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工作计划
我校现有学生800多人,随迁子女占到95%以上。学生大多来自河南、河北、福建、四川等地,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相对薄弱。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充分发挥教育的多功能作用,齐抓共管,开展多种活动,增长见识。积极提供平台给那些有特长的学生以展示,树立严格校风校纪,着力抓好随迁子女教育教学以及人格素养方面的培训。
学校党支部重视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对随迁子女教育管理的认识。我们广大教职工也充分认识到随迁子女大多生活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生活拮据,环境艰苦,缺乏关爱,普遍存在感情敏感、脆弱的情况。进入陌生的新环境后,他们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能与同学们平等交流。学校全体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教师与学生们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对他们在生活行为上存在的不健康、不规范、坏习惯等问题,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提供他们表现的机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平衡健康心态。同时,利用中午看饭时间、去食堂多打点饭菜给那些家里伙食困难的学生以此做到小小的关爱,或许就是这一点点的爱,久而久之拉近了我跟孩子们的心,让他们体会到了温暖。
在随迁子女群体中,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不讲文明、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举办各种兴趣活动,弥补他们知识的缺陷。针对不讲文明、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现象,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儿童心理特征,学生喜爱的活动。在体育课上我总是请那些平时一有活动就躲在别人身后的同学,我给这些同学机会,也许他的运动能力弱,但是希望在另一个方面树立起来,那就是他的个人自我价值。比如:我教的六年级2班徐倩同学,在平时的活动中总是对老师安排的项目不感兴趣,三两个一群,四五个一伙地在那聊天。我发现问题后,没有批评。首先是时不时地在部分群体以及班级上提着徐倩的名字,表扬她如何如何大气,服装如何如何漂亮。一次年级篮球比赛的机会我灵机一动请她当我班的啦啦队长,上半节我们班一直落后,当然场下也心情黯然,中场休息我没有过多的安排战术,而是积极调动和鼓励上场的男子汉们,当然也把徐倩一伙人叫到我身边让他们跟三班同学对比了一下场下氛围,我大胆鼓励他们要为班级的荣誉出分力,结果的结果是欣喜的。或许是运气,也或许是能力当男生最终赢下比赛我在总结说过,这场球赛的画面太精彩了,在场上有主动进攻的英雄,在场下有呐喊助威的美女,我们班把下半场篮球赛搬到了自己的“主场”,所以我要谢谢你们,功劳属于英雄同样也属于美女,这是我们班的骄傲。
学校领导重视,少先队跟体育组合作进行开展以“文明礼貌、卫生纪律、两操”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评比,每周为获胜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促进了他们的行为习惯、个人品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家庭的配合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如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安全自救教育日活动等。在家长和学校中,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努力培养家长的现代教育意识,使他们重视孩子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学校还重视孩子对家长的影响,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如环保知识、法律知识和安全小常识等,通过学生的行为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我们体育组老师还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的自身能力积极跟家长沟通,确保每位孩子都健康地在成长,让终身体育理念在这些随迁子女的身上也一直贯穿下去。
“随迁子女的教育及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教师以关注、关心、关爱为工作主线,认真总结经验,拓展教育教学思路,创建符合新形势下教育形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异地高考政策分类
根据各地政策文本所设置的“门槛”高低,可以将异地高考政策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以考生学籍和学习经历为条件,对父母无要求。这一类政策门槛条件最低,只要考生在流入地具有高中三年完整学籍以及三年完整的学习经历,即可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并与当地户籍考生同等考试、同等录取。山东、江西、福建、安徽、辽宁、浙江的异地高考政策均属此类。特别是江西省仅要求考生具有一年的高中学籍和高中学习经历即可参加高考,门槛最低。
第二类,以考生学籍和学习经历、父母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条件。黑龙江、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山西、甘肃、江苏、河北均属此类。在学生条件上,除河北省仅需要学生具有两年以上高中学籍及连续就学记录外,其他省市均需考生具有当地高中三年完整的学籍及相应的学习经历;在父母条件上,除湖南省需要家长提供当地一年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证明材料外,其他省市对家长条件均无时间要求。满足条件的考生即可与当地户籍考生同等考试、同等录取。
第三类,以考生学籍和学习经历、父母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居住年限(居住证)、连续缴纳社保年限(或纳税)为条件。这一类政策门槛较高,吉林、贵州、陕西、广东、广西、内蒙古均属此类。在学生条件上,除了内蒙古、广西需要考生具有当地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连续六年完整的学籍及实际就读的学习经历外,其他省份均需考生具有当地高中三年完整的学籍以及完整的学习经历;在父母条件上,当地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居住年限、连续缴纳社保年限(或纳税)均需满足三年以上。满足条件的考生即可与当地户籍考生同等考试、同等录取。
第四类,以考生学籍和学习经历、父母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居住年限(居住证)、连续缴纳社保年限(或纳税)为条件,而且在考试录取政策上也与当地户籍考生有所不同。
北京市:自2014年起,要求考生具有本市高中阶段教育三年学籍及在本市连续三年就读,要求考生父母提供本市六年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证明。满足上述条件的考生可在北京市参加高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
上海市:因尚未对随迁子女开放普通高中教育,所以在异地高考政策上,仅要求具有本市中等职业教育完整学习经历的考生选择参加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考试和三校生高考(专科层次)。对于符合规定的参加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考试或三校生高考并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完整学习经历的随迁子女,可参加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考试,可与上海市学生同等享受国家资助政策。
海南省规定:自2016年起,若考生具有当地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连续六年的学籍证明及相应的学习经历,父母可提供当地六年居住证明、六年社会保险缴纳证明,考生即可在本地高考,且不受报考批次的限制;若考生具有当地高中三年完整学籍,父母可提供当地三年居住证明、三年社会保险缴纳证明,考生可在本地参加高考,但只能报考本科三批及高职专科学校;若考生有当地就读经历,父母在当地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考生可在本地参加高考,但只能报考本省高职专科学校。
宁夏回族自治区规定:自2014年起,若考生具有本区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连续六年的学籍证明及相应的学习经历,父母在宁夏连续六年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缴纳三年以上社会保险,考生即可在本区高考,可报考自治区内所有普通高等学校,以及第二第三批录取的区外本科院校和第四批录取的区外高职(专科)院校或专业;若考生具有本区高中三年学籍及学习经历,父母具有满三年不满六年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缴纳三年以上社会保险,考生可在本区参加高考,只可报考第三批录取的区内外本科院校和第四批录取的区内外高职(专科)院校或专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规定:自2016年起,若考生具有当地初中两年和高中三年连续五年完整学籍并在新疆连续实质性就读,父母在新疆有五年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居住证、两年及以上社保缴纳记录或纳税证明,考生可在本地报名高考,可报考自治区内本科院校和区内外高职(专科)院校;2017年起,若考生具有在疆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连续六年完整的学籍并在新疆实质性就读六年,父母在新疆有六年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居住证、三年及以上社保缴纳记录或纳税证明,考生可在本地高考,可报考自治区内外本专科院校。
天津市规定:未能跟随父母积分入户的考生,若考生自身条件、父母条件均满三年,可在天津高考,但只能参加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
云南省规定:在云南就读但户籍未迁入云南的随迁子女,只能报考第三批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省属高职专科院校。
青海省规定:考生自身条件、父母条件均满三年,可在青海参加高考,但只能报考青海省内高职高专院校。
二、异地高考政策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异地高考政策存在显性社会歧视
通过政策分类不难发现,各地的政策都对随迁子女在当地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规定。诚然,无论是规定随迁子女的学籍年限是三年还是六年,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在大部分省市的异地高考方案中还对考生父母提出了要求。父母条件较低的需要提供三年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的证明,较高的还需要提供三年居住年限证明或居住证、缴纳三年社会保险或纳税证明,有的甚至需要满足六年的要求。将随迁子女的高考权益与其父母的职业身份捆绑起来,这无疑是一种显性的社会歧视。就现实情况而言,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从事的工作没有单位依托无法缴纳社会保险,或者个人收入尚未达到纳税标准,且他们多居住于廉租房,难以提供稳定住所证明。因此,异地高考政策中对于父母条件的规定,只会令一直处于弱势的随迁子女陷入更为无奈的境地。
(二)异地高考政策倾向于满足“本地民意”
前三类的异地高考政策正常显示出了考生所要满足的条件,即使存在教育起点的不公,相对而言差强人意,因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考生凭借自身努力,还有实现愿望的机会。但是,第四类政策除正常的门槛条件外,还在报考院校方面进行了设定,也就是说,在满足学生条件及父母条件的情况下,考生却仍旧不能正常报考自己心仪的院校。这一现象在流动人口较多且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北京、上海、天津,以及被认为是“高考洼地”的宁夏、新疆、云南、青海等地更为突出。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省市更为倾向于满足“本地民意”,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十分浓厚,因此有学者认为异地高考政策仅是一项“象征性”的政策[1]。
(三)异地中考与异地高考政策之间衔接不畅
根据现行政策,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天津市的随迁子女只能报考高等职业院校,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尚未对随迁子女放开普通高中教育。无疑,部分地方政府以屏蔽随迁子女异地中考资格的方式提前阻断了考生的异地高考之路。可见,异地中考政策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异地高考政策目标的实现。
三、异地高考政策的调整路径
为了进一步提升异地高考政策的合理性,让更多的随迁子女从中受益,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赋予各方主体话语权
异地高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涉及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本地户籍考生与随迁子女等多方主体利益博弈的复杂的社会问题[2],要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效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地有关部门可以设立异地高考交流平台,为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相关的完整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诉求表达、平等对话,以有效消除各方的分歧与质疑。
(二)逐步弱化对家长条件的限制
异地高考是为了帮助随迁子女实现异地升学的目标而生成的一种考试制度。如果利用家长条件对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实行“围堵”,实为谬悠之举。因此,在完善异地高考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延续对学生学籍、学习经历的要求,弱化对家长条件的限制,为随迁子女营造公平的升学环境。
(三)探索户籍与学籍相分离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
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城市居民享有优越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政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在教育领域衍生出了高考录取制度的显性不公、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若要杜绝现存的种种“异化”现象,必须要从问题的根源着手,剥离户籍制度的限制,探索公平的考试、录取制度。
(四)积极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在大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对农村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农村高中教育的质量,缓解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现状。可根据“公平原则”和“补偿原则”,通过增加农村地区高考招生指标来弥补其教育资源的不足[3]。同时,可借鉴深圳设立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经验,在人口流入大省(市),建立城市大学。统筹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供所有考生同等选择,消除城市居民对随迁子女抢占本地学生教育资源的顾虑。
参考文献
[1]姚荣.回归公共性:“异地高考”新政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
[2]蒋园园.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执行复杂性再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6,(5).
全国各地数百万青年务工人员的汇集,使得东莞市随迁子女学生数量从2001年开始便呈现出年均5万人的爆炸式增长速度。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在校生人数达到75.65万人,不仅超过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一线城市,为全国之最,还占到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81.52%。另据东莞市教育局的数据统计显示,东莞2015年积分入学人数比前五年增加一倍多,年均递增15.4%。
在现行公办学位有限的情况下,接下来,东莞该如何解决新莞人子女享受教育公平这一“困局”?
购买民办学位规模将每年递增20%
庞大的随迁子女队伍令东莞有限的公办教育资源显得捉襟见肘,几十万名随迁子女无法入读东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其中大部分孩子入读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学管理水平,与公办学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东莞市教育局最新统计数据,目前东莞共有中小学、幼儿园1521所。其中民办学校1026所,占比67.46%。在教育公平、均衡的价值取向引导下,东莞正通过积分入学、购买学位等各种努力,不断提升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为了有效地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十二五”期间,东莞市积极实施随迁子女就学工程,努力挖掘公办学校学位潜力,并按每年10%的比例递增积分入学公办学校学位供给,截至2015年底,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达17.34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20%,位居珠三角九市第一。
但近几年,随着入学学生人数的增多,公办学校学位容量已基本饱和,且在现行控编减编政策下,东莞市已无法独立核定新建公办学校机构和新增加教师编制。而另一个现实问题是,东莞市的随迁子女数量多、增长快,其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所能容纳的范围,东莞仍然有一大部分的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两个为主’(公办学校为主、流入地政府为主)精神,进一步提高我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我市根据《东莞市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公办教育资源基本饱和的实际,大胆创新,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政策,增加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学位供给,扩大随迁子女享受优质免费义务教育的规模。”东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小康》记者说。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东莞将针对随迁子女提供2.8万个公办学位、购买民办学位5600个。以第一年5600个学位为基数,以后每年递增20%。”据其介绍,目前关于购买学位的具体方案已出台,各镇正在落地实施。
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也明确表示,决定从今年开始全面实施向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购买学位,并加大力度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
东莞户籍人口不到200万人,而全辖区常住人口却达到了830多万,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倒置”城市。不得不承认,外来人口对东莞经济腾飞的贡献是巨大的,“甚至可以直言,没有数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就没有今天辉煌的东莞。”在东莞万江镇的一位官员看来,数百万外来人口在东莞安家立业,这些当年为东莞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们如今大多已为人父母,当他们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作为政府,应尽力为这些孩子提供上优质公办学校的机会,想方设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今年1月22日上午,东莞召开全市2016年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梁凤鸣发言时称,今年起实施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购买学位,每年递增20%,“莞城班”将取消。
对于今年东莞将购买的5600个民办学位,喻丽君指出,这5600个学位将分配到各个镇街,市教育局要抓紧制定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帮扶、师资优化、资源建设、硬件提升的具体实施方案。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是为了扩大随迁子女入学受惠面,并不是将民办学校转为公办或开设公办班。符合5600个学位的学生入读民办学校,将在学费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学生一样的待遇,按照东莞现行的义务教育政策,几乎等于免费入读。
据介绍,按照计划,今年随迁子女将通过积分入学获得3.36万个公办学位。其中包括2.8万个公办学校的学位和5600个向优质民办学校购买的学位。届时将根据积分情况,由高到低依次安排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和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
新莞人的教育公平新期待
“虽然我们明知每年增加的这5600个学位,对于数百万新莞人而言,可能是杯水车薪,但毕竟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说明政府没有把我们遗忘。”2002年,从湖南怀化来到东莞打工的陈旭清告诉《小康》记者,在东莞打工十几年,从一个年轻人成长为中年人,在万江买了房子,结了婚,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能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是他目前最大的期望。
但同样也有新莞人向记者表示,因为今年是政府第一次为新莞人子女购买学位,还不清楚具体将要如何操作,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家长,他们表示如果是向东华高级中学这样的知名重点学校购买学位,随迁子女当然愿意去,但这些名校早已被挤破了头,能提供的学位肯定有限。“如果是一般的民办学校,我还真不愿意让孩子去。如果不考虑学费因素,不如自己挑选民办学校。”一位家长直言。
针对家长们的疑问,东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小康》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东莞将从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推动民办学校办学水平逐年提高。
政府购买的学位包括小学学位和初中学位,主要用于安排通过积分制入学程序被录取的随迁子女和符合条件的企业人才子女。
为了确保学位质量,被购买学位的民办学位必须是东莞市标准化或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具体甄选办法由各镇街(园区)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制定。经统计,目前东莞市共有227所标准化或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符合购买标准,覆盖了全市除洪梅镇以外的其他32个镇街(园区),基本能满足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的需求。
东莞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254所,有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和面向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其收费水平不一,为了更好地确定购买的民办学校定价标准,东莞市在参考周边城市购买学位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东莞市的财政实际,确定购买民办学位的定价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5000元、初中每生每年6000元。
“东莞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非常特殊,没有其他地市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我们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带着问题探索。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的做法是我市在现有资源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一种探索。”东莞市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根据东莞的教育规划,要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满足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分阶段、多途径稳步扩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范围,分档次逐步实现与户籍人口同等教育待遇。
东莞随迁子女的学生数量虽然庞大,但可以预见,新莞人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校的机会将越来越多。
一、基本情况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和城市能级的跃升,我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人数持续增加,入读优质学校的诉求迅速增长。截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共计80605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有65097人,就读比例为80.76%,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100%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
2021年,全市统筹推进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市教育局对各县招生细则进行逐一核查。目前,我市全面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社保缴纳年限不高于1年。“公民同招”深入实施,入学报名实现“网办”“掌办”,全面推进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城化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二、主要举措
(一)统一思想,坚持“两个为主”
市委、市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把随迁子女就学作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各级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要求,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两个为主”)。市教育局将各区县落实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纳入对区县教育发展考核内容。各区县高度重视,充分挖掘潜力,扩大公办学校招生规模,想方设法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21年,南浔区全部四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停止招收初一新生,确保符合条件的七年级随迁子女新生100%入读公办学校或高端民办学校。
(二)制度保障,实施“阳光招生”
在“两个为主”的工作前提下,各区县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本地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细则,着力推进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优化简化入学流程,全面推行无纸化入学报名,实施“公民同招”,公开招生流程。今年,吴兴区取消了原来单独制定的随迁子女入学实施办法,将辖区内随迁子女入学和户籍学生一同纳入全区招生工作,统一实行网上报名。德清县、安吉县实行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并通过新闻媒体、服务专线、走访企业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确保信息的精准传达。XX县教育局创设服务平台,举办“随迁子女入学专项服务”活动,方便随迁了解招生政策、按时入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百分之百地解决了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
(三)降低门槛,高中同城待遇
2019年,XX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实施办法进一步放宽限制,非XX县户籍的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不再只局限于报考职业类高中和民办高中,也可报考公办高中。2021年,市区中考门槛进一步降低,取消房产、户籍、社保等限制,非本市户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需符合连续三年在我市初中学校就读经历,并具有相应电子学籍,即可报名参加我市中考和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条件,享受同城待遇。2021年随迁子女在我市参加中考报名人数达4987人。
(四)精准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根据XX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政策,持卡人的未成年子女进入我市所属的公办中学、小学、幼儿园就读,可由市、县区教育局就近、就便安排,享受本地学生同等待遇;持卡人的子女在本市参加中考的,比照有关规定给予加分;持卡人的子女从外地转入本市就读高中的,根据个人意愿和原有基础,由市、县教育局优先推荐到同等学校就读。2019年4月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做好高技能人才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对实际缴纳税金贡献大和新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优先享受高技能人才子女就学名额。对上实际缴纳税金超过1亿元、5000万元、3000万元、1000万元、300万制造业企业,分别给予每家企业5个、3个、2个、1个、1个高技能人才子女就学名额,对当年新增上市的制造业企业,分别给予每家企业2个高技能人才子女就学名额。由企业自主分配给本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子女,优先安排就读义务段优质中小学,将进一步缓解随迁义务教育阶段就学压力。
(五)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近几年来,全市各区县教育局在改善办学条件、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努力为随迁子女提供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规范办学行为。为加强对随迁子女学校的指导管理,区县教育局向随迁学校(民办)派驻管理人员。逐步健全完善随迁子女学校(民办)的年检制度。每年召开随迁子女学校负责人会议,具体部署随迁子女学校年检工作,对随迁子女学校的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情况;按章程开展活动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情况;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依法办学情况;加强财务管理,合理收费情况;增强安全意识,采取安全措施等方面,要进行全面检查;建立对随迁子女的关爱体系。
2.规范学籍管理。市教育局按照学籍管理规定为进城随迁子女建立学籍,由市教育局实行统一建籍、统一管理。坚持定期上报,做到底数清晰。实行人在籍在、人走籍转、籍随人走、跟踪到底的管理办法。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经考试合格的,按规定颁发义务教育证书和毕业证书。确保所有随迁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随迁子女因父母流动而失学。
3.规范教师培训。随迁子女学校教师管理纳入区县教师管理。建立公办学校与随迁学校(民办)结对帮扶制度,选派公办教师到随迁学校(民办)任教,积极动员公办学校骨干教师以志愿服务形式对随迁学校开展教学扶助、教师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三、问题和困难
我市的随迁子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县之间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入读比例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各区县随迁子女的数量和结构差异较大,形成了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某种历史惯性,特别是公办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导致有的地方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还比较突出。尤其是随迁数量较多,流动人口素质层次较低,易形成随迁子女入学难、流动大等特点,限制了当地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升级。二是教育现代化创建与随迁子女入学存在矛盾。
随迁子女入学规模不断扩大,不确定因素又比较多,使得我市教育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各地一般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公办学校,公办教育资源容量有限,学校建设的速度短时间内较难匹配大量随迁子女的就学需求。公办学校大量接纳随迁子女造成班额、在校生人数等指标压力,与教育现代化创建产生矛盾。三是部分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仍有待提升。
在现有公办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随迁子女学校成为解决随迁子女入学的重要途径。但是,一些随迁子女学校(民办)由于缺少办学经费,教学投入相对不足,往往只能低成本、低水平地维持基本运行,导致办学条件较差、管理水平较低,师资队伍较弱、教学质量较差等一系列的问题,与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四、下阶段重点工作
(一)加大投入,提高办学水平
进一步提高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教师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随迁子女教育。利用大数据和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在学校布局规划时充分考虑随迁子女入学因素。加快学校建设进度,统筹更多学位招收随迁子女。加大对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补助力度,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降低班额,提高教育质量。
(二)各司其职,形成办学合力
一是各区县要制订完善有关外来随迁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抓好随迁子女教育工作。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将适龄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纳入义务教育的工作规划,努力提高公办中小学吸纳随迁子女就学能力,逐步提高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三是随迁子女学校要规范办学行为,认真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建立科学的随迁子女学业评价机制,努力提高随迁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完善机制,保障受教育权利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场外来务工人员也随之增加。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尤为重要。
一、坚持免试入学,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本住宿生受助2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农场儿童少年同样对待。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场儿童享有同等的政策,享受同等的优质、公平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
二、开展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信心
我校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书画展、墙壁文化和各种文娱体育等各种活动,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参与,如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当四好少年》、《我谈理想》、《与书为友》等主题班队会;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农场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三、关心学生生活,感受“家庭”温暖
我校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格外关爱,不仅在学习上无偿地课外辅导,在生活上也非常的关心他们的冷暖,无论哪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或遇到什么困难,都尽力去帮助他们,并能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做“知心的妈妈”,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感受到“家庭”温暖无处不在。
四、关注学生心理,调整教育对策
我部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进行调查,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五、建立家校联系,促进健康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多为种地户和打工者,平时忙于种地和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和关心学生的学习。为了帮助家长了解随迁子女的在校情况,进一步增进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学生在另一半时间和空间里的情况,引导进城务工人员用更合理的方式教育和管理孩子,我校教师充分利用校讯通、电话、微信等与家长联系与沟通,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八五四农场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感受着农场的优美环境和人文气息。今后,我校要继续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让他们和本场学生共享一片蓝天,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延津县杨庄学校
近年来,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增多,我们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学校首先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园生活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的工作类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人数比例、学校在此工作方面已做的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与难点、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
一、工作内容 结合目前教育部门已采取的行政措施,我校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1、关注业余生活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办法和时间的特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指引,结识更多好朋友,感觉上海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让他们的孩子能度过快乐、健康的课余时间。学校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主导思想,从实践体验、艺术体验、科技体验和心灵体验等各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孩子。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心理存在芥蒂和隔阂等问题,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课程,以心理游戏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2、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雏鹰假日小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3、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买学习用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县城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我们还积极联系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和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并亲自带领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现了他们的心愿。有的得到了一套过年的新衣和玩具,有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和绘画用品,有的终于登上了吃上了麦当劳、肯得基。
二、工作成效 几年来,我校动员各方力量关心进城务工子女,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校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我校的青年教师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选取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自办打工子弟学校———WL学校(1)及学校中两个学生家庭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主要采用人类学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法,深入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真实、细致的纪实描述。
1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背景
北京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大多选择居住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郊村内,受经济、工作性质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只能远离繁华、便利的高楼大厦,租住在市郊脏、乱、差的低矮平房里。
1.1 家庭居住环境
笔者所开展田野调查的两个学生家庭租住的房屋均属于租金便宜、设施简陋、面积窄小(不足10平米)的低矮民房或地下室。对此小辉曾说过“外面白天,里面黑天。外面黑天,里面还是黑天。反正你想什么时候白天就能什么时候白天,只要你开灯就行呗。”(2)家庭周边的居住环境里除了以流动人口为主的人口聚集区外,还有网吧、游戏厅以及色情交易的“理发店”。村内曾发生过强奸、砍手、殴打致死等恶性事件。
1.2 父母职业等相关背景
开展田野调查的两个家庭中的父母来自河南、黑龙江省份,均已来京打工多年,靠回收废品、从事体力劳动为生,工作内容不稳定,家庭收入低薄。父母均为小学毕业,学历较低。小辉父母曾感叹:“没文化,干什么也不行,给咱别的咱也不会干啊,要不说学习得像你们一样,有出息,最起码给咱自己(工作)的时候咱能干。哎,没办法,只能干点出力的活。”(3)
2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家庭教育的环境
农民工家庭多租住在环境较差的流动人口聚集区,除了自身家庭的生活条件无法为子女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外,还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学生常常要帮助家长做家务、料理生意,有时还要在“干活”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吃完午饭休息时,小帅弟弟伸过手来让笔者看,手红肿着,上面还有一些血迹,原来放假后他们被爸妈叫去干活,干活的内容与机器有关,家长则忙别的。结果弟弟不小心把手指绞在了机器里,当时他们被吓坏了,赶紧跑去叫人,他妈过来后,先切断了闸,但是手已经卡在里面了,妈妈直接就把手从机器里硬拽了出来,听小帅弟弟说:“当时把我疼的啊,疼死我了。”流了很多血,但他妈妈没有送他去医院消毒、检查,只是用白酒给他洗了洗。“当时疼得我……”小帅弟弟又重复了一遍。笔者问:“那后来呢?”小帅弟弟说:“我妈就告诉我别沾水。”“已经几天了?现在还疼吗?”“疼啊,有几天了吧,就是上周末的时候弄得。”小帅说:“这下他弄伤手了,就剩我一个人干活了。”小帅弟弟说:“对,现在全让他干了。”他还有点庆幸自己的手被挤伤了,因祸得福,窃喜。(4)
2.2 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笔者开展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家庭中,父母多采取的是暴力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多打”,打的越狠越管用,否则孩子就不会有出息。跟踪调查的两个家庭的子女均没有逃脱被打的教育经历,在笔者前往学生家庭开展田野调查期间曾亲眼目睹了小帅挨打的过程,让笔者触目惊心。
小帅妈妈无意中看到了小帅的作文本,说:“你这就是你的作业?写的字乱的能看?这么多错字……”小帅不理会。他妈急了:“你看看,还不让说。给我把电脑关了,开始学习。”(音调变高,表情开始严肃)说着就把他的作文本扔到了面前,说:“这就是你写的字?就这么乱……给我把电脑关了!赶紧学习,我说话你听到没?快点!写字写那么乱,成天还玩电脑,你就别学习,回来你爸问你还是什么都不会,到时候你就等着吧!哼……你爸走的时候跟你说了什么了?……”正说着,小帅关了电脑,起身撕掉了作文本,一页不剩,一脚踢开了凳子。这可气坏了本来就有点生气的妈妈,她抬头看到门上的铁晾衣架,直接拿下来,快步向小帅走过去,见妈妈气势汹汹的拿着“工具”过来了,直接躲到床上,缩到被子里。他妈根本不饶恕,直接“啪、啪……”一边敲一边说着:“我让你脾气大,脾气这么大,我抽不死你,抽不死你,你脾气怎这么大?撕吧!我敲死你,我让你脾气还大。让你爸回来把你吃了,我让你还脾气大不大。你下次还敢不敢了?我就说了你两句,你就把本子撕完?”小帅在挨打的过程中一直抱着头哭,蜷缩着身体,往被子里躲。他妈妈吼道:“全部撕完,数学书、语文书全部撕完,别上了。拿火烧了,你不是脾气大吗?你说他脾气大不大?我就说了他一句,你爸晚上回来看你写的,就全部撕了。你撕吧,你说你脾气是不是太大了?”说着嗓门就又吼起来了,开始喊:“你还是不起来是吧?快点!还作呐!”又喊了几遍见小帅没有反应,她的脾气又上来了,气势汹汹地拿起衣架向床那边走去,笔者下意识地拦了一下,希望她别打了,但她说:“你别管了,我让你学(习)跟死一样,我今个儿(今天)非得……抽不死你!我叫你厉害!”等小帅起身转过脸来,笔者看到他鼻子上全是血,他妈妈说:“他的鼻子爱(容易)流血,习惯性的。”事后了解得知,小帅的习惯性流鼻血是由于其爸爸的一次暴打留下的病根。(5)
2.3 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
进入城市生活后,“赚钱”成为众多农民工家长们工作的第一目的。家长工作的忙碌让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子女们受了忽视。家长通常将子女交给学校后就不再过问,除非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家长接到学校老师的通知后才会抽时间到校。到校后除了告诉老师要严厉该打就打,就是让老师多给子女留点作业。这让出发点原本是好意的学校老师无奈,本想在家校之间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意外的是家长对此却并不理解。
小洁怂恿班级的男女生5人放学后前往小公园喝酒,此事被班主任得知后要求其家长来校。
…………
老师说:“女孩现在大了,进入到青春期开始变得敏感,对异性有好感,喜欢和异性待在一起,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家长必须重视,不能让孩子晚上那么晚了还不回家,和男生待在一起。她又是留级的学生,之前的同学都上初中了,那天就有一个初中的男生和他们待在一起,到时候,如果真出了什么事,吃亏的是女生啊。”家长说:“嗯,是,是……我也感觉到她这一年复读学习不是很扎实努力了,我还总觉得是不是让她复读错了。”老师说:“她在学校学习上还可以,但现在社会这么乱,诱惑这么多,不能一天只顾忙自己的生意,把孩子耽误了。”……老师说:“我今天叫你来就是让你知道,没别的意思,不是让你回去打她,你回去也别打她了,和孩子多沟通沟通,现在女孩子到了特殊的生理期了,妈妈就多和孩子聊聊,对孩子好。”家长说:“我感觉她一天上学,交给学校老师就行了,哪想过那么多啊。你们老师说的他们也听,她也不和我说什么事,她怕我,我们家孩子都怕我,都不敢怎么样。她还是闲工夫太多了,你就给她多布置点作业,让她没时间出去。”老师不好意思说:“多布置作业,那也不能就给她一个人多布置啊,那样她更反叛了。按理说做父母的就应该和孩子多沟通沟通,别一有事就打孩子,把孩子都打傻了。……没别的事,回去别再为这事打她了。”就这样家长离开了学校。(6)
3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以上详实、具体的一手田野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家庭的家庭教育问题亟需解决,本文试图从政府、社区与学校、农民工自身三个角度对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性建议。
第一,政府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民工相应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工生存和居住环境,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民工大多在没有劳动保障下频繁更换工作内容及场所,租住地随工作而变是农民工家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因而,建立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行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们给予社会保障专项补贴,同时企业也为农民工们缴纳部分社会保障款项,保证农民工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有全方位的保障,以此成为流入地与企业吸引、稳定农民工的一项福利,减少流动。[4]
第二,充分发挥家庭所在社区的帮扶作用,通过与学校建立有效的连结,创设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课堂、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帮助农民工父母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家庭所在的社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救助体系,并将体系与学校建立有效连结,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知识的辅导。
第三,农民工家长自身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对农民工来说,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取得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最明智选择。?所以,农民工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家长学校、课堂学习中来,多与学校、老师沟通。同时,注重与子女沟通,学会保持冷静的心态,用“嘴”和“心”与子女交流,认真倾听子女的心声,了解他们成长中的内心世界,避免教育过程中无节制的打骂现象,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单个人”外出发展到了“家庭化”流动。在以家庭为基础的转移过程中,父母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本文以对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家庭教育的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三方面真实呈现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田野资料进行分析诠释,试图提出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行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OL].http://baike.so.com/doc/2224717.html.
[2]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网http://www.bjstats.gov.cn/rkpc_6/pcsj/201107/t20110704_205609.htm[O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OL]..http://w 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4]吕杏.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2012,6.
关键词:进城务工农民 随迁子女教育 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10-01
一、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现状
(一)随迁子女入学成本高,升学困难大
我国现行的入学政策和入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正规教育。在各种这些就学途径中,公办学校为了防止进一步激化公办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通过收取各种教育规费,如: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家庭大都收入较低,再加上入读公办学校的入学手续繁琐、步骤较多,严重制约了随迁子女的入读公办学校。在接受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里,这些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也较高,与当地的公立学校相差不大,但是也要交纳较高的费用,一般农民工子女家庭依然是负担不起。此外,根据现行政策规定,由于受户籍和学籍的限制,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必须回原籍升学,但是当前各地的课改程度和教材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城市学校所学内容与原籍学校教学内容难以衔接,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升学和发展。
(二)随迁子女的学校管理不规范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大规模入城,给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未获准打工子弟学校的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公办学校中,随迁子女的流动性较大,一些流走的学生根本不与学校打招呼,有些随迁子女因证件手续不全而没有学籍,为此学校建立临时学籍,进行动态管理,但是效果也不好。在民办学校里,条件好的一些民办学校基本上有档案、电子卡,与公办学校一样。但是在一些未获准的打工子弟学校里,由于入学较容易、管理不严格,学生流动性很大,而且有的插班生进班,学籍管理更是难上加难。一个好的学校,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在民办学校和未获准的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流动性大,师资管理困难,我国目前的政策还不能保证教师的平等,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在福利待遇上有较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教师流动性较大。
(三)随迁子女普遍存在大量的心理适应问题
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幸福感、情绪调控能力、自尊水平、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明显低于当地的子女,随迁子女在生活上还存在着与当地学生不一一样的生活困境,他们缺少当地朋友,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不敢接近城市的同学,因为身份、教育、家庭以及潜藏在身后的社会因素阻碍了他们与人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很容易走向封闭和自卑,导致产生复杂的“边缘人”的心态。随迁子女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较少,父母忙于打工赚钱,没有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学校里教师在课堂里很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这些子女很难找到自己的宣泄途径,这些孩子在学校里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而这直接影响着与同龄人的交往。
二、完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
户籍制度是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原则,即城市政府以在校户籍儿童人数或在编教师人数下拨教育经费,如果接受了随迁子女,就会导致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短缺,致使城市公办学校资源紧张,出现高额的而借读费和赞助费现象,从而无法有力保障其入学机会的公平。因此,采用居住地管理取代户籍管理的教育体制,是势在必行。如江苏省自2003年5月1号起,全省范围内推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湖北省2004年也将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性质,湖北省居民的户口类型将统称为“湖北居民户口”。1这些户籍制度的改革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但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并不可能完全取消户籍制度,而是要取消与二元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城乡各项相关制度,从而在源头上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的平等机会,给予随迁子女应有的国民待遇。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执行力
政策法规在制定时缺少相应的政策实施配套措施,使得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政策偏离目标现象,丧失政策本身的正确引导作用,在政策制定时,必须不断完善政策配套体系,构建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机制,监督政策的有效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都强调弱势补偿,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克服不合理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可以借鉴“教育券制度”,做到“钱随人走”,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之间,再按实际发生的“教育券”的数量,经中央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2;针对进城务工子女流动性较大,可以建立统一的流动信息实时统计制度和电子化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实现电子网络化管理,学籍管理可以依托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学生唯一的学号进行管理。
(三)打造校园文化,给予随迁子女特殊的人文关怀
学校教育应当承担多元文化的传承功能,使随迁子女既能对流入地文化适应和传承,又能在原有文化特质上得到尊重与保留。学校教育不应以某一地的文化主流自居,要求流入者去单向顺应与遵从,而应同时尊重和吸纳其带入的异质文化。学校和教师应该尊重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既要引导随迁子女尽快融入城市社会,又要保留随迁子女自身文化的多样性,树立平等意识,构建学校平等、无歧视的教育环境,消除他们进入公办中小学的心理门槛。作为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教师,要成为随迁子女心灵成长的关注者、世界观形成的引导者,必须认真对待和关心每一位随迁子女,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特殊的人文关怀。在学校里要避免单独编班,要利用课堂上师生互动,给予随迁子女的更多的关注与爱护;课下经常谈心,了解其心理状态。最后要注重道德与情感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注释:
[1]湖北省教育厅: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
[2]李志友.《试论“券”解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可行性》,皖西学报,2010年6月。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林茜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随迁子女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07-26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总结05-24
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措施11-27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工作的通知09-18
安排子女工作申请书10-19
无子女证明06-14
民工子女入学12-08
农民工子女教育06-04
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