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精选8篇)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篇1

“殿直把那简帖儿和两件物事度与浑家看。”句中“度”的意思是(B.递交)“但自家不务农桑,不忻砍伐”,其中的“但”字属于(C.句首语气词 多谢伊来问当俺,纵来后何济!”句中所含有的词缀是C.当 第二人称代词“你”是由古汉语中的(C.尔)演化来的

《金瓶梅》“没甚肴馔,亵渎大人,且吃个头脑儿罢。”其中的头脑是指D.山西传统补品 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这个引子叫做(D.得胜头回

唐宋时代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当时的学人把这四声分成平、仄两类。其中“仄”是指(D.上声、去声和入声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一个特点是常常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如《醒世姻缘传》反映的是(D.山东方言色彩

音韵学中所说的“五音”是指的(D.按发音部位将声母分为五类

小可许州人氏,姓李,排行第四,人口顺唤做银匠李四。”句中“口顺”这个词的构成方式是(B.主谓式 下列著作中不属于近代汉语研究对象的是(B.后汉书 下列作品中,文白夹杂半文半白的著作是(D.三国演义

唐宋时代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当时的学人把这四声分成舒声、促声两类。其中“促声”是指(C.入声

以下句子中属于祈使句的是(C.五娘,救小人则个 “若更有疑,任相公所问”,其中的“所”字属于(C.词头 “我是高太尉心腹人陆虞侯便是”这个句子属于(B.判断句 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在(C.唐代)时期才有所使用。

人称代词复数的后缀“们”最早写成“弭”和“伟”,这个时间大致是(A.唐朝 明代出现的《金瓶梅》属于(D.长篇小说

“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颠八倒”这种词语现象叫做(A.模式词语 “宋太公卧病在床,不能动止”。其中含有(A.偏义词语近代汉语历史范围的主干部分是(A.南宋至清代前半期

下列作品中,基本上是用文言写作,仅偶尔使用口语词或口语句子的著作是(B.北梦琐言 下列各句中属于祈使句的是(C.左右,与我唤将周德威来者。“知彻澄娘”属于(B.舌音

下列词语中与刻板印刷术有关的是(C.边栏 以下助词中属于时态助词的是(D.了

“向前”和“向后”本来是两个相反的空间概念,引申表时间后也是相反的:“向前”表“从前”,“向后”表“以后”。这属于词语的(C.同步引申)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在(C.唐代)时期才有所使用。

按照反映口语的程度可将近代汉语语料分为(B.偶尔反映C.有所反映D.充分反映)几种。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的分支有(A.训诂学B.音韵学C.文字学 “汉语语音三要素”是指(A.声母C.韵母D.声调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文化娱乐活动在民间的发展对近代汉语词语的影响(B.勾栏C.说话D.话本近代汉语晚期的语料主要有(A.长篇小说 B.笔记小说C.讲唱文学

下列(A.五体投地B.投机C.方便)词语反映了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近代汉语音节的韵尾有四种。其中一种是鼻音韵尾,它包括(C.-mD.-nE.-ng.伴随新的典章制度而出现的新词语有(A.和买C.劄子E.警迹人近代汉语早期的语言材料主要有(A.汉译佛经B.魏晋六朝志怪小说C.唐人传奇小说和唐代诗E.敦煌变文F.王梵志、寒山、拾得等白话诗僧的通俗诗

下列哪些词语是古汉语已有但在近代汉语时期产生了新的含义(A.秀才 B.举人C.大夫 科学研究中最鼓励出现三新,所谓“三新”是指(B.新方法C.新材料D.新观点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戏曲的发展对近代汉语词语的影响(A.书会B.杂剧C.楔子 下列哪些是古汉语中已有的词语但在近代汉语词语时期产生了新的义项(A.博士B.采 科研结果的三个层次包括(A.创新C.刊谬D.补缺

近代汉语主干时期的表现主要是诸方面的特点已经表现得较为(A.成熟B.典型C.充分近代汉语单纯词又可细分为(A.叠音词B.连绵词 C.象声词D.译音词 下列词语中属于合成词的有(A.秀才B.举人D.净手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有三个显著特征,即(B.口语性C.时代性D.地域性 唐宋韵书里对于现在的声母有不同的称谓,当时叫做(B.声纽C.纽 D.字母 下列词语中属于合成词的有(A.阿郎C.辛苦

近代汉语音节的韵尾有四种。其中一种是塞音韵尾,它包括(A.-p B.-t E.-k

“浑家”在唐以前指全家,宋以后指“妻子”

介词“被”和“吃”都可以表示被动又都可以表示 原因,这体现了汉语词汇中的同步引申 现象 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这个引子叫做得胜头回

汉语的第一人称复数原本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分,产生这种区分的原因是由于 汉语受北方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语或女真语影响的结果

中国有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传入,一是清朝及民国初期西学东渐 一是自汉代开始的长达近千年的古印度的佛教文化的传入

近代汉语文献中常见错字,产生错字的原因主要有形近而讹和音近而讹 从词的结构角度着眼,“老婆”属于加缀式式,“头高”属主谓式

“出场”在清末指艺人上场演出,而在宋代指 结束、结局、结尾,这是因为出场最初与 科举制度有关 “语言三要素”是指 语音、词汇、语法

第一人称代词“奴”体现时代性较明显,它在唐五代时期的用法很有特色,那就是男女尊卑都可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襄阳守城录》:“虏守元帅会诸都统登樊城,指襄阳城曰:‘赵(指当时襄阳守将赵淳)大娄罗,摆布得好!’”此句“喽啰”有个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意思,当释为聪明能干

开口呼四呼的一种,没有韵头,主要元音不是[i][u][y]的韵,称为开口呼。

倒序词语组成双音词的两个词素(或组成四音固定词组的两个双音词)的次序可以前后颠倒,颠倒后整个结构的意义并不改变的一组词语,就叫倒序词语

音韵学中的“五音”是指按照发音部位把36个声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

同步引申一对(一组)同义词的引申义也是同义的;或者一对反义词的引申用法也是相反的,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引申

模式词语有些词语有一定的字数,其中有不变的字,有固定的组合模式,有固定的意义类型,这种类型还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词语。如不前不后,不歪不斜。

倒反词语是指那些不但有较为固定的与其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的词语,而且这类词语还往往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即含有“不”“没”“无”等否定词却又不表否定)。这样的词语叫做倒反词语。

在一种著作中任意选取部分篇幅作语言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连绵词是汉语中固有的双音词。它的特点就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因此两个音节不能分开,一定要连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概念。连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往往具有语音上的联系,如声母相同(叫双声连绵词)或者韵相同(叫叠韵连绵词),当然也有少数既不双声也不叠韵的连绵词。

唐代高适的诗“杀气三时作阵云”,其中“三时”是指春夏秋三个季节。(答案:×。是“一整天”的意思 “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中“问”的意思是“询问”。答案: 不是“询问”,而是“向” 《水浒传 》中有“林冲合当有事,猛可地道:‘将来看!’”其中的“可”是“可以”的意思。(答案: ד可”为后缀

俗语一般是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的,前一部分用来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动作、或某一情况状态加以比喻、形容或描绘,后一部分用来对前一部分所说的意思加以解说和点明。答案: × 歇后语 助词大抵分为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着、过”是结构助词。答案: × 时态助词 “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其中的“跑兔子”的意思是说“如同兔子那样不安静”。(答案: × 发情 “阎婆只怕宋江走去,便帮在身边坐了”,这里的“帮”是“帮助”的意思。答案: ×。是“紧靠着”或者是“用手紧紧抓住”的意思。

俺、咱、洒家、侬这些人称代词都是南北通用的词语。答:× 俺、咱、洒家是北方方言词,侬是吴方言词 《醒世恒言》“焦氏待婢仆们也十分宽恕,不常赏赐小东西。”中“不常”的意思是“不经常”答案: ×

是“经常”的意思。

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是最重要的,非主干部分是次要的。答案: ×一样重要 发声时声带颤动的声母叫清声母。答案: × 浊声母

近代汉语“热闹”、“闹热”是一对偏义词语。答案: ×。是一对倒序词语。近代汉语中“老”字只能做前缀 × 还可作后缀。

助词大抵分为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着、过”是结构助词。× 时态助词

“同州缓急,看兄弟的面皮相救援则个”。其中的“缓急”是个倒反词语。×偏义复词 《中原音韵》的作者是隋代的陆德明。×元代周德

“鱼尾”“象鼻”属于与科举制度有关的词语。(× 与印刷术有关)

去枣槊巷口一个小小底茶坊,开茶坊人唤做王二”中“去”的意思是“到”。错。“去”的意思是“在”。《二刻拍案惊奇》“小姬叫声:‘惭愧!也有这一掷该我赢的。’”中“惭愧”意思是“因有缺点、错误而感到不安或羞耻。(ד侥幸”、“运气好”之义

《儒林外史》第二回“荀老爹向申祥甫道:‘你亲家自当了门户,时运也算走顺风。’”其中的“门户”为“当家人”的意思。× 是指在衙门当差。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篇2

时间副词是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及行为、状态与时间的关系的一类副词, 是副词系统中比重较大的一个次类。目前,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成果斐然。早在1924年,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1], 就把时间副词分为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和不定时四大类;稍后, 1943年,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2]就将时间副词分成八小类, 并逐一举例;较具探索性的是陆俭明、马真两位先生在《关于时间副词》[3]的专论中, 对现代汉语的130多个时间副词进行了全面地分类研究, 将其划分为定时和不定时两大类, 然后分成若干小类说明其语义特征;近些年来, 研究愈加深入, 张谊生的《现代汉语虚词》[4]中的时间副词部分, 从总体上论述了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系统和内部对立,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的区别, 时间副词的位序限制与配合制约等问题;另外, 王红斌的《时间副词对动词持续义和非持续义的影响》[5]和徐国玉的《时间副词状语与述补短语的语义关系略论》[6]等把时间副词放在与其它句法成分的关系中进行考察, 都是进一步研究的成果。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 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起步早, 历时长, 成果多。

2.宏观地综述与微观地具体分析相结合。分类明确而具体, 内部单个成员的功能、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比较深入。

3.单个时间副词之间的比较分析。

4.把时间副词放在与其它句法成分的关系中进行考察。

只是对时间副词缺乏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 以致于各家所收的时间副词数量不等。

相比之下,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逊色得多。据笔者视野所能触及到的资料, 关于近代汉语时间副词方面的成果屈指可数。最早的该是 (日) 太田辰夫先生的《中国语历史文法》[7], 初版于1958年, 在书中太田辰夫先生将时间副词分成七个小类, 对各小类的单个成员都举例简述, 可惜的是, 直到1987年, 我们才有幸见到此书, 在这期间,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无人问津;目前, 较有影响力的几部语法理论专著中, 赵克诚先生的《近代汉语语法》[8]提到了时间副词, 先生对近代汉语中主要时间副词进行了分类举例分析,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一些情况, 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冯春田先生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9]和袁宾先生的《近代汉语概论》[10]没有提到副词问题;刘坚先生等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11]虽谈及副词, 但只是疑问副词和禁止副词两类;俞光中、植田均两位先生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2]仅着重分析了“就、正、早、看看、还”等各家有争议的几个副词;专书研究方面, (日) 香坂顺一先生的《<水浒>词汇研究 (虚词部分) 》[13]专门谈到了时间副词, 将其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大类, 并按照词义相同相近的原则, 又分成若干小类, 分别举例分析。虽说是词条式的简述, 可能已经是能见到的代表近汉语时间副词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了;近些年来, 冯春田先生的《<聊斋俚曲>语法研究》[14]以及许仰民先生的《论<金瓶梅词话>中的口语副词》[15]都给予时间副词以一定的重视, 遗憾的是仍只局限于分类、举例和描写, 尚未深入;另外, 向熹先生的《简明汉语史》[16]和孙锡信先生的《汉语历史语法要略》[17]从史的角度阐述了时间副词的发展历程, 并且都对近代汉语的时间副词择要介绍, 但毕竟是史, 不是专论, 自然不是很充分了。

由此可知, 与现代汉语相比,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起步晚, 研究成果不多, 尚无专论;仅仅是单纯地描写或词条式地举例分析, 语义、功能和用法的研究很少介入;更不用说其它方面的深入研究了。从中我们最多只能了解到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一些面貌。 (由于古代汉语时间副词不多, 研究也较为充分, 此处暂不提及)

然而, 近代汉语时期是汉语发展史的重要时期。近代汉语语法的总体特征是新旧语法的交替。新语法形式表现为质的新生和质的变化, 其中不少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近代汉语副词极其丰富, 整个阶段大约有600个以上[18]。现代汉语的副词系统基本上是承袭近代汉语的, 大部分副词在近代汉语中已经产生并广泛使用, 时间副词自然如此。因此, 对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 不仅可以廓清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面貌, 而且有利于理清时间副词发展的脉络, 深入研究现代汉语副词。孙锡信先生说“我们拿现代汉语中常使用的时间副词跟中古使用的时间副词两相对比, 可以看出副词的使用又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更迭。这更迭是从唐代开始, 明清完成的。”[19]可见,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深入探索, 对汉语史的研究也是很有帮助的。

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的重要成果 篇3

关键词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俗语词研究成绩

关于汉语史的分期,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是分成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近代汉语阶段,口语发展十分迅速,古人在各种书面文献中记录了相当多的口语材料,也做了一些口语词语诠释的工作。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材料和相关诠释工作并没有引起训诂学家们应有的重视。一直到二十世纪,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和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的出版,才表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一直到现在,近代汉语研究发展得异常迅猛,各方面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不论是在研究材料的开拓还是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现在我们读到的曾昭聪教授的新著《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就是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的重要成果。

《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以下简称《研究》),2015年9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书除绪论、结语、主要引用语料与参考文献之外,共分十章,44万余字。作为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的新成果,该书分量十足,其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关注文献材料的开掘,拓宽了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领域

中国古代有编写方言俗语辞书的优良传统。西汉扬雄所撰《方言》是最早记录方言词的著作,东汉服虔的《通俗文》则是第一部记录并诠释俗语的著作。受二书影响,历代从事方言俗语词汇记录与研究工作的人不少。到了明清民国时期,尤其是清代,编纂各种方言俗语辞书蔚然成风,出现了大批俗语辞书。“所谓明清俗语辞书,其范围可以认定为明清时期(兼及民国)编纂的记录并诠释较通行的一般性的汉语方言俗语或俗语词的辞书。”(《研究》: 4)日本已故著名汉学家长泽规矩于1974年辑集俗语辞书二十种,名为《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由日本汲古书院影印出版。在《集成》出版之前,商务印书馆已先后排印出版了《恒言录恒言广证》(1958年)、《通俗编(附直语补证)》(1958年)、《〈迩言〉等五种》(1959年)。在《集成》之后中华书局亦排印出版了《称谓录亲属记》(1996年)、《通俗常言疏证》(2000年)、《通俗编(附直语补证)》(2013)等。

虽然近代汉语研究已有不少成果,研究的语料已非常广泛,但还有很多材料可以进一步挖掘。明清俗语辞书就是一座有待大力挖掘的富矿,但是,学界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少,《研究》之前学界尚没有关于明清俗语辞书研究的专著。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界往往只注意到明清俗语辞书的不足而对其重要性与价值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明清俗语辞书中的绝大多数著作还没有排印本,只有影印本,且影印本印数较少,这对于相关研究的推广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明清俗语辞书数量较多,《研究》以《集成》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排印本中所收录的辞书及这些辞书所收录的俗语词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是对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从研究材料的角度来说,《研究》关注文献材料的开掘,拓宽了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领域。

二、 进行辞书学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辞书史

研究与当代语文辞书编纂

辞书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明清俗语辞书毫无疑问属于辞书学的研究范围。《研究》以明清俗语辞书为研究对象,自然与辞书史关系密切。该书的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

(一) 明清俗语辞书编纂体例的研究。《研究》指出,明清俗语辞书的编纂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俗语俗字的出处或最早用例”,其编纂目的一是探求词的得名之由,揭示词的最早用例;二是有意记录方言俗语,并做深入考证;三是为方便相关人士查检俗语。这就扭转了学界原来鄙薄明清俗语辞书的观点。从词目收录来看,明清俗语辞书收录词目的特点一是“字”“词”“语”兼收,二是“词”“语”为主,“词”占重头。以此为出发点,《研究》进一步对辞书编纂中“语词兼收”与“语词分立”做了思考,认为二者是可以并存的,明清俗语辞书的“语词兼收”现象不能简单地判为不足。从释词来看,《研究》将明清俗语辞书的释词特点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以书证为主,或无释义,体现辞书编纂的“原则中心论”; 二是结合民

俗文化、文化史进行释词,体现了语言史与文化史相结合的精神。《研究》也客观总结了明清俗语辞书在编纂体例与文献书证方面的不足。该书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当代语文辞书的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 明清俗语辞书的比较研究。《研究》指出,明清俗语辞书中的每一部辞书与其他辞书相比都有共性,也有个性。它们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取得的成绩与不足也有所差异。《研究》选取三组俗语辞书进行了对比研究。一是清钱大昕《恒言录》、阮常生与张鉴“补注”及陈鳣《恒言广证》,二是清梁同书《直语补证》与翟灏《通俗编》,三是清梁章钜《称谓录》与郑珍《亲属记》。三组辞书中的每一部在收词、释义、书证等方面与其他书均有相同相异之处。比较研究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看出诸辞书的内容、成绩与不足。这一比较研究的工作在辞书学史上是开拓性的。

(三) 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参考价值研究。明清俗语辞书广泛收录当时俗语词,颇能反映汉语词汇发展的实际面貌。《研究》认为: 当前权威的语文辞书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外来词词典》《明清吴语词典》等在编纂时似对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重视得尚不够,而对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进行研究可以为当代语文辞书的修订与完善(包括增补词目、补正释义与增补书证,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异形词问题、词的理据释义问题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三、 聚焦汉语词汇训诂的多角度考察,发展了

词汇学与训诂学的理论与实践

对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的研究是《研究》的主体部分,其工作可以细分为几个方面。

(一) 关于明清俗语辞书与方言词的研究。明清俗语辞书虽是以比较通行的一般性的方言俗语作为辑录和考证对象,但也收录了一些某一方言区域内使用的词语;或在释语中牵涉到某些方言词语。《研究》进行了一些方言词的考释,并从方言词出发讨论了《世事通考》的方言归属,还总结了明清俗语辞书所录方言词在方言词典编纂方面的作用。

(二) 关于明清俗语辞书与外来词的研究。汉语史上各个时期均有外来词,对外来词进行研究,有助于分析汉语词汇的来源与总体面貌。明清俗语辞书中记录并诠释外来词较多的主要是清郝懿行的《证俗文》和民国周起予的《新名词训纂》。《研究》通过对《新名词训纂》中“日源外来词”的讨论,认为不经深入考察就把一些汉语词作为日源外来词看待是缺乏依据的,考察日源外来词的途径应该是细致考察汉语词与被认为是“日源外来词”的词义(包括其语素义),同时应从翻译史(或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考察每一个所谓“日源外来词”出现的确切时间,这样才能避免将汉语词(或用来意译西语的新造词)误认为是日源外来词。

(三) 关于明清俗语辞书与异形词的研究。《研究》界定“古汉语异形词”为“古汉语阶段中同时或先后产生的同音(包括方言音变和历史音变)、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研究》: 341)古汉语异形词的来源非常复杂,可以从历时层面和共时层面两个方面来看。从历时层面来说,有不同时代产生的异形词;从共时层面来说,有同一时代产生的异形词。《研究》结合明清俗语辞书中所见异形词(某组异形词中至少有一个成员见于明清俗语辞书),从文字、语音、文献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例证丰富有说服力,对词语考释和词的理据探讨及当代语文辞书的编纂都有重要参考作用。

(四) 关于明清俗语辞书与词的理据的研究。词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探求事物的“得名之由”,也就是要探求词的理据。该书总结了明清俗语辞书中关于词的理据探讨的特点——关注词的社会性、分析复合词的理据及批评流俗词源。相关研究对当前学界不妥观点的批评是有理有据的。

(五) 关于明清俗语辞书与同义词的研究。明清俗语辞书在具体的词目收录与释义工作中表现出了同义词研究的意识并留下了相当多的同义词研究材料。《研究》从词语的雅俗关系角度做了讨论。雅俗之辨的意义不仅在于区别了雅言与俗语,也可供读者了解某一时代的俗语词面貌。

四、 进行词汇史研究,揭示了明清俗语辞书

与汉语词汇史关系的独特个案

学术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明清时期俗语辞书的编纂者尚未能进行真正自觉的词汇史研究,但这些辞书的收词及释义却表现出其编者在这些方面的一些思考。《研究》借助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之为基础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总结归纳。

(一) 明清俗语辞书中关于词的时代性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的古今意义的变化,二是在表示同一概念时,不同时代往往用不同的词。

(二) 词汇史需要考察词汇的历史发展,明清俗语辞书的编纂目的之一就是寻求词语的出处或最早用例。这实际上是研究词汇史的最基础的工作。

(三) 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探索每一个时代的词汇面貌与反映该时代词汇面貌的俗语词的来源。《研究》以明陆嘘云所著《世事通考》中“俗语”类词汇为例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发现明代的俗语词来源广泛,不仅仅是明代新产生的词和明代产生新义的词,还包括前代产生的词和前代产生新义并一起沿用到明代的词。也就是说,从来源来看,俗语词既包括前代产生的书面语或俗语词,也包括当时产生的俗语词。即使某些词在某一时期流行于口语之前是典型的书面语,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口语中流行时是俗语词。因此从来源来看,俗语词就是“汉语词汇史上各个时期流行于口语中的词”(《研究》: 492)。这一结论源于语言事实,有理有据,值得学界重视。

总之,《研究》在文献语料、辞书学、词汇学与训诂学、词汇史研究等方面都有深入探索,在多个方面有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该书体大思精,是首次对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作者深入治学,“甘坐冷板凳”(王锳先生序)辛勤工作的结晶,是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的研究角度与结论必将给学界相当大的启发,其所研究的语料(即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也必将被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当然,由于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分量极大,要想在一部著作中毕其功于一役,自然不太可能。金无足赤,该书在引文方面有时失引一些重要语料(这当然跟明清俗语辞书的分量及多为影印本有关)。例如第99页“饔餮”条,引《孟子·滕文公上》赵岐注、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及《醒世恒言》例,以批评《世事通考》的释义未能揭示出词义的变化。按,明周梦旸《常言考误》卷三“饔餮”条有相关讨论: “《周礼·天官·外饔》: ‘凡宾客之餐饔、飨食之事,亦如之。注: ‘小礼曰飱,大礼曰饔。又曰: ‘飱,客始至之礼;饔,既将幣之礼。大都客至必以夕,夕食未盛宴,飨必以早,早燕则盛矣,故曰朝饔夕飱。然皆自朝廷宴飨言,而今以为日用饮食则不类。”(《集成》: 2202)又明张存绅《(增定)雅俗稽言》亦有论述。若引二书,则《研究》的文献材料更丰富,论证也会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长泽规矩也.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 蒋礼鸿.训诂学说略∥蒋礼鸿.蒋礼鸿集(第三卷),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锳.近代汉语词汇语法散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5. 曾昭聪.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篇4

0 绪论

1汉语语法的特点是什么? 语音、语义对语法研究有什么影响与制约?

一词类研究汉语词类研究面临的困难是什么?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郭锐《现代汉语词类 研究》,袁毓林《汉语词类划分手册》各自的方法和特点是什么?

二 汉语句法分析

1试分析“驴肉吃死人”的语义、语法结构,并谈谈该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2为什么“在黑板上写字”,可以说成“把字写在黑板上”,而同样结构的“在食堂里

吃饭”,却不能说成“*把饭吃在食堂里”? 这种分析方法的原则及局限是什么? 3为什么可以说:

① 你们老夫老妻了,还闹什么别扭啊。

② 你大学生了,还那么不讲文明!

③ 冬天了,得穿毛衣毛裤了。

而不能说:

① *桌子了

② *港币了

③ *黑板了为什么可以说:“对学生很严”,而不能说“对计算机很聪明”。同样道理,① 喝啤酒的学生

② 喝啤酒的方法

句法结构相同,但是,“喝啤酒的”只能指①,而不能指②,为什么?

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说:“老王酽酽地起了一壶茶”,而不能说:“老王酽酽地吃了一口饭”?

这种分析方法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三数量范畴研究

近代史复习资料 篇5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社会性质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同时,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代史的起点。

2、为什么洋务运动不是一场由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社会变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官僚发动的以拯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种尝试。洋务运动发生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尚未产生,中国资产阶级也未诞生,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起了一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3、戊戌维新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而且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维新派在民族危亡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2)维新派提出了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虽未能成功,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维新思想家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对封建主义传统进行了全面的冲击,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中国文化从此进入了近代文化的领域。

4、为什么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小,设备落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束缚。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

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缺乏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5、孙中山“三民主义”纲领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吗?

是,因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具体内容。所以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6、如何理解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辛亥革命胜利了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失败是指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使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权力,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7、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吗?

不是,新文化运动分为五四运动前和五四运动后两个阶段。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目的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质是以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封建主义的 旧文化,因而是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才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因为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成为运动的主流。8、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不对,革命性质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而不是由革命动力决定的。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革命。这种主张混淆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另外,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不仅是无产阶级,它还包括了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0、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

28、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新文化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两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请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作用。

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社会根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因为 材料3 受西方民主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线也开始趋于模糊。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

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人们乐于接受洋货。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争取男女平等。社会开始崇尚平等礼仪。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被“工商立国”政策所代替;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深入,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0:有人把19世纪中期在相似机遇面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作“中日洋务运动竞赛”,竞赛的结果是中败日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梁启超《论李鸿章》

材料3该国(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台湾之举。——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归纳李鸿章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道路:由重工业(军事工业)到轻工业(民用工业)的发展道路。

影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根据材料2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3)根据材料3,简要评析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①李鸿章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以及派遣留学生等措施有其进步性;②反对效法日本进行的政治改革,体现了他的保守性和落后性。③已经意识到日本维新之后的侵略企图,有其前瞻性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错过这次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

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根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没有进行包括政治改革在内的全方位改革,加之当时的政治腐败,都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致使中国失去了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就在俄罗斯十月革命6年前,中国爆发了一次革命,推翻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统治,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中国革命这一较早阶段里最重要的组织是1905年8月20日在流亡地东京建立的中国同盟会,意译“中国革命联盟”。其(2)如何评价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首创兴中会,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1905年在日本成立中国 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瞿秋白说:“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

材料2李大钊说:十月革命所开始的,“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路。”

请回答:(1)根据材料1分析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对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出现“隔着纱窗看晓雾”的情况?他们当时是怎样做的?

因为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再加之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行会)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观点,在各种报刊上纷然杂陈。因此,五四运动前后的进步青年对社会主义是模糊不清的。他们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在众多的主义当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根据材料2请回答十月革命给予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及其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哪些思想启示?

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不符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

(2)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 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3)比较材料3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些修正? 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 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1、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 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 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开始于(B)租界

A、1840年 B、1845年

C、1850年 D、1858年

3、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C)A.文化渗透 B.经济掠夺

C.军事侵略 D.政治控制

7、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B)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百日维新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8、郑观应评价洋务运动时曾说过“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这实际上是指(B)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

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进程

9、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D)A.薛福成 B.马建忠 C.郑观应 D.冯桂芬

10、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的主要著述是(D)C是康有为的

A.《日本变政考》 B.《仁学》 C.《新学伪经考》 D.《变法通议》

11、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C)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平均地权)D.民粹主义

12、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内政局的表述,正确的是(D)A.全国各省区均已宣布独立

B.清朝皇帝决定退位

C.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权

D.袁世凯已掌握清政府的实权

2、鸦片战争前,中国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但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下列对中国当时经济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A.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发展。

B.政治上,清王朝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已腐败不堪。军事上,清王朝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C.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的反抗意识。

D.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3、列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影响有(ACD)A.中国旧的经济结构加速解体

B.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C.中国海关丧失保护民族工业的作用

D.中国越来越多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体现了太平天国(ABC)A.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 B.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C.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和愿望

5、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是指(BC)A.要求进行政治改革 B.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C.由社会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D.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

6、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论战围绕的主要问题是(ACD)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社会革命

C.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

8、辛亥革命对戊戌维新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ABD)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B.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C.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 D.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9、1905年至1907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议题是(ABC)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废科举和兴西学

11、下列关于辛亥革命正确的说法有(ABCD)A.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C.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积极变化

D.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2、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诸多因素”指(ABCD)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三、辨析(判断)题、问答题

1、1840年至1919年80年间的反侵略战争,中国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最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技术的落后。

错。经济技术的落后固然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4、为什么说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因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造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要推翻封建势力的束缚,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所以,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

1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对。辛亥革命以 材料2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勤远略。”

材料2:奕说:“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患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材料3: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富之术。”

请回答:(2)参考材料2和3,说明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含义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制度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3)试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派在企图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和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但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③、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仍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

3、材料1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2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请回答:

1、材料1,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答:严重入超。原因是中国手工业产品成本比较高,无法同外国的机器产品展开竞争。

在中国创办民用企业,采用机器生产。

2、据材料1和材料2,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

答:①、“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和前提 ②、通过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来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 ③、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请回答: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是什么?

答:目的:通过李鸿章推动清朝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主要成就:①、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②、挽救了日本的民族危机。

2、据材料1和2,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答:方法由改良到革命。目的由想通过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到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3、据材料3, 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答:主要原因:内部: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 外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

本质区别:俄国的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C)

A.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采用 B.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4、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是(A)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军阀拥有武装

C.帝国主义扶植军阀 D.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 5、1924—1926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D)

A.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B.官僚资产阶级的政党

C.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

D.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17、“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C)

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2、下列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A B D)

A.无产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B.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C.是进步学生参加的革命运动

D.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 导作用

材料1 瞿秋白说:“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

材料2李大钊说:十月革命所开始的,“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路。”

请回答:(1)根据材料1请回答: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为什么对社会主义是“隔着纱窗看晓雾”?他们当时是怎样做的?

因为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还是朦胧的向往,再加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观点比较多。他们经过反复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根据材料2请回答:十月革命给予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哪些思想启示?(参考教材)启示:①、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②、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史复习资料 篇6

1.战争掠夺,如以英法联军为主的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掠夺,再如“八国 联军”对清宫珍宝的掠夺。这两次浩劫几乎把明代以来京城的文物精华扫荡一空,其声势之大,无法以数字去统计。

2.多年以来,外国的“探险队”、“考古队”大批盗取、骗取文物,在对文物集中地区进行“研究”、“考察”、“探险”过程中,大肆盗窃,非法挖掘。

3.来华的外国人,如外交官、商人、旅游者甚至学者,通过各种“合法”非法手段如骗买甚至直接盗窃等手段获取文物。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P35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教训: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第二,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这是万古不覆的真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华民族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只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才能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使国家真已强大起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认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这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失败原因1不敢否认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脱离大人民群众。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

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想要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通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4.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使他们在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探索失败,说明他们都不能完成反封反帝的任务。

2.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

3.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掠夺和社会主义俄国对中国的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

5.十月革命的意义

1.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2.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3.沟通了东西方革命的桥梁

由于这个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时候,它确实使中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6.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7.十月革命的启示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先例,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8.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p109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各个阶级都进行了救国道路的探索。

1、地主阶级的探索失败。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2、农民阶级的探索失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

3、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失败。戊戌变法。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失败。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这些探索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1、代表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决性。

3、中共诞生的群众、组织、思想基础。随着中国„„

9.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1.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

2.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3.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10.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 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1.为什么西方革命“城市中心论”的经验在东方中国就不能奏效?

原因是中国国情与西方不同。

• 中国是一个自结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国家,散落的农业文明,“重农抑商”的传统文化观念严重阻碍了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新兴城市的出现。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往往首先是政治的产物而非经济发展的结果。一个城市便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势力中心。城市依赖农村而生存,分散但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却使农村可完全不依靠城市而顽强地独立生存。

• 从一时一地看,城市比农村优越;但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中国的农村要比城市强大的多。

12.三大起义的主要教训(南昌、秋收、广州)①首先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因而不能成功。②革命武装力量必须同农民、同土地革命相结合。③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有很大贡献,但其不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决定,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部分决策,给革命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13.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的意义 :

• 1.这一理论是中国长期革命战争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指明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为夺取革命在全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

• 2.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得来的,带有强烈的求实、实践精 神和敢于冲破理论禁区、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对于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14.犯“左倾”错误的原因

第一,大革命失败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

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第四,我们党还处在幼年,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这一点是主要原因。

15.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16.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

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p19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列强在侵华的时候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也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第二,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起到推动作用。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第二,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1、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爱国必须革命。

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2、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综述

1、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1、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其主要教训是什么?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二、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三、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一、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二、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三、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1、怎样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3、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P164

一、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二、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主战场;

三、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p152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p166

6、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一、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二、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

三、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4、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近代汉语动词重叠式浅析 篇7

动词重叠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语法现象, 最基本的AA式在先秦时期便有偶现, 但数量不多, 直到明末清代才大量出现。近几十年来涉及或专门论述动词重叠的论文专著数量众多, 但对近代汉语的动词重叠研究远少于现代汉语。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总是尽可能地从已知来推断未知, 以已知来隐喻未知, 人类的基本认识范畴是有限的, 而其隐喻的范围是广泛的, 当我们去面对一个复杂的新事物的时候, 从它的底层形式出发, 将会更好地把握它发展和变化的历程。故本文将在大量近代汉语语料的基础上, 以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格式为线索, 分析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语法意义及其语法功能, 并追溯其来源, 以期读者能对近代汉语动词重叠式有初步了解。

语法结构及语法意义

关于哪些结构形式是动词重叠, 基于对重叠的语法性质认识和依据标准不一, 学界有很多不同观点。综合各家言论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抽象格式是:V (+O) +V (+C) , 两个V为同一个动词, O为宾语, 可不带, C为补语, 也可不带。典型的动词重叠格式有单音节的AA式, 双音节的ABAB式和AABB式。但大部分学者认为重叠后的动词词汇意义没有改变, 只是给原动词增加了一些附加的语法意义, 是原动词的不同语法形式。所以从广义上来讲, A了A, A一A, A了一A, A着A着, AB了AB, AB一AB, AB了B, AB一B, ABB式等也可以认定为动词重叠式。

AA式

唐五代时期AA式大量出现。

(1) 漫行行, 徒历历, 舞蝶休飞蜂觅觅。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2)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3) 行行逆风去, 初亦略沾洒。 (姜夔《昔游诗》)

(4) 更试一回看看, 后功将补前过。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5) 上堂:看看, 山僧入拔舌地域去也! (《五灯会元》)

从以上例句可看出V既可以是及物动词, 如“看看”, 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如“行行”, “历历”, 但一般不直接带宾语。VV重叠的语法意义大多表示动作行为的长久和反复次数多, 如例 (1) (2) (3) , 但也有表示尝试 (例4) 和短时 (例5) 意义的, 这点与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完全相同。

事实上, 先秦、魏晋及唐宋时期表示动作行为长久和反复多次的AA式绝大部分出现在韵文中, 极少见于散文。唐代偶现表示尝试、短时意义的AA式, 大多是在叙述性很强的散文中, 如上的例 (4) (5) , 但整体来讲数量并不多, 远少于表示反复多次、绵延持续的AA式。

(6) 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 (《古诗十九首》)

(7) 郑客已入关, 行行未能已。 (李白《古风》)

(8) 伤风城仙子, 别来千里重行行。 (柳永《引驾行》)

(9) 拔剑捎落网, 黄雀得飞飞。 (曹植, 野田黄雀行)

(10) 舟遥遥以清扬, 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

(11) 去去割恋情, 遄征日遐迈。 (蔡琰《悲愤诗》

(12) 望望不见君, 连山起烟雾。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13) 潮头拍拍鸥乱飞, 舟人叫绝篙师喜。 (黄遵宪《下水船歌》)

例 (6) (7) (8) “行行”表示不停行进的意思, 例 (9) “飞飞”表示不停的飞动, 例 (11) “去去”表示不停远去, 例 (12) “望望”表示长久的眺望, 例 (13) “拍拍”表示反复多次拍打, 以上诸例AA式都是表示动作长久, 不停歇, 反复多次。

从元明时期开始, AA式大多表示短时态和尝试意义, 尤其在明后期的《西游记》中大量出现。

(14) 你起来走走我看。 (《西游记》)

(15) 我这两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 (《西游记》)

(16) 等我就变做那和尚, 往他洞里走走。 (《西游记》)

(17) 惠岸行者整整衣裙。 (《西游记》)

(18) 等老孙和他耍耍儿来。 (《西游记》)

(19) 即抖抖身, 现了本象。 (《西游记》)

以上诸例中的AA式都表示时间短、尝试意义。

朱德熙认为,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的量的, 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的时间长短来看, 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来看, 前者叫做时量, 后者叫做动量[1]。由前文论述可知, 这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适用于古代汉语, 也适用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但其表现形式却截然不同。在先秦、魏晋及唐宋韵文中, 动词重叠表示时量长, 动量大, 即持续时间长, 动作反复次数多。在元明以后的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 则大多表时量短, 动量小, 即持续时间短, 次数少, 尝试态。

AA式还有一种颇为常见的完成体A了A式。见以下例句。

(20) 只听宝玉在床上扑哧的一声笑了, 爬起来抖了抖衣裳。 (《红楼梦》)

(21) 贾母同邢王二夫人看了看便出外间坐下。 (《红楼梦》)

(22) 脸上一点血色也没有, 摸了摸身上, 只剩的一把骨头。 (《红楼梦》)

较之AA式, A了A式附加了“动作已完成”的语法意义, 表示此短时、小量的动作已经完成, 因为动作已完成, 所以A了A式一般不可能表尝试义。

ABAB式

上文论述了典型的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式, 汉语双音节动词也可以重叠。

对于ABAB式是双音节动词重叠结构学界大多持认可态度, 异议不多。

有学者考证, 双音节动词ABAB式重叠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 仅有3例。

(23) 盖道:“……请尊步同到敝庄, 有句话计较计较。” (《水浒传》)

(24) 宋江又道:“……今去那里, 我有一计, 只望众人扶助扶助。” (《水浒传》)

(25) 宋江对花荣说道:“听闻此间市镇上今日晚点放花灯, 我欲去观看观看。” (《水浒传》)

明清时期这类用例则逐渐增多。

(26) 行者暗想道:“此必是穿宫的妖怪, 就变做这个模样, 进去打听打听。” (《西游记》)

(27) 行者道:“把那丑且略收拾收拾。” (《西游记》)

(28) 正说着, 只见琴童儿进来对迎春说:“爹分付把房内收拾收拾, 花大舅便进来看娘, 在前边坐着哩。” (《金瓶梅》)

(29) 说道:“哥哥、嫂嫂不识好歹, 常来扰害你两口儿。你哥老了, 看顾看顾罢。” (《金瓶梅》)

(30) 黛玉道:“若带来了, 就给我们见识见识也罢了。” (《红楼梦》)

由上例句可总结出, ABAB式的动词重叠一般不能带时量宾语和动量宾语, 例 (28) (30) 我们可以说“收拾一下”, “见识一下”但不能说“*收拾收拾一下”, “*见识见识一下”。但ABAB式后面可以接特指宾语, 如“打听打听这件事”, “收拾收拾这房间”, “看顾看顾我”等。

动词重叠为ABAB式的语法意义与明清时代的AA式类似, 表示动作时短、量小, 一般带有尝试的语义, 此外, ABAB式较之AB式, 在语体方面更为随便、轻松, 口语色彩较浓。

我们都知道汉语词汇从古代发展至今最明显的趋势便是双音化, 动词的双音化更为明显, 加之近代汉语ABAB式动词重叠的口语化, 语气随便、轻松, 与汉语的发展方向一致, 所以ABAB式动词重叠成为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重叠的最普遍方式, 其短时、小量、尝试的语法意义也一直传承给现代汉语而未曾改变。

AABB式

关于AABB式是否是动词重叠式, 学界观点不一。学界起初认为动词的AABB式已经转变为形容词了, 可称之为状态词。但后来认为动词AABB式重叠后仍然是动词, 但有一定的“形容词化”倾向, 还有学者认为AABB式是处于动词重叠ABAB式和形容词重叠AABB式之间的递变地带[2]。本文仍将AABB式归为动词重叠的一种类型, 但有一定的“状态化”倾向。

AABB式动词重叠早在唐五代时期就有出现了。

(31) 向上云烟, 散散漫漫;向下铁锵, 撩撩乱乱。 (《敦煌变文·大目乾连民间救母变文》)

(32) 黄檗见来便问, 这汉来来去去, 有什么了期。 (《真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到宋元明以后AABB式重叠已经很普遍了, 而且与现代汉语用法近似。

(33) 若恁地安安排排, 只是做不成。 (《朱子语类》)

(34) 婆婆也, 再也不要啼啼哭哭, 怨怨烦烦, 怨气冲天。 (《感天动地窦娥冤》)

(35) 去考举人进士的, 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 谈谈讲讲些仕途的学问。 (《红楼梦》)

由以上例句可看出, AABB式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ABAB式差异较大, 并不表示短时小量尝试义, 反而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多, 反反复复, 这反倒与前文所提先秦、魏晋和唐宋韵文中的AA式动词重叠相似。

溯源动词重叠式

关于动词重叠式的来源, 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有学者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疑似的动词重叠现象。

(36) 采采卷耳, 不盈倾筐。 (《诗经》)

(37) 京师之野, 于时处处, 于时庐旅, 于时言言, 于时语语。 (《诗经》)

(38) 未见君子, 忧心忡忡。 (《诗经》)

(39) 有客宿宿, 有客信信。 (《周颂·有客》)

以上重叠后动词的动词性非常明显, 高亨认为这是动词重叠在先秦的偶现, 而丁声树却证明先秦时期及物动词不可重叠, 不及物动词可以重叠。对动词重叠式的最早出现时期各家看法不一, 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动词重叠现象已大致认可。

(40) 行行日已远, 人马同时饥。 (曹操《苦寒行》)

(41) 生人作死别, 恨恨那可论。 (《孔雀东南飞》)

(42) 飘飘渐高, 有顷而没。 (《搜神记》)

(43) 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 (《古诗十九首》)

(44) 吹我东南行, 行行至吴会。 (曹丕《杂诗》)

不过, 由以上例 (40) 至例 (44) 可知, 这些例句中的动词重叠语法意义都是表示动作频率高、反复多次, 持续时间长、不停歇。

太田辰夫、潘允中、赵克诚等学者都认为动词重叠式在先秦就已经产生, 表示反反复复、动作持续时间长的语法意义。近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只不过到近代以后语法意义发生转变, 主要表示次数少、时间短、尝试意义。

关于动词重叠式的起源, 学界还有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观点。李讷、石毓智 (1997) 认为动词重叠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句法格式, 只有大约两、三百年的历史。唐代及以前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VOC结构, 承担了引进宾语的功能, 见以下例 (45) — (50) 。然而宋、元、明时期, 动补结构发展成熟, 其成熟的主要标志为, 动词和补语联系紧密, 组成一个句法单位, 不能够被宾语隔开, 因此VOC结构便在此时期衰落, 到清代已经完全不用了, 其相应的功能被动词重叠式V (+O) +V (+C) , VCO结构, “把”字句, 话题结构所替代。而VCO结构, “把”字句, 话题结构是原来业已存在的, 本就无法完全承担VOC结构引进宾语的功能。所以一种全新的结构V (+O) +V (+C) 动词重叠式便在这一时期大量兴起, 填补了VOC结构消失的功能空缺。

(45) 待君久不至, 已去。 (《世说新语》)

(46) 寺中有一僧, 长念法花经已多年。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47) 日本国灵仙三藏昔住此院二年。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48) 丹霞有一宝, 藏之岁月久。 (《祖堂集》)

(49) 戴安道中年画行像甚精妙。 (《世说新语》)

(50) 戴既无吝色, 而谈琴书愈妙。 (《世说新语》)

以上唐代及以前例句中的VOC结构在现代汉语中都已不可直说, 但都可以用动词重叠式引进宾语来说。比如, 例 (45) 可以是“等你等了很久都没来”, 例 (46) “念法花经念了已经很多年了”, 例 (47) “住这个院子住了两年”, 例 (48) “藏它藏了很久”, 例 (49) “画行像画得很精妙”, 例 (50) “谈琴书谈得更妙”。

本文赞同李讷、石毓智的观点, 动词重叠式V (+O) +V (+C) 的产生是为了填补宋元明时期VOC结构衰落所造成的语法功能空缺, 起到了引进宾语和补语的作用。我们认为, 先秦、魏晋及唐宋韵文中表示动作反复多次、持续绵延意义的动词重叠式是属于动词重叠的一种, 但却不太可能是现代汉语表示短时、少量、尝试义动词重叠式的渊源。因为我们尚未找到其语法意义朝完全相反方向演变的证据, 无法解释为何二者在语法意义上截然相反。

结语

本文以动词重叠的基本格式为轨迹, 基于大量近代汉语语料分析了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语法意义及其语法功能, 主要选取了AA式, ABAB式和AABB式这几类常见且代表性极强的动词重叠格式, 至于其他格式或数量很少, 如“AB了AB”, “AB一AB”, 或属于不完全重叠, 如“AB了B”, “AB一B”, “ABB”式。而且分析有代表性的动词重叠式可以给解析其他未涉及的重叠式提供重要启迪。

本文还追溯了动词重叠式的来源, 并认为动词重叠式是近代汉语时期为了填补VOC结构衰落所造成的语法功能空缺——引进宾语和补语, 而产生的新格式。先秦及魏晋、唐代韵文中大量的表示动作绵延持续、反复多次的重叠动词现象的确是动词重叠式的一种, 但并非元明以后表示短时、小量、尝试义动词重叠式的源头。

参考文献

[1]、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商务印书馆, 1984

近代物理知识复习导航 篇8

[摘 要] 近代物理知识虽不是高考物理的主干知识,但也是高考不可忽略的内容,尤其这些知识中蕴藏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能够很好地熏陶中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知识的核心内容是光电效应、量子理论、原子以及原子核,这些知识可总结为一个物理实验、二种原子模型和三类核反应,简称一、 二、三。

[关键词] 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 光电效应 量子理论 原子 原子核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1 0062

考纲对此专题内容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大多直接考查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考查内容广泛。从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本专题所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光电效应、量子理论、玻尔理论、原子核的衰变、核反应方程,所以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这几个重点知识。

近代物理知识由于点多面广,考题难度不是很大,属必得部分,因而要求复习过程要扫清盲点,不留死角,还应学会与近代物理发展趋势联系,拓展视野。在应试策略上,此专题常以选择题和简单的计算题出现,主要考查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复习中,应突出对每个概念、规律、现象的理解,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记忆深刻,才能辨明是非,才能正确表达出来。本文就以一个物理实验、二种原子模型和三类核反应为主线,分析这部分内容的复习。

一、一个物理实验——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就是用光子去轰击金属,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打出的电子叫做光电子。学生在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时,关键是要掌握两条主线与两个图线,充分理解光子的个体行为与光子的群体行为。

1.两条主线

(1)光的频率线——单个光子的个体行为

光子的频率不仅决定能否发生光电效应,还决定了从金属表面打出的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当光子的频率γ大于或等于该金属的极限频率γ0时,就能产生光电效应。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能量的观点分析光电效应现象。光子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的能量为E=hγ。当光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该金属的逸出功时,即E=hγ≥W=hγ0,就能发生光电效应,而从金属表面打出的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Hγ-W。所有这些情况的分析皆是单个光子的个体行为。

(2)光的强度线——大量光子的整体行为

光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光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的能量,公式为I=nhγ,其中n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光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的光子数。

当发生光电效应时,光强增大,照射到金属上的单位时间内的光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增加。如果用N表示单位时间内入射到金属上的光子数,用N′表示单位时间内逸出金属的光电子数,则必有N′正比N,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从金属上逸出的光电子数与光的强度成正比。光电子从金属表面射出后形成光电流,饱和光电流为I0=N′e。因此,电路中形成的饱和光电流也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以上讨论中的情况由光的强度决定,它是由单位时间内能引起光电效应的光子数决定的群体效应。

2.两个图像

为了描写光电效应及其规律,我们注重了两条主线,即光的频率线与光的强度线,同样的道理我们将这两条主线也可以用与此对应的两个图像进行直观描述。

(1)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光的频率变化而变化的图像

根据EK=hγ-W=hγ-hγ0,可以画出如图1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①当EK=0时,γ=γ0,即图像中横坐标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即γ≥γ0时能发生光电效应,否则不能。

②EK~γ图像的形状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普朗克常数。显然,对于不同的金属所发生的光电效应,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随光的频率变化而变化的,在同一EK~γ中皆为相互平行的平行线,因此,若知道极限频率,我们可以根据图像直接求出对应的光频率的最大初动能。

③假设的延长线与EK轴的截距为W,则有W=hγ0,即图1中纵坐标轴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这种金属的逸出功。

(2)光电流随外电压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点评: 我们要节约能源,坚持低碳生活的理念。太阳能是天然的能源,其本质是轻核聚变产生的核能。

四、科学的研究方法

1.实践——理论——实践

从实践(实验)出发,提出理论,再经过实践的检验或进行新的实践——进一步发展理论。例如,通过对气体放电现象、阴极射线的研究,汤姆生发现电子(1897年),提出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模型。由于卢瑟福,粒子的散射实验,进一步发展成卢瑟福模型。通过对氢原子明线光谱的研究,又提出了玻尔理论等。在原子物理中,非常鲜明地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这一基本思想方法。复习中也应以此为线索,把握全章的知识结构。

2.守恒规律的应用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自然界中的基本规律在原子物理中都得到全面的体现。复习中应紧紧把握这些守恒规律,追寻守恒量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上一篇:坚持的哲理名言下一篇: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开头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