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6月湖南省攸县工业运行情况

2025-03-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1-6月湖南省攸县工业运行情况

2024年1-6月湖南省攸县工业运行情况 篇1

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和我县产业结构的影响,上半年我县工业经济处于低速运行状态,持续下滑趋势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上半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一、上半年我县工业经济形势基本判断

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71.55亿元,同比增长11.8%,较一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与全市增幅持平,增幅居全市第6位,因增幅回落影响GDP增幅6.46个百分点。从产业类型看,全县煤炭开采、铁矿采掘、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5%,分别完成增加值24.8、4.9、5.1、8.1和4.3亿元,分别增长17.5%、5.7%、21.9%、15.5%和49.1%,其中煤矿和铁矿资源采掘业的增幅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影响规模工业3.2个百分点。从企业类型看,我县经济发展仍以重工业为主,上半年,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3.13亿元,同比增长13.8%,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8.4亿元,同比增长25.1%。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一)、工业经济在低速慢行的轨道上徘徊。今年上半年我县工业总产值增幅出现大体上是在11%-15%之间波动,受去年基数的影响,2-6月我县规模工业产值同比增长为14.4%、11.2%、11.3%、12%和12.2%,预计全年我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在12.5%-13.5%之间。

(二)、主要工业支柱产业支撑力度软化

上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06.8亿元,同比增长12.2%。我县工业2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虽然有21个产值同比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只有7个行业增速在30%以上,但有4个大类行业增速比去年

同期有所回落,少数行业出现大幅下滑趋势。除农产品加工、传统木材制造同比增长20%左右并高于工业整体增速外。其他行业增长缓慢。特别是煤炭、铁矿行业持续处于低迷和增幅大幅下滑状态。

二、影响和反映我县工业增长放缓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工业产业结构严重缺失

一直以来,攸县的工业结构主要是依附于资源采掘、粗放式高能耗制造及冶炼低廉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产业,在现今世界和国内经济大格局的背景下,完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结构失调、存量不活,增量乏力,经济下滑已成必然。从工业用电量情况可以看出,我县整体工业经济处于开工不足,产能低下的局面。根据全县的能源消费品种的分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下降尤为明显。县电力局的数据显示,工业企业用电量除1月份同比增长外,2-6月工业用电量都出现了负增长,各月同比下降分为-39.42%、-13.94%、-25.01%、-11.76%和-15.1%。虽然受酒埠江特钢、梅城水泥、鑫旺铸造停产的影响,导致全县企业用电量同比有所下降,但是造成用电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开工率低,半生产半停产的企业大量存在。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拉力不足

一方面,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但增速有所回落。上半年,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5.13亿元,同比增长38.9%,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14.1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9%。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28.99亿元,增长48.6%,增速回落3.9个百分点;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3亿元,同比增长25.3%,增速回落41.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投资产能转化比较慢,投资不能很快的转化为实际产能,因而对工业增长的拉力不足。

(三)工业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企业应收账款过多,企业的资金占用增加,影响资金的流动。1-5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5.76亿元,同比增长119%,占流动资产的41.5%。企业资金回收难度大,部分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周转能力下降,根据二季度景气调查情况看,55.1%的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紧张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工业经济效益。企业融资难且贵的局面尚未得到缓解,贷款拖欠日益突出,资金结算周期明显延长。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4.33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回落17.3个百分点。

三、几点建议

(一)调整过剩产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在国际需求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的双重影响下,产能过剩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提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议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规模,利用政府的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公共资源,大量投入本已过热的投资领域,导致产能过度无序扩张,部分产能严重过剩,在现行国内国际经济新环境下这些过剩的产能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无法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发展重点由规模增长转移到质量提升上,有必要依靠市场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落后企业整体退出步伐,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必要建立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优势互补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业监管,强化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2014年我县淘汰了石羊塘水泥厂、峦峰水泥、黄金塘水泥厂、梅城水泥和银塘铁厂等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企业。

(二)加强银企对接,创新企业融资形式。

为进一步促进我县金融的发展,增强金融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一是我县内相关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信贷等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特别是一些处于工业发展阶段的企业。二是鼓励企业多种方式融资,拓展融资渠道,增加流动资金。三是引导企业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加速资金周转,确保流动资金需求。

(三)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2024年1-6月湖南省攸县工业运行情况 篇2

一、上半年全县经济运行态势

(一)总体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7亿元,同比下降0.4%,比一季度增速提高了8.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5.74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6.76亿元,同比增长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17亿元,同比下降5.8%,三次产业比重为8.6:70.1:21.3。

(二)农业生产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05亿元,增速4.1%,比一季度增速提高了1个百分点。上半年春夏收粮食作物产量0.1734万吨,同比增长3%;油菜籽总产量1.91万吨,同比增长4.43%;蔬菜总产量4.64万吨。生猪出栏19.52万头,同比增长0.26%,能繁母猪1.56万头,同比增长6.12%。生猪存栏23.87万头,同比减少7.48%;出栏牛0.58万头,同比增长1.75%,出栏羊4.29万只,同比增长3.42%,牛存栏9.9万头,同比增长3.98%,羊存栏9.05万只,同比增长2.96%;家禽出笼173.5万羽,同比增长1.94%;水产品总产量9430吨,同比增长12.42%。

(三)工业下滑形势有所好转。上半年,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44.68亿元,同比下降0.2%,比一季度增速提高15.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产值65.8亿元,同比下降7.1%,比一季度增速提高18.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比一季度增速提高16.2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县共实施项目117个,其中续建34个,新开工83个,完成投资37.3亿元,同比增长38.8%。其中:交通类完成投资1.02亿元,同比下降31.1%;城建类完成投资20.03亿元,同比增长143.9%;工业类完成投资8.29亿元,同比下降37.2%;农林水利类完成投资4.24亿元,同比增长126.6%;商贸物流类完成投资0.39亿元,同比增长34.7%;社会发展类完成投资3.26亿元,同比增长69.8%。其它类完成投资0.07亿元,同比增长32%。全县重点项目投资完成额10.48亿元。

(五)商业保持平稳发展。上半年,我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4亿元,同比增长12%,比一季度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0.76亿元,同比增长5.8%;零售业14.65亿元,同比增长11.9%;住宿业0.23亿元,同比增长13.8%;餐饮业为1.9亿元,同比增长14.2%。从城乡来看,上半年,城镇市场

实现零售额14.13亿元,同比增长13.2%;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41亿元,同比增长7.4%。

(六)财政收入下滑严重。今年以来我县的财政收入出现大幅度下滑,到目前为止,下滑形势没有得到好转。上半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7亿元,同比减少2亿元,同比下降29.85%;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6亿元,同比减少1.78亿元,同比下降43.08%。

(七)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上半年,我县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03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64元,同比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元,同比增长12.7%。

二、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方面:上半年,我县“三电一矿”的生产形势较一季度有所回升,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差距。其中五强溪、凤滩、高滩三家水电企业发电量累计45.23亿度,较去年同期减少1.89亿度,同比下降4.01%,辰州矿业产值同比下降12.93%。县属工业企业的生产形势也不景气,上半年的产值同比下降1.4%。我县工业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工业品市场持续疲软。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宏观经济整体趋紧,市场需求增长不足,我县工业品价格延续低迷,如我县重要工业品黄金的价格同比、环比均有所下降,价格已接近生产成本。二是企业生产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县工业企业生产的主要瓶颈,许多企业资金短缺严重,如五溪食品厂因新建项目占用大量资金,生产用流动资金短缺约 500万元;友诚实丰钒业因产品库存增多,销售较为困难,正常运转需生产流动资金500-800万元,辰州磁电高科、雨露商贸、五强溪特种纸厂等多家企业也不同程度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目前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要求比较严格,手续复杂,中小企业贷款较难,资金短缺情况难以得到缓解。三是生产成本日益提高。随着人力、原材料、水、电等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压力很大。据统计,今年来劳动力价格平均提高了15%左右;原材料价格平均提高了10%左右。部分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已不堪负担,难以承受高昂的劳动力价格。

(二)财政方面:上半年,我县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下滑严重。一是受政策性减收的影响。今年,国家税务总局执行对大型水电企业税负超过8%的部分实行退税政策,这就意味着作为我县主要税源的水电企业今年的增值税为零。同时从去年10月起,我省取消了18个部门的4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涉及我县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减少我县的非税收入。二是受企业效益下滑、项目启动慢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县部分企业特别是规模矿山企业受到多种

困难的制约,生产经营状况一直不景气,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同时受融资困难、土地政策紧缩等因素影响,我县项目启动较慢,开工不足。

本级公共预算收入的减少也影响了公共预算支出的进度。上半年我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同比减少0.92亿元,同比下降8.49%。特别是与GDP相关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下降49.23%,是导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上半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保持了38.8%的增速,但较一季度下降了24个百分点,增速放缓。一是部分房地产项目,虽然已经形成实际工程量,但是因手续不齐全,不能入库上报;二是资金不足影响项目建设进展。如年产4000万AH磷酸铁钒锂离子电池项目由于资金原因暂时停止施工,1-5月没有发生投资额。三是沅陵县投资项目的部分施工建筑单位为外地注册建筑企业,不能纳入我县建筑业起报单位,产生的产值不能上报,从而影响我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四是我县目前项目开工率不高。205个项目中,开工的只有117个,开工率仅57%。

(四)商业方面:一是城乡差距较大。上半年,我县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4%,城乡比超过了4:1。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也比城镇低了5.8个百分点。二是限上商业单位的拉动力不大。目前我县限上商业企业只有20家,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26.5%。上半年,我县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仅为-12.9%、6.1%、10%、6.9%,均低于限下的15.4%、14.3%、16%、15.5%。限上商业发展乏力,无法拉动全县商业的快速发展,一直是我县商业乃至三产业发展的短板。

(五)“四上企业”:今年到目前为止,我县规模工业企业、限上商业企业、规上服务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中还未新进一家企业,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促进工业发展。一是切实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深入开展生产环境和市场环境治理,建立良好市场秩序。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项目建设进度,认真落实为工业服务的长效机制。积极主动为工业企业做好电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强与财政、银行等部门协调沟通,努力为企业争取各种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融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工作。二是加快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和创业平台建设,提高园区的承载力和创新力,并加快项目入园落地,新竣工的企业及时投产。三是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完善和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坚持以“两新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

业,培育我县工业新的增长点,减少对“三电一矿”的依赖。同时通过加快推进技改扩能,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引导我县水电、矿产品和农林产品加工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继续强化财税工作。一是大力培植财源。依靠优惠政策,催生和孵化一批新型工业化企业,努力培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增长的新型财源,夯实我县税收增收基础。二是继续加强税源的监控和征收。对全县重点税源户,要安排专人负责,跟踪管理,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进一步加强零散税收征管,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整顿和规范纳税秩序。三是要继续加大税收稽查力度。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防止税收跑冒滴漏。四是优化支出结构。在大力节减行政成本的同时,要全力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重点支出、社会保障以及民生方面的支出需要;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三)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一是抓好待建项目开工建设。针对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着力破解难题。加快行政报批、征地拆迁、资金衔接等前期工作步伐。为项目开工建设创造条件。二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召开项目建设调度分析会,发现和解决好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进度督促和协调服务,切实强化环境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建设进度稳步推进。三是强化项目资金保障。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汇报衔接,努力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尤其要争取更多的预算内资金支持。加强同金融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项目,增强金融部门投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争取更多的银行信贷支持。

(四)努力搞活消费市场。一是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捏造涨价、囤积涨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保证商品价格稳定,质量安全,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二是积极开拓乡村消费品市场,缩小城乡差距。我县乡村消费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利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试点的契机,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销售中介组织,及时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等方式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提供便利和服务。三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增收和消费能力。通过促进城乡居民就业,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2024年1-6月湖南省攸县工业运行情况 篇3

今年1-6月,我国建材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延伸产业链,发展加工制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行业运行总体态势良好,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运行平稳增长,经济效益较好。1-6月,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分别为11.4亿吨、4.1亿重量箱,与去年同期相比,虽增速均回落了6.1个百分点,但仍分别增长了3.6%和4.7%。建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利润总额1410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从具体产品看,水泥、平板玻璃主营业收入增长约7%,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开采与加工、轻质建材等加工制品业发展态势较好,主营业务收入保持15%以上的增长。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1-6月,建材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99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水泥、平板玻璃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3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投资额占总投资的30.7%,同比降低3.4个百分点。加工制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0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投资额占总投资的51%,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

2024年1-6月湖南省攸县工业运行情况 篇4

一、农村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种植业发展平稳

上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80万亩,增长3.86%。

粮食种植增加,结构有所调整。上半年,春夏收粮食播种面积2.19万亩,较上年增长6.6%。春夏播中早稻种植面积152.01万亩,减少0.6%。而为了避免去年那样的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全市今年积极行动,大力发展旱粮生产,湘潭县和湘乡市建立了9个玉米种植示范片,示范片总面积超过1万亩,直接对我市粮食生产带来积极影响。上半年玉米播种面积4.37万亩,增长167%。

油菜生产势头良好,面积和产量双增长。油菜籽种植面积30.56万亩,增长19.2%。去年下半年,由于全市范围不同程度遭受旱情影响,为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各市县各级部门大力扶持了油菜种植。市政府下发了《2013年湘潭市秋冬种生产工作意见》〔潭农发〕(68)号文,将相关任务下发到各县市区,其中油菜种植计划就达27万亩。湘潭县和湘乡市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新投入资金达500多万元,比往年全市用于秋冬生产的100多万投入翻了近5倍。总体看,今年油菜籽生产形势良好,油菜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均实现了增长,平均单产达到66.2公斤/亩,增长0.8%;总产量达到20227.4吨,增长20.2%。

蔬菜生产较快发展,经济作物增势不减。上半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9.88万亩,增长7.5%;总产量94.96万吨,增长8.5%;瓜果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完成2.06万亩,增长0.7%。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完成7.76万亩。

2、畜牧生产涨跌互现

上半年,全市出栏肉猪241.15万头,增长2.6%;出售和自宰肉用牛、羊数分别为0.61万头、5万只,分别下降3.2%和2.4 %;出笼家禽432万只, 下降

4.2%;生猪存栏273.85万头,下降0.2%;家禽存笼810万只,增长1.5%。

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直到5月中旬,生猪价格触底,5月下旬后开始反弹回升,进入6月份以后,随着生猪价格企稳回升,畜牧业开始走出低谷,生产逐渐恢复平稳,处于较好的回升态势。

3、渔业发展快速

今年的渔业养殖面积比往年有较大增加,上半年水产品产量达4.97万吨,增长4.3%。今年气候条件好,气温适宜,雨水充沣,山塘、湖泊、水库及沟河的平均水位明显高于往年,非常利于渔业生产。

4、农业农村改革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农业农村改革以改转结合方式快速推进。农村耕地累计流转63.2万亩,新增5.9万亩,占耕地总量的37.75%。湿地保护、绿色通道和10个秀美村庄建设工作加快推进。

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壮大。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903家(涉及20万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4.5%),新增70家;家庭农场新增31家,总数达到109家;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共有1976户,种植面积19.7万亩;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1195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小区)28个,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规模养殖出栏数/全市出栏数)达到68%。统计资料表明: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促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开始从个体化的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主体升级转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整合,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

产业结构逐步多元化。粮猪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随着近年我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开始向多元化转型。一是产业化步伐加快。上半年,预计农产品加工完成产值280亿元,增长15%,完成增加值81亿元,增长16.5%。农产品加工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纵横延伸,促进了粮猪二元化结构向多元化发

展。二是新型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全市现有营业收入过50万元的休闲农庄400多家,其中四星级以上的6家。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有机的将农业与观光旅游、生态保护、度假休闲等多种行业结合起来,形成了多位一体的综合农业经营模式。此外,农技服务、农机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经营组织纷纷成立,组织成员通过组织系统共享生产经营资源,行业的整体生产效益快速提高,现代农业服务产业逐步形成。上半年,预计农业服务业实现产值

3.56亿元,增长18.6%。

二、主要问题

1、保持粮食生产稳产、增产的难度大。今年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全市耕地抛荒的现象逐步减少,但因当前种粮的用工成本高,加之粮价低位运行,种粮的比较效益偏低。据专业人士测算:早稻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耕机收、人工等在内,总成本约为957元/亩,收入为1112元/亩;晚稻的总成本在1030元/亩,收入为1306元/亩,中稻的总成本为1095元/亩,收入为1408元/亩。从中可看出:种双季稻比种一季稻其收益只多出118元/亩,如单从效益方面考虑,农户将加大对种一季稻的选择(不考虑规模生产前提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压单扩双”的工作难度。

2、气候条件总体不利早稻,早稻生产存不确定因素。今年4月中旬以来持续阴雨天气,日平均气温较去年同期略低,降雨量多1.5倍,日照减少1.4倍,气候条件总体不利于水稻生长,早稻返青分蘖慢,主茎叶龄小,大田苗数少,发育慢。且在大田生长发育期间,连遭阴雨寡照,生长期延长,加之雨水频发,病虫防治时机延误,导致今年早稻病虫害发生偏重。预计部分丘块结实率下降,产量比上年将有所减少。

3、猪价长期低位运行,养殖效益受影响。今年以来,市场供求失衡,生猪外销不畅,生猪价格持续走低,至6月中下旬,活大猪均价在12.4元/公斤左右,较去年同期下滑7.7%,猪粮比约4.92:1(全国平均盈亏平衡点6:1),养殖户头均亏损达到300元左右。生猪价格和养猪收益的双双下降,对广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

4、农民种粮收入微薄,种粮意愿呈下滑趋势。近年来,城镇化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带来了很多就业及创业机会,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统计数据表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人均总收入中占65%,工资性收入已经占据农民收入的主导地位,相对于种粮等传统经营性收入,这种悬殊的差距,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了巨大冲击。上半年,全市早稻播种面积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减少0.6%,而中稻种植面积却大幅上升,增长19.9%,农民种粮意愿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三、建议

1、进一步推动耕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规模出效益”,有组织的科学的规模化生产,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业产出效益的根本途径,是解决耕地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也正发生着重要的变革,各种形式的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过去那种以个体化生产经营为主的家庭作坊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与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矛盾,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粮食生产任务必须完成与农民因种粮收益微薄而不愿种粮进而抛荒耕地的矛盾;农业规模化生产推进速度缓慢与个体生产经营效益低下的矛盾;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个体化生产经营的难管控性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矛盾;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个体经营对资源的随意浪费的矛盾;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的矛盾等等。“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是化解这些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科学的、制度化的、合理合法的土地流转,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的科学发展,有效遏制耕地抛荒现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广农业科技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的作用

经济合作组织是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各种以经济合作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新型经营主体对提高生产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十分重要,对提高全

产业的竞争力也很有效。从全市目前90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看,虽然数量上己具有一定的规模,运营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较明显,但总体上组织的规模仍然偏小,行业覆盖范围也不够广,经济合作组织对产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牵引力也不够强。因此, 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理顺关系, 加强对经济合作组织的协调引导,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赋予其更多的权利, 使之在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系统化的规模生产效应, 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转型,进而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带来的冲击。

3、转变发展思路,大力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发展主要秉承以量为先导的粗旷型发展思路,长期以来对量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质的重视程度,由于对产出量的偏爱,对质量的监控则缺乏必要手段,生产过程中“质”的不可控,造成了资源配置不佳,甚至出现浪费现象,并导致不可控的隐性破坏因素不断累积,严重威胁我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生态环境破坏就是最直接的后果,之前发生的“镉米事件”应该引起我们最大的关注。同时,这种只重视“量”的发展思路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加上我市农业发展受地理区位范围制约严重,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我市耕地面积呈逐步萎缩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量”的增长难以为继,发展进入了瓶颈状态。要打破这个发展瓶颈,就要千方百计突破“量”的限制并从“质”上做文章,要全力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要积极借鉴一些成功经验,如:我市的湘莲、新晃黄牛肉、安化黑茶、张家界大鲵等等,大力提升我市农产品附加值,推动我市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空间。

2024年1-6月湖南省攸县工业运行情况 篇5

一、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一)本年完成投资降。截止到六月底,房地产本年完成投资74.9亿元,同比下降5.4%,当月完成投资28.8亿元,同比下降19.8%。

(二)累计竣工面积降。一至六月,累计竣工面积28.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8.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2.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0.5%,减幅较大。

(三)房屋新开工面积降。一至六月份,本年新开工面积281.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9%,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7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7%。

(四)商品房销售面积降。截止到六月底,商品房销售面积198.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14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6%。

二、房地产企业运行举步维艰

一是房地产企业工作量不足。截止到六月底,有建设项目的房地产企业211家,占369家入统房地产企业的57.2%,比工作量不足的去年同期还低4.7个百分点。

二是新项目缺乏。本年新开工项目共27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3个项目,同比下降32.5%。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3.5亿元,同比下降17.2%;一至六月份完成投资18.7亿元,同比下降23.6%;

三是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本年有进度的续建项目169个,仅占全部续建项目(264个)的64.1%,有近一多半的续建项目处于停工状态。

四是土地购置面积下滑。截止到6月低,本年土地购置面积49.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9%。

三、房地产形势运行分析

(一)居民房屋消费观望气氛依然浓厚。一是受国家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二是国家提高二套住房的收付率和房产税收的试点效应。三是股市、基金持续低迷,居民财产性收入减少,生活压力加大,刚性购房需求受到抑制。四是居民对当前房价上涨预期不乐观,房产投资已不再是居民投资的首选。

(二)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调整期。2014年国家对房地产调控依然不放松,由短期走向长期,由堵变疏,真正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通道,过去暴利化的房地产利润将走向正常化。但调整的期限将逐步缩短,投机性成分开始减少,市场也将逐步回归理性。

(三)多数房企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房企资金吃紧,再加上融资渠道被收紧和库存积压的双重压力,迫使一些房企不敢承接新项目,续建项目进度缓慢,甚至到了出售项目换取资金的境地,如果持续下去一些小开发商资金链会断裂甚至倒闭,可能造成一定的市场波动。

(四)信贷政策松动成交量将逐步回升。随着信贷政策松动、房贷利率优惠的重新启动,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将会逐步有所回升。同时,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加大,住宅销售价格会持续“降价换量”的延续。二手住宅客户也会逐渐流入新建住宅市场。

四、房地产市场运行建议

(一)引导房屋消费亟待加强。房地产业是促进张家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所以,政府、行业和媒 体要科学分析楼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准确传递楼市信息,客观报道政策及房价调整的资讯,引导需求方对房价、房地产开发形势有更准确的认识,以营造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房企要正确判断市场前景。张家口房地产市场前景良好。一是张家口房价在全省十一市中,处于较低水平;二是随着京张两地高速网络的通达,张家口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生态环境将博得许多北京购房者的青睐。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区聚集,房地产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刚性需求。四是随着人们对医疗、文化生活的需求,将有更多县区居民进入市区和城镇居住。

(三)提升房地产企业市场信誉。部分房地产企业信用差,品牌意识不强。有些开发商短期行为严重,既没有长期的企业发展规划,也不重视自身的信用,面积缩水、价格欺诈、质量低劣,延迟交房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市场购买信心。为提升房地产市场信誉,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治房地产市场,提升诚信和谐水平,切实加强房地产业的政策法规建设,对房地产销售、中介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积极推行房地产企业不良行为公示制度,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曝光力度,建立失信企业的退出机制。

上一篇:数控发展的方向下一篇:临床执业医师历届真题解析--内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