存在着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只关注“经济效益”,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罚代刑,罚过放行的现象。此外,对于科技犯罪的侦察破案、检查起诉和定罪量刑的不足,并不完全是由于国家刑事司法机关的不用心、不努力,而更主要的是由于司法机关的办案人员缺乏较高层次的科技专门知识。如果此症得不到根治,由此造成的科技犯罪与刑罚处罚的必然性联系就很难建立起来,科技犯罪行为的侥幸心理则很难收敛,科技犯罪的生成空间仍然广阔。
三.科技犯罪的防治对策
(一)健全体制,加强管理,防微杜渐
首先,建立健全技术保密制度,防止科技秘密的泄露。科技领域的各部门、各机关、厂矿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内部保密制度,制定内部的各项规章,实行岗位责任制,设立茂密的专门机构及其专职的保密人员。
其次,健全和完善对科技成果、文化艺术成果的管理、登记制度,加强社会防范措施。
再次,建立各项科技成果的应用、操作与管理制度,避免内部失控。
此外,应对核能、放射性物品、生物技术等,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以防止破坏、被盗去用来犯罪。
(二)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守法意识,淡化乃至消蚀潜在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心理
任何一种犯罪行为都是行为人去实施与完成的,防治犯罪的最直接措施是对人的控制与塑造。对科技犯罪的行为人主观方面的防治,除依赖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守法意识、道德意识提高的大环境改变外,更主要的是应使科技领域的科技人员和一切与此相关的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的提高。这就必须广泛开展政治思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本系统工作人员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及法律意识。同时还应开展岗位教育、传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防止工作草率、马虎等不负责的现象,防止和避免科技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外,必须杜绝贪污腐败等不正之风,纯洁队伍,防止内部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发生。
(三)加强科技犯罪的立法,防止执法不严,不断提高刑事司法机关打击与惩罚科技犯罪的能力。
与科技犯罪作斗争,刑事立法与司法是不可轻视的手段。从某方面而言,预防科技犯罪更主要的措施是刑事立法与司法立法的专门性预防。因而,科技犯罪的立法与刑事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对科技犯罪的技术预防,使防治犯罪模式向“人机系统”转换
关键词 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740.6 文献标识码 A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 of China’s TOT
and Its Volatility on Economic Growth
ZHANG Xin1 , CUI Riming2
(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llege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0,China;
2. Economics Colleg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China’s TOT and its volatility on economic growth during 1980—2010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ot only mean value but also volatility of TOT play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TOT volat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result i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 one that “TOT volatility has a negative relation with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cross country data and analysis, which reminds us that during the management and intervening of TOT,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OT volatility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TOT; volatility; economic growth
1 引 言
价格贸易条件是国际贸易领域中最重要的相对价格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价格贸易条件均值变化代表了一国生产率的高与低 (Kehoe和Ruhl,2008)[1],其波动性变化代表了一国所面临贸易风险的大与小 (Islam,2004)[2].因此,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及其波动性会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出口价格水平趋异化的背景下,研判一国经济增长对价格贸易条件均值及波动性变化的反应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价格贸易条件均值及其波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产生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成果.例如Bleaney和Greenaway (2001)[3] 使用14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数据考察了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改善能够较好的促进经济增长.
Turnovsky和Chattopadhyay (2003)[4] 采用年度数据考察了各种波动性 (产出波动、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政府支出波动和金融波动) 对1975至1992年61个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将样本分成31个高波动性国家和30个低波动性国家.发现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对经济增长有微弱的影响,政府支出或是货币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证据不明显.而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政府支出波动和金融波动却对经济增长有着强烈的负向影响.
Blattman等 (2007)[5] 分析了1870至1938年间35个国家 (19个核心国家和16个外围国家) 数据,发现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价格贸易条件对外围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对核心国家的影响.即在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非对称性.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存在相反的效果.尽管中心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与外围国家一样高,但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对中心国家的经济增长似乎没什么影响,对外围国家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作用较大.
Eicher等 (2008)[6] 使用一个跨期模型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对自身当前账户和实际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会对收入和福利水平产生负面效应.但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将最终导致本国债务水平的同比例下降,而实际产出、资本存量和借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则不发生变化.因此,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只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的实证结论均是基于跨国样本情形下得到的,从时间序列视角考察某一个具体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及其波动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和经验证据相对不足.鉴于此,我们采用1980~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及其波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变量说明与研究方法
2.1 变量说明
本文的研究包括7个变量,分别是:人均实际GDP、劳动、资本、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石油价格和金融发展.选择石油价格变量是因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石油价格变化与宏观经济增长表现密切相关 (Barsky和Kilian,2004)[7].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石油价格变动对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具有解释能力 (Backus和Crucini,2000)[8],同样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也具备相当强的关联性,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Ang和Mckibbin,2007)[9].此外,金融发展与价格贸易条件冲击也具有内在关联性,健全、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较好地平滑国内居民消费路径,吸收消化价格贸易条件冲击.
为了便于识别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和波动性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把上述7个变量分成了两组:第一组 (Group1) 包括:人均实际GDP、劳动、资本、价格贸易条件、石油价格和金融发展.第二组 (Group2) 包括:人均实际GDP、劳动、资本、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石油价格和金融发展.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方法来研究两组变量的长期影响关系.协整检验方法提出了两个似然比统计量来检测系统中协整向量的个数,即最大特征值
表3的结果显示:资本和劳动对人均实际GDP均具有正向影响,这与经典的经济理论所预期的相同.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者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价格贸易条件改善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估计结果与前人的实证研究结论有所不同.以往的研究文献发现,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向的,即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增强会导致经济增长水平降低.而表3的估计结果发现,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与人均实际GD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增强反而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这一新的研究结论可基于Mendoza (1997)[11] 的理论研究进行解释,Mendoza (1997) 研究显示,与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一样,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同样也会影响储蓄率和增长,但其效应可正可负,这主要取决于一国的风险厌恶程度.若风险厌恶程度较低,则增长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会阻碍经济增长.若风险厌恶程度高,则增长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依然会促进经济增长.有研究表明,经济转轨时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表现出较强的风险厌恶特征 (张兴发,2008;王晟和蔡明超,2011)[12,13],这意味着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联关系为Mendoza (1997) 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
另外,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具有负向影响,对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具有正向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从理论上讲金融发展应该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影响,但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对此给予的解释是,金融发展会为资金资源从储蓄者流向借贷者提供便利渠道.但如果这些资金资源不能被充分使用,便不会对经济增长做出显著的贡献.因此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图1~图2给出了我国人均实际GDP对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和波动性变化的脉冲响应模式.
表4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对人均实际GDP的预测误差方差的贡献明显大于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对人均实际GDP的预测误差方差的贡献.这与图1至图2脉冲反应模式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
时间/年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从时间序列视角考察了1980年~2010年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和波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来自协整检验、脉冲反应函数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边际推动作用为0.065.更为重要的发现是,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同样的正向影响,即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增强反而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这一新发现与来自跨国实证研究所得出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负相关”的经验结论截然不同.
这一新结论为Mendoza (1997) 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Mendoza (1997) 认为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正可负,这主要取决于经济体的风险厌恶程度.若风险厌恶程度较高,则高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依然会推动较快的经济增长.有研究表明,经济转轨时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表现出较强的风险厌恶特征(张兴发,2008;王晟和蔡明超,2011).这意味着,继Mendoza (1997) 的理论研究之后,本文从实证视角验证了适度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对于风险厌恶程度较高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讲是有益的.此外,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负相关,但与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正相关,这说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不仅会恶化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而且还会造成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增强.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我国管理和干预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一方面,我国应继续采取推进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和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等长远措施来改善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适度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和积极作用,把价格贸易条件波动范围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充分释放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所引致的经济活力.使得不断改善的价格贸易条件和适度变动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双重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T J KEHOE, K J RUHL. Are shocks to the terms of trade shocks to productivity?[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2008, 11(4): 804-819.
[2] M Q ISLAM. The long 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ness and government size: evidence from bounds test[J]. Applied Economics, 2004, 36(9): 995-1000.
[3] M BLEANEY, D GREENAWAY. The impact of terms of trade and real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1, 65(2): 491-500.
[4] S J TURNOVSKY, P CHATTOPADHYAY. Volatility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some numerical result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 59(2): 267-295.
[5] C BLATTMAN, J HWANG, J G WILLIAMSON. Winners and losers in the commodity lottery: the impact of terms of trade growth and volatility in the periphery 1870-1939[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 82(1):156-179.
[6] T EICHER, S SCHUBERT, S TURNOVSKY. Dynamic effects of terms of trade shocks: the impact on debt and grow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8, 27(6): 876-896.
[7] R BARSKY, L KILIAN. Oil and the macroeconomy since the 1970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4, 18(4): 115-134.
[8] D K BACKUS, M J CRUCINI. Oil prices and the terms of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50(1): 185-213.
[9] J B ANG, W J MCKIBBIN.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and growth: evidence from Malaysi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 84(1): 215-233.
[10]A HARRISON. Openness and growth: a timeseries, crosscountry analysi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48(2): 419-447.
[11]E G MENDOZA. Termsoftrade uncertainty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54(2): 323-356.
[12]张兴发. 中国A股市场的风险厌恶度量[J]. 统计与决策, 2008, 24(8): 129-130.
【我国政治体制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推荐阅读: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06-07
国际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06-20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0-01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05-28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09-12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环境变化对人的影响07-26
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浅析09-18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巨大成就10-1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困境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