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应对策略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口译应对策略(精选8篇)

口译应对策略 篇1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勿庸置疑,对于第二部分口译考试程序和内容的清晰了解将会对通过口译考试起到至关重要的帮助。高级口译考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两段英文和两段中文段落分别译为中文和英文,其中每一段又分为两小段。英文一小段约60-80个单词,中文一小段约60-100字,除去听口译原文时间外,每小段口译时间不超过40秒钟。很明显,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时间太紧,想要顺利完成的话近乎于“Mission Impossible”。但是,“Nothing is impossible”。下面,笔者就将针对口译策略进行具体讲解和说明,希望能够助考生一臂之力。

策略

一、修炼功力

武学讲究“先内后外”,意思是要想成为高手,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内功修炼乃是根本,外功套路乃是辅助。而这对于口译考试来说,亦是如此。口译第二部分内容涉面及广,大致分为礼仪,会议发言、政治、教育、文化、旅游、经贸、科技、环境、卫生及古语、成语十大类。因此,考生首先应对于各方面涉及到的词汇进行系统,持之以恒的记忆和背诵。并形成一套系统的学习和复习的程序和方法。笔者曾在2002年通过高级口译两部分考试,现将个人考前词汇背诵及记忆经验与大家分享。当时,笔者按十大类不同内容分而习之,即每周一个专题。以Week 1 为例,主题为礼仪及会议发言。

Monday&Tuesday 单词重复,默写,背诵,记忆

Wednesday&Thursday 单词复习,模板句及高频短句重复(下面后重点提及),背诵,记忆

Friday 单句听译

Saturday 段落听译

Sunday 背景知识扩充

策略

二、培养速记能力和形成属于自己的速记方法

口译考试之所以难,在于其长度和规定的限时。估计很多参加过第二部分口译考试的考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听的时候大意可以听懂,但是由于听时未作任何速记,关键词汇,逻辑关系在听后无法正确归纳,导致最后只能译出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而中间部分则完全忽略或遗忘。而这样的话是不可能通过口译考试的。因此,自己在平时练习时一定要把速记归入计划之内。如何培养和提高速记能力,笔者有以下提议:

掌握常用速记符号和方法

对于口译考生,笔者推荐以下几类:

A.保留大写字母或第一音节

经济:E 教育:Edu 文化:C 政治:P 科技:ST 卫生:H

旅游:T 环境:En 工业:I 农业:A

B.简写缩略

AFAC:as far as … is concerned(就……而言)

LFT:look forward to(期待)

ASAP:as soon as possible(尽快)C.图象

⊕ 高兴,同意,满意等,如:happy, pleased, satisfied, agree...◎ 悲伤,生气,不满,不同意等,如:sad, angry, irritated, unsatisfied, sorrowful, discomfort, disagree...⊙ 会议,如:conference, meeting, seminar, symposium...□ 国家,地区,如:中国:□C;俄国:□R D.符号

﹢高兴,男性,同意,增加等,如 happy, male, agree, many, +2=more, +3=most, beneficial, good, beautiful, great, gorgeous...-悲伤,女性,不同意,减少等,如:sad, female, disagree, little, few,-2=less,-3=least, lack of, short of...√同意,正确等,如:agree, correct, right...×不同意,错误等,如:disagree, incorrect...↑增长,进步等,如:increase, soar, mushroom, rocket, make progress…

↓下降,退步,恶化等,如:decrease, sink, slide, subside, plump, plunge, drop, degrade, deteriorate...>多于,超过,比……低一级等,如:more than, greater than, begger than, better than, superior to, surpass, transcend, overtake...<少于,比……低级等,如:less than, lower than, smaller than, inferior to...~大约,如:approximately, about, around, some, nearly, almost, similar to.../否定,清除,如:clear, settle, solve, tackle, conquer, eliminate, extinct...﹦与……同等,如:stand for, refer to, means,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be equal to, as...as, same as...∥竞争对手,如:competitor, rival, opponent, enemy, counterpart...≠与……不同,如:differ from, different from, distinct, unique...$金钱,利益,如:interest, benefit, money, fund, capital...E.标点

?问题,麻烦,障碍,如:question, issue, difficult, hardship, barrier, obstacle...:主观想法和说辞,如:think, consider, speak, say, talk, mark, announce, declare, hope, 例:repeat或reaffirm可以用:2来替代,声明支持可以用+:来替代,谴责用-:

.表时间前后,如去年.y,明年y.,后天d..,前天..d,两周后w..现举例段落进行速记说明:

女士们,先生们,尊贵的来宾们: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向来自美国教育代表团一行致以热烈的欢迎,希望

你们在今后的两周内在中国过得愉快。

速记符号:-/+,VIP,d,⊕代BJ Uni all wel US Edu dele,:w..,⊕□C

策略

三、模板句习得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根不固而思木之长,泉不浚而欲流之远,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何况于明哲乎?”

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魏征的这番话指的是根基和基础的重要性。而由于口译考试总是涉及到上述十大类内容,因此在考试中就会不可避免地用到一些常见,高频的单词和句型或是句法结构。单词即砖瓦,而模板句和句法无异于栋梁。只要把各类内容涉及到的高频句型了然于胸,口译也就不再是件难事。不仅考试如此,在平时口译工作中也是同样。笔者曾多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中担任同传,交传,因此在进行这类内容的口译时,只需用很少的符号和缩写把大意,数字,记下即可。然后用平时已经烂熟于心的单词,固定句法进行口译。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在实际口译中,翻译方法远不止一种,单词和句法也是同样。但是考生要逐渐形成自己对于某类内容的口译方法和风格。那就意味着使用自己熟悉的单词和句型。

如:“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向……表达……的感情”固然有众多种翻译方法,但考生只需熟记一种即可。

On behalf of__, I’m honored/priviledge to express my emotion(thanks, support)to sb who/doing

在旅游景点口译中:泰山,古称岱山,位于山东省境内,方圆46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海内外游客的必游之地。

Mount Tai, called Dai Mountain in the past, located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covering an area of 46 square kilometers, has been a must for tourists globally.总之,在考试之前只要做到坚持不懈的练习,水平自然能够得到稳步提高,从而使得自信心随之上升。最后通过考试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此,笔者衷心希望考生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乘骐骥以弛骋兮,吾道夫而先路”,并祝愿所有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加入口译这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为对外交流和促进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口译实战三步法:问、补、扔“没听懂怎么办?”这是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没听懂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水平越高.没听懂的次数就越少,但还是会碰到。我在英国做口译十多年,接触过的领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媒体广告到石油化工、法律治安、机械采矿都有。越译越知道有时听不懂是必然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根本无法把自己变成一本名副其实的大百科全书。大干世界,包罗万象,知识本来就无边无际,更何况这些知识还在不断发展中!

遇到没听懂的情况,可以按照下述三步法对付:问、补、扔。

问:可以问讲话人,也可以问对方译员,或是在场的其他人。但至于问谁比较合适,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讲话人谈了一件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恐怕得问讲话人。如果是一个技术词汇,在场的专家就比较合适。另外,实战中轮到译员开口时,在场的人都会把注意力

转到译员这里。此时,只要抬起头来,眼中露出询问的目光,马上就会有人替你解围。

但是有两种情况下不能问。首先,场合不合适。场合不一定按级别而定,我为英国首相翻译时,偶尔也需要问一下,以确认没有听错。不合适问的场合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些:

1.译员没有抓住讲话人的准确用词:首先,问题没法开口;其次,需要和讲话人稍微讨论一下才能确认问题是有关刚才说的哪一点。

2.译员和讲话人同站在台上:讲话人被译员猛一问,可能会一楞,有失形象;而且台下听众距离比较远,他们不会知道译员是在澄清一个问题,会显得场面很尴尬。

3.译员已经问了几次了:会影响讲话人和听众对译员的信心,没有必要,反正当场也不可能替换译员。

4.译员问了,但是没听懂讲话人的回答。

补:如果没有办法问,就必须走下一步,根据上下文和白己的理解,补齐原话的句子或意思。这种情况下,虽然译文与原话不同,但是没有大错,可以保持讲话的继续。具体怎么补,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处理。这里提供几个译员常用的补话表达法:

.这一点

.这些

.等等

.这些人

.这一点很重要

.这方面的问题

扔:如果连“补”都有困难,那就只好走最后一步“扔”,也就是没听懂的地方干脆不译。这是在既无法问,又补不出来,或因为吃不准、不敢补的情况下的无奈之法。我记得很多年前,我曾在英国的—次重大晚宴上担任口译,事先没有给我稿件。讲话人用了 fortuitous 这个词,我平生第一次听到。当时我和讲话人站在主席台上,聚光灯照得我眼睛发花;台下—百多人的宴会,人人西装革履。讲活人慷慨激昂,我当时觉得实在难以打断进程,请教讲话人 fortuitous 是什么意思:只好扔了它,根据上下文补齐了剩余的句子。回家后.一查字典才恍然大悟。

很多人可能对我这里讲的“补”和“扔”感到担心——怎么可以倡导“乱来”呢? 这不是乱来,而是分享实战中的应付方法。所谓实战,也就是说:

.译员卡住了,整个活功也就都卡住了,所以没有其他选择.只有说下去。

.译员的水平都是相对的,都是从不懂处较多进步到不借处甚少。也就是说,都是从“补”和“扔”中过来的,这是现实。

.如果还不放心“补”和“扔”,那么在众目睽睽之下,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恐怕没有。

上述三步法讲的只是实战中的应付技巧,耍想减少“听不懂”的成分,就必须不断提高白己 的语言技能,增加知识量。

口译笔记和影子训练法

有效的笔记系统

影响口译质量的一大原因是笔记得当与否。口译笔记是辅助记忆的手段,是在听讲过程中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下讲话内容中能刺激记忆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能够提示考生讲话人所表述的意思,掌握其表述内容的前因后果、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除此之外,数字、地点、人名容易一听就忘,所以也要及时记下这些细节。

但是如果将精力完全集中在笔记上,而忽视了对摄入信息的分析理解和加工处理,那么笔记反倒会成为口译的绊脚石。所以一定要遵从“大脑记忆为主,笔记为辅”的基本原则,不能过分依赖笔记。

掌握了战略原则,接下来要考虑的自然是“怎样记笔记”这个战术问题了。“怎样记”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理论上以目标语加符号为宜,如“powerful country”记作“强□”,“我同意”记作“I√ ”,“观点,看法一致”记作“⊙ same”,“economic development”记作“经↑”等等。用目标语记录能够帮助口译者脱离原语的语言外壳,使笔记成为表达的雏形,为表达提供便利。不过理论归理论,遇到具体情况还应具体处理,考生完全可以采用自己认为最迅速,最简短的方法记录。比如汉译英时,汉语是母语,用汉语记,自然反应更快,记得更准,所以何乐而不为。相反,只要英文记录相对容易,就不必拘泥于上述的理论,锁住自己的手脚。还有英汉双语混用,也都是口译笔记个性化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用原语还是目标语,缩略语还是符号,关键是要能将记录下来的内容复原成完整正确的信息,千万不能造成识别的误区。

以下举考试中的两个实例来说明口译笔记的一些基本要领:

(1)As an American manager of a Sino-American joint venture for two years, I have to say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We are more direct and straightforward than most Chinese colleagues due to our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I can’t say our way of doing business is absolutely superior.Arter all, there are strong points and weak points in both types of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merican business executives have recognized the strong points of the more humane way of Chinese management.美 经 中美合企 2年 I 说 dif@bus.man.中← →美// we 更 直 率 比 中←不同文传// I x 我 bus.++ 毕 有 + &-@both //近年 美企exe.强: hu 中管//

(2)今晚,我们很高兴在北京大学再次接待我们的老朋友格林博士和夫人。// 我代表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向格林博士和夫人及其他新西兰贵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相信格林博士这次对我校的访问,必将为进一步加强两校的友好合作关系做出重要的贡献。//明天,贵宾们将要赴南京和上海访问,我预祝大家一路旅途愉快。

今eve we J 北大 再接 老朋 Dr Green&Mrs // I 代 全staff →Dr.&Mrs.G & 其 NZ 宾: wel // I Bel Gr 我sch 访 友合 重贡// tom 宾 go 南 & 上 I wish nice trip//

总之,记笔记是为了突出中心,提示难点,助短期记忆一臂之力,所以笔记的方法一定要得当。逐字逐句地记录既办不到也不必要,还会分散精力影响听的效果。口译笔记应简短、清晰、易辨,寥寥几个关键词,能为理解后的表达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口译笔记有一定的规

则可循,但又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因此考生必须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发展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笔记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通过优化了的笔记系统提高口译质量。

影子练习法

影子练习(shadow-exercise),即跟读训练。这种方法就是用同一种语言几乎同步地跟读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它可以训练听说同步技巧和注意力的分配。刚开始训练时可以和原语同步开始,待操练了一阵子后,可以迟于原语片刻至一句话的时间跟读。跟读时耳朵、嘴巴和大脑要一起派上用场,耳朵听、嘴巴说、脑子记。这是需要精神非常集中的一种练习,也是提高语速、提高理解速度、修改语音语调的最好方法。在高语速条件下,边跟读边完全理解语义是有相当难度的,但这种训练能为口译打下扎实的基础。各种新闻、谈话节目、研讨会、音乐体育节目、演讲等都是上好材料。

另外还可增加一些“干扰性”练习,譬如一边听、一边写些不相关的内容,如数字、人名等,分散使用注意力,那样效果会更好。

口译应对策略 篇2

现象1:在一次欢迎美国留学生的开学典礼上, 口译员将校长讲话中的“不论白人和黑人, 在我们学校都是一律平等的”翻译为:Every body whether you are a white or a nigger enjoy equal rights in our university.令在场的黑人留学生非常恼怒, 差点酿出大事, 而这全是因为口译员对nigger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而造成的。在美国, nigger是白人用来侮辱黑人的贬义词, 带有种族歧视的意味。

现象2:一位领导同志在向外宾介绍中国农村工作时, 口译员将“农民”一概译为peasant, 会后外宾无不疑问:Is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rural people still very low?之所以会提出此种疑问, 主要是因为英语中的peasant和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含义不同。汉语里“农民”属中性词, 没有贬义。而英语中peasant的基本意义为农民阶级一员, 而另外的含义是乡巴佬、乡下人以及缺少教养的人。因此难怪外宾会产生疑问。

现象3:有一次, 一位美国专家赞扬中国工人十分聪明能干时说道:“You are as wise as an owl.”口译员直接译为:“你们和猫头鹰一样聪明。”使得中国工人大为不快, 因为猫头鹰在中西方文化中引起的联想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 不少人把猫头鹰看作是一种不祥的征兆, 认为碰上它要倒霉,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障碍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 广义上来说,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上, 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简单地说, 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整体的生活方式。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个性, 是一种历史现象, 文化形态在不同文化之间是不同的。文化包括一个社会所具有的信仰、制约、目标、习惯和技术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体, 而且包括习惯、思想、语言等非物质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表现模式。不同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使得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而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产生交流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人类表达其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反映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思维方式,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性。各民族的经验、宗教、态度等不同, 人们所形成的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也必然不同, 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在这一交际过程中, 口译者成为文化交际的桥梁, 要能准确并快速地传递不同文化背景下双方的意图。如果口译者不熟悉文化必然会使口译工作失去文化蕴意, 无法达到文化等值。

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时, 相互之间也会存在理解障碍的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 理解障碍就更大了。仅仅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 口译员要想准确传达交流者的真正意图, 还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口译不仅是个语言问题, 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三文化差异下的口译对策

首先, 要注意政治术语的含义差异。一些政治术语是特定环境下的“特产”, 比如经常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 如果将这里的“精神文明”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 外国人听到后首先想到的是宗教信仰问题, 这就与本义相左了。另外, 像“五讲四美三热爱”, 如果逐一顺序英译, 则会十分难懂。但仅仅注意到词语含义的不同要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是远远不够的。时代不同, 词义也随之产生变化, 原本中性的词可能产生了感情色彩或发生褒贬转换。因此, 掌握词汇, 一方面要了解其本义, 一方面还要知道其喻义、引申义或转义。只有熟悉词义在不同语境中的真正意义, 才能在口译中做到语用得体。如果现象1中的口译员能够全面地掌握词义, 随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内涵, 在口译工作中就可避免交际障碍甚至交际灾难。

其次, 要注意不同语言文化下的词义差别, 了解不同文化中对应词的意义是否完全对等。在两种语言里, 某些词语表面上好像指的是同一事物或概念, 但其实却是两码事;或者由于一些概念、事物在某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形式, 在另一种语言里, 却有更细微的区别。谈到对农民的说法, 对于现象2中在旧中国, 口译员把农民译为peasant是可以的, 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农民, 因为其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 翻译为farmer才比较妥当, 这样的翻译结果才能与外宾的文化相对接, 他们就不会困惑:如果中国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平等, 怎么还把农民称为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下的乡巴佬呢?由此可见, 口译中不但要掌握词语的字面意思, 还要掌握其内在含义, 特别是词语中隐含或附加的延伸意义经常会造成口译中的误解。

除了要注意词语的含义、词义变化外, 在口译中还应注意民族文化特异性所导致的“词汇空位”问题。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如果生活客观环境中根本不存在某一现象或事物, 那么语言中自然也不会存在对应的词语。在进行口译时, 如果被译语言的形式只能以译入语中意义相同的形式不同的语言的词汇来表达, 就意味着译入语相对于被译语来说, 存在着一个“空位”。词汇空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这却给翻译特别是口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口译中的很多不可译现象基本上是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 采用直译的方法就行不通了, 而运用意译的方法就能够破解难题。譬如, 汉语“物极必反”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 在口译时可以根据汉语词汇的内在意义, 将之翻译为:A chang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s inevitable once a certain limit is reached.但是“词汇空位”只是文化海洋中的一滴水, 词义联想更能折射出文化的差异。在不同民族的语言演变过程中, 由于对某些情景和事物所发生的联想都有其特殊的感情环境氛围, 因此, 即使在不同文化中意义相同的词汇其感情色彩也会略微不同或大相径庭。中国人常用“肥缺”来表示一件好的差事, 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则把“a piece of fat meat”看作是一件废弃的事。如果在口译中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充分认识, 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巨大差异, 甚至会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

此外, 在口译中还应注意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思维、风俗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一位政府领导人在向来访的美国代表团团长引见自己的夫人时说:“这是我爱人”, 如果望文生义, 直译为“This is my lover”, 则会令美国客人大跌眼镜。在英语中lover一词既有西方人的情夫或情妇之意, 又有丈夫或妻子之意, 因此, 为准确表达妻子的意思, 应将lover变为wife, 就会避免在公开场合的尴尬, 在口译中只要平时注意这种不同文化间的细微差异, 就能够有效避免难堪场面。

对年龄持有的不同态度又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大表现。中国文化中存在敬老文化, 因此往往不会忌讳“老”的问题, 而在西方国家, 非常禁忌“老”。因此在遇到一位老年外国朋友时, 中国人处于客套, 往往会说“我们都老了”, 这在中国文化中无可厚非, 而且非常得体, 但是, 外国朋友有可能认为你把“老”强加于人, 很不谦虚, 也不礼貌。而在礼仪方面, 中西方也存在较大差异, 英美人在日常生活中“Thank you”常在嘴边挂, 表现出良好的社交礼仪, 但是中国人往往比较内敛含蓄, 不善于直接表达, 这在外国人眼中就难以理解。中国主人在接待外宾时可能会说“没什么好菜”, 如果直译为“There is no good dish”, 就会让外宾丈二摸不着头脑。西方人的落落大方和中国人的含蓄, 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点, 在口译中要特别注意。

四结束语

文化差异会造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正常交流的障碍, 如果处理不当, 会影响沟通交流的效果, 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较大的文化冲突, 造成严重后果。语言是一面镜子, 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宗教信仰、地域生态、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这些都会对两种文化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产生较大影响。口译作为沟通的桥梁, 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文化差异是口译者无法逾越的问题, 口译者必须充分重视并且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学习积累, 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才能在口译中游刃有余、恰当处理。

摘要:文化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不断实践积累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之和, 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历史演变过程不同, 所产生的文化自然不同, 因此对待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理所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或情感。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之一, 在不同文化民族的相互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 口译者有必要对文化差异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且熟练掌握文化差异下的口译应对策略, 才能在处理不同文化差异的问题中游刃有余。本文从文化差异这一视角对口译应对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化差异,口译,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吴瑾瑾.实用英汉翻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庄恩平.东西方思维差异与口译[J].上海科技翻译, 1998 (2) :21~24

口译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口译技能 自主学习 信息处理能力 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91-02

在口译教学中,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单纯依靠课堂授课来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是不现实的。然后,很多学生反应:在课外自学过程中,出现不知道如何系统、高效的学习。因此,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口译教学不应当只是纯粹的知识面拓展、口译技巧分析,更主要的是要不断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提高课后练习质量。

一、自主学习

在外语学习中,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能够完全独立应对自己的学习。通过自我引导能力,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通过不断的尝试,总结经验,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Candy (1991) 将自主学习能力分为四个部分:个人能动性、学习意愿、自我安排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在研究外语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时,研究人员大多从宏观角度关注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纪康丽(2002:20)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如何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具备元认知策略去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任务及要求来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王笃勤(2002:19)也认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应当“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习惯,从而一步步走向自主”。通过元认知策略构建自主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从微观上根据个体差异和教学目标制定出可行、高效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现象

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甚至低下,这已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所做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主要是观察学生们在宏观上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把握程度。王笃勤(2002)和纪康丽 (2002)在各自的调查中都发现:被调查的外语系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普遍存在元认知策略缺乏,不会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问题。这一发现在本文作者对90名本校三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表现评估中得到了相同的印证: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口译训练初始阶段往往表现出较差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是被动的学习者,没有自主意识,对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不加思考。由此可见,培训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运用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三、口译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培养

口译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外大量时间的投入。口译教学由以下三个重要的环节组成:课堂教学、实战经验和自主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时间极为有限,实战机会也不是很多,因此必须让学生们了解如何在课后进行有效的自我训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口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明确口译能力中的认知能力与口译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认知能力是指口译员进行信息处理时所需要的种种技能,包括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且,口译员的认知能力大小会影响到口译质量。 在口译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薄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口译技的掌握。认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切宏观的自主学习行为都是以提升认知能力为最终目的的。只有通过不断细化认知能力,才有可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安排针对重点和难点的学习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实行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任务,假以时日,做到真正的自主学习。

四、口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根据上述口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以下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自主学习策略:

1.提高学生对认知能力在口译学习中的重要性。

口译初学者往往将口译能力看成是语言技能的提高。这会影响他们如何设计自主学习活动。口译学生往往更为担心语言上面临的困难,如语法、词汇量等(Mead 2002)。他们没有意识到认知能力是提高口译整体能力的关键。由于担心词汇量不够,相关背景知识不足,他们会花相当多的时间背单词,没有系统地阅读文章,但是,效果并不好,费时费力。由于知识结构松散,对背过的单词和看过的文章,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用说活学活用。如果学生充分意识到口译能力中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极其构成,即创造力、逻辑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这将使得他们能够以此,根据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制定出极具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任务。比如,

2.提高学生对于整个学习过程各环节的深入了解

自主学习不只是自我设计学习任务,它同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以往这类监控和评估是老师专属的职责。学生也因此非常依赖老师的督促,特别是老师的评估。这样,在自主学习中,很容易产生焦虑行为。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学习质量究竟如何,造成学习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改进,学生很快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传授口译质量评估标准,让学生具备自我评估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写口译日记,在描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刻反思。

3.在自主学习初期,教师是坚定的引导者

尤其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当薄弱的时期,教师应当定期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教会学生必备的分析方法。教师对学习者语言错误所做出的解答方式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们的目的语习得 (张素敏2011:68)。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要只是关注单词、语法问题上,因为口译本身不是一个语言堆砌的过程,而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具体而言,教师应更加关心下列与认知能力相关的问题:(1)在网络搜寻中,为何搜寻时间长,采集信息量质量不高,与口译主题相关性差;(2)在信息储备上,为何出现记不住或者有效保存重要信息的困难;(3)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信息处理不当现象,即一听就懂,说话者说完,口译者即忘的现象;(4)在口头翻译过程中,为何出现信息点遗漏或者胡乱增补现象。

五、结语

口译能力的习得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要求学习者能够高效自主学习。为此,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而认知能力又关系到自主学习的质量。有实证研究表明:认知能力的薄弱会长期影响口译初学者的学习进展。本文强调宏观和微观自主学习能力的结合,提出基于认知能力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以及相应学习策略。由于研究手段和被调查者范围有限,将来的工作将扩大研究范围、增加研究工具,进一步深入探究口译自主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纪康丽. 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培训[J]. 外语界, 2002 (3): 20-26.

[2] 王笃勤.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外语界, 2002 (5): 17-23.

品牌危机应对策略 篇4

摘要:企业对产品发生危机后的应对策略影响着消费者对品牌危机事件的认知和判断,同时也影响着企业能否顺利的度过危机,尽快的再次被消费者购买。本文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企业发生品牌危机时应对策略。研究结果显示,每一种应对策略都达不到尽善尽美的结果。但企业产品发生危机时消费者更关注产品伤害事件的责任归属问题,而对事件发生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的关注程度较低①。结论揭示出高品牌关系质量对偶然发生伤害事件的企业品牌起到暂时保护作用,低品牌关系质量会扩大企业品牌在伤害事件后的负面市场效应,有助于企业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处理企业品牌危机。

关键词:品牌危机、应对策略、中外差异

引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品牌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部分。但是在国家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健全的今天,政府管理能力和社会舆论不断加强的环境下,企业追逐利益的驱使下,不正当的经营行为导致品牌危机频繁发生。而一些企业对品牌危机的处理不当使得在几代人努力奋斗经营的企业走向衰落,甚至对品牌所有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使品牌毁于一旦。由此我们看出有效地管理品牌危机,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难免会遭受品牌危机,导致公众对该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甚至使品牌被市场吞噬,使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如何采取正确策略使品牌度过危机,并在危机中抓住契机迅速复苏,已成为企业发展所必须面对和专注重要课题。令人担忧的是,从各种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比起一些实力雄厚的国际品牌,中国企业在面对危机和处理危机方面稍显弱势和青涩。本文将以探讨危机产生的原因为基础,通过对数个中外企业在应对危机时采取的措施进行深入的对比与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危机应对上的不足和犯下的错误,从而提出应对危机的策略与原则,使中国企业在危机应对上有更多更有效的策略,在危机发生后转危为机,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品牌危机概述

品牌俗称牌子,是制造商或经营者加在商品上区别于其他企业商品的标志。品牌由名称、名词、符号、象征、设计或他们的组合所构成,用来区别一个企业出售的商品与其竞争企业出售的同类产品,以免发生混淆。品牌一般分为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两个部分。品牌名称是指品牌中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例如,海尔、海信、长虹是我国电视机的著名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则是指品牌中可以被广泛认知的,但不能用语言称呼的那一部分。品牌标志常常为某种符号、象征、图案或其他特殊的设计。例如,我国凤凰牌自行车以展翅翱翔的凤凰作为品牌标志;东风标致汽车的品牌标志为站起的狮子。品牌(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经政府有关部门注册登记后,获得专用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就称其为商标。所以说,商标实际上就是法律的代名词,是经过注册登记、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品牌或品牌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学习到的市场营销知识中,由于品牌才构成产品识别的全部内容,因此,只有已经注册了的商标才会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品牌起到了监督企业产品,以保证其企业产品质量特征的作用。企业创造出一个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在消费者空中建立良好的声誉,是一个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所有企业员工长期奋斗一贯的保证产品质量的过程。品牌产品良好的信誉并不是自封的,是通过长时间被消费者公认的。因此说企业为了创建名牌,或者是保持名牌产品已有的市场地位、市场占有额及长久以来的良好信誉,必须兢兢业业,始终一贯的保证产品具有品牌所代表的质量水平和特色。由此看来,品牌优势公众监督企业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作用。

良好的品牌也有助于企业创建良好的企业形象。当产品创品牌后,相应的企业声誉就会大增,反过来又会推动企业产品的销售。

产品伤害是指偶尔出现并被广泛宣传的,关于某产品存在问题或是给消费者带来危害的事件。此类事件对产品制造企业的品牌影响较大,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品牌危机乃至企业经营危机,因而被企业领导者和相关的社会研究部门关注。营销者要进行危机处理,首先必须要了解消费者为什么及如何对危机事件作出合理的反应,这是必将有助于预测消费领域的变化,指导企业做出合适的营销策略。

消费者在遇到产品伤害后,无论是在情感、心理还是行为上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其中最直接的反映莫过于对其产生产品伤害的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抱怨和责备。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

品牌危机的产生原因通常有: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品质缺陷最易引发质量事故,导致品牌危机[1]。经调查,企业品牌危机中60%以上都是由产品质量事故引起的。假冒产品对名品及企业的冲击。产品缺乏创新:如国内外一些老字号品牌出现的品牌危机。竞争不当,如前段时间蒙牛与伊利闹得沸沸扬扬的“诽谤事件”,使中国岌岌可危的乳品行业雪上加霜。企业品牌延伸不当,如极具阳刚之气的世界著名品牌哈雷—戴维森进军香水领域引发出来的危机。由品牌合并或兼并不当、品牌授权经营不当引起的危机。企业商标意识不强:因企业商标不到位而使品牌产生危机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更换品牌名称与标识所引起的品牌危机。二:危机应对中外差异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即便是国际大品牌也常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品牌危机。电子业界的实力派——苹果也因其开发的新型产品——i-phone面临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危机。

自苹果手机在09年6月下旬发售以来,很多消费者都抱怨手机天线可能有问题,导致信号不好,但苹果公司先将此问题归咎于用户握手机部位不对,后来又说是电信运营商的软件问题。美国权威的消费品测评杂志《消费者报告》7月13日发表报告认为,苹果手机天线存在设计缺陷,并宣布不向消费者推荐该产品[2]。由于该杂志的影响力、公信力,苹果公司市值一度蒸发超过160亿美元。对此,苹果公司连续两天保持沉默。

16日苹果公司在加州总部就此举行新闻发布会。乔布斯在发布会上承认了问题:“我们想让所有用户满意,但我们并非完美。”苹果给出的办法是:给手机装个保护套。9月30日前购买i-phone 4的消费者都可免费获得一个软胶保护套(市场售价29美元),已购买了该保护套的消费者将获得返款。如用户仍不满意可在30天内退货,只要手机没有人为损坏,就可获得全额退款。苹果还开放了天线设计实验室给媒体参观,首次对外公开其无线产品如i-phone和iPad的设计过程。如苹果向i-phone 4手机用户提供免费手机套的活动持续至2011年6月底,那么该公司总计将为此支出近2亿美元,这将占据苹果这段时间内总运营收入的1%左右。若苹果实现召回的策略可能带来的15亿美元损失,与这相比发手机套的支出相比只是小数目。在此次危机公关中,苹果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乔布斯公开表示,手机握住后信号有不同程度的衰减,这是手机全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是人,是人就会犯错,但我们很快发现了错误。”乔布斯引用数据来证明这一错误如何无足轻重。他表示,苹果客服接到的信号问题投诉只占投诉总量的0.55%;运营商AT&T的退货比率中i-phone 4只是i-phone 3GS的1/3;i-phone 4每100次通话的掉话率比i-phone 3GS多不到1次。

但事实表明,信号问题根本没有影响苹果的销售。发布会之后,美国硅谷中心的斯坦福大学购物中心的Apple Store零售店,消费者如往常般络绎不绝,收款台排着长队。一位购买i-phone 4的大学生表示,虽然i-phone系列向来非议颇多,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未出现过于严重的故障。相信天线问题不会影响他的使用。发布会之后,苹果股价一度上扬,收市亦仅跌0.62%,收报249.9美元。事实上,从i-phone刚上市起就频遭质疑,07年6月i-phone因其电池的内置设计,用户不能自行更换,而受到众多用户的控告,而苹果的应对策略只是是推出了85.95美元的电池更换计划。虽然苹果在面对这种危机时的应对策略总是显得不那么积极与及时,但是从2007年至今i-phone的销量却一路上涨,丝毫没有被这些别人看来的危机影响,而是销量惊人。

跨国巨头,诸如麦当劳、肯德基、雀巢都出现过问题,麦当劳的“橡胶门”,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雀巢就更多了,诸如使用转基因原料等等,但是这些事件通常都不了了之了。一些为何国际品牌屡遭危机而不倒,这值得我们思考[3]。

从许多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历经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起来的国际品牌,本身拥有较强大的品牌文化和品牌信誉在里面,拥有一般依靠广告快速轰炸起来的所谓的品牌所不具有的品牌内涵和张力,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负面信息和危机抵抗能力和自我危机修复能力。而作为公众,又往往会给予该品牌较高的品牌和生活行为的依赖度[4]。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三株和秦池可以因为媒体报道而很快地覆亡,三鹿因为“三聚氰胺”而彻底被清盘,而雀巢、麦当劳却屡遇危机而不倒的原因之一。而苹果跨时代的创新与实力,和在消费者心中高端的形象使其有自信,从容应对危机,甚至忽视危机,这是需要实力的积淀,而非所有品牌都可以达到的。另外,十分关键的一点是:作为比较知名的跨国公司,它们都拥有比较完善的危机管理或者说危机公关和应对机制,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相对一些国内企业比较健全,危机意识较强,危机管理能力相对也比较成熟。

中国乳业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起似乎正在慢慢沦陷,危机已使国人对乳业渐渐失去了信心。2008年9月中旬,就三鹿牌婴幼儿奶粉这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启动了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及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蒙牛伊利光明等多家知名企业纷纷被查出产品含三聚氰胺,导致整个乳制品行业陷入危机。12月19日,三鹿集团借款9.02亿元付给全国奶协,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三鹿净资产为 负11.03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12月25日,河北石家庄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三鹿集团破产案处理情况。曾经的乳业巨头轰然倒下。先且将乳品业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放一边,危机管理能力不足也是三鹿的破产的重要原因。三鹿集团的危机预警系统启动缓慢,事实上,从2008年3月起,就陆陆续续有消费者投诉三鹿集团的奶粉存在问题,这些投诉其实是危机前的征兆。而直到全国各地多名婴儿查出肾结石后才启动危机公关程序。这说明企业缺乏危机的敏感性,对危机存在侥幸心理,没有防微杜渐的危机意识。与此

同时,三鹿还采用了蹩脚的推卸责任言论。三鹿在事发之后,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因为产品召回损失了6亿元,此次事件的赔偿应由不法奶农赔偿。一切责任在奶家身上。然而。这种转移视线的公关手段并不高明。对于分散的奶农来说,要进行700吨奶粉原料造假无疑是很有难度的,何况在卖奶给三鹿集团时,奶农并不清楚那些奶液将用于哪种配方的奶粉,而恰恰是三鹿集团18元的低端婴幼儿奶粉出了问题,其他高价位产品暂时没有检出含三聚氮胺。三鹿这样简单的推卸责任言论很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将事故责任和赔偿责任推到处于弱势地位的奶农身上,这一举动对危机的解决无益,更加大失民心。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外资企业的老道经验值得中国的企业们学习,但外国企业也有处理不当的案例。比如SK-II因为虚假宣传和含致腐蚀性物质,以及宝洁公司对危机管理了迟钝而最终导致日化高端子品牌SK-II直接退货退市乃至退出中国市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现在也没有恢复过来,在中国市场成为了边缘性品牌。

液态奶检出三聚氰胺的批次表

三:品牌危机应对策略

应对危机,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从源头扼杀品牌危机的产生[5]。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产品质量高低和品牌的知名度是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从而能够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其次,因为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有许多,质量有保障了也不一定意味着危机就被避免了。所以,未雨绸缪,加强危机管理意识,为自己的企业寻找优秀的应对危机的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当危机真正发生时,企业则应敢于正视危机, 积极应对危机,主动承担责任,高调接触媒体,把握舆论主导权。来看中美史克的成功案例:2000年11月,国家下发禁止PPA通知。康泰克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就在同月16日中美史克公司立即停止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回收所有含PPA的产品。并召开了新闻媒介恳谈会,表示维护广大群众的健康是中美史克公司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谅解。之后公司很快推出“新康泰克”,取代原有品牌的市场空白,取得了难得的销售成绩,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当企业发生公关危机时,在妥善处理后要尽快把公众视线吸引开,否则纠缠

下去对企业会十分不利,但这种方式不是推委责任与瞒天过海,而是在正确采取措施并得到妥善解决。比如推出新产品,新发明,企业捐助公益事业等相关新闻,以转移大众的视线。谷歌输入法面临抄袭搜狗输入法的质疑时,谷歌不仅发声明称已注意到了部分用户对谷歌输入法词库的质疑,承认“该词库在试验阶段确实包含了一些非谷歌的数据源”,愿意直面问题。更重要的是该事件发生后的不久,谷歌便在各媒体发布了这样一则新闻:谷歌职员宠物蟒蛇在公司失踪。转移视线的方法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处理后让事件的余震尽快结束。

品牌危机处理有一定的原则:快速反应原则,主动性原则,真诚坦率原则,统一性原则,全员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掌握好这些原则与方法,我相信,面对危机,企业一定能转危为机,化险为夷,实现自我拯救、自我修复,打造出刀枪不入的品牌金身。

参考文献:

高考改革下应对策略 篇5

2015高考改革方案出来后,高中生的学习方案,高中课表,高中英语考试,高考采用全国卷等都有了改变,在这高考改革当下高中如何应对学习呢?

高考改革下高中学习应对策略

1.夯实所有学科基础,不让任何学科成为“短板”。

2.语文占高考的比例大幅增加,从现在开始应及其重视。

3.高中知识抢先学习,避免学习落差。新高一开学后,就将面临“分班考”,分班考将是抢占高中优秀师资的一个机会。很多学校都会拿高一期中试卷作为考卷。这就要求你,各门学科在暑期达到高一期中水平。

4.不要走入忽视英语的误区,从现在开始抓起,力争第一次英语社会化考试,就考最高分,减轻日后的学习负担。

5.提前树立目标,为“高校自招”做准备。南昌雷式中学简介

BEC中级应对策略 篇6

本人女,今年(2013)6月考的BEC中级,零培训,零经验,查到分是B,喜出望外。所以写一篇帖子与大家分享一下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以及做一些小小的经验总结,希望可以帮到正在BEC Vantage门口迷惘的孩子们。

当时报考BEC的时候,我清晰的记得我只过了四级,后来复习中查分发现六级低空飘过425。可是经过后来扎扎实实的准备,我的BEC成绩并没有比那些四六级考高分的人差,说明了什么?勤奋可以改变一切。所以,觉得自己四六级分不高的童鞋千万不要自卑,不要放弃,你可以做到的!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整体架构我就不说了,相信真心报考BEC的童鞋应该都认真了解过。接下来我就个人的复习方法展开分析。

资料准备:

1.经科版的教师用书和同步辅导(同步辅导上会有很多解题技巧,一定要看!)

2.真题2、3、4辑+模拟题+真题详解(虽然很多人说模拟题难度小、没用,但我觉得用来后

期练语感和连速度还是蛮不错的,真题详解用的是星火他们家的。)

3.中高级口试必备(一定要买陈小慰编的呦,因为比较欧美风,不会中国化,你懂的!)4.新东方小本词汇书(其实基本没用上,闲时看看也无妨)

复习总体思路:

考试在6月初。我是从2月底开始复习的,由于这一学期的课很少,所以前后差不多有整3个月的时间用来复习。

第一个月完成教师用书,兼顾同步辅导。搞清楚出题方法和一个初步的解题思路,说白了,熟悉题型。

第二、三个月先回顾书中的难点,所谓温故而知新嘛!同时,开始认真做真题(一定要用铅笔做,这样下次可以擦了重复做)。我是从第四辑开始做的,个人觉得第四辑最难,因为最新,所以把第四辑搞定了之后,往后的路就好走多了。不得不提的是,你刚开始做真题一定会觉得特别打击自信,什么做五错四,甚至全错,都是情理之中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坚持下去并告诉自己:“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哪怕全错!”然后,你会发现你还没有到全错的地步,所以更没有理由放弃。做的时候一定要掐时间,做完之后一定要认真纠错,看看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并做好记录。做的多了以后你会发现,很多次都是错在同一点上,这时你就要集中注意力攻破这个难点。每做完一本一定要回头总结(生词过一遍,难题再看看,易错点好好领悟)。不要一个劲的往前冲,那样只会浪费真题,当然,你最后一定记得给自己留一套卷子用于考前找感觉。做完一遍后,擦掉再做一遍。我记得我当时总共做了三遍真题,尤其是错误率高的题目。差不多剩下最后一个礼拜的时候,你可以不继续做题,但是必须学会回顾,这时不是回顾一本,是同时回顾三本。可以把三本上所有生词抄下来自己考自己(这个真的很有用,甚至你可以在每完成一本就自查一遍生词,你会发现很多词重复出现),也可以专攻某些难题,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写下来。

大家一定很奇怪,我一直没提口语对吧?我要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口语是贯穿始终的,我有一个口语搭档,几乎每天我们都会抽时间背,即使哪天没时间一起练,你也可以自己练,总之,不要落下!当然,口语最关键的事是考前一周左右,每天都要把真题上面的口语拿出来练习,整理出问题和回答套路,反复练,反复练。

阅读

其实在刚开始备考时,我对阅读是最担心的,因为一直以来阅读是我的弱项。不过后来做多了,我也就总结出规律来了,发现并没有那么难。

第一部分,完全就是去文中找对应词,记住,是对应词,因为很少考完全相同的。

第二部分,考逻辑。你需要分析上下文(也就是前后句)的意思,理解它的语境和语气,一般句子逻辑不外乎两种:顺接,转折。(这里把内容补充归类为顺接了)

第三部分,四六级最熟悉题型。按你自己原来的方法做就行,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提速,提速!为后面的题目节约时间。

第四部分,完形填空。也是熟悉题型,同上。

第五部分,改错。这个需要下点功夫,因为是真正考英语语法的题。记住一定要去总结共有哪些常见错误,然后做的时候就重点关注这些地方。

写作

这个完全就是有套路的,建议背下几篇不同类型(共四类:e-mail,note,repoet,proposal)的范文。只要在做真题的同时练习真题的写作就可以了。这时,你会充分感受到先前每天练习口语给你带来的作用。很多精彩句型、词汇都在此刻体现在纸上了。

听力

不得不说,听力真的是充满难度的,虽然它可以让你听两遍,不像变态的四六级只能听一遍。个人觉得,第一部分是最简单,因为只考你对单词的记忆能力,一般只要平时注重积累,边听边写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考信息匹配,这是需要动脑筋的题目,也正是BEC不同于其他死板式英语考试的魅力所在。你不仅要听清楚,还要听懂(包括语义、语气等),正确的选项往往不涵盖你听到的词语,不像四六级,听到啥选啥不用动脑。一般第二部分练得多了就会找到感觉的。重头戏来了!第三部分是我认为最难的,虽然这一部分与传统的听力题目最相似,可是想达到高正确率确实不容易,据我的战友们统计,练习时错个6/8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有压力,好好练就是了。

真正考试的时候听力题目会比平时做的简单很多,这是我们一致认为的。当然,这也有可能和我们平时积累有关,推荐学习一下新东方老师推出的“九步精听法”,个人觉得对于听力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

口语

该怎么复习我上面已经提过了,现在只想送给各位一句话:熟练比数量更重要!平时可以拣不会的练,考前几周就练习自己惯用的和擅长的句型吧!记得要给自己取个好听的英文名哦~ 口语考试的时候尽量让自己说话流利一些,哪怕你用的都是简单词汇。一定要给考官自信的赶脚!大方,得体很重要!

口译应对策略 篇7

释意理论, 即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法国巴黎大学高等翻译学校副校长、著名教授、翻译理论家达妮卡·赛莱丝科维奇创立, 是国际口译界诞生的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 并成为口译员培训和口译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石, 在此基础上创立的三角形口译模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理论注重口译过程中的意义传达而非语言学。

释意理论认为, 口译是一个三角过程而非直线, 它包括三个过程:理解源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译语表达。理解源语是指口译者首先要理解语言知识 (包括语音、语义、句法、篇章等) 和百科知识 (包括记忆、经验、重要事件、感知、理论知识、想象力等) , 这是下一环节开展的基础。只有在精通源语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把握其传达的信息, 进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一种认知过程。释义理论认为, “当讲话一结束其声音元素会逐渐消失, 口译员在其脑海里保存的是其非语言形式”, 即口译员在源语消失前就记住其意思, 脱离了源语的形式;表达, 是在掌握了原语所表达的意思后, 尽可能摆脱原语形式和结构上的束缚, 以习惯性的方法将其意思表达出来。

二、会议口译中的口译策略

(一) 转换句型

释义理论要求口译者不仅要表达原语的意思, 更要准确、详尽地表达发言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因素, 同时还要体现“信”。但是, 中文句子结构和英文存在很大不同, 要做到释义理论的要求, 就必须首先转换句型。例如:

(人大政协九届五次会议) 我们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发展国民经济。

We should develop our national economy independently and self-reliantly.

将“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由形容词转换为副词并调整了句型, 显得更为流畅, 同时也起到了强调作用, 反映了发言者的情感。

(二) 解释信息

解释信息指的是将源语言中一些比较难的词语、短语或表达 (尤其是缩写和有文化特色的词汇) 用政治、文化、语言方面的知识进行一番解释和适当的补充。例如: (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2008) 5年前, 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以死, 岂因祸福避趋之。

Five years ago, in front of a similar audience, I made a pledge:One should uphold his country's interest with his life.He should not do things just to pursue personal 2ains and he should not evade his responsibilities for fear of personal loss,

译者将汉语习语的意义进行了一番解释。one should not do things just to pursue personal gains。当面对国家利益时, 应该有怎样的具体行为。

(三) 精简信息

会议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翻译课程, 在实际会议中, 议员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理解或解释发言者的内容, 而中文一向内容丰富。因而口译者在会议口译中要注意有意识的釆取经济检省的原则, 略去不必要的信息, 保留习语的精髓即可。如:

(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2009) 在这里, 我想特别提出, 我们三管齐下, 其实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那就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Actually, in regulating the real estate market, we have adopted one more very important measure.That is, we will further increase the supply of government-subsidized housing units

译者将汉语习语“三管齐下”省略不译, 即很好地体现了发言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又避免了纠结习语的翻译, 节省了时间。

(四) 习语对等

中文和英文都具有很长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中都会融合地方文化形成一些习语, 在口译时要注意应用与汉语习语对等的英语习语, 如:

—箭双雕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有志者事竟成。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鱼和熊掌, 不可兼得。

One can not have both the egg and the hen at the same time.

对于此类口译不能直接按中文直译, 否则会词不达意, 这也要求口译者要多积累一些英语习语。

(五) 解释文化内涵

释意理论指出:“译员必须熟知中英文的文化背景, 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 还需要考虑听众对于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 还要

特别注意“文化重建”, 即对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进行相应的解释, 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更好的理解发言者的意思。例如:

(温家宝总理2010.03.14政府工作报告) 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

We should remember this important thing.That is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ull by wayside.

We should remember this important thing.That is the last part of an endeavor is the hardest to finish.

很明显, 下面的译文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半”的意思 (成功了一半) 和温家宝总理想表达我们不能就这样中途放弃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层含义更好的表达了出来, 对文化内涵进行了必要的解释。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金融、文化、政府等发面的交流日益频繁, 口译的应用也随之广泛, 尤其是会议口译, 在许多国际会议以及外事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 我国必须完善会议口译系统理论, 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以提高我国会议口译质量, 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

摘要:释意理论是国际口译界诞生的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 是口译员培训和口译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石。本文简单介绍了释义理论, 并从释义理论角度就会议口译中的口译的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

口译策略浅析 篇8

关键词:口译策略 直译和意译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解释性翻译

随着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口译的发展也进入一个黄金时代,这种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实践活动,也包括理论研究。中国的口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口译学者投入其中,研究口译的原理、模式、方法、技巧等。本文选择从翻译本身入手,探讨介于原理和技巧之间、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策略问题。

方梦之将翻译策略根据历史形成、理论渊源和实践指向分为三类:传统型、理论型和实践型翻译策略。口译尽管有其独特性,但归根结底,它还是翻译的一个分支,因此,本文也将从这三类不同的翻译策略出发,有针对性地探讨传统型、理论型和实践型口译策略。

一.传统型策略

纵观中外翻译史,最原始最传统的翻译策略以直译、意译为代表。

张培基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简言之,直译就是保形存意,即在保障译语或目的语相对流畅的情况下,同时保留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包括词汇、结构、修辞、意象等)。鉴于口译活动即时性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直译是口译员在进行口译活动中最先想到并会使用的策略,尽管可能会存在翻译的痕迹,但这样更快捷。当然,直译并不是绝对的死译,通过保持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它也更好地保留说话人说话时的语气与态度等,更好地传递说话人的意图。

意译强调译文在保障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可以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可以改变原文结构,替换原文意象、修辞等,简言之即换形存意。它更多地从译语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译语的流畅自然,要求“传神”,而不是“神似”。在口译中,意译当然也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意译会帮助听者更好地接收理解原文内容,最终实现口译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由口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口译需要现场听取和解析源语信息,口译员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在限定时间内记录或记忆绝对完整的原文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形式),或者遇到一些理解困难,不能在第一时间按“保形存意”的方式译出原文,这样一来,“换形”就不可避免。

现在,所谓的“直意之争”已趋于平静,学者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种翻译策略,两者各有利弊,补之辅之,在口译中也绝对是如此。

二.理论型策略

自成体系的理论往往都有其相匹配的策略。以语言学派为例。语言学派是最早提出翻译策略的学派,其中以纽马克提出来的两种翻译模式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为代表。交际翻译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阅读原作的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它以译语受众为导向,更加注重譯语对译语接受者产生的效果,以力求实现无障碍交际的目的。在口译中,最终目的是实现双向跨文化交流,让译语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最好地理解源语说话人的说话内容。为了做到这一点,口译员便享有相对较高的自由度去解读原文并对其做出调整:理清逻辑结构、统一文体特征、避免歧义甚至纠正源语说话人语句中的错漏等。而与交际翻译相对,语义翻译力争表现原文确切的语义,让译文应尽可能接近原文的词汇结构和语法结构。从口译的角度来看,这种策略注重展现源语说话人的思维过程,要求译员抓住原文的词句、搭配、结构甚至是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情绪等。这在口译政治类演说、外交、商务会谈或科技交流中可以使用。当然,纽马克也提出,这两种不同的策略不应该孤立看待,而是应结合在一起,在进行一次翻译(包括口译)任务中,应该两者相结合。

三.实践型策略

实践型策略是在实践中经过总结、分析、归纳等积累而来。它不属于任何理论学派,但因其研究对象与翻译理论相同,因此也有理论的支持。这里主要以解释性翻译为例。

纽瓦克指出“翻译中遇到无计可施的情况时,解释是最后的办法。”解释性翻译,即将需要解释的内容融合到译文中去,使译文一气呵成,巧妙传达出原文的含义与风格。解释性翻译可以对原文进行加工:补充背景信息、删减或简化原文复杂信息甚至是重组句子或段落等。在国内,解释性翻译最早由段连成在总结对外宣传英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当然也绝不仅适用于此,在文化或语言差异过大、目的语不能直接表达的场合都适用。在口译现场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相关情况,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均可使用。

总之,口译是翻译的一个特殊分支,适用翻译的相关理论和策略。而口译活动的复杂性、所涉及口译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口译对象的不定性决定了口译员不可能仅用一种策略来完成一次口译任务。翻译策略对于口译活动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口译员应该根据现场的不同情况,所涉及内容的不同指向以及口译活动以期达到的不同目标,选取最适合的策略完成口译任务。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上一篇:年工会活动下一篇:实践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