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农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强农(推荐8篇)

强农 篇1

工作情况汇报

区强农惠农资金清理清查督查组:

为贯彻执行商财农(2010)第406号文件精神和区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清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区农业局领导十分重视,及时成立领导机构,研究制定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清查工作的具体方案,并要求局属单位迅速行动起来,按照上级的部署,结合市、区《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强农惠农资金清理清查工作,并以此次清查为契机,摸清资金底数、强化检查监督、规范运作程序、建立健全制度。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清查工作意义重大,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和谐,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我局把确保各项强农惠农资金落到实处,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局成立了以成立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邢俊任组长,副局长李建华、汪元敏、刘建华任副组长,局办公室、财务股、科教股、种植业管理股、农机监理站、种子管理站、农技中心、能源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财务股,负责这次专项清查的日常工作。同时,按职责将任务逐一分解到各单位,明晰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清理清查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认真制定方案。根据商财农(2010)第406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商州区农业局《关于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清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切实增强了专项清理清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各单位结合各自实际,相应制定了本部门资金专项清理清查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突出重点,创新工作方法。一是把好数据关。对检查范围内的各项资金,按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清理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进行表格填报、审核汇总。同时清理项目名称、资金额度、拔付时间、资金流向、做到每笔资金铁来龙去脉都一清二楚,确保检查范围内的每笔资金都能准确无误、清晰明了的反映。二是把好完善关。以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检查为契机,围绕专项清理清查存在的和针对自查自纠出来的问题,对照有关惠农政策进行整改落实,提出完善资金使用管理与监督制度,建立起强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长效机制。

三、深入自查自纠,扎实开展清理检查工作。一是认真梳理涉农政策资金项目,摸清资金底数。扩大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清查清理范围,及时对我局涉农资金8大 项进行全面摸底,分解到各股室单位,并认真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工作,如实填报《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情况表》。按照要求,组织各单位对2007-2009年强农惠农资金进行摸底统计,摸清资金底数和流向,为今后资金专项清理清查工作夯实基础。2007年以来区农业局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到目前为止,2007年至2009年,我局共落实

强农惠农上级安排的资金惠农资金 8 项,受益农户 3600 多户。通过监督检查,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地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整改,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资金的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确保惠农资金安全到达农民手中。

2007—2009年主要资金使用情况:

(一)小麦良种补贴:2007总资金73.72万元,项目由商州区种子公司负责实施,我局经核查,全区共销售小麦良种407743.25公斤,按每公斤补贴1.9元计算,共补贴商州区种子公司77.471218万元。2008总资金183.63万元,财政局农才股共分两次拨付我局131.663325万元。此项目通过招标的形式,由商洛市种子公司和商州区种子公司负责实施,我局经核查,全区共销售小麦良种76.42875万公斤,按每公斤补贴1.66元计算,我局共补贴两家供种企业131.663325万元。2009总资金199.7万元,因前两年资金到位迟,此资金一直在滚动使用,因此09年资金暂预留到2010年秋播使用,故财政未拨。

(二)、玉米良种补贴:此项目从2008开始实施,2008总资金130万元,我局经核查,全区共种植面积为13万亩,按每亩10元补贴标准,共拨付全区30个乡镇办事处130万元,要求财政所通过一折通发放给种植户。2009总资金203.4万元,我局经核查,全区共种植面积为

20.339552万亩,按每亩10元补贴标准,全区应拨付203.39552万元,此资金经协商,直接由财政局拨付给各乡镇财政所,通过一折通发放给种植户。

(三)、地膜玉米补贴:2007总资金为74.5万元,经财政局农才股拨付我局,我局按核查面积,分两次拨付各乡镇办事处。2008总资金为84.6819,经财政局农财股拨付我局,我局共拨付乡镇23万元,余6836819万元。2009总资金为52.9616万元,经财政局农财股拨付我局项目专户,暂未使用。

(四)、蔬菜资金:2009蔬菜资金共计140万元,计划局拨付我局50万元,财政局拨付我局90万元,我局经核查,共拨付各乡镇、种植大户等各项支出共计120.38万元,余资金结余到2010年蔬菜种植使用。

(五)、农机具补贴资金:2007年:省上安排商州区30万元,陕农机计发[2007]13号。2008年:50万元,商政农发(2008)94号,2009年:省上下达商州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计划100万元,陕农机计发[2009]13号,后经申请于2009年7月分追加计划45万元,共145万元,商政农发

[2009]100号。根据《陕西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商州区农机管理站为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农机购置补贴手续申报、补贴机具质量监督、供货企业产品验收。项目资金管理为各县区财政局。具体补贴

资金由各供货企业结算。

(六)、农村沼气省级专项资金:省本级沼气项目2009下达51万元,区财政拨付51万元;省级配套31.5万元,实际支出31.5万元。

(七)、农村国债沼气资金:2008年下达256.7万元,区财政拨付256.7万元,实际支出230万元;2008年新增国债资金下达296.7万元,区财政拨付296.7万元,实际支出276万元;2009年大型沼气工程下达资金152万元,资金未拨付;2009年服务网点建设下达资金13.5万元,已支出。

(八)、农村能源中央专项资金:2008下达686.3万元,财政拨付686.3万元;2009下达188万元,2009年补充80万元。

上述六、七、八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户用沼气、村级服务网点、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大型沼气工程、太阳灶、节柴灶等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农村沼气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建立项目专账,专款专用,实行报账制度,按进度申请使用资金,积极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

四、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为进一步强化专项清理清查措施、落实责任,我局把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清查工作做为2010年下半年工作重点来抓。并组织对各乡镇、办事处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清查工作进行检查落实。同时,利用“政风行风热线”、“三农天地”、和“商州农业信息

网”等互动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惠农服务及投诉、建议和协调服务。

强农 篇2

1.1 作用十分明显

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实,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我县为例,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了农村产业取向。随着各项补贴的落实,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种养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 规模不断壮大, 推动了县政府“一果两叶”战略稳步实施。如2009年我镇880户烟农获得烟叶政策性补贴资金570.11万元, 户均补贴0.65万元, 烟叶总收入2774.57万元, 户均收入达3.15万元。

二是改善了农村发展现状。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补贴、农村沼气池建设补助、农村人饮工程补贴等惠民政策的落

3.2社区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3.2.1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

柏林小区改革之前大家多社区根本没有主人翁的精神和归属感。柏林小区的居民中一些人的老观念没有改变, 依赖性比较强, 还是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区管理的事宜中。大家总认为社区管理是别人的专门机构的事情, 与自己无多大关系。

3.2.2居委会的严重职能缺失

改革前柏林小区的居委会成员不能代表居民的切身利益, 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热情地不在少数, 而对于居民选出自己委员会大家表示极大的热情, 同时非常欢迎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的到来。

以柏林小区为例, 以前的社区管理事务主要是由居委会决定, 而居委会的成员全部由上级行政机关任命, 并非居民选举产生, 而且他们的职责是传达上级的命令, 执行上级命令。柏林小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多半是退休的老人, 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没有经过专业和系统的培训, 不能对社区事务做出准确的定位。

3.2.3民主执行中的不足

在改革前基层的民主并不能够更大程度的体现。社区自治是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的方式来行使一定的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社区自治要求实现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和地位, 和参与理念。本质是自己当家作主, 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要求社区居民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决策。

3.2.4缺乏必要的经济保证和资源配置体系

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 柏林小区都缺乏必要的物质资源, 这也是改革之后很多人仍对社区的不满之处。经实, 全镇以通村水泥路、人畜安全饮水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三是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该镇自2009年“三下乡”以来, 销售“三下乡”家电产品1137台、摩托车541台、汽车120台, 直接拉动农村消费971万元, 补贴农民资金95万元。

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该镇2009年惠农政策补贴236.10万元、惠及8552户农民, 可转化农民人均纯收入78.70元, 这一项转移性收入拉动全镇农民增收, 为实现全年农民增收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是保障了特困群体生活。该镇2009年有262.33万元民政救助资金惠及2300名的贫困群众:一是按月发放城镇低保金33.44万元;二是按月发放优抚资金45.16万元;济保证是自治的必要前提, 没有资金和物质, 社区日常的管理和活动将无法进行, 社区自治不会再有政府的固定拨款, 社区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的有效配置, 最终导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来进行社区建设。柏林小区在进行各项建设与活动时, 自己都是很大的问题, 常常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其原因有:社区的基本收入缺乏稳定的来源;社区内部的自然资源有限。

4结语

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开放, 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社区也逐步成为中国城市走向管理的基本社会单位, 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基石。然而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的问题, 向柏林小区这样进行社区自治改革探索的小区, 全国有许许多多, 他们也从中发现了社区自治的优缺点, 从而达成一种共识:社区自治是社区管理必走之路。它不仅可以有助于社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减轻政府的压力使政府更有精力处理更加重要的事情;还能推动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 因为社区自治是最基层的民主表现。然而社区自治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是比较短, 基础还是比较薄弱, 由此需要我国政府和公共管理人员应对其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和讨论, 从而促进其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勇.外省社区建设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2]杨龙, 王帅.城市社区自治的模式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3) .

三是按季发放农村低保金108.01万元;四是按季发放五保孤儿资金42.77万元。

1.2 补贴类别繁多

当前, 我县实施的惠农补贴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种类达80多种。其中直接补贴到农民个人的, 称之惠农资金;农民间接从中受益的, 称之为强农资金。我县农民享受到的补贴大体可分以下几类:一是农业生产类补贴, 如良种补贴;二是社会保障类补贴, 如农村低保;三是救灾救助类补贴, 如春冬荒救济;四是设施建设类补贴, 如安全饮水;五是特定群体类补贴, 如移民后扶;六是日用商品类补贴, 如家电下乡。

1.3 兑付方式多样

据调查, 目前国家实施的惠农补贴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放:

一是通过“一本通”发放。在核实补贴对象的基础上, 委托农村信用社实行社会化发放, 将补贴资金直接划进农户个人存款帐户。我县80%补贴, 均采用此种方式发放到户。

二是部门审核发放。从村委会→镇政府→县直相关部门逐级上报名单, 由县直相关主管部门审核, 报财政局备案后, 通过国库收付中心直接将资金划拨到镇财政所, 再发放到享受对象手中。

三是提货直接抵扣。农户向县直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然后签订购货合同, 在提货时按照扣除补贴金额后的差价款交款提货。如2009年我镇烟农获奖机动喷雾器339台、深耕机321台, 按市价折算资金206.74万元, 烟草部门采用这种方式采购。

四是承保机构兑付。保险公司根据承保合同, 在勘查现场认定事故损失后, 对投保农户予以现金赔付。如水稻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农户住房保险均通过此种方式发放到户。

五是工程验收报账制。工程开工建设后, 项目建设单位按照“三专四制”的要求, 先向施工单位预拨一定比例的资金, 其余部分根据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 经验收合格后进行工程结算。如农村公路建设补贴、堰塘河堤整治、土地综合整理。

六是发放实物补贴到人。如退耕还林中的粮食补贴在2000年至2002年间发放大米, 由林业部门按验收合格面积测算到户, 粮食部门采购大米后, 委托村发放到户。这种方式成本高, 发放过程有损耗, 发放不便农, 从2003年以后就改发现金。

1.4 审核方式各异

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对农民补贴的审核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分析, 对农民各项补贴的审核呈如下特点:

一是购机补贴简单易行。农户只要按照有关规定, 到指定的地点购买了规定型号的农机具, 就可享受补贴, 并在购货时直接抵扣, 操作方便, 简单易行。

二是按人补贴定位困难。后期扶持资金既可发放给移民个人, 也可实行项目扶持, 还可以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 具体方式由县政府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 并听取移民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三是按物补贴核准较难。如粮食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 均按照农户的种植面积 (饲养头数) 进行补贴。但在操作过程中, 由于农户分散经营, 核实组织难度大、成本高, 个别人员以少报多、营私舞弊, 套取补贴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报账补贴验收迟缓。如农村公路建设中, 其资金50%来源于上级补贴, 在执行过程中, 要根据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 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拨付。而要等到工程完工基本已到年底, 造成在工程建设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却没有资金, 贻误了工程进度。如该镇自2008年1月以来立项工程建设73个, 使用国有资金3123.90万元, 采用这种模式运作, 运行效率不高。

五是救济补贴难显公允。如在确定农村低保、贫困救助等发放对象时, 上面仅有一个大体的评定标准, 没有可操作性, 救助对象的确定很难做到绝对公平。评定也只有一个基本的标准, 加之时间和数额也不固定, 极易造成部分资金很难发放到真正需要的群众手中。

2 惠农强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头多次发放, 造成部门发放成本和农民领取成本高

由于各项惠农补贴的性质不同, 管理的单位也不同。各项补贴发放的依据、要求各不相同, 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补一发”、“专发专折”。部门多头多次发放、农民多次领取, 带来了发放成本过高和领取成本不经济等问题。与此同时, 多头管理带来的多头检查, 又增加了基层的行政成本。

2.2 经济利益驱使, 使得优惠政策变相成部门的优惠政策

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执行过程中, 各级政府为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 不同程度地实行行政干预, 增加了乡镇行政工作的难度和成本。在外县看病, 在规定的时间向县合管办备案, 且补偿的比例比较低, 直接导致这部分人参合的积极性不高。

2.3 由于实际原因, 部分补贴在操作上问题颇多

一是部分惠农补贴资金到位不及时。按要求,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综合直补资金要在6月底发放到农民手中, 但此时播种已经结束, 农作物正处于生长期, 造成农民需要钱买生产资料时, 补贴却没发, 没有达到惠农补贴最佳效果。

二是良种补贴促进了优良品种推广, 但执行不尽合理。在实际操作中, 有些乡镇不是按播种面积补贴, 而是将良种补贴资金, 按年报面积发放给农户的, 变专惠为普惠, 没有发挥出良种补贴应有的作用。

三是补贴对象欠公平, 操作程序繁琐。今年实施以年报数据为准发放补助, 简化了乡镇每年数据核实、录入和调整, 形成了“多种粮油不可能多领补贴, 少种或不种粮油照样领取补贴”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种田农民的积极性。

四是部分惠农补贴过低, 有的后续服务亟待跟进。如农村低保每人每季仅126元、180元、270元三个标准, 农村分散五保每人每季325元, 补贴标准较低。由于农村水利、道路养护责任不落实, 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 老化失修严重, 难于长期发挥效益, 使强农政策大打折扣。

五是配套资金过重, 增加了乡村两级的经济负担。如以农村通村水泥硬化工程为例, 每公里造价20-25万元, 其中上级配套12万元, 其余均要由村集体自筹或镇政府背债建设, 这与“锁定债务、逐年化解”的规定相背。开展“一事一议”由受益户自筹, 受益户意见不易集中统一, 按程序报批手续繁锁, 也与当前农村“减负”工作相左。

六是补贴资金分散, 补贴效果不明显。补贴资金集中起来是一大笔资金, 但分散到户对农户增收意义不大。如我镇每年仅通过财政发放的粮、油、林补贴就达500多万元, 但分散到每个农民头上仅近200元。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的日益上涨, 逐步抵消了各项惠农政策对农民的实惠, 惠农补贴资金流进了中间渠道, 对促进粮食生产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作用逐步淡化。

3 关于惠农强农政策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惠农长效机制

一要强化各项惠农政策。国家要建立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 把已经出台的政策切实用足、用好和用活, 给农民的各项补助要一分不少的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和提高补助标准, 特别是粮食补贴一定要真正落实到种粮农民的手中, 让农民坚信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政策不会变。

二要加强农村产业扶持。各地要结合扶贫开发工作, 立足地方资源和市场情况, 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龙头作用,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办法, 选择一些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和引导, 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如低山带的柑橘、半高山带的烟叶和高山带的蔬菜、食用菌。

3.2 简化各项补贴名目

国家各项惠农补贴的种类、内部管理职能的分工上, 有必要来一次重新整合, 以达到既惠民又便民、既利民又便管。

一是整合补贴政策。分项过细、要求各异必然加大基层工作的难度, 在实践中难以实行, 致使政策要求形同虚设。如在补贴发放的时间要求上, 不能分项制定, 应该统一发放。对一个地方而言, 无论补贴的种类有多少, 发放的次数不应超过两次, 一般以夏秋两次为宜。

二是整合补贴种类。简化合并惠农补贴的类别, 使计算依据相同的补贴合并为一种补贴。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其计算依据相同, 与其分开不如合并;又如退耕还林的粮食补贴和现金补贴均以退耕面积为依据, 也可合并为一种退耕还林综合补贴。通过对财政补贴的整合, 可大大减少补贴的运行成本。

三是完善补贴方式。政府对主推品种进行政府采购, 然后由农户上报种植面积, 相关部门再按农户面积进行良种发放。如以种子部门每年分乡镇销售的、政府主推品种, 再加一定修正系数进行测算补贴。

四是改革发放模式。补助资金发放方式改革总体上要围绕“整合资金、规范程序、集中打卡、社会化发放”的工作思路进行, 重点是建立以指标统一下、资金一户管、服务一站办、结算一线通、补助一折发、核算一本账为核心内容的“六个一”改革模式。指标统一下:即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实行县财政统一管理, 并根据各种补助资金发放时间要求, 在上级补助政策、标准和资金数额明确的前提下, 县财政部门按季将财政涉农补助资金指标统一下达到乡镇。资金一户管:即县财政部门在县会计核算中心开设财政涉农补助资金专户, 对各种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分别由县财政统一划入会计核算中心, 实行集中管理。服务一站办:即乡镇设立“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发放窗口”, 负责向乡办有关部门及村收集各种涉农补助基础资料, 依照相关政策对每个补助项目和补助范围、对象、标准进行审核, 统一整理、汇总、录入微机, 编制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发放清册, 并负责公示到户。结算一线通:即乡镇财政所在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委托打卡发放前, 实行网上申请支付, 乡镇财政所在收到县会计核算中心的支付令后, 及时向乡镇信用社提供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发放花名册, 由县会计核算中心将补贴资金集中统一打入信用社专用账户。补助一折发:各乡镇信用社按乡镇财政所提供的当期发放花名册, 五日内将补贴资金打入农户个人账户。各项补助资金统一使用一个存折, 不准使用“专折”发放, 农户凭存折直接到信用社领取补助资金, 防止农民一人多折, 浪费信用社帐号资源或引起农民取款不便。核算一本账:即乡镇财政所在正常履行报账的同时, 建立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备查账, 进行资金的核对与结算。

3.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 国家虽加大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 但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整体滞后。当前, 随着农村“两工”的逐步取消, 一些急需该建的基础设施无法新建, 部分严重毁坏的基础设施又无力修复和管理, 已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此, 县政府启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扶政策, 应集中财力, 优先安排道路、水利、电力、能源等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

3.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要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 做好农村扶贫制度与农村低保制度的“两项制度”有机衔接, 加快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制度, 努力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贫有所济, 逐步脱贫奔小康。

一要不断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该镇2009年有80448人次农民患者支付医疗费692.29万元, 报销医疗费300.46万元。其中1778人次患者支付住院医疗费484.75万元, 报销237.04万元, 新农合日益合人心, 彻底解决了农民“小病拖、大病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要改变筹资方式, 农民筹资标准上涨过快;二是要规范运行模式, 存在开大处方、高价药和重复检查;三是要提高资金透明度, 实行看病、监管、报帐三分离。

二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总结茅坪镇金缸城村、九里村“新农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全县试点, 建立“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办法, 优先将被征地农民、农村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户等纳入保障范围。通过整合优化各种支农惠农补贴资金, 逐步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 让更多的农民享有社会保障。今年县政府主动争取, 申报“全国新农保试点县”获省政府批准, 是宜昌市唯一一个入围的县市, 这将惠及更多的农民。

三要不断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不断提高补贴标准。国家应统筹考虑城乡低保标准的联动机制, 建议农村低保标准按城镇低保标准的80%确定。同时建立适应价格上涨的动态补贴制度, 建立农村低保弹性浮动机制。

摘要:“千年等一回, 种田不交税。”税费改革时农民自豪地说, “种田有补贴, 土里出黄金。”如今农民感叹好政策。自2000年以来,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 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给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如何把国家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 充分发挥惠农强农政策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撑作用, 试从基层人员的视角来探讨, 借此抛砖引玉, 希望引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 让惠农强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衰减、不走样。

强农惠农进活力 篇3

黄畔村是远近闻名的万头生猪养殖专业村。近年来,县乡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支持村民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去年以来,村民大发“猪财”。今年,村上依靠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民集资10.4万元,撬动各级累计投资34.6万元,建成占地2.4亩的村文化广场,“钱袋子”鼓起来的村民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娱乐广场。

黄畔村仅是彬县“三农”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彬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财政支农战略,努力把农业农村打造成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民生至上润民心

彬县新民镇胡家坡村77岁的王大爷8月份在村卫生室看病,支付20元医药费,新农合门诊统筹为他一次报销了9元,报销比例高达45%。“这下可好了,门诊看病报销了近一半”,王大爷激动地说:“看病能报销,养老有保险,社会真是越来越好了”。

看病难,看病贵,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困扰广大农民的老大难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彬县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为提高参合率,最大限度地扩大群众就医医药费报销范围和比例,彬县积极落实财政资金,统一省、市各级医院单病种报销标准。截至2011年11月底,已累计补偿患病参合农民456545名,补偿医药费用11610.43万元,其中住院補偿112187人次10406.42万元;个人账户补偿205962人次708.51万元;门诊统筹补偿111922人次176.72万元,门诊慢性病15人次1.27万元,健康体检26459人次317.5万元。

2010年,彬县开展了门诊统筹报销试点,参台农民就近到定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门诊就医,可以按比例报销医药费。两年来,累计为广大农民报销门诊医药费104万元。2011年,彬县再次对新农合相关政策作出调整,即参合群众住院医疗费用报销不受住院次数限制,每人每年医疗费用报销总额由去年的20000元提高到50000元,农民群众将更多地享受到新政策带来的实惠。同时,彬县在总结新农合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2009、2010年住院患者单次医药费用总额在5000元以上及2011年1-5月份在市级医院住院患者进行二次补偿,8082人次得到补偿,补偿总额为1448万元。最大程度让利于群众,使群众得到更大、更多的实惠。

彬县约有30万农业人口,农村养老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彬县启动实施了新农保试点工作,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县共参保缴费14.4万人,综合参保率85%以上。收缴保费1553.8万元,为全县6.56万60岁以上参保农民发放养老金5451万元。出台农村8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补助实施办法,先后为全县2236名8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按每人每年6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费122.4万元,百岁老人手捧党和政府发放的生活补助金后,激动得泪流满面,连声说“党和政府好,没想到我们能在有生之年享受这样的生活补助”。

与此同时,彬县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保障投资力度,在县城投资5200多万元,建成现代化的彬县中心敬老院,目前已入住鳏寡老人100多名。在北极、龙高两镇投资建成了可供养500多名鳏寡孤独老人的敬老院。目前,80多名老人已成功人住,接受集中供养。对全县950名财政供养的五保老人,其中集中供养81人,其余每人每年按3000元的标准发放五保供养金287.4万元。在此基础上,彬县不断提高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累计发放低保资金8652万元,全县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在解决农村退职老干部生活补助方面,县级财政拨付200多万元,为全县400多名连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10年以上,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农村退职老干部提高了生活补助标准,解决他们生活困难,让广大农村干部在任干的有劲,离职后过的舒心。

文化建设启民智

“以前聚在一起就是打扑克、玩麻将,现在有了文化站,咱农民的文化生活变得有品味了”,这是彬县广大农村居民农闲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彬县财政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全县建成8个镇文化站和25个村文化室,新建150个村级流动书库,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使137个贫困村的群众每年都能免费看1场戏、12场电影,每人拥有1册图书,为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财政支持。

义务教育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彬县财政坚持教育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让每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近年来,县财政投资4.85亿元,完成98所初级中学、中心校10大类72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153幢中小学教学楼维修改造工程,确保校校无危房。2009年以来,投资2675万元,为全县38所中小学安装了暖气,结束了农村学校冬季无供暖的历史。累计拨付1009.5万元,对全县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免除了学杂费,为17328名农村贫困大中小学生发放救助金1450万元,农村中小学生公用经费达标兑现3322万元。

在此基础上,彬县以培育有文化有理想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采取财政出资“买单”,农民免费接受培训的办法,使农民学得一技之长,提高文化技能。家住西坡石牛村的王彬玲,通过县里组织的电子技术培训后,现已在广东一家电子厂做质检员,月收入达3000元,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已有近20余人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低收入人员走上了致富道路。

每年,彬县财政都要安排2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先后聘请外地名师讲解传授电脑、机电维修、餐饮家政服务、设施农业等知识技能,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大幅提升,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随着广大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彬县加大了新村建设的文化含量。以前,彬县全县247个行政村,大多数分布在沟壑偏僻山庄,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村容村貌脏、乱、差,不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为此,县委、县政府从2006年起,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试点先行,重点推进”的思路,重点在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整治村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宽带信息网络延伸、文化广场、村庄绿化、沼气人户等工程,推进农村城市化管理,农村的环境卫生

nlc202309011306

彻底改观,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2009年以来,彬县抢抓机遇,率先在全县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全县累计投资2.48亿元,新修村内道路416.13千米,铺设自来水管道401.5千米,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广场143个,绿化村庄101个,使全县29万农村群众直接受益。通过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彻底解决了农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绿化不到位等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一条条通村人户的幸福路、致富路相继建成。对此,群众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上。

据统计,5年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先后实施143个新村庄建设,建成農民新居2.14万户257万平方米,使新农村全部达到柏油(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小超市、活动广场、绿化美化“八进村”和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卫生间、互联网、广播电视“六人户”标准,全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民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文明新生活。

产业发展壮民财

由于历史原因,乡村两级沉重的不良债务成为影响各地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2008年,彬县财政采取多种方法,多方筹措资金,在全省率先化解了3347万元的“普九”债务。2011年,县财政投资336万元,在全县启动了村级不良债务化解工作试点,帮助北极、龙高、太峪三个镇化解了全部不良债务。今年,将在全县进行全面推广。

彬县累计投入9亿多资金,全面落实了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家电下乡补贴等多项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财政投资700万元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以苹果、柿子为主的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2011年实现果品总产45.5万吨,产值突破12亿元。以畜牧养殖、设施农业、药材栽培为主的特色农业亮点纷呈,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义门镇黄畔村、水口镇祁家崖村为代表的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快速发展,实现家禽家畜年存栏保持在76万头只以上;以城关镇朱家湾、小章镇哈家店、义门镇高渠村为代表的设施农业遍地开花,建成了以礼品西瓜、蔬菜生产为主的果蔬大棚3150座,在龙高镇16个村建成以蘑菇生产为主的食用菌大棚1100座。全县累计建成“一乡一业”示范乡镇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形成以车家庄金银花种植、永乐花卉苗圃培育、底店土鸡蛋加工、北极核桃仁包装、义门柿饼生产、炭店采摘园建设和新民辣椒栽植、土榨菜籽油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一村一品”示范村50多个,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断添加着新的活力点。

财政兴农未有尽。彬县财政在支农助农、建设“全国百强县”的征程中必将铸就更大更新的辉煌。

藏区强农惠农政策 篇4

1、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4年投入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2015年国家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并探索开展优质荷斯坦种用胚胎引进补贴试点,每枚补贴标准5000元。

2、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38亿元支持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其中,中央财政安排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安排10亿元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安排3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2015年国家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但因政策资金调整优化等原因,暂停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一年。

3、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等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政府组织招标采购;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二是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国家对因上述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强制扑杀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养殖场(户)按比例承担。三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劳务补助。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7.8亿元补助经费。四是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2015年,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范围由规模养殖场(区)扩大到生猪散养户。五是生猪定点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国家对屠宰环节病害猪损失和无害化处理费用予以补贴,病害猪损失财政补贴标准为每头800元,无害化处理费用财政补贴标准为每头80元,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4、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禁牧补助,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补助,初步确定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未超载的牧民按照每亩每年1.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每年每亩10元)和每户牧民每年500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12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5省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牧区半牧区县,全国13省(区)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了政策实施范围。2014年,中央财政对13个省(区)投入的补奖资金达到了157.69亿元。2015年,国家继续在13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5、农村沼气建设政策

2015年,重点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综合利用为手段的规模化沼气。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在原料规模化收集有保障、天然气气源短缺、用户需求量大的地区,主要用于接入市政燃气管网、提供车用生物天然气、给周边工商业用户供气,优先安排日产生物天然气1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沼气工程。大型沼气工程主要与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相配套,在养殖业发达和养殖污染严重的地区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建设,主要用于养殖场自用和发电上网。中小型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建在人口集中、原料丰富的地区,主要用于为村组居民和新农村集中供气,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鼓励沼气专业运营机构进入农村沼气建设领域,优先支持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强化科技支撑作用,鼓励提高产气率和节能增效等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6、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政策

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逐步建立农村死亡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合理处置农田残膜、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适应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的需求,统筹建设晾晒场、农机棚等生产性公用设施,整治占用乡村道路晾晒、堆放等现象。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

7、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农民培训经费,继续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全国4个整省、20个整市和500个示范县开展重点示范培育,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培训,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的培养培训力度。同时制定专门规划和政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的目标,培育1万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互相衔接配套的培育制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35.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6亿元,基本覆盖全国农业县。主要用于支持项目县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服务模式,推动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工作,改善推广服务手段,推进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补充推广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8、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政策

2015年,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新增设一批部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培训基地举办180余期示范培训班,培训1.8万多名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并带动各省区市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全年计划完成7万人以上的招生规模,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学历层次。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研究出台指导性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框架,加强认定信息管理,构建科学规范的认定体系。组织实施“全国十佳农民”2015资助项目,遴选10名从事种养业的优秀新型农民代表,每人给予5万元的资金资助。

9、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二是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三是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保障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10、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政策 2015年,国家继续支持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合作金融,选择部分地区进行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国家将推进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这些组织必须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坚持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国家还将进一步完善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11、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目前,中央财政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共计15个。对于种植业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对东部地区补贴35%,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中储粮北方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央单位)补贴65%,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对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50%,对东部地区补贴40%,对中央单位补贴80%,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对于公益林保险,中央财政补贴50%,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补贴90%,地方财政至少补贴40%;对于商品林保险,中央财政补贴30%,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补贴55%,地方财政至少补贴25%。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覆盖全国,地方可自主开展相关险种。2015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保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扩大畜产品及森林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12、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政府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进行奖励或补助的政策,财政奖补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以及有条件的市、县财政安排。奖补范围主要包括,农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建设,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见效最快的村内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财政奖补既可以是资金奖励,也可以是实物补助。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228亿元,各级财政奖补资金超过500亿元,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15年,国家继续提高政府对农民筹资筹劳的奖补力度和中央财政占政府奖补资金的比例,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均衡有序发展。

13、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政策

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支持家庭农场健康稳定发展,主要包括: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14、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政策

国家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规范发展,实行报告公示制度,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行动。2014年,中央财政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资金规模达到了20亿元,并在北京、吉林、浙江、湖北、重庆五省市开展合作社贷款担保保费补助试点。2015年,除继续落实现行的扶持政策外,将深入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启动国家示范社动态监测,把运行规范的合作社尤其是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和国家“三农”建设项目的重要承担主体;引导督促合作社开展报告公示,及时准确报送和公示生产经营、资产状况等信息;坚持社员制封闭性,依托产业发展,按照对内不对外、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的原则,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

15、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政策 农业部、中央农办、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总局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明确,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主要是鼓励其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工商资本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投资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应通过利益联结、优先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等多种途径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不排斥农民,不代替农民,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让农民更多地分享现代农业增值收益。

16、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政策

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从国情出发,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强制推动。土地流转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要坚持规模适度,既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公平与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又确保流转有序规范,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各地要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防止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

17、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政策

2014年,中央选择山东、四川、安徽3个整省和其他省共27个整县开展试点,其他省份结合实际,稳步扩大试点范围。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198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中央安排部署,2015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再选择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甘肃、宁夏、吉林、贵州、河南等9个省(区)开展整省试点,其他省(区、市)根据本地情况,扩大开展以县为单位的整体试点,加大宣传指导力度,不断健全完善政策制度,抓紧抓实抓好此项工作。

18、农村、农垦危房改造补助政策

农村危房改造和农垦危房改造是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组成部分。农村危房改造2008年开始试点,2012年实现全国农村地区全覆盖,补助对象重点是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2015年农村危房改造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7500元,在此基础上对贫困地区每户增加1000元补助,对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增加2500元补助。在任务安排上,对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贫困地区、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的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予以倾斜。

强农惠农资金使用备案制度 篇5

1、强农惠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必须严格把握四关两到位,即基础数据采集关、补贴资金公示关、补贴资金审核关、补贴资金拨付关、补贴资金兑付落实到位、补贴资金发放督查到位。

2、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禁止截留、滞留、抵扣、挪用、贪占强农惠农的各项补贴资金。

3、强农惠农资金,在正式拨付后15个工作日内,资金发放和项目管理主管部门要将强农惠农资金项目名称、资金来源、项目安排、资金分配方案、拨款文件等情况报各级纠风、减负部门备案。

4、强农惠农资金发放和项目主管部门负有直接监管责任,应加强监管,搞好配合,杜绝漏洞,确保强农惠农资金按政策落实。

强农惠农资金落实自查情况报告 篇6

各位领导:

2007—2009年强农惠农补贴资金共6381706.92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595957.28元,综合补贴2856183.3元,退耕还林补贴2314216元,地膜玉米补贴166900.60元,良种补贴358500元,玉米良种补贴09年140500元;小麦良种补贴08年78000元,09年140000元。家电下乡89949.74元。截至目前,全乡各项强农惠农补贴资金已全部足额发放到位,无违规发放,更无截留、挪用和代扣现象发生。现将全乡强农惠农补贴资金落实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乡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成立了以乡长任组长,纪委书记、各主管领导任副组长,乡政府秘书、财政、林业、农技专干为成员的乡强农惠农资金自查领导小组,由乡长带队,利用一周时间,采取分工负责,进村入户、分项检查、随机抽查的办法,查阅有关资料,查看“一卡通”的办法,对全乡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地膜玉米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认真详细的检查,全乡07-09年强农惠农资金共6381706.92元。其中:

1、粮食直补

2007年粮食直补24814.22亩,198513.76元;

2008年粮食直补24840.22亩,198721.76元;

2009年粮食直补24840.22亩198721.76元。

2、综合补贴

2007年综合补贴24814.22亩421841.74元;2008年综合补贴24840.22亩1217170.78元;2009年综合补贴24840.22亩1217170.78元。

3、退耕还林补助

2007年退耕还林4287.2亩685952元;

2008年退耕还林5593.1亩767132元;

2009年退耕还林6180.6亩861132元。

4、玉米良种补贴

2009年玉米良种补贴14050亩,140500元。

5、小麦良种补贴

2008年小麦良种补贴7800亩,78000元;

2009年小麦良种补贴14000亩,140000元。

6、地膜玉米

2007年地膜玉米补贴5272.6亩52726元;

2008年地膜玉米补贴5622.9亩56229元;

2009年地膜玉米补贴10539.9亩105399元。

7、家电下乡补贴

2009年家电补贴145户89949.74元。

强农 篇7

先来看看农业农民的税负:回首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 农业的增长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建国初期, 农业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39%左右。到2004年这一比例虽然仅为0.92%, 但是农业税总额仍达上千亿元, 加上各种摊派和收费, 农民负担不轻。2004年1月1日, 中央发布一号文件, 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 当年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 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 当年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294亿元。2005年12月29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 自次年1月1日起废止自1958年6月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从2004年始, 中央连续出台的9个一号文件, 通过免除农业税、财政直接补贴农民等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 实现强农惠农富农。这些年取消农业税使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约1 335亿元, 开启了农民休养生息的新时代。

再来看看国家对农业的补贴。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直补, 同年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 又出台了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由此, 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 构成了中央财政支农的四项补贴, 这是国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2008年和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民增收, 补贴资金规模连年增长。2011年中央财政支农四项补贴达到1 406亿元, 比2010年增加180亿元, 是2004年145亿元的9.7倍, 初步构建起生产补贴与收入补贴有机结合、专项补贴与综合补贴配套实施的粮食补贴政策框架。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要求直接补贴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据统计, 到2011年, 中央财政累计发放种粮直补1 144亿元, 农资综合补贴3 404亿元, 平均每亩粮食作物累计得到补贴约279元。农机具购置补贴从2004年开始实施, 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175亿元。良种补贴覆盖了大部分粮食作物。现在补贴政策已拓展到畜牧业、林业、草原、节水灌溉和农业保险等领域。

再看农民收入。目前农民增收势头良好, 农民收入全面快速增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977元, 增量超过千元, 创历史新高, 实际增长11.4%, 创本世纪新高, 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8年较高增长。去年农民增收较快, 得益于“三多三高”, 即农产品产量多、价格高, 农民务工人数多、工资高,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多、含金量高。令人欣喜的是, 农民收入增幅在2010年超过城镇居民的基础上再次超过城镇居民, 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 开始显现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

再看民生。在生产发展基础上, 我国乡村规划、环境整治逐步推开, 生态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显著提高。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科教文卫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提速。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 覆盖97%的农民, 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覆盖5 300多万人, 新农保试点加快推进, 覆盖全国60%以上的农业县 (市、旗) , 1亿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今年一号文件中还提出要采取“三大举措”, 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不仅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 (专业) 生均拨款标准, 对到农村基层工作并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 还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让农村每个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农业审计对强农惠农的促进作用 篇8

关键词:农业审计 强农惠农 涉农资金 基础工程建设

0 引言

我国“三农”政策的出台与执行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三农”政策的执行中,农业相关基础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如何强化涉农资金的审计,以审计工作保障农业资金的有效使用、促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成为了影响我国“三农”政策执行的关键。如何强化农业审计工作,促进我国强农惠农政策的实行是现代农业审计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以多年农业审计经验为基础,对现代农业审计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同时提出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现代农业审计工作对强农惠农的促进作用。

1 我国农业审计现状与问题的探讨

在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调查文献的收集中发现,我国农业审计工作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资金来源渠道多,而审计区域的局限性到这了审计工作职能不能完全发挥。另外,农业资金管理部门多也造成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全方位审计监督工作开展困难。由于我国农业基础管理部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管理漏洞等,使得农业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种种问题使得强农惠农政策与资金不能完全落实与执行,影响了我国强农惠农目标的达成。在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中笔者发现,我国农业涉及范围广、投资大、资金来源渠道与管理部门、相关管理制度不规范等是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另外,农业审计工作不能有效地监督配套也是影响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农业审计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使得农业资金活动缺乏足够的监督与指导,进而影响了强农惠农政策与资金的使用,影响了我国“三农”政策目标的实现。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农业审计部门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影响的措施,以农业审计的强化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

2 以农业审计的强化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指导农业审计工作

针对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现代农业审计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农业资金的审计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为基础实现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实现农业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与审计。通过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农业审计工作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落实现代农业强农惠农政策的执行审计与监督。

2.2 提高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以审计工作为基础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

在对现代农业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可以发现,各级党委与部门对农业资金审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是决定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党委与政府部门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资金的审计工作,以农业审计为基础确保农业资金、政策的实行,切实落实“三农”政策。根据《审计法》的规定以及现行法律法规克服现有困难,强化审计部门自身素质与技能。通过与相关部门的联合、对涉农资金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以此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

2.3 以审计重点与主体的审计为中心,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

针对农业资金来源多、范围广、管理使用部门多的特点,审计部门应在党委与政府部门的领导下,以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为主线、以农业资金链的延伸为重点开展审计工作。通过审计领域的扩宽以资金源头为主线开展审计工作,并按照使用范围与流向实现跟踪审计,以此实现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金、政策实行情况审计监督的目的。通过专项资金为主线的资金审计确保主要农业政策、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地执行。同时,针对农业资金项目设计部门多、缓解复杂且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现代农业审计部门还应注重审计重点的突出。通过强化重点项目审计的工作思路,落实大项目监督审计。同时兼顾基础项目等项目的审计工作。围绕设计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政策,对掌握资金多、项目多、资金活动多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审计监督。以点带面开展农业审计工作,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

2.4 以审计部门自身的完善为基础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

在现代农业审计工作现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审计部门人手不足、制度缺乏完善是影响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现代农业审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农业审计部门还应加强自身力量。以人员的补充为基础、以审计制度完善为重点,通过审计力量的强化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另外,农业审计部门还要认识到自身督指导职能的发挥。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对象的管理体系以及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指导,以此促进涉农部门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强农惠农政策的执行。

对于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审计部门也应加强汇报,同时针对被审对象的问题强化纠正与指导。为了使存在问题的部门能够及时进行整改,审计部门还要加强后期的监督以及整改后的复查。将整改后的管理体系完善以及整改内容作为审查重点,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快自身管理工作的完善,实现涉农资金与政策的落实与执行。通过落实审计结论与建议中的整改工作,使相关部门能够在审计部门的改进意见与措施的指导下加强管理,促进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范化的实现,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

3 以现代审计理念指导农业审计工作,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

为了提高农业审计质量,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现代农业审计部门应运用现代审计理念指导农业审计工作,以审计理念的更新、审计方法的创新与应用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农业审计中应针对我国农业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审计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将涉农项目、政策资金等审计工作向着全面、全过程审计方向发展。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项目工程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使审计工作向着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的方向发展,实现对涉农资金的有效监督与审计。

另外,审计部门还要根据涉农项目政策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以人员的合理安排、审计内容与重点的制定等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以重点项目为中心、服务大局为重点,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项目的审计工作,促进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

4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审计工作对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对“三农”政策的落实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农业审计部门应从自身人员配置、管理体系的完善入手,提高审计水平。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分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对涉农项目进行审计。运用现代审计方法与思路實现全过程审计与指导,为预防违法违规等经济犯罪奠定基础,为我国农业政策项目的落实、为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通过专项资金审计、资金使用各环节审计等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工作促进政策的落实、规范资金的使用,进而促进我国强农惠农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梁晓辉.加强强农惠农资金审计为农村经济法占保驾护航[J].农业资讯,2010,5.

[2]李洪明.强化农业审计,促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J].农业时报,2009,9.

[3]魏佳.以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为中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J].现代审计,2011,2.

【强农】推荐阅读:

上一篇:2018年科教工作计划下一篇:在课堂上小学日记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