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教育学复习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学考试教育学复习(共8篇)

自学考试教育学复习 篇1

知识点梳理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其代表作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

6.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①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②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理解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和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2)

小学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详细地阐述了义务教育的意义、法律保证以及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并论述小学教育的目的和素质教育。

知识点梳理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建国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强迫教育、公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①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18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5.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7.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

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义务教育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小学教育的目的,难点是理解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关系。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3)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复习提要

本章概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因和一般规律、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着重论述了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所起的特殊作用。

知识点梳理

1.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凋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苟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足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巾产生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的作用表现在: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及其作用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Ⅱ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Ⅲ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Ⅱ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Ⅳ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观察。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③记忆。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⑤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③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

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

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相关概念,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和作用以及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难点是运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教育的重要性。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4)

学生与教师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生的本质属性、社会地位以及教师的人格特征、职业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论述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人格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梳理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当然,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

3.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学生的受教育权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学生的人身权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

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

第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第二,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

第四,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4.学生的义务

一是遵守法律、法规。

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6.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1)敬业。敬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质量观。

(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8.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个性的品质特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一名称职的教师或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人格特征: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9.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学生的本质特点和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学生的权利、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和重要性,难点是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来分析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5)课程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课程的一般概念、类型和主要制约因素,分析了课程设计中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详细论述了小学课程的性质、课程设计及发展趋势。

知识点梳理

1.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问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3.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根据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

4.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这实际上即指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5.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2)课程计划的内容

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一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二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三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4)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6.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7.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8.我国小学课程

(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①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的为最终目的 ③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④贯彻幼儿、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衔接的原则

⑤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等等

(3)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学校 情境中 教与学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初创、发展、成熟、完善。

3.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 交叉学科。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等五种要素;由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的作用。

6.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 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7.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 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为 群体差异,二为 个体差异。

8.教学媒体是 教学内容 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 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 以及 学生的学习方法 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9.教学环境包括 物质环境 和 社会环境 两个方面。

10. 学习过程 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1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3、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学习准备,其中纵向指 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指 每个年龄段出现的各个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的学习准备。

1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5.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6.智力的差异包括 个体差异 和 群体差异。

17.性格的特征差异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18.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 外倾型 与 内倾型 两类。★

19.IQ是指 智商,它有两种确定方法 斯坦福-比纳量表、韦克斯勒量表。

20.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 特殊形式,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1。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3.加涅后来在早期学习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4.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行为规范的学习。

25.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主动的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6.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27.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与

发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机械学习与 意义学习。

28.接受学习也是 概念同化 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9.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30.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 心理意义。

31.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32. 建构主义 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33.在 皮亚杰 和早期 布鲁纳 的思想中已有了建构的思想,维果斯基 的思想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强调 活动 和 社会交往 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3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 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 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 选择 和 加工。

35.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 学习需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 学习愿望或学习意想,从作用上看,它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36.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37.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就是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它就是学习的 诱因。

38.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叫做 诱因。

3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 学习行为 为中介。

40.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1.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 认知、审美 和 创造 的需要。

42.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实现 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43.成败归因理论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44.学习动机是指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45.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词汇学习。

46.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信息 及其 组织。

47.下位学习又称 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48.上位学习也叫 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49.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 知识获得、知识保持 和 知识提取,在这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 同化、保持 和应用。

50.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 表层意义、表面特征 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 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 认识的加工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 和 言语直观。

51.概括指 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 感性概括 和 理性概括。

52.现代认知心理学将人的记忆系统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个子系统。

53.技能是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 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技能是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形成的、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54.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 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 心智活动方式。

55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 细微型操作技能 与 粗放型操作技能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 连续型操作技能 与 断续型操作技能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 闭合性操作技能 与 开放性操作技能 ;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 徒手型操作技能 与 器械型操作技能。

56.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 与 操作熟练 四个阶段。

57.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 认知 为基础。

58.示范可以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但示范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如 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准确性、示范的时机 等。

59.进行言语讲解与指导时,要注意言语的 简洁、概括 与 形象化 ;不仅要讲解动作的 结构 与 具体要求,也要讲解动作所包含的 基本原理 ;不仅要讲解动作的 物理特性,也要指导学生注意、体验执行动作时的 肌肉运动知觉。

60.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61.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6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63.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

创拟确立模型 和 检验修正模型。

6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 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合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65.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和 资源管理策略 等三个方面。

66.认知策略包括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 和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 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 和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67.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有 主动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视、个人自我效能感。

68.元认知是 对认知的认知,★ 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合观念的调节和控制 和 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69.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 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型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0.问题就是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它含有三个基本成分 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71.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问题解决,它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存在两种类型 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72.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例证叫做 问题的变式。

73.创造性是指个体 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74. 发散思维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7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 环境、智力、个性。

76.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效果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叫做

头脑风暴训练。

77.态度是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 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它包括 认知、情感、行为 三种成分,其中,情感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78.能力决定个体 能否顺利 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 是否愿意 完成某些任务。

79。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 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 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的心理结构包括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80.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 认知能力 和 社会关系 具有重大影响。

81.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 处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82.常用而有效的态度与品德培养的方法有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83.心理健康就是 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功能。

84.心理评估有两种参考架构 健康模式 和 疾病模式。

85.所谓心理辅导就是 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

86.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为 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87.教学目标 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88.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 认知、情感 和 动作技能 三大领域。

89.CAI具有这样几个优越性 交互性、即时反馈、生动形象、自定步调。

100.教学目标具有 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10.综合是指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水平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处理事物、推演抽象关系。

11.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 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1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由两部分构成 一般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

13.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引起学生注意、指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14.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 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 以及 教学情景 等。

15.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16.选择教学媒体时,★ 教师要综合权衡 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 性质、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

17.教学媒体包括 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

18.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称为 教学策略。

19.合作学习的特征 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助、团体历程。

二、20.课堂管理就是指 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1.课堂纪律是 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分成四种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2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是 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23.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他人评价的意识、注意的干扰。

24.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叫做 群体规范,包括 成文的正式规范、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相互影响阶段、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评价、判断和响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25.课堂气氛可以分成 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三种类型;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是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26.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 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27.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28.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29.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大课堂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课堂结构,它包括 课堂情景结构 与 课堂教学结构。

30.群体动力的要素包括 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群体人员的人际关系 等。

31. 学生、学习过程 和 学习情境 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课堂结构。课堂情境结构要考虑 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要考虑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32.教学评价是指 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包括 确定评定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作出决定 等步骤。

3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 言,可分为 形成性评价 和 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分为 常模参照评价 和 标 准参照评价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分为 配置性评价 和 诊断性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分为 正式评价 和 非正式评价。

34.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叫做 标准化成就测验,其优越性在于 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35.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叫做 自编测验,它通常用于 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分为 客观 题和 主观 题。

36.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有 信度、效度、区分度。

37.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有 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 等。

38. 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 条理性、逻辑性 以及 口头表达能力 和 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39.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一是 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40.有迹象表明,教师特征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阶段特征存在着 相互作用。

41.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 皮格马利翁效应。

42.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 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 和 课后教学评价 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43.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等三个阶段。

44.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为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45.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49.布鲁巴奇等人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50.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 反思性实践 或 反思性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51、中学生的记忆特点中 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是主要的识记方法。

52、中学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53、皮亚杰把人的个体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出现守恒的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54、苏联的维果斯基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往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的阶段是变得勤奋阶段,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的阶段是发展主动性阶段。

56、用智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是比率智商。一个学生的智商年龄是8岁,实际年龄是7岁,那么其智商是。

57、美国心理学家维特金根据参照物的不同把人的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其中,以自己内在为参照物的是场独立型。

5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59、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

60、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以及反思过程。

1.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并列结合学习、类属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

2.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元认识策略、复述策略)

3.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60到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起)

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2岁、4-5岁、4岁、6岁)

6.“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强化说、认知失调论、从众说、观察学习理论)

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冲动性、沉思性)

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图表、新知识、认知框架、以上都对)

9.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认知与情感成分)

10.以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获得概念主要发生在(学龄期、学前期、成人、以上都是)

11.奥苏伯尔的同化模式中,总括性同化又称(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相关类属学习)

12.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没有作用)

13.儿童能运用表象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并能据此进行想象,从而获得知识。这种认知表征是(动作表征、符号表征、映象表征、表象)

1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最新获得的能力、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15.运动符号办事的能力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16.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痕迹消退说、动机说、同化说、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7.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顺向正迁移、逆向正迁移、顺向负迁移、逆向负迁移)

18.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

19.“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易被解释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强化原理、认知失调说、从众说、观察学习说)

2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词汇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二. 填空题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和教学环境。

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科学。

4.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发展心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和适应性称之为学习准备。

5.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6.动机有激活、指向和 强化 三个基本功能。

7.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要判断称为 自我效能感。

8.心理发展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项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 个别差异性。

9.尝试与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 准备律。

10.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 评价 三个过程。

1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之为 学习策略。

12.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班级规模、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性质和 对教师的期望。

13.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成分,它们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和道德行为。

14.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 创造性。

15.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称之为 问题解决。

16.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是 发现教学。

17.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 过度学习。

18.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及其组织称之为 知识。

1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品德。

20.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为 教学目标。

名词解释

1. 心理发展:.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 学习准备.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3.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4.问题情境: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1.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等。

5.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 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6.奥苏伯尔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 清晰性、稳定性、包容性、概括性、连贯性

和 可辨别性 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相识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8.迁移: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都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自学考试教育学复习 篇2

答题说明

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31.高血压伴肾衰竭、高血钾时, 选用下列哪类药物应慎重

A.氢氯噻嗪, 利尿药

B.硝苯地平缓释片, 钙拮抗药

C.美托洛尔, β受体阻滞药

D.卡托普利, A C E I类药物

E.哌唑嗪, α受体阻滞药

32.术后腹气胀应选用以下哪种药?

A.阿托品

B.东莨菪碱

C.毒扁豆碱

D.新斯的明

E.毛果芸香碱

33.长期用药可发生耐受性和依赖性的药物是

A.阿司匹林

B.苯妥英钠

C.地西泮

D.氯丙嗪

E.卡马西平

34.布洛芬与阿司匹林比较其主要特点是

A.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

B.解热作用较强

C.镇痛作用较强

D.胃肠道反应较轻

E.长期服用诱发胃肠溃疡和出血较少

35.以下哪一种作用与氨茶碱平喘机制无关

A.阻断H 1受体

B.促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

C.阻断腺苷受体

D.抗炎作用, 减少炎性细胞浸润

E.抑制磷酸二酯酶

36.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首选

A.肾上腺皮质激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肾上腺素

D.多巴胺

E.抗组胺药

37.下列葡萄球菌肺炎的表现中, 哪项是错误

A.肺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B.多数经血行感染

C.全身中毒症状重

D.痰、血培养菌确诊

E.不易出现休克

38.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 给氧的原则是

A.高浓度高流量间断给氧

B.低浓度低流量间断给氧

C.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

D.高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

E.低浓度高流量持续给氧

39.以内源性感染为主的肺结核, 胸部X线片示病灶呈多样性表现的是

A.原发性肺结核

B.浸润型肺结核

C.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D.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E.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40.球后溃疡多发生在

A.十二指肠球部后壁

B.十二指肠上部

C.十二指肠水平部

D.十二指肠降部

E.十二指肠升部

41.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检查显示V1、V2、V3导联出现异常Q波, ST段抬高, 梗死部位在

A.前间壁

B.前壁

C.广泛前壁

D.前侧壁

E.下壁

42.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区别点是

A.心律失常

B.心扩大

C.心绞痛

D.充血性心力衰竭

E.猝死

43.下列哪项不是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A.心脏破裂

B.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C.主动脉窦瘤破裂

D.心室壁瘤

E.二尖瓣脱垂

44.下列对于干性啰音特点的阐述, 不恰当的是

A.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带乐音的呼吸附加音

B.有时不用听诊器亦可闻及

C.吸气与呼气均可闻及, 但以呼气时明显

D.部位不易变, 较恒定

E.音调较高

45.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为

A.白色浆液性泡沫痰

B.急性肺水肿

C.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D.劳累性呼吸困难

E.尿量减少

46.休克时反映生命器官血流灌注最简单而可靠的指标是

A.肢体温度

B.神态

C.血压

D.脉搏

E.尿量

47.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出现周围血管征的原因是

A.外周动脉硬化

B.回心血量增加

C.心输出量增大

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

E.中小动脉弹性增加

48.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细菌污染反应

B.非溶血性发热

C.病毒性肝炎

D.溶血反应

E.过敏反应

49.贫血的治疗原则首先是

A.去除或纠正病因

B.使用抗贫血药物

C.刺激骨髓造血

D.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E.补充造血原料

50.关于输血的原则, 错误的是

A.必须保证A B O血型相合

B.反复输血的病人必须保证Rh血型相合

C.紧急情况下O型血可少量缓慢接受其他型血液

D.AB型的人可少量缓慢接受其他型血液

E.输同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次侧均不凝集为首选

51.区别急性与慢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

A.病程长短

B.血白细胞增加程度

C.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D.血片中原始细胞比例

E.骨髓幼稚细胞的成熟程度

5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首选

A.长春新碱静脉滴注

B.脾切除

C.输浓缩血小板

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E.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53.下列哪项不符合缺铁性贫血

A.血清铁蛋白减低

B.血清铁减低

C.总铁结合力减低 (慢性病贫血)

D.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

E.骨髓有核红细胞内铁减低

54.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选药物是

A.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B.雄激素

C.碳酸锂

D.硝酸士的宁

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55.汞接触者尿汞升高的意义是

A.慢性汞中毒诊断指标

B.尿汞排泄障碍

C.汞吸收障碍

D.汞吸收指标

E.急性汞中毒诊断指标

56.进入疟区时作为病因性预防的常规用药是

A.伯氨喹

B.氯喹

C.乙胺嘧啶

D.增效磺胺

E.奎宁

57.不属于评定量表特点的是

A.都是以自评的形式进行, 评定量表可以自评也可以他评

B.材料无严格限制

C.简便易用

D.偏重于实用

E.使用者不必经特殊培训

58.医疗机构发现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时, 应当

A.在1h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B.在2h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C.在4h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D.在6h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E.在8h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59.我国颁布的“母婴保健法”规定在新生儿期进行筛查的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是

A.21三体综合征, 苯丙酮尿症

B.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苯丙酮尿症

C.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21三体综合征

D.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半乳糖血症

E.21三体综合征, 半乳糖血症

60.三级医疗事故的确切内涵是

A.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B.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C.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D.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E.没有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注:本栏由环球医学网校 (网址www.yx24.com) 协助, 特此致谢

答案在下期找或登录本刊网站 (www.crmp.cn)

【答案解析】

2.酪氨酸经羟化酶催化加上羟基形成多巴, 再经多巴脱羧酶脱去C O2, 形成多巴胺, 即儿茶酚胺。

4.a p o AⅠ是L C A T激活剂;a p o AⅡ是L C A T的抑制剂;a p o B 1 0 0是LDL受体配基;a p o CⅡ是L P L激活剂;a p o E是乳糜微粒受体配基。

5.呼吸链有两条, 一条可产生3个ATP, 另一条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则只产生2个A T P。

6.D N A聚合酶的反应特点以4种d N T P为底物;反应需要接受模板的指导, 不能催化游离的d N T P的聚合;反应需有引物3`-OH存在;链延长方向5`-3`;产物DNA的性质与模板相同;有校正纠错的功能。

9.游离胆红素是脂溶性物质, 易透过细胞膜, 不溶于水, 在血中由清蛋白携带, 不能通过肾随尿排出, 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与重氮试剂呈间接反应。

11.睾酮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1) 促进并维持男性副性器官及副性征的发育, 维持正常性欲; (2) 对代谢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促进骨中钙和磷的沉积, 促进肌肉和骨骼生长、发育; (3) 促进精子的生成。

13.乙酰胆碱贮存于神经末梢的囊泡里。当兴奋到达神经末梢时, 接头前膜上的C a 2+通道开放, C a 2+进入末梢内, 促使囊泡移动到突触前膜内表面, 与膜融合后, 以出胞形式将递质排出。

15.静息时细胞内K+受到浓度差的驱动力向外扩散, 而扩散后形成的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又会阻止K+进一步扩散, 当两者达到平衡时的跨膜电位 (K+平衡电位) 称为静息电位。当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时, 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减小, 静息时驱使K+外流的驱动力下降, 使K+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 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的幅值是指从静息电位到去极化顶点的距离。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故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减小。

21.诊断恶性肿瘤的主要的形态学依据是细胞核多形性。核大、深染、染色质粗、聚集在核膜下, 核仁清楚, 核分裂多、并出现病理性核分裂是肿瘤异型性中最显著的特点, 也是诊断恶性肿瘤时必须重视的要点。当然, 组织结构紊乱、胞浆嗜碱性、浸润周围组织、出血坏死等指标也必须考虑在内。

23.膜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并有钉突形成。

25.关于新医学模式, 需掌握其含义——对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此模式由于更全面综合地认识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 而更加能体现和实现对人的尊重, 也是文明的进步。

26.修养方面非常强调医疗实践, 医德评价仍有客观标准。评价方式包括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

27.胚胎干细胞研究近年争议很大。中西方的差异在于胚胎是否是人, 这不是科学问题, 而是伦理学问题, 基本的共识是尊重生命, 严防商品化。

28.脑死亡和器官移植是两个独立的问题, 从伦理学上二者之间不能有任何关联, 否则是对生命最大的不尊敬。

29.大部分医学院校的誓词仍然使用《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不乏一个基本的原因, 即它道出了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内涵:不伤害原则、有利于病人原则和保密原则。虽然不全面, 但仍然很关键, 尤其对保密原则的重视, 在当今的我国更为重要。

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篇3

在复习中,要针对开卷考试的特点,让学生明白究竟什么是开卷考试,怎样才能答好开卷试题,进而让其懂得开卷考试需要比闭卷考试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从而对掌握双基知识高度重视。要建议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双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单元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同时,还要时时关心时事政治,抓住时政热点。另外,还应多了解那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方法上,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应试能力。加之开卷考试的试题容量大、考试时间短,因此对双基知识的掌握还是必须的。在此,学生应做到不死记硬背,但也不能不记不背。

在临上考场之前,应要求学生全面准备好各种资料,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有过重的心理负担),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开卷考试。

二、以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双基知识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解答各类试题的能力。在训练中要结合不同题型的特点。让学生懂得其答题思路及要领。特别是对待材料分析题,要让学生在答题前理清思路、明确步骤,然后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去组织答案,并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

三、指导学生开展必要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开卷考试的试题一般来自教材之外,特别是试题中所提供的各种材料都来源于社会。因此,指导学生参与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很好地解答开卷试题。

在这方面,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按照教材的安排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开展,特别是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热点问题,如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问题、校园周边环境问题、诚信问题等,都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进行调查、访问,让他们去接触和了解社会,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不断提高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进行必要的应试技巧指导

在拿到试卷后,要先全面浏览一遍,了解试卷的页数、试题的数量、试题的大致内容等,答题时做到先易后难、心中有数。

答题时要认真审题、沉着应战,要会找题中的关键词、中心词、考查的知识点。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根据题中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认真组织好答案。下面,笔者谈谈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主观性试题的解答方法。

在解答辨析题时,要分析辨析题的类型及形式。中招思想品德考试辨析题常见的类型有:观点正确或错误,观点正确和错误交杂,观点部分正确(前对后错或者前错后对)。难度较大的辨析题往往是这几种类型的综合。试题常见的形式是二者对话式,围绕同一个主题,两人阐述不同的观点。还要掌握辨析题的答题方法。对辨析题要分层次,对于两人对话式辨析题,可以依据两人不同的观点分层次,然后对每一层次分别辨别分析。观点正确的可以从“为什么”角度分析,观点错误的可以从“正确的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分析,观点正错交杂的可以从“在什么情况下正确”、“在什么情况下不正确”以及“如何补充完整”等角度分析。在辨析时要避免单向思维,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

在解答观察思考题时,首先,要注意审题。审题时要注意以下方面:审材料,把握材料的层次及关键词、主要内容;审问题,把握问题的条件、范围及其他方面规定性的要求,避免答非所问;审要求,观察思考题形式多样、要求各异,因此要审清题目的要求,避免答错方向。其次,依据知识体系,组织、构思答案,找准、找全要点。学习中可以以教材的课题、节题、框题、目题为线索,构建知识结构网络,点和面结合完整把握教材内容。在答题时,结合要求对知识体系快速扫描,锁定相关知识点,经过分析找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答题要规范,要使用学科术语,避免口语化;要做到字迹工整、书写清晰,避免乱涂乱画。

在解答活动探索题时,第一步:融入材料情境。学生要根据题目规定的具体情境,进行相应的回答。第二步:准确提炼相关信息。认真分析情境材料(包括文字、漫画、图表等)蕴涵的主要观点,根据设问要求,准确提炼相关信息,揭示相关信息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与题目要求相吻合的基本观点与理论。第三步: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运用。学生要在第二步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设问指向对考查内容涉及的相应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此外,此类题型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往往要求答案既要符合教材的基本观点,又要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组织答案时应注意体现相应的活动性和实践性特点。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篇4

1、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2、在素质教育中如何贯彻“五育”

答: 五育虽然相对独立,但在教育实践中,应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教育。

德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处事;智育注重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体育关注改善人的身体素质;美育则提升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则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作精神和技术的准备。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教育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答:(1)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自律性

(2)课程内容选择的生活性、综合性

(3)课程实施方式的自主性、探索性

(4)教学组织形式的个性化

1、学习集团的个性化、弹性化

2、指导形式的个别性、合作性。

(5)课程实施环境的开放性、灵活性

1、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2、学习时间的灵活性

6、教师专门的教育素养包括几个方面

答:(1)对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精通;

(2)对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掌握牢固;

(3)熟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熟悉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分析题

1、教学原则(8个原则9个方法)

教学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概念: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循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二、巩固性原则

概念:固化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概念: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基本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队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概念: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五、直观性原则

概念: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求与讲解相结合。

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六、启发性原则

概念: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研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七、发展性原则

概念: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八、因材施教原则

概念: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亦叫问答法。

三、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四、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五、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六、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七、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一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八、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九、研究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德育原则(由一段话总结某个原则)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是他们言行一致。

二、疏导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四、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五、因材施教原则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终身教育”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终身教育是一些古老国家古已有之的一种教育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大大向前发展,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与外延。自本世纪60年代起终身教育在全球影响广泛,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日益成为人们谋生与立足社会的必需。

一、发展终身教育的背景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已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并且转化为一些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政府行为。1990年6月日本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美国、韩国、英国等许多国家也都制定了有关终身教育的法律。

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结构迅速调整变动的时期。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经济,“国界”的淡化,劳动大军和资本的流动,带来了对教育的新认识与要求。

正如马克思说的“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传统教育最大的缺点是保守性,同时还缺乏民主性与灵活性,学校与家庭、社会严重脱节,教学同社会生产力联系不紧密等特点,使之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适者生存是现代竞争社会的基本原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必须传授人学会生存的本领。终身教育应运而生,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出于确保每个人的职业转换的需要,使失业者的再就业成为可能。第二,有助于获得在各个领域保持高度生产率所必需的新的知识和技术,使曾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不会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有助于通过在文化方面丰富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充实与改善个人生活,提高个人素质。尤其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不断地掌握新的信息和知识成为必要。人的要求也在于人是要以人生的完善、发展、愉悦和幸福为目的。当今社会已经从只追求人的生理性欲求,向追求高层次的人生目的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转换,要求教育的目的不应单纯让受教育者掌握已有知识,而应以培养人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为目标,这样使得仅依靠现有学校教育是远不够的,要求对人的教育要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去挖掘人的潜能。显然,终身教育的出现有广泛而深刻的背景,是教育在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应时代要求而作出的对策应答。教育必须培养人们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这是时代的要求。

二、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

1、含义

终身教育一词由来已久,但其概念的含义是在60年代后才获人们的共识。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即是终身教育,它包括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指的是人从生到死所受的连续的有系统的教育。其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社会要确保人们适时地进行与其需要相适应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其二,社会成员的学习是贯穿其一生的自觉行动。其三,学习不仅仅是通过学校等机构,而且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体育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培训及大众传媒。

2、基本特征

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进行对比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整体性。终身教育包括正规的、非正规的各种学习形式,包括学前教育、初级教育、中级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各阶段。第二,协调性。终身教育以学校为依托,把家庭、社会和工作场所都作为学习的场所,特别要强调学校与家庭、社会及政府考核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与协调作用,既要把人的一生中各种教育机构协调起来,又要把学习与社会生活协调起来。第三,灵活性。终身教育把学习同个人成长进步、工作岗位变迁、职位进退都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性是变化形势对终身教育的要求,这既是终身教育的方式,也是其优势。第四,民主性。教育民主首先意味着教育机会均等,让更多的人受教育,让更多的人参与教育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及教育管理。这是终身教育的最大长处,终身教育是对一切人进行教育,它是民主的,而不是英才教育。第五,自我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做到四个“学会”,学知,学会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做,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同生活,以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与合作精神;学会生存,以适应和改革自己的环境。

三、建立适应终身教育的新机制,以法推动终身教育

1、将终身教育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培养终身学习的风气。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中心。

2、采用灵活的办学机制和管理制度,实行开放性的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有宽松的时间与空间。一个人随时都需要、都可能受教育,使终身教育的场所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体育中心、企事业等中。整建终身学习社会,开发与调动社会学习资源,社会成员参与教育,学校则参与社会社区交流整合。使教育成为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纵横交错的网络。

3、以法推动终身教育。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执业资格认定、注册,职称晋升评定等来引导终身教育的发展,对于学习者取得的资格、学历、专业技能等成果给以相应评价的系统,在法律上加以保障与鼓励终身教育的普及。

我国古代庄周说过:“吾生也涯,而知也无涯”,这一论断指明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俄国化学家以捷列夫从他个人经历中体会到:“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终身教育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以形式上的学历高低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不良风气。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终身教育对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尤为有利,容易形成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激发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为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①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动力量,任何德育模式,都不能忽视这三个基本方面。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儿童品德中的智、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②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强调知情意行的整体和谐,不等于说任何一次德育活动,或是对任何一个学生的道德教育,都必须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机械程序来进行。恰恰相反,德育具有多开端性,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究竟应从哪里开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教育学 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篇5

绪论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 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

<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2>20世纪初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 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

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4.简单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P20-26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但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的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展,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

<2>心理发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3>社会发展(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的特点(考理解)

(1)未完成性(兔子生下来就是兔子,人生下来还不是文化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还只是能变为人的小动物,能否变成人<狼孩>,将变成什么样的人,都是不确定的事情)

(2)能动性(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5个)<理解,表现在哪>

(1)顺序性(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例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性。所以要求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

(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接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所以要求教育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关键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就会导致质的飞跃。所以要求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4)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扬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所以要求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能动性)P34-40(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5.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为什么)P44-51(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经济、政治、生态、文化)<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

a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b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c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革新中的创造性)<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3>教育的生态功能

a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b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c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痛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私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给予保障的公关性事业)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是指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a 教育总目的

B 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观点)

(1)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85-98)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类社会历史也只能被理解为人的活动的历史。<1>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2>历史是人的正真自然史; <3>个体发展的历史;

<4>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

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所谓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式辩证统一的关系

综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把握以下基本点: <1>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

<2>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第五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试试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什么学校施行什么制度P117-127)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四个趋势(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概念

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明确的说,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2.课程标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文性件。(2001年以前我国称之为教学大纲,2001年课程改革后改成为课程标准)说明:

课程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标准(明确总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将总目标具体化)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课标在贯彻于落实课程方案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号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3.学科课程

(1)概念: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只是所组成的教学科目(2)优缺点: <1>重视承认生活分析及其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

<2>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3>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4>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而遭受种种诟病 4.活动课程

(1)概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也成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2)优缺点:

<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

<2>注重引导儿童从,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和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4>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而确定的目的与任务的达成

<5>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地引导,存在较大难度

<6>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施与落实,并易产生偏差,学生也往往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 5.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6.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1)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3)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的概念: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任务:(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的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3.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了解,主要了解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杜威四人的观点P168-173)4.教学过程的性质:(P179-183)(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雨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以师生授受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二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

(1)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驻澳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传授想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A 基本阶段

<1>引起求知欲(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重要因素和任务)

<2>感知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理解教材(感知材料与书本知识相联系,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理解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通过检查确定)B 注意事项

<1>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3>每个阶段上的主要功能因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2)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构建问题心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A 基本阶段 <1>明确问题 <2>深入探究 <3>作出结论 B 注意事项

<1>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

<2>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还是的探究目的上来

第八章 教学(中)

1.八条教学原则:

A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贯彻方法:a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b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c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d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B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贯彻方法:a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c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d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C 直观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贯彻方法:a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d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 启发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方法:a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c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d 发扬教学民主

E 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F 巩固性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在线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G 发展性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H 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2.教学方法的概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中小学常用的九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提问)、读书指导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讲演四种

讲读:读(教科书)与讲的结合,边读边讲,亦称串讲。讲述: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资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讲解: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

讲演:教师在中学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推理、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概念或结论。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第九章 教学(下)

1.教学组织形式

(1)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五种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个别教学制:就是个别指导,因材施教。较有针对性,但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一般认为,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制上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道尔顿制:教师帮忙指定参考书和布置作业等,之后靠学生自学。分组教学制:根据学生水平分组教学。(能力分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不同。作业分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不同。)特普朗制:分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模式。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四大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关键)、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备课:(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也就是教案)<教师要求:(1)专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上课:六点要求——(1)明确教学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课后指导工作:两个方面——(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第十章 德育 1.德育过程的概念: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a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b 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基础 c 进行德育教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a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b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3)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生活,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审视生活、评价生活)

(2)疏导原则<要求>(案例,老师针对某学生的同一问题,教导方式不一样,那么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就不一样。)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基本要求:a 讲明道理、疏通道理 b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 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长善救失原则(重在引导学生,调动其自我教育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要求>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也就是把人当人看)

基本要求:a 尊重和信赖学生 b 严格要求学生(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基本要求:a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这点是进行德育的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b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也就是有针对性的教育)c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即依赖学生集体来培养学生的某些品质,例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品质)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协调好学生各方面的教育,是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发展,保证学生品德发展)

4.教育途径与方法(了解)

(1)德育途径:(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和交往)a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重要途径)b 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重要途径)c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重要途径)d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重要途径)e 心理咨询(有效途径)

f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g 校园生活

(2)德育方法:(即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a 说服(摆事实、讲道理)b 榜样(模范)

c 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d 修养(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从而完善自我品德)e 陶冶(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f 奖惩(包括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即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

g 制度(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引导和规范学生)

第十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第十四章 班主任

1.班集体的形成阶段(1)组建阶段(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第十五章 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2.教师的素养(1)高尚的师德

教育系统后备干部考试复习提纲 篇6

1.21世纪的学校领导者的最基本要求是:

2.创新性学习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一是预见性,二是参与性。

3.校本管理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1)学校是决策的主体,即决策应在学校范围内作出,游离于学校之外的行政组织的作用应当减弱;(2)学校是改革的主体,即有效的学校改革不仅依赖于外在程序,更依赖于校内参与者分享决策的制定

4.学校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安全第一”“珍惜生命”“预防为主”“科学管理”“协调治理”

5.才能和学识是非权力型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对于学校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才能和学识有哪几方面?

(1)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指精通或熟悉一个特殊的或专门的业务领域,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具有所管理的具体业务的知识、技能。平时下属和群众常用“内行”和“外行”来表达这层含义。

(2)人际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包括:沟通的技能,激励方面的技能。处理人际冲突方面的技能。校长是同人打交道的,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内部、外部的,人际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提升校长的管理才能是非常必要的。

(3)观念和视野。正确的观念和开阔的视野,可以保证你做正确的事情。许多时候,校长看问题看得不远、不深,问题出在其缺乏一种总揽全局的能力,这往往与其观念和视野有关。有时候,事情做不好,不是具体的方法不对头,而是在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时就不对头,这往往也是观念上出了问题。

6.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

生存环境恶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7.研究21世纪的学校管理需要解决哪几个层次的问题?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 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 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 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8.塔形结构的科层型组织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

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① 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⑤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是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的一种进步。它可

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

但是,韦伯的科层制不是现实的,而是纯粹理想型的。实际上,社会组织的环境与加入

组织的成员都在不变化,预先的详细规定往往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从而束缚了人的积极

性,影响组织效率.

由此看来,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

功能。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

组织运行,但又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9.在管理理念上校本管理与传统的学校管理的最大区别是:

校本管理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不同的,传统的学校管理是外部控制管理,而校本管理则是学校主体的自主管理。可以通过对校本管理理论和外部控制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来说明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1.目标多元化原理。在传统的外部控制管理中,学校的教育目标被认为是简单的和统一的,教育环境几乎被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学校缺乏改革的愿望,教育管理趋向于标准化和稳定性。但在校本管理中,基于学校服务对象的多元性,学校教育目标被看作是多元的,教育环境被认为是复杂的和变化的。所以,学校就需要不断地改革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质量。

2.结果相等原理。在外部控制管理中,人们认为实现管理目标应该有标准的方法和程序,而且这些方法和程序适合于所有的学校。相反,校本管理是建立在结果相等的原则基础上。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实现目标有不同的方式。管理的弹性受到了重视,学校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自己管理。由于当前教育的复杂性和学校之间的差异性,用一种标准的结构来管理所有的学校是不实际的。所以,结果等同原则鼓励分权,让学校有丰富的活动空间,发展和制定出自己独特的教学和有效管理学校的策略。

3.分权原理。分权和集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原则。集权原则与标准的组织结构、标准的管理方法和标准的管理程序是一致的,这就需要集权管理。在集权的严格控制下,学校很少有决策权,学校的任何事情都要请示上级权力部门。结果是学校所碰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分权管理是校本管理的重要方面,和结果相等原则是一致的。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难免会碰到问题和困难,学校应该有权及时有效地解决所发生的问题。换一句话说,分权管理原则强调的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自主管理系统原理。在传统的管理看来,学校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工具或在外部监督下被动的执行系统。学校的作用是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办公室被动地接受命令,他们自己没有决定的权力。校本管理并不否认学校要实现教育政策的目标,需要上级部门的领导,但学校的教育、教学、人事、财务等等问题的解决不是上级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学校自己去解决。这就需要学校成为自主管理系统,有权制定办学方针、教学目标和管理策略,有权分配人力和物力资源,有权根据实际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5.创新原理。人重要还是组织结构重要?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只要组织目标和任务是明确的和清晰的,组织结构的因素需要受到重视,理想的组织结构或精致的系统可能被设计出来,组织成员就可以根据组织的规章制度或在外部管理控制下有效地工作。传统的学校管理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结果是扩大了学校系统的外部控制的权力和官僚机构。这就出现了这样的循环:外部控制越是强化,学校成员就越依赖于外部权力,创新就越少。同时,为了改善学校的低效率或无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或办学部门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会有更多的督导和控制。这显然是没有效率的管理。而校本管理认为,学校管理目标是不明确的,学校组织结构是松散的,与人际关系理论和现代行为科学理论相一致,人们开始十分关注人的因素对组织有效性的影响。有学者建议采取“松——紧并存的策略”。从紧的一面来看,就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明晰的命令、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和工作程序,以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有序性;从松的一面来看,需要在学校的层面上扩大分配和使用学校资源的权力,鼓励学生家长、教师、学生和校友的决策参与。

10.哪些原则是校本管理的基石(校本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社会性原则

四、民主性原则

五、整体性原则

六、责任制原则

七、规范性原则

八、教育性原则

九、效益性原则

11.在建立和完善学校质量责任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坚持责权利的统一责任制、要覆盖全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要形成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责任链接、责任制的检查和考核要制度化。

12.影响学校管理者非权力性影响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哪几方面?

人格的力量才能、和学识资历、和背景情感领袖魅力。

一、品格因素是构成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前提因素

品格因素是指领导者的道德品质、人格、作风等,它集中反映在领导者的言行之中,是构成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前提因素。如果一个领导者具有优良的品格,如公道正派,严于律己、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等等,会使下属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感,更具有号召力,吸引人去效仿。有道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二、知识能力因素是领导者打造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核心因素

知识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一切聪明才智的源泉。知识包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思想政治水准等相关知识。能力是一个管理者综合素质的体现,它表现为科学决策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要提高综合能力,必须靠知识的铺垫升华。

三、情感因素是形成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情感因素是指领导者能体贴关心下属、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感情融洽,能使下属产生亲切感的影响因素。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立之以德、展之以才、还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情感是顺利开展工作的润滑剂,它是形成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在领导活动中,一个领导者,如果有优良的品格,较强的能力,并且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力,就会产生一种超越权利的诚服和忠诚。

13.美国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现,管理者对他人施加影响时常用哪七种战术?

14.头脑风暴会议通常要遵循的几个原则是:

1.庭外判决原则。对各种意见、方案的评判必须放到最后阶段,此前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和评价。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适当和可行。

2.欢迎各抒己见,自由鸣放。创造一种自由的气氛,激发参加者提出各种荒诞的想法。

3.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4.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办法。除提出自己的意见外,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

15.现代学校管理者需具备哪些素质?

一、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是创新型校长素质的核心,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作为创新型校长,思想品德素质应包括:

1.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敢于开拓创新

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了这一条,校长在工作中才会有所创新,才会有工作的动力,才能言传身教,才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带出一种好的校风,有所成就,不断前进。

2.坚定的教育信念,成熟的教育思想 创新型校长应该是教育思想家,能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的实际提出自己独到的、系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论。在办学过程中,坚信每个学生都能被教育好,能设计出多姿多彩的教育方案,力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3.公正、廉洁的品质

要管好一所学校,校长需有威信,说话要有人听,作了决定要有人执行。校长的威信哪里来?主要来自其先锋、模范作用,公正、公平、廉洁的品质。公正、公平处理事情就会得到尊重,廉洁就会有威信,这是领导干部成功管理的重要基础。校长作为主要领导者,为政不廉洁,不可能得到班子成员及广大教职工的信任;懒惰无作为,同样也不能让班子成员和广大教职工满意。只有秉公勤政,廉洁自律,开拓创新,才能使班子成员和广大教职工感到你的品德高尚,情操感人,对班子才有感召力,对教师才有说服力。

4.实事求是的作风

长官意志、瞎指挥、一刀切、齐步走、搞形式主义等都是不实事求是的表现。不能实事求是,后果就很严重,轻则劳民伤财,重则伤害师生的身心健康。所以,作为一个创新型校长,实事求是,有时尽管很难,但也要努力去做。

5.较强的角色意识,创新型校长要具有领导、学者、人民公仆、管家、法律顾问、园林大师等角色意识。

二、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创新型校长素质的基础。管理离不开知识,作为创新型校长必须建立起适应创新教育和创新管理的文化素质。创新型校长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

1.现代管理科学知识

现代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成功和高效率总是以科学管理为前提的。创新型校长要取得学校管理的高效率就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管理知识,特别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法律及领导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校管理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广博、系统的文化知识

由于现代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创新型校长须有广博、系统的文化知识,才能触类旁通,从而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才能在师生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3.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创新型校长要把学习教育科学当作一种内在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史等知识,能够借鉴变通、引申发展、举一反

三、古为今用。要重视在学习中培养教育科学意识,弘扬教育科学精神,真正把教育理解为充满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富于创新的事业。

4.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随着现代教育成果在教育中的应用,给学校教育——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到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于学校管理中,为校长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全面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率。创新型校长能站在现代化教学的最前沿,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优势,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它们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得力助手。

⒌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能永远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在知识的更新上,要不断把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化,把实践知识向理论知识升华,把零碎知识向系统知识提高,尽可能站在新科学、新知识的前沿,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三、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创新型校长素质的关键,它不仅影响着校长进行创新管理的效率、效能和效果,而且关系着校长自身的形象和威望。创新型校长的能力素质应包括:

1.果断的决策能力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决策者、领导者和指挥者。无论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是具体环节的实施,都要求校长具有较高的决策能力。决策果断,就能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优柔寡断,就会贻误良机。作为创新型校长必须具有战略头脑,高瞻远瞩,善于展望未来,预测未知,把现实放到未来的发展“链条”中去考察。能够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善于从多种决策中,排除干扰,及时作出科学决断。不仅如此,还要善于决断,它包括善于等待时机,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条件,善于顺势而行。

2.突出的创新能力

当前的学校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发展是现代学校的根本性特点,创新则是创新型校长的典型特征。一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型校长领导学校求生存、求发展必备的精神品质。创新型校长不仅要具有坚定的自信心,既不盲从,也不守旧,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而且具有创造性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能力。他不只自己追求变革,而且能够带领全校所有成员热心地参与改革,不断取得改革的成功。

3.有效的协调能力

创新教育不仅需要创新型校长的卓越领导和全身心地投入,更需要有上级领导的支持以及班子成员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因此,创新型校长要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一要协调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在工作上要争取他们的支持;二要协调好与副职的关系,充分调动副职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三要协调好与领导集体的关系,当好班长,不当“家长”;四要协调好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多为部门办实事,使之有机地配合起来,形成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的合力,为办好学校而共同努力。

4.良好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创新型校长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校长只有不断地进行科研,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才能解决学校发展中的新问题,进而形成系统和完善的教育理念。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创新型校长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创新型校长不仅要自己具有科研能力,更要具备规划教育科研、指导教师科研、实践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

5.较强的规划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创新型校长应具备对未来形势的规划能力。进行规划须同时具有创造性、现实性和逻辑性,创新型校长要制定出具有创造性、现实性和逻辑性的规划。一要有问题意识。创新型校长对固定观念化、常识化和制度化的知识要始终具有问题意识,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是创新规划的前提。二要有预测能力。它是规划的基础,创新型校长要在实践中经常训练积累,逐步培养预测能力。三要有系统观念。创新型校长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因素,只有这样,创新的规划才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心理素质

创新型校长要想工作取得成功,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

1.健康的情绪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可算得上是个大忙人,经常会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挫折的困扰,创新型校长一定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做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

2.坚强的意志

学校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和繁重性,决定了校长工作在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方法上的灵活性。要挑起学校这副复杂而又繁重的担子,创新型校长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在战胜挫折、克服困难中,不断积累才华,增长才干。

3.宽阔的胸怀

创新型校长要有全局意识,有宽阔的胸怀,以热情和忘我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科学的精神、优良的作风,投身到学校工作中去。

考试复习题(15) 篇7

答题说明

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 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密切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112~113题共用备选答案)

A.1 2 0/7 0 m m H g以下

B.1 2 5/7 5 m m H g以下

C.1 3 0/8 0 m m H g以下

D.1 4 0/9 0 m m H g以下

E.1 4 0/8 5 m m H g以下

112.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尿蛋白≥1g/d, 血压应控制在

113.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尿蛋白<1g/d, 血压应控制在

(114~117题共用备选答案)

A.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

B.心脏舒张受限

C.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

D.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

E.机械性肺瘀血状态

下列病例发生心力衰竭时属于哪项机制

114.男性, l9岁, 自幼有心脏杂音。体检:肺动脉瓣区可扪及收缩期震颤, 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Ⅳ级, 向左上胸部传导。P2几乎消失。

115.女性, 30岁, 原有风心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因与人争吵, 突发气急, 咳嗽, 咯粉红色泡沫痰, 大汗淋漓入院急诊。体检:心率l20次/分, 律齐。心尖部舒张期杂音。两肺满布哮鸣音及湿啰音。

116.男性, 40岁。因胸闷、气急来诊。心脏超声检查示肥厚型心肌病。心室壁明显增厚, 心室腔正常。

117.女性, 12岁, 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来诊。体检: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杂音Ⅱ级, 呈吹风样, P2亢进伴分裂, 并可闻及收缩期喷射音。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

(118~119题共用备选答案)

A.癌延伸至子宫颈

B.癌变浸润阔韧带后叶

C.癌块伸延输卵管

D.癌局限于子宫, 宫腔≤8 c m

E.宫腔>8 c m, 癌局限于子宫

1 18.子宫内膜癌Ⅱ期

1 19.子宫内膜癌ⅠA期

(120~1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回旋挤压试验 (Mc Murray) 阳性

B.搭背试验 (Du g a s) 阳性

C.直腿抬高试验 (L a s e p u e) 阳性

D.单腿站立试验 (Trend elenb u r g) 阳性

E.髋屈曲畸形试验 (T hom as) 阳性

1 20.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可见

1 21.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可见

122.膝关节半月软骨损伤时可见

1 23.肩关节脱位时可见

(124~125题共用备选答案)

A.乳腺癌手术

B.胃及胆囊手术

C.甲状腺手术

D.阑尾炎穿孔手术

E.脾切除手术

124.以上哪一种手术属于第Ⅱ类切口

125.以上哪一种手术属于第Ⅲ类切口

(126~127题共用备选答案)

A.直接蔓延

B.淋巴转移

C.血行转移

D.直接蔓延和种植

E.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

126.绒毛膜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

1 27.宫颈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

(128~129题共用备选答案)

A.黏膜呈串珠样改变

B.黏膜破坏, 中断

C.出现鸟嘴状狭窄, 黏膜光滑

D.黏膜不规整, 细线状狭窄

E.黏膜光滑完整

1 28.食管癌

1 2 9.食管化学灼伤

(130~131题共用备选答案)

A.皮肤弹性较差

B.眼窝轻度凹陷

C.高热、烦渴

D.脉细数、四肢厥冷

E.无尿

1 30.中度脱水

1 31.轻度脱水

(132~134题共用备选答案)

A.疝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B.疝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

C.疝内容物为多个肠袢

D.疝囊位于股管内

E.疝囊部分由膀胱构成

1 3 2.腹股沟斜疝

1 3 3.腹股沟直疝

1 34.滑动疝

(135~137题共用备选答案)

A.腹腔内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

B.血行播散

C.渗出型

D.粘连型

E.干酪型

135.结核性腹膜炎感染的主要途径

136.结核性腹膜炎感染的次要途径

137.腹膜充血、水肿, 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

(138~140题共用备选答案)

A.绒毛活检术

B.超声影像检查

C.羊膜腔穿刺术

D.脐带血穿刺术

E.孕妇外周血分离胎儿细胞

138.对胎儿危险性最大的检查手段是

139.准确检查胎儿心脏有无异常的方法是

140.最常应用的侵袭性产前诊断技术是

A 3 A 4型题 (1 4 1~1 5 0题)

答题说明

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 每个案例下设若干道考题。请根据考题所提供的信息, 在每一道考题下面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41~142题共用题干)

4个月女婴, 突然惊厥发作来诊, 患儿生后牛乳喂养, 未加辅食, 近1日流涕, 时有哭闹, 但无发热及咳嗽, 不呕吐, 二便正常。查体:体温37.8℃, 面色灰白, 双眼上翻, 面部肌肉颤动, 四肢抽动, 心肺正常, 前囟平坦, 颈无抵抗, 压枕骨有乒乓球样感觉。

1 41.首选的急救措施为

A.立即给予10%水合氯醛3ml灌肠, 然后给予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B.立即给予维生素D 30万U肌注, 然后给予葡萄糖酸钙

C.立即给予10%葡萄糖酸钙5~10ml, 加10%的葡萄糖10~20ml静脉注射

D.立即选择青霉素静点, 同时给予苯巴比妥 (鲁米那) 肌注

E.20%甘露醇静脉注射, 同时肌注鲁米那

1 4 2.该患儿诊断是

A.高热惊厥

B.癫痫

C.脑炎

D.颅内出血

E.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143~144题共用题干)

5个月婴儿, 足月顺产, 生后一直母乳喂养, 母乳很充足, 婴儿营养好、发育好, 3个月会翻身, 现已会坐, 害怕生人。

1 43.该婴儿此时应加何种辅食

A.菜汤、果汁

B.稀粥、菜泥

C.饼干、馒头片

D.碎肉、带馅食品

E.肝泥、烂面条

1 44.该婴儿应何时断乳

A.母亲的奶没有了就断了

B.生后1岁断奶

C.生后2岁断奶

D.生后1~2岁断奶

E.生后1 0~1 2个月断奶

(145~146题共用题干)

女性, 70岁, 腹胀痛, 腹泻便秘交替月余伴里急后重感, 无鲜血便。体格检查:腹平软, 未触及包块, 左锁骨上、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

1 45.进一步检查应首先采用

A.肛门指检、直肠镜检

B.粪便常规加涂片

C.腹部B超

D.腹部X线平片

E.钡剂灌肠

1 46.该病人主要的治疗应采取

A.肠造瘘术

B.根治性切除术

C.化学治疗

D.放射治疗

E.免疫治疗

(147~148题共用题干)

26岁初产妇, 足月妊娠自然临产而入院, 第一产程进展顺利, 但宫口开全后2小时胎先露下降不满意, 产妇过度屏气用力。

147.为确定是否持续性枕后位, 下列哪个检查最可靠

A.阴道检查触摸矢状缝

B.阴道检查触摸大小囟门

C.阴道检查触摸耳廓及耳屏位置、方向

D.腹部触摸胎背的位置

E.根据腹部胎心听诊的位置

148.经阴道检查发现为持续性枕横位, 以下处理哪项正确

A.必须立即行剖宫产分娩

B.必须手转儿头至正枕前位经阴道分娩

C.可以使用中位产钳助产

D.可以手转儿头至枕前 (后) 位, 以产钳助产

E.只能以胎头吸引器转胎头后助产

(149~150题共用题干)

产后3个月, 月经未复潮, 发热, 下腹痛, 伴血性白带2天, 查:腹软, 轻压痛, 无反跳痛, 子宫稍大, 压痛, 双附件可触及拇指大长条形肿块, 明显压痛, 阴道排出物为脓血性, 体温38.5℃, 白细胞15×109/L, 中性84%。

1 4 9.最可能诊断是

A.输卵管妊娠

B.卵巢瘤蒂扭转

C.急性双侧附件炎

D.输卵管积水

E.急性盆腔腹膜炎

150.该患者应做的进一步检查为

A.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

B.血H C G

C.腹腔镜

D.B超

E.X线腹部平片

注:本栏由环球医学网校 (网址www.yx24.com) 协助, 特此致谢

开卷考试下的历史复习 篇8

一、转变观念.防止两个极端

开卷考试尽管已进行了三年,但有些老师和学生的观念还未转变,依旧是老师“读读、画画”,学生死记硬背,结果丰富的历史知识变成枯燥的历史包袱,学生的学习激情仅靠一个“考”字来维持;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天真地认为开卷考试简单得很,平时不用学,到考试时翻书抄答案就可以了。因此,要让学生对开卷考试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认真复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二、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课本,纵然习题千变万化,但唯一不变的是课本与课标,其命题必然是“以本据本”,不能背离课标。因此复习最重要的就是看课本,用心读教材,反复读教材。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不至于在面对扑朔迷离的选择题、材料题时感到茫然失措。

例1 1942年某位记者不可能做出的战地报道是(

)

A中国百团大战如火如荼

B美、日在太平洋地区激烈争夺

C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D斯大林格勒战役激战犹酣

例2云南省昆明近郊某农民分得田地三亩六分,这一史实应发生于(

)

A土地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人民解放战争时期D建国初期

像以上两道选择题,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要想做对不容易。例l涉及四个知识点,分布在两本书、三课内容之中,如果单凭查书,就费时费力。而例2给出的是一则材料,简直就不知道从哪本书、哪一课中能查得到。因此,好成绩的取得,靠投机取巧是不行的,要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抓住时代特征。构建纵向知识网络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写道:“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学习主题反映了该时段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特征;主题下包括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这些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这既是对教学的要求,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在复习阶段,更要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教学,以此构建纵向知识网络。

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该阶段的历史特征是: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由器物而制度而文化心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其知识线索为:

四、横向联想。构建横向知识网络

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按照某一历史特征,构建横向知识网络。

把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分别从改革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或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横向比较。这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才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分析理解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关注热点,学以致用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之一,就是以当前国内外重大问题为突破口,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前一年4月至当年3月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历史上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分析,以发挥史鉴功能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例如,2006年10月是长征胜利结束60周年,应指导学生了解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大致过程、胜利的意义以及长征的艰苦,以凸显“长征精神”,并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应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六、适当做题,强化解题能力

上一篇:系部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用创新的思维做好新时期纳税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