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房管理措施(精选8篇)
1.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室内每日常规紫外线 空气消毒,并做空气培养。
2.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者,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 者。新上岗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3.新生儿病室谢绝参观,新生病儿家属应按规定入室探视,非本室工作人 员不得入内。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戴好帽子、口罩,穿隔离衣,更 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 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5.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 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连续三天),早产儿每 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 便识别。
7.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外出,要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 进行各种抢救。
8.新生儿病室内的器械、物品均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抢救药品和器械 随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 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 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 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10.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 由责任护师负责管理本组病人的日常护理、治疗及抢救工作。一、二、三、按监护指征入室,各项生命征要求逐项测量并记录 入室后即刻建立静脉通路,提供生命脏器功能状态的监护数据。对病人进行昼夜 24 小时床边监护,根据病情进行体温、心率、呼吸 及血压监护。
四、每天晨间护理进行每位患儿的擦澡、更衣、换尿布及各种管道的护理,按时喂奶并记录情况。(每次喂奶结束后将奶瓶清洗干净并浸泡,以备消毒。)
五、按规定的时间及时,准确地记录病情变化及用药处理情况,突发情况 随时记录,严格“三查”、“七对”,对手标上的床号、姓名、性别给药。
六、使用氧气者每天更换湿化水一次;使用暖箱者每天用 1:250 含氯溶 液擦洗暖箱一次,随时保持清洁同时更换湿化水。
七、保持监护仪整齐、清洁、舒适、安静、保持适宜的温度,定时开窗通 风,每天 2 次,每次 20 分钟(10am、4pm),使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八、监护室内的一切物品、仪器、药物均定位放置、专人保管、定时检查、消毒、维修、保养,各班要严格检查、清点、记录,保证紧急使用。吸痰管、吸 痰杯随时更换送消毒备用。
九、书写本组病人的交班报告,准备与上夜班护士交班。
十、每班交、接班护士进行逐个患儿的床头交接,包括监护仪参数、输液 速度、患儿的情况等。
十一、患儿离开监护室时,必须由当班护士陪送交班,查对手标后解去手标,并与有关责任护师交班;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本病室死亡的患儿由本病室的护 士护理。
十二、做好下午探视家属的管理工作,热情接待,文明用语,耐心回答家属 提出的问题,必要时请医生解答。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 脱离了母体的保护, 生理功能发育尚不成熟, 导致对外界环境无法及时适应, 频繁出现感染现象。较为常见的危害是院内感染。因此, 新生儿的病房护理安全管理非常重要。本文根据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总结新生儿病房常见的安全问题, 提出一些优化措施。
1 新生儿病房护理中的常见问题
1.1 护理人员缺乏防止感染意识
新生儿刚脱离母体不久, 在失去母体的保护后, 其抵抗能力会下降, 致使细菌、病毒通过皮肤进入其体内, 最终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近年来, 我国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出现率为8%~15%。究其原因, 护理人员缺乏较强的院内感染意识, 在护理新生儿时, 没有将手洁净到位, 暖箱、气管插管、呼吸机管道等医疗器械的消毒不够严格[1], 新生儿病房内的病源微生物严重超标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
1.2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
新生儿的病房护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 没有患儿家属的参与, 护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遇到疑难问题时, 缺乏沟通, 会按习惯、印象草率决定, 往往会延误患儿的病情。此外, 对患儿的病情观察不仔细, 在记录护理档案时漏记、错记、少记, 导致错误发生, 这对于诊断病情非常不利, 会加重患儿的病情。另外, 护理人员交接班时, 没有严格按照医嘱, 导致病情交接不清, 误导医生对患儿病情的判断, 加重病情。
1.3 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
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护理时, 容易忽视具体的护理操作细节, 从而引发差错事故。比如, 为患儿输完液后, 忘记将新生儿头上的针头保护套摘掉, 以至于影响患儿的睡眠质量, 患儿在烦躁的状态下往往会左抓右挠, 易将身上的导管拔出;在为患儿照蓝光时, 护理人员未将遮光罩遮于眼睛部位[2], 患儿天性活跃, 当感受到眼睛周围有异物时, 会不停地转动头部, 最终将遮光罩弄掉, 而护理人员经常会忽视这一细节, 从而导致新生儿的视网膜受损。这些因素都是由于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较低, 对仪器、设备缺乏操作经验[3], 而医疗仪器的不正常运转也为新生儿护理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2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优化措施
2.1 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措施
制定新生儿病房的安全管理制度, 杜绝病源的传播, 确保护理安全。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掌握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案, 在开展工作时, 对没有实施无菌技术操作的行为要立即指正, 护理工作要以“接触立马洗手”原则为重点来展开, 可选择1例胞曼菌感染的新生患儿为例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4]。此外, 还需对护理人员的手进行采样, 实行细菌培养, 若发现不合格的, 可根据惩治制度进行惩罚, 以此来提高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意识。
2.2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新生儿病房需要责任心强、业务能力佳的护理人员。因此, 在新生儿的护理中, 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保证按章办事, 规范书写护理记录表, 使护理行为规范化, 认真对待患儿, 明确责任, 真心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而得到患儿家属的认可和信任, 保证医疗安全, 减少医患纠纷。同时, 在患儿的康复中, 也给自己带来了工作满足感和成就感。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素养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素养直接影响新生儿监护室的安全与质量, 因此,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对新入科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服务和安全意识的培训, 以及专科技术轮训, 在培训中, 可以选择案例加深护理人员的印象, 并提出问题让其独自思考, 假设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让护理人员体验, 并找出良好的解决方案。此外, 还需加强护理人员应用机器设备的能力,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素养, 为保证优质护理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护理中, 具体可表现为:为患儿洗澡时, 为防止错放, 护理人员应做到依次清洗, 不可同时进行;为患儿哺喂时, 取关高卧位, 为防止新生儿呛咳, 喂完奶后, 适当轻拍新生儿背部;仔细检查新生患儿的探头松紧及血氧饱和度, 1~2 h更换监测部位, 在撕揭电极片时, 手法要以缓慢、轻柔为主, 切记不可弄伤患儿皮肤。
3 总结
通过对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监测, 我院梳理了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有不断对基础护理服务加以细化、制度化, 将安全护理服务理念深入到护理人员的心中, 才能为新生患儿及其家属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牛华, 宋建萍.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13, 11 (4A) :936-937.
[2]刘黎玲.新生儿病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0) :234-235.
[3]顾利燕.安全管理模式在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 2013, 31 (4) :358-359.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不安全因素;预防;护理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指没有家长陪护,统一集中地收治早产儿和各种新生儿危急重症的病房。由于新生儿无自卫能力,也没有安全防范的意识,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护理要求。患者在NICU住院期间,发生任何不安全事件都将导致患者家属的质疑,甚至出现护患纠纷。我院对NICU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安全护理模式,对65例患者进行护理,为提高NICU护理效果,减少新生儿护理不安全事件提供可行性护理模式。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NICU从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所收治的130例新生儿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男76例,女54例;日龄2h~7d,平均(3.6±1.2)d;平均体重(3036.5±125.6)g。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日龄和体重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病情、药物护理、体位护理与环境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NICU护理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予以对应的安全护理手段:①完善规章制度[1]。修订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在NICU中要安装录像设备,在病房中要配备各种应急与防火设备,禁止在病房中采用明火等。同时培训护理人员。②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确保护理人员应具有的专业素质,要热爱自身事业,要有奉献精神。对于比较重要的注意事项要和患者家属进行细致讲解,以赢得患者家属的信任。③规范入院护理。在患者入院、出院时与患者家属共同检查患者皮肤黏膜情况,并签字作实。在入院后派发住院联系卡予患者家属,凭卡了解患者病情,最大程度消除家属疑虑,建立良好护患关系。④加强用药管理。在患者服药前,让患者家属了解药物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承诺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⑤降低护理人员压力[2]。医院领导关心与体恤NICU护理人员,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编制,采用弹性工作制,并进行适当情绪疏导,令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生理与心理上的休息,缓解压力。
1.3 效果观察
参考刘黎玲的相关观察指标[3],记录两组患者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调查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满分为100分,内容包括护理效果、服务态度和护理内容等。
2 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6.2%,对照组为2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由于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新生儿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新生儿疾病本身的复杂、多变,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大,且重症监护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等特点,导致在NICU护理工作中将出现众多不安全因素。
既往研究发现,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常见不安全因素有[4-5]:①护理人员素质不高。个别护士在工作中作风不严谨,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巧,因此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产生;②出入院时交接不清晰。有些患者在入院时可能已出现皮肤黏膜损伤,但由于出入院时无家长陪护,护患双方的交接不明确,可能留下纠纷隐患;③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由于新生儿护理工作数量多,要求质量高,因此容易导致NICU中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重,工作强度大,容易导致人才流失和工作倦怠,令整体护理能力下降,容易产生不安全因素。
因此,对于上述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由于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患者都可能导致各种纠纷,因此安全护理模式的重點,应在于强化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规章制度上,完善护理工作中的具体行为和资源分配;从思想上,确立护理人员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从护理工作上,增强透明度,争取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后,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NICU新生儿护理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在对薄弱环节采取预防措施后,能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毛凤.浅议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2014,(8):321.
[2]郭香芝,张春燕,赵国霞,等.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372-6373.
[3]刘黎玲.新生儿病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234-235.
[4]刘义容,封大连,徐义兰.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医药前沿,2012,02(16):49-50.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方法与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从事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1939例患儿为对照组,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实施病房消毒隔离以及综合护理干预的2477例患儿为实验组,对比两组资料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病房实施消毒隔离技术与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病房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新生儿科病房为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在日常的医疗护理中存在医院感染隐患[1]。为了加强对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的管理,我院对新生儿病房进行了消毒隔离,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44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82例,女1934例;年龄为3-27d,平均年龄为(12.4±7.3)d。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实施预防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前的1939例患儿为对照组,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实施护理干预后的2477患儿作为实验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
实验组采用病房消毒隔离与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有: 1.2.1严格入室人员管理
严格入室人员管理,非新生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对因工作需要等其他原因需要入室的人员应由护士长同意。病房病床应严格限制接触次数及接触人数。入室人员需更换新生儿科的专用隔离衣,换鞋,戴帽,认真清洗双手,进入NICU需要佩戴口罩。
1.2.2环境管理
新生儿科病房应每天定时通风,并对空气进行严格消毒,持续12小时。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室温为24-26℃,相对湿度为55%-65%。对地面以及物表以清水、清洁剂每天清扫两次。如果地面产生病原菌感染,应以含氯消毒液(500mg/l)拖地消毒[2]。
1.2.3患儿的安置与隔离
按照患儿的病情与需要将患儿分别安置在普通病室、早产儿室、光疗室以及NICU,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患儿在住院期间出现脓疱疮、腹泻等症状应立即隔离,将患有法定传染病的患儿转入传染儿科。对发生严重感染或肝炎病毒携带的患儿,在床边进行明显标志,进行隔离。
1.2.4医疗用品及患儿用品管理
对喂奶车、治疗车、暖箱、治疗室桌面每天以含氯消毒液(500mg/l)进行擦拭消毒,对喉舌镜片、体温计、血压计袖带等医疗用品应严格定时消毒。患儿的奶嘴、奶瓶等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3],奶具用后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清洁消毒。患儿的衣物、被套、床单等应及时更换。
1.2.5减少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会增加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因此应加强整体护理,减少人员的流动,并有计划的接受实习的进修人员。
1.2.6加强口腔护理
加强口腔清洁,在喂奶后进行常规喂水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高热或禁食患儿应每天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两次,如果患儿出现鹅口疮应涂抹制霉菌素粉,一天2次。
1.2.7眼部护理
每天以生理盐水棉球由眼内眦向外擦洗清洁,一天1次。如果母亲有其他感染,为了预防结膜炎,应以泰利必妥眼药水滴眼,一日1-2次,注意观察眼部是否出现分泌物,以及分泌物的量与颜色。
1.2.8臀部护理 患儿排便后应及时进行臀部护理,由前向后擦拭,以免肛周的污染物对尿道口造成污染。清洗后再肛门周围涂抹植物油、更换尿布、1.2.9加强喂养管理
对鼻饲患儿应每次更换注射器,鼻饲管应隔日进行更换。人工喂养应坚持“一次一瓶一奶嘴”,并对乳器具严格消毒[4]。2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下表。
两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
组别 n 医院感染例数 医院感染发生率(%)实验组 2477 68 2.75% 对照组 1939 96 4.95% P <0.05 3讨论
加强新生儿科病房的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要工作。随着新传染病是不断增加,对新生儿病房的感控工作要求越来越高[5]。护理人员不但要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还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中,实施病房消毒隔离与医院感染预防护理干预后,患儿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均提示,对新生儿病房采取严格消毒隔离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并评价ICU病房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的具体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后)23例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前)19例患者为对照组,对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前后护理综合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对照组)护理综合质量评分为(89.4±3.1)分,患者满意度为89.5%;实施精细化管理后(观察组)护理综合质量评分为(95.7±2.9)分,患者满意度为95.7%,实施后综合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ICU病房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ICU病房精 细化护理管理 效果评价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18-02
精细化护理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兴护理管理理念,其建立于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之上,是将护理服务质量精细化,也是对现代管理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可将常规管理向更深入、更关键的一步引入[1]。这充分体现了在管理过程中精细是过程、精心是态度、精品是成绩,真正实现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人人都管理[2]。我院ICU病房通过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提升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23例患者中男15例,女8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52.6岁,对照组19例患者中男11例,女8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5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管理、基础护理管理、专科护理管理、药品管理、器械管理、环境管理、器械消毒灭菌管理。
1.2.2观察组:
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的具体措施:
1.2.2.1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全体护理人员接受及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的自觉性:(1)提高ICU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服务理念:医院属于服务性行业,想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管理者需在确保医疗安全前提下将医疗质量提高。ICU病房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是医院中重要的、高风险岗位。各医院ICU病房的护理质量并非取决于该科室的护理技术及设备问题,而取决于护理操作是否到位及设备使用是否正确。基于上述问题,我科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成功经验,领会其内涵。组织护理团队学习,可使护理人员及管理者认识到精细化护理管理不仅是一种观念和意识,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及认真的态度[3]。(2)采取书面、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全体护士熟悉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方法及策略,使其全面了解何为精细化护理管理,为何我们科室需要精细化护理管理,怎样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引导其树立积极性及主动性,有效、自觉地参与并接受精细化管理。
(3)科室营造一个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氛围:除了向全科护理人员宣传、学习精细化护理管理内容,还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精细化护理管理的目的、方法及内容,使其对精细化护理管理有所了解后,向我们提出更多建议及意见,协助我们将精细化护理管理内容进一步完善[4]。
1.2.2.2严抓制度,重点落实,树立严谨工作作风:(1)护理管理者经常组织护理人员结合护理实践,研究分析护理管理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将制度细化完善。在护理工作中采用“反复讲、反复学、反复抓”的方法,强化全体护士对各项新增管理制度、服务及管理项目的理解和认识。做好规章制度,使人人知晓岗位职责制度,将之作为约束护士行为的准绳。(2)在护理工作中制定并实施“自己的工作自己去做、自己的任务自己完成,自己的岗位自己负责”的责任制,根据精细化护理管理内容的落实情况逐项登记并打分,纳入年终考核成绩。
1.2.2.3严格监控实施过程,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可安全、有效的进行:(1)只有安全、有效、精细的护理管理过程才可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所以,按照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检查实施情况、处理存在问题四个步骤监控与管理,才可使精细化护理制度得到有效的发挥。(2)根据护士各自的工作能力、性格特点、自身优势,将ICU全体护理人员分为业务学习组、护理技术组、护理质控组、护理急救组、护理安全组等,各组自荐或推荐组长,制订工作职责,并同步实施于护理工作计划。组内的成员要相互帮助;各组组长每周以会议形式交流经验,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5]。(3)护士长、组长、护士各有其责,每月对护理管理的细节进行一次“会诊”,量化考核各级的责任目标,落实三级责任,逐级总结安全有效的护理结果,对平时未及时发现、对最终效果未造成影响的细节问题,认真作好隐患记录,并给予扣分处理。
1.3观察指标:
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综合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 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综合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比较情况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对照组)护理综合质量评分为(89.4±3.1)分,患者满意度为89.5%;实施精细化管理后(观察组)护理综合质量评分为(95.7±2.9)分,患者满意度为95.7%,实施后综合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
精细化护理管理是一种服务理念,以意识为主导,是一项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以贯彻预防为主,实施环节控制、促进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精细化护理管理是以优化护理程序,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而不是个人行为,设计简便、快捷、节力、安全的护理流程和模式,明细护理岗位,护理职责,发现点的问题,寻求面的解决,问题在岗位,落实在制度;强调专科护理能力化,专科护士相对固定,主动干预护理风险;岗位能力重点培养,挖掘专科人才,培养临床精英,建立高素质的护理团队。
我院ICU自制定并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以来,规范化了每一项护理流程,控制了质量标准,使工作责任达到具体化,护理人员自觉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量化考核突出了护理重点,调动了护士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降差错发生率于最低,患者满意度也不断提高,在“以人为本”的各项护理工作中真正落实护理服务、护理价值,达到全面提高护理管理水平目的。
精细化护理管理具有全过程性、全面性、全员性,是一种系统、全面的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工作中,需护理管理者与护理人员深刻领悟精细化护理管理的实践实质及精神内涵,自觉养成用精细化思维方式优化、改进、分析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每一项制度,护理工作及护理管理工作才可取得良好的成效[6]。
参考文献:
(一)领导小组 总指挥:黄仕琼主任 副总指挥: 杨跃敏护士长
(二)现场专家组
专家:院感科主任
检验科主任 内科主任
护理部主任
(三)参加人员:儿科医护人员
院感医生
院感护士
护工
(四)照相:武力
(五)医生组导演、感控护理组导演 医生组:伍国富
护理组:赵正莉
(六)演练议程安排 15:00演练开始
17:00 总结点评:
1、医生黄仕琼主任点评。
2、护理杨跃敏护士长点评
3、消毒、隔离处置点评周翠琼科长,黄主任总结讲话并宣布演练结束。
(七)演练要求
科室医护人员及护工积极配合本次演练工作,做到定人、定岗、定责,落实措施。参加演练人员没有具体担任演练角色者,请全程观幕。医生组、护理组同步进行时请分专业观幕并注意安全!预祝圆满完成本次演练工作。
演练内容:疫情报告、现场处置启动预案、调查判断、控制措施、后 续处理 记录总结、客观评估”等内容。演 练 开 始
总指挥(黄主任):2014年11月20日 15:00医院感染暴发应急演练开始!
背景设置:本次演练模拟新生儿病房发生3例肺炎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疑似感染暴发病例
第一场景医生组伍国富医师汇报病史近日新生儿病房连续出现3例肺炎克雷伯菌病例,且抗菌药物耐药谱相近,调出上述3位患者病历,立即邀请科主任黄仕琼前往查看3位患者,查看后拟定治疗计划并开启医嘱接触隔离,通知护士站工作人员,同时电话报院感科。护理组:护士站工作人员接到医嘱后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杨跃敏指示分工,护理组立即转运病人至隔离室,做好具体消毒隔离工作。放置接触隔离标识,实施区域隔离,专人护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接触隔离的预防措施,诊疗操作中加强手卫生,所有废物均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15:10护理人员担任演练:
1、进行隔离病房处置准备
2、转运病人 至隔离室
3、病房空气消毒
4、患者周围环境消毒
5、终末消毒(终末消毒指定蒋小雪)。场景二(疫情报告)
(15:12)下午15点12,院感科电话铃响了 院感科主任接: “你好,院感科”
“我是新生儿科伍国富医生,我科11月15~20日相继发生3例肺部 感染病例,疑似院感暴发!院感科主任“好,我马上去病房!”
院感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奔赴现场,调查后报告院领导,召集专家组,启动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预案。场景三:(应急响应)
院感科主任立即赶赴新生儿医生办公室,向主任详细了解情况,新生儿主任:我科近5天内发生3例肺部感染病例,男2例,女1例,3例都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例痰培养均为肺炎克雷伯菌。院感科主任:根据病原学判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并马上上报分管院长黄院长,院感科主任立即电话向分管院长黄院长汇报。黄院长指示:启动应急预案,立即通知医务处、护理部、检验科对本起事件进一步调查,先隔离病人、专人护理,必要时暂停收治新病人。场景四:(第三部分 现场处置 新生儿病房)
医务科主任:(危险因素调查)通过对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做初步假设,医院感染暴发的特点呈外源性感染引起,首先我们考虑:医护人员手卫生、患者使用的呼吸机管路,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不到位,是造成感染暴发的可能性大。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对使用中的器械、设备,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采样,并采用排除法逐一排查感染源和感染途径。
在院感科主任的安排下,检验科专职人员带着监测物品快速来到新生儿病房,她们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手套。对新生儿工作人员手、病房空气、呼吸机管道,心电监护仪、床护栏、水龙头等环境物体表 面等环节进行监测采样。采样完毕,送检验科以明确感染途径。对环境采样后加强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处理,增加空气消毒次数。医务科主任组织,电话调集院内专家(赶往新生儿病房进行会诊,对怀疑病例进行讨论,研究治疗方案,积极救治病人。医务科主任:(查找感染源分析引起感染的因素)
首例感染病人是17床,因肺炎,11月15日,痰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随后发生2例病人均接受相同操作,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气管插管,痰培养均为肺炎克雷伯菌阳性。血清学鉴定为同源性(药敏结果基本一致)。感染源应该是17床病人,发热,肺部体征明显,痰培养支持。
护理部主任:新入院的护士刚刚进入临床,手卫生和消毒隔离意识不足,也可能是导致外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病区主任:肺部体征较明显,感染存在。采取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并对处理措施进行持续监测。当感染源和感染途径不明确时,可以针对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措施,在不停止调查的同时,采取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修正评价。具体处置措施为:
(1)对感染病人积极实施医疗救治,控制感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2)切断感染途径。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无菌操作;加强物体表面的消毒;严格落实标准预防。在确定感染暴发的传播途径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感染源污染的环境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消毒处置措施,去除和杀灭病原体。做好医院内医院感染病原体污染场所消毒 隔离、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扩大。(3)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必要时对易感病人隔离治疗,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有条件时可对易感病人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技术。(4)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除上述措施外,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明确病原体后,再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医院感染。
(5)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调查结束后应尽快将调查处置过程整理成书面材料,记录暴发经过,调查步骤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并分析此次调查的经验与不足。
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专家们达成共识,基本考虑是一起医院感染暴发。
院感科主任立即将讨论结果向黄院长汇报。黄院长向李院长汇报。
李院长指示:上报市卫生局和疾病控制中心。两天后,监测采样结果出来了:
1、呼吸机管道监测培养无细菌生长(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采用高温清洗、消毒、干燥后无菌巾包裹保存)排除了由呼吸机管道污染或消毒不严格引起的感染;
2、空气培养符合标准,无肺炎克雷伯菌生长,排除由空气传播引起的感染;
3、心电监护仪表面采样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新入护士手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0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患儿35例, 其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龄4 h~28 d, 其中新生儿黄疸13例, 早产儿12例, 新生儿肺炎6例, 新生儿溶血症2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
1.2 方法
1.2.1 病房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在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新生儿病房母婴共同管理制度。在产妇和新生儿身体情况许可的状况下, 将产妇和新生儿共处一室, 但要向患儿家属及产妇宣教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 讲解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阐明新生儿病房管理对患儿护理、康复、预防感染的重要性, 得到大家的理解和配合。产妇应穿戴消毒服饰和专用鞋, 对手部进行彻底消毒, 以防细菌的传播。
1.2.2 病房管理
新生儿由于体质等方面相对较弱, 对于新生儿的病房管理及环境卫生应着重处理[4]。每间病房床位以1~2张为宜, 床位不宜过多。细菌或者微生物会依附在空气中的尘埃以及人与人交谈的吐沫中, 对新生儿的身体有一定危害。因此每个新生儿病房都应设有净化空气的设备, 并且每天对空气都进行消毒杀菌处理[5]。因此, 病房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每早、中、晚各开窗通风15 min, 以保证病房空气清新。母亲患有传染性疾病的, 按传染病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不采取母婴同室的护理管理方式。新生儿的生活用品也按照新生儿管理方法予常规消毒备用。
1.2.3 新生儿护理
(1) 新生儿患儿按新生儿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同时根据新生儿疾病的病种及严重程度, 按相应的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进行相关护理。 (2) 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囟门、生命体征、皮肤颜色、温度、肢体活动度、有无尖叫等,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各种检查、护理操作要轻柔、熟练, 既要做好患儿的治疗护理工作, 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妇的心理护理, 做好解释工作, 以保证产妇的心理健康。。做好患儿的身体护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 (3) 皮肤护理:用无菌棉球蘸石蜡油对新生儿的皮肤进行擦拭, 以清除胎脂和血迹。保持患儿皮肤清洁, 每日进行沐浴, 如病情不许可, 也要进行床上擦浴, 观察患儿皮肤是否完整, 有无破损、红疹。做好脐部护理, 每日进行脐部换药,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 做好臀部护理, 排便后及时清洗并更换尿布。 (4) 做好口腔护理, 每天进行口腔检查, 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儿的口腔, 发现溃疡或者破损、感染予局部涂有霉菌素的维生素AD油, 以防鹅口疮等。 (5) 尽量采用母乳喂养, 可病情许可, 采用直接母乳喂养或抽取母乳人工喂养两种方式, 如患儿不能吸允, 可进行鼻饲。鼻饲患儿要做好相关护理, 人工喂养的患儿, 要及时清洗、消毒奶嘴、奶瓶等。 (6) 预防肺部感染:对吸氧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儿应对吸氧装置、呼吸机的各部分每天都进行消毒灭菌, 采取合适的体位使患儿的呼吸道保持顺畅, 喂奶时避免呛奶, 以防肺部感染。 (7) 每日4次测量患儿体温,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对病房内的新生儿使用设备如暖箱、推车每日用500 mg/L有效氯进行擦拭消毒。新生儿及产妇的衣物、毛巾、包被等每日进行清洗、消毒、更换。
1.2.4 产妇的护理
1.2.4. 1 产妇的心理护理
产妇产后情绪变化较大, 尤其是在孩子也需要特别观察治疗的情况下, 情绪变化更为复杂。护理人员要考虑到产妇这些复杂的情况, 体谅产妇的情绪,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缓解产妇的紧张、恐惧情绪, 防止产后抑郁症。在患儿病情减轻, 出院前2~3 d时, 鼓励并指导产妇及家属参与新生儿的生活护理操作, 手把手地指导产妇为新生儿更换尿布和进行臀部护理;指导产妇正确的乳房护理和母乳喂养姿势方法;帮助产妇及家属树立照顾好新生儿的信心。
1.2.4. 2 饮食护理密切
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切口出血情况以及肛门排气等, 可给予萝卜汤以促进肠蠕动, 排气后进食, 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和容易消化的高热量饮食。
1.2.4. 3 一般护理
剖宫产产妇术后回房, 予去枕平卧位6 h, 10 h予半卧位, 以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指导其进行正确哺乳。术后即开始膀胱训练, 争取及早拔除尿管, 多饮水, 促进产妇及早自行排尿。平产产妇鼓励其及早下床活动, 以利恢复。做好会阴护理, 保持会阴部清洁;产妇出汗较多, 及时帮助其擦干汗液, 更换干净衣物;观察恶露情况, 如有异常, 及时汇报医师处理。做好产后护理的同时, 教会产妇做好提肛训练、产后操等, 以促进产妇早日恢复。
1.2.5 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
母乳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在婴儿喂养上永远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大力促进住院早产儿的母乳喂养, 将特别有利于早产儿的身心发育[6]。母乳跟人工喂养相比, 不仅各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种类、比例最符合新生儿的需要, 而且含有各种天然的抗体, 有效的母乳喂养不仅更符合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而且可增强新生儿抵抗力, 预防感染的发生, 同时, 母乳喂养也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 促进母体康复。在新生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 可协助产妇直接进行母乳喂养;如患儿不能直接吸允, 只要能够进食, 即可采用现场吸取母乳再进行喂养的母乳喂养方式。由于产妇就在新生儿身边, 母乳抽取后直接就可进行喂养, 避免了母乳的存放、转运环节, 有效地避免了因以上环节导致母乳污染、变质的可能, 也不需要对母乳再次加温, 使新生儿的营养更加完备, 喂养更加科学、人性化。
1.2.6 开展健康教育
指导产妇及家属在接触婴儿前后认真洗手、勤剪指甲, 清洗乳头、乳房, 每次喂养前后严格消毒汤匙、奶瓶;勤换洗尿布, 洗净后用开水烫, 并经常日光照射。定期开展新生儿家属健康教育培训班, 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新生儿疾病的特点、新生儿的喂养、生活护理要点、预防接种及早教方式, 并对产妇和家属进行训练, 对不正确的姿势予以纠正, 以提高产妇和家属照顾新生儿的能力, 保证新生儿在出院后能得到科学、熟练的喂养和护理。
2 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 对产妇、家属对新生儿护理掌握情况调查, 掌握率达到98.0%, 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进行评估, 满意率达到99.0%。对患儿家属及产妇进行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认同度调查, 产妇及患儿家属认同度 (支持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 对这种住院方式感到满意) 均达97.1%。其中共对35例产妇进行调查, 认同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的有34例, 不认同的为1例, 认同率达97.1%, 对35位家属进行调查, 认同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的有34例, 不认同的为1例, 认同率亦达97.1%。
3 讨论
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开展, 使得产妇和患儿家属能随时随地的了解到医护人员的治疗操作, 患儿的健康状况、情绪变化等都在家属和产妇的视野之内, 避免或减轻了产妇因和患儿分离导致的忧郁、焦虑症状, 因此会感到更加放心;母婴同室的开展, 产妇和新生儿同处一室, 不仅有利于母乳喂养而且可以同时提高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 促进亲子感情的交流;母婴同室, 便于护理人员对产妇和家属进行患儿健康护理的宣教, 在教与学过程中, 加强了护患沟通与交流, 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对减少护患纠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 同时也使得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逐渐娴熟, 新生儿出院后的护理得到自然延伸。母婴同室, 可以使新生儿早接触早吮吸, 按需哺乳, 有利于新生儿健康, 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8]。在非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病房, 一些患儿因条件所限并不能行母乳喂养, 通过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与非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比较, 非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相对高于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9]。
综上所述, 新生儿病房开展母婴同室的护理模式, 不仅符合新生儿的生理、心理需要, 同时也满足了产妇的生理、心理需求, 更满足了母乳喂养的客观条件, 是现阶段提倡的整体护理、人性化护理模式的统一, 也是现阶段社会需求的反映, 在新生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 是值得提倡的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模式。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护理模式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7-10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35例新生儿, 应用母婴同室护理模式, 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护理模式认可度。结果:家属及产妇对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护理模式认同度达到97.1%。结论:新生儿病房开展母婴同室的护理模式, 是值得提倡的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母婴管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蒋辉英.新生儿病房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护理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6 (11) :363-364.
[2]王兰英.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优生优育, 2013, 8 (12) :429-430.
[3]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3-94.
[4]陈敏香.新生儿院内感染因素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2) :100-101.
[5]伍崇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感染的防治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7) :56.
[6]连冬梅, 王宁辰.NICU中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实施体会[J].护理学报, 2013, 20 (9) :52-53.
[7]方惠.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5 (5) :63-64.
[8]郭健英, 郭秀妹, 钟双玲.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2) :3038-3039.
【关键词】新生儿科 院内感染 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患儿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不能自理,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再者,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综上所述,新生儿科病房由于以上的特点,防止院内感染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护理人员在防止院内感染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常见的类型和原因
(1) 皮肤感染:新生儿皮肤NI粘膜薄,易于破损,加之室内空气不通风,易出汗,在颈后、腹股沟等处易破损,易发生新生儿脓疱疮;患儿大小便次数多,且皮肤薄嫩,易发生 尿布疹、臀红。患儿家属知识缺乏是主要的原因。
(2) 脐部感染:脐部是新生儿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创面,由于尿布长期包裹极易导致大小便感染。
(3) 口腔感染:鹅口疮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它是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它主要来自产妇阴道以及未严格消毒的奶瓶、奶嘴,如果口腔护理不当,极易引起鹅口疮。
(4) 肺部感染:由于新生儿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力低下,尤其早产儿,吸吮能力差,如喂养不当,极易引起呛咳误吸而导致肺部感染。
2、 新生儿病房完善的制度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保障
(1) 医务人员是防止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凡有呼吸道、肝脏、皮肤粘膜、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都不可在新生儿科病房工作。
(2) 坚持陪人、探视者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限制人员出入,入室要穿备好的隔离衣,换鞋,戴医用帽子和口罩,与患儿接触前要进行手卫生消毒, 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3) 坚持手消毒制度,医务人员要在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应将双手致肘部清洗干净,并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一遍,接触下一个患儿前做好常规手消毒。
(4) 坚持新生儿房分区制度,将感染与非感染的患儿分开,病情重与一般患儿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5) 新生儿病房要坚持每日通风,冬季2次,夏季4次,每次通风时间15~20分,每日定时用消毒液消毒床头柜、输液泵、婴儿床以及其他台面,每日定时用紫外线消毒病房1小时,临时有需要再次消毒。
(6) 提高新生儿免疫力:新生儿的免疫力与其营养状况、喂养种类有关,家长可以据此 对患儿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进行母乳喂养,提高患儿的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对患儿进行预防接种预防病菌感染,经常对新生儿进行按摩,促进其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促进身体成长,提高免疫力。
(7)新生儿暖箱做好清洁消毒;氧气湿化水使用灭菌水,并每天更换;呼吸机外置管路及附件应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新生儿使用的其他物品和器具采用正确的消毒方法;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固定使用。
3 、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
(1)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例如给于新生儿抚触,喂奶后给于排背,头偏向一侧。
(2) 强化无菌观念,任何操作都要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完成,并做好标识。
(3) 加强新生儿专科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培训,如静脉留置针、留置胃管、光照疗法以及股静脉穿刺法等。
(4)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缺乏分泌型IgA,不能阻止病原体在黏膜上黏附、聚集,故易发生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感染,因此应做好患儿基础护理,增强抗病能力。做好口腔、脐部、皮肤及眼部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每天用碘伏消毒脐部;每天评估观察皮肤情况,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每次排便后做好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并根据情况给予护臀霜预防臀红;防止局部皮肤受压过久,每次输液前后评估穿刺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防止液体外渗。
4、小结
医护人员应主动地、前瞻性地、客观地观察每例患儿的疾病情况,及时筛查出高危患儿,及早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做到早防范、早发现、早隔离;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的患儿,要按照国家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所用物品应优先选择一次性医疗用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严禁交叉使用。;采取全面正确的医疗护理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參考文献
[1] 吴欣娟,贾朝霞 从护理角度看患者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56~58
【新生儿病房管理措施】推荐阅读: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02-14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01-06
新生入学教育管理办法03-11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12-02
新生代8090后员工管理01-21
管理工程系2013级新生入学教育方案10-18
管理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总结11-05
中学新生新生入学反思11-19
新生儿会诊制度03-04
新生儿口腔护理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