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篇1

蔡新良

我校办学规模大,专业门类全。学校现有在职教师350人,2010学年注册在校生5300多名,下学年在校学生将达到5500人。开设有服装设计、商务外语等涉及九大类16个专业,因此毕业生就业面广,涉及的行业、企业多。不同的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也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大量需要一线技术工人,有的企业需要少量技术与管理业务骨干,所在按照学校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模式,很难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学校实施开门办学,多渠道、多形式地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孜孜以求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顶岗实习是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得到应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学校一贯重视这一环节的工作。几年来,学校不断通过走访调研、洽谈,逐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到2009年底,学校已有由市教育局发文公布并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24家。合作关系稳定、涉及行业门类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

2.实施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一直是我校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中一棵“常青树”,从“一舟”班到“芽芽”班再到“桐昆”班,订单式培养一路走来。2008年秋,我校又应乌镇旅游公司的要求,与之签了订单培养的“乌镇旅

这一方式在我校服装专业教学中走稳了第一步。通过承接生产加工任务,不仅增加了学生生产实践机会,也引进了企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方法,使全体专业课教师也得到了新的学习和提高。

多年来的校企合作成效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时空与企业生产实际时空的错位、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不协调性等成了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效益的瓶颈。问题的发现,促使了我们新的思考:能否把企业引进学校?

二、筑巢引凤——突破瓶颈

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为学校专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也让学校的教育教学不断走上新的台阶。

但有一个专业的发展与生存总让我们一直挂在心上,这就是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我校自2004年秋,为适应桐乡毛衫业用人的需要,开设了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课教师,又缺乏一定的实习实训条件,该专业的发展总是跌跌撞撞,不见起色,不及时解决问题,这个专业就有可能面临生存问题。

学校经过研究,决定寻找合作企业,使我校的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走出困境。我们对桐乡市衣丽服饰设计有限公司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确认该公司的设计能力在桐乡毛衫行业内确是小有名气,业务量稳定。经过多次接触,我们觉得该公司负责人对合作确是抱着十分诚恳的态度。学校经过多次讨论分析,一致认为要打破畏首畏尾的保守思想,决定走“引厂进校”的路子。经过几轮商谈后,双方于2008年12月签订合作协议书,2009年1月合作企业第一批技术人员

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从羊毛衫设计与工艺专业引企进校合作的初步成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学校把引企进校这一校企合作模式当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抓。学校根据专业发展计划和教学实际需要,进一步推进引企进校工作。

2010年5月,服装专业凭借已有的专业设备优势,与嘉兴万得福服装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校内成立了服饰设计与样衣制作工作室。2011年初又与奥龙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校共同建设汽修专业所需的汽车维修实训工厂。汽修厂场地建设将天本月底竣工,生产车间规划设计与设备设施购置已经进入中期阶段,预计在下半年投入使用。计划在2012年内学校还将引进一家旅游公司在校内创建旅游服务专业实训门店。相信引企进校这一合作模式将在我校多个专业人才培养中结出新成果。

四、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思考

1、建立一套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篇2

(一) 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当前, 社会急需能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物质产品的技术型人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让学生充分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设备以及操作技术等, 一经毕业就能够直接参加到生产实践当中。

(二) 校企合作有利于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

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 企业可以投入资金, 并提供实习教学场地, 学校则可以充分发挥集中教育以及理论研究的优势, 使得学校和企业之间做到密切合作, 优势互补, 做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充分发挥出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 共同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 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专业化以及现代化。

(三) 校企合作能够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近几年来, “订单教育”逐渐得到普及, 企业能够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来, 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与针对性得以强化, 真正做到了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校企合作办学可以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 极大地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比如部分专业因为具有专业知识学习的特殊性, 要采取定岗实习实训, 在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了三方协议之后,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 第三年就直接到企业上岗实习, 并且可以领取见习期工资待遇, 三年毕业之后就已经是成手人才了, 不需要另外设置实习期, 有效地缩短了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周期。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 建立企业出资办学的模式, 鼓励企业投资学校

通过校企股份合作, 能够形成一个全新的股份合作实体模式。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具备股权关系, 不管发生何种问题, 只要股权关系没有出现大的变化, 就不会切断彼此之间的联系, 属于利益共同体。学校与企业通过制订合作章程将股份合作关系明确下来, 共同确定组织机构以及办学宗旨, 这样就可以让合作形式以及合作内容更为丰富。比如在解决贫困生教育问题的过程当中, 注资企业利用自身的股东地位, 直接与学校、贫困生签订预备劳动合同, 然后由企业负责垫付贫困生的学费, 贫困生毕业之后再用工资逐步偿还。

(二) 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应用过程当中, 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应该是带有明显的教育性内容, 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实践的专业化人才。通过生产实践教育活动, 能够让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以及基本劳动技能, 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这是职业教育的统一要求。而职业教育本身也有着广泛性, 这就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参与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必须具备多样性, 因地制宜。比如中西部因为自身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工业欠发达, 所以不管是生产性的劳动或服务性的劳动, 还是工业的劳动或农牧副业的劳动, 都应该纳入到校企合作办学范畴当中。当然, 这里也需要有一个基本前提, 那就是需要基于指导思想上做到立足于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我国幅员辽阔,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 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以及文化等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所以, 在应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中, 就需要基于各地区的实际生产条件入手,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特征, 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部署, 因地制宜地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三) 做到生产技术教育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最主要的目的, 就是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确保职业教育能够适应社会时代发展。而职业技术教育基于某种意义而言, 其实就是培养全面人才的一种手段, 而并非是最终教育目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要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同时也能够为学校与企业增加经济收益。所以,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需要做到生产技术教育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也就是要兼顾到教育意义与经济意义, 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相对统一。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实习生产能够在客观上实现经济效益, 但是要注意到这并非是唯一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以忽略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不然也就失去了合作办学模式的教育意义。所以, 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 要重点着眼于培养学生、教育学生, 不可以片面地追求产值, 单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而让学生参与劳动生产。同时, 也不可以只关注教学作用, 忽略了经济效益, 尤其是在实习活动中不应该大手大脚挥霍浪费原材料。当生产技术教育与经济效益出现矛盾冲突时, 要做到合理调整, 寻求到中间的平衡点。

总之,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 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 只要应用得当, 就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的技术人才。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论文明确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意义与作用, 并提出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茂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

[2]张培强.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职业, 2012 (3)

[3]时武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1 (8)

校企合作群办学模式研究 篇3

【摘 要】分析校企合作群办学思路,总结校企合作群办学措施、特点及成效,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校企合作群办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群 双主体办学模式 办学思路 办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06-02

职业院校的基础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就业需求等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校企合作成为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更是职业教育的工作难点。由于校企合作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模式尚未成熟、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为推动校企合作工作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将院校与企业短期的合作、单一形式的合作演变为长期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即建立校企合作群体,形成多校、多企、多方的多元合作机制,才能依托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分析校企合作群办学思路,总结校企合作群办学措施、特点及成效,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校企合作群办学模式,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企合作群办学思路

学校和企业一对一地开展合作,无论是合作办学、合作教育、合作就业、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作的面和合作的资源往往都很有限,久而久之便会资源枯竭而产生疲劳感,影响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而校企合作群办学即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集中部分相关的院校、专业群体和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形成一种集约式的合作办学模式,行、企、校多方构成的智囊团式的教育合作群体优势互补,打开了校企合作的广泛渠道,使校企双方成为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形成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关系,在招生、就业、教学、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局面。

二、校企合作群办学措施

2010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办学,成立华汽教育合作项目部,2011年成立中锐汽车学院,由校企双方安排人员担任中锐汽车学院理事会和行政领导职务,担负项目组织、沟通、运营、实施、管理等工作,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专业教学、师资培训、招生就业、开展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活动,将这些过程制度化并形成一系列管理文件,使校企合作项目各项工作规范、有效的开展。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通过多方洽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等同于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的40多家院校、300多家企业签订了教学和实践、就业的协议,为后续的工作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成立学院华汽合作项目部,后续发展成立了中锐汽车学院。

第二,成立中锐汽车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运行机制,制定《合作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设备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明确双方合作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了后续合作过程中不必要的利益争端。

第三,由中锐教育集团投入400万元,按汽车4S店实际工作环境建设汽车实训中心,由企业派专人管理;后期陆续补充基础设备,充分利用企业在设备、技术、资源方面的优势和行业的引领作用,实现知识、技能、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四,引进企业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共同开发和建设核心课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部分专业课由中锐教育集团安排企业经历丰富的教师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可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双方在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共建以品牌汽车企业冠名的班级,订单班的运行和监控以企业为主、学校配合,共同管理,并各有分工。

第五,与中锐教育集团的合作院校、合作企业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理念。华汽教育项目在全国有 40多家合作院校,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如目前卓有成效的教材、远程视频课、教学做一体化整体建设方案等,促进合作院校的交流和发展。

第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两年的教学以基于工作过程、集中式的项目化教学为主,最后一年的教学以顶岗实习为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在企业集中培训、师傅带徒弟、定期轮岗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以实际工作任务代替校内实操训练,以企业集中培训代替校内理论教学。

三、校企合作群办学的特点

(一)创新高职办学模式。合作的方式可以是校方出办学场所,也可以通过协作、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由行、企、校多方合作成立汽车教育项目部,共同开发合作项目,切磋合作具体事宜;通常情况下,由学校负责项目学生的招生、学籍管理、日常管理和一般性教学,企业出设备并负责就业安置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分工明确、各司其责,避免合作纠纷。

(二)创新高职办学的体制。以学校为第一主体、企业为第二主体,实行双方法人代表领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的双主体办学体制。合作双方共同出资、共管共教、互利共赢、共担风险,在招生、就业、产品开发、发展等获得显著效益,显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独特的“校企合作群”办学优势。

(三)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合作群体内的各企业、各职业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谋求共赢,盘活并充分利用资源,使合作面不断扩展,合作的良好效应维系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利益相关方都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提高,建立高效、常态的校企合作群体作为高职教育与产业合作深度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成为共识。

四、校企合作群办学取得的效果

近几年,中锐教育集团以汽车职业教育为龙头,大力发展合作办学,已投资近两亿人民币与国内40多所高校共建汽车职业学院与实训基地,获得了包括德国奥迪、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300多家汽车主机厂、上千家汽车服务商的支持,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已与国内十大汽车经销商集团签订人才委培的战略协议。得益于中锐教育按照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跨地域培养人才,提供从企业课程、实训设备、教学支持、专业师资、实习就业等全方位的服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汽车企业、高职院校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的生态链条,各项工作得以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合作前未敢想象的成绩。

(一)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合作企业投入,按汽车4S店实际工作环境建设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汽车实训中心,满足了教学要求,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锐教育集团共投入教学设备总值800多万元;派遣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达20人次,这不仅给该院的学生带来高水平的授课,而且也为该院教师提供了与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无疑将带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是非常值得西部较落后地区提高办学能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得益于双主体办学灵活的运行机制,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在校生规模从建设前的350人越升到现在的840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被确认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自治区级特色专业,汽车实训基地被评为广西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合作项目的学生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三)教学理念显著提升。引进企业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改变了我们重教学效果轻宣传效果、重传授知识轻训练技能和忽视动作规范的思想。学院充分发挥中锐集团在汽车职教行业的领先作用,利用其丰富的汽车生产厂家资源、先进的汽车职教理念和教学资源,加大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推进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学。

(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依托中锐教育集团强大的汽车行业背景,及时准确地获得汽车后市场的岗位信息,使我们更加准确地制订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更加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紧跟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和增加教学设备,大大提高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和教学质量,教学思路逐渐清晰。

(五)教学改革稳步开展。华汽教育项目是一种行业化集约化的教育合作,是独特的校企合作群高职办学体制。一方面,中锐教育集团用行业优势和专业教学理念去影响全国40多家合作院校,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全国华汽教育项目合作院校的力量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集中力量开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等,促进了全国华汽教育项目合作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六)技术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中锐教育集团与国内的300多家汽车主机厂和经销商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全国各地4S店、汽车生产厂家都不同程度地需要引进专业人才、员工培训等,带动了各汽车生产厂家和品牌4S店与所在区域中锐教育集团相关院校的合作,从而促进群体合作。

(七)华汽教育项目为合作院校加强国际交流提供了条件。依托中锐教育集团在世界各地的丰富资源,项目合作院校将方便地走出国门,学习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相关院校合作化办学,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行业技能竞赛、深入了解企业状况的机会。

总之,将零敲碎打一对一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拓展为一个合作的群体,加强行业、企业与学校间的全方位合作,是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合作群体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全国汽车厂商,集团内的厂家、院校深度融合,满足职业院校对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有效推进职业学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梁建和.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职汽车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13(8)

[2]黎志键.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职办学体制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

[3]石兆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作者简介】梁建和(1955-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主任,研究方向:汽车电子技术及汽车类专业教学。

校企合作模式案例[推荐] 篇4

洪景南与茶多网模式

听到洪景南同学获得了2013年福建省“鼎隆杯”网店设计大奖赛二等奖的消息,老师们都比较诧异。因为这项大赛由福建省电商协会举办,参赛的选手分别来自省内各职业学校,汇集全省网店设计精英。能在此项大赛获奖,难能可贵。

在校时,洪景南非常的普通,任课老师甚至都想不起来洪景南长的什么样子。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老师们才还原了洪景南同学在校的形象和在学校的“事迹”。

洪景南同学2011年进校,是12秋计算机及应用班的学生。2011年进校成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没有什么闪光的地方,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2012年,进入茶多网公司实习。教素描的老师说:“我只记得他一件事,将大卫画得有点像长得像外国人的中国人。”班主任说:“他个子高高的,像个男子汉,但说话时会脸红。但毕业设计做的不错。”

洪景南的进步,从茶多网开始

2012年7月1日,这是洪景南深深记得的一天。第一次跨进茶多网的大门,几个同学听说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王兴元要给大家上课,心里惴惴不安,几个人还商量一下,准备如何回答提问和表态。出乎意料之外,王兴元给他们上的第一课不是劳动纪律和公司制度,也不是设计理念,讲的主题是“网店设计师的语言表达”。

王总的第一堂课让洪景南记忆犹新,王总说:“对设计师而言,语言是设计师最重要的技术,其次才是设计技术。”“良好地语言沟通,才能让客户与设计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设计的灵感,转化成现实的设计与成果。”

此后,茶多网每周在酒吧举行设计研讨会,除了各设计小组阐述设计方案、讨论设计方案、修正设计方案外,特别安排一段实习生发言时间,强迫每位同学讲话。

洪景南回忆他的第一次发言,对那个设计项目他有些不同意见,但不知道怎么讲,最后只有三个字“蛮好的”。他说:如果是现在,我会从客户文化背景、空间视觉效果、时尚流行元素等多角度评析设计的好与坏。

王总的另一个要求也让洪景南记忆犹新,公司员工每周利用半天时间跑茶叶市场,了解茶叶知识。王总说:“不懂茶叶品质,不懂实际理念,还搞什么设计。到茶叶市场,只要说是茶多网的,商家会任

你看、任你问。”跑茶叶市场,洪景南知道了茶叶的品质、价格、特性,在设计时能够信手拈来,实现茶文化风格与网络销售的有机结合。

王总常说:“将担子交给谁,谁才会承担。”“知识只有经过实战才能成为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从进入茶多网的第一天起,王总为每位实习生指定了一名专职设计指导。这些指导教师均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的指导就是实战,让实习生直接参与到一个个项目中,承担具体的设计任务。

半年实习下来,洪景南能够基本胜任茶叶货源的采购、茶叶网站的设计、售前和售后的服务要点、寄货以及和物流打交道等各个流程的操作。

一年实习期满,4名实习生,每人均参与十多个网店的设计工作,主持过一个网店的设计与销售服务。

洪景南说:“在茶多网,我懂得了什么是网店设计。网店设计是什么?是客户与设计师沟通的思想呈现,是售前、售后的服务体现,是商家与客户的沟通前奏……在学校期间,虽然学习了许多课程,能熟练的掌握网站设计软件、能做出各种效果图、知道各种设计风格,有一定的基础,但它们是割裂的知识,而不是自己融汇的认识。在茶多网,在一项项的具体工作中,我才将所学的一个个单元,融汇成体系,才懂得网店设计。”

茶多网的魅力何在与洪景南的交流,让副校长王金山颇为难受:学校的三年教育只是让学生有了知识,却没有认识;让学生知道,却没有懂得。

从2010年,学校与茶多网签订了合作协议,到2013年共安排185名实习生。其中留下工作的有15人。在茶多网实习的学生谢凯城现已自己独立开家网店。多数在茶多网实习的学生,进入各家网店企业后都成为企业骨干力量。回顾与茶多网的合作历程,王金山悟出了茶多网模式的魅力所在。

第一,茶多网对人的培养完全从项目实战的角度出发,区别于学校的经验程式。

学校教学的目标依据是人才培养方案,但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是滞后的、与行业是疏离的,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时,永远是小修小补、远远落后于实际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者多数为学校教师,自身就脱离实际的工作岗位。

茶多网则是从工作实际出发,教给学生的都是一线设计师自己亲身体验的结晶。艰难创业的王兴元有过不不懂得客户的要求和消费理

念而带来的网站设计风格浏览量不高的情况……王总说:“我的失败要转化成公司和员工的正能量。”

同样学习网站设计知识,学校只是在《网页设计》这本教材中有相关知识,共计36课时。所涉及的都是基础部分,对于如何结合实际,如何更好地搭建商家和客户的桥梁没有更多的介绍和学习。在茶多网,搭建商家和客户的平台知识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掌握。

第二,茶多网重视人的社会性发展培养。

茶多网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将员工分为多个设计、售前、售后、客服和管理团队,强调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企业的考核与奖励以团队为单位,淡化对个体的考评;每年对员工进行拓展性训练;茶多网运动队经常集体参加校企篮球比赛、自行车骑行、钓鱼比赛等活动。

在注重团队培养的同时,也充分允许员工的个性发展。茶多网建有酒吧,员工可随时进入免费饮用;设计人员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不坐班,不考勤;酒吧设有文化墙,供员工自由展示……

茶多网为员工提供的是自由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实习生在这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平等,生机与活力,这是在学校里享受不到的氛围。工作的动力在这里提升,设计的创造力在这里勃发。

从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对比可以看出,学校教学强调规定课程、重视理论,茶多网强调实际需要、重视实践;学校教育强调规范、关注整体,茶多网强调团队、关注个体。

开启茶多网模式

相比于学校,茶多网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工作实际和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不能引进茶多网的经验,改进学校的教学呢?副校长王金山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

经过反复地思考与磋商,2010年6月,学校与茶多网正式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启动了校企合作茶多网模式。茶多网模式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调整课程设置。以王兴元为组长的专业建设专家小组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建议课程设置要做大的调整。王金山主张慢慢来。经双方协商,采取了稳健的改革,将课程中原有的选修课132学时进行调整,全部改茶多网的讲座和社会实践内容。

2、聘请茶多网一线设计师、项目经理到校担任选修课讲师,讲授课本上没有的设计理念和专业知识,实现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

3、引进企业进入校园,即在学校建立“茶多网设计工作室”,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布置工作室的环境,利用课余时间,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入工作室,以“校中企”的方式,在教学中引入茶多网实际项目,由学生和老师提供设计方案,最终由茶多网审核、修改、实施,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4、在企业中办学校教室,即学校投入电脑等设备,在茶多网公司设立学校工作室,以“企中校”的方式,供师生随时学习使用,努力打造现代学徒制。

5、茶多网接受学校专业教师定期企业实践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6、开展校企文化互动,举办篮球比赛、联谊会等活动。

王兴元和王金山都认为这是双赢的事。对茶多网而言,师生成了企业的编外员工,企业讲师也会在讲座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吸引更好的学生充实企业队伍。对学校而言,聘请了编外教师,引入了实战项目,变学生书本图纸的抽象认识为具体的、实物的感知。

在实施过程中曹兴元和黄爱国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参与的学生主要是2011和2012级学生。到2013年5月,有茶多网开设了105个学时的选修课,王兴元亲自主讲了《设计师的语言艺术》《网店销售的艺术》《你是营销专家》《如何应聘》等。引入3个设计项目供教学实践。2013年暑假,接受5名教师企业培训。在茶多网建立了学校工作室工作室,多批师生感受了企业的文化氛围。举办了一次校企篮球对抗赛和钓鱼比赛。

2013年4月,王金山做了个私下调查,学生多数认为茶多网人的讲座和活动有趣、有用。王金山也发现,在选修课的课堂上,学生专注度高,常常掌声雷动。5月初,学校对2011级学生进行了实习一项调查,82%学生想到茶多网实习。

茶多网模式的典型与非典型意义

茶多网模式还在实验之中,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到其他专业中?能对学校的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等各方面工作有哪些指导意义呢?

典型意义一:学校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必须进一步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这样才能避免职业学校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不强的尴尬。

典型意义二: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让设计变成可以触摸的成果,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热情。实际工作的需要会让学习更有针对性,工作的成就感会让学习更有动力。

典型意义三:企业讲师与学校教师的交流,是一种必要的互补。他们有共同语言,但又有不同的经验,教师的规范和企业讲师的灵活实际,这些优势共同融入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受益良多。

典型意义四:多方位的校企合作,企业文化的提前渗入,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尽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人的角色转变。

其非典型意义:这样的模式要有热心教育事业、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负责人。王兴元是个有思想、有个性、有热情的企业家艺术家。他喜欢参加社会活动。担任泉州电商协会秘书长,经常为全市的电商做免费培训。他热爱教育,长期担任全市各职业学校的客座讲师。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篇5

作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究”的课题组成员,一学期以来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精心准备,缜密研究,现将我在研究过程中的总结如下:

“校企合作”的理论分析

1.校企合作的定义

我国的众多学者对校企合作也作出各不相同的精辟理解。下面是几种典型的理解内容:

(1)有些学者从校企合作进行层面上作了解释,阐述了校企合作可根据不同区域及对象以及合作的深度情况进行适度的校企合作。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可以表现在区域和专业设置等层面,也可以反映在办学模式、服务对象与性质等方面,与教育观念、政策支持、国家国情、地域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如:从校企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再如:校企合作可分为物质、人力、文化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的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最有效、可持续的、最具实质意义的校企合作。

(2)还有些学者从校企合作中要注意的原则、过程和目标等方面来理解和解释校企合作。如: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是一种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学校把课堂设置到企业,让学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学习,企业把学生视为正式员工使用,按企业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还如: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综合上述种种解释,我们可以把校企合作教育定义为,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解决实验、实训资源、场所不足,学生就业困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要;是企业获得优秀技术人才,零距离顶岗就业员工,解决科研问题的需要。

2.校企合作的特征

(1)多主体的结合

即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方的、有机的结合,政府是调控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操作主体。应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操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与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运行环境,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最佳效果。

(2)多要素之间动态的结合

即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相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实习基地建设与师资培养相结合;服务企业,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将结合我校各专业的教学现状与企业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

毕蒙蒙

中职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篇6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杨建兵

摘要: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内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背景和意义出发,对中职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走向,以期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职业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与意义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下的就业需求,职业教育必须由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转变,要在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等。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原有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借助于企业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关注企业的用人需求,要为企业服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依托企业。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做到“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这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时代的召唤,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 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它有利于专业规划及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和共赢。

对校企合作,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现通过分析本市中职校校企结合方面的做法,为我们职教改革提供一些启发。

二、当前中职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典型模式

1.“产学研”一体式

“产学研”一体式办学模式是依托企业的技术力量,由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出市场,学校出场地、出设备、出人力,开展高、精、尖产品的加工制造,教师参与研发,学生参与加工。这一合作把工厂引入学校,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跟上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促进师资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学校的教育跟上企业主流的发展水平和方向。

在这一合作办学模式中,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校中有企”的格局形成后,形成了“实习环境企业化,实习教学产品化”。“真刀真枪”的实习教学开阔了学生眼界,磨炼了学生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完成的作品和成果有了使用价值,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他们的自信心油然而生。

2.企业“冠名班”式

(1)三年制“冠名班”

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结合。学生毕业后,根据双向选择结果,企业将所需人员留下就业。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学生每学期进企业实训,毕业后双向选择在企业就业。同时学生可参与更高一级的等级考试和职业鉴定。这种模式是企业提出需求,培养自己的员工,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品、产品合一; 2 育人、创收合一。这种模式企业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

(2)

一、二年制“冠名班”

学生在进入二、三年级后,企业来校进行宣讲,吸引学生报名,经面试后单独组班进行针对企业生产特点的专业训练,毕业后再经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就业。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直接挂钩,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由于这种实习是有着就业方向的长时间实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了一定的产值,一般能得到企业的生活补贴或工作报酬。这种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的上岗适应期。

3.企业配合式

该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

(1)实训基地模式

学校与一批签约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协议,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最后一年进入企业进行带有就业意向性的顶岗实习。合作的目的是利用企业的生产设施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参加中级工考核,对已获得中级工的学员则参加市鉴定中心统一组织的预备高级工考核。

(2)奖学金模式

与学校有长期用人合作关系的企业在校内设立企业奖学金,把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引入学校,对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按班级人数的比例,实行奖学金制度,由公司总经理亲自颁发,以资鼓励。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竞争意识、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人格修养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校企互动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大开“绿灯”,对学校在寒暑假派教师深入签约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和市场调研时给予支持和配合。学校同时为企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员工入职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利用学校设施设备赞助企业举办职工技能比赛等。通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使专业设置上更贴近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更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学生在职业道 德和职业综合素质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关于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思考

校企合作普遍面临三个难题:一是难以找到合作伙伴,企业很少有主动与学校合作搞教育的意愿;二是合作难以深入,即使找到了合作企业,其合作领域往往是单项的;三是合作难以持久,与企业的合作往往短期的多,长期合作的少。校企合作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需要的,但企业更注重效益,先要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所以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严格规定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凭借着学校或者企业的热情、更不只是凭借上级组织的行政指令和安排;要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用法律形式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保证企业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巩固;同时也要完善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社会监督保障机制和就业机制,确保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质量。

为了能更好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校校企合作工作。例如:成立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领导和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各专业科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全过程实施领导、指导、协调、审核和监督。委员会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适宜对象,与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开展校企合作的不同项目、不同专业、不同模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适时组建相对应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并赋予该工作小组具体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权限,协调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形成校企合作项目既不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又处于学校统一领导下有序开展的格局。特别是对于校企合作教学设计与开发、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校企合作期间学生管理、培训鉴定服务等关键过程和环节的审核与监督,在合作项目的商谈阶段,就应在校企合作教学设计与开发上介入,确保合作的开展符合人才需求的方向;在合作项目的实施阶段,应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学生管理、培训鉴定服务等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四、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当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可以是“订单式”培养,即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培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输送给相关企业;也可以是合作培养,如合作开办相关专业,建立联合培训中心,联合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品研 发和技术推广人员。以上两种方式都要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包括实验实习设备、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如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等;企业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实践课教学等。通过校企合作改变职业学校传统的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在教育合作的基础上,还可以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可以采取学校与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企业可以是国内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外的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等多种形式向职业学校注入股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共享办学效益;也可以共同开发产品。学校以主体专业为依托形成和发展相关产业。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学校科研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职业教育集团就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通过集团化办学可以促进校企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也是上海市教委重点推进的一项改革措施。实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吸收若干个产品与学校专业基本对应的行业和企业参与集团化实现横向联系,引导职教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人才交流中心中介参与,把校企合作由双向推向多向,形成开放式的合作方式,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和社会氛围。

总之,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加强校企合作,必须强化四个“共同”,实现三个“零距离”。四个“共同”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材,共同选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师资,共同实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三个“零距离”是指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零距离。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改革,推动四个创新。一是课程改革创新;二是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三是制度建设创新;四是推动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只有这样,中职校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 篇7

我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应用实践较多,其理论研究和相应的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协会媒介的引导,两者之间缺乏深入交流的机会,协会媒介的缺失是两者之间容易产生交流障碍,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效果。再者,是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其涉及到实践方面的探索较少,很多企业和学校合作没有理论体系指导,双方合作关系无法深层次开展,更谈不上形成跨区域、跨领域及跨专业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效果不佳。而且企业的参与性不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其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并由企业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指导,企业在维系合作关系中的投入较大,但是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都选择自主择业,很多企业的前期人才培养投入都得不到利益回报,从而影响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校企合作规模性不大,其合作发展定位、合作模式及合作规模等都存在着较大分歧,企业参与人才投资的动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小企业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1. 发展行业协会的媒介作用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展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搭桥引导,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者,其对行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的认知度较高,因此行业协会要发挥媒介作用,积极为企业和学校双方搭建合作平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让学生拿到学历证书,并针对某一行业设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能力和企业需求的吻合度,同时行业协会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和学校办学模式,引导双方逐步开展生层次化的合作。再者,行业协会要担负起市场信息沟通的作用,为学校和企业传递信息,让学校了解企业人才需求, 同时让企业了解高职学校教学侧重点,积极主导企业和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保持双方信息沟通畅通性,实现校企合作的发展目标。

2. 实现合作渠道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合作渠道可以提高合作效果,挖掘合作深度和广度, 将双方合作推行到深层领域。首先要建立行业董事会机构,由企业董事会来主导校企合作,解决校企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同时学校领导层也要重视校企合作办学,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论能力和操作水平。再者要建立深度合作的战略模式,企业可以参与高职院校课程设计、教材大纲的制定, 共同参与优化教学体系,对企业重点需要的技能进行重点培养,企业员工可以作为特聘人员进入学校课堂进行讲解,与此同时企业也应当联手学校共建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优化合作模式的多样性,

3. 建立深度合作动力机制

在校企合作中,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应当承担起沟通协调的重任,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注入动力,首先政府部门要参与校企合作规则的制定,明确双方的职责,并明确校企合作的评价标准,对解决当地学校学生就业的企业进行适当的税收扶持,从而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制定并落实企业参与合作的经费保障政策,对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双方进行相应的奖励,推动校企合作深层发展。 政府要做好全方位的对接工作,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能落实到实处,并惠及双方,得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认可,从而实现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

4. 注重企业利益

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企业的参与性往往不强,这是因为企业的人才培养投资很难见到经济效益,因此在合作教学中,应当注重企业的利益,包括人才获得一级税收方面的优惠。在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中,企业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同时也应当把企业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尊重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利益需求,并给予企业更强的主导性,让企业参与人才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等,让企业全方位参与合作。再者要采用订单式的合作模式,保证联合培养的人才能够加入到企业中,真正为企业做出贡献,让企业的人才经费投入能够获得回报,从而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助于为沟通企业和学校合作关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联合培养可以让学生更早接触到工厂实践,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未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大有裨益。校企合作深层次开展应当发挥行业协会的媒介作用,实现合作渠道的多样化,同时建立合作动力机制,注重企业利益,保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质技能型人才,在我国人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调整自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以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办学模式作为研究点,分析了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办学模式建议,旨在增强校企合作紧密型,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桂文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02).

创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篇8

我国职业教育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也是国家推进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更是职业院校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构建的多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因此,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之路,着力打造地方特色职教品牌,对企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很有必要。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指的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中专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和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制度,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具体来说校企合作的意义如下:

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发展。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职业院校在合作过程中更好地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有效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摆脱招生困难、提升综合办学能力,实现共同发达。例如: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央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合作办学,设立电子信息工程系,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长效机制,扩展了学院的专业面,同时适应了重庆市“6+1”产业链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及时有效科学地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实现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双赢”。职业院校在合作中挑选今后的行业合作伙伴,在建立实习基地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还将逐步推广到合作探索、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等其他形式,促进职业院校及企业加速发展。

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这是因为:职业院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校企合作内容包括职业院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对接,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职业院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院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校企一起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生产链,从而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以及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加强了自我提高能力;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解决学生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技能操作、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接轨。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也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还可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

校企合作的运行现状

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发展至今,合作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日益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阻碍了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步伐。根据调研分析,基本可以疏理出当前校企合作的运行现状:

合作尚无法制保障。我国职教界的校企合作目前还处于民间状态,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推进校企合作,但仅限于舆论宣传,还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与鼓励措施,一些地方仅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校方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剃头挑子一头热,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目前虽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教育规章和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但其中对校企合作缺乏刚性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对职业院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信息渠道相对闭塞。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信息传递还不够顺畅,一般都是通过人才市场或是政府信息公开、行业组织、各种媒体等渠道传递企业岗位技术要求与人才需求的信息,这些信息大都是一些通用性或基础性的信息,少有涉及具体企业详细的个性化需求和岗位技术信息。不仅传递渠道间接,且传递的信息还不够全面。

供需不能有效衔接。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自身发展对企业岗位提出了技术上的要求,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满足这些技术需求,人才究竟引进或是自培,企业会对社会或职业院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岗位需求现状;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岗位的技术需求,独自或与企业共同调整专业与课程,培养所需的人才。由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供需机制松散且不紧密,使供需传递出现失真,加之借助企业实践资源的有限性,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

nlc202309021644

资源流动形式单一。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与发展目标,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流动十分不畅,企业基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和经济利益的权衡,对于与职业院校间的资源流动更缺兴趣。已经实现的流动主要体现在:有的企业开始对职业院校发展进行经费支持并提供部分实训设施设备;委派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去院校进行授课或开设讲座。而职业院校则派部分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与校方在文化上开始实现交融,如有些职业院校的外部环境建设与布置完全参照企业厂房或建筑的标准和样式进行。

协同网络尚未形成。市场协同是有效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为规范和效率体现的重要方面。从当前校企合作实践来看,尚未形成一个中间组织进行协调,市场给予的力量也十分有限,使得院校甚至企业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发展障碍难以得到有效协调,如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跟踪调查因为缺失市场协同机制而很难完成,即便做了其成本也非常之高。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纽带”的行业协会,在市场化过程中难以行使权利。加之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纽带尚未形成,致使市场协作不能有效链接。

考评监管校方包办。从对学生和学生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来看,整个培养过程中还是以校方培养为主,企业对于标准的核定、管理的规范、考核评价的参与都相对有限。职业院校与企业还未形成双方“齐抓共管”的合力。一般都是由校方管理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企业则对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过程进行适当管理。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校的教师主动参与对学生的管理不够。对于学生的评价工作,除了学生在校的学习由校方来评价之外,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评价一般也由校方负责,如制订实习规范要求,制订实习报告集和反馈信息表等。这一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和评价标准等都没有得到具体体现。

合作企业能力不足。一些职业院校至今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没有明确、具体的标准,往往是“捡到篮里就是菜”,只要企业有合作意愿则不加选择,一概如获至宝地欢迎。造成目前在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能力低下,对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帮助不大的中、小企业居多,既影响“校企合作”的层次,也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

校企合作的制约归因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体现了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优势,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上节所述校企合作的运行现状表明,近年来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原因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企业自身方面。首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窄范围浅层次,甚至流于形式。由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教育目标距离较大,只能对立刻带来经济效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而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势必要承担一些责任和风险,短期内既不能获利又不能明显改善其社会效益,这与企业的经营本质相违背,自然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愿望不强。

其次,社会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企业并不缺员工。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责任,企业只需从其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即可,而不愿在人力资源上进行基础性投资。当前人才市场供过于求。一方面,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源源地流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使企业容易招聘到所需的操作技术人员。即便挑选不到动手能力强、操作技术成熟的人才,宁愿花高薪去挖其他企业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降低自身成本解决劳动力或技能人才方面的问题,没有必要花费较大成本与职业院校合作解决。结果导致校企合作成为企业对院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投资。

最后,企业担心学生实训会影响生产,还要承担安全风险。由于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要占用机器、消耗资源、增加设备磨损、企业还要派人指导,这势必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同时由于学生对设备性能和操作流程不熟,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另外,在学生实训时因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还会担心核心技术安全及商业秘密泄露,这对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了长期潜在的威胁。

职业院校方面。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影响力有限,职业院校的科研实力、技术水平以及其他的一些优势不明显,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首先,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仍有脱节,课程改革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特色不明显,尤其是高职院校容易受中职和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冲击。

其次,现在许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培训内容,设定专业课程、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企业与合作项目等外在因素发生变化,必然要进行调整,结果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职业院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再次,实训条件仍需改善。由于职业院校本身底子薄,虽然近些年国家也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但建设后的实训基地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另外,一些职业院校指导思想不够正确,往往考虑自身利益较多。虽然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口头上讲“共赢”,但在具体内容上权利与义务往往并不对等。而且所签的协议条款往往不完备,缺少违约、免责、争议方式等基本条款,影响参与双方对合作协议的积极履行,甚至有的成为一纸空文。

最后,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欠佳,已逐渐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而这都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

相关政策方面。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也是生产、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作。校企合作机制运行需要有效的政策保障,以起到调节、规范和推动的作用。然而,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关于校企合作的配套法规,各地区尚没有出台。政府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力度不够,缺乏法律的保障,企业担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地位和权利得不到有效保证,从而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nlc202309021644

校企合作的推进建议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政府的政策措施、职业院校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改革等,也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作为职业院校和政府,应该予以充分的关注,必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如此才能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构建扶植性政策引导机制。政府及行业通过制定扶植性政策,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以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引导扶植性政策包括实训物耗资助、税费减免、财政支持、人员补贴、科技优先、表彰奖励、授予企业荣誉等,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才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和规范,优先享受到相关利益,从而在企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使企业主动提出合作意愿。

构建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增加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有计划地支持职业院校更新设备、改善条件,关键是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订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扮演调整与协调的角色,指导和管理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构建互惠互利的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构建校企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各方必须关注企业的效益,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例如,对于学生实训的物耗和机器磨损等,要给予企业适当补助;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而影响的生产,要通过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来补偿;赋予企业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可以利用院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等。

构建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职业院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校企合作就是要整合不同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要密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通过共建专业、共开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使企业在分享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同时,参与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使职业院校在分享企业资源中,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构建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双方只有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彼此才能放心参与合作,保证积极性;只有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才能保障校企双方依法参与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宁波、厦门、深圳、苏州、无锡等地方已出台了一些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与规范制度,在法律、政策建设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国家应指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教育制度,形成一套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学习型企业,并将此作为对企业的考量标准之一。校企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要求需由规范制度来约束,需建立一套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职业院校管理制度。具体的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要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同时,要强化道德约束,职业院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职业院校不可缺少的合作组织。

构建监督职能的激励机制。监督可以保证合作项目按预期的目标进行,激励可以促使校企合作可持续蓬勃发展,因此构建监督激励机制尤为重要。为防止校企合作程序不当和走形式,监督激励职能应由政府部门承担为宜。监督的内容有校企双方协议条款的履行情况、企业的合作(服务)态度、专项资金的使用、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情况、上报材料的真实性等。政府部门还应组织专家对校企合作成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落实参与企业应享受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激励企业的积极性。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职业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双师型”教师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既能指导学生实训,又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解决企业碰到的各种难题;其次,职业院校应加强课程改革,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接;再者,职业院校还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实训平台和教师开展研究的平台,实训基地除了具备一般的实用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先进性,这也是培养具有先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德能兼备的现代专业技能人才,同时,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职业院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更是适合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真正做到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这种“双赢”模式必定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作者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江 山)

上一篇:镇法制宣传教育骨干培训计划下一篇:《“提升工程”(2015)-远程培训项目》测试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