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复杂的方程2教案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稍复杂的方程2教案(通用10篇)

稍复杂的方程2教案 篇1

新课程标准对于方程这部分内容在本学段有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

3、了解方程的作用,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4、能解简单的方程。

在这一节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

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进一步深化,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稍复杂的方程”这块内容分三个例题,例题1:ax-b=c及其应用;例题2:ax+bx=c及其应用;例题3:ax+bx=c及其应用。这节课要思考的主要是探究学习例题1:形如ax-b=c的方程及其应用,本节课作为学生初次接触“稍复杂的方程”的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是根据题目里的已知信息列出等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稍复杂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索列方程解决较复杂应用题的方法。

稍复杂的方程2教案 篇2

1.一桶油共35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

2.一桶油用去的比剩下的少21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

3.一桶油剩下的是28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

4.一桶油用去了7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

5.一条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25%,第二次剪去全长的35%,两次共剪去6米,这条绳子共长多少米?

6.一条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25%,第二次剪去全长的35%,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剪了1米,这条绳子长多少米?

7.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0%,第二天修了40米,两天正好修了全长的一半,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稍复杂的方程(一)》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反思

程 丽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并结合孟氏EEPO理论,让学生经历了:复习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总结拓展这5个学习过程。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

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我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稍复杂方程的练习(新人教五上)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练习十三第8-12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解稍复杂方程的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正确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3.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用稍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并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方程。

33×11+ 4x = 31             6x-7.05=7.95

5.4x + x = 19.2      3.6x – x = 3.25

2、列方程求解

(1)一个数的1.8倍与它的1.5倍的差是2.4,求这个数。

(2)2.5加上x的6倍,和是3.7,求这个数。

(3)一个数减去1.5与4的积,差是10,求这个数。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哪种类型的应用题?

二、1、p73   9

1)审题后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数量关系是什么?

怎样列方程解答?

i.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方程解答。

①(2.5+3)x = 22;

② 2.5x+3x = 22;

2、p73   10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用不同方法解答。

3、小结:…………

以上两题积中都有相同的数,可用两种方法列方程。你发现这两题有什么不同吗?

4、p73   11、12

1) 生先独立思考解答;

2) 汇报思考方法;

11题只要把方框里填入的相同的数设为x转化为方程。24x-15x=18,

解这个方程。即可求出方框里的数。

12题先从方程两边同时减x,即2x=100,解之得x的值。

5、p73 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教案仅仅是教学预案,它应该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今天在教学中,我对原订指导练习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首先,根据学生昨天掌握情况将第8题作为指导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已知两数差,求两数分别是多少用“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的等量关系式。针对部分学生习惯根据已知条件“妈妈比小明大24岁”顺势写等量关系的现状,补充讲解了x+24=3x这类方程的解法。

x+24=3x

x+24-x=3x-x

2x=24

2x÷2=24÷2

x=12

经过此题的讲解及相应习题的练习,学生起色较大。

其次,我将“鸡兔同笼”作为本课的另一重点指导练习。因为校外培优班在教学此类习题时多用假设法,学生分析理解难度较大。但如果运用方程来解答,数量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学生解答起来难度也易如反掌。重点指导此题,并非它难度大,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到方程的好处。

稍复杂的方程2教案 篇5

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提供了五年级数学稍复杂的方程练习题,希望同学们多多积累,不断进步!1.解方程。(1)5x+2x=56(2)16+2x=48(3)8×(5-x)=28.8(4)3x+2x+8=382.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1)一个数的3倍与5.4的和等于6.6,求这个数。(2)一个数的5倍比9.8大4.7,这个数是多少?3.一块三角形地的面积是840平方米,底是140米,高是多少米?(用方程解。)4.解方程。(1)6x-0.9=4.5(2)3.6x-x=3.25(3)2(x-3)=5.8(4)13.2x-9x=26.46(写出检验过程。)5.李师傅买来72米布,正好做20件大人衣服和16件儿童衣服。每件大人衣服用布2.4米,每件儿童衣服用布多少米?(用方程解。)6.为庆祝教师节,学校今年购回鲜花240盆,比去年的5倍少10盆,去年教师节购回鲜花多少盆?(用方程解。)7.有一根绳子长120米,用来做一些跳绳,每根跳绳长2.2米,做完跳绳后还剩32米,做了多少根跳绳?(用算术和方程两种方法解。)算术解法:方程解法:8.同学们去春游,上午8点出发,每小时走5千米,到目的地后休息了2小时,按原路返回,每小时走3千米,到学校时已是下午2点,学校到目的地有多远?(列方程解。)查字典数学网精心为大家提供了五年级数学稍复杂的方程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6

越秀区中星小学

杨春晖

《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人教课标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会解稍复杂方程,并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步骤的基础下,学习今天的新课。本课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关键句,列出等量关系式,根据关系式构建方程模式,能正确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能感受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这以下三个特点:

一、分析好关键句,等于成功了一半。

做好应用题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分析好关键句,本节课的引入以及巩固练习的环节都加强根据关键句列好等量关系式的教学设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多少”这样的应用题,找准题目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根据这两个量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通常都会把一份的这个量作为标准量,用字母表示。另一个和它相关联的量用字母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本节其中一题“长比宽的2倍少6.4米”,这句关键句,我们习惯把一倍量宽用字母a表示,根据他们的关系可以用2a—6.4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

二、用等式原理构建方程模式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多少?(一倍量不知道)”,这样的应用题,打破以前习惯用找好三个量,然后用大数—小数=相差数,或大数—相差数=小数,或小数+相差数=大数,这样的关系式,从而列方出方程进行教学。本节课着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一倍量,另一个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如本课的例题“白色皮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求黑色皮有多少块?可以设一倍量黑色皮有X块,根据它们的关系可以用2X—4表示白色皮的数量,列出方程2X—4=20,等号左边是白色数量的式子,右边20是表示白色皮的数量,都可以表示白色皮,根据等式原理,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从而列出方程。

三、灵活运用方程和算术解决问题

稍复杂的方程2教案 篇7

(三)授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班级:五年级班

教学内容: 教材70页的例3及相关的练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列方程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用方程解答“和倍”、“差倍”应用题,由于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比较有兴趣。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 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法、讲解法、对比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1、计算

4x+5=543×2.1+2x=13.40.3x÷2=94(x+8)=20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人,男女生共有()人。

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男生有()人,男女同学共()人。

二、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第70页的例3。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 + 海洋面积 = 地球表面积

教师:这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而这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我们在解题时,只要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就可以用这个未知数来表示,为了解方程方便,通常情况下,设一倍数为x。

3、列方程解应用题,师并板书。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2.4x亿平方千米x + 2.4x = 5.1

(1 + 2.4)x = 5.1

3.4x = 5.1

3.4x÷3.4 = 5.1÷3.4

x=1.5

提问:1.5表示什么?(1.5表示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

那海洋面积该怎样求呢?

一种:5.1-1.5=3.6(亿平方千米)

另一种:2.4 x=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检验。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3(4、6、7题 用方程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2、练习十三(5 —10题)

四、作业设计

1、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2、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五、小结全课: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三)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2.4x亿平方千米

x + 2.4x = 5.1

(1 + 2.4)x = 5.1

3.4x = 5.1

3.4x÷3.4 = 5.1÷3.4

x=1.5

海洋面积:方法一:5.1-1.5=3.6(亿平方千米)

方法二:2.4 x=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

千米。

稍复杂的方程2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分数乘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数量关系的过程中,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完整的思维和清晰的语言表达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略中国的古老与文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线段图理解掌握稍复杂的有关分数乘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掌握稍复杂的有关分数乘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欣赏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的视频资料。(课件播放“八大奇迹”的视频资料)

学生对世界“八大奇迹”了解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世界的“八大奇迹”,其中我国的“秦兵马俑”还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看看我们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1号坑和3号坑一共占地面积多少平方米? 追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

生2:2号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第(1)个问题是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第(2)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交流使学生了解世界“八大奇迹”,课堂中顺势引导学生走近“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探究的欲望与兴趣,为更好地投入到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索 1.分析理解题意

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了单位“1”? 1077生:表示1号坑和3号坑占三个坑总面积的,这里是把三个坑的总面1010提问:这里的积看作单位1。

2.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借助线段图能够清楚地展示思考过程,你能试着先画线段图,再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看看哪个同学的表达更清晰更准确。

3.组间交流,建立模型。方法1:

20000-20000×=20000-14000 10=6000(平方米)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们的线段图是怎么画的吗?

生:三个坑的面积是单位“1”,所以先画一条线段表示三个坑的总面积,也就是20000平方米,再画其中的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演示规范的线段图画法。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20000×7求的是1、3号坑共占地多少平方米,再求用总面积减去1、107,表示1、3号坑的面积,剩下的就是2号坑103号坑的面积,也就是2号坑的面积。

同桌借助线段图再交流解题思路。方法2:

20000×(1=20000×3 107)10=6000(平方米)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17求的是2号坑占三个坑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再求2号坑的占地面10积是多少平方米。

同桌借助线段图交流这种方法的解题思路。方法3:

20000÷(7+3)×3=6000(平方米)

提问:比较这种画线段图的方法和前两种有什么不同? 生:这种方法用了两条线段图,前两种方法用了一条线段图。追问:哪种方法更合适?为什么?

生:1、2、3号坑都是20000平方米的一部分,所以只用一条线段表示更合适。

教师小结:这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只用一条线段表示。4.对比方法,沟通联系。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地思考一下,第一、二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呢?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生:不同之处是:20000-20000×米,而20000×(17是先求1号坑和3号坑共占地多少平方107)是先求2号坑占三个坑总面积的几分之几。相同之处10是:都是把3个坑的总面积看作单位1,都需要用乘法解决。

教师小结: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所不同,但都是把3个坑的面积看作单位“1”。都利用了我们前面学习的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知识,需要用乘法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借助线段图理解解题思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对于两种方法注重对比沟通,更好地理解解题思路,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对比、联系地看问题的习惯。)

三、自主练习1.还剩多少页没有读? 先画线段图,再解答。

32(1)=80=32(页)答案:805532.一瓶1000毫升的饮料,倒出它的,瓶中还剩下多少毫升?

5师:请同学们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提问: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

33生:不同之处是:1000-1000×是先求倒出多少毫升,而1000×(1-)

55是先求剩下的占整瓶的几分之几。相同之处是:都是把整瓶饮料看作单位1,都需要用乘法解决。

32(1)=1000=400(毫升)答案:1000553.看图列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已知单位“1”的,都用乘法计算。教师适时引导提升,总结学习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正是利用了以前学的旧知识迁移类推来学习新知识,以后可以大胆尝试这种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351(1)=360=60(本)答案:200=120(米)

360566

4.六年级一班有48名同学,其

11中的人参加篮球训练,的人参加足球训43练,剩下的参加棋类活动。参加棋类活动的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上,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在对比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理清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在发展练习时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性,培养学生灵活选择方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115(1)=48=20(人)答案:48431

2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被称为“第八大奇迹”的秦兵俑的了解,一起探究了“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作业

1.一根丝带长10米,做中国结用去它的2,还剩下多少米? 523答案:101=10=6(米)。

552.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西藏自治区有300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其他民族有多少万人? 10

91答案:3001=300=30(万人)。

101053.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853答案:401=40=15(人)。

88

4.文化路小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植树560棵,其中四年级植树棵数占总数11的,五年级植树棵数占总数的。两个年级共植树多少棵? 871115答案:560=560=150(棵)。

5687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 2号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整体与部分 20000-20000×10=20000-14000 =6000(平方米)20000×(1=20000×

稍复杂的组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稍复杂的组合(课本11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能采用列举、连线等方法进行排列,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2、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组合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简单的组合规律。教学难点:使学生搞清楚排列和组合的区别。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用2、3、4可以摆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1、学生练习。

2、学生同桌进行交流:你有哪几种数?如何摆的?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例3:(出示图片)1、02年世界杯背景简单介绍。

2、理解题意: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C组球队如下:

巴西、土尔其、中国、哥斯达黎加。每两个球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

3、学生思考。(拿出国旗图标连一连)

4、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想得?如何做到不重不漏?

解答:将四个图标摆成一个正方形或一字排开,两两相连。

思考:每个国家要连几条?(3条)每两个队之间要连几条?(一条)为什么?(排列)

5、小结。

三、练习巩固。

1、作为奖励,接下来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抢座位。

1)游戏规则讲解,请学生游戏。(使学生明白这是和顺序无关的)2)学生讲解抢到椅子的是哪两个小朋友,有几种可能? 3)教师小结。

2、(重点题)我会填。丽丽可买哪两种文具呢?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小华、佳佳、丽丽和小强准备星期天外出,他们之间准备每两个人之间都通一次电话,你想,他们之间一共要同多少次电话?并用线连一连。六: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2教案 篇10

一、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是因为大多数时间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自己省心、学生省力,往往避重就轻,草草带过,舍不得把时间用在过程中,总是急不可待,直奔知识的技能目标,究其根由,在于教师的课堂行为,我缺乏必要的耐心。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因此在今年整体的教学中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本节课上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发展。

二、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在充分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水到渠成的完成求“1”的量用方程做或算术法做,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揭示新知识的本质属性。

上一篇:科学管理理论案例下一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