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老师)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夜归鹿门歌(老师)(精选6篇)

夜归鹿门歌(老师) 篇1

一、《夜归鹿门歌》中的山水情怀探寻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 正逢大唐盛世, 在这一时期, 诗人的梦想自然也是建功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但事实上孟浩然一生运气极差, 多次错过出仕的机会, 以至于郁郁终老。他壮年时就赶赴长安去谋求官职, 盼望在仕途上有所进步, 但因为“当路无人”, 得不到当权者的推荐和赏识, 最终只好还归故园, 寄情山水, 成为唐代一位不想隐居, 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对于孟浩然自己来说, 这自然也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痛和始终解不开的结。孟浩然在出仕无望的情况下选择了寄情山水田园, 应该是心有不甘的, 更是无比愤懑的。但是就这首诗歌所言, 似乎此时的孟浩然不但默认了这样的人生, 并且在心灵上开始探寻其中的乐趣。

题中所写的鹿门山应该离作者家不远, “庞公”就是庞德公, 是汉末著名隐士。他不喜欢出仕, 于是他拒绝了朝廷的征辟, 隐居在鹿门山, 从此这里就成了著名的隐逸之所。孟浩然在仕途失意后, 似乎想起了这位前辈, 于是追寻他的足迹, 也在此修建了一处别业, 因此就有题目“夜归”的写实。但这首诗歌仔细读来, 其实还是阐发自己乐于归隐的情怀志趣, 这看似与作者求官本愿不合, 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是作者多次失意, 难免厌烦仕途;二是作者本性就喜好山水;三是古人诗歌中之爱山水、望隐逸多是一时之感, 不能看作不变的思想。因此在这首诗中孟浩然确乎对山水之爱出乎真心、真情,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就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中, 山寺、钟声、月光、鹿门、烟、树、松间小路、山中岩石等, 这些意象, 可以说是娓娓道来, 非常幽清自然, 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静谧优美的画面, 真可谓隐居的胜境, 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这静谧优美的景色寓含了作者那种悠闲淡然的隐居之情。所以诗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 也是诗人的自比。在这里, 没有熙熙攘攘, 没有俗务缠身, 没有失意不顺, 唯有古寺明月、禽鸟山林等美景, 隐者在这里可以幽居独处, 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诗人真实地抒写出这种隐逸情趣, 虽然也表现出了一些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地对这种静谧、远离世俗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这透露出在盛唐时代错失报国扬名盛宴的凄清与无奈, 与晚唐时代诗人躲避战乱纷争而隐居截然不同。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寄寓情感发微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 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 形象缤纷多彩, 表现手法新奇, 是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又名《别东鲁诸公》, 从时间上看, 本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 由于受当朝权臣排挤, 李白被赐金放还, 没能够一展胸襟, 这对于李白而言是郁郁难平的。离长安后, 他回到东鲁居住了一段时间, 可是李白无法忍受这种安逸和空虚, 于是他与东鲁诸公告别, 踏上漫游的旅途, 希图通过寄情山水, 来消释在政治上遭受的挫折, 排解其中的愤怨。

对于李白来说, 他并不是要写现实中的天姥山, 他要写的是历来游览的那些山水, 甚至可以说, 现实中的山根本不是他要表达的内容, 他要写的只是他心目中的山, 带有某种寄托的山水, 因此, 用梦游便于作者超脱现实, 对天姥山进行寄寓式地阐发。诗人运用极度夸张与浪漫的想象写出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峻, 仙境的瑰丽如幻, 但梦醒时分, 一切消失了, 眼前的现实依旧无奈、黑暗。李白在梦中所游历的山水自然是一种美好、理想的人生与社会, 那么梦中的美好自然就与现实的黑暗、丑陋产生了不言而喻的对比。在诗中, 诗人因为仕途失意、人生挫折, 于是感叹“古来万事东流水”;为了排遣这种失意, 他选择梦游、仙游, 在天上仙境之中找寻乐趣, 于是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的感慨;然而诗人并非耽于享乐, 这不过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方式, 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 于是在诗歌的结尾, 诗人还是发出了不愿为权贵折腰的呼喊。

这才是李白, 那个敢想敢说的李白。李白虽然曾受帝王优宠, 但也不过是个词臣, 在这样的景况下, 李白不但有失尊严甚而根本就没能够实现理想, 一展抱负, 同样在盛唐这场即将转衰、结束的盛宴面前, 失去了最好的机会。因此, 李白这样的一种态度, 实际上是一种决绝, 与那些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者的决绝。对他们, 李白深深地表示出蔑视与不屑, 这种不屑写出了千古以来多少仕途不顺、报国无门之人的心声。所以, 诗歌虽然因为记梦而显得浪漫虚幻, 但实际上依然是针砭现实, 寄托了诗人的现实理想与态度。

三、两诗中盛唐诗歌风貌透视

夜归鹿门歌详案 篇2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诵读鉴赏与品悟(教案)

天津市第82中学 陈亚红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诗人孟浩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本首诗的语言特色。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诗句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归隐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内涵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掌握意象——意境——情感的分析思路。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1诵读诗歌,逐步深入作品

2讲析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感受品读作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师:(配乐朗诵)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诗人的身上,一格一格的,很美。揉揉惺忪的睡眼,温暖的感觉,传遍全身。仿佛是一夜之间,春天已占领小小的山村。窗外,是谁的叫声如此婉转?沿着一米阳光的道路钻进书房。诗人舒展了一下手臂,细细倾听。这些清新而温馨的声音,让心灰意冷的人,重新贮满希望和信心。依稀记起昨夜,风夹着细雨,敲打着屋檐。这群音乐的孩子,总让人想起乡间的童年,母亲在油灯下轻轻哼着的歌谣。那些昨天还含苞待放的花儿,在这飘着细雨夜晚摘下薄薄的面纱,羞红着脸,怯怯地立于院中,和风雨亲吻。花开花落的声音,有谁听见?清晨,一位诗人拾起那飘零的花瓣,梦里花落知多少?你知道这篇散文描绘的是那首诗歌的内容吗?

学生:孟浩然的《春晓》

师:台湾女作家三毛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记得当年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天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郭敬明的成名作《梦里花落知多少》更是陪伴我们度过了花样的青春年华。孟浩然的诗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那么,同学们心目中的孟浩然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呢?

生: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人称孟襄阳,40岁之前他隐居鹿门山,过着隐士的生活,40岁时,到长安应试,失落而归,后归张九龄门下,做了幕僚,后病死。他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生后人。把他的诗歌整理为《孟浩然集》。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2、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并且言之有据。看来,大家对孟浩然还是非常了解的,我把同学们说的内容概括一下ppt.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再一次领略诗人笔下的山水之歌,田园之美。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生: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眷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这首诗是孟浩然决心隐居绝意仕宦时写的,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朗读,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所谓置身诗静,就是PPT,下面,我们就找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学生1:读的比较流畅。

师:读的不错,只是要注意栖字的读音。下面大家齐读这首诗歌,读的时候注意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生:齐读。

师:这次大家字音节奏处理的较好,但读的语速有点快,我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首诗歌的内容。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师:说的真美,大家来说一下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生:宁静、悠然

那应该用快速的语调?对了,要对的稍微慢一些,读出宁静自然、流转自如的感觉。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生:齐读。

师:我还想请我们班朗读好的同学来读一读。生1:读。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齐鼓掌)师:谁还想试一试?挑战一下? 生2:读。

师:读的真好,我想大家已经大体了解了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首诗歌。PPT这首诗歌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画面、意境和情感,说一说他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意境的。

在有些意向因为诗人常常用它来表达特点的情感,所以,这个意向就有了特定的含义,比如柳与“留”字谐音,就常表达留意,依依不舍之情,诗经中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昔。雨雪霏霏。再比如流水,多表达时光的流逝,人生命运的无常,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有时,同一意向在不同的诗歌当中,其表达的情感会有不同,比如饮酒,有时表达一种喜悦得志之情,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有时表达一种郁郁不得志苦闷和离别的伤感,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各种意向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在一起,仔细品味意向的特定含义。

(学生讨论2分钟)

生:意象:钟声、渡头、江村、渔人、“我”、鹿门、月、烟树、岩扉、松径、“幽人” 图景:黄昏江景图、月夜山景图

意境:山寺的超然僻静 世俗的杂乱喧嚣

幽美恬淡

情感:屏弃世俗生活,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清幽闲适的归隐生活的志趣 师:有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对诗的最后一句产生了疑问,“幽人”指的是谁呢?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谁能帮他解答一下?

生1:诗人自己,因为此时在鹿门隐居的是作者自己。生2:是指庞德公,因为作者是来到了庞公栖隐地地方。师:我想在这里应该既指庞德公,也指自己,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

师:那意境是怎样的呢? 生: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师:老师在阅读这首诗歌的时候私底下把这句诗改了一下,把惟字改成了“还”,你们觉得改得好不好?(自豪样)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惟”为“单单;只”之意。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师:原来是这样,诗歌中的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要细细的咀嚼鉴赏才能品出味道来,我以后再也不敢乱改诗歌了。这句诗中,作者已将自己和天地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宁静、超脱、悠然自得的,但也透露出了一丝孤寂和无奈。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山,读来颇像一则随笔描述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知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行舟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染世俗到空寂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的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俗,前人说孟浩然的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歌咏情,诗言志,这正是他清高淡然的思想性格的体现,李白更有诗赞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表达对孟浩然的崇敬仰慕,赞美之情。

3知识总结

师:我们一起总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意象 绘图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诗歌中的图景画面。第二步:说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用双音节词概括,比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第三步:溯情感。因为________景色而表达__________的情感。

4、比较探究

师:诗人在长期的创作中,会形成自己不同的特点,包括语言、选材、意境、情感等,大家看下面的四首诗歌,判断一下,哪一首是孟浩然的诗歌?其他三首诗歌的作者是谁?(1)南征(2)耶溪泛舟 作者? 作者?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落景馀清辉,轻桡(náo船桨)弄溪渚。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闲暇自得)。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白首垂钓翁,新装浣纱女。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想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3)辛夷坞(4)送韩侍御之广德 作者? 作者?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shì赊)酒与君倾。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生:第二首是孟浩然的,第一首是杜甫的吧 生:我觉得第三首是孟浩然的,第四首是李白的 师:同意第二首的举手?看来大部分同学同意第二首,恭喜你们答对了。你们是凭借什么做出的判断? 生:第一首有“多病”,有“北望”,说明他在病痛中海盼望着收复失地,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生:第四首是李白的诗歌,因为在诗歌当中有酒,李白最爱喝酒了,所以他的诗歌当中关于酒的句子很多,而且诗歌体现的情感潇洒而豪放,正好符合作者的性格。

生:第二首诗孟浩然的,因为是描绘的是山水田园的内容,而且语言清新自然,第三首应该是陶渊明的吧

生:第三首是王维的吧 师:何以见得?

生:王维的诗歌讲究画面感,苏轼就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非常好,第三首是王维的诗歌,除了画面感之外,就是王维的诗歌当中有禅意。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孟浩然的这首《耶溪泛舟》,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对孟浩然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比较一下这首诗和《夜归鹿门歌》的异同。生1:语言:清新自然,通俗直白 生2:都是写景抒情的作品 生3:《夜》写宁静自然的山景,《耶》表现江南生活的恬静,风土人情,榆林竹寨,在夕阳垂钓的老翁和淡雅的村姑少女。

生4:场景不同,一个宁静,一个热闹

生5:情感不同,一个是悠然自得中有孤寂,一个是从大自然中吸取的欢乐

师:今天,我们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的方法鉴赏了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相信大家对孟浩然其人,对这首诗会有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的不错,可是语速还是稍快,我们站起来,试着把这首诗友感情的背诵一遍。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山水之歌 田园之美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篇3

孟浩然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看标题:夜归鹿门歌 时间、地点(隐居地)用典 找出描写景、物、人的词语

山寺

鸣钟

夜月

岩扉

松径

景物(意象)

庞公、幽人(人)

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

三、赏析诗歌

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僻静

喧闹

比较 黄昏闻钟

渔梁晚渡

洒脱的情怀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世人回村

我归鹿门

隐士自得之志趣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月开烟树,夜归鹿门)

山路美妙无比

不觉到了目的地

“忽”字 说明 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高士隐居图

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2、诗歌描绘了什么内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抒发什么感情?

前四句通过江边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动态场景描写,表现出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后四句通过诗人山中隐居静态场景刻画,突显出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挣脱世俗,追逐隐逸的情怀,营造出山中清幽寂静的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3、诗歌主旨: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4、艺术手法

(1)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此为一比;(2)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3)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

(4)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

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思考:你从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江边世俗场景和山中隐居场景的对比,表现了诗人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表现了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抒发了诗人心中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的情怀。

【相关考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描写了哪两个场景?这两种不同的场景是如何统一到诗境中的? 答:分别描写了江边与山中两个场景,写山寺传来的钟声与江边嘈杂的人声,表达诗人对世俗的不满,再写山中清幽寂静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一路写来,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它们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共同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唯有幽人独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答: “独”说明诗人独自一人,而“幽”是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结合全诗,请对“流水”“暮禽”作简要赏析。

答:“流水”寓有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含有“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诗人因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而决意归隐之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教学设计4:夜归鹿门歌 篇4

一、诗歌内容赏析

开头两句,(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

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五、六句,(译文: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第七、八句,(译文: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二、探讨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

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明确:

(1)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三、比较阅读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明确:《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的意境和风格。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 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 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四、课堂小结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二、教学过程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2、作者简介

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七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 《孟浩然集》名篇《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

3、背景介绍(见同步)

三、诗歌内容赏析

(一)请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思考: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场景一:明确:钟声 渡头 黄昏江景图 场景二: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月夜山景图 场景一:黄昏江景图

1、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黄昏;渔梁渡头;人们争渡回家,我归鹿门。

2、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诗人所见所闻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心情感受如何?

——钟声、喧闹声;争渡情景;钟声显示了山寺的安宁僻静,渡头的喧哗声显示了尘世的杂乱喧闹;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3、此处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动静结合、对比;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向往隐居、怡然自得之情。(悠然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场景二:月夜山景图

1、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夜晚;鹿门山栖隐处;诗人上鹿门山回隐居处。

2、行走在鹿门山路上,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境分析)月亮 皎洁清冷

烟树 树影朦胧 静景 岩扉 幽深僻静 寂静 松径 清静寂寥

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 神情: 欣喜 沉醉 迷恋 感情: 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四、合作探究

1、全诗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答: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

2、诗中所写 “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诗歌中: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3、这首诗除了诗人隐逸的志趣与超然自得外,你还能读出什么感情? ——除了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外,还有一种孤寂无奈之情。

五、深入探究——诗眼题型

1、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争”字写得好。“争”为“争夺”之意。“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答: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六、拓展训练

1、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小结: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课本),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同:都写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境。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异:1.孟诗着墨轻淡,多用白描,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色彩光泽更为丰富。

2.孟诗整个诗境显得平淡自然、优美 恬淡、脱尽尘世烟火。

王诗意境充满变化: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的黯淡凄凉,归到嵩山的恬静澹泊。

七、知识积累

【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1. 析物象。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 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 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3.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 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悠闲自得

八、常见不同类型诗歌所表达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沧桑变化、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将士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或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或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或统治者的穷兵黩武。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篇6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赏析: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特意在鹿门山开辟一处住所。他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与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夜归鹿门歌(老师)】推荐阅读:

上一篇:军训中的那些事作文下一篇:黄鹤楼公园春节前安全检查工作简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