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对比研究(精选3篇)
期刊论文摘要作为独立于学术论文存在的.二次检索文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英文摘要的质量对于学术交流起着重大作用. 一、宏观语篇结构
作 者:马静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 刊 名:山东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SHANDONG LITERATURE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H3 关键词:★ 静态路由RIPIGPEGPBGP几大路由协议总结(静态与动态)
★ 从英汉句法对比论汉译英的翻译单位
★ 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
★ 静态人生作文
★ 全国招生简章与招生简章对比分析
★ 二元对立的追述:结构与解构翻译的对比研究
★ 英汉对照文章
★ 动态自我介绍
★ 工作动态范文格式
韩礼德认为“主位是信息的起点,是小句的出发点,是小句所要讲述的对象。小句的其余部分是围绕主位所做的信息陈述,统称为‘述位’。语篇分析中将句子按其线性顺序,切分为主位和述位两部分。主位一般指含有的已知信息,而述位往往是新信息,是交际的重心所在。”语篇中前后句子的主位和述位之间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形成主位推进,从而构成连贯的语篇。
本文选取了一直以来都比较热门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用主述位理论对其作尝试性的对比分析,欲探索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新闻报道在主位的使用上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成因并得出结论。
二、研究方法
1、语料收集
语料包括两篇国内外新闻报导的全文。语料均来自于网络,报纸限于《洛杉矶时报》和《人民日报》两家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报。
2、分析框架
主位是句子或小句最靠前的成分,是信息的出发点,句子就是围绕这个成分组织起来的。在语篇编码过程中,无论作者最终要表达什么,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将要传达信息或意义的成分随意堆砌起来,而要有理有序。对主位的不同选择会影响读者对该句的重点的掌握。
本文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对这两篇新闻的主位成分进行了量化分析。韩礼德从语言三大元功能假说的角度出发,把主位分为话题主位、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其中,话题主位是必备主位成分,同时也是区分主位与述位界限的最为重要的标志,语篇主位和人际主位可以看作是可选性主位成分。同时按照主位出现的情况,他还区分了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在复项主位中,话题主位、语篇主位和人际主位可以同时出现。同时,还有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之分。当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同时充当小句的主语时,这样的主位叫做“无标记主位”。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这样的主位就称为“有标记”主位。
3、结果分析
主位可分为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以及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在复项主位中又可分为话题主位、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本文统计了英汉新闻中各类主位的使用情况,得出如下结果:在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方面:在英汉两种新闻报道中,无标记主位的使用都超过了有标记主位的使用量。但是,英语差距不大(58%vs.42%),而汉语差异显著(85%vs.15%)单项,复项和句项主位中,单项主位的使用在两种语言中都占有绝对优势(英语83%,汉语98%)。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的使用较少,都没有超过10%,汉语新闻中甚至没有出现句项主位。而在话题,人际和语篇主位方面,无论英语还是汉语新闻都使用了话题主位;人际主位都没有使用;语篇主位在英语新闻出现了一次,在汉语新闻中没有出现。
三、结果讨论
基于以上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找出英汉新闻报导中主位使用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英汉新闻报导中主位使用情况的相同点
(1)无标记主位多于有标记主位
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的新闻报道中,无标记主位的数量都多于有标记主位,但标记主位也频频出现。如:
例1 The idea has ignited. (无标记主位) (sample 1)
例2 8日,陪同温家宝总理出访的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离开柬埔寨前夕接受了随行记者的采访。 (有标记主位) (sample 2)
非标记主位的选择是为了能帮助读者以较小的努力在语言形式和语境之间建立联系,这种最佳关联不仅给读者以适当的语境效果,而且使读者付出最小的努力来获得这种效果。新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布信息,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第一手资料。而无标记主位的使用正好符合这一要求。他将要传达的内容放在第一位,让读者首先看到内容的主旨。无标记主位中,主语与主位重合(如例1),位于句首的内容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给读者更深刻的印象,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有标记主位,其目的是为了强调该标记主位的内容,同时也说明该语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8日的使用,将表示时间的词位于句首,则突出了时间,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2)单项主位的使用多于其他主位
在《系统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韩礼德区分了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内部结构,不可以进一步分析,而后者有内部结构。句项主位既包含小句的主位。如:
例3 Although differential pricing is widespread. (复项主位) (sample1)
例4 As internet traffic starts to clog, the telephone. (句项主位) (sample 1)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的新闻报道中,单项主位的使用都远远超出另外两种。这是因为新闻信息要简洁、直接。让读者对新近发生的事情一目了然。如果句子的开头过于冗长,读者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慢慢了解,那么这样的新闻就是失败的。但是偶尔的复项主位或句项主位的出现也是必要的,它可以避免新闻语篇的平淡无奇和死板,还可以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将文章的主题推向高潮。例3中表示转折,例4表原因的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的使用勾起读者继续往下读的欲望。
(3)话题主位使用最多
复项主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话题不是复项主位的唯一成分,但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如:
例5 A weaker provision gives federal regulators less authority. (话题主位) (sample 1)
例6新西兰总理克拉克说:“中国是新西兰紧密的合作伙伴。” (话题主位) (sample 2)
2、英汉新闻报导中主位使用情况的不同点
(1)英语报道中标记性主位和无标记主位相差不多而汉语报道中两者相差悬殊
关于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的使用,英语差距不大(58%vs.42%),而汉语差异显著(85%vs.15%)。这可能是由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西方的记者较倾向于发散型的思维方式,思想活跃,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他们会在句首使用一些表示时间、地点或原因的词来描述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的背景。而中国的记者更愿意直接、快速的报道事件,尤其在比较严肃的内容面前,他们会更加谨慎的用词,把事件的主要人物放在首位。
(2)汉语使用了主位前置
在对语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汉语新闻中还出现了主位前置这一英文报道中没有出现的现象。如:
例7我们欢迎中国,()支持中国在该地区发挥积极作用。 (sample 2)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新闻报道中也会体现出来。汉语是主题突出型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主语突出型的语言。英语更注重形式和逻辑关系,因此在成文时,记者会使用完整的句子并尽量使句子各部分的关系清晰明了。而汉语更注重意义,因此当主语和主位重合时,并且多个小句的主语相同时,省略主语的现象就会出现。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两篇语料的分析统计,发现了英汉新闻报道语篇中在主位使用方面大致相同,但是也有一些因为语言种类的不同而引起的细小差别。这就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都会影响新闻报道中主位的选择。因此,在对新闻报道进行翻译时,根据目标对象的不同,在主位的使用及选择上要多加注意。由于本文只选择了两篇新闻进行了分析,语料非常有限,要深入研究这一领域,还需作大量的调查和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主位模式在英汉新闻语篇中的应用。经过分析和比较, 本文认为英汉新闻语篇在主位模式的使用上都是无标记主位多于有标记主位, 单项主位多于其他主位, 话题主位最多。但是汉语语篇出现了主位前置这一英语中没有的现象, 而且英语报道中标记性主位和无标记主位相差不多而汉语报道中两者相差悬殊。
关键词:新闻语篇,主位,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J].外国语, 1991 (4) .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廖美珍(2005a)认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导向的,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言语也是行为。目的是言语生成的原因,也是言语发展的动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话语或语篇的分析即是探讨“人在自身目的导向下通过言语的选择来实现目的的方式”。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为了交流自己的科研成果、学术思想和观点等,摘要则是这一目的呈现的直接途径。摘要连贯与否影响被理解和被接受的程度,因此如何在相对简短的篇章内概括研究内容显得非常重要。
一、学术论文摘要连贯对比研究
关于学术话语,国内外均有一些相关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学术语篇研究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并且呈现出多视角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姜亚军、赵刚2006)。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学术论文的摘要、引言、文献综述、致谢等部分进行研究。关于语篇言语行为何以成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就受到了语言学家的关注。法位学、层次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Halliday和Hasan的《英语的衔接》都在推动着语篇衔接和连贯的深入发展。然而,正如廖美珍(2005b)所言,迄今的研究重衔接轻连贯,致力于寻找衔接手段,语篇的深层机制和连贯的标准尚不明确,而它的目的原则便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是用来提供一个探讨和解释话语连贯的新途径。国内学者(刘辉2013)对目的原则在学术话语中的体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涉及目的原则在学术论文中的指导作用却很少,对学术论文摘要目的连贯的探究则更少。考虑到摘要在学术论文中的重要作用,探讨目的原则对摘要语篇连贯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已有的篇章连贯对比研究多与衔接手段相结合,且多是总结归纳中英连贯的特点,并辅之以相关的实例作支撑。周光亚(1986)是专门研究章句语言学的学者,他将定量分析法引入这一领域,并总结了篇章的连贯性需考虑的因素。然而,他所谈的定量对比分析仅限于对篇章衔接关系的分析,并不能全面反映篇章的连贯性(武果1987)。对衔接手段的定量对比分析便于操作,而连贯作为语篇的深层结构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且缺乏相对完善的对比框架。目的原则为连贯对比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有效模式,在目的原则指导下,分析英语作为母语和外语的学习者的论文摘要连贯方式,可以将对比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学术写作等相关研究中,进而提高对目的在话语运作机制中的认识以及学术话语的连贯性。
二、目的原则与学术论文摘要
廖美珍(2002)基于大量的语料调查和分析,在2002年首次把目的性上升为一种明确的语用原则,并系统地提出“目的原则”。目的原则建立在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基础之上,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托,目的是交际产生的原因,找到目的是话语理解的最根本的任务,实现目的是交际的最大成功(廖美珍2009)。
目的原则借鉴世间万物的系统观,提出了目的分析模式:目的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系统。通常,一个话语活动如果不是由一个话语行为构成的,便有一个总目的,总目的之下有子目的,而子目的下可能又有子子目的,它们共同形成一个目的系统网络。而所有的子目的都受总目的的支配(廖美珍2009)。子目的与子目的之间、子目的与总目的之间有着丰富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自从将目的原则纳入语言研究视野,诸多应用类研究相继出现,展现出其强大的应用性和解释力。在《目的原则和语篇连贯分析》一文中,目的原则首次被运用于语篇的连贯分析中(廖美珍2005b),提供了一个探讨和解释话语连贯的新途径(黄广芳2010)。摘要是否为连贯的篇章取决于其内部的言语行为是否指向同一目的,作者实现目的的途径也是一步步将言语片段组织成连贯的语篇的过程。因此,摘要可以看作是由多个言语行为组成的目的系统。探讨作者的目的对语篇的建构作用,就要从构成子目的的各个言语行为出发,研究它们的内部关系网。
三、语料收集
定量对比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的根本指导原则能够确保两种语言之间的可比性(许余龙2001)。本文采取语域对应语料的方式,尽可能使之在体裁、风格、使用对象和篇章类型上保持一致。为保持所选语料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笔者从4种国外权威英语期刊(分别为Language Teaching,TESOL Quarte rly,Language Teaching R ese arch和Applied Lingui-stics)中选取了40篇论文摘要,又从4种中国英语类期刊(分别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中选取40篇论文摘要。所选论文均为近六年发表,且论文内容均为与英语教学和学习有关的实证研究,以进一步保证其可比性。本文对英语本族语者和外语学习者期刊论文摘要的连贯模式进行分析,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在对摘要的宏观目的连贯模式分析中,两组摘要分别通过何种方式组织语篇,各自呈现何种特点?(2)在构成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的目的关系中,两组构成总目的和子目的的关系有何异同?
四、学术论文摘要的连贯分析
本文将摘要的基本框架作为宏观目的连贯图中的子目的,为整个语篇呈现这一总目的服务。而微观角度的两个言语行为之间的目的关系可以作为子子目的,为上一级的子目的服务,从而构成局部语篇的连贯。
(一)整体连贯模式对比
对摘要语篇的宏观连贯分析,即是明确语篇的整体结构和语篇内各子目的之间的关系及其如何服务于总目的。本文在分析摘要语篇的整体结构基础上,将其大致归纳为三个子目的:第一,本文研究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到文中是通过直接指出研究目标和内容或者通过呈现研究背景、研究的重要性和已有研究的缺陷来间接指出研究内容);第二,研究实现途径或过程(通常包括研究方法、对象、工具及研究设计);第三,本研究的结论或贡献(通常通过呈现研究结果和发现、研究意义及启示来实现)。下面以两篇典型文章为例,从三个子目的出发,分别对比两类英文摘要的异同。
词汇量与产出性词汇知识对二语口语的影响(摘要1:选自《外语界》)
1 With Chinese sophomores majoring in English as the subjects,the influence of lexical knowledge on L2 oral production was investigated.2 The linear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that vocabulary size and productive lexical knowledge could predicate the variance in L2 oral production respectively,and the role of vocabulary size was more significant.3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ndicated that though the functioning mechanisms of vocabulary size and productive lexical knowledge were different,the two categories of lexical knowledge coordinated in L2 oral production.4 The oral reports revealed the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oral production by Chinese L2speakers:they could employ the two categories of lexical knowledge in a combinational way,but different in processing speed,accuracy and coordinating degree throughout three different stages,thus resulting in different online oral performances.5 Teaching implications were thereafter discussed.
The Role of Task and Listener Characteristics in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摘要2:选自TESOL QUA RTERLY)
(1)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 language(L2)listening and a range of task and listener characteristics.(2)More specifically,for a group of 93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the researchers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linguistic complexity of the listening task input and response,and speed and explicitness of the input,were associated with task difficulty.(3)In addition,the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2 listening and listeners’working memory and listening anxiety.(4)The participants responded to 30 multiple-choice listening items and took an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5)They also completed two working memory tasks and listening anxiety questionnaire.(6)The researchers analyzed listening input and responses in terms of a variety measures,using Cohmetrix,Web Vocab Profiler,Praat,and the PHRASE list,in combination with expert analysis.(7)Task difficulty and participant ability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Rasch analysis,and correlational analyses were run to investigate the task and listener variables’association with L2 listening.(8)The study found that L2 listening task difficulty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indicators of phonological,discourse,and lexical complexity and with referential cohesion.(9)Better L2 listening performances were delivered by less anxious listeners and,depending on L2 listening measure,by those with a higher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两篇摘要的目的连贯模式分别总结如下:
虽选取摘要的连贯模式并不与以上两例完全一致,但它们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故可将两类摘要整体连贯模式的差异总结如下:
1.研究内容
本族语研究内容细化程度总体高于中介语。其摘要通常会先呈现总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研究对象和过程等进一步细化并提出更具体的研究内容,即具体研究问题,从而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中介语通常概括呈现研究内容而不再具体细化。
2.研究过程
以上两篇摘要对研究过程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异。中介语通常是交代研究对象、方法及采用的工具等,少数会交代研究过程设计,整体看来,其专业性太强而解释力不够。部分摘要对过程的描述与研究目标连接不够紧密,或只是简单呈现研究手段,甚至忽略研究过程而直接呈现结果,导致结果及意义缺乏基础。本族语对过程的描述围绕研究内容中折射出的问题来确定研究的设计和实施,与研究内容存在对应关系,即研究设计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服务的。从而使得出的结果有根源和依据,顺理成章,令人信服。这一子目的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联结研究内容和结果的桥梁,并为结果的呈现打下基础。
3.结果呈现
中介语多采用并列形式罗列研究结果,导致内部关系不够紧密,甚至得出的结论从未在上文出现过,或者仅呈现数据而不加以说明。少数意义和启示只是笼统的概括或是泛化的结果,而不是依据研究逐步得出。本族语的结果多数与研究内容和设计逐一对应,且多用概括性语句回答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启示或是在结果基础上的延伸,或是对结果的升华,这既增强了结果的说服力,又强化了研究内容,凸显了研究贡献。
总体来说,中介语整体连贯性不强,子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本族语集中阐述一个问题并将其细化,内部环环相扣、相互照应,语篇的向心性特点突出。
(二)局部连贯模式对比
对语篇的微观连贯模式分析,即是解释具体子目的内部所呈现的多种目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为子目的服务。本文借鉴刘辉(2013)对目的连贯模式的三种目的关系分类,对其所包含的微观目的关系加以调整,大致归纳所选摘要包含的目的关系并举例如下:
1.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是指前一个言语行为是为后一个言语行为服务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凸显后一个言语行为。其所包含的微观目的关系包括推理、对比、依靠、整合等。Although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with adult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research pertaining to children in the elementary grades is scant.(对比关系,选自Language Teaching Re原search);Language learners with high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have an advantage,...,therefore,identifying a pedagogical intervention that can compensate for low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ould be advantageous to language learners and instructors.(推理关系,选自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Recent currents in language learning research highlight the social and emergent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 de velopment(L2)and...These perspectives suggest new ways of conceptualizing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hildren learning L2s as they learn school subjects.(依靠关系,选自Language Teaching);整合关系在摘要中多体现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缩小研究范围,指出研究缺陷。如:Imagery training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Recent research has also shown that the quality of visual mental imagery used is important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整合关系,选自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是指言语行为之间地位平等,处于同一层级。它们作为子目的共同指向上一级目的。因对照没有明显的目的指向性,也可将其归为并列关系。They also indicate that academic immersion in itself can lead to improvements in oral proficiency,...but there is no general general guarantee of significant grammatical change.(对照关系,选自TESOLQUA RTERLY);The results shows:(1)seven types of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y are used by non-English majors;(2)high-scores can better practice the learning strategy than low scores...(3)...(并列关系,选自《外语教学》)。
3.阐释关系
阐释关系是指后一个言语行为为前一个言语行为服务,真正的目的在于凸显前一个言语行为。其所包含的微观目的关系包括目的支持、澄清、对比、让步、原因、举例、补充等。Adult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comfortable with English-only instruction,possibly due to their greater experi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although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ir acceptance was also due to higher proficiency cannot be excluded.(目的让步,选自TESOL QUA RTERLY);To explain how the children were orienting to the tasks,the importance of the classroom cultur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asks were evoked.(目的支持,选自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learners would need to know between 2,000 and3,000 word families for adequat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compared with Nation’s(2006)calculation of 6,000~7,000...(目的对比,选自A pplied linguis原tic s);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study examing the effects of...(SLOP)model instruction on the academic language performance of...learners.The SLOP model is an approach for teaching content curriculum to students learning through a new language.(补充,选自TESOL QUARTERLY);The results did not show an effect for the interaction of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ith pre-task planning time;that i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acilitative effect of...(目的澄清,选自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表1呈现了三种目的关系在两类期刊中所占的数量和比例。从总体来看,在同样数量的语篇中,本族语包含了更为详细的言语行为,使用更多的目的关系,且递进和阐述关系多于中介语。由于递进和阐述关系本身具有向心性,而并列关系却具有离心性,因此可以看出本族语摘要内部连接更加紧密。
表2呈现了三种目的关系在各子目的中的分布及其占总目的关系的比例,以期揭示目的关系在各子目的中的倾向性。由表2可知,在内容呈现上,中外英文摘要以递进和阐述目的关系为主,中介语倾向采用递进关系,而本族语阐述关系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在过程呈现上,中介语以阐述为主,本族语则以并列和递进为主。究其原因,本族语过程呈现多与内容一一对应,平行排列,或者呈现研究设计后借助递进关系交代设计的目的。中介语结果呈现多以并列为主,逐一列出研究发现。本族语则以递进和并列形式为主,通常在结果基础上加以升华延伸,凸显出研究的具体贡献所在。
结束语
本文以目的原则为指导,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中外英语期刊摘要的目的连贯模式。结果发现,中介语英文摘要整体连贯性稍弱,内部联系相对不紧密,特别是三个子目的之间的关系,未能达到本族语具有的对应关系,内部呈现分散性。过程这一子目的的作用在中介语中并没有得以发挥,这也正是与本族语的主要差距所在。在结果呈现上,中介语部分摘要呈现出基础不牢、意义不清、缺乏归纳的特点。本文涉及的学术语篇主要是实证性研究,除了学术语篇的其他类型外,目的原则还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类型的篇章,而目的原则的运用也可为英语写作教学和论文指导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黄广芳.2010.目的原则视野中的劝说语篇连贯分析[J].学术界,(2).
姜亚军,赵刚.2006.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流派分野和方法整合[J].外语研究,(6).
廖美珍.2002.问答:法庭话语互动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廖美珍.2005a.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上)[J].修辞学习,(3).
廖美珍.2005b.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5).
廖美珍.2009.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续)[J].外语学刊,(6).
刘辉.2013.学术论文摘要的目的连贯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1).
武果.1987.也谈篇章的连贯性[J].现代外语,(4).
许余龙.2001.定量对比研究的方法问题[J].外国语,(4).
【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对比研究】推荐阅读:
英汉对比研究512-31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12-11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07-24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11-05
英汉词汇词法对比06-17
英汉对比翻译解析09-08
学术报告摘要06-04
英汉双语学习06-09
英汉委婉语07-20
英汉翻译难点09-21