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共8篇)

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 篇1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企业管理进入了新的时期,看看下面大学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大学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着眼未来,针对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树立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本文以现代企业管理战略理念为研究核心,详细阐述了现代企业发展所依靠的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等理念,提出了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经济;信息技术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势,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重要目标的一种企业制度,它具有权责分明、管理科学、产权清晰等特点。于是,一场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这场变革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一、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可避免的存地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形成了目前企业管理的误区。

(一)经验主义的主观臆断。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在制定时,都会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因素,并把这些成功经验制度化。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然而,一个企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曾经的经验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企业规模、发展模式,没有正确的理论支持,企业管理容易主观化。

(二)管理模式混乱。现在某些企业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管理模式混乱多变。使得企业制度执行不力,最终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很难实现管理层级上的推进。为此,应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的管理系统,并做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形成稳定、开放的科学管理机制。

(三)缺乏量化管理。目前一些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采用数化、量化的考核模式,而是感性用事,用感情制约理性,导致企业缺乏伦理标准,影响企业制度的权威性,不能令行禁止,执行中行动不协调,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运转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团队的工作效率低下,员工忠诚度变差,最终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建设一定要建立理性化、科学化、并能持续发力,形成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管理绩效。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指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进行,而开展的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在现代社会,协作化、扁平化、分散化、团队化、虚拟化,是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把知识与信息的获得、利用、创新作为管理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虚拟企业是现今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它大大方便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企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知识管理。在悄然兴起的知识经济中,知识已经成为独立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培育人才,这一切是传统管理理念所不具备的。二是快速反应管理。以快取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特征,知识、信息采集快捷,创新加速,谁先进入市场谁就会赢得市场。三是网络型组织结构。在知识经济时代,适用于工业经济时代所建立起来的管理等级体系,显现越来越多的弊端。一种强调整合策略、动态协调、快速反应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将是发展趋势。

三、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现代社会信息的获得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形式有着决定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信息方式获取的方式,也促使企业从新策划并改造原的.管理体制。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手段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渗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它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使用信息处理器对最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做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影响。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管理组织的结构,使管理组织从“金字塔”变为“矩阵”状,从前横亘在其中的中间层次被削弱或逐渐消失。管理层和直接与基层执行者相联系,基层执行者的自主决策能力增强。

(三)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在网络化的电子商务中,人们发现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贸易机会增多。

(四)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管理系统的变革。首先,使生产过程自动化;其次,使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程序也发生变化;再次,是生产管理趋于智能化;最后,使管理层通过畅通的信息对生产管理的控制力加强。

(五)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管理中,使财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大为减少,工作越来越轻松,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工作上来,为管理层提供更多的、更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方便其决策。

(六)对企业决策管理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了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了更多可靠的依据、凭证。管理层就可以利用现代的博弈论方法来进行战略决策和定位。

四、如何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1)在管理中坚持实事求是。要以企业的实际状况为根据来制定管理体制,制定出的管理体制又要在企业活动中进行实践的检验,以证明它的适用能力和可操作能力,确保其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切实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2)在管理中注意领导和基层相融合。在管理体系制定时,应该与员工进行沟通互动,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把员工的意见作为考虑因素,这样制定出的管理体系才是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才能扎根群众,为广大群众所信服并遵守执行。

(3)在制定管理体系时尽量系统化、全面化、统一化

(4)要做到职位与能力、权力与义务相一致。使每个员工都能在其职位上发挥其所长,使能力与职位相符合。同时,与职位相匹配的权力也是有限的,它不仅与职位相符,也与在职者的工作利益相符。

(5)企业管理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繁简适度。企业管理的各项指标和要求都要尽量做到定量化、标准化,内容更要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使受众易于掌握和理解。除此之外,企业管理的规范更应该做到详尽、明确,不能有任何的漏洞和含糊不清的情况,否则,在实施过程中,就容易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

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 篇2

一、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办公室的角色认知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如何适应现代大学制度, 实现高校办公室的作用,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认知。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 是学校的综合协调与办事机构, 是承上启下、沟通四方, 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枢纽与桥梁, 具有综合情况、协调关系、调研信息、检查督促和办事服务等职责, 其职能几乎涉及到学校现代管理系统中的决策、执行、督办、反馈等各个方面, 担负着沟通情况、组织会务、调查研究、反馈信息、传阅文件、草拟文稿、接待来访、机要文印、管理档案等项业务。随着高校办学功能的扩展和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高校办公室工作的牵涉面越来越广, 面临的大事多、新事多、难事多、琐事多, 工作节奏也不断加快, 随时出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给办公室工作增添了新的压力。办公室固有的职能属性和特点以及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对办公室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办公室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服务角色。行政工作的基本特征就是服务, 办公室工作也不例外。必须摒弃官僚主义思想, 确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按照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服务, 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 为领导、基层和群众服务的要求, 在服务的范围、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认识,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 变阶段性服务为全程式服务, 探索在新形势下做好服务工作的新方法, 在服务中提高办事效率, 在服务中树立和维护自身形象。

执行角色。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对于一个组织机构, 则是长期战略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 是一个组织机构成功的必要条件, 组织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 当组织的战略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 这时候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高校办公室有义务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同时也是在提高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公关角色。随着我国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的深化、“211工程”建设的推进、办学自主权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院校与国内外、与社会和地方的联系也愈加密切, 办公室的“窗口”作用更显突出, “外交”活动日益频繁。这就要求办公室处在新的角色——公关角色。在与主管部门、相关厅局、地方政府、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工作联系的过程中, 主动宣传学校优势, 树立学校形象, 维护学校利益, 通过细致、周到、得体的公关活动, 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 改善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

督办角色。督办工作是高校办公室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主要是督促检查落实行政决策, 综合协调、规范日常行政事务, 保障政令畅通;检查、督促上级指示、会议纪要、领导重要批示 (决定) 和重要工作的执行情况。高校办公室的督办工作应该有其重点。学校的中心工作、领导的关注点、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题等都是督办工作的重点, 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工作开展督办, 把重点放在发现和解决决策落实的过程中, 要反馈决策落实中的各种情况, 尤其是妨碍决策落实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并提出对策性建议供领导参考。做好督办工作既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体现, 也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高校应从决策执行、资源配置和监控评价等方面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摆脱行政化管理误区, 倡导学术管理模式, 实现学校有序发展。由于传统习惯和宏观体制使然, 这一调整还存在诸多障碍, 唯有以改革的精神, 创新机制, 坚持不懈,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构建起生机勃勃的现代大学制度。

二、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办公室管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在现代大学制度下, 高校办公室内涵建设不能墨守成规, 而应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勇于开拓, 改革创新, 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显现出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意义。高校办公室作为综合管理部门, 承担着协调、服务、督办、信息传递等基本职能, 发挥着“枢纽”“窗口”“参谋”“智囊”等重要作用。

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办公室管理创新的核心, 理念的创新影响和决定着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也最终决定着工作的层次和服务水平。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要以发展的理念谋划全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围绕发展这个大局, 眼光才会有高度, 思考才会有深度, 工作才会有力度。办公室工作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开展工作。要不断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及时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加强与高校、地方、科研部门的联系与交流, 拓展工作的空间和深度, 努力形成开放的办公室工作运行机制。

根据学校内涵发展的要求加强科学管理。以人为本, 合理布局人员结构及工作职能, 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办公室工作职能的转变, 要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转变, 从传统的执行型、操作型、事务型向研究型、参谋型、创新型转变。办公室工作要跳出过去“办事、办文、办会”的老思路, 要站在全校全局的高度, 根据学校的发展大局和工作重点, 加强调研, 努力做到“想领导之应想而未想, 急领导之应急而未急”, 力求服务在领导决策之前, 工作在领导举措之前, 谋划在领导思想之前,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升工作的层次和参谋的高度。

管理制度的创新。制度是规范办公行为的准则和依据, 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也是依法办学的要求。制度创新分两个层面:从学校层面, 办公室作为协调机构, 应认真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及时修订学校各类规章制度, 完善有关机制, 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力。从办公室层面, 办公室工作的规范化事关学校日常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转。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是促进工作正常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首要保证。

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办公室的工作内容, 分层次建立健全办公制度, 确定各岗位职责, 制定年度和学期工作计划, 形成办公室管理目标体系。二是规范办事、办文、办会的程序, 努力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依章办事, 有条不紊。三是引入竞争、激励和监督机制, 抓好制度的检查和落实, 确保管理制度能落实到位, 同时加强考核, 考核结果与先优评选、晋职挂钩, 接受部门、学院评价与监督等, 使办公室朝着高效、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管理手段的创新。近年来, 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众多高校的主旋律。大众化教育、多校区办学以及内涵发展的推进, 都对办公室工作创新, 提高管理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管理手段的创新, 首先要充分依靠现代教育技术, 以互联网为平台, 强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开发内部管理系统和远程会议系统, 发挥网络超时空、跨地域、开放交互的特点和优势。其次, 办公室具体工作要实行网络化管理, 以摆脱长期以来基于纸质的传统办公方式, 实现依托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数据的无纸化办公的根本性转变, 实现办公室工作的方便、快捷、高效, 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有利于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同时, 结合办公室信息调研、文件传递、督办检查、档案管理、统计报表等方面工作的需要, 开发有关软件系统, 建立适应现代管理手段所需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和有关工作的网页, 使事务管理信息化, 咨询决策智能化, 指挥调控现代化, 以提高办公室工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

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 篇3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逐渐从政府包办的单位转变为自主管理并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大众化给大学发展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风险。大学办学自主、管理自主、财务自主和高教体制的改革使得大学风险凸现。因此,要使大学稳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管理者就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走出定位困境、观念困境和机制困境,构建大学风险管理体系,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引入大学组织管理中,从内外部整合大学全面风险管理运行环境,科学确定大学风险管理目标、原则、方法和程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4-0076-0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既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而大学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源泉、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团结安定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管理者必须尽快转变思想,构建大学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一、大学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现代大学风险日益凸现

(1)办学自主使得大学风险凸现。现代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从过去依附于政府发展转变为依法自主办学,这就意味着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将主要依靠大学组织本身。大学只有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的社会需求以及国际人才格局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转变办学理念,才能够为社会所认可并赢得市场竞争。我国自1999年以来的高等院校扩招,基本上是在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况下追求大规模的增长。研究表明,大学扩招引发了诸多教育质量问题,使其自主办学的风险已经凸现。

(2)管理自主促使大学风险凸现。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需求总是有限的条件下,组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将极大地影响着现代大学的稳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当前,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日益个性化,大学唯有不断地更新原有的管理原则、手段与方法,并持续保持动态、灵活的应对机制,才能适时应对各种可能的变革与突发事件。因此,高校管理情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了大学自主管理的风险。

(3)财务自主使得大学风险凸现。经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大学法人主体的身份确定,这就决定了大学作为贷款的主体,必须承担还贷责任,同时对学校的资产安全、合法使用负有相应责任。因此,在财务自主的条件下,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法定代表人,对包括偿还贷款在内的财务风险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大学及其法定代表人将成为财务风险的承担者,这使大学风险凸现出来。

(4)高教财政体制的改革促使大学风险凸现。财政拨款与学生交费是我国高等教育多渠道经费筹措结构中两个主要的渠道,但是,当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拨款并没有随着招生数量的增长、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同比例增长,

学生交费标准也因我国具体国情的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步提高的情形下,生均教育投入将呈下降趋势,这对我国大学教育质量保障极为不利。因为,高质量的大学教育要求要有相应的教育投入,但教育资金的缺口将成为影响大学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大学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振兴我国经济,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而大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源泉,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通过教学与科研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士、硕士和博士,他们在我国科技发展中起着先导性的作用,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的稳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将变得十分重要。当前大学风险的日益凸现充分表明,大学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势在必行。而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并对可能产生风险的潜在事项进行管理,使主体的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之内;它自始至终都在追求主体目标实现过程中如何进行高效率和有效的资源配置,以使主体完成其使命。所以,全面风险管理将有利于充分保障现代大学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任务。

二、当前大学风险管理面临的困境

1定位困境:大学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竞争性和连续性

从风险管理理论来看,明确目标定位是组织风险管理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诸多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攀高、追大、求全以及寻求所谓“跨越式发展”的不良倾向,致使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定位过于宏大,严重脱离了学校办学实际,导致大学之间发展日益趋同,缺乏大学个性与办学特色。这就不利于大学发展竞争优势的形成,也难以保持大学发展的继承性和科学性。

从我国大学战略目标的确定过程来看,大学的战略定位主要取决于大学管理层的智慧和意志;学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缺乏公众参与及公众认同,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难以成为学校发展和个人行为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行动规范,从而失去了对大学组织主体的激励与凝聚效应。同时,各大学领导层的频繁更换也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大学定位和战略目标的连续性。

2观念困境:大学领导风险意识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办一切的思想观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基于对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认识,诸多大学领导尚未将现代大学纳入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环境加以考察,从而忽略大学发展的风险问题。譬如,大学贷款只考虑筹资成本,忽视筹资风险,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很多大学因贷款而改变财务结构,从而产生筹资风险。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不再是稀缺资源,现代大学不仅在生源、师资、研究项目等诸多方面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还面临境外高等教育的竞争,大学的运营将不可避免地存在错综复杂的竞争风险。遗憾的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不少大学管理层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其风险意识非常淡薄,严重缺乏全局观念和战略性思维。

3机制困境:大学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或基本流于形式

大学组织如果从管理机制层面事先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机制,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做好防御风险准备,当环境变化风险来临时自然就会从容应对。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多数大学并未重视大学的管理风险,完全没有形成预先防控风险的意识;大学面对相关风险多半处于被动状态以及采取临时性的应对措施。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大学应从全局化的视角,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大学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全面考虑构建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大学风险管理机制,以增强大

学对风险的预测能力、预防能力、控制能力、化解能力和风险处置后的预后能力、转化能力。遗憾的是,即便有少数大学建立了这一机制,但一般仍停留在文字层面,在有效执行风险管理上存在明显漏洞,如无人监督和难以落到实处,造成有章不循、有制度不依的情况,使大学风险管理机制被明显弱化,风险管理形同虚设。这势必造成整个大学管理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严重背离了风险管理的既定目标和发挥应有作用,丧失了其权威性,更谈不上在有效地执行好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确保风险管理质量。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引入及其构建思路

1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引入大学组织管理中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被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及其运营过程中,一般认为,全面风险管理的本质是指“考虑了企业所有的风险因素和所有业务部门及其相关性,基于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这是相对于传统的单风险因素或单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而言的。其核心理念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得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而且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同时,普遍认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良好的内部环境构建、恰当合理的目标设定、全面而正确的事项识别、持续完整的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充分有效的控制活动、和谐而畅通的信息与沟通以及持续有效的监控等八个构成因素。

但是,大学是一个有别于企业的组织。一方面,大学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以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主,兼顾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增加适应社会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高效性,强调其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具备科层组织的特征,同时高度的专业化又使得大学内部的结构趋于松散。因此,大学的风险与一般企业有着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大学风险管理不能完全照搬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因为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向的、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个构成要素都能够影响其他构成要素,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而且八个构成要素在每个主体中的运行并非千篇一律,会因行业、规模以及管理理念和文化不同而大相径庭,因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大学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必须有所侧重。

2现代大学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1)内外部整合:塑造大学全面风险管理运行环境。首先,在大学的外部运行环境上,各级政府应进行适当的调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社会、学校在高等教育运行中属于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干预必须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通过立法、经费调配等手段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与管理进行间接控制,而不宜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控制,以保证大学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和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与发展不断做出调整的活力,以便大学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风险。其次,在大学的内部运行环境上,一方面大学领导及各级管理者应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诚信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应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大学内部控制机构在组织结构中的定位,因为合理的组织结构既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也是实行科学财务控制、风险管理的前提,其明确了大学决策层、管理层及任务实施者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制衡关系,以保证学校制度的有效运行。

(2)全面风险管理:建构大学全面风险管理系统。首先,科学确定大学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根据风险管理目标,结合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特性,把大学目标分为战略目标、运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大学管理部门不仅要选择目标并考虑这些目标如何支持大学使命,而且要确保它们与学校的风险容量相协调。有关报告的准确性和符合法律、法规的目标是在大学的控制范围之内,大学风险管理可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是,战略目标和运营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并不一定总在主体控制范围之内的外部事项,大学风险管理能够合理地保证管理部门及时了解主体朝着实现目标前进的程度。其次,合理设置大学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大学风险管理应遵循全过程控制、全体成员参与、全方位风险管理以及责任与激励相结合等基本原则。①大学在应用风险管理时,应考虑其全过程以及各个层级的活动,从诸如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等学校层次的活动,到诸如资金运作、招生、就业等业务单元活动,都应进行全过程监控,将各种变化都纳入控制计划之中,以便实时、动态地应对情况的变化,以达到动态的全过程的控制,使该主体的整体风险组合控制在其风险容量之内。②大学的风险管理必须通过学校的全体员工来完成,因此应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实现风险管理从风险部门的防范转向全员防范,将风险管理由个人行为提升到整个大学的整体行为,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风险。③目前大学主要存在包括业务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在内的错综复杂的风险组合,学校在进行风险管理时既要考虑预期事项和固有风险,又要考虑非预期事项和剩余风险,应从贯穿整个大学活动和发展的角度实行风险管理。④大学在落实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大学员工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制约,尤其是要建立相应人员的责任制、定期考核机制和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只有做到监督与激励相结合,才能最终达成风险管理的目标,使风险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再次,正确选择大学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①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大学与企业等营利性机构存在巨大差异,大学组织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风险评估的复杂性。同时,大学培养人才周期长,社会效益滞后,会使定量技术结果分析产生不确定性。因此,大学应当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技术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价。②选择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大学应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或者愿意为承担风险而付出多大的代价来采用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和承受风险等应对方法。最后,逐步构建大学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大学风险管理首先要设定战略目标及其他相关目标,并将目标在各个业务单元、职能机构或部门中进行分解,落实到个人,以便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目标设定后,再对目标实现过程中学校内外存在的预期和非预期事项进行识别,并评估风险,最后根据风险的性质采取必要的风险应对措施,如对贷款风险、教学质量风险可采用特定的模型或方法进行评估和应对,以实现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大学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见图1。大学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始终应与大学组织主体的使命相适应,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参考文献:

[1]顾海华,周田惠,浅析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66—68。

[2]coso制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王宏,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9—81。

[3]詹姆斯·林,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从激励到控制[M],黄长全,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35—47。

现代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篇4

大学高材生是一个知识密集的人才群体,大学高材生成为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方式。高材生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创新成为目前高材生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问题。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大学对大学生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其内涵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吸引、开发和保持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群体,并通过高素质的大学生实现大学目标的过程。目前世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对大学生质量也相应提高。企业中人才的合理配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综合水品的体现。如何合理的管理高材生人力资源的分配,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管理实际,针对我国高材生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讨。

一.大学高材生资源的概念

大学高材生人力资源是在高等院校或者大学里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相应专业技能和知识以及相关方面能力的人员,也就是指具大学专科或者本科以上学历,通过各院校的考核从而取得相关的学士或者研究生等资格文凭的人才。

二.我国大学高材生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

右。而2004年,全国才280万毕业大学生。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2003—2007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30.08万人增长到39万人,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人增长到352.1万人,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21万人增长到56.69万人。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但是大学高才生资源管理去不乐观。由于现状的大量高校高才生的涌入社会,已经造成的供过于求的局面。

(1)各大企业对于人才的苛刻要求,使我国大学高材生资源管理存在困难。例如:【资料8】广东高校本科招聘会375家企业拟招2万人,但一些企业对求职学生提出“211”“985”高校毕业要求。更有甚者拒绝对非“211”“985”工程范围内高校毕业生给予面试机会。比如珠海某商贸公司拟招聘23人,就要求20人的岗位必须是“211”高校毕业生。广州某著名地产公司财务管理岗位明确只招“211工程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2)【资料4】2014年应届研究生招聘会,虽然高校进驻招聘多,但应聘者少有问津,绍兴文理学院等一些大学只招博士生,而投档者多是硕士。从以上两则资料得出:现在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的苛刻要求,(3)现在大学毕业生的流向区域严重不均衡。

【资料10】据权威报道:毕业生就业逃离珠三角,在珠三角就业人数比例连降,2011年81.1%、2012年80.3%、2013年79.8%;在珠三角外就业人数连增,2011年

6.3万人、2012年7.4万人、2013年7.9万人。分析其原因,一是到二三线城市生活创业压力小,二是有更干净的水与空气,生活质量高,三是返乡就业方便照顾家庭长辈等。

三.发展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为了解决大学高材生资源的管理问题,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决议上提出了相关的决策:

【资料1】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资料2】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资料7】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对于企业的就业歧视,教育厅和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资料9】广东省教育厅文件规定,2013年招聘工作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入职的字样招聘信息,和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已经表示,会对进场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发现歧视行为会现场处理。

肇庆学院张姓学生连续两次被媒体招聘单位拒绝面试资格。

【资料5】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资料6】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仍带有十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兼容性。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只重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的理论还缺乏了解,致使管理观念和方式落后。具体而言,一是仍然沿用传统人事管理办法来管理人才,只想把人管住,致使许多教师感到压抑,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片面认为高校的发展就是靠投人,资金的缺乏是高校发展的瓶颈,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瓶颈是缺乏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高等学校的绩效考评模糊、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绩效考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学校充分有效地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目前高等学校的绩效考评存在着考核的标准难以确定、优良的绩效难以评

估、德能勤绩的内容难以量化等问题。同时考核的指标体系中缺少关键业绩指标。如:缺少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指标。而且考核的内容及要求每年都有变化,这种变化都是在年末才提出来,教职员工很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特别是有些高等学校因人设条件,更使一些教职员工无所适从。

这使高校缺乏合理激励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人力资源缺乏合理配置在高校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中,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整体性开发不够,没有用科学的、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来规划、管理,造成高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不能适应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从高校人力资源分布情况来看,一方面热门专业人才紧缺,人员流动性大,教师缺编;另

员、行政人员一比方例面过,大非教学浮科于研人,人事,办事效率低下,形成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

(四)高校人才使用过程中的“条块分割”和“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目前大学城的兴起为高校之间人力资源的互助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大学城校际间的任课却几乎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人力资源尚未形成合力。此外,科学研究上重个人成果,轻团队协作。学科建设上多“师徒相承”、“近亲繁殖”。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带来学术视野的狭窄和学科群体创新能力的下降,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四.对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实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要求以人为本,注重对教职工的培训和潜能的开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是以师生为主体、强调人的潜能、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在高校管理中处处体现师生主体意识,关心教师与学生的不同心理需要及各种生活要求,保护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关心师生的成长,克服高校管理者“官本位”绝对权威与服从旧的观念。重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重视教师的人格独立和自由;重视教师的职业选择;为教师提供弹性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从各个方面对员

工以人文关怀,用好人、留住人。(2)注重核心管理,建立有效机制,进行有效分配激励制度。从高校人才价值创造理念上讲,先要肯定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首席教授、课题负责人等在高校学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部分人占了整个高校教师的20%左右,他们在高校学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可带动其他80%左右的人。在此基础上,高校管理者应注重形成核心层、中间层、骨干层教师队伍,同时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分层管理模式。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教师岗位聘任制,增强学校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建立一种“以岗定薪、优绩优薪的激励制度,制定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的薪酬制度,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3).把培养、引进、稳定等环节结合起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当前,高校之间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流动已成为大势所趋,高校要认清并适应这种形势,切实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稳定工作。要在人才和学术水平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培养现有的人才之外,还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多方面、多渠道引进人才,立足市场,放眼全国,放眼世界,以大流通、大循环的开放式广招贤才,引进一批急需的教师。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

(4).加大改革力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用制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需要有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高校多年来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既包统配”的管理体制,但由于改革力度不够,加之人才的出口、入口不畅,社会保障制度不配套,造成不用的人出不去、有用的人进不来,以及管理队伍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工作难以协调的局面,影响到学校的人才流动和队伍建设,尤其是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因此,精兵简政、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用制是调整高校人力资源结构和提高教职工素质的必由之路。全员聘用制是单位与全体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定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工作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用人制度。“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是实行聘用制的根本原则,其本质是强调单位与职工在聘用中的平等主体地位。实行聘用制的基础是定员定编,前提是岗位设置,关键是订立一份平等合法的聘用合同,目的是以合同为依据,规范单位和个人双方的行为,维护单位和个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在高校实行全员聘用制是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要求、符合高等学校办学规律的用人制度,合理配置教育人力资源,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在高校教育资源中是第一资源。通过树立“以人为本”和尊重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积极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不断完善引才用人的激励机制等措施,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高度。精心设计如何求才,选才、育才、知才、爱才、用才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切实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为教学服务、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服务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程飞,曾建辉.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机制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5(5).[2]陈南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5(6).[3]周作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0(12).[4]王永祯。论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力研究

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 篇5

为维护现代远程教育正常教学秩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教育部有关现代远程教文件的精神,结合中南大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 入学与注册

第一条 新生入学注册

1.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录取的新生,持中南大学录取通知书并按通知书中规定的要求到指定的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以下简称学习中心)办理入学手续。2.因故不能按时办理入学手续者,应说明原因并附有关证明向学院书面请假,假期不得超过15天。未经请假或逾期不办理相关手续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3.取得入学资格的新生因故不能按期进行学习的,应在通知书中规定的办理入学注册时间起15天内由本人书面申请,说明原因并附有关证明,经学院批准,可以保留入学资格1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凭有关证明,表明能进行正常学习者可向学院申请入学。学院审查合格后,在下一个学习阶段开始前办理入学手续。不合格或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取消入学资格。

4.学校在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按照招生规定进行复审,复审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经复审不符合招生条件者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即取消其学籍。情节恶劣的,报请有关部门查究。

第二条 在籍学生注册

每个学习阶段课程考核完毕即进入下一学习阶段。在新学习阶段开始30天内,学生必须持本人学生证到所在学习中心办理注册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报到注册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凡未经请假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不予注册,作自动退学处理。

第二章 学分和学习年限

第三条 学分规定和学分计算

1.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实行学分制。各层次、各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数按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执行。

2.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网络基础类、德育类课程每32学时计1学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每周计1学分。

第四条 学习年限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年限依据学分制设基本学习年限、最低学习年限和有效学习年限。1.高中起点专科、专科升本科、工程硕士教育基本学习年限3年,最低学习年限2年,有效学习年限5年。

2.高中起点本科教育基本学习年限4年,最低学习年限3年,有效学习年限8年。第五条 选修及选课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满足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的前提下,可跨专业选修其他课程。

第三章 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六条 课程考核

1.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成绩及格即取得该课程学分,成绩和学分载入学生学籍表,并归入学生学籍档案。

2.学生必须完成课程的平时学习环节(如作业、实验等)方可参加该课程的考核。3.国家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攻读第二学历和第二学士学位者,可以申请免修其已学过的公共基础课程,但免修课程的总学分数不能超过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数的15%。申请免修的学生应将本人申请书及毕业学校的原始成绩单交学习中心。原始成绩单须具备以下内容:课程名称、取得成绩的时间、成绩及原毕业学校公章。原学课程成绩5年之内有效。

学习中心汇总后于每年1月、7月上报学院办理免修手续。第七条 成绩记载

1.考核成绩评定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优、良、中、差四级记分制。2.百分制和四级记分制与获得学分的关系如下:

⑴ 90至100分为优,70至89分为良,60至69分为中,均可以获得学分;⑵ 0至59分为差,不能获得学分。

3.学生平时学习环节的成绩按10%的比例计入该课程总评成绩。

4.课程最终成绩按学生在有效学习年限内获得的最高成绩记载。

第四章 缓考与重考

第八条 缓考

1.学生不能按学院考核计划参加正常课程考核者需个人申请缓考、经学习中心汇总报学院备案。申请受理截止时间为每次考核前50天。

2.申请缓考的学生可以在以后的每个学习阶段考核前50天按学院考核计划选择申请参加各门课程的考核,经学习中心汇总报学院备案方可参加。逾期未申请者不得参加该次考核。同一门课程只能申请缓考一次,否则该课程按重考办理。

第九条 重考 凡课程考核成绩不及格,或者因其他原因不能按考核计划参加课程正常考核又未办理缓考手续的学生都应重考。对已获得的课程成绩不满意者也可以申请参加该课程重考。

第十条 重考申请和安排

1.重考学生在学习中心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安排学习。重考学生可以在以后的每个学习阶段考核前按学院考核计划选择申请参加各门课程的重考。重考申请受理截止时间为每次考核前50天,逾期不得参加该次重考。

2.对于毕业论文(设计)需要重作的学生必须在以后的每次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5个月办理有关申请重作手续,经学习中心批准报学院备案方可参加重作。逾期不安排参加该次毕业论文(设计)重作及答辩。

第五章 退学、休学、停学和复学

第十一条 退学

1.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退学: ⑴ 在有效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者。

⑵ 经二级甲等医院诊断,因疾病或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学习者。⑶ 无正当理由不如期注册者。⑷ 本人申请退学者。

2.学生退学须填报“退学申请审批表”,由学习中心初审,并在新学习阶段开始20天内汇总报学院,学院审查批准后办理退学手续。

3.退学学生累计修读学分达到30学分以上者,发给肄业证书。4.退学学生的已交学费按中南大学办字[2002]20号文件的规定处理。第十二条 休学

1.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休学:

⑴ 学生因病经二级甲等医院诊断,确认须停课治疗、休养者。⑵ 因某种特殊原因,本人申请或学院、学习中心认为必须休学者。2.符合休学条件者在学习中心办理休学手续,由学习中心报学院审批备案。3.学生休学一般以一年为期,若因病休学经学院批准,可连续休学两年,累计不得超过三年。休学年限,不计算在有效学习年限之内.第十三条 应征保留学籍

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保留学籍至退役后一年。第十四条 停学

学生因某种原因须中途停学,但又不符合休学条件,经本人申请,学习中心批准,报学院审批备案,准予中途停学。中途停学年限计算在有效学习年限之内。第十五条 复学

1.学生休学或停学期满,应于新学习阶段开始前一周内持有关证明向学习中心申请复学,学习中心报学院审批。

2.因伤病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必须由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恢复健康。3.休学期间如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者,取消复学资格。

第六章 转专业与转学习中心

第十六条 转专业

1.学生取得入学资格后,在入学注册时允许在入学考试科目相同的专业内转专业。2.学生入学注册后确需转专业学习,入学考试科目又不相同者,必须重新参加入学考试。学校承认学生在原学专业已获得的、且与新学专业教学计划相同的课程学分,同时可免该课程的学费。

第十七条 转学习中心

1.学生学习期间因工作调动、搬迁等原因需要转学习中心学习的,经本人申请,原学习中心审查,学院批准,可以转学习中心。

2.学院批准转学习中心后,签发转学习中心接收、转出和报到函,通知有关接收、转出学习中心和学生本人。学生在学院签发报到函1个月内,持报到函到接收学习中心报到。

第七章 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十八条 毕业鉴定

学生毕业时应按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作全面鉴定,其内容包括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以及学习、劳动和健康状况等方面。

优秀毕业生根据《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评选产生。第十九条 毕业

凡具有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籍的学生,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并取得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者,准予毕业,发给中南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证书,并在教育部办理电子注册手续。

本科毕业生的学士学位授予按照《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暂行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结业

学生在有效学习年限终止时仍有2门以内课程(包括毕业设计)不及格者,作结业处理,发给结业证书。学生可以在有效学习年限终止后1年内申请重考或重作,通过课程考核取得学分后换发毕业证书。

第二十一条 肄业 学生在有效学习年限终止时尚未取得最低毕业学分数,但累计修读的学分达到30学分以上者作肄业处理,发给肄业证书。

第二十二条 证明书

毕业、结业、肄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八章 违纪处理

第二十三条 处分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对学生的处分有通报批评和开除学籍两种。第二十四条 考核作弊的处理

经核实违反考场规则或考核作弊(第二十九条(5)、(6)情况除外)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记,给予通报批评。违纪者必须书面检讨,学习中心进行批评教育并签署意见,上报学院。学院视其认识错误的态度确定能否参加该课程的重考。

第二十五条 开除学籍

1.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开除学籍:

⑴ 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者。⑵ 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者。⑶ 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者。

⑷ 在有效学习年限内,发现并核实采用虚假手段获取学历教育学籍者。⑸ 违反考场规则或考试作弊,态度恶劣、影响极坏者。

⑹ 由他人代考、替他人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者。

⑺ 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者。.2.被开除学籍的学生不发肄业证书,不退学费,可发写实性的学习证明。第二十六条 对学生处分的办理按学校的规定执行。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在与本校有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协议合作的院校之间,学生可以互选课程,学分互认。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于2005年9月1日起开始执行。解释权属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 篇6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管理的含义,泰罗认为(B.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指导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2.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 ,强调的是(C.管理的实践性。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C.提高劳动生产率。4.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A.军队。

5.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这就是它的(C.创造性 性质。

6.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或技巧就是(A.策略。7.关于战略远景的描述,下列选项中,(C.它规定了可量化的经济指标 是不准确的。

8.就组织的发展战略形式而言,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是(D.密集型发展战略。9.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 50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 80元,产品单位售价为 120元,若企业目标利润为 30万元,则该企业至少应完成(A.2 万件的产销量。

10.决策的第一步是(D.识别问题。

11.组织结构设计必须与(A.组织目标 相匹配。

12.小批量生产和全自动生产需要宽松、灵活的组织结构,如(B.有机式结构。13.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 配备的(A.因事择人 原则。

14.述职报告是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的一种方式,它属于(D.自我考评。15.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权力来源,下列描述准确的是(C.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职位。

16.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D.9-9型 领导方式对下属人员及其工作情况都表现出最大的 关心,属于理想式领导者。

17.人们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就是(A.挫折。18.成就需要理论一般适用于对(C.主管人员 的研究。

19.当信息接受者对信息发送者的信息做出发应时,就出现了反馈。反馈体现了沟通的(B.双向性 特征。

20.即时控制通常指的是(A.现场控制。

二、多项选择

21.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由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这些权力包括(A.传统的权力 B.理性一合法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22.根据管理二重性的原理,与自然属性相联系的是(A.生产力 C.社会化大生产。

23.用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是预算。如选项(A.销售费用预算 C.广告预算 D.成本预算。

24.组织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目的是(B.寻找组织的发展机会 C.避开存在的威胁。

25.德尔菲法是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包括两个基本点,即(C 函询 D.反馈。26.如果外部环境是稳定的,组织就可以采用刚性的、集权的机械式组织结构,比如(B 直线职能制结构 C 职能制结 构 D 直线制结构

27.对管理人员的贡献考评包括(C达标绩效评价 D 管理绩效评价

28.领导者在协调人际关系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处事技巧,比如(A 转移法 B 不为法 C 换位法 D 糊涂法

29.按照组织系统划分,沟通方式分为(C.正式沟通 D.非正式沟通

30.企业中应当承担控制职责的人员包括(A.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C.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D.企业基层管理人员。

三、判断正误

31.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对

32.彼得·圣吉教授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原因是他们的行为模式不同。(错

33.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创造更多利润。(错 34.集中化战略是中小企业较为适宜的战略选择。(对 35.决策者所选择的方案一定是最优化的。(错

36.事业部制是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结构形式。(对 37.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从事资源协调和管理,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业务知识。(错

38.菲德勒认为,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错 39.目标管理是职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对

40.为了提高控制的有效性,确保计划不折不扣的执行,就要使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刚性。(错

四、案例分析《 60分 41.案例 1 东方电力公司的计划工作

王力是东方电力公司的总经理,这是一家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大型企业。长期以来,王总经

问题 :(1计划工作的步骤是什么 ?(6分

答:完整的计划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机会分析、确定目标、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评 价各种方案、选择方案、计划分解、编制预算。

(2怎样才能使该公司有效地制定计划 ?(12分

答:首先要确定公司的总目标,再制订各部门的分目标。分目标的制订要以总目标为依据,各部门之间必须相互协 调,切忌独立决策、各行其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制订计划。

(3如果你是顾问,有关计划的类型方面,你会给公司哪种建议 ?(12分

答:首先,公司要制订一个长远的战略性计划;其次,各职能部门要分别制订战术计划或作业计划。

42.案例 2 厨房失火

张三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厨房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张三告诉

问题 : <1此案例中主要蕴含了哪项管理职能 ?<10分 答:控制职能。

(2什么是预先控制 ?(8分 其对于有效的管理具有怎样的意义 ?(12分 答:预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 取措施,将可能出现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

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 篇7

1 现行公办高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矛盾。

该制度按照企业中实行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来理解的话, 党委是高等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决策机关, 是学校的领导核心, 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的全局。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班子是党委决策的执行机构, 应由党委产生, 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按照这种理论党委应该有权任命和罢免包括校长在内的主要行政领导, 党委书记应成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但在实践上, 各高校党委和行政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 党委书记和校长都由上级党政机关任命, 书记和校长在行政级别上相同。虽然党委是高校的最高决策机构, 但无权任免校长、副校长等主要负责人, 校长也不向党委报告工作 (现实中一般校长向教代会报告工作) , 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由此看来,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论与实践并不一致, 校长和书记的关系也不明确, 相互之间职权难以定位, 很容易导致高校内部矛盾的产生, 降低管理效率。

1.2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容易造成学校管理机构臃肿, 重叠设置, 多头领导等违背现代科学管理理念的现象, 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等弊病, 影响行政系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如果党委决定高校的重大事项, 那么党委须对其决策负责。如果党委作出的决策最终却要由校长来承担后果, 显然是责权利不对等而有失公平的。从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来看, 高校的党委书记是高校领导班子的最高领导, 即通常所说的“一把手”, 而在法律框架内,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 校长是法人代表。由于校长不是高校的最高领导, 对外难以真正代表学校, 对内也难以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在对外交往和对内领导中往往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其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1.3 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合法性较差。

这里所说的“合法性”是政治学中指相关人群对该体制的认可程度, 并非指其是否符合法律。公办高等院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其最高决策机构理应由代表全民的组织 (至少是形式上代表全民的组织) 来担任, 而党委是政治性组织, 并不具有全民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校越来越走向国际化。许多学校都与境外高校合作办学, 留学生、外籍教师日益增多。归国留学人才、外籍人员担任来我国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十分普遍, 甚至某些高校在全球范围内聘请教授、学院院长。政党组织领导全民性的高校, 必然难以得到广泛认同。我国高校与境外高校、政府、学术团体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国际交往一般会遵循对等原则, 国外高校的“一把手”往往是校长 (或董事会主席、理事会主席) , 而中国高校则是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只有党内职务无行政职务, 在国际交往中必定会导致身份认同方面问题。在内部, 校长为首的行政班子通常为学术界某一领域的专家, 更加精通教学科研。而党委组成人员更加重视其政治资历, 有的人不是教育领域的专家甚至不是教师。普遍看来各高校党委书记的职称都低于或等于校长。党委班子领导行政班子显然会造成“外行领导内行”的不合理现象, 从而导致党委和行政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此外, 党委组成人员必须为中共党员, 而校行政班子、各院系的行政领导以及某些机构的专家、学者、教授很多都是党外人士甚至是外籍人士。在现行制度下他们被排斥在高校决策层之外, 其意见只能作为决策的咨询和参考。这样不仅会导致其为服务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而且由于决策主体单一而导致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差。当今许多高校校级组织由于无法突破《高等教育法》的壁垒,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而在其内部的学院、系则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正是说明了以上问题。

2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方式

为了解决公办高校现行领导体制与当今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必须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可以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进行体制创新, 实行理事会 (或董事会)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该制度有以下基本形式:

高等学校的理事会 (或董事会) 作为高校最高决策机关, 统一领导学校工作, 决定学校发展的宏观政策, 不再只是咨询机关。其职责包括选举校长, 根据校长提名任命副校长及学校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 决定学校机构设置, 考核年度财务预算及支出, 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 制定学校章程及基本管理制度。理 (董) 事会主席是高校法定代表人, 对内对外代表学校维护学校利益。理 (董) 事会成员可由政府任命或经法定程序选举产生, 成员主要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官员、该校教授、管理专家、校党委成员、教师代表等, 以保证决策科学性, 并对代表全民的政府负责。同时设置监事会及必要的监督程序监督理 (董) 事会、校长等机构和行政人员的工作。

校长为首的行政班子是理 (董) 事会的执行机构, 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理 (董) 事会授权校长独立负责地主持学校日常管理工作, 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组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拟订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 提名副校长及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人选;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 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拟订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 保护和管理校产等。

公办高校的党委将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权移交理 (董) 事会后, 仍将作为政治核心, 对高校的各项工作起保障监督作用, 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 讨论推荐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 讨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 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对包括理 (董) 事会主席、校长等在内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等。

3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意义

3.1 上述体制建立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理顺了高校内部组织机构的关系, 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

提高了公办高校体制的合法性, 便于国际间的交往与交流, 适应公办高校的国际化发展, 使其受到国内最外广泛的认同。决策主体更加广泛, 有利于将各种意见、建议集中交汇, 集思广益充分酝酿, 使高校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 减小决策风险。理 (董) 事会除对学校重大问题进行决定外, 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主持学校工作。决策与执行相分离, 既避免单纯校长负责制可能导致的校长权力过大, 又能充分调动行政班子的工作积极性为高校发展服务。

其次, 党的领导没有削弱, 反而加强。实行上述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理顺党政关系, 把党委并不擅长的高校决策管理工作移交理 (董) 事会, 因而可以更加超脱地抓好党务工作, 做好政治核心。党委仍然可通过理 (董) 事会实现对高校的领导或对学校施加影响。如通过法定程序, 党委书记如果是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可以担任高校的理 (董) 事会主席, 成为法定代表人, 党纪委书记可以担监事会主席, 党委、纪委委员也能够与理 (董) 事会、监事会分别实现交叉任职等;可以将党委推荐干部与理 (董) 事会自主选拔干部相结合, 党委推荐的优秀干部经表决后成为高校管理的中坚力量;党委不再对行政班子下命令, 而是将党委的主张采取议案方式通过理 (董) 事会, 使其成为决议或高校规章制度;理 (董) 事会对党委提出的议案进行审议、表决, 也无疑会增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党委通过理 (董) 事会使其领导的其合法性进一步加强。另外, 党委直接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组织, 通过上述组织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保证了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4. 结语

目前, 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正在实行类似上述的高校管理制度, 它们的成功经验必然可以作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参考。此外, 还需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对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作出相应的修改, 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扫除法律上的屏障。因此,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摘要:我国公办高等院校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该制度被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在抑制行政权力过度膨胀、保证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保持高校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 该制度也存在理论与实践矛盾、权责不清、合法性差等缺陷。因此, 需探索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 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同时坚持高校党委的政治核心地位不动摇, 在符合我国国情条件下促进公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公办高校,体制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合法性

参考文献

[1]陈晓文.对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解读[J].中南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2]宁青同.论高等教育法的高校领导体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2) :23~24

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 篇8

摘要: 大学生的参与是高校治理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治理中,大学生的参与仍然存在不足,其中后勤领域是盲点。必须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大局中予以统筹,并且通过组织和机制创新,选择适当的领域和策略推进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为高校善治与和谐提供保证。

关键词: 治理现代化; 大学生; 民主参与; 后勤管理;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7806

大学生是高校治理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高校实现良性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特别是,在全国上下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协同努力的关键时刻,如何提升大学的治理水平和办学能力成为高校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既有的研究高校学生参与的文献中,往往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或者重大决策的问题比较关注,而对近三千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领域——饮食、住宿等重大“民生”问题却缺乏探讨,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生活问题如果游离于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之外,毫无疑问是不合适的。因此,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都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领域。

一、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是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诉求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水平是高校治理状况的重要标尺。由于大学教育是成年人教育,大学生(含研究生)正常情况下是成年公民,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包括后勤工作自然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程度的标杆和国家民主化的一面镜子。特别是,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主人翁,其参与意识和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治理与发展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不仅对于高校治理不可或缺,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素养和责任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有以下特殊意义。1.实现大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现代高校的治理以民主、法治、自由、创新为基本特征。与传统高校不同,现代高校处于一个以民主和法治为核心特征的国际环境之下,大多数国家的治理都以民主和法治为基础展开。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的治理也要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相适应,否则无法适应变化中的国际国内环境。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高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而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以民主治理为基础的,因此,我国的高校要追赶世界一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高校的治理也应遵循民主规则。而民主在高校的重要体现形式,就是学生参与高校各项事务的管理,包括后勤工作。如果以为高校的民主管理就是学生评教、参与教学决策和活动或者学校重大事项,就矮化和压缩了民主治理的意涵,不利于高校治理及其现代化。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的管理是高校民主治理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随着高校的发展,应该加以重视,以免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短板。2.培养合格公民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15年,我国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45万人,在学研究生1911万人,毕业生552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378万人,在校生2 6253万人,毕业生6809万人。[1]因此,每年近三千万的大学在校生及七百多万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民主能力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毕竟他们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和希望,这批人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走向。但目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传统课堂讲授,而对于实践则往往忽略。学生大学四年下来,只有五年一次的人大代表选举或者参与学生会工作、教学评教等参与的机会,这使民主、法治、责任等核心价值观更多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里,而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大学生参与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后勤管理工作,可极大地拓展学生参与的领域和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责任意识具有现实意义,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平台和契机。3.有效维护高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利平衡的重要机制在当下高校的治理结构中,适应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有必要有序扩展学生的参与权利和领域,实现高校治理权力配置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责任制。有论者指出:“当今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这四种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内部权力配置不当,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不畅。”[2]在当下我国高校的治理实践中,教工的参与尚且存在很大的空间和不足,更遑论学生参与。鉴于当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化只能有序推进,民生建设是重点领域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质,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重点,除了原有的教学事务以外,有必要加强对后勤工作的参与度,以此作为学生民主参与的增长点,既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民生建设)相契合,又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高校后勤社会化已经不可避免,引入市场主体主导高校后勤工作成为各高校的历史选择。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学生的利益,避免市场的趋利性侵蚀学生的合法权益,成为高校治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警惕高校与企业合谋侵害学生利益。有序扩大学生的参与是事实证明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实现高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益动态平衡的手段和杠杆。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学生的民主参与高校的治理,是培养“民主公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课“接地气”的重要途径和依托。让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把学生的参与扩展到“民生问题”的管理,合乎高校发展的节奏和国家治理的议程,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使得我国一个近三千万规模的庞大群体的全面小康和生活质量有可能纳入国家发展轨道之中,为他们参与和分享现代化的成果提供契机。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后勤

管理的现状与不足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及学生参与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学生对其饮食和住宿等重要生活领域缺乏参与和话语权,导致出现一些损害学生权益的情况发生,甚至引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冲突,给高校发展带来困扰,也不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笔者所收集的文献来看,研究大学生民主参与的论文不少,而探索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则鲜见。对于事关几千万人生活问题的后勤工作如此缺乏关照,值得深思,也表明了在我国当下高校的管理中,对学生的“民生问题”关注不足,学生对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管理领域仍存盲点,亟待补课。具体来说,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仍存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1.参与的形式和途径有限在高校后勤事务的管理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已经有行动上的回应和实践。比如说,鲁东大学通过在每个餐厅设置“值班经理”的方式实现学生参与后勤管理[3]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是,这种参与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是由学生会推荐的“值班经理”代表性有限,影响力更有限,而且参与具有过程和事后的性质,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另外,更多的高校是通过学生会的“权益部”来体现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参与,他们通过收集学生意见,集中一些较为重要或者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供给学校和后勤部门,推动学校的后勤工作。也有一些高校的领导主动召开学生座谈会,或者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听取学生对后勤工作的零星意见和建议。与欧美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深度参与相比,大陆高校后勤工作的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都有改进的空间。有论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秉承管理育人的价值趋向,实施以学校为主体、学生为对象的教育管理。”[4]面向21世纪和现代化的中国高校,必须逐步改变简单地把学生当成管理对象的治理模式,真正地把学生当成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纳入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结构和过程之中。2.参与的主体和领域较少当前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治理,主要是少量的学生干部参与部分非关键的领域,多数高校所说的学生主体地位或者民主参与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教。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学生规模增长迅速,有的学校动辄三五万在校生,这么多学生的民主权利如何保障和实现成为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在实践中,由于认识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原因,大学生的民主权利往往限于提提意见,给老师打分。学生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当然对于维护学生学习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学生作为公民,其权利不仅仅是学习,还有其他福利的、民主的、文化的权利,等等。而少数的学生干部对学校一些非关键事务的象征性参与,也无法代表广大在校生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如何保证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实质性民主是目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软肋,当然也是空间和契机。把大学生参与的范围拓展到后勤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和民主治校精神的体现和最佳形式。事实上,部分高校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多数高校的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仍然缺乏广度、深度和实效,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差距。3.参与的效果不尽人意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把后勤工作当成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以往的办学历程中,多数高校把后勤工作仅仅当成是学校当局的事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对后勤“公共产品”的决定和服务。至于学生是否有参与及满意度不甚在意。也正是因为缺乏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广泛参与,一些高校曾经发生学生不满饭菜价格或者品质而“罢餐”或者打砸抗议的事件。后勤工作直接涉及学生的饮水、住宿、吃饭等切身利益,事关重大。而现实生活中,高校往往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主体,而不是参与主体,更不要说是“话事者”,导致出现一些隐患,有的积累久了,就容易酿成矛盾和冲突。现在的大学生多是1990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比较强,高校对后勤工作的治理如果无视这个庞大群体的特殊情况和正当诉求,是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当然也难以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的新思想、新观念比较多,民主意识和利益观念强,如果不能有序地把大学生的参与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和框架下,不仅不利于改进高校管理包括后勤工作,而且可能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改革和大学生的代际更新,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从当前高校的治理实践来看,尽管已经有了一些探索,但还显得比较薄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的民主参与不仅仅限于教学或者学校重大事项,还应拓展到民生领域即后勤工作,通过学生的参与,解决学生自身的生活问题,推动后勤工作的现代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民主能力和责任意识,非常必要。高校的发展受制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短期内难以把学生的民主参与扩展到学校人事任免、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中,但是,这不等于说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空间和契机。在后勤领域的学生参与就是高校民主治校的处女地,可以好好开发和利用。

三、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机制创新

如前所述,当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诚如有论者所言:“当前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主要存在支持欠强、保障较弱,内容有限、层次较浅,机制缺乏、秩序较差,信度不高、影响有限等问题,”[5]高校还有可以作为的空间。鉴于各国高校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从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后勤领域着手,可以避免学生过度参与带来的政治风险,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高校治理的现代化。如何才能把高校的治理与学生的参与诉求有效衔接?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机制创新是应对民主管理需要的必然选择。为了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依法治校的轨道,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1.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高校治理现代化布局和工作中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和环节。因此,大学生参与高校的治理包括后勤工作毫无疑问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应适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6]关键是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行使民主参与的权利,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这需要高校管理者、行政当局和社会重新认识大学生在高校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和作用:“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变‘单纯的管理为‘以学生权利为主体的管理。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学生不再被简单地当作学校管理的相对人,而是学校内部关系的权利主体,不仅承担义务,而且享有权利。”[7]只有把学生的民主参与当成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并以制度和组织给予保障,民主管理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落到实处。高校在后勤工作管理中应给学生参与留下空间,平衡学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利的关系,建构和谐校园。2.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组织和形式创新在一个法治化的时代,大学生参与管理不能仰赖高校领导的个人意志或心血来潮,而需要以组织和形式予以保障。组织和参与形式只有制度化才能获得正当性和持久性并获得生命力。在原有的高校治理模式中,学生的参与主要通过实际上被认为附属于团委的学生会。这种较为单一的参与平台和组织无疑影响了参与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需要创新参与组织和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参与程度和质量。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民生工作,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以往推动学生民主参与后勤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4月,学校采用了全新的“学生后勤实践联盟”模式,推动学生参与后勤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后勤工作提供平台和组织的保障。①该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有经广东工业大学有关部门认可或批准成立的各级学生组织组成的学生后勤实践组织,目前已有90多个学生组织和社团参与;二是全方位参与,由过去个别组织偏重对后勤监督扩大到管理、监督、实践等全领域,成为协助后勤集团做好学校后勤工作的学校后勤保障管理服务体;三是进行后勤服务领域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地建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提升。通过该体系建设,学校以“四全”为理念推进后勤工作改革,具体为:学校的后勤工作从以往学生偏重监督,到学生参与实践,做到“全方位”改革;从以往个别组织参与了解,到全体学生加入,做到“全覆盖”;从以往学生只在课室和图书馆学习知识,到在食堂宿舍学习技能,做到“全领域”;从以往后勤工作单方面服务学生,到学生参与后勤工作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全提升”。为了推进后勤工作,学校还实行了校领导食堂陪餐方案。校级领导每人每月至少陪餐1次,每学期陪餐4次以上,和同学们一起吃饭、聊天,了解学生对后勤工作和学校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确信,多种形式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将为大学生参与后勤工作提供动力和契机,从而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创造条件。3.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领域和策略发展创新我国高校数量较多,发展水平不一,面临的问题也有差别,因此各个高校如何处理学生的民主参与也会有差异。因此,高校的学生参与及其实现情况自然需要在领域和策略方面进行合乎实际的创新与发展。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后勤领域,也一直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参与提供渠道和机会。自2012年起,学校领导积极面对后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坦诚沟通,寻求做好后勤工作的方法和路径。一是逐渐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充分体现服务对象的意愿和权利。2012年6月开始,学生代表从方案设计、企业考察、招标评委、运作监督等全程参与,并首次实现学生代表作为评委直接参与招标投票,评委比数为2/9。从2015年开始,学校又将学生评委数提升占到总评委的1/3。二是逐渐提升学生的“贡献度”。从2015年6月开始,后勤集团修改学生对后勤监管的参与权重,把学生由过去个别参与后勤集团对服务对象监管的模式,改变为由学生后勤联盟独立监管,首次将评分权重调整为51%,并已正式写入学生食堂、物业外包等合同中。2016年3月校长办公会议通过的《广东工业大学食堂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将学生监督权重提高到60%。②三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从2015年6月开始,学生组织全面介入桶装水的招标工作,包括招标文件论证、企业考察、投票微信模板的开发、组织学生投票、挑选评委评标等,充分体现了学生“我的桶装水我做主”的宗旨。特别在12月22日由学生团体组织的师生投票中,有8 000多人关注并绑定微信号,3 397名师生参与了占比评标分值达15分的投票。此举开创了广东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学生直接参与评标工作的新模式,让后勤服务对象真正行使了消费者、监督者、参与者的权利。正是通过学校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广工大已有5间食堂获得广东省省级“示范学校食堂”称号,6间食堂取得“广州市示范食堂”称号,7间食堂获颁国家食品安全“A级食堂”。学校在获得“示范学校食堂”数和获得“A级食堂”数等方面均已成为全省高校最多的单位。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以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重视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民主参与。

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也要因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民主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国家和高校的发展形势。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实现目前学校后勤服务由后勤集团单一管理模式向后勤、学生多支队伍共同参与的后勤服务新体系的转变,将学生由后勤服务的对象转变为后勤服务工作的参与者、管理者、实践者,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大学生在后勤工作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而为学校发展大局服务。诚如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教授所言,后勤工作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后勤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后勤工作之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认识到公平正义,把后勤作为学校实践育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着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后勤工作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王秉琦.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4-06-30(4).

[3]张兴华,张成良,李伟杰.鲁东大学学生参与后勤管理:餐厅里的“值班经理”[N].中国教育报,2012-08-18(4).

[4]刘新跃,刘建中.现代大学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N].光明日报,2009-10-20(3).

[5]梁瑜,陶钦科.试论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0):110-112.

[6]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EB/OL].[2016-03-01].http://www.gov.cn/flfg/2006-01-17/content-161593.htm.

上一篇: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800字作文下一篇:校友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