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期末考试答案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期末考试答案(精选4篇)

高一物理期末考试答案 篇1

有研究发现, 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51%的错误来自母语的干扰。 (束定芳, 庄智象, 1996:52) 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一直是困惑师生的问题。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学生在参加各类测试时书面表达中母语负迁移的情况尤为突出。怎样利用母语知识, 促进正迁移, 减少负迁移, 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国内外各语言学流派对迁移问题众说纷纭, 说法不尽相同, 但对我国高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的问题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以母语迁移的理论为基础,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 通过对学生英语考试中低分书面表达的分析, 力求寻找减少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途径, 增强写作教学的实效, 从而提高学生测试时书面表达的成绩。

2. 国内外主要迁移理论

心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迁移的问题, 并提出了各种理论, 使我们对迁移的认识逐步深入。早期的形式训练说支持题海战术的教育模式已不符现代教育需求, 被逐步遗弃。20世纪初由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共同因素说认为, 两种学习之间具有共同成分或共同因素时才会产生迁移, (张大均, 2003:136) 这个理论使得迁移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心理学家贾德和苛勒分别提出了概括化理论和关系理论, 强调认识两种学习间的共同原理或内在关系可促进迁移。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布鲁纳认为简约的学科基本结构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

到20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其研究者相信外语学习者的错误主要来自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因此, 他们认为通过两种语言的分析对比 (contrastive analysis) 就可预测学习者的学习困难。但后来的EA (错误分析) 研究发现学习者的外语错误只有一部分是由母语知识的干扰引起的, 另外一部分是由于认知因素 (过度概括、过度使用类推规则等) 所致, 还有一部分难以确定其真正原因。 (束定芳, 庄智象, 1996:5)

现代学习理论中至少存在三种有价值的观点。一种是由奥苏伯尔首先提出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为是“为迁移而教”, 实际上也就是塑造良好认知结构问题, 注重设计“组织者”, 通过“组织者”来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充分利用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第二种是由安德森提出的产生式迁移理论, 提出两种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 是两种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最后一种是认知策略的迁移理论, 认为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 我国教育界对迁移的研究也颇具成效。像文秋芳等人的研究使得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其中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既有消极作用, 也有积极作用, 两种影响交织在一起, 共同作用。迁移在表层和深层都会发生, 表层多为负迁移, 而深层多为正迁移。外语学习提高外语水平是关键, 同时也要继续提高汉语水平。 (王立非, 文秋芳, 2004)

这些迁移理论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习迁移某种实质性特点, 虽然母语到底是如何影响外语学习的至今仍无定论, 但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迁移知识, 充分体现传统迁移理论和现代迁移理论的某些优点。

3. 高中生书面表达中的主要迁移现象

3.1 分析材料及对象

本文选取了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本校的高一英语期末考试的书面表达作为分析素材。学生在考试时不能借助任何帮助手段, 又迫于时间的压力, 因而所写的书面表达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直接反映, 其中的母语迁移问题也有集中的表现。

此次书面表达题沿袭了近年来高中英语写作题的常见模式, 即以表格形式给出写作的内容要点, 并要求发表个人观点, 属半开放式作文。原题如下:

高中阶段学习比较紧张, 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下表显示了两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请简述并发表你的观点, 词数在120左右。文章开头已给出。

Li Hua and Wang Hai are two students of Senior One.Both of them work hard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learning methods.

笔者根据需要收集了一些学生的答题卷, 得分基本在10-14之间 (25分为本题满分) 。得分低于10分的试卷很多都是未能完成写作内容或实在不成文的, 多缘于时间不够或英语基本知识的过渡欠缺, 此次暂不做分析。而10-14分的作文未能达到15分的及格分, 得分较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和母语负迁移相关联的。如果分析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书面表达的成绩应该有所提高。

3.2 主要错误类型及与迁移的关系分析

3.2.1 谓语动词的词形错误

谓语动词的各种形式变化错误是学生书面表达最主要的出错之处。动词的单复数、时态、语态的错用误用现象十分突出, 具有普遍性。

笔者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句子, 如下:

(1) *Li Hua listen to the teachers carefully in class.

(2) *Wang Hai often sleep in class...

(3) *I think a student who want to get good marks should do like Li Hua.

(4) *Li Hua spends less time doing (her) homework and went to bed early.

(5) *He often feels sleepy during class so he didn’t catch a lot of main points.

(*号均表示句子有语病。)

(1) 、 (2) 、 (3) 句中, 学生忽视了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third person singular present tense form) , 句子中的listen, sleep和want都应该加-s。这里说“忽视”, 是因为学生不可能不知道这里动词加-s的规则, 但是此类错误却普遍大量的存在。尤其是像 (2) 、 (3) 句主谓之间插有副词或关系代词之后, 这样的错误就更多。 (4) 、 (5) 句出现了明显的时态错误。这样的句子往往是学生不假思索写出来的, 自身也没意识到动词应该注意词形变化, 只是觉得怎么顺就怎么写, 完全是“跟着感觉走”, 往往只是一味使用先入为主的词形, 形成了定势的思维。

教师对学生英语作文的批改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改动词词形的错误。动词的单复数、时态和语态也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细细想想, 应该说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是造成此类错误大量涌现的不可回避的主要原因。譬如, 英语中时间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动词的时和体来加以反映, 而汉语中不存在时、体等句法现象, 汉语则依靠表示时间的副词 (如“曾经”、“正在”、“已经”、“将要”) 作状语, 或利用虚词“了”、“着”、“过”等作补语这一语法手段来体现, 动词本身无任何变化。因此, 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受汉语影响而缺乏动词词形变化的意识。

从这些得分较低的学生作文来看, 谓语动词词形的错用比比皆是, 有的甚至通篇基本都是此类错误, 使得文章看起来十分混乱, 让人觉得这些学生的语言基本知识实在不过关。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加强针对谓语动词词形变化的相关训练, 增强学生这方面的意识, 减少写作中的这类错误, 这些学生的书面表达成绩有望得到明显的提高。

3.2.2 遣词造句的错误或不当

学生作文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句子, 例如:

(1) *After class, he often asks teachers for difficult questions.

(2) * (Wang Hai) can’t write all the note (s) . (-s是笔者加的。)

(3) *...and he should stay up, which lead him can’t concentrate during the lessons.

(4) *...in order that he can keep strong energy.

句 (1) 本意是想表达“向老师请教疑难问题”, 可短语ask sb.for sth的意思是“request that sb.gives sth.or does sth.”。这样一来, 句子意思就成了“向老师讨要难题了”。句 (2) 的思维路径显而易见:王海“漏掉了许多要点”就说明他没记笔记, “记”就是“写”, 所以似乎是顺理成章地用了一个搭配“write all the note (s) ”。句 (3) 中大胆地使用了刚学过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本应该成为文章的一个亮点, 只可惜从句部分“lead him can’t concentrate”明显是“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逐词翻译, 汉语兼语句式的表达方式在英语写作中留下了生硬的痕迹。另外, 此句中情态动词“should”用得也不恰当, 应该用“has to”才比较准确。句 (4) 为了表达“旺盛的精力”, 不顾英汉词意、词性的差异, 硬是套上了“strong energy”, 实为误用。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已相对成熟, 他们十分希望能用英语表达出自己丰富的思想, 但往往由于他们接触的英语材料有限, 积累的英语知识不足, 导致很多英语表达只能演化成汉语思维的翻版, 结果造成词不达意, 或生搬硬套, 或冗余累赘, 错误百出。这样看来, 要提高英语书面表达的成绩一方面要训练英语思维的养成, 克服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多读、多看、多积累, 丰富自己的英语语言储备。

3.2.3 篇章构建的汉化

我们的学生似乎更多地关注是否把要点内容都写出来了, 很少会把心思花在篇章布局上。英语文章多以主题句提领各个段落, 脉络清晰、意思明了。然而, 阅读所有这些学生作文几乎找不到任何段落的主题句或上下文的承接语。基本上都是写完了李华的学习方法就接着马上介绍王海的情况。如果能在段落前加上一句:“Wang Hai has a different way of learning.”那么文章的层次就会清楚多了。

另外, 学生作文的句与句之间、句子内部也存在诸多结构问题。英语属印欧语系, 汉语属汉藏语系, 两种语言相距甚远, 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松散。英语句子中如果少了连接词如or, but, if, so, because, when, although, so that等, 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支离破碎了, 而汉语如果没连接词, 只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就可以把概念或关系表达清楚。

这里选取了一小段学生的书面表达, 并且照原样保留了语言上的错误。

Wang Hai thinks he often feels sleepy in class and has lost many important knowledge.He spends a lot of time on homework, he often stays up for studying.He can’t pay attention on studying.

从结构上来讲, 明显看出受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 重意合而省略了必要的连接词。一共三句话, 只有第一句中用了一个“and”, 除此之外没用其他的连接成分。其中, 第二句尤其不符合英语的句子结构, 如果后半句前面加上一个“so”就会使句子逻辑关系清楚了。另外, 为使行文顺畅地道, 句与句之间最好适当地使用besides, because of that等成分。

4.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母语负迁移现象是中介语体系前期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在尝试使用英语表达思想时, 由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不完善, 其思维方式或多或少总是受汉语的影响, 这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帮助学生在作文中逐步抹去母语负迁移的痕迹, 从而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以下是几点相关的建议:

4.1 以背诵活动形式增加英语语言输入。

高中阶段往往因为繁重的学习内容和巨大的考试压力而忽视了背诵活动。但是, 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有意识的背诵输入, 学生可以逐步积累写作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 以及篇章构建技巧, 在此基础上就能加强对写作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的监控和修正, 逐步摆脱母语思维的干扰, 大量减少上述所提及的遣词造句和篇章构建的问题, 从而达到更好地使用英语表达的目的。

4.2 加强对比分析, 讲透语言要点。

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有时就是由它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引起的, 因此教师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比较英语与汉语的异同, 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了避免汉语的干扰, 可以多进行一些汉译英的练习,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法的对比, 感悟英语思维的特点, 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减少硬译的现象。

4.3 强化书面表达专项训练和个别辅导。

有研究表明, 限时作文有利于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 有利于改变学生不良的英语写作习惯, 因此教师应善于使用“限时作文”这种训练和检测手段, 并且勤于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个别跟踪辅导, 逐步纠正他们的写作思维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5. 结语

基于以上对这次考试书面表达的分析, 可以看出母语负迁移可以导致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的多个层面产生错误。本文所涉及的谓语动词的词形变化、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的处理只是较突出的几个方面,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并不全面。实际上, 母语负迁移存在于更多方面, 如:冠词、代词的使用, 被动的使用, 词序的调整和句子的平衡, 等等。许多细微之处都能折射出母语思维方式的强大影响力。探索和了解学生书面表达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因素, 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薄冰, 何政安.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5]王立非, 文秋芳.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3) .

[6]王文宇, 文秋芳.母语思维与外语作文分项成绩之间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0) .

[7]郭伟华.英汉语差异及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Sino-USEnglish Teaching, 2006, (3) .

高一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分析 篇2

一、试卷结构

试卷共24题满分100分、时量为90分钟、考试范围为高一必修一全部内容。具体的题型是1题――14题为单选择题分值为42分、15题――20题为填空题分值为20分(其中实验题占12分)、21题――24题为计算题分值为34分。

二、试题总体特征

1.试卷结构与我市往年期末考试试卷基本相似,而最后压轴题与2007年我市期末考试压轴基本相同。

2.各章所占分值为: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5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30分,第三章相互作用15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40分。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重点突出,适当的注意了对能力的考查。更特别地注重物理情景的设置,给学生以物理思维方法的引导。

3.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的题都是身边的物理情景。

总体来看,本试卷命题目是符合我市(我校)实际情况、适合新课改后学生的,是一套成功的试题。

三、成绩统计

年级参考人数913人,其中90分以上44人,80-90分103人,70-80分208人,60-70分185人,50-60分152人,40-50分116人,30-40分65人,30分以下36人。最高分100分,最低分9分,平均分只有62.2分,分数偏低了些,优秀率16.1%,及格率59.1%。

四、答卷评析、抽样统计

共抽样调查了我校成绩相对最好的1106班的50份试卷,为方便起见以各题全部做对的学生人数比例统计计算了难度系数(容易度系数)分别为:第1题0.76;第2题1.00;第3题0.88;第4题0.96;第5题0.98;第6题1.00;第7题0.94;第8题0.90;第9题0.92;第10题1.00;第11题0.90;第12题0.90;第13题0.30;第14题0.40;第15题0.88;第16题0.86;第17题0.86;第18题0.64;第19题0.66;第20题0.60;第21题0.98;第22题0.92;第23题0.92;第24题0.38。

从试卷抽样调查看选择题第13、14、计算题第24及实验题第18、19、20题失分最严重。而第1题得分不太理想实属不应该出现的。

五、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要不断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要加强备课,多研究学生,多和学生本身出发来设计教学。要将物理课上得有趣,让学生学得有味,做到“润物细无声”;认真备好每堂课,注意物理知识前后的贯通与纵横联系,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把课上活。

2.降低教学重心,实施零起点教学。要照顾全体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教学,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落实到位。

3.加强实验教学,让更多的实验进入课堂。要不拘形式地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探究,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2020高一物理期末考试预测题 篇3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面的实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是()

A、小球自由下落,落在竖直弹簧上,将弹簧压缩后又被弹簧弹起来。

B、拉着物体沿光滑的斜面匀速上升。

C、跳伞运动员张开伞后,在空中匀速下降。

D、飞行的子弹击中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的木块。

2、一质量为1kg的物体被人用手由静止竖直向上提升1m,此时物体的速度为2m/s,则在此过程中(g取10m/s2)()

A、手对物体做功12JB、合外力对物体做功12J

C、合外力对物体做功2JD、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0J3、如图,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竖立在水平面上。其正上方a位置有一只小球。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在b位置接触弹簧的上端,在c位置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在d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小球下降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b位置小球动能

B、在c位置小球动能

C、a→c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小球动能的增加量

D、a→d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

第3题图第4题图

4、如图,B物体的质量是A物体质量的一半,不计所有摩擦,A物体从离地面高H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以地面为参考面,当物体A的动能与其势能相等时,物体A距地面的高度为(设该过程中B未与滑轮相碰)()

A.0.2HB.0.4H

C.0.8HD.H5、如果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重力对物体做正功,则物体的机械能增加;

B、如果重力对物体做负功,则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C、如果重力对物体做正功,则物体的动能增加;

D、如果重力对物体做负功,则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

6、A、B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和2m,A置于光滑水平面上,B置于粗糙水平面上,用相同水平力分别推A和B,使它们前进相同位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推力做功一样多;B、第二次推力做功多一些;

C、两次推力做功的功率一样大;D、第一次推力做功的功率小一些。

7、在真空中有A和B两个点电荷,它们的带电荷量分别是QA、和QB,如果QA=5QB,则A电荷受到的B电荷的作用力是B电荷受到A电荷作用力的……()

A、5倍B、C、1倍D、25倍

8、在电场中有一点P,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若放在P点的电荷的电荷量加倍,则P点场强加倍

B、若P点没有检验电荷,则P点场强为零

C、P点的场强越小,则同一电荷在P点受到的电场力越小

D、P点的场强方向为放在该点的电荷的受力方向

9、正电荷q在电场力作用下由P向Q做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越来越大,那么可以断定,它所在的电场是下列图中的哪一个……()

第9题图

10、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E=F/q,可知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电场力成正比。

B、根据E=KQ/r2,可知点电荷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该点电荷的电量Q成正比。

物理试卷共3页第1页

C、根据场强叠加原理,可知合电场的场强一定大于分电场的场强。

D、电场线就是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11、关于电场线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相同

B、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场强度越来越小

C、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同一检验电荷受的电场力就越大

D、顺着电场线移动电荷,电荷受电场力大小一定不变

12、如图为一条电场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A一定大于EB

B、因电场线是直线,所以是匀强电场,故EA=EB

C、A点电场方向一定由A指向B

D、AB两点的场强方向不能确定

AB

第12题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实验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22分)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3、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如果纸带上前面几点比较密集,不够清楚,可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取一段打点比较清楚的纸带,同样可以验证。如图所示,取O点为起始点,各点的间距已量出并标注在纸带上,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g取10m/s2,重锤的质量为m(设m=1kg),(1)打A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为vA=,重锤的动能EkA=;

(2)打F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为vF=,重锤的动能EkF=;

(3)从打点计时器打下A点开始到打下F点的过程中,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P=,动能的增加量为ΔEk=;

(4)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计算,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从打点计时器打A开始到打出F点的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是。

14、在电场中A处放点电荷+q,其受电场力为F,方向向左,则A处场强大小,方向为;若将A处放点电荷为-2q,则该处电场强度大小为,方向为。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3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5、(10分)如图所示,长为L的细线下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线上端固定在O点,小球可以在竖直面内摆动,不计空气阻力,当小球从摆角为θ的位置由静止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求:

(1)重力对小球做的功;

(2)小球到最低点时的速度为多大;

(3)小球在最低点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

16、(10分)如图所示,绝缘细线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连接一带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正电小球,要使带电小球静止时细线与竖直方向成а角,可在空间加一匀强电场则当所加的匀强电场沿着什么方向时可使场强最小?这时细线中的张力多大?

17、(10分)如图所示,点电荷Q形成电场,现把一个q=-2.0×10-8C试探电荷由无穷远处分别移到电场中的A、B、C三点,电场力做正功还是负功?若移动电荷分别做功为6.0×10-7J、4.0×10-7J、1.0×10-7J,以无穷远处为零电势点,这三点的电势分别为多少?若选择B点为零电势点,这三点的电势又分别为多少?

高一下册物理期末考试填空题分析 篇4

填空题共5小题,总分20分,分析考查了自由落体运动,胡克定律、超重失重,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了变速直线运动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等知识点,知识点覆盖面广,难度适中,重点突出,正对性强,良好的考察了学生对新课程的掌握程度。

从阅卷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主要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T18、T19(2)、T20(2)和T21,下面的表格可以直观地展现学生的失分情况原因和学习程度。

24题得分率约为45%,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物理受力分析及力的合成、分解的应用。

本题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力的命名用字母表示不规范,如有的把线OA等同于力FA,(OA=FA,及OB=15N)。

2、力的示意图画得不规范,不用铅笔尺子作图,力的方向不准确,该画实践的画成虚线箭头标错等。

3、把绳长等同于力的大小,以致作不成平行四边形、变得不知该如何下手。

4、三角函数不会应用,造成作图分析出来后仍不能正确列出方程,尤其是tanQ不会应用。

5、物体重为20N有部分学生当做质量为20K.

6、力的合成与分解混为一谈,来弄懂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此点我认为教材中一个例题用合成法与分解法解题把二中解法的图放在一个图上(用两颜色画有关系,对学生有一定误导)。

对于本题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做练习时强调力的表示及作图的规范性,对三角函数的应用多作练习应用,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练习中让学生吃透,弄清分解与合成的区别,学会按照力的效果分解力。

得分情况统计:全对的同学约20%,平均分4分左右

上一篇:贷款展期合同下一篇:火电厂燃料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