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推荐11篇)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食用菌》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物、网络资源及其它信息来源,认识较多的食用菌;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2.亲身经历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过程;能对网络信息、其它信息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获取与加工,进而建构知识。

3.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4.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教学重点】

了解更多食用菌。【教学难点】

课堂环境下蘑菇等菌类实物资源的局限性,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食用菌进行观察与了解受到限制。【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授法、谈话、讨论法。【教学准备】

师生利用“百度搜索”、图书查阅等形式搜集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料;收集平菇等一种或几种食用菌,准备放大镜和镊子等观察工具。【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观看百度视频新闻(播放视频:《山东建起“菌”事联盟》)

二、活动一:

1、整理、摆放资料。

小组成员共同整理搜集的资料。边整理,边回答他人包括来自它组人员的提问,其它同学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参观一下。

2.汇报交流:

(1)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对食用菌的认识。成员谈谈收获。

(2)学生讨论: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播放视频:蘑菇的生长环境

交流汇报:喜欢阴凉潮湿环境,比如树林深处,人工的阴凉潮湿的环境。3.组织观察。引导学生先观察结构特点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准备好的几种蘑菇,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播放课件:蘑菇的形态

小结:蘑菇的身体分为菌盖、菌柄两部分,菌盖下面有菌褶,菌柄里有菌丝。

4.蘑菇是靠哪个部分吸收养料进而生长的?

小结: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进行生活的。

三、活动二:

1、认识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学生展示互联网搜索的资源。

2、如何识别毒蘑菇

讲述: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食用菌》,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叫做食用菌呢? 学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对有毒蘑菇的特点已有所了解,究竟怎样来识别有毒的蘑菇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资料卡。

学生阅读后交流。(师播放视频:如何识别毒蘑菇)

小结: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一看颜色,二看形状,三看分泌物,四闻气味。

四、拓展延伸:了解蘑菇的营养成分

“发放食用菌的主要营养成分调查表”。引导学生科学健康搭配饮食。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六、实践作业

利用互联网中的搜索,搜索并整理食用菌的相关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准备在班会上展出。板书设计:

食用菌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2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 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实践中, 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对于小学生合作讨论或操作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 有些观察讨论不得要领等,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导学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 希望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导学方法, 使小组成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学会倾听、表达、讨论,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建立起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协作的团队探究能力。

2 研究模式:“两实践-两反思”模式

3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各种各样的岩石”

4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 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 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 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 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1) 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形式, 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 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2) 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 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5 研究过程

1) 第一次教学。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你们的的岩石都带来了吗?把它放入盘中。看看这些石头都是岩石吗?与同学分享一下“你的岩石是从什么地方收集到的?它有什么特点?”

先在小组内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环节二:观察岩石。

老师也带了6种岩石, 分别编上了1-6号, 请每个小组选择4颗岩石进行观察, 并填写两张“观察记录单”和两张“气泡图”。小组内可以分工。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各种各样的岩石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你发现了吗?如果让我们给它们分分类, 你准备怎么分类? (按颜色、按形状、按透光性……)

把你们的分类结果填在“岩石分类记录表”上。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教师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 提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达到的目标。

问题发现:

(1) “石头展览会”一开, 学生就兴奋地看自己和同学的石头, 有的忘记了老师提出的三点分享要求, 有的或者分享前两点, 而重点“说说它有什么特征”说得很简单。

(2) 观察岩石小组合作没有开展起来, 学生一人拿一块岩石自己观察, 怎样填写记录单也感到困难。

(3) 给岩石分类小组有讨论, 但是分类结果的表述记录不规范。有的学生对分类不太了解, 一个也分成一类。

自我反思:

(1)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比较喜欢玩, 对于老师的口头要求记得不很牢。

(2) 观察4颗岩石填写四张记录 (其中两张气泡图) 任务比较重, 学生不知具体该怎样合作。

(3) 孩子的认知水平为小学四年级上期, 对于完全空白分类记录表, 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分类情况, 有一定难度。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1) 将小组岩石分享的三点内容出示一张幻灯片, 对于重点的第3点改变颜色, 增大字号。

(2) 将观察4颗岩石改为着重观察2颗岩石, 合作的方法建议组内再分成两组, 3人观察一颗, 填写记录单, 然后再交换观察, 补充记录。

(3) 分类记录表改为填空式, 语言部分老师写出来, 学生主要填分类的关键字如:颜色, 和分类结果岩石的序号。

2) 第二次教学改进。

主要展示环节: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那么这些天然的石头都有哪些特点?我们来开一个石头展览会, 老师让你们带的岩石都带来了吗? (屏显)

看看我们所带来的都是岩石吗?

你是从什么哪里得到的?

和同学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环节二:观察岩石。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的岩石收好, 我们来观察老师给大家带的6种岩石 (屏显:建议合作学习方法) 。

–小组先选择2颗岩石。

–3名同学观察一颗, 完成记录表, 另外3名或2名同学观察另一颗, 填写气泡图。

–记录完成后, 组内关键交换岩石和记录单, 进行补充和讨论。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虽然每块岩石都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但是不同的岩石之间还是有些相似之处, 如果把这六块岩石分分类, 你们准备怎么分? (按什么标准分, 分成哪几类)

主要观察点: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

(1) 小组内学生分享自己带的岩石知道该说的要点了。

(2) 小组观察岩石有了合作的气氛。

(3) 分类记录表填得也比较快了。

问题发现:

小组观察岩石活动时小组合作是有了, 但是探究性比较少, 就是按照老师板书的颜色、花纹、透光性等观察方面去观察, 再记录。主动发现的意识不明显, 不强烈。

自我反思:

老师包办得比较多, 怕学生没有想到一些观察方法 (如刻划) 和观察方面 (如岩石是颗粒状还是层状) , 因此在介绍观察方法时就尽可能地告诉了具体的观察方法, 和每种观察方法下应观察到哪方面的特征。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引导观察方法时不将观察的方面写出来, 只是引导一下,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看哪些组观察得多, 记录得多。然后小组汇报时再全班补充, 老师写出观察的方面。并进行表扬评价。

6 总体小结与反思

经过两次实践两次反思和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初略研究, 我对科学课的小组学习教师导学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 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活动,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不甚了解, 因此教师不仅要思考整节课的教学设计,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这样在小组热热闹闹的背后才有实质的活动过程, 学生才有合作的体验和收获。第二, 科学课小组合作还要体现探究的特点, 因此在思考小组合作的内容方面要设计探究的内容, 活动既有老师要求的程序, 又有过程中的探究。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有兴趣。第三, 为了激励学生的探究能力, 还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能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通过实验获得事实证据,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用多种方式表达研究成果,从而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成因及相关知识。

2、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4、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的态度,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白炽灯泡、乒乓球、三球仪、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知识。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什么样的物体才有影子?

2、我们居住在北半球,看太阳和月亮时应该面向哪个方向?

3、在地球上看,太阳的右边应该是太阳的东边还是西边?月亮的左边应该是太阳的东边还是西边?

一、设疑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9年7月22日,咱们这个地区发生了一种天文现象日食,不知道大家还有印象吗?(板书:日食)谁来说说你当时看到的日食的情景好吗?

看来你们没有观察过,或者忘记了日食的情景了。当时,老师拍了两幅日食的照片,现在咱们来欣赏一下。

出示课件:7月22日拍摄的日食照片

看到关于日食的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8课,日食和月食(板书课题:

18、日食和月食)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日食的成因

1、同学们看教科书P51,这是日食形成过程的图片。为了方便教学,我把这些图片放在了课件上,请同学们看黑板(示课件:日食形成过程部分图片)

2、关于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两种说法:①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②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们认为哪种说法最有道理?小组间互相说说。

3、如果说日食发生时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可能是哪个天体呢?请同学们讨论这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4、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伙伴一起说一说。

5这个结果只是我们的推理而已,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推断是否是正确的呢?

6、怎么做实验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教师提示:假如用你们的头当做地球,用乒乓球当做月球,再给你一个太阳,又该怎么设计实验方案?)

7、学生实验、汇报:

8、谁来说说,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9、能把你看到的现象画在黑板上吗?

10、用三球仪演示日食的形成过程。

11、如果在地球以外的其它星球上看,又是什么情景呢?出示课件:(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图)

13、根据以上研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14、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1、日食总是发生在那一天?为什么?

2、日食发生时,总是从太阳的哪边开始呢?

15、观看日食注意事项(出示课件)

(二)认识月食的成因

1、前几天(10月8日),我们还看到了月食,谁来说说你当时看到的月食的情景?

2、现在我们知道了日食的形成原因了,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谁能根据日食的成因,猜一猜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3、提示:

1、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不发光,太阳光照到月球上我们才能看到月球,这时我们给看到的那部分月球叫月亮。

2、日食发生的时候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到地球上的光形成的。那么,月食是怎么发生的呢?是月亮真的变黑了吗?

4、做个试验来证明?怎么做?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

6、月食发生时,是从月亮的哪边开始的?一般发生在哪一天?

7、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天狗吃日”的伪科学说法。

8、师生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谁来说说?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齿轮》一课选自青岛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研究专题及观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研究的主要专题是“探究如何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知识与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观点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落实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并在活动过程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着力引导学生“从问题引入到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探究自行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结论之后,再通过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对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能够持续进行新问题的探究,将探究活动不断进行下去。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齿轮的应用。

最后,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目的。

【本课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

【活动过程描述】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 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见过齿轮,对齿轮的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尽管不全面,也不够准确,但这样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对齿轮这一事物的思考,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

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自体验做齿轮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发现齿轮的特点,为齿轮作用的探究过程提供最直按的经验。】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学生制作的小齿轮普遍存在不够圆、齿不均匀,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齿轮

不能互相咬合,个别同学还会存在固定齿轮时轴没有插在圆心上的问题,同时呈现用于做齿轮的材料也不够坚硬与结实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是通过此交流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意识到制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影响齿轮的正常工作。同时体会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

“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组装方法我的发现其他小组的发现 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这一问题,学生的意见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给予肯定与否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回答中互相启发,碰撞思维的火花。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将学生探究出的齿轮的作用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加深学生对齿轮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培养学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五年级五班共38人,他们经过二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个单元要求)

1.对待科学学习;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与成果。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3.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4.对待科学学习: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的好处的同时,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5.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6.对待科学学习: 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二)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现象;了解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的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物质世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3.地球与宇宙:能辨认出北斗星和北极星。

4.物质世界:知道物质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能根据不同物质性质进行分类,知道各种物质的作用。正确使用,注意负面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

5.物质世界:认识到水蒸发要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原因;知道水的冰点和沸点;探究雨、雪、雾霜的成因及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规律。

6.运用所学知识,利用科学方法,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人对环境负有责任。

(三)能力培养

本册教材的构建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点强调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在探究目标的落实上,以亲身探究为手段,重点落实、强化《课程标准》中“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要求。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发展学生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四、教学重点难点(包含在二、三部分)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列表法 暗示法 八.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l.地球内部有什么 2课时 2.火山 1课时 3.地震 1课时 4.做一块卵石 1课时

5.各种各样的矿物 1课时 6.地表的变化 1课时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7.声音的产生 1课时 8.谁能传播声音 1课时 9.怎样听到声音 1课时 10各种各样的声音 1课时 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1课时 第三单元 秋冬星空

12.秋季星空 2课时 13冬季星空 2第四单元 生活中的材料14.木材 115纸 116.陶瓷 117.金属 118.玻璃与塑料 119.材料的分类 2 第单五元

20.蒸发 121 沸腾 122.凝结 123.水的三态变化 124.小水滴的旅行 3研究与实践

1.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 12.材料与我们的生活 1总课时:26课时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会记录并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2.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3.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教学过程:

一、以生活小事导入新课,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二、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

1.实验准备

师:为了给同学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实验器材老师已经为同学们组装好了,待会儿,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2、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师: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份记录表,一份是这样的: 时间(分钟)温度(℃)观察到的现象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交流共同解决.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温馨小提示:(1)、注意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

(2)、小组注意分工合作,认真记录和分析现象。

(3)、尤其注意水开了以后要继续加热2---3分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实验开始,教师要巡回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4、汇报与交流

(教师有侧重的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交流温度和现象。)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揭示课题沸腾并板书“沸腾”。(投影)(师板书:冒气泡、翻滚)

实验小结:通过亲自实验,你有什么收获?(生回答)

5、故事调节,知识升华

三、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

师:同学们,世界上有一位科学家就利用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进行的创造发明,你知道是谁发明了什么吗? 师:你能学习科学家的这种好品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出示多媒体课件)

1、煮鸡蛋时,水开了后,用大火省气还是用小火省气?

2、木工熬胶,你梦替工人师傅设计出一种锅,熬胶的时候不用担心会熬糊?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

四、拓展练习

1、课后继续在不同天气、不同地点做水沸腾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实验要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2、板书设计:

温度不变

继续

加热 沸腾

冒泡冒气翻滚 沸点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尊重关于太阳的科学依据,不迷信权威;能大胆想象太阳的概况,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关于太阳的图片,文字,课件。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课件出示: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它暖融融,无它天阴冷。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太阳,它是我们的一个好朋友,你对它又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汇报一下自己的认识)

师:看来,大家对太阳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太阳,研究太阳。(板书:认识太阳)

二、交流资料,探讨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收集了吗?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既丰富又全面。交流时,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师:哪个小组先来告诉大家你们所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学生发言。

2、教师将典型资料进行整理补充,以增强学生记忆,拓宽学生视野。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太阳的资料,想看吗? 边看课件边讲解。

(1)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讲解: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在天空中看到繁星点缀下有一条淡云薄雾般的白色光带,那就是银河。银河从侧面看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盘状,正面看是旋涡形,太阳就处在离银核2.3万光年的旋臂上。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一千多亿颗。

(2)太阳离地球的距离

那太阳离我们地球有多远呢?1.5亿千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人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行走,从地球走到太阳要走3500年;如果坐飞机,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从地球飞到太阳也要20多年。

(3)太阳的概况

太阳看上去像盘子那么大,它实际上是不是像我们所看到的这样大?不是。对,因为太阳离我们太遥远,看上去才那么小,实际上它的直径约为139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和地球相比,就好像一个篮球和一粒绿豆。

太阳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年龄呢?是的,它的年龄大约有50亿岁了,估计寿命还有50亿年。

太阳是一个旋转的高密度的炽热气体球,它的大部分气体是氢气,其次是氦气,每秒钟大约燃烧400万吨氢气,产生巨大的能量。它的表面温度大约是6000℃,内部温度大约是1500万℃。

(4)太阳的结构 讲解:从结构上看,太阳可以分为日核、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5)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其实并不黑,只不过是由于它的温度比周围的温度低,看起来显得有些黑。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日珥是突出在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像太阳突然长出的来的朱红色大耳朵。

(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较差,搜集的范围可能较窄。在学生已经掌握部分资料之后,教师将知识进行系统性介绍,起到归纳、概括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通过交流资料,汇报资料和资料补充三个环节,充分让学生了解太阳,认识太阳。)

三、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太阳有了深一层的认识,那么谁知道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自由汇报。)

可以说是太阳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光明和温暖,哺育万物生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假设没有了太阳,我们的世界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五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难点:

1、主动参与探究过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2、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3、能有目的的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观察结果。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情况:

本学期四年级学生共3个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年接触科学课的时间,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年龄结构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的开展探究活动。

2、学困生情况及转化措施: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比较薄弱。本学期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

五、教学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苏州路小学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9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认识量筒,学会使用量筒。

2、通过测量,知道如何比较液体的多少,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从而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和准确性。

3、使学生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增强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三、教学准备:

三个装入水量、形状不同的水杯每组一份,100ml的量筒每组一个,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杯子若干(每种相同的至少三个),带提环的瓶子、弹簧秤,饮料,尺子,三个同样的杯子中装有颜色、多少不同的水,一杯红水,制作好的量杯若干,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各小组自己想办法选出高个儿同学上前面取材料,并交流方法。(这一设计,为上课作好材料准备,并为比较水的多少作好铺垫。)<二>探究活动一:比较水的多少

师:刚才各小组成功的选出了自己组的高个儿同学,现在呀,咱们再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什么?比眼力!老师这儿有三杯水,(出示相同的三个杯子,装有颜色不同、多少不同的水),你们来比一比哪杯水最多?哪杯水最少?

生齐说:蓝色水最多,黄色水最少。师:为什么蓝色水最多呢? 生:因为蓝色水水位最高。

师:哦!水位高的水就最多。你们再来观察一下自己桌子上的三杯水,比一比哪杯水最多,哪杯水最少?

生;3号最多,1号最少。

生:2号最多,1号最少。因为2号虽然水位低,但是杯子粗。生:2号和3号一样多,1 号最少。

师:哪杯水最少的看法一致,但哪杯水最多的意见不统一,如何知道哪种观点正确呢? 生:动手做一做。

师:对呀,我们可以动手研究研究。不过,盲目动手可不行,动手之前得先动动脑子,想想办法。给你们三分钟时间,可以静静地想,也可以跟好朋友讨论讨论,看谁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案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师:哪位同学先来说一下自己设计的方案?

生:老师,我想借你两个同样的杯子来量,谁的水位高,谁的水就多。师:为什么非要两个同样的杯子?

生:因为如果杯子的大小、粗细不一样,就量不准了。

师:看来,标准必须统一,杯子相同,才能比水位。这是方案一,我把它记下来。(板书:同样的杯子)

生:可以把水倒进两个同样的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谁重,谁的水就多。生:用手掂的不准,可以用称称一称。

师:你想到了更精确的方法。这是方案二。(板书:称一称。)

生:可以往这两杯水中倒进同样多的热水,用温度计量一量,哪杯水温度低哪杯水就多。师: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很了不起!方案三。(板书:倒热水)生:用同一个杯子,在上面做记号。师:方案四。(板书:做记号)

师:经过共同思考一共想出四个方案,各个小组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进行研究,如果对自己的方案不感兴趣,还可以加入其他小组。

(学生设计实验方法,是思维发散的过程,让学生努力挖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流畅和独特)

(交流选择的方案)

师:喜欢的方案选好了,我们再来想想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不能把水洒掉,那样就量不准了。也不能碰碎杯子。

师:你想的很周到。相信你们的实验也一定会很成功!老师在前面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各组可以派代表来取,不要忘了把你们的发现简单记录下来。(每组发一张记录单)

(学生开始实验,师巡回加入)

师:看你们研究的那么投入,一定有结果了吧!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各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

师: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2号水最多,哪些同学开始的判断是正确的?(学生举手)你

们眼力不错!哪些同学开始判断错了?(举手)你们现在想说点什么?

生:有时侯不能被它的表面迷惑!要亲自试一试才行。师:是啊,看来有时候用眼睛看到的也不见得全部准确。

(让判断错的同学谈体会,能让学生切身意识到感官判断的局限性,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的精神)

<三>探究活动二: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我的小科学家们,哪杯水多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吗?(想)那么关于三杯水的多少,你们还想知道点儿什么?

生:我想知道每杯水到底有多少? 生:我想知道2号比3 号多多少?

(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师:你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真正的科学家就需要这种不断追求的精神!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杯水的多少呢?

(学生交流想法。)

师:科学家就根据你们这种想法设计了一种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出示量筒)叫量筒。(为每组分发一个量筒)请各组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从学生的交流中引出量筒,让学生认识到量筒就是根据自己前面的测量方法设计、改进的,从而体会到科学发明并不神秘,就在自己身边)

生:上面有个小尖嘴,往外倒水的。下面的底很平。师:你观察得很细致!生:上面有些度。

师:那叫刻度。(用课件显示)我们今天见到的量筒一小格就表示一毫升,用字母“ml”表示。提到毫升,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它,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你在哪见过毫升?

生:(拿出饮料)饮料瓶上有,这瓶饮料是350毫升。生:牛奶盒上有,我喝的蒙牛奶是227毫升。……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出示红色水)这杯水是多少毫升呢? 生:用量筒量一量。

师:(把水倒入量筒)各组选一名今天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为代表上来看一看这杯水是多少毫升。(各组选代表上前面来看)

师:你们可都是同学们最信任的,现在把看到的结果告诉大家吧。

(生依次汇报:94毫升、94毫升多一点、95毫升、95毫升、96毫升、95毫升)师:奇怪!同一杯水,为什么会读出不同的结果呢? 生:他们观察的时候有的高了,有的低了。……

师:(出示课件)量筒中的水面不是平的,观察的时候视线应和水面的底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知道怎么使用量筒了,现在请各组同学测量一下三杯水分别是多少吧!并比较一下分别多多少,记在表格内。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改变了以往老师直接教给量筒使用方法的方式。课件出示正确的读数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突破难点)

(各小组开始测量,师发表格,并巡回加入)(各组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觉得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怎么样? 生:简单、方便!<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师:为了给生活带来更多方便,聪明的人们还发明制作了许多带刻度的测量工具。(出示课件,共同认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饮料,想喝吗?(想)有个条件:你们可以根据自己今天课堂上的表现量取50、60、70毫升饮料喝,量取饮料得用到量杯,你们能不能根据今天的学习为自己设计制作一个量杯?

(使学生体会到创造发明给生活带来的方便,激起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的欲望)

(生交流方法)

师:方法有了,但课堂上没有时间做了,怎么办? 生:课下做。

师:有了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为了表示鼓励,我把制作好的量杯,每人送你们一个,请大家根据表现量取饮料吧。(生量饮料)最后,我提议:为我们今天课堂上的出色表现,为你们课下能成功的制作出自己的量杯,更为了你们今后能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干杯!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3课《水面的秘密》。水的表面张力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如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本节教材试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来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知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2、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3、关注身边生活现象,能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授课过程

一、导课:

学生齐读:生命离不开水因为有你,小草才挺直了腰。因为有你,花儿才张开了笑脸。因为有你,禾苗才抬起了头。因为有你,地球才充满了勃勃生机。教师简单激励讲解导入课题。《水面的秘密》

二、新授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2、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3、关注身边生活现象,能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古人对水面的认识

《雨后池上》 宋代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三)引导学生从观察半杯水开始探究。

1、同学们会装水吗? 看,每个小组桌面上有一个空玻璃杯,谁愿意帮老师装半杯水?利用桌面上的材料,你打算怎样装?(学生自由简单汇报)

装水时,你们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汇报)

那好,我们就选用烧杯装水,装时注意不要把水洒到桌面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装半杯水)

(学生装完后)现在每个桌上都有半杯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杯内的水面什么样?

(学生观察后简单汇报)

2.引导学生观察满杯水水面。

我们继续往里装水,一直装到水满为止。同学们,你们认为水装到什么程度才算满?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学生装完后)同学们,水装满了吗?满到什么程度?还能继续往里装水吗?再用滴管加一些试试。

现在杯子里的水已经装满了,那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杯内的水面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观察汇报)

(四)进行“在满水杯内放入曲别针”的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曲别针,(指着学生面前的满水杯)这么满的水,你认为还能往里放曲别针吗?(如果学生回答不能放入,请说说理由)

如果能放入,你认为最多能放几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再汇报,把学生们的猜想数据记录在黑板上,以便以后与实验数据比较)2.实验指导。

每个小组的猜想都不一样,满水杯内究竟能放入多少枚曲别针?怎么样才能知道?

在实验的过程中,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示注意事项)

放的时候注意速度要慢,数清数量,水流出来之前数量为最多数。放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水面,看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在放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3.学生汇报与交流

你们在满水杯里放了多少枚曲别针,哪个小组先汇报?(把学生汇报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和猜想的数据相比较)

同学们看,你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比,怎么样?看来有些问题只凭猜想还不行,它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实验验证。在放的过程中,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汇报。水面都突出杯子面很高了,但是水还却没有流出来)引出水的表面张力(教师简单讲解)

(五)欣赏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1、硬币装水

(1)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出示一元硬币)看这是什么?

你们平时用它干什么?

今天我们不用它买东西,我想用它来装水,你们认为能行吗?

(学生表现出不相信的样子,认为不能装水,此时让学生说说不能装的理由)

如果我们用滴管在硬币上装水,你就为能装几滴?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以便与实验的数据做比较)(2)指导实验。

这枚硬币究竟能装多少滴水,我怎么样才能知道?在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提示注意事项)

同学们在滴水时,要慢慢滴,一边滴一边数清数量,一直滴到水流出来为止,水流出来以前的数量为最多数。边滴边观察水面的变化。

(学生在滴水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体会水的表面张力)

2、欣赏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4课《地球上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科学知识方面:从宏观上认识地球的地形、地貌及地球上的物质。知道地球是多姿多彩的;知道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生机勃勃、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1、印发搜集资料提纲。(课前一周发给学生)

《地球上有什么》搜集资料提纲(1)、搜集地球上的动物、植物、人的情况;(2)、搜集地球上的高山的资料;(3)、搜集地球上高原、平原的资料;(4)、搜集地球上丘陵、盆地、沙漠的资料;(5)、搜集地球上的河流、湖泊的资料;(6)、搜集地球上的海洋的资料;(7)、调查了解地球上还有什么,搜集它们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2、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地球上有什么”的资料。2.制做资料卡(每则资料力求精练,一般不超50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1、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

2、提出问题:关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并揭示课题。

[用谜语的形式导入,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教师在说谜语的时候,渗透了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上有什么的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给学生一种方法上的提示。]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有什么

活动

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或图片或语言文字展示自己家周围有什么。

2、归纳总结: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地球上。[通过学生观察、交流自己周围有什么,初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说起,从周围事物说起,按由近及远的顺序交流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一切,也为继续交流做好准备。] 活动

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1、整体感知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情况。(1)、出示课件:转动的地球模型。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从这个地球模型上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交流:蓝色的表示海洋,黄褐色的表示陆地; 地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 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主要由较多的水和面积较少的陆地组成,完成了对地球表面的初步认识。]

2、交流地球表面陆地形态方面的资料,指导学生认识地形、地貌是多姿多彩的。(1)、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填写记录卡,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辽阔的大草原的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畅想交流,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壮美。](2)、全班交流地球陆地上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山峰、高原、平原、沙漠、丘陵、盆地等的情况。

①交流珠穆朗玛峰、张家界的山、华山、泰山、阿尔卑斯山、阿空加瓜山等不同形态山地的图片与文字。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山的特点。

[使学生知道山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但形态各异;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 ②交流平原的资料,讨论平原的特点。③交流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的图片与文字。

[使学生知道高原的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有的高原沟壑纵横,有的地势平缓。] ……

[在此环节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适时

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搜集到的资料,通过图文结合使学生明确:地球上各种地形的特点。]

3、师生共同交流地球上有关海洋、河流、湖泊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

4、引导学生交流地球上的生物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A、学生交流搜集的动、植物的图片及文字。

B、多媒体出示:地球上的各个地方的动、植物的图片;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植物约有30多万种。

C、讨论:看到这些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你想到了什么?

D、学生汇报并小结:动、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和动、植物都是地球村的一个村民,我们应该和动、植物和谐相处。

[本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教师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角度,或以具体详细的文字资料、或以生动的图画资料,向学生提供学生难搜集的内容,展示地球表面物质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地球地貌,更全面地了解地球物质的构成,知道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生机勃勃、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活动

三、分类整理资料

1、学生讨论怎样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2、讨论:我们搜集的关于“地球上有什么”的资料可以分为哪几类。

3、每个小组选择一至两类内容办手抄报。(把课前制作的资料卡直接贴在相应的位置。)[直接贴资料卡可以节省时间。]

4、展示与评价。

[将各小组办好的手抄报按一定的顺序张贴在教室一定的位置长期展出,可以充分发挥所搜集资料的作用,还可以给尚未交流的资料提供交流的机会。] [本环节中,教师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想到整理资料的方法——分类,进而讨论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更强,对地球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层次。] 总评:

上一篇:外伤院前急救基础知识下一篇:我对党建的想法与思考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