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论据:理想

2025-03-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议论文写作论据:理想(精选7篇)

议论文写作论据:理想 篇1

To Play, or to Compete?

1. Organized sports activities bring damage rather than benefits to children both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2. Physically, as they are still at the stage of developing bodies, hard exercises and tough playing will be inappropriate for them.

3. Psychologically, winning and losingthe keynote of adult life --- may mean too heavy a burden for children who should have fun and enjoy the game at that age.

4. The primary goal of a professional athlete winning is not 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Their goal should be having fun, learning, and being with friends.

5. Children will benefit more from those programs emphasizing fitness, self-esteem, cooperation, sportsmanship,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6. Besides physical hazards and anxieties, competitive sports pose psychological dangers for children.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雅思议论文写作论据:To Play, or to Compete,非常实用。最后,预祝大家在雅思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议论文写作论据:知错就改

2.恒心议论文写作论据精选

3.议论文写作事实论据

4.中考语文写作议论文论据

5.中考作文议论文论据写作素材宽容

6.中考作文议论文之论据写作素材解读

7.中考作文议论文之论据写作素材

8.中考作文议论文之论据写作素材:实践

9.中考作文议论文的论据写作素材

托福写作的论据 篇2

Indeed, a clean enviro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health care, because va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have posed a threat to the public health. To illustrate, the haze occurring in large cities of China has made thousands of people fall victims to respiratory diseases. However, it is a piece of overemphasis to claim that cleaning the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for government to improve health care, because there are other two ways which are equally important.

First of all, developing medical technology is another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health care. Given the indisputable fact that there remain many incurable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and AIDS across the globe, th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of treatment and therapy is in great need. As a result, government is supposed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king progress in medical techniques, for the sake of curing the serious diseases and thus prolonging the life expectancy. The elemination of SARS in the year of can be a good case in point. Upon the outbreak of SARS, most cities and provinces in China are affected. Immediately, the government not only assembled a group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and excellent experts, but also allocated massive investment in the medical research for vaccine. Unexpectedly, the emergency was perfectly addressed and the same is true of curing other diseases.

Beside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place emphasis on improving the sports infrastructure. As is common sense, governmental support for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can create a place for the average people to work out regularly. Obviously, the more exercise people engage in, the stronger their immune system will become. The sound immune system can serve as a shield to resist various diseases, which finally lead to the better health of the public. Take my own experience as an example. In my community, the sports facilities contain nothing but a track in disrepair and a swing for kids. In this case, the residents have nowhere to do sports even though they may be willing to. However, if the local government could invest a sum of money to build new playgrounds and establish Pingpang tables, I bet lots of people will become interested in exercising, thus becoming more physically healthy.

申论写作如何选择论据 篇3

论据可分为两大类: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多是引用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它们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可行的,同时它们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别是经典性和权威性的言论,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但是,一般的议论文,用得多的还是事实论据,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一般说来,事实论据比理论论据更有说服力。

不少考生议论文写得松散、游离,写得欠深度、欠力度,没有说服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会运用论据。

1.明确的目的性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甚至会阻塞文章的思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也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因为运用论据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为支撑论点而运用的,为证明论点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你的事实论据再典型,你的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有一点值得提出的就是事实论据要确凿,也就是说用作论据的事实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不能胡编乱造;如果是虚假的,或个别事实不真实,都会导致论点经不住推敲的结果。

2.选择的典型性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做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国到外国,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到俗语,都可以作为有力的论据,

使文章丰满起来。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时,总有一批学生连举一大串,而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所的几个人物,又往往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类型、同一个领域,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错误。因为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

3.运用的精练性

论据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当然有时仅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论点会显得单薄,力量不够,这时就应通过几个事例来充实内容。但有的同学认为论据越多就越能充分证明论点,这是不可取的。不加青红皂白硬塞进去,结果会大大削弱议论的力量。

另外,有的考生叙述事实论据时,不突出重点和精华,不注意取舍,水分太多,有许多的叙述描写,有时还有详细的故事情节,文章几乎成了记叙文,使文章的论点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议论文重在议论,不应重在记叙。事实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就行了。从头到尾详尽描述,应该注意纠正。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只是叙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叙述只是为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

4.材料的新颖性

现在非常强调创新,学生的作文也很重视有新意,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则可以通过论据的新来使文章增添新意。

论据的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等;如果选用的事实论据都是陈谷子、烂芝麻,都是老生常谈,游离于日新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和说服力,这样难免使人生厌。不能一谈到身残志坚,就写到张海迪,用得太多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所以使用事实论据要有时代特色,要有新鲜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

GRE写作论证论据素材 篇4

According to the will theory of contract, which was dominant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still exerts a strong influence, a contract is not presumed valid unless all parties agree to it voluntarily, either tacitly or explicitly, without coercion. A supposed social contract cannot be used to justify governmental actions such as taxation, because government will initiate force against anyone who does not wish to enter into such a contract. As a result, such an agreement is not voluntary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considered a legitimate contract at all.

However,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social contract does not address the same issues as present-day juridical contract theory, making the name “social contract” potentially misleading. For this reason some thinkers preferred the term “social compact”. The key notion of social contract or compact is that the individual consents by entering or remaining on the dominion of an existing society, which is usually a geographic territory, in much the same way one does when entering or remaining in someone’s household or private property. People are normally brought up from childhood to respect the boundaries of societies, including families, and the rules made by them for their territorial spaces. That is part of the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对社会契约的违反

高二议论文写作之 论点与论据 篇5

——论点和论据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把自己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写出来,能勇于表明自己的看法。

(2)学生学会在立论的过程中不断的把思考引向深入。

(3)学生通过实践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明确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学习形成正确、深刻和新颖的见解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六国论》及《劝学》开头的文字。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思考:这两段文字分别列举“赂者”“蟪蛄”“ 不赂者”和“青”“冰”“木”等例子的目的何在?

二、掌握“论点”的概念

1.引入“论点”的概念

论点是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是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的直接反映。

2.找论点(齐读下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3.辨别“论点”和“论题” A “谈骨气” B 想和做

C 改造我们的学习

A 论厄运

B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C 直面苦难

4、探究:论点和论题的区别论点是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是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的直接反映。论题只是作者所谈论的话题或范围,论题中只能看出作者要谈什么问题,但看不出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三、明确确立论点的原则

确立论点的原则:

一是观点明确(明白准确);

二是论点要有针对性;

三是论点要尽可能有新意,谈出别人没有的看法和观点;

四是论点要集中,而且最好将论点放于开头,可以避免偏离中心的现象。

四、走进现场,认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①

幽静的山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豆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②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到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③

美呢?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泽。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边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⑤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⑥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名利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⑦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深山最深处的彩蝶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⑧

【参考】

①入题表明观点,文题来自材料却没有局限于材料,简明、形象、鲜明、生动。

②在概述材料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③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句式整齐,文采斐然。

④引用罗丹名言,翻出新意。

⑤彩色的兵马俑出土后迅速褪色,这一论据与材料高度吻合。

⑥述例能与材料联系起来,细微之处见扣题功夫。

⑦说理又深入一层,立意更深刻。

⑧结尾能回扣论据和文题材料,再次点题,深化中心。

【总评】 本文对材料的理解较为深透,由材料中的探险者的行为而联想到与之相反的表现,探究原因,最后提出根治措施。论述层次清晰且饱含文化忧思,对时下具有传统美学意义的文化景观遭到破坏的现象深感痛心,此为大情怀!作者思想深刻,如对“观赏”和“欣赏”两个概念的辨析,中肯而独到。

五、活动体验

(一)学会说“我认为”(挑战权威,打破定论)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

1.你学过《师说》,对韩愈的基本观点已有所了解。请说说本文对《师说》作了哪些“新解”? 2.针对这些观点,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师说》解

廖沫沙

年过五十的老先生,大概总读过韩愈的《师说》。这篇文章里很有几句话值得今天当老师和学生的想一想。例如他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的原意,是因为自己接受了门徒,为了抵制当时 舆论的非议,所以写这篇文章自解。他的意思是说,自己虽是作了先生,并不一定样样贤于弟子,从他学的人也不一定不如他,人们不必因此而大惊小怪。本来,只要是一个人闻道在先,不管他是什么人,都可以拜为老师。要学习的是知识,用不着问他“生乎我前”或“生乎吾后”; 也用不着要求老师精通百般武艺,只要他有一门是比自己好的,就应该认他为师,向他学习。这是讲给求学的人听 的。但也可以反过来讲给“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听。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一个真理,并不是瞎说。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这门知识上老师高于学生,在另一门知识上,学生也可能高于老师;今天老师高于学生,明天学生可能高过老师。这也是辩证法,对立面的统一。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转换,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老师也有需要向学生学习之处。

礼记的《学记》有一段著名的话,意思也和这 相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说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的话着重在自反自强,不如韩愈说得更彻底。但是它所说的“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所引的“斅学 半”(就是说教学各居其半,相反而成),就是在今天说来,也还是颠扑不破的。

做先生的必然同时做学生,或者首先做学生,像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个道 理说来很浅显,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很不容易承认。特别是当老师当久了的人,或者像韩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的人,就很不容易接受这个辩证法。

老师们不容易接受这个道理,倒也事出有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韩愈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但是在封建 时代却并不通入。正好相反,“天地君亲师”,在封建时代,老师是同“天地君亲”在一起,居高而临下,弟子哪里能同老师上下平等而又矛盾统一呢? 老师毕竟是老师,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弟子毕竟是弟子,怎可以超过老师?这个观点相沿成习。

新的师生关系,倒真像韩愈所说的,是“不耻相师”。就是互为老师,互为学生,彼此平等,不分尊卑,真正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谁有学问谁就是老师。

从学生方面来说,应该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新生真理的精神;从老师方面来说,也应该像孔夫子那样,有一点“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雅量。

韩愈援引孔子的先例,作出判断说,“圣人无常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聪明有学问的人,没有一定的老师;见人有学问,不管是谁,就认他 为师。我想还得给他添一句:“师亦无常道” 就是当老师的并不经常等于真理。一个当老师的人,既要勇于坚持自己的真理,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非 真理。要保持师位的,不妨试一试这条方案,同学生们一道来为科学真理奋 斗。

在另一方面,当学生的也应当了解:既然师和弟子的关系并不以师必贤于弟子、弟子必不如师为条件,那末,今天的学生在看到老师的某一方面的短处以后,也就不应该马上得到结论说,老师再不能作老师了。某一方面的短 处并不等于一切方面的短处;反之,某一方面的长处也不等于一切方面的长 处。今天的学生担负着重大的使命,应该深切地认识自己的知识还很有限,必须虚心地向一切有所知、有所长的人学习,特别是向“术业有专攻”的老师们学习!这就是我的《师说》解。

(二)立论的过程要靠挖掘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立论的过程,也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如果用发问的形式对一则材料或是一道作文题进行探究性思考,就有可能挖掘出有价值的论点。作文题:“滴水穿石”的启示

1.看到“滴水穿石”这个成语,你立刻想到了什么?

2.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你打算如何立论?

3.你由“滴水穿石”想到几个分论点?如果只想到一个,那也许说明你的思路还不够开阔。为什么不再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从“滴水穿石”仅仅能得到一种启示吗? 请再写出一个来。

4.现在你也许有了两个分论点,你准备如何安排?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5.通常而言,“启示”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也不排除事物从反面给我们以启示。你能不能再转换一下思考的方向,逆向考虑一下“滴水穿石”?如果你感到困难,那就不妨说说“但是” „ „

6.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分论点。分论点有的是并列的,有的是递进的。现在,请写出你的《“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提纲。

(三)换种角度看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看看可以确定怎样的立意?

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事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成名,再举方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看不中,韩愈于是落第。过了两年,韩愈再次应试,主考还是陆贽,试题也跟上次一样。韩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次交卷。陆贽又仔细看了,这才发现文章的妙处,便发现了韩愈并且取他为头一名。

四、向前一步洞若观火

论点应力求全面、深刻和新颖。论点肤浅,视野狭窄,常常是因为立论时没能“再跨前一步”。

下面这则材料,从考古学的观点看自有价值,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它有另一种价值,而把它放到当今社会改革的大环境下看,它又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 请谈谈你的看法。

1958年,在意大利的一座矿井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猿类骨骼化石,这具化石有猿和人的特征,颔骨和牙齿结构象人类,手臂很长,和猿一样。科学家研究后得出结论:这是古猿的一种,生活在1000万年前,它之所以兼具猿和人的特征,是因为它一度来到地面生活,后来又返回森林,重新爬到树上生活,它是古猿向人的方向发展中没有成功的一支,现已绝迹。它被命名为山猿。

【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

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

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

于是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放回了森林。

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

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

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议论文写作论据:理想 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写作议论文时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

2、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出他们思考、写作的兴趣。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并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探因、假设、正反的角度分析事实论据,并能综合运用。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看一段例文,这段文字在论据的使用上存在什么问题?

话题: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一点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有:

1、拿到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展开说理,而是有没有事实性的材料。

2、构思过程中,不是主要运用充分而又深刻的说理来论证,而是用例子来搪塞敷衍。

3、举例不是遵守典型而有针对性的原则,而是在议论文中讲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

4、开篇或完整复述原材料,或叙述一个故事,占去大部分篇幅,结果即使想议论也无法充分展开。

一、因果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如:。

王昭君为了祖国的和平,毅然远嫁匈奴。

黄沙漫漫,驼铃声声,满目萧瑟的荒原上,沙驼追逐着夕阳,沙海何惧,朔风何惧,再大的沙尘也阻挡不住昭君的盈步,因为她的心早已没有任何惧怕和负担,心也早已迎向大漠。因为卸下了心里的包袱,历史成就了昭君的忠浩刚烈,她的心灵也飞上了人性的至高点。——06年江西满分作文《卸下包裹,放飞心灵》

小试牛刀

运用因果分析法为下面的事例写一段分析性的文字

话题:坚强

霍金在二十岁时患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全身瘫痪,在轮椅上坚强奋斗了二十多年,在探究黑洞与宇宙的起源与归宿等问题上走在世界前列,并在1988年出版了震惊世界的《时间简史》。

二、假设分析法:

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1)儿子从小开始,成绩就一直不理想,每次开家长会,母亲都要听到老师对她抱怨。但母亲每次回家,都说:“老师说你很好,只要再努力一点,你就可以赶上某某了。”儿子听了总会很激动。后来,儿子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

显而易见,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如果没有她一次次对儿子的表扬,没有一次次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没有一次次送给儿子信念,那么结果只能是儿子承受无言而苦痛的失败。

可见,信念是人生的肩膀。这肩膀能够擎起人生的大树,在枝繁叶茂间,我们发现了肩膀创造的奇迹。——2006辽宁满分作文《肩膀》

(2)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李白壮志凌云,怅然失意,却成为“诗仙”;李煜国破家亡,阶下为囚,却成一代词宗;辛弃疾一生力主抗击金兵收复中原,是一代伟大的爱国词人。如果李白官至宰辅,享尽荣华,不用浪迹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经历国土沦丧,家园消亡的苦难,那么辛弃疾也只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普通词人而已。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小试牛刀

运用假设分析法为下面的事例写一段分析性的文字

(1)观点:有志者事竟成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

(2)观点: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

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

三、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如:

(1)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 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高考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2)观点: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汶川大地震,展现了人性的美丽光辉,也折射出极少数人人性的黯淡。在南京,一位衣衫褴褛的乞讨老人在捐出5元钱后,又找遍身上乞讨来的零钱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与之相反的是,有极少数人,哄抢救灾物资,甚至将其作为商品高价出售;有些人利欲熏心,居然盗卖受灾婴儿„„一个靠乞讨为生的老人,当废墟下的生命更需要帮助时,他把赖以生存的105元全数捐出,人性的善良在这一刻闪烁出最明亮的光芒。而这极少数人,他们把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之上,他们丑陋的人性践踏了人类的良知,势必受到谴责。

小试牛刀

为下面的一段话写一段文字,使形成正反对比。

观点:选择崇高

在渺小与崇高,卑贱和崇高之间,一些人选择崇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功名利禄与气节尊严间,李白如是说。“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叶挺将军在个人生死与民族大义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后人,他们的名字也将名垂青史。

四、意义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提炼出事件或行为意义,揭示出价值、影响或者危害。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小试牛刀

运用意义分析法为下面的事例写一段分析性的文字

观点:比起成功,悲壮的失败更能常驻人心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自刎于乌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因刺秦而身死他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因不屈而就义。

五、条件分析法

条件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一个事实论据后,对其成功的条件作出分析的一种方法。例如,一篇议论文在论述艺术修养与科学成就的关系时,有如下两段论述:

近年来,我常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怀疑他的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小试牛刀

运用条件分析法为下面的事例写一段分析性的文字

(1)观点:勤能补拙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自幼家贫,不畏世俗和现实的压迫,刻苦勤奋,写出了《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不朽的戏剧大作;齐白石从小刻苦勤奋,对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能持之以恒,终成一代国画大师;华佗自小立志医学,对医学难题不断地思索与实践,终成一代医学名家。

(2)观点:有志者事竟成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经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

六、引申类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如: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

七、阐释分析法

阐释分析法,就是对作为论据引用的概念、学说或主张的意义加以解释、说明或阐发。特别是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或经典著作中艰深难懂的语句时,运用阐释分析法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论述“环境与成才”的关系时,引用了“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这一论据,随后作阐释分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楚国大夫要他儿子学齐国方言,让一个齐国人教他,而生活环境中的许多楚国人都在干扰他。这样,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地的方言,还是办不到。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

只有经过阐释分析,论据的含义才会更加明晰,读者也才能较容易地从这一寓言中认识到环境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一道理,论据的论证力量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八、求质分析法

求质分析法(也称揭示本质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所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准确地抓住蕴含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这一观点时,先引述南郭先生的事例,然后进行分析:

“滥竽充数”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充”。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是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这里,作者抓住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不懂装懂的实质,并用一个“充”字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点明了所引事例的本质。求质分析法往往能一语中的,在论证上也就有一字千斤之效。

四、课堂小结

1、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类比分析法、比喻分析法、点面分析法等,要灵活运用。

2、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紧紧地围绕论点。

【佳作范例】

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现代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这些都道出了一个至真的道理: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安德鲁·马修斯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一个人如果有紫罗兰的这种精神,他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因为宽恕了别人,就等于善待了自己。

古往今来,多少有识之士、大度之人用宽容之心,换来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事业的成功。赵国曾是战国七雄之一,后来受到秦国的威胁。赵王破格提拔了地位低下的蔺相如。蔺相如与秦王交涉几次,均巧妙地挫败了秦王,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之后蔺相如又被提拔几次,位在廉颇之右,这使廉颇心中极为不快,他扬言要让蔺相如难堪。而蔺相如却以宽容之心待他,为此还主动躲避廉颇。后来廉颇听说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才躲避他,羞愧难当,敬意顿生。于是负荆请罪,最终两人握手言欢,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也正是蔺相如的这种宽容之心使赵国在短期内未受到秦国威胁。如果蔺相如鼠肚鸡肠,与廉颇斤斤计较,不宽恕他,恐怕会两败俱伤,而且还会危及赵国的安全。可见,蔺相如宽恕别人不仅善待了自己,还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齐桓公曾与管仲有过一箭之仇,但他不计前嫌,依然重用有才能的管仲,任用管仲为相。这需要多么宽广的心胸!正是这种宽容使管仲对齐桓公忠心耿耿,帮助齐桓公力挫群雄,成就霸业。

一次,楚庄王在宴请群臣时,灯火忽然全灭,有大臣便趁机非礼许姬,许姬告诉楚庄王有人非礼自己,非礼者的帽缨被拽了下来,要求楚庄王点灯察看,但楚庄王阻止了她,并命所有大臣都摘下帽缨后才可点灯。后来在一次恶战中,楚国惨败,一员虎将单枪匹马舍命护救楚庄王突围。经询问,楚庄王才知道那个舍生忘死救自己的人就是那次宴会中自己宽恕的人。楚庄王宽恕了臣子,换来了臣子的感恩戴德,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这个事例不正说明了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吗?

曾国藩说:“善莫大于恕。”其意非常明显,即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这种处世原则适用于古代的君臣,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也适用于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宽恕别人吧,因为宽恕别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名师点评] 本文语言通顺、连贯,议论阐述颇具辩证性。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文章从分析所给材料入手,得出“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的结论;然后历数古代与此观点相一致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论证观点;最后把这种处世原则由古及今、由个人至群体、由民族到国家地推广开来,使论述更加深入。

莫让溺爱之水横流

□魏国华

爱是洒向花儿的清水和阳光,甘甜温暖,滋润它茁壮成长。

爱是母亲一句轻声的问候,是对孩子的一次轻柔抚摸,激励温暖了孩子的心头。但爱又是无节制地对花儿的修剪,翻土,松根,让还未绽放的花蕾早早凋零。爱又是任孩子为所欲为,满足其一切要求的放任,让孩子长久依赖于他人,无法走向社会与未来。

爱可以温暖一切,感染一切。但过度的爱便成了溺爱,成了毁灭,它可以淹没一个人的前程,断送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我要说:莫让溺爱之水横流。

商纣王爱他的美姬,爱得将臣子的心挖出来以博她一笑,爱得辜负百姓,无所作为。纣王将所有的爱倾注于她的身上,将朝政、家国、百姓、良臣忠言统统抛之脑后。爱终于无法承受,溺爱的洪水泛滥了,咆哮着奔向纣王安睡的寝宫,冲向外面早已冷却的世界,将纣王连同他的美梦一同吞噬,使一个朝代早早退出历史舞台。殊不知,这一切都因纣王无节制的爱而起,爱一旦超越原有的界限,便如滔天般巨浪淹没一切。

赵太后爱长安君,这爱众所周知,“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还舍不得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而触龙却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没错,将燕后远嫁他乡,并为她祈祷,不希望她回来,这是使“子孙相继为王”的长久打算。爱长安君,却尊其位,封其地,厚其物,却没有考虑“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过分的爱,定会贻害长安君,使其无法立足于赵。而赵太后最终也明白了这一点,质长安君于齐,最终赢得众人的信任与佩服。

邹忌对他的国君很忠诚,这也是一种爱。然而邹忌却没有让溺爱之水横流。他以敏锐的眼光,以巧妙的进谏,讽喻齐王察纳雅言,扬长避短以赢得万民拥戴,终使齐国富国强兵,称雄于天下。

爱是钟表里的那一根发条,轻轻地拧几下,便足以让表继续走下去,爱得越深,拧得越紧,只会使发条崩断,适得其反。因此,爱需要控制,适当的爱才会让花儿更茁壮,天空更蔚蓝,才会让快乐的笑声回荡于耳边。

溺爱只能葬送人之所爱,朋友,请您切记,莫让溺爱之水横流。[名师点评] 本文在素材选用方面,有三个亮点:一是善于用足用好课本素材;二是善于把课本素材与课外阅览的文学素材、哲理素材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三是善于一材多用,创新思维,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议论评述,尤为新颖独到,令人颔首称叹。

习作训练

生活需要微笑,因为:微笑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面部的武装已经解除,嘴上的哨兵已经撤岗;微笑是一种宣示,它宣示着:与人疏远的沉默已经结束,与人接近的叙说已经开启;微笑是一面旗帜,它表达着:吾心谦和,与人为善;相逢一笑,重金胜玉。

议论文写作论据:理想 篇7

广东东莞张持

应语文生成群吴正兵老师的邀请再次来到生成课堂Q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今天我主要谈谈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论据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的内容基本上是鄙人拙著《高考议论文高分策略》摘录的(《议论文高分策略》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敬请大家批评吐槽!下面我们开始。我们欢迎各位参与,也期待各位将我们的宣传也转到您熟悉的群里,欢迎您的伙伴参与我们的讨论,让我们和你们一起共同学习和进步!

叶圣陶先生认为,发议论的人于表示判断之外,还要“说出所以得到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来”。而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就是我们所谓的论据。论据就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作者阐述自己观点的理由。论据为论述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和论点有内在的统一性。如果论据与论点不一致,不但论述不了论点,而且会妨碍文章思路的连贯性,破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为了更好地认识论据,我们先要了解其特点。老师都很清楚论据首先要真实;其次要准确、可靠;再次,一定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事例的因果含蕴推阐得正确,审核得得当,不然就不配做议论的依据。也因此,虚构的事实是不能够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的。

准确、可靠是论据的最基本要求,不准确、不可靠的论据必然会影响到论证的质量。论据不准确,是一种硬伤。就是准确的例证,也要精选那些最为突出、最为鲜明、最具雄辩性的点去论证我们的观点。据运用时要注意它是不是有代表性,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具备典型性,不具备代表性,就属于孙绍振教授所说的“孤证”,论述也就失去了可靠的基础。

从性质上看,论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个别的;一种是普遍的、概述的。孙绍振先生认为:“按议论文最严格的要求,那就是特殊的事例与普遍概括的结合,力求在时间上、空间上有最大的涵盖面。”因此在运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运用这两种类型的论据。

但在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一一解读:论据问题可以分为为论据本身的问题,以及学生在运用论据时出现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论据本身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论据素材陈旧,论据不典型,论据是虚构的等情况。

1.论据素材陈旧

我们同学在选用素材的时候,由于积累不丰厚,加上考场作文的紧张气氛,往往想不到比较新颖的例子,就只能选择比较陈旧的素材来作为自己的论据。这是初学写作时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常见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再次就不啰嗦了!

2.论据不经典,没有代表性 议论文的论据要有典型性,至少能代表一种类型的社会现象。而我们很多同学在选用论据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要求,一般如果会选择发生在自己、同学、父母等身上的事作论据。而这些事又没有典型性,不具代表性。

我们来看下面的文字:

一个高三生每天焦头烂额地与题海作战,成绩名列前茅。在其他人看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他的学习很成功,可是,他有一个缺点——他没有理想,他只知道死做题,在不做题的其余时间里他会感到前途迷茫,他充实不了自己,只能通过湮灭在题海中来掩盖自己对前途的迷惑,他也不主动参加各种活动释放自己,他的心目中只有“高分”、“状元”与“金榜题名”,他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这时,我们难道还会把他当作成功的人吗?

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一个被学习摆弄的“做题机器”,他的心灵似乎处于空洞的状态,他似乎生活得很充实,可他只有外壳,空洞的外壳,他没有思想没有信仰,看到这样的人我们会不寒而栗,社会怎么会接纳一个连思想都没有的人!他就像一台坏了的机器,时时刻刻在来回摆动,可它是没有目的的摆动,做的都是无用功!

不经典、不具体。

这是一个高一的孩子写的《拥有信仰是成功的重要条件》的一段。客观地说,这位小作者运用论据论述分析的时候,还是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后面的论证过程,做得很好。但第一段中的论据没有代表性,没有多大的说服力。

如果我们稍作修改,将一个高三生,改为某类学生,就不同了。由个体拓展到群体。我们可以表述为:有一类学生每天都只是在题海作战„„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他们没有理想„„他们心中只有“高分”„„

这样修改后,论据就从“点”上升到“面”的层面上来,这种类型的人是有的,而且不只一个两个,而是一类。这样论据就有代表性了。

3.论据是虚构的,没有说服力

我们同学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有一定的观点,但苦于找不到相应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有不少同学就想出一个奇招:编。

也就是编造虚构的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相信我们老师也见到不少。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可以凭借更多的汗水去获得更多的收获,正如我们司空见惯的例子:A是一个聪明的孩子,B是一个被大家欺负的笨小孩。A读书时上课不用心,B则是努力学习到深夜。后来,A一落千丈而B考入了重点大学。这个例子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在伟大人物身上也不例外。因而,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世界是公平的,我不比别人差。”

我们且不说这个论据能不能论证“我们可以凭借更多的汗水获得更多”,或者“世界是公平”的观点,且不说前文和后文的观点是否一致,甚至不去追究这个论据是否有逻辑。很明显的一点是,这个论据是编造的,没有任何说服力,论据不可靠,怎么能用来佐证你的观点的正确性?

当然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虚构的任何内容都不能用来佐证我们的观点。如果我们同学引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事件等来论述我们的观点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这些论据时,一定要围绕所论述的观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在运用这些论据时,一定要围绕所论述的观点进行必要的分析。

当然,有同学说既然虚构的论据一定不能用,没有说服力,那如果真的想不到其他的论据,能不能用自己、或亲朋身上发生的事为论据。对这一点,我们的观点是慎用。如果是有典型意义,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存在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可以用来做论据;但用的时候,也要点明某类人遇到什么问题会有怎样的反应或选择等。如果是单个的案例,没有普适性和代表性,就不能用。

下面我们来分析如何解决素材陈旧的问题。对陈旧的素材,我们一定要一分为二地看。论据能新颖,有时代气息当然好,但也并不是说陈旧的素材不可用,而是在运用的时候要讲求策略。

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解决:同类并列;旧素材,新角度。1.同类并列

议论文是要通过分析让人们认同你的观点和见解的,那么在运用论据分析的时候,论据一定要有广度。如果我们要论证某一观点,能举出多个与观点一致的事例来佐证我们观点的正确性,那么就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王羲之放下对风格的顾虑,最终独树一帜,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王石放下对资产的顾虑,实现了从实业家到旅行家的转变;华莱士放下对收视率的顾虑,成为美国新闻界教父级人物。放下顾虑,才能撑起一次次成功的翅膀。

王羲之和王石可能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在用他们做事例论据的时候,就不能太多的笔墨去写他们做过哪些事,有什么样的成就,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等,不然文章的说服力就削弱了,而应如上面的文字一样,抓住与中心观点一致的地方——放下顾虑,简单地论述。

这样一方面显得我们的文字非常干练,另一方面多个事例并列,说明不是单个的事例,而是有普适性、有代表性的,这样,观点也能得到更好的说明,论述也更有说服力。

同类并列的关键是要找出不同素材的相同点,然后在句式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选择相同的句式,以排比的方式呈现,这样就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不单单是旧素材可以通过同类并列的方式呈现,其他比较新颖的素材,如果能找到几个能说明同一观点的论据,同样可以简洁的语言同类并列,使文章更加简练,说理更加有力度。

2.旧素材,新角度

旧素材,大多数同学看到的是人们都能看到的,或者是表面上的含义。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做论据进行论述,必定是比较俗套的,没有多大新意。

而如果我们能从陈旧的素材中发见人家都没有看到的问题,则旧素材能翻出新见解,老树发出新芽,同样是可以运用的。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蔺相如大智大勇,胸怀宽广,廉颇知错能改、率直鲁莽;蔺相如鲜花一朵,廉颇绿叶一片,廉颇的狭隘自私映衬蔺相如胸怀若谷。何以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廉颇蔺相如嫌隙谁之过?

成就蔺相如位居廉颇之上的是“渑池之会”,“渑池之会”谁的功劳大?渑池会上,蔺相如智勇双全不卑不亢廷叱秦王,保全了赵王的面子,击碎秦王胁迫赵王割地的美梦,挫败了秦国想在外交上挟持赵国的阴谋,抑制了秦国的嚣张气焰,功在赵国,享誉天下。但蔺相如功大,廉颇功更大。第一,廉颇在送赵王出境时提出了宁肯立太子为王也要维护赵国领土完整的策略,这个被赵王首肯的策略可谓蔺相如在渑池会上行事的指导思想。廉颇是政策的制定者,蔺相如是政策的执行者。第二,蔺相如廷叱秦王,“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其根本原因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而统率赵国军队的正是“以勇气闻于诸侯”的“赵之良将”廉颇。秦赵渑池之会,人们看到的是在前台表演的蔺相如,忽视了在后台策划和导演的廉颇。蔺相如靠勇气表演,廉颇凭“经验”导演,分工不同,功劳相同。

可以说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一直以来蔺相如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却眼光独到,从廉颇的角度出发分析,廉颇凭经验、技术设计的策略比蔺相如的功劳更大,但却不被人们所首肯或发现。这样,小作者就从旧素材中看出了不为人发现的新意,分析又与文章的观点契合。当然,要注意的是,运用陈旧的素材为论据证明观点的时候,不能详细地叙述素材中人物的生平经历。而要是紧扣自己的观点,找出人物与其契合之处,以极为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而关键在于分析,分析要突出自己见解的独到和与众不同来。以上是论据本身的问题。

下面我们看我们同学在论据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新老素材频繁撞车。这和上文稍有重叠之处。

正如何永康教授在《改判,加16分——一篇高考作文“神奇一跳”的背后》中所说:“中学生的脑袋里也就几个名人,几句名言,小脑袋往一处想,就会严重撞车。我们开玩笑说,一到6月7号,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胯下不起来„„一个班50个人,作文‘撞车’是手扶拖拉机相撞,不会有大伤亡。但几十万考生要是撞了车,那要出大事故。”

可惜,几年过去了,这种现象还没多大改观。2013年江苏省的作文中“芦山地震”“禽流感”成重灾区,“陶渊明”“王维”成热点人物,“中国梦”“美丽中国”“和谐社会”成了热门词汇,2014年中国梦成了热门词汇。

个人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同学就要在平时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素材

首先要加大阅读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从名著中获取丰富的养分。今年江苏出现了新的三林(林语堂,林清玄,林徽因),三国(王国维,周国平,汪国真)。那是江苏的孩子素养高,知道要换汤了,我们的孩子都不会用这些。

2.我们要多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现象多持批判的态度去反思成因、危害、结果等,利用练笔的方式,多写时评。

这样对各种材料都有深刻的思考,比在高三时临时背一些作文素材要好的多,也有效得多。

关于素材积累,我们不赘述。

我们的观点是尽量规避热点素材,如果实在难规避,可以参照陈旧素材的处理方式:将类似的几个热点素材并列,不要详细分析,而是以简洁的语言来概述与论点相关的内容,最好是能找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类似的事例,以某种固定的句式形成排比句,增强文章的论述力度。要注意的是,我们切入的角度一定要新颖,少叙述,多分析。特别强调要结合素材多分析

如果没有其他的热门素材或陈旧素材来并列。我们还可以运用联想的方式,搜集与其相类似的论据。如“陈省身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精神被不少考生运用,但有考生就变陈省身为冷门画家“雷德杜”,从“一生只做一件事”变为“一生只画玫瑰花”。论据的本质没有变化,对主题说服力是一样的。但比较而言,就显得更新颖别致。(归类找相似点方法很好啊。那么也可以找多个相异的,从反面强化。)

2.叙述过多,淹没观点

这是大多数初学写作的学生以及议论文素养不高的学生经常犯的错误,相信大家会有同感。究其原因,是我们对议论文这种文体认识不到位。

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即使在叙述论据的时候,也应是非常简练的语言去概述。但现实是,我们很多同学对议论说理的方式似乎还不是很习惯,或者说还不拿手,因而一到用事例来论证自己论点的时候,就完全放开来,极尽叙述之能事。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吴斌是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一名普通的司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的事迹。在一次驾车过程中,突然从对面飞来一个不明飞行物,这个不明飞行物狠狠地砸碎了车窗玻璃,砸中了正在驾驶车辆的吴斌的肝脏。这个时候,他没有想到怎样去救治自己,而是想着自己车上乘客的安全,想着如何让他们安全下车。于是,他忍者剧烈的疼痛,以坚强的意志,在短短76秒之内完成了一系列精准的停车动作:脚踩刹车、拉上手刹、打开车门,艰难站起通知乘客下车,而自己却因此而倒下„„76秒的时间,是普通客运司机对24条鲜活生命完美交代的辉煌时间。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路程上走的更“长”、更“远”,更有价值。

相信大家对这则材料一定不陌生,这个论据的叙述的条例还算是比较清晰,与后面的议论中提出的观点也是比较吻合的。但问题在于叙述过长,一个论据叙述有210多字,不够精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论述的力度。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同学缺乏对论据材料进行剪辑、挖掘、点化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精简叙述,叙述的原则是与后面议论中观点无关的文字大胆删减。

我们可以这样叙述:

吴斌,一个普通的客车司机,在被高速飞过的金属片突然击中后,镇定地强忍剧痛,在76秒内将车停稳,为了挽救了一车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路程上走的更“长”、更“远”,更有价值。

论据的侧重点应是与材料中“有限的时间”“跑了多少路程”相关的。因此与此无关的文字应大胆删减,包括吴斌的个人情况,不明飞行物的砸中的情况,他当时的想法,他停车的动作等等,都是可以省略和删减的。

上面的文字,则只有60多字,不到原文叙述的三分之一,即使包括后面的点题也不超过100字。这样叙述简练,重点突出,也给论述留有足够的空间。

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很多男同学非常喜欢用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女同学则喜欢用自己喜欢的娱乐明星的事迹做论据,但在运用的时候,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写出来,没有任何的筛选,也不管是否与自己论证的观点是否一致,导致叙述过详,削弱了自己论证的力度。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解决:

首先,我们应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与观点密切相关的部分概述;其次,在叙述论据时,尽量求简,表述上,用概述的语言。当然,叙述的时候,不是一味地求简,而是在交代清楚的基础上,选择与自己观点密切相关的文字进行叙述。如果叙述过简,读者都不清楚你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不行的。

3.只摆事实,不讲道理。

与叙述过多相对应的是,我们很多同学在运用论据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不去围绕论点对论据做必要的分析和论述。这种情况我们也见得很多,就不举例分析。

列出论据后,要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有因果论证分析、假设论证分析、正反对比分析、类比分析等。

我们先看下面一段讲道理做得较好的文字。

当今社会,见义勇为者抒发心中的美丽与正气,我们尊重并且赞赏,因为这是一种正气昂扬,是一种激情力量。做了好事,无论说还是不说,都像七彩阳光,给人新温暖,给社会希望。大学生谭睿在苏州桂花公园遇到游人落水,虽有围观者但没人去救的情况下,迅速摸黑下水救起两人,事后发个微博与朋友分享无可厚非,即使自我表扬也不为过。一方面,他做的是好事,把助人救人的正能量分享给了更多的人;另一方面,谭睿在这次救人之前已经救了五六个溺水者了,如此习惯性的英雄行为,不是难能可贵吗?社会需要正气与良知的持续发酵,所以我们要弘扬谭睿的救人壮举,让他的善行的光芒像夜空北斗,指引从善的方向,温暖社会人心。

这段文字是要论述“见义勇为者抒发心中的美丽与正气,我们尊重并且赞赏”的观点,小作者在运用事例论证的时候,既有事例的叙述,更有对事例中人物行为的分析,而分析其自我表扬不为过,更主要的是侧重他的这种义举需要弘扬。

现在看第四点:空发议论,不见论据。与只摆事实,不讲道理相对的是,有不少同学在论述的过程中,只空发议论,而没有相应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导致自己的议论空对空。

针对我们同学空发议论,导致文章内容空洞、面目可憎。对此我们提倡要运用相应的事例论据结合分析、佐证自己的观点。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所有的议论文都必须要结合事实论据来论证,只要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析,从原因、危害、解决策略等角度分析,那么即使没有相应的论据同样是可以的。

沉静于任何人是同等重要的。于治学的人,沉静方可做到宁静以致远,压住心头那股趋利好功之火,从而潜心研习书本,探求真知。于决策者,沉静才能不为小人的谗言而误塞耳目,不堵住忠谏之路,方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于习武比拼之人,沉静能助他们以最少的力气完胜强敌,傲视群雄。由此,沉静乃是成就其事的必备法宝。

然要做到沉静,非为易事。首先要怀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和的心境,沉静者,往往对事情不抱有过高的期望,总能有一种淡泊的心态。有了平常心,才容易达成沉静的境界。有了平常心,遇难事也能不惊不惧,遇易也能不喜不狂,能从理性的平静中沉静应对。

这是名为《成大器者需沉静》的文章的一部分,这篇文章通篇都是在说理。文章论述的点也较广,从“沉静”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做到“沉静”的角度去分析,是比较有力度的

下面我们谈论据运用的第五个问题——重复、啰嗦 我们所说的重复啰嗦,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来详细论述同一个观点。这一方面使得文章论述角度单一,另一方面淹没了作者的观点,削弱论述的力度。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拥有上进之心,成就帝王梦。刘邦原是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家境贫寒,地位低下。但刘邦胸怀大志,有上进心,在灭秦之战中,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秦亡后,他不甘心只做一个汉中王,想夺取天下,当天下的王。最终垓下一战,项羽自杀身亡,刘邦站在胜利的高峰,创立了汉朝,他被称为“汉高祖”。

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波拿巴,胸怀雄心壮志,日思进取。二十五岁就当上少将旅长,地位一天天提高。拿破仑年轻有为,有着超强的军事才能,有上进心。抓住历史机遇,发动“雾月政变”夺取国家政权,创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后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排除反法势力的干扰,解除内患,拿破仑加冕称帝,创立了拿破仑帝国。

大家看这段文字,是为了论证“拥有上进心,成就帝王梦”的观点。小作者用了刘邦和拿破仑两个事例来论证,而且两个事例都是非常详细地叙述,有重复累赘之嫌。

另外这两个事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没必要详细叙述;而叙述的时候有没有紧紧扣住有上进心来展开。(可以概括举例吧!这个我们上面已经说过,就是素材并列。)

并且这两段文字将近300字,试想,一篇八百字左右的文章,就这两个事例就占了将近一半,而且论述的角度惊人的一致,还有多少空间去拓展论述的广度?即使有,又怎能保证论述的深度?(有些时候学生不能准确判断自己是重复了,还是使内容更丰富佐助证更有力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来看一篇所谓的高考优秀作文。

沙滩中的珍珠

辽宁一考生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哪怕遇到再大的风,再大的浪,也要超越平凡,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颗沙滩上熠熠闪光的珍珠。

珍珠因为它的与众不同而被人轻易识别出来,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做到超越平凡,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这千古流传的名言警醒着人们:做事情和做人,都要不甘于平凡,才能成就不平凡。

他是现实中的矮子,却是音乐上的巨人;他创作无数耳熟能详的作品,让人们叹为观止。然而在没有成名之前,他饱受冷眼,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嘲笑他的身高,但他却说:“让他们笑吧,只有笑够了才能认真听我的歌曲,才能体会到我灵魂的高度。”他不断刻苦练习,勇于超越平凡,勇于实现自身价值,最终一举成名。他就是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

他两次获得世界羽毛球男子单打的冠军,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卫冕的羽毛球运动员。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他9岁进福建体校,开始了羽毛球生涯。训练过程中,他泪水与汗水交加,痛苦过,挣扎过,但仍然勇于实现自己的价值,想着目标努力,把每一块绊脚石转换成成功道路的阶梯。多年名不见经传的他,经过数载艰苦的努力,终于功成名就。他就是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的“超级丹”——林丹。她只是一名学生,刚刚走过豆蔻年华,2012年4月9日,她被哈佛大学录取,并获得120万的奖学金。她在英语上的获奖让人羡慕不已。她并不聪明,但为了学好英语,进行了疯狂的训练,她每天都坚持看外国名著,开始有很多单词不认识,她便一个一个地查。她相信万事开头难,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她的努力,她的成绩不断提高,她勇于超越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让逆风也变成了顺风,加速驶向成功的彼岸。她就是最佳语言奖的获奖者——曾小雨。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抛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消极情绪吧,让我们把握住现在,努力超越平凡,实现自我价值。让有限的生命延续到无限的边际,努力成为沙滩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

文字有点长,大家耐心看一下。很显然,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做事情和做人,都要不甘于平凡,才能成就不平凡。后面贝多芬,林丹,曾小雨的例子都是来说明这一个观点的。没有分论点的呈现,没有观点的变化和深化。且800字的文章主体部分用三个事例来论证一个观点,是不是显得很奢侈?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修改呢?简言之,就是要增强说理的成分,而减少事例叙述的分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我们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来修改——要从不同角度论述 :

一、删去一个事例,而围绕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对另一个事例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

二、围绕文章的观点展开,以“同类并列”的方式,将多个论据并列在一起,形成一个排比句来佐证文章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谈最后一点——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学会舍弃,选择更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让我们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一名跑步冠军在赛后说,在这次马拉松长跑中,他从未想过自己要获得冠军,他只是把跑完每一段小路为目标。在一次次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就更有信心去跑完下一小段。与那些雄心壮志要跑完全程赢得冠军的人相比,他学会了舍弃,定位更低、更切合实际,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一眼看上去,这段文字的论据没什么问题,和论点的关系貌似也较密切,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问题。这段文字的论点是,学会舍弃,学会选择更切合实际的目标,才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分析论据,我们发现似乎与舍弃无关,而且,论据的侧重点是在分解目标,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取得大的成功,与选择更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的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偏差。所以,上述文字犯了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错误。这在我们同学中是非常常见的问题。

论据不能论述论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论据运用“贴标签”;论据的侧重点不在论点上;论据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论据过于笼统,看不出与论点的关系何在。

1)论据运用存在“贴标签”的现象

很多同学没有什么素材,就拿自己知道的几个人物事例,贴上与论点方向一致的标签,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而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牵强的论述。

如:李白因多走一步,成为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因多走一步,成为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斗士。

这段文字非常牵强附会,按这种逻辑,谁的事例都可以用来论述多走一步所能达到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我因为多走了一步,取得了成绩的大幅提高等。

这是明显的“贴标签”,而要防止运用论据时“贴标签”的现象,就需要对所运用的论据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分析李白、鲁迅分别在哪里多走了一步,才有如此的成效。否则,很难让人信服。2)论据的侧重点不在论点上 请看这段文字: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而做出选择的依据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要依据现实来进行选择。鲁迅先生痛心疾首于国人的麻木不仁,选择做一名文学斗士,他本可以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钱伟长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弃文从理,从此新中国少了一位文学家,多了一个赤子情深的科学功勋;还有那位令人敬仰的史怀哲博士,在他游历非洲后,看到苦难的非洲人民,他放弃了国内的高薪,与妻子来非洲支教,将爱传播到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要依据现实来做出选择”。那么后面的事例也应是从现实出发做出选择的,但这段文字的三个事例叙述的侧重点似乎都不在“依据现实”上。(认识能力要提高,才能突出重点)

上面三则材料都能说明其论点,但似乎都有点隔。如鲁迅先生的事例侧重的是他本可以成为医术高明的医生,但他选择了文学。显然不能说明“依据现实做出选择”的论点的。

只要将叙述的侧重点稍作修改,就能较好地论述观点了:“鲁迅先生痛心疾首于国人麻木不仁的现实,发现医治国人的灵魂比医治国人的身体更重要,毅然弃医从文,发出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呼告,拯救了不少麻木不仁的心灵。”

后两个事例同样可以侧重围绕论点来叙述和分析。当然这段文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观点过于绝对,过于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分析。如钱伟长的事例,说他弃文从理,中国就少了一位文学家,似乎是作者的主观臆想,太过绝对。议论文语言讲求准确,这里应加上一个“可能”等揣测性词语,将自己的主观臆断降到最低。

论据的侧重点不在论点上,还有一种情况:论据选择时,偏向论点的限定词或抛开限定词。偏向论点限定词或者抛开限定词的现象,是论据与论点不吻合的另一重要表现。如:初三开始跳街舞的卓君就曾经因为要练好一个动作,让舍友看得腻了,但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最终问鼎2011年《中国达人秀》年度总冠军;格登从“科学蠢材”到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靠的也是勤能补拙的努力。假若袁隆平没有持之以恒地投身工作,中国如今又该有多少人吃不上饭。

这段文字要论述的是“梦想需要坚持”的观点。但从行文来看,两个正面事例,一个假设论证事例,都只是将论述重点落在实现梦想需要的条件——“坚持”上去了,而将论述的重点“梦想”给忽略了。滑向限定条件,必然导致偏题现象的出现。抛开必要的限定词同样会导致偏题现象,与只论述限定条件类似,在此不赘述。

3)论据牵强附会,生拉硬拽

我们同学在运用论据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没有考虑清楚,或者只想到一个事例,也不管这个事例能不能论证自己的观点,就拿来用,这样极容易导致论据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地往自己的观点上靠。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还有一点点,我再啰嗦几分钟)

所以,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知。智者如曹禺,也深谙这一哲理。当美国剧作家蒙特来华拜见这位剧作大师时,交流甚酣,曹禺却拿出黄永玉对他的批评信:“我不喜欢你后来的戏,一部也不喜欢,你失去了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如此辛辣,一针见血,指出了曹禺“重政治轻创作”的错误;曹禺硬是让翻译一字一句翻译给蒙特听„„可见,曹禺的伟大,除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还体现在了对挑错的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上。

这是一篇所谓考场优秀作文的节选文字,文章有很大的硬伤。曹禺让人将黄永玉对他的批评翻译给蒙特听,怎么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又怎样体现了他“对挑错的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从论据来看是不能说明这些问题的,也就不能证明自己的论点。

如果要修改的话,这个事例就应该侧重在曹禺是怎样面对黄永玉的批评和挑错的,而不是简单的叙述曹禺要翻译把黄永玉的信一字一句地翻译给蒙特听。

最后一点:“一材多用”时,论据叙述时偏向另一观点。

“一材”为什么可以“多用”,其原因就在同一个材料的切入点比较多,每个切入点可以论述一个观点。我们同学在运用这些能“一材多用”的论据时,往往选择取舍不当,概述论据的时候,就容易偏向另一观点。因此在运用了论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方面叙述。也就是论据的重点,要能佐证自己的观点。如刘翔以前是练跳高的,李娜以前是练羽毛球的,在他人建议下,后来分析自己的优势特点,最终改变追梦的方向。这则材料就可以作为要听从他人建议、分析自己特长优势、让思维转个弯等论点的论据。然后从“要听从他人建议”的角度论述,在叙述的时候,就应侧重刘翔、李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听从谁的、怎样的建议,而其他无关文字都应略去。

针对论据不能针对论点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根据论点来选择论据;表述论据时,围绕论点来展开。

各位,不好意思,耽搁大家宝贵的时间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导意见,以帮助我改进,谢谢各位!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下一篇:好书推荐卡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