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内涵及特点、培养(推荐9篇)
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是进行全新的构思、联想和创新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点,拿出别人拿不出的意见,亦即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事物,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新颖的能力。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
2.广阔性。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把视线盯住在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会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从对事物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发展到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单值的考虑发展到多值的考虑,既对事物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3.敏捷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惜的东西。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映和决策。
4.流畅性。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对问题的出现产生许多反应,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力。所谓“思潮如涌“”一气呵成”便是思维敏捷者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思维能力。
5.灵活性。所谓灵活,即机智。它要求人们多谋善断,主意多、点子多、办法也多,且能在多种主意中选择出最好的主意,酿成最佳的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应变能力强,对问题能及时进行反馈,随机应变地进行追踪决策和随机处理。总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高水平上实现的,是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1]。它不仅存在于想象、灵感及潜意识活动之中,还普遍存在于联想、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形式之中,是一种集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等特征的综合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与人的关系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品质,是人们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通常是人脑在认识客观对象时,不受程式化的逻辑模式约束,不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演绎的过程,而基于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深切的主观感受,通过潜意识的顿悟直接把握认识对象,对其作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最可贵的人类思维形式。其本质是人类的思维革新,因而创造性思维又称为创新思维,是由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组成的综合性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一切事务。因为,第一,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第二,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胸襟豁达、积极进取,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想象力丰富、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定论把握正确。可以认为,具有上述思维品质的人就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这类人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事事处处都能有胜人一筹的见解和独到的处事风格。处理工作,有胆有识、拿捏正确,能深入问题的实质,切中要点。处人处事,凭借敏锐的直觉,能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手段。这种思维能力使得思维主体往往能处于主动、领先的地位。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因此,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不再是考试成绩而是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是关键。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实现知识转移的过程,即从教师身上、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中转移到学生头脑中,这个过程充满着记忆、理解、想象、创新,这些都与人们的思维活动紧密关联。教育得法,思维的潜力就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反之会使思维迟钝。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懂得教育与思维发展的辩证关系,采取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1.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创新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中,只不过以前人们从未发现罢了[2]。有位曾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说:所谓发明创造就是,观察到的事物与别人相同,构想出的事物与别人不同。例如,毕加索有一辆放在墙角很长时间的破旧的自行车。有一天,他对着这辆旧自行车凝视片刻,头脑里便浮现出一幅构思巧妙的艺术画面。他立即动手,把自行车的坐垫和把手拆下来,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牛头:坐垫的前部是牛嘴巴,后部是牛额头,车把手则是两只牛角。这两个原先破旧的自行车部件,换了个角度重新观察,便产生了新的形象,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又如:有个男孩在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的墙上画了几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孩子爸发现后,抡起巴掌就打了男孩,事后问男孩为什么这么做?他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从孩子的角度来衡量,他这样做非但不应挨打,还应受到表扬。这一点上,大人们应换位思考,孩子表面看似调皮捣蛋,令人头疼,实质却代写论文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人一旦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现象,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符合的才是“对的”,“好的”,“美的”,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违背的便是“错的”,“坏的”“,丑的”。这无疑会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思维定理。实际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的禀赋不同,后天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各自的心目中便都有一套由独具个性的观念、价值、情感等要素所组成的“标准尺度”。但每个人却不应只在自己的独特世界里用自己的“标准尺度”去衡量万事万物,而应沉下心来,深刻认识自己,冲破“自我视角”,从“非我视角”看待万事万物。从创新思维的领域来看,思维中的“自我视角”会使眼界狭窄,有害于创新思维。而“非我视角”却能超越“自我”,不断地破除“自我”,充分发挥思维主体的“视角转换功能”,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并能体谅和宽容与己相异的人、事、物,以开放的心灵接纳整个世界。也只有打破“个人自我”,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在某种状态下,我们不但要“知己”还需要“知彼”,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稳操胜券。
2.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决不是只有少数“天才”和科学家才具有的东西。它存在于创造活动中,是思维发展过程中比较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突破性创新,即面对问题表现出一种思维突破。如突破一般性思维的常规惯例,突破已有的陈腐观念和陈旧的理论框架,突破科学上的未知王国的层层设防,经过思维的创新,能够给出新概念、新判断、新假说、新思想,提出新的方法。例如:一次音乐课,老师拉着手风琴,全班同学跟着节奏唱着歌,不经意间,音乐老师边拉手风琴边慢慢走到了坐在第一排的晴前面。对于这一最正常不过的现象,晴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老师是听到这边传出的歌声好听才走近过来的,目的是想听清楚是谁的歌声”。两周后的又一堂音乐课,老师提出请几个女生一起唱首歌,其中晴在被请之列。晴的瞬间反应是:“老师肯定想听我唱,以检验我的嗓音,但又担心女生害羞不好意思唱,所以点了另外几个女生一起唱”。事后证明,晴当时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反应和老师的意图和想法完全吻合。以上事例显示,晴有着很强的直觉能力。别人所思所想她都能觉察到。其实,人都具有直觉能力,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发挥出这种直觉能力。只有当人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养成随时随地对万事万物作出应有的反应的习惯,思维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通过冥想与自我交谈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首先展开想象的翅膀,超越逻辑思维的束缚,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任由心灵探索辽阔的空间,任由幻想随意驰骋,让思维进入新的境界。在冥想的过程中,把自己意识中的内容印入无意识的层面,使思维中潜伏的能量运作起来。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就像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是保证思维畅通的重要条件。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思维富有连动性和流畅性。其次,应用“自我交谈”的方式,即自己对自己说话的方式,激发思维潜能。因为人的发展、变化都遵循着脑中所思所想。思维决定命运。进行自我交谈时,反复对自己说的任何话都会决定自己的观念和自我形象,从而对行为发生影响。晴就是一位爱冥想和进行自我交谈的人。走路、骑车,做家务,凡是体力劳动时,晴的脑中永远没有休闲的时候,始终都处在冥想和自我交谈之中。而且冥想和自我交谈的内容具体而生动,与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多年的冥想与自我交谈使得晴: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并能凭借敏锐的直觉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
由此可以看出,人可以通过“冥想”和“自我交谈”即自我鼓励来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之产生无限的勇气,这种勇气可以令人迎难而上,通过调动智慧、创造性和灵活机智地应用条件,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创新思维方法与艺术
创新思维有许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了打破思维枷锁、为了扩展思维视角、为了激发思维潜能,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艺术。(1)运用质疑思维法。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对每一种现象都有适当的反应,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少差别,即思维能力极强或极弱的人都很罕见。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思维和知识方面却有明显的差距。笛卡尔进一步认为,那是因为有些人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天赋,他们犯了方法上的错误。方法错了,思维的路径就错了。因此,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应运用质疑的方法。质疑就是思考、思索。人生疑问最重要,有疑便有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就会得到激励,个性也会在疑问中被一次次推向高潮,达到高超的境界。
(2)运用发散思维法。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二是发散思维法。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广开思路,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方式。换言之,发散式思维要求我们在思考过程中,破除思维定势,增加各种可采用的视角,扩大观察范围,把思维对象放在更广阔的背景里加以考察,从而发现它更多的属性。我们发现,有些人在思维过程中跨度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在既定的探索领域里任意驰骋。而有些人则缺少应有的思维广度,只会在一个问题的圈子中绕来绕去,思路总是打不开。其实,在许多场合,只要扩展思维的广度,便能引出一连串的创意。而这一点就需要发散式思维。
发散式思维主要是通过社会思维的协同作用来体现的。它可以有利于创新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迅速升腾,从而产生有效的创造性思维结果,又可以使创造个体在社会思维的协同下,使创造激情、创造冲动、创造智能达到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效果。所以,发散式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与艺术。
(3)运用直觉思维法。直觉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种自我判断性思维,是个人或集体实践经验的升华[3]。直觉思维也可理解为直接得出思维结论的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某一创造性工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先从粗略的思索中寻找明智的思路,从模糊的印象出发导出清晰的思维,进而从含蓄趣于明朗,从紊乱归诸条理。这主要是靠直觉思维。在大量的案例中,有许多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往往都是先抓住思路,顺藤摸瓜,最终才能解决问题,这也靠直觉的启示。这种启示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对全局有启发的关键,在记忆中留下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加以调整、联系、改造、发展,那么就能恰如其分地做出判断。
直觉思维总是突如其来,瞬息即逝的,我们应在念头产生的一瞬间,机敏地捕捉它,这是至关重要的。运用直觉思维方法和艺术,思维将会变得十分敏捷,思维会自由奔放、畅通无阻。创新者运用直觉思维方法与艺术,必须善于学习,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累创新工作经验。也只有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包括相关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以及对问题的特定感受,才能获得正确的直觉。
(4)运用调动潜意识思维法。调动潜意识法,就是根据人脑存有的大量潜意识功能及基本创造过程中的突破作用,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显意识去冲击、刺激和诱导潜意识,实现突破创新,获得一举成功的思维方法与艺术。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运用潜意识、发挥潜思维功能、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运用调动潜意识法首先要选定明确的目标,依靠显意识去收集、筛选信息,论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对相关信息纵横交叉组合。信息密度越大,显态功能和潜态功能交流的信息量就越大,发挥潜功能的效率就越高。其次,科学有效地运用联想的作用,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潜意识,更多地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
四、坚持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
要提高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发掘人的潜思维能力,从创新工作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公务员之家
1.创设问题的情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安排学习情景,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启发、协助学生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激发学生去多路思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避免注入式的灌输死知识。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疑—问—思”这一规律。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经过思,疑则渐解,以致融会贯通[4]。也因此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2.提供丰富的表象和语言。无论是表象还是语言,都是信息,是知识,是思维的原料,只有原料丰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知识面广,思维的领域也才广阔。所以,训练思维,不能忽视知识。知识虽不能取代思维,却是思维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中介。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包括创造力在内的各种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的思维品质。
3.发展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抽象思维的形式,善于掌握概念,是发展思维形式的首要条件。概念的掌握过程是通过学习活动把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变为学习主体个人的概念过程。它对学生知识掌握、智力发展乃至一般发展关系极大。学校里学习的各种知识,包括理论、原理、原则不过是概念间的关系或概念系统。学习一门科学知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这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的充分和概括的程度。不掌握有关概念,学生就不能对事物作出一个哪怕是极简单的判断。形成正确的概念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判断和合乎逻辑地推理,才能发展思维。思维形式发展了,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
4.遵循思维规律。思维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正确的思维必须是遵循思维规律的思维,同时,思维训练的过程也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人的思维力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有形象思维发展到辨证思维。在学习与训练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把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综合训练,使之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因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各种思维总是在某一种思维的主导下,共同配合而发生作用的。遵循思维规律、合乎思维的逻辑顺序才能真正推动思维力的发展。
5.掌握思维方法。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现实的过程。训练思维应从训练思维方法入手,把分析、综合的方法,归类、比较的方法,抽象、概括的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系统化、具体化的方法等综合加以运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另外还应指导学生学会用系统方法去思考问题,发现事物之间的多重联系,学会逆向思考,多路思考,善于联想、比较,打破常规去思考。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才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内在分析
我们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思维的培养, 真正实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能力,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然而新课改中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则是让学生回归社会和生活, 养成其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勤于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并审视社会现实问题, 利用科学的数学理论知识、思维方法加以创造性的解决.由此可见, 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新课改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过程;而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学生的探究学习.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共同服务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共同致力于为将来社会所需要的综合人才的培养所需求的.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教学策略
怎样让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有机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呢?
1.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由于创新思维与探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相互统一的, 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创新始于问题, 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与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增长,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产生新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再阐述”, 改变问题的属性提出问题, 根据引导的问题提出类似的新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类比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后的回顾反思中提出问题, 等等.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尝试列举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函数, 逐步形成函数的概念, 并领会一个具体的函数实际上是一个数学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应该是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 避免在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时出现繁杂的技巧和运算, 求函数的值域只做最低限度的要求.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中的列表法、图像法两种方法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与就业岗位群中大量使用的方法, 应该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多次感知, 反复体会.
从学习求函数值开始, 应该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逐步加强使用计算器的教学, 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提出问题之后, 按照探究的程序, 先让学生猜想答案.这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训练, 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这也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 他们充分地想象和畅所欲言, 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又激励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每当“猜想”之后再通过探究得到结论时, 学生极富有成就感, 喜出望外.久而久之, 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加强, 进行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即使当猜想与事实不符时,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探究, 进而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有效教学.
3.在探究验证过程中进行能力培养
有了学生的猜想, 要通过设计实验验证或理论推导证明自己猜想是否正确.如在讲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 引进三角函数概念 (y=sinx, y=cosx, y=tanx) , 利用描点法画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 并利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画出它们的图像, 借助函数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 2π]上, 正切函数在undefined内的性质 (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图像与x轴的交点、周期等) .在这个验证过程中,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 感受到了学习过程的乐趣,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4.在交流与评价中进行能力培养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结果后, 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 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 甚至有些问题可以进行辩论, 通过讨论使个体想法相互补充, 相互启发, 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在交流和探讨中, 既能达到资源共享, 又会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证明, 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都得到同等的参与, 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得到教师公平的评价, 其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有价值问题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教师可在掌握学生的问题能力, 尤其所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基础上,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引用这样的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在过于古板,生硬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下,想要加入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原本的教育模式跟理念。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分析发表以下观点。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数学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由此可见,数学对我们而言,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术。初中数学教学归属于九年义务教育,正是因为“义务”两个,许多的老师本着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态,用过于死板的教学方法教学。导致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只重视数字概念公式定义等文字类的知识点,长此以往的下去,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产生抵触情绪,没有办法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去学习数学。如,很多的老教师都喜欢在课堂前十分钟进行抽问复习,内容大多都是书本文字或者公式。
2.過多的练习题,导致学生产生应付心理。初中将要面临升学压力,很多老师也开始加大学生的作业量,用以提高学生的分数。但往往正因为这些繁重的练习题,很多的学生身陷题海,不能自拔,甚至很多的班级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人做完,全班做完,抄袭现象层出不穷。
3.教师未能遵守职业道德,很多的老师过多的注重知识,而忽略了感情投入。甚至很多教师把自身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中来,致使教学氛围变得干涩,枯燥,学生的积极性提不起来。
4.扬长避短的教学方式,相信在任何一个年级,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各自擅长的科目。有些数学特别差的班级,语文或者英语就特别的好,长此以往的下去,就会导致学生彻底放弃数学。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前提
想要在死板,生硬的数学教学中加入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必须改善以往的教学风格。从根源去改变,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并喜欢上数学。笔者认为,想要培养创新思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改善以往的数字理念教学,避免出现学生不想学,老师抱怨的的结果。其实这种情况大多都是老师的问题,而并非学生的问题。所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关注概念,公式的产生背景以及形成过程,让学生清楚的知道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
2.注重课堂教学质量
想要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点,加大作业量并非是最好的选择。老师应当注重每堂课的教学质量,从根本源头解决学生知识点不牢固的现象,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思考,探索问题,举一反三。
3.重视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
多数的青年教师都勇于创新,尝试着改进教学方法。但由于经验的不足,和不完善的改革体系,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够快,形成得不偿失的局面。所以,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在教育中占据的地位相当,缺一不可。
4.一视同仁的教学理念
现今社会都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科,没有孰重孰轻的说法,老师就更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不可以进行扬长避短的教学模式。只有老师做到了一视同仁,学生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氛围。
三、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想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使用思维初中数学教材都是北师大版本的教材,这本教材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各位老师抓住这个要点去展开教学,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是从以下几点出发:
1.引导学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想要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将数学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研究的数学思维的养成。
2.引导学生参与开放性提的研究
记得初中数学课本上有这样一节,讲的是“水位变化”。这一节,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去探究,去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比如,现实生活中股票的涨跌的曲线图,支付宝每月的收入支出图等很多的例子。
3.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误区
从学生平时的作业以及考试当中,汇总出易错的题目,老师应该将其在课堂上作为重点,分析误区形成的原因。这些误区一般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错误观念,二是学生头脑的主观曲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这里老师还可以加入一个随机抽问的环节,找出不同的误区观念,最大面积的清除学生脑中的错误观念。
四、结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老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开拓,探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义.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1.
[2] 高悠.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 苏州大学,2008.
[3] 周秀华.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4):36-37.
[4] 李明.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2):86.
学校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培养创新型、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
下面就本人经验谈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敢于提出任何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说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生了变化,学习主动性更强了。但教师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虽然学生思维方式很活跃,但很多学生在没有听懂教师的教学内容时就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看法,不愿意认真听教师的讲课,更不愿意倾听同学发表的发言。
所以本人认为: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创新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课,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我们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创新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教学中,有些数学内容如“钟表的认识”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它们与乘法是什么关系等,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三、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如何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备课要有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
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要做到如下: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课堂教学要有创新意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本人在小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时,先让同学们回忆乘法口诀,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带领学生找出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例如:5×8=40、40÷8=5、40÷5=8充分体现出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过程。
四、教学反思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弃旧图新。也可以说,创新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创造独特新颖成果的有益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就是指学生调动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开展创新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或者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智力活动过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有个学生好奇地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经过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这个学生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可激发学生从疑问中去探索、思考,从中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积极求异,激发学生敢于创新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都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没有独立探索的空间,学生一切都听教师的,没有个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才能创新。求异是创新的灵魂,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 1
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学生凭自己的智慧积极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途径去思考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对新事物、新规律勇于发现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们经过分割、拼摆用圆的16等分块,拼成了一具近似的三角形,从中也可导出圆的面积πr2。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从而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尊重,充满友爱,充满互助和竞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备受大家的关注和尊重,能得到较为自由的空间,有较多的发言的机会和表现机会,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小组讨论。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举例“7+7+6+7+7”,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学生想出了:“(1)7×4+6(2)7×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同学们在讨论中说:”假如加数6也看成是7,有5个7,得数就多1,所以最后要减
1。”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讨论是学生思维跃动的较好的方式。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讨论的契机,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萌发创新灵感
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因素”。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数学时,我们每个同学也应有一点猜想的意识,多进行“猜一猜”的活动。在小学阶段,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初步练习猜想:
1.要仔细观察、分析已知的具体事实,从中发现共同的东西,找出规律来,照推下去。这类练习其实我们早就做过,例如按规律填空:0、3、6、______、______、34、______„„
2.要善于把得到的结果推而广之、进行猜测。
例如,碰到以下式子:
1+3=4(=2×2)
1+3+5=9(=3×3),1+3+5+7=16(=4×4),„„
你能猜测出紧接着后面的式子,甚至更一般的式子吗?
猜想不受现成事实的束缚,它包含着可贵的大胆想象和推测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不同的思维火花迸发、碰撞,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五、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那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队生活实践,为了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做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 ”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不得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式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所以,多减的3要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大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二)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简易花店,标出“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技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必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重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主探究,乐于创新,合作交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得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激发学生强烈得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得乐趣,获得成功得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五所师范大学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0
[2]周玉任方金秋:《小学学科教学论(数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3] 李玉琪:《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2月
[4] 张奠宙,《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数学教学〉,1999年4月
鹿角中学
刘艳
【摘要】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抓分为主,所以有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所以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
“苏格拉底曾经对问他的人说: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笛卡也为我们留下相似的一句话:我怀疑一切,但是我不怀疑我怀疑一切。”①这就是思维,思脑中之“物”,是脑子的运转,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带着淡淡的逻辑味道,有时还夹带着令人费解的信息等,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去扣开的就是这样一扇特殊的大门。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成品的质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要写出有独到见解、有新意的文章,必需放飞思维、闪现创新意识。可见,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我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更新教师作文教学的观念
一部分老师总把“升学、考试、分数”作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在这种错误的功利思想的引导下,出现了一系列错误的写作诀窍、作文指导思想:“一凑、二抄、三套”。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审题、立意以及技法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如何走进生活、1 体验生活的引导。所以中学生的作文大多缺乏真实情感、干瘪无味。要改变教师这种教育观下对待作文教学的态度,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就要努力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使之对所见所思,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而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应付心态。
其实写作的目的很多:可表心境,可“劝善惩恶”,“陶冶情操”,可“为艺术”,可“为人生”„„写作可以沟通情感,表达心迹,展示才华等。教师要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写作目的,不要让学生被错误的写作目的所误导,一味盲目的写作。只有学生在明确正确的写作目的之后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创作热情。也只有作文教学的观念更新后,学生的思维才能不再被传统所禁锢和误导,才敢言自己想言,写出更多真实体现自我个性的佳作,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作文教学的进步。只有改变旧有的传统作文教学观念,让学生接受新的作文教学观,才能让禁锢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毁灭,从而让学生说自己所要想说的,表达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二)培养写作兴趣,激活创作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却“冥思苦想”、“咬破笔杆”,仍不能满足一篇文章所需的字数,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以写作文为苦事。在这样的心境下很难有写作的心情,写成的作文自然是敷衍无味之作,有何创意可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打破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努力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的教 育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④语文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个典型的“例子”。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感情融入到教材中去,充分品味文章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感情同悲喜,甚至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在提高赏析水平的同时,自然能体味写作的酸甜苦辣,从而激发写作热情。
不少学生一看见陈旧的作文题目就头疼,甚至对作文产生厌倦的感觉。比如《扫墓》这样老调的作文题目,有的同学从小学写到初中、从初中写到高中,再从高中写到大学,岂有不厌之理?设置新颖有趣的作文题,给学生以好奇心,让学生脑中灵光闪现。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尽力把作文题目设置得新颖别致,以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一次作文课,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半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写作,作文的文体不限。作文收上来后,出现了很多不俗之作:同学们各抒己见,写出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作文将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读者。
(三)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在写作一些传统素材和题目的作文时,总是绞尽脑汁也不知该如何下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不防以不同的角度去观看事物,得到的效果会是不一样的,在写作时,我们也可以一改传统观念,多角度的思考作文,写出作文新颖的一面。
1.传统作文题材中思维的多向展开,拓宽作文思路
即使是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少学生在作文时只是简单的从表面去写作文,却很少去换角度作 文,更不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作文。所以导致不少学生在作文的时候文思枯竭,写出的作文干瘪无味,即便是搜肠寡肚,仍是寥寥数语难以成文,只好东拉西扯、生拼硬凑。
“作文人云亦云,陈词老套,非为佳作;独辟佳径,独具匠心,乃成佳篇。”学生在写作时如能多角度思考,选取最佳思路,则可写出有创意之作。一次作文课时,我布置了“东施效颦”的材料作文,让学生进行多角度求新的议论文写作。为此,学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1)西施的角度。西施的美为天生丽质而非“颦”,“颦”是因为心口痛,但东施不明其理,误将表面的东西看成本质的。可见,“看问题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2)东施的角度。东施模仿西施皱眉后更显其丑,可见“看问题是不能为表面为体所迷惑”。乡邻们对她避如瘟神,而东施仍在模仿,更见“人要有自知之明”。(3)乡邻们的角度。乡邻们没有帮助东施并指出她的错误做法,而是一避了之,任悲剧发生。可见“不能做东施的乡邻,应该热心的帮助他人”。„„„„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了“东施效颦”,可谓:另辟佳径、避俗就“新”,写出的文章让我刮目相待。
2.传统作文题目多角度思维,另辟作文佳径
作文题目因为经典,所以长期被老师们征用。因其沿用之久,不少素材已被写遍写“滥”。学生在旧题重作时,不免步人后尘,落入俗套,甚至出现仿写、抄袭现象。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老调新弹”另辟作文新天地,再出佳作。
学过朱自清的《春》之后,我让学生:以“春”为题写作文。作 文之前我先堵住“老调”—— 不准写春天的景色、春天的人们、春天的雨等等。交上的作文可谓:花样别出,其中一篇名为《冷春》的作文让我看后记忆犹新:作者从春天的天气着手写起,然后写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而写出春天的冷是因为他认为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不是很好,而让自己感觉不到春天的温暖。小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思路将一个传统的素材写出了自己的新意,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他的作文因为他的大胆创新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是写“春”,虽然他的“春”给人以冷的感觉,让人有一种不安的躁动,但是从作文的创新来说,这无疑是个很大的尝试。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交流—互动”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交际活动情境,利用各种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产生互动。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创造性地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1.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对学生做适当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或比较枯燥的课文前,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引起学生的兴趣。
2.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给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各小组成员就教师布置的问题用英语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各自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巡视、参与;如学生遇上生词不能表达,教师可适当指导,但不能讲解过多,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信他们能够运用集体的力量,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共同完成任务。
3.在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学生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交流成果,其他各组认真听取发言,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思维网络。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培养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交流—互动”的合作学习,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出语法规则,让学生操练、套用规则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属于接受性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没有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到课堂的语法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语法规则,巩固规则,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1.布置任务,激励小组在合作中发现规则。
2.在合作探究中巩固规则,并有所创新。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语法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仅有利于语法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强化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写作任务,培养其创新能力,而采取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适当的方法。
1.基本句型训练。
根据初中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谈创新。因此,在写作的初始阶段,要狠抓基本功的训练。给出单词“he,mary,meet”让小组合作造出不同的句子,根据需要可适当加入时间、地点等词。组中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自然只能造出简单的句子,但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不甘心一些简单句,会加入新的词汇使句子更新颖。教师找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并给予积极的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创新。他们可能写成:He met Mary in the street.He met Mary in a shopping centre last Sunday.He and his friends met Mary in the street last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way to school.
2.从词与词组入手,训练学生的组句能力。
在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之后,教师可从已学过的课文中选定若干单词和词组,要求学生把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个意义连贯的语句。如要求学生把下面的单词和短语连成有意义的一句话:history,used to,weak,subject,be fond of.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会得出很多句子,教师要求句子新颖独特,有创新。于是他们会添加连词、介词等,让句子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可能会写出这样的句子来:“History used to be his weakest sub-ject,but now he is very fond of it.”或“He used to be very fond of history,but now it is his weakest subject,his mother is very wor-ried.”这类训练既可加深学生对英语单词、短语含义的理解,又可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3.围绕同一语境组句,扩句为段。
语境是构成话题的对象和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语境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可通过用两三个或稍多的句子表达某个语境,就形成了“语境段”。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语境,启发他们用恰当的语句表达语境。当学生知道怎样表达语境话题,怎样用几个句子说明语境话题时,小组成员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写出漂亮的语段。教师在最后的评价中要多使用表扬、鼓励性的话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一、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创新思维
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需要的决不是压制。在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间平等、民主的交流,是一切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合理要求。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有时要求不按照固定的小组进行讨论,和谁讨论可由他们自己选择;作业不要总留同一层次的,让他们有选择地完成作业量;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多制造一些老师与学生对抗的机会等。对于这些要求我都一一答应,并按照要求做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尊重了学生的劳动,使学生对我产生了亲近感、信任感,从而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从没有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宽容他们,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尝试性错误,明确这是通向成功的前奏,给他们以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
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数的意义”时,讲到“自然数都是整数”,有部分学生提出:“那整数就是自然数吗?”对于这部分完整的知识必须到初中才能学到。正当我想的一刹那,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整数除了自然数外,还有其他的自数。”虽然这位学生不完全正确,但已为我作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意见,并表扬他课外知识很丰富,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
二、创设课堂情境,诱导创新思维
1.创设动画情境。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興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创设了这一个活生生的画面:河里有5只小鸭,游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鸭?后来又游来2只,河里一共有几只小鸭?这种情境的创设,变静为动,自然美丽,不需要讲解,学生就像看动画片一样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连加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当你去商店买一元东西的时候,你是怎样付钱的?”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创设故事情境。实践证明:带有生动有趣的、悬念性的故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情感。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创设一个故事情境:“炎夏,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处农庄,庄主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唐僧说:‘我把西瓜分成四块,一块是1/2。一块是1/10……。嘴馋的八戒心想:‘10此2大,我要1/10那块。”教师提问:“你们帮八戒想一想,他挑的那块西瓜是最大的吗?”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思维得以激发。
实践表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升华发展。
三、精心设计障碍,促进创新思维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出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学生也乐意通过自身的尝试、探索、思考闯过这一道道“关口”。这精心设计的“小障碍”保持了学生思维的兴趣,逐步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萌发了其创新思维。例如:一次数学课应用题复习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最近养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兔子,其中白兔40只,灰兔50只。此题一出,就引来学生们的“非议”:不好解答的呀,少了一个问题吧!我就顺其自然要求给应用题提出问题并解答。一会儿的功夫,一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百分数应用题的……一个不漏的都出现在这堂课上。
通过越过数学小障碍,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创造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数学“障碍”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何不常常为学生设障引趣呢?
四、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给每位学生充分的时间用手中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大小不等的长方体,来研究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了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从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不落后,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学师资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小学教育同样存在“重考试”,“轻素质”;“重答案”,“轻思考”;“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培养”的现实。这种现实不利于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较为不利。不过面对这些困难,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退缩,而是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但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小学教育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不落后,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作为受教者的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智急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收到的教育和所培养的思维模式对其今后的人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要靠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分析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抓起。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应该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中小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小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仍然主导者当前的教学工作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作为权重最大的指标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素质教育几乎无“立足之地”很难得到教学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的重视,这也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受到很大的阻挠。
(二)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在操作上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小学教师数量紧缺的问题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优秀人才从小学教育系统流失。许多小学教师由于要应对上级对成绩名次的要求,很难进行考虑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再有的是小学教师从小受教育也都是应试教育,他们自己都无法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很难培养学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获得高分,在课堂上不是去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以填鸭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阻碍小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得小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甚至对课堂和老师充满一种厌烦的情绪,对学习丧失了兴趣。
二、培养创新思维应做出的努力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育应转变过去那种“灌满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放下权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向权威挑战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探究学习,质疑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点。如果培养学生从小就要顺从,不同想法全被扼杀,时间长了,他们就不敢挑战了。没有了挑战精神,也就没有了创造精神。如果从小连向教师挑战的精神都没有,长大了怎么敢向权威挑战呢?开明、理智的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正常的反应应该是聆听、接受或者引导。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学生个性
学生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优化学习个性是发展创新精神所必需的,反之,创新精神和能力又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并影响着学生的命运。
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深思的氛围。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深思能力。在与学生的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学生自己深思的余地,要给学生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当学生在想不出时,不要太热心、太性急,而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深思时间,尤其不要轻易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们,学生答错了,可用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教师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会使学生也能够以同样的胸襟对待别人,对待生活,这是教师情感对学生的渗透过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带来信服,理解带来真情,教育才可能起到春风化雨之效,学生才不会感到外部强加的约束,而是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接受道德濡染,陶冶情操。与此同时,教师也真正进入了极高的教育境界。
(三)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我们要坚持允许和鼓励的原则,但这种鼓励应有正确的引导。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而言,教师的鼓励会增加他们成功后的信心;而缺乏指导的鼓励,会使他们盲目自信,从而偏离轨道。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学师资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作为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小学教育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尝试:
(一)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做人的道理
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善于考试的人,而是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立目标,引导学生完成目标,对学生的成功进行肯定的行为模式而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自信心。
(二)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对不止一个,可以采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学生,应该用最优化,最有效率的办法解决问题。
(三)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解决办法,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综合以获得真正操作意义上的良好解决办法。小学生由于求知欲强,经验浅薄,加上家长的娇惯,容易在认识上走向执拗。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是不利的。
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实例
(一)写作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走出封闭的空间,去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带他们走进多彩的生活,了解生活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带他们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小学语文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多组织学生写假设作文、幻想作文、争论作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新时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二)数学方面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巧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质疑问难。要布设问题悬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使其拓广思维角度,跨越学科界线,对问题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疑激智,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更广的时空。
【创新思维能力内涵及特点、培养】推荐阅读:
运用多种思维,培养创新能力06-16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2-13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9-1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06-03
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11-01
小学科学创新思维能力11-20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思维11-30
论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与现代思维的关系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