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第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第(精选8篇)

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第 篇1

我加入学校的一个新闻网站已经一年多了,这个月来读的理查德·克雷格《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让我重新考虑了自己曾经做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事。

作为记者,我该做什么?

首先是采访。曾经我觉得采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去旁听一个会议、观看一场演出、观察一次展览之类的,总之就是把一个活动的全程从头到尾跟踪下来,记住其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因为写的不是人物访谈,所以我没必要采访人物。这是曾经的想法。

可是书中写道:“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经常与社区居民保持交流(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其他方式)是形成报道思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想当一名好记者,你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还记得自己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可是在真正着手写作新闻的时候,我对与陌生人交流产生巨大的恐惧,于是我写的新闻中,引语仅限于“某某领导在会上表示„„”。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担心主编认为我的采写质量太差,于是假装自己是“某同学”,接着写“在观看演出后表示„„”。这样的做法只是在文章表面化了些妆,本质上我还是没有迈出步伐去和别人交流。再到后来,人物信息模糊的“某同学”被指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我不得不在每次活动结束前,花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选定采访对象,想好采访问题,还有深呼吸。总结起来,至此,我出去采访他人始终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

被迫去进行采访的后果就是,采集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十分浅显,而且我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一般不超过5分钟。我一直觉得这只是我的性格问题,和对新闻的不负责扯不上关系。直到看到书上的一段话:“有时候,你做最后三四次采访似乎就是仅仅为了得到可以援引的话。只要你得到了有用的引语就行了,你并不真正关心采访对象在说什么。因为你不过是需要这些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可以从他们那里引用过来的话而已。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是这么做的——甚至最优秀的记者也是这么做的。这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但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它不会让你的网络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的深度。”功利主义,这个词还是挺刺伤我的。

我现在反思起自己的采访,觉得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先是选定采访对象,很多记者在做新闻的时候都要对采访对象进行一番精挑细选,然后再大费周折地去取得对方的联系方式。可是对于我,由于采写的都是会议、演出之类的硬新闻,采访对象随便在现场找一个就行了。再到采访的问题,通常优秀记者的做法是在接到活动的策划时就已拟好采访提纲,等到了现场在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适当修改,我也不需要这么辛苦,拿演出新闻来说,顶多要采访的就是“觉得这场演出是否好看”“有没有什么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节目”之类的,完全成了一个套路,不需要动脑筋。这样的轻松让我自己都感觉到害怕,没有踏实的付出过程,得来的成果总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

真正进行精心的采访是在参加“新闻之梦”比赛的时候。在选定报道主题后,我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三个人最终约到采访对象;花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拟写了半页A4纸的采访提纲;最后与对方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谈。这是一篇有关志愿活动的新闻,以前我写过这个主题的新闻,采访到的信息全是“志愿者们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类;而此次“新闻之梦”的采访,我收获的信息还有“上门陪护的交通补助费,宣传展板的制作费等,仅靠微薄的募捐收入支撑,使得整个活动举步维艰。”这让我觉得很欣喜。打开自己,迈出与人交流的第一步,的确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警醒我的另一个问题是:“你不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窃听别人的电话或给谈话录音。„„一旦获准,通常的做法是:开始录音,然后再询问一遍。这样就能证明你确实获得了被采访人的许可。”若不是阅读这本书,未经许可便给谈话录音会是我现在在犯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犯的错误。或许在校园里,这样的规矩显得小题大做,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在表达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并且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对方对你的印象会得到加分。

在采访这一方面,我觉得网络媒体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要做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书中提到的差异也仅在“获得消息来源”这一项,书中认为网络记者能利用网络资源更方便地找到消息来源,不过我认为,在现在这个多媒体时代,无论是网络记者还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记者,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与他人取得联系。真正使网络记者区别于传统媒体记者的工作是写作。

网络受众对信息的极度需求决定了网络记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书中最形象的一个标题就是“最后一分钟”,意即对于网络记者来说,每个一分钟都是最后一分钟,他们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新闻稿写作完成并发表。与“速度”相对的一个词总是“质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确保发稿速度的同时还要兼顾新闻的真实性、写作结构、语言逻辑等因素,实在是很难做到的。所以网络新闻通常会先将事件的主要信息呈现出来,而关于事件的细节,有时候要经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才得以展现,比如马航MH370失联事件、大陆人带孩子在香港街头便溺事件等,网络媒体应对这种新闻的优势就在于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为受众提供最新的资讯,又可以将同一事件的新闻设置成一个主题归放在一起,持续不断地进行进展式、更新式和追踪式报道。记者在其中要做的就是,持续关注各方动态,以严谨的职业道德为受众提供最新的客观真实的消息。

书中有一个观点是“(网上的)记者们不再羞于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该网站(《小报》)的写作风格是‘新式报道方式’的典型——其文章毫无顾忌地固执己见,以无拘无束、咄咄逼人的口吻报道新闻,要么骇人听闻、发人深思,要么活泼有趣、引人发笑”。我个人认为,尽管网络是一个自由的言论平台,但作为新闻人,太过展露个人观点对受众来说是一种伤害。至少我在自己所撰写的新闻稿件里,从来没有表明过个人立场,这些报道网络、报纸通用。不过书中在紧接着本段开头提到的第一句引语之后写的是:“但最优秀的记者仍然用坚实的报道、确凿的事实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让我觉得很理解也很赞同。

至于写作的结构、语言组织等,我觉得无论是网媒还是纸媒,大体上都是一样的。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消息、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华尔街体;多用主动少用被动、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不用武断字眼„„这些都是所有媒体的新闻通用的。

综上所述,在作为网络记者方面,我从书中所获取的知识就是:尽管网络资源丰富,你依然要多与人打交道;在采访时录音需经过采访对象的许可;你要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网络记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以此造就贴近受众、不死板的写作风格,但还是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作为编辑,我要做什么?

书中提到两种编辑,一种是负责校对和检查细节错误的(网络清样编辑),另一种是负责检查总体内容和排版的(网络编辑)。这样分工的好处就是,新闻的质量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得到了保证。让我印象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清样编辑不仅应该找出拼写和语法错误,也应该找出会给报道带来法律问题的事实性错误、具有误导性的段落和细节”、“除了要熟知所有语言的规则外,最好的清样编辑还应该对每个领域都拥有相应的常识。这些常识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这样看起,清样编辑似乎是防止记者犯错的最后的防线,举足轻重。

美国有“拼写检查”,记者会依赖于这样粗糙的功能来遣词造句;中国同样有“拼写和语法”,但结合书中的描述和我自己的体验,我感觉“拼写和语法”比“拼写检查”还粗糙。并且有些错误,计算机是无法识别的。例如人名中的“钰”和“珏”,如果记者写错了,不靠编辑检查就发现不了,如果这又恰好是一位重要领导的名字,在中国的体制里,是不可原谅的。清样编辑还有敏锐的直觉,哪个地方的字体、编排用得不恰当,他们能一眼看出来(这又很像网络编辑该做的事),这让我觉得很神奇。

另一点是关于网络编辑的,网络编辑要打造“新闻包”。“这即是说,所有的文本、图片、链接和多媒体都必须为同一条新闻服务。”我觉得这就是网络新闻最大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为自己的新闻提高吸引力。“新闻包”的概念我是第一次听到,但对其内涵并不陌生。从日常浏览新闻网站的经历来看,我国各大新闻网站在具体的某条新闻报道里都做得很好,图片、视频、相关链接都安排得很到位。但是对于我自己所在的学校网站来说,这个方面就做得很逊色。我们的图片永远有固定的插入位置(比如只有一张新闻照片就插在文章中间;有两张就放在第一段的下面和最后一段的上面),插入方法永远是“嵌入型”而没有“四周环绕型”之类的;我们没有相关的链接(甚至连“上一篇”、“下一篇”都没有);至于受众反馈方式,只有当我们在官方微博上发送了相关消息,读者们才可以在微博上与我们互动(但至今没有读者为我们的新闻提出过任何意见)。

编辑的工作看起来只是在修正记者的成果而已,但实际上,等我真正经历了才知道,很多时候,记者看起来只用把一件事发生的几大要素陈述完整就可以了,而编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评估、重新组织。这也难怪为什么看上去采写新闻更辛苦的记者实际上地位还是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的编辑高了。

其他收获

其他收获就是有关于新闻道德、新闻伦理等这些方面的。其实与上述的内容也有重复的部分,例如记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采访录音要经过对方允许、编辑校对要保证文章在思想上不犯错误等。

至于公众人物对媒体起诉的情况,“沙利文案”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尽管这成了历史的范例,但我不知道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处理方法也同样适用,所以不予多评。

谈起新闻道德、新闻伦理、职业素养等,总的说起来,其实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同样适用于网络。

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第 篇2

网络新闻的宣传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 网络新闻媒体的运作和管理更复杂, 难度更大。从微观层面看, 网络新闻编辑作为网站的灵魂人物, 作为网络新闻的重要传播者, 他们的工作极大地影响着网络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效果。

把关人理论产生于前互联网时代, 被广泛应用于对传统媒体的研究中。对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 没有人会怀疑。但是对于新兴的第四媒体, 传统的把关人理论正在面临挑战。由于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自由的、无限大的空间, 所以很多人认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角色已弱化甚至模糊。实则不然, 正是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殊性, 把关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更突出。有了把关人, 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 人们才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新闻, 才不会被信息垃圾污染健康的身心, 才不会迷失自我;有了把关人, 网络新闻媒体才能有权威性, 网络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才有可能;有了把关人, 网络才可以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网络新闻的把关人有哪些?从宏观角度看, 网络新闻的把关人不仅包括网络新闻传播的领导者、网络新闻传播的直接组织与发动者、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操作实施者, 还包括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保障者和在网上发布信息的广大网民受众。从微观角度看, 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操作实施者, 如网络新闻记者、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论坛版主、网络新闻管理 (监控) 及网络新闻网页制作等一线工作人员, 直接负责网络新闻的采写、制作、发布, 是具体的把关人。

网络新闻编辑既可以指一种行为, 也可以指一种职业或者说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本文谈到的网络新闻编辑即是指专业从事网络新闻工作的人, 他们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运用新技术, 对新闻稿件或信息资源进行快速加工并及时在自己的网站发布。从稿件的初选到编辑上网 (甚至于采访、写作) 通常都由网络新闻编辑一人完成, 由此可见, 网络新闻编辑是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栏目当之无愧的关键人物,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远大于传统媒体中编辑的“总串联、总合成、总把关”作用。

目前网络新闻编辑队伍有许多没有经过新闻专业培训, 在新闻理论素养、专业技能、职业精神与道德等方面有一定的不足, 所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把关意识淡薄、片面, 把关方式单一、不够科学, 把关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状况。因此, 要改变这种局面, 网络新闻编辑极有必要提高把关意识, 培养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把关理念与把关能力, 做好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增强政治观念, 把好舆论引导关。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同传统媒体一样, 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和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 因此, 网络新闻编辑增强政治观念, 把好网络新闻的政治关, 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至关重要。

增强政治观念, 提高政治素养, 就要坚持“政治家办网”。忠诚党的新闻事业, 坚持党性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工作实践, 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唱响时代主旋律, 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宣传的重要性,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强调:“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 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栏目作为网络新闻的重要集散地, 更要积极主动地增强政治意识, 提高政治素养。

网络上的信息数量多, 鱼龙混杂, 作为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栏目的关键人物———网络新闻的编辑者、发布者和网上舆论的掌控者, 网络新闻编辑有责任为广大受众从中选择精品, 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与传统媒体相比较, 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强、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渗透力强、渠道开放性大、言论限制难等特点, 所以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一是要注意信息公开, 合理控制流量, 变“堵”为“疏”;二是要更人性化, 僵硬的、说教式的宣传方式已无市场, 取而代之的是有人情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符合广大网民受众心理需求的方式;三是要发挥网络媒体交互式手段的优点, 把握时机, 利用电子邮件、BBS、网上聊天室等及时反映舆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把好新闻事实关。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的产生方便了人们生活, 也带给人们更多的困惑。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就是典型例子。网络传播本身的交互性特点使信息的传播通过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多种途径快速实现, 许多网络媒体为了生存而追求速度第一、数量至上, 放弃最基本的新闻真实性原则,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或者操作执行困难以及网络媒体管理的不规范等, 都为网络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便利。“2008年出现的假新闻, 来源于网络的比例远远高于历年, 如《上海方言‘嗲 (dia) ’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孙中山是韩国人》 (1) 等”。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足以说明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为假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提供了比以往更便利的条件, 同时也对网络新闻编辑把好新闻事实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网络媒体要履行自己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 就要树立信息传播公信力的意识, 坚持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 都要在网上传播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我国的新闻媒体网站要坚定不移地举起维护新闻真实的旗帜, 树立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的榜样”。 (2) 树立信息传播公信力的意识, 提高网络媒体的权威性, 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充分把好新闻事实关, 切实加强对网络新闻宣传的管理, 提高网络新闻的可信度, 树立网络新闻权威, 抢占世纪舆论宣传阵地的制高点。

把好语言文字关与新闻报道的格调关。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担负着推广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 网络新闻编辑把好语言文字关, 就是要在尊重网络新闻语言自身特点 (在网络实践中, 网络新闻语言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语言体系, 具有鲜明的特性和规律, 例如在网络新闻报道中, 强调语言的准确、具体、生动、简洁和通俗) 的基础上, 合理地、规范地运用语法、词汇、修辞等写作技能, 有效地传递信息。在目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中, 常常可以见到因语言文字把关不严而产生的问题, 例如标题制作不严谨、题不对文、错别字和病句屡见不鲜、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现象, 这些问题使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形象。

除了语言文字关外, 网络新闻编辑还要重视把好新闻报道的格调关。网络新闻之所以缺乏公信力, 除了假新闻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许多网络新闻追求低级趣味, 格调不高。媚俗化、低俗化的新闻充斥网页, 随时随地污染着受众的视听。因此, 网络新闻编辑有必要坚持“雅正性” (3) 原则, 使网络新闻简洁而不肤浅、动情而不煽情、通俗而不低俗, 呈现出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高格调、高品位。

把好技术关。网络媒体的产生离不开高科技, 从事网络新闻编辑工作首先面临的是复杂的技术环境, 主要包括网站的技术平台、网站的内容管理与发布系统、网站的基本服务项目和网页制作的技术基础。很多网络媒体要求网络新闻编辑掌握网络基本技术运用与发稿系统、网页制作基本技术、连线与访谈流程与技能、图片及视频编辑制作技能, 了解论坛、聊天室、电子邮箱、站内检索、投票器、短信、博客等网站基本服务项目的基本技术等。正确合理地利用这些技术, 既保证了网络新闻的顺利传播, 也为广大网民受众提供了方便。技术归根结底是为内容服务的, 技术手段如果被误用或滥用则会带来不良后果。例如, 没有必要使用音频、视频的时候, 采用了这些形式会带来资源的浪费;链接技术使用过度则可能弱化宣传效果, 对于系统自动生成的相关新闻的链接, 要适当加以人工干预, 不仅确保每一个链接正确有效, 而且保证其真正的“相关性”。因此网络新闻编辑需要把好技术关, 使网络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新闻传播。

注释

1 贾亦凡、陈斌、阿仁:《2008年十大假新闻》, 《新闻记者》, 2009 (1) 。

2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承担严肃社会责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在200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的讲话》, 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31010/100155.shtml

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第 篇3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新闻标题 语言 编辑规范 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5-0043-04

[Abstract] The usage of Internet catchwords become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news language. However, there is a lot of inappropriate usage of these words when making news headlines. The news editors should understand these Iinternet catchwords clearly and set editing norms to shape the use of Internet catchwords.

[Key words] Internet catchword News headline Language Editing norm Communitation

新闻标题,是指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作用是划分、组织、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1]。近年来,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争夺受众眼球,许多新闻在制作标题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这样做的目的往往是换个角度对文字加以修辞,使标题语言富有时尚气息,更加形象生动,让传统单一的文字表达方式转换为文字、数字与符号形象的综合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受众的称赞和掌声。然而,一些网络新词频繁使用于新闻标题的制作及内容阐述,成为时下新闻语言一大特色的同时,不知所云、词不达意、模式套用、乱贴标签等问题也渐渐显现,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争议。本文以2014年国内新闻媒体上出现的新闻标题为例,探索新闻标题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得失,总结归纳相应的编辑规范。

1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非常鲜明,很多词语是网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原创的、夸张的,有时也是无聊的、庸俗的。在很多情况下,网络语言不注重语法规范,有时只是英文字母或数字。在网络文化盛行和网络语言流行的时代,众多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被高频使用,甚至出现泛化的趋势。

1.1 同类情况“套用”

某些网络流行语的构词和语法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并没有根据新闻内容选择准确的标题表达,而是形式上的“拿来主义”,进行模式化套用。例如新闻标题里频繁出现的“××门”本不是网络语言,因在网络上被广泛应用而声名鹊起,许多事件的新闻内容要素与“门”并不牵连,如涉及性、毒、赌的诸多社会新闻,但一些编辑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制造轰动效应,一律冠之“××门”。类似的模式化套用还有很多,如“被××”表达了一些社会群体对某些权利被剥夺的无奈嘲讽,“给力”形容关键时刻的支持帮助,“你懂的”形容某些可以意会的事情。诸如“组合拳”“楼脆脆、躲猫猫、医跑跑、房歪歪、钱多多”“集结号”“很×很××”“熊孩子”“也是醉了”等不断见诸报刊、网络等媒体版面。这些流行句式在各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事件中不断地被套用,版本层出不穷,不仅代表了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新闻愉悦草根民众阶层的语言娱乐功能。

1.2 貌似相关“引用”

为了吸引读者注意,用一个与新闻内容无关或相去甚远的网络流行语作标题,进行意义上的相关引用。这类标题用起来有牵强附会之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如“山寨”一词在新闻标题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但对“山寨药”的提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明确表示,“山寨药”根本不是药,绝对没有药品的功能,不要用“山寨药”这种说法来误导公众[2]。又如“××去哪儿”这类新闻标题应用源自2013年大型亲子类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以及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曲“时间去哪儿”。2014年3月8日马航客机失踪事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与民众质疑,事件的原因及结果一时间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于是,媒体报道便用“去哪儿”制作成新闻标题“飞机去哪儿”,一方面是对马航事件本身的疑问及猜测,另一方面应用“去哪儿”这样具有诙谐讽刺意义的网络流行语,反映新闻媒体代表公众的疑惑及无奈。此外,“且行且珍惜”出自2014年3月31日艺人马伊琍回应文章出轨事件的微博。“文章出轨”这一事件被炒得火热,随之而热的是馬伊琍的“且行且珍惜”体,不仅各种微博或者文章里要带上一句“且行且珍惜”,各种遣词造句也轮番上阵,“珍惜体”新闻标题频频出现。

1.3 抓人眼球“硬用”

这类新闻标题的显著表现是“不求准确,只求轰动”,只要能够吸引眼球,提高阅读率,不惜肆意扭曲事实,夸大实情,“硬用”网络流行语来吸引公众视线,最终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标题类似于网络上经常出现的“标题党”,如“史上最牛公交价目表”——深圳市每辆公交车上都贴有一个站一个价的价目表;“史上最牛清扫机”——秦皇岛市一辆由拖拉机和笤帚改装的“机械化”道路清扫机[3];“史上最牛钉子户”——浙江温岭一幢民房因不愿搬迁矗立在公路中间,来往车辆绕房而行等。这类社会事件和问题被冠以“史上最牛”的新闻标题,但不知与何事何物相比而成为“历史之最”?此外,还有“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喜大普奔”之类新闻标题语言的运用,不仅显得标题意思表达夸张,而且使读者一头雾水,不明其意,更不用说新闻传播的效果了。

2 新闻标题中应用网络流行语的效果

nlc202309011349

毋庸置疑,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新闻标题,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报道语言,增加了新闻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推动了新闻的传播与扩散,甚至影响着舆论的走向。但是,某些新闻标题对一些荒诞、没来历的、低俗的流行词汇不加处理地直接应用,有时直接损害了新闻内容传播的真实准确性,生搬硬套导致乱贴标签、歧义走题、夸大扭曲等现象频频发生,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

2.1 网络流行语应用的积极意义

新闻标题与网络流行语的有机结合,为新闻本身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网络流行语具有亲和力和心理接近性,可以吸引网民眼球,带来新鲜感和熟悉感,增强读者的新闻选择力,扩大新闻关注度和传播覆盖率。以“打酱油”“元芳,你怎么看”“女汉子”“土豪”“去哪儿”“任性”“我也是醉了”等流行词汇制作的新闻标题,对普通读者和民众来说,其语言的魅力和诱惑力是非常巨大的,很容易在心理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此外,网络新词本身也是新近发生的社会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内容之一。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社会上新近出现的语言现象,也是广大网民新近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的体现。这些新近的社会事实必然被新闻媒体关注,进入新闻报道的范围。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力,增强了新闻报道内容的形象生动性。网络流行语大多简洁明了、幽默诙谐,能够增强新闻标题的可读性和吸引力。2014年12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发布了2014年十大网络用语,让各界人士忍俊不禁。这十大网络用语均可在新闻标题中找到应用(见表1)。

第三,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具有某些暗示或隐喻功能,能起到广泛表达民意、引导舆论、加强社会监督等作用。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形成一种以言语压制文字的传统,言语被赋予优先的位置,文字成为言语的表征,是言语的派生物。德里达认为要消解这些“语音中心主义”,以及“解构这些对立的等级,在某个特定的时候,首先就是颠倒等级”[4]。网络媒介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海量、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以流行反抗荒谬,以传播表达不满,以反讽解构傲慢,这样的网络语言表达策略有一种强大的解构力量。“楼歪歪”“范跑跑”“欺实马”“你懂的”之类词语,来自于热点新闻事件,与新闻内容密切相关,每个词背后都具有严肃的现实意义,带有浓厚的社会公共色彩,是民众表达权利诉求、行使舆论监督的一种后现代话语方式。

2.2 新闻标题中流行语应用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流行语直接使用于新闻标题降低了新闻的客观准确性。有些网络流行语是语言恶搞的结果,带着戏谑、荒诞、“无厘头”的色彩,甚至还有隐晦低俗等特点。这些网络流行语不加处理直接应用于新闻标题,会严重损害新闻的客观、公正与准确性。如“宝马女”“奔驰男”等成为一种语言标签,随时贴在一些社会事件或民生新闻中;“坑爹”“我伙呆”“草泥马”等词语更是一些网民急性病态及狭隘心理的反映。生搬硬套地直接使用不仅可能使新闻标题给人第一印象的错觉(先入为主或主观偏见),而且容易造成歧义,对社会舆论带来不良影响,有损社会教化。

其次,一些传统媒体在制作标题时刻意模仿新媒体语言,僵化抄袭网络流行语,使新闻标题丧失个性和创造力,造成受众视觉疲劳。有些编辑为了博人眼球,提高新闻关注度,在标题中对新闻报道内容断章取义,沦为标题党,如前述“XX门”“史上最牛XX”等新闻标题均有夸大新闻事实的嫌疑。一时兴起的“集结号”“犀利哥”“累感不爱”“感觉不会再爱了”频频应用于新闻标题中,大范围和重复性的使用,会让人视觉疲劳,同时让受众对某些新闻工作产生质疑,怀疑记者或者编辑词语枯竭,江郎才尽,毫无创新。

第三,网络流行语的直接應用冲击了新闻语言的稳定性和规范性。新闻标题制作规范要求慎用多行题,标题的主谓宾结构必须完整,避免出现双谓语和动宾搭配不当的情况等。网络语言的来源很广,除网民自创,很多来自于热点事件、春晚节目、方言或者外语、影视剧作品等,或者来源于普通话中的谐音或数字谐音,还有一些人为随意错写或误写的网络词语,此类词语应用于新闻标题,容易让人误解,误导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新闻的导向功能,有时会让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在社会中传播开来,干扰青少年对规范语言的学习。而且,网络流行语的肆意运用对新闻语言表达、新闻标题规范和制作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3 新闻标题中网络流行语的编辑规范

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逗比”“切克闹”等。网络流行语在新闻媒体上的使用规范成为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关注的话题。

就新闻价值而言,新闻标题对新闻文本的解读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的理想效果是否达到,关系到新闻传播对受众在认知、心理和行为层面上产生何种影响。网络流行语并非“洪水猛兽”,也非“救命稻草”,而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新闻界应坦然面对,但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编辑规范。

3.1 客观准确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守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新闻标题不仅是新闻事实和新闻内容的真实客观反映,更是如今“注意力时代”读者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眼来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用网络流行语制作新闻标题时,要遵守真实客观性原则,不能牵强附会,否则容易造成题文不符、歧义走题、扭曲浮夸等不良影响。

3.2 简明扼要

简明扼要是新闻标题的一大特点。新闻的报道内容不仅要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而且标题报道要用简洁、准确的词语概括新闻主体内容。“题好一半文”,准确、传神的新闻标题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心,激起其阅读兴趣。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产生了“眼球”效应,尤其是在“读题时代”,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无形中成为读者理解新闻报道内容的“关键词”。不过,部分读者尤其是中老年读者,对网络流行词汇的熟悉度不高。为避免造成误解、影响阅读,编辑在使用一些偏门、冷门或者新近网络词汇时[5],应在报道中进行解释。

3.3 合理适度

同类语言使用过度会让人觉得语言贫乏,读之生厌。制作新闻标题时,应避免模式化套用网络流行语,做到合理引用或者良好转化。要避免当网络流行语进入审美疲劳期后仍然使用,从而落入“俗套”。这要求新闻媒体在新闻语言中使用流行语时要理性、有节制。

3.4 专业到位

网络流行语因为其产生的语言空间影响,本身有很大的随意性及不规范性,有些词汇甚至彻底抛弃了汉字的基础,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使用这些不合逻辑、不合规范的网络流行语制作新闻标题必须慎重,要么是在不发生歧义的情况下使用,要么使用时对这些语言做出必要的解释说明。同时,新闻标题在引入网络流行语时要了解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使用范围等,以免误用。

3.5 杜绝“标题党”

标题与新闻内容不符是信息虚假的一种表现,是对受众情感的欺骗。“挂羊头卖狗肉”,在新闻标题中故意使用夸张、卖弄、渲染等炒作性、煽动性的网络流行语,为赶网络流行时尚而生搬硬套的行为从根本上说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6],不仅使新闻报道陷入低俗,降低了媒体品位,而且有损新闻传媒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好的新闻标题必须能为受众提供真实信息,因此,在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使用和传播的新媒体时代,要警惕新闻标题制作中“标题党”的出现,要坚守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底线。

注 释

[1]谭云明.新闻编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17

[2][3]陈建飞.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J].新闻实践,2010(9):39

[4]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2

[5][6]余昕莹.如何避免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滥用[J].新闻世界,2012(7):23

(收稿日期:2015-01-03 )

网络新闻编辑试题 篇4

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被人们称为 “第四媒体”的是()。

A.网络媒体 C.电视 B.广播 D.报刊)。

2、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综合性商业网站如果要登载新闻,合法的新闻来源是()。

A.国外新闻媒体网站B.国内新闻媒体网站C.专业网站D.任何商业网站

3、在一个网站的基本结构中,频道之下一般设置若干个()。

A.网站B.栏目C.子栏目D.文章

4、下列网络稿件标题中借用了诗词佳句的是()。

A.《雨雪潜入夜 落地了无痕》B.《至死不渝:相拥五千年的恋人》

C.《双“福“临门 》D.《最爱的人伤她却是最深》

5、关键词选取和设置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精确性”和“规范性”B.“全面性”和“适度性”

C.“逻辑性”和“层次性”D.“规范性”和“逻辑性”

6、在为战争、海啸等大的人类自然或社会灾难专题配色时,网站编辑最好选用的颜色是()。

A.蓝色 C.黄色 B.绿色 D.黑白

7、以下属于突发性新闻事件专题的是()

A.两会专题 B.抗击非典专题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 D.春运专题

8、论坛内容管理最主要的工作是()。

A.论坛内容的审核 B.论坛帖子的管理C.论坛论题的管理D.论坛内容的组织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论坛版主是论坛的象征 B.论坛成员才是论坛的主角

C.论坛成员只是被管理的对象 D.论坛版主是论坛的主要管理者

10.在网络时评的几种基本形态中,影响最大的是()

A.BBSB.E-mailC.UsenetD.Blog

11.请看下面网络稿件中的一句话,分析它的语病是什么。()

“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A.用词错误 B.指代不明C.成分残缺D.搭配不当

12.与传统媒体的标题相比,不属于网络稿件标题基本特点的是()。

A.题文分开 B.超文本链接编排C.题文合一D.多媒体辅助优势

13.一般来说超级链接的运用方式大致有三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超级链接设置延伸性阅读B.利用超级链接改写文章

C.利用超级链接改变传统文本的写作方式D.为文章中的某些关键词设置超级链接

14.在对新闻专题网页进行编排设计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是()。a.编排栏目 b.设计页面 c.选择图片 d.搭配色彩 e.制作标题

A.abdceB.bcdaeC.badecD.bdeca15、将网络新闻稿件分为国内、国际,国内又分为某省某市,这种归类角度是()

A.按主题归类B.按地域归类C.按稿件重要性归类D.按稿源归类

16、网络稿件中出现的错别字、语法错误、标点符号误用、数字使用不规范、行文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属于()。

A.知识性错误B.事实性错误C.辞章性错误D.政治性错误

17、以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取胜的是()。

A.网络博客B.网络专题C.网络论坛D.网络调查

18、网页中最重要的内容是()

A.声音B.图像C.文本 D.动画

19、网络新闻专题具有而传统新闻专题不具有的特点是()

A.综合性 C.深入性 B.全面性 D.超级链接性

20、下列选题项目中哪一类通常是受众调查的好选题?()。

A.当前社会热点B.网民的关注点C.当前的时局D.重大、突发事件

二、判断题10分

1、网络编辑行业自律是以道德规范、专业精神和社会良知作为支撑的,是大众传媒向社会承担责任的具体 表现。()

2、如果网络新闻中涉及的事实本身的变化是渐进的,则无法实现信息的时效性。()

3、可以预先对突发性事件专题进行策划、组织,因此突发性事件专题常常能做好、做大。()

4、与传统文本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超级文本写作是以“字符”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的。()

5、在网络调查问卷的设计当中应注意,回答方式只能是封闭式。()

6、根据新闻专题内容与性质的区别,可以将其分为开放式专题与闭合式专题。()

7、无限制论坛就是没有管理员进行管理的论坛形式。()

8、网络新闻中的图片也可以做超级链接。()

9、网络博客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为个人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生活”时空,实现社会自我的新平台,扩大 了“社交”范围。()

10、网络新闻标题最好控制在 20 字内。()

三、简答题4×5分=20分

1、简述网络新闻专题角度策划的基本思路。

2、简述新闻图片的特点及作用

3、简述导读页设计的一般原则

4、简述专家在线访谈的组织

四、综合操作题50分

1、请给下列消息拟制一条单行题,字数不超过 20 个字。10分

2011年09月28日16:37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8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今日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存在技术要求高、新技术采用多、验证难度大这三个难点。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9月28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中外媒体记者介绍任务有关情况。

武平介绍,空间交会对接是追踪飞行器和目标飞行器在预定的空间轨道交会,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体的过程。交会对接技术与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是载人航天发展的三项基本技术。空间交会对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用于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运行和维修;二是用于为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设施提供物资补给、人员运输和空间救援;三是用于登月和深空探索等航天任务。

武平表示,与美、俄早期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专门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更具优势:一是目标飞行器可支持多次交会对接,减少发射次数;二是目标飞行器按后续空间实验室的要求设计,可在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同时,验证部分关键技术;三是还可同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武平还提出了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务相比,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难点:

一是技术要求高。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指标比过去有大幅提高;另外,在轨寿命要求大幅提高。二是采用了很多新技术。这次首次采用了火箭的迭代制导技术,以及组合体控制和管理技术等。

三是验证难度大。由于受地面环境和试验条件限制,部分新研设备在空间环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标无法得到全面真实的验证,还需要通过飞行试验来考核。四是任务的组织实施更为复杂。此次任务持续时间长,发射次数多,对于任务的时效性、整体性和关联性很高,交会对接过程关键事件很多、决策点很多,对任务组织指挥、各系统协同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新华网文字直播整理)

2、请给下列网络稿件撰写内容提要,字数限于 100 个字以内。30分

2011年10月30日 15:57

来源:公安部网站

近日,公安部指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统一行动,成功破获“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查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员12125名,破获制贩毒案件496起,打掉制贩毒团伙144个、吸毒窝点340个、制毒工厂(点)22个,缴获毒品308.3千克。该案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全国首例利用互联网视频交友平台进行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新类型毒品案件。

今年3月,甘肃省兰州市、陕西省西安市公安禁毒部门在工作中分别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视频聊天网站进行吸贩毒活动,进一步侦查发现,涉毒人员开设的“房间”较为隐蔽,“房主”设置了访问权限,外人无法进入,加入房间必须经过熟人引荐,并且需要通过视频表演吸毒行为进行“认证”后才能进入。在吸毒“房间”里,大批青年男女伴随着网站播放的音乐节奏,呈现出吸食合成毒品特有的亢奋状态,大量吸毒人员在网站设立的虚拟“十人房”、“百人房”从事吸毒活动,表演吸毒行为,交流吸毒感受,甚至在网上进行毒品交易。4月,公安部在听取甘肃、陕西公安机关工作汇报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起性质恶劣、涉及面广、危害很大的新型网络涉毒案件。

公安部领导对此案高度重视,要求周密侦查,固定证据,统一指挥协调,加强警务合作,确保打击成功。公安部决定,将此案立为毒品目标案件,成立专案组专案侦查。经过各地公安机关大量艰苦的工作,一个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特大网络吸贩毒线索被一点点深挖出来,并掌握了大量的网络视频涉毒证据。8月31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统一行动。9月2日零时,在公安部的直接协调指挥下,各地公安机关充分发挥区域、合成作战机制优势,组织禁毒、网安、刑侦、治安等警种展开排查抓捕,展开了一场禁毒大会战。

据专案组负责同志介绍,此案涉及的犯罪嫌疑人大多为青少年。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在案件侦办过程中,要坚持宽严相济,坚持教育挽救与打击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抓获的吸毒人员区别对待、分类处置。对被教唆引诱而偶染毒品尚未成瘾的人员,特别是不满18岁的青少年以及在校学生,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不予处罚,经批评教育后通知家长领回,以家庭为主进行教育。要坚决打击制贩毒和利用便利条件引诱他人犯罪的不法分子以及幕后组织者、吸贩毒团伙骨干。

记者了解到,“8·31”案件是一起在互联网上进行聚众吸毒、公然兜售毒品的新类型涉毒案件,反映了这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新趋势、新特点。在公安机关继续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还需要网络监管部门、网络运营商、网站等各部门、各单位从源头上加强监管,创新管理手段,堵住虚拟社会涉毒犯罪的漏洞。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网站等企业行业建立健全自律制度,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起网络涉毒案件的成功侦破再次证明,网络空间绝对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不法分子不得心存侥幸,无论网上网下,无论如何伪装隐蔽,只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就一定能够将其绳之以法。希望广大群众积极举报网络违法犯罪线索,公安机关将会依法履行职责,为营造文明健康的互联网文化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3、请为下列网络稿件选取出 3 个最恰当的关键词。10分

世界人口今达70亿 “第60亿宝宝”仍生活在贫民窟

今天,据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世界人口即将达到70亿。据悉,联合国人口统计方法是“黄金标准”,但专家质疑其推断准确性。

“60亿宝宝”活在贫民窟

联合国人口基金用“黄金标准”推算第80亿人口将出现在2025年,第100亿人口将出现在2100年前,并表示误差不超过1%。但分析人士称这个误差在大基数作用下,可将第70亿人口的降生时间提前或滞后半年。

不少国家今天将在产房内等待“70亿宝宝”,并准备举行活动纪念此日。然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他不准备抱抱“70亿宝宝”,因为“他(她)出生在一个矛盾的世界里”,一个“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肚皮”的世界。回溯1999年10月12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波黑宝宝梅维奇“指定”为全球第60亿人。这个宝宝如今12岁,生活在萨拉热窝贫民窟中。

每12年增长10亿

联合国统计显示,世界人口从10亿增长到20亿用了一个多世纪,从20亿增长到30亿用了32年,而从1987

年开始,每12年就增长10亿。

人口激增首先意味对自然资源需求激增,粮食、水资源、宜居土地的供给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其次还意味人类对社会资源需求激增,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问题,将考验每一个国家。

金平县新闻编辑部简报第四期 篇5

(第四期)

金平县新闻编辑部办公室编

2012年5月7日

另辟蹊径 精益求精

——金平县新闻编辑部第三次开展内部点评活动

5月4日,县新闻编辑部开展第三次内部点评会。本次点评在总结前两次点评会所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了点评会规模,除编辑部全体人员和跟班实习记者参会外,还邀请了部分城区通讯员参与稿件点评。同时,还创新了点评方式,在原有的针对《边陲金平》报2012年13至15期一至三版新闻稿件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新闻原稿与已刊发稿件不同之处来发现症结之所在,透过文章找问题,以小见大,查缺补漏。

第15期三版《车祸无情 人间有爱》一文,通过与原稿对比,发现以下几点不足:首先,原稿以消息的形式来写,定位不准确,造成文章主题模糊;其次,原稿标题为《爱心献给无名氏》,不够吸引人;再次,语言使用不够准确精炼,文稿口水话较多;最后,文章图片对比度不够,构图稍显单调。

第15期二版《黑丽英到金水河调研》原稿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为文章原稿语言不够精炼,语言表述不准确,作为一篇调研报道却有多处文学性语言描述;二为整篇文章逻辑结构不够清晰。调研性文章的逻辑结构分为两种,外部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内部结构以主

题贯穿为顺序。

通过对《黑丽英到金水河调研》原稿的点评,从中认识到关于撰写调研性文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调研性文章的重点应放在调研问题而非调研过程之上;其次,调研性文章除了正面描写外,可用侧记等手法来描写,调研侧记用细节来支撑文章;再次,调研性文章中尽量少用文学性语言描述;最后,作为一名记者,在陪领导调研时应提前了解领导的调研意图和被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14期一版《个旧市……考察》一文原稿标题为《我县召开个旧市挂钩帮扶交流座谈会》,文章主题定位错误,作者在写文章前应了解事件背景,不能就会议写会议,要学会透过会议写新闻。

点评会上,还对图片提出了具体的意见:第一,新闻图片要与内容契合,不能图不对文;第二,现场新闻图片只能抢拍,以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第三,拍照时要注意拍照环境、背景,利用拍摄角度和构图凸显主体;第四,拍照过程中要有预见性,提前预知拍摄主体的动向以寻找最佳拍摄位置。

点评会强调,作者写稿要客观、真实,要站在第三者角度报道新闻事实,稿件内容要实事求是,符合新闻写作规范;作者在写稿时要本着对自己负责、对文章负责、对读者负责的原则,自己写的文章自己要看得懂,尽量避免犯低级错误;在创作文章过程中要注意格式,尽量避免公文式的写作;文章标题要简单明了,彰显文章主题,文章语句用词要准确贴切,文章配图要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以增强宣传效果。

网络编辑部第二个月月工作总结 篇6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具备复合型知识。作为一名编辑,我不断的学习专业的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头脑。认真完成编辑部的相关编辑制度、规则和要求,虚心向编辑部老大们请教,学习编集部老大们丰富的选稿、改稿、发稿的经验,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而其他大部分的老同事,也对我这个新人投以真挚友情的目光,在工作中,只要你需要,他们随时给予热情地指导;工作之余,大家开怀谈笑,不分彼此。两个月来,我保持与同事的良好沟通,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通过不断的交流来融入到公司这个大家庭当中,珍惜公司良好的氛围。

我在工作上的收获主要有:

1、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配合各位前辈工作,还可以自己在别的时尚网站上找到好的资讯然后发布到中饰网上去;

2、基本学会photoshop的应用;

3、熟悉饰品新闻稿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

4、学会整理微信新版块的的内容,与微信粉丝互动;

5、学会XX网官方微博的互动,信息发布,微博更新。

在这期间,工作上最大的不足主要有:

1、新闻的采写比较古板,缺乏新意;

2、新闻的敏感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相关联的社会性新闻把握不足;

3、缺乏基本的办公室工作知识,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常常表现生涩,甚至有时还觉得不知所措;

4、工作细心度不够,经常在小问题上出现错漏;

5、办事效率不够快,对领导的意图领会不够到位等;

6、出去宣传微信推广活动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不善于和客户交流。

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第 篇7

现代网络新闻编辑大可根据人员素质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比较专业但是网络技术欠佳的传统编辑工作者;第二类是掌握了网络技术但对新闻传播了解不足的新人;第三类是文字与技术编辑工作分开的新闻编辑组织。第一类人缺乏网络特色, 第二类人传播新闻效率低下, 第三类人分开工作, 形式内容不统一, 传播效果不佳。

1 网络新闻编辑人才需具备的基本能力

1.1 较高的版面编辑能力

版面编辑能力是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者要重点掌握的基本能力。善于选取和整合新闻, 把原来的新闻专题根据网络新闻的特色进行标题拟定, 然后进行剪裁, 这是对网络新闻编辑组织中一员的要求。身为一名专业的新闻编辑工作者面对重大新闻需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和观察力, 必须要了解什么是重要的新闻, 什么是热点新闻, 还有什么是可以持续报道的新闻, 这仅仅是对新闻的了解, 还有要知道网络新闻刊发的最佳时间、版位和栏目。更甚还要能够预知刊发新闻的数量、规模和社会反响。

1.2 熟练的新闻业务知识

众所周知, 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纸”来进行传播的, 但是, 网络新闻的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在新闻制作过程中, 专业的新闻业务知识, 编辑技巧是必须具备的。还要掌握准确改稿、配置稿件、制作标题等许多技巧。网络这种新闻媒介与传统的新闻媒介相比有诸多优点:第一, 传播系统容量大;第二, 是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的获取新闻内容;第三, 可以快捷迅速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新闻。这些优点使得网络新闻风靡一时。作为一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者, 必须要具备熟练的运用新闻业务知识和各种手段评价新闻事件的能力。特别是一些热点新闻, 编辑采用空间评价方法和时间评价方法等来进行强化报道。

1.3 策划创新能力

与传统媒体相比, 一般情况下, 网络浏览要求对新闻进行粗略的概括, 因此网络编辑的能力水平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编辑在在新闻策划时一定要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吸引读者的关注, 整合出有效的重点信息, 满足网络群众追求便捷的要求。对于一名新闻网站的编辑人员来说, 策划是必要的, 不可或缺的, 因此策划创新能力是比较网络编辑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策划创新能力也可以说成是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包括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上要求详略得当, 正确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保证人们在浏览时能把握重点, 体现了网络信息的便捷性;形式上要求推陈出新, 多多利用各种新奇的设计吸引读者, 还要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提高所策划信息的吸引力。一名优秀的网络编辑工作者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在网站和新闻策划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策划方案。受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便捷性等特点的影响, 网络编辑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来对新闻进行策划, 通过合理的策划、设计、加工海量新闻从而实现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 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从人们了解阅读。

2 网络新闻编辑人才创新策略的提升

2.1 网络编辑的新闻组织策划能力要提高

新闻组织策划能力是对编辑的最基本要求, 一名合格的网络编辑, 对新闻组织策划的要求非常严格。网络群众的猎奇、求知心理需要编辑通过有效的策划来满足, 并且能够给予他们更多更新的内容。例如一些新闻组织策划的经典情景, 包括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的深层报道、对重要新闻事件的预知、还有突发性的大新闻等。其中在报道可预知类的关注度高的新闻社件时, 网站编辑就应该完善报道内容, 提高新闻对网络群众的吸引力。突发性大新闻需要通过速度来提高竞争力, 如此要求网络编辑要在平时多积累素材, 减少仓促准备新闻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只有在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创新, 才能提高报道的吸引力, 呈现方式要选择一种合适的角度使得网民能够接受。网站的知名度的提升需要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热点问题, 要求对新闻进行精心的策划, 不断地深入了解事件, 使得真实新鲜的新闻正确的引导网民思想。

2.2 新闻的板块设计以及新闻的采集

第一, 新闻稿件要呈现有价值的内容:⑴作者对新闻的态度观点往往体现在稿件的标题和开头。⑵新闻追求真实, 不允许出现虚假、夸大、空谈的情况, 要能体现新闻的宣传价值, 注重社会上新闻的影响力以及服务、协调和控制社会的新闻效果。⑶注重艺术价值, 结合推出时间, 在报道内容上、形式上, 体现出一种和谐的艺术感, 带给网络群众美的享受和强烈的震撼, 充分发挥艺术价值最好的向导价值和服务价值。⑷换句话说, 我们的服务价值就是报道处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满意和接受的新闻。

第二, 如何吸引网民的眼球, 就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 这就与新闻板块的设计有关了。合理安排即时消息、视频、图片、广告和新闻热点, 并与新闻元素相结合, 通过设计新形象来提升人气。对于独特的编辑创新和网站特色, 皆可以从评论角度和栏目设置来突出网络新闻的特色。视觉冲击力是对板块设计的首要要求, 主要体现在新闻头条标题、网站标志、导航条等位置, 还要在之后进行有效的整合。

第三, 若想要提高访问量, 增加网民的关注人数, 可以适当的在新闻中加入超链接, 这样有利于网民便捷的了解更全面地事件内容。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超链接的使用, 就不仅仅是访客量的增多了, 还能够扩大新闻的影响力。若能满足各方面的链接。那么网站本身的新闻就更加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2.3 在网络平台上对网民所采取的创新策略

现如今网络新闻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因此对于网络新闻编辑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多种技能在身是一名优秀的网络新闻编辑人才的基本要求,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网络新闻编辑人才的价值主要有:能够使群众快速获取信息, 加深与群众之间的互动, 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己, 把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在与网民的互动上采取创新策略。网民的特点是在网络新闻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 这就需要网络新闻编辑依此去掌握。而不需要过多的去关注对自身需求低的网民。网络媒体应该增多和加深编辑与读者网民之间的互动, 帮整互动的原创性, 有效的控制网上的新闻事实;根据网民的个性化需求, 从而制定不同网民在不同时间段获取新闻的方式方法。

3 结语

网络新闻编辑是一新兴职业, 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 因此系统的了解网络新闻编辑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网络新闻编辑人才的素质关系到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 为营造生态的网络新闻传播环境, 为网民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 需要网络新闻编辑人才具有创新策划能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无论新闻的时效性, 还是纵深性做的再好一旦失真, 这新闻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因此要求新闻编辑人才在创新编辑的同时。切记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对于热点新闻, 要拒绝大量的重复, 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要对新闻的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人才在创新素质上有较高的造诣。

参考文献

[1]张力.网络新闻编辑创新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6 (09) :12-13.

[2]赵晓光.探讨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J].华章, 2012, 5 (10) :90-91.

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第 篇8

一、注重编辑手法

(一)精心制作新闻标题

互联网媒体所能承载的信息是海量的,网友打开任何一个网站,呈现在眼前的都是层层排列的标题,很难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好的新闻标题能吸引网友的关注并赢得网友的好感。因此,对于网络编辑而言,精心制作好新闻标题极其重要。

制作新闻标题,必须抓住以下几点:找好角度、抓实体、把重要信息在标题中放大。随着获取信息载体以及途径的多元化,第一时间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心理是很多网民的普遍心理。因此,包含网友想要知道的重要细节的信息才能吸引并留住读者。例如有这样一条新闻“包头市低保标准位列内蒙古首位”,正北方网在转载发布这条消息时,改成了“城镇居民每人每月550元 包头市低保标准位列内蒙古首位”(http://www.northnews.cn/2013/1024/1429071.shtml)。很多网民只要看过标题,就知道了其中最重要的信息。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很多会议的消息,更需要把标题落到具体的实体上,而不能简单地罗列某某会议某某时间在某某地点召开。这同样适用于社会新闻。例如有这样一则新闻《呼和浩特“7•11”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 两名嫌疑人自首》,正北方网在转载时改成了《投资6.98万 回报千万/呼和浩特市“7•11”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始末》(http://www.northnews.cn/2013/1021/1425760.shtml),点出了传销案犯用以诱惑人的利益设骗局,提醒网友留心上当受骗。很多网友读后感触颇多。

(二)仔细筛选信息,提升新闻价值判断力

网络媒体,因其容量大、新闻既要全,更要精作。仔细筛选信息,需要从业者提升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

具体来说,网络编辑必须抓住以下几点来快速判断新闻的价值,即贴近性、实用性、突发性和趣味性。搜集和整合信息是网络编辑每天要做的工作,但绝不意味着简单的粘贴复制,而是要练就“火眼”,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出好看、可读、实用的信息,把这些亮点新闻推送到相应的栏目位置。

(三)包装新闻内容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表达方式更为多元,相比传统媒体有限的版面空间以及表达方式,网络媒体能容纳大量的网页、图片、视频进行互动。因此,对网络媒体而言,一則新闻的表达方式和角度是多样化的,也是极其丰富的。2013年入秋以来,内蒙古的天气状况变化备受网友关注,正北方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评论等表达方式,立体化地进行了多次跟进报道,满足了不同网友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创造了极高的点击量。作为网络编辑,必须具备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视频的制作、图片的修改、互动话题的设定等。唯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制作出适合网络传播的精品新闻内容。

二、加强新闻策划能力

新闻策划能有效地利用和整合现有新闻资源,达到迎合读者以及提升媒体品质的双重效果。对于网络编辑而言,新闻策划的发挥余地更为广阔。一是可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二是可以有效地展开编读互动,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大型会议活动、热点话题,都可以通过新闻策划表现出媒体自己的个性。在二次转载越来越不受网友喜爱的当下,把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做成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专题或者深度报道,更能吸引网友的关注。通过信息的二次整合编排,同时添加大量图片、视频,并配以评论、互动等形式,增强了网络新闻的力量,个性也得到了彰显。

三、树立三个新闻意识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编辑的新闻传播能力尤其体现在3个新闻意识上,即时效意识、包装意识、互动意识。

不夸张地讲,网络媒体的时效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报纸隔一夜再刊登,网络媒体要滚动发布,晚一步就失去了其新闻价值。因此抓时效是网络编辑时刻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网络编辑必须具有包装意识。从单纯地改标题、配图,到配背景资料、评论,增加延伸阅读、互动、视频、音频,到制作专题。这都需要网路编辑来掌握,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复杂的表达手段都是由编辑独立完成的,所以必须娴熟的掌握这些技术。

网络之所以活跃,是因为它能真正与读者互动起来。网络编辑在制作新闻时根据需要,制作可供读者参与互动的平台,或评论,或投票,充分让读者参与进来,增加新闻的粘性。这样就把新闻做“活”了。

责任编辑:白洁

上一篇:工会小组长先进事迹下一篇:校园安全防范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